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旅游业改革试点工
作的通知
索 引 号:OA***006 内容分类:政策法规 文件 文 号:皖政办〔2011〕9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2012年1月21日 关 键 词:旅游 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安徽省旅游条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精神,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现就推进全省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加快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约束,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推动全省旅游业转型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建设美好安徽,服务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健全政府引导旅游业科学发展的宏观机制,完善合理配置旅游资源的市场机制,全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旅游发展机制,提高旅游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推进专项旅游改革,努力实现重点改革率先突破;支持试点地区先行先试,全面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为全省旅游改革积累经验,做好示范。
坚持以块为主与条块联动相结合。实行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推进旅游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
坚持改革开放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以产业化为方向,以国际化为标准,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完善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新型发展机制,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速度较快提升,实现旅游改革、开放、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把旅游改革和经济、文化、社会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要素的聚合和产出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就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三)目标任务。
阶段性目标:到2014年底,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完成旅游改革工作任务,在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旅游大项目建设、旅游大企业培育等方面形成重点突破,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显著转变,为全省旅游改革实施提供经验,形成示范引路作用。
总体目标: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进一步增强,为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到201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达到500万人次、国内游客达到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省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10%以上,全省旅游业提供直接就业100万人以上,带动城乡间接就业500万人以上,全省旅游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等综合指标中部领先、全国前10位,实现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市场多元化、旅游服务规范化、旅游要素配套化、旅游企业规模化、旅游设施现代化,基本建成旅游强省和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重点工作
(一)综合改革试点。
1.确定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省级区域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构建大旅游协调服务体制。成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推进委员会,负责指导试点政策的研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规划、重点项目、产品开发、联合促销机制的建立;努力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由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引导、民间资本等多种所有制投入为主的转变;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有效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强旅游与文化、商务、住建、林业、水利、农业、交通、体育等重点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加强旅游统计基础工作,加强对旅游业指标的统计研究,建立旅游卫星账户,准确衡量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确定合肥市、芜湖市、亳州市为省级旅游城市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是,探索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体制保障;开展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鼓励引入多元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大力促成优质资源与优势企业对接,积极探索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有效途径。以创建国家A级景区为抓手,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各项旅游创建工作,打造景区精品,研发线路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积极构建信息服务管理标准化体系和国际化旅游人才体系,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专项改革试点。
1.旅游行政管理改革。选择黄山市作为试点。探索旅游大部门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分散的旅游行政资源,建立权责一致、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管理的综合性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合理设置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转变旅游管理职能,逐步将应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能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分离出去。赋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规划审批权,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联合审批旅游规划。
2.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改革。选择八公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试点。探索打破区域划分、条块分割、条条分割的限制,实行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景区景点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明确管理主体,在同一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科学界定政府推动和服务旅游业发展、企业保护和利用旅游资源、社会参与旅游业发展的责权利。选择天柱山作为旅游景区改革试点。建立景区经营权、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新机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和参与天柱山建设和经营。3.旅游与关联产业(行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阶段,确立旅游与文化、住建、林业、水利、农业、交通、商务、体育为融合发展的重点。打破部门垄断和产业(行业)分割的发展格局,鼓励旅游关联产业(行业)融合发展,建立相关规划共编共商、项目分工建设管理、产品线路联合推广、市场风险共同承担、合作发展利益共享的运行协调机制。
4.旅游投融资工作改革。选择芜湖市作为试点。积极探索优化组合国有资产,组建旅游投融资有限公司,重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引导带动旅游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新路径。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强化旅游目的地消费支付平台建设,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消费支付功能。支持旅游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申报设立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方式融资。探索建立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的旅游业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筹措旅游业发展资金;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采取项目特许权、经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积极引进境外投资者参与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经营。
5.旅游企业改革。选择安徽省旅游集团公司作为省级旅游企业改革试点。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支持省旅游集团公司争取在2014年实现旅游主业首发上市。支持试点城市开展经营性旅游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鼓励支持各类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旅游领域,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旅游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资本扩张、品牌输出、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企业的连锁经营、联合经营和集团化经营。
6.旅游宣传推广模式改革。省旅游部门率先开展旅游宣传推广方式改革。建立“区域联动、部门联合、企业联手”的大旅游营销战略,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科学整合多方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宣传营销合力,打造安徽旅游整体形象品牌。进一步细分客源市场,在主要客源地设立“安徽旅游形象推广中心”,在省内主要旅游集散地设立“旅游服务中心”。进一步深化创意营销、节庆营销和区域营销,加快提升我省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步骤 全省旅游业改革试点工作自2012年开始,为期3年。
——方案制定阶段:2012年1—3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按照要求,制定本地区、本单位旅游改革工作方案,报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备案。
——集中推进阶段: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实施旅游改革,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完成各项试点任务。
——评估总结阶段:2014年10月至11月,各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专项改革试点单位全面总结本地区、本单位旅游改革工作成绩和经验,向省旅游指导委员会报告试点工作情况;2014年12月,省旅游指导委员会对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组织评估、验收,总结试点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和省旅游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国资、体育、旅游、金融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旅游局,主要负责全省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协调指导、方案制订、督促检查和总结推广等。
(二)强化扶持。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改革试点工作,做到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大胆创新、善于突破、有效推进。要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地、本部门、本行业开展或参与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及省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完善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三)营造氛围。各试点单位要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旅游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总结推广旅游改革试点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营造有利于旅游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尚未列入全省旅游改革试点的市、县和单位要因地、因时制宜,积极探索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总结经验,加快发展。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4]84号 【发布日期】1994-12-01 【生效日期】1994-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全面推进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4〕84号)
各行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去年,我省在阜阳地区进行了农村统计改革。经过一年的试点,已取得成效,并在全省推开。为全面推进这项工作,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统计改革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小康的关键。所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为各级党政领导所十分关注。农村统计工作是检查和检验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把尺子,是各级政府考核奔小康进程、进行农村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农村统计工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农村统计调查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全省由过去的30多万个生产队变为1200多万个农户,原来那一套层层汇总、逐级上报的全面统计已经不适应;二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与经济成份的变化,比较普通地存在着统计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通的问题;三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乃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农村统计改革。各级政府特别是政府分管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统计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把建立新的农村统计制度当作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二、农村统计改革的目标与实施步骤
农村统计改革的目标是:改革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建立以农村居户抽样调查为主体、其他统计调查相辅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同时,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建设、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完善统计调查组织管理,逐步使我省农村统计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全省农村统计改革分三步实施:第一步,1994年,在全省铺开农村统计改革,组建抽样调查网络,编制《农村抽样调查方案》,先开展农村住户调查与粮食产量调查(1994农民收入、粮食产量一律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准)。第二步,1995年,把农村全面统计的内容基本纳入抽样调查,凡是用抽样调查能取得的数据,就不再布置全面统计,实现农村统计向以抽样调查为主体过渡。第三步,1996年,在完善调查网络、调查内容的前提下,发挥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调查多功能作用。在每个步骤上,都要把加强农村统计的基础建设、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统计信息站建设结合起来。
三、三、认真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建设
随着农村统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农村统计网络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乡镇统计站的建站率已达到90%以上,有的已使统计网络延伸到村、组。为了真正发挥统计站的综合、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作用,必须实现农村基层统计规范化。各地要按省统计局《安徽省农村基层统计工作规范化方案(试行)》执行,并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验收制度。
四、四、稳定农村统计队伍,配好乡镇统计员和调查员
农村统计改革以来,各地统计人员有所充实,队伍得到加强,乡镇专职统计员配备率已达70%以上,聘用专职调查员达60%以上。但仍有不少地方应配的统计调查人员没有到位,一些乡镇没有专职统计人员或调查人员。因此,各地要把基层应配的人员配备到位,除四类乡镇外,一律配专职乡镇统计人员,并在现有的干部中选拔思想好、能胜任的年轻人担任。乡镇以下兼职统计员、调查员以及辅助调查员,应由人事和统计部门举行考试,择优聘用。调查人员必须取得资格后方可上岗。要保持统计调查人员的相对稳定,必须调动的,要征得上一级统计部门同意。
五、五、切实解决必要的经费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各级的事各级办。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农村统计改革所需经费,实行分级负担,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调查员、调查户的补助,各地要结合实际,保证年终兑现,使农村统计调查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
六、六、建立必要的培训制度
提高统计调查人员素质的一项有效措施就是进行业务培训。培训采取分级负责制,省培训到地市,地市培训到县(市),县(市)培训到乡镇,乡镇培训到村,原则上一年一次,有条件的可以每两年再隔级下培一次;形式多样,可以专门办班,也可以以会代训。县(市)与乡镇对村辅助调查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辅导。各乡镇统计站都要把提高统计调查人员的素质列入工作目标并形成制度。
七、七、坚持依法统计
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都要认真学习《 统计法》和《安徽省统计管理监督条例》,坚持依法统计。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乡镇企业产值和农村人口等重要统计指标,各地要下功夫搞准搞实。对此,乡镇领导及统计调查人员负有直接的责任。对拒不履行统计义务,迟报、拒报、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对强迫或授意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假假的,要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当事人的责任,触犯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农村统计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按省统计局《关于认真搞好全省农村统计改革的通知》(统农字〔1994〕113号)执行。考核评比工作,按省统计局《安徽省农村统计改革考评办法》(统农字〔1994〕195号)及其《实施细则》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全省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
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统计制度改革,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增强政府统计公信力,按照《关于印发全面实施企业(单位)一套表工作总体规划的通知》(国统字„2011‟46号)要求,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企业一套表是以统计调查对象为核心,通过整合现行统计报表制度,规范统计业务流程,统一数据采集、处理平台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统计调查制度,是统计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是统计流程的系统再造。实施企业一套表,有利于提高统计生产过程的透明度,保证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有利于避免统计任务的多头布置,减轻调查单位统计负担;有利于统一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工作流程,提升政府统计科学化水平;有利于推动统计建设和发展,有效发挥政府统计在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确保完成各项改革工作任务。
二、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的实施步骤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省企业一套表改革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12年,以“三上”企业(指规模
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主推行企业一套表;第二阶段为2013年,全省各行业“三下”抽样调查企业(指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外的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部纳入企业一套表;第三阶段为2014-2015年,在全社会实施企业一套表,将生产价格等抽样调查或重点调查纳入企业一套表。
三、切实将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省政府决定成立省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名单见附件),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各级政府要把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改革工作负总责,并确定一名政府领导专门负责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抓好企业一套表改革。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统计局关于推行乡镇街道首席统计员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09‟114号)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乡镇统计员制度,配齐乡镇首席统计员,稳定基层统计队伍,为全面实施企业一套表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保障经费投入。企业一套表改革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纳入财政预算。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企业一套表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建设要求,既要为建立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安全可靠、支持多种网络应用的网络体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又要为各级统计部门全面实施企业一套表工作和开展企
业一套表业务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三)密切分工协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企业一套表改革的工作要求和部门职能,配合统计部门做好本行业和本系统的改革工作,为企业一套表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特别是各级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商务部门,要主动配合统计部门做好工业、建筑业、房地产业、批零贸易业、住宿餐饮业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编制、民政、国税、地税、工商、质检等部门要及时提供基本单位变动相关资料,确保所有单位进入名录库和纳入企业一套表统计范围。
(四)保证数据质量。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配备与企业一套表工作相适应的计算机设备,明确企业一套表统计负责人,建立完善统计资料审核、签署、交接和归档等管理制度。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加大工作协调和业务培训力度,及时向政府报告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国家《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查处企业一套表改革中出现的拒报、迟报和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统计资料行为及其他统计弄虚作假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要保证在改革初期原有各种统计报表按原渠道依法上报,确保统计信息的连续性。
二〇一一年十月日
附件
安徽省企业一套表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詹夏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秘书长 副组长:张秋保省政府副秘书长
钱晓康省统计局局长
成员:省编办
省发展改革委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商务厅
省地税局
省工商局
省质监局
省旅游局
省国税局
张培胜省统计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统计局,省统计
局副局长张培胜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1992]43号 【发布日期】1992-06-28 【生效日期】1992-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通知
(1992年6月28日皖政〔1992〕43号)
建国以来,我省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殡葬工作体系。但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旧的丧葬习俗盛行,每年有20多万具尸体具棺土葬,占用耕地4000多亩。浪费木材10多万立方米,致使我省平均火化率一直在10%左右徘徊,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4%的水平。乱葬乱埋、铺张浪费和一些地方借办丧事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现象已成一种社会公害,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去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党和国家高级干部逝世后丧事改革的通知》(中发〔1991〕12号),今年2月,安徽省委也发出了《关于党政干部和共产党员逝世后丧事改革的通知》(皖发〔1992〕5号)。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上述通知精神,迅速改变我省殡葬工作的落后状况,特通知如下:
一、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殡葬改革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殡葬管理的实施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殡葬改革工作的地方行政法规,并定期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把提高火化率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2至3年内,县级以上城镇火化率都要达到马鞍山、芜湖市(不含所带县)90%以上的水平,农村的火化率要达到35%以上。使全省的平均火化率在“八五”期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二、殡葬改革是一件涉及千家万户、移风易俗的大事。要对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近期内要运用各种宣传工具进行集中宣传,造成一个有利于殡改工作顺利开展的环境和气候。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破除丧葬陋习,节俭文明办丧事在殡葬改革中作出表率。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改革的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管理,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火化率任务。公安、司法、计划、财政、税务、工商、农业、林业、卫生、土地、物价、交通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并配合民政部门搞好殡改工作。
三、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火化率作为殡葬改革的中心任务。自今年9月1日起,在火化区死亡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共产党员和干部、工人,除个别经上级政府批准按照有关民族、宗教礼仪办理丧事外,一律实行火葬。从1993年起,此项规定适用于火化区内所有死亡人员,坚决禁止在火化区内实行土葬。一切享受劳保待遇的人员死亡后,其亲属凭火化证领取丧葬费和遗属补助费。
四、四、切实加强对丧葬用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凡生产、销售丧葬用品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经民政部门审查同意,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对生产、销售封建迷信用品的,要坚决取缔。在火化区内,禁止土葬用品的生产和销售。近期内,各地要组织有关部门对丧葬用品市场进行一次清理整顿。
五、五、殡葬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主管部门要下放权力,扩大殡葬事业单位的自主权、殡葬事业单位要改革内部分配和劳动、人事制度,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改变吃“大锅饭”的状况。对殡仪馆要加强管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目前仍然亏损的殡仪馆,要采取措施限期扭转亏损,到期后仍未扭亏的,不再给予补贴。同时,各级政府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对殡葬事业给予必要的支持。
六、六、在土葬改革区内,应规划建立经营性公墓和公益性公墓。县一级的经营性公墓应在1993年底建成,农村的公益性公墓要在“八五”期内建成,以集中安葬死亡遗体,逐步克服乱埋乱葬的现象。目前尚未建立公墓的地方,应积极推行平地深埋,不留坟头。要学习蚌埠市的经验,在农闲季节,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有组织地抓好平坟还田工作,限期平除火化区和土葬改革区耕地中的全部坟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txt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谈钱不伤感情,谈感情最他妈伤钱。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2010年09月19日 17时08分 45 主题分类: 机关事务
“公务卡”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10]76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管理,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就全面推进我省公务卡改革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是公共财政建设和预算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在公务支出中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利用银行卡支付系统协助监督部门实现对公务支付的全程监控,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打造“阳光”财政。
(二)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受全体纳税人委托管理国家资产和资源的主体,有责任向纳税人披露履行受托责任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实施公务卡改革,在公务支出领域引进公务卡替代现金结算,进一步规范公务消费,对于提高政府支出透明度、从源头上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是减少公务现金结算、规范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单位财务管理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使用公务卡消费和结算,可以彻底免除现金使用保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免去借款、取款、还款等大量繁琐的工作量,通过对刷卡记录的核实,确保支付行为的真实性和规范性,有效避免现金支付方式下存在的用途不清、去向不明以及虚假消费凭证等问题,从而促进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二、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的政策要求
公务卡改革是按照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要求推进的,在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和管理要求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各级、各部门在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有关政策规定,确保改革规范有效进行。
(一)总体思路。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以转账支付和公务卡刷卡支付作为办理公务支付的主要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规范单位财务管理,强化财政财务监控,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二)改革原则。一是有利于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实现公务卡制度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有机衔接,保证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保留在国库中。二是有利于加强使用监控。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实现财政部门和单位财务部门对公务卡公务消费明细信息的有效监控,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财政监督,严格财务管理,规范预算执行。三是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公务支付。通过使用银行卡这一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克服现金管理方式下的诸多弊端,确保预算单位和公务卡持卡人便捷、高效支付。
(三)注意事项。一是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各级、各部门一律使用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作为公务卡,非中国银联标准信用卡不得用于公务消费及报销。二是注意公务卡信息保密。公务卡是公务人员专门使用的信用卡,包含了公务人员个人信息、公务活动信息以及公务消费支付、缴纳税费等明细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对国家经济运行、财政金融安全和商业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各有关方面在推行改革时务必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在制度和技术设计上予以保障。三是妥善对待公务卡私人消费信息。各部门不得收集、查询或公开公务卡中的私人消费信息。
三、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全省公务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这项改革。具体实施步骤是:2010年,所有符合条件的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所有市(州)本级均推行公务卡改革试点,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2011年,所有市(州)本级全面实施改革,所有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均应实施改革试点;2012年,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均应实施改革试点,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
四、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广使用公务卡。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预算单位要高度重视公务卡改革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积极带头使用公务卡,在办理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星购买等公务支出支付结算时,具备刷卡条件的,要在公务卡信用额度内刷卡支付,努力减少现金使用。要按照我省公务卡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制定相应的办法和措施,逐步推广使用公务卡,确保2012年底前全省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
(二)加大对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财政部门要研究出台推广使用公务卡的措施和办法。税务部门要积极做好具有受理银行卡功能的金融税控收款机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各金融机构要配合公务卡改革做好基础支持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POS机具布设的数量和密度,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推动商业、餐饮、铁路、航空、加油以及保险等与公务支出密切相关且现金使用量较大的领域和单位受理公务卡。工商、税务、公安、海关、交通运输、邮政等部门的服务窗口也要积极受理银行卡。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配合公务卡改革推进的步伐,加大公务卡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渠道有步骤有组织地宣传公务卡改革。各新闻单位要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提高持卡人使用公务卡、商户受理公务卡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为全面推行公务卡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二○一○年九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