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德滑坡与信仰危机困扰当代青年
道德滑坡与信仰危机困扰当代青年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教育]
信仰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终极依据,信仰的意义就在于肯定灵魂肯定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破解,进而又不断的超越自我,重塑自我,获得生命与人生所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活动的的过程中,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结合本职工作,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信仰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终极依据,信仰的意义就在于肯定灵魂肯定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破解,进而又不断的超越自我,重塑自我,获得生命与人生所带给我们的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青少年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的现象,而这种信仰危机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精神痛苦、失落迷茫、无所适从的负面效应,使他们的心灵经常处于无住、疏离、漂泊的感觉之中,像风中摇曳不定的浮萍,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更为严重的后果是,由于理想信仰的缺失,一些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同开始淡化,对党和政府缺乏了解与信任;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人生失去信心;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是为偏激错误的思想所俘虏,毁掉个人人生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有人这样形容当代青年:他们是社会生活这根硕大无比的竖琴上的一根最敏感的弦,调拨得当,可以奏出激昂慷慨的进行曲;反之,则可能变成杂乱无章的噪音。那么,谁是这位调拔的人呢?他又将如何去调拔得当呢?我想这个人就是“教育”。良好的教育不仅是青年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处在中国社会空前大转轨时期的年青人们,面对的困惑与困扰也是空前的,尤其是道德滑坡的困惑与信仰危机的困扰,更是带有根本性的。因为,信仰本质上是人的精神支撑和生存寄托,是人生继续的动力源泉。
1980年《中国青年》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第一次将信仰危机这样一个现实而严重的问题呈现了出来。自此,对于信仰危机对当代青年困扰的讨论与思考,便不绝于耳,人们探寻着破解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而这种关注最大的积极结果,应该算是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想道德与信仰观念教育的不同程度的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种缺失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和教学机制的问题以外,教育方法的不对应和教育理念的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对此,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如何改进教育方法,如何转变教育理念,应是重点关注的内容。首先是正视我们在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尤其是信仰教育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的现实,以及长期以来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信仰与理想教育的观念与机制。人的理想和信仰是在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所以理想信仰教育也要从这一时期开始,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什么是良好的思想道德,为什么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如此才能让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自觉地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走出道德风险的威胁,如何让当代的青年摆脱信仰危机的困扰,以使其拥有健康美好的明天,也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拥有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的教育所要担负的使命,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思考与创新的现实。
附: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
来源:中国青年1980年第5期
编辑同志:
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念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的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日记本用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啊。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可是,我也常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而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里。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抚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是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理堵塞得象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活着,许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在我脖子上套着绳索,逼我立即选择。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但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啊!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伪,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抚、平复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象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挣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死……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编辑同志,我在非常苦恼的情况下给你们写了这封信,我把这些都披露出来,并不是打算从你们那里得到什么良方妙药,如果你们敢于发表它,我倒愿意让全国的青年看看。我相信青年们心是相通的,也许我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帮助。Over 另附一篇小的体会文章:
善教者,有良方
原作者:某校老师 葛庆明
在全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我校昨天进行深入学习动员布署,并组织了第一轮的集中学习。通过会议动员和学习,我对本次举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的重大意义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获心得体会如下: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党的十七大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有些人提出现在中国存在信仰危机,确实,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并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在不少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信仰,青少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曾有人做过调查,青少年信仰混乱者大约有40%左右。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是当前文化建设最紧迫、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在我们的教育中自始自终都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理论教育尤为突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灌输法学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质,等等。学生当时真的能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和教育吗?有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对我说,老师,真后悔当时没听你的话,没认真学习,不好好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现在我对很多知识都很明白了。最初我并没把学生的话当回事,以为学生也就是说说而已。现在我猛然醒悟——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教学中,我们只是把学生当作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去领悟和掌握知识,在这种灌输中学生的积极性慢慢被抹煞,当然不会理解理论知识了,如此,谈何理想教育?所以,我们要敢于放开,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服好务而已。
“理论联系实际”我们没少提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以前我们的教育恰恰缺少的就是这一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学生在学习中有多少实践机会?我们都明白——很少很少。也难怪学生说“怎么一些知识上学时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呢?当时我真笨!”学生真笨?当然不是。如果我们给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他们就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还是让我们的教育回归其本真吧,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过程中他们就会明白知识,甚至会发现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是所谓“实践出真知”吧。
淡化意识形态教育是不明智的,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是不科学的,让我们把知识“隐藏”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他们。新一轮教育改革已经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作为教育者先更新观念,然后引领学生在一个新的舞台上去创造未来吧。
第二篇:浅谈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
浅谈当代青年的信仰危机
一. 摘要:当代青年信仰缺失,信仰低俗的现象,让我们震惊,焦虑的同时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积极探索信仰危机的原因及解决之道,方能真正的使信仰产生正能量。
二.
三. 关键词:信仰危机,当代青年,原因,对策 引言:信仰是人类精神的动力和支柱,信仰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呈现,信仰出现日渐多元化的趋势。一批成长在当代的青年人在纷繁杂多的选择中迷失了,有些离社会主义道路越来越远,有人惊呼信仰危机时代已经到来。
四. 正文:当代青年信仰危机的表现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当代青年信仰结构严重失衡的现象,即只相信物质价值不相信精神价值,只相信个人价值,不相信群体价值;只相信当下价值,不相信远大价值。形成了重功利,重个人价值,重现实用的观念,从而导致部分青年人的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虚无迷信,不科学的价值观念甚至一度有成为主流思想的趋势,电视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曾引起收视狂潮,让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这种新奇的相亲方式。更是女嘉宾们“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曾几何时,这种被人鄙视的拜金主义已经成了一种口号登上了大雅之堂。如果这只是个别现象,那么资料显示有42%的学生入党动机并非共产主义信仰,而是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前程的消息则让人心寒。其次是青年人信仰易动摇和崩溃的现象,也就是当代青年信仰具有多变性。有一部分青年人认识信仰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难以达到的精神寄托,更有一部分当代青年人认为信仰就是自我安慰。因此,出现了当代青年人频繁的变换信仰,以至最后毫无信仰的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危机。当代青年信仰危机的成因:
当代青年人自小就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熏陶下成长,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趋势。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转换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现象,各种价值,观念发生了剧烈动荡,再加上受到一些消极社会现象和西方思想因素的侵蚀,使得一些青年出现了信仰迷茫和信仰缺失的状况。
当代青年信仰危机的解决之道:
不可否认,当代青年的信仰教育并不缺少,但是都缺乏深入。马列主义,共产主义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信仰在书本上并不少见,但是大多数是口号式的带过,缺乏深度介绍和生动性,让没有生活在当代的青年人难以接受。当前的信仰危机已充分说明信仰教育模式个改变已迫在眉睫。只有信仰本身熠熠生辉,让当代青年自由选择信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
五. 结论:信仰是人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不可或缺的。信仰危机并不可怕,冷静的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之道才是根本。
12网经2班周然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与重建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提的信奉和遵行。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时间活动和精神生活。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出现匮乏相象。这也给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困惑,导致部分学生信仰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必须把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来抓,才能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正处在又崇拜泛化向信仰选择过度,由低层次的非理性信仰向高层次的理性信仰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人们需要信仰首先不是出于理智思考,而是出于生命的渴望,通过习俗、礼仪和社会心理文化的熏陶而获得信仰。同时人们的信仰往往又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主要表现在:
1.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各种新观念、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加上思维方式不成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变化和更新的状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崇物的多元化上。在大学校园里,各种理论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一定市场,科学、真理也是许多人信奉的真理,自由主义、金钱主义等也是一些人的最爱。
2.多变性。由于一些学生崇拜是处于功利或者从众心理,因此,能够理解或一知半解或不能理解的观念、思想都可能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结果在校园内出现对崇拜物走马灯式的迁移相象。
3.非理性化。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当我们的共产主义运动受到挫折时,他们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灵了.当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时,他们又认为资本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4.非科学化.激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也渐渐渗透到的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就业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同学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机制,于是他们自卑、失望,并转而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于是沉浸在星相、占卜之中.更有甚者相信邪教,沉迷其中,荒废学业,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 重视.5.世俗化.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二、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和高校思想教育部门的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随着1989年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受到的极大的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也开始动摇.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于是出现了崇洋媚外的倾向,80年代国人的美国热就是这一思潮的反映.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花建设刚刚起步,在建设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些人不能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挫折和失败,把这都归因于社会主义的弊端,这对涉世 不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造成他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们产生信仰的困惑.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迷信势力抬头,他们大建庙宇,大肆宣扬迷信,看风水,看手相,迷信吉利数字风靡一时,更有甚者公开在互联网上宣扬星相、占卜之术,公开发行迷信书籍,他们打着科学的旗号宣传着伪科学的东西,给大学生的信仰造成误导.2.高校思想教育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大多是单方面“灌输式”的静态沟通(念文件、读报纸、听大课等), 受教育者只能处于被接受的“不平等”地位上 , 传递出来的教育信息对于他(她)只是一种被“知会”的信息而己,因而对其思想认识触动有限,甚至有时还会出现“拒受”的情况。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越来越多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他们把马列主义教育放到最低的位置,以至于学生们对这方面的教育出现抵触情绪.3.家庭及老师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都把老师和父母作为自己的偶像,然而,现代社会一些消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为人师表的作用不付存在,代之而来的是社会上请客、送礼等等不正常的现象.而许多大学生的父母更是受这些思想影响,大学生从父母和老师身上学到了这些东西,当然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4.大学生自身因素.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自我就是权威的环境中长大,因此不可避免的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也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宜于偏激,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喜欢标新立异,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中创造生活。其次,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使他们很容易受到蒙蔽.三、大学生信仰的重建
毛主席说过一个人总该有点信仰,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精神支柱,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将遭受挫折和困难,重建大学生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1.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教师不能顺应时代发 展,与时俱进.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老师在同学的发言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并对此提出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其次,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还必须强调实践和体验环节,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互联网,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没有足够的理论和学识难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没有崇高的理想,不能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强化信仰教育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在信仰方面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翻开各种报刊杂志,以至于电视电影很少看到有关信仰方面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手段,净化舆论环境,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报刊杂志可以开辟专栏,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市场经济的观念和理论,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设网上党、团校,丰富舆论宣传的形式.3.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发挥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员的模范行为对大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共产主义教育.要加强全党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为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信仰与理想问题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并对此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前途,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表现
所谓信仰,是指人们所认定的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理论、思想、学说、观念等高度信服、敬仰、向往和追求,并作为自身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是指对某种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不再信仰,不再成为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危机并不是指信仰的完全丧失,而是对原有良好稳定的信仰产生困惑、迷茫、怀疑甚至崩溃,没有明确的信仰与追求。总起来说,大部分大学生具有热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情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有一部分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坚定,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否定,出现思想多元化倾向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仰的多样性
在我国,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相互交织碰撞,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再是大学生唯一信仰追求,政治信仰生活呈现多元化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里各占有一定的市场,大学生们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日趋明朗。大学生们对西方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凭感觉的、表面化的、缺乏科学内涵的追逐潮流,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麻烦,就会心理承受力极小,失去理智。
(二)信仰的世俗性和功利性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由于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奉献主义等意识日趋淡薄。他们往往向利己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攀附,不谈贡献,讲索取,不谈理想,讲现实。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中,这类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金钱重于感情的一面,缺乏集体荣誉感,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损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行为。
(三)信仰的非理性和非科学性
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思想影响了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信伪科学,沉迷于封建思想、迷信中不能自拔。恐惧社会变化发展,厌恶新鲜事物。不能理性科学看待分析社会原有的或自身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贪恋旧思想旧风气,难以融入新时代的文明进步的大社会环境中,往往跟不上时代步伐,畏畏缩缩,一旦在实际生活中受挫,转向神灵庇护,迷失前进的方向。
总之,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他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态度,搞不清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本质区别,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同两个支流,最终汇集溶合。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识不足或认识错误,甚至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影响其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复杂多变的宏观社会原因,又有不够理想的高校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等微观环境原因。
(一)宏观社会原因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和社会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体系内部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1.政治上,腐败现象成为大学生信仰的障碍,部分党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滋生了严重的腐败行为,损坏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伟大形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甚至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事业的向往与追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政治和民主文化体制改革滞后,弊端日益凸显,致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降低,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怀疑乃至丧失对社会主义信念。
2.经济上,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动摇。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调动了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牵动作用。但也有不少人乘隙发不义之财,成为暴发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之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职工下岗失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出
现,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出现怀疑、困惑和冲突,削弱了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思想文化上,封建思想残余以新型式出现,迎合了长期处于焦虑、困惑、迷茫甚至对社会主义绝望放弃的大学生心理寄托的需要;市场经济中泛滥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影响,致使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庸俗化、功利化;网络中不健康,不科学、甚至反动的信息日趋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导致大学生信仰游离化、信仰对象混乱。
(二)高校教育原因
高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信仰的主要阵地。二十多年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适合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大多数学生的信仰是健康上进的,同时高校思想教育存在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单一古板,偏重理论阐述,照本宣科,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敏锐,自主意识强的特点,遏制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加上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不能很好的结合,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不能很好理解吸收所学内容甚至不知道老师讲了些什么。
2.教学内容乏味,理论脱离了实际,缺乏创新,理论建设没能积极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未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内容过多重复致使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3.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亲和感。信仰教育的目标未能从学生实际的切身利益出发,未能满足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并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差异性和认知能力,按统一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缺乏亲和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偏离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
(三)家庭教育原因
家庭教育以特殊的家风、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氛围对个体往往通过自上而下的榜样示范来实现教化,因而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信仰形成的影响是持久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尽管大学生进入特定的年龄和学习环境后,他们开始接触并体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其独立思维日益增强,与家庭的关系变得松弛一些,但由于父母子女之间那种割不断的亲情关系和共同的生活环境等特殊因素,加上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种费用基本上由父母承担,经济自立能力差,不可能较短时间摆脱在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价值观念。家庭教育中,子女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母的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非常强,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他们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一致或冲突,对加强他们的主流信仰起了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的金钱至上思想、宗教信仰,个人本位思想都来自家庭的感染,甚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可见,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重建的策略
影响大学生信仰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复杂性。面对着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重建大学生信仰的对策,应从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着手,从个人、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净化社会环境
1.党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总结拒腐防变的丰富经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党风建设和搞好反腐倡廉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树立党的光辉形象,以赢得广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与支持。
2.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密切关注,并及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要把防止两极分化现象作为最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社会保障制度,迅速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彰显的优越性,即使在经济改革前进的道路中暂时出现了阻碍挫折,也不会动摇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不会放弃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追求。
3.党和政府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冲破宗教迷信枷锁,抵制各种社会思潮的消极冲击,制止各种文化事业的不良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等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塑造美好精神,形
成高尚的道德,树立优良风尚,为学校开展信仰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修养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生榜样,是他们前进的引路人。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教导学生怎样做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教师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被市场经济洪流中的腐朽的东西所迷惑。能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洞察力,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各种现象结合进行剖析,耐心帮助学生答疑解难。并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感染学生。
2.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学生进行主导型价值观教育,并注重信仰的多样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强调了我国信仰鲜明的方向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时代的要求。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科学引导学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共产主义的规律,以及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意义,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同时必须承认现实呈现价值观多元化,要有宽容的态度,在主导价值观占绝对优势下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科学的批判的分析,防止学生盲目追潮热,信仰游离化等。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创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教育工作中理论实际相结合。教育工作者进行信仰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公平、客观、理性的态度,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向他们传输渗透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现实和理想的统一,防止学生信仰空洞化和信仰世俗化,防止学生对信仰教育产生反感甚至逆反心理。
同时信仰不仅是一种精神活动,还具有能动的实践性,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会信仰的真理,提高他们实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抵御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营造利于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家庭氛围
1.积极倡导健康的婚恋观,避免家庭的不稳定、不和谐以及单亲家庭给子女造成的心理扭曲,努力维系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温馨、和睦、民主的家庭,注重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培养与发展。
2.由于家庭关系较之其它各种社会关系有其独特性,家庭教育起着各种途径的教育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父母应把对子女的信仰教育放在首位,摆脱以为信仰教育只是学校应尽职责的误区,在深刻全面地了解子女的前提下通过多种途径科学掌握教育子女的相应方法,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表现情况,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子女沟通、开导、帮助他们。
3.家长要重视家庭环境所蕴涵的特定的家庭文化意蕴,如知识,爱好,礼仪、说话方式等,因为这种文化意蕴能通过家庭代际相传和扩张,反映并影响着个体的社会地位。拥有优越的文化意蕴的人,越会对个体的发展起到提升,促进作用。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言谈举止,道德素质,倡导与社会主旋律一致的家庭教育内容,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贺彦凤.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12).[4]佟丽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徐魁峰.罗箭华.大学生信仰的危机与精神家园的重建[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第五篇: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论“爱国”的不可选择
在钓鱼岛问题持续保持高温的环境下,“爱国问题”逐渐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各地反日游行中相继爆发混乱后,人们开始以理性角度重新审视“爱国”这个似乎已经老套的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国家”这一概念。从很早以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词就成为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其中“治国”既体现了人的政治抱负,更是读书人对于国家负有责任的一种象征。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责任又与忠君、爱国联系在了一起,无法分割,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爱国”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的腐败、积弱,以及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新一代有识青年,以救国为己任,运用先进思想,推翻了封建统治,从此,“忠君”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方向已经逐渐从经济向政治、思想扩散,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不断影响着国民的意识形态。结果之一,便是在“爱国”这一传统话题上,出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与纠葛,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选择。那么“爱国”真的是我们的选项吗?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我认为,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是毫无疑问的。国家,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民族,整体群众。而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之中,应当对这个群体负有责任,这种责任根源上来自于人类的群体性以及我们更高级的感情归属问题。人类的群体性是无可争议的,我们成长、生活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努力付出,我们的身份只不过体现了我们的不同分工,而不是我们的地位。因此,从生物学根源上讲,我们的个体利益需要服从于群体利益。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犹豫与怀疑其实是由于我们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思想。个体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它是人类思考能力,创造性,丰富情感的来源,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是,个体思想并不意味着否认我们的群体性,而极端的个人主义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放弃群体利益,这在某一层面上市“不爱国”的体现。
那么,现代社会,人类的群体性是不是已经消失或者不重要了呢?明显不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依旧依赖于群体,利益总量是不可无限增长的,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必定会对群体利益产生危害,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我们所在的群体的一种背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损害群体利益最终也一定会损害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的爱国方式是多元化的,爱国不等于抵制外国货,不等于敌视外国人,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