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背景下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的
思考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大力实施,以移动网络提速和用户终端提质为主要代表的网络技术革命,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为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互联网+行政执法”模式,努力提升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水平,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概述
1.1 “互联网+”概念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国务院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李克强总理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1.2 “互联网+行政执法”综述
“互联网+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执法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行政 执法方式。本质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处理行政执法信息,对行政执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电子信息的方式记载、传输、保存、再现以及审视、批改和确定,实现行政执法信息电子化,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质量。实现“互联网+行政执法”的过程就是行政执法信息化。“互联网+行政执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情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的要求。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迎来了“互联网+”的东风,促推各地各部门在强化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探索,形成了依托网络技术、移动终端、应用平台、数据共享协调发力的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新格局。
一是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应用为突破口,充分借助“两微一端”优势,将网站、手机、新媒体等渠道整合一体化,探索建立了各类行政执法综合信息平台。如上海等地司法部门,在实体窗口基础上,开通微信公众号、APP等新兴信息载体以及“一网两微一端”等平台,大力推进执法公开和移动执法,在探索“互联网+行政执法”新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是行政执法现场科技含量大幅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 断发展,各执法机构也越来越重视执法科技含量的提升,移动执法实时通信等技术得到普遍使用,基于大数据及信息共享的执法终端得到进一步推广。比如国家环保部,近年大力推进移动执法系统的建设和使用,截至2016年底,全国整体覆盖率超过50%,现场执法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程度提升。为充分使用移动执法系统数据,提高统筹调配执法力量的能力,还开发了环境执法平台原型,并与天津、江苏、广西和湖南等地环境监察执法机构的移动执法系统进行了联网。为因地制宜推进信息化,组织研发了环境监管APP,配发给尚不具备建设使用移动执法的地区,大幅度提高了环境督查执法的科技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行政执法数据分析能力极大增强。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案卷数据进行高速高效分析,将得到比常规人力分析更科学、更精准、更可靠的结果,从而为行政执法提供参考预测,并为行政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比如,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对微信公众号、APP、网络、举报电话等多个渠道的全部投诉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每年夏季晚上某固定时段占道经营违法行为上升的结论,结合行政执法调度信息系统的位置信息,科学调配执法力量,精准开展执法活动,实现了科学行政执法。
四是行政执法便民惠民成效更加明显。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每个人都具有了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的基础,借助移动网络的连接,行政执法平台的各类公开信息都能随时随地的被群众获取。无论是在线举报、案例查询、资讯热点、政策解读还是执 法监督,甚至是按规定可以通过网络途径送达的执法文书,等能依托“互联网+”技术方便快捷的送到群众手掌之中,极大的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2.2 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的“业务壁垒”“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市县级行政执法主体太多,尽管近年多地在探索实行行政综合执法模式,但总体来看,行政执法条块化、部门化的趋势仍没有根本改变,行政执法业务差异和信息共享滞后,导致了“业务壁垒”“信息孤岛”现象,给一站式、一体化执法信息平台建设带来了障碍。比如,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执行的主要是规划等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如果不能获得规划的行政许可信息数据,则难以开展违法建设执法活动,实践中如何获得其他部门的许可信息成为难题。
另一方面,则是“半现场式”执法和“半智能化”执法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目前,行政检查和举报线索是行政机关主动获得监管信息的两种主要方式,在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发现和制止违法行为,不少地方和部门推行网格化行政执法,即将管辖区域划分成一定面积的网格,在每个网格中配备相应的执法人员,这种人海式战术效果好,但成本比较高,如果每个行政执法部门都采取这种方式,那么财力物力人力将不堪重负,这种“人少、事多、成本高”的难题必须加以解决。建议
一是逐步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推进行政执法信 息互联互通、互认共享,以省或地市为单位,充分挖掘融合辖区各类行政执法信息平台的数据和功能,积极探索打破行政执法各条块“信息孤岛”,在确保信息存储、管理、使用都安全的前提下,打造统一的网络管理系统,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实现行政执法数据互联互通,对行政执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执法信息实施管理和监督,实现行政执法线上线下互为支撑、各类数据共融共享、平台功能共建共用。
二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探索实现“半自动化”行政执法。必须要进一步挖掘“互联网+”技术的潜力,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向科技要生产力,破解“人少、事多、成本高”的难题。借助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手机等技术、设备,解决发现执法线索难、人力资源不足、执法成本高的问题,充分运用视频监控、遥感、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等新兴科技以及网络连接作用,尝试将事前制定好的行政执法依据、裁量标准、执法流程、执法文书等载入固定的程序,探索实现智能化或半智能化巡查,甚至是作出简单的初步处理,破解行政执法人力财力瓶颈。
“互联网+”战略的推进,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种新思维、新模式、新途径,可以从技术手段上革新传统的行政执法信息化进程,从而有效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为法治政府建设贡献科技的力量。
第二篇:“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课堂教学
过去的教育理念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培养了大批的一级劳动者。如今,教育理念要转型步入信息化时代,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满足每个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王晓芜谈道:“技术的发展永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快,创新IT技术和产品的涌现在为信息化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会;而随着教育变革的深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内容将得到更为深入的融合”。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大概有1500万所学校运用信息化学习模式,规模已超过美国。现在的课堂早己从最初‘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黒板一本书’的传统课堂过渡到了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课堂,如今正在向移动课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但是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的身份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根本是不会改变的。而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个性、自主的学习机会。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学习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
教育信息化不应再局限于信息系统“碎片化”的应用,而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学习生态系统”,构建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标志的学习环境,运用云计算、社交技术、大数据支持个性化的交互学习系统以及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从信息技术基础条件来看,最快的网络、好用便宜的终端,教育云、大数据等最新的信息化技术为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推动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教师、学生的素养以及新教学信息化模式来看,各种新理念、微课程等数字化课堂在中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频繁运用。
基于这几方面我们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教学现状已处在多媒体教学向信息化学习转变的过程。由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信息技术由多媒体教学转变为数字化教学。当学生运用终端之后,学校就可以时时采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数据,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360度的个性化分析。而对于学生来讲,由之前仅是考试结果性的评价转变成对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些都是数字化学习带来本质的区别。
信息化化教学“扎根”课堂
高效课堂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情如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及时反馈”,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做到的,如今速课网就能将数学化课堂完美实现。
应该说,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孩子在数字化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速课网平台具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包括微型资源、学习活动及其安排、学习效果评价和课程学习认证等,老师可以把制作好的课件生成上传至微信课堂中,随时用手机调用,学生能实时同步观看教师课件,并且还能标注每一页课件是否听懂,教师实时查看分析学生学情。
在如今呼吁教育改革的社会浪潮推动下,速课网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移动设备上,将信息技术利用于课堂已经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新媒体的驱动。相信在国家教育部门政策的扶持下,诸如此类的信息化新型教学模式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驱动力。
第三篇:“互联网 ”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电化教育、多媒体教育日渐普及,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初中教师要巧用有效的对策,深化英语信息化教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深度融合英语教与学,提高英语信息化教学水平,科学培养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因此,客观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关键点,符合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深层次把握“互联网+”的内涵,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立足素质教育理念、目标,优化和完善英语信息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打造高效英语信息化课堂,在点燃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个性化成长。
一、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情境。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势,科学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在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作用下,综合刺激班级各层次学生感官,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课堂。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为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互联网+”优势,以动画、音频、图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动态呈现课题内容,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作用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情境,有效吸引学生眼球,让其主动融入“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这一新课题教学中,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做好铺垫。在讲解课题知识点中,教师可以将课前制作的微视频巧妙导入到课堂中,深化课题信息化教学情境,以“vacation”为话题,巧设课堂问题,将其科学贯穿到课题教学各环节,促使课题问题解决与课题知识掌握同步进行,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准确理解课题内容,获取丰富的英语知识体验,在无形中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具备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意识。
二、借助网络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发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要巧借相关的网络资源,科学整合英语课题教学内容,将其融入课题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有序进行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把握英语理论知识中不断发展英语思维能力,呈现英语信息化教学价值。以“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例,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学迎来的发展机遇,在准确把握“Will people have robots?”课题知识过程中合理筛选海量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以班级学生英语水平为导向,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将其和该课题内容有效整合,明确课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有效指导课题教学。在课题内容讲解中,教师要借助教学内容,巧用“互联网+”背景下的辅助教学工具,动态讲解课文重要词汇、语法等知识点,降低课题难度,将课题教材外相关网络资源贯穿到课堂信息化教学环节,多层次引导班级学生科学思考、探索,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以及主题内涵,实时发展英语思维能力,还能在无形中拓展班内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面,实时完善英语知识结构体系,促使该课题教学目标在“互联网+”作用下顺利实现。
三、衔接英语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在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从“互联网+”角度入手,合理衔接英语理论与实践教学,为班级各层次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实践机会,在亲身实践中科学培养英语核心素养。以“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为例,在?n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入手,科学衔接英语理论与实践教学,要求各小组学生利用网络途径,了解关于“mooncake”的信息资源,在整合海量信息的基础上制作“mooncake”的电子课件,并以此为话题,明确分工,自编英语情境对话,分角色进行表演,在合作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课题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语言表达、合作、英语实践等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师要多层次把握“互联网+”背景下英语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深化英语信息化教学各环节,巧用互联网资源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强化英语实践环
节,促使英语信息化教学更加有效,全面提升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实时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月新.“互联网+”时代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利弊[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34):64.[2]章燕.谈如何实现初中英语的信息化教学[J].校园英语(中旬),2015(4):178.[3]陈淑玲.试论“互联网+”时代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利弊[J].学周刊,2017(6):173-174.编辑 段丽君
第四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税收工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税收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信息化对提高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局,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快速、惊人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进一步规范、优化了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了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综合利用能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得到了加强,为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困扰着全县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深,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科技兴税的观念。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只一味地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位税务干部的高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大型数据库、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奇缺。就地税系统来说,现在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特别是在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单位普遍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我局,至今没有一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干部,就是信息中心的2名干部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
识和管理,而全局其他干部,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一句话,人才紧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通过近几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投入,全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省内部网络安全畅通,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硬件方面PⅣ2.0以上PC机达到了人均一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效率低,基层单位信息化设备大多只用于台前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税源监控、人事教育、税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在计算机应用上不容乐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二是以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地市自行开发加挂的小软件五花八门,虽然有些应用效果较好,但只限于局部使用,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造成财力和资源浪费。三是网络功能不够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县地税而言,县局都设置了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
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国税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我县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全省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由于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准确和不完整,导致了系统中数据失真,系统中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对各单位领导制定决策作用不大;另外全局干部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手段落后,大多数干部对系统中的数据缺乏较好的分析方法,仅能从表象在系统中查看一些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能有效地运用好数据仓库为税收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五)纳税申报方式滞后
机构改革后,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原办税厅都收缩到城里。如我县地税系统的办税服务大厅缩减为5个。机构的收缩,为有效管理和节约税收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纳税人办税程序复杂,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申报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纳税申报方式还停留在要求纳税人到申报大厅申报的方式上,以电子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申报尚未推开,电话申报系统也没有推广到位,征收相对集中与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也给税务机关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能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存在随意性不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些还不尽人意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3、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意识,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全县地税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来看待今天所面对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应对挑战;同时,务必要加强领导,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对过去的管理、制度、流程、机构等各方面做出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要积极引进社会上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外,要立足自身培养,重视现有技术、骨干人员的再提高,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分别去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支能胜任信息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才”的排头兵队伍;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3、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4、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
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5、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
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6、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业务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致使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用的是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由于现在的办税窗口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在手工输入微机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失真或不全,计算机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故此,我们必须以此次省局进行系统数据清理为契机,认真做好数据清理工作,及时清理上级分发的各项垃圾数据。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干部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保障“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P2P发展研究
字数:2754 来源:商情 2014年4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动了P2P融资模式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但恶性事件频发不禁引发人们对P2P行业前景的质疑。本文从P2P模式的本质出发,旨在剖析P2P行业的机与危,并提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P2P;融资
一、引言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P2P(Peer to Peer),即“人人贷”,是指借助于互联网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一般为小额信贷的直接信贷方式:资金闲置的人和有资金需求的人将信息发布到P2P融资平台上,通过平台进行配对,完成小额贷款。
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P2P融资因“融资便捷、普惠金融”等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中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小视。P2P融资的风险根源何在以及如何规避和防范风险将成为P2P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P2P发展的机与危
(一)P2P发展历程
2007年,国内首家P2P网贷平台“拍拍贷”成立,拉开了国内P2P平台发展的序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市场的繁荣发展,作为互联网金融主要形式之一的P2P也取得重大飞跃。2013年10月,P2P网贷规模首次实现单月破100亿,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网贷平台交易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P2P网贷平台数量为523家,同比增长253.4%,但P2P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控上的一些漏洞。2013年1011月仅两个月时间,超过50家P2P平台倒闭,并传出多起网贷第三方收黑钱、老鼠仓等恶性事件,P2P平台的发展开始逐步放缓,P2P平台融资存在的风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
当前,我国现存的P2P平台主要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类是传统的P2P模式,由借贷双方直接签订贷款协议,P2P平台只充当纯粹的中介,不参与实际的资金借贷且不对放贷人的资金提供保障,如“拍拍贷”;第二类是担保模式,P2P平台通过引入保险公司为借贷双方的交易担保来实现客户资金保障,如“人人贷”;
第三类是平台模式,引入小贷公司,通过吸收投资人的投资需求来满足小贷公司的融资需求,如“有利网”;第四类是债券转让模式,筹资人通过P2P平台发售债权实现融资,投资人通过P2P平台购买债权实现投资。
(二)P2P发展的机遇分析
从市场环境来看,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小企业数量的增多使得市场对资金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同时也对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储蓄习惯,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总体规模较大,超出了市场的融资需求,给P2P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流保障。相对于美欧等金融行业发达的国际市场,中国发展环境对P2P贷款的适合度在居民储蓄率、人力成本、用户需求等方面更具优势,为P2P的发展创造了发展机遇。
从P2P模式自身来看,P2P行业在中国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融资,P2P融资无需经过繁琐和漫长的审核,贷款要求相对降低,且审核周期较短,具有快捷、高效等特点,能够满足融资方短期内的融资需求,这些都为P2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三)P2P发展的风险分析
从P2P的运行模式及市场环境、监管环境来看,P2P发展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监管的缺失。由于P2P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在我国监管体系中不属于银监会也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的范畴,监管主体混乱,近年来一直处于监管空白的状态。2011年9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首次对于P2P贷款平台的风险作出提示,认为P2P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除此以外,目前政府尚未出台任何具有实质性内容的P2P监管办法。政府监管的缺失是P2P平台发展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
2.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一方面,P2P平台当前主要的融资方是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方整体信用程度不高,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需要获取大量的融资方信息,进行更为严格的融资方审核;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P2P平台无法实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各P2P平台之间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也不可能实现融资人信息共享,导致P2P平台面临着需要进行严格审核却缺乏审核依据的尴尬局面。
3.P2P平台准入门槛低。截至2013年底,我国P2P平台数量超过500家,自2013年开始以几乎一天一家的速度在增长,从总体规模和经营状况来看,我国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较低,注册资本多为数百万元。由于准入门槛低,资金力量薄弱,有可能存在一些P2P平台公司无视中介职能,收黑钱、欺骗投资者;更
有甚者,一旦发生大额的违约事件,较容易出现P2P平台携款潜逃等恶性事件。
4.P2P平台担保杠杆过高。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担保机构担保责任余额最高不超过其自身实收资本的10倍。由于我国P2P平台准入门槛低,规模较小,为了获取利益,普遍存在着担保额超过实收资本10倍的情况。由于P2P平台普遍担保杠杆过高,一旦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融资方大规模的违约将对P2P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三、关于P2P发展的建议
P2P一方面能够解决市场上“融资难、投资难”的两大难题,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因素和市场环境因素,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风险,为促进P2P行业的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关于P2P发展的几项建议:
(一)加强政府监管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P2P相关的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P2P平台的准入门槛、运行模式、违规惩罚等内容进行规范,建立P2P平台评级制,清理不合规的P2P平台企业,整顿P2P行业风气,对违规操作的P2P平台公司采取严厉的处罚,并明确对P2P融资违约方的惩处措施。
(二)健全信用体系
不断完善我国的征信体系,实现P2P平台与征信系统的对接,确保P2P平台可从征信系统中获取借贷双方的征信信息,同时借贷双方的交易信息也可反映到征信系统中。
(三)完善风控体系
P2P平台应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完善平台风控措施,建立一套涵盖借贷双方信用审核、违约追缴、贷后评价等融资全过程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备用金制,即提取融资金额的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备用金,做到风险事前控制;进行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做到风险事中控制;建立健全的还款违约追缴渠道,做到风险事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