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保监局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县域保险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5]119号 【发布日期】2005-06-29 【生效日期】2005-06-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保监局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县域保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5]11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中国保监会福建监管局(简称福建保监局)结合我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县域保险的指导意见》,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发展县域保险的指导意见是福建保险业监管部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呼应我省新一轮发展基本思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县域保险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发展县域保险对支持“三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要加强与保险机构的沟通联系,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普及保险知识,提高社会保险意识,为各保险公司开展宣传,拓展业务,增强保险业发展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县域保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
要积极配合保险业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行政管理和监管职责,进一步规范保险业务活动,保护投保人合法权益,打击非法保险行为,维护保险市场秩序,共同防范金融风险,为创建“平安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六月二十九日
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县域保险的指导意见
中国保监会福建监管局(二○○五年五月十三日)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现就加快我省县域保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转变观念,努力实现县域保险与经济发展双赢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县域保险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保险事业,直接承载着促进县域经济繁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自身发展的重任。发展县域保险,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完善县域经济社会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社会管理机制,既有利于我省保险业开发涉农保险业务,拓展县域保险市场,增强保险业发展实力,又有利于满足县域保险需求,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省县域人口接近全省的80%,县域实现的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我省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保险业发展情况看,2004年县域保险承保人数占全省承保人数的42?19%,实现保费占全省53?46%,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都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各保险机构要切实转变观念,克服消极畏难思想,充分认识发展县域保险的重要意义和良好前景,抓住县域经济发展为保险业带来的难得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要坚持诚信立业,规范经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范风险,永续发展的基本方针,认真研究县域保险市场特点和规律,积极寻找县域保险发展的突破口,挖掘市场潜力,优化业务结构,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在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保险互动双赢。
二、突出支持重点,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一)支持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保险公司四方风险共担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利用世贸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转移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高我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经营模式、多元化经营主体、多样化产品供应、多层面政策支持的我省农业保险体系。
(二)支持县域工业化发展。配合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县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保险支持力度。积极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提供风险咨询、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投资咨询、理财顾问、法律顾问等高附加值和差异化服务,切实为我省县域工业化进程构筑起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防护网。
(三)支持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保险业在防灾防损、风险评估等风险管理方面的特点和优势,适时介入公路、水运和城镇防洪排涝、水库除险加固、滩涂围垦等骨干工程以及中小水电项目、城乡电网等建设项目,积极为其提供风险管理等服务。大力发展适合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建安工险、企财险等险种,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保障范围。对市场发展前景好、投资收益高的基础设施项目,保险分支机构应积极向总公司提出保险资金运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支持县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
(四)支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针对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不
一、需求多样化特点,提高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发展提供包括车险、企财险、责任险等在内的“一揽子”综合保险服务。培养高素质的客户经理,负责全程跟踪投保非公有制企业的风险调查、资产评估并提供实时高效的个性化服务。
(五)支持县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继续发展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积极稳妥地探索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途径和办法,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精算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管理优势,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县域居民医疗保障的有效运作模式。加大年金产品的推广力度,引导经济较发达县域地区的居民参加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村城镇化进程较快和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实现途径。鼓励和引导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在自身经济能力许可条件下,积极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及其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六)支持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及货物运输保险,为县级出口型企业提供收汇保障,帮助企业获取买方信用信息,获得融资便利,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扩大出口创汇规模。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保险、外派劳务人员履约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为支持县域企业扩大对外投资与经贸合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挥积极作用。
三、优化网络布局,拓宽县域保险销售渠道
各保险机构应立足自身和市场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县域机构网点的布局,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县域保险销售网络,切实为县域保险发展畅通渠道。
(一)在市场有需求、发展有潜力、管控能到位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本着“立足长远,精简高效”的原则,向县域延伸分支机构,逐步健全县、中心镇、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信息化建设比较成熟的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通过设立远程出单点、理赔点等方式,为偏远地区提供便捷的保险服务。
(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主动参与县域保险市场的分工协作,积极向县域延伸服务链,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不断开拓新兴市场,提升服务层次,逐步确立经营特色和品牌价值,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县域保险中介发展新格局。
(三)合理配置资源,积极发展信息化水平高、信誉好、管理较规范的兼业代理机构。依托县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乡村邮政所等“窗口”行业发展兼业代理业务。同一保险集团的产、寿险公司可运用彼此渠道优势,通过交叉代理销售,拓展县域市场,降低运作成本。
(四)要确立县域保险营销发展的主线,加快培育一支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诚信度高的县域保险营销员队伍。依托县域现有营销队伍,从中选拔优秀营销主管或营销员深入乡村开展业务。尝试与当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机构合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保险知识普及和转移就业岗前培训,吸收部分优秀农村劳动力加入营销员队伍,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四、改进经营管理,切实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一)坚持稳健经营,管理固本。各保险机构要融入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大局,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科学制定发展县域保险的中长期规划,明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发展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积极探索符合县域保险发展规律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落实责任制,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公司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机构网点比较多、县域业务有一定基础的公司,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好带头作用。要密切区域发展协作,促进城乡市场衔接,加强中心城市对县域保险发展的辐射作用,通过分级授权、组训驻点等形式加大对县域保险机构的管理力度。有条件的公司要设立专门部门,加强对县域保险业务的指导和管理。
(二)坚持防范风险,诚信立业。各保险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业务、财务流程管理,不断提高“两核”质量。要加强对基层机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注重关键环节风险隐患的排查,切实防范化解风险。要在县域保险机构中加强法规培训、诚信宣传和职业道德教育,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依法经营,规范展业,诚信服务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五、创新产品服务,不断满足县域保障需求
(一)各保险机构要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需求的调研,畅通市场信息传导机制,通过对老产品的更新改造和新产品的研发,逐步形成符合县域特点的保险产品体系。要突出县域保险产品缴费低廉、保障适度、风险可控、方便购买的特色,丰富产品层次,以适应不同经济水平的群众保障需求。要推进保险条款的通俗化,让投保人明明白白买保险,实实在在得保障。要灵活运用产品组合策略和定价策略,满足投保人对保险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二)各保险机构要结合地域特点,探索建立管理有效、服务到位、费用节省、群众满意的县域保险服务体系。要引导基层员工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服务品质,树立公司服务品牌。要探索适应县域保险市场实际的服务方式,通过送保险下乡、送赔款上门等形式,提供保险延伸服务。要通过推行驻村服务专员制度,开展业务宣传、续期保费收展、保单保全、代理索赔等服务。要推行投保提示制度,努力提高客户回访率,及时化解合同纠纷。
六、普及保险知识,为县域保险发展提供助推力
(一)要注重做好与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宣传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功能,说明保险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对发展县域保险的理解和支持。
(二)要结合县域生产、生活的特点,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简单明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保险宣传。如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墙报等载体,通过举办农户家庭小型茶话会、集贸市场现场说明会等形式,持之以恒地开展保险宣传,扩大保险知识的普及程度。尤其要抓住重大、典型的理赔案例,增强宣传效果,提升行业形象。通过行之有效的保险宣传,帮助群众增强保险意识,掌握科学的防灾防损方法,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
七、加强窗口指导,构筑县域保险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加强对县域保险发展的行业规划和窗口指导,引导保险机构树立科学的县域保险发展观,处理好保险供给与市场需求、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公司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促进县域保险市场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要结合县域保险市场发展实际,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在产品备案、机构审批、营销员市场准入方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措施。
(二)要加强与各级政府的沟通,主动汇报工作,将县域保险发展融入政府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取得各级政府对县域保险发展的进一步关心和支持。要加强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采取措施促进县域保险发展。通过与政府部门协作组织保企洽谈会等形式,搭建政保企沟通平台,促进县域保险市场的供求衔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办[1999]91号 【发布日期】1999-05-11 【生效日期】1999-05-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
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闽政办〔1999〕91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现将省财政厅和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拟定的《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一日
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大对外贸出口的扶持力度,优化外贸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设立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有关问题的批复》和财政部《 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精神,省政府决定设立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强管理,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由省政府建立,主要用于调节和促进全省外贸出口发展。
第三条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省级外贸企业1999年至2001年上缴的所得税、历年省级外贸出口风险基金及企业上交利润使用结余、省财政预算安排部分资金等构成。
第四条 第四条 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和管理权限:
1、对我省鼓励出口的重点商品和大宗出口商品的出口贴息,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研究提出当年实施办法,报省政府审定后执行。
2、支持年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省级国有出口企业扩大出口:
(1)通过专项资金担保方式,促进出口机电产品、成套设备、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企业提高融资能力,贷款担保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超过200万元的,报省政府审批。
(2)对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的出口企业,提供高收汇、高风险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支持,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
(3)对在境外开办维修服务网点和建立CKD、SKD散件装配厂的企业,提供带料加工装配出口扶持,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
(4)对出口重点产品发生资金临时性困难的企业,提供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借款金额在200万元以下的,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批;超过200万元的,报省政府审批。
3、引进重大外商投资出口型项目的前期费用、出口生产企业研制开发新产品费用支持等,由企业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报告,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核后报省政府个案审批。
4、奖励为扩大外贸出口、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突出贡献的出口企业和个人,由省外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实施方案,报省政府审定后组织实施。
5、经省政府批准的用于发展外贸事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 第五条 专项资金由省财政实行专项专户管理,有偿使用部分具体项目的资金发放、回收等事宜,委托指定银行办理。
第六条 第六条 省级出口企业申请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保费支持、带料加工装配出口扶持和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应向省财政厅提出申请报告,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核批。
第七条 第七条 视资金使用方向不同情况,省级出口企业除填报《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外,还应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1、申请专项资金提供贷款担保或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的,应提供专项资金指定银行的初审评估意见;
2、申请专项资金提供保费支持的,应提供出口信用险协议、保险单、保费收据、短期出口信用综合保险出口申报表及保费计算书、付款凭证。
第八条 第八条 短期替代性周转借款采取到期一次性还本付费,使用费按银行贷款同期基准利率向申请企业收取。逾期借款按日费率1‰计收滞期费。
第九条 第九条 对出口企业和个人的奖励,省级出口企业迳向省外经贸委提出申请,其他企业由所在地市外经贸委向省外经贸委推荐,由省外经贸委会同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条 第十条 为保证专项资金的正常运转和达到一定的规模,对以前借给外贸企业的财政周转金要坚持“谁借谁还、有借有还”的原则,加大催收力度。借款企业应在1999年6月底前提出分期还款计划,报省财政厅会同省外经贸委审定。对有偿还能力而不归还借款的企业,从专项资金的使用安排中予以抵扣。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各地市要参照本暂行办法,相应设立地市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当地外贸事业的发展。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福建省省级外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7]103号 【发布日期】2007-05-28 【生效日期】2007-05-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
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7]103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人民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关于《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福建省2007年纠风工作实施意见
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纠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做好我省2007年纠风工作,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主要任务
2007年纠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纠风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为己任,突出纠风重点;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要求,强化工作举措;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创新纠风载体;以有效进行源头防治为目标,完善长效机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务求纠风防风实效。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纠风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努力从源头上防治不正之风。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督促各部门、各行业强化对本系统的监管责任,突出重点,切实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要全面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纠风部门要根据群众反映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有选择地对重点部门进行督导。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要围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活动,督促指导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经济管理部门切实做到便民服务、简化手续,在解决群众办事难上见成效;公共服务行业努力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以民主评议为载体,按照省政府纠风办印发的《福建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意见》,全面开展、重点督查,规范和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确保评议工作取得实效。要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和纠正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其它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凡群众急需又有条件解决的合理诉求,都要限期予以解决;凡发现不正之风苗头,都要坚决予以纠正并防止蔓延成风;凡出现违规违纪问题,都必须严格实行责任追究。要创新载体,积极拓展“政风行风热线”的作用和功能,在省级开通“政风行风热线”,完善举报投诉机制,逐步建立举报、投诉、查处、整改、评价体系和通报制度。要加大政风行风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省营造纠风工作、政风行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管理,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借读生”、“择校生”的各项管理规定和规范学校收费的有关规定;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的比例和择校收费标准要逐步降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除按“一费制”标准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费、寄宿生住宿费,以及向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以外,严禁向学生收取其他任何费用,相应合理支出纳入公用经费开支范围;认真解决教辅材料过多过滥、向学生强行推销保险、有偿补课,以及其它加重学生家长负担的问题。二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大对原有改制学校的清理规范力度,禁止公办学校假借办分校、实验校之名按民办学校运行机制收费的行为,继续停止审批新的改制学校,依法规范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行为;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严禁以实验班等名义额外向学生收费;坚决纠正脱离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群众承受能力搞高标准、追求奢华的办学行为,严禁通过高收费将还贷压力转嫁给学生家长。三是促进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进一步落实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推进优质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政策扶持与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逐步缩小校际差距,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择校收费问题;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流入地政府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并采取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四是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07年起对县城城关学校学生实行免收学杂费、对全省城市低保家庭实行免收课本费政策;加强监督检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情况,重点对经费安排和使用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规定严肃处理。五是全面推进创建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活动。在推出第一批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的基础上,以点带面,组织创建更多的规范县(市、区),促进学校收费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六是完善制度。建立并实施对政府教育经费拨付、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收入及使用情况、学校收费行为的专项审计和审计公告制度,进一步清理政府及部门自行制定的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政策措施。七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力度。继续开展全省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受理群众投诉举报,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截留、挪用、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收入,开办“校中校”、“校中班”或搞“一校两制”,违规出台收费规定,向学校乱罚款、摊派,以及各种乱收费等行为,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并对典型案件予以曝光。
(三)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一是强化医德医风建设。逐步建立对医疗机构的科学管理和考核制度,严格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积极探索实行单病种最高限价、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等办法,努力解决过度诊疗、“开大处方”等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药品招标采购。组织协调做好第五批、第六批全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专家议标,分片确标和履约配送等工作;学习借鉴外省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着手筹备全省第三批医用耗材和检验试剂的招投标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特点,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药品网上招标的新模式;加强对中标药品履约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标药品使用到位。三是加强医药广告管理。制定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管理细则,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和卫生部的有关规定,医疗广告实行样件审核,把审核关口位置前移,规范刊播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行为,净化广告市场,打击违法虚假的医疗、药品和保健食品广告。四是强化医药价格管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进一步完善政府定价药品专家评审制度,提高药品政府定价的透明度和科学性;深入开展价格服务进医院活动,对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和理顺,适时核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新增的医疗服务项目;加强对市场调节价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价格的监测管理;继续严肃查处医药价格违法行为,规范医药市场价格秩序。五是强化药品市场秩序监管。认真落实省政府《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管;加强跟踪检查,严格监管药品、医疗器械研究、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质量管理行为;加强特殊药品的监管,不断提高食品药品监管的工作水平。六是推进城乡卫生保健体制建立。督促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体制建立,主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努力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从源头上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加强监督,确保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落实到位,坚决查处截留、挪用及克扣涉农补贴款。二是集中整治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随意调整和收回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违法违规征收征用农民土地及征地补偿款不到位等问题。三是深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管工作,进一步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加强审核涉及农民负担文件的出台、项目公示。四是继续开展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加强对农业生产生活收费和村集体收费,特别是农业灌溉水费电费、排涝排渍收费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等的监管;从严查处在农民建房、计划生育、身份证换代等方面的乱收费、乱罚款行为,着力减轻涉农隐性负担。五是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规范管理,集中治理财务混乱村。要按照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务的要求,锁定旧债,制止发生新债,研究建立制止发生新乡村债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纠正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乡村,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责任。六是深化治理假冒伪劣农资、哄抬农资价格等坑农害农问题,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七是继续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并加强监管,注意发现和纠正新农村建设中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盲目建设、强拆强建等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违背农民意愿、超范围超标准向农民筹资筹劳和强行以资代劳等问题。八是继续落实和加强减轻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通过实行“重点监控”,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注重调查研究,逐步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监管的长效机制,深入贯彻执行涉农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五)深入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在继续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加强对普通公路收费站“一站多点”双向不重复收费、单向收费站点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撤并违规设置、已经到期和不符合布局要求的公路收费站点,提出明确的撤并时限和数量,在年底前撤并一批。监督公路和水上检查(检测)站点、稽查站岗(船艇)的规范化管理与建设。严格执行涉及机动车的相关收费政策,坚决制止机动车辆重复检测重复收费。继续推行交通行政综合执法试点和林业木材运输检查制度改革,规范道路交通标识和电子执法设备的设置和使用,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鲜活农产品的流通环境。继续加大监督检查和明察暗访力度,重点查处公路和水上执法中以罚代纠、只罚不纠、以及以执法为名谋取私利的行为。建立完善日常监督查处和快速反应机制,使检查监督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继续推进治理水上“三乱”工作,通过调查摸底对水上设置的监督、检查、收费项目进行登记造册,清理撤除违法设置的水上站点,取消乱收费项目;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三乱”,维护水上交通秩序,确保我省海域和内陆水域畅通。另外,深化治本和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分析研究当前公路和水上“三乱”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标本兼治的改革措施,一方面要从深化体制改革、保障执法部门经费、强化执法监督机制等深层次方面,制定预防和治理公路和水上“三乱”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从根本上遏制“三乱”。
(六)确保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工作取得实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监察部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2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监察厅等部门关于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35号)的要求,全面清理省直各单位、设区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设区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原则上不再保留自行设置的评比达标表彰项目。要强调清理纪律,严格审查标准,该撤销的撤销,该合并的合并,努力实现“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幅减少、保留项目发挥积极作用、基层和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的阶段性目标。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对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地区和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顶风违纪的要严肃追究责任。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章立制,在2007年7月底前制定和完善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长效机制。
(七)坚决刹住五股不良风气。一是坚决刹住公务用车中的不良风气。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加强监管、依法规范征收、杜绝违规减免”的总体要求,对减免车辆通行费的机动车辆进行认真调查,逐一登记,摸清底数。凡不符合减免规定的机动车一律停止减免。要依法规范、严格审核享受减免通行费车辆的范围,并报经省政府同意后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全面清理、集中收缴违规发放的各种车辆通行费减免卡,严肃查处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或以减免车辆通行费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坚决刹住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的不良风气。全面清理和严格控制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种名目的节庆活动。凡是存在拉赞助、搞摊派,增加基层和企业负担,或用公款大操大办,邀请演艺明星捧场,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等现象的坚决予以纠正。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节庆活动的监管,减少和控制节庆活动的数量和规模,节庆活动必须做到节俭、安全、正气。对利用节庆活动从中牟利或因把关不严、组织不力导致节庆活动发生严重问题、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要严肃查处,追究责任。
三是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要严格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规模、占地面积、装修及设备标准。绝不允许超标准、超豪华建设楼堂馆所,应把财力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要通过全年清理,严格控制,完善制度,把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势头遏制住。
四是坚决刹住公务开支中的不良风气。规范接待行为和公务开支,严格控制会议、差旅等支出,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出国考察管理不严、组团过多、时间过长,耗费大量行政经费的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要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等活动,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坚决刹住文山会海的不良风气。要把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举措,下大力气精简会议和文件。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为群众办实事上。
(八)继续推进其他专项治理工作。继续规范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出租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统一行业主管部门,落实责任,健全制度,加强监管,巩固出租汽车专项治理成果,逐步建立责任明确、规范有序、反应灵敏、监管到位的行业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的督查力度,严肃查处公务人员私养“黑车”、充当“保护伞”的案件,切实维护出租汽车行业稳定。结合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继续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坚决查处偶发的企业“三乱”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报刊征订发行行为,严格执行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订阅报刊限额制,及时制止和纠正利用职权搞摊派、乱发行及从中牟利等问题,从严查处变相出版已停办刊物和摊派发行报刊问题,继续做好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等工作。
二、落实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不正之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一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法定依据和实施主体,核定行政许可的操作规程,明确并向社会公开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程序、期限等内容,同时建立严格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行政许可权的监督和制约。二要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要继续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更加严格规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接受监管。三要继续推行政务公开制度。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权力运行过程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明确政务公开的范围、原则和程序,提高工作透明度,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学校、医院、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单位,要全面实行办事公开。四要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制度。各部门、各行业特别是垂直管理的部门和行业,要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在省政府纠风办的组织下,结合实际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工作。五要高度重视群众信访工作。要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各级纠风办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特别是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要重点督办,并举一反三,推动问题解决。
(二)建立健全纠风工作责任制。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范围,确保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各纠风专项治理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内容、量化责任目标,使各部门各行业切实负起责任,从靠外部压力向自觉性行动转变。要明确政风行风建设责任追究的主体、幅度,规范责任追究的操作程序,健全责任追究的机制体制,防止无人追究、无依据追究、追究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要明确承担责任的范围及追究形式,对于那些领导不力甚至不抓不管,导致严重不正之风长期得不到治理、屡屡出现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的地区和单位,要坚决追究领导责任。年内,出台我省的纠风工作责任追究办法。各级各部门也要相应制定有关办法,健全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强化监督检查和案件查处。强化监督检查是防止和遏制不正之风滋生蔓延的关键。各级纠风部门和专项协调小组要把监督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监督力量上,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网络,保证监督渠道畅通。在监督方法上,要在全面检查的同时突出重点,在坚持明察的同时,加大暗访力度。在监督时机上,既要加强事前、事中监督,更要注重工作结果的监督。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领导批办件和媒体反映的不正之风问题,抓住重点,选准目标,有案必查,有查必果,据实反馈,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要把监督检查贯穿于各项治理工作的全过程,把重点放在发现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上,坚持把定期的检查和经常性的明察暗访相结合。与此同时,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发挥监督检查和查办案件的预防功能。对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处理意见,逐一落实责任单位,逐一限期整改,不能不了了之。对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既要及时查处,又要坚决予以清退,同时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不能使违规单位和责任人捞到任何好处。
(四)进一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作用,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同时根据各自特点积极发挥作用,推动纠风工作开展。在纠风专项治理上,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组织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要积极履职,密切配合,深入推进综合治理,形成治理工作合力。其他部门和行业也要针对自己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解决。各级纠风部门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的职责,加强对各专项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和协调,认真落实上级纠风部门的各项工作部署。同时深入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要通过大力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开通“行风热线”等形式,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个专项治理工作,充分履行监督权。要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监督,特别要对典型案件和屡纠屡犯的问题予以曝光。通过积极的宣传和发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纠风工作的强大合力。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1]225号 【发布日期】2001-12-12 【生效日期】2001-12-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政办[2001]2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抓紧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实施意见
省国土资源厅
(二○○一年十一月十二日)
为妥善处理好基本农田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应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时期土地管理工作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土资源部对我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有关问题复函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实施意见。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原则
(一)坚持符合规划、有利发展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确需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依据法定程序先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后才能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调整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不得调整。
(二)坚持等质等量,个案调整的原则。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应当长期实行特殊保护,个别用地项目确需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应当按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另行划定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作为补充,并将占用的基本农田耕地耕作层剥移用于新开垦耕地或中低产耕地的土壤改良。以保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稳定。
(三)坚持法定程序,严格审批的原则。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严格审批。未经原审批机关批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擅自或变相调整已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范围
(一)经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重大利用外资项目等重点工程用地及经有权机关认可的高新技术项目用地,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根据相关批复文件,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在基本农田保护区核查过程中已预留的线性工程或块状项目用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位置发生变更而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依据项目设计审批机关出具的说明文件,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但必须将预留用于建设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由于我省基本农田保护区核查工作在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后,个别地方存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区与基本农田保护区不衔接的实际情况。为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建设用地区的衔接,对实施城市、村镇总体规划而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的,可以申请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
(四)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导致城镇规划和用地规模发生变化,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可以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步骤
(一)调整方案编制阶段(2001年12月―2002年5月31日)。设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所辖县(市、区)将2001―2005年确需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建设项目清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方案上报省人民政府;
(二)调整方案审核阶段(2002年1月1日―2002年6月30日)。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调整基本农田的原则、范围,以设区市为单位,按照成熟一个,审核一个的原则,提出审核意见,报省人民政府审定;
(三)调整方案审批阶段。省人民政府分别审定、批准设区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方案。本次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原则上在2002年8月底前完成。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应上报的材料
设区市上报省人民政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设区市申请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请示;
(二)各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及补充划定方案,及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实地勘验报告;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方案;?
(四)调整及补划地块的红线图(比例尺1:10000);
(五)调整前后基本农田保护区登记表、汇总表;
(六)分县(市、区)建设项目列表,包括项目所属行业、土地位置、项目投资规模、用地规模、占用基本农田面积、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等;
(七)需异地调整划定的应提交与相关县(市、区)签订的异地划补协议书。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严格按照规定范围调整基本农田。本次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是对部分重大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进行个别调整;调整工作完成后,2005年以前原则上不再进行调整。各地要本着实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工作,对于符合调整范围的建设项目,其用地要留足留准,避免今后建设再占用基本农田;对于不符合调整范围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二)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保证调整占用与补充划定的基本农田等质等量。各地在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及补划方案时,必须切实执行等质等量的原则,省、设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把关,避免因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而造成基本农田保护区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也相应调整。调整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作完成后,各设区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不得突破省下达的规划期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
(四)对确实因耕地资源不足,无法划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经省国土资源厅同意后,允许按照有偿自愿划定的原则,实行异地划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8〕52 号 【发布日期】2008-03-28 【生效日期】2008-03-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实施
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08〕52 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制订的《福建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实施方案》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福建省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实施方案
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
2005年8月以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实施意见》(闽政文〔2005〕490号)的精神,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以下简称整顿规范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以采代探、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违规行为还时有发生,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反弹,而且矿山布局不合理、经营粗放、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根据2008年3月3日全国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回头看”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土资源部等九部门《关于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40号)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迅速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地区无证勘查、开采,超层越界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污染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越权审批矿业权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全面排查和清理,确保“回头看”工作取得实效。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重点和任务
(一)清理整治无证勘查开采。重点查处无证或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停产整顿期间擅自采矿、已关闭矿山“死灰复燃”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对本辖区矿产资源开采的全面排查,发现无证开采的必须坚决取缔关闭,取缔关闭率达到100%。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组织查处,对符合立案标准的,要坚决立案查处,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的探矿权和采矿权要进行实地检查,发现持过期失效许可证进行勘查开采、持勘查许可证采矿、开采矿种与采矿许可证不符、停产整顿期间擅自采矿的,要责令限期整改,并依法处罚,同时函告同级公安、经贸、安监、环保、电力、工商等有关部门;对限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并报请当地政府予以强制取缔关闭,函告相关部门吊(注)销有关证照。
(二)清理整治超层越界开采。以煤、铁、铅、锌、钼、石灰石、饰面石材、建筑石料等矿种为重点,对所有矿山企业的开采活动进行全面清查,严肃查处超越批准矿区范围采矿等违法违规行为。
县(市、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矿山检查报告制度(矿山年检)的要求,切实落实矿山交换图制度,矿山企业必须提交有资质的测量单位对所属开采矿山进行实测的井上井下对照图。对发现或经举报查实的超层越界开采违法行为,要责令停产整顿并依法处罚,对连续二次以上超层越界开采的采矿权人,要坚决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提供虚假测量资料的采矿权人要责令停产整顿并限期提供真实测量资料;对提供虚假测量资料的测量单位,要函告省测绘局依法查处。通过清理整治,促进采矿权人严格按照审查批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设计)组织开采。
(三)清理整治非法转让矿业权。对2005年至2007年矿业权转让情况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清查炒买炒卖探矿权、采矿权,将矿山整体或分割承包给其他业主开采行为。
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组织清查工作,对不符合转让条件非法转让探矿权的,没收违法所得,吊销勘查许可证;对符合转让条件,未经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要限期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和依法处罚,限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并报请当地政府予以强制取缔关闭,函告相关部门吊(注)销有关证照。对将采矿权擅自承包给他人开采的,要责令其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和依法处罚,对限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吊销采矿许可证,并报请当地政府予以强制取缔关闭,函告相关部门吊(注)销有关证照。对发现的采矿权所有者与实际开采者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等问题,要限其在三个月内予以纠正;逾期不纠正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回采矿权,并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
(四)清理整治矿山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隐患。重点检查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矿山安全生产制度落实情况,特别是矿山“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缴纳和治理方案编制实施情况;禁采区内开采矿山关闭情况;省定最小开采规模执行情况;铅锌矿山采矿许可证到期后停产情况。
环境保护部门对污染破坏环境、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矿山企业,要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情节严重或停产整顿不合格的,要函告相关部门依法吊(注)销证照,并提请当地政府坚决予以关闭。安监部门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矿山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对在限期内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并责令其停产整顿,对经停产整顿仍达不到要求的,应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函告相关部门依法吊(注)销证照。当地政府决定关闭的其他开采矿山,要通知相关部门依法吊(注)销相关证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采矿权人未按规定缴纳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编制治理方案的,不予通过年检,并限期整改;对至2007年底达不到省定最小开采规模的矿山,以及违反矿产资源规划,在禁采区内开采的矿山,要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关闭;对采矿许可证到期的铅锌矿山要下达停产通知书,同时函告公安、电力、安监等部门停止供应火工品、电力,并做好停采矿山的监管工作。
(五)清理纠正越权审批矿业权。重点检查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矿业权审批权限、出让方式等规定的执行情况。市、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本级审批的采矿权进行清理,对超越审批权限发放的采矿许可证要予以纠正,并通知采矿权人依法重新报批,对责任人员要视情节进行效能告诫或行政处分。同时对本级出台的有关矿产资源管理的规范性文件要进行认真清理,对不符合国家和省规定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废止。通过清理整治,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六)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重点对整合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地对整合矿种、整合矿区、参与整合的矿业权名单和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要进行清理并登记造册,按照已经批准的整合方案加大工作力度予以推进。公安、电力等部门要按照整合工作需要,严格火工材料及电力供应,被列入整合的煤及非煤矿山要先关后整,不愿参加整合的矿山,当地政府要组织关闭,相关部门吊销有关证照。2008年4月底前要完成开采主体的整合,6月底前整合工作基本到位,做到资源储量核实到位,开采主体整合到位,开采方案编制到位,10月底前全面完成整合任务,重新审批发放新的有关证照。通过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使整合后的采矿权人总数比整合前减少20%,全省矿山开发布局更加合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时间安排
“回头看”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清查登记阶段(2008年3月)。市、县政府组织对本辖区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进行全面的清查,清查结果统一登记填表(表格见附件1和附件2),设区市政府于3月底前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清查登记表和整合工作进展情况。对清查出无证非法勘查、开采行为,必须立即取缔,并对开采矿山组织关闭;对清查出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提出处理意见。
(二)整改督查阶段(2008年4月1日至4月25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根据处理意见进行整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督促检查,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开展“回头看”行动进展和落实情况要进行抽查,促进“回头看”行动的顺利开展。设区市政府于4月25日前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回头看”行动总结报告。
(三)验收阶段(2008年4月25日至5月5日)。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检查验收组,分赴各地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检查等方式,对全省开展“回头看”行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凡有1个以上县(市、区)存在对无证非法勘查开采和以采代探及超层越界开采取缔关闭和查处不力、应关闭矿山无正当理由未关闭、假借整合名义保留应关闭的矿山、应缴纳费用无正当理由未足额缴纳、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明显滞后等情形之一的设区市,不能通过检查验收。对未通过检查验收的,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探矿权的申报和采矿权审批。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各市、县(区)人民政府作为整顿规范工作的责任主体,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的高度,充分认识“回头看”行动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整顿规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要按照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回头看”行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严肃查处,加强监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做到有案必查、有错必纠,切实加大对各种矿产资源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案件的查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安机关和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和查处涉黑涉暴强占资源、违法开采,以及充当保护伞的违法违规案件。要按照“任务到矿、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对压案不报、有案不查,或以罚代法、查处不力、敷衍塞责者,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研究,建章立制。各地对“回头看”行动中发现的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查找原因。在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工作水平,管理能力,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新机制新制度建设,对制度落实不到位的要研究制定落实措施,对尚未建立的制度要尽快建立。各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无证非法采矿和超层越界发现、查处机制,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到位机制,相关部门共同管理责任机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矿山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责任机制等。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地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回头看”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成效。要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正面典型,曝光违法违规案件,为“回头看”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附件:
1.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清查处理违法违规行为统计表(略)
2.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