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四)+Word版含答案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四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 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 的滋润。
A.基础性 推行 如沐春风 B.系统性 推进 春风化雨 C.基础性 推进 春风化雨 D.系统性 推行 如沐春风
解析:“从娃娃抓起”体现“基础”,排除B.D;“爱国主义教育”应早已推行,需要的是更进一步,故用“推进”;“春风化雨”强调做法,“如沐春风”强调结果,此处修饰“滋润”,应是做法,故选“春风化雨”。
2.古人常以荷花喻人,下列诗歌中的荷花,不具此意的一项是(3分)(D)
A.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B.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C.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解析:D项,描写西湖自然风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名著重拍
应
有
传
播
民
族
优
秀
文
化
担当。,。,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 1
项。
4.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B)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3分)(B)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都是表达苦苦追寻后突然有所得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风言者论罢 风:通“讽”,暗示 .B.上韪其言 .D.立朝不偶 .解析:权:代理。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解析:致,交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髙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浚治鉴湖。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童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解析:“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原文是权豪“侧目”,即不敢正视,畏惧。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5分)
答案:吴芾劝高宗要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得分点:务、痛、延、俾、阙失各1分。)(2)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4分)答案:(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堵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 天天振奋,韪:认为对
C.权刑部侍郎 权:兼任 .偶:结党
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得分点“反”“挫折”“授命”各1分,文意1分。)【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巳经专擅朝政。吴 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 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暗示谏官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 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 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 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 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 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 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 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 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 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 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 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 众不同。
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税负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 皇帝、皇后攒官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 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 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 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童殴伤酒家的酒 保,吴芾逮捕那个家童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十分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 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 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 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因 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 福气啊。”
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命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 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秘密
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釆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 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 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 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 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 媼的盛情款待的感激;无以为报的愧疚。(每点2分,答对任三点得满分。)
11.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
明。(5分)
答案:不吻合。从选材看,叙述了自己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感;从情感看,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从手法看,采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答出“不吻 合”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三个要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5)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3.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表层义是,他对老家事物的记忆渐渐淡化;深层义是“他”对故乡的感情慢 慢淡漠,几近消失。(4分,每点2分。)
14.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4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答案:母亲误解了儿子的话,认为他会怕冷,话语中带着关切和不安。(2分)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答案:透过母亲的满头白发他感受到母亲的牵挂与思念,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被唤醒。
(2分,答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15.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答案:①照应小说开头,使小说情节更完整。(2分)②表现了他对母爱更深的理解,升华了主旨。(2分)③以他们的对话,特别是他对窗花的描述结尾,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含而不露,意味深长。(2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分)
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1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 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1分)小说的题目是“开在玻璃上的花”,小说正是通过 母亲怕他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他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2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即使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 顺。小说虽写到我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2分)
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他的自私。(1分)“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借他表达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2分)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他每年都要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不够。(2分)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他的冷漠和自私。(1分)
示例三:两者都有(1分)母亲和“他”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1分)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2分)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使赞美母爱和批判 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
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形成生**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17.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3分)
小传统:是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具有民间性;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3分)
18.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6分)答案: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但并未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2分)一是缺乏终极关怀,只是知识分子的智辩平台,(2分)二是掺进许多功利因素,成为民间的香火宗教。(2分)19.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6分)答案:①作者坚信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是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2分)②因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使我们能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很有惰性,不容易改变。(2分)③因此,既要树立精神信仰,又要吸取百年
来的痛苦经验,不能让这一次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2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古代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装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关于“根”的感情和认识。
语文II(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鮮,“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列勰《文心雕龙》,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21.《文心雕龙》是中国(朝代)文学理论家(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2分)答案:南朝 刘勰
22.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3分)
答案:描写景物结合自己思想感情细心琢磨;描写要“以少总多”;不宜追求华 丽,堆蝴词藻。【参考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描写景物的 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釆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 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 之态,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 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后来司马相 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 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 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
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DE)^ A.《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作装裹用。
B.《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
C.《茶馆》语言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解析:D项,七斤嫂生性刁蛮泼辣。E项,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爷爷喊翠翠拦住他。25.简答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案:吕布。(1分)相关事件为: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1分)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1分)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1分)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1分。)
(2)请以具体故事情节简述《家》中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5分)答案:①进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2分)②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3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 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 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 工
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做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26.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能发现美。(每点2分)
27.“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5分)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2分),“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縛,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1分)。
28.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6分)
答案:反对乡下人的这种行为。(2分)曹操的扮演者表演惟妙惟肖,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但不是生活现实(2分)而这个乡下人“义愤填膺”提刀杀之,则是误将艺术当做人生实际,没有能在美的艺术品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2分)。
第二篇: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二)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A.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
B.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
C.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
D.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3分)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倾之
倾:倒下
.D.神茶思困
茶:疲倦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4分)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4分)9.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东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凤,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6分)
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庄子《逍遥游》)
(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
,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6)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顾《爱莲说》)
(7)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左传》)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
③
④
①
②
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3.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4分)
14.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4分)
15.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6分)
16.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7.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18.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9.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2.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请写出书名。(3分)
23.根据文本概括欧阳修创作五代史的背景。(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B.《家》中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冷酷,毫无人情味。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岀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既担负复仇的使命,又承受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折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出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
(2)《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宇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6分)
27.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4分)
28.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5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留传”更多讲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此处“传说”应用“流传”。2.A 解析:B“红巾翠袖”是借代;C比喻,将“潭面”比作“镜”;D”怒”,比拟。3.C 解析: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4.D 解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A项,“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 了,显然A项不当。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C项,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不大恰当。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 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5.B 解析: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故选B。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 面无¨海上”,排除D 6.C 解析:倾,倾轧,排挤。7.C 解析:“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8.
(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得分点“司”“苦辞”“堪”各1分,句意1分。)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得分点“爵”“宗支”“贡”各1分,“宗支之良者”句式1分。)
9.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
‚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2.(1)不知其几千里也。(2)日月忽其不淹兮
(3)长河落日圆
(4)造化钟神秀(5)覆压三百余里
(6)可爱者甚蕃
(7)思则有备
(8)苟利国家生死以
13.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
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观点1分【只答“不重复”不得分】,理由3分
14.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1分)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1分)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1分)(手法1分,表现内容1分,作用2分)
15.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
16.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6分,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 作答,每点2分。)
17.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三点,每点2分。)
18.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每点2分。)
19.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2分)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2分)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2分)
解析:这类題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③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⑧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笫⑩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七、作文
20.解析:材料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写出其中一种做人态度便视为符合题意;如果逐一写四种做人态度也符合题意;如能融合在一起(如将山和水融合、将太阳和萤火虫融合),进行辩证分祈,则可适度加分。如果完全脱离这四种做人态度,自己另写一种或几种,则降等给分。
材料中四种做人态度均运用了比喻手法,写作时本体、喻体对应要合理,如对应不当,或只出现本体不分析喻体,可酌情扣分。
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21.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 2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3.时代迁延,原有史料面临失传;史官没有实力创作。24.A.B
A项,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B项,高老太爷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25.
(1)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是林黛玉孤标儆世的性格象征。(2分)另外,竹影参差,苍苔白露,清幽中处处是凉意与凄清,也衬托出林黛玉孤苦无依的处境与凄苦的心境。(2分)
(2)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追寻参加了游击队的康大力,(2分)说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他本人的觉醒,(2分)同时也预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广大民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2分)
26.①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②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③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④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难在筛选后的概括转述。注意如下语词:“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 27.①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②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③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每点1分,三点4分)
解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
28.①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②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存在感。③诗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④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每点1分,四点5分。)
解析:首先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城在最后两段。注意与“私人性”关涉的一些语词。如:“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
第三篇:江苏省南通市2018年高考语文考前前六套卷(卷二)
2018年江苏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二
一、语言文字应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苏州到西山,出口,大自然就展开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山更多,湖更大,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A.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 B.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 C.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 D.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词语(成语)运用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组”,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测的变化。此处凸显“湖”的美不胜收,应用“变幻”。第二处: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根据语境,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第三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世。更多指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流传:谣言、新闻或其他信息在人们中间的传播。此处“传说”应用“流传”。故选A。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的范围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理解判断诗句中修辞手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A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红巾翠袖”是借代;比喻,将“潭面”比作“镜”;拟人,“聚”B项,C项,D项,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态感,使人仿佛看到群山竞向潼关奔来的情景;“怒”字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黄河咆哮发怒,如人生气,尽显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故选A。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
4.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如果选A.那么,“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了,显然A项不当。如果选B项,那么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如果选C项,那么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则不大恰当,所以C项也不能选。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主语)是否一致→话题是否一致→前后句式是否一致→→情境是否吻合→音节是否和谐等。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为“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考查学生为画面情境配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既要关注图片内容,读懂图片的意境,又要求理解选项所给诗句表达的意境。本题,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B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意思是说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是极写山上寺院的高楼的高。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面无“海上”,排除D。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武 业:从事;以……为业 A.或劝之业.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B.吾久饫.之 倾:倒下 C.计欲倾.思困 茶:疲倦 D.神茶.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和”致仕”“乞骸骨”,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意义大致相同。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9.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答案】6.C
7.C
8.(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9.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解析】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计欲倾之”意思是“谋划着要排挤他”,C项,“倾”意思是“倾轧,排挤”。故选C。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说法错误,“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故选C。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司”,管理;“苦辞”,难听的话;“堪”,忍受。(2)句中:“爵”,封赐爵位;“宗支”,家族;“宗支之良者”定语后置,品行优良的家族中弟子;“贡”,推荐给朝廷。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9.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读懂文章,然后圈出文章文中关键词句,根据关键词句进行信息概括,回答问题。本题,通读文章,在文中筛选圈出能体现写人其实是写茶叶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即可。通读文章,文章为叶嘉写的一篇传记,实际上是为茶叶立传。首先传主名字“叶嘉”暗含茶叶,生活的环境“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外形“容貌如铁,资质刚劲”,品性“其气飘然,若浮云”“遗香后世”“其气飘然”“言苦”,功用“不觉洒然而醒”,以及他人对叶嘉的态度“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等方面可以看出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
等到叶嘉出生后,年轻时就注重培养好的气节品行。有人劝他练习武艺。他说:“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东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答案】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
③
④
①
②11.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要点能力。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觉迫促不宁。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了乐趣主要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1.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是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情感能力。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一二句“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写诗人困守官舍终年感到烦闷。漫步郊野,感觉曙光荡涤了自己的胸襟。然后三至八句具体些到东郊看到的美景和自己的感觉: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感觉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听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看到美景时的心情舒畅。最后四句“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写诗人虽然游东郊心情舒畅无比,可是诗人毕竟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决心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希望能过上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诗中诗人心情变化,可以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得出。
四、名句名篇默写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4)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5)___________,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6)水陆草木之花,______________。(周敦顾《爱莲说》)(7)居安思危,____________,有备无患。(《左传》)
(8)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答案】
(1).不知其几千里也
(2).日月忽其不淹兮
(3).长河落日圆
(4).造化钟神秀
(5).覆压三百余里
(6).可爱者甚蕃
(7).思则有备
(8).苟利国家生死以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知、淹、圆、钟、覆压、蕃、备、苟、以。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大多时村里会包场,三五块钱,会让他们唱到很晚。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人难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⑦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
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3.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14.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
15.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16.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3.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的可笑;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
14.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
15.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
16.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解析】
1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③段和第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技巧。首先明确观点,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然后陈述理由,先分析两处描写各自的内容以及这一内容所表现出的心理变化。第一处,是写幼年时关注到的“盲人夫妻的行走姿势”,“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此时的“我”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势非常可笑,体现“我”作为孩童时的顽劣;第二处,是“我”经历那个夜晚后,对盲人夫妇离开时行走姿势的描写,态度情感发生变化,满心地同情和敬意。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技巧的能力。先到文中找到划线的句子,明确句子的表达方式以及所写的中心,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这句话属于描写性的内容,描写的对象是“严寒”,“蹿进”,运用拟人的修辞;风“像刀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突然”写严寒来的快,“刺进骨子”写严寒之猛;这一内容为“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做了铺垫,而盲人夫妇却在这样的天气依然出演,表现出守信的特点。点睛: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第五段的划线句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是“严寒”,故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效果,再从结构上看这些内容与下文、人物形象的关系。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这是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概括文意的能力。可以先到文中找到“泪流满面”这一内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观众的表现和他们自身的表现。第四段“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第七段“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第八段“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第九段“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第十一段“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找到这些内容然后从观众、自身等方面进行概括。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阅读中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可以从结构、形象、主旨等方面答题。文中的主角是“盲人夫妇”,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盲人夫妇那少人观看的演出展开,从结构上来看,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起文章故事情节,算是文章的线索;从形象上来看,盲人夫妇在我们心中逐步清晰起来,得益于“我”的观察和叙述;从主旨上来看,盲人夫妇从悲伤到快乐源于“我”的喝彩、“我”的认可,这彰显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次要人物的作用如下:对主要人物烘托、对比、反衬作用;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小说主旨的凸显作用;以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见证人的作用,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答题的注意点如下:首先应梳理出次要人物做的事,其次考虑次要人物的行为、性格与小说主人公、情节、主旨有无关系;最后答题时一定将他们的关系点出。比如本文中,“我”所做的事情就是观察盲人夫妇行走的姿势、“欣赏”他们的演出、为他们喝彩,在文章情节的推进中改变了对待盲人夫妇的态度,故可以从情节、形象、主旨等角度作答。
六、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7.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18.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19.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
【答案】17.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18.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
19.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是“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这是考查论据及其作用能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在议论文中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得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起抽象、概括的结果。本题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属于事实论据。作者列举了自己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时,教授的授课内容,诸如研究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版次,某字在各个版次中写法,莎士比亚看过什么书,某剧根据什么书写的等等。这些内容与欣赏莎士比亚剧本无关,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内容。作者详细写这些功课的内容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同时,通过“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可以得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18.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述思路能力。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可以先整体把握文章,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各层层意连接起来即可。通读文章,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一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第二部分,二至⑤自然段,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第三部分,六至十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第四部分,第十一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最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关联词将文章四个部分的段落大意连接起来即可。点睛:论述思路类题目答题一般三步走: 第一步,给要分析论述思路的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结构; 第二步,概括各层层意;
第三步,用“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形式把各层层意连接起来。
19.试题分析:题干是“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文章,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本题答题范围为文章⑤⑧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⑧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第⑩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七、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答案】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一位先哲说,人的一生应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为人如山,处事若水。山仁,水智;山静,水动。山,非山,而是一种沉稳厚重,坚毅不拔的人格态度与心灵的安静;水,非水,而是一种忍耐包容,圆润柔和的处事方式与变化的灵巧多端。为人如山,处世若水,岂不善哉?
你可曾记得山涛?曾是竹林七贤之一的他,并没有像其他诸君一样,在与权贵的斗争中,在与世俗的纠缠中被现实磕得头破血流。他选择了妥协。他选择如水一般在新的现实中继续他兼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匡扶黎民。他又用他山一般的意志,使自己的心不受权贵的侵扰。虽然其余几位竹林“六贤”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佩服,但我们不禁扼腕叹息:世间再无嵇康的《广陵散》了……其实:山涛进一步便是嵇康,嵇康退一步便是山涛。老子《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的不正是山涛?他既有水的圆融又有山的坚毅,成就了圆融之美。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这是清代著名学者李渔为“且停亭”拟就的亭联。李渔经历宦海沉浮之后,晚年在山中专心于修复花木,烹茶煮酒,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经历起起落落。奋斗与挫折,如山一般沉静,如水一般保持心的灵动。且行,且停,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论语》有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南怀瑾先生在他的书中曾这样解释:忍,对人,是包容;对事,是果断。从中,我不免得到很多启示,我将其引申为:对人,我们要像山一样,行“仁”,包容;对事,我们要如水一样拥有果敢的行动力,一往无前,这样,以圆融之力,方能取得成功。
苏轼曾云:人生如逆旅,我本亦是行人。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时而引吭高歌,时而辗转低迷,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然而,如何在如此人生之路上成就圆融之美,获得成功,就要坚持“为人如山,处世若水”的人生哲学。正如泰戈尔诗歌的启示:铸就鹅卵石之美的不是锤子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卵石,便是人的坚毅品质,水,则是圆融的处事方式。
如山若水,成就圆融之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所给的材料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作文时,写出其中一种做人态度便视为符合题意;逐一写四种做人态度也符合题意;如能融合在一起(如将山和水融合、将太阳和萤火虫融合),进行辩证分析,则可适度加分。如果完全脱离这四种做人态度,自己另写一种或几种,则降等给分。材料中四种做人态度均运用了比喻手法,写作时本体、喻体对应要合理,如对应不当,或只出现本体不分析喻体,可酌情扣分。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做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息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含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有几个“因”“一事多因”的材料,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大阳;有人说,做一只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材料给出四个比喻句,其实是给出四种人生态度,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立意。
第四篇:2018(江苏省)高考语文押题卷含答案
绝密★启封前
江苏省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 ▲ 的心理状态。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 ▲ 的高节奏 ▲。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A.体戚相关
心跳目眩
律动 B.息息相关
心跳目眩
躁动 C.休戚相关
目眩神迷
躁动 D.息息相关
目眩神迷
律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记者5日从国家气象局获悉,3日以来我国北方出现了今年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全国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地区受到影响,多地PM10浓度爆表。
B.中华书局在经过论证与调研后,认为原教材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容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普适性。
C.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助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D.海绵城市指的是降雨时能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3.下列诗句都与梅有关,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与其它三项不同的-项是()(3分)..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C.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通《山园小梅》)D.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真,构成了隐逸文人表现自然的审美核心。真,指自然而不失本性。。。。①陶诗对于审美客体客观的表现 ②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与真情投入
③陶诗中荒墟草屋、榆柳桃李构成了最平凡又最真切的自然景致 ④这是世俗人生中无法体察到的
⑤形象准确再现了人与自然的精神与真实风貌 ⑥使自然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①⑤④③②⑥
B.③⑥④①②⑤
C.②⑤③④①⑥ D.②⑥④③①⑤ 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
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徐中丞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农也,公幼闻邻儿读书声,乐之,跪太母前曰:“愿送儿臵村塾中。”许之。遂中康熙癸巳进士,累迁至福建汀漳道。漳俗斗杀人。捕之辄聚众据山。或请用兵,公曰:“无庸。”命壮士分扼要隘三日,度其食且尽,遣人探入,怵以好语.曰:“垂手出山者免。”如其言,果逐对出。乃伏其仇于傍,仇大呼曰:“为首者某也。”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
迁江苏布政使,丁父忧,诏夺情不起,服阙入都,純皇帝问山东直隶麦何如,曰:“旱..且萎。”问得雨如何,曰:“虽雨无益。”问何以用人,曰:“工献纳者虽敏非才,昧是非者虽廉实蠹。”上深然之,寻迁江苏巡抚,公于要路不通一刺,而于乡会师门不忘,曰:“此.人生遇合之始也。”
治狱如神,有宿松民孀田氏,事姑孝,兄某利其产,逼嫁之,与群匪篡焉;妇刎于途,....诬以坠水。公坐堂上,见黑衣女子啾啾如有诉,召兄某质之,则毛发析洒,口吐实情。公深愧以鬼道设教,而满庭胥吏皆有见闻,不能掩也。凡狱,决宪于辕垣,绝人影射,守令来谒,命判试其才,教曰:“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亦如之。”
性廉信而绝不自矜,尝贺长至节。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家人耳语曰:“此包公衣也。”公大惭谢过。少顷论公事快,挥洒如故。听讼饥,家人供有黍,且判且啖,少顷髭颐尽赤,盖误朱为饴糖,笔箸交下,不能复辨也。晚坐白木榻,..一灯荧荧然,手披目览,虽除夕元辰勿辍。幕下客怜之,治具邀公,公猛啖,不问是何膳饮,...其平素精神寤寐,偃仰唾涕,知爱民忧国,惟日不足而已,故于服食居处,人以是供,公以是受,不容心于丰,亦不容心于俭也。抚吴未逾年,以疾乞归养,舟次于淮安卒。其遗疏云:“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纷更;广视听,而中有独断。爱民勿使之骄,用人先求其直。”章上,人以比朱文端公。上云悼惜,赐祀贤良祠,年五十八。
(选自清〃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怵以好语曰 怵:害怕,恐惧 .B.虽廉实蠹 蠹:引申为有损国家的人 .C.与群匪篡焉 篡: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 .D.治具邀公 治:备办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任,文中徐中丞未除丧服就重新入朝。B.事姑孝:古文中的舅姑常指公公婆婆,文中写田氏为婆婆守孝。
C.髭顾:分别指人嘴上边的胡子和腮,现在词语“解顾”中的顾和文中意思一样。D.元辰:可以指吉利的时辰和元旦,文中应指元旦。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立擒以徇,众惊散,嗣后捕犯,犯无据山者。(3 分)▲ ▲(2)天寒裘秃,按察使包括以貂假公,公披之如忘,涕唾交挥。(5 分)▲ ▲ 9.根据三、四段,概括徐中丞办案的特点。(4 分)▲ ▲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0~11题(11分)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10.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5分)▲ ▲ 1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传达了哪些情感。(6分)▲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3)▲,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
(5)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6)▲,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7)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起于累(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李耳《老子》)
(8)新故相推,▲。(王夫之《尚书引义•太甲》)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东过渭河,田堰层迭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缦,让人顿然发生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企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恰川之壮美。
⑤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各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起,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尝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13.简析第③段文字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 ▲ 14.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 ▲ 15.文章结尾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4分)
▲ ▲ 16.请探究文章以“在河之洲”为题的深刻意蕴。(6分)
▲ ▲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音乐性的美
李泽厚
①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的众多摹本,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冯、虞、褚的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婷婷玉立吗?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慢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⑤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宜矣。内容前面已说,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节)
17.第②段中引用诗句“当时年少春衫薄”目的是什么。(6分)
▲ ▲ 18.简要分析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 ▲ 19.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标题“音乐性的美”的内涵。(6分)▲ ▲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下面的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虞书》论乐首曰诗言志推本于言志以此知上世之说诗未有不先义理者也。《论语》所载圣人之以诗为教者,无非治心治身、事父事君之道,曰不学于此,则无以从政,无以能言,其犹面墙而立。若是者,岂声歌之说乎?抑义理之说乎?郑氏知乐之当歌诗耳,若夫诗之重夫歌者,则彼乌足以知之?
——[清]程廷祚《诗论》
【注】郑氏指郑樵,宋代学者。
【注】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虞书》是五经之一《 ▲ 》中的篇目。《论语》中孔子曾用“兴、▲、▲、▲ ”四个字来概括《诗》的教化作用。(4分)23.这段材料中,程廷祚反驳了什么观点?(2分)
▲ ▲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如他在安喜县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在徐州痛打曹豹被吕布打败,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在阆中鞭打末将遭谋杀。
B.《茶馆》中的常四爷,因谈国事而获罪见其耿直,丧失“铁杆庄稼”特权后自食其力见其吃苦耐劳,送菜给王利发和为松二爷买棺下葬见其重情义。
C. 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有两个儿子,虽然天保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更像自己,但顺顺更偏爱气质似母亲,不爱说话,聪明而富有感情的傩送。D. 霍拉旭一直是哈姆莱特忠诚的朋友,他告知哈姆莱特鬼魂之事,保守哈姆莱特装疯的秘密,帮助哈姆莱特观察看戏的国王,哈姆莱特中剑后又欲和他共死。
E. 由于不认识字,阿Q在被砍头前只好请长衫人物替他画一个圆圈,他起初还遗憾画得不够圆,后以“孙子才能画的很圆的圆圈”的理由又原谅了长衫人物。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有“尺幅鲛鮹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的诗句。这“尺幅鲛鮹”是什么?其下落如何?(5分)
▲ ▲(2)《茶馆》第二幕中,王利发遇到了哪些社会恶势力的敲诈?他的处理方式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5分)
▲ ▲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文学与乡愁 陈少聪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以乡愁为主题的书写,俯拾即是。拿起一本唐诗宋词汉赋来,每三两页必有一篇写乡愁。有写流放离愁的,有写出塞征人的悲怆的,更有无数写闺中怨妇的凄怆和游子的羁旅思归。凡是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背诵出几首来。“乡愁”恐怕早已成了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了吧。
古人出门是大事,往往一别经年,山川阻隔,千里迢迢,那种乡愁摧肠揪心。几千年前《诗经》里就充塞着书写乡愁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诗里高适的《燕歌行》写征人的苦辛,少妇的悲怆,又是多么动人心魄。杜甫写昭君出塞的千古名句,读了更是令人心碎神销。随手拈来,便有如许之多沉重的乡愁之作。
“乡愁”在英文里译为nostalgia,指对过去的眷念之情。纯粹古典的乡愁因地理的隔离而引起,是种痛苦;而nostalgia则属于一种甜蜜的忧伤。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所表述的几乎全是这种对过往的眷念之情。记忆往往于人们最不经意之际猝地来袭,常因某种音符、某个旋律或某种气味等等感官的刺激而骤然之间勾起浓烈鲜明的回忆。
还有一种乡愁,境界更加抽象,它除了追念既往,也遥想无穷的未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正是这样一首诗。崔颢的《黄鹤楼》所写也是类似的境界,诗中的“乡关”未必指家乡,更像泛指人生的归宿。诗人对生命世事兴起无限感怀:人生何其渺小,人生当何去何从?这种乡愁,不限于诗人,是人类自古以来共有的感怀。人生短暂,似白驹过隙;在宇宙间,人永远只是一个过客。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不也正有同一种感慨吗?诗人在接触到这旷古的大寂寞后,也是接触到终极的乡愁的时刻,而这刹那的悲情与颖悟,往往启发了伟大文学作品的诞生。
26.以乡愁为主题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 ▲ 2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如何表现乡愁的?(4分)
▲ ▲ 28.材料中写到了哪几类乡愁?它们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6分)
▲ ▲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B(休戚相关: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材料中无“忧喜祸福”,不用“休威相关”。神迷,心神摇荡,所见情景令人惊异。“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与“神迷”无关。律动,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躁动,浮躁好动。与“急功近利”等呼应,用“躁动”。)
2、C(A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六分之一在前,五分之一在后。B并列词语语序不当,“论证与调研”应改为“调研与论证”;成分赘余,删去“在„„后”或“经过”D成分残缺。可在“利用”后加“的城市”。)
3、D(“吹梅”代指吹《梅花落》曲子,其余各项运用了比拟手法。)
4、D(先综述,再具体。)
5、C(寓意牵强附会,没有“历经坎坷”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18分)6.(3分)A(怵:引诱,诱惑)7.(3分)A(“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8.(1)(3分)(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徐中丞随后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评分建议:“徇”、“ 嗣后”、语句通顺,各1分。
(2)(5分)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
评分建议:“裘秃”、“假”、“披之如忘”、“涕唾交挥”,语句通顺,各1分。9.(4分)擅长攻心(方法奇特);善用律令;勤勉专注,一心为公。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徐中丞名讳士林,山东文登人,父亲名叫徐农。徐中丞小时候听到邻居家小孩读书的声音,非常高兴,跪在祖母面前说:“希望送孩儿到村里私塾去读书。”祖母答应了他。于是(徐中丞)考中了康熙癸巳年进士,多次升迁至福建汀漳道台。漳州民风好斗常杀人。抓捕他们就会聚众占据山林。有人请求派兵镇压,徐中丞说:“不需要。”命令强壮的士兵分路扼守险要关隘三天,估计他们的粮食将要吃完,派遣人深入打探,用好言好语引诱说:“垂下手(指缴械投降)走出山林的就免除罪行。”按照他说的,果然逐一成对走出。(徐中丞)于是埋伏那些人的仇人在道路旁,仇人见了大声呼喊说:“为首的人就是某某人。”(徐中丞)立刻捉拿首犯示众,众人惊慌散去。事后徐中丞追捕(其它)犯人,(其它)犯人再也没有敢占据山林了。
(徐中丞)后来升任江苏布政使,遭遇父亲去世,服丧期间皇帝下诏让他出任,他没有答应,直到守丧期满丧服除去才进入都城,乾隆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的麦子长势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因干旱麦苗将要枯萎了。”(乾隆)又问如果得到雨水会怎么样,(徐中丞)回答说:“即使下雨也没有益处。”(乾隆)又问到任用人的标准是什么,(徐中丞)回答说:“那些擅长建言献策供采纳的人即使机敏也不是真正的人才,那些不明是非的人即使清廉实际上是有损国家的人。”皇上深深地感到他说的话是对的,不久就升任江苏巡抚一职,他对于权贵不去打探一点消息(意即不巴结奉承),但对于在京同乡官吏及文人的集会以及同出师门的是不会忘记的,他说:“这是人生彼此相遇投合的开始。”
(徐中丞)审理案件如有神助,宿松有个寡妇田氏,对她的婆婆很是孝顺。她丈夫的哥哥为夺其家产,逼迫她改嫁,找一帮坏人用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她,结果她自刎于途中。那哥哥诬赖说她是掉进水中淹死的。徐公坐在公堂上(审理这个案子时),让一个黑衣女子现身堂上声音凄清地如有冤情哭诉,然后招来田氏丈夫的哥哥对质,田氏丈夫的哥哥一见就毛发颤栗,说出了实情。徐公对自己用搬神弄鬼的办法破案深感愧疚,而满庭官吏都看到和听到了,这事也不能掩盖了。所有案件,都在官署依法判决,杜绝别人影响,太守县令如果来拜谒,(徐中丞)就会让他们判案考验他们的才能,并教导他们说:“苛刻地引用法律条文就会伤了和谐,太过迁就包容就会助长坏人作恶,这些要警戒啊!法律条例,就如同医书《本草纲目》,不善于用药的人就会(用它)杀人,不善于使用法律的就和那情况一样啊。”
(徐中丞)性格清廉诚信而绝不自我夸耀。曾经在庆贺长至节(即冬至节)时,天气严寒,徐中丞的大衣皮毛脱落,按察使包括(人名)把自己貂衣借给徐公,徐公披上后就好像忘记了(别人的衣服),鼻涕和唾液都抛洒在貂衣上。家人私下里轻声说:“这是包公的衣服。”徐公非常惭愧赶紧谢罪道歉。一会儿谈论公事兴起,(鼻涕和唾液)挥洒如故。听诉讼审理案子(徐中丞)饿了,家人就供用米饭,他一边判案一边吃饭,不一会儿嘴角、面颊都红了,大概是误把红色墨水当作饴糖了,毛笔和筷子交替而下,不能够再辨别了。晚上坐在白木床榻上,点着一盏光焰闪烁的灯,手里拿着书在读,即使是除夕元旦也不停止。幕下的门客怜爱他,准备了丰盛的酒席邀请他,徐公则大吃大喝,不问是什么样的饭。他平常日夜思考的,一举一动之间,都是爱民忧国的事情,知识感到时间不够罢了。所以对穿衣吃饭睡觉的事情,人们常常因此供给他,徐也是因此欣然接受,不把丰盛还是节俭放在心上。担任吴州巡抚未超过一年,就以疾病请求告老还乡,船停靠在淮安的时候去世了。他在遗书上说:“希望皇上革除弊政,不要反复改变政策;广泛地考察但心中要有主见。爱护百姓不让他们骄傲,选用人才要先追求他品行端正。”奏章呈上,人们以此把他比做朱文端公。皇上痛悼惋惜,赏赐祀贤良祠,享年五十八岁。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点名时令为秋季(1分),与尾联“捣衣”照应(1分);描绘了萧索的景色(1分),烘托了诗人寂寞孤独的心境(1分),奠定了全诗感伤、凄凉的情感基调(1分)。
11.诗人通过城弧鸟独等描写,流露了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2分)乡心欲绝时听到了远处的捣衣声,表达了作者无尽的乡思;(2分)全诗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2分)(只要答到具体的情感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1)蟹六跪而二螯;(2)朝菌不知晦朔;(3)雷霆乍惊;(4)猿猱欲度愁攀援;(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清荣峻茂;(7)生于毫末;(8)日生不滞。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13.① 突出“在河之洲”的神秘圣洁及她之于我的魅力;(2分)②承前文对“在河之洲”的憧憬,引出下文实地踏访现实中的“在河之洲”。(2分)
14.从视觉和人的内心(心理)感受角度(1分),运用排比、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又用了虚实相生的写法(1分)以及多组叠词,语言富有韵味(1分),表达了“我”对眼前芦苇的纯净、窈窕壮健的喜爱与赞美。(2分)
15.① 自然生态美丽动人;(1分)②人们尽情享受自然的恩赐;(1分)③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分)
16.①“在河之洲”是窈窕淑女曾经生活、恋爱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神秘的中华远古文明的神往、缅怀。②“在河之洲”演绎过周文王与民间淑女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真挚爱情的歌颂、赞美。③“在河之洲”有着美丽的芦苇、温泉中有着尽情戏闹的男女,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欣赏、钦慕。④“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17.表明初唐诗歌风流、潇洒的特点,以此类比冯、虞、褚书法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进一步说明初唐的审美理想(或趣味标准、艺术要求)。(每点2分)18.首先,指出孙过庭把盛唐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并将之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其次,阐释孙过庭抒情理论的内涵:盛唐诗歌和书法已经不再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再现”“模拟”,而是更在乎内心世界的主观“表现”“抒情”,它们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每点2分)19.①音乐性的美表现为浪漫性、抒情性,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②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进盛唐各艺术部类,传递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图和文化心理,成为盛唐时艺术的美的灵魂。③形式上表现为盛唐时“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与它们的音乐性特征密切相关。(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0.评分参照2017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
文题材料中,有一个关键词“低头族”,它是由“手机”和“冷落”的英文单词组合而成的;一个关键句“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由关键词和关键句可以看出,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
作文题目尽管要求自选文体,但就这个作文材料来看,写议论文要好一些。因为如果写记叙文,则可能只是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低头族”现象,如某人因沉迷于手机,结果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亲情淡漠、事业遭受失败等。如果写议论文,则大有内容可写,如分析“低头族”现象的表现、原因、危害、解决措施等,从而使文章有深度。因此可以从以下角度构思:
(1)凡事应讲求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但过度依赖,沉湎在手机的小世界里,就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淡漠。
(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不加节制,必然给生活带来麻烦,致使人际关系疏远,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3)低头族,请抬起头来。“低头族”除了容易导致交通事故、损害身体健康外,长此以往会制造人际“沟壑”。不少人手机中的熟人、朋友成百上千,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孤家寡人”,没有一个可以倾心交流的人。
(4)唤醒自制力。如果因“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而是我们的自制力。要唤醒自制力,既需要自我警醒,也需要社会给予提醒。
(5)切莫被科技所“害”。科技的发展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如果不能正确应用,或许被科技所“害”。正确运用科技吧,现实世界总比虚拟世界真实和温暖。
(6)不要患上手机依赖症。一味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和现实世界断了联系,等到需要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会无所适从。
文科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虞书》论乐 / 首曰“诗言志” / 推本于言志 / 以此知上世之说诗 / 未有不先义理者也。
22.尚书(或“书”)观、群、怨(4分,每空1分)23.(郑樵持有的)声歌之说(“说诗以声歌为先”亦可)。【参考译文】
《虞书》评论音乐,首先说“诗歌表达思想情感”。从表达思想情感上来推求诗歌的根本,因此知道上古评论诗歌,没有不以义理(即思想内容)为首要标准的。《论语》记载孔子用《诗》来教导子弟的,都是提高身心修养、孝敬父母忠于君主的道理,并且说不学习《诗》,就无法治理政事,无法善于辞令,那就如面对着墙站着而一无所见。像这样,是主张以声音曲调为首要标准呢?还是主张以思想内容为首要标准呢?郑樵知道音乐包括唱诗罢了,如果说诗重视歌唱的话,那么他哪里能够知道其中的道理(即根本上,诗是通过其思想情感的抒发而不是通过歌唱来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呢?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A E(A.“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错误,张飞以酒智取瓦口隘;E.阿Q自己画的圆圈)25.⑴是宝玉赠黛玉的(1分)两条旧手帕(2分)。黛玉临终抱恨将此焚毁(2分)。⑵巡警、大兵、特务(3分)。圆滑世故(1分)、逆来顺受(1分,“委曲求全”“胆小怕事”亦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6.体裁多样;数量多;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表现了许多阶层/人群的生活);流传广泛(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人集体意识里的生命基调);感人至深;形成传统。(一点1分,答五点给满分5分)
27.今昔对比,借景抒情。(每点2分)
28.“纯粹古典的乡愁”,因长期远离故土(2分);“对过去的眷念之情”,因感官刺激而骤然勾起浓烈鲜明的追忆(2分);“终极的乡愁”,因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和人生归宿的不确定(2分)。
第五篇:2012年高考语文含答案(福建卷)
编审:新疆库尔勒
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深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 杏: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3、下列直接描写龙呜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苫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①④⑤ l3、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译: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宝玉挨打后,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子一般,满面泪光,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红楼梦》)B、屠维岳使用软化、开除、升迁等多种手段,“和平解决”了厂里的怠工闶潮,暂时解除了吴荪甫的后顾之忧。(《子夜》)C、觉慧创办了《黎明周报》,被祖父责骂,祖父吩咐觉新严加看管。觉慧不听觉新的劝告,执意要办下去。(《家》)D、在爱斯梅拉达将要被抬上囚车时,伽西莫多借助绳子从圣母院墙上滑下,打倒刽子手的助手,把她抱进圣母院。(《巴黎圣母院》)E、涅赫柳多夫认识r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马斯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 到不快。(《复活》)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这孺子”是谁?请简述“儿损我一员大将”这一情节。
(2)阅读下面的《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好,弦子,你救了父亲一命,不过,你只是把父亲给你的东西还给父亲,咱们现在两讫了。”
“父亲”是谁?请简述“你救了父亲一命”这一情节。答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
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 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
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 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巨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更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
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曲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
心……这些,不也都标汪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q-更有市场。
正因此,我们能理解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选自2012年1月1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
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11、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分)答:
12、“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
双琴祭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橡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栽里,不但增加看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3)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艮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4)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5)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束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6)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
们所选的不后
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于是他们幸运地接受了赠予。
(7)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8)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冲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9)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各自独奏。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10)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开日见。
(11)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12)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竞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
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13)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毁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14)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15)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及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16)他那一把琴被按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17)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B、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C、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14、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概述。(4分)答:
15、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6分)答:(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5题。
蟋蟀之话 夏丏尊
①鸣虫是秋季的报知者。
②蟋蟀的鸣声,本质上与鸟或蝉的鸣声大异其趣。乌或蝉的鸣声是肉声,而蟋蟀的鸣声是器乐。“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我国从来有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器乐不如肉声。其实就音乐上说,乐器比之我们人的声带,构造要复杂得多,声音的范域也广得多。声带的音色决不及乐器的富于变化,乐器所能表出的情绪远比声带复杂。萧笛的表哀怨,可以胜过人的悲吟;鼓和洋琴的表快悦,可以胜过人的欢呼。乌的呜声是和人的叫唱一样,同是由带发出的,其鸣声虽较人的声音有变化,但既同出于肉质的声带,与人声究有共同之点。蝉虽是虫类,其鸣声由腹部之声带发出,也可以说是肉声。
③蟋蟀等秋虫的鸣声比之鸟或蝉的鸣声,是技巧的,而且是器械的。它们的呜声由翅的鼓动发生。把翅用显微镜检查时,可以看见特别的发音装臵,前翅的里面有着很粗糙的状部,另一前翅之端又具有名叫“硬质部”的部分,两者磨擦就发声音。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叫做“发音镜”,这是造成特殊的音色的机关。秋虫因了这些部分的本质和构造,与发音镜的形状,各奏出其独特的音乐。其音乐较诸乌类与别的虫类,有着如许的本质的差异。
④螽斯①与蟋蟀的发音样式大同小异。螽斯左前翅在上,右前翅在下;蟋蟀反之。蠡斯的鑢状部在左翅,硬质部在右翅;而蟋蟀则两翅有着同样的构造。此外尚有不同的一点:螽斯之翅耸立作棱状,其发音装臵的部;分较狭;蟋蟀二翅平叠,因之其发音部分亦较为发迭。在音色上,螽斯所发的音乐富于野趣,蟋蟀的音乐却是技巧的。
⑤无论鸟类、螽斯或蟋蟀,能鸣只有雄,雌是不能鸣的。这全是性的现象,雄以鸣音诱雌。它们的鸣,和南欧人在恋人窗外所奏的夜曲同是哀切的恋歌。蟋蟀是有耳朵的,说也奇怪,蟋蟀
的耳朵不在头部,倒在脚上:它们共有三对脚,在最前面的脚的胫节部,有附着薄膜的细而长的小孔,这就是它们的耳朵。它们用了这“脚耳”来听对手的情话。石块或落叶丛中是它们的生活的舞台,它们在这里恋爱,产卵,以至于死。
⑥蟋蟀的恋爱生活和其他动物及人类原无大异,可是有一极有兴趣的现象:它们是极端的女尊男卑的。
试把雌雄二蟋蟀放入小瓦器中,彼此先用了触角探知时方的存在以后,雄的即开始呜叫。这时的鸣声与左田
野时的放声高吟不同,是如泣如沂的低音,与其说是在伺候雌的意旨,不如说是一种哀恳的表示。雄的追逐雌 的,把尾部向雌的接近,雌的犹淡然不顾一于是雄的又反复其哀诉,雌的如不称意,犹是淡然。雄的哀诉,直至雌的自愿接受为止。雄蟋蟀在交尾终了后,不久就要遏到悲哀的运命——所存在者只翅或脚的碎片而已。
⑦蟋蚌产卵,或在土中,或在树干与草叶上。雌蟋蟀在产卵时,先用产卵管在土中试插,及找到了适当的
场所,就篓深地插入,同时腹部大起振动。产卵管是由四片细长的薄片合成的,卵泻出极速,状如连珠,卵尽才把产卵管投出。一个雌蟋蟀可产卵至三百以上。雌蟋蟀于产卵后亦即因饥寒而死灭,所留下的卵,至次年初 夏孵化。
⑧蟋蟀在昆虫学上属于“不完全变态”的一类,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②差不多和其父母同形,只不过翅与产卵管等附属物未完全而已。这情形和那蝶或蝇等须经过幼虫、蛆蛹、成虫的三度变态的完全两样。(像蝶或蝇等叫做“完全变态”的昆虫。)自若虫变为成虫,其间须经过数次的脱皮,身体的各部逐渐完成。变为成虫以后,经过四五日即能鸣叫,其时期因温度地域种类个体而不同,大概在立秋前后。它们由此再像其先代的样子,歌唱,恋爱,产卵,度其一生。
(选自《名物采访》,有删改)
[注]①螽斯: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触角呈丝状。②若立:不完全变态类(渐变志)昆虫幼体。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蟋蟀的鸣声与鸟或蝉的呜声有着本质的不同:蟋蟀的鸣声是由腹部的声带发出的,鸟或蝉的鸣声是由 翅膀的鼓动发出的。
B、雄性蟋蟀是用一前翅的镱状部和另一前翅的硬质部相互磨擦,并用前翅间的“发音镜”
这一特殊的音色“机关”发出特殊声音。
C、雌雄蟋蟀可以通过角探知对方的存在,雄性蟋蟀可以通过鸣音同雌性蟋蟀反复哀诉,雌性蟋蟀则通 过“脚耳”领会其意。
D、蟋蟀由卵变为成虫不需要经历三度的“完全变态”;由卵孵化出来的若虫和其父母同形,在立秋前后变 为成虫即能呜叫。
E、文章采用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科学、形象地说明了蟋蟀的发音原理和发音样式,清晰地展现了蟋蟀的生命历程。
14、根据全文,概括蟋蟀的生命历程。(4分)答:
15、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根据所给材料,按要求作答。(6分)(1)下面是一幅讽刺性漫画,作为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作者:赵汀阳)A、坐而论道 B、座无虚席 C、一劳水邈 D、脚踏实地(2)依次填人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采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③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3)下面这段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①快递服务的固家标准5月1日起正式实施。②该标准作出了“先验货后签收”、“文明分拣”等决
定。③多数消费者对“新国标”表示欢迎,也有人认为“新固标”在实际执行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C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贺,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宁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日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6分)(1)自我徂尔(2)少长咸集(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5)岸芷汀兰(6)吟鞭东指即天涯(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D
3、(3分)C
4、(3分)B
5、(6分)(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6分)(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C E
8、(5分)(1)阿斗(刘禅)。
【情节要点】为寻找失散的阿斗,赵云多次杀入曹军。曹撮下令只能活捉赵云。赵云抱护阿斗,四下厮杀,血满征袍,突出重围。
(2)葛朗台。
【情节要点】欧也妮母亲去世。葛朗台认为女儿继承她母亲的巨额财产,会要了自己的命。他借助克罗旭,要求女儿声明无条件放弃继承权。欧也妮顺从了父亲。(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6分)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 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C
11、(2分)保持着纯真良知、政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12、(4分)【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 留”地赞美和颂扬。(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A D
14、(4分)①“世人”妄评两位演奏家演技的高低;②“传媒”对世人的各种评论推波助澜;③“别人”嫉恨两位演 奏家合奏的珠联壁合;④“世人”将悲剧归罪于活着的演奏家。
15、(6分)【要点】①惋惜双琴一毁一废;②同情两位演奏家一死一疯;③哀叹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毁 灭;④悲悯世人毁灭了美好事物而始终不自知。(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5分)A D
1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