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6:15: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

第一篇: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

城乡科学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规划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控制作用,加快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进程,现就我县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城乡规划体制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率先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为目标,全面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着力健全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加快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六大规划机制,逐步实现规划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静态蓝图向动态引导、从空间管制向空间与公共政策调控有机结合的转变,有效发挥规划协调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尊重人的多样性选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乡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人的生活情趣、行为习惯和多元文化需求,构建人性化和谐空间,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坚持城乡统筹。根据城市、镇和村庄发展的不同要求,发挥城乡规划在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调控导向作用,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空间布局、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交通布局。

——坚持民主公开。倡导公众参与,推行规划评估、听证制度,使城乡规划从过去的专家规划逐步走向市民广泛深度参与的规划,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全过程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提高规划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规划决策的民主科学。

——坚持与时俱进。在保持规划理念和总体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城乡建设的主要矛盾和法定程序,适时进行检讨评估、动态修编和滚动更新,使得规划编制更加精细化、成果更具可操作性。

——坚持优化发展。正视区域资源支撑不足、环境容量超载的压力,加强城乡空间管控,用规划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强化“531”行动性规划的编制、实 施,发挥规划在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更好地推动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健全规划管理体制,强化规划集中统一性

3、建立县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市政府建立城乡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吸收若干专家和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公众代表参加,主要职责是审查重大城乡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对规划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解决,指导、监督城乡规划的实施。县政府城乡规划联席会议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技术咨询委员会,就区域规划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咨询意见。

4、实行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各地区重大空间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特别是未行使规划管理权集中的地区,必须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根据当前实际需要,对新城开发地区,经县政府同意,规划行政部门可设置独立派出机构、增设办公室或联络点、派驻固定人员等,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式,既保持规划管理的集中统一,又为地区和基层提供高效服务;县政府确 3 定的重点功能板块,可以采用设立非常设性规划工作办事机构或增挂牌子等方式,承担具体规划建设事务。

5、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根据我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规划管理网络,加强农村地区规划管理队伍建设。乡镇应加快建立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接受规划行政部门业务领导和指导,负责城乡规划和规划法律法规宣传、村镇规划业务培训、村镇规划编制协调、村镇建设工程规划报建以及规划监察日常巡察等工作。村镇规划管理必须配备专职人员,工作经费由镇政府统筹安排。

三、深化规划导向引领机制,增强规划动态前瞻性

6、加强城乡发展综合集成研究。强化城乡规划发展研究工作,构建规划发展改革综合研究平台,对城乡规划发展战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产业布局优化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积极研究制订与城乡规划相关的政策意见,为城乡规划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改进研究方式,采用开门研究、合作研究、引进智力等形式,提高规划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研究成果转化,为规划编制提供创新亮点、思路引导和决策参考。各镇乡、各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以城乡规划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学习、考察和培训,感受和体验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区的规划建设成就,汲取和借鉴成功经验,指导我县的城乡规划 实践。各镇乡、各部门要保证规划研究经费来源和投入,确保城乡规划研究培训顺利进行。

7、建立“531”行动规划的编制实施机制。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基础上,与政府任期目标相结合,形成滚动编制五年期的城乡近期建设规划、三年期的城乡建设行动纲要和年度城乡建设规划的机制。五年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城乡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统筹各项建设任务,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三年行动纲要系统安排各类城乡建设计划,细化各项重点建设工程;年度建设规划为政府协调各类建设项目、安排年度公共财政、调控年度土地投放强度提供支持,与投资主管部门的年度建设项目计划有效衔接,具体落实城乡建设工程,经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8、健全控制性详规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以现有法定规划体系为基本框架,适时编制完善各类城乡规划,既保持各层次规划的连续和衔接,又不留规划编制的空白和盲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变化,在法定规划大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建立控制性详规“一张图”的动态滚动修编机制,在保障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适时修正调整规划,动态编制城市设计等精细化规划,使规划保持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的必要弹性。研究制定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按照法定程序调整、修改、重新审批城乡规划。

四、健全规划管控机制,强化规划约束刚性

9、实施区域发展“三区”管理。根据区域生态容量、人文环境和环境资源承载力情况,科学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明确不同行政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开发导则,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的保护和空间管制。制定土地开发权补偿、转移的管理规定,对历史文化街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范围内不能实现的土地开发权,通过规划指标转移等手段进行开发权的补偿。

10、严格城乡规划“6+2”强制性控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突出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橙线六类控制线和社会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两类设施的“6+2”强制性内容。对控规中已经确定的“6+2”必须实行刚性化管理,不得随意变更。相关专业部门应按照规划要求统一标准,切实加强建设实施监控和使用过程监管。社会建设单位不得侵占或随意改变以上设施的使用性质。

11、强化土地集约利用调控。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城市发展的人口规模,确定对应的城市建设规模总量,控制城市的增长边界。合理制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建设标准,优化城市用地的结构比例和空间投放。根据土地用途、地块区位、交通条件和城市设计的综合影响,合 理确定具体地块的开发强度,规定不同性质建设用地的最大合理容积率,发挥单块土地的最大开发价值。经营性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部门确定的规划条件和要求进行开发建设,不得擅自变更。在综合考虑地面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筑功能前提下,鼓励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五、完善规划联动机制,提升规划编制协同性

12、推动“三规”的有机融合。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强城乡建设近期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协调,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内容在空间上得到落实,又保障空间规划在土地保护和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体现,实现“三规”的有机融合。以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一张图”为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导向、要素协调一致、综合集成实施的思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的“空间叠合”工作,保证发展“目标”、国土“指标”与规划“坐标”的相互衔接,做到规划目标、空间管制、空间数据的“三统一”。

13、强化专项规划编制的部门联动。打破规划编制中的条线分割、部门垄断和体内循环,实现各部门多元目标在空间上的叠加与整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城乡规划组织编制专项规划,细化和落实城乡规划的有关要求。各类专项规划必须遵循空间规划,明确、细化和落实城乡空间布局的目 标、内容和规模。专项规划编制部门应会同县规划部门组织专项规划的编制、评审、论证和报批工作。

14、加强镇村规划的编制管理。进一步完善镇村布局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村镇撤并方案,促进居住向中心村和城镇聚集。凡涉及规划保留村庄的镇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并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在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后上报县政府审批。在村镇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设,以及镇村土地资源的置换工作,必须服从城乡规划的统一管理,纳入城乡建设用地“一张图”。各类村镇建设工程必须按规定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15、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思路,将文、教、体、卫、社区配套、水电气市政设施及公交等各类专项规划向广大乡村地区的规划保留村庄延伸和覆盖,推动教育、文体、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业生产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等7个主要方面的职能整合。进一步明确在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等方面的工作落实机制,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增强规划决策民主性

16、完善城乡规划信息公开与反馈制度。做好规划草案的公示工作,依法保障各类规划编制和审批过程的公众参与。坚持让广大市民、社会团体特别是受规划内容影响的市民参与讨论,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同感。对各个阶段规划公示收集到的公众意见,合理的要采纳到规划编制和管理中。加强建设工程规划审批管理公开,按照规定进行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规划设计方案的批中公示。加强规划批后公布,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公示牌制度。

17、建立公众深度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通过网上公示、媒体公告、模型展览、公共咨询、听证会等多种形式让公众更多地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完善规划听证制度,对于重大规划调整、规划许可事项,要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聘请市民担任城乡规划社会监督员,探索召开访谈会、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等举措,听取公众意见,完善规划决策,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18、完善规划知识的宣传普及方式。通过电视节目、互联网、公示通报等形式,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对社区居民进行问答讲解,促进规划知识的普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城乡规划展示馆、规划网站等载体,及时报道城乡规划编制的最新成 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新动态、城乡规划建设的最新成就,加强规划宣传。分期分批组织开展大型规划宣传咨询、规划下基层、规划进社区等“规划零距离”活动,让市民更好的了解规划,更好的参与规划,增强规划透明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七、健全规划主体责任机制,确保城乡规划严肃性

19、明确城乡规划编制责任。各镇乡、部门应当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以法定组织编制单位为主体,构建条块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城乡规划编制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根据规划编制计划和规划编制任务书要求,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各类规划,执行规划审批程序,确保编制规划的法律效力。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或者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要对有关人民政府通报批评、责令改正;对有关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将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应投尽投”的投入保障制度。

20、严格城乡规划实施责任。各级政府是城乡规划的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执行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切实提高规划的落地转化力。执行“六线”管理规定,严格非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在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大型公共绿地、风 景名胜区和历史保护街区等用地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确定的功能和布局要求。加强对开发区和各类园区的规划统一管理,严格实行规划管理“一书三证”制度,保障城乡建设活动顺利进行。严格执行规划强制性内容,提高建设工程实施组织程度,增强各级各类开发建设实施主体职能。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行政执法部门,坚决遏制辖区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八、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高规划执行力

21、建立规划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将城乡规划监督检查贯穿于城乡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密切协同,防止和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房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和房屋使用性质及规划部门出具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核发房屋产权证明。工商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许可的用途批准注册场所的工商登记及相关许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必须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违法建设,并立即责成当事人纠正违法行为,消除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建立违法建设每月通报制度,并将乡镇(街道)的违法建设情况上报县委、县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做好土地使用的监管工作。

22、建立规划评估报告制度。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前瞻性、可行性、经济性以及公共政策属性进行客观评估,对规划内容、规划成果、规划实施绩效等进行评估,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规划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调整规划目标、规划内容和规划措施,实现规划实施管理的引导调控功能。完善规划报告制度。县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报告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情况,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对同级人大关于城乡规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在规定时间内将整改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人大或其常委会。

23、健全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将县政府下达的年度规划工作任务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落实,认真组织实施。以督查督办为主要方式,按照“目标明确、责任清楚、督查落实、绩效考核”的要求,加强对各镇乡执行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专项督查,对不按照规划实施的工程项目或规划执行不到位的镇乡部门,及时进行通报并责令整改;对不能完成年度任务的镇乡部门,要根据相关文件、制度、规定进行惩处和责任追究。

24、实行规划行政问责制度。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建立规划行政问责制度。对违反规定调整城乡规划、违反城乡 规划审批用地、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违法建设后果的,坚决予以纠正,并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或法律责任。规划行政问责由县纪检监察部门承办,相关问责信息经核实确认后,通过实施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停职检查、责令辞职、建议免职或免职等方式对履职不力的公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第二篇: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如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九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9日

01 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上,要求坚持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求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求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些决策,明确了土地产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对土地权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克服土地产权虚化的弊端,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一是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就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可以抓住机遇、培育经营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二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表明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但同时要求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工农城乡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进城就业空间狭窄,收入难以稳定;农业生产资源束缚趋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频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一直是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进城农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确认,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增加种地收入,而且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明确提出“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的权利,分享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二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要求通过试点,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同时,明确提出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产权、林权、股权等各种产权公开、公正流转交易,促进农业农村资源资本化,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些规定不仅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而且从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十六大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发展资源短缺、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土地方面,切实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方面,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又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此外,要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构建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是城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3%,但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隐患。如有的地方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有的地方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城市化“大跃进”;有的地方农民“被城市化”,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我们既要看到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正视和化解“城市病”,又要从国情出发,看到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要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个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打破了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瓶颈,破解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题。

全会还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同时要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个重要决策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破解了农民进城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标,也体现出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曾业松

第三篇: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2015秋讲解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贺玉华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课题教学,理解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策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实质与内涵,探讨策略。教学方法:讲授式,案例式,互动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强调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确立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实质与内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探究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这已是当前的共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乡发展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尽管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并未破解,城乡差距并未缩小,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并未形成。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及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一)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及在中国的特殊表现

1、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转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阶段。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而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大多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之中。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异。

★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异

自然经济是以手工生产力为基础、以单家独户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它具有生产要素的分散性、生产目的的自给性、再生产过程的自我完成性、对外经济联系的封闭性等特征。自然经济排斥社会分工、市场交换和要素集聚,因而只能适应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传统社会。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形式,即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这一中间环节才能运行的经济形式,它具有集聚性、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这个中介的联结才能进行,因而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产业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市场经济发展与城乡关系演进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城市与乡村要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对立;城乡融合,也就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地消灭城乡差别,带来城市与乡村同等的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马恩关于城乡统筹融合的思想,不仅指明了城乡之间从分离、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根据和客观条件,而且还探讨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路径,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石。

现在,我们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城乡关系的演进的这三个发展阶段。

自然经济(原始市场经济)——城乡依存。在要素分散、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时期,传统农业是经济结构的主体,农村是人类生活居住的主要载体,城镇化总体呈现为一种低水平扩张的相对稳定状态,城乡之间互相依存。

古典市场经济——城乡分离。在社会化大生产兴起之后的古典市场经济时期,机器大工业取代农业而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大大加快了城镇化进程,这一方面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另一方面也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城乡分离和对立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城乡融合。在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现代产业成为经济结构的主体,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功能互补,从而基本实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因此,我们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是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并存和对立,在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2、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性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大多经历了由原始市场经济到古典市场经济再到现代市场经济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在由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演进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随之自生转化。但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未能完整经历古典市场经济阶段。中国具有悠久的自然经济发展历史,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原始市场经济缓慢向前发展,并且已经出现了向古典市场经济转化的萌芽。但在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近代西方市场经济的冲 击阻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自生发展道路,同时催生中国出现了由广大自然经济部门和少数市场经济部门所组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经济战略,阻断了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因此,中国未能完整经历古典市场经济的熏陶,这导致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存在“先天不足”。

第二,从发展方式来看,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存在政策扭曲。与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自发演进方式不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带有鲜明的政府主导型特征,因而存在诸多政策扭曲,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后天缺陷”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化转型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为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实现经济崛起,中国实行了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的政府治理结构,地方政府拥有管理辖区事务的财权和事权,中央政府则拥有考核、任命地方官员的绝对权力。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对地方官员实行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制度。在晋升激励下,地方官员展开了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这在推动中国经济腾飞和市场化转型的同时,也造成了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臵的政策扭曲,从而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三,从发展深度来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最紧迫、最容易解决的农村改革入手,在解决吃饭问题和总结成功经验之后,进而将改革以磅礴之势推向城市领域。此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一直围绕城市部门展开,这使得城市部门的市场化进程领先于农村部门,从而加剧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已发展起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配臵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在农村部门,由于传统农业长期难以得到根本改造,导致农村仍然在很多方面具有自然经济色彩,生产要素难以获得有效集聚。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城乡差异阻碍了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这同时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后天缺陷”之一。

以上三个因素,导致了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较之西方国家更为严重和复杂。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四个层面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是“四重”二元结构。也就是说,中国既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一般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又有受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路径影响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政治结构和二元文化结构。中国的城乡“四重”二元结构相互交织、彼此强化,导致城乡之间存在严重分割与对立,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造成了漫长而深重的消极影响。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与内涵

专家认为,中国的城乡差距源于城镇与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差异。市场经济是要素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由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低于城镇,导致农村生产要素处于分散状态,这就抑制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变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因此,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指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通过在城镇和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依托城乡生产要素集聚和发展 成果共享机制,打破城乡之间的分割对立状态,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层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实现城镇与农村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要素流通上的顺畅、资源配臵上的均衡、居民权利上的平等、功能特色上的互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由此可见,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一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其实质是通过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使城乡之间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功能互补,在城乡互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因而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

从具体内容来看,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四个层面的城乡二元结构出发,我们认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四层内容:

一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即破除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工业和服务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是城乡社会一体化,即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上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三是城乡政治一体化,即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居民身份差异,赋予城乡居民在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中的同等权利,从机制层面消除城乡分割政策的形成基础。

四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即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并在城市化进程中留住农村的人文关怀,推动城市文化与小农文化之间的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新型城乡文化。

只有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四个层面都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问题与困扰: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环境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曾受制于人和土地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城乡贫富分化过大、工农业“剪刀差”明显以及社会冲突加剧等诸多社会问题。

互动环节

(一)问题:当前,我国城乡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别? 方法:每人说出一种差别,但不能重复前面的。

(一)城乡体制机制未成一体化

1、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在今年8月以前户籍等制度大都实行“城乡有别”,属于城乡二元体制。(7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户口在性质上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农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镇居民被登记为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不能自由转换为非农业户口。在这种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大部分时间也不在农村居住,但并不能真正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和融入城市,无法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单位或雇主为务工农民缴纳保险比例为:养老保险14.3%、工伤保险24%、医疗保险16.9%、失业保险8.4%、生育保险6.1%。可见,还有大数的务工农民没有这些保险。

“父女结婚”极端个案直击户籍制度短板

成都市成华区的林丽(化名)想把父亲的户口从老家迁到成都,再办理成都的社保;由于父母二人并未达到老人投靠子女入户的条件,林丽做出了一个荒唐的决定:与自己的亲生父亲登记结婚!然而,在民政局拿到结婚证的她却并未如愿,按规定,他的父亲还是不能取得成都户口,也无法 购买成都的社保。(2015年2月16日《南国早报》)

当事人为给父亲办户口,一时糊涂,出此下策;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没有判定结婚登记证的真实身份和是否具有禁止结婚的近亲属关系的情况下,糊涂的对当事人双方进行了婚姻登记,这才衍生出了今天这场“父女结婚”之闹剧。或许许多网友认为“父女结婚”践踏了道德底线和人伦纲常,但我认为,一纸荒唐婚书将中国城乡户籍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公民买房、工作、医保、社保全和户籍捆绑在一起,全都因城乡和地域而异。一系列的不公,倒逼着部分困苦百姓做出诸如骗保、“父女结婚”等专政策空子的“羞愧”之事。

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也就是说中国将逐渐打破二元户籍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三)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二、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五)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在城区人口50万至1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小的地方,可以参照建制镇和小城市标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压力大的地方,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具体规定,但对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不得设臵住房面积、金额等要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3年。

(六)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在城区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城市合法稳定就业达到一定年限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同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城区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城市,要适度控制落户规模和节奏,可以对合法稳定就业的范围、年限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范围、条件等作出较严格的规定,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建立积分落户制度。大城市对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的要求不得超过5年。

(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臵积分分值。按照总量控制、公开透明、有序办理、公平公正的原则,达到规定分值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八)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认真落实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重点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率。

2、城乡管理不对称。从部门设臵来看,目前城镇化归建委管,新 农村建设由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落实。给人感觉两件事、两个部门分头管理,造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当前,城乡管理存在以下三个突出问题:重城区,轻集镇;重城镇,轻新农村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视农民就业和公共服务。青壮年农民纷纷到粤江浙沪一带打工,过年才可能回家一次。如此情况,城镇如何发展,新农村又怎样建设?

(二)城乡产业发展尚未一体化

1、产业布局不合理。由于产业布局的不合理而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一方面是一些产业在城市盲目发展,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产业发展相当落后,目前仍有两、三亿农民外出打工。乡镇产业支撑力不强,吸纳就业不足。大量的实践证明,没有产业作支撑,城镇是难以“化”起来的。

2、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随着城市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对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的聚集作用不断在提升,而广大农村的非农产业发展滞后。我们来看我们湖南省的产业结构,2012 年 124 个县市区中有 46%的县市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20%以上,其中 11.3%的县市区还在30%以上,且从整体上看,农村缺乏具有活力的主导产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经济增长乏力。

(三)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大

2012 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3.22,相对于2011 年的3.13,城乡差距似乎还在扩大。以社会福利为主的转移性收入,城乡之间相差极大:2012 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近10 倍,后者仅687元左右。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养老金最低200元,最高1万元,相差50 倍。我们来看一个对照表,2007 年湖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距为8389.34 元,到 2012 年这一绝对差 距扩大到 12276.99 元,增长 46.3%。全省各地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一,2012 年全省有5个市州的城乡居民收入比超出3∶1,其中娄底市达到4.28∶1。

(四)城乡公共服务还没一体化

我们知道,我国投资与消费各占50%。政府投资占比上升,制约了公共产品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占比低,消费意愿不高,消费水平明显偏低,都是源于城乡公共产品配臵不均衡。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城乡教育、卫生差距悬殊。2012 年湖南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生均标准小学为 500元、中学为 700元,而城镇小学与中学分别超出农村 1 倍、2 倍以上,且优势教师资源向城镇集中,农村教师队伍严重“缺血”。城乡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也十分明显,2012 年湖南城市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8人、执业(助理)医师 2.9人、注册护士3.7人,而农村分别只有3人、1.3人、0.9人。

三、路径与策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方略设计 我们已经知道,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是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这两种经济形式的并存与对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认为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路径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从而在农村以市场经济替代自然经济,实现城乡市场经济发展一体化。世界银行(2009)认为,城乡生产要素集聚和生活水平的趋同可以兼得,其关键在于提供无空间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因此,具体路径应以集中农村生产要素、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推进农村城镇化为“支点”,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互动环节

(二)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健全哪些体制机制? 方法: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人发言。

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健全哪些体制机制。

(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政策传真

(一):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

第一,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就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可以抓住机遇、培育经营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第二,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表明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但同时要求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国内实践

(一):苏南模式

苏南是指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突破点的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尤其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已成为苏南经济的支柱。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苏南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稳定农业生产。他们在全区建立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和服务社会化,保证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引起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一大批小城镇脱颖而出,成为联结城乡的枢纽,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

(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目前,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进城农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确认,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政策传真

(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 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这里不仅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增加种地收入,而且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明确提出“两个保障”。不仅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而且从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国内实践

(二):嘉兴模式

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较早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较早实施“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户籍制度城乡一体化”等改革,是浙江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地。主要围绕规划布局、产业分工、服务功能、劳动就业保障、社会进步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前车之鉴:拉美国家“城乡一体化”的经验教训

19世纪末,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启动现代化进程,到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了现代化的起飞阶段。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拉美国家城市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50年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1.6%,1980年达到65.6%,已接近欧洲的城市化水平。

然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拉美国家大批农民因农村土地被征用和因受大地主阶级的竞争挤压破产而涌进城市,并且由于缺乏就业技能和就业岗位,大批失地农民生活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地带,形成大 规模的城市贫民窟。据统计,巴西这种城市贫民约35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0%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拉美国家政府为保证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生活,以求社会安定,有意识地压低农产品价格,这就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小农的发展日益艰难又加重了农民的贫困化。可以说,忽视农民的基本利益和权益是拉美国家未能处理好城乡关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应从拉美国家吸取这前车之鉴的教训: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应重视农民的基本利益和权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发展资源短缺、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这瓶颈到底怎么破解呢? 政策传真

(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里强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臵向农村倾 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他山之石

(一):日本统筹城乡发展经验

日本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业发展的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

值得借鉴之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高质量的教育成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效率提高的共同前提,也促进了农民的城市化。城乡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及时将农民纳入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没有出现长期在公共服务方面歧视农村和农民的阶段。

当然,日本还通过其他一些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如: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农民收入多元化和政府补贴来增加农民收入。但最重要原因在于日本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大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这是重点所在。

(四)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是城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政策传真

(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这里强调了三点:一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三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

他山之石

(二):德国城乡一体化经验

德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主要经验有:一是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德国在联邦宪法中规定:追求全德国区域的平衡发展和共同富裕。二是开展城乡“等值化”建设。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但等值”的目标,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三是统一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城市化”的门槛。四是方便的交通系统为城市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当前德国城市化水平高达90%左右,形成一种城乡统筹、分布合理、均衡发展的独特模式。因此,我们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应注重均衡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国内实践

(三):上海模式

上海城乡一体化模式就是“城乡统筹规划”。上海从 1984 年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其发展战略就是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臵,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 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保证上海城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借鉴国外正反经验和教训,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子。一个拥有 13 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最后与各位分享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战争时期,为解放而斗争,因流血牺牲而不朽。现在新时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也将载入史册。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实现。

第四篇: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梁维东

2012-11-15 13:50:56 来源:人民日报2012年11月06日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动以大部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综合改革,并于去年开始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基层治理改革,进一步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小政府”、“强政府”。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经济社会领域诸多矛盾的体制性根源。顺德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经济社会发展正全面进入转型期,改革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更为迫切。顺德坚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通过简政放权,打造“小政府”;通过强化监管职能、规范权力运作,打造“强政府”。按照决策、执行、监督既分离又协调的原则,重构各权力主体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权限,巩固和深化大部制改革。区委区政府加大对重大决策的统筹和社会咨询力度,区属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和行业监管上来,改变过去“重审批、轻研究、疏监管”的状况。区属有审批权的13个部门设立审批服务科,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使核心审批权。把事务性的审批和管理事项下放给镇街,外移给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和社会组织。

改革社会体制,实行协同共治,建设“大社会”、“好社会”。改革社会体制,必须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现状,让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构建政府、社会协同共治的局面。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前提下,顺德努力发挥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形成“大社会”治理格局;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社会自治水平和社会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群众的幸福感,打造“好社会”。为此,不断拓宽社会参与平台,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参政议政职能,大力发展决策咨询,组建各类公共决策咨询机构37个。借助法定机构、学校理事会等平台,调动更多社会智慧和资源参与公共事务。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快群团组织去行政化步伐。加紧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增强其“枢纽”功能。推动协会商会参与行业管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事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建设十项行动计划。

改革基层治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新格局。基层治理体制是保民生、促和谐的基础和保障。顺德启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规范集体经济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化解基层矛盾,增进社区安定团结。建立党代表工作室,全区各级党代表每周轮流驻室接待党员群众,真正沉到基层一线,倾听民意,研究解决社区问题。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党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进一步确立。加强基层社区自治,让更多的社区自治组织自愿接受党组织的领导,提升自治能力,管理好本社区的经济社会事务。规范基层集体经济管理,建立集体资产交易平台,推进集体资产市场化运作。委托社会专业中介组织代理农村财务核算,建立农村财务网上监控系统和社会公开机制,全面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拓宽技能培训补贴的对象范围,增加免费培训次数,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同时提高新农保及完全被征土地农民养老保障待遇。

(作者为中共广东省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

第五篇:健全机制 重心前移 推动组织建设

健全机制 重心前移 推动组织建设 ——广西崇左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在祖国的南疆,有一座新兴的国门城市——广西崇左市。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成立崇左市,辖7个县(市、区),其中4个县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533公里,占广西边境线的51%。人口240多万人,其中88.6%的人口为壮族,是全国壮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农村人口超过85%。

近年来,崇左市针对历史上长期处于战争前沿,属老少边山穷地区,底子薄、基础差,是欠发达、后发展的革命老区等实际情况,着力突出党建惠民,积极探索实践,紧扣“落实责任制、扩大覆盖面、选好带头人、增强战斗力、城乡一体化、服务常态化”,抓基层、打基础,有力推进了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稳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崇左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3%,在广西14个市中增速排第7位;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5%,增幅和进度居广西第3位;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增速居广西第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33.9%,增速排广西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 99%,总量和增幅均居广西各市之首。

建立健全联动机制 落实党建责任制

崇左市委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从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入手,推动党建责任制的落实。

一是建立联动体系,全面推动党建工作。构建责任联动格局,成立了崇左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明确市、县、乡、村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把履行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领导班子及成员年终述职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每年初,逐级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建立健全党建联系点制度,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村、部门包村和干部驻村等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后进村,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是健全运行机制,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首先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听取基层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其次建立和完善工作督导制度,抽调有关部门人员成立督导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各县(市、区)、市直单位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和指导,指出存在问题,责令限期整改。再次建立和完善专项考评制度,把基层组织建设纳入专项述职和绩效考核内容,制定具体的考评细则,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评、同奖罚。

三是健全投入机制,保障党建工作正常化。采取财政列支、党费支持和基层自筹等方式,加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投入力度,确保基层党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有效推进。2010年以来,崇左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推进“千屯组织规范化建设”。

前移工作重心 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崇左市农村人口数量大,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高,一个建制村往往有八个自然村(屯)。自2003年建市以来,崇左市坚持把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到自然屯,夯实党在农村最基层的组织。

一是“把支部建在屯上”,确立屯级组织的领导核心。2003年,为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把自然屯组织的核心建起来,崇左市采取“一屯一支部”模式,对正式党员3人以上(含3人),或人口在300人以上的自然屯,创建条件成立独立党支部287个,总数达到3353个。对人口较少,正式党员数量不足3人的,且屯与屯之间的距离较近的自然屯,崇左市采取“多屯一支部”模式,成立联合党支部 63个,总数达到1097个。目前,全市屯级党支部有4450个,覆盖率达67%。此外,不断加强共青团组织和妇女组织的建设,使自然屯的组织建设更加完善。

二是建立“党群理事会”,完善屯级村民自治组织功能。按照十七大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要求,崇左市于2007年建立屯级党群理事会,拓展了屯的自治功能。在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四议两公开”措施,对自然屯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屯党支部提议、理事会合议、党员群众大会决议,并及时公示决议情况、决议实施结果,逐步推进屯级组织工作规范化。“党群理事会”一般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1—2名、成员若干名,定期对本屯经济发展规划、财务收支、集体资产承包、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项公开进行议事、理事。目前,全市设立屯级理事会4313个,占自然屯总数的65%,共议事、理事6.9万件。

三是实施“千屯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屯级组织建设水平。2010年开始,崇左市以建设屯级党群活动场所为切入点,实施“千屯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并作为基层党建科学化“书记创新工程”,用3年时间使300人以上自然屯的组织建设规范化。通过统筹资源,规范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场所建设、理事制度,在场所建设方面,采取新建和修缮等办法,按照“十有”标准,即“有办公房、有水泥路、有阅览室、有升旗台、有公开栏、有舞台、有音响设备、有文艺队、有篮球场、有篮球队”等,大力抓好屯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截至2011年12月,全市共建有屯级办公用房1321栋、屯级水泥路1481条、阅览室1158间、升旗台895个、篮球场1047个、公开栏1261个、文艺舞台753个,并组建相应的文艺队、篮球队。崇左市的这一做法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2011年全区组织工作创新成果十佳奖”称号。

四是开展“三百双推”活动,扩大非公企业党建覆盖面。安排市、县直100个机关党组织,联系100家非公有制企业,政企联建企业党组织,推动非公有制企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有 821家,共建立市、县(市、区)领导非公党建联系点188个,下派党建指导员220人,已建立党组织81家(其中新建21家),其中56个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安排 100家非公有制企业联系 100个村,村企联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湘桂公司党委与当地4个村(社区)党支部结成对子,村企互派联络员,村企党员认亲结对。近年来共有22名公司党员结对29名农村党员,捐赠帮扶资金并赠送科普学习资料,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投入340多万元帮助村屯建设党支部办公室、文艺舞台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不断完善;投入12万元建设“四个培养”、“农家课堂”等3个党建示范基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委与当地4个村(社区)党支部结成对子,村企互派联络员,村企党员认亲结对。近年来共有22名公司党员结对29名农村党员,捐赠帮扶资金并赠送科普学习资料,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投入340多万元帮助村屯建设党支部办公室、文艺舞台等,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不断完善;投入12万元建设“四个培养”、“农家课堂”等3个党建示范基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选拔教育并重 选好育强带头人

近年来,崇左市认真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把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作为加强边境地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上,崇左市坚持采取“公推直选”、“公推择岗”跟班制、引导大学生村官参选等形式,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目前,全市有 21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在抓村干部队伍培训管理上,崇左市通过开展“村屯干部大培训月”、“村屯干部素质提升年”等活动,确保边境地区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年至少参加2次县级以上的集中培训,逐步建立对失掉公信力的村党组织和村党组织书记的发现、整顿、调整机制。针对边境地区农村党员老龄化、文化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坚持加强和改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优秀年轻村屯干部、复员退伍军人、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力度,注重在妇女中发展党员。大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依托市县乡村党校、职业技术院校、农家课堂、农业科技示范园、种养技术示范基地、“短信党课”和远程教育平台,对村屯干部和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提高党员“双带”能力,不断加强边境地区党员队伍建设。

创新管理激励方式 增强组织战斗力

党建工作,重在实效。着眼于调动村级党组织和村级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崇左市进行了许多制度性建设的探索。

一是创建“星级党支部”。崇左在扶绥县探索推行“星级党支部”创建活动,在村级分别设立发展富民星、组织建设星、文明和谐星、民主法制星、生态环境星等星级名称,并科学设置星级评定标准,年终依据各村的表现,评定1—5个星级等次。评星定级采取自查申报、乡镇考核、组织复核、县委审定4个程序进行。2011年,该县对17个三星级以上“星级村”进行表彰,其中五星级村3个、四星级村3个、三星级村11个,并分别给予15000元、10000元、5000元的奖励。2012年,崇左在全市推广这一创新做法。

二是实行“一村一细则”考评。崇左市委积极指导凭祥市因地制宜,根据每个村的不同实际,分别制定不同的考评细则,对村级干部进行绩效量化考评。针对各村工作任务量、强度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的特点,将业绩考评目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任务,体现出因村施策、综合权衡、突出亮点、彰显特色。考评采取发布公告、工作述职、实绩核验、民意测评、考评汇总五个程序进行,形成初步考评结果。之后,根据初步考评结果评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次,再从优秀中评出1—5级“星级支书”。对于被一票否决或连续2年考评排在本镇末位的,按干部管理权限予以免职;基本称职的领取基本补贴;称职的领取基本补贴及实绩奖励;评为“星级支书”的,按获“星”多少,分别予以重奖,切实转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三是推进“六基六化”建设。2010年,崇左凭祥市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探索推行了“六基六化”,即基本队伍模范化、基本阵地标准化、基本载体品牌化、基本保障人本化、基本制度体系化、基本手段信息化,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一做法也符合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组织部长会议提出的“五基四化”要求。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推进城乡一体化

自2010年起,崇左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着力激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是开展“六联六共”活动。为进一步增强创先争优活动效果,2010年4月9日,市委启动了“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创新“机关农村结对”、“企业农村结对”、“部门企业结对”、“卫生系统结对”、“教育系统结对”和“军地共建”等六种结对共建模式,以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思路联议、实事联办、阵地联筑、稳定联创等“六联六共”为主要内容,大力整合资源,深入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全市已有2070个城区党组织与2064个基层党组织签订承诺书,挂共建牌子,结成共建对子;有13794名城区党员与14350名农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2010年12月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化“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在崇左市扶绥县召开,崇左市委书记赵乐秦同志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二是“军地共建,创先争优”。为充分发挥军地党组织的资源优势,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崇左市把军地共建作为突出地方特色,扎实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的创新举措。2010年7月6日,崇左召开了驻崇左市军警部队和中区直单位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向全市发出了加强“军地共建、创先争优”的倡议;11月26日,市委与军分区党委联合在八连启动了“军地携手创先争优、富民强边共谋发展”活动仪式,签订《军民联建共创协议》,促成292个地方党组织与驻崇左部队基层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共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其中,金鸡山八连用科学发展观建连育人成效显著,在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中堪称楷模。2011年底,金鸡山八连被中央军委授予“为国戍边模范连”荣誉称号。

创新服务方式 推进服务常态化

崇左市积极探索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方法,引导机关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为民服务。

一是开展“驻村联户,拜师助民”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按照自治区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的活动要求,结合崇左实际,全面启动了干部“驻村联户、拜师助民”活动,号召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通过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联户、指导员驻村当代表和下派第一书记等方式,深入结对共建村驻村联户,拜师助民,通过发放联系卡,记好民情日记,结交农民朋友,征求意见建议,在政策、智力、资金、物资、技术、信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帮助农村、社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活动中赵乐秦书记、黄克市长带领市四家班子成员深入所联系的农户,拜群众为师,与群众同劳动,切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并为驻村联户服务队授旗。各部门、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到联系贫困村开展植树造林、种植甘蔗等帮扶活动。据统计,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下基层人数17974人次,联系群众19050户,驻村联户次数29736次,为群众办实事 18681件,扶持资金7917万元。

二是推行“五个下移”,变“为民作主”为“群众作主”。在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指导凭祥市结合实际,全面推行“五个下移”(服务下移、决策下移、权力下移、保障下移、警力下移)工作机制,着力加强边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边疆和谐稳定,促进边境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下移。组织市、镇、村干部以“挂村包屯联户”形式与38个村(社区)各个屯结对,进村入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切实解决了事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决策下移”。把决策、管理、监督下移到村组,转“为民作主”为“群众作主”。2011年,凭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12个项目全部由群众投票确定,81%的公益项目,把决策权交给群众。权力下移。通过下放事权、财权、人事权等“三权”,让镇、村“有权办事、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据统计,该市已将100多项审批权、审核权,下放或委托给镇直接行使。保障下移。全面实施“五大社会保险”、“四大社会救助”、“五大社会福利”,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警力下移。推行“法务靠前”、“警务靠前”、“天网靠前”和“三联四知五包”等四大工作机制,派出所警员到各村挂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并每月进村工作超过10天。

三是实行“村镇联办”,方便群众办事。崇左龙州县根据村民有赶圩办事的习惯,每到圩日,组织各村委会轮值干部带上公章和镇政府工作人员一起为村民提供生产服务联办、民政事务联办、建房审批联办、公共卫生服务联办、纠纷调解联办、文化服务联办等“六项联办”服务,使村民在赶圩购物的同时可以办事,减少来回奔波,省时省事。

查找问题 寻解决之道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崇左并没有自满,他们清晰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此,崇左坚持查找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令人担忧,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农村党政“二元”结构,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矛盾。村民自治制度迈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步伐,但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不少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对村民自治条件下“两委”职能的定位缺乏正确认识和科学界定。一些地方,由于“两委”关系没有及时协调,两套班子各自为政,工作中内耗严重,使得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走样,村民自治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而村党组织的决策效能,却在对立冲突中大大降低,党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得不到体现和加强。

二是村干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工作考核目标不明确,导致农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是农村干部不属于在编人员,流动性较大,在处理农村具体工作中功利性、短期化行为比较突出,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三是当前部分党员先锋意识减弱,组织观念淡漠,缺乏理想信念追求,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如有的党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开会不给工资就不参加;有的党员干部不思进取;有的党员干部不廉洁自律,损公肥私,侵占和挪用公款;有的党员身份意识、职责意识不强;有的党员想方设法地去拆村干部的台,意图乱中取利;有的党员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心无力,感觉无所适从;有的党员在村里重大活动中使“反劲”,突显个人主义,等等。

四是个别村党员发展家族化、把握程序随意化,影响了党员的纯洁性。目前在一些农村,有宗族派系现象,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不和的村,各方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甚至违反规定程序或擅自降低标准,极力发展自己亲属、朋友或铁杆支持者加入党组织,致使农村党员发展呈现家族化、派系化趋势。同时,大多数农村优秀青年长期在外务工,又没有固定地点,使党组织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工作难度加大。

真抓实干 推进基层党建

崇左市将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部署,结合崇左实际,实施“万千百十一”工程,把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建好“基本场所”、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的“六个基本建设”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中,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规范化、示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四化”建设,提高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具体体现在五个“抓好”上。

第一,抓好10000名村屯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升,加强村级目标考评及村干部实绩考核。积极开展“万名村屯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的培训,对村屯干部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村屯干部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出台村级目标考评及村干部实绩考核办法,加强村级工作规范化管理和村级干部规范化管理,在实行村级干部基本补贴标准和工龄补贴的基础上,按照建制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情况设定考核内容,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建制村(社区)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授予“星级村(社区)”称号,给予一定的奖励。建制村(社区)再结合村级干部个人年终测评考核结果,确定村级干部实绩奖励分配方案。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对建制村(社区)奖惩以及村级干部评价、任用的依据。

第二,抓好5000个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推进“创星升档”。借鉴现代企业质量管理认证办法,探索建立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规范认证体系,着力从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场所阵地、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注重运用数字化理念指导规范化建设,推进目标定量化、任务具体化、过程规范化、考核精细化。立足行业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探索各有特点、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规范体系。到2013年,崇左全市842个建制村(社区)、2421个自然屯、100个非公有制企业、1637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达到规范化要求。在规范化建设基础上,实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星级创评”工程,全面推行以“明确创争目标、科学考核评价、分类动态管理”为内容的星级创评工作,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形成创“星”争优、群“星”闪耀的良好态势。对照党组织“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的创争标准,量化星级设置,细化考评内容;强化推进措施,建立完善创星承诺、联系点评、群众评议、工作实录等制度;注重奖惩并举,深化评定结果的运用。

第三,抓100个市级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促进全市基层组织建设。深化边关党建示范长廊工程,多层级、全方位开展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以创促优、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到2012年年底,在全市各领域、各行业、各个层面培育100个符合先进基层党组织条件、服务成效明显、广大群众公认的基层党建工作市级示范点。同时,各县(市、区)也要选树县级示范点,通过上下联动,在全市形成一批体现时代要求的党建工作示范群,并通过参观交流、现场教学、成果展览等形式,发挥示范点作用,辐射带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第四,集中力量抓好10个党建品牌,实行项目化推进。实施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制度,强化对创新项目的管理,努力打造精品项目,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向特色化和精品化方向发展,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亮点。市本级重点抓“千屯组织规范化建设”、“军地共建”、“驻村联户”三个党建品牌;各县(市、区)各抓一个品牌,其中扶绥县抓“星级争创”,大新县抓“边关党建惠民”工程、天等县抓“联组建部”(外出务工党员群众管理新模式)、宁明县抓“党建文化”、龙州县抓“村镇联办”、凭祥市抓“六基六化”工程、江州区抓“拜师助民”。通过典型带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品牌化,使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有目标、争有方向。

第五,抓一个县作为信息化试点,领跑全市基层组织信息化建设。崇左市将以凭祥市为试点,坚持“实用、科学、安全、高效”的原则,一是完善网上建立党支部、网上交纳党费、网上接转组织关系、网上在线学习、网上公开党务、网上召开会议、网上互动交流;二是探索远教网、党建网、政务网“三网合一”,使“农事村办”在“三网合一”的终端站点就可以实现;三是采用电子地图、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将社会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通过试点,打造一个集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活动和党员交流为一体的党建信息平台,为全市加强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提供经验。

在调研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崇左市党建工作的特殊地位。在凭祥,公路两边的群众家家户户都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也深刻体验到了崇左党建工作的务实和扎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层党建工作一定会在崇左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下载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健全城乡规划体制机制 推动城乡科学发展(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健全三大服务机制推动劳务融入

    健全“三大”服务机制全力推动劳务融入中共云梦县委办公室(2007年4月)云梦县坚持以与汉阳区缔结为友好县区为契机,以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目标,以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正式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关键词与方法论,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展望未来,中国社......

    农牧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情况报告36

    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局党委切实将体制机制的废、改、立工作贯穿活动始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征求来自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突出指导性、规范性、实用性......

    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

    健全体制完善机制 推进城管执法规范化每日甘肃—法治频道讯 临夏市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城区商贸业发达,人口密度大,个体工商业户众多,但城市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为彻底扭......

    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水利大省。近年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取得了......

    完善体制、优化机制、上海外事科学发展[范文]

    完善体制 优化机制 营造上海外事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 2009年1月23日 ) 近日,市政府外办继续召开“2009年市政府外办工作会议”。市政府副市长唐登杰、副秘书长沙海林到会并......

    六盘水: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2014)

    六盘水:健全城乡统筹发展体制 推进城乡一体化(2014)发布时间: 2014-01-07 14:18:37 来源: 六盘水日报摘要: 推进城镇规划体制创新。坚持规划引领,提高规划水平,完善城镇规划编制体......

    XX镇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工作方案

    XX镇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工作方案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现就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一、总体思路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