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对策研究
上海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对策研究 _蔡哲人
一、国际人才资源高地的
指标体系“国际人才高地”不能顾名思义地理解为 “国际人才的高地”,而指的是 “国际的人才资源高地”,即以人才构成的国际化、人才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的国际化为特征的,以人才国际化、人才信息化、人才市场化、人才法制化为内容的世界优秀人才集散中心,是人才价值最能实现的地方。
当前评价国际人才高地的主要标准是:
——支撑度:即社会经济总体水准和基础教育、继续教育的完备程度。——宽容度:即吸收和容纳不同国家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融合度:即不同文化背景成员之间能否沟通、理解与合作共事。——流动度:即全球范围人才引入或输出的集散能力。
——影响度:即人才总体的实力及其创造发明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从这五个标准出发,遵循国际性、可比性、可行性的原则,上海构建了自己的国际人才高地指标体系:第一层次包括人才环境、人才结构、人才素质、人才开发和人才流动五个指标;第二层次又把上述五指标分解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国际交流、年龄结构、专业分布、学历高低、能力素质、学术水准、国内教育、国际教育、职业培训、中介咨询、国际流动和国内流动&’ 个指标;第三层次在&’ 个指标的基础上再具体细化,产生了人均吸收外资金额、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等具有可操作性的’(个指标(见表)。
这一指标体系有利于上海在国际人才高地建设中找到与发达国家现代化大都市之间的巨大差距,发现自己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明确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
二、构筑上海国际人才高
地面临的问题尽管上海的人才高地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大都市相比,上海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构成的国际化程度 低外国人常住人口比例低。据上海市因私出入境管理处统计,在上海&)** 多万户籍人口中,现在常住的外国人口(万左右,占上海总人口的*+’,,与国际大都市一般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相差很远。
国际机构组织少。世界上的一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都是国际机构组织云集的城市,如纽约有)(/ 个。
创立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人事制度。一是要真正形成“重真才实学、重业绩”的用人标准。对党政领导人才,要形成“群众公认”机制;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形成“市场公认”机制;对科学技术人才,要形成“学术公认”机制。二是要进一步改进人才的选拔任用方式。在党政机关内部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推行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制度;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三是要积极推进能上能下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创新,积极进行人才的聘任制、辞职制、待岗制等探索。四是加快形成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机制。对特别优秀的青年人才要设计 “快车道”,允许破格提拔。
第二,有效激励,创立以市场工资为主导的分配制度。首先,在党政机关内,要重点研究解决机关内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党政机关和其他社会经济领域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上下级党政机关收入倒挂问题、不同类型党政机关的收入差别问题;其次,对国有体制内的企业,主要是解决经营者收入与体制外经营者收入之间的落差问题,应加大实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期权期股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动力充足的分配激励机制;再次,对科技创新人才,要大胆探索实践技术入股、智力入股、成果入股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形式,不设立分配水平上限,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 “封 闭 式 ”走 向 “开 放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人权观。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同时,主要应以国际通用的人才 “柔性流动”为目标,通过“柔性流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全球人才资源,“不求人才数量拥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第二,在具体运作上要实现“三个贯通”:一是要实现“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贯通,加大党政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和科技干部队伍之间的交流力度,统一使用三个方面的后备人才;二是要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的贯通,实现体制内外的双向流动;三是要实现国内外人才之间的贯通,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推动人才的国际互动。第三,要根据上海加入)*+ 的行动方案,积极做好应对入世的各项工作。继续推进人事人才工作的改革与开放,逐步实现人才理念、人才投资、人才机制、人才市场和人才法制等五个方面与国际通行规则的接轨,以适应入世的要求。,’ 从 “硬 环 境 ”走 向 “软 环境”:实现人才素质整体高移
第一,转变开发重心,要从物力资本投资为中心走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中心,到(--.年,上海对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达到/0以上的水平。第二,加强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三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并具有国际知识、懂得国际惯例的优秀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学历高、开发能力强、具有一批原创性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骨干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国际化程度高、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精通国际经济和法律、能够参与解决国际经济争端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家人才队伍。第三,积极采取行动,全面提升上海市民综合素质。到(--.年,上海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力争达到..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达到&/年;在劳动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要达到&.—(-0,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力争达到&-—&.0;员工在职培训的经费投入由原来占工业总额的&’.0提高到.0左右的水平,高科技企业应提高到1—&-0左右。
/’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创造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良好国际人才环境。
第一,提倡“业绩文化”。我们在人才的管理文化上,必须克服过去那种把学历与人才划等号的观念,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建立“海派文化”。具体说:在人才选拔中,要从论资排辈转到不拘一格,重视用好 “精英人才的精英阶段”;在人才使用中,实行国际通用的 “柔性流动”方式,“只保一段,不包一生”;在人才流动中,推行“人才.年工作期”制度,即人才在一个单位最多工作.年,.年后必须流动,以增强人才活力;在人才引进中,要有宽容度,真正做到容得下人,留得住人,乐于放人。第三,推行双赢的 “经营文化”。在人才与部门、单位的关系方面,必须从“控制型”转到“合作伙伴型”,从“契约关系”转到“盟约关系”,使人才个体与单位组织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构筑上海国际人才资 源高地的对策措施
(一)实行政府人事职能重大
变,实现适应国际化的行政入世最大的挑战是政府。因为&’(通行的规则,绝大部分条款是制约并规范政府行为的。构筑上海国际人才资源高地,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政府管理必须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政府人事部门,在人才管理上应该体现国际水平。当前重点要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人才开发的 “宏观调控”机制。当前,必须根据入世后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促进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向市场主体转变,政府从“办市场”转向“管市场”;必须积极发展多元投资结构的人才中介机构和行业管理协会;必须推出市场监管的新方式,包括规范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督、研究制定人才市场管理办法等。
二是建立“政事、政企分开”的调节机制。政府人事部门重点要解决好政府职能的“缺位”和“越位”问题,做到切实到位。当前建立人才中介行业协会是当务之急,有利于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三是建立“管办分离”的工作机制。政府把宏观管理职能与事务执行性的办理职能区分开来,分别由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授权的事业单位承担。这样有利于政府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二)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
设为主题,加大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的培养力度一是加大教育改革的外向度。第一,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或联合国人类委员会资助项目,综合运用 “合力式”、“引进式”、“混合式”等境内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上海培养国际人才服务;第二,课程内容力求实现国际同一性,在技术标准、规范财税制度、经贸国际惯例、先进的管理方法等领域实现教育与国际接轨;第三,派遣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
二是加大国际通用化素质的考评力度。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从素质(潜能)评价指标系统来看,应突出 “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国际惯例”的掌握程度;从绩效(显能)评价指标系统来看,应着重突出“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等方面的成绩、成效。
三是加大人才国际活动的参与度。第一,为人才提供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机会;第二,为人才提供国际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同时引进国际文化组织及其活动,让更多的上海专业人员在与国际文化组织及其人员的交流中培养国际通用化素质。
(三)采用产业引进等模式,大力吸纳高层次急需人才,特别是海外专家一是加快汇集 “国际智力”。
选择张江高科技园区、南汇国际深水港、嘉定国际汽车城和金山漕金化工区等上海即将成为世界级的园区和产业,通过 “产业引进”、“课题引进”、“管理引进”等三种模式,引进一批国际人才。
二是重点引进世界级大师。
为了挑选最合适的顶尖人才,上海应建立世界一流人才信息库,配之以高度灵活的 “猎头公司”,以及公开透明的招投标机制,形成由我们主控、又符合世界潮流的人才选拔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海外高级人才信息库。信息库包括海外高级专家人才库、高级专家项目库、同海外合作企业数据库、风险资金数据库等,了解掌握国际人才动态。
第二篇:遵义县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构筑人才新高地材料
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快发展实现新跨域
----遵义县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构筑人才新高地材料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富民强县,人才为先。
在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中,近年来,遵义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队伍、聚人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培养新时期干事创业型人才、构建人才新高地为重点,以实现遵义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为目标,以“四项措施”为抓手,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爱才、识才、用才、聚才探索和创新了工作新机制,促使各类人才建功立业夯实了就坚实基础。具体做法是:
一、强化人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首先,坚持全员培训。强化中心学习组和干部职工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做到经常化,并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坚持专题培训。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培训等方式,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2007年以来,共举办专题培训班36期,培训干部4540人次;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辅导讲座18期、培训各类干部7500余人次;今年,已探索举办了两周一次的“周末大课堂”讲座6期,培训副科级以上实职领导干部2760余人次。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各级干部到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综合示范点上参观学习50次5000余人(次);二是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实施农村优秀青年或民选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从2007 1
年以来,已对230名农村优秀青年和村干部进行了提升学历培训;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农村万名党员培训工程。有12600多名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普遍提高,其宗旨意识明显增强。此外,还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绿色证书”培训等培训计划,培训新型农民28000多人,开展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近40000人次,实现农民工就业转移14500余人次。三是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工程。重点是对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业务培训。县医院安排10多名医务人员到浙江省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业务学习。教育系统实施“万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计划”,4年来,共有489人次的城镇教师到边远学校支教,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教师超编与边远学校教师短缺的矛盾。同时,教育系统选派19位校长分两期到杭州、深圳参加了2010年现代名校教学管理暨品牌建设交流研讨会,选派109名校长在西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选派17名寄宿制工程学校校长参加了全省农村寄宿制校园安全专题培训,组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6期培训人数3441人。
二、加大挂职锻炼力度,磨练意志品格,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水平,锻造一批干事创业人才。
一是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坚持把干部放到困难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去实践锻炼,通过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使干部意志在困难中得到磨练,本领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近年来,已选派150名年轻干部到镇(乡)和企业挂职锻炼;二是选派科级领导挂职锻炼。先后选派20名干部到桐梓县边远镇(乡)挂职锻炼;三是选派年轻干部参与企业管理锻炼。2009年来,先后分两批选派30名干部到重庆工业园区挂职锻炼,为培养企业经验经营人
才奠定了基础;四是选派干部互派锻炼。从2008年以来,遵义县全县30个镇(乡)采取分别选派干部到镇或村挂职锻炼,截止目前已有70多名干部参加了为期1—2个月的互派挂职锻炼。通过多种方式的干部锻炼,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新机制,搭建施展才能大舞台,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是建立开展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服务机制。每年财政都拿出专项经费,为全县604名有副高职称且受聘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并建立身体健康档案和工作绩效档案。二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服务联系帮扶机制,采取政策倾斜、资金鼓励、领导联系帮扶等方式,着力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种养殖业。目前,结合“城乡结对子、联动共创建”、“农村政治思想教育”、“三项活动”等工作开展,3000多名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农村,采取协调贷款、引进资金和项目等方式,帮助发展种、养、小型加工等项目150多个,帮助化解发展中土地流转、纠纷调解等问题2000多个。三是出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头领办农业项目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建立现代农业项目奖励基金,今年,有459名农业科技人员或干部领办现代农业项目,15864名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返乡创业项目5976个。四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津贴激励机制,对考核获合格以上等次的高层次人才每月提供200元的津贴,激发高层次人才敬业工作。
四、加大人才宣传教育力度,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热情,营造风清气盛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利用各级媒体加大人才工作和人才事迹的宣传。主要利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大学生村官网》、《遵义日报》、《遵义县通讯》以
及《遵义县人才工作简报》、遵义县党建网、遵义县电视台等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开展情况,各级媒体采用遵义县人才工作信息40多篇次。二是每两年开展一次“十佳”和“奉献基层标兵”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评选表彰“十佳”200名、“奉献基层标兵”21名、“十大杰出青年”40名。三是向上级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先后向国家、省和市各级推荐各类人才进行表彰,仅2009年我县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各类人才有107人次,从而激发了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以召开各种会议加大我县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以营造爱才、识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通过实施四项人培养工程,2006年以来,我县人才总量由35407人增加到50691人。通过各类人才的努力,遵义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机遇期。至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2.69亿元增加到116.8亿元,年均增长13.6%;财政收入由7.52亿元增加到12亿元,年均增长12.4%,地方财政收入达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工业增加值由25.04亿元增加到42.23亿元,年均增长17.0%;粮食产量由52.84万吨增加到66.88万吨,年均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11元增加到4800元,年均增长10.3%。
遵义县委组织部人才科2010年9月21日
第三篇:构筑人才高地 夯实发展资本(论文)
构筑人才高地
夯实发展资本
——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一点体会
**日报社
跨入新世纪门槛,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方位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就县市报而言,既要面对同城媒体的肉搏式挑战,又要面对省市强势媒体的渗透式挑战,还要面对新兴媒体的颠覆式挑战,我们的竞争对手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应对挑战,提升报业的竞争力,最关键的还是靠人才。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挑战与竞争中赢得主动;反之,谁失去人才,谁就会失去一切。因此,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抓紧做好人才开发与建设,构筑人才高地,夯实发展的资本,走“人才强社”之路,这是县市报必须思考和解决的课题。对此,我们《**日报》也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更新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学识和总体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取得突出实绩的群体,它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报纸已进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报纸需要名记者、名编辑支撑;搞好经营管理,增强经济实力,需要经营管理人才。以人为本,人才制胜,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拥有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县市报应对媒体竞争的基础和利器。
当今,县市报正处在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家报社都在抢抓机遇,抢占时代潮头,抢抓人才资源开发。但是总得来说,县市报人才资源相对不足,人才结构和层次还不合理,还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表现为一般采编人员多,名编辑、名记者少,编稿子的人多,会经营的人少,一般经营的人有,但是懂得市场规律的人缺乏,复合型的人才缺乏。从我们**日报的情况看,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已经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在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45人中,新闻高级职称的只有1人,新闻中级职称的也仅有6人,其他的都是初级的或还未获得职称的。近年虽然新录用了一批本科以上毕业生,但由于从事新闻工作时间较短,缺少实践经验。经营人才尤其缺乏,多年来,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广告部主任一职很长时间只能由副总编辑兼任,直到今年,这一问题才初步得到解决。
因此,县市报要加快更新观念,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坚持以人才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观念,积极开创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提高其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使现有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才资源。近年来,我们《**日报》不拘一格,广开门路、渠道引进人才,我们抓住少数县市报关停、人员出现富余这一契机,大胆吸收引进具有采编、管理经验的人员到本报工作。并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招聘了新闻、中文专业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针对报社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抓教育、抓培训,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的热情,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狠抓关键,建立促进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机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县市报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人力资源开发规律,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一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全面打开员工的入口关、出口关,实行人才合理流动。切实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近年来,我们《**日报》积极探索用人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强化岗位管理,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普通职工双向选择、末位淘汰等制度,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通过在晚报上发布招聘信息,在全国范围公开招聘人才,仅去年和今年就在1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择优录用了13人。报社人员有进有出,个别平时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一批年轻人挑起了大梁,成为报社的骨干力量。
二要建立收入与贡献挂钩的激励机制。要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推行绩效挂勾的考评体系,坚持每日评报制度,对工作量、业绩进行打分,每天评出“四好作品”,即当日好稿、好版面、好标题、好照片。对当日报纸中策划得较好、社会反响良好作品的进行肯定,并给予奖励,对在各级各类优秀作品评比中获奖的作品给予重奖。最近,我们又制定了采编新秀、采编能手的评选制度,每月分别在从事采编工作未满两年和超过两年的人员中评选采编新秀和采编能手,并给予奖励,对获得采编新秀、采编能手的人员在提拔、晋级、转入正式编制中优先予以考虑。由于某种原因,报社非事业编制人员和事业编制在收入上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体制造成的,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积极向上争取,通过有关程序解决优秀人才的事业编制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近年来,由于人员调动和退休等原因,报社事业编制有了空缺,我们计划每年拿出一 定数量的事业编制进行公开招考,去年有2名优秀人才进入事业编制,收入待遇有了较大提高。
三要完善加强人才的培养机制。现代社会中知识与技术的更新都在不断加速,新闻工作的特点恰恰要求其从业者与科学文化知识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这便使继续教育越来越显得重要。近年来,我们《**日报》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鼓励职工“终身学习”,并出台了《关于鼓励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规定》,鼓励员工参加学历教育。目前,在采编人员中,达到本科学历的已达到95%以上。我社还每年组织采编人员学习两本业务书籍,并组织考试;不定期举办各类业务讲座,邀请专家老师作辅导讲课;抽调业务骨干到有关学校或单位脱产进修、研修,开展“以老带新”,传、帮、带活动,让年轻人尽快成才。我们还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给优秀人才以施展才能的舞台。一位原在采编岗位的副主任公关能力强,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今年下半年我们把他放到广告部主任的位置上,让他发挥自身的特长,上任伊始,广告部工作就有了不少起色。
三、深化改革,建立促进引才聚才的新环境
环境是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能量的客观条件。人才的竞争,也是环境的竞争。因此,县市报要千方百计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真正体现出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用深厚的感情和实际行动来吸引、凝聚人才。
一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大力创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用人环境,创造干事有舞台的工作环境,对他们的工作要给予关心支持。我们的一位摄影记者是从一家大企业引进的,业务能 力强,工作兢兢业业,除了保证本报图片新闻需要外,每年都能在各级新闻媒体上刊发大量新闻图片,连续两年获得**市市外发新闻状元,为了激发他的工作热情,对他提出的改善摄影器材的要求,我们都尽可能满足,两年中,仅摄影器材就投资了10多万元。
二要真心诚意关心爱护人才。要了解、理解他们的愿望,努力为他们实现愿望和要求创造条件,并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近年来,我们《**日报》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聚才的优惠政策,凡是引进的人才如举家迁居**市的,暂时没有住房的,报社给予租房补贴。每年,优秀人才还可免费参加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我们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为优秀人才购买经济适用房提供便利。爱护人才还体现在对待人才“跳槽”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来我们欢迎,人才走,我们也能理解,并给予方便,该给的待遇照常给,不会克扣。
三是坚持标准,严格管理。年轻人的可塑性很强,要想一个人才成长起来,没有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万万不行的。世界上没有天然生长的人才。现在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对人才只注重使用,不太注重培养和管理。有些人才苗子很不错,开始趋势很好,可由于忽视管理,放松培养,慢慢变得不够理想,最后终于未能成为人才。近年来,我们对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好苗子,总是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和栽培。在政治、思想、业务、作风等各个方面,缺什么我们就给他补什么;有了毛病及时指出,决不护短;有了成绩热情鼓励,发扬光大;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纪律上严要求。近两年,先后有5位同志得到提拔任用,其中有2名同志走上了报社领导岗位。
总体来讲,我社的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今后还 要结合开展思想作风建设,把人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做到“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建立一套人才发现、培养、奖励的机制,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进而提升队伍的整体形象,真正形成人才高地,为报社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资本。
第四篇: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
构筑道德高地,建设精神家园
最近,浙江卫视在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播放的第一个广告“最美浙江人”让人印象深刻:
世界上什么最美?杭州人说,孙杨、叶诗文最美;衢州人说,教师陈霞、姜文、江忠红最美;金华人说,人民警察吴连表最美;宁波人说,千村慈善帮扶基金最美;然而,浙江人说,年轻的妈妈吴菊萍最美,普通的司机吴斌最美。走在创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队伍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在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坐标上,你们是一座座丰碑,在这用座座丰碑构筑起的道德高地上,你们用绚丽的生命之花昭示世人,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美,正因为有了你们,我们可以骄傲地告诉世人,在党的阳光下,你们是浙江最美!
与此同时,新浪新闻网、网易新闻中心、青年时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各个网络及新闻媒体同时宣传由《十月的阳光》导演组制作的诗歌《最美浙江人》及最美浙江人物。
是的,在浙江,最美是个流行词。最美妈妈、最美爸爸、最美护士、最美大学生、最美姑娘、最美爷爷、最美教师……一年多来,一个个最美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传颂。这些最美人物,根在基层,长在民间。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偶像”,但正因为真实,因为平凡,所以走出的每一个步点都拍打在人们心中,共鸣声声。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之时,这些最美的人、最美的心灵,激发起社会对真善美的强烈呼唤——呼唤弘扬最美的风尚,呼唤正能量的输出。越来越多的人受“最美”浸润,愿意从我做起、身体力行。
感谢吴菊萍的“惊世一举”、黄小荣的“惊人一跃”,正是这些语义丰富的个体“符号”,托起了浙江人与人之间互助、互信、奉献和给予之基,唤起了努力向善的社会风尚和群众性的价值觉醒。
小善如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江河。在凝练和倡导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过程中,无数分散的“善良因子”聚合、裂变、升华,喷薄出道德的力量,酝酿了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它们身上释放着一种正能量,让人不禁重新审视自己与“奉献”、“担当”的距离;当我们的心灵感到困惑,总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在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一个个承载着大爱的“最美”故事在周围接连发生。而我们没有看到的“最美”,会比我们看到的更多,吴菊萍、叶霄雯、吴斌、黄小荣做过的事,有人曾做过,有人正在做,有人还会做。
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浙江的一次次生动实践。浙江,在享有物质富裕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是当之无愧的道德高地。对于浙江人来说,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描述尤能引起共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们一以贯之的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我们持续努力的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们内心永恒的坚守。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必将激发浙江干群持续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浙江各界爱心人物在十八大精神的激励下,在最美的土壤里播撒着道德的种子,在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道德积淀的沃土中,延展着爱的基因和温情的血脉。
第五篇:安全工作总结:构筑安全新高地(定稿)
安全工作总结:构筑安全新高地
一是强力推进风险体系创建。以实现“安全风险管理年”为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及风险管理办法,在全段上下认真贯彻执行。并重新修订安全风险数据库,不人为设置风险等级,对安全风险点进行再排查,建立了19大项59小项风险源(点),制作了段、车间、工区上墙风险示意图,完善了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同时,继续强化风险研判和预警,深入分析安全风险源头,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排查、评估,全面分析设备、作业、环境状况和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季节特点,分部门分析和选取安全重点问题,及时发布重要安全风险预警提示,全面加强安全风险预防工作。
二是注重效果抓好“四查”活动。注重开展以查安全管理、查干部作风为主要内容的安全大检查活动。以查车间、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思想问题,理清认识上的误区,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查劳动纪律,各级管理人员深入一线情况,重点检查设备状态、防护设置、施工作业及机动车辆管理等,加大查处“红线”及“两违”的力度;以查劳务工管理,查劳务工是否经岗前培训并考试合格,作业和上下工是否有路工带领,制止劳务工单独使用车辆机具等。以查施工作业和重点工作进行专项检查。通过活动,逐步形成全员大胆管理,敢说真话,尽心尽责抓安全的良好局面。截止6月底,全段共发现问题862个,按照边查边改、查改结合的原则,已全部落实了整改。
三是深入开展劳动安全检查。紧紧抓住防护员这一作业及人身安全风险关键环节,采取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对防护员进行全员考试,每周“3+2”核查组对现场防护作业进行重点检查等,进一步规范防护作业,提高防护人员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发挥好作业现场“耳朵、眼睛、嘴巴”的作用,确保作业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加强高空作业检查。对搜山扫危、棚洞(架)工程、隧道治漏、防护网工程脚手架搭设等高空作业进行检查,并认真抓好夏季劳动人身安全,严把避开高温时段作业关,避免从业人员中暑,及时采购发放防暑降温饮品和防护用品。
四是切实抓好路外安全工作。为沿线9个县(市)政府、护路办、交通局、建设局发放《铁路安全保护条列》,函请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群团组织活动,深入铁路沿线集镇、学校、企事业单位、人口聚居区等重要场所,向居民、学生宣传铁路相关法律法规等安全知识,对行人违法上道、大牲畜在安全保护区内放养甚至上道的情况进行劝阻和制止。与此同时,组织安排人员对管内沿线私设人行过道进行再清理、再拆除,全面清理站内、区间、路口、隧道、桥梁等警示标志,对缺失、破损或字迹不清的防护设施全面补强,有效的降低了路外安全风险。
五是抓好安全重点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机动车“用、管、修”制度,严禁不合格车辆上道运行,要求机动车驾驶员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杜绝违法行车,确保运行安全。并加强对自轮运转设备运行前、运行中及入库后的检查和修理工作,确保设备运用安全。同时,强化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以专项整治工作为抓手,大力提升防洪、防胀、设备能力保安全。并抓好了防火、防爆、防中毒、防破坏、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等工作,还对全段压力容器进行了定期年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