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设计
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设计
王雪原 王宏起
2012-11-30 14:17:21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11期
【内容提要】区域创新平台在经历初步发展后,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阶段。传统的平台管理研究一方面因缺乏有效依据,导致提出的建议可信度差;另一方面因缺乏对研究成果实践指导作用的分析,难以为平台管理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区域创新活动主体对创新平台提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平台发展的动因,并以此确定平台的基本功能;基于对平台功能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进一步从平台功能定位与战略调整、平台布局、协同模式与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旨在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关 键 词】区域创新平台 管理框架 基本功能
0引言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整合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实现区域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的作用[1],其组建与发展得到各区域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经过初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创新平台趋同,平台服务功能冗余与短缺并存、平台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存在。进入“十二五”时期,如何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组建与发展、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的科学布局与有效运行,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学者们关于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研究为平台管理思路与框架的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但是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关于平台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思路设计等的研究,虽然给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2,3],但是缺乏设计依据,导致一方面不具备足够的信服力,另一方面难以明晰采取各种措施的目的,无法结合平台当前的功能问题与运行缺陷等,选择科学的优化与完善措施。二是对平台组建与发展动因、平台功能与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虽然比较多见[4],但是缺乏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且没有明确这些研究的具体应用以及为平台管理实践带来的指导作用等。因此,分析区域创新平台组建动因,进而明晰其应当具备的功能,针对影响平台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提出创新平台管理思路与框架,对提升平台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具有重要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1组建与发展区域创新平台的动因
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目标是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支持,而明晰区域创新平台的组建动因,不仅有利于确定区域相关主体对创新平台提供服务的功能要求与期望,而且有利于科学判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努力方向与发展目标。因此,为了有效开展区域创新平台管理工作,应当首先结合区域内部各主体的创新服务需求来确定平台的组建思路。
(1)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为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实现区域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发展,也为了避免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直接干预,各区域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与优化管理工作。具体为通过区域创新平台,集成区域内部与外部闲散、冗余的资源[5],并根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统一配置创新资源或引导资源向既定方向流动;通过共享区域创新资源、集中研发与攻关、实现技术扩散等,推进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
为了提升政府部门制定创新政策的科学性、及时性与针对性等,政府需要通过平台,汇集产业技术研发动态信息、国家与省市相关政策信息,以及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主体对政府行为的建议信息等,在系统梳理、解读以及综合分析与处理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政策制定与决策参考依据。
另外,将政府科技计划对区域创新项目研究的直接支持,以及通过平台建设,为区域创新提供稳定、持续的间接服务支持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实现政府部门的短期与长期目标。
最后,政府部门通过平台的人才培养、创新方法学习、创新优惠政策发布与实施等多项功能,可将自身的意志有效传达,实现引导创新主体行为的目的。
(2)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伴随合作的国际化、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转化为产业技术联盟、产业集群等整体创新能力的竞争。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五力分析模型”中明确指出,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产业吸引力”。由此可见,产业技术水平与发展前景等会对区域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区域内部产业为了在全球、全国范围内占领高端市场。实现产业技术与国际接轨,保证产业内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维持持续与快速发展势态,需要在产业领域内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的服务支撑平台,具体包括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行业检测中心、中试基地以及特色产业基地等,以为区域产业领域内的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通过产业范围内的技术指导、示范与技术扩散等效应,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企业跨越发展。
(3)企业创新主体功能有效发挥的要求。企业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创新活动以及促进科技成果扩散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创新成本的激增以及创新资源争夺的日益加剧等,使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及时完成研发创新任务[6,7],从而能有效控制市场先机、占据优势竞争位置。因此,企业需要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支持,以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各种创新资源的瓶颈问题,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与外部主体开展合作与联盟,虽然可以起到创新资源优势互补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掌握信息的限制、交易成本与响应时间的约束等,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符合自身创新需求的伙伴。而区域创新平台针对创新活动各环节需求,可以提供多种创新资源供给服务。同时,在区域内具有较好的服务信息宣传与供给渠道,便于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及时选择服务需求对接平台。另外,由于与企业没有直接竞争关系,故成为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开展研发活动的有力支撑。二是区域创新平台的完善,一方面便于企业嫁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将其投入到实际生产与市场运营中;另一方面便于企业之间联合开展成果对接、专利许可、成果转让等,实现技术在整个区域产业范围内的有效扩散。可见,区域创新平台的组建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8]。
(4)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的要求。高校在传统教学、科研功能的基础上,拓展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依托高校丰富的师资队伍与创新团队,培养的大批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丰富的技术资源等,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等,有利于高效集成高校内部创新资源,并通过平台,实现社会创新人才培养、联合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对接与扩散等社会服务功能。
(5)创新平台自我发展的要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集团等一些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主体,在满足自身知识创新、技术开发与新产品试制需要而组建创新平台的同时,希望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可通过与外部合作与资源交互等,拓展平台创新服务质量与功能,为自身研发与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可利用创新平台的研发服务能力及引介、桥接作用等,为外部相关需求主体提供有效服务,以获得可观的收益回报。因此,从自我发展的角度讲,各创新平台也希望能够融入区域创新平台范畴,成为面向区域创新活动、能提供有效技术服务的区域创新平台网络成员。
2区域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
为了实现区域内部各主体对区域创新平台发展与服务提供的要求,应当进一步明确其定位与应具备的基本功能。
(1)创新资源集聚功能。为能有效提供各种创新服务,区域创新平台需发挥集聚效应,即联合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或联合共建等,将区域内部不同主体的优势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在形成资源规模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资源供给的丰富化。
(2)创新资源对接服务功能。在区域创新平台获取的各种创新服务供给信息与需求信息之间,存在匹配与对接关系。当区域创新平台因缺乏有效创新资源与能力来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持时,可行使其服务对接功能,为各方提供相关对接信息,并在平台的监督与控制下,保障对接过程顺利开展。
(3)创新资源整合功能。将各种创新资源汇集到创新平台后,应当通过对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攻关需求的调查,将各种资源整合为现实的服务能力,如人才培养能力、技术研发与项目攻关能力、方案论证与决策咨询能力等,以满足区域各创新主体对创新服务的要求。
(4)创新活动服务功能。区域创新平台汇集各种资源,需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如为了持续、稳定地获得资源供给,需要为供给源提供可观的利益回报,以产生充足的动力,促使供给源进一步提供更多数量与种类的创新资源。因此,平台需为区域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撑,从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处获得平台持续运行所必需的经费与资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持是平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平台最根本的功能,无论是提供免费或收费服务,平台都会因此获得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空间。
(5)创新资源共享与扩散功能。区域创新平台汇集的创新资源,除了供平台提升自身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扩散。通过区域创新平台内部的子平台、平台与合作主体、平台与服务对象以及服务对象之间的创新资源共享,发挥资源扩散的乘数效应,将区域内部有限的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活动的贡献无限放大,从整体上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影响因素
虽然区域政府、产业、企业、高校及平台自身期望区域创新平台得以有效发展,然而区域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功能的丰富程度、提供服务的质量以及平台发展势态等受到区域多种因素与条件的限制。明晰这些影响因素,利于有针对性地设计区域创新平台优化管理框架,从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水平。
(1)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达地区集聚了许多高素质的研发人员,并经过多年知识创新与技术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研发所用仪器设备、知识文献、数据资料、技术工艺、专利成果、研发技巧与研发合作管理经验等资源,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动态也进行了紧密跟踪,可以说具有丰富的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因此,科技发达地区良好的创新资源供给可为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区域开放度。有效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会弥补区域自身科技实力不强的缺陷,即以开展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创新资源交互,将其它区域先进的人才、知识、技术等引入本区域,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积累。可见,较高的区域开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促进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助推作用。
(3)企业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强、创新思维活跃、创新活动开展频繁的企业,对区域创新平台提供创新服务的需求相应较高。因此,追求技术领先型企业在区域所占比重越高,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需求就越旺盛。可见,企业自身的创新意识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服务需求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根本动力。
(4)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企业所在产业的垄断程度越低、竞争性越强,企业获得生存、发展的压力就越大,企业就越有动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以期通过创新改革,实现突破与跨越发展,进而赢得丰厚的超额利润,获得持续发展的市场空间。因此,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激发企业创新意识,达到扩大技术创新服务需求的目的。
(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受企业自身创新资源数量、种类等限制,从外部获得有效的创新服务支持,成为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创新水平与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因此,发达的区域经济可为区域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便于平台发挥创新资源的汇集、整合、研发与扩散等功能。
(6)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要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的各项功能,满足各主体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需求,良好的区域创新平台管理能力必不可少。平台的内部制度越规范、运行机制越有效、矛盾纠纷处理得力、对外合作与社会网络关系维护的能力越强等,平台功能的实现就越有保障。可见,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内部保障。
(7)政府部门对平台发展的支持力度。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9],尤其在企业对创新活动重视不够、对创新服务需求认识不足的区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与战略部署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政府部门通过政策、项目等方式引导企业创新需求,积极鼓励多方参与创新平台共建等,可有效整合区域内部闲散资源、吸纳外部可用资源,完善区域创新平台服务体系,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可见,政府部门对平台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外部保障。
4区域创新平台的管理框架
在掌握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动因、服务功能以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可以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4.1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核心思想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区域创新平台就是汇集各种创新资源并将其有效整合,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为区域创新提供服务支持的作用,实现创新资源在区域范围内的共享与扩散,最终满足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创新服务需求的,介于市场配置与企业配置两个层面之间的组织形式。因此,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重点对象是创新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切实满足不同主体对平台创新服务的各项需求,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
4.2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重点内容
为了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目标,应当从平台管理的重点对象入手,开展系列优化工作。
(1)区域创新平台基本服务功能的确定与动态调整。在明晰区域政府部门、产业、企业等相关主体创新服务需求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基本功能;根据区域创新平台当前的功能布局,确定平台的服务优势、冗余功能以及尚需增添或完善的功能,制定未来一段时期内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与调整方向。
(2)区域创新平台布局结构的确定与调整。区域创新平台的综合布局应当考虑产业领域、地区空间结构、依托主体、平台种类、服务创新环节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①根据区域科技、经济发展与开放情况,区域拥有创新资源的数量、种类与创新资源分布情况,结合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压力、企业创新意识等,判别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企业所需平台的类别、数量与层次,以此科学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以及依托主体结构等;②依据区域创新活动各环节,如创意征集、创新方案设计与选择、研发项目任务分解、技术研发、项目任务整合、新产品开发、新产品试制、新产品产业化、技术标准化等所需提供服务的内容、重要性以及所需数量等,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在各创新环节上的综合布局,以保障平台功能的完善;③依据创新活动所需人力、财力、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类别,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在种类上的布局,如人才培训基地、投融资平台、重点实验室、信息交流中心等的数量与具体布局等,以保证各种创新资源供给在解决区域创新瓶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的边际贡献率大致相等。
(3)依据网络功能由网络节点结构及节点关系决定的原理可知,要有效发挥区域创新平台的网络功能,还需要对处于不同分布结构内的子平台开展进一步的联结关系优化。①设计处于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等领域内的创新平台以及处于经济科技辐射区与发展区等有关地区内的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优势平台示范与带动模式、引导型平台成长模式等;②设计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集团、政府部门的创新子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基于依托主体的区域创新平台三螺旋发展模式;③设计处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等不同创新环节的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基于创新链的区域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模式;④设计以提供不同创新资源为主的各类平台协同发展模式,如人力资源引导型平台发展模式、技术领先型平台发展模式、信息催化型平台发展模式等。
(4)确定平台的功能、结构与模式后,还需要配备良好的内部机制和外部保障,以促进平台功能的有效实现。①实现不同子平台协同发展,就是指能够存规范、科学与先进的制度约束下,实现创新资源在不同平台间以及平台与外部主体间的有效流动、整合与再配置,因此应当首先设计创新资源的交互路径与规则,保障创新资源在交互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捋顺与拓展创新资源交互路径的同时,减少资源在交互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集成、按需匹配与及时响应;②完善创新平台的考评机制与平台竞争机制。依据平台的类别、重点提供服务的内容、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与外部建立的联系以及参与考评的主体等,结合权变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区域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权重与考评方法。根据考评结果。确定区域内部的优势平台、冗余平台、短缺平台等,并针对不同的平台设计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发挥带动作用、合并与剪裁、重点支持与引导等;③政府部门应当首先针对平台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素、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等相关战略,制定推动区域创新平台发展的引导政策,实现区域创新平台布局的均衡化发展;另外,需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企业、高校等相关部门参与平台建设与管理,有效吸纳各方创新资源,扩大区域创新平台的规模,完善平台的服务功能。
4.3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模型
区域创新平台的各项管理内容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与依存的关系,任何一项管理的成效都会对其它方面的管理效果产生影响。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平台的服务水平,应当将不同管理内容有效衔接,形成多方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结合区域创新平台管理的核心思想与重点内容,设计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管理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
5结语
区域创新平台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发展得到了各区域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平台发展动因、基本功能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了区域创新平台管理框架,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平台管理部门应当调查不同创新活动主体对平台服务功能的要求与期望,明确平台发展动因;其次,在确定区域创新平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情况等,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与调整方向,明晰服务优势、短缺功能等;再次,结合不同主体、产业、地区、创新环节等的创新资源拥有与需求情况,确定区域创新平台综合布局;再次,管理部门需采取措施,促进不同布局结构下子平台的协同发展;最后,需完善平台运行机制、优化外部环境,以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本研究可为区域创新平台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与方法支持,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战略制定、布局优化与模式设计等管理内容,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提升其实践指导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洪晓军.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 7-9.[2]曹学,翟运开,卢海涛.区域创新资源的平台配置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30-34.[3]孙庆,王宏起.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44-46.[4]翟运开.面向企业创新的区域创新平台及其结构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 62-67.[5]李颖明,张利华,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2): 49-53.[6]王雪原.R&D联盟创新资源管理效果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85-90.[7]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161-166.[8]陆立军,郑小碧.区域创新平台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8(3): 122-127.[9]许正中,高常水.产业创新平台与先导产业集群:一种区域协调发展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10(4): 136-140.
第二篇: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平台化、组件化、集成化思想,开发出的集运输管理、仓储和配送、客户服务、财务结算、决策分析和审核于一体的综合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其中的各个子系统既可以单独运行,也可以通过组合,形成功能更为强大的系统。客户、客户供应商、客户的客户等多种角色都可以使用系统。客户可以从网上下单、统计进出货历史、当前库存,和订单执行状态查询等。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中的审核模块从个子系统提取数据支持,对各子系统的业务流程中的审核点进行分析审核,在订单执行过程
中,确定具体业务操作方案。
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如图2-1所示:
图2-1 物流信息平台总体框架图
Fig.2-1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logistic information platform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课题研究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权限管理模块、客户服务模块、业务管理和调度模块、仓储管理模块、运输管理模块、各个作业环节的审核支持
模块,以及结算管理(应收/应付)模块。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由人员、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组成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主要功能是进行仓储信息的收集、存储、传输、加工整理、维护和输出,应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使物流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本系统管理了从客户下订单,到出入库完成确认的全过程,实现了业务的可视化管理,使用方便、灵活。适用于制造业企业的仓储管理部门和第三方物流公司。
仓储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系统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入库作业、库存管理和出库作业管理子系统。
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入库操作业务流程共分为六个步骤:客户发出入库委托单后,由系统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有:信息是否完整有效;客户凭证是否合法;仓储作业资源是否可用等。货到后进行入库验收,分配储位,指定物品在仓库中存放的货位。接下来,更新库存记录和商品信息,并打印入库单,进
行入库确认。[23] 出库作业业务操作流程共分为六个步骤:客户发出出库委托单,要求从仓储部门提货。仓储管理系统在收到委托单后,首先审查本仓库的库存能力,即需要出库的物品是否存在,是否足够。然后检查装卸、运输资源是否可用。[24]审核通过后,生成拣货单,交由库工拣货。最后,将出货信息记入库存记录表,进行出库确认。
仓储管理子系统的出、入库流程如下图:
图2-2 入库作业流程图
图2-3 出库作业流程图
Fig.2-2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storage
Fig.2-3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a library
仓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仓储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
(一)基本资料维护: 基础资料维护模块包括物流中心基本信息的维护;仓库信息;库区、库位的划分,货物的分类及其资料的维护;客户信息的维护等。
(二)库位分配:用于设置货物的预存入库位,预留存储空间。在入库时可生成入库指导文件。
(三)货物分类维护:包括分类代码、分类名称、出库控制等。
(四)货物资料维护:可以进行货物代码、货物名称、货物规格、最大库存量限定、最小库存量和安
全库存量的限定等。
(五)入库计费:根据设置的费用标准和计费数量,计算应收取的入库作业费用,并生成应收费用凭
证。
(六)出库计费:根据设置的费用标准,计算应收取的出库作业费用,生成应收费用凭证。
(七)库内作业管理: 提供盘点、转仓管理、库内移位、库位合并和分解等功能;储备分析,包括安全库存预警、短缺存货查询、库龄分析、保质期预警、对温度湿度控制及报警等。
(八)统计报表管理: 该模块主要生成各种报表,包括:仓库的出 /入库报表、库存报表、仓储费用报
表、仓库消耗品报表、设备维护费用报表等。
(九)客户服务管理系统: 提供客户服务,为客户提供网上下单、网上业务查询、网上对帐等功能。
(十)仓储跟踪查询: 客户经过登录后,根据客户代号调出客户相应的货物资料,客户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委托单号来查询相应货物的在库库存情况(包括货物的数量、状态,以及仓库保存位置等信息)。
(十一)费用查询: 客户经过登录后,根据客户编号调出客户相应的货物资料,客户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委托单号来查询相应货物的收费情况(包括已付、未付以及费用明细等)。
(十二)客户对帐清单下载: 客户可以按照对帐的要求下载该结算周期内各种应付费用的详细清单。客户下载的清单可以是 EXCEL格式、WORD格式、XML格式等。
(十三)与客户的EDI数据交换: 客户可以通过 EDI数据交换向公司下达各种业务指令(如:发货计划、入库计划、出库计划等),EDI数据交换支持不同的数据库间的数据交换,同时也支持EXCEL、WORAD、XML等文件数据的形式。
(十四)财务报表管理: 作为与财务系统的联接,本模块根据收费凭证以及结算情况生成各种财务报
表。
运输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运输是物流运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物流企业获取利润的核心来源。2007年,物流业总费用增速加快,平均利润下降。从全球物流企业发展进程看,信息化将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是物流企业最大的3类IT解决方案。
运输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图如下图:
图2-4 物流管理信息平台运输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Fig.2-4 The business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 of logistic management platform 在上图中可见,运输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也是从订单下达开始的,整个系统实行订单驱动的运行方式。接到订单后,业务员首先要进行订单的分析处理。确定送货的次序及时间。接下来生成运输计划,即运输系统的业务执行方案。再由运输计划生成车辆调度单,具体调度车辆来履行该计划。最后还有装车、签订运输合同等等事宜。再发车后,系统进行运输跟踪。车辆将货物送达,由客户签收回单,司机将回单
带回总部,则全部运输流程结束。
运输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 运输管理系统研发的主要内容有:
(一)客户信息管理
该模块包含合同客户基本档案资料的管理,合同客户装货收货地管理,合同客户供应商基本档案资料及供应商装货收货地管理,客户货物信息管理,承运商(包括运输车队、第三方货运代理公司)的基本
档案资料管理。
(二)业务管理
包括订单录入、调度配送、车辆状态跟踪、出车、回车登记等功能。
(三)财务管理
包括运费结算、对账及司机工资发放等功能。
(四)车辆计划管理
对已经通过审核确认的发运定单,根据发运定单的委托发运日期,发运等级,到达城市,发运货物信息(包括货物的重量、体积、包装方式等),制定最优化的车辆运输计划。
(五)车辆调度管理
车辆调度员根据车辆计划的要求,安排具体的车辆承担运输任务。对自用车辆、社会车辆或承运单位车辆进行合理调度,根据发货方、发运定单编号生成调度单,并对每辆车生成具体的装车单。
(六)配载
根据车辆的属性,运输的货物批量,进行二者的匹配等业务。
(七)协同配送
包括物流企业与其他物流企业的业务往来,生产资料共用等业务。
(八)经营分析
包括车辆核算、百公里耗油统计、吨公里统计、来往客户统计等功能。
第三篇:创新创效管理平台策划
创新创效管理平台
平台简介:
通用部分,建立学习库模块,展示创新创效相关的学习资料及成功经验;建立宣传模块,对创新创效管理平台所取得的成果及重要工作任务进行宣传。创新部分,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全流程出发,搭建创意库模块、方案孵化模块和项目管理模块,实现创新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针对生活工作的日常问题,搭建智力众筹模块,从生活小事激发大家创新积极性。创效部分,搭建技术分享模块和答疑解惑模块,加强技术沟通交流,提升工作效率。创新创效管理平台的激励机制为对个人进行积分考核,大型创新工作与部门绩效挂钩。
平台具体介绍:
一、通用部分:
1.学习模块
推送创新创效相关学习资料及其他公司或高校可借鉴且具有典型性的优秀创新创效模板等内容,增长成员见识,建立创新创效能力提升窗口。2.宣传模块
构建与外网相连的宣传模块,将成员创新创效成果进行多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展示,促进公司创新创效成果的推广。
二、创新部分:
(一)创新项目
1.创意库模块
创意库用于收集成员的各种类型的创意(成熟的、天马行空的、灵光一现的),创意库模块可联系到员工手机(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该功能),随时随地记录创意、完善创意。为了方便管理,成员可根据自己所提创意内容提前选择分类。所有成员都可以浏览创意库,并对自己觉得可行或者感兴趣的创意点赞。根据成员的点赞情况对创意库进行分库:所有的提出的创意首先都存放在种子库,当点赞达到一定数量则进入潜力库;相关专业管理员对进入潜力库的创意进行评估,筛选合适的创意进入实施库。
库内信息整合:管理员负责对实施库和潜力库部分可以合并的创意点进行整合,将实施库中的小创意的整合为大创意点,争取做出标杆项目;将潜力库创意点升级为实施库创意点。
激励机制:提出创意和对创意进行评价均可获得对应积分,进入不同的库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积分。2.方案孵化模块
对实施库创意根据创意分类(保证每类创意均衡推进)分批投入方案孵化模块,创意人可在自己的系统中打开方案孵化模块,在规定日期内制定项目方案,方案内容至少需包含: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创新点(主要技术创新点和难点)、资源需求(项目人员、资金预算、数据资料等),制定进度计划。3.项目管理模块
对提交的方案进行审核,审核过关的方案进入专家(领导)评审。审核过关的方案下放到对应部门,以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为牵头部门,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的部门为协调部门,将项目完成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入选即可有奖励,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分级考核,前提是不影响部门正常工作的鼓励性考核)。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对项目进行阶段管控,负责人需在规定时间阶段提交简要阶段工作汇报,必要时需提交详细工作阶段性总结以支撑之后的项目进程。
激励机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个人也可获得对应积分。
注:若为个人项目,不对部门进行考核,原则上前期不提供资金支持,仅根据完成情况对个人进行后期的资金奖励。
(二)日常创新:
智力众筹模块:链接青创联盟等平台,将创客积分纳入平台的个人积分。同时,可使金点子平台更加开放。对于选择出来进入讨论的金点子直接通过平台提出解决方案,管理员可直接对方案进行删除和合并,节约资源整理的时间,然后对整理后方案直接进入投票,降低编辑成本。
三、创效部分(论坛式)
1.技术分享模块
成员可对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小技巧、新方法等在技术分享模块进行分享,获得积分。根据所提小技巧、新方法的大众反应也可获得相应的积分加分。
2.答疑解惑模块
成员可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在答疑解惑模块中提出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有相关经验的成员可进行问题解答,获取积分;其他成员之间也可相互讨论、请教,提供答案,但积分仅能由答题者获得。所提解答方案根据大众反应还可获得相应积分加分。
四、激励机制
给积分设定一个基础值,对于达到基础值得成员即可获得少量的资金奖励。针对积分前10名,根据名次进行相应的表彰(若都没有达到基础值,则只表彰前10名)。
部门主要根据创新项目进行绩效考核,根据创新项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绩效奖励。
第四篇: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摘要: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建设面向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包括地理信息在内的各类政务资源信息的分建共享。本文提出了包括网络环境、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政务地理信息上载与管理系统、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体系。采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和个别省级平台的试点建设,可为各级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示范作用。关键词: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框架设计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在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础地理信息
[1]是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资源,它不仅提供了自然要素和人造物体等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和相关关系,而且也是其它各类与空间相关信息(如各类图形、图像、文本、视频、音频信息)的载体,使人们能够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集成、检索、展示所关心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信息,并进行空间分布特征、运行状态、变化态势等的分析模拟,辅助规划、管理和决策[2]。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和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建成了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成果数据库等多类型、多尺度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国家级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包括全国1:400万、全国1:100万、全国1:25万、全国1:5万数据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万数
[3,4]据库的建设也已形成了规模化成果;基础航空摄影获取了各种比例尺的彩色和黑白影像资料。
地理信息成果与产品的积累为建立共享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能,2008年国家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地理信息公共平台的设想。
过去几年里,各级政府和各政府部门都以地理信息为基础建立了面向自己业务需要的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如政府决策、气象、水利、规划、公安、边防、国土资源管理等[5]。然而,大多数政务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是分建分管的模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地理信息数据库也是一次性建设,各系统间普遍存在信息孤岛、地理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不同尺度地理信息不能分建共享等问题。随着网络服务技术、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技术的发展及政务地理信息应用的推进与深入,迫切需要基于统一的标准规范建设能够互连互通、分建共享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
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如北京、重庆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际应用与推广效果也具有较好的示范性。然而,由于城市级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集中建设集中管理,其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模式不太适用于国家级、乃至省级、地市级平台的建设。文章参考北京市、重庆市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建[6]设情况,根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结合政府网络情况,设计了电子政务地理信息通用平台总体框架,希望能够为各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2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分建共享机制
政务地理信息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融合了政务信息以及其它相关专题信息,涉及中央政务部门,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许多相关单位,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运行和维护中的责任和义务。
图1平台运行结构
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在中央,由国家测绘局统一管理和维护,而1:1万、1:2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空间数据库由各省、市分别建设,独自管理。因此,基于政府电子政务专网,分级建设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有效的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务地理信息的分级建设、维护与服务共享。即国家级平台维护、管理宏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省市级平台维护、管理微观层面的政务地理信息,平台间基于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共享标准和规范,提供服务级共享,实现平台间不同尺度、不同范围政务地理信息的互相调用,从而减少平台间数据库内容的重叠度,打破信息孤岛。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图2平台体系结构
3.1 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统一技术体系,按照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与质量管理体系,规定或制订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所需的技术规范,包括平台总体规范、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等。(1)总体规范
包括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总体性、框架性、基础性的规范,除引用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规定》,用以明确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的内涵、构成、定位及作用,对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应包含的数据内容、应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具备的环境条件(软件、硬件、网络等)、应具备或遵守的安全保密措施等提出要求。(2)数据规范
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进行规定,包括数据的数学基础、数据内容、数据模型、信息编码、属性结构、存储模式等。规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的表达方式,包括各种地图要素可视化表达的符号、注记、颜色、信息负载综合指标和基本要求等。此外,还需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数据维护与更新规范,明确数据更新的程序、方式、周期以及历史数据库的存储、管理等方面的要求。(3)服务规范
为了实现多级互联,保证各个节点提供的服务能够协同提供统一的服务,需要规定或制定相应的服务技术规范,包括基于服务器缓存的地图服务规范、平台服务元数据信息模型、平台服务的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平台服务接口规范、平台用户管理办法、平台服务节点建设基本技术要求等。(4)应用规范
制定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指南(提供平台服务接口的介绍和使用说明,规定用户注册的内容、技术流程,规定用户认证的方法和流程等)、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用户管理规范(包括用户分类与授权策略,如用户注册、授权、删除、增加、锁定)等。3.2 网络支撑环境
政府资源网是国家层面建设的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广域的涉密网络,网络本身有信道加密机,可以跑保密数据。政府资源网与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内网是物理连通的,各级政府部门内网可以采用防火墙和加密机与办公业务资源网逻辑隔离。从内网可以任意获取办公业务资源网上的信息资源。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面向政府部门,为其提供带密级的、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应用接口服务。因此,平台运行在广域的政府资源网中,可以为副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提供公共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解决平台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办公业务资源网为涉密网,解决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安全保密问题。在办公业务资源网中,通过分级建设共享平台和提供标准的接口服务,可以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完整的基础地理信息共享环境,并有序实现与专业部门地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办公业务资源网是各级政府政务资源信息获取的平台,其中可能还运行着其他专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接口服务。
3.3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我国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采用的是分布式的格局,即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在北京,而11万、11000乃至更大比例尺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按行政区域分别建在各省甚至地市的测绘部门。此外,专业地理信息在专业部门。因此,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结构,以保证数据的权威、安全、持续更新与维护。
平台数据库可多节点部署。各级节点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建立各自的数据库并自行对其进行管理、维护与更新。
各级节点数据库由组成该数据库的相应数据子库构成,这些数据子库可以对应于物理分散的数据库,部署于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也可以存储于同一台数据库服务器,仅作逻辑划分。各级节点需管理的地理数据存贮在对象化地理要素数据库、地图制图数据库、三维场景数据库、影像数据库、地理统计数据库、元数据库中。各级节点可针对自身数据管理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或利用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
各级节点数据库的数据资源存储于本地服务器,依据空间数据类型的不同,以文件或数据库的方式进行存储。
3.3.1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
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国家级平台以覆盖全国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基本比例尺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一个可以精确配准、集成和整合的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基本框架数据库,其内容包括行政境界、水系、交通、居民地、地名、地表覆盖、数字高程模型以及卫星影像等。3.3.2政务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根据综合减灾、风险评估、应急处理、电子政务及各专业部门的需要,基于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提取相应的数据指标,同时,通过数据交换与共建共享协议,获取专业部门的专题地理信息,构建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扩展地理信息资源数据库。
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
地形地貌宏观与微观特征
水系形态特征、居民地分布特征、交通网络特征; 规则格网分布的人口统计数据 规则格网分布的经济统计数据
地形、水系、地表覆盖与应急专题数据的关联规律信息 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规律信息等。3.4 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与查询检索系统 3.4.1政务地理信息可视化展示
以全国或各地区的1:400万、1:100万、1:25万、1:5万以及重点地区1:1万甚至更大比例尺的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各种分辨率的航空航天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政务相关信息,建设多尺度地理信息服务框架,实现大范围三维地形可视化,完成政务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展示。同时,采用无级缩放的方式从粗到细真实再现地理景观,并支持与传统二维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互换。3.4.2信息查询检索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包括:
实现以行政区划为索引的基础地理信息组织、调度; 实现政务专题地理信息的查询、检索、统计; 提供地名搜索、坐标定位等空间定位功能
提供按类、按图层、按要素名称的实体检索功能 3.5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系统
该系统用于支持平台的政务地理信息加载与管理。通过政务专题数据的上传、标注、图层加载,为用户提供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加载和展示的窗口。这是政务地理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平台的使用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也是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级政府部门需要的重要内容。政务专题数据加载的方式包括:含位置坐标的文件上传、信息定位;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的信息标注;已入库的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政务资源图层加载。
政务地理信息加载到平台后,通过平台的信息管理与展示系统,自动建立政务资源目录体系,与基础地理信息分库管理,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库也同样采用分布式数据存储与管理模式。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由政府相应部门负责生产与维护,当某一部门遵循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相应的技术规范接口,将其业务数据注册到平台服务中时,其政务地理信息数据就成为平台数据资源的一部分,与公共基础地理数据一起共同向平台用户服务。政务地理信息数据的所有者可以自行定义数据内容并可决定这些数据的使用权限。3.6 地理信息服务共享系统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核心,以多源数据的集成为基础,以可视化应用服务为目的,内部建设通用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信息查询、显示和空间分析等服务,并集成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为各种政务专题应用系统提供应用接口或向不同等级用户对象提供相应的地理信息服务。
系统采用标准的开放式网络地理信息服务技术路线,基于WMS服务、WFS服务、三维地理信息服务接口,提供用户地图与地理信息相关服务:
目录服务:提供基于元数据的目录服务,用于发布管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描述信息,用户可以调用该接口来实现对管理中心元数据的查询。
政务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对电子地图地理实体的查询和定位服务,支持二维、三维的动态形式或者静态缓存形式的地图可视化表达。
空间数据服务:支持空间数据库的编辑、复制、通过数据抽取下载拷贝,以及对空间数据库的查询操作。
地理编码服务:提供各种基于地理编码的查询、检索、和定位服务。 空间处理服务:提供基本的空间分析、空间统计方法,可以实现各类地理信息的在线空间分析、空间统计,以统计图表、统计地图、数据表等方式进行展示。
影像服务:加载或处理最新影像产品,并进行发布,来为用户尽可能丰富的提供数据。
专题制图服务:提供数据选取、叠加、整饰、符号配置、色彩编辑等功能,从而用户能够制作自己的专题图。结束语
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是以权威、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为基础,以涉密的政务信息资源网为依托,根据电子政务的需求,进行数据加工和整合,通过采用统一的体系架构、统一的规范标准、相对统一的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务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环境。促进并逐步改变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局面,为政府综合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辅助支撑和可视化工具,从而提升政府管理与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本文在充分研究政务地理信息的特点以及政务信息的分布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框架进行了整体的设计。采用该框架体系,通过国家级平台和个别省级平台的试点建设,可为各级电子政务地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提供标准规范和示范作用。
第五篇:区域信息化平台文章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由一个以动态的(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数据中心,在此信息平台上贯穿人的全生命过程的医疗、保健、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规划区域内对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单位的业务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并有效利用,所有平台上的数据可进行实时交换和信息共享,这是 一个多元化的一个综合管理平台。1.建设目标
第一,建立区域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第二,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系统。
第三,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并实现乡村一体化及药品监督管理系统。
第四,实现区域一卡通、双向转诊、一单通等区域协同与OA医疗服务。
第五,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2.基本建设思路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首先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的和边界。根据各地现状和投入,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可基本建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服务便捷、安全可靠的 信息化体系,提高区域内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和医疗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市民的医疗和健康水平,增强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机制与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基本满足医疗机构、市民保健等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3.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①个人基本信息
人口学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国籍、民族、身份证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
社会经济学信息:如户籍性质、联系地址、联系方式、职业类别、工作单位等 亲属信息:如子女数、父母亲姓名等
社会保障信息:如医疗保险类别、医疗保险号码、残疾证号码等
基本健康信息:如血型、过敏史、预防接种史、既往疾病史、家族遗传病史、健康危险因素、残疾情况、亲属健康情况等
建档信息:如建档日期、档案管理机构等 ②主要卫生服务记录 儿童保健: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新生儿疾病筛查信息、儿童健康体检信息、体弱儿童管理信息等
妇女保健:婚前保健服务信息、妇女病普查信息、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信息、产前筛查与诊断信息、出生缺陷监测信息等
疾病预防:预防接种信息、传染病报告信息、结核病防治信息、艾滋病防治信息、寄生虫病信息、职业病信息、伤害中毒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信息、死亡医学证明信息等 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重症精神疾病等病例管理信息,老年人健康管理信息等 医疗服务:门诊诊疗信息、住院诊疗信息、住院病案首页信息、成人健康体检信息等
4.具体应用
1.实现健康一卡通。包括建立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个人终身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与 绩效考核;建立卫生行政部门掌握的医疗卫生信息。一卡通对区域卫生信息化来说是一个重点,主要通过一卡通使病人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和获取健康服务的时候能 够获得身份确认,另外也为病人提供从挂号、交费、取药到检查等各个医疗服务环节更加快捷的医疗服务。
2.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共享。按照国家标准,建立起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主要采取健康档案树记录生命周期中的健康活动数据,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共享;把生命周期从胚胎发育到死亡过程的各个时间点对健康情况的干扰和措施进行全程记录,包括门诊、住院、妇幼保健等。
3.实现健康信息集中的存放和共享。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病人就诊获得,集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病案的首页、门诊处方信息、住院医嘱信息、病历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PACS信息、双向转诊共享,实现区域内社区居民健康活动数据的集中收集、存储,实现对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完整记录,并建立针对居民健康 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为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及社会提供一个预警信息、健康服务信息、居民健康信息,流行病学的流行状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等。
通过区域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医院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居民在大医院做的检验、检查报告、诊 断、病案首页、用药信息、出院小结、过敏史、阳性PACS报告放在区域平台中,实行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逐步扭转大医院人满为患,卫生院门庭冷落的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病人在大医院里所做的检查资料也能让基层卫生院共享,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逐步使病 人提高对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共享和业务有机融合,为卫生指挥决策系统、检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骨干应用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疾病检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各级卫 生机构管理的效率。有了这个平台之后,对所有传染病的监控,比如哪个时候发生发热病人增多时会提示有没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疫情,以及对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效率 和应急指挥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
区域卫生信息化横向连接。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可以进行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应急指挥、疾病管理 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采集和交换,能够使医疗信息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子平台进行共享,能够满足社会保险、新农合等外部信息系 统的信息需求,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传输及共享。现在各个系统互相独立,信息没办法得到交换,没有一个共享的平台,特别对医保新农合外部的信息需求也通过这个 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4.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及决策的支持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对个人健康档案统一管理。作为健康档案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交换,那么健康档案往往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区域信息平台把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
这样,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健康信息的情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每个居民提供服务,上网便能够了解到自身健康的情况,还可以达到健康教育,逐步达到健康干预的目的,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和早康复。
该平台还能提供对卫生行政部门决策管理的支持。通过提供决策支持,包括居民健康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社会应急预警信息,健康管理的服务信息,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信息等,能够为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及相关的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
5.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1.建设医院的信息化系统。
2.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二级以上的机构,为区域信息化网络提供病人在这些医疗机构诊疗的信息,把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特 别提供临床的检验、检查,这些信息需要医院提供,所以第一步要把骨干医院的信息化进一步完善。通过统一开发,大家共同使用网上信息化软件系统,主要是农村 卫生院综合管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首先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建立。病人在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在档案中能够不断完善,不断更新。
4.建设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卫生信息中心和数据交换的平台。
第二阶段
1.建设居民健康服务门户。
2.建设卫生政务协同OA系统。
3.建设安全用药管理系统。用药安全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用药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专门在安全用药这块管理加强。
第三阶段
1.建设区域PACS系统,主要通过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提供PACS资料上区域网。
2.建设区域用血监督查询系统,主要对全血管理和用血监督的系统。
3.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业务系统。主要把公共,包括疾控等几块横向纵向整合。6.社会效益
第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纵向把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互联互通,一卡通解决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问题。解决病人不会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问题,病人能够向基层医院下沉。
第二,实现城市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比较缺乏,通过区域信息化可以把大医院的资源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有效缓解卫生经费投入的瓶颈,通过这种模式减少资金的投入。
第四,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降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医疗机构由于资源缺乏,特别是人才的缺乏,所以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诊断的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能够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第五,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第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政府决策管理的能力。通过信息平台能够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健康信息,使得管理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医疗、社保、新农合三网合一。减少医疗、社保、新农合系统的多次建设,实现一体化平台共 用,增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能力,为参保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时结算和即时补偿诊疗服务,为医保部门提供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控。现在的状况是效率比较低,往 往要几个月没办法跟医疗机构进行结算,所以兑现社保基金往往拖欠,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参保病人身份的核实诊疗费用是否合理也没办法得到监控。各方互相都有 一种不信任,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几个网,大家各建各的,也重复投资。现在大家是合作伙伴,一条网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对医保这一块,区域信息化发挥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通过诊疗活动信息建立、完善和补充 居民健康档 案,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与共享,建立动态的“活档”,提供健康服务。健康档案一定要是活的,要能够用得上,能够不断的补充完善,不断的更新,这个档案才能够 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病人可以在卫生院看病,也可以在乡医院看病,也可以到市里面看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对整个医疗过程的信息能够 完整的记录在健康档案里面,对健康档案的利用和使用这个信息有更重要的意义。
7.结束语
总的来说,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生命周期为主线,通过对人一生各个生命周 期的健康问题及采取的干预活动的多渠道全动态采集、集中存储,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个人终生健康档案;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对个人健康档案的统一管理、全面 共享、数据挖掘,向个人、医疗机构、政府机构等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而其三方共建的建设、运营模式,突破传统,为其他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建设提 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卫生信息共享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以及降低医疗风险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验证,并被公认是未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国家级及地方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共 享的核心内容是城乡居民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