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时间:2019-05-14 16:1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切实改进农村公路的通行质量被提到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全市208个村(居委会)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过对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现状的调查,摸清了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交通发展;意义;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县乡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因此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交通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村交通面貌,促进农民增 收的有效途径。“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通了,农村经济就活了,发展的潜力就被激活了。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面貌也改变了。

(2)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持久动力。农村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解决了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民这个最有消费潜力的群体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

(3)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很多地方在农村公路修通后,相继启动改水、改电、改房、改厕等工程,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可以说.农村公路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4)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交通条件好了,儿童辍学率低了,到医院就医方便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农村公 路投资力度的加大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恩施市也把握有利时机,采取相应配套措施,把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一)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的现状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迅速,通车里程不断增长,路面等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使恩施市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仍然很落后,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我市208个村(居委会)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未完全实现路面硬化。由于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只能修到行政村的村中心点,而在乡镇机构改革期间,恩施市村组大合并将村由597个合并为现在的208个,合并后使得以前行政村变成了自然村,未能列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导致我市绝大部分自然村仍达不到通达的条件。

恩施市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较差,弯多、弯急、坡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建成后道路的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二)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很好满足农民出行的需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公路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

1)农村公路总量不足

虽然我市大部分行政村都实现了通达或通畅,部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但从整个农村公路路网看,我市的农村公路网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达深度明显不足,公路网化程度还较低,农村公路形成循环路的目标还未实现,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2)自然条件有限,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

由于恩施市自然条件限制以及村组合并的历史原因,截至目前仍有绝大部分的自然村仍达不到通达的条件,许多自然村不通公路或者仅有简易的机耕道连接,农民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运不出,严重限制了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

3)上级补助资金占比重小,地方落实配套资金难 农村公路不同于干线公路,其建设资金主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力量解决。上级所拨付的资金为补贴性质,虽然中央和省政府在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和提高补贴标准,但单靠上级的补助资金修建农村公路远远不够。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需求的资金数量大,仅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项目争取是目前唯一靠得住的途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造成建设和维 修资金短缺。

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

农村公路“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投入不足,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农村公路由于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而且断头路较多,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5)农村公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农村公路状况的改善,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公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长,但由于我市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较差,弯多、弯急、坡陡,路面质量差的客观条件以及广大村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欠缺,从而导致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增加的问题。

三、对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未来发展的建议 针对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以及建设与管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使农村公路更好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抢抓机遇,争取更大投入

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机遇,积极寻找有利于我们争项目、抓发展的政策机遇,突出抓好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行政村普遍实现通达通畅后,将全市农村 公路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自然村的通达通畅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更加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并提高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提高我市农村公路网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依托“十二五”规划,捆绑完成更多内容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安排年度计划,计划项目要适度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依托主干线、干支相连、联片成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提高通往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产业发展聚集区和旅游景点核心区的主要道路;形成结构合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路,实现县道、乡道和村道协调发展,发挥农村公路整体效益。

(三)多管齐下,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的前提下,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思路,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全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安全配套 设施,巩固建设成果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市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保障农村公路的各项养护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责任制。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的应有效益,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质量技术标准管理,完善监管体系,做到质与量的整体提升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高,但质量要求不低。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保证投资效益,防止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修好农村公路福泽农村,惠及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交通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继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做到从本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落实好有关 措施,建设好各乡及各村之间的互通公路,力争使自然村达到通达通畅。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实现建设一条农村公路,带动一片经济发展的远大目标,真正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交通条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党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上任以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以及关怀程度更是有目共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但在繁荣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新思路。下面以我们村子的实例来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饿发展与问题。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 问题

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空白

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村子里增添了需多健身设施。这对于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非常有帮助,也有利于祖国向体育大国迈进一步。周边村子还建设有供村民休息,娱乐的大广场,并定期表演娱乐节目,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另外定期下乡送电影让农村人的夜生活丰富了起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村人的精神文化层面。

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仍然无法满足。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国家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但落实到基层成效甚微,希望国家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精神层面不要脱节。村民维权意识增强 民主意识跟不上

随着中国法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新型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媒体的力量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设立了专门帮助农民的农民频道。在农民买到假货等产品时会依法维护自己利益,甚至会动用媒体的力量,这些都说明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加强,但民主意识却没有那么显而易见的增强。似乎是中国人对政治天生的不敏感。我们经常在电视上中见到美国总统竞选时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尤其是发表总统就职演说时,更是人潮攒动。但是在中国这个国家主席的选举就好像是高层会议,与我们这平民无关。有人说政体不同的缘故吧,这只是一方面吧。我个人认为与人们的民主意识也有很大关系。拿我们村为例,村长,村支书换届选举,从来就没见过大家伙儿聚到一块儿共同选举。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我们村的选票。大人们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谁愿意当谁当,跟我没关系,正是这种心理才导致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缓慢。近年来,国家通过选拔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对解决这种现象应该会起到一定成效,也希望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抓紧发展农村的政治,使经济与政治同步。

部分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大学生村官注入新鲜血液

有些基层干部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大搞形式主义,从中捞取巨额钱款。还拿我们村举例,我们村有4000多人口,不算一个小村,但大队却很穷,究其原因是好几届的村委会干部上任不为民做主,而是大搞官僚主义,今天去饭店吃饭,明天又去饭店吃饭,结果村委会被吃穷了,还把村子里的几十亩地给吃进去了。导致村子财政每年入不敷出,没钱修公路,所以我们村子到今天为止就只有一条公路。有一句俗话说的是:要想富,先修路。在我们村好像永远成不了现实了,只能是一句俗话了。从我们村这个小小的现象就可以折射出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存在的现状。但近几年随着国家选拔大学生做村官开始,农村干部官僚化现象有所缓解。但仅仅靠几个大学生是永远也解决不了这种现状。反腐倡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树正气,促和谐”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要很漫长很漫长的时间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党员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村官这滴新鲜血液的注入会使中国政治迎来一个廉洁的未来,会使农村迎来一个光明的政治!

新医保 新农合 农村现曙光

党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工业盖饭不农业的时侯了。先是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央电视台曾做过几期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讲到取消农业税是时,讲到了一个农民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筑鼎来纪念这个让亿万农民欣喜的时刻。其实这只是解决三农问题道路上的一小步。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家积极推出政策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于是农村合作医疗应运而生了。新医保走进了千万家农民家中。这确确实实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拿

我家的一个例子来做说明。年初,爷爷因病住进了医院,一共花了5000多,在国家规定的药品报销范围内给报60%,一共报了快2000了。这让我们一家都感觉到了新农保强大的保障力。新农保真好!希望政府能多给农民颁布点实际的政策。

看病难解决后不久,国家又投入大笔资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使老有所养,这也是国家应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政策。新农保也就是这几天才落实到我们村的。村子喇叭力一广播,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这对农村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老人也可以和城市一样领到养老金了,对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不可撼动的重要一举。

看病,养老都解决了,再就是教育问题。早在2006年国家就减免了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这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打造科技农民以及降低文盲率都是很有利的一项政策。

以上这些政策能够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证。总有一天国家可以发展到看病不用花钱,上学不用花钱,走向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

通过一年大学的学习让我对中国政治,中国农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中国发展的关键是农村,只有九亿农村人浮起来了,中国才算真正的强大起来了。通过重新审视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更加深深的认识到农村的问题,以及农村发展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全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作为当代大学生深知肩上的责任。我的理想是毕业后希望到西藏去支教。如果在完成这个理想之后我有能力的话,或者祖国需要我又或者是生我养我的村庄需要我为她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会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军人的骄傲是荣誉。我想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对我来说应该也是一份荣誉!我,我们会为了荣誉血战到底,直到胜利的集结号响起!

参考文献:[J]光明日报;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32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

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实施新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如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村容环境,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通过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推进城乡环保工作统筹发展。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载体,带动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如安徽省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同时集中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收到较好成效。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障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协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所处特殊区位、生态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必然受到制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三是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没有人管环保,没有能力管环保的现象比较常见;四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五是农村环保资金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六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尚待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就近纳入城镇收集、处理网络,由城镇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自愿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已制定,但尚未公布),明确指导思想、分期目标与重点方向,引导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乡镇政府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化环境保护内容的前置约束作用。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性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尽快制定、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省、市环保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乡镇或中心镇设立县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实基层环保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在整体上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促进和最佳发挥。首先,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省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市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补偿专项资金每年由国家或省政府统一划拨,专款专用。其次,开征生态补偿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上游地区为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流域下游地区政府应对上游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五、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区财政或单方面的力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稳定投入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使用。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积极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

六、研究并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加强科技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环境特点,采取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应着重推广太阳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七、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3·25”中国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等载体,以生态人文为特色,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使环保意识、绿色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活动。

第四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建议

致公党中央

2008年04月22日14:

32农村环境保护是关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全国各地大力实施新农村发展战略,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自然生态条件优势,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如江西省婺源县、玉山县等地,把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有机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提升村容环境,实现旅游业发展与新农村环境建设相互促进提高。二是通过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推进城乡环保工作统筹发展。如浙江省以“生态省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三是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为载体,带动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如安徽省坚持保持农村徽文化历史脉络,突出徽派建筑风貌,同时集中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收到较好成效。

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剧了我国农村环境的总体恶化,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巨大障碍。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协调,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所处特殊区位、生态条件的限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开发必然受到制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人居环境亟待改善;三是农村环境监督管理能力薄弱,没有人管环保,没有能力管环保的现象比较常见;四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加剧;五是农村环保资金短缺问题普遍存在;六是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尚待

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统筹城乡与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就近纳入城镇收集、处理网络,由城镇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自愿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保护,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将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城镇总体规划予以考虑。以改善农村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提高生态文明为核心,制定各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统筹各部门的资源,集中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制定出台《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已制定,但尚未公布),明确指导思想、分期目标与重点方向,引导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县、乡镇政府制定村镇建设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强化环境保护内容的前置约束作用。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性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尽快制定、颁布《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等,依法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省、市环保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

作,在乡镇或中心镇设立县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实基层环保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四、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在整体上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促进和最佳发挥。首先,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省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建立省级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跨市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补偿专项资金每年由国家或省政府统一划拨,专款专用。其次,开征生态补偿税,集中财力支持重点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三,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上游地区为保育和改善生态环境限制了地方经济发展,流域下游地区政府应对上游地区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五、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区财政或单方面的力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稳定投入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使用。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积极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

六、研究并普及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加强科技研究,因地制宜地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垃圾处理技术。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技术的服务指导,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加强试点工作。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环境特点,采取成本较低的环保技术,结合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生态化处理和粪便、垃圾、秸秆等的资源化利用。应着重推广太阳

能、沼气等适合农村使用的清洁能源。

七、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3·25”中国生态日、“6·5”世界环境日等载体,以生态人文为特色,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使环保意识、绿色消费等观念深入人心。开展农民素质培训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环境建设活动。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致公党中央

界别:致公

来源: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责任编辑:王喆)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学院:药学院班级:09制药工程姓名:李培培学号:09313023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意义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与分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在这个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全社会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会逐步加以切实解决,党和农民的关系必将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

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规划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先统筹规划。协调问题:必须“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工业强省”与“重中之重”的关系;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

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机制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把握“四条原则”,努力达到“五新一好”目标。要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达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载体,建设新村貌;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内容,树立新风尚;以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为核心,健全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目标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结束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工程的过程中,在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思考中,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要 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10).[2] 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3] 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7).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经验逐步成为了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锥形;到21世纪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

    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议对策

    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满足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

    新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及建议论文[精选]

    摘要: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领导重视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执政能力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针对此,领导重视,加强管理;合理规划,完善体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1、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法制观念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不够。由于我国有着长期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决策。近期,参加宜昌市分乡镇人大组织的视察组,对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视察。所见所闻,既看到了新......

    房地产开发问题现状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的持续升温,带动了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小城镇房地产开发形式多种多样,其具体表现形态为:一是自主开发。由开发商自行完成从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到房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和方略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这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