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时间:2019-05-14 16: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第一篇: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倾听落花的声音

——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

岁月更迭,流光飞逝,遥宋至今,花开几度。夏秋冬春,争妍斗艳,荷桂梅桃,各存风韵。纵怜娇羞,花谢花落,最是无奈。雁过无痕,花落无声,只莫留意。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文人们往往会选取某些事物作为意象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裳裳者华,其叶湑兮(《小雅•裳裳者华》)。以花的枯黄陨落来传达濒危履艰的生命摇落意识。可见落花无疑是一个起源极早的原型意象。在《诗经》以后,落花意象的这些意味被不断发挥拓展,逐渐形成一种积淀特殊心理内容的意象,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深刻的悲剧审美观照。

花在一季的时光中绽放出最美的姿态,然后慢慢地凋谢,最后以千百的姿态落回大地,那自是一种让无数文人骚客为之吟诵的景象。而宋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纤巧细致的特点,更容易表现优美、悠闲或忧愁的情绪。落花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采用落花意象的词人,通常是借落花来表达那种生命易逝、命运难料的情怀。在描写落花的时候,大多处于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状态。对“落花”意象的表述,是一个由外在意象对内心世界进行表述的过程。如“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半落梅花婉娩香(苏轼)”„„综观宋词史,在宋代诗人的词作中,落花意象比比皆是,有好几百首,多是“绿肥红瘦”、“落红成阵”。其中我最为喜欢的便是晏殊的落花词,因为我觉得他不仅从落花身上看到了落寞的色彩,还倾听了落花声音,与之相知相伴,婷婷落落,年复一年。

晏殊是宋代的大文学家,他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创作诗,有“神童”之称。14岁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他是为数不多的仕途丰顺的大文豪,位及宰相,而后又桃李大家。《宋史》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他的词今存130余首,其中描写落花的词句诸多,想必自是他这样安逸闲适心思细腻的人,才能真正聆听到落花的声音,把她留在自己的词境中吧。而他最著名的莫过于这首 《浣溪沙》了: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小词流露的就是这位太平宰相在“酒醒人散”之后的寂寞闲愁。清清淡淡,不经意间,水波泛起微澜。正是这个黄昏即将来临的一刻,那暖暖的春意从他的指尖划过,独自一人徘徊在这光阴里,花瓣飘然落入了风网,旋转,扬起,又悄然落去。而这翩翩归来的燕子还是去年在此安巢的旧相识吗?而最美的便是这二句“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花落真是无奈,而他就这般直白而自然的将这句话轻吐了出来,自是他在花雨中徘徊时听见了落花的低语:不是不肯留住,只是万般无奈。而我本人最喜爱的是他的这一首《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首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词中所写的也可说是他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都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的,而后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一句将整个的意境扩大开来,将落花由伤感转为悲壮。在风雨中挣扎的落花,在绚丽的最后,还要给懂她的知己一点忠告,幸好有晏殊听到了:要珍惜现在,珍惜现世的美好。而她也把这告诉了世人:“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是借用了唐代元稹《会真记》中“怜取眼前人”一句。

晏殊也落花的词真是很多:“正好艳阳时节,争奈落花何”、“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 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细细品味都能从中感受到晏殊通过落花的声音而向我们传达的思想情感。诚然,他作为一名宰相,可以说文学上的建树高于政治,但在当时宋朝的环境下,他又没有家族的扶持白首起家,定书不能将自己的抱负完全施展开来的。但好在他并没有自我放逐,留意周边事物,倾听落花的声音,告诫人们。

记得《落花》的歌词中这般写道: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错过了花期花怪谁,花需要人安慰。世间万般事物都需要有知己能够倾听她的心声,许是如今的我们越来越自顾了,比之前人差了万里。我们做不到“花开莫相惜,花落莫相离”,但总能够静静的聆听,与之契合,让自己明朗。

第二篇: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

落花意象与诗词鉴赏

摘 要: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而把握住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关键词: 意象 落花 暗示 象征

在古典文学意境营造中,意象是情景的统一,心物的浑融。意象是意象思维物化的结晶,或者说就是主体通过感观接触外物之后所引发的想象、体验而形成于心中的意象。先秦的《礼记•乐记》最早从心物交感的角度来论述音乐的本质,“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质在人心之感于物者也。”强调的就是物对人的感发作用。钟嵘《诗品》曰: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们讲的这样一种心物交感过程中的感物兴会、情以物兴的诗之生成方式就是诗的意象思维的特征。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更加深入一步地阐释了心物交感、“睹物兴情”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一方面是“情以物兴”,作者的情因物的感触而起兴,在观察或接触外境万物之时,物引发作者的感受、诱发他的想象,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物以情观”,从“物”的角度看,它不仅仅为了表达自身,而且是作为“情”的体现者而出现的。感物的意象生成作用,决不仅仅是“物”本身,而且它的指向与根本意义还在于物所蕴蓄或所激发的情思。他还进一步地阐述了“随物婉转”的意象思维规律: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意象的虚实相生而形成的意境的空灵之美是意象意境化的一个主要特征。一般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多艺术因素相生的结果。主要由意象及其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可能触发的艺术联想所形成。简而言之,由“象外之象”而生成“象外之境”。这种虚实相生的诗学观有着久远的思想渊源。《易经》的乾坤感荡,阴阳相推的观点,老子的“有无互立”、“大音希声”的思想,荀子的“形而具神生”的主张,至魏晋哲学中的“得意忘象”、“寄言出意”的玄论,都是意象与意境虚实转化论的哲学思想资源。诗歌的意境实际是由意象组合而生成的实境与虚境的结合。

如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一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文学意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中一个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范畴,它是创作主体传达思想情感的有意味的象征性符号。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说: “意象是融人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它既有自然物象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作家赋予的所谓优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纷扰中体验到人性特殊内涵和情感意蕴。咏花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不朽的题材,无数的诗人吟咏歌叹,借以抒发忧思。落花诗又是全部咏花诗作中最重要的一支,落花诗中曾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意蕴深长的佳作。落花的意象由来已久, “裳裳者华,其叶湑兮”;(《小雅•裳裳者华》)以花的枯黄陨落来传达濒危履艰的生命摇落意识,如“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小雅•苕之华》)在《诗经》中,花意象被赋予了生命盛如花,亦衰如花,盛衰遽变只在瞬息之间的哲理意味。《诗经》亦曾出现了对灿烂生命进行礼赞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一千古名句(《国风•周南•桃夭》)。再如屈原《离骚》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将包括落花在内的“草木零落”之景与生命摇落意识明确地联系在一起。《诗经》、《离骚》开启的落花意象中,《诗经》主要是抒发一种对生命必将迟暮的哀愁,而《离骚》更倾向于哀叹生命流逝而功业无成。前者是一种莫名的哀愁,见芳草萋萋而思其终将枯萎,看花红叶绿而叹其必将落英缤纷;而后者则是把落花与经国大志的破灭、美人迟暮生命衰逝联系起来。这都是后来文人吟咏落花题材的重要类型。

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实践中,落花无疑是一个起源极早的原型意象。《诗经》以后,落花意象的这些意味被不断发挥拓展,逐渐形成一种积淀特殊心理内容的意象,使他们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深刻的悲剧审美观照。《古诗十九首》中“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亦以花之姣好喻人之盛年韶光,奈何嫁不及时,青春蹉跎,实则悲叹士不遇也之词。

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潇洒飘逸,亦有”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杂诗八首》)到的落花意象的暗用。到南北朝萧绎《荡妇秋思赋》“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再到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云: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难在。”更进一步将落花意象与女儿命运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特别的象喻意味。诗圣杜甫的名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叹息的是人生变幻莫测,际遇因时而变。小杜在《金谷园》中也有“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之佳句,一代佳人坠楼以身殉情,如同落花一般玉殒香销。五代之后,宋词元曲亦无例外。李清照词亦多以花为主体意象,如《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再如“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花自飘零水自流”。以上所举皆是,以落花譬喻自身之生命。朱淑真的“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谒金门》)恰切的反映了诗人悲寂寥落的心情。朱淑真另有一首题目即为《落花》的诗作: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相传因朱淑真所适非偶,婚嫁极不如意,终日抑郁寡欢,后归家,竟以亡终。其诗词作品描写了个人寂寞生活,抒发了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出朱淑真“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那份对爱情的决绝。

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却不断赋予了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

首先是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试举诗作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春光灿烂,春风和煦,花姿摇曳,在风中轻扬曼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天籁之声,落红点缀,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满园,春光明媚,表现的是牵手春游之乐。“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人闲情逸致,看到落花与流水,并没有因之伤感起来,而是觉得春色浓如许。其次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试举几则词作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绪。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张先的《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晏殊的《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些诗句都是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唐张泌的《寄人》诗:“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宋晏几道的《临江仙》词:“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些都是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词人的郁闷之情,相思之苦。题为徐君宝妻的那首有名的词作《满庭芳》“长驱入,歌台舞榭,风卷落花愁。”则抒发的是一种家仇国恨,胡虏长驱而入,好似风卷落花,大好河山惨遭蹂躏。何等的凄切,何等的悲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中一句,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深沉绵切之悲苦。林黛玉《葬花吟》中尚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读之令人触目惊心的诗句。则完全将花之命运等同于人了,花落之日,便是人亡之时。

最后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清人龚自珍有名篇《西郊落花诗》与《己亥杂诗》其中的一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均借落花意象暗喻自己内心的不屈不挠,虽然不为世所用,但依然充满豪情。吴调公在《诗词欣赏与审美感情》如是评价:如龚自珍兼取于一壮一优之美的剑气箫声。从广阔的历史背景说,它反映了启蒙诗人呼唤时代风雷的身影,但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这一位神往六代风范的诗人因为“揽辔澄清”之志未酬,深心中萦回着凄厉飙发的幽怨。深入到这一奥区,我们也就能聆听到诗人的心声了。” 的为确评,通过诗作我们可以体验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由此,不仅可以窥察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倾向,还能洞悉其气质风度。

据笔者利用工具粗略统计,《全唐诗》中出现“落花”的诗句即有近三百之多。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诗人均有题为落花的诗作。石田先生沈周竟然有《咏得落花诗(三十首)》,而唐寅则有和作《和石田先生落花诗(二十首)》,文徵明亦有和作。“落花”所代表的时令恰好为暮春时节,“伤春悲秋”亦是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落花”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数经典意象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从本义、比喻义到引申义、象征义的多重变化,正表现了汉语的模糊性,并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深邃而又清新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和多义性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意象的存在。意象是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创作习惯和接受惯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由于意象本身在流传、沿袭、接受的过程中,意义不断地扩充、附加、衍生,所以自身便具有了话语蕴藉的特点,并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多义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也为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提供了契入点和学习借鉴的范例。因此,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必须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而话语蕴藉、多义性和暗示性正是作者、读者审美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落花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作品中的出现,它不只停留在意义的表层,而是具有了更深的含义,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春花凋零,便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传达对春天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感叹,都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对于唐宋诗词中频频出现的落花意象,日本学者青山宏先生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会产生伤春、惜春之情,这是因为春天原来是一个快乐和美丽的季节,人们希望它能长久的延续下去,但春天的消逝是那样的无情,而且最明显的表示春天消逝的就是落花。”这种通过落花来暗示春天消逝,传达伤春、惜春的感情,是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具有暗示性和多义性的例证。可见,意象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运用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出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一,是读者在阅读接受中通过语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一。它有情景交融、寓意象征的特性,它立象以尽意,追求神似,讲求多义性和独创性,在对其内在品质的挖掘中体现出宽泛的意蕴。

以上通过对”落花”意象意蕴的梳理与分析,并辅之以美学上的观照,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古典诗词魅力无限,意象的蕴意也许就是其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也许有了意象意义的深层潜伏,使得诗词的意蕴咀嚼不尽、欣赏不完,它们的艺术价值也必随着时间之水的淘漉、洗濯而更显其如月的光华和如花的娇美。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正是由于对意象、意境的创设,才产生了深厚的意蕴。

青春韶光在落花的纷飞飘坠中得到细细的体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己,而外足以感人,意与境二者而已。”只有领悟意象寓意,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对诗歌产生全面而深入的把握,才会有深挚的审美情感。关键就在于创造意象世界。这是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的法则,更是诗人创作的追求。

第三篇:晏殊词生命意识的意象表现

浅析晏殊词生命意识的意象表现

江门汉语言文学班

【摘 要】晏殊现存的《珠玉词》中有词一百三十多首,抒写愁怨之情的占多数,这位“太平宰相”通过对花卉和酒的描写表现了词人独特的生命意识——由时光流逝、生命短暂而引起的愁和怨,并在词中流露了词人对生命的态度。

【关键词】晏殊 生命意识 花 酒

生命是单维流向而又不可重复的,人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一次,就展示在生与死的途程之中。人生的短促、时光的飘忽使人不能不面对人类必然的归宿——死亡。人们通过对生与死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表现生命意识的诗歌可谓汗牛充栋而又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今不我乐,日月其除”(《诗经〃唐风〃蟋蟀》)的悲叹,而在词方面,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北宋倚声家初祖”(清人冯熙称)——晏殊,以及他的作品《珠玉词》了。

晏殊,字同叔,生于北宋初年,少年得志,7岁即因文章出众而被推为乡里的神童,十四岁又被推荐至朝廷,经真宗面试,赐“同进士出身”。三十岁官拜翰林学士。仁宗即位后,晏殊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五十年的宦海**,虽然曾因为李宸妃墓志事件被贬,晚年又遭人参劾罢相,但总的来说他是富贵平稳地过了一生,如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中说的“富贵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七岁就被视为“神童”的晏殊,他思维的敏锐,感受的细腻可想而知,又随着年岁与阅历的增长,对生命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和思考。根据词人对花描写手法的不同,下面把《珠玉词》中描写花卉的词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词人把花作为描写对象,借此观察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迁。阳和二月芳菲遍,暖景溶溶,戏蝶游蜂,深入千花粉艳中。

何人解系天边日,占取春风,免使繁红,一片西飞一片东。(《采桑子》)

春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词人用了鲜艳的色彩和清丽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初春之景:明媚的春天,消融了严冬的寒冷,花草芳香,千花竞放,引得蝶戏蜂游。上片的描写处处洋溢着欢愉之情,但也正是春色如此美,词人惜春留春的情意愈发深切,阳春的美景使人陶醉,但是好景难长,“繁红”总不能逃离凋落的命运,花的凋落也是春的离去,一年一春一花时,花落了春就去,一年也会在花开花落间默默地流去。时光没有形象,无法拉扯住,而词人留春的愿望却随着红日的西斜而愈发强烈,于是他突发痴想,希望有人能用长绳系住天边的红日,留住春天,免使时光流逝、春花凋零。一幅明媚的春景,带给晏殊的不仅仅是美的感观认识,眼前的美牵动他敏感的心弦带来更多的是联想,想到当下美好景色和美好事物随着红日的西斜也会坠落、消失,他所深刻意识到的是时光悄然的流逝,而时光与生命的关系太密切了——只有留住时光,才免使“繁红”凋落,同样,所有有生命的东西也可以在停滞的时光中得到永恒。

把眼前的景物——花,作为描写的对象,联想到生命以后的趋向,感悟时光的流逝,对青春、生命不可避免的消逝产生无可奈何的情绪,从而要求珍惜时光,或强烈挽留时光,是词人借花观察到时光流逝的一种形式;此外,晏殊还用今日之花景忆昨日之情景,从对比中观察到时光的消逝,人事的变迁。

长于北宋初期,享受了开国初年的繁华生活,又从小得志,早早地入朝为官,过上令人羡慕的生活,从词中“绣户”,“萧娘舞袖”等看出,晏殊这时仍处于富贵的环境中,在朝廷上还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些都是应该成为晏殊人生中的“乐事”。这时燕子归来时,词人则坐于华丽的居室内,安稳地享受着生活,然而随着各时的花相继开放,当燕子再次飞来时,无论何人都将难以预测人生接下来是乐事还是有所遭遇了。“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道理,对于长期活动于官场的晏殊而言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强调用心地享受现有一刻——酌上醇酒,听歌赏舞,当下的生命兴许就是明日的乐事。词人正是从花的更替中就充分地表现了他对时光飞逝,美景不驻的主观感触。

以上的花都是晏殊从静观的角度客观地描写,当词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情、思、感都表现在花卉中的时候,花卉也在词人拟人手法下赋予了生命,于是出现第二类词,即花不再是静观、或者叹息的对象,花也作为抒发情感的主体展示在词中。

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不知多少幽怨,和露泣西风。

人散后,月明中,夜寒浓。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心事无穷。(《诉衷情》)

霜华满树,兰凋蕙惨,秋艳入芙蓉。胭脂嫩脸,金黄轻蕊,犹自怨西风。

前欢往事,当歌对酒,无限到心中。更凭朱槛忆芳容,肠断一枝红。(《少年游》)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鹊踏枝》)

菊花、芙蓉和兰花都是不堪凌辱的对象,在千林叶落、万花纷谢的衰飒秋景中,这些花都是独领风骚的,而她们却同时怨起西风。她们或是在萧瑟的秋风中,金菊和芙蓉相对而泣,互诉着幽怨,或是装扮一番后独怨西风,或是愁云满脸,究其原因是离别,是相思。花未必懂感情,但人有感情,当词人把自

花红片落亭莎”(《浣溪沙》)、“门外落花随水流”(《鹊踏枝》)等等,这些都成了晏殊生命意识的外化。

外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中曾写道这么一个镜头:一个身患重病的女病人看着窗外枯藤上的叶子,对邻病床的老人家说,当枯藤上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时候也是她生命结束的时刻。老人家听了以后没有说话,但枯藤上的叶子迟迟不掉,女病人凭着叶子给她的生命意识奇迹般地痊愈了,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人家画上去的。我们由此知道一花一叶都是生命的象征,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感,在中国文学中,花之飘落凋零则意味着生命的逝去,死亡的降临。晏殊用落花,正是由于落花特定的喻意时时勾起词人自己放置不下的死亡意识,或者说是不可遏制的死亡意念,才使他如此在意于这人间的死亡景象,还经常不由自主地将关注的目关停留在它身上。晏殊恐惧死亡,然而他自身没有过多病患的摧残,现实功利的遭遇和得失的忧虑,他只是对生命自身极为细腻的体会,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因此他没有非常强烈的哀叹,他从暮去朝来中感受到老之将至、青春难永的悲凉。他词中的落花本身就是积淀这时间意义的自然物象,借着落花导出流光易逝、人生苦短的生命哀愁。“湖上西风斜日”之景,“青杏园林煮酒”之时,都是非常美好、悠闲的,人在赏玩中,花悄然无声地落下,荷花落尽时金菊已盛放,乍雨乍晴时花又独自飘落,没有用心是难以发现这些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

在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中,人难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无助和哀伤。这种认识自古就有,但人们的理解却不一样。叶嘉莹就曾多次把晏殊与李煜作比较,说李煜是纯情的诗人,晏殊是理性的代表。李煜的感情往往如流水一泻千里,对一切事物,都以“纯情”去感受,无反省,无节制,无考虑,无计较。“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同是写落花,李后主看到的是单纯的花落,凋谢了

美好和旺盛,实在不容忽视。

除了花,晏殊词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意象,就是酒。《珠玉词》的花香背后总夹杂着一股淳淳的酒气,词集中直接写到酒(包括明显地以酒杯代酒的)或言醉酒的作品接近80首,“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檀板新声”(《相思儿慢》),“劝君莫惜金缕衣,把酒看花须强饮”(《酒泉子》),“今朝有酒今朝醉,遮莫更无长睡”(《秋蕊香》),“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木兰词》)“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更漏子》),“新酒熟,绮筵开,不辞红玉杯”(《更漏子》),举不胜举,从上面对花的意象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晏殊对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敏感,而在“酒”的角度看来,这些词句似乎都流露着词人“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及时行乐”是否与“恣酒纵乐”等同呢?

从客观原因看,及时行乐是当时的时代风尚。北宋前,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尤其繁荣,宋太祖曾“杯酒释兵权”,宋真宗、仁宗等统治者也无不鼓励臣下享乐,于是一种享乐意识便在文人士大夫中间滋长蔓延起来,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宴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乐之地。”身处其中的晏殊自然也不例外,况且他是当时有名“太平宰相”,过着贵族般的生活,他的享乐思想也当然与当时生活背景、社会环境这些外部因素有关。下面以酒出发,尝试解读《珠玉词》中的“酒”词,探讨他的生命意识。

首先是晏殊祝寿词中的“酒”词。

原来晏殊现存《珠玉词》中有30首是寿词,其中除了3首是祝圣寿和颂升平外,其余都是晏殊的自寿之词。

玉露金风月正圆,台榭早凉天。画堂嘉会,组绣列芳筵。……清歌妙舞,急管繁弦,榴花满酌觥船。人尽寿、富贵又长年莫教红日西晚,留着醉神仙。

该是一种欢乐、融洽的气氛,但在晏殊眼中不可忽视的是花红凋落,春花也好,秋草也罢,本是赏心悦目的自然静观,也都是催人衰老之物;暮去朝来,晏殊从这些细小的晨昏变化中,感受到老之将至、青春难永的悲凉。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而生命是个体的,个体的生命所体现的是在宇宙中一段特定有限的时间。四时的更替,正是生命在这种更替中的消亡,这种消亡没有声息,当人发现它流逝时,那已经是昨天的生命,过去的时光了。人无法让时光倒流,也无法重回昨日,人唯一能把握的今天的,现在的,当下的时光,面对生命年光,汉魏的曹操会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身居高位的晏殊,一方面感悟到韶光有限,人生苦短,对生命产生眷恋之情;另一方面,他在宦海中尽管没有经历太大的风浪,但难免会遇上许多暗涌或者暗礁,相聚欢腾之时,心里还是会隐藏着人生复杂的感触或者政治情怀。这些情怀往往不能尽言发泄,而且以晏殊这么一个在政治上明哲保身的人,在酒筵上,也不适合慨叹太多,论说许多。他要排遣这种忧愁就选择了用酒来消愁释恨。《清平乐》估计是晏殊被罢相外任期间所作的,在醉酒的朦胧当中,他感叹到:像他那么显达的人,虽然登过台阁,可又能有几度呢?还不如趁着美好的时光,充分地享受人生。既然时光流逝不可复,那么在与宾客相聚的时候,就应该“莫辞终夕醉”,及时行乐!

然而酒可以如人所愿一杯消愁吗?“诗仙”李白就此曾留下精辟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宣州榭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人可以醉,但终会酒醒,晏殊就写了不少醉后酒醒时候的词。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浣溪沙》)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采桑子》)

1一曲词一杯酒,很容易就使人处于感动的境界。看着与去年同样的节候,同样的亭台,猜想夕阳西下后时光是否还能倒流。“无可奈何”是“花落去”了,花谢了还会开,可再开的已经不是眼前这一朵;燕子秋去春来,不违时节地飞回来,但由于他们体态上的相似,已经难以辨别是不是旧巢之燕了,只能是“似曾相识”,然而生命就在这种看似规律的交替中默默向前延伸,逐渐走向衰老直至死亡。人,无论富贵贫穷都无法挽回流逝的时光,敏感的词人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这种消耗,面对这一现实,词人禁不住要在铺满落花的小径上独自徘徊沉思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独自徘徊于花园小径,会让人感到孤独、寂寞、惆怅、哀伤,但是也会让人若有所思,或追忆往事,或是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花落去”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可以惋惜,但也要看到大自然生命往复循环的永恒变化。这是晏殊对于生命的理性思考,同时他还用一种理性和旷达的怀抱来面对。正如这首词,我们可以沿着小径继续沉思,也可以把握当下,再来一杯酒,珍惜相聚一刻及时行乐,再赋新词一曲!如果说晏殊借花认识时光飞逝,人生苦短,那么,他也用酒来“娱宾遣兴”、“及时行乐”。而这种“及时行乐”就更偏重于词人对生命的态度,而非恣酒纵乐了。他更强调的是把握现在,珍惜时光,把握人生最宝贵的友谊和欢乐。

总而言之,晏殊在《珠玉词》中借花和酒等意象尽情地表达了他有感于时光流逝而产生对人生痛苦的沉重感受,词人柔嫩的心,锐敏的感觉,透过花和酒两个意象雅致含蓄地表达了浓郁的生命意识。

The Idea Performance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Yanshu Ci

第四篇:晏殊词45首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温润秀洁。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晏词造语工七巧浓丽,音韵和谐,风流蕴藉,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谥元献。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

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是宋代著名的晏殊词四十五首 10 × 20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栏杆。双燕欲归时节10 × 20 枕小窗浓睡。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

清平乐 绿波依旧东流。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怅此情难寄。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

清平乐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10 × 20

木兰花 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

蝶恋花 银屏昨夜微寒。× 20 眼前人。空 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

限身,满目山河

莫辞频。有一向年光

浣溪沙 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

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留不住。劝君莫作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

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10 × 20

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

踏莎行 独徘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几时回?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

浣溪沙

别来音信千撼庭秋 得愁多。一霎好风生

入凉波。小阁重帘有燕过,浣溪沙 愁梦酒醒时, 里

。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10 × 20

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

斜阳却照深深院。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 × 20 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凭谁附。高楼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

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双飞去。当时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踏莎行

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夜雨,几回无寐。

酒阑人散忡忡。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10 × 20 景千留不住。春来秋去。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

清平乐 人生几度三台。劝君绿酒金杯。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抵别愁多少。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总把千山眉黛扫。未

清平乐,宿酒才醒厌玉卮,水沉香冷懒熏衣,早梅先绽10 × 20

浣溪沙 日西斜。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

胜荷花。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

浣溪沙 依前黄叶西风。× 20 梅花闻塞管。满,双鸾衾裯悔展, 夜 又 永,枕孤人远。梦未成归,素秋向晚。雁过南云,行渐人回泪眼。处关河愁思望

清商怨

画帘垂。初散后,春风悠扬欲来时,小屏闲放寒雪寂寥

日边枝。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10 × 20

春衫酒易醒。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

采桑子 时,无限思量。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

红树间疏黄。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诉衷情

昨夜探春消息,湖上绿波平。无奈绕堤芳草,10 × 20

相思儿令 依前黄叶西风。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景千留不住。春去秋来,往事知何处?燕子归飞兰泣露,光

清平乐 高楼雁一声。× 20 人生几度三台。莫嫌丝管声催。兔走乌飞不住,催人老。劝君绿酒金杯,抵别愁多少。是春花秋草,只总把千山眉黛扫,未

清平乐

千丝,就中牵系人情。、檀 板新声。谁教杨柳有酒且醉瑶觥,更何妨

还向旧痕生。

兰堂把酒留嘉客,对离筵,驻行色,千里音尘10 × 20

鬓边白,念时光堪惜。梅花漏泄春消息,柳丝长,草芽碧,不觉星霜

滴滴金 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夜雨,几回无寐。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

撼庭秋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10 × 20

玉楼春 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

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

玉楼春 便疏隔,合有人相忆。× 20 辰好景、欢娱地。只凭空憔悴。难寄。可惜良

翠。独凭朱相倚彩笺长,锦书细。谁信道、两情

阑、愁望晴天际。空目断、遥山

青苹昨夜秋风起。无限个、露莲

凤衔杯

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斜日晚。当时共我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

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朝云聚散真无那,百岁相看能几个。别来将为10 × 20

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堕。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间斜月

玉楼春 欢新恨阴心期。空满眼、是相思。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怅多时。何况旧

红斜白、一枝枝。经宿雨、又离披。留花不住怨花飞。向南园、情绪依依。可惜倒

凤衔杯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10 × 20

踏莎行 且休论,莫向酒杯容易散。无情一去云中雁,有意归来梁上燕。有情无意

绿娥眉,暗拆海棠红粉面。东风昨夜回梁苑,日脚依稀添一线。旋开杨柳

玉楼春 不牵情,万转千回思想过。× 20 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平波远。无穷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

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犹回面。居人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

踏莎行

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迢迢路。垂杨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

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蝶怨莺悲。满眼10 × 20 攀条惜绛蕤。红英一树春来早,独占芳时。我有心期。把酒

采桑子 浮生足断肠。须知一盏花前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

衔泥入杏梁。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

采桑子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10 × 20

破阵子 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

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

蝶恋花 春愁说向谁。× 20 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尊前同一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

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满丛珠颗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残英。金菊

破阵子

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昨宵春梦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

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柶衣伤手。可惜许10 × 20 足,叶下长相守。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

雨中花 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

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

破阵子、渔家傲 倾,宿眉愁聚,空肠断、宝筝弦柱。人

泪,风,又不知何处,梦魂里、也须时时飞去10 × 20

间后会

玉酒频

住。罗巾掩

二月春

殆人娇 月明风露好,任粉痕沾污,争奈向、千留万留不

正是杨花满路,那堪更、别离情绪。恰在人归后。

情脉脉,烟水隔,无人说似长相忆。10 × 20

粉泪暗和清露滴,罗衣染尽秋江色。对面不言频采摘,心似织,条条不断谁牵役。幽鹭慢来窥品格,双鱼岂解传消息。绿柄嫩香

渔家傲 何处去,人不语,东流到了无停住。池上夕阳笼碧树,池中短棹惊微雨。水泛落英

谁与诉,空怨慕,西池夜夜风兼露。粉面啼红腰束素,当年拾翠曾相遇。密意深情

人貌不应迁换,珍丛又睹芳菲。重把一尊寻旧10 × 20 槛,共折香英泛酒卮。长条插鬓垂。忆得去年今日,黄花已满东篱。曾与玉人临小

破阵子 息未知归早晚。斜阳只送平波远。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消

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

蝶恋花

阆苑瑶台风露秋,整鬟凝思捧觥筹,欲归临别10 × 20 浣溪沙 绿醋意中人,花朝月夜长相见。弱袂萦春,修蛾写怨。秦筝宝柱频移雁。尊中

对酒莫沈吟,人生有限情无限。绿树归莺,雕梁别燕。春光一去如流电。当歌

踏莎行 径,所惜光阴去似飞。风飘露冷时。× 20 浮生足断肠。酒,占得韶光。莫话匆忙,梦里须知一盏花前

衔泥入杏梁。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春风不负东君

采桑子

悔风流。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此时情绪月好谩成强迟留。

第五篇:晏殊词《蝶恋花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展纸研墨,水长山远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析 【原词: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赏析:徐邦继】 这一首词叫做《蝶恋花》,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晏殊的名作。晏殊在当时词坛上被称为“大晏”,他的儿子晏几道(小山)则被称为“小晏”,父子词人,各擅胜场,为中华文学史增光添彩。这首词中下阕的前三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更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家王国维称赏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境界。

下面,我们来具体赏析此词。

先来看这第一句,看他如何写法,道是:“槛菊愁烟兰泣露”。槛,音jiàn,“阑干”是也;“槛菊”者,言为有围栏的菊圃是也。轻烟漠漠,秋露漙漙。花隐薄雾,一如纱笼美人,理应更美才是,然作者言菊言兰,其状若何?——曰愁曰泣。于是,这菊花兰草,立时便被“人格化”,要替作者去传达心中的漫漫情义了。什么情义?作者说得明白,便是这一个“愁”字。历来许多诗情词韵,便都由这一“愁”字而来。写菊而愁者,佳作不少,比如《红楼梦》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一回,林黛玉在她的《问菊》中这样写道: 问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这首诗的颔联两句,最有精神,也最能写出林黛玉的满腔心事,这且不谈。如今只来看这颈联两句:“圃露庭霜”,写出身周的环境清冷;“鴻归蛩病”,写出朋侣的归去凋零;“何寂寞、可相思”,则直接写出了彼时心境的愁苦。

所谓“兰泣露”,当是典出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苏小小墓》一诗。苏小小是钱塘名妓,貌美而才情雅卓,可惜寿夭不永,引起后来诗人悲感,逼出悼诗如下: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泠下,风吹雨。这“幽兰露,如啼眼”可不就是本词中的“兰泣露”?这一愁一泣,加之于秋菊兰草,似乎犹可;然而我们分明从中感受到词中主人公的一场秋梦从谁诉,一番离愁几人知?这,也便成了本词的情感基调,以下所写,或承、或转、或合,莫不由此生发而来。这不叫开门见山,这叫作开篇立势。

再看“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罗幕轻寒”,是说节气已经入秋,连房间里都已有了秋凉的感觉,也难怪那燕子要从此飞回南方了。燕子将去,斯人未归;含愁出户,秋风入帷。这两句,看似客观地交代节气转易,实则是明明白白地写出了“孤单”两个字来。你再设身处地地去想,那“轻寒”岂只告诉你“秋天已经来啦”(那开首的“菊”字早已说了),那其实是在说主人公的企盼的心中也是感受到了一种如秋风一般微寒的惆怅;作者又写燕子,为什么一定要“„双‟飞去”?用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我们说,这叫做“反衬”。唐朝诗人崔钰在他的《和友人鸳鸯之什》一诗中有句道:“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潭亦并飞”,侧重一个“双”字,以此描写鸳鸯之间的情深情重,本词中对于燕子的描写亦是同理。另五代翁宏有诗曰:“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微小如燕子者,尚得双飞双宿,天涯为侣;而人为灵长,却愁苦至斯,欲求一见而不可得。两相比照,宁不叫人低回惆怅!

南北朝时谢庄《月赋》中说:“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中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正是应了词中主人公的所思所想,而本词中却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不谙离恨苦”,是说明月虽然能同时照见我们两个,却不能照见我们两个在一起,更无法得知我们两个相隔天涯的愁苦。所谓“恨”,并不是现代汉语里的“仇恨”,而是指人心中的遗憾、悲苦、不平等情绪而言。明月的辉光通宵达旦(“斜光到晓”),不知疲倦地照见一个(或两个)天涯望远、不寐通宵(或夜中失眠)的人。“朱户”,本指大户人家,这里更是女子居室的代称。

至此,我们大约可知此中的主人公是一女子无疑了。诗家词客多为男子,而诗篇词句中的主人公却往往以女子身分出现,也就是男代女写,这大约是中华诗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上阕到此完毕,作者写花草,写明月,写燕子,写罗帷,并借此写出离愁。主题既出,且向下阕中去看人物的动作举止,和她的方寸中的所思所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主人公思念郁积,经宿未眠(或睡梦不佳),词中的时间便从“昨天”拉到了今天的早晨,出门一看,呀!怎想到昨夜的一场西风,竟使得原本的青青绿树枝叶凋零!原来春去秋来,星移物换,那美韶华确是留之不住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怎不叫人益增惆怅?!

“独上高楼”,一个“独”字,与前面的“燕子双飞去”中的“双”字相对,主人公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单身影和寂寞心情便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

“上高楼”是中华诗词中的一个常用意象,用以抒发愁闷、思念、感慨的心情。唐朝陈子昂一登幽州台,便发出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为人所熟知的。唐朝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一题为《咸阳城西楼晚眺》)中的句子是:“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唐李煜在《相见欢》词中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例多多,余不复举。

说来也怪,好像中国的诗人词客于登楼一举特为敏感,似有宿命前因,每当愁绪难遣时,便自觉不自觉地登楼一回,而清词丽句便也因此不期而来。

“望尽天涯路”,用一“尽”字,可见登楼伫立之久,心思怀归之切。然目力有穷,江山无尽,心系天涯,而天涯何在?当真是一回望、一片伤心!唐代温庭筠在他的《望江南》词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也是登楼,也是“尽”,也是独立,也是愁。晏殊于此有否借鉴不得而知,然两词中心绪相接,意境相似,则是昭然无疑。看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天涯路远,望而不见亦是情理之中,然而痴心所系,终不能泯然释怀。所以登楼者,恐怕是三分望人,七分倒在自遣。自遣不得,郁郁而返者,十占八九。这大概也是登楼情节的一种近似必然的归宿吧。

怅怅而归,心事谁诉?展纸研墨,水长山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彩笺”,为古时女子写信常用的纸笺,种类不一,着花着彩,新致精巧,如唐时名媛薛涛所制的“薛涛笺”即是一例。因此“彩笺”便成了女子书信的代名词。“尺素”应本自《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于是“尺素”便成了书信的专指。一个“欲”字,是睹物(菊烟兰露、罗幕燕归、晓月斜光、西风碧树)怀思在先,登楼骋望在后,望之不得,退而欲以彩笺尺素申诚达意,往返曲折,一派柔情缱绻。结句落在“知”字上,言道我固能写,然而水长山远,书成谁寄?当真是“一场幽梦同谁诉?千古情人独我痴”。词在一句反问、一声叹息中戛然而止,此后如何,不得而知,留给人一片低回不尽的想像余地。

王国维所标举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层境界是指柳永的《凤栖梧》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层境界指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词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人间词话》中写做“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中各自内涵和彼此间层次递进关系,读者可自行揣摩体会。

下载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倾听落花的声音——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宋 词】晏殊词集

    【宋 词】晏殊词集 晏殊 【诗人小传】浣溪沙 蝶恋花 寓意 浣溪沙 浣溪沙 清平乐 木兰花 破阵子 玉楼春 清平乐 木兰花 踏莎行 诉衷情 采桑子 玉楼春 蝶恋花 踏莎行 踏莎行......

    晏殊词《蝶恋花》赏析

    晏殊词《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 ——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

    晏殊李煜词赏析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

    听朴树的歌 读晏殊的词(大全)

    听朴树的歌,读晏殊的词 冷风乍起,寒意袭人。人倒抖擞几许,心里还带着昨天的艳阳,今日却践步暮秋的残阳:天,灰黯;空,依然。 案头摆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高,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

    试论欧阳修与晏殊词的差异

    试论欧阳修与晏殊词的差异 摘 要:欧阳修与晏殊词在艺术渊源和创作倾向上虽有一致之处,但更存在着明显差异: (1) 晏、欧词题材内容的不同; (2)晏、欧词艺术风格的差异; (3)晏......

    李煜、晏殊、欧阳修婉约词风的比较[精选5篇]

    李煜、晏殊、欧阳修婉约词风的比较 摘要:李煜、晏殊、欧阳修同是婉约词派的大家,词风既都有婉曲的情思,但又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各有不同倾向。李煜的婉约词直白浅近,以血泪写愁......

    浅论晏殊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

    浅论小山词在抒情特质上对温庭筠词作的发展 摘要:本文试图用缪钺、叶嘉莹等学者开拓的研究方法,即把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解诗方式与词学发展史相结合的研......

    北宋婉约词家晏殊“情中有思”文学特色五篇范文

    透视晏殊词的“情中有思” [摘要]:晏殊是我国北宋初年著名的婉约词家,他词中“情中有思”的风格,不仅唤起了读者感情的升华,而且还焕发了读者的哲学意识。晏殊的词超越了其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