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4 16:5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第一篇: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其供电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势必需要有一定的调整,然而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在城乡供电企业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其有效的实施,如何能够有效地化解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与难题呢?

关键词: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TM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41-2

0 引言

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的实行,既是对国家电网公司决策部署的一个落实,也有助于提升城乡供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了城乡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结合目前城乡电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为实现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作简单的探究。实现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的必然性

1.1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性要求

随着近几年来的发展,政府对于“三农”的问题出台了很多的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村的发展,并且把“三农”的问题摆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方位,指明了其改革与战略发展的方向。

1.2 城乡一体化是新格局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可以很好地化解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同时也能推动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优化其组合,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向农村的流转,这样非常有利于城市经济能量向农村的辐射,使得农村富裕的劳动力渐渐地转向城市。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电网行业达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并且相比较之前我国的电力行业以量的增长为主要的发展阶段,转换到了如今一个以调整电网结构为主的一个阶段。尤其是表面在农网结构方面,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在逐年呈递增趋势的同时,对于农村生活用电的需求也在大幅度的增加。据相关数据记载,对于农村电网的改革,国家已经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进行改造,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农村在使用电网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网络输送电的能力,有效的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保障,但对于城乡之间的电网还缺乏一定的一体化管理。

虽然我国农村电事业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但纵观全国来看,农村的电气化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在2007年时,农村的人均生活用电量还没有占据到城市的一半,从而使得农电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如我国农村的电网结构相对薄弱,而且质量差,对于线路以及配套的设施水平低,安全可靠性差等很多的方面,以及产权结构、资金短缺、管理意识陈旧等管理方面的问题。

针对在农村电网企业所普遍存的实际性问题,单纯的从农村电网企业本身来进行改善与提高,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快速实现的,因此,为加快促进农村电网的改革,采用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是目前非常适合的一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依靠城市电网来进行带动农村电网企业,并对处于弱势的农村电网企业进行一定的扶持,无论是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水平,还是整个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模式上,都能够对农村电网企业起到一个专业化的管理与实施,从而有助于农村电网进行标准化的作业,有助于提升农电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了农电管理水平,由综合性的管理向专业化的管理转换。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城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实施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过程中,通过在大型企业的电网带动地市的小电网企业,城市电网带动农村的电网,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一个统筹的规划,进行不同的联合经营方式,使得这些主电网企业与配电网企业之间既有相互交叉的部分,又能达到相互补贴的效果,对于快速实现与完成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起到一个良好的推进作用,使得农村电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由此可见,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是目前我国农电现状发展最适合的一种模式。促进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措施

3.1 建立有效的机制

在进行城乡供电企业管理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种“沟通协同、驻点帮扶”的工作机制,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城乡供电企业电网一体化的管理水平。所谓的沟通机制,就是建立起农电综合协调评论以及专业的工作机制,并且定期对这些主要负责人参加农电管理的协调例会,对其基层城乡供电企业所突出的问题,积极地协调、研究解决落实,真正实现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推进工作。而驻点帮扶机制,就是要学习国家电网公司的定点管理帮扶的做法,从而在城乡供电企业驻点帮扶工作机制,并且拟定出相关的工作方案,并开展定期的驻点调研与跟踪的督查工作。并在每次的帮扶工作实施之前,可以由公司进行统一的组织,方案的制定以及对形式的细化,从而做到明确调研帮扶的目的以及内容,并召开专题会议,从而扎实地开展城乡供电企业驻点调研的帮扶工作。

3.2 发挥优势,达到专业化管理的延伸

对于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应当树立一张网、一盘棋、一家人的意识,并且建立适应市县一体化的发展,所配套的工作机制,从而把专业的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贯穿于全员、全业务以及全流程当中来,真正实现农网与主网管理同步实施,同步管理,使得专业化管理得以延伸,其效果非常的显著,且有助于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专业化的管理首先表现在安全管控的全网覆盖,对于现场的安全作用制定一个标准化的考核文化,从而推进城乡企业的标准化作用,并对其开展相关安全管理的专项培训,促进在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其次就是设备运行的精益化,由于农村电网设备的分布比较广泛,而且运维修的难度也比较大,因而需要积极地拓展农网设备的管理思路,通过对其停电计划的精益管理,使得城乡电网的运检测业务更加的集约化,并且深化供电企业检修工作措施,从而提升设备运维精益化的管理水平。

3.3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步伐

加快完成城乡电网的配套建设,将有助于完善区域电网结构的优化,从而快速地完成了农村电网供电能力的专项分析,这样有效地加强了农村电网建设的投资力度,并且通过编制相关的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工作的管理手册,来提高农网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有效地提升了城乡电网供电质量以及供电能力。在加快城乡电网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业,如对地市供电企业开展财力以及资金结构的测算分析,从而依据整个的资金情况,在能够满足电网建设资金的需求基础上,有效的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有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在进行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先进行农电模式的解决,并且逐步完善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对地市的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一个快速的提高,采用一种垂直化的管理模式,来达到对城乡电网的统筹发展,以及专业的业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城乡区域的整个优势,在短时期内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而对于管理模式过程中的一体化管理理论、组织结构以及流程、安全生产等众多方面,地市供电企业可以制定出全面而又统一、规范、标准的规划与设计,从而使得地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执行过程中,能够使供电企业积极应对所发生的变化。

参 考 文 献

[1] 罗国亮.中国农电管理体制:演变、问题与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12(27).[2] 吕伟业.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电力,2002(01).[3] 黎建新,杨海林.浅析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的有关问题[J].农村电工,2011(02).

第二篇:论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论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

[摘 要]电网调度监控管理的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调控管理中,一方面能发现电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使得电网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另一方面,进行一体化管理确保了供电的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对用电的需求。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电网的调度监控也在不断的进步。有关电网的相关的运行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受重视。

[关键词]电网调度;一体化;运行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67-01

导言

随着电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向着现代化、实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监控部门和调度部门的融合,实现了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为电网运行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总之,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是实现电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供电质量、满足用户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可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不良问题,通过采取措施将其排除,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确保了供电质量,满足了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今年来,随着我国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有关其运行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

电网调控一体化包含电网的调度和监控两个重要方面。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为不同部门的发挥优势、提升效率和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包含了三级分布的管理结构,对不同的任务和分布形态,进行不同的管理。在电网调度监控管理中,分为三个基本的环节,分别为生成、运行以及厂站终端。在使用中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不同节点进行了链接,为数据的传输提供有利的条件。在通常情况下,例如前置机、调度工作站等都是位于主站节点的主备式设备,在设备中,自动化系统因其具有SCADA的功能,能对全局进行实时分析及监控、处理。在操作中,微机远程终端要对其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通过电力载波和微波的媒介?鞯菔迪质?据的传送,在传输完毕后,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出来。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特别是国家电网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对于地方电网而言,在实施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变电所的设备陈旧。电网调度和监控的一体化需要依赖先进的设备,但是由于资金缺乏,部分设备未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造,甚至一些本该淘汰的设备仍然在运行。为了实现电网调度监控的一体化,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电网行业的发展追求经济利益,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明显,进而导致部分电网企业忽视对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重视,阻碍了一体化实现的进程。第三,电网行业规模庞大,分布范围广,加上变电所的分布较为零散,进而导致符合稀薄,不利于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此外,具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缺乏是阻碍了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专业人员的缺乏难以对系统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为了推动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建立,需要针对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一体化和自动化的实现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加加大对电网设备的更新和改造的投入,对于不符合运行需要的设备进行更换,对于损坏的设备进行改造和维修,为实现一体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一体化系统对电网运行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实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是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电网的运行创造了安全稳定的运行环境,对后期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其技水平和业务能力,便于对系统进行正常的管理和有效的维护。此外,还需要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进行管理,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为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保证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的工作,由于其涉及较多比较专业的电学知识,因此,要想实现该系统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应加强对设计与运行环节的研究。接下来笔者结合多年实践经验,对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与运行进行探讨。

4.1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的合理与否关系着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系统的后期运行稳定性。因此,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设计时应进行综合的分析,尤其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电网调度监控设计时应注重经济性与安全性方面的考虑,最大限度的实现两者的融合。一方面,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经济性与电力企业的正常、稳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应在满足用户电网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电网安全运行与否关系着社会不同行业正常的生产运营,因此,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注重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即,认真研究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将其运用到设计的不同环节之中,并从整体角度出发,以最大化实现电网社会与经济效益为目标,完成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设计;最后,注重设计的标准化与适用性。考虑到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难免给原有电网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为将这一影响降到最低,应结合原有电网管理及电网实际,将各项工作加以分解,构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及业务流程,为电网的高效、安全运行做好铺垫。

4.2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那么为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根据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并对业务流程、人员配备情况加以明确规定,尤其应明确划分检修范围、业务界限,以确保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顺利运行;其次,完善各部门技术支撑。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而且需要各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对变电站而言,应定期进行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技术改造。而调度部门应建立视频监控、大屏幕等系统;最后,完善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各项制度。工作的实施需要制度的约束,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运行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从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际出发,从人员管理、系统维护、日常工作入手制定严格的制度,确保在相关制度的约束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结论

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是实现电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提升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各个电网行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需求,采取合理的措施推进调度监控一体化的实现,将调度与监控中心进行结合,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在节约投资的同时,还提高了电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信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网的运行会更加高效稳定,并逐步走向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的道路,必将有力的推动我国电网的改革和发展,为其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玉龙,解伟.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新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183-184.[2] 明亮.县级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之我见[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214.[3] 殷自力,陈杰.福建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现[J].电力与电工,2011,04:4-8.

第三篇: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时其也成为了推动企业的管理变革的主要力量。在此背景之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已成为许多企业在管理方式上的首选。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不仅能够让企业在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于管理者而言,还能够对企业的信息数据亲自进行监控,减少了繁杂的人员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了企业效益。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信息化企业管理

信息化的企业管理实际上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管理的模式、理念、手段、制度等内容,从企业的产品开发到服务等各环节内实现系统化和网络化,最终形成电子商务。因此,企业信息化不仅代表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进行企业管理,更是意味着企业管理变革的时代的来临。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企业管理者在关注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无形资产的关注,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企业的业务数据与信息等。因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

(一)注重系统地管理企业的知识资产,倡导企业有效地整合知识资源;

(二)顾客是企业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三)提高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提高企业核心的竞争力。因此,针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的变革,变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企业日益变化的生产环境以及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要求来革新传统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从而使得企业的各个环节达到效能的系统化与最优化[1]。

二、构建企业管理平台

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作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主要构成部分为: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与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其中,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管理的核心部分,而信心技术的基础建设是整个信息化管理的基础部分。

(一)构建知识管理的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即KMS,其以如何加强企业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增加企业的信息价值作为主要的目标,是一个能够将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与企业的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在该系统中主要包括了全球网络、软件工具、知识库、知识的存储和加工的系统等方面。在KMS下,企业可以实现

以下管理内容:

1.管理、表示企业知识

2.积累、传递企业知识

3.挖掘新知识,使旧知识再生

(二)企业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

若要构建信息化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首要工作就是做好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之下,企业必须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将自身的信息化系统与社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对接,以便共享资源。其次,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将信息技术的结构建设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长远规划相结合,最主要的是与企业的信息资源相结合。同时,为了能够使企业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市场,企业的信息技术必须时刻结合企业的业务工作,以便随时能够重新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根据需要重新去构建管理模式,以便达到优化系统效能的目标[2]。

三、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措施

企业的无形资产作为信息时代之下企业进行经营与管理的重要资源之一,整合、优化企业资源是实现企业有效管理的办法之一。

(一)企业管理者应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意识

企业若想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战略,管理者必须纵观全球,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主,因为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有效整合、共享企业资源的同时能够利用该资源给企业的各种经济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二)建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建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并且注意其应满足适应性与先进性,不能够一味地认为高科技就是最好的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因此,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根据与合作伙伴的经营关系做好各种市场调查,弄清企业的管理结构,在这些基础之上去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随时的改革与更新[3]。

(三)日常工作信息化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时,必须强制、严格要求企业的日常工作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操作。员工在业务在最初发生时就应该一次性地录入系统,后继的工作者便可以根据系统预定的流程进行规范处理,避免出现人为操作的虚假信息。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跟踪企业信息的处理过程,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提升管理。

(四)建设信息化队伍

企业员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人员。企业必须根据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强化对企业员工的信息技术培训,根据岗位的需求让员工掌握、革新相应的信息技术技能。同时,在引进信息化人才时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务必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够独立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促进企业员工整体的信息化水平。

(五)统筹规划信息网络

企业必须统筹规划信息网络,分步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从企业最突出的问题着手解决。一个好的统筹规划,必须与企业的管理思路、战略规划、周边环境等紧密结合,从而能够更好地位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培养自身的信息化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信息化作用,建立起一个属于企业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

四、结束语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得许多企业开始重视自身的信息化管理,不少企业更是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管理阶段。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对企业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和整合,使分散的数据能够集中到信息中心,为企业制定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保障了决策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决策者还能够通过信息中心对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监控,防止部分员工上报虚假的企业信息。总而言之,信息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更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玉平,王嘉.浅谈信息化建设模式下的企业管理理念创新[J].现代营销,2013(05):159.[2]翁江平.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2(11):48.[3]何宇超.生命周期理论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中国商贸,2013(10):97.

第四篇: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状况提出来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这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乡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于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在改善城乡关系的过程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始终应当是核心、动力和基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发展战略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商品市场一体化、经济活动网络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学者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户籍管理、住房、食品供应、就业、教育、医疗等更大的领域。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的过程。也有学者将这种城乡融合扩展到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空间等各个方面,将城乡一体化看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城市和乡村将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城乡一体化不论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过程,还是一种结果,都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趋向、必然选择。

城乡一体化早在19世纪中期就成为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历史上城乡隔离发展所造成的各种经济社会矛盾日益表面化,城乡一体化逐步受到重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于90年代中前期开展了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案,对领导决策和管理实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内地,宝鸡等城市也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国五十多年的投资建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太原工业化的进程,形成了较为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在工业化的强大带动作用下,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雏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太原市已开始呈现出人口、产业向外扩张的离心城市化特征,这表明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在加强,城市发展进入极化与扩散并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日益密切,原有的城乡分离、甚至对立的状况将逐步得到转变,建立呈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利益共享的共荣互动关系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任务。1998年,太原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来的3个城区和2个郊区调整为现在的6个“城乡一体化新区”,各辖区中既有城区又有郊区。其目的是从行政上加强城市与郊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发挥城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率先发展”的新战略,未来太原市中心区的经济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扩散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些,为突破和改进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经济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本课题在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重点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对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太原市城乡关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为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城乡关系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城乡关系现状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问题提出的。简单讲,城乡关系就是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但在研究中考虑到城乡之间的联系,必须对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关系取决于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状况,如城乡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性、通达性等。在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因素对城乡关系的影响相当深刻,同一行政区划单元内由于行政上存在隶属关系联系,经济联系较为密切。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经济联系则相对较为松散。

城乡关系研究范围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联系的强弱,又要考虑行政地区范围的影响。在本项课题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区,即建成区部分。乡村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指太原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部分,即近郊(现6个城市辖区的郊区部分)和远郊(市辖县、市);考虑到太原市大都市区发展已形成雏形,另一个层面系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晋中等受中心市区影响明显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区,即太原市都市圈。

2000年,太原市市区(6个辖区)年末常住人口达到233.2万人,占全市的75.6%,而各项经济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除外,见上表)在全市所占比重均超过了80%,其中,财政总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项存贷款余额、邮电业务总量等均占到90%以上,表明市区经济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见表1),同时也是全省半数以上的科研机构。太原市是华北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通过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铁路与省内外保持便捷联系,太古岚地方铁路加强了市区与古交的联系。公路以市区为中心,通过八条主干线辐射全省,同时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节点。太原武宿机场是全省唯一的4D级干线机场,现已开通72条航线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机航线,通航城市达到50个。近年来,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东山过境高速公路、“一桥两路”、长风大街、机场路、城市出口、城市客运站及城市次干路、支路的建设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网络条件,使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逐步走向合理化。太原电网是联系山西省北部、南部、东南部电网的枢纽,也是省网的负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电量204.8千瓦小时,居全国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气、热力生产与供应设施发展较快,城市气化普及率已达86%,城市集中供热也正在积极扩展。由此可见,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范围内的核心地位十分明显,并且通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区与近郊、远郊以至省内其它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更加便捷。

第五篇: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李 晓 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摘 要]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的核心理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制

度能否充分和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衡量因素。在新医改背景下,“人人公平享有健康保障”成为

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推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而实现三项医保

制度整合衔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下一步要重点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努力保

障流动参保人员的就医权益,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整合经办资源,强化管理体制统一

化;确定合理的筹资补偿机制,强化财政补贴机制。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公平;正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8284(2012)06 -0143 -04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国家“十一五”

时期的锐意改革,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的 医疗保障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低水

平、广覆盖”的保障目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毕竟才走过十几年的历程,还存在诸 多问题,特别是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分设、管理不统一、资源碎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道德风险、过度医 疗等问题,不仅给推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带来障 碍,也不利于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随着经济社 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人们对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即由“人 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产生了强烈的诉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如何加快城乡统 筹步伐,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制度、积极探索覆盖城镇 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多层次的全民医疗保障体 系,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目前三项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 整合和衔接,最终实现“公民平等享有健康权利”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 1. 相关理论基础

(1)公平理论。公平指人们在处理利益与问题时,要

符合常理,能被大家所接受,换言之,也就是不仅要考虑 个人利益,也要关注他人利益。卫生领域的公平性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健康的权利,医疗卫生资源 的分配应以需求为导向,而不是由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 者收入水平来决定。随着我国对卫生公平认识的不断深 入,特别是近几年来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施政理念,为 进一步提高卫生制度公平性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基础。(2)正义理论。关于正义理论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 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 1971 年出版的《正义 论》,约翰·罗尔斯的观点一经问世便得到西方主流社会 的普遍认同并获得很大反响。他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源再 分配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在不影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提高处于劣势地位人群的利益,这种分配方式便是有效 的、正义和公平的。也就是说,在分配权利和义务时,一 定要关注弱势人群的利益,因为只有在提高了弱势人群 利益前提下的不平等分配才是公平和正义的。2.相关概念界定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作为一 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的建立是为弥补参保居民因疾病而 导致的损失

。它主要采取政府补助、单位和个人缴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等形式,参加医疗保险的居民花钱看 病后,由相关部门按照政策进行某种程度的经济补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差别是基 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出发点是社会公平和正义,最终目的 是保障居民享有平等的卫生服务,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 的出发点是经济利益,它的目的是保障投保人的权益。

(2)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

实质是打破并彻底改变城乡分割局面,逐步消除城乡医 疗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建立统一的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合理配置城乡卫生资源,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筹资与 补偿水平的巨大差别。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自从 1998 年国家出台《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的决定》到现在,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三种卫生保 险体制。第一种是 1998 年为城镇就业人口建立的城镇职 工基本医疗保险(UEBMI)。第二种是 2003 年为农民设 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NCMS)。第三种是国 务院于 2007 年在 79 座城市启动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 险(URBMI)试点,其主要对象为没有正式工作的城镇居 民,特别是一老一小。此三项医疗保险制度构成了当今 中国医疗卫生筹资的基础。关注和改善社会公平一直以 来都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方向,卫生领域也不例外,卫生资 源的分配是否公平,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在经济、社会诸方 面收益的平等性。令人兴奋的是,在实现社会转型的关 键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 医疗保障工作,努力改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2009 年新医改方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实现了理念上的创 新,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建成全面 [1]涵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保制度”的方针。2010 年中央一 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努力做好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 政策衔接。“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攻 坚时期,我国“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地区间 卫生服务供给差异明显缩小。在这个总目标下,“十二 五”期间卫生工作的要点之一就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 置,逐步提高城乡医疗保障均等化水平。目前我国已经 从制度层面上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多元筹资格局,参保面 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保”的目标,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到 2011 年为止,有 4. 29 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有8. 34 亿人参加了新农合,全国人口总参保率达 到 90%以上。

三、我国城乡二元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分析

我国长期的二元观念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的城乡差

异和地区差异,使现有城乡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在 公平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分设,使参保人员只能按照每个人的户口参加相应的医疗保障 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城乡户籍观念,不利于实现 社会保障的公平和正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制 度的二元性。如果按照户籍设计医疗保障制度,非农业 户口居民只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 本医疗保险,农业户口居民只能参加新农合,而农民和市 民在筹资、补偿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新农合筹 资水平还不足职工医保筹资水平的 1/13。二是管理的二 元性。目前,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和 经办,导致很难有效、准确地评价各项制度运行的绩效,同时提高了制度间的转化和衔接成本。主要表现有: 一 是重复参保。参保居民,尤其是大量农村企业员工、农民 工、被征地农民、在城市上学户口在老家农村的学生等,这些人群的重复参保现象非常严重。二是重复补贴。数 据显示,重复参保的比例约占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 10% 左右,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三是重复建设。重复建 立经办机构和信息系统,不仅导致了卫生资源的浪费和 成本的增加,同时也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下降 [2]。

2.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困难。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

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加快,流动就业人员比 例不断上升。2009 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流动人口

为 1. 8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 13. 5%),其中农民工为 1.49

亿人

[3]

。虽然劳动力流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利

于缩小城乡差距,但因城乡之间在保障制度和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流动人员医保关系转移接续一直没 有很好解决。于 2010 年 7 月实行的《流动就业人员基本 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一些问题,但还不是很完善。因此,目前非常有必要探索 一种合理有效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机制,一方面是 为了促进公平和正义,另一方面也是为满足现实的需要。由于人口的大量流动,跨统筹区就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现有制度已不能适应这种新需要。因此,当前的新医改 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关注并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关系 转移接续的问题。

3.不利于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筹资机

制不稳定,难以实现基金长期平衡。首先,尽管目前的筹 资水平在逐年提高,但筹资机制不稳定、不科学,随意性 较强,筹资渠道狭窄;其次,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筹 资主体,政府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再次,统筹层次偏低,从理论上讲,医疗保障统筹层次越高,抗风险能力就越 强。但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普遍偏 低,成为筹资机制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当然,我国

目前医保基金结余情况还是可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 是城市化过程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从事第一产业以外的第 二和第三产业;二是参保人员的年龄构成在不断改善,也 就是说缴费人员增加,报销人员相对减少。二是补偿机 制不合理。目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推行的是“门诊 小额报销、住院大病统筹”的办法,门诊报销的范围和比 例不高。理论上,医疗保险的偿付水平高,群众受益就 大,反之则小,门诊偿付水平要高于住院报销水平。数据 显示,提高门诊报销比例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居民的 医疗负担,比如补偿住院费用的 50%,居民医疗负担降低 15%;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同时补偿 55%,则居民医疗负 担下降 40%。

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我国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城镇居民医保、职

工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组成,也就是“3 +1”模式。今 后的主要发展取向是从“3 +1”模式过渡到“2 +1”模式,再过渡到“1 +1”模式。其中,“2 +1”模式的含义是指城 乡居民医保 + 职工医保 + 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医保是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之后的医 疗保险制度。“2 +1”模式的含义是有工作单位的劳动者 必须强制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其他人则参加城乡居民医 疗保险。“1 +1”模式是指全民医疗保险 + 医疗救助,这 一模式的含义是所有社会成员统一参加一种社会医疗保 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作为补充。现阶段首先需要整合 的是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这两个社会医疗保险 制度的性质基本相同,将两者整合不仅符合社会医疗保 障制度的发展方向,而且有利于降低制度运行和管理成 本。

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统筹涉及三个方面,即 制度、管理与经办服务 [5]

。统一经办服务有利于降低制

度运行和管理成本,统一管理有利于制度的衔接,统一制 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条 件等方面的不同,全国各地在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 度统一的道路上措施不

一、已经探索出几种不同的模式: 一是实行制度统一。即统一后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是 一种统一经办和管理的结构分层体系,分为多种缴费标 准和报销标准,参保居民可自愿选择。广东省的珠海、佛 山、湛江,江苏镇江,福建厦门等地区都采用这种形式。二是制度分割,管理统一。即依旧保留城镇职工医疗保 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三项制度,将新农合从卫 生部门管理剥离出来,划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从而实现 医疗保险制度管理上的统一。典型城市主要有惠州、揭 阳、无锡和乐山等。三是制度分割,经办统一。即依旧保 留三项制度并存,仍然维持原来的管理体制,但统一经办 资源,实行城乡居民医保经办的一体化管理。典型城市 有江苏兴化市。综合上述分析,我国目前城乡居民医疗 保障制度统一进程表现为梯度发展模式,但它的最终目 标是相同的,也就是保障居民平等享有医疗服务和拥有 健康的权利。

一个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完善,离不开制度 赖以生存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优 先发展城市的道路导致城乡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不 均衡,因此,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实现只能是 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一是纵向上要按 照步骤有序进行: 依次实现经办服务统一 ———管理部门 统一———一个制度内部标准统一———制度整体统一。二 是横向上要兼顾当地经济水平和居民经济能力。城乡医 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在全国的实施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理论上,城乡收入差距越小,实现城乡医保制度统一的 水平就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实现城乡医保制度统一 的阻力和障碍越大。基于此,在具体运行中,首先,对于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率较高,城乡收入差距小,已具备 了必要的条件和能力,可以实施全面统一的制度,真正实 现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其次,对于中等发达地区,可以 实施“一个制度,多种标准”的形式。同时,必须大力发展 当地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实现城乡医保制度无缝 衔接。另外,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近期应着眼于实现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并保证各项制度 的协调。

五、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 化的对策

1.可行性分析。总体来看,学术界和决策层大都认 识到了二元医疗保障体制所造成的制度公平与正义的缺 失,在此基础上就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 问题形成了共识。同时,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 体化也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统 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和关注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 问题,奠定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政治 基础;城市化、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奠定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经济 基础;各种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不断 完善,奠定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制度 基础;广大居民对于医疗保障公平性和正义的强烈诉求,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广泛的社会 基础;理论界提出了多种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如二元经 济发展理论、非平衡增长的理论,为促进统筹城乡基本医 疗保障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2.对策及建议。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对于医疗保障

制度来说,它的首要目的就是向不同区域间、城乡间居民 提供均等的公共卫生服务,更进一步说,我国基本医疗保 障制度的定位就是要在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管

理、支付和筹资等方面的一体化,从而促进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1)强化城乡一化化观念,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 运行环境。一是打破户籍限制,城乡居民医保统一运作。政府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的观念,平等对待城市和农村居 民。在“十二五”期间,应充分把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 革、颁布《社会保险法》的机遇,尽快出台相关指导性文 件,确定统一管理的原则和内容。二是继续完善社会医 疗保障制度的运行环境。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 卫生体制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健全国家基本药 物制度,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健全社会医疗 保障诚信体系。

(2)保障流动参保人员的就医权益,完善医保关系的

转移接续。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 乡居民流动越来越频繁,随之带来一系列异地就医和基 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方面的问题

[6]

。一是进一步完善异

地就医。当前,我国医保基金主要为市级或县级统筹管 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再加上中央对社会医疗保险 制度的规定都只是原则性的,结果导致各地区灵活地制 定政策,造成基本医保药品目录、服务标准、项目收费和 负担比例等均存在显著不同,从而加大了异地就医结算 的难度。建议“十二五”期间完善地区之间异地协作机 制,建立省级和全国异地就医服务平台,将异地就医结算 作为提升医疗保险服务的重点。二是进一步完善医保关 系转移办法。探索各种医保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使参 保人员在发生跨地区或跨制度转移后,还能够与原有的 制度有效衔接,特别要解决如何计算居民医疗保险与职 工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以及如何补偿参保人迁入地的医 保基金等问题。此外,还要进一步满足城乡居民自由选 择医疗保险险种的现实要求,比如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 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保或新农合的有效对接等。(3)整合经办资源,强化管理体制统一化。一是整合 经办资源。在城乡统筹的大趋势下,整合医疗保险经办 资源可以避免部门间推卸责任、医疗保障规划的短视行 为。针对当前还没有具备制度完全统一能力的地区,可 以考虑采用在完全统一制度之前,先把居民医疗保险和 新农合的经办业务合二为一,实现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 合的经办一体化。另外,要积极完善覆盖范围广、速度 快、效率高的计算机系统,全面提升医疗保险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7]

。二是强化管理体制统一。我国要进一步加强

医疗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尽量减少制度管理及运行成本,促进医保制度在城乡间、地区间、险种间的统筹安排和协 调推进。

(4)合理确定补偿机制,强化政府筹资主体地位。一 是完善稳定长效的筹资机制。首先,进一步强化政府提 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地位,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本次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已经明确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 制度划为公共产品,因此,强化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供 给是其应有之义。近几年,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和老 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问题,加大卫生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要以世界一些国家卫生投入为参照标准,进一步提高卫生投入在 GDP 中的比重,强化政府的筹资 主体地位。其次,探索居民跨自动续保模式,完善鼓 励居民连续参保的机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 合理提高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实现筹资形式的多元化,进 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另外,进一步提高统筹 层次。“十二五”期间要继续探索城乡医保制度统筹路

径,全面实现地(市)级统筹,探索实施省级统筹,最终实 现全国统筹的终极目标。二是合理确定补偿机制,合理 确定医疗保险的偿付标准。从世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 公民健康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医疗保险的偿付标准大 多数都从补偿疾病支出发展到保健预防层次。所以,建 议在目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制度仍旧以“保大病”为 主的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从保大病向兼顾小病过渡,提高参保人员的门诊偿付比例和受益水平。[参 考 文 献]

[1] 王保真,等.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的实质及发展趋势[J]. 中 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8): 32 -35.

[2] 王东进. 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的战略步骤[J]. 中 国劳动保障,2008,(8): 16 -18. [3] 何文炯.“十二五”医疗保障: 更加公平更为有效[J]. 中国 医疗保险,2011,(1): 11 -13.

[4] 梁金刚. 统筹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研究综述[J]. 中国医疗保 险,2011,(2): 45 -50.

[5] 仇雨临. 城乡医疗保障的统筹发展研究[J]. 科技与社会,2011,(4): 75 - 87.

[6] 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M]. 北京: 人民出版 社,2008: 193.

[7] 陈建胜. 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J]. 浙江社会科 学,2011,(1): 141 -147.

下载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供电企业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本站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

    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及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大全

    电网变电运维站管理模式及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的几点思考 摘要:近年来,各地方电网的发展成效异常显著,期间变电站的规模与数量随之增加,此外电网设备水平与生产技术也得到大幅度......

    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城乡一体化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本文内容:[摘要]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主要存在医疗保险关系的衔接问题、资......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五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摘要:城乡一体化规划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有着无限的潜力......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研究基地

    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研究基地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是消除城乡......

    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体系研究

    编者按: 在近期结束的2009年度全省统计科研中标课题成果验收活动中,各市统计局的整体研究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提高,在如何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来度量和测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