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6:2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虽然仍存在对其内涵的认知与理解问题,但是根本不存在引起“取消”或“保留”之争的问题

无论近现代以来有关“中华民族”的概念之争有多少种观点,中华民族(Chinese Nation)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民族(state nation)就是代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总称。中华民族是由全体中国人组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代表和民族标志。但是,这种认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西方理论中有关国家民族是“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之论,为学界所普遍认同。但是,对不同的国家来说,这种“想象”的历史文化基础并不相同,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确有其独特性,这绝非“例外”,而是事实。

“中华民族”概念自近代以来早已渗透于中国的社会政治土壤之中了。中国共产党自建立那天起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宣示也庄严地写入了党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昭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强音。中华民族成为宪法概念也是迟早的事情。因此,所谓有人声称“取消”中华民族、或有人“建议保留”中华民族之类的说法,不过是自说自话的呓语。前者至少属于缺乏对民族国家建设、国家民族建构基本理论的认识,后者则颇有“危言耸听”以谋“力挽狂澜”之功的嫌疑。

对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国家民族概念,虽然仍存在对其内涵的认知与理解问题,但是根本不存在引起“取消”或“保留”之争的问题。上世纪50年代包括民族识别在内的民族大调查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之一,就是中华民族。包括海峡两岸关系中最大公约数的共识,“一个中国”的民族共同体表达,就是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因此,如果按照经典民族国家“一族一国”的理论括套,那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一个中国”。这在概念上不存在歧义,但是要达成广泛、深入、稳定的自觉共识(自觉认同),则是民族国家建设的任务。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从思想理论到政治实践,已经历了百年。有关“民族”、“国族”及其“主义”的解读和阐释也数度形成高潮,但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仍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而且也还处于初级阶段。

民族国家的建立只是国家民族建构(nation building)的开端,因为大多数、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国民成分异质性的特点(种族、民族、宗教、语言、文化、族裔),因此也存在着国家认同、地区认同、群体认同(即上述异质性因素)的不同层次和界域。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一族一国”或“一国一族”的“想象”,“更常见的情况是,民族是非建不可的,全然不同的人民碰巧杂处国境之内,于是就成了民族。将一国的人民变为一族——在居民中建构共同的民族认同——的努力,便都汇聚在了‘民族建构’这面旗帜之下了”(杰罗姆·布劳恩、乔治·迈克)。而就世界范围而言,“在很多国家中,成功地普及共同的民族认同是一个意外而脆弱的成就——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事实”(威尔·金里卡)。中国也是如此。

当然,每一个民族国家的民族建构享有不同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条件,上世纪60年代“非洲年”涌现的大批非洲国家——地图所示这些国家的几何图形般的领土版图——属于“法理国家”,即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分割占领条件下,“根据国际法与实践的要求创造出来的;„„它们基本上不属于‘经验’国家(按照一般的说法,即民族国家)”(维克托·勒·维内)。在民族国家建构方面,中国属于“经验”国家范畴。但是,由于冷战时期对抗的国际环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内环境,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进程有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突出了阶级属性的观念,并且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分野作为了国家民族认同的标准,从而导致对经典作家有关无产阶级民族建构理论全面理解的忽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两种趋势的判断,第一个趋势就是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客观证明。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传统帝国的解体或现代转型、“去殖民化”的民族解放运动、两次“热战”和一次“冷战”引起的国际格局变化,使世界范围的民族国家数量出现了几次批量性增多的高潮,帝国霸权的衰落引起的民族独立运动释放使世界国家格局趋于基本稳定。虽然在一些国家内部,栖身于国际社会之中仍存在差不多数以百计的谋求独立建国的分离主义势力(运动),但是当今世界不存在20世纪那些引发国家格局重大变化的国际性动能。

经典作家不仅揭示了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形式的“常态”,而且也提出了两个基本原理,一是“工人没有祖国”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二是无产阶级必须取得民族国家的领导权并“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对此,列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在民族国家形成时期,无产阶级的作用有些不同。如果只抓住第一个原理(工人没有祖国),而忘记了它同第二个原理(工人组织成为民族的阶级,不过这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个意思)的联系,这将是天大的错误”。因为忽视了第二个原理,民族“就不能巩固、成熟和最终形成”。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国家民族建构,与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个“民族”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能够建立由多民族无产阶级联合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还在于必须通过颁布全国性的法律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保障少数民族平等权利为主旨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确立,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奠定了制度和政策基础。但是,在1958年以后的20年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所包含的各项民族政策在实践中蒙受了重大挫折。这种挫折不仅迟滞了中华民族建构必须具备的经济社会物质基础的建设进程,而且损害了中华民族建构必须依托的族际关系平等团结的培育过程。改革开放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就是为构建中华民族创造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的拨乱反正,就是为构建中华民族创造有利于“巩固、成熟和最终形成”的族际关系社会环境。这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全国性的法律得以保障的原因。

中国的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建构一直存在着对“民族国家”、“国家民族”理论认知的缺失,这也导致对中华民族概念理解方面缺乏学理支持和民间自觉的认知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建构一直存在着对“民族国家”、“国家民族”理论认知的缺失,这也导致对中华民族概念理解方面缺乏学理支持和民间自觉的认知。其重要原因之一,大概就是经典作家指出了“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形态,而对此教条化地理解就可能产生社会主义国家并非“民族国家”的误解。无论如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作为独立自主的国际行为主体在与国际社会全面互动的进程中,民族国家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受到关注,学界也开始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1840年的欧洲“民族之春”来观察民族国家模式、民族主义、民族建构等问题。这种关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或重返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研究,或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衰落论”、“主权让度论”、跨国公司崛起等现象来声张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意识,或对超国家联盟的出现及其“申根协议”的自由往来效应羡慕不已的超前想象,等等。这些研究取向或多或少地成为观察中华民族事务、民族问题的背景。

如前所述,对费孝通先生概括的“多元一体”国情,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多元一体”的国家层面表达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此则有歧义,至少有人在建议改为“统一的多族群国家”。当然,这不是一个“民族”改“族群”的名称问题,而是因为中国的“56个民族”是国家认定的中华民族组成部分,其中的少数民族享有在聚居地区实行自治的法定权利,而保障这些权利的制度、法律和政策被视为不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设计”。因此,“去政治化”的“民族”概念,改为“文化化”的“族群”概念,就成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依据,同时也成为导致其论证谬误百出的根源。如果民族识别的“民族”是费孝通先生理解的“民族”(nation=ethnos),那么就不存在56个与中华民族含义相同或比肩的国家民族(nations),而是享有中华民族共同身份的56个民族(56 nationalities),事实也正是如此。

在以中华民族为56个民族总称的国家民族概念中,仅从“多数”和“少数”的表述而言,就是中华民族中存在着国家民族的多数(national majority)和国家民族的少数(national minority)。中国“少数民族”这一概念用英文表述为national minority,就是增强中华民族意识、身份归属的标准表达形式。当然,对应英文的目的是为了国际交流和对话,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情和民族政策。同时也是借助英语的表达来解读中国的“民族”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而这些含义虽然在国家的法律文献、政府宣示、学术研究、教科书中得以体现,但成为国人普遍的认知却仍然有限。

因此,当出现某个少数民族个体填写入境他国的表格在nationality一栏填上了自己的族别而非chinese时,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将这种例证视为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否定,也实在是危言耸听。可以说,对国家、中华民族认同的培育,是国民教育的繁重任务,国家通用语、教科书、教学设施等都是实现这种培育过程最重要的工具,这是民族国家建设、国家民族建构社会化的基础工程。不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教育实现程度,与“扫盲率”、“入学率”等统计数据之间的差距不可忽视。何况,很多少数民族还面对着语言适应问题。

对此,“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也认为:“要特别重视教育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增加对各族公民的教育投资,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律推行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混班教学”。无疑,这是“第二代民族政策”设计中值得重视的“建设性意见”。但是,在全国范围、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各个民族自治地方、或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一律推行双语教育”,是否可行?恐怕将占GDP4%的教育投入都用于此也是杯水车薪。如果上述建议中的“各族公民”和“一律推行”包括了汉族和内地、东部地区,那的确属于“放卫星”式的大胆设想,若然可行不仅会使中国的民族工作登上一个新台阶,而且也一定能够创造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自由流动”的“大格局”。因为影响少数民族全国性“自由流动”的因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内地、东部省市的教育体系中没有双语教育。

如果上述建议中的“各族公民”不包括汉族,“一律推行”的对象是指少数民族,那也一定会得到少数民族家长和学生的拥护,只要双语教育的国家通用语、少数民族的母语教材、授课比例设计科学合理,符合不同地区的社会语言环境、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就一定能够达到双语教育的效果——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本族母语言文字。至于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能够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规定得以实施,就会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局面。民族事务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复杂多样,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因此也需要政策、策略和方法的多种多样、符合实际,而不是靠“一律”式的宣示。这种“一律推行”或“特别是不允许”之类的极端化、简单化“建议”,当然不属于“千方百计”。

对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在领土、主权、国防、外交、行政区划、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形成集中体现国家统一意志的体制、法律和政令,这是不容置疑的内政通则,在此基础上构建、维护、巩固国民认同的整合,就是“民族是非建不可的”的必然选择。在这种“非建不可”中,语言即是构建国家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甚至可以说:“实际上对官方语言的界定、标准化和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民族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之一”(威尔·金里卡)。所谓多民族国家的“多”,往往与“多语言”相关,所以语言要素也成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中国是语言资源丰富的国度,包括汉语在内有属于不同语系的130种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这些语言资源是中华民族国家建设的题中之义和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操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的交流,则需要共同交际的语言,当代中国的国家通用语就是汉语普通话(台湾称为“国语”),这也就是“中华民族语言”。

汉语是由一系列方言构成的国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特别是秦汉以来历朝各代的官方语言。现代“中华民族语言”是在汉语方言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发音普适性的标准化语言,而绝大多数汉族的母语发音则属“口音各异”、甚至难以沟通的方言。至于少数民族,至少几千万人也在使用其聚居地区的汉语方言(或历史上的官话),其他少数民族则有其历史传承的母语。因此,国民整合、国家民族建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各民族都需要学习和掌握“中华民族语言”,汉族也不例外。这就是笔者曾多次强调的各民族都要“中华民族化”,而非“汉化”。汉族学习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母语方言的消失,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普通话也不意味着本族母语的终结。

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倡导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础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为了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化”,其中通过国家教育体系推广汉语普通话,就是在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这方面,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可谓任重道远。但是,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离不开经济生活的需求,这种自觉的需求是教育实现程度最强劲的动力,“经济流转的需要就会愈迫切地推动各个民族去学习最便于共同的贸易往来的语言”(列宁)。不仅如此,在关涉各民族交流融通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民族意识消长、人口流动广泛、族际通婚普遍等诸多方面也只能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自然发生,而不是改“民族”为“族群”,改“三个离不开”为“三个分不清”就可达成的。

第二篇: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现状与思考.

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全世界惟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随着我国主要中心城市步入小康社会,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仅以云南为例:2005年1~6月,云南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3.1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2.2%;接待海外入境游客69.1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48.4%。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5亿美元,增长36.1%。同期接待国内游客3507万人次,增长16.5%。但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品牌意识、特点不鲜明,民族文化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欠缺;二是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三是虽然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产品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导致产品内在的经济价值严重低于市场价值。

二、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团,发挥“优势发展、重点布局”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区域都有各自浓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同时,各区域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理论,本文尝试将我国划分为8大具有文化代表

性的区域,每个区域以2~3个城市作为区域发展极,创建区域民族文化品牌。(1构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大华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立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和新中国的首都,在人文景观方面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与北京代表的“皇家情怀”相反,相邻的天津则代表一种“平民文化”,相声、话剧、天津快板都是街头巷尾群众表演的文化形式。以“皇家·平民”作为其品牌战略。

(2构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笼头的华东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其迅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杭州的西湖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以“江南水乡”为其品牌战略。

(3构建以广州和福州为核心大华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新址、广州雕塑公园,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设施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建立了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作为八闽首府,福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潮汕文化的代表,其中,“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

文化”、“寿山石文化”是其文化的代表品牌。因此,整合广州和福州的文化特点,以“潮汕·岭南文化”为其品牌战略。

(4构建以长沙为轴心的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长沙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一直是其文化名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会展湘军”、“体育湘军”等为品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长沙成为中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因此,以长沙为轴心,覆盖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以“湖湘文化”为其品牌战略。

(5构建以重庆、成都、昆明为中心的西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重庆作为第四个直辖市,是西南经济中心,同时作为三峡所在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成都是中国古代三国文化中心,是诗赋之都,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熊猫之乡。昆明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是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地。因此,以重庆--成都--昆明为轴心,以“民风·民情·民俗”为品牌战略,构建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

(6构建以兰州、乌鲁木齐为轴心的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兰州地处黄河之滨,享有“黄河之都”的美誉,既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马厂文化的交汇点。境内的敦煌遗址是国内外闻名的佛教文化、雕塑胜地。新疆有独特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文化及自然风光,是我国极富民族风情 的地区。因此,以兰州、乌鲁木齐为轴心,以“丝绸之路”为实施其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战略。

(7构建藏文化产业区。藏族文化以其璀璨夺目,绚丽多姿的

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力量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震憾世人,成为人类文明园地中一束最辉煌最瑰丽的奇葩。西藏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以拉萨为中心,覆盖西藏自治区以“喜马拉雅”为品牌实施其文化产业战略。

(8构建以西安、太原、郑州为轴心的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中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自周秦、汉唐、十三代帝都形成的中原文化、秦楚文化、游牧文化交融杂糅,形成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神采;中原文化发源地河南以及晋商文化发源地山西是我国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因此,以西安--太原--郑州为轴心,以“中土文化”为品牌实施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高级化 作为公共资源和国家战略性资源,文化产业既是可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化资源,也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表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动加入到世界文化产业链中,积极分享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在国际上知名的文化集团公司。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在发达国家垄断的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使民族文化产业向专业化、纵深化、产业化、高级化发展。

3、打造精品,带动周边产业,实施产业联动战略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魂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的最高水准。民族文化首先要推出精品,通过精品的推广,带动周边产品、资源、工艺等各方

面的需求,使产业链变粗变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云南印象》正是通过在国内外的大量巡演,激起各国人民对云南的向往,带动了云南的民族旅游业、手工艺业、服饰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国民经济增加值的全面上升。

4、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实施区位联动发展战略

突破行业壁垒,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整合各种要素,这不仅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有效的产业组合方式,着力抓好全社会各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共享文化资源,降低成本,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整合资源,实施区位联动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好各区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选择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效应的项目,整合宣传文化口分散的国有资产,文化主管部门之间要沟通顺畅,做好区位之间的桥梁工作。最近新疆旅游线路的火爆就是区位联动的一个明显例证。

5、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经营战略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培育大批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的民族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 的市场环境。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和开拓,提 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6、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 鼓励和引导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提高 传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业,促使民族文化 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要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我们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 要求,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即在引进高级民族文化人才 的同时,也要将本地区的人才送出去交流,取长补短。培养一大批优 秀的文化经营策划与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资本市场 运作和管理人才。

三、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以产品为媒,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以产品为依托,将文化蕴含在产品之

中,通过产品的出口宣传民 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一条捷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 是原来就存在,已有一定历史,深入人心的产品,如大华北文化产业 集团中的故宫等世界遗产品牌、天津的享誉中外的美食十八街麻花、以及苏州的刺绣;西北文化产业集团的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等等,另一类是新鲜的、通过传媒等各种现代化渠道进入千家万户,在短时 间内吸引人们的产品,如以长沙为核心的中南民族文化产业集团推出 的“超级女声”就是这类产品的代表。

2、以链促销,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国际营销分工新体系 鼓励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文化市场,以获得更多出口市 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在国外直接构建文化产品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把生产制作、市场营销联成一体,形成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发展即是典范代表。我国的国粹京剧 也可以走这条道路,通过融资、合作等方式,募集大量资金,在国外 直接编、排、演,然后直接推广营销,推动京剧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 传播。

3、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提升产业结构,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本质上就是由一个个具体项目累积而成。也就是 说,项目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其中的重大项目是文化产业的支撑 点。以此为契机,牵动企业投入其中,整合各企业在经营、管理、资 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产生凝聚、放大效应,将民族文化产业做大 做强,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4、以大型文艺活动为桥梁,打造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兰州以“敦煌、丝路、黄河、多民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宗旨,通过“兰州黄河之滨”、“敦煌之夏”、“夏河拉卜楞之夜”、“天 水伏羲乐舞”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发和推广丝绸之路甘肃一线的精品 文化资源,向国外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加速发展,成为中国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盛事

第三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什么什么课程论文

号:

名:

院:

业:

级: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的思考

摘要: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有很大启发意义。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将成为教学设计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教学 课堂 正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或者是对问题解决的一种假设,这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由此可见,建构主义不仅重视知识识记,更重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的把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还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

知识的建构就是我们在一定的情景下,面临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时,会根据情景中的线索,调动头脑中事先准备好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先前经验,来解释这些新信息、解答这些新问题,赋予他们意义。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造者。他们认为学习是发展,是改变观念;教学是帮助他人发展或改变的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好的教师不是在于教学而是在于能激发学生自己去自主学习;好的教学也并非是把教学内容解释清楚、阐述明白就足够了,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研究知识,独立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比如说在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些公式推导,教师就要以合理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总结。

二、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溉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教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景,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此时教师就应及时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才能调动这种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靠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建构主义对教学的影响思考

建构主义有助于改变我国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关系,转变师生角色,建立互动的新型课堂;针对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模式,建构主义观点的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考。

(一)建构主义与我们传统教学管理冲突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等方面做较大改变。对于仍然有沉重升学压力的学生和老师来说,为教学管理和正常授课都会带来很变化。在教学评估上也较难操控,实践起来有较大难度。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在教学技巧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主动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从教师或书本中吸收知识。在教学情境监控上,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学生个人建构知识,并提倡合作式学习,学习活动就有较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强的监控能力。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能否“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的传统教学是一种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就是有可能会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合理的方式应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既发挥了老师的作业,也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和教学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仍将产生巨大地影响。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使其“本土化”,真正的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西方教育理论》,重庆出版社,2006.9 2.温彭年等,《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

3.刘儒德,《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民教育,2005,(17)4.张莉,《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师角色的新思考》吉林师范大学,2010,(24)5.舒红霞,胡坤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综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1)

第四篇:中华民族

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向来是不屈的民族,她的子孙向来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诚甘胆憾卫自己不屈的民族。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每一页,去感受那一串串光辉的名子:

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苏武,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还有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mzd,唤醒东方经济飞龙腾飞的dxp,每个名子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是啊,正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曾经有过世纪狂飙过,一切都曾倒下,面对着世界列强的瓜分,不屈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唤醒人们,为了自己的光明而战,终于,狂飙的日子不再到来,中国迎来了它新的生机。

长江、黄河是中华搏动的动脉,巍巍昆仑是她不弯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不弯的。青年知识分子尧茂书,只身首漂长江,因为他怀着“长江在中国,中国人应该首飘”的信念。自信、自尊、自强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历史从未停留过它勿勿的脚步,转瞬之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二十余年了,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世界各地——奥运赛场,联合国总部,以及那片洁白的圣域——南极。在科技领域,我们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巨型计算机的试制成功,卫星发射手段在世界上是领先的。1998年的“阿尔法”磁谱仪,其核心部分是由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研制的,从此中华儿女的脊梁挺得更直。

1999年,本世纪最后一年,澳门回归祖国,中国将结束有殖民地存在的历史,八十年前,“五四”的脚步迈进新的门槛。共和国五十周年华旦之际,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协会议顺利召开,指明了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1999年将是中国腾飞的起点。

我们是杰出的一代,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拼搏,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的翻动,它将载入这样一句话:未来的21世纪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复兴中国文明”的历史呼唤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搏大的力量在召唤着每一个弄潮儿,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中国心为之震憾。让挑战的狂潮来的更猛烈些吧!因为我们有一个信念:龙的子孙是强者

九八级十二班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中华民族

不屈的民族,中华民族向来是不屈的民族,她的子孙向来以爱国著称。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诚甘胆憾卫自己不屈的民族。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每一页,去感受那一串串光辉的名子:

从以死拒降,扬名百世的苏武,威震敌胆的民族

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再到为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还有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经济飞龙腾飞的邓小平,每个名子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是啊,正是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曾经有过世纪狂飙过,一切都曾倒下,面对着世界列强的瓜分,不屈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唤醒人们,为了自己的光明而战,终于,狂飙的日子不再到来,中国迎来了它新的生机。

长江、黄河是中华搏动的动脉,巍巍昆仑是她不弯的脊梁。中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不弯的。青年知识分子尧茂书,只身首漂长江,因为他怀着“长江在中国,中国人应该首飘”的信念。自信、自尊、自强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历史从未停留过它勿勿的脚步,转瞬之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二十余年了,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世界各地——奥运赛场,联合国总部,以及那片洁白的圣域——南极。在科技领域,我们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巨型计算机的试制成功,卫星发射手段在世界上是领先的。1998年的“阿尔法”磁谱仪,其核心部分是由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研制的,从此中华儿女的脊梁挺得更直。

1999年,本世纪最后一年,澳门回归祖国,中国将结束有殖民地存在的历史,八十年前,“五四”的脚步迈进新的门槛。共和国五十周年华旦之际,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政协会议顺利召开,指明了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1999年将是中国腾飞的起点。

我们是杰出的一代,进行的是前无古人的拼搏,历史的书面仍在不倦的翻动,它将载入这样一句话:未来的21世纪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复兴中国文明”的历史呼唤在古老版图上回荡不息,那搏大的力量在召唤着每一个弄潮儿,那雄浑的声音使每颗灼热的中国心为之震憾。让挑战的狂潮来的更猛烈些吧!因为我们有一个信念:龙的子孙是强者

九八级十二班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下载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华民族建构问题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问题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 教学形态建构的草根行动 海滨二中 徐谊 理性思考、科学实践、人文关怀 序言:教育是要打开校门的,心动更要行动。特殊性和个性的基础上思考......

    浅论关于中华民族声乐科学性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浅论关于中华民族声乐科学性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科学性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逐渐被业界和民间广泛......

    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考

    着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胡坚4832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向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迈进。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条件下,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为人们追求......

    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农村环境问题及思考 摘要: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的良好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同时,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成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日益建成,......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2012.04.19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中,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数学模型评价),教材中主要阐述定量评价部分,对于定性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老师解......

    建构教案

    建构活动教案《可爱的毛毛虫》活动目标:1、会运用插接的方法将雪花片连成一条,成为可爱的毛毛虫。2、学会轻拿轻放积木,养成良好的建构常规。活动准备:大、小雪花片;成品“毛毛虫......

    数学模型建构下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数学模型建构下的《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铜仁市实验小学 陈庆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06页: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

    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题记 近来我正参加“海巡31”的随船培训,有幸参与了对北部湾和海南岛环岛水域的巡视。每日与大海的亲密接触,种种感受和思绪在心中涌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