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1: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第一篇: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

题记

近来我正参加“海巡31”的随船培训,有幸参与了对北部湾和海南岛环岛水域的巡视。每日与大海的亲密接触,种种感受和思绪在心中涌动,让我很想为大海写下一些文字。作为一个内陆地区成长的人,第一次深入茫茫大海时所感受到的震撼自不必说,但我对大海的思考还不限于此。大学时代曾看过一本书名叫《历史地理学》,这本书触动了我借用历史地理学的一些观点,也就是从历史变迁中的地理因素的角度去思考华夏民族与海洋关系中的若干片段。

黄河蜿蜒

在华夏民族历史的早期,我们是远离海洋的。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曾经是一个以耕作为生的农业民族。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距今约6、7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曾是暖湿性气候,有着面积庞大的森林覆盖。这里虽远离海洋,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农业民族的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更确切说是降水和温度条件。从数千年来的气象资料来看,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显著变迁,具体体现在温度的降低和降水减少,学术界对其原因仍在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其结果是土地产出能力的下降,导致饥荒出现、社会动荡;而位于漠北更加寒冷地区的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会面临更加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因此对位于其南方的华夏民族加紧进行进攻和掠夺,史料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南宋时期(女真及蒙古南侵)、明朝末年(满清入关)等的游牧民族入侵时间,都与我国历史上的气候寒冷期相吻合。环境气候的变迁和异族入侵的逼迫,正是华夏民族向东南沿海地区开拓的重要原因。

雨露之泽

自东汉末开始,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大量北方人南迁。宋室南迁后,金政权统治黄河流域,北方人民再次饱受战乱的痛苦,加上拥赵兴宋的正统心理,人们又纷纷南迁,客家民系的主要来源正是宋朝时期从中原南迁的汉人。

从宋朝之后,我国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一方面是因为来自北方的移民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南方更优良的自然条件。

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情形。距离海洋的远近决定着降水的多少,因为来自海洋的湿润季风提供了大气中充足的水汽。充沛的降水提供了南方以高产的水稻为主的优越种植模式,南方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一年两季稻,部分地区甚至可以种植三季稻,远远高于寒冷干旱地区的种植效率。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更创造出一种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称为桑基鱼塘。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封建时期初步的商品经济在南方富庶地区发展起来。

舟楫之便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已经往西通达至罗马。然而及至宋朝,由于军事羸弱,西北陆路被游牧民族把持,陆上交通受阻。宋朝政府借助舟楫之利,发展了繁盛的海外贸易。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当时的中国可说得上是当时世界外贸最发达的国家。

此后的数百年间,我国的海上贸易虽有波折起伏,但从未完全中断。海上贸易从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也带来了西方的各种舶来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番薯、玉米、土豆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通过欧洲人的航海贸易传入中国,这些农作物的共同特点是适种于贫瘠土地、耐旱、产量大、可作为人类主食。乾隆初年,中国人口恢复了明朝巅峰时期的1.5亿人;而到了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竟增至3亿人,可见康乾盛世背后除了明君的文治武功之外,还有高产农作物的支撑。此外,由于这些高产作物都可以在东北种植,促使了大量汉族移民对东北进行开垦。东北地区古时一直被视作关外,是鲜卑、女真、契丹、满等渔猎民族的聚居地,而到了清末,汉人在东北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可见高产作物对中国的影响之大,也进一步看出海上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西风之渐

中国社会一开始对于西方的文化、制度是保守和不接纳的。这和我们的经济形态有关,我们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瓷器,但我们对西方的商品没有对等的需要,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经济;这还和我们的思想形态有关,中国数千年来经济、文化、军事领域一直领先周边邻国,精英群体中形成了自视过高的习惯性思维。

在海上国门真正打开之前,对于西方的文化,大多数的中国人仅停留在猎奇的认知水平上,认为西方确实有些先进器物,但只不过是奇技淫巧,意义有限。而西方人的思考则深邃得多,这些不远万里来到东方的商人是逐利的,他们认为要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赚取更多利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交易不均等,中国

出口量远大于进口量,对西方世界来说这就是贸易逆差,这逆差还必须用白银结算,那么贸易量就取决于白银供给,难以扩大;二是政府管制,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稳定,对贸易开放的地点、规模,外国人在华的行动自由都有限制,这也导致中西贸易难以扩大。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一是输入鸦片,二是发动战争,这就是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西方用鸦片和船坚炮利砸破了中国封建王朝的铁门,中国统治阶层对战争中双方的实力差距归因于中国缺少船坚炮利,或者说缺少先进的器物及科技,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提出了“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思想,本质上就是坚持大清朝根本制度不动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为器物的基础是科技,科技的基础是经济。一切问题脱离不开经济的根本转型。

一个经济体要有效率,必须有分工,必须建立起社会化的生产和交换体系。西方对中国的侵入固然是自利和无情的,赔款、割地、白银外流,通货紧缩造成民生凋敝,大量自耕农的破产,以至于国力衰微、连年战乱、异族入侵、河山沦陷,给中华民族带来百余年屈辱和痛苦的记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农生产的格局受到了冲击,从此中国的基于农业社会的封建帝国的基础逐步被消解,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自耕农被拖入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分工;“德先生和赛先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民主及共和思想开始普及,文化、思想、制度层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这一切科技、经济、文化、思想的进步都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基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历特别是最近十余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变化更是深刻说明,封闭和妄自尊大并不能换来繁荣、和平和尊重,开放和变革才能让古老而庞大的中华帝国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

造物之藏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让我们对生存资源的有了新的定义。农业时代最大的生存资源是土地和降水,只要风调雨顺,那么“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这日子就算很不错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标准比这高非常多,不过这需要建立在大量能源和矿藏消耗的基础上,这些就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近来有新闻报道,全球人数已突破70亿,全球自然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

海洋也许能够带给我们惊喜,数百年前我们所能利用的海洋资源还局限于渔业和盐类,现代人类技术已经可以对一定深度的海底进行矿藏勘探和开采了,此次的北部湾巡航过程中我们就巡视了位于中越海上分界线我国一侧的诸多海上石油平台。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十年内,人类还无法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格局,因此对海底石油和可燃冰的开采无论如何都是充满诱惑力的;另外部分海底区域由于水流对周围岩石的冲刷和筛选作用形成了矿砂带,品质优良,便于开采,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可以想象,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各国间海洋权益的争夺和海洋版图的划分将会前所未有地激烈。

后记

华夏民族曾经是一个远离海洋的民族,随着民族间的迁移、征伐和融合,我们的疆域拓展到了海边。海洋以其自己的方式,滋养、繁盛了华夏民族并彻底改造了其生存方式和文化基因。近百余年来,中华民族承受了来自海上的痛苦和屈辱,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打破了中华帝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兴衰更迭的循环规律,逼迫我们抛弃掉从前的僵化、保守和自大,促使中华民族开拓了新的历史格局。中国的统治者数千年来眼光总是望着两个地方,一是脚下广阔的土地,这是帝国统治的根基;二是北方荒凉的大漠,因为不得不警惕那些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未来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和精英们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望向东南方向蔚蓝的深海,因为海洋才意味着开放、富饶和文明,海洋才是我们未来的生存空间所在,海洋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舞台!

第二篇: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现状与思考.

作为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是全世界惟一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随着我国主要中心城市步入小康社会,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体育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仅以云南为例:2005年1~6月,云南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3.1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2.2%;接待海外入境游客69.1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48.4%。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5亿美元,增长36.1%。同期接待国内游客3507万人次,增长16.5%。但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品牌意识、特点不鲜明,民族文化开发的广度和深度都较为欠缺;二是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文化产品附加值较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产业链;三是虽然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是产品营销手段较为单一,导致产品内在的经济价值严重低于市场价值。

二、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集团,发挥“优势发展、重点布局”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区域都有各自浓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特色。同时,各区域的发展是不同步的,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发展极”理论,本文尝试将我国划分为8大具有文化代表

性的区域,每个区域以2~3个城市作为区域发展极,创建区域民族文化品牌。(1构建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大华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上立都时间最长的城市和新中国的首都,在人文景观方面有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与北京代表的“皇家情怀”相反,相邻的天津则代表一种“平民文化”,相声、话剧、天津快板都是街头巷尾群众表演的文化形式。以“皇家·平民”作为其品牌战略。

(2构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笼头的华东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城市,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其迅速;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杭州的西湖是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以“江南水乡”为其品牌战略。

(3构建以广州和福州为核心大华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广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早,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广州购书中心、红线女艺术中心、广州美术馆新址、广州雕塑公园,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设施交相辉映;形成了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报业结构;建立了以新华书店(集团为主体,多种发行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形式的发行体制;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作为八闽首府,福州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潮汕文化的代表,其中,“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

文化”、“寿山石文化”是其文化的代表品牌。因此,整合广州和福州的文化特点,以“潮汕·岭南文化”为其品牌战略。

(4构建以长沙为轴心的中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城市,长沙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一直是其文化名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以“电视湘军”、“出版湘军”、“会展湘军”、“体育湘军”等为品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长沙成为中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因此,以长沙为轴心,覆盖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以“湖湘文化”为其品牌战略。

(5构建以重庆、成都、昆明为中心的西南区民族文化产业区。重庆作为第四个直辖市,是西南经济中心,同时作为三峡所在地,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成都是中国古代三国文化中心,是诗赋之都,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熊猫之乡。昆明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是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地。因此,以重庆--成都--昆明为轴心,以“民风·民情·民俗”为品牌战略,构建西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

(6构建以兰州、乌鲁木齐为轴心的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兰州地处黄河之滨,享有“黄河之都”的美誉,既是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马厂文化的交汇点。境内的敦煌遗址是国内外闻名的佛教文化、雕塑胜地。新疆有独特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文化及自然风光,是我国极富民族风情 的地区。因此,以兰州、乌鲁木齐为轴心,以“丝绸之路”为实施其文化产业发展品牌战略。

(7构建藏文化产业区。藏族文化以其璀璨夺目,绚丽多姿的

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力量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震憾世人,成为人类文明园地中一束最辉煌最瑰丽的奇葩。西藏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以拉萨为中心,覆盖西藏自治区以“喜马拉雅”为品牌实施其文化产业战略。

(8构建以西安、太原、郑州为轴心的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区。中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自周秦、汉唐、十三代帝都形成的中原文化、秦楚文化、游牧文化交融杂糅,形成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神采;中原文化发源地河南以及晋商文化发源地山西是我国重要的古文化中心地区。因此,以西安--太原--郑州为轴心,以“中土文化”为品牌实施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2、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实现民族文化产业高级化 作为公共资源和国家战略性资源,文化产业既是可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化资源,也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表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也逐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主动加入到世界文化产业链中,积极分享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提升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在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在国际上知名的文化集团公司。我国的民族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在发达国家垄断的世界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使民族文化产业向专业化、纵深化、产业化、高级化发展。

3、打造精品,带动周边产业,实施产业联动战略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民族魂的集中体现,代表着文化发展和文化价值的最高水准。民族文化首先要推出精品,通过精品的推广,带动周边产品、资源、工艺等各方

面的需求,使产业链变粗变长,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云南印象》正是通过在国内外的大量巡演,激起各国人民对云南的向往,带动了云南的民族旅游业、手工艺业、服饰业、饮食业等相关产业国民经济增加值的全面上升。

4、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实施区位联动发展战略

突破行业壁垒,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整合各种要素,这不仅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有效的产业组合方式,着力抓好全社会各方面民族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共享文化资源,降低成本,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整合资源,实施区位联动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协调好各区位之间的利益关系,选择可以充分发挥综合效应的项目,整合宣传文化口分散的国有资产,文化主管部门之间要沟通顺畅,做好区位之间的桥梁工作。最近新疆旅游线路的火爆就是区位联动的一个明显例证。

5、深化体制改革,实施市场化经营战略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培育大批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加快民族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的民族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 的市场环境。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和开拓,提 高产品的经济效益。

6、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战略 鼓励和引导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不断提高 传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业,促使民族文化 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要有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我们要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 要求,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即在引进高级民族文化人才 的同时,也要将本地区的人才送出去交流,取长补短。培养一大批优 秀的文化经营策划与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资本市场 运作和管理人才。

三、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1、以产品为媒,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以产品为依托,将文化蕴含在产品之

中,通过产品的出口宣传民 族文化,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一条捷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 是原来就存在,已有一定历史,深入人心的产品,如大华北文化产业 集团中的故宫等世界遗产品牌、天津的享誉中外的美食十八街麻花、以及苏州的刺绣;西北文化产业集团的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等等,另一类是新鲜的、通过传媒等各种现代化渠道进入千家万户,在短时 间内吸引人们的产品,如以长沙为核心的中南民族文化产业集团推出 的“超级女声”就是这类产品的代表。

2、以链促销,构建民族文化产业国际营销分工新体系 鼓励文化产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文化市场,以获得更多出口市 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利益。通过在国外直接构建文化产品生产制作、市场营销的产业链,把生产制作、市场营销联成一体,形成自己的核 心竞争力。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的发展即是典范代表。我国的国粹京剧 也可以走这条道路,通过融资、合作等方式,募集大量资金,在国外 直接编、排、演,然后直接推广营销,推动京剧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 传播。

3、以重大项目为依托,提升产业结构,带动整个产业群的发展 民族文化产业本质上就是由一个个具体项目累积而成。也就是 说,项目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其中的重大项目是文化产业的支撑 点。以此为契机,牵动企业投入其中,整合各企业在经营、管理、资 金、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产生凝聚、放大效应,将民族文化产业做大 做强,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4、以大型文艺活动为桥梁,打造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兰州以“敦煌、丝路、黄河、多民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 的宗旨,通过“兰州黄河之滨”、“敦煌之夏”、“夏河拉卜楞之夜”、“天 水伏羲乐舞”等一系列活动以及开发和推广丝绸之路甘肃一线的精品 文化资源,向国外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 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带动了民族文化旅游的加速发展,成为中国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盛事

第三篇:浅论关于中华民族声乐科学性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浅论关于中华民族声乐科学性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摘要: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科学性理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逐渐被业界和民间广泛认可。民族声乐的进步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修养,但一些常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近乎“老生常谈”的概念性模糊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了教学的严肃性和持续性。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出现的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从科学性的角度入手,提出自己的?^点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声乐;科学性;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8-0262-02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及各地区的民歌、戏曲和唱法是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民族声乐的含义具有了广义性,它的内容包含着原生态、艺术歌曲、戏曲、曲艺、新民歌、山歌、小调、号子等。也就是说,不管何种唱法和表达方式,只要唱的是中国作品,就应该统归为民族声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具有的音乐性、文学性、综合性、时间性、听觉性等特性是相互统一、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民族声乐新的内涵。

科学性是民族声乐艺术存在的共性,让歌唱者找到一种与自身嗓音条件和身体条件最适合、最舒服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对唱法也要做出适度调整是关键。科学性的本身是共性,要符合人体发声的基本规律。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学派,其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随着经济的发展,喜欢民族声乐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一些民族声乐的常识性概念在被无数人反复传讲的同时,不知不觉出现了偏颇,甚至面目全非。本文将从民族声乐的本质、呼吸、打开喉咙三个方面对近些年民族声乐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性的论述。

二、民族声乐的本质

顾名思义,民族声乐先有“声”再有“乐”,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但如何理解其本质和民族性是很多教师和学生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只有好的“声音”才能产生“乐音”,通俗点说,就是好听、舒服,也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但前提是“声”要解决好。学习声乐的人都知道,声音是传递情感的艺术媒介和必要手段,是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对于歌唱而言,声音美不仅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而且还给了情感表达诠释的各种可能。因此,对于教学和初学的人来说,不但要搞清楚声乐的本质,而且要在教学和演唱过程中体现民族声乐的民族性。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仔细了解自己的歌唱器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民族声乐中的“呼吸”

众所周知,“呼吸”对于民族声乐来说就像是高楼大厦的地基,是歌唱的基础,正所谓“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不可能唱出美妙、动人的歌声。它和美声唱法的呼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呼吸运用又有所区别。对于初学者,“吸气吸到哪”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有人说吸到肚子里、吸到肚脐眼、吸到脚后跟等,哪儿都有。像这样看似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对学生将来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部分教师传授的和学生们理解中的观点,只能作为比喻,不能作为直观的感觉和状态。简单的说,吸气就是吸到肺里,再确切的说,吸到肺的底部,只有这样吸气才能产生力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肺的扩张下压迫横膈膜下降(横膈膜在肺的下面),从而引起两肋、前胸、后背的扩张,同时小腹微收,上下两股力量在横膈膜处产生对抗,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言:“上如抗,下如坠”的支托感。在“呼气”的时候,要保持吸气时扩张感的状态,也就是“吸着唱”。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认识到了气息在民族声乐中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认为“气由声也,声由气也,气动则声发,声发则气振。”然而,只知道气息的重要性是不够的,用气还需要技巧。14世纪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提出了几种用气的方法:“凡一曲中,有偷气,取气,歇气,就气,爱着有一口气。”虽是只言片语,却把歌唱的用气技巧做了精妙的概括。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十分准确,但足以说明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另外,在换气的同时要有情感,不能单纯的只是换气,否则容易造成作品在整体上的割裂。

四、民族声乐中的打开喉咙

何为打开喉咙?一句话:把喉头放在深呼吸自然下降的位置上。谈到打开喉咙,不得不说声乐术语中常用的两个词――“放松”、“保持”。这简单的四个字让很多初学者发懵,甚至部分教师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其中的意思。有人说放松就是在歌唱时全身放松,松着唱,果真如此吗?那倒不如回家躺在床上睡觉。其实“放松”只是相对于歌唱过程中肩部或情绪紧张的学生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全身松懈。“保持”也是一样,它意在强调呼吸时的状态,也就是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叹着气像歌唱一样说话,从而保证气息的律动性和歌唱的连续性,而绝非保持气息不动、僵硬。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道理所在。打开喉咙是喉头自然下降的状态,不是某些教师和学生理解的把声带放松,如果是那样,说话都漏气,何谈歌唱?何谈表情达意?长此以往,声带产生病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声和民族声乐打开喉咙的区别。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底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

五、结语

民族声乐像中国民歌一样,是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民族声乐绝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在美声发声方法的基础上加上中国字”就是民族唱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资源十分丰富,在体现了其内在科学性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性。这些理论不仅对古代的声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今天的歌唱艺术尤其是民族声乐的发展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符合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对一些教学中常出现的常识性的概念要加以区分和认真对待,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和创新,丰富和完善理论知识,使其更好的为我国的民族声乐服务。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2](元)燕南芝庵.唱论[M].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3](清)徐大椿,原著.吴同宾,李光译,著.乐府传声译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4]顾旭光.中华民族声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5]郭克俭.新中国声乐学术热点问题的追溯与反思[J].音乐研究,2010,(3).

第四篇:浅议医患关系中的法理思考

浅议医患关系中的法理思考

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政法干警研究生班:黄宁

学号:116100011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然而由于医患沟通方面的种种障碍,医患纠纷依然每天都在发生。2010年6月23日凌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金志春遭愤怒的患者家属李昌彦用匕首刺伤胸部,虽经全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这一本可避免的事件还是让人感到扼腕惋惜;2012年4月福建南平的医患纠纷也一度有些“白热化”。患者家属与医院的矛盾甚至发展为群体冲突,震惊全国。为减少冲突事件,紧接着南平先后推出诸多举措,其中包括加强打击“医闹”甚至聘警察出任医院副院长,后因舆论批评而“流产” ;2012年5月初,一段时长约3分20秒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被传播。视频中作检讨的是一位医院的院长,而死者是曾在其医院就医的患者。之后,这位院长和随行的几十名医护人员一起下跪、磕头。“医生、检讨、集体下跪、羞辱”这些字眼连同视频一起刺激了大众的神经;2012年随着反映医患关系的电视剧——《心术》在全国各大卫视播出,医患关系再次引起全社会的热议和民众的关注。所谓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师为主的群体的一方,予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为另一方,基于医师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服务而形成的法律关系。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化进程的加快,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医患纠纷诉诸法律不断增加。因此, 笔者从法理学角度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

一、医患关系中的法与科技的关系原理。

法律与科技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和显著。

(一)科技进步对法律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立法、司法、法律思想、法律方法伦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尤其在立法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一些传统法律领域提出了新挑战。例如。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人工受精、试管婴儿、人类器官移植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人类自主干预生殖过程成为现实。但是,人工受精的广泛应用和试管婴儿的大量诞生,从而形成新型父母子女关系、抚养关系以及继承关系等,使传统婚姻家庭和继承方面的法律受到了极大冲击。同时医患纠纷不断增多,涉及到处理具体医患关系矛盾的法律法规仍然很缺乏,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新的医学领域和处理具体隐患纠纷方面上加强和完善立法。理论上说,医患纠纷不是没有合法的解决途径:卫生系统,司法系统„„但这些渠道往往被患者一方拒绝:“我们不信”。如今,人民调解的方式受到“重用”。不管是医院还是患者,都期待一个说话公正的裁判者。2011年8月23日,上海全面启动医患 ①① 柳经纬、李茂年:《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版,第1-2页 纠纷人民调解,虽然这一机制并非上海首创,但与各地主要靠民间组织性质的医调委(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调解不同,上海更突出 “政府主导、第三方调解”的纠纷化解机制,在司法局下新成立医调办(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办公室),指导管理医调委工作,并协调等各有关方关系。2012年3月,上海将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上海市司法局将积极配合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现场应急处置预案和规范;同时,司法部门将进一步研究把医疗机构所在地司法所统一纳入医患纠纷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及时处置医患纠纷突发事件,防止医患矛盾激化。因此随着相关立法工作的完善,相信医患关系一定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真正的“和谐”。和谐医患关系简单讲是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医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患方)在医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匀称的相互关系。通俗一点就是指在医学活动的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之间接成的和睦、融洽、相互理解信任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法律对科技的影响。法律对科技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法律管理科技活动、法律有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法律对科技活动和科技发展所引发的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抑制和预防。针对在医学科技领域,比如在司法实践当中法院受理患者起诉法院在手术中主刀医生让其博士学生在旁观摩手术侵犯隐私权等案例。由此引发社会讨论该行为是否侵犯隐私权的权利,笔者认为针对这种行为,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如果有制度保障的话,既得到救死扶伤的目的,又能保护患者隐私权等其他权利。比如在医生带领学生在手术室进行案例教学前要提前告知患者,并经其同意的书面文件等制度规范,同时也要规定医务人员侵犯患者隐私权等权利时法律后果并提供患者的救济途径等制度。相信在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诸如此类问题会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的。

二、医患关系中的法与道德的关系原理。

法律和道德是两个联系十分密切的现象。法律是国家颁布的行为规则,但它不是纯粹的技术和抽象的规范,它不可能脱离道德。同时道德不是抽象的善恶观念,而是归根到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一)法律对道德的作用。法律对道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立法,赋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以法律强制力和通过法律的实施活动,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从法和道德的关系看,应该在医学领域中保留一定的道德空间。比如器官移植和 ②③

杨博胜:《美国医生和美国的医患关系》2009A版, 第8-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捐献是一种道德行为,是人的奉献和人格高尚的体现。现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是以法律的手段加强和固化了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法律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目标,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的同时,也评价人的行为,法律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

因此,我们要医患纠纷中道德无法解决的领域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会让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有目的及时完善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规范体系和相关规章制度,有助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现状。

(二)道德对法律的作用。道德对法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德对法律创制具有导向作用、道德对法律的实施具有保障作用和道德对法律的漏洞具有弥补作用。在医学领域和医患纠纷处理中很多方面法律的规定是空白的,在法律这台机器“失灵”时,需要道德来发挥它的“引擎制动”的作用。在隐患纠纷中很多矛盾不是我们医院设备不行、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相反很多是我们的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滑坡”导致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利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搞行业不正之风: “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肯定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为此,我们要改善医患关系和解决医患纠纷,切实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本着同情、安慰的心理医治患者,特别在今天已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了,既要医好患者的病,更要了解、疏通病人的心理状态,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患者感到住院时有一个良好的心境,配合医生治疗,我们感得“将心比心”是很有说服力的,当你无视病人的痛苦时,多想一想,要是你生病,希望医生怎么对你,另外,医学科技迅猛发展,医务人员要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业心,努力掌握先进的医学科技,为患者服务。在仪表上、行动上、语言上、医疗工作过程中,使患者放心、满意、高兴,这对医院的两个效益很有好处。然而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1)医学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有代价的。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疾病都没有找到发病的根源,更没有研究出有效的检查和治疗手段。有些病症即使能够治愈,也不能做到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当患者的疾病和治疗要求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患者在失望之余就会把不满情绪发泄到医务人员身上而导致医疗纠纷甚至过激行为。例如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道德素养较差的家属会侮辱医生等。(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因此在医院里面,患者相对是弱者。需要医生的关心、爱护。我们认为,只要医护人员对得起患者,便几乎没有患者对不起医生的。要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活动,包括医学方面的常识,医院的规章制度。使患者慢慢与医生配合,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重要性。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从孟子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也就是古代所实行的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因此在改善医患关系和解决医患纠纷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作用。

三、医患关系中的法律关系原理

所谓法律关系, 是指根据法律规范所产生的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为内容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即权利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它是由法律规范、权利主体、法律事实三个要素构成的。医患关系中的法律规范是国家颁布或认可的、医患双方在提供和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当前它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执业医师法等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和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及国家认可的规范性文件。医患关系中的法律事实是当患者到医疗机构就医时, 医患间的法律关系就产生了;随着医疗工作的开展,患者病情逐渐好转、康复、结帐出院或抢救无效死亡、结帐出院, 或病情不见好转, 患者结帐、转院, 则此次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履行完毕, 医患间的法律关系就宣布终止。这里讲的医方包括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如果患者 ④

④ 朱爱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之对策探讨》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 168-169.⑤⑥ 孟

子: 《孟子·离娄上》第一章

徐永康:《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395页。欠费而私自离院, 或患者在住院期间, 因医务人员的技术原因或严重不负责任, 造成患者死亡或严重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或患者及其家属因对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不满, 而实施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者有损害的行为时, 医患间的法律关系就会出现变更, 从而引起一种新的法律关系。

四、简单结语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法律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的共同的促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多方努力,最终才能构建和谐的隐患关系。不断探索和建立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医患关系,创建社会主义医德新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永康主编:《法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沈宗灵主编,张文显副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付子堂主编:《法理学进阶》(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4]柳经纬、李茂年主编:《医患关系法论》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

[5]方鹏骞、孙杨著:《中国转型时期医疗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牛忠志主编:《科技法通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徐青松主编:《卫生与法》(第三版)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海洋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

海洋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

编者按:欧洲古代文明是在大海中孕育出来的。在过去的500多年中,一个又一个欧洲强国先后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成为叱咤风云的主角:16世纪有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荷兰,19世纪有“日不落帝国”英国。纵观历史,可以发现,这些国家既是世界大国,更是海洋强国;一旦丧失了在海洋上的主导权,其大国地位也就衰落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中国人实现海洋梦想的世纪。当我们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奋斗的时候,应当看看欧洲人走向海洋的历程,以获得借鉴、经验及教训。

“大海!大海!”:希腊人的家园之感

公元前4世纪的雅典作家色诺芬在《长征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率领的希腊雇佣军从波斯帝国的腹地撤回希腊,在陆地上行军多日,途中遇到了重重险阻和困难。终于有一天,当先锋部队来到一座山顶后,士兵们大叫起来。色诺芬和后卫部队听到后,以为是前面遭遇了敌人的攻击。当色诺芬带领骑兵前去增援时,才听清楚士兵们在喊——“大海!大海!”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互相拥抱。士兵们还立即搭起了一座大石坛来献祭。色诺芬的叙述所透露出的文化内涵显而易见:虽然雇佣军知道此地离希腊还有很远的距离,但大海对希腊人就意味着家园,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希望。

米诺斯迷宫和特洛伊远征:希腊文明的起源

在地理上,希腊不仅占据着巴尔干半岛南端的陆地区域,而且还包括周边的许多岛屿。希腊最初的青铜文化,就诞生在爱琴海南部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上,时间约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左右,克里特岛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产生了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文明:米诺斯文明。在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曾建造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大海之中的米诺斯王宫,激起了后人无限的遐想。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中部的克诺索斯发现了古代宫殿,证实了米诺斯文明的存在。为了管理行政和经济活动,克里特人还发明了欧洲最早的文字。它被书写于泥板上,伊文思称其为线形文字A。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时,克里特岛上的文明通过海上贸易传播到了希腊大陆的南部和中部。这种交往对希腊大陆上的迈锡尼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迈锡尼人不仅借鉴了米诺斯文明的元素,还采纳了克里特人的文字书写系统。迈锡尼人的文字,被现代学者称为线形文字B。同时,迈锡尼人还通过航海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往来。《荷马史诗》所讲述的特洛伊人渡海远征的传奇故事,很可能就发生在迈锡尼时代末期(公元前13世纪)。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特洛伊、迈锡尼等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从而揭开了几千年来一直笼罩在爱琴海上的历史迷纱,使我们管窥到欧洲文明的海洋之源。

“就像蚂蚁和青蛙生活在池畔”:希腊人的殖民运动

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消亡之后,大约从公元前1050年起,希腊人驾船出海,向爱琴海东面的小亚细亚进行殖民,建立了米利都、以弗所等重要城邦。到了公元前8世纪中期,希腊人开始向海外大规模殖民,并且持续了两个多世纪,直到约公元前500年时才结束。来自希腊各母邦的殖民者起初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之后在爱琴海北部、赫拉斯滂(现在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及黑海地区、北非,还有现今法国东南部和西班牙东部一带建立起数以百计的新城邦。这些城邦环布于整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而且大多建立在距离大海不到四五十公里的范围之内。所以,在柏拉图的《费多篇》中,苏格拉底才会说,希腊人生活在大海的周围,就像蚂蚁和青蛙生活在池畔。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古代希腊人与大海之间的密切关系。

殖民运动是希腊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事件,它大致确定了古代希腊文明的地理范围,并传播了希腊人的生活方式。一些殖民地(尤其是小亚细亚沿岸、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地区的城邦)非常积极地参与了希腊文化的建设。希腊人还通过殖民运动,吸收了地中海周边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灿烂文化。“一座难攻不落的木墙”:雅典的海权国策

经过殖民运动的洗礼,希腊城邦迅速崛起,雅典则是其中的佼佼者。雅典的强盛,与其重视发展海上军事力量密不可分。希波战争爆发后,波斯侵略军于公元前480年直逼雅典。雅典派使者去德尔斐神庙祈求神谕。神谕说,宙斯会给他们“一座难攻不落的木墙”,用来保卫他们和他们的子孙。雅典人不仅相信这“木墙”就是他们的海军,而且认为他们可以击败强大的波斯军队。于是,他们放弃了雅典城,将妇女儿童疏散到安全的地方,而男子们则登上战船。雅典人利用计策,大败波斯舰队,扭转了希波战争的整个战局,为希腊人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希腊,尤其是雅典,在希波战争后进入了鼎盛时期。凭借强大的海军,雅典逐步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它几乎每年都派出舰队去向其他城邦征收贡赋,并在许多城邦内扶植亲雅典的政权。依靠海外贸易和收缴贡赋而来的财富,雅典人不仅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且还给平民发放津贴,为他们参加城邦的政治和节日活动提供经济保障。坚实的经济基础,还使雅典成为希腊的文化中心,哲学、文学、科学、艺术全面繁荣,在欧洲文化史上打下永恒的烙印。

“水是万物的始基”:面向大海的思考

古希腊的哲学之父、米利都的泰勒斯曾宣称,水是万物的始基。或许只有以大海为家园的民族才会如此重视水,乃至将其作为世界的本原。而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大海的人,后人将其誉为“古代海洋学之父”。他观察过海水的物理特点,还试图解释海洋气象与潮汐现象。他在《动物志》中系统地研究了约180种海洋生物,并率先认识到鲸和海豚是哺乳动物,而非鱼类。亚里士多德对于海洋的许多看法,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今天,在古代希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明广泛地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深入考察海洋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很有现实意义。(浙江大学 白春晓)

下载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民族与海洋关系中若干片段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海洋与航母的思考

    对海洋与航母的思考 陆士杰 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 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 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的血雨腥风,21世纪的海面上仍弥漫着淡淡硝烟味,世界......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向海洋——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走 向 海 洋 ——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觉醒 摘要:海洋以其丰富而且潜力巨大的资源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政治......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段与思考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段与思考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片段一: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1圈要114分钟。......

    关于片段教学的几点思考大全

     关于片段教学的几点思考 ——参加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的体会 莆田二中徐金花 今年11月本人有幸参加了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在高中历史学科片段教学......

    道教与中华民族

    道教與中華民族 一個民族的形成,大多淵源於一個宗教,所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裏說到:「民族形成的因素,就離不開血統、宗教、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所以先總......

    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第六部分则把“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系的思考 杨凤城[摘 要] 毛泽东思想的主体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相对薄弱。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无论就理论还是......

    “非典”中的医患关系及伦理学思考

    “非典”中的医患关系及伦理学思考 [摘要] 在抗击非典中医患之间形成了超越现实社会环境要求的亲人加战友般的关系,医务人员以可歌可泣事迹重塑“白衣天使”崇高形象,受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