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7:4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第六部分则把“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说明了公安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而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直接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成败。所以,如何正确认识和努力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当前公安工作具有全局性意义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警民关系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当前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新型和谐的警民关系?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一、警民关系的内涵

在我国公安院校的教科书中,没有对警民关系的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根据公安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警民关系是人民公安机关在长期的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人民群众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至少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警民关系从法律上看是一种协作关系。我国宪法赋予公安机关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神圣职责,同时,我国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公民有作证的权利和义务,隐匿罪证和作伪证要负法律责任。从这些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有义务同公安机关搞好协作,有义务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的行列中去,这种协作关系已经在长期的公安工作实践中充分运用。无论是抗日战争的锄奸运动,建国初期的肃反、镇反运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惩治犯罪、维护治安,都是在警民良好的协作关系中取得了公

安工作的伟大历史成就。

(二)警民关系从趋势上看是一种必然性的关系。犯罪是社会消极现象的综合反映,只要国家存在,犯罪就难以消灭。同样,只要犯罪存在,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打击犯罪,预防犯罪的协作关系必将客观地长期存在,而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犯罪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控制犯罪的最终受益者是人民群众,有效维护人民社会治安秩序是人民群众的自觉要求,是人心所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群众迫切要求提供安全保障的呼声尤为强烈。因此,从根本上看,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是职责所在,人民群众参与、支持社会治安工作则是愿望所在,两者

目标一致。

(三)警民关系从内容上看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人民警察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人民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是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决定了人民警察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在实践这一宗旨中树立公仆意识,在正确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权限时,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在人民群众中确

立人民公仆的高大形象。

二、当前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

警民关系作为和谐社会中重要的人际关系,当前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信任感下降。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几百元甚至几千元的被盗案件,特别是自行车或摩托车被盗等侵财型案件,群众不愿意报案,原因是公安机关破案率太低;一些地方的群众见到了违法犯罪或是自身遭受不法分子的侵袭后,不是主动向公安机关控告、检举,而是积极向社会上的“黑老大”寻求“摆平”,或直接与不法分子“私了”;公安机关在侦察破案过程中,有的群众有情不报,见了民警就关

门,拒绝向公安机关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二)群众参与治安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公民“社会治安、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渐淡化,认为维护社会治安是警察的事,与己无关。对街头暴力,观望者、回避者增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者减少。在警察打

击犯罪和预防犯罪工作中,也是观望的多,挺身而出援助的少。

(三)群众对警察的非议责难增多。人们在街谈巷议中,对警察带有反感情绪,把“烂眼”作为警察的代名字。对少数警察的不良行为以偏盖全,无限夸大。警察在办案时围攻、谩骂、被袭的时有发生。民警在执法中一旦与群众个体发生冲突,围观者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指责民警。特别是当前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没有得到

有效遏制,群众就片面地指责公安机关工作不利、方法不当,把这都归咎于警察的无能。

三、当前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存在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警民关系。侦查破案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民群众评价人民警察的主要方面。然而,目前公安机关破案率普遍不高,破案率与社会治安状况、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此外,执法不公、不严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公安基层单位出于各种原因,对违法行为采取以罚代拘、以罚代教、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个别民警违法乱纪,在执法过程中

大办“金钱案”、“关系案”,以权谋私,致使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下降。

(二)自由裁量过大和专项行动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由于我国的《行政处罚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自由裁量过大,执法标准不仅在全省不统一,在同一市县也不统一。对同一违法行为,往往做出不同的裁决,导致了群众对警察执法的误解。如对“可以处15天以下行政拘留”的同一违法行为,有的处15天,有的处5天甚至3天。对“可以处200-2000元”的同一交通违法行为,有的罚200元,有的罚1000元甚至2000元。另外,公安机关内部专项整治行动过多,导致了执法的时紧时松。如对那些可拘可不拘、可罚可不罚的案件,在专项行动期间往往依法进行“上限”处罚,行动过后又降低标准,使群

众认为公安机关“法随令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

(三)片面夸大“让群众满意”的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警民关系。“严格执法,热情服务”是人民警察的立身之本,体现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的根本要求。只有严格执法,把公安业务纳入法制轨道,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热情服务,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严格执法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让人民满意。但是我们部分公安机关甚至社会媒体片面夸大了“让群众满意”的服务职能,把公安机关变成了服务机关,结果由于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公安机关的服务不可能让群众十分满意,加上个别地区发案率高,治安不好,群众对公安机关和民警就会双重失望!

(四)警力难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警民关系。西欧几个发达国家,警察的数量通常为250—300个居民中有一个警察,为公众提供服务是警察的主要职能,公众对警察的信任程度相对较高。而在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一般的警力配置为1000—2000个居民中仅有一个警察。由于警力缺乏,民警在履行日常繁重的打击犯罪,维护治安和职能后,对群众的救助就显得力不从心,有时甚至感到厌倦和反感,使警民关系显得紧张。此外,有些地方的党政部门往往不计后果,动辄越权行政滥用警力,使民警作出与自身职责毫不相干的事,诸如计划生育、惩地拆迁等,把民警推向各种社会矛盾的旋涡,伤害了部分群众的感

情。

(五)舆论导向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警民关系。时下一些新闻媒体和网络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闻效应”,不惜笔墨以危言耸听的文字对警务工作的负面事件进行恶性妙作,如2005年的“成都部分警察勾结小偷”、“交警该不该暗中执法”、“太原警察打死北京警察”、“福州警匪勾结案”,2006年的“山西候马市公安局公安殴打交警”等负面事件,均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中接连炸响。此举使群众感受较深的是干警违法违纪现象,却忽视了绝大多数民警任劳任怨,为社会安宁流血牺牲的现实,造成部分群众对

警察的认识存有偏差。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既要发扬公安机关的优良传统,又要抛弃“密切警民关系只不过是为群众做点好事”等一切已过时的不利于警民关系健康发展的陈规陋习和片面做法,把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涉及到公安机关的各个方面,乃至每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为此,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执法,强化管理,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前提。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安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必然要求。维护公平正义的首要表现就是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因为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是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如果治安不好,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群众就不会相信公安机关,依靠群众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作用。首先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及时收集各类不安定因素和苗头,及时加强妥善处置,切实预防各类群体性和突发性的事件发生,保障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为群众提供一

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二要强化治安管理,及时查处各类治安案件,努力遏制黄赌毒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保护人们群众身心健康,以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三要努力提高公安机关的侦察破案水平,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挽回损失。打击犯罪是公安机关的看家本领,特别在当前社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公安机关更要快侦快破严重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要案件,尤其对欺压群众的地痞和流氓恶势力要坚决铲除,使公安机关真正成为群众撑腰、伸张正义的“保护伞”,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依赖和信任度。四要公正执法。群众最不能理解、最看不惯的就是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因此,公安机关要本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服务宗旨,端正执法思想,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同时,在执法过程中要实行警务公开,透明执法过程,公开执法结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此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最大限度的取

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信赖和支持。

(二)树立宗旨观念,强化服务,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方法。古语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已充分证明,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公安机关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公安机关履行宗旨观念如何,直接体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全体人民警察一要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作人民警察的天职,以最大限度地让群众满意为标准,从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特别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扰解难,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保护者。二要加强窗口建设,要改进接待群众的方式,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绩。三要大力加强以110报警服务台和指挥系统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加强社会面巡逻力度,成立以公安110为主导的政府为

民服务公众的紧急救援体系,真正做到有警必接、有险必救,有难必帮、有求必应。

(三)加强正面宣传,校正社会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渠道。公安机关应积极搞好正面宣传,把人民警察英勇献身、秉公执法、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人和事宣传出去,扭转那种公安机关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不客观、不公正的被动局面,既使人民警察良好的警德风貌得以弘扬,又使那些偏激的非议能够被以正视听。同时,让群众认识、体会到警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部分,是人不是神,也有缺点,以此来沟通民警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人民群众对民警的信任、了解与合作,从而结成新型的警民鱼水关系。

(四)慎用警力,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保障。随着当前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民警的执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警力运转上也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进行。要慎用警力,建立健全警务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为民警减负,杜绝参与非警务活动,不做份外之事,把群众工作限定

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之内,减少民警因参与各种非警务活动而造成的与群众的对立面。

第二篇:对影响当前警民关系因素的调查分析

对影响当前警民关系因素的调查分析

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警民关系建设不仅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为了深入分析新时期警民关系现状,研究加强警民关系建设的对策措施,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

前cq市警民关系比较融洽,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警民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从公安机关和民警角度看。一是一些地方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治安状况不能令群众满意。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治安问题。目前正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一些地方暴力性、侵财性犯罪高发,黑恶团伙仍然存在,影响群众安全感。一些地方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不强,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通过典型调查,有的地方立案率不到三分之二,立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侦破,破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挽回损失,真正令当事群众满意的不足百分之十。二是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伤害了群众感情。从问卷调查看,群众最不满意的是执法问题。69%的群众认为执法问题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公安机关作为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是基本要求。但是一些民警执法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少数民警执法思想和态度不端正,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个别民警徇私枉法、执法犯法。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败坏了公安形象,冷了群众的心。三是一些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疏远了与群众的关系。近年来公安机关着力解决吃拿卡要、冷硬横推、“三滥”、“四难”等问题。调查中75%的群众认为与10年前相比警民关系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民警对群众态度的转变。但群众反映仍有一些民警宗旨观念淡化,上述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在心理上、行为上与群众不平等,对群众没有真实感情。一些民警责任心不强,为避免与群众正面接触或冲突,对群众报案、求助推诿扯皮,敷衍群众。四是民警违法违纪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公安机关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据统计,2000年以来,cq市共查处违法违纪民警2000余人。近年来,xx市公安信访部门每年接待信访来访群众上万人次,涉案数千起。除少量无理访之外,绝大多数都涉及民警违法违纪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公安队伍形象和群众感情都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从社会和群众角度看。一是一些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少数群众只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履行法定义务。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往往把处理结果理想化,当其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迁怒于公安机关,甚至无理取闹,令基层民警左右为难。妨碍执法,殴打、谩骂民警的事件屡见不鲜。民警执法权威受到挑战,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调查中,一些群众尖锐地指出:“民警连执法权威都没有,还怎么管理社会治安?” 二是一些群众觉悟和素质不高。受一些社会负面因素影响,部分群众正义感明显下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消极心理较为普遍,怕招惹是非,不管“闲事”,有的甚至连“门前雪”都不肯扫。不愿协助、不愿作证,隐瞒包庇违法犯罪,甚至连自己受害也不敢出证,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等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多数民警认为这些现象已非常严重。三是群众对一些社会问题存在误解。一些群众只看到公安工作不尽人意的一面,没有看到民警艰难困苦的一面,缺乏理解和同情;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的非议形成对警察群体的错误认识,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一些群众对“取保”、“保外”等法律措施不了解,将其理解为徇私舞弊行为,由此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有的群众还把一些社会问题或者其它职能部门的问题转嫁到公安机关身上,把民警作为发泄的对象。

二、影响当前警民关系的主要原因

警民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阶段性特征。

(一)目前社会风气改善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消极现象仍然存在,这是影响警民关系的社会根源。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着眼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相继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治国理念,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社会风气。但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观念变化的特殊历史时期,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等社会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向钱看”、关系风、享乐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社会风气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调查中,一些老同志指出,由于社会风气影响,群众与群众之间以及党群、干群、警民之间不信任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

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从本质上讲,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警民关系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分别对不同时期警民关系做了比较。绝大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当前警民关系与解放初期无法相提并论,比改革开放之初也有明显退步,但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与10年前相比有较大好转。这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对警民关系的影

响。

(二)对现阶段警民关系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构建警民关系大格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是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个时期以来专群结合的传统优势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是我们从指导思想、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缺乏明确定位。近年来这个问题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2004年,***同志提出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排在首位。但许多地方无论对其内涵理解,还是实际贯彻落实中都存在偏差,在民警思想上没有打下烙印,明显缺乏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接受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民警认为,加强警民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服务或为公安工作服务,很少有人认识到是巩固政权的迫切需要。二是对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取向,存在脱离实际、定位过高的问题。包括一些理论研究部门仍然固守“鱼水情深”。在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的民警和群众认为,一个时期内即使经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我们通过对警民关系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发现,社会利益高度一致性是造就解放初期警民关系的重要社会原因。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快速成长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可能很快回归到单纯利益主体时代。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应定位为平等、互信、互利、双赢比较客观和现实,也更便于操作和实现。三是对服务群众的职能定位,存在承诺过多、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的问题。公安机关许多承诺特别是在110服务方面过于宽泛。无论是急症病人、开启门锁还是煤气泄漏,群众都打110。解决了问题当然更好,解决不好就会失信于群众,还可能因为缺乏专业技能而造成严重后果,将公安机关和救援民警推向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警民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相互理解信任不够,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一是沟通互动不够。公安宣传工作大多通过媒体来进行,间接性、灌输式、口号化特征明显,而通过电视专栏、广播专题、网络沟通、新闻发布等方式与群众交流的互动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都有待加强,难以听取群众呼声,直接进行情感交流,从正面影响和引导群众。二是公安工作不能有效接受群众监督。由于警务公开力度不够,公安工作透明度不高,群众无法通过公开透明的渠道对执法、服务等问题进行有效监督,难以取信于群众。三是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调查中,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现阶段群众的觉悟素质及对安全的顾虑,民警作为自然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群众顾虑是不配合公安工作的重要原因。一些民警在调查时虽承诺为证人保密,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保护证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以及法院审理时要求公开出庭作证,让证人和民警都左右为难。

(四)一些不当的行政干预、非警务活动和不规范的警务活动,也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正处于矛盾多发期,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群访问题,一些党政领导不是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而是采取行政命令方式让公安机关强行制止、压制矛盾,人为地把民警推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挡箭牌”和“出气筒”。一些地方安全保卫及警务活动不规范,招商引资、开业庆典、文艺演出等安全保卫和警卫活动明显超出范围和标准,甚至为了讲排场。另外,个别行政领导干预执法,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

(五)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不仅制约公安事业发展,还直接损害了警民关系。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警缺乏宗旨意识,对群众没有真实感情。警民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民警对群众的真实感情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宗旨意识之上。调查中,近半数民警回答只对支持公安工作的群众讲感情,功利色彩相当浓厚。67%的群众认为民警与群众有距离感。一位老干部说:“形式多了、距离远了、感情没了”。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教育整顿流于形式,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极易引起民警心理抵触,难以提高政治素质,端正执法思想。一些地方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二是执法监督和查处不力,导致执法问题屡禁不止,影响群众的信心。一些地方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落实,社会和群众监督缺乏公开透明的渠道而难以保障,岗位考评对执法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完善。特别是由于护短、人情、关系、连带责任等复杂原因,对违法问题查处不力,让一些人感到违法成本不高,有恃无恐。这些原因导致一些民警内无动力、外无压力,执法素质难以提高,违法违纪问题屡屡发生。三是许多基层民警工作压力过大,无力开展群众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警力少、任务重、压力大。一些地方战役行动不断,层层给基层下达硬指标,导致派出所工作偏离重心,处于疲于应付状态。而群众工作没有硬指标,许多民警把这个主业当成“软任务”,群众工作相当薄弱。四是经费保障不力,“三滥”问题损害公安机关形象。由于经费保障不力,迫使公安机关吃不饱“皇粮”吃“杂粮”,一些基层单位仍靠罚款筹措经费,导致“三滥”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把罚款作为追求的目的,超范围、超标准罚款,警种之间推着干工作、抢着搞罚款,不办手续、重复罚款,群众有苦难言。个别民警借机中饱私囊,随意收缴赌资和物品,群众非常反感。

三、加强警民关系建设的对策

加强警民关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逐步研究制定和落实具体措施,努力加以改进。从宏观层面看,重点抓好以下问题:

(一)立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为警民关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脱离群众、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被称为党执政的三大风险,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原因,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政权意识和民心意识,充分认识加强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中。加大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改善党和政府形象。以公平正义为核心,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帮助公安机关改善执法环境,规范警务活动,保护民警积极性。公安机关要立足职能实际,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和党的自身建设,推进社会风气改善,为警民关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二)明确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定位,为警民关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各级公安机关要准确理解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明确加强警民关系的指导思想和职能定位,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根本目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构建平等、互信、互利、双赢的新型警民关系,全面加强警民关系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任务目标、工作措施和方式方法,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警民关系建设大格局和长效工作机制。要构建纵横联动的警民关系建设体系。从纵向上,县以上公安机关要整合宣传、公共关系、新闻发言等相关职能,设立专门机构,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建立类似于“交通之声”的警民沟通互动平台和工作模式。从横向上,争取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有关部门整合公安、医疗、水电气、市政等社会救急和服务资源,规范服务群众职能,明确职责分工,建立联动机制。争取通过政府设立社会服务救助信息中心,统一接受群众求助,协调和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认真受理,确保有求必应,言而有信,最大限度地发挥服务群众的职能。

(三)坚持以民为本,把群众工作作为警民关系建设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安工作中,核心问题就是坚持以民为本,执法为民。一是充分履行职能,确保群众安全。严密落实打防控措施,有效防范和打击影响群众安全感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黄赌毒等污染社会风气的违法犯罪问题,努力减少治安灾害事故及损失,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二是提高执法质量,赢得群众信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打牢执法为民思想根基,规范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加大警务公开力度,强化内外监督,用监督的压力倒逼民警提高执法素质。把执法作为岗位考评的重要指标,增强其内生动力。三是增强对群众的真实感情,大力加强群众工作。努力打造“公众警务”,深入开展“万警进万家,万家评万警”活动,总结推广群众工作典型,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全警群众工作能力。突出派出所群众工作地位,把对群众真实感情作为检验民警政治素质的重要标准,制定刚性指标,推进群众工作深入开展,拉近警民双方的情感距离。

(四)坚持以警为本,改善公安机关形象,建设群众满意公安队伍。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公安队伍建设中,核心问题就是以警为本,全面提高队伍素质,以过硬的形象和素质重塑民警执法权威。一是坚持政治建警。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想政治工作要体现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把群众观念、责任观念和忠诚奉献等品质渗透到民警心中,切实提高政治素质。二是坚持从严治警。严厉查处违法违纪特别是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向群众展示公安机关的勇气和决心,形成扶正祛邪的浩然正气,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三是坚持从优待警。着重减轻基层民警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群众工作。努力打造和谐警营,创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和思想氛围,形成官爱警、警爱民、民拥警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篇:对影响当前警民关系因素的调查分析

对影响当前警民关系因素的调查分析

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警民关系建设不仅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为了深入分析新时期警民关系现状,研究加强警民关系建设的对策措施,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

一、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

从总体上看,目前cq市警民关系比较融洽,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警民关系仍然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从公安机关和民警角度看。一是一些地方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治安状况不能令群众满意。从调查情况看,群众最关心的是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治安问题。目前正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一些地方暴力性、侵财性犯罪高发,黑恶团伙仍然存在,影响群众安全感。一些地方基础工作比较薄弱,预防和打击犯罪能力不强,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通过典型调查,有的地方立案率不到三分之二,立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够侦破,破案中只有三分之一能挽回损失,真正令当事群众满意的不足百分之十。二是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伤害了群众感情。从问卷调查看,群众最不满意的是执法问题。69%的群众认为执法问题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公安机关作为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严格公正执法是基本要求。但是一些民警执法素质不高,执法不规范,少数民警执法思想和态度不端正,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个别民警徇私枉法、执法犯法。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性质恶劣,影响极坏,败坏了公安形象,冷了群众的心。三是一些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疏远了与群众的关系。近年来。败、官僚主义等社会问题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向钱看”、关系风、享乐主义还有一定的市场,社会风气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调查中,一些老同志指出,由于社会风气影响,群众与群众之间以及党群、干群、警民之间不信任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从本质上讲,警民关系是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警民关系不可能不受到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分别对不同时期警民关系做了比较。绝大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当前警民关系与解放初期无法相提并论,比改革开放之初也有明显退步,但多数群众和民警认为与10年前相比有较大好转。这也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及其对警民关系的影响。

(二)对现阶段警民关系定位不准,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构建警民关系大格局缺乏明确的目标指向。一是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存在定位过低的问题。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个时期以来专群结合的传统优势不断弱化。主要原因是我们从指导思想、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对警民关系建设的根本目的缺乏明确定位。近年来这个问题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2004年,***同志提出公安机关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排在首位。但许多地方无论对其内涵理解,还是实际贯彻落实中都存在偏差,在民警思想上没有打下烙印,明显缺乏忧患意识和政权意识。接受问卷调查的绝大多数民警认为,加强警民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群众服务或为公安工作服务,很少有人认识到是巩固政权的迫切需要。二是对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取向,存在脱离实际、定位过高的问题。包括一些理论研究部门仍然固守“鱼水情深”。在问卷调查中,九成以上的民警和群众认为,一个时期内即使经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种程度。我们通过对警民关系阶段性特征的研究发现,社会利益高度一致性是造就解放初期警民关系的重要社会原因。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快速成长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利益关系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不可能很快回归到单纯利益主体时代。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警民关系建设的目标应定位为平等、互信、互利、双赢比较客观和现实,也更便于操作和实现。三是对服务群众的职能定位,存在承诺过多、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的问题。公安机关许多承诺特别是在110服务方面过于宽泛。无论是急症病人、开启门锁还是煤气泄漏,群众都打110。解决了问题当然更好,解决不好就会失信于群众,还可能因为缺乏专业技能而造成严重后果,将公安机关和救援民警推向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警民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相互理解信任不够,直接影响了警民关系。一是沟通互动不够。公安宣传工作大多通过媒体来进行,间接性、灌输式、口号化特征明显,而通过电视专栏、广播专题、网络沟通、新闻发布等方式与群众交流的互动性、时效性、灵活性、广泛性都有待加强,难以听取群众呼声,直接进行情感交流,从正面影响和引导群众。二是公安工作不能有效接受群众监督。由于警务公开力度不够,公安工作透明度不高,群众无法通过公开透明的渠道对执法、服务等问题进行有效监督,难以取信于群众。三是公安机关对群众的期望和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要求过高与实际情况存在明显落差。调查中,53%的民警希望群众无条件支持配合公安工作;76%的群众希望民警有求必应,有的甚至希望警察是万能的。现阶段群众的觉悟素质及对安全的顾虑,民警作为自然人的生活和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群众顾虑是不配合公安工作的重要原因。一些民警在调查时虽承诺为证人保密,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对保护证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以及法院审理时要求公开出庭作证,让证人和民警都左右为难。

(四)一些不当的行政干预、非警务活动和不规范的警务活动,也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当前正处于矛盾多发期,面对各种矛盾纠纷和群访问题,一些党政领导不是从解决问题角度出发,而是采取行政命令方式让公安机关强行制止、压制矛盾,人为地把民警推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挡箭牌”和“出气筒”。一些地方安全保卫及警务活动不规范,招商引资、开业庆典、文艺演出等安全保卫和警卫活动明显超出范围和标准,甚至为了讲排场。另外,个别行政领导干预执法,影响了执法的公正性。

(五)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存在的某些问题和困难,不仅制约公安事业发展,还直接损害了警民关系。一是相当一部分民警缺乏宗旨意识,对群众没有真实感情。警民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对群众感情问题,民警对群众的真实感情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宗旨意识之上。调查中,近半数民警回答只对支持公安工作的群众讲感情,功利色彩相当浓厚。67%的群众认为民警与群众有距离感。一位老干部说:“形式多了、距离远了、感情没了”。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教育整顿流于形式,不仅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极易引起民警心理抵触,难以提高政治素质,端正执法思想。一些地方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民警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二是执法监督和查处不力,导致执法问题屡禁不止,影响群众的信心。一些地方内部监督缺乏有效机制和明确的责任落实,社会和群众监督缺乏公开透明的渠道而难以保障,岗位考评对执法问题的设计不够科学完善。特别是由于护短、人情、关系、连带责任等复杂原因,对违法问题查处不力,让一些人感到违法成本不高,有恃无恐。

第四篇:警民关系调查问卷

1.您对民警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如何?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不太好 E 差

2.您对民警的印象主要来源于:

A 亲戚朋友的讲述

B 电视新闻媒体的宣传 C 亲身体会

D 社会传言

3.您曾与警察有过的接触经历和途径?

()

B.曾经拨打报警电话寻求帮助

C.到派出所办理证件等

D.接受交通处罚

E.接受例行检查和走访

F.完全没有接触过

4、如果见到民警,他的接待态度怎样 ?

(1)很好()(2)好()(3)一般()┃3)不好()(5)很不好(5您是否知道居住地段负责民警的姓名?

(1)知道()听过(2)不确切()(3)不知道()完全没听过

6、您能否在现住地见到派出所民警或巡警?

①经常见到 ②能见到 ③没有注意 ④较少见到 ⑤见不到 7.您是否会积极配合参加各项警务工作? 8积极配合 应该会 无所谓 不太愿意 不会

您认为在和谐警民关系构建过程中,警方和市民群众的地位是 警方主导、群众配合 群众主导、警方配合

建立警民共同体、互为利益攸关者 说不清楚 无所谓

.9您了解警务活动信息的主要媒体渠道是?(多选题)广播 网络 报纸 杂志 电视

10,您参与的警民交流活动主要有哪些?(多选)

警察上门走访 派出所举办的宣传、咨询活动 警民间的恳谈会、交流会 警民网上交流 其他

第五篇:关于警民关系的若干思考

关于警民关系的若干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强化公安职能作用、提升公安工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警民关系

建设

和谐 原因

措施

和合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安机关们: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人政治和社会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公安机关必须切实增强人局意识,充分履行职责,不断创新公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发展干劲,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一五’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目标上来;培育和谐的警民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警民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培育和谐的警民关系可以进一步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更有效地发动、组织、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公安工作,更广泛地利用群众力量和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1]。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警民关系和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一样,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鱼水情深。我不否认在警察队伍中有很多爱民、为民的好警察,警民关系追求融洽仍是主流,但不少地方的群众对警察仍有意见,警民关系处于“亚健康”的不和谐状态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一、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媒体、公众三要素组成。良好的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采取塑造形象、协调关系、传播管理等方式,通过媒体作用于公众,使公众对社会组织产生好感,自愿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所形成的互助互利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当前,警民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是:(1)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安机关的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存在财力不足,警力不足,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很难维系一个优质、高效、快捷的警务系统。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人民群众并不知晓,这就是这些年来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不够所导致的结果。

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是为了通过情感交流、思想交流、态度交流、信息交流,将公安机关希望群众获悉的情况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群众,并使其接受,达到友好合作的目的。客观地讲,多数群众是敬重民警、热爱民警的,是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工作的。他们希望民警既是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但是一旦愿望未能及时实现,公安机关又没有及时进行沟通,一部分群众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就会对民警产生消极的看法,甚至由消极转化为对公安机关的抵触和反感。长此下去,就影响了警民关系,就会出现民警在办案过程中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的尴尬局面[2]。

(2)公安机关对自身形象塑造注重不够

组织形象是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形象的认知度越高,美誉度越好,和谐度越佳,无形资产的价值就越大。所以,组织形象是公安机关生存发展的精神资源。

在现实社会中,公安机关的形象备受人民群众注目,维护好公安机关的形象,不仅事关党群、干群、警民关系,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还有助于在国际交往中维护我国的国家形象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形象。因此,树立良好的公安队伍形象,是公安机关至关重要的任务。近几年来,一方面是个别民警不注重警察礼仪的学习和应用,造成警容不整、行为失范,严重败坏了民警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公安机关对公共关系的传播管理做得不到位,如开展“警营开放参观日”活动、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方面做得不够规范;对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没有及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及互联网进行报道;对一些新闻媒体的随意炒作监管不力,致使一些新闻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炒卖点,对具有负而影响的少数题材大肆渲染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

(3)公安机关对警察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

警察文化是人民警察的警魂,是警察价值观的体现,是警察特有的思想、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气质、风格、仪表等方面的总合,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载体。警察文化抓好了,就能有效地占领民警的思想阵地,从而教育广大民警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长期以来,有的公安机关只重视业务工作,而轻视警察文化建设,造成了少数民警思想政治觉悟低,党性观念、公仆意识不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严重败坏了民警的整体形象,破坏了警民关系。

二、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的主要措施

在深刻认识当前影响警民关系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新形势下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第一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这既是公安机关的奋斗目标,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这二者的统一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最大有利条件;第二我们国家日前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深入人心进展顺利;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民主与法治意识正日益增强,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第四,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公安民警的努力下,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力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不断改善,正越来越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与支持,等等。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采取措施,从自身抓起,努力建立起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和谐警民关系为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1)进一步树立“民本化”的警务意识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强化民警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安机关和民警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教育民警摆正自身位置,定位在“公仆”和“勤务员”的角色上,怀有一颗“民本之心”、“爱民之心”,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更不能站在人民的对立而随意侵去群众的利益。要从涉及群众利益的窗口单位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真抓实干,竭诚为人民服务,从而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同时,要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学会做群众工作,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艺术水平。

(2)充分履行好保一方平安的职能

安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与满意,主要来自于违法犯罪是否得到强有力的遏制与打击、自身的安全感是否得到增强。所以,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是公安机关必须充分履行好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责,保障一方平安稳定。要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黑恶势力、流亡民团伙犯罪,杀人、绑架、爆炸等暴力犯罪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破案率。要以少发案为目标,实施“积极治安,超前防控”,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织牢织密防控网络,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的时间和空间。要建立人民群众最广泛参与治安的警民结合机制,激发各阶层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发动和组织各种群防群治组织,以之作为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纽带。

(3)全力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民警察执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公安执法的灵魂。人民警察作为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维护者,必须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这是当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根本保证。广大公安民警要坚持依法办案办事,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该打击的要坚决依法打击,杜绝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发生。要科学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必须相当,同样情形必须同样处理,确保公平。要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对公安执法的内外监督,把执法过程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促进和彭显执法公正。要牢固树立人性化执法观念,做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执法,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司法政策,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明晰公安事权,淡化权力观念,逐步退出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行政管理工作,使公安机关处于相对超脱的位置,居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减少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直接矛盾冲突。

(4)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从方式方法看,既要继承发扬公安工作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更要结合新形势下警民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对其进行发展、创新。要针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社会心态、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提高与社会不同层次人员交往的能力;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群众心声,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做群众的贴心人;要尽快建立健全与群众有效沟通机制,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使其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公安信访问题作为“人民心工程’,切实抓好,真心实意解决信访问题,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此外,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坚决克服“冷硬横推’,和“四难”现象,尽力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办事效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出发,兴利除弊,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安民新举措,做到主动热情、及时周到、优质高效为人民服务。

(5)切实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努力在警察与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彼此沟通、互相理解的桥梁,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迫切需要。公安机关要大力实行警务公开,不断增强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和亲和度,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对警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的认同感。要把警务公开作为公安机关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来抓,做到警务公开和加强公安机关内部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公开的范围逐步由公开办事制度、结果向执法运作过程延伸,使公开的效果由促进纪律作风建设向提高执法和管理水平扩展,使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真正转化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动力。要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推行以社区民警姓名命名社区警务室,促进警民之间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爱民实践、警民共建、警营开放日等社会活动,建立和完善民警向群众定期述职制度,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从而增进信任与合作,避免误会和磨擦。要进一步完善公安听证、复议和诉讼等各种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利用听证、复议和诉讼等形式,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倾听群众和当事人的意见,化解纠纷,解决矛盾。要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扩大和提高公安机关的社会影响、社会声誊[3]。

“和合”是建立良好警民关系的必由之路,在时代变迁中警民关系的构建走过了一个漫长并逐步催向融洽的过程。而如何在今后警民合作中重塑“和合”精神成为了我们公安工作的重要课题。

警民关系属于公共关系的范畴,它的特殊性在于其对社会关系的整合和塑及力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意义。一直以来,警民关系是各级公安机关十分重视的议题,各级领导为改善和融洽这一关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公安民警在工作中亦遵循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服务宗旨,把搞好警民关系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但是,在警民关系这一瓶颈之处,仍然滞留着一些民警自身难以克服的因素,使警民关系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改变。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警民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公安工作的深入和开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面对日趋严峻的治安形势,公安工作更需要人民群众的融入和密切配合;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公安工作无疑成了无水之河,无木之林。因此,如何构建良好的警民关系,取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成了当下公安工作的重中之重。

警民关系的和合需要公安各警种的努力和密切配合,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调整好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民警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做到“民有所求警有所应”,从而缩小警民之间的距离。问题是,现在的警民关系维系在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之中,这种温水状态长期下去容易引发警民关系的恶化,从而使公安工作陷入孤立之境。这种温水状态的警民关系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而且,主要表现在基层派出所。现在,基层派出所不少民警形成“公事公办,够钟开饭,私事好办,吃餐便饭”的心态,当差好像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一样,没有了积极进取之心,工作上出工不出力,人从机械状态变成麻木状态,哪有心思去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呢?说到做好警民关系,不少基层派出所的做法是逢年过节给辖区的孤寡老人送去温暖,然后给分局写一篇简报。明人都知道这是做样板戏,这点和做秀没什么区别,效果不大。警察和群众的感情基础如果用几件好人好事就能“搞掂”,我看也就太简单了,问题是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徒托空言,警民关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我们有些领导什么问题总是用点去映射面,具体问题不作具体分析。警民关系的和合不是表面文章 而是心与心的交流和融洽。这方面说说还可以,可是做起来有些领导就感到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了。上头说窗口单位的民警要热情接待群众,但君不见现在在派出所值门岗的有些民警,一脸“苦气”,没一点耐心和真情。正因为有的民警把这一岗位看成一个苦岗,低人一等的岗位,这样的心态导致他们工作态度走入了一个误区,于是,就有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说法。这个重要的门面一坏,派出所的招牌就丢了,难怪有群众说,看看坐在派出所门岗的民警就知道这个单位民警的精神风貌。因此,基层派出所的领导不要小看这方寸之地,这叫“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它往往能折射出很多东西,这地方就好像山腰上的风口,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派出所的服务窗口只是一个点,面上的工作还需社区民警的配合。说实在话,改善警民关系社区民警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关键点,是一个宽阔的普及面,这方面工作做好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常常听到辖区群众说社区民警的姓名不知道,更不用说见上一面了,说难听一点,有时居民见社区民警比见什么领导都难。这改善警民关系的重要链条一断,下一步工作做起来就难了。现在不少社区民警连居民的门槛都不愿进,好像是关上大门老死不来往的样子。事实上,只有群众办事来找我们的民警,很少有民警主动上门找群众的,这种心态如何去改善警民关系呢?不少社区民警上班时间到社区的办公桌坐一坐读读报纸喝喝茶,凡事吩咐社区的大姐大妈去做,自己十足一个闲人似的,以致有社区民警上门群众不开门的情况。我不是在贬我们的社区民警,试问有几个社区民警比社区的大姐大妈更熟悉辖区的居民情况?社区民警由于缺少亲民行为,警民关系自然变冷变淡。这使我记起九十年代初期推行的专区民警上门考核制度。专区民警通过上群众的家门,熟悉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从而掌握辖区的治安动态。为什么现在破获的一些制贩毒大案不少是在市中心区呢,说穿了是人家钻了我们的空隙。如果犯罪嫌疑人知道专区民警逢门必进,我看他们也没这个胆子。因此,专区民警应像梳子一样,学会梳理辖区的治安情况,在走家窜户中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说实在话,民警的到来,在群众的眼中,你的身影对于他们来说是你带给了他们一种安全感,特别在案件多发地区,你去转两圈,群众的心就踏实多了;你上门和他们拉拉家常,他准说“同志,我请都请不来呢,你人真好”。这种零距离的全接触,拉近了警民之间的心声,从而大大地改善了警民关系。可是这种“到群众中去”方法今天在社区民警的眼中已经式微。公安工作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寸步难行,这个道理谁都懂谁都明白,但是,不少基层派出所的领导和民警仅仅是把这个“理”说在嘴里明白在心里而已,行动上却没有落到实处。光说没用,做秀没用,改善警民关系不是改改门面做做摆设就了事。现在,群众抱怨的都是基层派出所,因此改善警民关系就必须从基层派出所做起,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感情。问题是现在我们的民警在群众的眼中好像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们一样,对群众说话不是长话而是三言两语的短话,不是好话而是懒话和气话。在群众的眼里,总觉得到派出所走一趟不是什么好事情,为什么人家会这种感觉?为什么某个地方平时很少发案,一旦发生案件了,群众就抱怨治安如何这般的差呢?这是由于警民之间距离隔阂而产生的情绪流露。我们的民警为什么不常到居民的家看看呢?坐一坐,聊一聊,多一点对群众嘘寒问暖,警民关系就这样在微细处中改善了。

影响警民关系另一个因素是社会面的治安状况。辖区社会治安的好坏直接影响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看法,因此,打击犯罪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公安机关责无旁贷。良好的治安环境对于和合警民关系至关重要,时下群众对公安机关的异议多集中在治安问题上,治安状况差的地方,群众对派出所的抱怨就特别大,警民之间的壕沟就越来越深,严重阻碍警民关系的融洽。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民警难免会说,案破了不少,面对群众时我们的态度一改再改了,群众也许满意了。这是一种误区,你忘了,你作为人民的警察,你就应该以一种职业的尺度和标准服务群众,至于改善警民关系则是一个综合性因素,我们的心与群众贴得远或近都能说明警民关系的距离,这都要我们在工作中细细品味。

其实,警民关系的和合是公安工作各层面各环节的整合和延伸,是公安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学问。但这学问的道路很简单,那就是每一个民警都把群众看成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对群众多一点热情多一点关系,少一点麻木不仁,群众就会理解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社会治安就会在群众力量的声援下大大好转。

结束语

增强队伍的内聚力,在警营上下营造和谐的环境,能为公安机关主动有效地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深刻研究新形势下公安队伍建设新情况,积极致力于创建和谐警营。一是要建设和谐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之间要同心同德、团结和谐,既讲党性原则,也讲感情友谊,互相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二是要搭建和谐励警平台。公安民警特别是基层民警身心压力大,我们在强调从严治警的同时,要更多地给予信任、理解、支持、保护和关心,积极落实从优待警措施,多做得警心、暖警心、稳警心的好事实事。如科学合理使用警力,切实加强民警执法权益的保护,建立谈心制度,关注民警的身心健康,及时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建设和谐的警营文化。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及廉政文化建设,在警营中积极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民警业余生活,陶冶民警思想道德情操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廖为建、余明阳、李道平等,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

[2]武汉市公安局教育训练处,民警必备知识[Z ],2004。

[3]巩固和扩大集中开门大接访成果,[N]人民公安报,2005。

下载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警民关系中不和谐因素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最终定稿)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我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对......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

    物资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我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对本企......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促进公安工作有着重要......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精选多篇]

    物资工作中不和谐因素调查分析与对策我公司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企业,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责任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对......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深圳社会治安工作的实践,从治理社会环境、改革创新工作、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群防群治、加强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对构建新时期......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

    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幸福安康,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任务,更是公安机关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和谐的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