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 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
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
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2007年销售产值达650多亿元。湛江市石油加工业正在崛起。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公司相继到湛江投资,东兴炼油厂500万吨改扩建、90万立方米奥里油储罐、80万吨燃料油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阳江市的五金刀剪行业由零散的小作坊形态,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行业,已有五金刀剪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翼地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茂名市为了增强发展经济后劲,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各有特色。信宜市、电白县和高州市建立了产业转移园、信宜市发展毛纺织业,化州市引进毛纺织、纸箱厂、磷肥厂等,茂港区建成占地500亩鞋业基地,筑巢引凤,为经济的振兴打下基础。湛江以港兴市取得新突破。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工程。200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9165万吨,已跻身于广东三大港口之一。
四、山区五市急起直追,渐入佳境
1、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北山区五市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6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2075.36亿元,是1978年的57.9倍;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递增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0.03亿元,年均递增12.6%。高于东翼和西翼地区。其中,清远、韶关的发展尤其突出。2007年清远GDP总量达593.95亿元,在山区五市中排名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7.89亿元。韶关市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471.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04亿元,为山区五市之冠。
2、产业优化升级,外贸业绩突出。1978年至2007年,山区五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5.4:33.9:20.7转变为2007年的17.2:49.4:33.4。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二、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工业增速迅猛。通过扶强扶优,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大力吸引外来工业投资,新增大批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山区五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203家,资产总计2121.55亿元,2007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09亿元,比东、西两翼分别高33.9%和18.8%。
山区五市的进出口贸易在30年间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为37.2亿美元,是1978年的464倍,年均增长23.6%,比全省平均速度高2.4个百分点,总量已超过粤西。外商直接投资达10.76亿美元。比东西两翼的总和还多24.8%。清远的外贸成绩更为显著,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为11.85亿元,约占山区总额的三分之一。通过改善投资硬环境,招商引资稳步推进,200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46亿美元,占山区五市份额的41.4%。
3、投资持续增长,交通网络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五市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山区五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7.2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4倍,年均增长21.1%;分别高出东翼和西翼的68.2%和133.4%。大批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发挥效益。如韶关建成韶钢500万吨钢生产平台,韶关卷烟厂30万大箱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交通方面,随着惠河高速、粤赣高速、龙梅高速的建设,把河源到广州的车程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使其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加上境内的铁路建设,河源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区五市已初步建成一个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和水运协调发展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4、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物资丰富市场繁荣。从改革开放起,山区五市一直狠抓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山区五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7.22亿元,是1978年的21倍。2007年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山区五市有32家,占全省的23%,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户脱贫奔康。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市场交易异常活跃。2007年山区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14亿元,比1978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4.1%。其中,清远、韶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96.86亿元和196.57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1倍和43倍,年均增长15.3%和14.0%。山区人民正在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步伐,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努力。五、四大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尽管都有巨大改观。但从横向比较,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拉大。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GDP只相当珠三角的7.9%,9.1%和8.1%;与1978年的25.4%、29.8%和36.8%相比,下降明显。其中,东翼下降17.5个百分点,西翼下降20.7个百分点,山区五市下降28.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2007年珠三角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3%下降为2.4%;而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分别占9.8%、21.6%和17.2%。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广东各区域经济水平差距的扩大趋势,带来明显的消极作用:一是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社会心态影响下,可能会激起一系列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关系的扭曲,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反过来也拖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三是落后地区容易产生埋怨,甚至抵触情绪,势必影响这些地区的工作积极性。
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按比较优势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降低成本递增效应,又要逐步改变比较优势格局,最大限度寻求生产要素内源化。要积极利用外资,吸收国际上一切先进技术;继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完成重工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创造服务领域;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并且先进地区要帮助和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补上广东经济发展中地区差距这块短板,使全省经济能较均衡发展,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芳斗艳,共创辉煌,书写了广东经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展望未来,在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一轮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划分,努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模式,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美好、山水园林式首善之区的新广东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①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个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三个市。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②文中有关经济指标均为当年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第二篇:广东改革开放40年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总书记最近视察广东时,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这一重要地域,总书记这些重要宣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因此,深刻理解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这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时在总结前海、横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再次强调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对外开放功能平台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企业获得了学习效应,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行业效率。同时,开放促进了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完善,这是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国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至第46位,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2017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2%和12.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1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956.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商投资1363.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40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融,提升了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效益,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利合作的局面。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对新一轮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命题。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开放合作、全球治理变革和全球共同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新时代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一系列思想理论的新目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这样的高度考虑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路与逻辑,就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
把广东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总书记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强调“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殷切希望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改革开放发源于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直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精神。因此,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东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先行先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透明、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高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便捷流动,携手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努力吸引外商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广东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广东作为“两个重要窗口”的作用。
第三篇:经济、改革开放、基本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它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第三讲 经济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成就
1.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2.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4.政府职能转换取得积极进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
5.收入分配改革逐渐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强。
6.经济社会法制化程度明显提高。
7.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经济体,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2.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经济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进行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第一讲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建设的总体布局、外交政策与国际战略、事业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论基础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其特征是: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①中特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原则。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与理论体系的发展相统一①中特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中特道路的开辟与中特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都贯穿于建设与发展中特的历史进程中,而且相辅相成。②中特道路与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③中特道路和理论体系统一于中特事业。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结合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特理论体系创新的源泉与动力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动力、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②中特理论体系凝聚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心血作为中特理论体系主要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杰出人物在中特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
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经验:
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⑶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⑷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⑸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⑹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⑺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⑻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贡献。
⑼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讲 改革开放
一、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一场革命:所谓革命,就是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的性质和原则。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并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因此,改革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首先,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其次,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最后,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
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总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改革,我们
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与“民主革命”中的“革命”,本意并不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针对的是旧的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制度;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改革不是在阶级对抗条件下进行的;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出来的全部文明成果,才有可能超越资本主义。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外开放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试点和起步阶段、向沿海地区扩展阶段、加速步伐、全面推进阶段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着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1)要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
(2)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3)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改善外贸结构
(4)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5)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⑴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就是说中国不能闭关自守,要引进来,走出去。只有发展与其它国家的往来,才能促进中国的发展。⑵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⑶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所以说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五、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尽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面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但不能因此而盲目排外,闭关锁国。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6.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监测和调整国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第四篇: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分析方法
文章来源:国家市场调研中心
产业经济分析的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市场结构分析
工业行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就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竞争几乎是所有行业发展的一般趋势,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几乎所有行业的市场集中度都在提高,但是各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是不一样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集果实,有的行业成为垄断竞争行业,有的行业依然以充分竞争为主,有的行业成为寡头竞争行业。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SCP理论,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一定的产业组织行为又决定了行业的绩效。这样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别就表现出来了。
二、产业组织分析
关于产业组织分析,吕政经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产业的组织形式,吕政总说,我们的某些产业组织分散、手工作坊生产,现代化程度低。落后的产业组织导致的后果就是,生产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环境成本严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
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包括: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企业形态,其中公司制又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上市公司。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
对于企业组织形态的规范化认为目前已经有了世界通行的标准:
ISO体系。现在国际范围内推行的ISO体系主要是认证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规范化程度。现在国内流行通过ISO体系认证,这说明我国企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三、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通常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产业政策环境,这些环境分析涵盖了产业分析的若干重要方面,基本上可以涵盖影响产业发展的所有重要因素。
四、产业融资分析
产业的发展是需要资金支持的,不同产业所以来的金融体系不同。对于基础产业来说,主银行的金融体系是比较适合的。基础产业的投资特性是,投资规模大、收益稳定、回收期长并且风险小,银行体系的特点决定了基础产业比较合适于银行体系进行融合。
但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银行贷款显然不是很好的融资工具。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收益、高风险、市场变化大、资金需求不稳定、成长性高。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中,银行自有资本金占银行全部资金的比例一般不到20%,如果大笔资金收不回来,银行就会陷入流动性困境。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本来是应该包括:银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等等体系的。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其他金融市场都相对落后,落后的金融体系导致我国除了基础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很难得获得资金支持,因而发展缓慢。
五、产业供给和需求
生产能力分析和市场需求分析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供求作用的结果,要么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行业利润降低;要么供小于求,行业投资增加,市场价格上升。
价值规律在主导着绝大多数行业的供求状况,除了少数国家垄断行业(通信、石油、传媒)以外。这些行业由于存在着政策壁垒,往往供求于求、技术进步缓慢并且产品和服务价格高昂,具有超额垄断利润,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福利。
产业结构分析,是指行业内不同档次产品和细分行业产品的供给状况,往往在总量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会存在着个别产品过剩的情况,在我们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绝大部分行业的供给都已经过剩了。但是在行业的高附加值高精尖产品的供求方面,往往是供小于求的,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整个产业体系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国工业化向深入方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产业创新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产业总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这已经成一个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六、产业盈利和产业成长性分析
传统的产业经济学范畴内,将所有的工业产业分为长线工业和短线工业,现在不这么分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怎么样进行产业投资?什么样的行业具有投资价值。国内有专家研究的结果是,一般加工工业领域的投资已经严重过剩了,发展基础工业,例如能源、交通等行业,这些行业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能够解决较多数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整个工业行业来说,这将降低工业运行的外部成本,是具有较好投资价值的行业。
七、产业技术分析
技术创新对于产业发展来说,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差异化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对于产业竞争来说,意味着一次又一次的产业洗牌机会。
对于现代工业来说,技术进步日益成为推动产业进步的主要力量。因而技术分析对于行业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产业技术分析主要应该确定一下几个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技术是什么?最近发生了什么技术变革?技术变革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重大的技术变革。未来技术研发的方向是什么?技术竞争的重点又是什么?技术创新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突破。新技术条件下的产业竞争格局将会是怎么样的?
八、产业竞争分析
产业竞争分析也是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竞争手段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技术竞争、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营销竞争。
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经济学中曾经有一个基本命题,那就是完全竞争市场是最适合产业发展的市场形态;换句话说,竞争能够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但是社会问题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问题,一旦转移到现实中,增加一些因素,往往就变得复杂了。在产业的对外开放上,人们往往持保留态度,认为产业发展应该对民族工业进行保护,否则收跨国资本的竞争和排挤,民族工业将会趋于破产。在经济学中,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将这两种政策分别定义为:出口导向型政策和进口替代性政策。以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日化等行业为例,国内产业经济专家曾经担心被跨国资本的垄断市场行为打垮,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日化市场产品日益丰富、产量日益提高、价格日益廉价,市场竞争的结果,跨国资本在华的投资和销售都大幅度提高了,但是民族资本并没有被打垮,而是几十倍几十倍的增长了。弱小的民族工业在和外资竞争中不断的学习并且发展壮大了,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市场竞争对于产业发展的作
用。
第五篇:2013-2017年广东旅游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013-2017年广东旅游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
【报告价格】[纸质版]:5300元 [电子版]:5500元 [纸质+电子]:5800元(部分用户可以享受折扣)
【交付方式】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付款后24小时内发报告)
【电话订购】010-62665210 62664210
【传真订购】010-62664210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章广东旅游行业概述
2第一节广东旅游行业定义2
第二节广东旅游行业发展历程
3第三节广东旅游行业分类情况
4第四节广东旅游产业链分析
5第二章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环境分析7
第一节2009-2013年经济环境分析7
一、宏观经济运行7
二、固定资产投资8
第二节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0
一、行业政策影响分析10
二、相关行业标准分析1
1第三节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社会环境分析1
3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1
3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1
4第二部分 行业运行分析
第三章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总体发展状况18
第一节广东旅游行业规模情况分析18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18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19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20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
21第二节广东旅游行业财务能力分析2
3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2
3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2
4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2
5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26
第四章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9
第一节全国广东旅游行业发展分析29
一、全国广东旅游行业发展历程29
二、全国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现状30
三、全国广东旅游行业发展预测
31第二节广东旅游行业发展分析33
一、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分析3
3二、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分析3
4三、2009-2013年广东旅游行业市场供需分析3
5第三节广东旅游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7
第四节广东旅游行业特性分析38
第三部分 行业竞争策略
第五章广东旅游行业竞争力优势分析
41一、行业在全国的地位40
二、行业整体竞争力评价
41三、行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42四、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
43第六章广东旅游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46
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46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46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47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48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49
五、客户议价能力50
第二节行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52一、生产要素
52二、需求条件
53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54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5
5第二节广东旅游企业竞争策略分析57
一、提高广东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57
二、影响广东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三、提高广东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59
第七章广东旅游行业重点企业竞争分析6
2第一节企业一62
一、企业概况6
2二、市场定位情况6
3三、企业优劣势分析6
4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6
5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66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67
第二节企业二69
一、企业概况69
二、市场定位情况70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7
1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7
2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7
3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74 58
第三节企业三76
一、企业概况76
二、市场定位情况77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78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79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80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8
1第四节企业四8
3一、企业概况8
3二、市场定位情况8
4三、企业优劣势分析8
5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86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87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88
第五节企业五90
一、企业概况90
二、市场定位情况9
1三、企业优劣势分析9
2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9
3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9
4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9
5第六节企业六97
一、企业概况97
二、市场定位情况98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99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100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0
1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0
2第七节企业七10
4一、企业概况10
4二、市场定位情况10
5三、企业优劣势分析106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107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08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09
第八节企业八11
1一、企业概况11
1二、市场定位情况11
2三、企业优劣势分析11
3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11
4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1
5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16
第九节企业九118
一、企业概况118
二、市场定位情况119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120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1
21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2
2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2
3第十节企业十12
5一、企业概况12
5二、市场定位情况126
三、企业优劣势分析127
四、2009-2013年经营状况分析128
五、2009-2013年主要经营数据指标129
六、2013-2017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130第四部分 投资前景预测
第八章广东旅游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13
4第一节广东旅游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34
一、广东旅游投资项目分析13
4二、可以投资的广东旅游模式13
5三、2013年广东旅游投资机会136
第二节2013-2017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预测分析138
一、未来广东旅游发展分析138
二、未来广东旅游行业技术开发方向139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140
第三节未来市场发展趋势1
42一、产业集中度趋势分析1
42二、十二五行业发展趋势1
43第九章2013-2017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当前广东旅游存在的问题146
第二节广东旅游未来发展预测分析147
一、广东旅游发展方向分析147
二、2013-2017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规模预测148
三、2013-2017年广东旅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149
第三节2013-2017年广东旅游行业投资风险分析1
51一、竞争风险分析1
51二、市场风险分析1
52三、管理风险分析1
53四、投资风险分析1
54第十章业内专家观点与结论157
第一节广东旅游行业营销策略分析及建议157
一、广东旅游行业营销模式157
二、广东旅游行业营销策略158
第二节行业应对策略160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160-4-146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16
1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16
2第三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16
4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16
4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16
5三、重点客户战略管理166
四、重点客户管理功能167第十一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170
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170
第二节权威专家建议171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