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磨砺精英意识 培养卓越人才(动员稿)
磨砺精英意识
培养卓越人才
交通学院2012年精英训练营开营仪式动员大会
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各位学生干部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交通学院2012年精英训练营”正式开营。
育创新人才,创品牌学院。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的学习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交通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依托“1213”教育模式平台,将品牌活动 “精英训练营”继续做好,为学生干部进一步成长进步提供良好的平台。接下来,我就“精英训练营”中的重点活动做一下阐述。
优化作息时间 养成良好习惯
“精英训练营”将从良好的作息习惯入手,强化学生按时作息、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每天6:40操场开始早锻炼,晚上不迟于10:40休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大学相对宽松的课业时间给同学们带来许多课余时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的难题。针对如何合理规范大学生活,本次“精英训练营”采用职业测评向同学们建议较为科学的时间安排。
同学们要把握这样的机会,把自己和训练营团队结合到一起,从生活的小处入手,改善作息时间,这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一种磨练。
相互切磋交流 全面提升自我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职责与使命。“精英训练营”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可以在这里获得解答。同时,训练营将定时组织综合知识竞赛,及时给每位参与“精英训练”的学生一个全方位的引导。通过交流平台,尽可能的唤醒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大家要借此机会展示自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信各位同学经过锻炼后,身心一定能得到让人满意的提高。
落实促进机制,严格对待学业
“精英训练营”引入淘汰机制,对于在训练中表现良好的同学予以奖励。同时也对不符合标准的同学提出鼓励与警示,在强化各位同学精英意识的过程中给每个参与这项活动的同学一些切实的收获。
此外,“精英训练营”还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如定期组织播放电影,歌咏比赛等。这里不仅仅是激励同学们健康成长的训练营,还是同学们表现自我的舞台。
交通学院“精英训练营”将育人作为工作重心,为广大学生干部打造提高综合素质、磨练身心意志的科学平台。希望大家珍惜机会、珍惜时间,提高自身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凝聚力,提高整体综合素质。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2012年交通学院精英训练营圆满成功!
第二篇: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际上就是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如何满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要求的问题。缩小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不仅需要高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培养。目前,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出于安全、经济效益等原因,企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的参与度严重不足,政策层面还缺乏有效的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工程人才培养中来的激励措施,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还缺乏制度保障。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理科实验班,探索“大化工”科学与工程领域拔尖创新性人才的成长途径。突出启发式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理论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同时,依托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研发基地、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的科技、教学与企业资源,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基础,2008年,开办了“工程实验班”,探索“大化工”工程领域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途径,致力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工程实验班围绕“素质为先导,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与企业共同制定“工程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实现手段,完善校内、校外培养方案。实行“学院制”与“校、企双导师制”相结合的产学研“三螺旋递进”教学模式,即通过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产业实践,再从更高层次上的课程学习开始,并将三者有机融合的三螺旋递进模式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目标。2010年,工程实验班所依托的专业被纳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大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第三篇: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作者:不详 阅读:396 次 时间:2010-7-15 来源:人民日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对我国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新回归实体经济,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摆脱当前危机。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美国工程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指出,“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要从学校的内部培养走向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参与该计划的实施,使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发挥企业具备真实工程环境和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的优势,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教育部和行业部门将认定一批企业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合作培养单位,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在校内学习阶段,高校要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关键是看我们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为此,应大力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侧重评价教师在工程研究、项目设计、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制定教师培训和轮训的制度,教师定期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把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工程师作为重要内容。既要积极利用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又要支持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工程教育项目,鼓励在多种语言环境下培养熟悉当地国家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化工程师。
按照标准进行培养是国际工程教育通行的做法。教育界将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工业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满足工业界的基本要求。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来评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摘自人民日报)
第四篇:所谓精英意识
所谓精英意识,我是指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以为自己有了知识、技术、财富、权力或地位,就从心里面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从心底里就瞧不起那些农民、工人或者看上去不如自己的人。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有强烈的所谓精英意识。以为自己学了点知识,就成了人上人,就是精英了。面对老百姓,竟然有一种内心的骄傲来,虽然在人前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且以谷穗<”为网名而自居,很喜欢和农民工打交道并会努力的帮助他们。可是这种帮助,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甚至在内心深处是一种施舍,这种表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的形象,也是表现出来的,在内心的深处,总有一种强烈的精英意识,有外面谦虚的外壳下,心里充满了狂妄与骄傲。
后来,我从理性上逐渐看到精英意识不好的地方,他容易让我们远离曾经生长我们的土地,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甚至等级,最后导致社会上形成一把统一的尺子,一把无形的尺子,他用知识、权力、财富、地位的高低多少去丈量一个人的成功,正是这把尺子,让人们以名利为最终目标,为权位奋斗一生,到头来却不知自己为何而活。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个大一的北大本科生在问及他对北大最大的印象和来北大的原因时说:与名师共舞,与精英对话。我当时就很反感,并且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追求更强大本身没有错,但因此用比较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强大,且又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点,我就很反感。但只是从理性上不认同而反感而已,并不知自己其实也在犯着同样的错误,甚至不自知!
再后来,因为对一系列事情的感同身受和更深入的思考,让我开始真正意识到精英意识的无知,并且努力的摒弃这种无知而可笑的意识。下面就会大体从理性、现实生活和信仰等方面谈及我的转变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就人的能力上来说,读书人或者有知识的人似乎的确应该享受精英的称号和待遇。所谓“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而且从小父母就教我,只有考上大学才能真正的跳出家门,才可能将来出人头地,哪怕没有赚着多少钱,也是荣宗耀祖的事情。知识似乎也可以让人变得貌似更强大,更“智慧”,更容易脱离“愚昧”的状态而至自由之地。同时,他也能让人变得越来越复杂,选择和诱惑也越来越多。追求这些本无可厚非,只是我有两点疑问,第一:你到底想追求什么?以什么为目标?第二:学识精英、钱财权位真的可以带来幸福吗?
在我问及的所有朋友中,几乎没有人认为他追求的是权力、金钱、地位、学识本身,大部分人是为了生活的幸福,家人的快乐,为了周游世界等梦想;也有人为了不朽的名声,这不朽的名声也不是权位,而是为国家,为人民做些大事或实事,在历史留下了些足迹,同时他们也认为,生活是第一位的,生活的幸福是每个人所追求,且藉着它来追求更高的目标。这样说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的生命的意义不全是,甚至大部不是更强大、更虚伪,更圆滑世故,更工于心计的成为金字塔顶尖的精英,而是一种生命的充实,一种心灵的宁静,一
家生活的和睦,一种被人的尊重,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管你农夫,还是高级经理,也渴望用这样的方式来享受生活,享受生命。
可是,不是读书越多的人,或者说越精英的人,就更容易创造这样的生活来。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其实是没有关系。甚至可以说,那些纯朴的农夫,其生活质量和方式更自然,更质朴,更充实。而我们呢,毕业之后愁工作;工作之后开始担忧、适应、最后主导一种虚伪的办公室关系;开始慢慢的学会伪装,虽然我相信那种伪装也是不他们所愿;我的一位当村官的朋友说,我用一年的时候终于发现一条默认的铁律,那就是你想要升官发财,就得知道你的领导心理想什么,要变着法儿理解领导的意思;甚至还要算计着什么样的老婆更适合我,对我未来的发展更有利;和朋友交往,也是如此——我曾经引以自豪的的写下了一张纸,把我的朋友关系和他们就读的专业都记录下来,以后有什么事就可以找什么人。且选择太多,诱惑也太多,反增心中苦闷:我在选择来北大念书还是继续工作的时候也是很烦闷;昨天晚上,室友因为实习机会太多也觉难以选择而犯愁,然后长叹一声说,学识、地位与生活的幸福,真的是没有关系啊。
所以说,越是精英,越到社会的所谓上层社会,人们遇到的网就越来越多,人们变得就越来越虚伪不真诚,他或许会认为这是生存必须,这些时间他不是在生活,而是在为生活而奋斗。这个中的劳累性和局限性暂且不说,也说他们回到他们所谓的生活时,当他脱下外边的那层伪装到了家里,又会怎么样呢?外面是正人君子,温文尔雅,做猪做狗,颐指气使,低三下四,到家里呢?在家里能做到用感恩的心,用爱去对待家里的每个人,甚至每一株花草,每一只动物吗?我觉得他会看到自己外面与真实自我的差距,而且很容易陷入到这种差距中沮丧不已。我们还可以想象,甚至很容易回到家里仍然继续着外面的伪装与不是生活的生活。这种生活会怎么样呢?会比那农夫好吗?
又想起一则故事来,富翁到沙滩上晒太阳,竟然发现一位渔夫也在。于是问,你怎么有闲工夫在这里晒太阳啊?怎么不去多打些鱼?渔夫反问:我打的鱼已经够养活自己了,为什么还要去打更多的呢?富翁鄙夷的说,打更多的鱼,就可以赚更多的钱,赚更多的钱,就可以买更多的鱼网,然后又可以打更多的鱼了,赚更多的钱了。渔夫问道:赚更多的钱干什么?富翁本能的答道:可以旅游啊,像我这样享受太阳啊。渔夫不去声色的说:我现在不正在享受太阳吗?富翁无语。
我也曾经问过几位朋友,为什么你们要如此努力的追求不断强大成为精英呢?他们的答案很是相似,大多都是因为小时候或最近因为某事受到了刺激和伤害,并且觉得正是因为彼时自己不够强大而受的吃的亏。我问,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足够的强大呢?他们开始似乎没有想,但会马上答道:当被人有足够的尊重时。我沉默,看来是因为社会的强权式的一元化的尺子,让这个社会中的人不知不觉的按着社会的程式走,哪怕你不喜欢,也得如此。就像我的一个外甥,我明明知道他不适合读书,却依然只能看到他因为不喜欢读书而被父母说的一无是处。可这个社会是我们的社会,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稷兴亡,匹夫有责”,不要问丧钟为谁而
鸣,他就是为你我而鸣。成长的道路有很多种,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选择和改变,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也是国家的一份子,如果你改变了,国家也改变了几分之一。
所以我觉得,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精英们,更容易陷入强者游戏,不能自拔,反而失掉了当年追求“充实平静之生命,真实幸福之生活”的梦想,而掉入到“空虚无助之灵魂,虚伪腐败之生活”的陷阱中去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因为我们绕了一个圈,然后回归到原始的快乐中去。甚至很多人绕一个圈还不一定能回归得去呢。我以前认为经历回归过程之后达到的自然快乐要比一开始原始自然的要好,要高,要更真实,现在看来,那还是因为自己正处于自称的狂妄之中罢了。(见《回归》)
最近看《十字架》,里面那些最最平凡的人们的真诚笑脸和喜悦哭泣,让我深受感染,也才让我逐渐从里到外的认识到精英意识的无知。让我惊奇的是,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两大圣人老子与耶稣,都曾不只一次以婴儿来表明,无论是道,还是上帝,都喜悦那些如婴儿孩童般简单、自然、真诚、纯洁之人。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章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大意是: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又在第20章讲“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耶稣也在?”大意是: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还在第28章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大意是:经常保持在有德性的状态,就如同返回到婴儿状态。又“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大意是:德性高尚的人,就应该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耶稣也屡次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的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孩子,断不能进去”(路加福音18-16)。
由此可见,《道德经》中圣人和耶稣,都觉得道或者上帝(两者可能指同一个东西,请参阅:远志明的《老子与圣经》)喜悦的人都是那种如孩童般纯洁的人,而不是越来越复杂、工于心计的精英。我不否认,通过个人的继续努力,可以回归婴儿般的状态,虽然很难,但事实上很多圣人如孔子和老子都活出了此境界。可是,老子和耶稣从未讲过,一定要有这个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相同,道路不同,而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要比他们强了。精英们在人世的喜悦不会比他们多,天国的喜悦更是如此。
2008-09-24 11:13
在西方思想传统里,有几位特别不容易被西方人理解的思想者。赫拉克利特是其中的一位,被马克思称为“爱菲斯的晦涩哲人”。怀特海是又一位,据贺麟先生回忆,在哈佛大学,怀特海的演说是以“听了不懂”著名的。
晚年怀特海的一系列演说,被编辑成一本小册子,名为《思维方式》。时隔近70年,2004年,这小册子有了中译本。在它的前三章里,尽量不使用任何需要
进一步界定的语词,怀特海阐述了这样一项本质地不同于西方思维方式的陈述:在“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表达之前先有对“重要性”的感受。
这里显然需要解释什么是“重要的”。带着他一贯的数学表达的特征,怀特海的解释是:当你感受到非表达不可的冲动时,你感受到的,通常是重要的。换句话说,被感受到的重要性,通常伴随着渴望表达的激情。当代的认知科学和脑科学,就我的阅读而言,可为这一解释部分地提供支持。例如,Ben-Ze„ve在2000年出版的情感研究专著《情感的微妙性》中总结说:任何“私人性显著事件”的体验必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
于是,我们自然要询问:那些伴随着激情的重要性的感受,是与私人事务有关呢?还是与公共事务有关?抑或同时是私人的和公共的?
在大约4年的时间里,我反复讲解过“精英意识”概念,试图让我的听众明白这一概念与“精英”之间的本质差异。简单而言,精英是外在的“身份”,精英意识则是内在的“品质”。身份的基础可以是任何一类外在于心灵但受到社会成员普遍尊重的社会学特征——财富、权势、名望。这些社会学特征之所以普遍受到尊重,是因为在稳态社会里,它们统计性地或多或少反映了普遍受到尊重的内在品质。然而,外在身份与内在品质之间的这一显著关系在非稳态社会里往往失效。中国转型期社会恰好就是这样的非稳态社会,在这里,精英的内在品质不仅被弱化,甚至比平均品质还要低劣。
下列两特征的合取式界定了我要解释的“精英意识”的内涵:⑴对重要性的感受能力,也就是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的敏感性;⑵在足够广泛的公共领域揭示出被感受到的重要性时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
上列第一项特征意味着,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须与公共利益相关而不是仅仅与私人利益相关,其次,感受者必须有足够敏感的心灵,最后,这样的心灵,在与公共利益相关的重要问题上保持足够敏感性的同时,还必须有机会与重要问题相遇——所谓“历史机遇”。这一点,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比西方那些稳态社会的知识分子更幸运,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有机会与人类社会的那些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相遇。所以,对我们来说,问题只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能够对公共利益保持足够的敏感性。
上列精英意识的第二项特征意味着更复杂的事情。首先,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必须同时具有私人意义,否则就难以产生激情,从而缺乏表达这一重要性的冲动。黑格尔(《历史哲学》)描述过世界精神的那些承担者(所谓“历史的创造者”)的激情,他说,这些英雄人物一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倒下并死去。这里,激情
是决定性的因素。当激情消失的时候,人就消失。
其次,这种表达的激情必须足够强烈,从而被感受到的重要性可在足够大的公共范围内被表达出来。因为,当范围足够广泛时,这样的表达往往需要勇气。我可以在私人晚宴的餐桌上表达我对重要政治问题的感受,这通常不需要勇气或激情。为支持广泛的公共领域内的表达所需要的勇气,称为“道德勇气”,因为它要求表达者置自身安危于不顾。
最后,表达是一种艺术,它要求表达者掌握亚里士多德(《修辞学》)阐述过的言说的艺术。如果被说出来的重要性不能在公共领域内获得倾听,“说”的意义便消失了。可是,具有根本重要性的问题往往不被倾听,恰如赫拉克利特描述的那样,人们遇见真相的时候却如睡着了一般视而不见。所以,表达的艺术首先要求表达者熟悉倾听者的深层心理状态和本土社会情感,其次要求表达者取得倾听者的信任,最后才要求表达者寻求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被感受到的重要性。
我必须承认,在上述界说中,“精英意识”似乎不是一种“意识”(consciousness),因为它的两项特征都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意识”概念所包含的。不错,可是请读者注意,我之所以要界说“精英意识”,理由在于我试图阐明“外在的精英”和“内在的精英”之间的本质差异。外在的与内在的,在“心物二元论”的视角下,分别对应于物的世界和心的世界。只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可以用“精英意识”来表达真正的精英的内心世界。
或者,我可以这样辩解我的立场:所谓“内在精英”是一种意识,只在这一意识的引导下,只有具备精英意识的人,才可能履行精英的社会职能。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第五篇: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
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
——闵行区德育论坛的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开发中学生领导力,培养未来精英人才”。我想作三个方面的交流。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呢?
·
一、培养学生领导力是时代的需要和教育的责任
·2007年,温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温总理演讲中的“仰望星空”是在提醒我们的教育,要重视培养大气、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培养具有领导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七宝中学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更是有责任培养出关心人民幸福、关心国家繁荣发展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学生领导力教育在美国一些学校悄然兴起并日趋活跃。到1997年,全美已经有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领导力课程。国外不少学者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早期领导力可以追溯至初中或高中阶段。领导力作为学生能力的核心部分,对其它能力的形成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仇忠海校长提出七宝中学的培养理念,从“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到“平民本色、精英气质”,再到领导力的开发。这样的培养理念,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博大的情怀,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求实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乃至对世界承担责任的态度;培养他们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我们希望更多的学生重视领导力的提升,重视领袖气质、精神品质、社会责任、意志力、判断力、自律精神、主动协作、健康情感等诸多品质的历练。
·
二、高中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对“领导力”概念作如下的界定,“某一个个体或一个组织设定目标,并高效率地、矢志不渝地实现目标任务的能力;是一种引导并激励团队所有成员明
确目标、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方面的合力。”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
1、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责任心”是领导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学校所倡导的人文修养,包含着一种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怀,一种主动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一种无需别人提醒的公德自觉,而这种善良和自觉都源于负责任的人生态度。责任和事业心也是相伴而生的,有责任才会有抱负和人生追求,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才会关爱亲人、关心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发展。我们坚信,一个真正有领导力的人,肯定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着强烈责任心,也才能成为一个“仰望星空”的敢担当的人。·为此,团学联代表大会将“自尊,自强,自信心;创新,诚信,责任心;常怀感激之心。”作为“七中人的精神”确定下来。
·
2、认同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领导力培养的方向和灵魂,我们通过青年党校、学生会、团委和班级干部的培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作为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3、团队意识和组织协作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标准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是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单靠一己之力几乎不可能成就任何宏伟、壮丽的事业,也不可能实现任何足以让自己满意的奋斗目标。因此,青年学生必须学会沟通,懂得团结他人、团结大家的智慧,这才是现代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对于中学生来说,参加学生组织和各类社团是一种最好的锻炼。在社团中可以学到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领导才能。
·当然领导力的要素还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生涯规划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能力、坚持力、意志力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职业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人才。这些也都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着力培养的目标。
·
三、我校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具体举措
·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致力于全方位建设具有七中特色的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产生了强大推进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校内逐渐形成了一种友爱、关怀、诚信、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一种鼓励人人创造、个个创新,全体参与的热烈局面;形成了一种提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的奋进精神。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了适
合自己的很好的发展空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丰富校园活动,创建先进的校园文化
·从2006年开始制度化设立的“校园八大主题文化节日”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为培养学生领导力而搭建的重要平台。体育节、狂欢节、科技节、艺术节给了同学们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则是以非说教的形式给同学们以启迪。通过校园文化节日的建设,学校的“人文”特色更加鲜明,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不断成长为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杰出人才。
·我校还不断建设以感恩教育为特色的情感体验德育体系。感恩情怀是“平民本色”,更是“精英气质”的重要特征。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责任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对提高高中生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方面,学校除主题文化节日外,还不断丰富各种校园活动。如开展“孝心周”活动以感恩亲人;开展面向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等革命老区学校的助学考察活动以感恩革命前辈;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的勤工助学活动;“跳蚤市场”和“蓝天下的至爱”等慈善募捐活动;到福利院、养老院等关爱老人儿童;参与世博会、服务社区等志愿者活动以感恩社会;还开展了绿色环保行动以感恩大自然等等。同学们在做好一件件具体琐碎的工作、服务社区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价值,明确青年人的社会责任。
这一系列主题文化节和以感恩实践活动为特色的教育活动设计,源于学校倡导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也源于学校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目标。
·
2、建设支撑创新素养培育的特色校本课程
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是优秀领导人才必备的两大素养。因此我校特别重视相关的课程建设,创设了“文化与人生”和“科学与创造”两大类特色校本课程。两类课程贯穿高中三年,分普及、提高、深化三级逐级实施,并渗透于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性课程中。
·在“文化与人生”课程中,我们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入门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6个课程模块。·自98年以来,我们在高一年级下学期的每周五,邀请沪上和全国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等来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系列讲座。高二阶段,学校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进入人文领域的研究性课程,同时开始选拔组建人文书院学生读书班,并开始帮助学生选择具有一定价值、富有挑战性的社会人文项目开展研究。
·在“智慧与创造”课程中,我们在高一开设了基础型课程《走进自己实验室》和拓展型选修课程《兴趣伴我成长》;高二和高三则开设了《智慧创造未来》的研究型课程。通过这些实验室的实验研究和课程建设,我校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很高创新素养的拔尖人才,他们都带着课题、带着论文、带着科研成果进入名牌大学。·去年和今年的上海市科技创
新大赛我校有10人获得一等奖,6人荣获“明日科技之星”称号,位居上海前列。
此外我们还有每学期多达70多门的拓展型课程,这些课程都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
3、完善学生社团的创建、管理和青年党校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中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己发起、组织活动、自主管理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是学生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也是锻炼学生领导力的重要方式。·我校建立了《七宝中学社团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形成激励机制,完善评比表彰制度,促进和鼓励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我校这学期共有68个学生社团,分为科技类、人文类、思想类、艺术类和体育五大类。·我们高一高二的学生的社团参加率是100%,我校已经毕业的一大批优秀学生都曾是社团的骨干。·在青年党校建设方面,我们通过党支部加强入党积子的培养工作,每年高三都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
4、加强过程评估和逐步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学生领导力开发是一项依托于社区、学校和家庭人文情境的系统工程,经历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多元、低级到高级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开发计划的时候,增强计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制定评估量表和测验试卷,在学期末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注重过程记录,重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重视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基于多元评价理念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体系的研究”,这为学生领导力开发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
·另外,我校本学期申请了市级课题——《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实践探索》,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高中阶段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的一般性规律、原则、内容、基本途径、方法、策略,为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在实践操作框架内提供参考和借鉴。
·我们希望在“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开发各种领导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作风,从而开发出无尽的领导潜能。让他们毕业时能带着这种优秀的品质升入大学、走向社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爱读书、会思考、有才情、敢担当”的国家栋梁。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