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越法律人才之我见
卓越法律人才之我见
贾晓龙 2010181032 虽然作为一名法学专业学生,但谈到成为一名卓越法律人才,感觉是一件可望而难以及的事情。不过成为卓越法律人才值得每一名法学学子为之努力奋斗。下面粗浅谈谈我对卓越法律人才的一些认识,作为小学期法律实务论坛课程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法学是人学,具有崇高的价值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来自于社会,又最终服务于社会。因此,以法学为工作内容和依据的法律人,应当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强烈的人文精神、较强的实务技能和多学科知识背景。同时,这也是对一名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但将卓越法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具体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系统、精深的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
(二)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
(三)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人文知识,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四)卓越法律人才应当具备多学科知识
以上所应具备素质是对一名卓越法律人才的要求,也是对每位法学学子的期望。这些素质具备理论性、实践性、价值性和综合性,这些性质也决定了卓越法律人才是全能型人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真正成为一名卓越法律人才谈何容易。原因在于,我国目前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上述素质要求,其主要弊端是法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上的同质化,这种同质化没有充分考虑社会分工对法律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法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不足
法律人才的专业知识体系主要来自于课程设置,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硕士教育等不能满足法律人才专业知识体系的需要。
(二)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不足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过于强调对法律知识的灌输和积累,缺少法律技能性的训练。
(三)法律人才的多学科知识不足
很多法学院系不重视学生综合知识的教育和培养,既不给学生明示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其他多学科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多学科知识的培养方案,而是将这种选择权留给了学生。特别是对法学本科生而言,这一点更为明显,致使他们不重视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以上弊端针对性地限制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这就证实了现有教育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要求与法律部门的联系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期提出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顺应了法学教育职业化定位的趋势。可以说,制定和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机遇,而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核心。
第二篇:卓越课堂之我见
卓越课堂之我见
通过半年的学习和思考,根据学校推出的“五疑五环节”的卓越课堂模式,经过修改在我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了我所理解的理想的“卓越课堂”的具体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确立目标-----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巩固运用”
1、“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去预习,即学生根据老师的导学单提示和要求主动去预习。课堂实践的经验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也就越大,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课堂属于“自己的”课堂,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去学习,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目标,有的放矢的查找资料,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信息的技巧,教学生备课,其实就是在教学生自学的方式,因此,可以说“自主学习”是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内化自有,再生成个人见解的创造过程。例如我以前不重视课前预习,写作业时,也只是“预习数学书多少页到多少页”,没有给学生具体的目标,这样的作业第二天也不好检查,所以学生也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或没有这样的作业,都没区别。后来我想到利用导学单,每次将预习的内容和目标以问题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预习后来填写,这样既引起了重视也达到了真正预习的效果。
2、“确定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学习目标的确立以往都是老师拟定展示给学生看,我觉得既然想完全将课堂
还给学生,学习目标,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拟定,甚至让完全让学生拟定。当然学生在拟定时,教师应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去制定学习目标。这样紧扣课本又兼具个性和灵活度的目标,能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3、“合作探究”是指课内或课外的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并掌握学习任务。“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室难以面向有差异的学生这一教学上的不足,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共同进步的境界。合作创造精彩。“合作探究”环节中,我们会见证到学生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展示自己准备的过程、方法和成果,热烈的讨论展示任务的情景,实现资源共享、思维交流和智慧催生。
4、“展示提升”是学生创新、实践的环节,也是教师深化和提升教学内容的环节。为了保证展示效果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展示方法的建议是必要的。展示的过程,教师也不是被架空的局外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对个别知识点教师也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卓越课堂是平等而民主的课堂,谁都有展示成果的权利,谁都可以发表意见、张扬个性,台上激情展示,台下热情互动,是卓越课堂课的魅力所在。
5、“巩固运用”是学生对当堂内容的巩固加深,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测。为了保证真正将学生减负落实到位,课
堂练习和家庭作业都很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课后做工作,要精选题型,设计精妙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少量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获得高效的,多方面的能力发展。
二、我的“卓越课堂”
利用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时,经过了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对卓越课堂还有一些疑惑或者说一些环节出现的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正因为心存疑虑,所以我感觉我在卓越课堂这块进步的很缓慢,今天在这里我将我心里的困惑说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1、课堂上知识容量如何保证?
用卓越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展示的时间多了,知识容量肯定就少了,这样教学进度是否受到影响?例如上次我们数学组上的研讨课,我计划的一节课的内容,就因为在某些环节多花了点时间,而导致准备的内容没有完成,而我又不得不利用其他的时间来将剩下的内容完成。类似于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而我们的总课时有限,那教学进度到底该怎么安排呢?
2、组织讨论,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如何把握,如何做到收放自
如?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俗话说你一种想法,他一种想法,如果两人互换,他们各自就有两种想法了。当几个人在一起讨论时,想法自然也就太多了,甚至有些已经超越了课堂要求范围,那这个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改如何是界定去把握呢? 还有有
时学生讨论热烈之时真不忍心让他们停下来,但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实在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如何组织讨论?如何控制时间,真正做到收放自如?
3、课堂上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后进生?
卓越课堂的教学方式,对于好学生而言,绝对是锦上添花,但接受能力弱、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可能会是“雪上加霜”。例如我们班的女生都很胆小,甚至一些男生也是,一碰到课堂发言或是讨论,他们都在退缩。感觉发言和讨论好像都不关他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还有班上总有些学习能力比较弱,有的甚至自我约束能力很差的学生,这类学生又该怎么关注呢?当课堂还给学生时,本该有老师嘴里说的话,现在通过学生说出来了,据我在我们班观察,好像由学生说出来的话对于其他学生的震慑力是远不如老师的,后进生本来就不懂,现在知识点和问题都让学生讲了,岂不让他们更不明白了吗?
4、如何让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活动?
现在的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评价,但是,由于没有更有效的方式,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还都是以老师评价为主。到底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评价他们自己呢?
第三篇:企业追求卓越之我见
企业追求卓越之我见
卓越就是从好到更好,就是从强到更强!追求卓越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公司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公司文化又反过来推动员工来追求卓越。因此,有文化的公司未必都成功,但没有文化的公司注定不会成功。任何一家想成功的公司,都必须
充分认识到公司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只有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从而提高竞争力。
一、追求卓越必须从恪守职责开始
恪守职责 是一个合格员工必备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能刻苦、有忍耐力、反应敏捷、并处处替考虑,如果他随时随地都能开动脑筋想出一些些明智、有创见、有价值的方案,那他自然会逐渐得到公司的重视。毋庸置疑,恪守职责的员工肯定是一个能有效执行公司目标任务的员工,因为他们愿意把自己与公司的命运联系在一切。恪守职责是赢得公司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自己规划自己职业宏图的一个原动力。只有自己忠于职责,任何事情都会迎刃而解。鸿翔公司永远需要这样的员工,无论领导在不在他面前,他都一样努力,一样忠实可靠,甚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会努力地做事。而那些迅速晋升的人,往往随时随地都会考虑公司的利益,他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竭尽全力地为公司创造价值。因此,在一个员工在工作中要获得成功的秘密有三条:一是恪守职责,诚实可靠;二是随时随地考虑公司的利益;三是刻苦耐劳,全力以赴。
如果员工希望尽快晋升,早些获得较高的职位,那就绝不可以养成非监督逼迫不能好好工作的习惯。员工就必须注意去做好公司希望完成的事情,还必须调动你所有的创造力、洞察力和执行力,去迅速地解决随时随地产生的问题。在任何岗位上,员工都不能这样想:“只要照着上司的吩咐去执行,按部就班去做就可以了。”员工必须在做事过程中尽力使自己的智慧、思想和创造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惟有这样,才能赢得尊重。
激情力,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精神资源。对于提升公司的激情力,《纽约时报》是这样发表评论文章的:“在许多公司,很多公司只想从工作中或社会上获得什么东西,却很少去主动付出什么。不付出哪能有收获呢?员工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热情奉献给工作,员工才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
追求卓越是打造一个公司基业常青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制造员工忠诚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也是提高公司执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杰克·韦尔奇认为,员工忠诚是公司基业长青的保证,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因此,只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事情,其中有很多我们是可以不必等上司吩咐就应该去做的。如果对于这些事,你这样想:“反正老板不在这里,就省省力气吧”,那你职业生涯就岌岌可危了。
事事马马虎虎,处处投机取巧,时时都认为自己所耗的精力和时间已经大大超过薪水的酬报,因为没有额外的津贴便不再多加把油,也不肯多提一些如何改善经营的建议;对于同事,也表现出冷淡、轻视的态度,还常常对同事们说不要白白替公司效劳!有些员工常常抱怨自己为何升迁得这样慢,却很少反思自己到底以何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其实,如果足够明智,能站在鸿翔公司的角度审视一下,就知道公司最需要的就是脚踏实地、刻苦努力、自动自发、兢兢业业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在创造公司的价值的同时也会创造自己的价值。
二、追求卓越就是让自己奔跑起来
追求卓越是影响一个公司基业常青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公司发展长大的关键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重视公司员工追求卓越的公司注定会死亡。因此,追求卓越是打造公司永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非洲大草原上,每天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露珠还未完全消失,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奔跑.最先跑起来的是羚羊。它们成群结队地跑过平缓的山岗,找到水源,在短暂的休息之后,又开始新的奔跑。就在它们不远的地方,也许就在附近的草丛里,狼群也在奔跑。它们的奔跑是为了羚羊。
当狼群开始奔跑的时候,狮子也开始了奔跑。它必须赶在狼群之前找到一日的早餐,否则,今天可能又是一个忍饥挨饿的日子。这是每天发生在大草原上的一幕,每天都在上演的奔跑比赛。
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在导演这一切。它们奔跑完全是来自内心的驱使——要么生存,要么死亡。只有“让自己跑起来”才能生存,也只有跑起来的动物才能获得比同类更好的生存环境,不管是主动攻击的动物还是被攻击的动物。
“ 为自己跑起来”是生命世界永恒的法则,也是激情力的一个具体的体现。人类正是通过这一法则首先成为人。但是当人类逐渐进化、逐渐变得聪慧时,他们再也不再“为了自己而奔跑”。他们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他们漠视自己内在的动机和需求,他们只要求索取和坐享天成。他们在内心永远失去了奔跑的动力:他们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和借
口,他们认为优秀永远是别人的事。
三、追求卓越就是要在工作中创造价值
工作着是美丽的,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的人更美丽!追求卓越是创造一切之源,如果员工没有追求卓越者的想法,一切就无从谈起。但是很遗憾,在我们公司中,这样的人的确存在:只有在形势所迫时才去工作,对于自己身上的职责无动于衷,遇到事情总是敷衍塞责,宁愿呆在原地
也不肯花点心思向上攀登。这些人私下里认为自己很聪明,他们满足于混日子,敷衍了事,浑水摸鱼,过一天算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为吃饭而吃饭,为劳动而劳动,为工作而工作,为报酬而报酬,他们从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没有一件事情做得让人满意。还有些人本来有不错的工作和岗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他们攀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就停滞不前,躺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呼呼大睡,甚至鼾声连天,满足于现状,沉溺于享乐,令人十分惋惜!这种行动上的迟缓、思想上的愚钝和道德上的玩忽职守,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名无实、大量的工作资源被无谓地浪费。
追求卓越是打造公司基业常青的前提,如果没有追求卓越的理念,公司的发展当然岌岌可危,更谈不上永续发展了。让员工奔跑起来,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具体措施,也是提高公司员工激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工作赢得尊重,用成绩获得荣誉。鸿翔公司不喜欢把工作当负担的员工,也不喜欢懈怠懒惰的员工,更不喜欢只把吃饭睡觉当做人生理想的员工。对于员工追求卓越的作用,比尔·盖茨非常重视,他说:“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因此,比尔·盖茨的这句话阐释了他对工作追求卓越的真实想法。在他看来,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对工作的卓越的追求,而不只是能力及其他(虽然它们也不可或缺)。他的这种理念,成为微软文化的核心,像基石一样让微软王国在IT世界傲视群雄。
四、让员工在追求卓越中卓越起来
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不能忽视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在《财富》500强公司中,有99.64%的公司的CEO赞成重视公司员工的追求卓越的想法,同时他们也赞成只有员工追求卓越的理念才会有公司的基业常青。
美国之所以成为经济强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主要归功于美国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具备超乎寻常激情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别人都放弃时,仍努力不懈;在所有人都认定事不可为时,仍鼓足力量让自己奔跑起来,他们工作是为了内心的满足,他们因为满足而愿意全力以赴,他们愿意为了工作与企业一同成长;他们在没有其他外力的刺激下从内心照样迸发出激情,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让自己能做得更好.而上帝总是这样奖励他们:他们不为工作而工作,但最后他们总是能从工作中得到最大的回报。我们称他们为“优秀”,也可以称他们为“自动自发”、“自觉自愿”。他们把最简单的事坚持每天都能做好,所以做到了“不简单”;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超越岗位的业绩,所以做了“不平凡”。这样的人,就是有着强大的内心精神动力的人,就是有追求卓越的员工。这样自动自发、自觉自愿地工作不是为了获得更多一点的薪水、更高一点的职位。他们对工作有一种非做不可的使命感,并为之愿意奉献一切,不计任何报酬。
力求做到最好,是人生的一种追求。做一个最好的清洁员、做一个最好的父亲、做一个最好的上司,这本身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态度。
追求完美,是工作的态度,也是生活的态度。也许我们尽力了却未必完美,也许机遇和境地无法让你完美,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形成和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境界。
第四篇: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2010年,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际上就是已经意识到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短缺和工程教育质量如何满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要求的问题。缩小高等工程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不仅需要高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还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培养。目前,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出于安全、经济效益等原因,企业和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培养的参与度严重不足,政策层面还缺乏有效的促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工程人才培养中来的激励措施,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还缺乏制度保障。
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理科实验班,探索“大化工”科学与工程领域拔尖创新性人才的成长途径。突出启发式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将理论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衔接。同时,依托国家、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研发基地、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等优质的科技、教学与企业资源,以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生物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基础,2008年,开办了“工程实验班”,探索“大化工”工程领域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成长途径,致力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工程实验班围绕“素质为先导,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根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加强实践环节的落实,与企业共同制定“工程实验班”的培养目标、规格和实现手段,完善校内、校外培养方案。实行“学院制”与“校、企双导师制”相结合的产学研“三螺旋递进”教学模式,即通过课程学习、科研体验、产业实践,再从更高层次上的课程学习开始,并将三者有机融合的三螺旋递进模式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这一目标。2010年,工程实验班所依托的专业被纳入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大化工’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华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第五篇: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1‟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政法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政法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但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决定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主动适应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法律服务的需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二、主要任务
(一)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
把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着力点。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面向西部基层政法机关,培养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二)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探索“国内—海外合作培养”机制。加强国内法学院校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积极利用海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融入法律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强学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伦理教育,增强学生服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法学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提高高等法学教育质量。
(四)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例,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诠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论证能力以及探知法律事实的能力。
(五)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支持法律实务部门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法学师资队伍。
鼓励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团队,聘请世界一流法学专家学者到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建设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建设80个左右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20个左右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20个左右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二)实施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选派1000名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1—2年,参与法律实务工作。选派1000名法律实务部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
(三)建设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本科教学工程”,支持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重点建设100个共享共用的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建设相应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
(四)开展法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依托国家留学基金,重点支持法学专业学生到海外留学深造,重点支持高校法学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
(五)建设高水平教材。
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类重点教材的编写、培训和使用工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组织编写一批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学性权威性强的案例教材。有鉴别、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法学优秀教材。
(六)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
参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类型和实务部门需求,研究制订本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国家指导标准。
四、组织实施
(一)实施原则。
统筹布局、择优遴选。根据高校类型和所处区域,择优遴选一批办学方向正确、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科研水平高、有一定法学教育规模和较好工作基础的高校,整体规划,统一部署。
分步实施、动态调整。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加强检查评估,建立参与高校动态调整机制。
(二)管理机构。
成立由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学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指导、咨询和协调。
成立由法学教育教学一线专家学者组成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负责高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申报方案的评审以及实施情况的评价工作。
(三)申报和评审。
高校自主选择参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类型,提交加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申报方案。专家委员会对高校申报方案进行评审,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根据评审意见,确定参加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
(四)建设周期。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周期为10年,分期实施,首批为5年(2011—2015年)。
(五)检查评估。
专家委员会依照参与高校的申报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检查评估。不合格的退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五、政策保障
(一)支持参与高校围绕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在招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制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参与高校,在本校推免名额内重点支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
(二)支持参与高校改革专业教师准入、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等相关制度。
(三)支持具备条件的参与高校申请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四)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对参与的中央部委高校给予经费支持。联合有关部门,为实务部门承担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各地应为参与计划的地方高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支持参与高校多渠道筹集资金,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专项经费保障。
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把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意见转发至本行政区域内所有高等学校(教育部部属高校除外)。
教
育
部 中央政法委员会 2011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