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7:4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第一篇: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在此情形之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基础。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必要将企业文化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企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与整体完善。

【关键词】企业文化

中小企业

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也称作公司文化或企业精神,指的是企业在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带有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对企业员工有号召力与影响力,能够被全体员工认同并且把所有人的需要、建议、目的整合统一,是企业长期以来凝聚的精神财富,也是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包括经营目标、企业精神、管理方式等等。同时,企业管理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效应用于企业,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就产生了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对企业发展环境的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指企业在长期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中,除了考虑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地位之外,也要保持企业在已经领先的领域内未来扩张的领域内持续保持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升,保持企业的长时间内长盛不衰。

二、中小企业的概念和发展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划分是跟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而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一般也称为中小企,与同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资产规模、人员规模和经营规模都相对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可以由少数人集合资金而建立,大多采用直接管理模式受到的外界阻力和干扰较小,这也是其明显的优点之一。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

行业分布广,数量大,地域性强。中小企业分布在各行各业中,这其中也包含一些不大适合大规模资金投入的领域,所以中小企业一般要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特点的人才资源。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己经占据了绝对优势,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在1999年有中小企业3200万家,占全国企业的95%以上;到了2000年,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98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6%以上。中小企业虽然活动范围不广但数量众多且地域性很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的企业处的位置较偏僻,位于中小城镇,很难吸引到人才。个体对企业的影响较大,经营方式多样。中小企业中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普通职工,对企业稳定的经营与健康快速的发展都很重要,中小企业往往对个体的依赖性较大。也正因为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其具有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更能敏锐洞察市场态势的变化是企业更具活力。发展规模小,竞争力薄弱。中小企业与同行大型企业相比既是优势又是劣势的一点是生产规模,人员规模资产拥有量都小。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提供高薪报酬来吸引人才和引进设备。造成中小企业稳定性差,停业破产率高的风险。

三、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在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头疼,企业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优秀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不就能够推动企业的经营效果增强自身竞争力、提升信心凝聚力,也能在经营管理中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二)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劣势,提高自身拥有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的责任感,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指引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与发展前进的原动力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有一个合适而完备的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与责任感,由此可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经营效益起着重大的作用。企业能否可持续的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能否不断提升与完善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可以解放和发展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篇:浅析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浅析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摘 要:人口与经济问题是人类社会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劳动、就业、消费、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等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加快处理人口问题,特别是提升人口素质水平,对于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人口素质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巨大影响为出发点,阐述我国目前人口素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以期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字:人口;人口素质;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环境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三者之中,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人口与发展的矛盾却非常尖锐,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人口问题逐渐成为导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概念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解决如何仅将全部资源中的合理的一部分加以收获,使得资源不受破坏,而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所收获的数量的问题。公认的初始概念源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的 “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从全球的高度对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作出的战略思考,是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要求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

2、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又称人口质量。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通常称之为德、智、体。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人口群体是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而提高人口素质反过来又会促进

控制人口数量。

二、人口素质对可持续经济的重大影响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力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其人口素质的高低,国与国之间竞争最主要的领域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多年来一直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人口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仍然不能迅速提高人口素质,众多的人口就会继续成为沉重的包袱压在我们身上,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人口素质提高了,我们就可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的增长,另一个是质量的提高。数量增长受资源、环境等诸多条件限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为继,因此增量型经济发展是有限的增长。而质量的提高,则是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在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合理安排、科学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可以持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者技术、文化等方面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显重要。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早已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然而,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产生;即使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也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利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生命科学、知识经济为先导,实现劳动工具智能化的全新的社会。要在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只有通过迅速提高全民族素质,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才能适应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2、人口素质的高低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国民的素质高,人们遵纪守法的意识相对就强,社会秩序相对就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就人口的就业问题而言,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年龄构成对人口就业高峰的影响,以及诸多方面的原因,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据调查,在众多的失业人口中,尽管有来自各个知识层次、各种文化水平的人,但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一些文化水平低、劳动技

能差的人。所以说,人口素质的迅速提高是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3、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有着重大意义。

可持续发展要求全面建立生态文明,这就要改善生态系统,使之良性循环。人类是生物圈中的一环,必须自觉地把自身置于整个生物圈的相依相存的网络中,在自身的发展活动中积极而主动地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创造高度的生态文明,这必然受制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伦理素质。因为只有科学地把握了自身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才会自觉地建立和遵守人与自然的新伦理关系,并主动调整和改善其他有关的各种关系,从而实现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合理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要从人与资源两个方面入手,其中最关键的是改变当代人类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放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大部分社会成员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相应的科技知识和能力及自觉的现代伦理追求。很显然,这都涉及到人的素质问题。由此可见,人口素质是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可能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就不可能实现环境保护,更不可能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庞大的人口中又有相当多的人口素质偏低,这是基本国情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人口素质偏低的现况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无疑会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障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人口身体素质现状

从人口身体素质来看,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幅上升,从解放前的35岁达到目前的70岁以上,是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上升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的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2%以上,降至目前的0.6%,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各种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下降,全民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人口的身

体素质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婴儿死亡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仍然严重,有病无钱治的贫困地区农民也还为数不少,这自然会影响到人的健康和体质。还有我国残疾人口的比例高、数量大,也是影响整体人口身体素质的重要原因。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现状

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来看,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人口文化素质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由1964年的33.58%下降到了2000年的6.72%,但仍有8000万人;每十万人中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虽然由

1964年的416人增加到了2000年的3611人,36年提高了近8倍,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公众的科学素养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从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受到旧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其行为仍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陈旧观念的支配。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道德滑坡”,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见死不救,见危不帮等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仍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

四、我国人口素质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1、受我国国情制约,教育事业发展速度缓慢。

近年来, 我国教育投资虽有较大的增长,但由于起点低、人口增长快,人均教育经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表明,如果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使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就可以使人均 GDP 提高0.36—0.58 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学校教育上的平均投资约占 GDP 的 3%,而同期在物质资本上的投资约占 GDP 的 30%,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 1990—2006 年,社会文教费用的支出占合计支出的比例仅上升了不到 3 个百分点,这和经济增长

速度相比是很微弱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在计划体制的框架内运行的,教育的供给基本上完全由政府控制,教育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完全由行政指令确定,投资收益则被排斥在外,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口素质的提升带来种种不利的影响,大大制约了人力资本投资生产效用的发挥。

2、人口过度增长的沉重负担限制和影响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截至目前,我国总人口仍高达13.8 亿。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力资本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人口数量的超比例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在有限的财力面前大大减少了整个社会进行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所必需的积累份额,从而使人力资本积累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日益恶化;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也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庞大的保障开支使得国家财政无法拨出足够的资金,这就间接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劳动者中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与时代脱节,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目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居民需求变化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劳动者能够掌握新知识,改进工作能力,满足时代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较低,体力劳动繁重,从长远来看,知识水平的欠缺是无法保证劳动者顺利适应技术革新的,这势必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

4、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限制了人口素质的上升。

我国正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要求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现实中我国的相关政策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应该通过市场来实现才是最有效率的。把人才限制在一个区域内,必然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产业结构调整客观上要求包括劳动力在内的各种要素,能够不断地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以推动产业的升级。然而,户籍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恰恰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五、关于提升人口素质的合理建议

1、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允许并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劳动从低劳动力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

部门转移,进一步鼓励人才和劳动力国际间交流、流动,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人力资源,运用高薪聘任制等灵活性政策,吸引和聘用高级人才。建立公开竞争、公正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专业人才市场,形成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制度环境。充分认识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

2、增加教育投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

增加教育投入的重点应放在农村,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国家应在基础教育经费上给予扶持和倾斜,这样既可以实现扶贫,又可以引导农民自觉地少生、优生,实现既减少人口数量又提高人口质量的双重目的。

在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教育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和集资办学的积极性,通过扩大普通高中和大学规模,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教育结构,满足人们接受更高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岗位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在职、再就业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再培训,提高适用技能、改善就业机会。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提升自身素质的意识,保护公众的参与的权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努力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样的伟大进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提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要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避免因环境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成为不和谐因素爆发的导火索。第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环境做起,爱护环境。学校、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等都应当将保护环境纳入到内部体系当中。第二,保护公众对决策的参与。参与难会直接影响到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4、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育由被动控制向主动控制转变

依靠提高人口素质,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同时,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口素质,立足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首先,要改善落后农村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对于生存条件恶劣不易人居住的 农村,要鼓励和引导组织那里的农民迁移。一方面可以通过生活物质条件的变化改变他们传统的生育观念,摆脱越穷越生的怪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其次,要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还要建立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解除农民 “养儿防老”的思想顾虑。使农民的生育行为由被动控制逐步向主动控制转变。

5、坚决杜绝多胎生育,减少低素质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和控制人口数量是一个互为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人口增长有很强的抵制作用。同样,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是对人口素质提高的有力保护。我们应该制定出既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新方法、新手段,包括更为严厉的行政或经济处罚办法,依靠基层组织,彻底杜绝多胎生育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要杜绝人口的逆淘汰现象出现。努力做好优生优育,不断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是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在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优生、优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彻底改变传统的生育观,确保人口素质的提高。

六、总结

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要求我们要统筹资源、环境、人口三者的协调发展,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真正采取措施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类人口问题,真正着手去提高广大人民的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高低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要正视我国目前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低下、人口结构复杂多变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阻碍人口素质提升的各类社会问题,在宏观上把握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以期有针对性的解决人口素质提升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清秀.论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J].理论学刊,1996(5).

[2] 蔡肪.人口、资源与环境: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6,(06).[3] 李仲生.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趋势展望[J],宏观经济研究,2002,(2).[4] 曾海云.浅谈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降低人口生有率[J].人口学,2001,(3).[5] 田雪原.发展观的转变与人口发展战略[J].学术探索,2005(5).

[6] 李万庆.论科学发展观与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河北建筑科技学报,2004(4). [7] 叶扶荣.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投资战略[J].理工高教研究,2003,(08).[8] 李军鹏.科学发展观与人力资本投资战略[J].新东方新领导,2004,(03).[9] 张凤林.人力资本思想的若干历史起源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01).[10]谢奕.林玳玳.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02).[11]张亚梅.论人口素质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2,(2).

第三篇:企业文化对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对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它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对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和对外扩张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就应该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企业;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重要因素.正文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企业文化,也称为公司文化或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包括: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1]。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只要从事企业的经济活动,只要想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是企业的灵魂,体现着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2]。只有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强者和最终的竞胜者。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三、企业文化对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食品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食品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食品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食品企业在未来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现在的食品公司利润很难在有大的发展,食品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中国食品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持续性发展问题。食品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摆在了所有食品企业的面前[3]。

食品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目标的一致性[4]。人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以经济力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所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优秀企业的形成和发展,优秀企业必定有自己的优秀文化,它们与普通企业公一线之隔。普通企业的文化处于一般或低水平状态,员工们编造借口、推委责任、鱼目混珠而不知所措。优秀企业的员工实事求是,有主人翁意识,积极投入工作实践,勇于解决问题。他们的领导千方百计调动员工的劳动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企业发展服务,又让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企业文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但是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它会成为支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支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

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5]。

近年来,众多食品企业所提倡的第二次创业,其目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二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人色彩,强化职业化管理,把人格魅力、个人推动力变成一种氛围,形成合力,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食品企业能否不断长大成为世界级食品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文化,它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走进失败的深渊。

参考文献:

[1]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2]李秋红.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2008年

[3]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4]李秀梅.论企业文化构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J].经营管理,2008.[5]常颖.企业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第四篇: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任何一个企业,其生存和发展都与它自身的文化条件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行为的准则、成功的保证。我国企业在创建组织文化中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抛弃糟粕,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体系、历史传统和工作作风,表现为企业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习惯的沉淀、职业的习惯,一定的道德规范与文化素质。它不仅可以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和约束作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更加鲜明地将本企业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便消费者对企业进行识别,进而产生认同感。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美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经过深人分析,在企业竞争过程中,是企业文化使日本迅速崛起,是企业文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主要作用。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企业界掀起了一股创建企业文化的热潮。当我们探索日本企业文化时,发现日本的企业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在创建企业文化,提高竞争力时,除了学习和引进东西方先进企业文化外,还有必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孔子思想常为企业所用。接下来主要从“仁”、“信”、“义”、“和”几个方面谈儒家思想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仁”的思想

“仁”,仁爱,“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精义所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有多种释义,最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解释是“爱人”。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尊重自己的员工,理解支持他们,信任宽容他们,关心体贴他们,从而有效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信”的思想

“信”,言行相一,信用。要使企业成功必须讲信。“信”是儒家伦理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也是中国交换伦理的重要典范。很值得我们今天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学习和借鉴。因为,诚信,对外而言,首先,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商业效率;其次,诚信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内而言,只有在诚信的基础上,企业内部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充分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三)“义”的思想

“义”,道义、主义。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正确的道义作为自己的行动信条,并为之奋斗。尤其在义利发生矛盾时,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价值观。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思想。提倡人们要见义能为,舍生取义,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什么都不要忘义。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而不计较功利或物质利益。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把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使员工自觉地意识到在讲“义”时,要承认“利”的必要,追求“利”时,则要接受“义”的约束。这样,就能实现“以义估利”,“举义兴利”,调节和规范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使企业遵守法则,正当经营,把赚钱看作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自觉地把企业赚钱与国家兴旺和民族利益联系到一起,捐助教育、办慈善,将利益回馈社会,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四)“和”的思想

儒文化中强调“和”,孔子有言“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为贵”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中处理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社会关系的传统原则。用求大同,存小异的办法,协

调各部分人的利益和要求。达到整体的协调、和睦是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支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得益于这一“和”的传统。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有“三和治企”,“三和”指“人和、物和、利和”即治理企业要将人员间的关系协调,企业生产与环境的协调,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

儒家思想从在不同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作用,是企业运转的润滑剂。因此,企业应该以超凡的卓识远见,注意吸收借鉴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用于教育员工,培养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合作、协调一致的精神,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增强。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分别着有《老子》、《庄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合理营养。

(一)“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是道家的中心思想。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是事物发展有其规律性,人们应当按规律办事,不可妄为。应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首先,领导者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并按规律制定法律制度;其次,涉及企业改革改制时要对企业自身特点和周围环境全盘考虑,切忌想当然为之;第三,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善于抓大事,将常规事务分权与下属,这样责权明确、各尽其力,管理者看似清闲,实际工作却井井有条,正是“无为而无不为”}

(二)“辩证治事”的思想

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这是道家思想的又一精华之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对立的,如新与旧、盛与衰、高与低、长与短、福与祸等,而且这种对立关系也是可以转化的。再来看今天的企业,商场如战场,有胜亦有败,面对激烈的竞争,企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当处在经营困难时期,企业不应该气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困难局面得到改善并要向它的反方向发展,即获得成功;当企业处在顺境时,也应该认识到企业自身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隐性的,同时,企业的竞争对手也在以难以觉察的速度迅速崛起,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落后者甚至被淘汰。以辩证治事的思想来认识事物、治理企业,也是许多企业反败为胜走向成功或者戒骄戒躁保持领先的法宝之一。

(三)“点滴为始”的思想

老子认为,天下的一切大事,皆从点滴小事做起。他说:“合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大启发意义。每个企业都有同一个梦想,不断发展,日益壮大。要实现这个梦想,就需从零开始,然而很多企业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它们急于求成,一味地攀比,盲目扩大规模、引进外资,全然不顾自己的条件,也不顾事物发展的步骤性和规律性,结果出现了管理困难、资金浪费、负债增加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教育今天的企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成败,以一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来顺应规律治理企业,同时以一个“点滴为始”的思想看待企业成长,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看到传统文化优秀面的时候,也应看到它的消极面,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面作以简单分析。

(一)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维持之术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谚语奉劝中国人莫为天下先。这些思想渗透到企业中,既会影响企业竞争一流的意识,也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内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

使用。加拿大华裔总督伍冰之的父亲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你不想摘天上的星星,那么你连地上的尘土也得不到”。现今全球化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充满风险,谁若过分小L}谨慎,事事不敢为天下先,或竞争意识淡薄,不求上进,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办实业,恐怕难以长存。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谈起通用的企业文化时。有一句是“竞争、竞争、再竞争”。

(二)怎样看待成败.怎样评价经常失败的人

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永不失败。现代教育科研成果表明,人就是在不断犯错误中学习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成功的人也是失败比别人多的人。作为现代企业人,一定要不怕失败,只有首先在心理上不惧怕失败,才会认识失败,才会分辨哪些是可能走向成功的失败,哪些是永远的失败,从而避免在关键问题上失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不是看它做成了多少事,而更多的是看他犯了多少错误,得罪了多少人,失败了多少次,在这种标准下,那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对方方面面关系照顾较好的人常常占优势,而那些冲劲大、对关系顾及少、一头扎进事务中的人往往吃亏多。长期以来,员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企业的危害不言而喻。

(三)重历史、重经验、重权威及官本位思想

“不识古,不成义”,“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大官说的话比小官顶用,上司仿佛在所有问题上比下属聪明。过去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地原封不动地用于指导今天的现实生活,许多经验留给今天参考的往往只剩下核心的思想精义。以上思想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只会使企业封建气息浓厚,难有长足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作用于企业文化建设,今天的企业应该自勉自励,兢兢业业,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决不姑息,果断地抛弃,即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同任何一种文化一样,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开放型的,必须兼收并蓄,企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同时,还应结合本企业状况,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建设经验,以便形成本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文化构建的积极作用

1.推崇集体主义,有利于培育忠诚的企业文化。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表示个人与群体间的关联程度。在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关联较低,以“我”为中心,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责任就是照顾好自己,即使由于某种目标使人们聚在一起,但如果这个团体束缚了他们的个性,或者影响到了他们自己的利益,他们很有可能离开这个团体,或者降低对团体的责任感而维护自己的相对独立。所以,对团体忠诚度较低;而在集体主义社会里,以“我们”为中心,集体中的成员期望他们的集体来照顾他们,并且以愿意对集体的忠诚作为回报,他们对集体、团队忠诚度较高,因而企业凝聚力较强。

日本企业强调团队精神、家族精神、集体及爱国精神等带有明显民族特征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吸收和借鉴了儒家文化的特点。日本人对团体的依赖使他们会为了团体而甘愿忍辱负重。较高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日本人在组织中结成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团队来共同解决问题、承担责任。个人可以因为团队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这种较高的集体主义带来的是以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和对团体的绝对忠诚为特征的高团队凝聚力。

毕鹏程等(2003)在研究不同的社会文化对群体思维现象发生的影响时发现,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个人主义的国家,群体的凝聚力相对较低。日本是一个具有较高的集体主义的国家,群体中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对群体高度忠诚。而中国的群体则很特别,成员间虽然信任度很

低,但是却很容易服从别人的意见,同时相互间缺乏竞争性,参与决策的愿望不高,而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又会使群体维持一种表面上的和谐。所以,虽然同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群体的凝聚力却远远不及日本。

2.崇尚和谐,有利于为企业注入和谐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和谐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对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上,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生处世的理想目标确立为“天人和谐”,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儒家治国和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和为贵”。这种和谐观,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追求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合一”,在社会管理方面推崇“天人一家”,在对人的管理方面强调“情理合一”,从而在管理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上达到相互交融合一。千百年来,“和为贵”、“和气生财”已成为国人一般的生意经。

中庸之道对企业文化的正面影响体现于其反对过与不及、不走极端、重视和谐、“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等。借助中庸的这些积极面培养诸如“追求合理利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协作博弈”等等企业经营风格、风险观念乃至竞争观念及策略等以构筑企业文化,已在实践中被证实为成功之道。

3.企业家的修己安人。中国传统的治学理论认为,要想有益于社会,要想治理企业,企业家必须先从自身的修炼开始,修身齐家治天下。一个团队有没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取决于上级;一个上级有没有吸引力、号召力、影响力,关键取决于其人格魅力。任何一个企业家,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修身和正心。这就涉及到“仁”“德”“智”等各方面的修养。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自律以及和谐的管理方法,它要求管理者按照道德规范自觉约束自己,成为道德表率,通过言传和身教,借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感化影响被管理者,从而达到管理上“安人”的目的。“修己安人”的中国管理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仅依靠外在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只能达到有限效果,而要求个体从心理上、观念上认同管理上的要求,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正人必先正己”。管理者能做道德表率,能着眼于全局,抑制、约束个人的“私”,创造人人自觉为企业努力工作的管理氛围,才是理想的管理方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构建的消极影响

1.过于强调集体主义,压抑了个人创新精神,不利于组织创新文化的塑造。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文化特征。集体主义文化强调集体目标,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体目标。比如,美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个人主义的国家,他们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促使人们追求一种人人不同、个个相异、互不干涉的状态。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忽视对人的个性的认可与培养,不利于企业员工个体意识的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及企业家形象,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群体的作用,强调整体对个体的制约力量,忽视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作为最积极的行为主体所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这种思想意识的长期影响,使人们难以坚持个人的看法,企业家不敢大胆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不愿显示个人的力量,这对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Hofstede(1991)曾经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偏好的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具有资本积累及人力资本投资偏好的东方儒家文化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赵曙明(2004)指出,“美国这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迎来知识经济,是因为美国人很容易„接受自主,自我改造,乃至自我革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带到商业领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种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文化的封闭、墨守成规、论资排辈、追求平衡、„中庸‟等等,明显地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常建坤(2006)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影响时发现,中国文化对企业家

创新精神所起的正面影响要小于西方文化。但是,可能是由于中国文化强调“和合”思想的结果,中国文化对企业家网络(社会资本、关系资本)的构建更具积极意义。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更负进取心,并直接导致了其风险偏好、机会识别和动态创新意识都较强,而企业家网络联系较弱。

2.“和合”演变为“中庸”,讲究一团和气的企业文化会阻碍企业业绩的增长。“和谐、统一”始终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倡导和谐中求得统一的思想,这与西方的强调差异化的文化不同,统一可以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文化氛围,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它也为折衷主义、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提供了理论土壤,限制了员工的创新与发展。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张扬,提倡并鼓励员工的创新,尊重员工个性。

我国传统的冲突管理强调“以和为贵”、“克己安人”,在处理冲突时,人们往往采取非对抗式的策略,如宽容和回避的方式,以求增进和谐,这种和谐价值观有利于减少人际间的摩擦和冲突,然而也会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因为过分压制冲突会使组织停滞不前,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最终降低组织的经营绩效。并且,“以和为贵”的传统价值理念在企业文化中有时也会演变为不注重制度安排,往往强调非制度性人情理念。导致在经营中很少考虑与契约制度相关的价值理念,而很重视哥们义气之类的价值理念及血缘家族关系理念。

邓荣霖等(2006)在研究中国情境下不同的文化类型、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的不同影响时,设想中国企业的员工会更加适应那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和集体目标的组织文化,从而将具有这两方面特征的组织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和睦交往型组织文化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绩效具有负效应;团结一致型组织文化对于企业绩效具有正效应。人们之间和睦相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一种优良品质,然而,在企业内过高的和睦性,可能会损害企业的经营绩效。因为,在中国,和睦交往的程度往往与成员维护相互之间的“关系”、“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工作中,成员间很少会就他人达不到考核标准或要求的工作业绩提出批评意见。即使要求对工作方案提出不同意见,大家也是倾向于保持沉默。这种结果导致了管理中的低效率和工作中的低产出。

而团结一致型企业文化,因为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目标一致,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与企业整体价值保持一致,大家会齐心协力,从而使企业产生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这也验证了Calori & Sarnin(1991)的观点:团结一致是能够带来正面影响的一种组织文化特性。

3.权力差距大,压抑了员工参与性、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培养。由于受“三纲五常”和“忠孝礼仪”等儒家文化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权力差距较大、平等程度偏低的国家。在企业内部,“一把手”说了算,随意处罚职工,职代会流于形式,压制民主,忽视或否认员工的智慧,使职工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益得不到实施,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活力和凝聚力。

而企业的员工也较容易接受集权领导和官僚结构,比较愿意接受权威,并心安理得听从权威的领导。权力距离、等级观念及服从意识共同导致上级对下级的专制及下级对上级的盲从。员工缺乏积极性,参与决策的愿望不高,相互间缺乏竞争性。企业内部缺乏民主气氛和民主决策程序,自然无法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这与强调团队精神的现代企业文化不符。

第五篇: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及构成据统计,国内外有关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有企业文化的定义,威廉·大内认为,企业文化是进取、守势、灵活性——即确定活动意见和行为模式的价值观。狄尔·肯尼迪认为,企业文化是在工作团队中逐渐形成的规范。魏杰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企业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关于企业文化的构成,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狄尔和麦肯锡咨询顾问爱伦·肯尼迪在《公司文化—公司升华的礼节和仪式》一书中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一是企业环境,对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具有关键影响。二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职中的基本思想和信念。价值观把员工凝聚在一起,场所共享价值的作用,大部分企业的成功在于有关能分辨、接受和执行企业的价值观,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三是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浓缩和结晶,把价值观人格化且本身为员工提供了具体的楷模。四是礼节及仪式,是公司日常生活中的惯例和常规,是企业动态的文化,使员工意识到企业所期待的行为模式。五是文化网络,有效传递企业价值观和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推行和流动的渠道。该书的问世,标志了企业文化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管理理论。

下载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企业论文企业发展的影响徐发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类092班【文章摘要】:时代在发展,世界经济却似过山车般在颠簸进行。在机遇和挑战共存的全球化和区域化背景下的今天,国......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14710106杨建超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浅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盛衰存亡。然而,企业文化并......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 在一个企业中,因为企业文化的引导,企业的员工的行为举止都会渗透着和......

    企业文化对我的影响

    企业文化的影响 随着企业文化的深入,我们的思想在无形中转变,刚接触企业文化时大家都很抗拒,认为没有必要,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弄景。好多人说我在厂都多少年了,没有学习......

    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在21世纪.企业应以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呢?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力于企......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摘要〕本文应用了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的企业文化五因素理论。该书指出的企业文化是由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