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时间:2019-05-14 17:1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第一篇: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摘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我省发展水产业重要的资源宝库,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鄱阳湖地区景观多样,物产丰富,在我省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淡水渔业等生产基地。鄱阳湖又是国际重要湿地,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近几年来,江西正在大力实施“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对鄱阳湖资源的深度开发,这无疑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容否定,近年来,鄱阳湖区生态安全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将不仅危及鄱阳湖本身的安全和长远发展,也将对江西全省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问题,并积极寻求生态建设的对策和措施,以实现鄱阳湖区资源、生态、环境与人口、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鄱阳湖;生态建设;美丽;协调发展;合作 【正

文】

党在十八报告中提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提建设美丽中国,这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亮点。如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笔者认为江西必须结合自己的省情,在此基础上去拓展美丽中国的含义。鄱阳湖是江西的一颗明珠,鄱阳湖生态系统是江西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一环,它在建设美丽江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设美丽江西的大局,影响着建设美丽中国的全局。因此,对鄱阳湖生态系统存在的意义、问题、原因等进行全方位的认识是必要的,其对于针对性的提供可行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美丽鄱阳湖的意义

维护鄱阳湖的湖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和国际意义。

(一)生态意义

1.保护重要的水资源。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水资源具有水量多、水质好、流动性强、调节功能大的特征。

2.保护生物多样性。鄱阳湖区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它不仅仅是多种生物生息、繁衍后代的场所,珍稀候鸟的迁徙越冬地,也是一个丰富的生物物种的遗传基因资源库。

(二)经济意义

鄱阳湖去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的生产基地,在江西乃至全国农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确保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对于促进该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减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社会意义

建设美丽鄱阳湖,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要和平相处。也就是我们在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提高湖区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对生态系统的修护。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才能消除或者减轻自然灾害,从而造福湖区乃至全省广大人民。

(四)世界意义

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其所处的资源、生态、环境条件及其地位和重要意义来看,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的显著特征。作为“地球之肾”,鄱阳湖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从长远来讲,今后鄱阳湖的国际合作将会进一步增多。

二、鄱阳湖区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鄱阳湖区面临一系列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及挑战,已对湖区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一)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鄱 阳湖库容锐减、农业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根据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资料表明,目前,鄱阳湖区11个县市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2.61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16.50%。

(二)土地沙化 鄱阳湖区的土地沙化日趋严重。根据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资料,目前鄱阳湖区土地沙化已达3.33万平方公里以上。土地沙化,已经给湖区人民的生活、生存带来极大威胁。

(三)水旱灾害

1.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淤积、库容锐减,这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

2.干旱灾害。鄱阳湖区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降水的年际差异和季节变化均很大,不仅洪涝灾害频繁出现,干旱灾害也较严重。新中国成立56年来,湖区干旱出现频率约为30%~40%,比历史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四)环境污染

1、土壤污染。根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污染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受到污染的农田土壤为24.09%,或者说有近1/4的农田土壤受到污染。目前,由于农业化学制品用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的排放、工业及乡镇企业“三废”的有增无减等等,导致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污染更加严重。

2、水质污染。总体上来说,由于鄱阳湖属于“吞吐型”湖泊,在正常情况下不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目前水质“较好”(是全国五大湖泊中水质最好的),但已出现一些水质受到污染、水质变劣的迹象,这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五)经济贫困

总体上来说,鄱阳湖还比较贫困,表现为经济收入较低、贫困人口较多。

1.农民收入低。根据《江西统计年鉴一2004》资料,2003年鄱阳湖区各县、市农民年人均收入为2214.8元/人,比同年全省平均低近10%,比全国平均数(2622元/人)低15.53%。

2.贫困人口多。目前,鄱阳湖区还有相当比例的农产家庭生活贫困,如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来看,鄱阳湖区为2.36%,比全省贫困率(1.99%)高出0.37个百分点。从贫困人口数量,还是贫困的重点乡或村,其数量均比较高,达全省总数的19%-29%。

(六)农民素质偏低

鄱阳湖区农民素质较低,一是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客观上造成湖区农家孩子上学困难,受教育的机会要少;二是由于湖区广大农民大都分都是世代务农,对读书、受教育不够重视,思想观念保守、落后,这也是鄱阳湖区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另一主要原因。从长远来讲,要真正维护鄱阳湖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抓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由上不难看出,鄱阳湖区正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不仅对湖区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我们必须要下决心出措施遏制鄱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维护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安全,从而为湖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生态规划 虽然鄱阳湖区已有一点的法律法规,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进入到21世纪,湖区应根据新形势,制定新的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真正为湖区的生态系统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在此基础上,湖区还应该制定长远的生态规划,只有按照生态规划组织一切生产活动,才能协调好经济与生态的矛盾,才能做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持好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好生态安全,构建风景迷人的鄱阳湖。

(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鄱阳湖经济圈的建设

充分发挥湖区各方优势和特色,加强协作,综合开发,共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使环湖地区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

一是加强支农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发展,着力抓好湖内农业水产水草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建好一批特色水产养殖加工龙头企业,把鄱阳湖建成为全国重要的生态产业中心和优质农产品供应中心。

二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鄱阳湖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候鸟保护区,特别是环鄱阳湖周边还有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柘林湖和婺源等著名旅游景点,极有利于接受客源辐射,充分发挥这些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整合力度,将其定位于发达地区的生态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必将成为人们外出旅游休闲的喜选地带。

三是加快环湖地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完善环湖地区投资环境,坚持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大力提高工业在本区经济中的比重,培养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以工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稳步发展。

(三)加强水利建设,开展植树造林,实施退田还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鄱阳湖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鄱阳湖区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重修已经被损坏的堤坝,确保其挡水的作用;二是加强病、险水库的抢建和抢修工作,发挥其蓄水作用;三是及时清理河、沟,做好水路畅通。

随着鄱阳湖区农业、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各种产业的不断发展,湖区各县市还应该进一步实施退田还湖战略,不断增加鄱阳湖的面积和容积,增加其调蓄功能,从而减轻洪涝灾害,维护生态安全。同时要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从根本上改善湖区生态环境。

(四)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提高生态素质

充分增加物质投入,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都阳湖区农民经济基础较差,亟需国家和江西省有关部门支持。建议设立扶持湖区发展的“专项资金”,一是用于湖区发展教育,通过各种培训、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类媒介,大力宣传鄱阳湖生态安全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使每个公民有生态忧患意识,真正做到人人懂生态、个个知安全;二是用于发展湖区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并加大血吸虫的防治力度,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三是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四是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五)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

维护好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具有国际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鄱阳湖区农业、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今后,为了。今后,为了更好地认识鄱阳湖、研究鄱阳湖、开发鄱阳湖、保护鄱阳湖,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真正地、切实地保护好鄱阳湖,维护好鄱阳湖区的生态安全,为江西、为中国、为全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在鄱阳湖生态保护和生态领域经济建设方面,应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认真履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确保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严格进行“强化监督管理”的方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减少开发活动造成鄱阳湖的生态破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治理和开发鄱阳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将会大大提升航运、供水、旅游、农业等产业的发展水平,只要不断地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环境美丽,经济发达的鄱阳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8. 【2】江西省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201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205-254 【3】黄国勤,论鄱阳湖区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N].《鄱阳湖研究》2011年12月(上)【4】卢普平,邱俊,邹长伟,鄱阳湖环湖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规划问题研究[N].广东化工,2009.07 【5】黄国勤、王晓鸿、刘宜柏,论鄱阳湖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1.姜清源辽宁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困境和路径[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

第二篇: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直属)

构建服务型地税机关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直属分局(夏晓鹏、童吉弋、毛剑琼)

内容提要: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大发展工作中,地税部门应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良好的税收服务,辅助政府做好推动鄱阳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同时提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环境,创新征纳关系新机制。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 经济建设 服务型税务机关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4705.2亿元、财政总收入57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2%、61.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财政占江西半壁江山,又是江西经济结构转型的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得如何,发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重大目标能否实现。鄱阳湖有三分之一的水面在上饶境内,上饶的鄱阳、余干、万年三县又在鄱阳湖生态经济 1

区规划内,如何充分发挥地税部门的职能作用,如何更加积极主动地为鄱阳湖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提高效能建设,创造良好的税收服务与管理环境,进一步增强地方财力,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摆在全市地税部门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现阶段地方税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方税收由2005年的67.9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4.87亿元,年均增长30%,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7.5%)2.5个百分点。可以说,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广大地税人无数的心血,但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在地税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与不足:

(一)对鄱阳湖经济发展积极意义认识的深度不够,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理念转变不够。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还必须有全社会认识水平的大提高和发展方式的大变革。然而,当前仍有一些税务机关认为不在鄱阳湖经济区范围内,鄱阳湖经济区建设与己无关;一些税务干部没有及时转变税收服务观念,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将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观念、理念没有自觉地转变过来,方法措施也就必然会落后。

笔者通过深入纳税人中座谈、发放和回收纸质与电子问卷、抽样调查、走访纳税人等征求他们对税务部门的税收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新的诉求,经过汇总、概括大多数纳税人的意见,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事,更需要和希望的是——税收管理工作流程更简捷一些,工作效率更高一些,执法更公正一些,网络速度更快一些,办税等待的时间更短一些,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更快捷方便一些。比如纳税人希望办税服务(厅)室的硬环境有进一步的改善,积极主动协助解决好排队难、停车难等问题。二是咨询服务要形成制度,不要时有时无。希望在办理纳税工作中能有税收管理员及时在办税大厅为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纳税人不清楚的事项,尤其是有新的税收政策,可利用这个时间及时、准确的得到解答。三是希望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管理服务。无论是重点纳税户,一般纳税户还是个体纳税户,都希望得到税收管理部门一视同仁的税收管理与专业服务,以便掌握税收政策,规范纳税行为。

(二)内部岗位职能职责不清晰,岗责体系不完善,服务规范不统一。

近几年来,通过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各部门职能、岗位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确,初步建立了岗责体系,制定了纳税服务工作规范,但由于经验不足,一些制定还不是很适合目前工作实际。在征管流程方面,由于征管业务软件推

广在先,大部分征管流程由征管业务软件审批流程所确定,较好地保证了流程的规范。但是,由于软件调整、维护难,一些可以优化的流程迟迟得不到优化,甚至包括上级已取消的流程。由于上述等原因,导致服务层次较低、工作效率不高,纳税人满意度不高。

(三)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工作中,地税系统与各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2007年,我市出台了社会综合治税办法,由于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机制又逐步消失,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仍存在着各自为政现象。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灵活,措施不得力,势必影响投资与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影响管理与服务质量和效率。

(四)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集中统一的组织规划和整体部署,信息不共享,数据向信息、知识的转化能力差

在多年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硬件的配臵日益现代化,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却相对较低,各地的应用程度参差不齐,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效果还远远没有体现出来。在计算机的使用上,很大程度上只是实现了业务操作的机械化,手工模拟的痕迹很重。其应用水平仅停留在把手工操作模式简单移植到计算机上,停留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发票管理等 4

初级阶段,仅限于微机录入、输出、开票等浅表层次,缺乏对税务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税收信息化建设中信息不共享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地税税务部门信息的不共享。由于两套税务系统在税款的征收管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未能构建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无法对纳税人起到应有的国地税相互的监督作用,因而造成国家的税款流失。二是税务系统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共享。如税务系统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不共享,可能产生税收征管漏洞。现行各地工商部门登记的工商户数普遍高于当地税务部门登记的纳税人数,就是税收征管漏洞的表现之一。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未联网,纳税人的税务登记证号和银行帐号难以相应登录掌握;税务机关查询涉税案件企业的银行存款的权利,难以通过税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信息共享中实现。

(五)税收政策滞后于经济发展,滞后于税收实际工作。从基层税务部门的实践来看,许多税收政策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基层征管工作两头为难。有的政策条文经过反复论证,到出台时就是一部落后的法律或法规,尽管较之以前有所改进提高,但是我们应该客观地讲老条文本身就是一条非常落后的规定。一些刻意设计的对某些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实施调节的税种和税收方法未能起到应有作用;一些对行业和部门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缺乏严密性,界

定不准确,硬度差,弹性大,操作难度大。有些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我们的制度、政策不完善造成的,是制度、政策的缺陷与“诱惑”让不法分子有了空子可钻。如现在推行的个人所得税年收入12万以上自行申报制度,在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部门之间的个人收支信息税务部门难以掌握(要想核查个人银行帐户资金收支情况,不仅手续繁琐而且银行部门强调替储户保密常以种种理由不予配合)、社会各阶层对此实际认知度非常低、传统地怕露富观念作怪等现实状况下,某种程度必须依靠纳税人的觉悟和税务部门严格征管,而实际上目前纳税人的觉悟又是低层次的,税务部门的严格征管在一些特殊群体中往往又打了折扣,对企业经营都有直接关系或者间接关系,对企业税收环境是有“污染”的,它影响了企业诚信纳税的心理,对纳税人产生了错误的导向,极易诱导纳税人在经营中出现偷税或其他违反税收征管的行为。

目前处于知识更新阶段,税收政策调整更新较快,纳税人经常要面对新政策、新规程,税务部门是否及时加强新政策、新规程的培训工作,是否及时让广大的纳税人掌握政策为什么调整、怎样调整?这对税务人员素质是一重大考验,也是摆在地税部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和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和共同的努力。全市地税部门承担着聚财为国,执法

为民的重要职责,应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良好的税收服务,辅助政府做好推动鄱阳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同时提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环境,创新征纳关系新机制。

(一)提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更新服务管理理念,努力构建服务型税务机关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转型,成为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引领我省长远发展。地税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牢固树立税收经济观、服务观和民生观,着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民生工程,支持调结构促改革,更好地发挥地税职能作用,努力实现地税部门新作为。

(二)创新征纳关系新机制,努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管理与服务环境

投资发展环境是软实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要求有高效的政务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作为支撑,这要求地税部门必须坚持依法治税,规范执法行为,提

升机关效能,提高纳税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为纳税服务的优化升级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要清理和废止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规章和制度,以及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习惯性做法。二是要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工作效率,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审批和监管。三是要严格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政策规定、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实行阳光操作,进一步方便纳税人。四是制定科学、合理、规范、明了的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人性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方便基层操作,方便纳税人办税。

(三)提高税制改革前瞻性,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税收不仅应对经济良好运行起到保障作用,更应该发挥其推动或拉动作用,每个税种的改革都经历了千辛万苦,改革的结果不能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和速度;税收征管的政策规定与行业经济运行的全部过程联系起来,决不能孤立的就税收论税收,应该兼顾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真正起到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应比照沿海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模式,再进一步完善税收体系。

一是按照费改税的指导思想,清理环保方面的各种收费,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由地税部门征收。二是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取消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相关费用,将

对土地课征的税种并入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调整税率、严格减免,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是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税)。四是调整、完善、充实税收优惠政策,全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税收体系构建。五是及时落实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六是是充分运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耗能”产品,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做好废旧物资经营、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政策制定,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四)以纳税人为服务核心,提高税收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实现征纳双方共享税收信息

在美国,税务机关已利用互联网构建起与纳税人以及其他个人和组织之间的税收信息通道。纳税人通过美国国家税务局网站就可以查询到相关的税收信息,并可以在网上办理申报纳税。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同时,也降低了征税的成本,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强化税务部门的服务职能,把税收信息系统建设成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能够提供各类税收信息,宣传税法,提供查询服务,提供综合网上税收服务,并进行网上电子申报纳税;要组织专家开发集电子纳税、电子稽查于一体的业务系统软件。同时建立国家信息资源建设基金,用于共享信息的采集、合作编目、管理、提供服务等,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各部门要建立

好自己的数据基础,积极开展数据收集和应用工作,形成互通互联的数据基础,达到信息沟通和整合的目的。

(五)加强各项税收政策、规定的宣传、辅导和培训工作,及时将税收新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各级地税机关应积极主动加强各项税收政策宣传,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做好税收政策宣传工作,力争将新的税收政策及时送到广大纳税人手中,让广大纳税人能及时地掌握政策、了解政策。要进一步抓好新办企业税收政策培训辅导和税收新政策的培训工作,结合实际开设如“支持鄱阳湖经济区建设60条”等各类专题辅导,解答纳税人的疑难。尽快开通12366服务热线,扎实开展纳税服务需求调查,进一步加强与纳税人沟通,及时快速了解广大纳税人的诉求,及时地为纳税人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余木来《发挥地方税收职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3.张跃贵《论从地税角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当代经济,2008年 9期)

第三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举措。一是根据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要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国家将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农村金融要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改善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逐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稳定资金来源。二是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这意味着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将成为各级政府建设的重点,在可预见的将来,将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到2007年,将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将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规模和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也将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将不断扩大,到2008年,将在农村基本普及;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也将加快建设。三是为保障和增加农民福利,《决定》强调要逐步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实际上是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第四篇:建设鄱阳湖

历史将铭记这一天: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400万江西人民欢欣鼓舞,深感机遇重大、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江西站在新起点,我们踏上新征程。当今世界,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已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致力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永保“一湖清水”,又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这一重大战略把握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生动的实践;纳五河之水,聚四方之贤,鄱阳湖地区不仅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城市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科技发展、人才资源、创新实力也优势凸显,抓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就抓住了江西崛起的基础、希望和关键;江西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打生态经济牌、走绿色崛起路,是我省争取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有利地位,力争在中部崛起中有更大作为最明智的战略抉择。风生水起,江西发力,全面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必将开创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崭新局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更有着重大的创新和示范意义。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着力保护和修复湖泊生态系统,合理开发环湖平原地区,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加快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加强生态建设,推广生态文化,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应有贡献,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认真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书写发展生态经济的“江西样本”,必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提供有益借鉴。

鄱湖本色在,江西有净土,这是前辈赣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存续“一湖清水”,加快富民兴赣,这是我辈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创千秋伟业,著发展华章,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江西经济社会实现了现代化,人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而红土地依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鄱阳湖仍然是“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到那时,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也将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第五篇:加快新型城建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临湘市羊楼司镇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

〈一〉

我们羊楼司镇地处湘北边陲。相传元朝年间,朝廷向南方推广养羊技术,在此建楼眺望,设司管理,而得名。全镇41个村、居委会,393个村(居)民小组,53000人口,总面积283平方公里。近年来,我们在省农办、岳阳市农办和临湘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努力提高城镇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效益,积极探索城镇带动、产业驱动、文化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形势下,全镇生产总值实现1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财政收入完成1900万元,增长12%;人平纯收入达到6200元,增加17%。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8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4%。一直保持着“中国竹器之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和联合国“小城镇政策改革、规划发展试点镇”称号。

〈二〉

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铺定协调发展轨道。科学的城镇建设规划,是厉行资源节约,确保环境友好,推进经济 发展,实行长远竞争的根本。因此,我们把制订一个既切合实际,又能成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超前导向的城镇建设规划摆在党委、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先后投资53万元,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的专家调查研究,实地勘测,因地制宜制订了《临湘市羊楼司镇总体规划》。2007年,文白乡、龙源乡合并到羊楼司镇以后,我们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规划》着眼于城乡共同发展,在确定城镇建设格局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各村庄的个性和特色,对乡村交通、道路、水、电、文化、教育、科技等设施建设以及村庄建筑风格、发展方向都进行了合理布局。从整体上确立了利用丰富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越的区位与交通条件发展商贸;建设特色小城镇,带动农村全面发展的策略。为了保证《规划》实施,我们先后颁了《村镇建房用地管理细则》、《村镇建房用地管理规定》,严格把住“三关”:一是审查批准关。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必须服从《规划》,按审批程序,严格控制用地标准,实行建设、管理一支笔审批;二是实地放样关。凡工程建设,一律由建管站派员到实地按《规划》要求放样后方可施工;三是复查验收关。各类建设工程施工由建管站监控,工程竣工后,由建管站按控制红线复查验收。这样,镇村建设逐步走上了规范建设、协调发展的轨道。

二、统筹兼顾,循序推进,构筑协调发展平台。为了更 好地发挥小城镇是上连城市、下接乡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行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我们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城乡基础建设。努力打造特色鲜明,上下连接,城乡互补的发展平台。

第一,立足于提升城镇功能和城镇品位,推进集镇“一线五区”建设。“一线”是:开通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这条线南接107国道,北连京珠高速公路,全长3.16公里,投资3000余万元,目前已经破土动工。随着连接线的开通,羊楼司镇将形成“三纵两横”网络格局,开辟近1.8平方公里新城区,并且从根本上破解羊楼司镇农副产品运输难题,有力地推动羊楼司镇的经济发展。“五区”:一是适应乡镇合并后,农民进镇的需要,在近期内筹资1000万元建设居民新区;二是适应竹木工业迅猛发展的需要,投资300万元,开辟了竹木工业区;三是,适应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集影剧院、篮球场、露天舞场、健身场、绿化广场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区;四是适应农副产品流转的需要,投资300元,建成了农副产品仓储物流区;五是,进行龙窖山瑶族千家峒古迹挖掘,将龙窖山千家峒由省保单位升为国保单位,加速龙窖山瑶族千家峒、龙窖山风景建设,开辟龙窖山旅游景区。

第二,立足城乡联通,推进乡村“两路”建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们多形式、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1000多万 元,完成了37个村的通村公路和连村公路建设。并且根据群众的迫切要求,启动了通组公路计划。

第三,立足于乡村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庄建设。一是严格按照《羊楼司镇总体规划》要求,把握农民建房用地,引导农民讲究建房风格,突出建筑个性,建好新房子。二是在各村村部进行“五小”(小医院、小商场、小歌厅、小学校、小书斋)建设,建立多布点村级政治、文化活动和医疗、商业服务中心。三是普及闭路电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让农民居山村而知天下大事,通四海生意。目前,全镇37个村,有26个村已经达到和接近达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道路畅通、通讯灵便”的标准。梅池村是一个距集镇4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千百年来,由于交通不便,漫山遍野的树木变不成财富,村民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2005年,我们组织投资600多万元将水泥路从107国道一直打到村部,4 年功夫,村民的泥砖房变成了整齐、漂亮、具有山寨特色的新楼房,梅池寨门、梅池山庄、梅池小学、梅池集市、梅池剧团相继建起,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峦迭翠、河水清流澈,游客不断的新农庄。龙源村和白里村充分发挥交通比较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优势,积极发展商贸业,逐步成为我镇的两个乡村小集镇。龙源村的集镇建成面积达0.6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300余人,拥有30多家店铺,白里村集镇建成面积0.8平方公里,常居人口1400余人,不仅促 进了本村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

三、城乡连环,培植产业,建设强力经济支撑。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须有可持续性产业支撑。为此,我们在科学规划、大力建设的同时,根据我镇山多田少,楠竹、矿石、茶叶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山上供资源,园区建工厂,路边办市场”的方略,城乡连环,工农互动,大力推进楠竹、建材、茶叶三大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一、建园区、办工厂,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我们在集镇建有占地120万平方米的楠竹工业园、占地16万平方米建材工业园、占地1.4万平方米的茶叶工业园,发展楠竹工业企业613家,建材工业企业28家,茶叶工业企业6家。年产竹器6000多万件,利用楠竹1200万根,楠竹利用率达到80%;年产水泥8万吨、叶片石装饰砖80万块。页岩砖600万块,年利用矿石20万吨;生产砖茶、绿茶500吨,利用鲜茶2000余吨,茶叶利用率达到90%。使丰富的楠竹、矿石、茶叶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工业产品。

第二、建市场,促销售,将产品优势变为商品优势。前期,我们依托107国道建起了“十里竹器长廊”、建材市场和茶叶市场。今年,我们准备沿京珠高速公路羊楼司连接线兴建“中国竹器之乡竹器精品市场、茶叶精品市场、建材大市场、农林土特产市场和竹木堆码市场。使产品销售率再提 高10-15个百分点。

第三、搞科研,提质量,将商品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我们投资100余万元,兴办了竹业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和石产研究所。申请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三级老科协将羊楼司定为竹业研发基地,在羊楼司设立了竹业研发中心。聘请了“湖南竹业第一人”、中国竹藤协会理事吴旦仁教授为竹业研发顾问,大力进行竹、茶、石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破解竹、茶、石三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攻克了“竹器防裂、防霉、防虫”、“页岩砖配料、烧制”、“水泥污染治理”、“龙窖山贡茶制作”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发展了400多种科技含量较高的竹器,30多种新型建材,10多种“神茶”、“贡茶”,产品畅销国内10多个省市,挺进日本、韩国和欧美市场。

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技术开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资源的升值,调动了广大农民培植资源的积极性,10多年来,农民自发地坚持栽竹、栽茶、改造低改竹林、改造低产茶叶,全镇发展竹林20万亩,茶园3000多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保证了竹、茶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促进了城镇的繁荣,工农、城乡相得益彰。2008年,在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下,全镇竹、茶、石三大产业产值达到8.6亿元,占全镇工农业产值的68%,仍比上年增长18%,被群众称为“坚不可摧的经济支柱”。

〈三〉

我们虽然在小城镇建设中付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差距不小。主要表现在:城镇建设质量不够高,农村建设速度不够快,长远竞争力不够强。其原因,一是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不够到位。政策颁布得多,落实得少;“喊姑娘的多,痛姑娘的少”。二是建设资金短缺。许多规划难以按步实施,许多想作的事情难以作成。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我们希望:

一、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小城镇建设考核、督查、激励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

二、把小城镇放到优先发展位置,落实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健全、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资机制,切实解决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调查研究,科学制订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强小城镇工作指导,促进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美丽鄱阳湖,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来源:省发改委研究室 发布日期:2011年5月31日 今年以来,我市在前几年坚持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部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编制了《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 试卷 只选错的 1、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公有制和非公经济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正确 错误 2、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是边际......

    坚持统筹兼顾 促进协调发展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

    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范文模版]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 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近十年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现途径(此文系我的研究生课程要求所写的一篇论文,但好象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课程都有要求写这类的论文。我当时从网上找了大量的材料,自己重新组织......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利用价格杠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为价格工作和价格政策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科学运用价格杠杆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各项......

    地税角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地税角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家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省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