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茅台为何总在质疑中创新高
茅台为何总在质疑中创新高 《红周刊》特约作者 陈继豪
本周,茅台止步于799元。以往每到高点,笔者都要发一些感慨。本来《红周刊》和我的约稿是在贵州茅台突破800元后。但笔者觉得,现在这个时候谈谈茅台,时机更合适,因为笔者看的是未来。本就连一直坚守数载、忍辱负重的长期价值投资者,也经不住所谓的高估值的困扰而选择卖出,引来质疑。
投资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与错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衡量的尺子。而持续盈利则是投资水平的最好证明。茅台的涨跌一直牵动着关注他的投资者,而茅台也经受了众多干扰,在质疑声中屡创新高,这种现象值得思考。从市场看茅台
2018年的开年股市,两个交易周沪指创下熔断以来新高,沪指站上了3400点,似乎给后市指明了运行方向,慢牛特征在经过一轮调整后更加清晰了。从大的宏观角度看,2018年是股市难得的崛起起点,价值投资标的的引领作用已经向市场传递了很强的信号,2018年依然是蓝筹白马股的天下。正所谓强者恒强,弱者更弱。
从茅台的走势看,已经在向1000元发起冲锋,这在2018年是大概率事件。回顾茅台从2017年初的334元涨到2018年初的800元,看似涨幅很大,达到466元。但其实也就涨了一倍多,如果把时间倒回去看,茅台这一年的涨幅仅仅是对前几年低估的价值修复。而随着茅台在2017年底的提价措施实施,可以看出茅台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业绩释放期。从集团2017年的业务数据看,茅台2017年业绩增速超过50%,呈现典型的高成长特征。而看似很高的PE在2017年底的提价后,2018年又回到25倍左右。依然处于低估状态。
2018年茅台制定了加快向千亿目标挺进的计划,集团营收要实现900亿,税收300亿。股份公司起码可以到750亿左右的营收,按50%的净利润也有380亿。每股收益达到30元左右,增长率维持45%以上,依然呈现高增长势头。
贵州茅台不断刷新的股价和市值新高,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困惑:追涨吧,股价太高;不追吧,心有不甘。卖掉的后悔,没买的更后悔。其实,从茅台管理层最近的表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是很坚定的。管理层提出:坚持“能快则快,不设上限,不留后路,今年实现900亿目标”。
茅台集团总经理李保芳说,资本市场主要是让投资者基于自身判断,对心理预期进行预支和兑现。希望茅台的股票是投资者分享茅台价值的载体,而不是短线博弈的筹码;茅台的股价,是茅台价值的真正体现,而不是因情绪化跟进,甚至投机性冒进而促成的走高。
因此,笔者觉得茅台的业绩增长就像是车子奔跑需要的源源不断的油,油越多跑得越长久,速度也就越快。从人性看茅台
笔者在最近的几次和投资者交流会上都在提问以茅台目前价位敢不敢买?结果敢买的人寥寥无几。这说明茅台股价远没有到顶,还有很大空间。不用去分析茅台酒的基本面和提价因素,单从投资者心理角度去分析就够了。
股市的相反理论告诉我们,当市场认知度都停留在普通人的惯性思维模式,而很多东西看不清的时候,往往做出的判断和决策是极其保守的,或者很多时候是错误的。这会导致丧失一些极其好的市场机会。而一旦他们看到赚钱效应明显和后悔当初没有做出决策导致的自我否定后,又会做出非理智的举动,这也就导致很多人追涨杀跌。股市一九定律告诉我们,大
多数人会犯习惯性思维的错误,也就是对市场的误判,而逆向思维往往是对的,至少不用深究其正确与否,也不用评价是否专业,他只要与大多数人认识相反,获胜的几率就大很多。这就是股市相反理论。
800元的茅台确实价位很高,能下决心买的人不多,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我们可以思考投资者的投资逻辑,去找到与人不同的市场认知,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而且必须是独立的思维模式。从茅台现象可以分析出很多人性的优缺点,去审视自己的投资行为,自己的投资能力和投资水平。从国运看茅台
1月11日,我在河南省某银行分行私人银行部举行的价值投资分享会上,提出了站在未来看现在的观点,启发大家的思维模式。笔者列举了房价这些年的升值变迁的案例,如果当初能预测到房价涨到今天的高度,是不是当初砸锅卖铁也要买几套房囤着?但这都是事后才看清楚,当时是模糊的,甚至是怀疑的,观望中房价屡创新高。这就是惯性思维导致的后果,后悔已经晚了。
那么我现在就提出未来随着国运的增强,经济的好转,消费升级的到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想得更远,站在未来看现在呢?这样你的视野更宽了,不会只考虑眼前的得失,可以看得更长远。我在分享会上提出了一个问题: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都说为了生活得更好。其实也就是大家都期望明天更美好。
茅台现象我们把他理解为社会发展的升级体现,中产阶层的崛起,消费升级所需求的高品质体验,酒文化的传承与升华。茅台各种属性的挖掘,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茅台身上所赋予的独特概念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这是老天赐给我们的大礼,我们应当珍惜。我们做过测算,再过10年,茅台每股收益有望达到120元到150元,每股净资产500元,股价4500元。那么现在看看800元的股价高了还是低了?站在未来看现在,你的格局才够大,你的视野才够宽。你才能客观地思考现在你的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不至于犯大众化的惯性思维错误。■
第二篇:茅台啤酒为何失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茅台啤酒正在积极寻找买家。有着“国酒”之称的茅台酒,一直是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高端茅台酒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然而,茅台自2000年涉足啤酒业务以来,茅台啤酒却并没有像其做白酒那样取得成功。茅台啤酒的品质到底如何?得不到消费者认同的原因何在?
茅台非主流产品业绩不佳
茅台啤酒经营10年业绩尴尬欲转手
近日,深圳苏赛特商业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保均在微博中称,茅台啤酒正在积极寻找买家。李保均对于茅台啤酒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道:“茅台啤酒最大的失误就是沉醉于茅台的成功,以为凭借茅台两个字就能摆平一切。茅台确实有品牌溢价,但当被借用到啤酒之后,溢价就大打折扣了。”
茅台集团于2000年11月在贵州遵义斥资2.4亿元建成年产10万千升的生产线。实际上,投产10年来,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一直处于半开工状态,据苏赛特的分析师预计,茅台啤酒201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为5万-5.5万千升。这一年销量,仅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小啤酒厂的产量。而在2010年,啤酒三巨头中产量最少的燕京也已经突破年产500万千升的大关。
茅台非主流产品业绩普遍不佳
实际上,茅台由于产能的限制,试图走多元化经营之路,除了主打的茅台酒外,茅台还生产神州酒、明将酒、灿烂人生酒、名门、华堂、金赤水灯10多个品牌的白酒。在白酒之外,茅台又生产茅台啤酒、茅台干红等。如此种类繁多的产品,却鲜有消费者熟悉。
特别是茅台干红和茅台啤酒,因与茅台白酒是完全不同的产品种类,业绩并不理想。茅台干红是茅台集团在贵州省外投资的唯一一家企业,成立于2002年7月30日,位于河北昌黎。而茅台干红上市8年来,不但知名度未打开,销售也主要依靠搭售,即通过茅台专卖店的销售渠道,买茅台白酒送茅台干红。网易财经了解到,近期有的茅台专卖店就采取“买一瓶43度茅台赠一瓶茅台干红”的营销策略。而茅台啤酒的境遇也与茅台干红类似,因缺少完善的销售渠道,销售方式主要依靠搭售。而在茅台集团的官网上,这两款产品也是地位尴尬,并未出现在茅台集团官网的全线产品介绍中。
茅台啤酒为何失败?
啤酒属大众消费品超高端定位难获认同 茅台做啤酒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啤酒属于大众消费品,普通啤酒单价3元左右,而纯生啤酒一般也就10元以内。目前国内啤酒三巨头青啤、雪花、燕京最高端的啤酒,终端售价也均未超过20元,而茅台所生产的啤酒定位明显受其“天价茅台”的影响,价格高的离谱。
据了解,茅台啤酒出厂价为6元,市场批发价为11元,但市场上的茅台啤酒却卖到了58元一瓶。因为茅台啤酒采用代理的方式销售,经过经销商的层层加价,导致了啤酒卖到消费者手中时已经是出厂价的近10倍。仅仅因为“茅台”的名号就让消费者付出比普通啤酒高出很多的价格购买,自然打不开市场。而茅台啤酒过高的终端价和出厂价的价差也不难让消费者发现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并不高。
茅台品牌影响力难延伸至啤酒
茅台集团做啤酒、干红等,初衷是凭借茅台的品牌号召力获得消费者认同。但是,生产白酒和啤酒是完全不同的工艺,稍微有点酒类常识的人都知道,茅台酒主要是靠高粱和小麦酿造,而啤酒的主要生产原料为大麦和啤酒花,工艺上也完全不同。茅台白酒之所以品质高,与当地的水、气候、菌类等有关,而实践也证明,只有茅台镇能生产出高品质的茅台酒,而茅台的啤酒厂则在遵义。从生产工艺、原料、产地等方面分析,茅台啤酒除了有“茅台”的名号,基本跟茅台无关。
茅台做啤酒失败,正是因为其过度的应用了“茅台”的品牌影响力。有分析认为,茅台的品牌号召力,延伸到其生产的中低端白酒,如茅台迎宾酒、王子酒还可以,茅台做啤酒则完全是外行。而茅台做干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茅台干红的生产基地位于河北昌黎,除了酒厂是茅台集团的子公司,产品名字上有“茅台”二字,实际上与茅台白酒的高品质并无实质关系。
做强还是做大,茅台的两难选择 受限产能通过提价做业绩遭质疑
茅台酒由于生产周期长达5年,又因为高端茅台酒的生产条件苛刻,茅台集团此前多次尝试异地生产均告失败。由于产能受限,茅台要保证利润增长,面临两个选择,做强或者做大。做强即把拳头产品茅台白酒的盈利能力提高,而做大则是扩充产品种类,生产中低端的白酒甚至啤酒、红酒等。在“做强”方面,茅台推行提价战略,短短几年时间内,53度飞天茅台的终端售价翻了数倍,而这也招致了公众的质疑。此外,茅台年份酒更是越炒越离谱,茅台白酒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奢侈品。
进行产品种类扩张王者思维下并不擅长营销
而在“做大”方面,茅台不断扩充产品种类,除了10多个品牌的白酒外,茅台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生产啤酒和干红。
但是,茅台10多个品牌的白酒,能被消费者叫上名号的并不多,而其主要业绩仍是靠茅台飞天系列白酒。而茅台干红和茅台啤酒就更是难以打开局面。从营销角度分析,茅台高端白酒是典型的“卖方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茅台高端白酒的销售主要主要依靠党、政、军的团购和茅台专卖店,并不需要主动去普张营销网络。一本万利的茅台专卖店早在数年前就不增设。
而茅台所成产的其他品牌白酒和干红、啤酒等,则是“买方市场”,需要茅台去铺设营销网络和宣传。茅台在白酒领域长期的王者思维影响下,显然不可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利润率并不高的这些二线产品。实际上,茅台啤酒的营销网络主要通过层层的经销商批发,这造成了其出厂价和终端售价产生巨大的价差,消费者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估计很难花58元去买一瓶出厂价仅为6元的茅台啤酒。销售受阻,茅台的啤酒和干红实际上已沦为茅台集团的“鸡肋”,通过买高端茅台酒搭售啤酒和干红的手段进行营销。
结语:茅台啤酒的失败,是因为其定位过高,而产品的价值与其高价并不相符,茅台在白酒界的号召力也很难延伸到啤酒中。加之茅台在营销上投入有限,最终造成了茅台啤酒眼下的尴尬局面。
第三篇:关于幸福的作文: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关于幸福的作文: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两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歌谣,就产生疑问,但又不敢问人。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幸福肯住在他们这儿,他们当然是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花园宅邸走出来,衣着华丽,面带笑容,手牵着手。他们的表情是那么自信,那么快乐地笑。我想,他们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
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二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他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的好福啊!母亲与大姊都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默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了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住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美丽的衣服微笑,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衰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里用功读书。但我一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菜蓝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了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今年刚刚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你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的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的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
那地方我们从未去过。
第四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何这么难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为何这么难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回答自己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时提到不迷信于权威,要敢于质疑,纵观物理发展的历程,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对前辈权威理论的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牛顿经典物理理论的质疑才产生了现代物理,因为事物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只占这个长河很短的一部分,再加上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受科技,指导思想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所以每一个人没有办法穷尽对事物的认识,就连牛顿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比别人更远。要想看得更远,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如果只是继承前人的衣钵,那么只会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原地转圈,这么一来,社会就不会进步,科技就不会发展。在历次党中央召开的会议中也不是将创新的位置放到了越来越重的位置吗?怎么才能进行创新,要有创新,必须先得会质疑,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关键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却发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非常的困难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
第一、学生不敢质疑。
首先、由于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集中于他们的学习上,对于其他的事务家长不是全权代劳就是降低要求,因为在许多看来,孩子在小,做什么事都不行,或者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事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想法,这样做并不是关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害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天生的“干将”,在他们做事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身体、大脑就会得到锻炼,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做事,无形当中也就抹杀了孩子们天生的动手能力。不会动手,怎么敢于去验证他人的理论,怎么会去质疑呢?
其次、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在身处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缺少伙伴,家长对他们精神需求的关注较少,又加上现在电视媒体进入了多媒体时代,专业化的少儿频道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只要不来打扰自己,看一会电视也没有什么害处,其实这种被动
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会在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的现时会对他们思维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由于电视上面所传播的内容并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同样电视上的内容也不可能什么都顾及到,有的内容在由于受孩子理解能力的限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理解,同时过多的让孩子沉缅电视当中,会产生“电视依存症”(就是一种做事不以现实为参照,而以电视当中所播出的内容为依据,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现象)同时也就剥夺了孩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从而缺少了许多感性经验的积累,尤其在自然科学方面。另外,没有这些知识,他们会对《科学》课当中的内容产生质疑而到手去实践呢?再次,由于老师在小学生的心目当中有绝对的权威性,他们不会对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质疑。
第二、老师不敢让学生质疑。
在传统教学观念当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且这种老师权威性的理论在老师脑海当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虽然新课改要求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但是许多教师对于这种权威性的感觉从骨子里割舍不下,对于学生质疑自己的理论在潜意识里面是不愿意被接受的,虽然表面上要求学生敢于质疑,但是却很少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第三、社会不让学生质疑。
我们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一种场景,学生在上学时常被家长或长辈告诫要听老师的,既然要让学生听话,怎么能对老师的说教产生质疑呢?其实这种方式的告诫也给小学生一个暗示,不要对老师产生怀疑,即便有个别的学生对老师产生质疑,其他的同学也会以群体优势将这种质疑给压制下去。
同样,我们的社会对学生提供的参与科学实践性活动的场所比较少,有的地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场所,其实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他们又少了一个了解自然科学的途径。
第四、学校提供学生质疑的空间太小。
虽然《科学》这几年在学校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与语、数、外比起来还是排在后面的,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同时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配备,许多科学课老师都是兼职的,老师的科学知识储备相对来说较少,这样对于有些内容也没有办法做到深入浅出透彻讲解,老师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就大打折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探索科学的精神产生不好的影响。
再者来说,由于现在的课本没有办法照顾到每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开发地方性教材,但是真正能在科学课得到实践的几乎为零。许多时候,老师只是在照本宣科,虽然现在科学课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软件,但是这些东西只是很肤浅的将课本内容呈现给了学生,同时一些讲解学生并不能理解,所以教学效果远没有让学生亲身实践好,对于学生好奇心的影响也就小了,也制约着学生进行质疑。
再加上一些学校科学实验器材的配备只顾老师演示用,学生能亲自动手的机会也就少了,他们有些时候也许会产生质疑的灵光,但是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办法得到验证,这种质疑也就不了了之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真的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质疑,科学课就失去它的魅力,没有了质疑,学生天生的探索精神也就被日渐淡化了,没有了质疑,同样也就不会有创新,总之没有了质疑,科学课的教学也只能算是失败的教学。为了学生,我们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吧!
组别:小学科学组
单位: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中心学校
作者:王延伟
职称:小学高级
邮编:734021
邮箱:1150252135@qq.com
第五篇: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
第四号演讲材料:
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
智先于思,智向善,思求真,很多成功例子表明,智慧不会凭空而来,它是思考创造出的产物。
人类从几百万年以前的南非古猿进化而来,羸弱的躯体仍是不足以傲视生物界的,智慧的存在极大地弥补了人类自身的不足,使得人类成为现今生物界最高长官。这其中,时光变迁渗透了多种因素,造就了人类思想和心智,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体系,于是智慧成了最大的财富。
在这里,我又不得不想起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一生安静得像暴风雨之前的天空,两次世界大战从同一个枪口洞穿了这个德国人的一生。他不善言辞,没有朋友,只是专注于工作,伯尔尼简陋的生活是孤独的,他的生命也是孤独的,但这份孤独使他具有创造性,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对工作坚持不懈。
这个孤独的天才善于独自思考,在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后,他从经典物理学的边界问题和解答中产生出一种新物理学的基本体制,建立了广义相对论。因此在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方面创造基础,对力学也作出非凡贡献,他将物理学的发展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思考是人的本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思维活动。遇到难题时,我们首先会对情况加以分析并独立思考,若个人智慧无法完成时,合作便是我们成功的重要渠道。
尖端的科技成果必然来自多方智慧结晶,优秀的职员在工作时都会习惯地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种独立性让他们能切实主动地为公司解决问题,个人的思考,带动集体共同前进,独立思维才能造就集体智慧,保护集体智慧的前提便要保护人的独立性。
然而人又都存在着惰性,容易放任自己依附于他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往往是常见的愚蠢的错误,独立思考不是标新立异,它反对的是思想懒汉。
思考是美丽的。在独处时思考,以韬光养晦,来日方长,要有自己的理由,相信自己的判断,必然会有光明,会有真理,会有正确的答案。
当然,独立思考往往伴随着无尽的孤独,但这孤独就像智慧的修行,伴随着一路宁静,恰恰是成长的动力,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让智慧在孤独中生根。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黑体字处替换事例:
1、我在《尼采传》中看到,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生命历程里,这位诗人走过的路是那么与众不同。尼采始终被这个时代和世人排斥于舞台中央,他就像横亘于世纪的山峰,那是人们通往的必经之途,他是个强者,需要被理解,让人又爱又恨。尼采是个孤独者,在孤独的环境里解构一切理性与权威,给西方带来颤栗,同时也带来希望。
2、众所皆知,19世纪印象派画家中,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类似于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植物和贫苦的大众描绘,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生命,可是只有提奥支持他的绘画,给予他生活上的支助。暴风雨清新而寒冷的风是无法突破的孤独,梵高在孤独中思考人生的浓烈和明亮,快乐与包容,一个破碎的伤口便不再绝望,带来了人们的视觉突破,臂如他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