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时间:2019-05-14 17:1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第一篇: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需要,是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和提高干部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自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颁布以来,干部工作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中央及有关部委相继颁发和实施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文件,并在各地区、各部门得到了有效实施;干部工作民主内容得到丰富,干部工作民主范围得到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监督得到加强。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机制。

一、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参与机制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参与对象既有领导干部,又有一般干部和群众,社会角色的不同和个体素质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参与干部工作的水平和程度不同。落实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必须建立完善扩大民主的参与机制。

完善民意调查机制。众所周知,群众是领导干部的服务对象,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机制,可以有效带动群众间接参与干部工作,实现干部工作民主的政治参与。但是,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群众的评价意见却往往难以吸收进来。这不仅不利于干部工作民主的扩大,而且很大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我们应着力完善科学的民意调查机制,以此作为群众参与干部选拔工作的平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干部工作民主与民意调查的衔接,处理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意调查应对事不对人,调查事项要具体和经过专门科学设计;二是民意调查应分清责任,切实做到具体事项的民意调查结果,对应具体领导干部的实绩评价。

完善信息公开和公平竞争机制。就干部工作的本质来说,没有公开就难有民主,没有公平竞争环境就难以保持长期的积极参与,干部工作民主的质量也就难以提升。要提高一般干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建立两种机制。一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在干部工作民主扩大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公开和保密的尺度,坚持该公开的公开,该保密的保密,既要公开有度,也要保密有度。不仅要公开干部工作的有关政策、程序和拟任干部的基本情况,而且也要公开干部职数、职位空缺、班子结构要求等情况。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公平竞争是干部工作民主的重要前提,也是调动广大干部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所在。党委及组织部门应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遵守竞争规则,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细化和明确竞争规则,促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有遵循,在行动上自觉遵守。

完善初始提名权机制。初始提名是干部选任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着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领导干部既是本单位选人用人的决策者,同时又是上级或同级党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的意见分量重,从以往情况看,个别地方选任干部往往只要主要领导提名,就基本给组织考察和酝酿讨论定了调,组织考察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图开展,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按照主要领导的意图统一思想,这容易导致初始提名权失范。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要着力完善领导干部的初始提名权机制,通过扩大民主,体现公开、平等、竞争和择优原则,建立以群众提名为基础,组织部门提名为主导,党委全委会提名为核心,个人提名为补充的初始提名权机制。

二、健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运行机制

推荐、考察和任用是选人用人工作的三个关键环节,为了确保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实现,在对干部工作三个关键环节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后,还需要健全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做到依制周全,于事简便,使权力有效运行。

健全推荐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干部工作中,推荐环节是基础。实施民主推荐,有利于增强干部工作的群众基础,有利于提高选人用人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干部工作的民主化。要确保民主推荐,就要健全推荐环节的相关机制。一是建立群众参与的科学界定机制。在确定推荐范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分类处理。单位规模不同,推荐的范围和层次有别。二是健全防止拉票贿选行为的机制。一方面要态度鲜明地反对和制止拉票串票贿选行为,制定查处制度,强化查处措施,树立风清气正的民主环境。另一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完善“公开自荐”的方式,防止拉票行为。三是建立民主推荐结果的反馈机制。正常情况下,推荐结果的票数多少可以反映民意,但不能唯票是从,简单地以票取人。在民主推荐时,一方面要多做考察了解工作,多方面听取意见,辨别民意真伪。另一方面,要及时反馈民主推荐结果,这是消除群众对推荐结果公正性、真实性猜疑的直接有效方法。

健全考察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干部工作中,考察环节是关键。科学考察干部,是准确识别干部的前提,是恰当任用干部的基础,是理性地对待干部的起点。在考察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是选拔任用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客观需要。确保考察干部环节中扩大民主,要健全三种机制。一是建立考察谈话对象的扩大机制。考察谈话的对象,除了《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单位领导、中层干部和所在处室干部等必谈对象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适当扩大选谈对象。二是创新民主测评评议的细化机制。包括明确领导干部岗位的职责规范、完善评价等级标准和完善评议要素三个方面。三是建立考察结果的审核机制。可以对考察环节配套建立审核机制,建立由组织、人事、纪检、监察、信访、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审核组,采取召开联席会议的方式,对考察结果及考察组成员进行审核,并形成考察干部环节中的固定工作机制。

健全决策环节扩大民主的机制。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决策关口,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关键在于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以确保在干部选拔任用决策环节中扩大民主。一是明确酝酿环节的程序操作机制。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一旦进入酝酿环节,也就可能形成难以公开透明的“暗箱”操作,这一阶段是民主难以公开体现的环节,也是易被群众所质疑的环节,尤为需要严格的程序机制来保障。二是推行管理环节的差额选拔机制。在任用决策干部环节中,可以实施推广差额上会的办法,给党委决策用人时提供更多选择的方案,这既是现代科学决策的要求,也是今后推动民主决策的努力方向。由于干部工作长期以来存在的能上不能下问题,致使如何处理落选干部是一个短期内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现实可行的办法是与后备干部管理相结合,建立和推行与后备干部管理相配套的差额选拔机制。通过民主推荐和差额考察的上会人选,都是拟任职位比较合适的人选,但职位的限制和优中选优的原则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优秀干部落选,可以将经差额考察确认确实比较好的落选者,明确列入后备队伍进行管理,从而在制度和机制上探寻和破解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新路径。

三、强化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保障机制

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除了要完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参与机制和运行机制之外,还需要坚实的保障机制作为后盾。具体而言,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干部工作民主失真问题的出现与存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主意识不强、民主素质不高、民主氛围不浓有着直接关系。一项民主制度再好,倘若没有高素质的组织者、参与者,没有高效率的机制保障,也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为此,在扩大干部民主过程中,必须把加强民主意识教育、提高民主素质作为基础性的保障机制来抓。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干部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把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放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去认识,放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政治体制发展的高度去思考,牢固树立干部工作依靠群众、立足于群众的观念,增强和强化干部工作的民主意识,自觉将落实、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始终。同时,也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选举的质量,民主制度和机制的效率都需要群众民主素质的支撑。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要切实注重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知情度,提高群众的民主意识,熟悉民主程序,表达民主意见,行使民主权利,使群众真正参与到推荐、考察、监督和管理干部工作中去。

建立分工责任机制。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往往存在出现问题互相推诿,出现事故互相推脱,分工不清,责任不明等情况,这严重妨碍了干部工作民主的有效实现。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是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客观需要。既要强化各级党委党管干部的职责,将推进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要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抓实抓好;也要建立责任落实机制,把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和选准用好干部作为考核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和权利,并纳入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还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等干部制度法规的检查与监督,落实好群众参与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信息综合甄别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涉及到民主推荐、考察、决策、监督等环节,因各地情况不同,在干部工作中难免出现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主次混淆等现象。为此,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实践中,要建立综合甄别机制,及时、有效和准确地反馈信息。不仅要完善民主推荐结果的分析机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或无视得票情况,还要健全民主考察的审查机制,全面、历史、公开、公正地评价干部,更要落实举报调查的核实机制,坚持做到“有举必查”、“有查必实”,积极组织调查力量,跟踪调查线索,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待,调动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的积极性。

完善监督机制。扩大干部工作民主,需要落实两种监督:群众监督。群众监督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注重关键环节、重点对象的监督,注重监督方式方法,注重监督过程和监督结果。对一把手的监督。在干部工作民主中,党政一把手在选人用人方面常常起着“主导”作用,很容易出现监督缺位与虚化现象,需要加强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

组织部门作为干部推荐、考察、任用和监督工作的重点操作和运行部门,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处于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位置,责任重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部门的保障作用发挥得如何,往往决定着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实际效果。要提高组工干部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和民主氛围,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

第二篇:坚持扩大民主 选好用好干部

坚持扩大民主 选好用好干部

近几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牢牢把握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通过建立健全比较科学的干部工作民主运行机制,切实把民主的要求、方法和程序贯穿于干部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重要环节,群众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渠道不断拓宽,参与程度不断增强,进一步深化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

一、坚持走群众路线,进一步扩大推荐环节中的民主,提高选人水平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作为选好人、用好人的重要保证;坚持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和基础环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充分体现民主的提名推荐机制,真正把推荐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提高了选人水平。

1、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制度。一是规范民主推荐程序。在每次进行推荐前,我们都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推荐工作方案,明确拟推荐职位、任职条件、推荐范围、推荐方式、推荐时间及具体工作安排等内容,规范民主推荐的程序和方式等。在进行民主推荐时,我们都及时公布推荐职务、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并进行正确的思想动员,打破了干部工作的神秘化,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推荐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我们从适当扩大民主推荐范围入手,充分听取服务对象和工作对象等各方面的意见,使获取的干部信息更加贴近客观实际。在推荐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人选时,参加范围扩大到市直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和下属单位负责人;在推荐镇领导干部人选时,参加范围扩大到镇全体干部职工、下属单位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参加会议投票推荐的人员必须占应参加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方可进行,切实保证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三是坚持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结合。我们根据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特点以及实际需要,先在较大范围内进行会议投票推荐,然后再在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直至领导班子中进行个别谈话推荐,而对人数较少的单位则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个别谈话推荐,使两种推荐结果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以此作为提出和确定考察对象的主要依据,切实防止用人失察失误。

2、积极推行二次民主推荐。在较大单位推荐人选得票过于分散或推荐人选的情况不符合班子结构时,我们一般进行二次民主推荐产生考察人选。即:第一次,群众根据拟选干部的职级、岗位、标准和条件,经过比较筛选,按照自己的意愿推荐出自己满意的人选;第二次,我们在参考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将已经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筛选,按拟推荐人选的1:2或1:3提出后备人选,再组织群众进行集中推荐,防止简单以票取人。在镇领导班子换届考察中,我们根据镇领导班子全额定向民主推荐结果,参考面上个别谈话推荐情况,并考虑镇领导班子结构的需要,对多名拟提拔人选进行了二次会议推荐,并把推荐的结果作为酝酿、确定镇换届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的重要依据,保证新提拔人选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二、坚持群众公认原则,进一步扩大考察环节中的民主,提高识人水平

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努力建立和健全充分体现民主的考察机制,切实把评价识别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进一步提高了识人水平。

1、改进考察方法,准确识别干部。一是完善民主测评,准确反映民意。我们注意将测评范围扩大到能够直接反映测评对象工作效果的相关部门和其分管单位的领导,并视考察岗位需要适当吸收被测评人员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等真正了解干部情况的人员参加。同时,采取集中讲解、统一发放、分头填票、限时集中投票的方式,积极创造有利于群众真实表达自己意愿的条件和环境,使测评者反映真实情况,增强民主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对测评结果我们除按规定向被测评单位领导班子通报外,还采取适当的方式向群众反馈和公开,提高参评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参评人员的责任感。二是讲究谈话艺术,深化识人层次。我们在注意被谈话人员的代表性的同时,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更了解考察对象的人谈话。除考察对象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同级和下级的干部,组织、纪检部门的人员外,还注意从被考察人员的服务对象中选人;除领导干部外,还从一般干部中选人;除“工作圈”外,还从“生活圈”、“社交圈”中选人。在谈话中,我们注意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和方法,积极营造民主的氛围,使谈话对象消除思想顾虑,提高谈话质量。三是实行写实性民主评议。我们通过向考察所需听取意见的干部群众发放干部征求意见表,让群众对考察对象进行写实性民主评议,独立地向组织提供自己了解的具体情况,为市委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民主评价尺度。

2、实行延伸考察,拓宽识人渠道。我们注意延伸考察范围,做到由机关向社会延伸,由中层向基层延伸,由定时向平时延伸,由工作向生活延伸,坚持做到不仅注意考察干部在单位的工作情况,还注意考察干部在“社交圈”、“生活圈”中的日常活动情况;既了解干部在现单位的工作表现情况,又坚持“回头看”,注意根据实际需要到被考察对象曾经工作过的单位进行了解,听取民意。如在考察座谈时,我们有意识地拓宽考察范围,将座谈对象扩大到考察对象服务部门的有关人员,了解他们对考察对象的直观现象和感性认识,从侧面获得干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考察对象做出比较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实行考察预告制和差额考察制。我们坚持通过张贴公告等形式将考察对象的拟任职位、基本情况、简历以及反映情况途径等有关事宜向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群众发布,鼓励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负责地向组织部门反映考察对象的各方面情况和存在问题,弥补干部考察工作接触群众不够广泛的问题,提高了考察的准确性。同时,我们根据民主推荐结果,每个职位确定2-3名考察对象。考察结束后,由组织部门根据考察结果和平时掌握情况,择优确定1人为拟任人选提交市委集体研究决定,从而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竞争性和民主性,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扩大讨论决定环节中的民主,提高用人水平

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从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入手,着眼于扩大党内民主,努力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的干部任用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用人水平。

1、坚持程序,充分酝酿。为了确保提出一个领导层意见基本一致、能够反映绝大多数干部群众意愿,并为各方面代表人物认可和接受的干部任用方案,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前,对拟任人选,我们坚持在一定范围内认真做好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一是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的任免,分别征求分管领导的意见,属于市直单位正职的,还征求市委委员的意见;属于依照法律和政协《章程》规定履行任职手续的,还分别征求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属于党外干部的,还征求市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属于二级单位领导职务的,还征求市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二是凡提拔任用的干部,书面就廉洁自律、党风廉政建设和计划生育等情况分别征求市纪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局的意见。三是镇领导班子正职,分别征求市委委员、市人大和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镇领导班子副职,分别征求镇党委、政府正职的意见。四是双重管理单位市管为主的职务任免,在市委常委会讨论后,征求上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五是市管干部的任免,由市委组织部部务会集体研究,提出任免建议方案后,提交市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近年来,在镇和市直领导班子调整中,我们都坚持在一定范围内认真做好沟通协商和征求意见工作,并在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加以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从而为市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了可靠保证。

2、尊重民意,严把决策关。市委常委会在讨论干部的提拔任用时,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把干部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重点考察中的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市委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时,坚持做到没有经过民主推荐的不研究;没有经过组织考察的不研究;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大多数群众不拥护,社会公论不好的不研究;程序不对、材料不齐的不研究;常委会成员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不研究;群众反映有问题的,在没有核定清楚之前不研究。

3、发扬民主,科学决策。市委在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一直坚持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位与会成员有充足的时间听取拟任免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征求意见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介绍后,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民主表决形成任免决定,绝不因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等少数人意见分歧而偏离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定,切实保证每一位班子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表决权和监督权。同时,实行了市委常委会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邀请市人大主任、市政协主席列席会议制度。列席的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在市委常委会上客观反映情况,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常委会决策提供参考。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行市委全委会表决制,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党内民主,真正发挥集体领导的效能,形成良好的用人决策机制,提高了干部工作的质量。

第三篇:把民意调查作为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特别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颁发以来,澧县围绕干部工作扩大民主为切入点,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干部工作全过程,初步建立了民意调查框架体系,为经常性了解和准确评价干部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全方位、多途径引入民意调查机制。

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评价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引入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图与公众民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1、在干部选拔中引入民意调查。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2005年以来,我们在干部选拔工作上先后组织了对181名后备干部人选公众形象、113名任职考察人选信任度和82名试用干部支持率的问卷调查。

2、在干部实绩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底,在全县乡镇换届考核中,组织对32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42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2008年4月,对列入中组部试点考核的3个部门及其1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了民意调查。

3、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以来,每年利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组织对科级领导班子及其党政一把手公众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党建网站进行干部作风网络调查。

4、在干部工作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开展专项民意调查。为了解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工作的反映,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每次干部调整异动后我们都组织开展了专项民意调查。

二、科学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意调查。

1、突出针对性,围绕“群众熟知”设置核心评价要素。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或调查事项确定不同的调查内容设计问卷。对于后备干部、任职考察人选,主要了解民意认可程度,评价指标主要为公众形象、信任度、支持率等。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则围绕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工作成效、工作作风、公众形象等,从群众能够直接感知的事情入手来设计调查问卷。比如在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时,针对领导班子的工作成效,我们就选定了村村通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农业产业调整等工作的满意度设计问卷。

2、突出关联性,合理确定民意调查范围。我们根据民意调查对象关联的知情度确定调查范围。比如,对拟提拔人选是乡(镇)党政正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本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提拔人选是党政领导班子副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主要是分管范围内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般工作人员;拟提拔人选是部门(单位)负责人的,民意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所在部门或下属单位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一般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服务对象。这样,尽可能地使民意调查的范围与干部工作和服务的对象紧密相关,能真实地反映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

3、突出公正性,分类评估调查结果。我们把问卷调查的备选项加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百分制记分,然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正职按照“乡镇类”、“县直经济工作部门、管理机构及执法单位类”、“县直事业单位类”、“县直党群机构类”等5类进行分类排队;对领导班子副职,除在班子内排队外,还在全县同一序列干部内排队。

三、综合运用,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考量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参数。

为保证民意调查制度不虚设,社情民意得到应有尊重,我们在调查结果的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及时公开和适度反馈。在向县委常委全面汇报民意调查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县电视台公布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综合排名情况,同时以文件形式通报到全县各单位,以呈阅件形式告知全体县级领导。对排名靠后10位领导班子,派人集体反馈;对上级垂管单位的调查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通气。二是与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对于民意调查中公众形象满意度低于70%的后备干部予以否决,信任度低于70%任职考察人选取消差额资格,支持率低于70%的试用干部延长试用期。对于实绩评价满意度高于90%的且与考察结果比较一致的班子予以通报表彰,其负责人提拔或重用;领导干部个人民意调查连续2次在班子中排名居末的和全县同一序列干部排名后3位的给予降免。同时规定在年终考核总成绩中享有“一票否决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低于50%的,考核结果在原有考评结果基础上下降一个档次。三是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民意调查后,对排名居后三位或满意度低于60%的领导班子,县委要求其召开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勒令其“一把手”书面说明情况、公开承诺整改。针对在民意调查中发现的干部作风方面带共性的问题,县委研究出台意见统一集中整训。

第四篇:加强和扩大基层党内民主

创新机制

注重实效 不断提高基层党内民主水平

——仪陇县加强和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探索实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基层党内民主是构建整个党内民主的基石,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推动党的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仪陇县切实尊重广大党员的民主愿望,以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在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制度、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对推进基层党内民主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创新选任机制,提高选任公信力。民主选举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基层党内民主选举有明显进步,但由于党员干部对民主选举认识的片面性、重视程度不够、选举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还存在候选人确定不规范、差额选举范围小、竞争性不强等问题。对此,仪陇着眼于扩大选举民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选用原则,在村(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了“两推一选”和“公推直选”办法,保证党员的初始提名权和选举权;不断完善民主选举机制,将总结形成的“四荐三评一选”方式延伸到县级机关党组织选举和干部选任上,把公开、公平、公正和差额原则贯穿于干部选用的各个环节;在选拔方式上引入非定向选拔、竞争上岗等机制,推行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全程差额方式,制定县委常委会干部任用票决制度,实现干部任用票决制全覆盖。近年来,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先后选拔了8名学校校长和64名乡镇副科级领导干部,公推直选了永乐镇党委书记,通过竞争上岗产生了仪陇中学、仪陇二中等学校41名中层干部,提高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党员群众的满意度。

创新管理机制,发挥党员能动性。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直接关系到党员基本权利的实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党政权力运行模式影响,多数基层党组织没有掌握在民主环境下驾驭局面、推进工作的有效方法,甚至出于集权考量,对民主心存疑虑,谨慎处之,加之部分党员民主意识淡薄,民主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积极性不高,民主权利行使不当,作用发挥不够。针对这些问题,仪陇县着眼于党员作用发挥,坚持党内“政策先传达、情况先通报、意见先征求、工作先落实”的“四先”原则,大力推行以“民意征集卡、表决公示卡和村两委联席会议制、重要事务党员首议制”为主要内容的“双卡双制”,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增强了党员主体意识;深入开展“五化”活动,建立党员列席党委会和党员动态质询制度,保障党员建议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县委常委联系党代表、民主生活会征求意见、定期情况通报、定期视察调研等制度,促进党代表在闭会期间有效发挥作用。

创新决策机制,扩大决策民主度。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决策管理是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程序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原因,一些领导班子内部缺乏民主,存在“一言堂”现象;有些领导干部把民主视为班子内部事务,没有充分听取党员意见,片面强调党员义务,忽视党员民主权利,使民主流于形式。对此,仪陇县着力决策程序的规范,在农村全面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保障了村两委有序运转;积极探索“五权”模式在乡镇和社区的有效实现形式,从规范“决策、服务、监督、管理”四个流程入手,创新推行乡镇党委议事决策“八步工作法”,认真落实党委委员、党代表、党员三联系制度,在社区大力推行民主管理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五步法”,提高了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实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制定并严格执行县委常委会、县级部门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决策规则,实行“一把手”末位发言,充分讨论后集体票决,切实规范了决策程序。

探索充满艰辛,成效令人振奋,问题发人深醒,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生动的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加强领导班子民主作风建设是基层党内民主的核心。领导班子成员民主作风是干部优良思想品行的综合体现,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关系党的形象。新时期基层干部民主作风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刚愎自用,轻视民主;二是迷恋“权力”,害怕民主;三是避重就轻,应付民主。转变干部民主作风,必须坚持以教育提高觉悟,以制度规范行为,常抓不懈。在干部任职谈话、集中培训、经验交流等现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民主集中制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强化干部党性修养,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广泛开展“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活动,建立组织生活会“遇事即开”制度,提高开会议事频率,经常性开展党务“知晓度”测评,严格责任追究,强化民主集中制度的执行力。

提升党员民主素质是基层党内民主的基础。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党员民主素质则是决定这一“生命”强健与否、延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基层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认识存在三个误区:一是认为党内民主就是领导干部的民主;二是认为党内民主就是会议民主;三是认为不开会,党内事务就与己无关。走出误区必须坚持以强化培训教育为突破口,组织党员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员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条例,加强党员宗旨观念教育,增强政治使命感和权利、义务意识,促使党员珍惜民主权利,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鼓励党员建言献策,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提高基层党员民主素质。

创新民主机制是基层党内民主的支撑。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强化制度支撑,是加强新时期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必然选择。目前,基层党内民主制度还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制度执行的“弹性”大;二是制度规定内容虚;三是监督考评标准不明。补齐机制缺失的短板,必须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两推一选”、“公推直选”范围,完善基层领导干部竞争性公开选拔机制,严抓对违规选举行为的惩处;建立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回访常态化制度,公开领导干部电话、设置人民来信直通信箱,畅通基层党员建议表达渠道;推进党务公开,探索建立公开内容备案审查制度,规范公开程序,丰富公开内容,努力做到群众想知道什么就公开什么。

第五篇:把民意调查作为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特别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颁发以来,澧县围绕干部扩大民主为切入点,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干部全过程,初步建立了民意调查框架体系,为经常性了解和准确评价干部找到了有效的方法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全方位、多途径引入民意调查机制。

我们在干部的选拔、评价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引入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干部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图与公众民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的公信度。

1、在干部选拔中引入民意调查。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2005年以来,我们在干部选拔上先后组织了对181名后备干部人选公众形象、113名任职考察人选信任度和82名试用干部支持率的问卷调查。

2、在干部实绩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底,在全县乡镇换届考核中,组织对32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423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2008年4月,对列入中组部试点考核的3个部门及其1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卷、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了民意调查。

3、在干部监督管理中引入民意调查。2005年以来,每年利用全县经济会议和“两会”组织对科级领导班子及其党政一把手公众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和党建网站进行干部作风网络调查。

4、在干部评价中引入民意调查。开展专项民意调查。为了解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的反映,征求对干部选拔任用的意见,每次干部调整异动后我们都组织开展了专项民意调查。

二、科学组织,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民意调查。

1、突出针对性,围绕“群众熟知”设置核心评价要素。对于不同的调查对象或调查事项确定不同的调查内容设计问卷。对于后备干部、任职考察人选,主要了解民意认可程度,评价指标主要为公众形象、信任度、支持率等。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评价,则围绕思路、投入、成效、作风、公众形象等,从群众能够直接感知的事情入手来设计调查问卷。比如在对乡镇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考察时,针对领导班子的成效,我们就选定了村村通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电网改造、农业产业调整等的满意度设计问卷。

2、突出关联性,合理确定民意调查范围。我们根据民意调查对象关联的知情度确定调查范围。比如,对拟提拔人选是乡(镇)党政正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本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提拔人选是党政领导班子副职的,民意调查范围主要是分管范围内未参加民主测评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一般人员;拟提拔人选是部门(单位)负责人的,民意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所在部门或下属单位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一般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服务对象。这样,尽可能地使民意调查的范围与干部和服务的对象紧密相关,能真实地反映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

3、突出公正性,分类评估调查结果。我们把问卷调查的备选项加以不同的权重进行百分制记分,然后对领导班子和领导班子正职按照“乡镇类”、“县直经济部门、管理机构及执法单位类”、“县直事业单位类”、“县直党群机构类”等5类进行分类排队;对领导班子副职,除在班子内排队外,还在全县同一序列干部内排队。

三、综合运用,把民意调查结果作为考量领导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参数。

为保证民意调查制度不虚设,社情民意得到应有尊重,我们在调查结果的运用上做了一些探索:一是及时公开和适度反馈。在向县委常委全面汇报民意调查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县电视台公布领导班子和干部的综合排名情况,同时以文件形式通报到全县各单位,以呈阅件形式告知全体县级领导。对排名靠后10位领导班子,派人集体反馈;对上级垂管单位的调查结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通气。二是与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对于民意调查中公众形象满意度低于70%的后备干部予以否决,信任度低于70%任职考察人选取消差额资格,支持率低于70%的试用干部延长试用期。对于实绩评价满意度高于90%的且与考察结果比较一致的班子予以通报表彰,其负责人提拔或重用;领导干部个人民意调查连续2次在班子中排名居末的和全县同一序列干部排名后3位的给予降免。同时规定在年终考核总成绩中享有“一票否决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民意调查群众满意度低于50%的,考核结果在原有考评结果基础上下降一个档次。三是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参考。民意调查后,对排名居后三位或满意度低于60%的领导班子,县委要求其召开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勒令其“一把手”书面说明情况、公开承诺整改。针对在民意调查中发现的干部作风方面带共性的问题,县委研究出台意见统一集中整训。p>

下载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的机制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扩大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刚才,王部长在讲话中又着重强调了党内民主建设的有关......

    民主推荐干部实施方案

    根据《xx区教育系统校(园)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意见》的精神、《~年xx区教育系统民主推荐校(园)级后备干部的实施方案》,特制订《~年xx中学民主推荐校级后备干部的实施方案》。一、指......

    20020730努力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合集5篇)

    努力扩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 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和监督等各个环节坚持了扩......

    关于改进干部民主推荐工作的若干思考

    关于改进干部民主推荐工作的若干思考 民主推荐是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道十分重要程序,是选好人用好人的关键环节。最近中共中央颁布的《XX-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

    谈干部培训的创新问题

    谈干部培训的创新问题在对干部进行培训过程中,影响干部培训效果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办学单位培训的质量,这是影响干部培训效果最直接的一个方面。二是参训人员学习的效......

    谈建立新的企业干部考核机制

    谈建立新的企业干部考核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在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之后,为干部考核工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复杂......

    扩大社区民主,建设自治型社区

    兴达社区位于xx新区,成立于2000年6月,社区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共有居民住宅楼25幢,入住居民1368户,总人口4020人。居民70%以上为失地农民,其中暂住人口近400多人,18岁以上人口2400多......

    扩大基层民主 创造稳定环境

    林青旺 林书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根据“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政法机关 作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