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的阴与阳
企业文化的“阴”与“阳”
——专访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发明者丹尼尔·丹尼森教授
论文作者 易学君
对于相信“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的经理人来说,捉摸不定、似乎无法度量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管理难题。为了改善销售业绩,我们可以考核销售指标;为了提高客户满意度,我们可以让顾客打分;为了提拔经理,我们可以测试能力。总之,在我们的百宝箱中,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尺度,用来衡量业绩、顾客满意度、员工能力以及其他的经营要素。
但对于企业文化,我们就犯难了:在我们的那个百宝箱里,很可能根本就找不到一把合适的尺子。然而,企业文化又是那样重要,我们根本无法忽视。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本刊在2005年3月登出《如何测评你的组织文化》一文时,很多读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捉摸不定的企业文化终于也可以进行度量和管理了。
在那篇文章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茅博励教授和合著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评估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丹尼森组织文化模型。利用这个工具,管理者可以诊断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什么问题,自己与高绩效公司的企业文化有何差距,并确定下一步组织发展的重点。
不久前,这一工具的发明者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来到中国。我们对这位业余时间以赛车为消遣的知名学者兼咨询师进行了采访,以下是这次采访的内容。
谈到组织文化,人们常常提到埃德加·沙因以及卡梅隆与奎因(分别参见副栏“埃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和“对立价值取向框架”),你的研究和他们的有何不同?
总的说来,我的工作和这几位人士的工作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三位都是组织行为学和组织文化方面的顶级学者,著述颇丰。我的工作和他们的一脉相承。沙因是组织心理学家,我读过他的很多书。卡梅隆和奎因与我在出书和高管咨询方面有很多合作。
但我的工作也有一些侧重点,主要是研究文化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我开发了一套测量指标
来研究组织文化,试图弄清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业绩的。我的研究表明,健康的文化是高绩效的推动因素。
你为什么要自创一套体系来衡量文化呢?
虽然人们在概念上对组织文化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并且开发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模型,但是以往几乎没有什么研究能够证明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沙因对组织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定性的、类似于临床观察的方法,这很重要。我则是依靠一些指标来衡量文化。不过,虽然我依靠指标,但是这并不表明我认为指标能够衡量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语言、符
号、历史等等。
沙因在组织文化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的文化中的底层假设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不过很多经理人对他的工作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经理人或许会说:“你的临床观察式方法确实很有效,揭示了很多东西,但那又怎么样?这和我们经营企业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我的工作与沙因的工作互为补充,他为我们在概念上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框架。但另一方面,也很少有管理者说:“这是我在读了沙因的书之后所做的一些工作。”我则在实用性上满足了管理者们的需要。
卡梅隆和奎因是我在密歇根大学时的朋友和同事。我之所以能够在密歇根工作,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欣赏我所做的工作。我在1990年出版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有效性》一书,也采用了他们常用的“对立价值取向框架”,比如我们都使用了灵活性、稳定性、注重内部、注重外部这四个维度来描述组织文化。
对于研究组织的学者来说,这也是个通用的框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哈佛大学的保罗·劳伦斯(Paul Lawrence)和杰伊·洛尔施(Jay Lorsch)于1960年代提出的管理权变学说。他们认为,组织的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
是组织在追求有效性时所面临的一对基本矛盾。
虽然框架相似,但是也有显著的区别。比如,在我的模型中,有“使命”这个维度,而卡梅隆与奎因的维度则是“理性目标”。尽管两者都和目标有联系,可其中的含义却大相径庭。组织追求理性的经济和财务目标,但一些组织也关注长远,致力于追求组织的使命和意义。后者更能激发组织成员的力量。以美敦力公司(Medtronic)为例,它一心所追求的,难道只是理性的财务目标?你要是了解一下它的创办过程,就会发现不是。
沙因说,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组织文化。你为何认为自己的12个维度抓住了组织文化的核心?
我完全赞同沙因的说法。组织文化是个非常复杂而且涉及面极广的话题,我的模型,不过是对文化的一种简单处理,它可能只抓住了组织文化中10%的东西。但是,这10%的东西,却是与组织的绩效最相关的东西。
我有一个日本客户,它的董事长最讨厌别人穿有条纹的衬衫,全公司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这是其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笑)。在他的公司中,如果你要做演讲,你至少要穿一件没有条纹的蓝衬衫,当然,白色、笔挺的衬衫是最好的。但是,白衬衫和蓝衬衫是不能用来预测和提升企业绩效的,我们要做的是,关注那些能够衡量、能够管理的文化特征,为管理者提供一个有用的文化管理工具。
除了文化模型,你还创建了领导力发展模型,为何领导力调查是必须做的,它与文化模型有何关系?
首先,虽然地方可以影响人,但是正如作家本·施奈德(Ben Schneider)所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如果人的技能匮乏,那么你无法让地方发生变化。你要追求更高的业绩目标,你的人才也必须有更高的水平。人才和系统相互加强,形成一个正反馈,因此,要改变组织文化,也必须培养领导人才。
此外,就像许多创新一样,领导力发展模型的出现,也是受到了客户需求的驱动。客户对我们说,他们通过文化调查,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文化现状,现在,他们想让文化发生改变,那么,应该怎样把领导力发展与文化改造结合起来呢?就像建造大厦,你需要清楚大厦的结构和设计,但你也要有适当的人去落实这些设计。比如,你希望自己的组织更加关注市场,那么你就应该在组织中挑选和培养有市场意识和技能的人。因此,在我创建文化模型一两年后,就创建了领导力发展模型(Denison Leadership Development Survey)。
我们的领导力发展模型与文化模型有着同样的维度,它只是把文化的各个特征分解成了经理人所需具备的能力。领导力发展模型有很多种,大多数与心理学相关,我们的这个模型把个人的领导力和企业文化联系了起
来。
你的模型由使命、一致性、参与性、适应性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我们做了很多研究,来确定文化的各个维度与哪些绩效相关(参见副栏“绩效和文化的关系”)。通常,组织的使命感和适应性能够很好地预测其成长率。成长型公司目光向着外部市场,行动灵活,反应敏捷,而且清楚
自己在市场中存在的意义。
如果一家公司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一致性,公司文化很“内向”,那么这家公司往往不会成长太快,但其运营
指标,比如质量、效率、利润率等往往较好。
创新型公司往往在适应性和参与性方面得分较高。而使命感和一致性强的公司通常在很长时间内有稳定的业绩。
对于身处快速变化环境里的中国公司,要持续成长,就必须一直向外看。清晰的使命和快速的适应能力是关键。但是,内部平台的建设也不要忽视,这关系到你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你似乎认为,过度的一致性对企业的业绩会有不良的影响。但那些高绩效公司的一致性往往远远高于低绩效的公司,它们是如何避免一致性的负面影响的?
在我们的文化模型中,每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颜色就会越多,也就是说,颜色越多越好(参见副栏“丹尼森文化模型”)。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果你仅有的强项是一致性,那就有问题了。黄色色块比较突出的公司尽管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是它们的绩效水平往往低于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可能有很强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能力,但
是顾客恐怕对这些闭门造车的产品毫无兴趣。
一致性需要与其他三个指标取得平衡,特别是与适应性取得平衡,否则公司就会行动迟缓、不够灵活,最终陷入危险。反之,如果一家公司只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而没有内在的一致性,你会发现公司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效率低下。而且,公司未来的成长也会遇到障碍,因为它或许难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
高绩效的公司通常在四个维度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因为它们掌握了平衡之道。
在你的基准数据库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在文化上有无特殊之处?
在我们的基准数据库中,目前有888家公司,这是我们从数千家公司中挑选出的最好的样本。这个数据库
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在选择这些样本时,我们充分考虑了跨职能、跨业务部门、跨地区等因素。比如,如果我们只调查了上海某家工厂的文化,那么这家工厂可能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数据库,因为它的文化可能并不能反映其他的公司的整
体文化。
这个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样本是欧美公司,只有5%~10%是亚洲公司,我们正在增加亚洲公司所占的比例。
目前,我们并未发现不同地区的公司在企业文化上有显著的系统性差异。但是,这并不表明我否认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或者管理者可以忽视这些差异我们有时候会抽取某个国家或者某个行业的一些公司设立一个特别的基准比较库,但实际上这种比较基准与全球基准并无不同。我们最终发现,管理者最好还是使用全球基准。因为如果我们有太多的区别甚微的选择,比如汽车行业基准、乘用车行业基准、卡车基准、北美基准、亚洲基准,这反而会分散高管们的注意力。他们的时间不应该花在讨论使用什么样的基准上,而应该花在大的文化蓝图和解决方案上。因此,我的建议是,如果使用我们的模型,直接与全球标准相比就行了。
两年前我们刊登了《如何测评你的组织文化》之后,有很多读者按照文章的思路自己进行了企业文化的测
评,并没有使用你的数据库,可以这样做吗?
没有一个好的基准数据库,你可能会误读自己得到的分数,而基于这些误读的信息,你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在某个维度上,你得到了5分制中的3.5分,并不表明你的表现比70%的公司好。很可能这个维度的平均分是3.6分,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公司在这方面都比你强。
另外,解读组织的文化还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不具备专门的知识而进行解读,就好比去医院拍了片子之
后,自己给自己诊断。
我相信,IBM和丰田如果做你的文化评测,得分肯定很相似。但是,IBM的文化和丰田的文化在人们眼中
是大不相同的,你的模型是否揭示出这些不同?
以愿景为例,我们的模型本身确实无法告诉你这两家公司的愿景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它能告诉你的是,这两家公司的愿景是否清晰,是否能激励员工,员工是否能很好地理解愿景。同样,我们再看看核心价值观。在我们的模型中,并不能看出一个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成为解决方案提供者,还是致力于持续改善,但是它能告诉你一家公司是否拥有人们都信仰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在我的模型中,我们关注的是“有没有”这个问题,而不是“是什么”这个问题。尽管IBM和丰田的得分会相似,但是它们内在的那些文化元素的不同之处,让它们
显得大不相同。
我们转向并购这个话题。人们有时候会认为,两家公司如果在四个大的文化维度上具有相似的得分,可能在并购之后更容易进行整合。事实并非如此。在并购案例中,如果一家公司在某些方面遇到很明显的挑战,而另一家公司正好在这些方面有很强的优势,那这两家公司的合并反而更容易进行,因为它们在所有维度或部分
维度上是互补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公司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对企业的文化有
何影响?
影响非常深刻。企业的文化总是建立在国家或者地区文化的基础之上,每个人进公司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每个人又受到各自家庭和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比如有的人注重纪律和秩序,有的人对设计和工程情有独钟。但是,对企业文化影响最大的恐怕是企业的创始人,企业文化通常是创始人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y)的反映。
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时候,由于企业文化已经形成,分支机构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运作,于是企业将面临文化移植的难题。很多企业试图简单地把总部文化照搬到分支机构,而无视当地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存在,这样做未免有些过头。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第一,明确企业的准则是什么;第二,明确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准则。比如,在美国,“顾客至上”可能是针对大众顾客,但是到了中国,为了使企业赢利,这个准则可能只应该用于小部分顾客。简单地克隆文化,将导致文化移植失败。
你的模型已经存在、应用了10年,在这期间,企业文化总体上有没有呈现出某种特定的变化趋势?比如,企业可能变得更关注外部市场,或者员工的参与。
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虽然这个模型的重要意义不是从数据库中分析出实际的趋势,但是我们仍然感到企业进入了一个“超全球化”(hyper-globalization)时代。10年前,我们还有所谓的“国内公司”(domestic company),但现在,大型公司基本上都不再是国内公司了。
另外,经营节奏和速度也在加快。八九年前,思科公司就已经有了“季度战略”(quarterly strategy)这个概念,这并不是说它们每个季度都会改变战略,而是说它们每个季度都会讨论和解决一些战略难题。这是一场革命,企业不再是每5年才讨论一下战略,可能每5分钟企业就要对战略做出调整。
全球化、实时战略、全天候、全球合作,这些都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这些挑战,也是管理者们在讨论企业文化评测结果时总会谈论的问题。
在你的模型中,有很多的矛盾、很多的平衡,和我们中国人常用的“阴”和“阳”概念很相像。的确是这样。在我的文化模型中,有很多对立的元素,同时,这些对立的元素又是互补的。作为一个组织,你不可能只有一个元素,而没有另外一个互补的元素,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一个“相反相成”的问题。
你看,我的模型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对立统一面:内部和外部,灵活和稳定,自上而下(使命)和自下而上(员工参与),难以测量的文化核心和可以测量的文化外围。
要成为高效的管理者,就必须找到这些元素的平衡点。比如,你可能非常关注外部世界,在乎顾客的需求和感受,但是,如果你没有一个协调一致的内部系统,为你源源不断地输送产品与服务,你也不会获得好的回报。而如果你只是醉心于内部的整合与协调,那么,即使你能制造出质量最好的产品,也同样不会获得良好的回报,因为可能你的产品根本就不是顾客想要的。
在一个组织中,每个成员对企业文化的感知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管理层对组织文化的看法可能与一线工人很不一样,企业的CEO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感知差异?
我们在做文化评测时,常常看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曾经为总部设在北京的一位客户做过文化测评,整个公司的整体得分和北京总部的得分都很高。但如果你看看成都分公司的得分情况,就会发现在某些维度上,其得分与整体得分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战略和愿景维度上。
总的说来,企业的分支机构离总部越远,对战略和愿景的理解就越模糊,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就越低。在跨国公司中,特别是在使命和适应性这两个维度上,各个事业部与总部的差距尤为明显。使命可能为靠近总部的数百名员工所熟悉,但到了事业部,员工们就不那么清楚了。
如果你是CEO,在拿到文化评测结果的时候,你不能仅看总的得分,还要分析地域以及职能得分的差异,进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在地域和职能内部,团队合作与配合往往不成问题,管理者的任务是让团队有更明确的方向,同时强化人们的价值观。
管理者可以采取的行动包括:让组织成员重新温习和讨论组织的使命、战略和核心价值观,不仅总部的成员要这样做,其他地方的组织成员也要参与讨论和学习。组织成员若没有方向感和价值观,他们将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努力工作?我努力工作的意义何在?”在遇到复杂问题时,他们也无法遵循自己熟知的某些行为准则,快速做出决策。
因此,公司中的成员对组织文化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一家优秀的公司来说,这种差距通常会日渐缩小。
在一些中国公司,我们往往发现在某个职能或者分支内部,成员们表现出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放眼整个组织,部门之间却壁垒森严。怎样把小范围的团队合作精神扩展到整个组织呢?
不仅一些中国公司有封闭性的“竖井”(silo)存在,在跨国公司中这一现象也很普遍。从组织文化的角度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那些待在竖井中的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客户至上觉悟。要知道,客户购买的是你公司的整个产品,他不会说:“卖给我一些研发,卖给我一些营销.或者卖给我一些生产。”另一方面,在组织内部的价值链上,也存在客户和供应商关系,意识不到这种服务关系的存在,也会给部门之间的合作带来障碍。
如果高层管理者无法让经理人员理解并且认同公司的使命和长远目标,职能部门的经理就会把小团体的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比如,很多公司的领导力培养计划实施得不顺利,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部门的经理不愿意将优秀的下属推荐到其他部门接受锻炼和培养,因为他们认为自己部门的稳定和正常运转是第一位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管理者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但仅靠教育和沟通还不够,企业还要在机制上做出一些改变。比如,企业的奖惩机制必须有利于消除部门间的壁垒,而不是鼓励各自为政。
此外,企业还要创造机会,让年轻的经理们尽早认识到部门合作的巨大好处。目前,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很高的层级上才有利润中心,这意味着很多年轻的经理可能要在公司的层级上爬几十年才有机会去掌管一个利润中心。等他们对部门合作有了充分的了解,充分体验到了内部整合的好处,可能也到了该退休的年龄。很多公司现在都意识到了组织结构的这个缺陷,它们开始设置更多的利润中心,让年轻经理们尽早得到锻炼。这样,当他们日后又回到竖井式的职能部门,将成为内部整合的催化剂。
我们有很多国有企业在经营上陷入困境,你对它们有何建议?
中国的上市公司有不少是国有企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些企业遭遇困难,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们存在着职能残缺。这些企业总的说来都很擅长生产,但是经济改革之后,它们在战略、营销、财务与融资等职能上的缺失马上就暴露了出来。在老的经济体制下,它们的战略由主管部门制定,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没人购买,财务和融资上也没有约束和困难,也就是说,它们只要做好生产,其他的事都由国家或者计划经济替它们做了。
但在经济转型之后,没人再替它们做这些事情了。突然之间,它们必须组建起真正的战略、营销和财务部门。但是它们又不可能把以前工厂中的班组长送到像中欧这样的学校来攻读MBA学位,于是,它们不得不从人才市场招聘人才,充实它们的“短板”部门。这样就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公司制造部门的经理平均年龄是50岁,而营销、财务和战略部门的员工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在某些企业,建立这些新部门不亚于收购或者兼并一家新公司。这样,摆在它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内部整合?如果你今年没有整合成功,到明年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协调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参见副栏“丹尼森文化模型”)。这些企业通常是典型的依靠科层进行管理的组织,注重内部稳定和控制,它们在一致性上得分应该很高。但是在其他几个色块,得分会低于平均水平。我们有一个保险业的客户,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层式组织。该公司的高层领导就那么两三个人,下面的员工很少看到他们。但突然之间,保险业解除了管制,其他几家巨大的竞争对手醒悟较早,马上加强了对顾客的研究,加大了对经理人的培训,并且迅速发动了变革。而这家公司却行动迟缓,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外部世界正在迅速发生变化。现在它终于意识到了危险,但是,文化变革需要时间,如果它变革的速度不够快,恐怕就会来不及。
对于那些快速增长的公司,它们一般会面临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挑战?
这类公司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很难预测。有时候,由于成长过快,它们可能会把重点放到加强一致性和控制上,而有时候,它们可能由于过度关注一致性和控制而忽视市场的变化,于是又会回来加强适应性上。
但快速增长的组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是如何做好能力发展和员工发展工作。这类组织一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市场的变化和顾客的需求反应灵敏,它们通常也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清晰的战略方向,部门之间的配合也很顺畅,员工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但它们往往会感到人才匮乏。
给我印象最深的成长型组织,常常会为未来10年培养能力和人才。能力和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获得人才,但是,企业如何才能保证源源不断进入公司的新人不会冲淡原有的文化?如何保证这些人顺利地融入企业?在这类公司,最新进入的员工往往与早他们一步进入公司的员工相处最密切。在我们的一些成长型客户中,已经出现了“第一批人”、“第二批人”这样的称谓。管理者要关注的是,“第N批人”获得的信息,与“第一批人”是一样的吗?还是每次有新人进来,组织的文化都要被稀释一次?
为了获得成功,管理者不仅要源源不断地招募新人并给他们一个头衔,而且要向他们展示企业的前景,从一开始就明示他们的权力和责任,让这些新人与“旧人”打成一片,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真正参与企业的运营。在这方面,华为和阿里巴巴都值得借鉴。
有些成长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会经历并购和国际化的考验,比如联想。对于这些企业,在吸收外部文化后,如何让文化依然生机勃勃,也将是一大挑战。此外,在生物科技领域,中国也涌现出了很多潜力巨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很可能会在未来5年成为世界生物制药行业中的领头羊,到时候,它们将吸引全球的科学家、研究者。对它们而言,如何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锻造一支有着多种文化背景的员工队伍,恐怕也是一大挑战。
要应对这些挑战,这些公司必须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愿景,坚守自己的使命,不要因为过去很成功,就以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会成功。有时候面对机会,它们必须拒绝。
如果你没有长远的打算,那我建议你不要考虑组织文化。而如果你想建立一家跨国的领先公司,取得长期成功,那么,组织文化就应该是你最重要的事情。
哪些迹象有助于我们判断文化和业绩是否在恶化?
人们会用脚投票,不过如果到了人们要走的地步,恐怕文化已经彻底失败了。我们可以寻找一些更早的迹象,比如,收入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的变动情况,员工的流失率和顾客流失率等。
判断企业的业绩是否会恶化,也可以采用我的模型,它可以预测几年后企业的业绩。在有关企业经营的众多指标中,有些可以预测企业的短期业绩,就像温度计能够马上告诉你现在的温度状况一样;有些则可以预测长期业绩,就像能够预报未来雷雨是否会来临的气压计。要想预测长远,所选的指标必须反映整个系统的特性。比如,在我的模型中,组织的方向感、适应性、人员的参与、核心价值观都是系统指标,它们能够告诉我们组织在未来是否会成功。相反,有些指标,比如员工个人的满意度,反映的则是个体对组织的被动反应。
不过,如果把我的模型用于股市投资,恐怕会遇到困难。首先,如果人们知道这是一个投资工具的话,他们对问卷的回答恐怕不会那么诚实。这样,数据的有效性将得不到保证。另外,我们也很难及时获得数据。我们无法在每个季度的第一天让3万名员工同时填写我们的问卷。
但是,如果我们用这个模型去发现一些分数异常低的企业,研究它们是否有改善的机会,然后采取相应的行动,恐怕这是一种更好的投资方式。
一种新的企业文化通常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
企业文化的改造通常要花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常常伴随着领导层特别是CEO的变动。如果领导层维持原样,文化很可能也会维持原样。企业的文化和战略变革开始之后,应该几个星期就能看到成效。关于变革的过程,约翰·科特(John Kotter)的模型早有描述。
但是,也有一些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功地改造了文化。我曾经参与一家瑞士保险公司美国分公司的变革。该公司在改变了战略和文化之后,短短的一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新CEO在进入公司之后,换掉了半数的高管团队成员,并且把战略从注重收入增长转向注重利润。以往公司的决策过程主要由客户代表主导,在新的战略启动之后,公司开始强调客户代表与其他部门人员的配合,决策成了团队的事情。在其他团队成员的制衡下,客户代表不再一味追求收入,也开始重视业务的赢利性。总而言之,文化变革所花的时间,与CEO的决心、勇气、愿景、领导力相关。
①埃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模型
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荣誉退休管理学教授,公认的“组织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权威的企业文化专家。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企业文化生存指南》等。
沙因认为,所有的组织都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外部适应(external adaption),即组织在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适应:二是内部整合(internal integration),包括培育共同的语言,分配权力和确定地位,树立奖惩标准,确立规则等。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经过以往事件的检验,为组织成员们所尊崇,并且还将传递给新的组织成员。
沙因归纳出组织文化有三个层面(见附图)。表层是可见的行为、规则以及组织的一些典型产品(artifacts),中层是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底层是企业成员们的基本假设。表层文化是底层文化的结果;而之所以会出现表层那些可见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底层文化在发挥作用。比如,你到一家公司,看到所有的员工都一丝不苟身着正装,这是该公司的表层文化。那么,为什么他们要着正装?要寻找答案,你必须进到其深层文化中。你或许会发现,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组织能够整齐划一,而整齐划一能够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或者,他们认为正装能够增强他们的权威感,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
②对立价值取向框架
金·卡梅隆(Kim S.Cameron)和罗伯特·奎因(Robert E.Quinn)都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管理与组织”教授。他们共同提出了用于评估组织文化的对立价值取向框架(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
卡梅隆和奎因认为,组织的文化与两个维度密切相关。第一个维度描述组织是外向还是内向,第二个维度描述组织是倾向于灵活性,还是倾向于控制。这两个维度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组织成员的行为和组织的文化。
如图所示,这两个维度决定了四种文化类型:
1.人际关系文化(Human Relations Culture)。这种文化强调灵活性,同时也强调内部控制。企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员工们有清晰的共同目标。员工参与和员工发展得到高度重视。拥有这种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
2.开放系统文化(Open Systems Culture)。拥有这种文化的企业重视灵活性和外部市场,它让人感受到一种进取精神,创新是这类企业的口头禅,企业员工也非常热衷于提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理性目标文化(Rational Goal Culture)。这种文化强调控制与外部市场。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都很注重结果,比如关注市场份额和生产率。他们认为组织会通过规划,目标设定等理性行为达到产出与效能最大化。
4.内部流程与层级制文化(Internal Process/Hierarchy Culture)。这种文化强调控制,注意力往往放在内部。组织结构条理分明,等级森严,人们按照严格的流程办事。
③绩效和文化的关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的绩效有很大的影响。拥有外向型文化的企业通常在成长性指标上表现良好,比如,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销售收入不断增加等,拥有内向型文化的企业通常在运营业绩和员工满意度指标上表现良好,比如产品质量高、投资回报率高,员工满意度高等。稳定的企业在很长时间内业绩稳定,比如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销售回报率等起伏不大;灵活的企业通常善于创新,比如有众多的产品或者服务创新等。
④丹尼森文化模型
图注:
1.位于图形正中央的是公司员工的基本信仰和假设;
2.图中有4个颜色各异的90度扇形区域,每个区域又被细分为3个维度,如“一致性”由“核心价值观”、“配合”和“协调与整合”组成;
3.竖轴左侧的两个文化特征(即“适应性”和“参与性)注重的是变化和灵活性,而右侧的两个文化特征(即“使命”和“一致性”)则体现了公司保持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能力。横轴上半部分(即“适应性”和“使命”)与公司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关,而下半部分(即“参与性”和“一致性”)强调的则是公司内部系统、组织结构以及流程的整合问题。
第二篇:剪纸作品中的阴课和阳刻
《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教学案例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美术组 王静
剪纸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因此这节也是一节与乡土教育资源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过去,剪纸被用作祭祀祖先或神仙的贡品装饰。当今剪纸就点缀于墙壁、门窗、各种公共场所,渲染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案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启发诱导,体验感悟
1.同学们,首先来欣赏《武松打虎》FLASH短片(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请大家回答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课件播放剪纸FLASH)
2.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剪纸的传统艺术。
出示课题的一部分——剪纸
(设计意图: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观察体验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这样导入课题,及时抓住了学生的眼睛。)
三、了解历史,复习旧知
1.剪纸的起源和历史: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做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继而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在诸多的原始社会彩陶岩画、商周青铜器、汉画像石艺术中,都体现了远古艺匠运用这一艺术手法的完善。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极其明显的一致,充分说明他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族性
2.生活中的剪纸
师:现在生活中剪纸应用很广泛,回忆下我们在什么时候经常用到?
生:过新年,结婚的时候代表喜庆(出示图片)
师: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一些剪纸作品来迎接新年。同学们以前的课中学过哪种剪纸?团花、窗花等。(复习旧知)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剪纸的艺术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念,体验其艺术的感染力。复习旧知,加深记忆。)
四、欣赏感悟,探究学习
1.师:剪纸不光具有欣赏性,你还想了解更多的剪纸式样和寓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窗花、喜花等剪纸式样,在欣赏中了解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的产生、发展同古代风俗有直接关系,它的民间流行,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表现内容广泛,因此是我们传统的民间艺术。学生说一说剪纸的寓意,作品还蕴涵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剪纸分类作品欣赏:动物、人物、风景、花卉、植物等
2.欣赏学生作品、优秀作品(十二生肖剪纸——剪纸的多种多样)3.那么现在同学们可要仔细看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两张小绵羊剪纸: 师:这两幅剪纸作品在剪刻时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师点出阳刻和阴刻两种主要的方法 师总结剪纸的刻法特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底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挥动全身。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4.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五张图片找一找阳刻和阴刻。一张引起了学生的争议,有的说是阳刻,有的学生说是阴刻。师引出剪纸的另一种刻法——综合刻,它是阴刻和阳刻混合法。出示两张综合刻的剪纸让学生找一找阳刻和阴刻的部分。(生上台找)师:很棒,大家一下就找到了。
出示完整的课题——剪纸作品中的阴刻和阳刻
师小结:剪纸有许多表现手法,最常用的手法是阴刻和阳刻。大家用老师发的彩纸做一个阴课或阳刻作品。简单的动物或人物的外形。先起稿后动手剪,老师用很快的时间做了一张花瓶。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谁剪的又快又好。(播放FLASH马剪纸课件)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师:黑板上出示面具剪纸
师:剪纸中哪一部分最吸引你?哪些地方进行了装饰?采用了什么花纹?
生:眼睛、嘴、鼻子。
还有采用柳叶纹、羽毛纹、飞燕纹、瓜子纹等在不同的作品中找一找。剪纸作品中添上各种花纹使它更有灵性。同学们,你们想让你们的作品更美吗?那么现在就动手在自己的作品中添加装饰的花纹,比一比谁装饰的最美?
生动手剪刻,幻灯图例演示,师教育注意剪刀安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寓意,为学生能独立设计剪纸中的图案进行铺垫,选择两幅典型的阴刻、阳刻的剪纸作品,让学生采用对比的观察方法,分析出剪纸中阴刻和阳刻的特点,从而突破本课的知识点。了解还有混合刻的表现手法。用自己动手实践来巩固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
五、评价促进,升华兴趣
1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幻灯上。
2.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阴刻还是阳刻的制作方法,装饰的花纹?
3.引导学生评一评同桌学生的作品,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的自信心。
4.互评、自评,评出最佳制作奖,鼓励并发小奖品,教师总结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总评、欣赏作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这样,可有效的挖掘学生潜能,提高了评价能力,更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自主性、也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升华了兴趣。)
六、课后拓展、课堂总结
阴课和阳刻在书法篆刻上的应用(课件展示)
七、同学们,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用所学的知识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
学生作品欣赏
【反思】
1.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使用方头剪刀很难完成阴课的制作方法,要使用刻刀相对会困难些,特别是学生在剪较细致的部位(月牙、弧线等)必须用尖刀完成转折角度的雕刻,作业效果略显的平板些。
2.通过学习学生能对我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初步的认识。绝大部分学生能分辨出阴刻、阳刻的艺术表现特征。能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工具限制,学生都运用了阳刻的方法制作,形式较单一。
第三篇:《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本了解剪纸的特点。
2、初步掌握剪纸的设计制作过程。
3、激发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相关识。
二、教学难点:
认识和学习阴刻和阳刻的特征和制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剪纸作品。
2、准备彩纸、剪刀等制作工具和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剪子)
2、在我们生活中,剪子都有什么用途呢?师:(剪子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他还可以制作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你们想看吗?
3、师现场剪制作品。
(1)看老师剪出了什么?(连体娃娃)
(2)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它?(过年里,节日里,舞台上)
4、小结: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为人士所喜爱。
(二)新授。
书中也有一些漂亮的剪纸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
1、看书中有两幅剪纸图片,谁知到这剪的是什么?(狮子)师:狮子在我们国家可是一直带有吉祥的动物,所以人们喜欢把它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2、这两幅都是狮子的作品,但是你们看看他们俩的风格一样吗?那不一样?
3、在我们中国有两种剪纸风格一种是(北方的剪纸)风格(朴素、简练)一种是(南方的剪纸)风格(清秀、细腻)
(三)小组讨论:
1、剪纸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他的艺术形式质朴,单纯、清秀、精细,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也分阳刻和阴刻,那你们能从上面分辨出哪个是阳刻,哪个是阴刻?
师:(剪掉的是阳刻,留下来的是阴刻)“在黑板出示剪纸图片”。
2、能给他们起个优美的名字吗?(可以用四个字的成语)
3、书中啊还有一幅美丽的剪纸作品,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介绍抓髻娃娃)
4、我们已经欣赏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那你们知道剪纸的方法吗?
(1)先叠后剪。
(2)先画后剪。
5、第一种方法同学们在剪制之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先画后剪。
6、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剪一幅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剪。7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创作,你喜欢什么,你就剪什么。如果你能用第一种方法直接剪就更好了,如果有一些难度,你可以选第二种方法。现在开始
(四)学生展示作品。
(五)师:总结,剪纸艺术小到我们的农家小院,大到电视舞台上,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剪纸艺术延续下去。
第四篇:《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教学设计
《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教学设计
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20课
执教者:大连市中山区虎滩小学
张梅杰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以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剪纸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它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剪纸艺术的历史、形式特点。让学生能分辨阳刻和阴刻的特点,并在欣赏评述的基础上能够用阳刻或阴刻形式完成简单的剪纸创作,使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技能及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剪纸艺术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艺术之一。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几千年来它以独特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流传于民间,表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人们的理想愿望。
剪纸艺术应用极广,无论是装饰、包装、工艺品等都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本课教材的意图是通过学习,了解剪纸艺术历史、形式特点,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制作等过程,充分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分辨阴刻、阳刻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用剪纸中阴刻或阳刻的形式进行简单创作,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民间艺术文化,启发学生感受传统剪纸艺术的美感,从而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与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认识阴刻、阳刻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阴刻、阳刻,并掌握其特征,进行简单创作。资源准备:
学生:彩纸、剪刀
教师:课件、剪纸作品等。教学环节:
1、赏析,激趣,导入。
1、出示剪纸的吉祥娃娃(一半阳刻,一半阴刻)师:这个吉祥娃娃的左右两边有什么不同? 生:一边是笔画是刻空的,另一边是保留的„„
2、引出课题:
师:这个图案的表现方法就是我国民间艺术——剪纸
中的两大秘密,你想了解它们吗?今天我们一同步入剪纸艺术的世界。揭密(板书课题——剪纸中的阳刻与阴刻)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剪纸吉祥图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知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的特点。
2、了解剪纸的历史和特点。
1、交流课前收集的剪纸知识
2、小结介绍剪纸的相关的历史及知识(出示课件)1)了解剪纸的历史 2)了解剪纸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分析了解剪纸的历史与特点。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3、游戏活动——猜猜看,了解剪纸的分类。1)按照不同特点给图片分成两组(出示课件)2)小结,介绍剪纸的分类(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阴刻与阳刻的特点。解决本课重点。
4、方法探密与创作实践 1)提炼剪纸语言 锯齿 月牙
2)分析与实践
师生共同分步分析并实践剪纸中的阳、阴刻的不同画法和刻法(出示课件)
A、分析阴刻和阳刻的画法并试画 B、分析阴刻和阳刻的剪刻方法 C、欣赏学生作品
D、尝试剪刻(提示注意安全,保持卫生)提出创作要求:
尝试用阳刻与阴刻的方法制作一幅剪纸作品,如果能用它来装点生活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的方法引领和学生的欣赏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阳刻与阴刻的绘制和剪刻的方法。在进一步的学生作品欣赏中反馈以上所学并进行新的创作设计,循序渐进,解决难点。
5、欣赏评述
请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和不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6、欣赏感受与知识拓展(课件)剪纸艺术在不同地区风格也不同 1)、师生赏析中国各派剪纸中的阳刻与阴刻 A北派 B南派 C江、浙派 2)、欣赏剪纸艺术的应用
阴刻与阳刻不仅在剪纸中展示着它们的魅力,在生活中其它方面也有很棒的表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开阔 知识面。
第五篇:《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剪子)
2、在我们生活中,剪子都有什么用途呢?
师:(剪子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他还可以制作一幅幅美丽的艺术作品)
你们想看吗?
3、师现场剪制作品
(1)看老师剪出了什么?(连体娃娃)
(2)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它?(过年里,节日里,舞台上...)
4、小结: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为人士所喜爱。
二、新授
书中也有一些漂亮的剪纸作品,我们来共同欣赏。
1、看书中有两幅剪纸图片,谁知到这剪的是什么?(狮子)
师:狮子 在我们国家可是一直带有吉祥的动物,所以人们喜欢把它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
2、这两幅都是狮子的作品,但是你们看看他们俩的风格一样吗?那不一样?
3、在我们中国有两种剪纸风格
一种是(北方的剪纸)风格(朴素、简练)
一种是(南方的剪纸)风格(清秀、细腻)
三、小组讨论:
1、剪纸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他的艺术形式质朴,单纯、清秀、精细,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剪纸也分阳刻和阴刻,那你们能从上面分辨出哪个是阳刻,哪个是阴刻?
师:(剪掉的是阳刻,留下来的是阴刻)
“在黑板出示剪纸图片”
2、能给他们起个优美的名字吗?(可以用四个字的成语)
3、书中啊还有一幅美丽的剪纸作品,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介绍抓髻娃娃)
4、我们已经欣赏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那你们知道剪纸的方法吗?
(1)先叠后剪
(2)先画后剪
5、第一种方法同学们在剪制之中,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先画后剪
6、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剪一幅作品,请同学们认真看、认真听、认真剪。
7请同学们进行自主创作,你喜欢什么,你就剪什么。如果你能用第一种方法直接剪就更好了,如果有一些难度,你可以选第二种方法。现在开始
四、学生展示作品
五、总结
师:剪纸艺术小到我们的农家小院,大到电视舞台上,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剪纸艺术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