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时间:2019-05-14 17:3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第一篇: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第二篇: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演变趋势及启示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演变趋势及启示

黎海波

上课时间:星期五 学号:28100201032 专业: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 成绩()

【论文摘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重组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经济时代数字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在这种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企业所面对的竞争环境、管理对象、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综观中外成功企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他们的背后都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日本松下电气公司、中国海尔集团等,其经营绩效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有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之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的通用话语和基础。可见,新经济一方面为企业文化增加着新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赋予企业文化以新的形式,呈现出新的演变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

趋势之一:人本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强化了企业文化的“人本性”。一方面,人们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要求企业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并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们知道,高品位地不断创新是新经济的特点和要求。而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要求企业把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作为企业的中心和主题。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鼓励,这些都促使企业在管理之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放在首要位置,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了空前的中心地位。可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不是片面地发掘人的体力,更重要的是挖掘人的智力资源,发挥人的创造性。这一时代的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性管理,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也必将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

趋势之二:融合文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揭示了企业文化发展将在各民族文化的冲突、嫁接中逐渐融合的历史趋势。各国跨国公司在地域上的相互交叉与渗透,跨国界跨地区的企业战略联盟,生产销售合作、合资企业,跨国兼并企业等合作形式使不同文化交流、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企业要融入世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面临着交往过程中如何缩小文化差异,如何增强企业学习、吸收外来高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如何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吸取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要素,并有效地抵制其腐朽文化的侵蚀,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企业文化战略新课题。即使同一国家内的企业,也面临发挥各自优势、资源重新整合、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重大问题等,这些都给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趋势之三:品牌文化趋势

品牌服务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有优秀品牌就意味着有市场竞争力、有实力、有利润。因为企业的品牌形象表征着市场对企业产品、服务、价值观、信誉、企业家形象等文化因素的认同和接受。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渐渐经过以价格为主到以质量为主的消费阶段开始重视产品的文化含量和服务品牌。当产品价格、质量接近的时候,那些服务周到、文化含量高、美誉度好的产品便成了消费者的首选品牌。未来企业,其企业文化的重点无疑会围绕创建品牌进行,这种企业文化建设既强调提高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更注重提高企业外在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顾客忠诚度。另一方面,将来的企业文化将不再是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或副产品,它将会和生产、服务连为一体,实现企业赢利。生产出好的产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优质服务,才能获得消费者的称赞与青睐,才能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面对消费者这种心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意识、职业道德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生产、服务上不断注入科技、文化和情感含量,便成为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取向。

趋势之四:学习文化趋势

近年来,人类的知识大约是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向上提升,老知识很快过时,知识就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使企业持续运行的期限和生命周期受到严重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将势必成为企业生存的生命之源。因此提高企业学习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文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企业终将要成为具有学习能力的有机体,将个人和团队的学习纳入管理的轨道,这将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趋势之五:生态文化趋势

随着新经济时代环保运动的兴起,对企业提出了必须与环境协同、必须重视周边的生态环境的要求。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如果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只重视人的价值,忽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肯定会被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另外,未来的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通过“绿色浪潮”来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是一个发展趋势。可见,由于长期的传统企业发展习惯问题,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迫切需要生态文化建设。

趋势之六:信用文化趋势

企业的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了企业的信用、实力和形象,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经济发展之本。从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破产案、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信用危机案到2002年世界通信公司虚报利润案,无不说明没有高度内外一致的、以诚信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期望和行为,企业最终将失去竞争力并被逐出舞台。可见,一个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诚信危机,如果出现诚信危机,也将危机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积极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推广诚信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企业文化演变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一是建立求才、用才、育才、激才、留才的有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性发挥的文化氛围和有效模式。二是在注重员工的知识、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思想情操和人生观、价值观。三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明确举贤任能的条件,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平等条件;健全奖励考核制度和分配机制,以情感人,彻底激发企业文化中人才要素及其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四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发适合市场需要的、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的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启示之二:重视跨国界、跨区域、跨企业的融合和并购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

一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在分析融合、并购双方现有企业文化的优劣成分及其对企业未来发展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确定最有利于形成新企业文化的积极的文化成分,筛选出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核心价值观。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员工增加对企业经营和公司现行决策的理解,促使融合、并购双方员工对新企业文化的认同,强化每个员工对不同文化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不同文化间的合作意识,维持新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流的畅通和决策过程的效率.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和新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加强双方沟通和交流。彼此尊重融合、并购双方对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了解对方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减少对对方的文化偏见,消除种族优越感,促使双方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互助。四是构建新的企业文化。在调研的基础上,找出融合、并购双方文化的差异,根据对文化的共性的认识和认可程度,寻找新企业文化的形成趋势。剔除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新企业文化形成或阻碍企业发展的落后的文化成分,继承和吸收双方企业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在相互渗透与充分融合的基础上.找到双方文化的结合点,再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员工对双方文化共性的认识程度及理想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创立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

启示之三: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一要优化学习型组织结构。设计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鼓励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促进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的沟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畅通的学习型组织,保障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学习任务调整的适应性,进而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有利态势。二要确立组织学习和创新的模式,借鉴和合理引进外国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体制、行业特征和组织能力设计组织学习模式。三要建立充满活力的学习激励机制。在组织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注重与成员成功欲相匹配.与个人职业生涯相结合,使员工在个人事业发展上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共同发展。

启示之四:实施企业品牌文化

现代企业必须自觉引入企业形象设计,以优质的产品、优良的服务为基础,通过企业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推广,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基本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商品风格、员工素质、服务质量等传播到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去,全方位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拥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信誉、形象和品牌。

启示之五:企业要注重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要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诚信观念的培养列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扬弃传统的诚信观念,树立现代的诚信道德资源观,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实施的举措中去,指导企业和职工树立诚信为本的理念。二是要把企业诚信看作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一种应尽的义务,是企业应有的形象。企业的经营活动应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三是企业内部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建立监督及风险管理机制,保证诚信原则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四是要完善立法,强化诚信的法律保障,惩治失信行为。在立法上就是对诚信原则予以明确规定,充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强化违约责任追究。在执行方面应当加强力度,除对逃避债务的企业予以处罚外,还要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追究法律责任,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推行使“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

总之,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要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运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更新思想和管理方式,注重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

2011 06 10

第三篇: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演变趋势

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演变趋势

【摘要】供销社正处在制度变迁的关键时期,其演变趋势关系到供销社独特的制度安排的存在合理性。目前,供销社面临着组织定位模糊、组织功能萎缩、组织基础涣散以及经营绩效不理想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其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就整体而言,在供销社现存的行政化取向、企业化取向和回归“三农”取向中,供销社回归“三农”是唯一现实可取的取向。但是,选择这种取向并不简单,它需要供销社进一步进行深刻的改革,这也意味着供销社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应是安排恰当的最终所有者和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 供销社;产权制度;治理结构;制度变迁 【框架】

一、供销社目前面临的问题

1.全系统虽已扭亏为盈,但经营绩效仍不理想 2.组织定位模糊,各相关主体思想纷杂 3.组织功能萎缩,亟待开拓新的作用空间 4.组织基础涣散,组织体系受到严重削弱

5.产权制度积重难返,成为供销社深化改革的“瓶颈”

二、供销社的产权安排和治理结构

⒈产权制度的复杂性和独

⑴特性就源于其制度路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⑵供销社现有资产不能认为是国有资产

⑶供销社现有资产(特别是联社的资产)也不能再笼统地认定属于原始股东 ⒉产权制度的缺失必然导致治理结构的不当

三、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演变趋势

⒈必须安排恰当的最终所有者 ⒉必须构建科学的治理结构

关于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供销社重要作用的报告

浙工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去年以来,在许行贯同志的建议与指导下,我们对浙江省供销社改革和发展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一个总报告和八个专题(案例)报告,并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会。为了加快我省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供销社的重要作用,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如下报告。

一、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形成“统筹”合力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农业也正逐步与世界农业全面接轨,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打破,使得城乡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意味着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意味着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意味着通过统筹城乡资源和城乡市场来解决“三农”问题。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协调各类主体,整合各种资源,全方位地配置和构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保护、服务的载体,形成“统筹”合力。无疑,这些载体既有行政主体,又有市场主体;既有政府组织,也有市场组织;既有传统组织资源,又有新生组织资源。而供销社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为农服务的天然使命、独特优势和新生气象的市场化的传统组织载体。

二、供销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

近几年来,浙江省供销社处于全国供销社系统改革的前沿,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服务“三农”的宗旨和把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锐意进取,在不断深化自身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三社一化”(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农村经营连锁化)建设,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展现了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图景。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民与大市场对接,切实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问题。

就我国而言,伴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所带来的冲击,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必将进一步加大,农民对联合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求更为迫切,以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必将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主体。作为“半官半民”的传统组织资源,供销社系统通过大力兴办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民与大市场对接,切实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体现了现实的价值。近年来,浙江省各级供销社把兴办专业合作社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来抓。到2003年底,全省供销社已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00余家,涉及食用菌、茶叶、蔬菜、水果、畜牧、蚕桑等20多个大类的农产品,有农民社员3.1万多人,联系带动农户32.04万户,共有社员股金9000多万元,其中供销社占40%,农民社员占50%,其他经济成份占10%左右。专业合作社普遍建立了理、监事会,其中农民代表占半数左右,充分考虑体现了“农办、民管、民享”。不少专业合作社在实行按股分红的同时,还按社员投售的农产品数量实行“二次分配”。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1—11月,这些专业合作为社员推销产品10亿元,为农民社员增收1亿多元。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不少供销社重新与农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新的组织载体。

2、大胆采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以切实解决农村生产生活资料流通问题。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是改造传统商业,推进流通现代化,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有效途径。供销社发展连锁经营既是供销社顺应社改制后重组生产生活资料经营网络的必然要求,更是供销社发挥自身优势和适应农民需求的切入点。近几年,浙江省各级供销社积极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大胆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以“三农”(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积极推进农村连锁经营,以切实解决农村生活资料流通中的突出问题。目前,全省供销社系统从事连锁经营的企业达55个,拥有连锁门店1700个,其中87%的门店分布在县以下集镇,总面积25万平方米,连锁经营涉及日用工业品、农资、医药、石油等经营领域,连锁经营额达56亿元。

3、努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积极扩展经营服务领域,以切实解决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社区建设问题。

兴办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供销社为农服务的重要载体,不仅有利于扩大供销社在农村的经营服务网络,占领农村市场,而且有助于重树供销社的形象,提高供销社的社会地位。近年来,浙江省供销社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大力推动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建设,依托市、县供销社的日用工业品、农资、医药等连锁经营企业,与村镇整治、文明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有条件的村搭建服务平台,增加服务功能,实行经营服务一体化,对农村居民开展集中式的全方位服务,对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全省已有21个县市区供销社兴办了9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其中,德清县供销社比较典型。

三、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确有其独特优势

作为一种具有为农服务的天然使命的传统组织资源,供销社系统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现实的价值。

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首要优势就是其多年形成的系统网络资源。多年来,浙江省供销社系统经过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企业化改革改制),仍然拥有着具有相当的组织凝聚力和较强的组织关联度的系统网络。这些系统网络包含着相当数量的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层社、村级综合服务站(社)以及各类基层网点。到2003年底,全省供销社已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00余家,拥有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113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60余家、从事连锁经营的企业55个、连锁门店1700个、基层社组织300余个。如此庞大的组织网络,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流通现代化的事业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可以想见,只要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系统网络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大最强的一条龙。

其二,优势在于供销社系统拥有一定的资产资源。供销社通过几十年的长期奋斗和艰苦改制,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物质资产,这是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发挥作用的突出优势。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到2003年底的所有者权益达到60多亿元。就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在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比较困难,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资金和资产,特别是在发展初期。不难想见,如果供销社系统能有效地、适当地将其资产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那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其

三、供销社拥有一的擅长流通、熟悉营销、精于管理的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农民作为市场主体能力薄弱,即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能力、市场销售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薄弱。而供销社在这方面恰恰具有相当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搜寻市场信息、顺畅交易渠道、拓展市场空间,减少交易费用的作用。在农产品供大于求、卖出去才是硬道理的情况下,一个充满活力的供销社在帮助农民推销农产品、增加收入方面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社有企业倾向于同农民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公司+基地、公司+专业合作、公司+协会+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在供销社得到广泛应用。全省供销社兴办了113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60余家从事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基地和农户的卖难问题,实现了助农增收。

其四,供销社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拥有信用资源。关于这一点,一直有些人有异议,他们认为供销社与农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信任关系。事实上,长期以来供销社作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朝夕相处中,与农民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密切联系。即使在农资供应多渠道竞争条件下,农民也更相信供销社。对于供销社增强自身活力的种种努力,农民给予充分理解和接受。

四、供销社必须深化改革,创新经营体制

纵观我国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一直希望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目标的选定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改革的实际进程中,从1983年供销社退出政府序列,就开始了作为一般流通部门的改革历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深化供销社改革的决定(中发[1995]5号),明确强调“坚持把供销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全国范围内“股金**”的凸现和亏损严重,改革的重点又回到解决突出问题,想方设法扭亏增盈上来,通过大量的清退分流人员、变卖资产减债,盈亏情况得到改变,但某些方面离改革的目标不是近了而是更远了。

近几年来,浙江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供销社必须努力构建既与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又实行开放办社的合作经济新体系方向深化改革。一方面,各级供销社(特别是基层社)应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多种形式领办和兴办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真正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而首先将基层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供销社应从开放办社入手,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及带有合作制因素的经济组织等入社,整合各类为农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合作社联合机制,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合作社联合组织,逐步成为能够容纳各类合作社的联合社。目前除供销社以外,为农服务资源大体分三类,一类是各类涉农部门所属的农技站、农机站等,拥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由于定位不明,经费不足,服务功能大受影响,亟待求得新的出路;二是各类涉农部门领办和农民自办的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三是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国有的、民营的和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的。各级供销社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通过多种形式,把他们其中愿意加入供销社体系的那一部分吸收进来,为他们服务,并通过他们为农服务,共同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就供销社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而言,从浙江省供销社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基层社的建设和改造。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具有广泛的、深厚的组织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该组织系统的兴衰成败。所以,构建为农服务新体系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社的建设和改造。从目前来看,浙江省的基层社的建设和改造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由基层社兴办、领办和参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形。另一种则是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以基层社为主组织包容多个农业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泰顺县司前供销社。从长远来看,大多数基层社将很可能由第一种情形逐渐发展为第二种情形。无论何种情形,这都意味着供销社系统主动回归“三农”,努力把自己逐步改造成为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为“三农”服务的趋势和努力。

第二个层面,即是推进县级供销社开放办社和联合社体制创新。县级供销社改革是供销社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的关键。在这方面,瑞安市供销社和绍兴县供销社的实践有一定的代表性。2003年8月,瑞安市供销社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胆突破传统的部门分割的体制,实行开放办社。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由部分专业合作社、基层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社,兴办了农信担保公司,与市供销社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3年底,在绍兴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省社在绍兴县供销社开展县级供销社联合社体制创新试点。总体思路是:本级股份化、联社社团化、部分社有资产基金化。瑞安市供销社和绍兴县供销社的体制创新实践,已引起全国总社和各省市供销社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第三个层面是开展全省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省社指导创办的省茶叶专业合作联合社和省香菇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即是如此。可以预见,此类跨区域以纵向结合和同一产业为特征的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与合作,今后将越来越多,成为各级供销社加强联合的重要途径。

五、有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供销社重要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力发挥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和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把供销社视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生力军。我们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迫切需要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1)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被公认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从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来看,农业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而农业组织结构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提高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国内外大量事实表明,缓解小农与市场矛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成功途径就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诸领域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从而使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的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际上,以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更是普遍通行于世界和另的农民自助性经济组织。自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和规范的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诞生以来,合作社运动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至今长盛不衰。如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合作社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力量。可以肯定地说,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农民都享受了合作组织的益处,合作组织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一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状况,而且合作经济正日新月异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合作社运动将发展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在我国,目前正在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与农民收入,而且有助于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有助于培育农村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有助于改善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应对WTO的严峻挑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既是对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理论构想的有力证明,也是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可以肯定地说,我国正在形成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流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这一趋势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2)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协调各类主体,整合各种资源,全方位地配置和构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保护、服务的载体,形成“统筹”合力。这些载体既有行政主体,又有市场主体;既有政府组织,也有市场组织;既有传统组织资源,又有新生组织资源。而供销社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为农服务的天然使命、独特优势和新生气象的市场化的传统组织载体。

目前,应通过制度创新的组织创新,尽可能地把兴起、发展和各类新型农业农村经济组织资源与利用、改造各类传统农业农村经济组织资源相结合,以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正是在这一点上,供销社这个传统组织资源体现出独特的优势和现实的价值。供销社不是一种普通的商贸组织,它不仅自创建之日就确立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担当了历史赋予的为“三农”服务的责任,而且拥有着别的组织载体所不具备的为“三农”服务的有利条件,特别是现在它已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三社一化”建设,基本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开始了重树辉煌的新局面。在一定意义上,利用、改造如供销社这样的传统组织资源,比“另起炉灶”兴起、发展各类新型组织资源要更为现实、更为有效。为此,应充分重视并发挥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必须充分重视并利用供销社所拥有的独特的系统资源、资产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群众基础,使供销社通过加快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步伐,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努力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独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使供销社重新焕发青春活力,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供销社自身必须深化改革和创新,否则将不足以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供销社既不能行政化,也不宜企业化。面对难得的历史重任和复兴机遇,供销社只有在回归“三农”的方向上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努力把自己办成民办、官助、党领导的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才能既为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又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

必须将深化供销社改革,大力发挥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来抓,同时,必须将大力推进供销社改革和发展,作为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重要突破口来抓。

2、明确供销社在新形势下的职能定位,赋予其更多的为农服务的重任。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新明确供销社的职能定位。供销社作为农民合作组织,必须坚持以种养大户、购销大户等专业农民为主体,以专业合作社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为基础,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成为既与世界各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接轨,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坚持“民办、官助、党领导”的半官半民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必须重新赋予供销社在新形势下的“三农”服务的重要任务。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最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同时,通过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开展农村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农民素质。供销社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生产方面的服务,还要提供生活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解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中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等问题。按照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将涉农部门承担的一些不应该由政府去干的事,尽可能让供销社去做;将政府部门直接扶持农业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微观服务职能,尽可能转为通过供销社去干,政府加强监督管理;要赋予供销社兴办行业协会的职能,而政府部门主要依法行使管理权。要使供销社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承担重要任务。在这方面,应鼓励供销社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教训,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合作与社区合作有机结合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3、加强领导,加强政策和立法支持,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供销社的改革发展而言,外部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各级党委和政府本着重视并发挥供销社在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的指导思想,借鉴世界各国大力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切实加强领导,加强政策和立法支持农民合作组织的经验和立法支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供销社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供销社的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职能拓展等,凡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稳定的,都应尽可能地给予供销社以工作上的指导、经费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扶持。

在政策上,不仅就应大力鼓励供销社兴办专业合作社,领办农产品行业协会,创办农产品市场,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社等,还应对供销社根据新形势拓展的职能范围,如农村金融服务(目前如为农户农村中小经济实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以后甚至可扩展农村合作金融业务)、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对供销社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也应切实给予政策支持,帮助协调供销社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供销社的政策支持:(1)对供销社收购农产品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2)适当通过供销社实施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3)鼓励供销社参股信用社,实现两大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相互融合;(4)允许供销社将用于农村网点建设等为农服务开支在经营收入中税前列支;(5)对供销社改革改制中出现的职工不安心、干部不稳定的现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明确老人老办法,适当解决现有人员的后顾之忧,帮助稳定供销社队伍;等等。

此外,有必要尽快制定有关供销社的立法工作中,最关键的问题便是要确认供销社作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地位,明确供销社资产的产权归属,确保资产完整性和经营组织的地位,明确供销社资产的产权归属,确保资产完整性和经营安全性。目前,应通过必要的法规和政策明确供销社对供销社资产的法人所有权,保护供销社资产,防止社有资产流失。

4、深化供销社改革和体制创新,努力走出既符合合作制原则,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合作经济新路子。

改革是解决密切协作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供销社进一步为农服务,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出路。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和有力政策,支持各地供销社在回归“三农”的方向上,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深化改革,体制创新,努力把自己办成民办、官助、党领导的真正的农民合作组织。

供销社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一目标,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广泛吸收社会各类为农服务组织再造供销社的组织基础,通过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塑供销社的组织功能,进而完成以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转型为核心的体制创新和深化改革,逐渐完成自身从官办向民办的转变,最终真正成为农民合作组织,努力走出既符合合作制原则、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也能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合作经济路子。具体是:(1)应大力拓展组织基础。在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多种形式领办和兴办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真正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进而将基层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供销社应大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及带有合作制因素的经济组织入社,整合各类为农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合作社联合机制,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合作社联合组织,逐步成为能够容纳、服务各类合作社的联合社。(2)应高度重视组织机制建设,严格按照《供销合作社章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组织和作用,使社员当家作主与科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3)应切实加强社有资产管理。在深化供销社改革和体制创新的进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产权改革形式,都必须保证供销社资产的完整性。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假借产权改革之名,去行资产流失之实。要保证对社有资产管得住,用得上,保证将社有资产所得用于合作社建设和合作事业发展。(4)应按照“半官半民”的组织要求,由各级财政对部分经济薄弱社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解决其自身实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对一些经济强社,应鼓励其加大自身改革和体制创新的力度,走绍兴县供销社“本级股份化、联社社团化、部分社有资产基金化”的路子。

总之,当前深化供销社改革,要坚持为农服务,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注重体制创新,积极发挥供销社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力争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上做出更大贡献。

结论

第四篇: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分析论文

摘 要:从1933年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开始实行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数十个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对农业进行了长期高强度的补贴,形成了有特色的补贴体系。

关键词: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

Abstract: Dozen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laws have been issu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first systematic agricultural law was implemented in 1933.A lot of long-term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e are conducted and the subsidy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Key words: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changing trends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1933年大危机期间,为拯救农业,美国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此后,随着农业发展要求、市场行情、甚至政治因素的变动,美国又对农业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后,经过70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发展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复杂的政策体系。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留了收入补贴,又保留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成本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高低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部分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基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计划的重要内容。限产计划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计划,确立了耕地面积储备和土壤保护储备。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计划;后者是农场把一部分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计划初期,尚未达到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计划,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计划作了一些修订,但基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高低联系起来,以达到即控制农产品供应,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备计划。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项目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项目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良、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部分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则部分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偿还。若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安全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 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发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部分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研究及推广服务、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项目。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计划,如食品券计划、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计划,学校的早餐和午餐计划,直接食品分配计划等。1988年,这些计划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计划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部分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项目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服务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较典型。

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计划,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计划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计划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安全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计划,计划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计划,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计划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计划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留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备,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计划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若不参与政府的农业计划,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计划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担。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计划,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的确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留了基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担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部分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安全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则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计划、农作物灾害支付计划、紧急饲料计划、青饲料援助计划、牲畜赔偿计划及树木援助计划;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机会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项目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规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200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计划、牲畜补偿计划和牲畜援助计划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2002年因气候反常等原因导致美国受补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扬,使许多农产品的贷款差价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悬空,资金节余,而遭受产量损失的生产者却不能尽享高价的收益,于是美国通过该法案把节余的资金用于救灾补贴,以保证美国农民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农业补贴。这样会使美国农民形成“农业收入稳定”的预期,从而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为了做到与WTO规则相一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朝着WTO规则所规定的方向调整,从总体趋势来看,其调整呈现出了主张取消一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补贴方式逐渐由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转移,逐步削减农业流通补贴额度,把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补贴改为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宋宝辉,Michael Reed.美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上[J].世界农业,2003(11).[2]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张时霖.美国农业保险制度[J].世界农业,1999(11).[4]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5]陈亚东.美国农业补贴立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7).[6]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J].WTO经济导刊,2003(3).[7]蓝海涛.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及农业补贴新动态[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第五篇: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根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根底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开展。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1933年大危机期间,为拯救农业,美国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此后,随着农业开展要求、市场行情、甚至政治因素的变动,美国又对农业法进行了屡次修订。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不断调整中开展和完善起来的,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后,经过70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开展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复杂的政策体系。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藏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存了收入补贴,又保存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本钱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上下由生产本钱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方案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局部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根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方案的重要内容。限产方案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方案,确立了耕地面积储藏和土壤保护储藏。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方案;后者是农场把一局部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方案初期,尚未到达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方案,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方案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方案作了一些修订,但根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上下联系起来,以到达即控制农产品供给,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藏方案。其根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工程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工程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进、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防止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局部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那么局部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归还。假设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平安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

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局部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开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局部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效劳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效劳、农业研究及推广效劳、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工程。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方案,如食品券方案、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方案,学校的早餐和午餐方案,直接食品分配方案等。1988年,这些方案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方案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局部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工程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效劳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拟典型。

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达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方案,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方案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方案

土地休耕保护方案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平安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开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方案,方案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方案,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方案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方案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存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藏,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方案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局部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假设不参与政府的农业方案,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方案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当。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方案,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确实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存了根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当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局部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平安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根底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方案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那么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方案工程,主要包括土地休耕方案、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鼓励工程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方案、农作物灾害支付方案、紧急饲料方案、青饲料援助方案、牲畜赔偿方案及树木援助方案;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归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时机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工程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效劳。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躲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200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方案、牲畜补偿方案和牲畜援助方案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2002年因气候反常等原因导致美国受补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扬,使许多农产品的贷款差价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悬空,资金节余,而遭受产量损失的生产者却不能尽享高价的收益,于是美国通过该法案把节余的资金用于救灾补贴,以保证美国农民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农业补贴。这样会使美国农民形成“农业收入稳定〞的预期,从而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为了做到与WTO规那么相一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朝着WTO规那么所规定的方向调整,从总体趋势来看,其调整呈现出了主张取消一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补贴方式逐渐由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转移,逐步削减农业流通补贴额度,把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补贴改为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宋宝辉,Michael

Reed.美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上[J].世界农业,2003(11).[2]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张时霖.美国农业保险制度[J].世界农业,1999(11).[4]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5]陈亚东.美国农业补贴立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7).[6]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J].WTO经济导刊,2003(3).[7]蓝海涛.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及农业补贴新动态[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下载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文化的演变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模版]

    21世纪企业文化发展的六大趋势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出现以下六种发展趋势。一、 企业文纪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

    从“532”、“461”发展目标看卷烟品牌发展演变趋势

    从“532”、“461”发展目标看卷烟品牌发展演变趋势 摘要:中国卷烟品牌发展已经走过了“十五”期间重规模扩展和“十一五”期间从“单纯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的转化两个......

    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精选5篇)

    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 摘 要 通过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沧州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情况的分析,得出了沧州市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面沉降、地下......

    煤矿工会工作在改革开放中的演变趋势(五篇范例)

    一、利益需求多元使工会维权职能提升到构建和谐的新高度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大二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劳动关系比较单一,因而人们过于强调个体对于集体的依赖性,认为集体的事再......

    第一届“钢厂”电子商务研讨之中国钢铁电子商务的演变趋势研究

    马忠普:钢铁电子商务的演变趋势探讨 马忠普教授在中国2014年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研讨论坛会上的讲话择要 一、我国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 下图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图......

    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创建及其发展的趋势

    公司管理本科论文---21世纪中国企业文化的创建及其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 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要建设企业文化,首先应该清楚什么是企业文化。虽然“企业文化”大家......

    试论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试论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的趋势 论文摘要:就企业文化建设随着时代、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现象,根据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从学习氛围、生态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对企业文化的发......

    汉字演变大全

    专题讲座 古汉语与初中文言文教学 李镗( 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 特级教师 ) 第一讲 古代汉字基本知识与词义的演变 一、古汉字学 古汉字学也叫传统文字学。它研究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