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悲剧:论《水浒传》人物之林冲兼论作者施耐庵
生命的悲剧
——论《水浒传》人物之林冲兼论作者施耐庵
内容摘要:《水浒传》作者究竟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至今仍有争议,但本文认为是施耐庵,或至少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水浒传》成书前的诸多记载及戏曲中多没提及林冲,而在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林冲,呈现给读者一个经历曲折、性格复杂而又充满悲剧意味的典型形象。可以说,施耐庵是带着很强的个人体验性在给林冲作传,其中依稀可见作者的影子,他在向我们演绎一幕生命的悲剧。那么,所谓林冲的生命的悲剧是什么?这与施耐庵的个人体验又有何关联?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生命的悲剧/林冲/施耐庵/忧愤
明人李贽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忠义水浒传序》)清代张潮亦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怒书”(《幽梦影》)。《水浒传》果因忧愤而作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该书作者。本文即从论定《水浒传》作者入手,结合其个人体验,分析其精神走向,与《水浒传》中人物林冲之经历与性格相照应,得出林冲实是施耐庵的影子,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向我们演绎了一幕生命的悲剧的结论。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就是这样一部非凡的著作,其作者却历来颇有争议——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数百年来未有定论。有人认为是施耐庵:“《水浒传》元本,乃钱塘施耐庵得宋张叔夜《擒贼招语》,备悉一百八人所由起,因润色成之。”(清梁玉绳《瞥记》)众多施耐庵传与墓志中也提及著《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之事,而《兴化县续志》中更有张士诚就《江湖豪客传》与施耐庵的一番对话的记载。也有人认为作者是罗贯中:“史称宋江三十六人横行齐、魏„„罗贯中演为小说。”(明郎瑛《七修类稿》)明王圻《稗史汇编》中更说《水浒传》是罗贯(而非罗贯中)所作,清人章学诚则怀疑此为“稗史之误志”。我写作本文时翻阅资料,有一篇明代无名氏的《录鬼簿续编》引起了我的兴趣,该书作者称罗贯中“与余为忘年交”,后又示罗贯中若干著作,其中没有《水浒传》。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也认定施耐庵为作者;当今发行的各版本《水浒传》多是以施耐庵为作者,有些版本也标明是施耐庵、罗贯中著,但我至今没见过有单以罗贯中为作者的《水浒传》版本。由这些材料可知,人们历来就偏向于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
有关施耐庵的生平记载极少,即使有也是零星见于一些散记,然而经过历代学者不懈努力,还是梳理出了施耐庵的大致生平,本文作者由其生平更加确定施耐庵为《水浒传》作者。“传闻施与青田刘基(即刘伯温——本文作者)同窗,明阴阳,通谋略,然而一生潦倒,未展鸿图,晚年写作,后世成名”(滚塘岸七十二世长房曾孙徐忠伟致刘冬信——本文作者)①,曾投张士诚,“因不受重用,后又回滚塘岸,老死在滚塘岸”(同上)。一个空有一身本领、望图“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同上)、自以为得遇明主(张士诚)却又不受重用、郁郁而终的施耐庵,其思想与《水浒传》是那么契合,不由人不信《水浒传》是出自他之手。清人顾丹笔记抄本中又有刘基向朱元璋举荐施耐庵的记载:“适耐庵作《水浒传》甫竣,刘阅之,遂不言荐。归报太祖曰:‘此人心思才力已耗尽于一部小说矣,用之何益!’”①由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水浒传》作者当为施耐庵,或至少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明高儒《百川书志》)。
金圣叹说:“《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施耐庵确实在《水浒传》中作了几篇传,尤其对于林冲,作者把个人体验溶入其中,用了大量篇幅,倾注了众多心血,通过这一典型形象向我们演绎了一幕生命的悲剧。
《水浒传》成书前就多有关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记载,如《侯蒙传》:“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然而除宋江外却均不具名姓。最著名的当数龚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其中所记三十六人除去孙立、晁盖,而以林冲、公孙胜补之,再将少数几人名号更之,即《水浒传》所叙三十六天罡星。这《宋江三十六人赞》可说是与《水浒传》最接近的本了,但其中并无林冲;另,《水浒传》成书前的众多水浒戏也均与林冲无关;又,林冲不像史进(史书记为史斌)、杨志,史书有明确记载,只在《大宋宣和遗事》等极少数书中出现过。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人物,施耐庵又是怎样将他塑成一个典型形象并演绎了一幕生命的悲剧的呢?且看《水浒传》中林冲的遭遇。
豹子头林冲,原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被高俅陷害,只落得家破人亡,落草为寇。上梁山后,他杀王伦,推晁盖为主,吴用、公孙胜次之,以成“鼎足三分”。后晁盖中箭身亡,他又首先站出来与吴用等商议立宋江为主。在以后历次征战中,林冲也多是主力,屡立战功。最后中风病瘫,留在六和寺中,半载而亡。可以说,林冲是梁山唯一一个具有大将风度的人,金圣叹也说他“算得到,煞得住,把得牢,做得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林冲,却始终居于人下:为官时受高俅等管束,“屈沉在小人之下”;王伦在位时他排第四,尚在杜迁、宋万之下;推晁盖为主后仍排第四;梁山泊排座次,位居第六,五虎将中居第二,无甚作为的关胜反在其上。再看林冲的性格,这在《水浒传》中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其性格之复杂与变化值得推敲。林冲的性格本来就交织着双重矛盾,一方面是家族和地位决定的忍辱妥协的性格,这在他“风雪山神庙”前的行动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不再赘述;另一方面是他富有正义感,有抱负,时常有不甘受辱的牢骚——“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这样的人,这样活着,必定是痛苦的,于是在现实的一步步紧逼下,林冲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逼上梁山”,这是对林冲遭遇最确切的表述了。
由小康之家而至家破人亡,由身居官位而被逼落草为寇,由软弱而顽强,由忍辱妥协而奋起反抗,林冲的经历不可谓不曲折,其性格也不可谓不复杂。然而经历曲折并不一定就是典型,性格复杂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艺术形象。“对于小说,典型形象主要指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亦即某种个性和共性在某一具体人物形象上得到审美的对立统一”②,也就是说,“典型”不但要有自己的“个性”,更要有“共性”——吸引人们关注的可能是其独有的“个性”即与众不同之处,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却往往在于其“共性”即我们人人都有的。逼上梁山是林冲的“个性”,而不甘忍辱妥协却是我们的“共性”;壮志难酬是林冲的“个性”,而不尽的失望与失落却是我们的“共性”;家破人亡是林冲的“个性”,而“求不得”却是我们的“共性”;林冲力图保住家庭和地位,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更乐于安于现状?林冲被发配仍念念不忘“挣扎着回来”,而我们又何曾肯忘却经历过的欢乐?施耐庵恰恰是抓住了林冲身上的“个性”与“共性”,成功将其塑造成了一个典型形象。
施耐庵是带着很强的个人体验性来给林冲作传的,林冲身上的这些“共性”,岂不也是施耐庵的夫子自道?施耐庵一心反元,“逐鹿中原,争夺天下”,却是孤掌难鸣。他又投张士诚,以为得遇明主,却不想张失身仕元,江河日下,他只好与一班文人“高翔远引”,将一腔热血倾注于书,郁郁而终。读林冲,时时有忧愤之气涌至,这是在林冲的行动中经常可见的;林冲在杀王伦时曾有言:“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妒贤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③此处“梁山泊”真谓梁山泊?其忧愤之气直迎面扑来!
总忘不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描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③好一幅英雄末路的孤寂落难图!天寒地坼,大雪纷飞,正是演绎生命的悲剧的绝好舞台。有人这样定义“悲剧意识”:“面对现实的种种矛盾和苦难,困惑、迷茫、沉思和不懈地追索与问询。”④那么悲剧又是什么呢?简言之,便是思而不解,求而不得,问而无果,悲剧中充溢着“对命运的抗争,一种执着的无休无歇的追询,一种生命意志的顽强搏击”。④悲剧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那些软弱无能、坐以待毙、毫无主体能动性的故事,充其量只可称得上悲惨,却与悲剧无关。悲剧其实就是追索与命运的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因为前者强调人的意志,而后者则意味着意志不起作用。林冲之意志不可谓不强,而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欲保家而家破,图报国而被拒,反对招安却又只能随宋江战于辽、讨王庆、征方腊,战争结束了,却又中风病瘫而亡。林冲难以与命运相抗争,施耐庵岂不也是如此?王同书研究了《耐庵遗曲》后认为遗曲中所含忧愤之情包含了旧中国知识分子所难同时遭遇的三种情况,一是空前的民族恨(汉族与少数民族),二是“对张士诚知遇之恩的感激和竖子不足与谋的矛盾”⑤,三是特殊的思想抱负(正合高尔基所说“有多大智慧,就有多大烦恼”)。施耐庵欲一洗民族恨却孤掌难鸣,欲报人知遇之恩也不得,想实现抱负而无门,实是有万斛忧愤而难以表达,“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物,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无可告语之处”(李贽《杂说》),当他着手写《水浒传》,抓住了林冲这个人物时,便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以浇自己的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慨数奇命蹇。且看,施耐庵原本是要照张飞的样子来写林冲的,但因其忧愤之情冲淡、掩盖了其他感情,因此在我们看来,林冲除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与张飞相似外,便极少有张飞的影子了,林冲在这里便只是林冲了(这也正是林冲形象不朽的原因)。在林冲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施耐庵的影子:一样的家国之恨,一样的不遇明主,一样的壮志难酬,一表用不懈追索与命运抗争却最终失败。施耐庵从投笔从戎、踌躇满志到自认失败、只能凭虚构故事以泄忧愤,这定是一段从满怀希望到“哀莫大于心死”的痛苦历程。然而最痛苦的还不是“心死”,而是当一个人可以坦然面对失望与失落时,那曾经的希望和激情却又被时时记起,它们围成的迷宫让人时时失去了方向。施耐庵不懈地追索过,然而终是难与命运抗争,在迷茫与困惑中他开始为林冲作传,也是在为自己作传,那一幕生命的悲剧实是难以分清为谁而演。话题涉入死亡,施耐庵便犹豫了,他陷入了该怎样了结林冲生命的权衡之加。施耐庵毕竟是个文人,他想借林冲以抒胸中忧愤,让林冲代自己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他不能也不敢。一方面是生命在文字间悄悄流逝的不甘,另一方面又是文人所固有的拘谨与顾虑。施耐庵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征方腊得胜回师前,“不想林冲染患风病瘫了,„„就留在六和寺中,教武松看视,后半载而亡。”——施耐庵竟然就这样简单地结束了林冲的生命!“不想”,何谓“不想”?真是想不到吗?怕是没办法。与小说相比,我却更喜欢1996年央视《水浒传》中林冲的结局——见宋江放走了高俅,急火攻心,含恨而终。这才是真正的林冲!既然是这样更能突显林冲个性,施耐庵为何偏偏不如此呢?难道是作者纰漏?然而我不以为然。有两方面理由:一者,梁山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群,具有不可分离、不可断裂性,在征辽、讨王庆等战役中梁山一百单八将无一折损,而在征方腊时从折损三名偏将(宋万、焦挺、陶宗旺。况林冲在五虎将中居第二)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终至一百单八将走死逃亡,所剩无几,一片凋零悲景。因此,按照作者的观点与情节安排,林冲的死必定会导致梁山整体的崩溃,这样,在招安之前即让他死去未免太早;既然招安前未死,招安之后未见有半分功绩而死岂不更是没有来由?二者,或又是作者在林冲身上愈来愈觉察到了自己的影子,而疑心读者早已觉察到了这一点,因此急忙收敛。人都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内心,甚至有时候连自己都不敢窥视——施耐庵亦不脱此理。他一方面怕读者窥见自己的忧愤,另一方面更怕自己陷于忧愤而难自拔,因此急敛忧愤之情,给忧愤的林冲一个草草的收场。对于施耐庵,是有忧愤而不敢发;对于林冲,忧愤郁于胸却不能发。施耐庵的初衷难道不是想借林冲一抒胸中忧愤吗?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肯向自己最想亲近的林冲走近,这就好比两个惺惺相惜的人,相互需要却又彼此逃避,那忧愤终是郁而不发。
施耐庵写林冲,实是呕心沥血;林冲活于施耐庵笔下,又处处可见耐庵身影。一个忧愤之人为另一忧愤之人作传,这本身就是一幕生命的悲剧,夫复何言!
参考文献:
①刘冬《施耐庵生平探考散记》(原载《明清小说研究?第1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8月)
②萧兵《中国古典小说的典型群》(同上)
③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0月
④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 ⑤王同书《三千芥子多作了藏愁孔——<耐庵遗曲>赏析》(同①)
⑥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⑦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8月
第二篇:水浒传英雄人物林冲形象论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水浒传》中英雄人物林冲的形象
摘 要:林冲是《水浒传》中描写最出色的起义英雄将领。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开始他为了保位自已的地位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一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时,才义无反顾的道路。
关键词:水浒 林冲 形象
《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个性鲜明者多达二三十个。而在这其中,形象最为丰满,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完备的,我认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在小说中,林冲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来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荣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娇妻张氏来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呵护爱情,钟情娇妻
林冲的出场,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 鲁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不想得遇师兄。” 由此可见,林冲对于矫妻,宠爱有加,妻子逛庙,丈夫陪同,真是好一个护花使者!这一现象,在夫权高高在上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如有,也多见于妻强夫弱之家,丈夫往往是被逼而往。但林冲不属此例,林冲本是英雄了得,矫妻在家也是小鸟依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看出来!
林冲正准备与鲁智深结拜、叙情、饮酒,忽得使女锦江来报:“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闻言“慌忙”别了新交兄弟鲁智深,“急忙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此处一个“慌忙”,一个“急忙”,可见林冲心情之急迫,矫妻在他心中之地位!须知在讲兄弟义气的封建社会,社会上流行的是:“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裳。”结拜兄弟在上至大丈夫,下至平民百姓的心目之中,也是重于妻子的。何况林冲又是一个以“义气”为重的好汉英雄。但林冲虽很重视兄弟情份和朋友义气,亦看重夫妻之情,矫妻在他的心中和兄弟、朋友一般重要,这在封建夫权社会里,其实是不常见的,在《水浒传》的众英雄中,如此夫妻情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深的也不多见,如宋江与阎婆惜,武大郎与潘金莲,杨雄与巧云等等,都因夫妻情疏而后反目成仇,引来杀身之祸,这其中虽有很多原因,但也有其大丈夫、男子汉的夫权观念在作怪,林冲却绝不是这样,而是处处为矫妻考虑,时时将妻放在心中。
前人评价林冲,大多落在“隐忍而行,逆来顺受”上,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林冲阶级出身,身份经历而造成的性格特点。但我以为并不尽然。小说中虽然极力渲染了林冲的隐让,但我认为,造成这种隐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身,地位经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本心善良和对家庭,妻子的呵护之情和责任感。他在遭受高俅陷害,打击之时,不是不敢反抗,更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对妻子的真爱而暂不反抗,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二、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慰,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已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已怕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始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侯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就是《水浒传》的现实言义。
三、侠肝义胆、救困助危
在“水浒”英雄,有许多是个性粗暴、动辄杀人的莽汉,即便是作者寓以深情描画塑造、深得读者喜爱者,亦大多如是,如鲁智深,如李逵,虽有仗义行侠之举,但也有一言不合,便要杀人的糊涂行径。至于设黑店,劫商贾,卖人肉包子的强人,在水浒百零八名好汉中亦不鲜闻。严格地说来,那些人虽然或是因生计所迫,或是因官府所逼,亦即是无奈之举,但终究难称好汉、英雄,也不能说是替天行道。《水浒传》编著之所以写他们,也应该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实情,在历代农民起义队伍中,鱼龙混杂的现象是时常存在的,他们中有为万民请命者,替天行道者;亦有浑水摸鱼,大逞杀欲之人。而林冲却不是这样,他绝没有逞能好杀之念,在很多时候,却是有着菩萨心肠,多次救人急难,为人解困,如在东京,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之时,替酒生李小二脱免官司,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免脱,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小说中的这一段交代文字,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被救助者李小二只是一名酒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大概是酒店茶楼的服务员,并不是小说中所标榜的武艺高强的好汉,以前与林冲的关系,也应属一般,最少算不上同乡、旧故、亲友之列。二是在李小二坏事之后,是“得林冲主张陪话”。此处的“主张”二字,应是“主张张罗”之意,也就是说,不是李小二找林冲帮忙(因为李小二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李小二只是一个酒生,地位悬殊有天地之别,一者找不上,二者即便找上了也是自讨没趣)而是林冲仁心宅厚,同情弱小,主动为之出头摆平,这其中,林冲自然有这个资格和势力的,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京战卫戍司令部的官员,有他出面,李小二自己就可以免去官司之祸,这在当时,对李小二这样草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善事,更何况林冲为他陪话、赔钱,为他赉发盘缠,指点生计呢?林冲之仁实在令人感动!
古语有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一般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况且书典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所载,被助之人大多是佳人才子,或落难英雄,如鲁智深救助潘金莲,护送林冲,即属此类。而林冲此中善举,则完全是率性而为,见不得弱者受欺,对一个可以说素昧平生的贫困草民,这般相助,实不多见,同时他所采取的帮助弱者的方式,并不是当时所常用的,小说中所常见的以暴易暴手段,而是利用自己的声誉、威望和影响,来化解矛盾。这实在是称得上高明。不但在当时令人景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因此,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林冲不只是不意气杀人,而且在被人误解、受气之时,也时时忍让,情愿负辱而行。如在柴进庄中与洪教头比武之时,面对着洪教头的无礼,他一再迟让;在沧州牢城,面对差拨的谩骂,他陪笑脸,送银子;在初上梁山时,他面着着白衣秀士王伦的百般刁难,也只是暗自叹息“命蹇时乖”。也许有人会说,林冲这样一味忍让退缩,真是软骨脓色,怎算得梁山替天得道的英雄好汉?是英雄好汉就必须敢作敢为!确实如此。而林冲这样正是敢作敢为,且敢为人先的英雄好汉!只是他的敢作敢为是当作则作,当为则为,绝不乱作胡为!这正是一个英雄好汉应有的气度。韩信能于市井受胯下之辱,方成就了开辟汉家天下的千古名将,林冲能在屑小之辈前忍隐以行,才有了梁山水浒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
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就一定是敢作敢为,也就是刘欢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就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报仇雪恨,手刃仇敌上梁山,于是也就有了在晁盖起义上梁山而王伦嫉妒贤能,拒不接纳之时,林冲拍案而起,火拼王伦,而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为梁山事业立基石为替天行道立首功!
如果说,山神庙手刃三贼的林冲,还有报私仇的因素在内,那么,在梁山寨火拼王伦的林冲,还完全是为了替天行道,容不了王伦的小鸡肚肠,于是林冲替天行道,于是火拼王伦。在此时,林冲决不能忍让,也绝不会退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林冲,小事可忍,大事敢为,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局,为了替天行道!这一点,从林冲火拼王伦后,力推晁盖为山寨之王,而且甘居吴用,公孙胜之后,更可以看出林冲的高风亮节。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杀死,而是先问罪责。
第三篇:水浒传英雄人物林冲形象论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水浒传》中心英雄人物林冲
摘 要:林冲是《水浒传》中描写最出色的起义英雄将领。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开始他为了保位自已的地位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一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时,才义无反顾的道路。
关键词:水浒 林冲 形象
《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个性鲜明者多达二三十个。而在这其中,形象最为丰满,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完备的,我认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在小说中,林冲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来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荣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娇妻张氏来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呵护爱情,钟情娇妻
林冲的出场,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 鲁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不想得遇师兄。”
由此可见,林冲对于矫妻,宠爱有加,妻子逛庙,丈夫陪同,真是好一个护花使者!这一现象,在夫权高高在上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如有,也多见于妻强夫弱之家,丈夫往往是被逼而往。但林冲不属此例,林冲本是英雄了得,矫妻在家也是小鸟依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看出来!
林冲正准备与鲁智深结拜、叙情、饮酒,忽得使女锦江来报:“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闻言“慌忙”别了新交兄弟鲁智深,“急忙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此处一个“慌忙”,一个“急忙”,可见林冲心情之急迫,矫妻在他心中之地位!须知在讲兄弟义气的封建社会,社会上流行的是:“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裳。”结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拜兄弟在上至大丈夫,下至平民百姓的心目之中,也是重于妻子的。何况林冲又是一个以“义气”为重的好汉英雄。但林冲虽很重视兄弟情份和朋友义气,亦看重夫妻之情,矫妻在他的心中和兄弟、朋友一般重要,这在封建夫权社会里,其实是不常见的,在《水浒传》的众英雄中,如此夫妻情深的也不多见,如宋江与阎婆惜,武大郎与潘金莲,杨雄与巧云等等,都因夫妻情疏而后反目成仇,引来杀身之祸,这其中虽有很多原因,但也有其大丈夫、男子汉的夫权观念在作怪,林冲却绝不是这样,而是处处为矫妻考虑,时时将妻放在心中。
前人评价林冲,大多落在“隐忍而行,逆来顺受”上,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林冲阶级出身,身份经历而造成的性格特点。但我以为并不尽然。小说中虽然极力渲染了林冲的隐让,但我认为,造成这种隐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身,地位经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本心善良和对家庭,妻子的呵护之情和责任感。他在遭受高俅陷害,打击之时,不是不敢反抗,更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对妻子的真爱而暂不反抗,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二、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慰,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已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已怕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始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口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另外《水浒传》不只是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侯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就是《水浒传》的现实言义。
三、侠肝义胆、救困助危
在“水浒”英雄,有许多是个性粗暴、动辄杀人的莽汉,即便是作者寓以深情描画塑造、深得读者喜爱者,亦大多如是,如鲁智深,如李逵,虽有仗义行侠之举,但也有一言不合,便要杀人的糊涂行径。至于设黑店,劫商贾,卖人肉包子的强人,在水浒百零八名好汉中亦不鲜闻。严格地说来,那些人虽然或是因生计所迫,或是因官府所逼,亦即是无奈之举,但终究难称好汉、英雄,也不能说是替天行道。《水浒传》编著之所以写他们,也应该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实情,在历代农民起义队伍中,鱼龙混杂的现象是时常存在的,他们中有为万民请命者,替天行道者;亦有浑水摸鱼,大逞杀欲之人。而林冲却不是这样,他绝没有逞能好杀之念,在很多时候,却是有着菩萨心肠,多次救人急难,为人解困,如在东京,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之时,替酒生李小二脱免官司,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免脱,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小说中的这一段交代文字,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被救助者李小二只是一名酒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大概是酒店茶楼的服务员,并不是小说中所标榜的武艺高强的好汉,以前与林冲的关系,也应属一般,最少算不上同乡、旧故、亲友之列。二是在李小二坏事之后,是“得林冲主张陪话”。此处的“主张”二字,应是“主张张罗”之意,也就是说,不是李小二找林冲帮忙(因为李小二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李小二只是一个酒生,地位悬殊有天地之别,一者找不上,二者即便找上了也是自讨没趣)而是林冲仁心宅厚,同情弱小,主动为之出头摆平,这其中,林冲自然有这个资格和势力的,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京战卫戍司令部的官员,有他出面,李小二自己就可以免去官司之祸,这在当时,对李小二这样草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善事,更何况林冲为他陪话、赔钱,为他赉发盘缠,指点生计呢?林冲之仁实在令人感动!
古语有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一般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况且书典所载,被助之人大多是佳人才子,或落难英雄,如鲁智深救助潘金莲,护送林冲,即属此类。而林冲此中善举,则完全是率性而为,见不得弱者受欺,对一个可以说素昧平生的贫困草民,这般相助,实不多见,同时他所采取的帮助弱者的方式,并不是当时所常用的,小说中所常见的以暴易暴手段,而是利用自己的声誉、威望和影响,来化解矛盾。这实在是称得上高明。不但在当时令人景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因此,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林冲不只是不意气杀人,而且在被人误解、受气之时,也时时忍让,情愿负辱而行。如在柴进庄中与洪教头比武之时,面对着洪教头的无礼,他一再迟让;在沧州牢城,面对差拨的谩骂,他陪笑脸,送银子;在初上梁山时,他面着着白衣秀士王伦的百般刁难,也只是暗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自叹息“命蹇时乖”。也许有人会说,林冲这样一味忍让退缩,真是软骨脓色,怎算得梁山替天得道的英雄好汉?是英雄好汉就必须敢作敢为!确实如此。而林冲这样正是敢作敢为,且敢为人先的英雄好汉!只是他的敢作敢为是当作则作,当为则为,绝不乱作胡为!这正是一个英雄好汉应有的气度。韩信能于市井受胯下之辱,方成就了开辟汉家天下的千古名将,林冲能在屑小之辈前忍隐以行,才有了梁山水浒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
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就一定是敢作敢为,也就是刘欢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就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报仇雪恨,手刃仇敌上梁山,于是也就有了在晁盖起义上梁山而王伦嫉妒贤能,拒不接纳之时,林冲拍案而起,火拼王伦,而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为梁山事业立基石为替天行道立首功!
如果说,山神庙手刃三贼的林冲,还有报私仇的因素在内,那么,在梁山寨火拼王伦的林冲,还完全是为了替天行道,容不了王伦的小鸡肚肠,于是林冲替天行道,于是火拼王伦。在此时,林冲决不能忍让,也绝不会退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林冲,小事可忍,大事敢为,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局,为了替天行道!这一点,从林冲火拼王伦后,力推晁盖为山寨之王,而且甘居吴用,公孙胜之后,更可以看出林冲的高风亮节。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如果单从《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我个人觉的林冲是《水浒传》人物当中最有艺术灵性和最出彩的一位。《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我个人最喜欢林冲。
参考文献
1、《水浒传》中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水浒传论集》,工农兵通讯增刊
3、鲁讯:《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马成生:《水浒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6、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版
7、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之金圣叹评<水浒>》崇文书局2004年版
第四篇:水浒传英雄人物林冲形象论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水浒传》中心英雄人物林冲
摘要:林冲是《水浒传》中描写最出色的起义英雄将领。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开始他为了保位自已的地位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一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时,才义无反顾的道路。
关键词:水浒林冲形象
《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个性鲜明者多达二三十个。而在这其中,形象最为丰满,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完备的,我认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在小说中,林冲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来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荣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娇妻张氏来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呵护爱情,钟情娇妻
林冲的出场,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
鲁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不想得遇师兄。” 由此可见,林冲对于矫妻,宠爱有加,妻子逛庙,丈夫陪同,真是好一个护花使者!这一现象,在夫权高高在上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如有,也多见于妻强夫弱之家,丈夫往往是被逼而往。但林冲不属此例,林冲本是英雄了得,矫妻在家也是小鸟依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看出来!
林冲正准备与鲁智深结拜、叙情、饮酒,忽得使女锦江来报:“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闻言“慌忙”别了新交兄弟鲁智深,“急忙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此处一个“慌忙”,一个“急忙”,可见林冲心情之急迫,矫妻在他心中之地位!须知在讲兄弟义气的封建社会,社会上流行的是:“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裳。”结拜兄弟在上至大丈夫,下至平民百姓的心目之中,也是重于妻子的。何况林冲又是一个以“义气”为重的好汉英雄。但林冲虽很重视兄弟情份和朋友义气,亦看重夫妻之情,矫妻在他的心中和兄弟、朋友一般重要,这在封建夫权社会里,其实是不常见的,在《水浒传》的众英雄中,如此夫妻情
深的也不多见,如宋江与阎婆惜,武大郎与潘金莲,杨雄与巧云等等,都因夫妻情疏而后反目成仇,引来杀身之祸,这其中虽有很多原因,但也有其大丈夫、男子汉的夫权观念在作怪,林冲却绝不是这样,而是处处为矫妻考虑,时时将妻放在心中。
前人评价林冲,大多落在“隐忍而行,逆来顺受”上,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林冲阶级出身,身份经历而造成的性格特点。但我以为并不尽然。小说中虽然极力渲染了林冲的隐让,但我认为,造成这种隐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身,地位经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本心善良和对家庭,妻子的呵护之情和责任感。他在遭受高俅陷害,打击之时,不是不敢反抗,更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对妻子的真爱而暂不反抗,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二、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慰,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已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已怕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
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始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寺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侯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口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另外《水浒传》不只是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
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侯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就是《水浒传》的现实言义。
三、侠肝义胆、救困助危
在“水浒”英雄,有许多是个性粗暴、动辄杀人的莽汉,即便是作者寓以深情描画塑造、深得读者喜爱者,亦大多如是,如鲁智深,如李逵,虽有仗义行侠之举,但也有一言不合,便要杀人的糊涂行径。至于设黑店,劫商贾,卖人肉包子的强人,在水浒百零八名好汉中亦不鲜闻。严格地说来,那些人虽然或是因生计所迫,或是因官府所逼,亦即是无奈之举,但终究难称好汉、英雄,也不能说是替天行道。《水浒传》编著之所以写他们,也应该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实情,在历代农民起义队伍中,鱼龙混杂的现象是时常存在的,他们中有为万民请命者,替天行道者;亦有浑水摸鱼,大逞杀欲之人。而林冲却不是这样,他绝没有逞能好杀之念,在很多时候,却是有着菩萨心肠,多次救人急难,为人解困,如在东京,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之时,替酒生李小二脱免官司,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免脱,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小说中的这一段交代文字,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被救助者李小二只是一名酒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大概是酒店茶楼的服务员,并不是小说中所标榜的武艺高强的好汉,以前与林冲的关系,也应属一般,最少算不上同乡、旧故、亲友之列。二是在李小二坏事之后,是“得林冲主张陪话”。此处的“主张”二字,应是“主张张罗”之意,也就是说,不是李小二找林冲帮忙(因为李小二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李小二只是一个酒生,地位悬殊有天地之别,一者找不上,二者即便找上了也是自讨没趣)而是林冲仁心宅厚,同情弱小,主动为之出头摆平,这其中,林冲自然有这个资格和势力的,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京战卫戍司令部的官员,有他出面,李小二自己就可以免去官司之祸,这在当时,对李小二这样草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善事,更何况林冲为他陪话、赔钱,为他赉发盘缠,指点生计呢?林冲之仁实在令人感动!
古语有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一般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况且书典
所载,被助之人大多是佳人才子,或落难英雄,如鲁智深救助潘金莲,护送林冲,即属此类。而林冲此中善举,则完全是率性而为,见不得弱者受欺,对一个可以说素昧平生的贫困草民,这般相助,实不多见,同时他所采取的帮助弱者的方式,并不是当时所常用的,小说中所常见的以暴易暴手段,而是利用自己的声誉、威望和影响,来化解矛盾。这实在是称得上高明。不但在当时令人景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因此,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林冲不只是不意气杀人,而且在被人误解、受气之时,也时时忍让,情愿负辱而行。如在柴进庄中与洪教头比武之时,面对着洪教头的无礼,他一再迟让;在沧州牢城,面对差拨的谩骂,他陪笑脸,送银子;在初上梁山时,他面着着白衣秀士王伦的百般刁难,也只是暗自叹息“命蹇时乖”。也许有人会说,林冲这样一味忍让退缩,真是软骨脓色,怎算得梁山替天得道的英雄好汉?是英雄好汉就必须敢作敢为!确实如此。而林冲这样正是敢作敢为,且敢为人先的英雄好汉!只是他的敢作敢为是当作则作,当为则为,绝不乱作胡为!这正是一个英雄好汉应有的气度。韩信能于市井受胯下之辱,方成就了开辟汉家天下的千古名将,林冲能在屑小之辈前忍隐以行,才有了梁山水浒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
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就一定是敢作敢为,也就是刘欢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就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报仇雪恨,手刃仇敌上梁山,于是也就有了在晁盖起义上梁山而王伦嫉妒贤能,拒不接纳之时,林冲拍案而起,火拼王伦,而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为梁山事业立基石为替天行道立首功!
如果说,山神庙手刃三贼的林冲,还有报私仇的因素在内,那么,在梁山寨火拼王伦的林冲,还完全是为了替天行道,容不了王伦的小鸡肚肠,于是林冲替天行道,于是火拼王伦。在此时,林冲决不能忍让,也绝不会退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林冲,小事可忍,大事敢为,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局,为了替天行道!这一点,从林冲火拼王伦后,力推晁盖为山寨之王,而且甘居吴用,公孙胜之后,更可以看出林冲的高风亮节。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白地就把对方
杀死,而是先问罪责。第三,就是写他杀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如果单从《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我个人觉的林冲是《水浒传》人物当中最有艺术灵性和最出彩的一位。《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我个人最喜欢林冲。
参考文献
1、《水浒传》中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水浒传论集》,工农兵通讯增刊
3、鲁讯:《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马成生:《水浒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6、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版
7、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之金圣叹评<水浒>》崇文书局2004年版
第五篇:《水浒传》人物分析之林冲
《水浒传》人物分析之林冲
一、外貌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
二、主要情节
1.误入白虎堂【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高太尉为计嫌林教头,事先暗中命人将自己宝刀卖与林冲,再几日后让下人以看刀为名将林冲带入太尉府,欺负林冲不认识路把他带入了白虎堂,白虎堂为军机重地,林冲这等下级军官是没资格进的,更不许带刀进入。等林冲惊觉时已晚,高俅突然出现,指控林冲携刀私入白虎堂,欲行刺自己。林冲百口莫辩。高俅本想制其于死地,但在开封府尹的周旋下,林冲被判携刀私入白虎堂,刺配沧州。
2.棒打洪教头【第九回 柴进门迎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林冲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开封府发配至柴进庄上。柴进见是赫赫有名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心中大喜,厚礼款待。洪教头随后前来,此人极度傲慢,对林冲步步紧逼,引发了柴进的不快,再加上柴进想看下两人的本事,便安排了两人的比武,还设了25两银子的彩头。林冲迫不得已和洪教头比武。开始林冲让着洪教头,不用兵器和之争斗,但是洪教头不领情,结果林冲轻松击败了他。洪教头羞愧地离开了。
3.风雪山神庙【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刺配后,几经周折后被分到看守草料场的工作。因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可以说,正是这次事件,才使得林冲对官场仅存的美好愿景化为泡影,走投无路,不得已只得投靠梁山。
三、林冲性格
1.概述:①有勇有谋,②安分守己、委曲求全、循规蹈矩、谨小慎微,③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④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性格。⑴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
作为一个禁军教头,他曾得到高俅的提携,他对他的顶头上司毕恭毕敬。即便是刺配沧州,言及高俅,仍称之为高太尉。如文中林冲对李小二这样说:“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这给人的感觉是林冲受罪乃因自己有过在前。而反观林冲之前的表现,无一不是逆来顺受。但同时,他性格中也有忍辱负重的特质。
⑵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
就节选部分看,课文先借李小二的话“林教头是一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侧面传达出林冲这一性格特征。当他得知陆谦、富安追至沧州欲加害于他时,不禁大怒,四处寻仇,最后在山神庙手刃仇敌,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尽管如此,林冲在陆谦第一次加害他时,放过了陆谦,也体现了他的恻隐之心。
⑶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作为达官显宦,林冲不同于谄上欺下的贪官污吏。他对下层百姓具有恻隐之心,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将官,为人光明磊落、仗义疏财。如林冲救过李小二免送官司的插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⑷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
最能体现此点的就是在林冲往市井买酒之前,先将草屋里火炭盖了;而当他回到草屋时,发现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此时课文这样描写:(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被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些细节,固然对情节发展具有铺
垫作用,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
四、相关歇后语
林冲落草——逼上梁山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林冲误入白虎堂——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