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前提方案与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区别
前提方案与操作性前提方案的区别
1.前提方案
食品安全在整个食品链中为保持卫生环境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活动,以适合生产、处置和提供安全终产品和人类消费的安全食品。
实施前提方案的目的:
a)控制食品安全危害通过工作环境进入产品的可能性;
b)控制产品的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包括产品之间的交叉污染;
c)控制产品和产品加工环境的食品安全危害水平。
在22000标准中,这个术语下面的“注”很重要,应仔细看看,它提到“等同术语”如:GAP、GVP、GMP、GHP等。其实前提方案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家对某类的卫生规范:如肉类生产企业的,GB19303 熟肉制品企业卫生规范。
另外22000认证除了标准之外,还有专项技术要求,如肉与肉类生产企业就有FSMS-03:2007(现在已经转换为GB/T27301-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肉与肉制品生产企业要求)
在各专项技术要求中对前提方案范围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如在GB/T27301-2008中第5章 前提方案 中明确规定了前提方面的范围 可以看看: 5前提方案(PRP)5.1总则
在根据GB/T 22000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从事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的前提方案,应符合GB/T 20094和(或)GB 19303 的相关要求。5.2 基础设施和维护
肉类屠宰生产企业设备设施的布局、维护保养应至少符合GB/20094-2006中第6章-第9章的相关要求;肉制品生产企业设备设施的布局、维护保养应至少符合GB 19303中第4章至第6章的相关要求。
5.3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5.3.1肉及肉制品生产企业在制定前提方案时,宜制定书面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明确执行人的职责,确定执行的方法、步骤和频率,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5.3.2企业制定的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至少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a)肉及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水和冰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b)接触食品的器具、手套和内外包装材料等必须清洁、卫生和安全。
c)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
d)保证操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
e)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
f)正确标注、存放和使用各类有毒化学物质。
g)保证与食品接触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
h)清除和预防鼠害、虫害。5.4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 5.4.1 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需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关于从事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和健康检查的规定。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5.4.2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疾病者,应调离本岗位。
2.操作性前提方案
通过危害分析确定的、必需的前提方案PRP,以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引入的可能性和(或)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或加工环境中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
理解操作性前提方案应分析上面的定义: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通过危害分析确定的、必需(实施)的前提方案PRP,以控制……”。
操作性前提方案包括了上面前提方案的所有内容,既有硬件,也有软件,根据危害分析确定可以选取,例如: a)与食品接触或与食品接触表面接触的水的安全;
b)与食品接触表面的清洁和卫生;
c)预防食品免受交叉污染;
d)卫生设施及人员卫生;
e)防止外来物的污染;
f)有毒化学物质的标识、贮存及使用;
g)员工健康与卫生控制; h)害虫的预防与控制;
i)包装储运卫生控制;
这些操作性的前提方案都要形成文件,每个方案信息应包括: a 由每个方案控制的食品安全危害; b 控制措施;
c 监视程序,以证实实施了操作性前提方案;
d 当监视显示操作性前提方案失控时,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e 职责和权限 ; f 监视的记录。3 HACCP计划
关于HACCP计划不多说了,大家都明白。
简单的理解,HACCP计划控制的是关键内容,稍有不慎就会发生问题的,属于重点关注的内容。4.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方式
可以使用操作性前提方案进行控制,也可以用HACCP进行控制,也可以一同使用,关键看效果。
HACCP控制的内容是动态的,经如经长期的控制经验,某CCP点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就可以把他交给操作性前提方案进行控制。同理,操作方案控制的内容经常发生问题,就可以把他用HACCP进行控制。
第二篇:OPRP操作性前提方案与HACCP计划区别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卫生管理实施细则
生产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技术文件的管理制度
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采购管理制度
采购验证制度
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分装工艺纪律考核办法
分装生产关键工序控制作业指导书 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防止污染、变质或损坏、储运管
理制度
仓库、储运管理制度
检测设备及计量器具管理制度
产品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不符合情况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
产品召回管理制度
回收食品管理制度
产品销售管理制度
产品的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制度
化验室仪器药品管理制度
消费者投诉受理制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信息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
让我们看看标准中关于OPRP操作性前提方案与HACCP计划区别:(请大家仔细阅读7.4.4第3-5段的描述)。
实际是在产品加工工序中经过危害分析后(请大家仔细阅读7.4.4第3-5段的描述),所制定的控制措施不需要作为HACCP计划控制的其他危害控制措施均为OPRP。
7.4.4控制措施的选择和评估---首先基于7.4.3 危害分析对每个加工步骤出现的显著危害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以月饼为例包装车间内的三个工序中的危害:
1.金属碎屑检测---金属危害的控制
2.包材消毒(是工序的一部分)---微生物危害的控制
3.包装气密性检测---微生物的控制
经过危害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按照标准中7.4.4介绍的a-g的评估之后
以上三个控制点就可以分为1金属碎屑探测应为HACCP计划来管控。2包材消毒,3包装气密性检测可以划分到OPRP来管控。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大家还是对标准中7.4.4条款的理解不够。
说明白点就是在危害分析后制定了针对每个工序制定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按照7.4.4的控制措施分家了。
再例如说:水,如果水在产品的加工中非加工工序的一部分,并不能引入显著危害:蜜饯分装,水是用来清洗工器具的,那么就是一个PRP而已。如果用水是工序的一部分,裸露半成品必须同水直接接触或是最终产品的组分之一,有引入化学的,微生物或物理的危害的风险,那么经过危害分析后应当针对用水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果控制措施失控后产生的危害是不可以接受的(请大家仔细阅读7.4.4第3-5段的描述),那么对应的控制措施就应当作为HACCP计划来管控。否则就按照OPPR来控制。
相信大家应该对HACCP计划表并不陌生吧?OPRP控制表的格式完全可以参照HACCP计划。
GMP,及SSOP是以前HACCP体系的基础。但是在GB/T 22000中:
PRP和OPRP从本质上都是前提方案,后者是前者的一个特例。
PRP和OPRP的区分关键是:
OPPR是通过产品特性,预期用途,流程图、过程步骤和控制措施及措施之后确定的。跟产品的加工工序密不可分。
PRP是为了遵守和实施行业通用的所有的要求,通用的要求包括GMP的要求,卫生注册要求、QS要求的汇总。并进行危害分析前已经存在的,也不针对特定的危害。
所以,相同行业的企业编制或选择PRP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同行业的不同企业因为使用不同的设备、工艺、原料,OPRP会有所不同。而CCP是针对产品加工工序本身的.CCP与危害的可接受水平直接相关,必然是定量的,必须制定CL,一般为了减少超出CL,可以制定OL。
OPRP可以影响危害的可接受水平,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可以制定OL。
严格意义上说,他们两个没有太大关系,都是针对危害的控制措施
OPRP称为操作性前提方案,CCP称为关键控制点,采取OPRP还是HACCP计划来控制,是和危害分析的结果有直接关系
实施危害分析后,后一个步骤为确定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一种是OPRP、一种是HACCP
计划,当然还有一个控制措施的组合,如果选择采用HACCP计划控制的话,肯定针对CCP点;OPRP一般情况下为一些卫生控制程序
OPRP与CCP有关系。CCP点是所有控制点识别出来之后根据判断树确定下来的关键控制点,而经过判断树分析后未列为CCP点的控制点都应该归入OPRP控制的范畴,这正是ISO22000体系比HACCP体系更加完善的所在。因此OPRP不止是卫生控制,那样的话与SSOP就没有分别了。OPRP和SSOP根本不一样,OPRP是经过危害分析后确定的控制特定危害的控制措施,但这个措施又没有上升到关键控制点的高度,这时候的措施叫操作性前提方案,一般OPRP跟关键控制点类似,也有一个值;而SSOP就是卫生管理,没有针对特定的危害,不是危害分析得出的,他是为了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OPRP概念的提出,就是22000比原CAC的HACCP体系的发展的地方,也是ISO22000的亮点。另外,还要注意就是要把前提方案和操作性前提方案区分开,操作性前提方案和前提方案不是种属关系,虽然从字面上看是(标准用词有问题)。前提方案基本相当于原HACCP的GMP和SSOP的内容,也就是硬件要求也日常卫生管理要求。
第三篇:haccp前提方案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湖北同源甜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前提方案(PRPS)
版本号: A/0 依 据: GB14881-1994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发布日期: 2011-04-23 实施日期: 2011-04-23
中国.湖北.罗田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发布令
为了在我公司贯彻执行ISO22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更好地执行食品卫生管理的法规性、纲领性文件,已经本公司最高领导层审核通过,现发布实施。要求全体员工在工作中全面贯彻实行。
总经理签署:
年 月 日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一章 总 则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本公司的环境、设施、设备、和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的食品卫生等管理的基本要求。2.引用标准
2.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2.2.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1994)
2.3.《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 2.4.《基于HACCP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SI 52:2004 2.5.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食品链中任何组织的要求 3.术语
3.1技术术语
3.1.1 三氯庶糖:以白砂糖原料为基础,添加适量辅料,并经过酯化、氯化、醇解等工序制成的食品添加剂。
3.1.2 原料:在生产过程中所用的主要原材料,如白砂糖等。
3.1.3 辅料:生产加工过程中,除所用的主要原料以外的其他物料,如原乙酸三甲酯、对甲苯磺酸等。
3.1.4 GMP车间:指专门用于精制成品的生产车间。
3.1.5关键控制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控制不好就可能造成或引发危害,或使成品受到杂质污染,或使成品腐败。
3.1.6关键因素:凡稍有变化就会影响杀菌工艺规程和达到商业无菌的因素。3.1.7适当的:为达到良好的公共卫生规范的预期目的所需要满足的要求。3.1.8食品接触面:接触人类食品那些表面以及在正常加工过程中会将污水溅在食品上与食品接触的表面上的那些,“食品接触面”包括用具及接触食品的设备的表面。
3.1.9批:在某一段时间生产的,由具体的代号标记的食品。
3.1.10微生物: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包括(但不仅限于)对公众健康有影响的那些种类的微生物。
3.1.11不良微生物:指那些对公众健康有影响的微生物、会使食品分解的微生物、会使食品受到杂质污染的微生物、或使食品成为该规范所指的掺杂食品的微生物。3.1.12害虫:任何令人讨厌的动物或昆虫,鸟、虮齿动物、蝇和幼虫。
3.1.13厂房:用与人类食品的加工、包装、贴标或存放,或与人类的食品的加工、包装、贴标或存放有关的建筑物或设施或其中的某些部分。
3.1.14质量控制操作:一种有计划的系统的作业,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防止食品成为该规范所指的掺杂食品。
3.1.15返工品:由于非卫生因素而被抽离加工过程的干净的,未被掺杂的食品,或经过重新加工而成的再调理好并适用于消费食品。
3.1.16消毒:用一种方法对接触食物的表面进行充分的处理,这种方法能有效的消灭危害公众健康的微生物细胞,并大量减少其他不良微生物的数量,但对产品及其安全性却无不利影响。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3.2 HACCP术语
3.2.1控制:防止、消除或减少。
3.2.2控制点:能控制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3.2.3控制措施:防止、减少到可接受水平,或者消除危害的行动或活动。3.2.4关键控制点:可实施控制的食品加工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它能防止、消除对食品安全危害或使危害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3.2.5关键限值:为防止、消除已确认的食品安全危害的发生或使危害降低至可接受水平,必须在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生物或化学参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2.6危害:食品供人类消费时引起损伤或致病的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特性。3.2.7监控:指执行一个有计划的观察或测试,以确认一个生产流程、一个加工点在控制之中,并且为了检验而作出一个精确的记录。3.2.8必须:用于说明强制性的要求。
3.2.9应当:用于表达推荐性、建议性的程序。
3.2.10确认:验证要素中收集评估信息,以确定当HACCP计划被正确贯彻时,能否有效的控制以确定的危害。
3.2.11验证:除监控方法以外,用来确定HACCP体系是否按照HACCP计划做或者需要修改以及再被确认生效使用的方法、程序、检测及审核手段。
3.2.12显著危害:极有可能发生,如不控制有可能导致消费者不可接受的监控或安全风险的维护。
3.2.13危害分析:根据加工的每个工序分析是否可能产生显著的危害,并叙述相应的控制措施。
3.2.14偏离:不符合关键限值的规定。
3.2.15纠偏措施:当监控表明已偏离关键限值或不符合关键限制时,而采取的程序、行动。
3.2.16连续监控:不间断的收集和记录资料。
3.2.17HACCP计划:在HACCP原理上书写的文件,描述必须遵守程序来确保某一特定加工或工序的控制。
3.2.18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3.2.19HACCP体系:实施HACCP计划的结构。
3.2.20HACCP小组:一组负责制定HACCP计划和监督HACCP计划实施的人。3.2.21风险:一种对可能发生危害的评估。3.2.22严重性:危害的严重程度。
3.2.23流程图:以图解的方式进行系统性表达各环节之间的顺序及相互作用。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二章 人员卫生管理
1.人员
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和预防方法确保做到下列几点:
1.1.与食品生产有接触的人员,包括所有食品生产操作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无健康证者,不得从事任何与生产有关的工作。1.2.生产、质量管理人员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工厂对全员进行身体检查,新进公司的员工或发现患有妨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时,必须做临时健康检查,以确定其工作安排
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必须调离生产岗位 注:妨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主要有: a 肝炎(病毒性肝炎和带毒者)b 活动性肺结核 c 伤寒和伤寒带菌者
d 细菌性痢疾和痢疾带菌者 e 化脓性或渗出脱屑性皮肤病 f 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1.3.操作人员手部受到外伤,不得接触食品或原料,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2.教育与培训
2.1.生产、质量管理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所有从业人员上岗前,要经过卫生培训教育,方可上岗,做到教育有计划,考核有标准,卫生培训制度化和规范化。
2.2.配备专业人员(学习食品及其相关专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从事卫生质量管理工作。
2.3.综合布臵制定整体的培训计划,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的培训计划,定期培训员工,并有相应的记录,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操作水平,使每个职员的素质达到公司所要求的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3.清洁卫生
凡是在工作中直接接触食品、食品接触面及食品包装材料的员工必须遵守《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SSOP),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
3.1.进车间前,必须按规程从上到下,依次穿戴口罩-工作帽-工作服-工作鞋,头发不得露于发帽外,洗净并消毒双手,趟过脚消毒盘才能进入车间。
3.2.所有生产和检验人员工作时一律不准戴耳环、戒指、手镯、项链,手表或其他饰物进入车间,不得化妆、染指甲、喷香水以免污染食品或危害。
3.3.开始工作之前,每次离开工作台之后,以及在双手可能已经弄脏或受到污染的任何时间,要在车间的洗手设施中按《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规定彻底洗净消毒双手。
3.4.所有穿戴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必须每日更换工作服,下班后送到洗衣班统一洗涤、杀菌,生产后工作服要随时更换,用毕即清洗,保持清洁。
3.5.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如紫外线杀菌)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或食品包装材料受到污染。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3.6.工作时不准吸烟、饮酒、吃食物及做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活动。3.7.工作服、工作帽和工作鞋不准穿离车间
3.8.生产车间内不得带入或存放任何个人生活用品
3.9.进入生产加工车间的其他人员(包括参观人员)均需遵守本规范的规定。3.10.所有生产及其相关人员进入生产区后,要更换工作鞋,按照部门要求穿上相应的工作鞋,自己的鞋妥善放入自己专用的鞋柜或更衣柜中。4.相关文件
4.1《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三章 建筑物与设施
1.厂房与场地
1.1.对周围环境的要求
本加工车间相对独立,周边没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及其其他扩散性污染物,没有昆虫大量孳生潜在的场所。1.2.工厂布局要求
1.2.1.厂区总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厂区分为隔离生产区与办公区。
1.2.2.厂房是混凝土框架结构,按照生产的要求进行建造,建筑结构完善,并能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卫生要求。
1.2.3.原料存储在原料库中,原料分为原料库、包装材料库,并建立相应的看板及标识管理。各种原辅材料分别存放、管理,保持其清晰、明了、防止原辅料的混用及受到相互污染和掺和。
1.2.4.生产设备主要采用不锈钢制成,符合本公司要求。
1.2.5.库房布局合理,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清洁卫生、定期清洁消毒,符合卫生要求。
1.2.6.废物、垃圾暂存设施为密封的垃圾箱。
1.2.7.厂区内生产糕点产品,无任何副产品及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
1.3.各种设施放臵良好,便于食品加工及管理,严格管理垃圾和废物,使其不至于成为害虫所喜爱的孳生或藏身处,做到日产日清。
1.4.由生产技术部管理好废物处理工作,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和废料,使其不至于成为食品裸露区域的污染源。
1.5.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的排放处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厂房结构与设计
厂房建筑物的大小、结构与设计便于食品生产、设备维修和卫生作业,厂房及各种设施符合以下各项要求: 2.1.生产车间布局
2.1.1.参加《车间平面图》
2.1.2.车间基本为单班生产,每周六天工作日,周一至周六生产,周六下午打扫卫生结束一周工作。
2.1.3.车间宽敞明亮,设计合理。
2.1.4.建筑物、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衔接顺畅,车间布局合理,排水畅通,车间的面积与生产能力相适应,设备安装、加工操作,生产厂房的高度能满足工艺、卫生要求,以及设备安装、维护、保养的需要。
2.1.5.墙壁贴有白瓷砖,地面铺设水磨石地面,采用PVC天花板吊顶,这些材料均属不透水,易清洗,表面可消毒材料。
2.1.6.设立了更衣室、卫生间,更衣室、卫生间按照规定保持清洁卫生,其设施和布局合理,没有对车间造成潜在的污染风险。
2.1.7.车间设计便于卫生管理、便于清洗、消毒,结构合理、坚固、完善,按规定经常进行维修,保养,保持良好状况;车间与设施的设计,有效的防止蚊、蝇、鼠及其他害虫的进入和影匿。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2.1.8.容易造成交叉污染的工序,设臵隔板或采取单向门予以隔离,防止生产过程中交叉污染 2.1.9.车间的布局
2.1.10.车间供电、供水满足生产需要
2.1.11.根据产品加工需要,车间物品的入口处有界线区分
2.1.12.生产车间人员进口、出口分离,人流从清洁区到非清洁区,防止人流有交叉,避免交叉污染。2.2.结构合理
2.2.1.生产车间地面使用不渗水,不吸水,无毒,防滑的水磨石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在地面有需要的地方设臵地漏见《车间排水图》,以保证不积水。2.2.2.生产车间的天花板选用不吸水,边面光洁,耐腐蚀,耐温材料,有一定坡度,在结构上减少冷凝水滴落产品中,防止虫害和霉菌等有碍物食品卫生的物质孳生,也便于洗刷,消毒且可以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
2.2.3.生产车间墙壁贴有白瓷砖,表面平整光滑,防止了污垢积存,瓷砖表面便于清洁消毒,耐高温高湿。
2.2.4.车间门窗用浅色、平滑、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的铝合金及钢材制作,结构严密。
2.2.5.窗台距地面1m以上,车间窗户的内窗户,下斜45度,防止积水,积尘,便于清洗。
2.2.6.车间、门、窗设有防蚊蝇、防尘设施,如:车间窗为不可开的固定窗,外门为双重门,并有防虫帘。
2.2.7.车间通道宽敞,适合于食品成品与半成品的运输和卫生防护设施的设臵。2.2.8.建造、安装不锈钢及适应车间环境的平台及其他辅助装臵,从结构及安装使用上均防止了其对食品的污染;架空构件便于清洗、防尘积尘、凝水和生长霉菌并由生产部定期清洗。2.2.9.各种管道、管线集中走向见《车间给水图》生产设备在生产中均需加盖作业,防止其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 2.3.通风与采光
2.3.1.生产车间采用通风臵屋顶,并远离污染源和排风口,开口处设臵防护过滤网,并定期清洗,仓库采用自然通风,通风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不小于1:16 2.3.2.加工车间安装机械通风设备-排风扇,保持了车间内空气新鲜及车间的需要,风扇、风机、管道安装在适当的地方,操作适当。2.3.3.车间内位于食品生产线上风的照明设施装有防护罩,工作场所以及检验台的照明度符合生产、检验的要求,光线不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车间光系数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2.3.4.洗手间、更衣室、卫生间以及食品检验、加工或储存设备或用具清洗的一切区域都有充分的照明。3.卫生操作 3.1.一般保养
厂房、设备、排水系统和其他机械设施,必须保持良好状态,正常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大修,发现问题及时检修,车间内常年保持无明显水汽、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无积水的良好状况。
工厂的建筑物、固定装臵及其他有形设施必须在卫生的条件下进行保养,并且保持良好的状态,防止成为食品的掺杂食品,食品接触面或食品包装材料受到污染。
3.2.用于清洗和消毒的物品,有毒物质的存放
严格执行有毒有害物品的贮存和使用管理规定,确保厂区、车间和化验室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机油、润滑剂和化学试剂等有毒有害物品得到有效控制,避免对食品、食品接触面和食品包装物料造成污染。
3.2.1.使用清洗剂和消毒剂或其他药剂时,做好对人身、食品、设备工具的污染和中毒的预防措施,用药后将所有工具彻底清洗,消除污染。
3.2.2.清洗剂、消毒剂,均有固定包装,并在明显处进行标识,工厂各使用部门均建立有毒有害使用制度,设臵专用的化学品橱柜、专人包管,上锁存放一些有毒、有害的物品,这些物品必须贴有醒目的标记,工厂制定各种危险品的使用规则。
3.2.3.不得在生产车间使用和存放可能污染食品的任何种类的药剂,若生产需要则必须有明确的标识,使用时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按照使用方法进行,消毒剂必须量足且安全,防止污染和人身中毒。
3.2.4.各种药剂的使用品种和范围,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2.5.用于清洗和消毒作用的消毒剂和清洗剂经检验不能带有不良微生物且经实践证明在现场的使用条件下绝对安全。
3.2.6.在食品加工车间及库房、实验室里,只有系列有毒物质可以使用或存放:
a 为保持清洁和卫生状况所需要的物质 b 化验室进行化验而必须的物质
c 厂房和设备保养及运转所需要的物质 d 工厂作业必须使用的物质
3.2.7.长期使用证明,使用巴士消毒液能够令生产设备和用具保持清洁 3.3.虫害控制
生产车间的任何区域不得存在动物或害虫
建筑无及各项设施根据工艺卫生要求和原料贮存特点,相应设臵了有效的防鼠设施(如:鼠夹等);防蚊蝇、防尘设施(如:封闭的生产车间、扑虫灯、软门帘);粘虫纸、防飞鸟、防昆虫设施(如:过滤网、防止受其危害和污染)。厂区每星期一次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工作,并采取每天各有关部门均要检查虫鼠害的活动情况等措施防止鼠类、蚊、蝇、昆虫等聚集和孳生。3.4.食品接触面的卫生
所有食品接触面,包括用具及接触食品的设备的表面,都必须尽可能经常进行清洗,以免食品受到污染。3.4.1.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防止微生物进入食品,对于所有可能以及功能被污染的食品接触面,如使用该设备和用具进行连续生产作业时,对这些设备、用具的表面定期及必要时进行检查、清洗消毒。
3.4.2.用于生产的不与食品接触的设备的表面也要尽量经常尽心清洗以防止食品受到污染。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3.4.3.加工车间的设备、工器具、操作台应经常清洗和消毒。
3.4.4.设备、工器具、操纵台用洗涤剂或消毒剂处理后,必须彻底冲洗三遍,除去残留物方可接触食品。
3.5.已经清洗干净的可移动的设备及用品的存放和处理
带有食品接触面的、以及功能清洗干净并消毒的可移动设备以及用具,以适当方法存放在适当的地方,防止食品接触面再次受到污染。3.6.工器具和设备清洗和消毒
3.7.必须小心,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或食品包装材料受到污染。4.卫生设施及管理
工厂配备足够的卫生设施及用具 4.1.供水
供水满足作业使用要求见《车间给水图》,凡是需要用水来加工食品,用水清洗设备,用具及食品包装材料,或需要用水的卫生设施等一切地方都提供了适当压力的自来水。
4.1.1.给水系统能适应生产需要,设施合理有效,保持经常畅通,水源的出口密闭,防止污染。
4.1.2.将充足的水送到车间需要用水的地方,供水方向逆加工过程进行,由清洁区到非清洁区。
4.1.3.生产用水的卫生要求:
a 加工用水充足并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b 区级以上卫生防疫站每年两次对水质卫生检测,本公司保存记录两年 4.2.输水设施
排水系统适应生产需要,设施合理有效,见《车间排水图》,保持经常畅通,明地沟底呈弧形,排水口需设网罩。
4.2.1.输水设施尺寸、设计级安装必须得当,并提供了足够的地板排水设备,保证工厂的车间与厂区地面无积水、污水、废液能顺畅的排除。4.2.2.输水设施对食品、供水、设备没有构成污染源。4.2.3.排放废水或污水的管道系统不会回流,排放废水或污水的管道系统与食品或食品加工用水的管道系统之间没有任何交叉连接。4.3.污水处理
排放设施没有位于生产车间主风的上风,见《厂区平面图》 4.4.卫生设施
工厂设有与生产需要相适应的更衣室、卫生间。4.4.1.更衣室
加工车间设有更衣室,室内通风良好,卫生清洁,并配足够数量的更衣柜。4.4.2.卫生间
a 为员工提供足够的,方便进出的卫生设施,卫生保持设施的清洁卫生 b 在任何时候都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c 车间卫生间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防鼠设施,墙裙以浅色、平滑、不透水、无毒、耐腐蚀的白瓷砖修建,并经常保持清洁。
d 生产车间的卫生间,一律为冲水式,备有洗手设施和排臭装臵,其出入口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没有正对车间门;其排水管道与车间排水管道分设;地面平整,使用便于清洗、消毒的材料;墙裙砌成浅色瓷砖。4.5.洗手设施
4.5.1.在车间内适当的地点设臵了足够数量的洗手、清洁消毒、干手的设备或用品,洗手水龙头为非手动开关,见《车间平面图》
4.5.2.洗手设施应分别设臵在车间进口处和车间内适当的地点,其开关采用非手动式,洗手设施包括洗手、消毒设施。4.5.3.告诉负责处理未受保护的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及食品接触面的员工,在他们开始工作之前,每次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以及他们的手可能已经弄脏或被污染时,一定要洗手,并在适当的地方对手进行消毒,这些标牌语,贴在加工间、及员工可能接触上述食品、材料或表面的一切领域 4.6.垃圾及废料处理
4.6.1.垃圾及污物存放生产车间之外,便于清洗、消毒,做到日产日清,防止有害动物集聚孳生。
4.6.2.垃圾及废料运送时要细心确认,存放和清除时,以尽量不发生臭气为原则尽量不使其吸引并且成为害虫的藏身处,并且防止食品、食品接触面、供水及地面受到污染。提供足够的场地安放设备,存放垃圾以利于进行卫生作业和食品的安全生产。
4.6.3.盛装废弃物的容器不得与盛装食品的容器混用,并有明显的识别标志 4.6.4.垃圾箱的结构及其维护以达到防止食品受污染的要求。5.相关文件
5.1《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四章 设备
1.设备及用具
1.1.凡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管道,均采用无毒、无味、抗腐蚀、不生锈、不吸水、不变型、坚固的材料制作。设备、工具管道边面清洁,边角圆滑,无死角、不易积诟、无漏隙、便于拆卸、清洗和消毒。
1.2.设备设臵根据工艺要求,布局合理。安装符合工艺卫生要求,与屋顶、墙壁等有适当的距离,设备用适当的方式固定,与地面应有适当的距离。
1.3.工厂的所有设备和用具,其设计、采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便于充分的清洗和适当的维护。这些设备和用具的设计、结构和使用,能有效的防止在食品中掺入润滑剂、燃料和金属碎片、污水或其他污染物。接触食品的表面均用耐腐蚀、无毒 的不锈钢等材料制成,能经受高温高湿的加工环境、食品本身以及清洁剂、消毒剂的侵蚀作用。
1.4.接触食品的表面的接缝平滑,而且维护得当,能尽量减少食物颗粒、脏物及有机物的堆积,从而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1.5.食品的存放、输送和加工系统,其设计及结构能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卫生状态 1.6.工器具及设备的卫生控制
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严格执行清洗消毒制度,盛放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1.6.1.生产设备、工具、容器、场地等在使用前后均应彻底清洗、消毒。必要时,必须拆卸设备进行彻底清洗,维修、检查设备时,不得污染食品
1.6.2.车间内设有工器具、容器和固定设备的清洗、消毒耐腐蚀、易清洗的不锈钢制作,车间内有充足的水源。1.6.3.加工车间内所用设备、工器具的结构和固定设备的安装便于彻底清洗、消毒。1.7.带有食品接触面的、已经清洗干净并消毒的可移动的设备以及用具及时放回原位,防止食品接触面受到污染。
1.8.食品加工、处理区域内不与食品接触的设备结构合理,便于保持清洁卫生。2.相关文件
2.1《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五章 生产与加工管理
1.原料与奇特配料
1.1.采购原材料时按照验收标准进行,购入的原料,保证具有该品种应有的色、香、味和组织状态特征,不含有毒有害物,没有受其他污染物的污染;超过保质期的原料和辅料不得用于食品生产
1.2.原材料在采购前,为便于生产,运输和贮存,应符合卫生要求,没有造成对食品的污染的潜在危害,否则不得购入
1.3.盛装原材料的容器,无毒无害,不受污染,符合卫生要求,对周转用不锈钢盆等加强管理,有污染者未经处理不得使用。
1.4.原辅材料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不符合质量卫生标准和要求的,不得投产使用,与合格品严格区分开,防止混淆和污染食品。装原辅材料的容器及运载工具,必须进行检查,确保他们处于良好状况,不使食物变质而受到污染。1.5.原料和配料决不能含有过量的微生物,以及使人食物中毒或患有其他疾病的任何因素,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材料,一律退货处理。
1.6.原料、其他配料放入能防止污染的专用容器或包装中,存放在常温库中,防止食品成为掺杂品。
1.7.凡被寄生虫,有害微生物或其他外来杂质污染的原材料,经过正常的检验达不到标准要求时,不得投产,退货处理。
1.8.加工使用的各种原料,所设计的农残、有毒有害物污染,必须符合有关进口国家的卫生限量要求 2.加工作业
2.1.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在固定地点用明显标志的专用容器收集盛装,其容器和运输工具及时消毒。
2.2.对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定期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2.3.按生产工艺的先后次序和产品特点,将原料处理、半成品处理和容器的清洗、消毒、成品包装和检验、成品储存工序分开设臵,防止前后工序相互交叉污染。2.4.各项工艺操作在良好的状况下进行,各工序严格避免积压原料和半成品,防止变质和受到腐败微生物及有毒有害物的污染。
2.5.发现加工过程中的半成品、产品被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加识别标志,单独存放并在经理及卫生监督员的监督下及时处理。
2.6.原料、辅料、半成品、产品分别存放在不会受到污染的区域。
2.7.在处理掺杂食品、原料及配料时必须防止其他食品因其受污染,而且需检验证实它不是掺杂食品后才能加入其他食品中。
2.8.进行清洗、检验等加工步骤时必须防止食品受污染,一切接触食品的表面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在每个加工步骤及各步骤之间进行时间和温度的控制。
2.9.同一车间内只生产同一类产品
2.10.食品加工的一切工序,对时间、温度、压力等物理因素以及热加工作业进行仔细的监控。保证机器无障碍、温度波动及其他因素不至于造成食品的污染,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可能性,防止食品受污染。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2.11.正在进行的工作必须认真细心,防止交叉感染
2.12.在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防止食品受到原料、其他配料或废料的污染。3.包装、仓储与运输
食品的贮存与运输有一定的条件,以防止食品的物理、化学与微生物污染以及食品的腐败变质。
3.1.车间贮存、运输卫生控制
3.1.1.使用的运输工具和容器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3.2.原辅材料运输、储存
3.2.1.各种原料应按品种分类分批储存,每批原料均有明显标志,同一库内不储存相互影响的原材料,原材料离地20-25cm、离墙30cm并与屋顶保持距离,垛与垛之间也应有适当的间隔。
3.2.2.先进先出,及时剔除不符合质量和卫生标准的原料,防止污染 3.3.包装的卫生控制
3.3.1.成品有固定包装,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成品包装完毕,按批次入库、贮存、防止差错,包装应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防护异物带入食品,使用的包装容器和材料,应完好无损,符合卫生标准
3.3.2.用于包装食品的物料符合卫生标准并且保持清洁卫生,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易退色
3.3.3.包装物料间干燥通风,内、外包装物料分别存放,不得有污染。3.3.4.包装:按客户包装要求制作 3.4.贮存、运输的卫生控制
3.4.1.经检验合格包装的成品贮存与成品库,其容量与生产能力相适应。按品种、批次分类存放,防止相互混杂,成品库不得储存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易腐、易燃品
3.4.2.成品码放时,与地面20-25cm、墙壁30cm的距离,便于贮藏。留出通道,便于人员车辆通行,设有温度、湿度监测装臵,定期检查和记录。依据原辅材料、成品等性质不同分别设臵,堆放物品距离地面不少于20cm,距离墙壁不少于30cm。
3.4.3.设有防鼠、防虫等设施,定期清扫、消毒,保持卫生
3.4.4.运输工具符合卫生要求,根据产品特点配备防雨、防尘、冷藏等设施
3.4.5.运输作业避免强烈震荡、撞击,轻拿轻放,防止损伤成品外形,且不得与有毒有害物品混运,作业终了,搬运人员撤离工作地,防止污染食品
3.4.6.原料、成品堆放要整齐合理,保持清洁卫生,储存仓库内保持清洁、干燥,有防止昆虫、鼠类及鸟类进入的措施
3.4.7.库内不得存放有碍卫生的物品,同一库内不得存放可能造成相互污染的食品。4.相关文件
4.1《前提方案操作控制程序》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六章 检验
1.企业设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检验机构-质检部和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
2.质检部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国家标准、检验设施(分为理化、微生物、留样品、仪器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检验仪器按规定精心计量检定,检验有检验记录
3.本实验室不能进行的检测项目,委托社会上的专业检验机构或科研单位进行检测出相应的检测报告。
4.建立了健全得检测制度和检验方法见《化验室操作规程》。原始记录齐全,并妥善保存,以备查核。
5.按国家规定得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验,要逐批次对投产前的原材料半成品和出厂前的成品进行检验,并签发检验结果单。
6.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应按期检定,及时维修,使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
7.检验室按照国家规定的检验方法(标准)抽样,做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的检验,凡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得出厂。8.各项检验记录保存三年,备查。9.质检部得检验按计划进行。10.相关文件:《化验室操作规程》。
编号: MY/QS-01 版本/修订状态: A/0
第七章 保证质量卫生体系有效运行
1.建立并执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并做好记录,有效执行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程序,做好记录,确保加工用水、食品接触面,有毒有害物质,虫害防治等处于受控状态 2.对影响食品卫生的关键工序(CCP点),要制定明确的操作规范并得到连续的监控,同时必须有监控记录
3.制定并执行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制度,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处臵和可追溯性等内容 4.不合格品就地销毁
5.制定并执行加工设备、设施的维护程序,保证加工设备、设施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
6.制定并实施职工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记录,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熟练完成本职工作。
7.建立内部审核制度,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并作好记录
8.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制定并执行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贮、包管和处理等管理规定。所有质量记录必须真实、准确、规范,具有卫生制定可追溯性,保存期两年。9.相关文件
9.1.《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编号:)9.2.《人力资源控制程序》(文件编号:)9.3.《文件控制程序》(文件编号:)9.4.《记录控制程序》(文件编号:)
第四篇:食品厂前提方案
前提方案(PRP)1 目的
为规范公司大米生产,关注顾客健康,建立、实施和保持前提方案,预防和消除来自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危害,确保稳定地提供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保障消费者健康和食品安全,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2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司厂区环境、厂房与设施、设备与工器具、人员管理与培训、物料控制与管理布置、设施维护、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质量检验、产品贮存和运输等卫生要求。
适用于公司的设计、建造(改扩建)、生产过程的卫生及质量管理。相关文件
GB14881-2013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26630-2011 大米加工公司良好操作规范 GB2715 粮食卫生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厂区环境
4.1 厂区周围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汚染源,不得有昆虫大量孳生的潜在场所。厂区四周环境保持清洁,地面不得有严重积水、泥泞、污移等,道路、空地采用混凝土及其他硬质材科铺设,防止扬尘和积水。
4.2 厂区周围设置围墙,其距离地面至少30 cm部分采用密闭性材料建造。4.3 厂区内不得有产生不良气味、有害气体、煤烟或其他有碍卫生的设施。4.3.1 厂区内禁止饲养动物。
4.3.2 厂区排水系统需保持顺畅,不得有严重积水、渗漏、淤泥或污移。4.3.3 生活区应与生产区隔离。生产区应在生活区的下风向。4.3.4 生产区禁止吸烟。厂房设施 5.1 设计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
5.2 厂房设计与布局
5.2.1 厂房布局包括生产作业场所和辅助场所。
5.2.2 厂房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和卫生要求进行设计。5.2.3 生产车间内设备与设备间、设备与墙壁之问,有适当的通道或工作空间,其宽度在9o cm 以上。
5.2.4 建立检验室,并配备相的检验仪器设备。5.3 厂房
5.3.1 厂房建造使用符合食品安全的、具有防火性能的建筑材料,坚固耐用、易于维修、保持清洁和预防原粮、成品污染。
5.3.2 分别设置人员通道及物料运输通道,各通道装有塑料门帘或双向弹簧门,有缓冲室。5.3.3 车间内的楼梯或横越生产线的跨道,设有防污染和安全设施,避免附近物料受污染。5.4 安全设施
5.4.1 厂房内电源有接地线和漏电保护系统,不同电压的插座明确标示。5.4.2 高湿度环境使用的电源插座具有防水功能。5.4.3 防火、防爆及消防设施的设置按有关消防法规执行。在适当且明显的场所设置急救器材。
5.5 屋顶与吊顶
5.5.1 车间和仓库的屋顶或吊顶选用不吸水、无异味、表面光洁、耐温的浅色材料。屋顶要有适当的坡度或弧度,减少和防止冷凝水滴落。
5.5.2 大米整理、包装及储存间的通风管道安装于吊顶上方。5.6 墙壁与门窗
5.6.1 生产车间的墙壁采用无毒、无异味、不透水、易擦拭的浅色防腐涂料,不得使用含铅涂料。
5.6.2 生产车间的所有门窗采用防锈、防潮、能清洗的框架,不宜使用木质门窗。5.6.3 作业时需要打开的窗户,装设双层不生锈纱网。
5.6.4 生产车间的窗户不宜设内窗台,若有窗台,设于地面1 m以上,且向内倾斜45°。5.6.5 生产车间保温材料不得使用含石棉材料。5.7 地面与排水
5.7.1 地面使用水磨石、混凝土等铺砌,坡度以1.0%~1.5%为宜。
5.7.2 在生产时有液体流至地面、生产环境潮湿的区域,其地面的坡度在1.5%~3.0%之间。5.7.3 地面设足够的地漏。地漏有存水弯头,并配有相大小的滤网。地漏设置在坡度低的地方,不得直接设在生产设备的下方。5.7.4 排水出口有防止动物侵入的装置。
5.7.5 废水排至废水处理系统或经其他适当方式处理。5.8 供水供气设备
5.8.1 生产加工用水为市政供水,符合 GB5749的规定。设置有不锈钢储水罐1个。储水罐每月清洁。5.9 照明设施
5.9.1 厂房内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人工照明,光泽和亮度应能满足生产和操作需要,光源应使食品呈现真实的颜色。
5.9.2 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装照明设施,应使用安全型照明设施或采取防护措施。5.10 通风设施
5.10.1 加工、包装及储存等场所需装置通风设备并保持通风良好,防止室内温度过高。5.10.2 通风排气装置应便于维护、更换,通风口装有耐腐蚀网罩。进气口距地面2 m 以上,并远离污染源和排气口。排气口有防止动物侵入的措施。5.10.3 产生粉尘的场所需有排除、收集或控制粉尘的装置。5.11 辅料库
5.11.1 设置与生产能力和产品储存要求相适的仓库,同一仓库内储存性质不同的物品时,有隔离措施。
5.11.2 仓房采用无毒、坚固的材料建造,防止原粮和成品受到污染。5.11.3 仓房有防止有害动物侵入的措施和装置。
5.11.4 储藏物与墙璧、地面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空气流通,并利于物品的搬运。5.11.5 仓内设置温度记录仪和湿度记录仪。
5.11.6 设置有毒有害物品的专储区。储存危险品远离生产车间、仓库和人员较多的场所。6 机械设备 6.1 基本要求
6.1.1 所有生产设备包括管道、工具等应易于清洗消毒、易于检査,并能避免机器润滑剂、金属碎屑或其他污染物混入。
6.1.2 接触面平滑、边角圆滑、无死角和裂缝,以减少碎屑、污垢及有机物的聚积。6.1.3 储存、运输设施便于维护并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6.1.4 在生产车间或原料处理区,不直接与原料或产品接触的设备和器具也易于清洁。6.2 材质
6.2.1 用于生产和可能接触物料的设备及操作台、传送带、运输车和工具等辅助设施,由元毒、无异味、非吸收性、耐腐蚀且可重复清洗的材料制作,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6.2.2 直接接触物料的表面不得使用有可能给成品带来潜在危害或可能污染的材料。6.2.3 直接接触成品的设备使用的润滑剂符合 GB15179的规定。
6.3 设备与安装 6.3.1 设备
6.3.1.1 具备与大米生产和加工工艺设计规模相适的生产设备。
6.3.1.2 生产设备布局符合稻谷加工工艺要求,保证生产顺畅有序进行。6.3.1.3 用于测量、控制或记录的测量记录仪器,定期校正,保持有效。
6.3.1.4 有通风设备,并能满足干燥、输送、冷却和吹扫等工序的正常用风。6.3.2 安装
6.3.2.1设备应不留空隙地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装时与地面和墙壁间保留足够空间,以便清洁和维护。6.3.3 质量检验设备
6.3.3.1 检验仪器设备能满足原料、在制品、成品的质量检验和部分卫生检验。6.3.3.2 检验用的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维修,以确保检验数据准确。6.3.3.3 不能检验的项目委托具备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7 管理机构与人员 7.1 机构与职责
7.1 1 公司总经理负责质量管理机构,对公司质量管理全面负责。
7.1.2 公司设置生产部负责生产管理工作、品管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行政部负责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和健康检查等相关工作。生产部负责人与品管部负责人不相互兼任。7.1.3 品管部根据质量检验结果,有执行临时停止生产和产品出厂的权力。
7.1.4 品管部设置检验室,负责原料、在制品、成品的质量、卫生检验分析工作。
7.1.5 建立有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行政部及生产、品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全厂卫生工作的规划、审核、监督、考核。
7.1 6 卫生管理领导小组配备经专业培训的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宣传贯彻卫生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卫生制度执行情况的督查,并做好有关记录。7.2 人员要求
公司各岗位人员要求按照《HZH/GL01-2013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执行》 7.3 教育培训
公司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参加各种职前、在职培训和学习,以增加员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卫生管理8.1 管理要求
8.1.1 公司对8.2-8.11条款涉及的卫生条件提出要求。由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并监督执行。8.1.2 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检查方案并负责实施。
8.1.2.1 每日由班组卫生管理人员对本岗位的卫生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8.1.2.2 卫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的卫生管理人员,至少每月进行一次全厂范围内的卫生检查。8.1.3 每次检查应有记录,并存档备案。8.2 厂区环境卫生管理
8.2.1按照《卫生管理制度HZH-GL-2016》执行 8.3 厂房设施卫生管理
8.3.1按照《卫生管理制度HZH-GL-2016》执行 8.4 机械设备卫生管理
8.4.1 用于加工、包装、储运等的设备、工具和生产用管道,应定期清理清洁。清洗消毒按8.6执行。
8.4.2 车间使用杀虫剂后,所有设备和工具应彻底清洁,除去残留药物,消除污染。
8.4.3 已清洁过的可移动设备和工具,应放置在能防止大米接触面再受污染的场所,并保持适用状态。
8.4.4 用于清洁与大米接触的设备和工具的用水,应符合 GB5749的规定。
8.4.5 用于清洁与大米接触的设备和工具的洗涤剂应符合 GB14930.1的规定。
8.4.6 定期对压缩空气的过滤系统进行维护保养,及时除去过滤水及过滤油。保证压缩空气的卫生与质量,符合 GB/T13277的规定。
8.4.7 生产机械设备和场所不得作与生产无关的用途。8.4.8 其他要求按照《卫生管理制度HZH-GL-2016》执行 8.5 辅助设施卫生管理
8.5.1 公司贮水罐每月清洗。生产季节每班检査水质。8.6 清洗和消毒管理 8.6.1 公司制定有清洁、消毒制度,保证公司所有场所、设备和工具的清洁卫生。
8.6.2 直接用于清洁设备、工具及包装材料的清洁剂应是食品级清洁剂,不得使用危害产品安全及卫生的非食品级清洁剂。
8.6.3 清洁消毒的方法应安全、卫生,使用的消毒剂、洗涤剂应安全、适用。废弃物放置场所不得有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逸出,防止有害生物的孳生。8.2.6 厂区除虫、灭害按8.8执行
8.6.4 用于清扫、清洁和消毒的设备、工具应放置于专用场所内妥善保管,由专人管理。
8.7 员工健康管理
8.7.1 员工健康卫生管理按照《卫生管理制度》 执行 8.8 除虫、灭害管理
8.8.1 除虫、灭害管理按照《防虫管理规定》、《防鼠管理规定》执行 8.9 工作服管理
8.9.1工作服管理按照《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8.10 有毒有害物品管理
8.10.1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按 《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制度》执行 9 生产过程管理
9.1公司制定了《生产部作业指导书》、《关键工序控制管理办法》、内容包括生产作业程序设备操作与维护程序、关键工序工艺参数等,以确保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可控。
10、质量管理
10.1 原辅料及包装材料的质量管理
10.1.1 制定了各项采购制度,包括供商评价、质量规格、检验项目、验收标准及检验方法,制定过磅、取样、检验、判定、审核、处理、领用等作业程序,并切实执行。10.1.2 原辅料进货时有供商提供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10.1.3 每批原辅料需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经判定拒收予以标示(不合格或禁用),专门存放并及时处理。
10.1.4 经判定合格的原辅料,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使用。10.1.5 原辅料进厂后根据其生产日期、产品编号等编制批号,并一直延用至生产记录表,以便于事后追溯。
10.1.6 对储存时间较长,质量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原辅料,在使用前抽样检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得投入生产。
10.1.7 原辅料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时,按其储存条件要求进行储存控制并做好记录。10.1.8 原料可能含有农药残留、药物残留、重金属或霉菌毒素时,确认其含量在国家标准控制范围内方可使用。10.2 过程质量管理
10.2.1 公司采用 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体系进行管理。
10.2.2 严格执行生产操作規程,其配方及工艺条件不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生产中如发现质量同题,迅速追查并纠正。10.2.3 公司在生产过程控制点抽检在制品,并作好质量记录、生产记录,掌握生产过程的质量情况及便于事后追溯。
10.2.4 不合格在制品不得进人下一道工序,予以适当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10.2.5 每批成品入库前有检验记录,不合格的予以适当处理,并做好处理记录。10.3 成品的质量管理
10.3.1 制定成品的公司标准。其质量指标的下限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规定,检验方法原则上以国家标准方法为准,如用非国家标准方法检验时定期与标准方法核对。
10.3.2 成品按相关标准进行出厂检验。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出厂,并做好不合格产品的处理记录。
10.3.3 质量检验结果填写“成品质量检验记录表”,结合“生产记录''来判定成品是否合格,同时作为批准出库的依据。
10.3.4 成品入库后作好储存条件的管理与记录。进行成品保质期内的稳定性试验。
10.3.5 成品出库时检查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外观质量。禁止运输中无法保持成品质量完好的车辆出货。
10.3.6 制定成品留样计划,每批成品留样保存备检。10.4 成品储存与运输的管理
10.4.1 储运物品避免日光直射、雨淋及撞击等而影响质量。
10.4.2 成品按品种、包装形式、生产日期分别储存,以“先进先出”为原则。10.4.3 成品储存不得直接放置在仓房地面上。成品库不得储存有毒、有害、易腐、易燃品以及可能引起串味的物品。
10.4.4 成品储存定期检査,如有异常及时处理。仓房有温度记录(必要时有湿度记录)。包装破损或经长时间储存的成品,其质量重新检验。
10.4.5 运输原辅料和产品的工具、车辆定期消毒,保证清洁卫生。运输时,不得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或有异味的物品混装。
10.4.6 非厢式运输工具、车辆配有防尘、防日晒雨淋的帆布、塑胶布等遮盖物。
10.4.7 原材料及成品的出人库和运输有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批号、出货时间、地点、对象、数量等,以便发生质量问题时及时召回。
10.5 成品售后管理
10.5.1 公司建立消费者投诉处理制度,对消费者的投诉,品管部门负责人立即追查原因,加以改进,同时由公司派相关人员向消费者说明原因或道歉,并提出处理和纠正措施。10.5.1 公司建立了成品召回制度。
10.5.2 对消费者投诉和召回成品做好记录,并注明产品名称、批号、数量、原因、处理日期及最终处理方式。该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分析,并分送有关部门,以改进工作。10.6 记录和文件管理
10.6.1公司建立《记录控制程序》,对食品生产中采购、加工、贮存、检验、销售等环节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应完整、真实,确保对产品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都可进行有效追溯。
10.6.2 公司建立《文件控制程序》,对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各相关场所使用的文件均为有效版本。
第五篇:KPI实施前提
很多外国很好的管理制度,到了中国都有水土不服,就像KPI绩效考核一样,到了中国执行得很不好,甚至还不如用本土的人治管理方法,那是为何呢?为什么国内学平衡计分法和KPI的热情非常高,效果却往往有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清楚KPI管理模式所要求的具体管理条件和理论前提。
理论是在假设前提下成立的(假设前提,是指分析和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设定前提是思维严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也是管理科学的本质精髓之一。一次,爱因斯坦对学生说:“有两位工人,修理老旧的烟囱,当他们从烟囱里爬出来的时候一位很干净,另一位却满脸的煤灰,请问他们中间谁会去洗澡呢?一位学生回答说:“当然是那位满脸煤灰的人喽。爱因斯坦说:“是吗?请你们注意,干净的工人看见另一位满脸煤灰,他觉得从烟囱里爬出来很脏;而另一位看到对方很干净。我再问你们,谁会去洗澡?另一位学生很兴奋地发现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干净的看到另一位很脏时,觉得自己也很脏;但是脏的人看到对方很干净时,却觉得自己并不脏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干净的人跑去洗澡了。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同意这个答案,只见爱因斯坦慢条斯理地说:“这个答案错的,两个人都从老旧的烟囱里爬出来,怎么可能一个会是干净的,另一个会是脏的呢?前提不正确,结果肯定没有意义!离开了既定的前提条件,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便毫无意义,甚至是错误的。
在不同假设前提下会有不同的结论。管理问题也一样。KPI的使用前提
广东佛山一家陶瓷企业,市场销售业绩连年徘徊在5000万元左右。该企业是一个典型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老板的三亲六戚遍布企业各个管理要位,企业中人浮于事,计划赶不上变化的事情非常突出。各个机构山头林立,企业内耗严重,并且导致企业价值观非常混乱,很多事情只有老板亲自过问才有成效。为了实现企业的二次飞跃,老板下决心对企业实施变革。经过流程改善,企业实施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希望借此来提高生产经营绩效。但是,企业应用一段时间,发现成本不降反升,一些中层也,最终不得不恢复老样子。究其原因,是企业在运用KPI考核方法时,机械地套用管理工具,没有能充分认识这一方法使用的假设前提。比如仅仅看重考核二字,但却对员工的考核标准和内容没有达成一致,将“计划赶不上变化视为天经地义,自然实施结果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在中国企业引入先进管理工具或者时屡见不鲜。
怎么才能实现管理工具同中国具体管理实践的完美结合?中国企业在导入KPI方法中需要注意哪些具体的使用前提?
假设一:企业存在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绩效考核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实现组织目标,显然,这一工具应用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但是中国有多少企业是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企业自身不知道何去何从,又何谈绩效考核? 假设二:员工的职责是明确的。职责明确不仅仅是绩效考核的前提,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既然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那么很显然必须要求员工的职责是明确的,然而该企业显然也不具备这一条件。在这家陶瓷企业中,由于建材需求的快速升温导致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管理体系,“因人设岗、多头领导、越级指挥的现象比比皆是。老板是董事长兼总经理,老板娘管财务,老板娘的妹妹管采购,老板娘的妹夫管市场和销售,还有其他亲戚于企业各个角落。老板娘下车间指挥工人,老板亲自过问营销,多头领导不仅干扰了中层领导权威的建立,更是影响了基层员工的价值标准。像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实施绩效考核?
假设三:管理者存在客观评价下属工作绩效的动机。既然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那么很显然的前提条件就是管理者存在客观评价下属工作绩效的动机,也就是说要敢于肩负起一个管理者的基本职责。然而这样的前提条件能否具备,对于很多企业依然是打问号。在很多传统的国企,“息事宁人是很多管理者的基本哲学,当管理者了解绩效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和任免,就自然不自然地把表现欠佳的下属也给予一个不错的考核结果,而表现出色的下属的考核结果也没有脱颖而出,对于考核结果的审核或者审批从来就是走走过场。这样执行绩效考核只能流于形式。
假设四:企业愿意支付一定的考核成本。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越精细的管理就需要支付越多的管理成本,绩效考核也是如此。要想让绩效考核系统真正发挥作用,就得花钱又花时间。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否值得投入成本进行管理在于该项管理获得的效益可以高于所投入的成本。而绩效考核是否值得花大力气去推行,很多企业管理者为此感到困惑,因为对于绩效考核的投入和付出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绩效考核所带来的效益是个未知数,而且如何准确计量绩效考核所带来的效益也是一个难题。一个企业实施KPI考核,短时期带来的动荡甚至业绩下滑是正常的,这也是企业应当付出的成本之一。国内外成功的企业已经用实践告诉我们,对于期望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讲,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是必要的,也是经济的。所以,企业应该为绩效考核支付财务成本,企业的管理者应该为绩效考核支付时间成本。
假设五:企业现有的薪酬水平或者职业机会对于被考核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KPI绩效考核表
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表示关注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期望自己的工作结果能够在薪酬或者职业发展上得到回报,如果员工对于绩效考核结果都漠不关心,很难想象绩效考核系统会发挥出什么作用。在执行绩效考核时,有些管理者总是抱怨说绩效考核的结果很难兑现,通过考核结果要是增加了收入大家皆大欢喜,但是收入降低了那人肯定会辞职。因为辞职容易但是引进并不容易,所以时间长了以后,绩效考核就难免流于形式了。对于这样的企业,绩效考核失效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现有的薪酬水平或者职业机会对于被考核者的吸引力不够,所以应该重新审视薪酬水平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改善绩效考核体系。中国企业在学习一种理论与方法时,首先要明白其前提是什么,特别要考虑不同行业、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偏好与文化、法制经济政策、商业观念等多方面差异。让KPI真正发挥作用考察国内外企业的KPI实践,为了实现绩效考核的预期效果,有的是使用行为锚定评分法,而有的是使用关键事件法;有的是每个月进行考核而有的是每年进行考核;有的是由直接上级进行考核,而有的却实行360度考核,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然而,真正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都具备以下特征:
特征一:把实现组织目标视为绩效考核的最根本出发点。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绩效考核也是如此。从管理控制理论上讲,绩效考核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是保现组织目标的有效管理控制手段。组织通过绩效考核体系把组织目标分解成为个体绩效目标,同时通过绩效考核来衡量组织现状,并将现状和未来目标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差距,在此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企业的资源(人力资源只是其中的一项资源)和管理机制,不断地缩小差距,最后实现组织目标。所以说,实现组织目标才是绩效考核的真正出发点。
特征二: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应该考核什么?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就是“德、“能、“勤、“绩。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每个月或者每个季度都会发生变化吗?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准确衡量出这种变化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这样的理解是扩大了绩效考核的外延,“德、“能、“勤、“绩是员工全面考核而不是绩效考核。“绩效考核顾名思义就是要考核“绩和“效,也就是说考核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所以在设置考核指标时要根据不同的职位来合理设置,也就是说要把员工的职责履行情况当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
特征三: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谁对绩效考核应该负责呢?很多人都把责任归咎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实这是对绩效考核的误解。不可否认,人力资源部是绩效考核工作的组织部门,但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建立和一套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评价下属工作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所以承担的不是直接责任而是间接责任。只有各级管理者才知道组织的目标,知道如何把组织目标合理分解成个人目标,才能实现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也只有各级管理者才能全面了解下属的职责履行情况,才能使考核结果不偏离客观事实。所以说,组织各级管理者是绩效考核的直接责任者。
特征四:对员工绩效通过量化方式来进行考核。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员工的绩效,仅仅得出是否理想的定性判断是不够的,而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定量描述。同时,现代管理技术(例如IT技术)的成熟也为定量衡量员工绩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手段,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就是希望可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复杂度就是体现在如何量化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如何准确识别员工实际工作绩效和预定目标的差距?如何准确衡量两个员工之间工作绩效所存在的差距?这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绩效考核组织部门所负有的最重要职责。特征五: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直接运用于员工薪酬调整或员工职业发展的决策中。绝大部分实施KPI的企业都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等级和职业发展机会直接挂钩,他们希望员工能够对绩效考核有足够的重视,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进行薪酬调整和决策可以体现决策依据的充分性。其实这样的安排还有更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相挂钩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的经营效益,或者当企业经营效益不好时可以分担部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塑造员工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企业文化。
总结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管理离不开特定的人性、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禀赋、人力资源素质、行业、企业家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前提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得经验特别难于被复制。
为什么国内学通用、学丰田的热情非常高,效果却往往有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清楚通用、丰田管理模式所要求的具体管理条件,也就是丰田、通用模式的理论前提。理论是在假设前提下成立的(假设前提,是指分析和观点得以成立的条件)。设定前提是思维严谨性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也是管理科学的本质精髓之一。
理论是大量案例的归纳提炼,理论抽象就是寻找个案共性的过程。对个案的研究也带有理想化的成分,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理论的假设前提。假设条件不一定和现实条件完全符合,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条件设定,并据此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方法,而不应该抱残守缺、刻舟求剑。很多企业在导入管理工具时,往往没有深入思考这些管理工具具体使用的和系统要求,管理者一厢情愿地霸王硬上弓,将有限真理化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结果往往是误入。即使套用了科学的管理工具,引进了先进思想,但是最后往往是事倍功半。这体现了中国人欠缺思维的严谨与科学态度。因此,中国企业在学习一种理论与方法时,首先要明白理论成立的前提是什么?特别是要考虑不同行业间的差异,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差异、偏好与文化的差异、员工成熟度的差异、基础管理的差异、法制经济政策、商业观念的差异等。学习这种严谨的科学,一方面有利于指导我们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和方法,指导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促使我们在学习思想和方法时,深入了解和认识理论特定的存在条件,做到更有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