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

时间:2019-05-12 19:4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

第一篇: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

摘 要:农田水利制度的有效安排,不仅要考虑制度效率,更要关注中国的特殊国情。只有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前提,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田水利制度。

关键词: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前提

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成为农村公共物品问题研究的热点。在讨论农田水利制度安排中,多数研究者侧重于制度的效率而对制度的其他方面关注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作物类型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对水利有不同的需求。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田水利供给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的效率,而必须将视野拓宽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在细致考察农田水利基本前提的基础上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田水利制度。

1、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地处北半球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濒临太平洋,是世界上季风最为显著的国家之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形决定了我国的气候具有夏秋湿润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南沿海地区多雨、西北地区干旱的基本特点。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特点:第一、人均、亩均占有量少。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计算),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耕地面积计算,我国单位面积占有水资源量约为h㎡土地28500立方米(=1900立方米/亩)。第二、地区分布与人口、土地、经济的布局不适应。我国水资源量的地区分布大致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而东南部、珠江、西南诸河流的耕地只分别占全国耕地的2.5%、6.7%、1.8%。北方黄河、淮河、海河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9.3%,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7.5%。第三、逐月水量时间分配不均衡。降水集中在夏秋雨季,容易发洪水,而冬春季节则少雨,容易出现春旱。第四、历年水量不稳定。水量多的年份来水,与水量少的年份来水,有时可以相差10倍。而且并不是丰水、平水、枯水交替出现。在黄河的历史上曾出现连续11年(1922-1932)的干旱,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我国水资源分布的上述特点,既给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极大的困难,也构成了不同区域水利建设和水利制度安排的自然前提。

2、农田水利的系统性

为农业服务的水利工程主要有蓄水工程(包括水库、堰塘)、引水工程(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提水工程(即泵站工程)和机井。不同的水利工程通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如南方多蓄水工程,北方多引水工程,山区多蓄水工程,平原多提水工程,南方多堰塘,北方多机井等等。虽然不同区域水利工程类型不同,但在同一区域中,不同的水利工程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并不仅仅是指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灌溉系统,如泵站灌溉系统由进水渠、泵房、输水渠等组成,任何一部分的破损都将导致整个灌溉系统的崩溃,而且指同一区域内不同水利工程之间所构成的水利系统,维护这个系统是有效发挥不同水利工程效用的前提,尤其是在经过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水利系统的背景下,如何维护这个系统极其重要。

以江汉平原的荆门市为例,至1985年,荆门区域初步形成了以漳河水库为后盾,中小型水库和电力提灌为骨干、小型堰塘为基础,大、中、小结合,蓄、引、提相配合的灌溉供

水体系,以堤防抗御外洪和水库拦蓄抗御山洪的防洪体系,以沿江滨湖涵闸,泵站为主的排涝体系。这三大体系的有机结合,使全市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从而使荆门市成为全国五十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之一。然而,近年来,荆门区域却频遭旱灾,成灾程度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的水利系统被破坏,相互孤立的水利设施抗旱能力差。

3、农田水利的准公共物品性

农田水利是准公共物品主要源于农田水利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农田水利的系统性表明,农田水利难以做到有效排他;农田水利的特殊性表明,农田水利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无法通过市场来有效供给(或市场供给导致低效益)。农田水利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系统性,而系统性表现在单个水利工程构成的系统性和灌区水利工程之间构成的系统性两方面。除非是小型机台、堰塘和机井,一般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均无法为单一主体所垄断。

以泵站为例,泵站可能为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泵站附属设施如渠道尤其是毛渠,泵站管理单位是没有能力去维护的。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户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农户的同意(或没有相关补偿措施)便不能侵占或损害农户的土地使用权,而若渠系得不到有效维护,泵站灌溉可能难以实行。人民公社时期水利工程能有效发挥作用,其奥秘就在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与相关的社队形成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与维护机制,目前的困境在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与相关的用水者缺乏共同维护机制,这种机制若要建立,水利工程单位就不可能是一个外在于用水者的企业。由此,为农业灌溉服务的水利工程单位,很难真正作为一个市场化的主体而存在;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资源,也难以成为一般意义的商品。另外,农业灌溉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收益与风险均完全无法确定,因此,农业灌溉既具有公共性,又不能完全市场化,它只能是准公共物品。

4、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

非均衡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徐勇所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度里,政治社会状况异常丰富和复杂。在国内的不同地方、不同社会组织单位、不同人群里的政治状况既有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更有着不少的具体差别,表现出非等同性、非一致性的非均衡特点。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非均衡性有中国这样突出。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社会、文化上,中国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也十分突出,非均衡性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事实。

具体来说,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突出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胡鞍钢曾用“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来形象描述这种地区发展差异。第二、社会、文化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三、不同区域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其生产方式、作物类型、市场化程度差异极大。第四、农民的组织化受自然条件、生产结构、区域文化、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而表现出异常复杂的情形。在较为封闭的区域,因为市场化程度较低,传统资源保存较好,乡村社区通过传统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在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市场成为连接人们的纽带;在传统已经消失,市场化程度较高,但又缺乏乡村工业的区域,农民处于原子化状态。中国农村发展的非均衡性要求人们在设计农田水利制度时应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切不可迷信某一种理论和某一种制度。

5、农村社会稳定和中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的国家,治水一直是国家管理和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重要

事务。围绕治水,国家与乡村社会、不同区域、村庄之间以及农民之间形成的纠纷,容易诱发其他矛盾,危及社会稳定,这在历代古籍、碑文中亦多有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正是基于他借鉴历史经验做出的一个英明的治国战略决策。人民公社时期大修水利,由于很多水利工程跨县、跨公社、大队或生产队,也引发了许多纠纷,有些纠纷至今仍未解决。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水利纠纷更是司空见惯,有些甚至导致恶性事件。水利纠纷的产生,说到底,是因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不完善造成的。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无法缓解的背景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以及工占农水,水利纠纷将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尖锐、频繁和复杂,解决不好,容易引发乡村社会的不稳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增加可灌溉耕地面积,提高灌溉耕地的土地生产率,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1949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增加可灌溉面积,使粮食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另外,在影响我国农业的诸多自然灾害中,以旱灾最为严重。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004年,南方许多省份发生了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7255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951千公顷,因旱损失粮食231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2005年,南方部分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旱灾的频发及成灾程度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必须立足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这是农田水利制度安排始终必须紧扣的最为重要的前提。

本文来源于七色彩影视网http:/// 0604小游戏 http://

第二篇:农田水利(范文模版)

医好农业发展最大“硬伤” 代表委员献策农田水利建

2011-03-09 09:08:00来源:农民日报 [提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建议:“10%不仅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而且要向生产粮食作物倾斜,特别要向农田水利的斗渠、毛渠、地膜滴灌等倾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号角已吹响,如何医好影响农业发展的“硬伤”,代表委员各抒己见支招献策。10%重点投给产粮区,别再让地方配套资金了

“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在今年一号文件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一政策。无疑这10%将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困扰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不足问题。10%怎么用才能发挥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说:“落实10%的土地出让金,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首先要确保每一级都把这些钱拿出来;同时省里面调控20%用于重点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他还建议,发达省资金多,但农田水利任务轻,能不能由中央统筹,调控一部分资金到其他省区。

目前,我国各地土地出让收益悬殊极大,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院长谢德体建议:“土地出让收益各地方部分留下,剩下由中央调控,但占用耕地的10%出让收益必须全部由中央调控,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再分配,特别是加大对种粮大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说:“温总理报告中强调„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说明了中

央对农业的重视。”她建议:“国家要对10%统筹使用,首先投到粮食主产区。

农田水利建设首先还是为保障农产品供给,粮食主产区本身就没钱,还拿钱搞农田水利建设,然后生产了农产品再低价供给大城市,两头吃亏!”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岳德荣建议:“10%不仅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而且要向生产粮食作物倾斜,特别要向农田水利的斗渠、毛渠、地膜滴灌等倾斜。”

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粮食主产区本来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再加上种粮效益不高,还要地方拿配套资金投资农田水利,现实中难以奏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副检察长李钺峰建议,应该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谢德体也认为:“西部贫困的地方,要地方配套也配套不起,配套的比例要小一点,要大的话就是空的,不能落实。”王红玲说:“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的农村市县,本身就是吃饭财政,无力配套工程建设经费。县级政府按比例配套,还不如中央干脆拿钱,否则配套的钱很难到位,还会影响农田水利建设,出现„豆腐渣工程‟、„半拉子工程‟。”

重点建设“五小水利”,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小水利作为整个水利系统的最前端,它的运营状况将直接影响江河湖泊的旱情和汛情。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维护投入不足,目前多数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河道、山塘淤积现象严重,“夏涝蓄水,冬旱供水”的功能严重下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专家于振文说:“过去在水利建设中,过多地把精力用于大江大河的治理,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近年来,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着重加强了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这个做法很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在,水库有了,但是从水库通往农田的水渠并没有建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今年山东等地大旱,在山东济宁一个地区,水库建得很好,水源充足,但紧邻水库的田地却无水灌溉,就是因为水渠年久失修。”

水利建设中,“小农水”对农民帮助最大,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最关键的也是这“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教授朱建军说:“小水利是惠及农民、农业的最直接的水利设施,是整个水利系统的细胞。如果说近年的水利建设整体是明显滞后,那么,其中的小水利建设则实际是停滞或倒退了。”朱建军建议,加大小水利投资在整个水利投资中的比例,并设立小水利投资专项,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支持“五小水利”工程的措施进行具体的量化,确保小水利建设资金不被其他水利项目挤占。同时,优先考虑投资少、见效快、惠及面广、实际效益高、维护费用低的山塘、小水利清淤与维修工程,全面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凤台县真菌协会会长鲁中祝认为,不但要在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库等水系多建水闸蓄水保水,更重要的是在农田河网上普遍蓄水保水。他建议,一是在主要沟河建立水闸,二是支沟、农田河网建立水闸式的拦水坝,特别是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沟河更要建闸、建坝保水,达到涝有河网排、旱有水系灌。规划先行,监管到位,别搞重复建设

国家下决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代表委员们认为,是机遇,但也责任重大,要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必须做到规划先行、监管到位。

纪冰建议,借鉴国外先进项目管理理念,按投资大小明确项目分级审批权,同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他表示:“在项目立项上,农田水利建设应以县为单位,以规划为龙头,用城市管理的理念管理农村水利,成立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委员会,努力做到„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机构,各司其职,政府验收,统一管理‟。要扩大基层的自主权,简化审批程序。”

李钺峰说:“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尊重民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论证,筛选符合农村实际的最佳规划设计方案。整合农业、水利、交通、财政等相关部门的资金,捆绑统筹,集中使用,避免重复建设。”他还提出,国家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区实际情况,并对项目单位面积按要求所需资金量进行足额测算,使项目任务更加符合实际,从源头上防止工程投入的“先天不足”。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陈春林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民主议事、组织协调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用足、用活、用好“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以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资金监管,严禁截留和挤占挪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介绍,费县去冬今春农田水利建设在提高工程标准的同时,严格推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严把原材料进口关、施工过程关、竣工验收关,不仅确保了工程质量,还提高了项目建设标准和档次。

农田水利必须“建管并重”,设立专项管护资金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傅琼华认为,总理报告提出大兴水利,针对性很强。她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农田基本水利工程建时轰轰烈烈,建好后却无人管理、维护,一些地方电灌站尚未投入运行,就发生人为损坏现象。直接承担着农村水利规划、建设、管理、执法等重任的乡(镇)水利站,人员经费却没有纳入财政。她呼吁,对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要“建管并重”,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并明确其公益性职责,根据所管辖区域水利灌溉面积、水利工程设施总量及重要性程度,配足配齐人员,落实编制,以编定人,原则上区域站不少于4~5人,独立乡镇站不少于2~3人,通过“养人来养事”,保障基层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纪冰认为,必须建立专业的基层水利管理服务组织,落实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他告诉记者:“具体来说,要加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利服务站点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做到„乡有水利站、村有水管员‟,水利站要达到„四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

李钺峰说:“重建轻管现象突出,究其原因,一是群众管护意识差,只管用不愿管;二是没有管护资金;三是农村税改后取消了义务工和积累工„两工‟后,加上外出务工群众增多,难以组织力量投工维修。因此,不少地方产生边新建边损毁的现象,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逐年减弱。”他建议,设立项目管护费,一是在项目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二是地方政府每年按工程资金额度的2%~3%安排工程维护费。

陈春林建议,一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等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安排一定的维修养护经费;二是通过采用竞价拍卖、承包、租赁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进一步明晰产权,提高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财政对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抗旱排涝和农村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农民用得起、管理跟得上、农业长受益。

朱建军说:“要大胆尝试,创新方法,积极探索组建专业水利工程公司,添置专业施工设备,大力引进新技术,破解河道、山塘清淤难题。山塘小水利工程分散,施工条件差,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与手段才能破解难题。”

谢德体说:“搞农民用水协会,这种形式比较好。通过农民用水协会,解决一个村一个乡用水的问题。协会有专门章程,有法人,有监委会,把过去没人管、没人修的水利设施,灌水灌不了等矛盾都解决了。协会适当收取水费,主要用于维修水利设施,通过协会把社员

组织起来。”

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

2011-03-10

根据各地上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度数据统计汇总,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65亿元;农民投劳5008万个;出动机械台班3244万台班;完成土石方量6.6亿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5.2万处,疏浚河道0.6万公里,清淤沟渠3.3万公里,新增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17.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6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7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9.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2.1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44.9万人。

截至2011年2月,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完成计划投资1824.1亿元的83%;农民投工314816.9万个的61%;土石方量88.5万立方米的63%。

第三篇:中石化制度安排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是根据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石油石化改革重组的决定,在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基础上组建的“三个一体化”的公司。2000年2月,经改制又成立了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截止2001年末,集团公司共有职工 93.73万人,2001年发放工资总额199.93亿元,职工平均工资1.87万元。

一、工资分配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情况 1.建立相对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

针对集团公司重组后上中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原有工资制度、收入水平、管理基础各不相同的实际,集团公司于1999年对工资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改革,建立了相对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即:集团公司按不同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不同的基本工资模式;根据整体效益情况决定调整基本工资标准;统一规定基本工资制度运行原则。各单位根据效益状况结合自身特点决定工资分配的具体形式,参照当地劳动力市场价位决定各类人员收入关系;自主决定新增人员工资、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具体工资管理办法。基本工资模式分别为:油田和炼化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销售企业管理人员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其他职工实行联销(利、量)计酬的分配形式;施工企业实行劳效工资制;科研单位实行岗位工资制;设计单位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2.进一步搞活企业内部分配

集团公司在国家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每年制定对直属单位的经营目标考核兑现办法,根据经济效益和管理目标等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核定工资总额。各直属单位按核定额度提取、发放工资,根据工资的岗位责任和业绩贡献进行自主分配。为加大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力度,做到工资“能增能减”,把有限的工资尽可能用于搞活分配,逐步调整员工收入关系和收入结构,从2000年开始,集团公司每年从各单位上年实发工资总额中减出一定比例的额度,与当年新增工资一起按照经营目标考核兑现办法重新分配。由于效益工资全部用于年终考核兑现,绝大多数单位年终兑现差距都在10倍以上,最高达到近100倍,有效地调整了各类人员的工资收入关系,也使集团公司奖金占工资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24%提高到2001年的32%。3.试行特薪制度

为有利于稳定和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的步伐,集团公司于2001年初正式印发了《试行特薪制度指导意见》。允许各单位对有科技、经营、管理、生产等方面企业急需且在上述岗位起关键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超出现行工资制度规定,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实行特殊薪酬待遇。

特薪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现行基本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增发补贴;另一种是不 执行现行基本工资制度,由单位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信息和所聘岗位的要求,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全部薪酬收入。

试行特薪一般控制在本单位员工总数的3%左右。特薪收入的一部分(不少于总收入的20%)计入本人的个人帐户,到服务期满和合同规定的条件满足时再予以支付。截止到2001年末,集团公司有近20个单位试行了特薪制度,首批试行的人数约为3200人,年收入一般为5~10万元。

4.下大力气进行工资外收入清理整顿

为调整职工收入结构,规范分配行为,逐步增强职工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可比性,集团公司结合重组改制的实际,于1999年-2001年深入开展了工资外收入清理整顿工作。清理整顿范围为以实物或福利等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补贴(主要为副食品、误餐、水电和燃气四项)。各单位在深入调查基础上,将项目、支付形式、享受标准和人数、补贴总额、资金渠道、执行时间及规定、办法等内容上报,集团公司组成专门工作组进行审核并对重点企业进行抽查。在汇总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清理整顿的原则、范围、方法和具体步骤,逐项核定了各单位工资外收入控制标准和补贴总额。要求各单位安装必要的计量设施、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计量收费制度、规范内部结算关系、并按市场价格逐步调整收费标准,使绝大部分单位实行了工资外收入的“暗补改明补”。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集团公司分三年将各单位“暗补改明补”后经过核定的工资性补贴 并入了工资总额。基本实现了工资外收入的规范化、货币化和工资化管理。

(二)企业领导班子收入分配情况

1999年以前,集团公司领导及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均执行所在单位的基本工资制度,基本工资调整要经集团公司批准,奖金由各单位根据内部分配办法自主确定。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收入情况定期向集团公司申报备案。

从2000年开始,为强化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体现岗位劳动和责任的不同以及经济效益差别,集团公司制定并实行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规定直属单位领导只在本单位领取基本工资,全部奖金由集团公司根据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统一考核和发放,逐步与本单位职工的收入分配相脱离。

据统计,2000年和2001年集团公司领导和直属单位主要领导收入水平情况如下:

总结近年工资分配管理工作,集团公司自觉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工资总量的宏观调控,有效控制人工成本,严格工效挂钩办法和国家下达的计划提取和发放工资总额。同时,加强对直属单位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督管理,在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保持职工收入的合理增长,没有拖欠职工工资情况的发生,保证了工资管理的有序进行。但是我们也感到,集团公司在工资分配方面依然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即在人工成本总量大的同时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在总体收入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同时,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岗位职工工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重要岗位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技术含量高的关键重要岗位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企业急需的人才稳定不住、引不进。据我们对直属单位部分岗位2001年在岗职工工资收入调查显示,中层管理人员(财务、销售、人事处长等)和中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平均收入多数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而后勤服务等一般劳动岗位人员的平均收入则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工资分配存在的问题既有分配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用工制度、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未到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的因素。近几年,集团公司通过强化效益决定工资总量机制,加大年终考核兑现力度,进一步拉开年终奖分配差距,通过试行特薪制度在调整收入关系方面突出重点,使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确定工资收入的观念在逐步被广大职工接受和认同,为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通过清理整顿工资外收入,增强了职工工资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可比性,为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创造了条件;连续两年将新增工资全部用于年终奖考核兑现,使工资总额中各种奖金和津贴的比重已接近50%,为调整工资收入结构和分配关系提供了空间;同时通过大规模实施减员分流,各直属单位加大了调整组织结构、压缩管理层次、显化富余人员、竞争上岗等配套制度的力度,增加了在岗职工调整工资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也有条件进一步推进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

继续完善对直属单位的经营目标考核兑现办法,在加大与效益挂钩力度同时,加强成本费用的控制,继续坚持各单位上年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与当年新增工资一起,按照经营目标考核兑现办法重新分配,真正做到工资总额“能增能减”。在控制人工成本、工资总额基本不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实施减员分流调整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关系。同时,加强对直属单位人工成本指标的统计分析,在少数具备条件的单位试行人工成本总量控制办法,探索由工资总额管理逐步向人工成本总量和管理过渡的有效途径。

(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今年,集团公司将全面推进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通过进一步调整收入结构和分配关系,加快高层次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及重要关键岗位员工工资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的步伐,增强工资分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以利用稳定骨干、吸引人才。初步思路是:

1.改革领导人员的薪酬制度

拟对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新的薪酬制度。薪酬收入由基薪和业绩奖金两部分构成。●基薪根据集团公司整体效益、上职工平均工资、企业规模、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价位等因素分别确定,按月发放。

●业绩奖金按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办法确定。年初集团公司与直属单位领导班子签定绩效考核责任书,明确效益、管理和工作等关键业绩指标,年终由各有关职能部门考核计分,集团公司根据整体效益情况和考核结果确定业绩奖金,并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适当调整。实施新的薪酬制度后,领导班子成员薪酬分配由总部直接确定,与其他员工工资分配脱钩,不再在本单位领取工资性收入。

2.指导企业实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拟在今年组织实施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初步思路是:(1)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进一步调整员工收入关系

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工资收入明显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骨干员工,较大幅度提高其工资收入,并逐步与市场价位接轨;对工资收入已经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一般性劳动岗位人员,应逐步降低、至少不再增加其工资收入,今后,随着价位的变化再相应调整。(2)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资制度

在集团公司相对统一的基本工资制度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归并津贴补贴,简化工资结构,逐步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具体形式由各单位根据职工劳动特点、收入水平、收入构成、劳动人事配套改革程度等确定,单位内部可以是一种分配形式,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分配形式。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应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强化岗位工资的职能,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具体方案由各单位提出,报集团公司审批。

(3)以用好用活现有工资存量为主进行改革

由于集团公司人工成本总量已经较大,同时工资总额中奖金的比重已经较高,因此,今年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主要以调整工资结构、盘活工资存量为主,集团公司适当投入一定的工资增量。

3.努力推进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

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只有与用人制度、绩效考核等相关改革同步推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求基层单位必须结合实际进一步调整内部劳动组织结构和岗位设置,明确职责范围;在职位(岗位)分析基础上,明确上岗标准,实行竞争上岗;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评价体系。真正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动态用工机制。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三)探索建立集团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

由于现有劳动力市场价位中缺少石油行业特有工种(岗位),为适应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要求,拟探索建立集团公司内部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在对石油石化特有工种(岗位)员工工资收入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内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关系,提出特有工种(岗位)的指导价位,并定期发布,为企业调整各类人员收入关系提供参考。从参与市场竞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出发,集团公司工资分配尚存在很多不足;与国际国内同行相比,尽快建立稳定骨干、吸引人才的分配机制更显迫切。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以增强集团公司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

北京南开戈德公司帮助中石化集团实现条码化固定资产管理

文章关键子: 固定资产,资产管理软件,固定资

产管理软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资产清查,资产标签,资产条码管理

[应用背景] 徐州管道储运公司是中石化集团下属的公司,在全国有十几个省内有二级分支机构,每个二级分支机构又下属有十几个三级分支机构,分布在不同的地区,目前,需要资产总数为2万余件,总价值约70亿元,远期需要管理的资产在5万件左右。公司的资产统一由总部的资产处管理,资产处有专职管理人员3名,各地二级分支机构没有专职的资产管理人员,有1-2名兼职的人员管理,业务上归口总部资产处。

由于徐州管道储运公司是上市公司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每年都需要进行定期资产清查和盘点,曾经采用过资产铭牌的方式对资产进行标识。由于徐州管道储运公司的资产众多,分布100多个单位,通过最近的一次清查表明,资产的实际情况和企业ERP系统中财务模块中的记录出入比较大,许多资产的基本信息已经是账实不符,资产的实际状态和财务系统中也多有不符。

针对这种情况,徐州管道储运公司希望能够采用条码标签对资产进行标识,同时希望在日常管理(尤其是资产内部清查)过程中采用手持终端来完成,避免人为差错和清查工作中弄虚作假行为,从而减少账实不符的现象,从而避免资产的流失。因此,徐州管道储运公司*选择了由北京南开戈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条码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完成上述目标。[应用过程]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中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的进行日常操作数据的采集和记录的问题。由于资产的日常操作工作量大,环节多而繁琐,手工操作无法保证信息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即使采用了信息化系统信息进行管理,如果没有采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资产实物信息的采集仍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就无法避免因手工记录/录入可能带来的差错。而采用了资产条码标签后,通过应用手持条码采集终端,可以实现资产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同时许多业务,录入资产盘点、清查可以直接在手持终端上完成,从而大大降低了差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北京南开戈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多年的条码行业系统集成的经验,在充分研究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业务需求的基础上,推出了基于条码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有条有理”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条形码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识,通过条码技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标识后的资产在进行清查或日常管理中显示出条码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方便、快速、准确,大大提高了清查工作的效率,同时保证了信息流和资产实物流的对应。为解决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工作量大,繁琐、账实不符等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实施方案] [解决方案] 软件系统:“有条有理”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系统网络版 + SqlServer 2000 SP4中文版 手持条码终端:Symbol MC3090 打印机:Zebra 105SL 标签/碳带:PET 标签 + 树脂基碳带

[主要流程如下]

一、资产信息数据导入

徐州管道储运公司的所有资产都是先在ERP系统中进行登记,而后进过转资程序,纳入到资产管理的范畴,因此,所有资产的数据都是从从ERP系统导出,而后导入到资产条码管理系统中。系统支持多种格式的数据导入,如Excel、Access、DBF、XML、CSV等。

图1:资产数据导入界面

二、制作资产条码标签

考虑到徐州管道储运公司大多数资产的使用环境比较恶劣,为了保证资产标签的耐用性,资产标签采用的是PET材质的标签,采用树脂基的碳带打印,保证了资产标签的打印效果

图2:资产标签制作界面

三、资产清查/盘点

徐州管道储运公司使用固定资产条码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效的进行资产清查/盘点,防止盘点中人为的差错或弄虚作假。资产清查前首先要下载需要清查的资产的数据到手持条码终端上;而后到使用现场扫描资产条码;全部扫描完成后,上传清查数据到系统中。

图3:资产清查/盘点界面

四、手持条码终端操作

手持条码终端主要功能是完成资产清查/盘点、资产查询、资产条码采集等功能,通过采用手持条码终端采集资产编号,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会出现的差错和作假行为。[系统特点]

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借助条形码技术,针对固定资产管理中经常出现的实物与财务帐目不符的情况,以实物管理为特点,以化繁为简为目的。克服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依赖纸面单据或通过手工方式录入原始数据而带来的低效及错误,解决了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实物管理的问题,实现了信息流和实物流的统一,并且大大降低库管人员的工作强度高,提高工作效率。

灵活的数据采集方式:系统不仅提供了通过扫描器扫描或手工录入采集资产信息,还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利用该项功能,用户可以从文件、手持数据采集终端中导入数据,系统本身支持多种数据采集终端,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按照系统提供的数据导入导出规范,在其他类型数据采集终端上开发数据采集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本系统中所有需要进行资产信息录入的环节都提供数据导入导出。

强大的资产标签制作功能:用户利用系统提供的标签制作功能,可以根据自身单位的要求,自行定义标签的格式和内容,同时支持一维条码标签和二维条码标签。根据资产类别的不同,系统甚至可以为不同类别的资产定义不同类型的资产标签样式。

丰富易用的日常管理功能:本系统提供丰富的日常管理功能,包括资产卡片管理、录入、启用、转移、借用、维修、停用、退出等,各种功能操作都非常简单方便,操作员无须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使用,大大减少了误操作的几率。

所有单据、报表都提供预览和打印功能,并能导出生成pdf、xls、txt、rtf、jpg、html等多种格式的文件,便于用户日后处理。同时,所有报表的格式都是可以定制的,用户可以根据本单位的需要队报表格式进行修改和定制。

系统采用面相对象技术开发,实现了数据层、业务层、用户表示层(用户界面)的分离,可以挂接各种后台数据库。同时由于采用了多层架构,对于用户的特殊需求,通过很少的改动和定制就能满足要求,降低了用户的实施成本,具有极高的性能价格比。[效果分析]

1、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资产数据的整理和导入,修正了不少原来财务系统中的错误数据。

2、解决了固定资产实物的标识问题,实现了资产日常管理中数据的自动采集、录入。

3、通过对固定资产实物加贴标签,得到了最为准确的资产实物的信息。

4、规范了的资产实物日常管理的流程,将各分支机构资产日常的管理纳入到总部的监控之下。

5、实现了同Erp财务模块的对接和数据共享,确保了账实相符。

总之,通过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中应用条码技术,较好的解决了资产实物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效率和差错问题,大大提升了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为避免资产流失提供了技术的保障。

第四篇:培训安排及制度

培训安排

1,党校理论知识培训每周一次,一共四次。理论知识培训完之后,由小组长带领大家进行小组讨论,之后是分组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写实践报告;再之后是党校结业开始,最后是结业典礼。

2,按照惯例在理论学习中是要发党校教材的,但是今年这期党校正直中共十八大召开之际,因此校党委组织部决定各院先学习党的基本论理知识,等十八大开完后,再结合党的十八大的内容,印发新教材。

党校规章制度1、2、要求:上课不迟到、不旷课,不说话、不听歌、不能睡觉、不接打电话,对于布置的作业要及时上交,对于布置的任务要积极配合完成,请假用专用请假条。

处罚:

1、请假条先由组长签字后由请假人再向班主任请假,经班主任同意才视为请假。

2、无故旷课者直接开除。

3、请假一次在总分的基础上扣除2分/次,每人最多只有两次机会。

4、迟到扣除6分/次,时间超过半小时,扣除10分/次,每人最多两次

5、作业迟交扣除3分/次,不交扣6分/次,每人最多两次

6、交代任务不积极配合扣除5—10分/次

7、上课期间玩手机、讲话或者做其他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一次在总分的基础上扣20分。

对于其它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成绩为平时成绩50%+考试成绩50%平时和考试都得合格才可以结业

奖励:

1.活动中积极表现(拿出切实可行的好想法等)加3分/次

2.作业优秀加2分/次

3.任务优秀加2—6分/次

4.最后综合优秀者发证书

5.党课笔记规范(党课主题、时间、地点、主讲人、然后才是内容)

第五篇:农田水利论文

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农田水利这门,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农田水利学是研究农田中灌溉、排水等水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学科.灌溉与排水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科学。众所周知,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搞好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才举杯最基本的发展条件。因此,学好农田水利学是很重要的。

这学期我主要学习了下面一些内容,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灌水方法,灌溉渠道系统,灌溉水源和取水方式,田间排水,排水沟道系统,分区水利问题以及治理,灌溉排水管理与环境。学完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农田上面看似平凡简单的东西其实是包含了很多的学问了,学无止尽。

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一方面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另一方面也程度不同的窜在着各种不同不利因素。

1.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分布与耕地、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干旱缺水严重。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供水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严重,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目前,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达3.7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2000年,我国发生大面积干旱,全国累计受旱耕地面积达6亿亩,粮食减产约450亿公斤。灌溉工程管理工作也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部分工程配套不齐全,有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3.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严重,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工程效益衰减,加剧了洪涝干旱和风沙灾害。根据水质监测统计,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达600多亿吨,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全国地下水超采严重,已形成了部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导致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

农田水利建设是指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已达到631亿吨,这相当于我们每人每年排放40多吨的废污水,而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海。以长江流域为例,在废污水排放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分别占75%和25%左右,在流域涉及的18个省、市和自治区中,四川、湖北、湖南、江苏、上海和江西6省市的废污水排放量占流域总量的84.6%,是废污水的主要产生地。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有机物、石油类、挥发酚、氰化物、硫化物、汞、镉、铬、铅、砷等。在21个干流城市中,上海市排放的废污水量约占21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7%,武汉市占18.1%,南京市占15.8%,重庆市占8.8%;四大城市合计占73.4%,是长江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污染严重,长江岸边形成许多污染带,在干流21个城市中,重庆、岳阳、武汉、南京、镇江、上海6市累计形成了近600千米的污染带,长度占长江干流污染带总长的73%。

中国有悠久的农田水利建设的历史。早在夏商时期,人们就把土地规划成井田。井田即方块田,把土地按相等的面积作整齐划分,灌溉渠道布置在各块耕地之间。五代两宋时期建设了太湖圩田。明清时期建设了江汉平原的垸田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等。这些小型农田水利形式在以后得到继承和发展。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修建了许多近代灌溉工程,干支级渠道比较顺直整齐,但对田间渠系和田块没有及时进行建设和整修,田间工程配套不全。旱作灌区,土地不平整,大畦漫灌,水量浪费严重;水稻灌区串灌串排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合理灌溉、排水晒田,而且造成肥料流失、水量浪费。另一方面,田块面积小,形状不规则,与农业机械化生产很不适应因此,兴修水利,大力开展防洪,除涝,灌溉,治碱等水利工作,战胜洪涝,干旱,盐碱和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田水利这一古老的工程技术可以远溯至新时期时代,发展到现在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灌溉方法仍将以地面灌溉为主,喷,微灌面积会有较大的发展,为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衬砌渠道,管道输水和非充分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将日益发展,改进灌溉管理,提高自动化程度,电子计算机,激光,红外线遥测遥控等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灌溉中。

农田水利的研究对象最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另一方面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对于前者,一般采用灌溉措施和排水措施来达到目的。农田水分不足或者过多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作物的产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农田水,盐运动规律,探求土壤作物和水分,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指导排灌和改造中,低产田,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和地下水分,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研究节水灌溉的技术和理论,这是个重要的一环,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特别是缺水的地区,对此应该格外重视。研究不同地区灌排系统的合理布置,做到山水田林路总格智力,即便于灌排和控制地下水位,又适应机耕。研究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问题,研究灌排系统管理。对于,后者,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措施,一般分为蓄水保水措施和调水排水措施。现代农田水利技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在研究时仍需注意以下,首先在深入调查水量供需情况基础上,研究制定地区长远的水资源规划以及水土资源平衡措施。研究当地地面水,地下水,外来水的统一开发和联合运用,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寻求水资源系统的最优规划,扩建和运行方案。研究洪涝规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洪涝威胁,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福利问题,探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的水资源系统规划,管理和经济论证方法。

我相信,在总结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经验,坚持科学的态度,讲究经济效益从理论和技术上解决农田水利现代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农田水利学这门科学技术会不断的进步。

下载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田水利制度安排的几个前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田水利试卷

    河海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试题 名称:农田水利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三分) 1. 凋萎系数 2、作物需水量3、灌溉设计保证率 4、灌溉制度 5、日常水位6、排水承泻区 7、......

    农田水利计划

    农田水利建设2011年工作计划2011年是“十一五”规划最后一年,对圆满完成十一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十分关键的一年,按照《托里县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农田水利简报

    竹山县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六到位” 竹山县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呈现出良好态势。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共动工各类水利工......

    农田水利实施办法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建后补实施办法(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全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

    农田水利知识点

    农田水分状况:指农田土壤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状况及其相关的养分、通气、热状况 土壤水:通常将存在于非饱和带的水分称为土壤水,(土壤水是联系农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纽带,农田土......

    农田水利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该工程施工的依据,编制时对该工程施工组织机构设置、施工劳动力、材料、机械组织、施工现场总平面管理、施工进度计划......

    农田水利答题

    1.为加快农田水利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B,2016年5月17日,国务院公布《农田水利条例》 A保障国家水安全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2.D应当加......

    2011农田水利工作总结

    **区水务局2011年农田水利工作总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