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4 18:5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第一篇: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探讨影响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有利于对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脉络有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对促进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提高的发展对策。本文从商贸流通效率概念入手,通过对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商贸流通 效率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对策

改革开放后的短短三十多年里,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王国,而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商贸流通业。但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效率的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尤其区域间商贸流通效率的不平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的转型与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经产生深刻性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对国内物流效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关注和研究,他们指出与发达国家商贸流通效率相比,我国商贸流通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平衡趋势,且这一趋势日渐明显。其中商贸流通效率最高的地区为经济最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而商贸流通效率较为低下的地区则以中西部地区为主。区域商贸流通效率问题的日益凸显,长期对我国国家竞争优势也具有较大程度上的影响,推高通胀、阻碍产业升级、导致国家竞争优势的削弱等都是我国商贸流通效率问题的突出表现。如何提高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平衡发展,是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而在探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提升对策前,我们首先应对商贸流通效率的概念及影响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有一定了解。

商贸流通效率概念及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现状

(一)商贸流通效率概念

作为商品流通运行的组织载体,商贸流通产业不仅包括批发、零售日常用品,还包括住宿与餐饮等服务业,与此同时还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商贸流通中的流通顾名思义是商品的流通,即一系列商品的交换,通过商流、信息流、物流等将商品转换为相应的效益等。其中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权在实体经济中转移所引起的所有商务活动;物流是指商品实体空间在实体经济中转移所引起的所有经济活动;信息流则指商流、物流在实体经济中引起的相关信息的交互运动。

商贸流通效率主要与商品流通时间、流通速度以及流通费用相关,所以商贸流通效率包含多种含义,不仅是组织商品流通过程中投入产出关系,而且指商品流转环节中流转速率,同时指商品运输路线与运输方式的合理性。总体来说,商贸流通效率追求的是既定流通成本下商品流通产出的最大化。资本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即商品流通时间,商品的需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距离的远近,以及商品流通的交通和信息条件等,都会对商品流通时间产生影响。商品流通速度在商贸流通中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为对一定量商品周转目标完成时所需要的时间多少,其二为流通商品在资本周转率上所需的多少。商贸流通领域中所引起的经济活动费用,即为商品流通费用。除了商品从产地运输到销地的费用,流通领域中商品的保存、整理包装及商品买卖等产生的费用都属于商品流通费用。

(二)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现状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现代商贸流通业属于其中重要支柱与先导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从当前商贸流通现状来看,已经比较明显地滞后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综观流通问题,流通效率问题是其中内核。在我国,要提高国家竞争力,主要通过提高制造环节价格竞争力来实现,但随着制造业各种成本的不断上升,制造业优势逐渐弱化。大力发展流通产业为先导的现代服务业,在此大背景下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主攻方向,而促进经济运行中流通成本的降低,提升商贸流通效率又是重中之重。

现有研究表明,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到商贸流通业结构的影响,同时会受到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鲜明体现。商贸流通效率的演变,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中显示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近14年来,我国各年度的商贸流通效率以东部地区最高,中西部地区比较接近,均低于东部地区。从有效年份来看,全国发展有效年份为12年,即有效率为85.7%;东部地区效率有效年份为13年,即有效率为92.9%,唯一无效年份的效率值也与1非常接近;从全国有效年份来看,中西部年份几乎全部被划归到无效年份,从中西部总体效率上来看,西部地区最低且波动较小,中部区域相对东西区域来说波动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总体效率较高,而且在波动上趋势较小,可以说全国总体的效率水平均是依靠东部地区得到整体提高的。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我国流通组织运行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状态广泛诟病,使之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一项热点议题。在我国商贸流通理论界和实践者看来,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有关我国商贸流通组织效率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商贸流通效率低下困境的根源方面却少有涉及,缺乏对影响商贸流通效率尤其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因素的全面与系统性研究。从当前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来看,我国各区域之间差距仍然比较明显,这一现状的发生并非单纯地由某一种因素所致,而是诸多因素的共同结果。每种因素都具有不同的影响机理,在商贸流通业各个发展阶段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对我国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产生影响,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效率程度依次弱化格局的最终形成。研究影响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并提出相对的发展对策,是推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影响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

根据孙金秀的对我国30个省际商贸流通业数据的比较分析来看,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商贸流通业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而排在末五位的省份均位于西部地区。从区域上看,我国商贸流通业最发达的地区为东部,发展次之与发展最差的分别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这种结果除了与人们的认识一致外,在现实数据中也普遍得到了支持。综合来说,影响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地理区位与多种环境因素

地理区位因素从一般意义上看,是约束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因素。人口分布市场供求及资源分布等状况在不同的地理区位上均会有不同的状况,具有很大区位利益差异。沿江省份与沿海省份依靠水运可促进商贸流通运输成本的降低,而且与其他省份和国家的经济往来也比较方便,同时比内陆地区在资金、技术引进上具有更大的区位优势,因此商贸流通业发达,商贸流通效率较高。而内陆地区因运输成本较高、发展机遇较少等,自然在商贸流通效率方面较为低下。除了地理区位因素,区域各种环境因素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也具有较大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不同区域人们生活的基本信仰与生活准则,形成了区域生活方式的相对固定性。商贸流通作为一种经营活动必然会涉及区域生活方式与文化背景,且各个区域存在不同的差异性,而这些又是影响消费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进而会对商贸流通企业的经营成果产生影响。文化多元化的地区精神文化比较独立,商品货币意识更强,商贸流通效率也就越高,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商品交换意识较低,商贸流通效率相应也会降低。与此同时,政治与法律环境变化也会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影响,其影响是通过政治与法律对商贸流通产业产生的决策性决定的,这些宏观决策对商贸流通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区位不同,政策倾向也会不同,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因素

作为一种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受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大。工业化水平不同,市场供求、规模及产业结构等也会相应不同,而这些都会导致商贸流通设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并会相应地影响商贸流通渠道的构成与运行,从而影响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工业化水平越高,流通主体越活跃,流通网络与流通基础设施也就越发达,依托于这些运行的商贸流通业效率也就越高。从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业的不同来看,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态具有一致的影响。在影响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也不可忽略。商贸流通是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商品交换的累积与流通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城市的形成,而城市的规模化又会促进商贸流通密度经济的形成。简单商品流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趋向发达商品流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的发达程度呈正比,而随着城市化水平与商贸流通业的提高,商贸流通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城市化的进程不仅对商贸流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给商贸流通,为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例,因改革开放以来其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商贸流通业的步伐也随之被带动起来,商贸流通效率高于城市化进程缓慢区域。

(三)市场化与开放化程度因素

首先,商贸流通业发展,以市场为载体,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否,对商贸流通效率具有很大影响。不同区域市场化程度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商贸流通业发展环境的不同。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来看,在市场化程度上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市场体系的完善度也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给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比如,“义乌商圈”作为商贸流通产业的典型,就是得益于当地的市场化环境,商品的聚集促使市场交易成本下降,提高了商贸流通效率。且政府对商贸流通业的支持程度也与市场化发展水平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试点省份多选择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我国区域发展实际情况显示,市场化指数越高,商贸流通效率也会越高,这种提高是基于需求推动而来的,当市场条件开始成熟时,其会随之提高对商贸流通效率的要求,在市场化指数各种指数中商贸流通效率也算是其中之一。其次,区域开放化程度也会对商贸流通效率产生影响。就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看,开放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市场需求就越趋向多样化与国际化,对商贸流通区域内市场饱和的局限性也就有更大的突破动力,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寻找到更多的市场空间,拥有更多强强合作的机会,刺激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的地区,则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国际化流通程度,导致其流通效率发展缓慢。

(四)地区分工与信息流通因素

从分工与交换或流通关系的理论来看,因流通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是不同的,所以在区域流通产业的分工上也会呈现出地区性的不同,从而对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区域商贸流通分工的不同,对区域商贸流通交易效率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资源分布来看,全国人口的60%都位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全国商贸流通零售网点和就业人员数量上中西部地区却不到50%,这种地区分工的不同,必然会对我国区域商贸流效率产生影响。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流通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对区域商贸流通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现代商贸流通组成部分,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商品,但其对商贸流通的过程却发挥着先导性作用。目前流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也开始成为由信息化带动的全过程加速度运动。信息本身带有社会公用特征,从信息流通的规模与速度关系来看,两者呈现出明显的正比性。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会促进信息流通规模的扩大,信息所投注给商贸流通业的贡献就越大。现代商贸流通运动方式的核心特征,不仅体现在信息流通规模、速度、方式的扩大、加快及创新,还体现在信息带动与引领作用的发挥。信息的不对称,与其他影响商贸流通效率的因素一起,导致了我国各区域间商贸流通效率在起跑线上的差别。

提高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对策

(一)强化区域商贸流通发展规划与体制改革,打破区位制约因素

对于现代商贸流通效率问题,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快其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的规划,强化区域商贸流通体制改革。我国政策决策层与主流理论界,应正确认识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现状,对我国各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法规加快制定、实施和完善。还应促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逐步减少行政性税费、行政审批权等,促进商贸流通业营改增试点的加快推进。政府应简政放权,缓解和消除区域行政壁垒,使商贸流通领域中的体制性成本在宏观管理体制创新中得以降低,推动我国商贸流通领域市场化和工业化平衡的有效实现,打破区位制约因素,从政策上消除对商贸流通产业的歧视,并通过自身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商贸流通运行过程中的跨区域相关行政审批权,促进我国区域商贸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政府还应认识到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性质,基于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本质,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的步伐,从税收优惠上降低区域商贸流通的运营成本。另外,我国还应对商贸流通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进一步探索和构建,着力打破区域市场分割情况,促进商贸流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问题中,区位因素所形成的区域市场分割与协调发展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各地政府应对商贸流通跨区域协调机制不断探索,鼓励商贸流通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联盟等做强做大,促进规模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商贸流通运行效率的提升。

(二)加强区域商贸流通合作,提高区域商贸流通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度

加强区域商贸流通合作,是商贸流通的主流趋势,也是提高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迫切要求。尤其我国各省际地区之间的政府应积极倡导商贸流通行业的交流,通过协调与交流机制,推动区域商贸流通商业与具体企业间多层次、多形式合作的展开。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全面把握各地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新机遇和新增长点。区域商贸流通业应对区域内商业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同时应不断地扩大区域间商贸流通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区域政府应积极投入构建综合平台,以供省际间商贸流通项目更好地展开合作,促进区域商贸流通市场功能的开发,商贸流通投资、融资、管理等都应在综合平台中有所体现,以为区域商贸流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参考。我国区域商贸流通应通过合作举办国际性博览会,将各区域商贸流通业推荐和展示给全国及全世界。与此同时,我国各区域商业主管部门,应对全国统一性的商贸流通合作信息服务网络积极筹备建设,通过信息网络构建综合化商贸流通信息服务体系。我国各区域之间商贸流通产业可通过这一信息平台环境,实现信息的流通,使其信息的积聚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成为各区域商贸流通合作与沟通的枢纽平台,提高区域商贸流通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度,推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此外,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应培养商贸流通人才。各区域政府应加强对商贸流通人才培养的投入,启动专项资金,对高端商贸流通领域人才进行引进和培育,促进商贸流通业人才结构的优化,改善区域文化社会环境对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影响,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人员效率的提高,由人员效率的提高带动我国区域商贸流通的发展,改善其效率问题。

(三)加强建设区域商贸流通现代交通体系,提升区域商贸流通速度

区域商贸流通竞争力的强弱,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关,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加快又离不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条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交通运输体系都比较发达和完善。对于商贸流通效率较低的中西部区域,我国应加强对其现代商贸流通交通体系的建设。尤其对西部区域来说,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航空等方面,不仅建设水平落后于东部区域,在完善程度上也不及东部区域,长期以来的交通制约因素导致其区域商贸流通引资较为困难,进而导致该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阻碍了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也造成了商贸流通效率在该区域的交通瓶颈。中部地区虽然处于交通枢纽位置,但并未真正实现商贸流通业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客观要求,中部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交通体系建设也是重中之重。我国应深化中西部流通体制改革,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交通体系的建设,形成网络化的区域内部物流分工协作体系。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提升西部地区资源流通速度,努力推动中西部商贸流通大市场的形成,逐步改善中西部地区贸易条件。我国各区域可围绕一、二、三产业,建设多个具有针对性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通过拓展商贸流通中第三方物流配送业务,可实现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服务的共享,从而促进区域商贸流通速度的提升,提高区域商贸流通效率。

(四)加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构建,强化区域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开放性

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重构传统流通体系,加强对我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政府与市场的作用界限,是改善商贸流通低效率困境必须厘清的问题。关于政府与市场职能的论述,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明确表述,指出应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多地发挥,通过市场“无形的手”促进流通体系的构建和体制的改革。以阿里巴巴、京东等龙头电商企业为例,它们所代表的电子商务模式与组织创新,正是我国流通体系构建的新趋向,对我国流通体系的改革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对于推进改革,尤其是改革行政性垄断行业来说,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充分发挥“新流通”组织模式的作用,对我国商贸流通运行效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加强流通体系构建,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流通方式与先进流通技术,重新构造传统流通组织体系,对适应现代生产与消费方式的开放性现代流通体系进行构建。在空间分布上,我国应重视中部交通网络的重要性,以其作为依托,构建全国性商贸流通大市场。作为“五纵七横” 道路主干线中心,以中部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开放性及网络化的商贸流通开放性市场体系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在开放性区域商贸流通体系环境下,还可鼓励区域商贸流通连锁经营,发展区域大型商贸流通集团,逐步形成大宗商品的采购分销渠道网络体系,以产业化集群和专业化发展来推动区位优势大市场的衍生,通过省际联动打造快捷商贸流通运行过程,促进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提升。

面对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不平衡及普遍低下的现状,我国商贸流通业业界及区域政府应积极分析影响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强化区域商贸流通发展规划与体制改革,提高区域商贸流通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度,加强区域现代商贸流通交通体系建设和开放性市场体系构建,促进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的提高与协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守亭,俞彤晖.中国流通效率的测度与演进趋势[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吉利.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与效率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4(32)

3.孙金秀.现代流通业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基于中国30个省际数据的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6)

4.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课题组,宋则,依绍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

5.洪涛.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路径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12(12)

第二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

一、商贸流通业概述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商贸流通业及商品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商贸流通业是现代经济的火车头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不断启动市场、促进需求和消费不断升位的助推器。商贸流通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血脉和神经,是各种生产要素集结、整合与聚变的载体;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运用高新科技建立和发展现代化大商贸体系,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商贸流通业是城市繁荣发展的城市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中心;商贸流通业越发达,城市就越繁荣,就越具有竞争力、生命力和辐射力。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生产力与流通力的统一。在生产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流通力成为决定因素。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新经济增长点”所提供的利润,更依靠商贸流通业繁荣带来的土地、房产、劳动力及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普遍升值。名列世界竞争力前茅的新加坡,主要不在于其生产优势,而在于其强大的流通力;我国香港也是靠“商”成为国际大都市。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生产的发展,还必须重视商贸流通的投入和培植。只有将商贸流通业提高到优先发展产业的高度,才能促进城市发展和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提升城市经济的综合能力。

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8.1%;2010年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6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20.4%;2010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速达16.9%;

(二)覆盖城乡的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城市商贸流通业形成了以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等业态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505.2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368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32%上升为86.5%,东部地区的部分省市如上海、宁波等,人均商业面积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渠道在我国农村初步形成,新的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村镇。2010年底,全国累计建设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52万个,建成配送中心2667个,覆盖全国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

(三)流通现代化初步显现

2010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企业销售总额2.5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8%;电子商务蓬勃发展,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万亿元,网络购物交易额超过5200亿元;连锁集团物流配送(统一配送率达到63.4%)、网购物流配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蓬勃发展。

(四)流通主体呈多元化发展

目前已有50多家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在中国开设分店,外商零售企业开设的门店数量16757个,营业面积1733.7万平方米,占全部连锁零售企业的比重分别

为9.5%和14.7%;2009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10.7%,集体企业占2.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6.3%,私营企业占6.1%,其余混合所有制企业。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流通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现代化批发方式发展不足;零售业各业态发展不均衡;城乡流通发展不平衡,农民“买难”、“卖难”现象经常发生。

2、流通领域市场失序现象大量存在:缺少相应的流通标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部分行业准入门槛低,经营主体资质参差不齐,制假售假、商业欺诈、拖欠货款、坑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3、流通现代化、信息化程度亟待提高:很多流通企业的内部管理手段落后,特别是物流配送体系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造成流通速度慢,物流总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1%,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率居高不下,最高的果蔬类已经达到30%,最低的肉类也有12%。

4、流通市场主体能力不强:流通领域经营主体360万家,但是大型流通企业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1%。连锁百强第一的苏宁集团,年销售额仅相当于沃尔玛集团销售规模的3.8%。

5、政策体制问题亟待解决:连锁企业汇总纳税无法实施。

三、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商贸流通业对促进消费、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将由资源约束型逐步转变为需求约束型,“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将压倒“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随着消费者权利整体地向上位移,商贸流通业必将占据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

(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加强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继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确立服务经济之后,若干中等收入国家也逐步开始向服务经济转型,而在服务业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商贸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得到明显上升。据统计,我国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7%,其中,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5.5%,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5.6%。由此可见,经济危机爆发后虽然投资与净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贡献率开始下降,但是由于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却在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凸显。

(二)引导生产的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流通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其中需求是构成市场的基础。依据市场需求导向组织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以市场为中心”的理念成为主导,生产、流通、消费之间日益表现出“生产企业围着商贸企业转,商贸企业围着市场需求转”的特点,处于整个经济活动末端环节的商贸流通业因为控制了整个销售网络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正积极对其上游产业——生产制造业领域进行投资: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取得价格优势,而且可以保证稳定的供求关系,防止经营活动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商贸流通业通过整合生产环节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先导优势。现实已经表明,商贸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正在日益强大。

(三)引导消费的功能日益显现

在新经济背景下,商品市场具有的“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的四大功能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广泛应用,已经逐步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经营理念的不断更新,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倾向。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市场、大型购物中心以及网上交易平台等现代化商业设施已经成为国际国内贸易的主要实现地、流行时尚的前沿传播地和高端服务业的策源地。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融合正在催生着批零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其不仅进一步简化了流通程序,提高了流通效率,而且因其对消费需求更加敏感而与消费终端的关系更加紧密。

(四)对供应链整合的功能不断强大

商贸流通业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看出,整条商品供应链上制造业是最低端的,最具有赚钱效应的是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因此,商贸流通业一方面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内部组织管理模式的优化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技术手段与供应商的供应链从流程到信息都实现了协同管理。通过从采购订单、发货入库到结算清单、付款对账等主干流程和环节的全面整合,双方均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和互动。目前,苏宁已经与三星、海尔、摩托罗拉等大型生产企业建立了这种直联的B2B供应链合作关系,供应商可以进入苏宁的系统里,随时查看自己产品的销售进度和库存情况,在减少业务沟通成本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凭借对消费需求的高度敏感及时向生产领域反馈市场信息,生产企业获得反馈信息后不断通过对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等环节进行整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开发自有产品品牌,从而使商品具有了更加强大的价格和品牌优势。

四、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总体上全球经济形势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几年,美国、日本、欧洲都将保持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国际资本流动更趋活跃,国际市场需求更趋旺盛,客观上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

从国内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以住、行为代表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住房、电信和汽车等产业高速成长,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政府职能转换、整顿市场秩序取得积极成效,民间投资加速,企业素质总体改善,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这对扩大招商引资、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市场消费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度过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后,国内关税继续降低,各项非关税措施取消,外商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放宽,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势头加快,对利用外资和扩大外贸进出口将产生积极影响。CEPA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区域合作步入实质性阶段、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都将对区域经济扩大贸易、扩大引进资本、技术、人才,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活跃市场等带来巨大的机遇。

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实施现代化战略,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

商贸流通业实施现代化战略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商贸流通现代化。构筑商贸流通业信息平台,通过吸纳、采用各种先进的商贸流通经营、管理新技术、新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推进商贸流通业和商流的网络化,通过现代化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二是与科教

兴国战略相结合,提高商贸服务业科技含量。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潮流,加大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力度,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提高商贸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三是紧跟经济全球化进程,把流通现代化发展摆到商贸发展的重要位置,使之成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推进流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重点加快连锁商业的发展,以连锁商业为突破口,推动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转变,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逐步确立连锁经营在商贸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

(二)实施集约化战略,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

实施集约化战略,首先应以大企业、大集团、大市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各类要素向优势资本、优势企业的集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构筑起商贸流通集聚辐射的新平台。建立以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培育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其次以引导、协调、规范、扶持为主要抓手,优化企业发展战略,培育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商贸流通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发展战略,包括经营、业态、品牌、扩张、并购、人才等方面,做到科学领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把连锁经营与企业并购结合起来,做到立信中创业、做强中做大、规范中发展,做强做大企业。

(三)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区域商贸流通经济发展

首先,应以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为着力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商业特别是主城商业的辐射作用,与新农村、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城乡消费市场更趋开放活跃,实现城乡联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以建设区域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完善商品市场、现代流通、法制建设、监测调控、商业信用五个体系。三是抓住确立各类经济带的机遇,建立网络化的区域市场体系,大力提升大型市场水平,大力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会展业,实现生活服务、产业服务和流通辐射的三大功能,建设具有强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大量聚散,提高聚合辐射能力,实现对周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聚集。

(四)实施产业互动发展战略,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

产业互动发展,能够为商贸流通业创造新的机遇和空间。首先,以产业链为基础,加强产业间的互动,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推动商贸流通产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和旅游、文化等三产业的互促互动,农工商联手开拓繁荣市场,深度融合发展。其次,自觉适应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要求,以规划为龙头,突破传统商业布局观念,拉开中心城市骨架,加快形成若干个以商业功能区为基础、错位竞争、有序支撑、层次清晰的商圈。实施内外贸一体化战略,消除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带垒,培育内外贸一体化企业主体,形成内贸促进外贸、外贸拉动内贸的内外贸一体化市场格局。最后,与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相结合,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建设区域性物流网络,要以中心城为依托,连接一批大中型的储运、批发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产业走廊。

(五)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能力

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首先应抓住国际商业资本和各类区域外商业资本对营销网络开拓的机遇,适时调整引资重点,加强对国际知名商业的引进力度,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开放度,提升区域商贸流通业的水平。其次,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动商贸服务业国际化同样是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提高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抓住我国融入WTO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有效地利用国际商业资本,全面与国际商贸服务业发展接轨。另一方面,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独资、合资、合作方式和连锁代理等渠道,建立国际市场贸易网络;以贸易网络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建立市场信息网络;利用各种运输渠道和储运企业建立国际物流网络;以区域传统、特色的加工技术为基础,建立商贸流通服务网络。

六、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一)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城市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服务网点,支持大型超市与农村合作组织对接,改造升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要“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健康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

(二)我国《政府工作报告》

在我国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的工作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超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加强农村和中小城市商贸流通,推动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服务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项治理行动”。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宏观战略中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要求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强烈意识到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之一。

七、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流通业的法制体系及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目前流通体制的基本情况,从三个方面加强立法工作:一是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二是规范企业竞争行为;三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快流通行业标准的建设。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备的商品流通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二)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

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要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切实解决各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三)重视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加快人才储备和培养人才的竞争将日益成为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焦点。同时,符合现代流通业发展要求的人才资源的短缺,也是中外企业发展普遍的“瓶颈”。未来几年,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一是在高等院校中设立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专业,为流通现代化培养后备人才;二是设立流通现代化人才培养基金,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三是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领域进行执业资格认证,并纳入劳动部的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系列。

(四)开源节流,提高流通效率

提高流通效率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开源即增加收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应坚持薄利多销,以薄利吸引人,以多销带来效益。节流即节约成本和费用,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通过契约化的方式,使零售商和专业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一步形成物流联盟,可以减少交易的频率和交易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

(五)大力发展连锁经营

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一是在地区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资产重组、参股控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现有连锁企业的规模,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二是在业态上,从目前的以超市、百货连锁企业为主,向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发展。三是在行业上,在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行集中管理和专营专卖制度的行业,以及新兴服务业中积极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在形式上,在直营连锁不断完善和规范的同时,选择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管理基础好的企业,积极探索特许经营的发展模式。

(六)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

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塑造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配送格局。一是加强连锁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二是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三是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辅材料及零部件的配送业务,逐步建立钢材剪切加工、混凝土、玻璃加工、日用化工产品、食品等专业化的加工配送中心,不断扩大配送品种范围,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稳妥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做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快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抓好重要标准规范的制定推广和数字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标准为前提、以数据为基础的社会化服务平台,为中小流通企业服务。进一步提高流通基础信息的规范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流通企业对信息增值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大型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挖掘系统的建设,提高流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效率;继续开展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一是在钢材、电子、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中,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上下游客户的网上采购,探索传统产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二是在粮食、棉花、食糖、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中建立专业网络系统,探索有形市场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三是探索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模式,利用连锁店铺的有形网络,通过开办网上商店,拓展经营品种与业务范围。四是探索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电子商务不同的发展模式。

21世纪是商业经济和流通经济的世纪,是产业聚积的世纪。我们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珍惜入世后短暂的保护期,抓紧培育龙头企业,夯实内功,加快我国流通产业与国际接轨,加速实现流通现代化,不断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流通竞争力。

第三篇: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探析

2013年山东省东营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探析 2013年,东营市消费品市场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据初步测算,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低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增速在全省17市中排第三位。

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54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餐饮收入3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

按限额标准分,限上市场实现零售额39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限下市场实现零售额1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

(一)从全年运行看,消费品市场总体呈现缓中趋稳、逐步向好态势。2013年,消费品市场运行态势总体表现为:增速逐季回升,总体增长向好。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84%;二季度同比增长13.27%,增幅比一季度回升了0.43个百分点;三季度同比增长13.32%,增幅比二季度回升了0.05个百分点;四季度同比增长14.36%,增幅比三季度回升了1.04个百分点。

(二)从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比重大,乡村市场增速快于城镇。2013年,全年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515.8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1%,比上年增长13.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9.6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乡村增速快于城镇3.0个百分点。

(三)从行业发展看,批发零售业平稳增长,住宿餐饮业持续低迷。2013年,我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4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9.14亿元,比上年增长0.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

(四)从消费需求看,升级类商品依旧热销,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

1、基本生活类商品增长平缓。从2013年限上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零售额40.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零售额43.89亿元,比上年增长5.1%;日用品类实现零售额8.56亿元,比上年增长7.7%。

2、消费升级类商品依旧热销。随着近年来我市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消费热点从原来的基本生活资料类转向消费升级类商品。2013年,金银珠宝类实现零售额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实现零售额2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汽车类实现零售额9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

3、居住类商品增速回升。随着我市房地产市场出现小幅回暖,居住类商品增速也有所回升。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4.40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增速比上年提高53.9个百分点;五金、电料类实现零售额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增速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家具类实现零售额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增速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

二、制约消费品市场增长的因素

(一)经济存在下行压力,25大类商品中一半多商品销售增幅明显回落。从2013年限上商品销售分类情况看,25大类商品中仅有12大类商品比上年增速有所提高,其他13大类商品增速回落。如石油及制品类比上年增长20.4%、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17.7%、办公用品类比上年增长16.5%、服装类比上年增长11.0%,增速分别回落了17.5、13.4、11.6、11.2个百分点。

(二)物价上涨的压力,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依然较大。2013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增幅为2.0%,其中食品类上涨5.0%,通胀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压力和对居民消费预期的影响依然较大,再加上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居民财产

性收入增幅放缓,将使居民消费行为更加谨慎和保守,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居民即期消费和持久性消费支出。

(三)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影响消费预期。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增速有所放缓。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83元,比上年增长9.8%,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00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

(四)消费刺激政策的退出和厉行节约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影响了团体消费。家电、汽车节能补贴政策和家电下乡政策相继结束,后续刺激消费政策尚未出台,消费刺激政策进入空档期,消费增长缺乏政策动力支持。受“八项规定”厉行节约政策的影响,高端消费、团体消费明显缩减,高端餐饮企业收入和相关商品销售增速下降较快。2013年,我市过亿元的住宿餐饮业单位减少一家,零售额减少2.1亿元;零售额过五千万的住宿餐饮单位减少两家,零售额额减少1.6亿元。

三、扩大消费品市场的途径探索

(一)深化改革,开拓新型消费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逐步发生转变,要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设施,健全和完善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消费信贷,适应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适时引导居民将消费需求重点转向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旅游等方面,推动和促进文化消费、旅游消费、节日消费、健身、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二)稳定物价,增强居民消费信心。物价上涨是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居民在物价高位运行下,生活负担加重,最终会影响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对此,一要进一步稳定物价水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特别是把抑制粮油、蔬菜、肉蛋禽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二要切实做好消费品的物流供给,减少流转环节,降低成本;三要严厉打击价格欺诈等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消费者利益。

(三)增加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只有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能增强居民消费信心,进而增加消费支出,最终刺激消费品市场发展。对此,一要建立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推动收入分配改革,不断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并逐步缩小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二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解除居民后顾之忧,减轻居民未来支出压力进而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

(四)转型发展,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力推节俭、降低公务消费,对政府部门“三公”消费和国有企业商务消费起到了极大的抑制作用,对消费企业的营销产生较大影响。一是企业要适时转变经营思路,调整经营策略,在调整经营范围、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二是支持多领域经营的连锁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营销,由传统零售商向电子商务应用企业转变,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消费模式,避免消费外流。三是对受影响较大的中高档住宿餐饮企业,要积极调整,重新进行市场定位,提供大众化个性化服务,以品牌影响力、优质服务和优美环境来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四篇:影响我国超市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探析

影响我国超市发展的因素及对策探析

——以无锡超市为例

一、我国超市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超市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当时还是一些较为传统的食杂店形态。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连锁企业的分店规模一般不超过10家。90年代后期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综合超市、大型超市、便利店等业态开始出现,外资也开始大量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跨国企业在沿海地区快速布点。

根据统计,2006年底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集团(企业)数为477家,比2005年增加了71家。其中内资企业422家,同比增加了66家;港澳台商投资及外商投资企业55家,增加了5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门店数全国共23233个,比2005年的18924个增加了4309个。门店数最多的为江苏省,达到5000多家,浙江、上海分别为2000多家,北京、山东、湖北、河南分别为1000多家。其余省份相对较少,尤其西部很多省份都不到30家,地区分布极其不平衡。

根据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近几年中国零售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本土超市大多以连锁店的形式快速地进行规模扩张,竞争者与日俱增。由于竞争的加剧使得行业利润逐步下滑,外资卖场也加快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国内的本土连锁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本土超市就必须对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制约本身发展的因素和瓶颈,制定相应的对策,使得自身得到发展和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我国超市发展的因素分析——以无锡超市为例

众所周知,一个超市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其顾客的多寡——“顾客是上帝”——只有这些“上帝”愿意光顾你的这家超市,那么你才是成功的。而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这些“上帝”的选择呢?

1、地理位置因素

通常大型超市选择在城乡结合部的主干道附近。这样既避免了市中心和市区的交通拥挤,又因土地价格相对便宜,降低了投资风险。同时,选址还适应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前占据区位优势。其辐射半径可达数十千米。

无锡大润发超市地处梁青路与青祁路路口。它的选址极佳,周围是很多的居民区,而且距离大学城及梅园的几所高校很近,占据了大学生这个巨大的市场。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在来大润发超市的消费者中有大约70%来自滨湖区,10%来自南长区,北塘区和锡山区分别占8%,崇安区和惠山区分别占2%。

家乐福(清扬路店)位于无锡南长区清扬路39号,是清扬路和永乐路交界处,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也是居民密集区。根据调查有42%的顾客来自滨湖区,40%的顾客来自南长区,北塘区和崇安区分别占8%,锡山区占2%。

我们可以看出超市绝大多数的顾客来自超市附近的区域,由此得出超市的选

址非常重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新进入无锡市场的沃尔玛超市,由于“阳光城市家园”的入住率不是很高,所以显得比较冷清。

2、价格因素

无论什么时候价格都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客流量的因素。物美价廉的商品永远都受到大家的欢迎,尤其是在这种大众消费的超市里。顾客在超市经常购买的商品中,日用品、一般食品、果菜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48%、27%、14%。这些商品在质量相对无差别的情况下,对价格富有弹性。而参加调查的顾客的收入情况为:收入在1000元/月以下的占39%,1000-2000元/月的占42%,2000-3000元/月占17%,3000元/月以上占8%。可以看出来超市的大多数消费者是工薪阶层,对价格有相当高的敏感度,所以各地的超市进行促销的时候发生大家疯抢的场面也不足为奇。推出特价商品也一直是各家超市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之一。如家乐福超市的低价承诺“如您发现五公里内有同类超市相同产品价格低于本店,我们将补您五倍差额”就是很好的吸引顾客的营销方法。

3、交通因素

交通便利与否对于一家大型超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家超市的交通不便利,它的客流量就绝对不可能多。

通过调查显示,顾客去超市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乘公交和电瓶车。其中大润发的消费者选择公交的占40%,电瓶车的26%;家乐福的消费者选择公交的占52%,电瓶车的31%。虽然各大超市相继开通了各个路线的免费接送班车,来弥补公交路线的制约和不足,但是由于往返时间和停靠站点的限制,免费班车并不是顾客的主要交通方式。大润发选择免费班车的顾客占9%,而家乐福的只占到2%。我们发现电瓶车的停车场都比较拥挤,应该加强对电瓶车停放的管理有效地利用场地。

举例来说:最近由于取消了95路在大润发的返程停靠站,这使得我们大学城的同学们从大润发回学校时很不方便。而105路开通了大站车,把到乐购、家乐福的时间大大缩短,很多的同学于是选择了乐购、家乐福,因为这里有105路公交车停靠站,往返都比较方便。

4、购物环境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消费环境的选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些收入较高的群体,购物环境可能超过其他因素而成为影响其选择超市的最主要原因。人们希望享受每一次消费过程,不愿被拥挤、喧杂等环境影响了心情。《超市购物环境标准》对超市卖场环境、营销设施设备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及量化指标,此外还强调了超市购物环境的人性化要求。如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14.6%的消费者认为大润发超市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它的购物环境。大润发在各个节假日里把店面用各种装饰材料来装饰,播放着各种优美的音乐,营业员穿着节日的服装,这都会使消费者拥有愉快的心情,使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达到双赢的目的。

例如在调查过程中“对超市最不满意的地方”有72%的顾客选择是收银台拥挤,这个现象在各个超市都普遍存在特别是人流高峰时段。超市应该想办法予以缓解,比如可以分时段的增加开放收银台,提高收银员的收银效率。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顾客满意了,老顾客留住了,还会通过消费者的口头宣传带来更多的顾客。

5、服务态度

超市给人的感觉不应该仅仅是低价的形象,低价能够吸引顾客,但却不能长

久留住顾客。为顾客提供周到的服务,营业人员对待顾客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这些都会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对某次服务不满意或者受到营业人员冷言冷语的不礼貌对待,那么这个影响将永远留在顾客的心里,甚至永远的失去这个顾客。例如大润发超市为顾客提供了免费办理会员卡、免费安装空调、免费修改裤长等十项免费服务,在调查过程中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大润发最满意的地方是它的服务。

三、内资超市与外资超市的优劣势比较

在1992年以前,因为禁止外商进入零售业,我国超市业也是一直处于相对封闭式的发展状态。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政府承诺,2002年前,开放所有省会城市,允许外商控股;到目前为止,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己有半数以上进入中国,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吉之岛、马来西亚的百盛等。与外资超市相比,内资超市有着明显的不足,但也具有自身的优势。

1、我国超市的主要劣势:

(1)超市规模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

近几年来,我国的超市业得到迅猛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超市相比。规模小是我国超市业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由于资金、体制、经验等方面的制约,我国的超市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无论我国超市企业的连锁店数量和销售额还是超市的单体规模都很难与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外资超市相比。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超市领头羊华联超市有近千家连锁店,而每个店的年平均销售额才1000万元左右。超市业的经营发展是讲求规模的,这样的小店连锁,虽然整体规模上去了,但单店的盈利能力有限,且不具有竞争优势。

(2)销售力、整体营销水平较弱

外资超市在营销方面十分注重,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不断改进促销方法。例如他们在实施价格促销策略时,往往会将其与其他促销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他们还尤为重视特价品的陈列,将最吸引人的特价品放置在商场入口特设的陈列架上,其余分别陈列在店内各处,力求使消费者走完商场一周,才能全部看完商场推出的特价品,这样无形中延长了消费者的逗留时间,促使消费者在寻找特价商品时顺便购买其他的非特价品。国内超市也经常开展各种促销活动,遗憾的是他们一方面促销方法单一,没有变化;另一方面没有将这些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因而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种整合营销能力的缺乏也使得超市核心竞争力大大削弱。

2、我国超市的主要优势:

(1)本土优势

比起外国的超市我们更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更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心态,能更好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只要发挥好我们这方面的优势,在营销、促销方面加以有效利用,会比外资超市达到更好的效果。

(2)政府支持

我国超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着行政的干预。政府对超市的发展予以指导和政策扶持,这种特性决定着中国超市的发展在速度和进程上可能要远远超过其它国家。比方说,国外超市从食品基础上分离成长出小型便利店,又发展到GMS

和仓储式超市,其间花了不少时间,而在中国,这些超市形态的出现其间只花了五年时间。

四、对策及建议

1、主动寻找市场机遇

我们通过调查得知选址是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选择在哪里开店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城市,而应该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我国对外资超市的开放较晚,而我国又是地域广阔的国家,外资主要还是先进入了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但在西部地区以及一些处于二三线的城市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三线城市超市业发展有良好前景。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一线市场已经处于一个基本饱和状态,网络资源有限,发展空间较小,竞争激烈,进入成本也高,与其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城市“肉搏”,不如以退求进。此外还有更广阔的农村市场,这是沃尔玛的成功之路,我国超市也可以借鉴它的成功经验,调整战略,营销手段等来适应农村市场。这样可以避开竞争激烈的城市寻找市场的突破点,挖掘潜在市场,主动出击占领市场。

2、规模化经营

降低价格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但不能以降低利润为代价来取得价格上的低廉,那么就必须考虑如何降低成本。规模化是商业企业实现效益、降低成本的基本。我们本土超市想与大型外资超市竞争,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据专家预测,对于300-5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而言,只有当连锁店超过15家,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小规模经营不仅在进货方面形成不了批量优势,难以降低成本,而且由于定位雷同,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也受到了限制,很难同大型国外超市竞争。我国超市应综合运用不同手段实行大规模连锁,比如通过自建、兼并、联合等方式。通过大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实现进货的批量优势,降低成本,从而在价格上也取得了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自己统一的配送中心,实现集中采购、集中库存、集中运输、统一配送,从而节约了营运成本。

3、改变经营观念

目前许多超市还没有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盲目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诉不闻不问,久而久之失去了很多的顾客。尤其是本土超市,在外资大卖场进入后,价格上不再占有优势,这时,富有个性的优质顾客服务才是竞争优势。

我们必须改变经营观念,时刻以顾客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购物环境、加强营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把“令消费者满意”作为经营的最终目标。假使消费者有一次的消费经历不满意那么将有可能永远的失去这个顾客,老百姓的口碑远比花费百万千万做的广告有效得多,他可能向周围的人抱怨,于是又失去了更多的顾客。超市是人们消费频率很高的场所,51%的被调查者表示大约一个星期来超市购物一次,这样计算下来失去一名顾客的损失就相当大。如大润发超市的会员制度,定期的推出会员价商品,发放促销彩页,及时妥帖的处理顾客的投诉都是培养忠诚顾客的途径。

4、差异化经营

大型综合超市成为中国零售业中的第一主力业态只化了约6年的时间,而又过了几年在中国主要的一线城市逐步地进入了饱和期。我们发现这些大型综合超

市无论是规模,产品,营销,基本上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除了加强本身的实力与其正面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的突围方法。比如特色经营,小型化经营,24小时经营等。弥补这些空白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也会拥有一席之地。最好的例子就是我们学校里的水果超市,虽然永安超市里也有水果出售,但对于一些只想买水果的同学就不愿意去永安超市,因为我们的购买目的很明确,不必要浪费更多的时间在我们不需要的商品上面。

总之,面对强大的外资企业中国商家不应该怕,而应通过转变经营观念,改变经营方式,用现代营销理念指导自己的经营管理,勇敢地迎接挑战。

第五篇: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保险与精算课程结课论文

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11002040101艾岸

摘要: 寿险是人身保险的组成部分,人身保险包括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保险,可以说寿险是人身保险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种类,无论我国还是国外,人寿保险的业务量都占人身保险的绝大部分。

关键词:寿险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寿险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寿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寿险业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所形成合力的方向和力度,决定着寿险业的发 展方向和速度。为扩大寿险市场,增加我国寿险业的收入,提高我国寿险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一个有效办法就是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对寿险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能据环境变迁响应作出对策调整。影响寿险业发展的因素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有寿险价格和收入,问接因素有经济因素(如GDP,储蓄水平),政治法律制度因素,科技进步因素,人文结构和社会变迁因素,通货膨胀因素,对外开放的压力以及相近或同行业发展快慢等诸多因素。可见衡量影响寿险发展规模因素的变量不只一个,而且有的因素很难量化。就内部因素中的寿险价格而言,寿险价格受寿险需求的影响,而需求又受收入的影响,所以有些因素不能直接作为分析寿险收入的量化指标。同时,我国对保险经济作量化研究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人寿保险的需求研究不多,且大多数仅是定性分析,使得人们对特定时期或特定区域影响人寿保险需求的因素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及其显著性程度很难有明确地把握。

(一)直接因素

1.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寿险业起步较晚,虽然期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管理人才,但随着经营主体不断增多,机构不断扩张,造成很多寿险公司分支机构的管理者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2.营销人才匮乏

我国个人寿险营销员有上百万的规模’,但一直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高效的寿险销售队伍。目前这支队伍的特点表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营销队伍不稳定,脱落率高。目前很多寿险公司仍采取“广招勤换”的人海战术,营销员一年期的留存率仅在30%左右,营销队伍始终无法稳定。

(2)营销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这支队伍中低学历者占大多数,30岁以上的超过60%。加上公司没有提供系统的、针对性的培训,人员大量脱落是必然,一段时期以后就会出现增员困难、脱落率高的局面,这对寿险发展极

为不利[1]。

3.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差异

寿险营销是在树立保险公司形象的基础上,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进而达到长期销售产品的目的。寿险推销只是寿险营销中的一种方法,偏重的是短期利益,是为获得服务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目前寿险市场正处于人世后有限的保护期内。强烈的紧迫感使国内各家寿险公司在近几年内力拼保费规模,争取在保险市场全面开放时有较好的竞争地位。因此国内寿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业务规模。强调增长速度,而导致了许多寿险公司经营行为短视,片面地强调寿险推销,而忽视了寿险营销的其他环节,缺乏长期发展战略的经营理念。比如:盲目地设立新机构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无选择地增员,而没有给营销员提供系统、长期的培-OJl;过分依赖险种炒作等。另外,寿险公司与其代理人通过签定代理合同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但在保单的销售过程中,保险公司无法完全了解营销员的行动和客户情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代理合同是不完全契约,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以对付契约的不完全性。寿险推销本身就偏重于短期利益,加上公司没有有效的制度对营销员加以管理,营销员在推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违规行为。

4.寿险营销与寿险推销的侧重点不同

寿险营销和推销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前者的侧重点是通过投保人的满意而获利,而后者则是通过直接销售来获利。寿险公司不仅要在保险产品上使投保人满意。更要给投保人提供满意的服务。西方经济学家认为:70%的客户流失是因为服务水平的欠缺,争取一个新客户要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费用高6—10倍。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便可使营业额增长20%左右。客户不满意时,可能有75.3%的人 停止或减少购买,每一位投诉的客户身后,有49位不满意没吭声的顾客。投诉后得到迅速解决会有82%的客户重新购买[2]。虽然各家寿险公司都把“客户至上”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经营宗旨,但从目前很多公司的经营重点、费用预算、人员配备及员工晋升与收入的评判标准难以看出“客户至上”的经营宗旨。

(二)间接因素

1.市场利率水平

市场利率水平直接影响居民对寿险保单的投资决策。寿险保单不仅具有风险的保障作用,同时也具备投资功能,可作为投资工具应用于居民的资产投资组合当中。这就出现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与居民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因为居民投资工具还有银行储蓄、股票等。居民决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寿险保单作为一种投资工具,与银行存款相比,收益率要高一些,但是期限一般较长,流动性要差一些。由于当居民预期市场利率要下跌时会比较倾向于长

期性的投资,因此当市场利率下跌时居民对寿险保单的偏好会增加。

2.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可以通过影响居民购买力水平来改变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当居民预计物价会变化时,居民便会对未来的消费倾向做出调整。对于寿险产品来说,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保单实际价值就会降低,居民持有同样金融资产的未来购买力水平就会下降,因此,如果居民预计通货膨胀率上涨,居民便会减少寿险产品的购买;反之,居民会增加寿险产品的购买。作者在此选择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计算的通货膨胀率指数来进行分析。当然,通货膨胀率指数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而影响居民的实际消费行为的,因而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3.银行利率

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大部分被要求存人银行。并保证获得银行的一年定期名义利率。因此,银行利率对我国的寿险需求有影响。对于保险性和储蓄性相结合的而储蓄成分偏重的寿险保单,如果其名义预定利率低于银行的一年定期名义利率,可能出现保险不如储蓄的情况,进而阻止了保险的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使得现实需求减少。2004年10月29日,在经过连续八次降息后。我国首次提高银行利率,其中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从原来的1.98%上升至2.25%。

4.人口老龄化

社会老龄化是社会进步,是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水平提高的综合表现,也是社会文明、国家工业化、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口高龄化使得养老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国家统计局 1997 年曾在1%人口中作过抽样调查,以 65 岁作为老龄线,老龄人口已达 8700 万,占总人口的 7%。同 1982 年人口普查的数字相比,老龄人口在 15 年间增加了 3772 万,年均递增3.9%,而同期总人口年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的均值。世纪之交时,中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 1.3亿,占总人口的 10% 以上,到 2025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8 亿,占总数的 18%,到 2050 年将达到 4 亿多。也就是说,届时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亚洲老年人口总数的 1/2,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 1/5。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之快,高龄人口之多,是世界人口发展史上前有未有的。面对市场风险,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也没有能力对付发生的负面后果。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这一“弱势群体”对我国寿险业发展影响最大

[3]。

5.社会保障或社会保险

直到1995年,我国占人口总数约2.5%的政府雇员或工作人员,受益于政府支

出保险费的强制养老和医疗保险。同时大约占整个人口12%的国有企业雇员或职工,也享有强制性的医疗保险保障。另外,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寿险需求。

6、国民收入与储蓄状况

不同收入的人对于生活有着不同的追求,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必要生活需求之后,人们对于安全、保障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而寿险就是人们在满足必要生活之后为保障生活安定而发生的支出。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人可支配收入与其购买的寿险相关性更高,且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从1991年到2001年的11年间期末储蓄余额由9241.6亿元增至73762.4亿元,年均增长量为63.47%,人均储蓄余额由797.9元增至5779.5元。储蓄的增加必然促使居民在储蓄结构上进行合理规划,一部分储蓄资金由银行存款转向保险账户。可见投保的前提是收入的提高而使得剩余资金的闲置。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口老龄化、利率水平和通货膨胀率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另外我们还应:

1、加大城市化进程,提高社保覆盖范围;

2、加强国家对社保的投入及对统筹资金的运用;

3、降低银行利率,促进银行储蓄向保险储蓄的转化;

4、量化影响因素,注重定量分析;

5、应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生活。

参考文献

[1] 钟立灿.我国寿险业影响因素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4)

[2] 史灏琳.影响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因素.经济观察,2004(5)

[3] 郑健壮, 孙维良.我国寿险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4)

下载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区域商贸流通效率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与推进对策

    我国城镇化影响因素与推进对策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城镇化将引发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浅析影响我国航运业发展的若干因素及对策

    上海海事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航运业是服务贸易一种,包括国际海上运输、航运辅助服务以及港口服务。随着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航运业由于其价格低、载货量大等优点,成为国际贸......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村流通设施发展现状及对策 宋茂华 【摘要】本论文介绍了我国农村流通设施面临着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流通设施建设较城市流通设施滞后、重生产设施建设、轻......

    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分析

    XXXXXXX大学题 目:影响我国民航服务质量因素及对策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老师:毕业 论 文 航空服务 目录 摘要…………………………………………………………………………......

    影响我区房地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影响我区房地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区委政研室根据区委领导的安排,区委政研室会同有关部门对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我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5篇)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 工业 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对 现代 服业 发展 所起的积极作用,并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

    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4月13日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8.1%,创11个季度以来的新低,而同时三月份CPI指数同比上......

    新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

    新时期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机遇与战略选择2008-5-12自上世纪90年代,商贸流通业开始逐步对外开放,随着2006年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