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宓建毅副秘书长在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宓建毅副秘书长在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省政府领导对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唐承沛副省长专门听取了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汇报,对开好会议提出了明确要求。会上,淮南、合肥、淮北、芜湖、黄山五个市和省物价局介绍了各自做法,很有特色。陈军主任的工作报告,体现了国务院和省政府依法行政会议精神,很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希望大家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是要深化认识,切实增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指出,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这是党和国家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政府法制机构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领导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我们对依法行政的认识有多深,对依法行政的实情掌握有多透彻,依法行政的理念和眼界有多高,直接影响着政府依法行政的效力和执行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要看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对行政决策提出依法、科学、民主的总体要求和机制建设五个程序的具体要求,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讲决策,最早强调的是集体研究决定,改革开放以后,又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决策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到九十年代提出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现在明确提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这是党和国家对决策理念的认识发展过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二要认识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要求的提出,本身也是一个决策,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客观要求。三要认识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任务的艰巨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全民尤其是决策者的素质建设,包括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配套制度的改革。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依法是前提和统领,科学和民主只有上升到法律、法规、规章才能得到保障;科学是决策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符合内在的规律性;民主是决策的根基,民主不仅是要公开、透明,其核心是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
二是要健全机制,切实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重点环节上下功夫。这个重点环节就是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当然也包括决策的跟踪反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二要在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依法科学民主决策上下功夫。重点要把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在今年省政府第11次全体会议上,王三运省长在谈到关心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时提出,要靠为了群众去理解群众,靠相信群众去宣传群众,靠依靠群众去团结群众,靠尊重群众去赢得群众。最近,王三运省长批示:涉及群众利益、涉及征地拆迁的问题,务必慎之又慎,群众不同意的事情不能干,意见达不成一致的不开工,这关系大局,也关系政府的形象。各市县和部门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上要高度重视,把工作做细。一定要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切实把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到实处。法制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工作,努力给领导当好参谋,不当事后诸葛亮。三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已决定,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转发全省。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好。首先,法制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融会贯通,把《意见》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紧密结合起来,和王三运省长在全省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根据《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各项任务理出工作思路,谋划贯彻意见。第二,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宣传,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把《意见》精神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第三,要加强对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实践中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五个依法行政示范市,在这方面要走的快一些、探索的深一些,取得更好的经验。
陈军主任在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这次会议经省政府同意召开,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对进一步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进行安排部署。刚才,淮南、合肥、黄山、淮北、芜湖五个市和省物价局分别介绍了本地区、本部门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经验,讲的都很好,我就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工作情况及下一阶段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行政决策机制建设工作的回顾和总结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行政决策机制建设,认真落实《纲要》和《决定》的要求,行政决策的程序和规则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基本建立,决策的监督和责任追究不断强化,为深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不断完善,决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
《纲要》和《决定》实施以来,省政府先后两次对《省政府工作规则》进行了修改完善,科学界定了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决策权限,完善了省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和运行机制,明确重大决策必须坚持立项审查、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和集体讨论决定。各地、各部门也分别通过修订本级政府或部门的工作规则、出台专门规定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决策权限和分工,完善决策程序规则和责任。淮南市制定了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办法、听证办法、集体决定办法、实施情况的评价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六项制度;省财政厅制定了财政工作集体决策制度、重大预算事项专家评估制度、预算追加听证制度;滁州市制发了加强决策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决策的立项、调研、决定、执行和监督程序做了详细规定。决策规则和程序的完善,进一步规范了决策行为。
(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在制定涉及城市规划、价格调整、土地出让、重点工程建设等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时,普遍采取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和网上征求意见等方式,公开听取公众意见。蚌埠市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在蚌埠日报、市政府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征求市民意见,提高了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宿州市通过网站问计于民,广泛听取意见,出台“限时限段”管理的规定,有效规范了市区交通秩序;铜陵市在调整集体土地补偿标准时,组织土地征迁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及部分农民代表举行听证,收集、采纳合理意见,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六安市在调整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先后召开论证会20多次,吸纳合理意见200多条;阜阳市不断创新听取意见的方式,除传统的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政府网站上开设专栏,收集公众意见。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行政机关共召开各类听证会1000多次,吸纳合理意见7000多条。
各地各部门还普遍建立了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在作出决策前,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宣城市成立了由市发改委、水务局、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和林业局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征占用林地专家评委会,对征用、占用林地100亩以上的项目进行专家评审;芜湖市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通过专家预审、特邀专家进行工程造价谈判等方式,自2006年以来共核减投资概算28.6亿元,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省审计厅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沟通,分类别成立了审计专家库,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省国土资源厅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在国土资源规划、地质勘查、地价、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性强的管理领域邀请专家评审;省农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了专家咨询论证机构,在重大项目审批、大额资金投放等重大决策中,将专家讨论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提高了决策质量,进一步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
全省17个市和绝大多数省直部门都建立了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和合法性审查制度。重大行政决策由政府常务会议或部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定重大投资项目,处置重大或重要国有资产及其他重大决策,在作出决策前先通过法制机构或法律专家的合法性论证。各地普遍建立了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省政府和大多数市县及部门还成立专门的法律顾问组,让法律专家参与到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充分发挥法律专家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监督制约作用。合肥市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市政府重大决策事项,都交由市政府法制办组织专家进行法律论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外签署的协议和合同,必须有市政府法制办及法律顾问出具的法律意见书;安庆市政府坚持集体决策、依法决策,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议题,市监察局和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同志必须列席;黄山市充分发挥法制机构作用,法制机构对决策前期的法律论证、决策实施的制度保障和决策实施全程介入,保障了政府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省司法厅要求业务处室在提出决策方案时,经过法制部门合法性审查后方可提交厅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单位成立了法律顾问组,制定了工作规则,规定法律顾问直接参与涉法事务的处理。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和合法性审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进一步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此外,各地各部门还积极推行决策风险评估,对有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实施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初步建立了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机制。马鞍山市针对大范围征地拆迁、重大行政许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或公共安全的重大决策,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并开展先期介入、先期化解工作,确保了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省卫生厅将涉及医疗、卫生应急、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纳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范围,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评估报告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省交通运输厅认真组织实施决策风险评估,成立了专门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构。决策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有效防范了决策风险、减少了决策失误。
(三)决策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决策纠错机制不断完善。各地各部门普遍建立了决策跟踪反馈和后评估制度,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估等方式,收集、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后评估结果对行政决策做出相应处理,减少了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二是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完善。加强了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加大了对违法决策行为的追究力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对超越法定权限、未认真调查研究、未充分论证做出的决策,以及因决策实施不力给国家、集体、公民造成重大损失的,严格追究决策人、实施人的责任。池州市出台了《池州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从行政决策、执行部署等方面对市政府部门、县区政府负责人等提出了三十八项行政问责情形,并配套出台了暂行办法的实施方案,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行政问责制度体系;亳州市制定了《亳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明确了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巢湖市制定了《巢湖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三种决策问责情形,使决策问责制度更具操作性。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行政决策机制还不健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还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行政决策的全过程和环节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定;二是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还不够,有的地方在涉及公共利益或者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过程中不听取群众意见,有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和专家论证流于形式,走过场;三是决策监督和责任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行为接受监督不够,行政问责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充分认识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观念
(一)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是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
决策科学化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依照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进行决策。决策民主化要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决策过程,确保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决策时不注意科学论证,不重视听取群众意见,不开会集体讨论,随意决策、滥用决策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科学民主决策观念还没有牢固树立,科学民主决策还没有转化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将行政决策行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决策者的刚性约束,有助于减少决策行为的随意性,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二)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的要求。
行政决策是行政行为的起点。《纲要》和《决定》把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的基本形成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主要目标,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机制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关系着法治政府建设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决策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它是全局的、综合的、长远的,它涉及的利益当事人是群体的,因此,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一般地总是大于具体执法行为的失误。因此,对决策机制的建立,尤其要引起重视。
(三)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是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奋力崛起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处于决战“十一五”、开创“十二五”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非常艰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凸显,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突出。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决策课题,也对政府的决策机制、决策方式、决策能力、决策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如果没有完善的决策机制,就难免出现决策失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加快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努力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三、下一阶段工作要求
(一)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限,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
权力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纠正。健全决策机制,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政府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要科学、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管理权和决策权,明确上下级政府、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决策权责。在政府内部,要进一步明确哪些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决定,哪些问题实行分工决策,并严格执行,既防止重大问题个人说了算和行政首长搞“一言堂”,又防止议而不决,降低效率。
(二)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和规则,深入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科学严密的程序是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是实现决策科学民主化的根本保障。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行政程序法,省里对行政决策程序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各部门可以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对行政决策的立项、调研、风险评估和论证、决定及评估修正等做出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决策的流程和具体环节。要把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进一步细化相关的规则和程序。已经制定有关程序和规则的,应对其进一步完善;尚未建立相关规则和程序的,应抓紧时间制定专门办法或在工作规则中加以规定。
1.要明确界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重大行政决策是指一定区域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决策事项,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不同层级和政府部门的重大决策事项范围不尽相同,各地、各部门可以根据法定权限,结合实际对本地区、本部门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做出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2.完善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一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社会公众意见,有利于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决策质量,减少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公众参与了决策过程,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以实现,决策在执行过程中也更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配合,更有利于决策的执行。一要尽量扩大公开听取意见的事项范围。尽可能把所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或者与群众已经享有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如教育、医疗卫生、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决策事项都纳入公开听取意见的事项范围。二要完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实践中有些地方虽然实行了决策事项公开听取意见制度,但由于公开的方式和载体不合理,影响了实施效果。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时,要遵循便民原则,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群众易于获取的方式发布决策事项和收集公众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发布行政决策事项和收集公众意见的统一平台。三要进一步强化公众意见的约束力。要把听取到的各种意见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归类整理,对其中的合理意见应当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公众意见及采纳情况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是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一要建立健全听证代表遴选制度,保证听证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有些地方存在听证代表结构不合理、听证利害关系方人员比例过小,导致群众对听证会代表性的怀疑,损害了听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遴选听证代表的具体办法,规范听证代表的遴选行为。遴选听证代表要具有科学性,在确定和分配听证代表名额时,要充分考虑决策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等因素。听证代表的遴选应当具备民主性,可以通过自愿报名、群众推选、有关单位或者行业组织推荐和行政机关指定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二要进一步完善听证程序。一些地方现有的听证程序在实践操作上随意性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公众和利害关系群体通过听证充分表达意见。要进一步完善程序,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所有的听证都应当公开举行。在保障听证程序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应当尽量安排群众和新闻媒体旁听,提高听证过程的透明度。在听证进行过程中,应当确保听证参加人有平等的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意见进行质疑,确保社会公众和利害关系群体通过听证充分表达意见。三要建立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反馈和公告制度。由于决策听证只是为行政机关提供决策参考,与具体行政行为听证的法律效力不同,有些地方存在听证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等问题。要强化听证活动的效力,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听证组织机关应当予以采纳,并以书面形式向听证代表反馈。此外,听证组织机关还要将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和政府公报等载体向社会公开,增强听证的公信力。
三是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一要明确界定行政决策风险评估范围。凡是涉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规划和有较大影响的行政决策,涉及公共利益或者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均应列入风险评估范围。二要完善部门论证、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专业机构测评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保证风险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增强准确性。三要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结论,需要决策的,要把握好出台时机,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最大限度防范、减少负面影响,避免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社会不安定。
3.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深入推进决策科学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决策事项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宽,决策专业性、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必须发挥专家咨询论证在决策中的作用,为决策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一要建立决策咨询论证机构。这是开展咨询论证的前提和保证。目前,全省已经有一些地方建立了专门的决策咨询论证机构,还没有成立机构的要抓紧成立。要注意扩大专家的遴选范围,使参加咨询论证的专家具有广泛代表性。二要完善决策咨询论证专家的遴选、管理工作制度,确保进入决策咨询团队的专家是最优秀、责任心最强的专业人才。三要完善决策咨询论证的工作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保障咨询机构及其人员取得充分信息、独立开展工作和获得公平合理的咨询服务报酬的工作机制,使专家们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四要强化决策咨询论证制度的约束力。要把专家咨询论证意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没有经过专家咨询论证的重大决策事项不得纳入决策议程,不得做出决策。
4.进一步提升行政机关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对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是保证行政决策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运行,推进依法决策的主要手段,对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水平、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首先要坚持全面审查的原则,对决策的权限、过程、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既要审查决策事项是否属于决策机关的职权范围,也要审查决策过程是否遵循了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的有关规定,还要审查决策内容的合法性。其次,要强化合法性审查的约束力。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必须将决策方案交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会议讨论、做出决策。
二是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坚持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和作用,强化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和制约,促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完善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要严格执行决策前的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程序,重大行政决策只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才能提交会议讨论决定。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必须经过政府或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要加强对主要领导决策权力的监督,防止个人独断专行。杜绝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代替集体讨论决定。重要紧急情况必须政府立即决策的,可以由政府行政首长或者分管副职按职权临机决定,但事后要及时在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上通报和说明理由。
(三)进一步完善决策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
决策纠错机制作为决策失误后的补救性机制,对于防止或减少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决策纠错机制,首先要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决策机关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评价等方式,及时了解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决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情况要向社会公开。其次,要把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价工作与决策方案的修正和完善结合起来,根据评估结果,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或停止执行错误决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进一步强化决策责任追究。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程序,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的统一。一要按照《纲要》和《决定》的要求,对本地区、本部门实施决策责任追究的具体程序作出细化规定。二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对违反科学民主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为决策提供良好环境。
政务公开是人民群众了解政府运行、参与政府管理、监督政府行为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性条件。一要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外,行政机关所掌握的政务信息应当通过新闻发言人、政府网站及新闻媒体等途径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量化考核、科学评价、有效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议、考核。二要深入推进办事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及公共事业领域,都要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进一步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三要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快发展电子政务,使政务公开更加及时、准确、充分。
同志们,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是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减少决策失误的保证,也是全面提升我省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志们高度重视,常抓不懈,继续加强决策机制建设,提高决策水平,为我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在全市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全市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2006年7月6日)
同志们:
为进一步加快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午,我们参观了卢龙县、刘田各庄镇、海阳镇三家县乡行政服务中心,现场观摩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刚才,木头凳镇党委,卢龙、青龙两县政府交流了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经验。这些做法很好,希望大家相互借鉴,互相支持,共促发展。会上,崇秋同志就加强行政效能监察提了要求,我都同意,会后要抓好落实。下面,就加强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深刻认[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识建设乡镇行政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
建设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是何勇同志去年视察市行政服务中心时提出来的,是我们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我市270多万人口有80在农村,广大群众要求办事方便快捷的呼声也非常高。市委市政府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提出了加快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体系的意见,这必将对加快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___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是塑造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过去,乡镇政府的职能分散在各个站所,而站所人少事多,群众办事往往因为多种原因找不到人,存在着门难找、人难见、事难办的现象,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由于广大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并不十分了解,办起事来往往跑断腿,磨破嘴,事情能不能办成也很难说。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我市不少乡镇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群众上县城办事费时费力。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后,把原来分散在各站所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集中到一个大厅,群众办事就能找着门,找对人。把进驻事项的许可内容、办事程序、许可依据、必备材料、办事期限、收费标准上墙公开,编制办事流程向社会公布,使行政权力在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下公开运行,从源头上杜绝了吃拿卡要,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通过建立代办员制度,推动县乡行政服务中心联网,实现了群众办事不出乡镇、不进县城就能办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政务环境进一步改善。乡镇政府从过去的只注重征粮催款,转变到现在的为广大群众提供服务、指导经济发展上来。能够提升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是构建市县乡快速行政服务通道的重要平台。目前,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已走在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非常多。但相对江浙等地比较健全的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中心体系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还存在头重脚轻的现象,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影响了行政服务中心整体效能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我市行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实行集中办公,推进市县乡三级行政服务中心联网,畅通了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渠道,加快了信息的交流,避免了群众办事往返奔波的辛劳。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后,打通了行政服务体系的末端,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间对应的业务直接通过相应窗口、通过网络就能办理,避免了群众过去办事舟车劳顿、不同部门间往返奔波的麻烦。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节省了群众办事费用的支出,推动了办事效率的提高。因此,建设好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推动行政服务触角向基层延伸,对于解决办事慢、效率低等问题,促进行政提速、提质,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构建市县乡快速行政服务通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乡镇行政服务中心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助推器。通过建设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站所的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集中起来,实行集中办公,编制方便可行的办事流程,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了新型的行政运行模式。各站所工作人员从原来封闭的办公室走到大厅,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的服务,加强了各站所间的相互监督,促进了权力公开运行。这是政府行政方式的一场革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窗口人员依法行政、文明行政,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促进了工作人员公仆意识和群众主人翁意识的增强。过去办事被冷落、被刁难,有怒不敢言的群众,现在到大厅办事找到了主人的感觉。乡镇政府在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网上审批的开通,改变了过去文来文往的传统做法,数据资料通过网络传输,节省了政府行政经费开支,为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使政府将职能转变到为民服务上来,使乡镇政
第三篇:在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强班组建设是夯实企业基础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实现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我们召开建材公司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总结前一段公司班组建设开展情况,加强各单位、各班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相互借鉴经验,促进公司班组建设工作,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的会议主题很突出,安排很紧凑。四位基层区队领导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班组建设管理经验,四位班组长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希望大家把这些好的经验带回去,对照先进找差距,深化认识查不足,把本单位的班组建设工作搞得更好,推动我公司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安全、高效、优质生产的既定目标。
班组建设工作回顾
公司现有班组77个,其中生产班组49个,自班组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公司党政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将其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通过班组建设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夯实了班组管理基础,提高了班组现场管理水平。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与协助
公司党政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工作,确立以“党委主导、行政主体、工会协调、部门联动、职工参与”的工作原则,及时成立了党委书记、总经理为组长的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把加强班组建设作为夯实企业基础管理、迅速提高我公司整体素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着眼于班组组织建设,着力于选拔培养班组长工作;着眼于班组队伍建设,着力于职工培训工作;着眼于班组制度建设,着力于班组规范化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班组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建设标准、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班组长管理等方面内容;建立起以行政领导为主、车间具体负责,职能部门业务指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使我公司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健全制度,加强考核与引导
公司先后向全体职工发放了《你在为谁工作》、《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生命第一/员工安全素质手册》、《形势任务教育读本》、向班组长发放了《白国周班组管理六法十八解》、《班组建设学习与指导》、《优秀班组长现场管理》等学习书目;下发了公司《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方案》,制定了《建材公司班组建设管理制度》和《建材公司班组建设考核细则》,从总则,组织领导,班组管理体系,班组考核内容、班组的考评奖励,班组长任职条件、职责、权限,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民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统一制定了班组综合管理制度、班组交接班制度、班组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班组生产管理制度、班组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群众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班组质量负责制度、设备维护保养等八项制度;实现了我公司班组工作的有章可循,使各班组工作有序开展。基本实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和工作管理系统化。可以说我公司的班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保障了生产安全平稳运行,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把握关键,注重基础和实效
集团公司“三基三抓一追究”,其中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班组建设,抓班组建设的关键要从班组长选拔使用重点基础工作抓起。各基层区队根据要求,从班组长配置、产生、选拔、任用,进行了明文规定,并按程序进行了民主改选,使思想觉悟高、责任心强、业务过硬、作风扎实、敢抓善管的职工选拔到了班组长岗位上来,为班组建设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班组建设推进过程中,注重基础和实效。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一方面加强了基层区队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基层区队利用班前班后会开展安全戴帽、安全措施贯彻学习、每日一题等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导师带徒、每周集中培训等形式,学习业务技术和班组安全管理,提升了班组长及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强化了基层班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学习和执行,加强了“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和“安全双向确认法”的操作,使班组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做到规范操作,推动了基层班组的规范化,取得了实效。
班组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
企业的健康发展凝聚着公司77个班组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你们活跃在生产的各个岗位,肩负着全厂的生产任务,管理和操作着几千万元的资产。取得如今的成绩,归根结底,是靠我们基层班组辛辛苦苦、分秒必争的结果,是我们最基层班组每名职工辛勤努力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公司党政向大家表示由衷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事业才刚刚起步,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班组建设工作还有不少的差距,甚至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为:部分干部职工对于班组创建的目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真正树立抓“三基”的思想,目标模糊,基础不扎实,班组建设有要求而无氛围,有的只停留在形式上,致使班组岗位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考核奖惩流于形式,强调了物质奖励,忽略了精神培育;也有的单位重视制度建设而忽略了文化管理,重视现场管理而忽略了人的素养管理;个别班组存在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淡薄,班长冲锋在前而班组成员消极滞后,说明班组管理机制和培训教育工作仍待创新、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必须快速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必须调动全员参与,必须从简单的制度管理、物质管理转变为重视文化环境建设、人文关怀和精神激励,真正的将班组建设成为基层员工队伍的建设家园,才能有效激发基层的活力和热情,提升班组建设的整体水平
对今后班组建设工作的安排意见
针对班组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我着重讲以下一些认识和大家交换一下意见。
一、立足现状,认清形势,切实增强推进班组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是管理的最末端和最前沿,是确保各项工作圆满完成的基础和关键。今天的会议,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对公司班组建设这项工作的现状要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对公司所处的发展环境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增强我们促进这项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2009年启动了班组建设工作,健全了班组建设组织机构,逐步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班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日常考核,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班组建设逐步规范,班组的管理水平整体得到了提高,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2010,公司评选出了10个先进班组8个明星班组,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班组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但是,评价自身进步与否,仅仅与自身过去比是不够的,很有局限性,还要横向比较,要和兄弟单位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存在着很大差距,诸如班组建设搞形式主义,班组岗位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培训教育不力,缺乏激励机制,执行力不够等,没有得到多少解决。从我们当前班组建设情况来看,单位之间、单位内部班组之间,推进的深度、力度、效果参差不齐,极不平衡。班组培训、班组文化、安全管理、亲情教育等需要“补课”的基础性工作还很多,这就是我们的真实情况,不想办法、不动真的、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是不行的,因此,我们必须快速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必须继续保持团结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状态,必须苦练内功,强基固本,脚踏实地做好班组建设工作。、二、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正确把握公司班组建设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公司现阶段班组建设总体要求是:在班组建设和班组长队伍建设中,实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和工作管理系统化,把班组长培养成为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会管理和具有现代意识的基层管理者,把班组员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热爱本职岗位的劳动者,把班组建设成为安全文明高效、培养凝聚人才、开拓进取创新、团结学习和谐的企业基层组织,为职工搭建不断提升技能素质,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和抱负的平台,不断提升班组建设的水平。
推进公司班组建设,切实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要创新理念,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顺应班组建设时代要求。随着改革的深入,班组不仅仅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层组织,已成为涵盖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技术创新、民主管理、团队建设、利益分配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单元,加强班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理念,要善于保持发扬自己的好传统,要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要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是要提升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班组职工成长平台。加强班组建设必须不断营造职工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拓展职工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职工的创造活力。要把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起点放在基层班组,以培养敬业、勤奋、创新、踏实、爱岗的职工队伍为目标,完善班组职工的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搭建班组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平台,畅通班组职工职业上升通道。
三是要激发活力,尊重职工首创精神,挖掘班组自主管理潜能。要引导好、发挥好、维护好班组职工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自觉、自愿、自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变被动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自觉接受并严格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使班组自主管理更好的服务企业发展。
四要传承精神,建设优秀班组文化,打造和谐敬业班组团队。企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环境在变化,但建材公司班组职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不能变,攻坚克难、团结协作的作风不能变。在班组建设过程中,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团结和谐、开拓创新和提升执行力为主要内容的班组文化建设,制定和完善职工行为规范,推行与传播优秀班组团队文化,塑造班组良好的团队形象。
三、明确目标,真抓实干,努力做好班组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
为进一步抓好落实,我着重强调五点意见。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为班组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各分管战线领导是本战线班组建设主要负责人,各单位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制定和完善加强班组建设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班组建设的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各级党政负责人要把班组建设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事关企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考虑,把班组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指定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会积极发动,形成推进班组建设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兼顾平衡发展。典型是时代的旗帜,标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培育先进典型是在我们公司当前班组基础相对薄弱的状态下,推动班组建设工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加强企业班组建设必须坚持典型引路的工作方法,大力培养和选树具有时代精神、引领班组建设发展方向的先进典型,使班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使广大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你追我赶,形成典型引路,兼顾平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是注重工作指导,不断完善班组建设的工作机制。班组建设工作需要党政工团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安全生产劳资等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机制,重点解决目前班组管理粗放、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继续推进企业管理工作、政治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重心向生产一线下移,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班组建设工作。
四是把握班组建设的关键,切实做好班组长选聘与培养工作,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出思想好、安全责任感强、技术精、懂业务、会管理、作风正、干劲足、有威信的人担任班组长。同时,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组织班组长培训,强化班组长的安全知识、管理方法和生产技能的培养,为班组建设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五是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班组建设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工作,不可能靠一朝一夕的突击抓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加强班组建设,要耐得住性子,能扑下身子,一如既往、一抓到底,才能取得真正实效。
同志们,加强班组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事关公司发展大局,在当前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班组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以本次会议精神的落实为契机,推动公司班组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市软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软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齐 继 慧(2008年10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软环境建设经验交流会,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近年来软环境建设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全市软环境建设各项任务。刚才,有4家单位在会上介绍了工作经验,还有8家单位进行了书面交流。这些经验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并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应用到软环境建设工作之中。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正确评估我市软环境形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把优化软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打造最佳软环境区域作为经济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为此,市委、市政府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广了一系列的经验作法,软环境不断优化,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优化软环境长效机制。一是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在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公示与听证、专家咨询、决策评估、合法
性审查等制度,确保科学民主决策有章可循。二是健全了重要领域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制度、行政审批信息公开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和土地出让、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等制度。三是完善了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执法依据、执法权力、执法程序和相应责任,清理、确认行政执法部门和执法事项,并规范了保留执法事项的执法行为。四是强化了政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五是落实了行政审批服务制度。全面推行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期办结制、过错追究制和全程代办制等各项制度。
(二)以专项治理为契机,积极营造和谐发展的软环境。一是治理教育乱收费。共处理群众举报122件,查出违规收费10余万元,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了纪律处分。二是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全市17所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药品(卫材)集中招标采购,目前已累计招标采购5.8亿元。三是减轻农民负担。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四项制度”,严格执行税收、价格“公示制”,公示率为99%。四是清理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今年以来,对农民工集中的175户用人单位进行了重点检查。下达整改指令书12份,补签劳动合同574份,清欠农民工工资475万元,清欠率达到92%。五是减轻企业负担。规范了对企业的收费标准。六是治理公路“三乱”。共查扣“黑
车”、假牌照车、套牌车等1075辆。取消出租车收费项目3项,降低收费标准2项。
(三)充分发挥载体作用,有效解决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深入开展“行风热线”活动。去年以来,先后安排两县两区和市直92家单位主要领导走进“行风热线”直播间,共回答群众咨询问题5046个,调查后及时解决问题826个。“行风热线”已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线”,推动政府改进工作的“监督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连心线”。二是发挥“民心网”作用。去年以来,共受理举报投诉632件,办结617件,通报批评10人,收缴违纪款18万余元,返还违规收费16万余元。“民心网”畅通了群众反映问题的诉求渠道、党和政府了解群众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解决群众诉求的工作渠道。三是建立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今年,我市在全省首家引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国家监察部共同开发的软件系统,建立了盘锦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这个系统全程监控全市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从申请到受理、审核、批准、办结等各个环节,促使审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程序和步骤履行职责,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了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四是开通了114市民诉求服务电话导航系统。这个系统整合了全市110多个诉求服务分平台和市县区387个诉求服务电话、88个举报投诉电话,既是直接受理举报投诉、政策咨询和公共服务的热线,也是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了解市民诉求的渠道。五是开通
了市软环境建设网站。网站公布了软环境参评部门(行业)和重要岗位负责人的职能职责、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受理群众对软环境参评部门(行业)和重要岗位负责人的举报投诉,进行网上评论评议,并收集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相关情况。
(四)以评优评差为手段,充分调动各单位软环境建设积极性。一是不断完善软环境评议办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趋于科学的软环境“评先评差”办法,促进了评议工作的内外互动和整体推动。二是注重工作调研和明查暗访。聘请100名软环境监督员,在一些企业设立联系点,及时掌握各部门、各行业软环境建设情况,督促其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三是严肃查处涉软案件。去年以来,市县两级软环境办共受理群众举报122件,处分14人,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四是注重评先评差成果的运用。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全市软环境建设大会。对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评议排名后几位的单位及重要岗位负责人进行通报。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对在软环境建设中表现不佳的单位和个人起到了震慑作用。
(五)以典型为引导,不断推进软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总结和宣传了一些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特别是今年,我们通过信息渠道向省委报告了我市软环境建设情况,为此,省委书记张文岳作出重要批示,对我市软环境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监察厅以《辽宁行政监察》专刊的形式,向全省推广了我市
从源头上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做法。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被评为2007年浙商(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及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全市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盘锦的软环境状况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不够。一些单位领导思想不上不重视,没有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重点去抓。同时,在一些单位,软环境建设的措施落实不实,没有真正在工作中得到执行。二是执法问题。一些单位执法人员的大局意识欠缺,为了部门和小团体利益,动不动就抓住企业的“小毛病”不放,耍特权、摆威风,把罚款作为执法的唯一手段和最重要的目的,对待企业缺乏热情和耐心,不爱护、不支持、不保护,貌似公正执法,实则干扰了经济的发展。三是办事难的问题。极少数部门争权推责,推诿扯皮,办起事来互相牵制,令企业无所适从。遇事不是找能办的文件依据,而是专找不能办的依据,新情况不研究、新规定不执行,外地能办的我们办不了,更有甚者,能卡则卡、能拖就拖、能要则要。“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有的群众明明符合审批条件,可我们有些工作人员就是拖着不办,非要等有人讲情了或者得到好处了才办;有的明明不符合条件,可只要是自己圈内的人或者得了好处,即便是弄虚作假、触犯党纪国
法他也敢办。人情大于原则,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私有化的现象仍比较突出。四是部门利益至上问题。一些部门和单位仍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方式和做法,不是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而是部门利益至上,到处争权争利,缺乏大局观念,与民争利,不顾群众利益,对上级的决策部署,合口味的、有利可图的就执行,不合口味的、无利可图的就不执行,或者大打折扣,阳奉阴违,协调时嘴上答应,事后仍然我行我素。有许多本来不太复杂的问题,上上下下多次协调也解决不了,我看问题关键就出在这里。少数具有行政许可权、执法权及行业垄断的部门,利用职权谋取部门利益和自身利益,乱收费、乱罚款、执法不规范、以罚代管现象还时有发生,基层和老百姓对一些部门存在的收费、罚款不公开、不透明、无标准、随意性大等问题反映十分强烈。五是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些部门仍然存在办事环节多,行政审批项目多、周期长、效率低等问题,一件事跑多少天,一个项目批一年。有些审批项目虽然进入了审批中心,可实际上办事还是在后方,企业还得跑到部门去找局长、副局长,不但没有方便企业、基层和群众,反倒增加了环节,给基层和企业带来了麻烦。有些单位不能做到一个口对外,同一个部门的事情,要让来办事的同志在几个处室间来回奔波。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部门、少数单位,但影响很坏,危害极大,严重地损害了盘锦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
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强化措施,狠抓关键,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突出问题
第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在新的层次上推进工作。要确保软环境建设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首要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观念更新。现在,我们还明显地感到,我们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程度,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落后于外地特别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观念更新也永无止境。一是强化开放意识。用更加开放的思想去审视问题,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进一步树立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形象工程,是一块永不过时的金字招牌的理念,树立“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软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事实证明:哪里环境好,哪里就会形成强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就会形成优势明显的“洼地效应”,就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反,哪里环境不好,不仅外地投资者不敢前来投资,就是本地投资者也会纷纷抽资而去,异地兴业。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对外商不说“不”字,不说“不能做”,只说“怎么做”。投资环境的主体是左右环境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权力部门,要增强加快发展的主体意识,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科学发展大局。树立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等服务理念。用更开放的
思想来提高治理软环境工作的层次,推动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强化诚信意识。要牢记信誉是立市之本,也是立身之本。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应当重合同、守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办不到、办不了的就不要承诺,承诺了的一定要践诺,绝不干欺商、坑商、骗商的事。在诚信问题上无小事,大家一定要慎之再慎、重视再重视。三是强化服务意识。针对有的单位放权松口不松手,明放暗不放,上放下不放,上边是“绿灯”、下边是“红灯”的问题;部门利益至上,限制条文抠得死,服务措施用不足,有钱有利的事抢着干,无钱无利的事躲着走的问题,要进行全面的自我审查,找出差距和不足,进一步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作风。四是强化全局意识。各个单位、部门要讲大局,讲有利于经济发展,要正确处理部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部门利益服从于全局利益;正确处理监督、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寓监督、管理于服务之中;正确处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当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第二,强化措施,标本兼治,全力搞好专项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摊派加重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是几年来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深恶痛绝的问题,必须全面进行清理整顿,做到严格规范、严加整治、严肃处理。一是深入治理教育乱收费。重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高中招收择校生违反“三限”规定、中小学违规补课收费等问题。二是着
力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对收受“红包”、拿回扣的医务人员,要取消其行医资格,情节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要开除医疗队伍。三是坚决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对涉农乱收费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确保中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四是继续治理公路“三乱”。把治理公路“三乱”纳入常态管理。五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严格执行《盘锦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标准依据目录》。各收费职能部门一律不得超标准收费、扩大范围收费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要杜绝“搭车”收费和“捆绑”收费;没有明令低标准执行的弹性收费一律执行下限标准。
第三,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大力解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充分发挥“民心网”、“软环境建设网”和“行风热线”的作用。在全市构建一个“民心网”、“软环境建设网”、“行风热线”、“市长热线”四位一体、互为补充的运作体系。二是认真搞好“评先评差”活动。这项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两年,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震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实践证明,开展“评先评差”活动是软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对促进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评议结果形成之后,市软环境办要及时把评议结果反馈给市考核办、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部门,作为他们对部门和公务员考核的重要依据。关于这
一点,市委、市政府的态度是坚决的。按今年评议方案要求,各县区同时也进行评议活动,请各县区做好相关工作。三是充分发挥电子监察的作用。市监察局要充分运用好这个系统,真正发挥其现场监控、在线监督、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决策辅助等功能作用,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查处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态度坚决、旗帜鲜明,要不怕触及矛盾、不怕得罪人、不怕告黑状,坚决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到底。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环境建设没有旁观者,党委政府是主导,党政干部是责任人,人民群众是监督者、参与者,社会各界都有责任。我们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治理和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软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能不能落实好,核心在于各级领导班子,关键在“一把手”。要强化软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各部门和单位“一把手”作为软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本部门软环境建设负总责,对重大涉软违规案件必须亲自批示、直接过问、迅速处理;班子其他成员要按照分工,抓好分管范围内的软环境建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指挥协调机关和日常工作机构,要对涉软事项一项一项地抓,对涉软部门一个一个地落,对涉软案件一件
一件地查。各负责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责任,把软环境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政府是软环境建设的主体,广大公务员是软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加强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要让我们的干部搞清楚,机关是什么地方,是干什么的,明确公务员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是人民公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廉洁从政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完善政府机关工作规则,健全公务员行为规范,牢牢把握思想、纪律、法制三条防线。三是加强检查,强化监督。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通过建立联系点、进行专项检查、明查暗访、受理各种形式投诉举报和对重大问题跟踪调查等方式,认真解决政令梗阻、以权谋私,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各级干部要学会在监督下工作,把监督作为一面镜子、一种警示,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新闻媒体要继续开设软环境和政风行风建设专题栏目,向全市人民讲清市委、市政府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决心,及时全面地报道市委、市政府加强软环境建设的政策措施,宣传和树立一批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正面典型。对各县区、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要加大舆论监督力度,通过对重大涉及软环境案件的公开曝光,对查办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等形式,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及社会压力。同志们,软环境建设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让我们站在科学
发展观的高度,从全市大局出发,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把软环境建设得更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盘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单位】淮南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9-07-01 【生效日期】2009-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淮南市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行政决策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是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市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淮南崛起,全面完成大开发、大建设的各项任务,就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切实提高政府行政决策水平和质量。现根据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以下简称《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以下简称《决定》)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纲要》、《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社会监督的决策机制,努力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总体目标
要按照《纲要》和《决定》确立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淮南市地方立法权,加强对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规范和约束,进一步明确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实施程序,健全行政决策的监督体系,强化决策责任追究。实现从决策权高度集中向决策权合理划分并受到有效制约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单一行政决策向社会系统决策(决策机构、专家、公民代表共同参与)的根本转变;实现从单纯注重决策咨询向对决策权的全方位监督制约的根本转变。
三、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一)依法决策原则。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坚持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原则,确保行政决策各个环节在法律的范围内运行。
(二)科学决策原则。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决策提供可靠和有效的客观依据,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质量。
(三)民主决策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要使不同意见和利益得到充分和客观的表达,行政决策应当坚持集体讨论、表决,防止和杜绝个人专断。决策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要在决策前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群众意见。
(四)决策公开原则。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事项外,行政决策的内容、依据和结果都要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示,保障市民对行政决策事项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救济权。
四、建立健全决策基本工作制度
(一)建立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
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各级各部门应当结合实际需要,积极从各类高校、技术院所和社会各界聘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学者成立专家库或者担任专业技术顾问,对行政决策事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论证结果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行政决策听证和听取意见制度
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行政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行政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推行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要扩大听证范围,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要进行听证。要规范听证程序,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确定、分配听证代表名额要充分考虑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听证代表确定后,应当将名单向社会公布。听证举行10日前,应当告知听证代表拟做出行政决策的内容、理由、依据和背景资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确保听证参加人对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论。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吸收采纳,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要以书面形式告知听证代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
(三)建立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
行政决策应当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政府及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行政机关会议集体审议决定行政决策事项,主要负责人应当末位发言,充分听取其他会议组成人员发表的意见和建议。
(四)建立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
行政决策事项在作出决定前要交由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做出决策。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机构,配备必要的法律专业人员和物质技术条件,确保法制工作机构充分发挥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没有专设法制工作机构的部门应当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履行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的职能。
(五)建立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价制度
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各级政府各部门做出的行政决策实施后,要通过抽样检查、跟踪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及时发现、纠正和调整决策存在的问题,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六)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要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要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对应当听证而未听证的、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未经集体讨论做出决策的,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的规定,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公务员给予处分。对依法应当做出决策而不做出决策,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行为,要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五、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一)行政决策方案的准备
1.对决策事项的调研。行政机关拟作出决策前,应当确定承办机构具体负责行政决策的调研、方案起草与论证等前期工作。承办机构应当主动征求法制、政策研究、决策咨询等机构及法律顾问的意见,必要时可以依法委托专家、专业服务机构或者其他有相应能力的组织完成专业性工作。承办机构应当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全面、准确掌握决策所需的有关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形成决策调研报告。
2.拟定决策事项备选方案。承办机构应当根据决策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提供科学、全面、务实的决策备选方案。对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研究的问题或者存在争议经协商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事项,应当根据公众、专家或部门的不同主张拟订两个以上决策备选方案。拟订决策备选方案应当做到决策目标的科学性、明确性、务实性和完整性。
3.征求对备选方案的意见。对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承办机构应当采用报刊、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介公布,或者采取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方式,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对决策备选方案的意见,并将意见及采纳情况形成报告。
(二)行政决策的审议决定
1.行政决策应当经行政机关常务会议、办公会议或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会议)讨论决定,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替代会议决定。
2.会议审议行政决策方案,必须有半数以上组成人员到会方可举行。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在广泛听取会议组成人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代表本行政机关对决策事项行使决策权,可以对审议的事项作出同意、不同意、修改、搁置及再次审议的决定。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一般应当根据多数组成人员的意见作出决定,也可以根据少数组成人员的意见或综合判断作出决定,但应当说明理由。
3.行政机关应当做好行政决策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决策会议举行的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人员、缺席人员、列席单位及人员、特邀专家等基本情况;决策事项以及主要问题;审议过程及会议组成人员的意见;其他参会人员的意见;主要分歧意见;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的决定。
(三)行政决策的执行
1.行政机关作出决策后,应当进行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明确执行机构和工作要求。执行机构应当全面、及时、正确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不得拒不执行、不完全执行、变相执行、推诿执行、拖延执行。执行机构应当将决策执行情况及时向决策机关报告。执行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发现行政决策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决策目标全部或部分不能实现的,应当及时报告决策机关,并向决策机关提出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决策的建议。
2.根据行政决策执行要求,执行机构应当进行执行评估,并将评估结论报告决策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决策应当停止执行或修正的,可以向决策机关或决策执行机构提出质疑或建议。决策机关可以根据执行机构提出的建议或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提出的建议,作出继续执行、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决策方案的决定,并答复建议人。出现紧急情况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可以直接作出决定,但必须记录在案。决策机关作出停止执行、暂缓执行或修正行政决策决定的,决策机关和执行机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损失。
(四)行政决策程序的特别规定
重大行政决策必须严格按照上述程序规定严格执行。为切实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除法律、法规、规章有特别规定外,对于非重大决策,行政首长可以决定适当简化决策程序,但应切实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合法性,依法应当听证的,严格执行听证程序。有关突发事件应对的行政决策程序,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淮南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行政决策程序应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执行国家秘密保守制度,保护合法的商业秘密,维护个人隐私。
市政府重大决策包括下列事项:
(一)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或重要规范性文件;
(二)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制定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
(三)编制财政预决算;
(四)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五)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
(六)制定或者调整政府定价的重要商品、服务价格;
(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关系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的重大事项。
县区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由各县区政府自行确定,报市政府备案;县级以上政府部门重大决策事项的具体范围,由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管理权限,结合各自“三定方案”拟订,经本部门办公会议通过,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从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主要程序,真正把决策机制的各项基本准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级各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领导工作机制,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
(二)明确责任,严肃纪律。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落实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具体办法和配套措施,确定不同阶段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向前推进。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定期考评。对贯彻落实不力的,要严肃纪律,予以通报,并追究有关人员相应的责任。考评结果要与奖励惩处、干部任免挂钩。
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