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晋熙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成效及“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措施
晋熙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主要成效及
“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及措施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总结过去,筹划未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及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响应中央全面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围绕努力打造“工业晋熙”、“活力晋熙”、“和谐晋熙”、“窗口晋熙”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一半,按同比口径计算,比2005年增长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超过十一五期间的总投资。完成财政收入4792万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连年增长。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0亿元,财政收入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0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结构中稳步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为契机,以调整结构为抓手,大力发展蔬菜、茶业、蚕桑种植;肉鸡、生猪养殖,全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9615亩,规模以上生猪、肉鸡、牛养殖大户280户,优质茶园500亩,园桑2300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农民综合素质日益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整体加强,村容村貌不断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工业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彰现新活力。全镇现有非公有制企业13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4.9亿元,解决就业人员15000余人。企业改制工作进入尾声,全镇已完成9家老企业改制工作,处置变观企业资产3680万元,安置职工747人,交纳养老保险金1483万元。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为镇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总额比量增大,社会服务业不断发展,旅游业方新未艾,将成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一、二、三产比重由2005年的46:28:26调整为30.7:30.9:38.4,各产业内部比例关系逐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发展茶业、蚕桑、油茶、蔬菜等种植,走多经发展道路模式,稳步推进高效优质农业示范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继续落实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保 护农民切身利益。组织实施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提高农业风险抵抗能力,切实减少农民损失。工业经济开始转型,企业改制工作全面进行,通过资产的处置,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盘活资产,促进企业轻装上阵,逐步向公司制迈进。大力引进民营企业,园区效益日益彰显。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餐饮服务、物流运输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力地为县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区建设步伐加快。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在县委、县政府及县城建设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下,扎实苦干,锐意探索,完成征地4000多亩,拆迁房屋3.6万平方米,重点实施了晋湖路、高坦南路、龙山路、天华路等县县城主干道及五星级宾馆、110指挥中心、邮政物流中心、县计生服务站大楼、检察院大楼、民政福利院、廉租房工程、长河二桥、四面尖道路、五千年文博园、新城中学、污水处理厂、花亭湖水库除险加固、花亭湖纯净水等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安置和环境协调工作。为县城建设的发展储备了用地,同时也妥善化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遗留问题。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全镇在交通、水利、电力、扶贫、移民、科技、卫生文化等项目128个,共投入资金5000万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电改全面完成,汪洋、石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 6000余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全面通过验收,受益人口达10000余人。阳冲、观音、晋阳三个村新农村建设积极实施,有力地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的新高潮。镇卫生院综合大楼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就医条件。招商引资项目成果喜人,十一期间,全镇共引进招商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实施了凯达钼业、刘羊采石厂、海豪、众立实业、五千年文博园、双语学校、五星级宾馆、瑞狮建材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规划凯迪生物质发电、花亭湖纯净水、农博园项目,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为核心的招商区域,积极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成效明显,“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做好教育债务化解工作,编制完成全镇2009-2018年教育布局调整方案,启动镇内两所中学并校选址工作,为全镇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极大提高,药品市场管理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巩固提高,在连续几年中名列前茅。“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以创建“平安晋熙”为抓手,城乡综治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打防控一体化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安形势喜人。加强双拥和民生工程,十一五期间,全镇低保累计保障11万人次,发放低保等民生福利资金1200 余万元。对解决低收入和特定人群起到了积极的支援作用,缓解了社会矛盾。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面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团工作顺利开展。团委、工会、妇联、武装、残联、老年人、地质灾害、安全生产工作等工作都有新成绩。
总的说来,十一五时期,是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五年,是农村改革发展事业投入力度最大,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多,惠农政策全的五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实现“两阶段、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决战五年。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趋利避害,稳中求进,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翻番”(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㈠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经济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国家实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为后发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国家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将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口号,充分分析安徽对于整个长三角来说,拥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廉价的矿产资源、旅游资产、电力、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要发展优势,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实现无缝对接。
我镇位于天柱山、花亭湖精品旅游路线上,居武汉、合肥、南昌中心点位置,是皖、鄂、赣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输纽中心。
“十一五”以来,我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抓经济、优环境、促发展的经验日益丰富,驾驭和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县城的整体规模和档次提升,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这为我镇“十二五”期间的抢占发展机遇,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㈡存在的主要问题。我镇经济长足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与先进地区、周边发达镇区相比,我镇在经济增长质量、支柱产业和企业整体素质、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镇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财力不足,调控能力弱,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足,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规模小,未形成产业链;工业经济总量少、规模小,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三产业整体素质较低,市场竞争力弱,财政贡献率不高。
三是发展意识不强。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商业竞争意识不足,创业欲望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在思想观念、体制创新、发展环境等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面对上述问题,我镇必须立足镇域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期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
㈠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县“五大战略”、“三区建设”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全力加速镇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提速、增效、崛起”。
㈡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实现镇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全面推进镇域经济的工业化、城镇经、农业产业化、第三产业规模化的环境生态化建设,促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坚持“工业强镇”战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众立实业、今科生物、海豪服饰为龙头,大力发展生产型、劳动密集型工业;以五千年文博园、五星级宾馆为示范,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晋熙工业集聚区建设投入,形成与县经济开发区相呼应的2.17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加快工业企业引进力度,提升改造传统工业,强化自主发展能力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强势招商引资工作。以县经济园区和镇工业集聚区为平台,扩大招商引资。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和谐晋熙。
㈢发展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在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上,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有效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加大投入,造福民生,加快推进科技、教育、卫生和人才等建设,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在深化改革上,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和谐晋熙取得明显成效。
具体主要指标是:
全镇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平均增长13%;镇财政收入达到9600万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500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00元,年均递增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四、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措施
㈠突出“三区”建设,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发展自我,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在新城区重点做好四大区工作,一以龙山路、天华路为主的拆迁安置工作(东展),重点建设好县经济开发区和镇工业集聚区,形成功能互补的工业发展基地;二是以高坦路、建设路为主的拆迁安置(续建片),重点建设好朴初大道、莲花公园、晋湖公园、长河三桥、高湖外湖、滨河大道等项目,将新老城连成一片;三是以农博园、五星级宾馆为主的拆迁安置(南拓片),重点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建设南路、高坦南路延伸工程,围绕生态县城,在光明水库基础上规划实施好城市公园;四是以建设北路、高坦路为主的北扩拆迁安置,重点做好105国道改线索程,实施好纯净水和新城中学新建项目,规划好物流区,着重发展商业。力争到2015年新城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为县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创造良好 生存、发展空间。老城区为我县古镇,重点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古镇资源,着力形成古镇旅游观光及农产品集散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古镇。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旅游资源,优化景区环境,加大对梅河、九龙、花亭湖等村自然人文景观的整合开发建设力度,探索以当地居民为主的“农家乐”旅游——住宅一体化项目,加快环库东路及蘑菇岛大桥、五千年文博园、农博园工程进度,规划好湿地公园,建设好花亭湖五星级宾馆项目,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创建全国最美旅游乡镇。利用县经济发展园区为发展平台,强势招商引资,发挥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全镇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和产业对接转移工作。要深入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本向区内转移的类型和特点,深入分析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完善更具前瞻性、贴合性的招商引资项目库,提高产业承接的有效性和主动性,促进招商引资由数量规范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理念,盘活倒闭企业闲置资产,加大对闲置土地、违法占地的处置力度,挖掘新的财税增长源,强化支出管理,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供源源动力。
㈡夯实农业基础,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大力打造我镇特色优势农业板块。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茶业、蚕桑、油茶、瓜蒌和蔬菜等产业。利用环库优美山水自然环境,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形成高科技和观光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2000亩。立足梅河、程岭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对传统茶叶、蚕桑改造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各500亩,形成一村一品。以福润、海润为产业龙头,加快养鸡、养猪产业发展,培育扶持20家规模养殖,走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之路,培育、提高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形成富有特色的以生猪、肉鸡、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加大科技运用,提升农产品品质,培育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注重以水利、交通、移民、能源、扶贫等扶持项目为抓手,夯实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为主,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全面建成14个村村部、文化中心、卫生室、培训中心为一体农民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守法纪的新型农民。科学规划,加强土地整治和管理工作,努力改善农村面貌,树立农村新形象。
㈢搭建发展平台,突出承接转移突破。
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发展战略,通过县经济园区推动,积极筹建镇工业集聚区。到十二五末,基本上形成“一轴一带”四区的功能布局结构和“五横五纵”的园区干道网络局,努力为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建设平台,按照”集中、集群、集聚”的发展思路,引导同行业企业主相关配套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积极创新招商方式,继续推行领导招商,重点抓好工业和旅游招商,突出抓好小分队招商,深入推进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围绕县生物质发电项目,做好项目配套工程和源料林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宣传和服务力度,争取引进2个超亿元的节能、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的企业入园。综合做好引资、民资和融资工作,切实加大激励、扶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力度,优化环境,落实奖惩,建立机制,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紧抓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的资本流动的新特点,认真把握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基础配套、产业发展方面的全对接,实现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所突破。超前谋划与武汉经济发展圈的对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修通经济发展快捷通道,融入武汉经济发展圈,力争谋求多向发展。
㈣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晋熙。坚持共建共享原则,进一步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城区片进一步完善主干道建设步伐,启动旅游环库东路工程,农村片加强组级道路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实施组组通,改善硬件条件,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一是继续加大对民生工程实施力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足额落实民生工程配套资金,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做好涉农资金“一卡通”发放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整合教育资源,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改善教育条件,稳定教育队伍和教育水平,完成镇内两所中学并校工作,建成新城初中,争取在十二五末新招新生,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危改工作。实施好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全面推进村文化活动室建设。抓好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支持、推动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工作,完善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强化“村为主”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农业保险工作,扩大困难人群救助范围。深入推进平安晋熙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镇经济社会发展及党风廉政建设成效
工作简报
——二道镇经济社会发展及党风廉政建设成效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带来的严峻考验,全镇上下保持发展定力,主动化危为机,奋力攻坚克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众志成城,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措施有力,党员干部担当担责、身先士卒,镇村(社区)干部、志愿者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捐款捐物,成功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二、强势突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一直以来,我镇都是传统种养产业,不成规模、不上档次、难成气候。一年来,我镇以生猪产业为突破口,建成规模生猪养殖场7处、在建4处,温氏自建年出栏8万头猪场已经完成选址、规划设计,现已开工建设。麻柳养牛场、花椒种植,葵家养鹅场、李子园建设,古井、童子桥商品蔬菜等产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三、强基固本,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
新建便民路13公里、生产便道6.1公里;新马路至二道新城窄路加宽项目即将实施;新建村蓄水池1口、整治渠道0.5公里、整治石河堰1处。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危房改造16户,D级新建16户,2020危房改造17户纳入项目库。三是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设计、财评、即将实施。
四、精准施策,社会民生保障有力。
全镇9个贫困村、628户贫困户、1708人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镇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3229人,其中领取人员4582人,新参保人员413人,新增领取人员164人,医保参保人员16128人。全面完成村级建制调整,撤并行政村10个、减幅45.54%,村民小组调整优化正在进行。社会大局和谐安定。五、聚焦问题,正风肃纪纵深推进。
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紧盯餐饮浪费、违规公款吃喝、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持续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查处群众身边“微腐败”,对民生领域突出问题问责问效;开展机关干部作风大整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六、利剑高悬,惩贪治腐绝不姑息。
坚持“有案必查零放过、有贪必肃零容忍、有腐必反零姑息”,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领域、关键岗位,从严查处党员干部贪污贿赂、腐化堕落、以权谋私等问题。截止8月底,处置问题线索3件,信访了结1件、另外2件正在查办中,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持续巩固。二道政治生态的可喜变化、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社会氛围的和谐融洽离不开您的参与和支持。请您积极参与支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继续为家乡发展加油点赞。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二道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第三篇: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镇“十一五”工作总结暨“十二五”工作计划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 “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的工作目标,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全镇经济年增长率达
% 以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
%以上。
一、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2010年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工业经济增加值
万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138.4%,年均递增
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
万元、比2005增长
%,年均递增 万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吨,人均占有粮食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2005年增长
%、年均递增
元。圆满地完成了镇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升级实现突破,工业经济运行良好
五年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党委政府以“创业富民、就业惠民”为主线,以大招商活动为契机,强力实施“龙头带动,项目撬动,招商促动产业拉动”战略,加快工业经济建设步伐,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
1、抓好招商引资。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以环境创优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创新,认真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在全体机关干部中间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招商引资氛围。带领企业先后参加了杭州中西部项目对接会、西安项目对接会,分别将陈泽红九龙木业有限公司、纪文豪林威木业有限公司、福马纺织有限公司三个独资公司引到我镇落户,并已投产。共为我镇蓝健、诚德、福瑞特等十五个企业引进资金4.5亿元,有力地推进了我镇经济和社会各业再上新台阶。
2、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我镇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聚集区建设 的意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运作的思路,对全镇大十字型工业集聚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着力建设了“板业大道”、“麻纺专区”、“档发基地”、“机械工业带”、“陶瓷精品园”等专业性区域。目前,以乔庄村和朝阳村为中心的两大工业集聚区,已容纳各类工业企业210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5亿元,吸纳带动近万名劳动力就业。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目标,确立了“稳定农业调结构,突破发展增收入”这个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扎实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1、做好支农惠农。五年来共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综合直补、农资补贴等各种惠农补贴资金 万元,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共培训7000多人。
2、搞好水利建设。五年来共投入大型工程机械2000多台次,人工8000多人次,整修田间生产路60条总长5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约20公里;开挖排水沟80公里,栽植桐树1.5万株,杨树3万株,埋设地埋线和管道40公里,新建以及配套机井300眼,整修桥涵80座,已初步形成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的农业格局。
3、大力发展林业。实施了生态廊道工程,共栽植绿化树8000棵。完成农田林网林任务3000亩,成活率达85%以上,并与农户签订了管理协议书。完成栽植片林1500亩,4、搞好农田保护。坚决落实国家土地政策,把基本农田视为生命线,全镇可耕地面积保持在 亩以上。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镇容镇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交通、市场、教育建设,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
万元。一是建好道路。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绕镇区四周的东、南、西、北四条环城路,形成了镇区基本框架010年又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镇区1号路(彭花路口至乔庄路段)全长4.2公里按照省道标准进行了彻底整修,两侧各建设宽2米的绿化带,栽植了大叶女贞等绿化树,全线架设140盏风光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的大交通格局。二是建好市场。先后规划建设了商业一条街和商贸大世界,形成了农贸批发市场、家具市场、钢材市场、建筑机械交易市场、闲置设备调剂市场等专业市场5个,年成交额超亿元,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商贸大镇。三是搞好配套,净水厂已经正常运行五年,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有线电视
入率达75%以上,中小学优化布局工作已基本完成,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镇卫生院达到国家一级甲等标准,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也已基本接近尾声
五、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以上,快速处置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手足口病等传染疫情,五保老人应保尽保,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使全镇人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政实力根本出发点,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高效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作重心,进一步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头道镇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二、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将我镇建设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较强、环境优美、富裕文明城镇。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主要目标: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环村路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解决全镇人畜安全饮用水问题;城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采取的措施
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坚持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同时,提高现有产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大农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建立多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抗风险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要求,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行清洁化生产。到2015年,建设2000个沼气池,无害化厕所达到85%,建设垃圾台200个,铺设污水管道8000米。
3、加强农民教育,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内,开办50期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5000人次,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到2015年,在全镇2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新农村建设。
4、“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发展的核心地位,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促进镇域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寻求工业经济发展新亮点,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做好陶瓷专业园、板材专业园的建设。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推进措施,搞好协调服务,围绕项目抓招商,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参与工业发展。
5、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一是积极推进“迁村并点”。通过迁村并点实现土地资源有机整合,为城镇化提供空间。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整合资源”的原则,将全镇27个行政村整合为两个社区、四个中心点,分别是南寨社区、北寨社区、花园村、乔庄村、栗庄村、大马村四个中心点,按照规划腾出耕地4900亩,实施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已经启动了以“白乐宫”为中心,带动李自成功德碑、班固坟、“ 遗址”等相关旅游产品开发的大旅游圈建设。三是要突出 特色,大力发展商贸业。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商贸业较为发达,素有“小上海”之美称,石梁河两岸市场门店为周边许昌、禹州两个县市、7个乡镇提供商业服务。特别是多年的经商传统,培养造就了 南北寨群众的尊商、重商意识,为我们打造商贸特色小城镇提供了扎实的
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商贸大世界的区域优势,带动市场街、西环路等传统商业门店的发展。四是搞好万亩示范方建设。东部示范方要做好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建成为我市的菜篮子、果园子;西部万亩示范方要作为我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经济效益,成为我镇的粮袋子。五是打造“两纵两横”的 大交通格局。2011年4月前完成岗李村至乔庄村全长5公里的张辽路 段路面两侧各加宽1米工程,两侧栽植绿化林带,安装风电互补节能LED路灯。六是建设遍布镇村的群众性文化休闲场所,镇文化站要在2011年全面投入运行。配齐健身设施,使其成为全镇“传播知识的讲台、倡导文明的平台、丰富生活的舞台”。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努力建设和谐幸福新平定
——平定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26日
近五年以来,我镇紧紧围绕市委提出 “四个第一”发展理念,致力实现“四个打造”战略目标,立足平定实际,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工作思路,全镇上下精诚团结,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团结一致,狠抓“六六工程”及十三个重点项目落实。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目标和2010年工作任务,实现了我镇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五年来,全镇各项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2.7 %;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完成财政总收入1780.8万元,同比增长12.6%。国税完成638.1万元,同比增长96.8%,荣获全市第一名;地税完成582.7万元,同比增长26%;农业两税完成112万元,同比增长148.9%,非税收入完成467万元,同比增长 8%,各项税费分别超额完成任务。
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1、招商引资成果显著。5年来,共引进项目39个,其中化州市绿色生命公司投资1亿多元,已成功开发出多个绿色中药产品;化州市立华矿业公司投资2500多万元,年上税额逐年上升,2010年上税达300万元;粤能化工有限公司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80多万元;岭下阳坑石场投资500多万元,年上税达50 多万元;化州市新强建筑材料公司投资600多万元现已成功投产,预计投产后年上税将达100万元。
2、工业发展呈现可喜局面。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18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同比增长101.7%。蓬利工业园区计划开发面积3000亩,现已开发面积1000亩。并成功引进15间企业进入园区落户,其中投资200多万元的蓬利灯饰厂、投资300万元的蓬利加油站、投资180万元的鸿利矿业公司、投资150万元的刨花厂、投资100万元的蓬利磨粉厂、投资70万元的蓬利制衣厂以及投资50万元的蓬利沙砖厂等一批上规模企业已相继投入生产运营。蓬利工业园区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魅力,加快转型升级,为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龙头作用。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我镇扎实推进广东省中心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一是城镇规划进一步扩大。实施“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四区联动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区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的模式,成功开发东门垅、宝塘坡、竹根围、福善车、清草滩、白甲坡、樟木湾等小区。相继引入平定、京华、福临、方圆、丽霆、鹏兴、南海、建勇等一批房地产公司,对土地实施储备管理,集约开发。五年来新征土地700余亩,拆迁安置农户350户近1500人,城镇面积由5年前的2.3平方公里提高到5.8平方公里,街道由5年前的12条增加到现在的38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7个,其中电梯公寓5座,城镇人口由5年前的1.7万增加到现在的3.8万。二是旧城改造取得新突破。积极营造招商引资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先引进京华商贸房地产公司投资3900万元兴建高19层,集商贸、住宅一体化的化北地标性建筑——京华商贸城;福临房地产公司投资8600万元,兴建四幢高18层的花园公寓;方圆房地产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四幢高八层的高尚住宅楼。2010年8月份,又引进南海房产开发公司成功落实征地60多亩,抓住“三旧”改造契机,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即将启动建设环城北路。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改善旧城人居环境,实现平定人民盼望多年的愿望。三是城镇品位显著提升。举全镇之力投入400多万元建成粤西镇级规模最大的影剧院;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从东门桥到镇政府1200米的沿江防洪大堤;投入120多万元实施街道硬底化建设;投入200万元对平定客运站实行升级改造;投入90多万元建成垃圾处理场;投入70多万元普及街道路灯安装。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圩镇事务管理所。加强了城监、园林、环卫、路灯、消防等城镇管理,深入开展“城 乡清洁”工程整治,对街道市容市貌和市场摆卖秩序进行了重点治理,有效杜绝了圩镇赃、乱、差现象,大大提升了城镇品位。截止2010年底止,全镇城区街道实现了亮化和美化。四是镇级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我镇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商贸、餐饮、旅业等服务业发展迅猛,在支持壮大原来的服务业基础上,又相继引进800万元新建东城、中泰、富美三家商贸宾馆,各种商贸活动繁忙,车流、人流、物流繁荣兴旺,第三产业总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8%.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五年来,我镇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以土地有效流转为突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建成了1.6万亩化橘红种植、1.2万亩蚕桑种植、7万亩速生林种植、5千亩南药种植、3千亩香蕉种植以及3千亩水产养殖等“五种一养”基地。农业购销渠道不断畅通,尤其是化橘红产品畅销国内外,自2009年我市举办首届“中国(化州)化橘红洽谈会”以来,化橘红更是名扬四海,外地客商纷纷进来洽谈收购及合作事宜,产品供不应求。实现农业总产值5.3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3585元,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生产组织化日趋提高。五年来全镇新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农村经济合作社市场交易额达1亿多元,带动农户1000余户,户均增收800元以上。以化橘红种植合作社为龙 4 头的农民合作社已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橘红产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引领我镇农业向纵深发展。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我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2006年仅有红榄大坝一个新农村示范点的基础上,现已发展了大坡、大岭、塘岸、山口坡、岭下、马力和蓬利粤桂新村等10个新农村。其中,岭下、马力和蓬利等村已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蓬利粤桂新村新征地80亩,按照“宜居宜商、居住商贸一体化”的标准规划,致力构建两广开展边贸活动新平台,增强两广商贸活动和交流合作,推动两广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全镇推进新农村工作提供了很好示范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全镇共投入资金5900多万元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硬底化乡村公路138公里,乡道硬底化通达率100%;修建陂坝5座,维修水利13公里,改造电网150千米,程控电话普及率100%。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农村更加文明稳定。
——农村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村两委主职双述职双汇报制度”、“村务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一事一议”等制度逐步完善和落实,农村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春节前基本完成了2011年“两委”换届工作任务,两委换届平稳过渡,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达95%以上,农村 各项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建立学习型党组织。镇委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健全学习制度,促进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的迅速形成。
——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镇委因人善任,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大胆任用 “双带”能力强的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对镇直部门的用人也打破论资排辈以及条条框框陋习,建立 “善于发展者上、不善于发展者让、阻碍发展者下”的用人机制,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牢固树立“有为必有位”的政绩观,使全镇上下紧密团结、充满生机活力。
——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五年来,镇委、镇政府落实一把手工作责任制,制定层级动态管理机制。促使各项工作有布置、有管理、有落实,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落实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镇实行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捆绑,按岗定责,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了干部创业干事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确保了干部工资福利足额定时发放。
——建立村情档案制度。全体镇村干部按照驻村工作责任制,对所包片的村(组)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干部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也为镇委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投入900多万元完成全镇23间面上小学教学楼改造,投资100多万元建成圣古中学学生 饭堂,投资300多万元建成平定中学科学楼;2010年全镇上大专本科分数线学生108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高考任务。中考升化一中64人,升茂名一中4人,名列全市第三名。小考升化一中22人,连续五年名列全市第一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社区文化全面开花,影剧院大型文艺节目不断上演,社区网健康发展,农家书屋全面普及,农村文化广场扎实推进,2010年购买了一批体育健身器材,成功举办了茂名市体育三下乡活动,在化州市第五届体育运动会中,我镇拔河项目勇夺全市冠军,全镇金牌总数、综合成绩荣获全市第四名。
——农民健康更加保障。全镇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达10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面铺开,卫生站建设有效推进,“一村一站”全面普及。投资600多万元新建的平定卫生院综合大楼现已全面投入使用,农民看病难问题进一步解决。
——惠农工程深入民心。五年来,我镇认真落实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农村转移支付金、退耕还林资金、种粮直补资金、家电下乡补贴资金、汽车摩托车补贴资金、农村低保资金拨付到位。
——社会各项事业同步推进。“十一五”以来,镇直机关部门基本实现了电子化服务;计生办实施信息数据网络化录 7 入管理,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双到”帮扶工作卓有成效,“五五”普法教育进一步普及,殡改工作扎实推进,征兵工作再续辉煌,连续16年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征兵任务。战胜了“克格比、派比安和灿都”等自然灾害,全面夺取了救灾复产工作胜利。我镇在2009年召开了万人现场执法大会基础上,2010年又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建立了治安监控系统,在全镇人口集中路段共安装了32个电子监控视频,加大了治安监控打击力度,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促使全年治安发案率明显下降。同时,全镇切实开展大下访、大排查活动,确保平定社会大局稳定,全镇人民幸福感显著增强。
“十一五规划”目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各项工作卓有成效。这是全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工作目标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为下一步“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里,请让我再次代表中共平定镇委员会、平定镇人民政府,向一贯关心支持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回顾过去,我们的成绩是肯定的。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一是农副产品购销渠道不畅,深加工产业链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 8 速度和建设规模还不够理想。二是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还不够,矿产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三是镇级执政资源短缺,镇级政府难以运转。四是是农村集体经济依薄弱。五是信访维稳工作还待加强。
----“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设想
镇委、镇政府 “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和化州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围绕“四个第一”、“四个打造”的宏伟目标,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按照“抓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抓项目落实促进经济增长、抓民生事业促进社会和谐”,这个“三抓三促进”的工作思路,“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我镇财政收入、城镇面积、城镇人口分别增加三分之一的“三个跨越”,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奋斗目标是:全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6.5亿元,年增长12%;农业总产值达到7.3亿元,年增长5%;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年增长8%。
2011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头一年,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全镇上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五中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各项工作全局,凝心聚力谋好局,奋勇争先开好头,鼓足实劲迈好步,把工业做大,农业做强,第三产业做优,为实现我镇“十二 五”计划目标打好基础。围绕以上目标任务,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五个坚持、五个着力”:
一、坚持“两园一带”为载体,着力壮大工业企业经济。全镇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以赴抓招商,一心一意为招商。以“两园一带”(蓬利工业园、山口坡工业园和S285线工业带)为载体,充分发挥园区作用,着力把工业经济做大。一是进一步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牢固树立不发展是落后,发展太慢也是落后的理念,集中精神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同时抓好城镇治安环境和卫生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入实施保洁工程,营造宜居宜商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二是继续抓好蓬利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园区魅力,增强园区集聚能力,发挥园区经济辐射力;千方百计重新盘活山口坡工业园区,使该园区产生新的经济效益。三是建设S285线翰堂至新华工业带,在巩固现有的工业企业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一批无污染、效益好的企业落户该工业带,推动我镇经济长足发展。四是发展壮大钛矿产业。加大依法采矿、治矿力度,理顺矿农关系,促使钛矿资源得到依法有序开采。五是支持发展竹木器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手工编织企业,树立自主品牌,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坚持“五种一养”为统领,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以民生为本,着力抓好惠民工程。要把民生事业作为镇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化进程,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感。——建设“五区一线”产业带。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标准化建设为要求,以市场效益为基础,扎实推动农业“五区一线”进程。以绿色生命公司为中心,以积田、马力、旺垌、低坡、陆赠、翰堂、那宾、蓬利等村委会为辐射,建设2万亩化橘红生产区;以下双为中心,以香山、东岸、上双、岭下、大车、旺竹为辐射建设万亩南药生产区;以水田、坡地为主,全镇建设3万亩蚕桑生产区;以山岭丘地为主,全镇建设7万亩速生丰产林生产区;以低洼鱼塘为主,建设万亩水产养殖区。以化橘红长廊为依托,建设千亩化橘红产业线。以此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夯实品牌战略基础。积极鼓励农业集中连片开发,倡导农户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形式来组建产业发展实体,探索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 “三统一”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化橘红产业为龙头,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并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创建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镇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抓住保洁工程实施契机,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生活品位,重点建好蓬利粤桂新村、马力新村和那宾少数民族新村示范点,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三、坚持城镇建设为中心,着力谋划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一是实施 “东扩西拓南移北展建设战略”。四区联动,全方位扩充,大手笔推进城镇化建设,打造城乡一体新格局。要举全镇人民之力,集全镇人民之智,成全镇人民之业。紧紧抓住X620绕镇改线工程建设契机,高标准规划樟木湾小区建设,致力打造平定城南新景。全面开发白甲坡小区、青草滩小区和那文生态小区。发挥城镇辐射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实现城区面积扩大三分之
一、城区人口增加三分之一的目标。
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全面完成S285线平定至合江、县道那岭线和县道新西线公路扩改进程,启动X620绕镇改线工程,五年内再新建乡村水泥硬底化道路40公里以上。规划建设平文线和平播线经平定圩路段的改线工作,全面改造环城北路建设,努力建设平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三是加快推进公寓式住宅楼建设。全面建成京华商贸城、福临花园和方圆商住楼群,改善人居环境,更新经营城市理念,发挥圩镇事务所职能,不断提高平定城镇品位。
四是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加强客运站管理和加快货运站场建设。探索开发特色旅游业和建设平定特色商业步行街,增强中心镇商贸集聚能力,推动平定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四、坚持以稳定为重,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各项中心工作要围绕“七抓七确保” 扎实开展,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抓好人口与计生工作,确保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茂名市一类镇水平;二是抓好殡改工作,确保稳步推进,决不挂黄牌;三是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化农业布局和林业改革,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抓好“双到”帮 12 扶工作,确保贫困村早日本康致富。五是抓好抓好人大、政协以及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确保各种作用发挥明显;六是抓好科教文体卫工作,推动“五六”普法教育,确保全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七是抓好群众矛盾的化解工作,逐渐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信访机制,坚定不移地落实信访包案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抓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契机,坚持创新党建模式,着力提高党的执政力,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今年,在继续全力推进十三个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抓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1、全面启动X620线绕镇改线项目建设;
2、实施县道新(新华)西(西山)线扩改项目建设;
3、实施县道那(那务)岭(岭下)线扩改项目建设;
4、加快推进蓬利粤桂新村建设项目建设;
5、动工建设环城北路改造项目;
6、高位推进樟木湾小区开发项目建设;
7、新植化橘红3000亩项目;
8、新植南药2000亩项目;
9、实施农业宗合开发5000亩项目建设;
10、筹建望宝玲饮水项目。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每个行业、每个部门、每个单位;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快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贴身”服务,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转变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来。
——改进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精打细算,严禁超标配备公务用车,严禁公款旅游。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和完善首问负责制,加大机关作风测评力度,促进机关作风好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加强与政协的沟通和协商,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重大事项要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征求群众意见。
——健全惩防体系。深入贯彻《廉政准则》,切实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共享机制和腐败预警机制。加强 14 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强化干部管理。以村级换届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村级两委干部配置,重点配强村支部书记。全镇进一步健全绩效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决不让默默奉献的老实人吃亏,决不让碌碌无为的钻营者得到好处。加强镇干部管理,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强化镇中层干部职能,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促进全镇各部门工作平衡发展。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目标实现,重在落实。加快平定镇经济社会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更是全镇人民的殷切希望。让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振奋精神,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和谐幸福的新平定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规划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草案)
序 言
“十二五”是XX镇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新XX、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积极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加快XX镇经济文化双强镇建设步伐,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规划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镇,科技兴镇,城建美镇,商贸活镇,平安稳镇”的发展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力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10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将全面完成,科学发展三年计划目标基本实现。
(一)经济协调持续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到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由2182万元增加到2932万元,增收750万元,增幅34.37%;农业总产值由9337万元增加到14619万元,增幅 56.57%;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302元增加到3741元,增幅62.51%;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的3084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75987万元,年增幅73.17%;全镇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有实质性进展,优质农产品增加,优质玉米、水稻种植得到普及;现代农业比重增加,传统农业比重下降。每年劳务输出9000多人,劳务收入5000多万元。建成黑山羊、山银花、杜东猪等一批生产示范基地,本镇优势特色产业得到不断壮大和发展。
(三)不折不扣保民生,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们抓好危房改造工程,全镇实施危房改造项目463户,投入资金480万元,解决了2300多名贫困农户住房困难;做好贫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千方百计扩大低保覆盖面,累计安排农村2411户8425人享受农村低保和18472户35189人享受城镇低保,投入资金369.69万元;实施大病医疗救助,给予375户农村农户和66户城镇居民分别救助94.7万元和24.31万元。2007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XX医疗试点,当年全镇有46780名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86.8%,以后新农合覆盖率逐步提高,2010年全镇有51248名农民缴纳参合基金153.74万元,参合率为90.62%;2008年5月,全镇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当年参保居民5013人,2009年 参保居民增加到5656名。
(四)社会事业加快推进。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规范开展。坚持优质服务月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计生长效机制、激励机制,打开了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局面。2006年至2009年全镇累计出生人口357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5‰,出生率11.4‰,政策生育率88%。计生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
——城镇建设速度加快。牵头或组织征下了800多亩建设用地,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荷花苑小区、城西农民安臵小区、银峰大道延长线扩建等重点项目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开展整治卫生死角活动,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的“五乱”现象 进行整治,努力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扎实开展“绿色机关”创建活动,着重推行“绿色办公”,推进“绿色行政”,推动“绿色采购”,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再上台阶,2009年底分别荣获首批南宁市、首批自治区“绿色机关(单位)”称号。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实施XX村XX屯、XX村XX、XX、XX屯、XX村XX屯、XX村XX屯、XX、XX屯等8个生态文明村和生态家园示范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筹资建设XX村XX、XX、XX公路、XX上片、XX屯、XX村XX、XX屯、XX村XX屯、XX村委等 9条村级屯级水泥路,解决群众行路难。修通了XX村XX屯、XX屯、XX村XX、XX屯,XX村XX屯、XX村XX屯、XX村XX屯、XX村至XX村、XX村至XX村等26条通村通屯道路。建设XX村XX屯、XX下旺和XX村XX屯人饮工程,改善群众饮水难。建设农村沼气池1480座,加快农村能源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平安创建全面推进。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常对辖区内矛盾纠纷隐患、社会治安隐患、重点人员潜在隐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排查,加大了对潜在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和重点人员的监控力度,充分依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开展治安混乱区域的排查和专项整治,使得辖区内社会治安已有明显好转。开展安全得到加强,生产生活秩序井然。坚持督查和定期检查制度,严抓矿山、交通安全大整顿,不定期深入矿山、村路、屯路、水上船舶等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场所和地点进行整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和妥善处臵各种隐患;加强汛期水库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10月XX镇“普九”工作提前两年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2006年10月“普实”工作通过市的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XX镇继续加大教育工作力度,通过选派支教工作队,解决部分偏远学校师资紧缺的问题,促进全镇教育均衡全面发展;多渠道筹措投入资金,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教 学质量;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生学杂费、教科书费,并给予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启动贫困家庭大学生救助工程,确保全镇贫困家庭大学生得到资助顺利入学。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教育工作任务。
二、“十一五”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十一五”时期,我镇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自身发展后劲不足,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矛盾突出。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低;信息网络建设起步晚,还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拉动作用。
三是经济结构不优,效益不佳。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太慢,工业没有形成产业支柱,对第一产业没有形成推动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优质率不高,商品转化率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增产不增收矛盾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发展不够快,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比较困难。
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新增项目少,城镇化建设步履维艰,工业化的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效益较差,缺乏发展后劲。
五是“三大纠纷”日益突出,呈现复杂化的趋势,一些社会热 点、难点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三、“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
(一)“十二五”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发展环境。中央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务院出台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南宁创建广西“首善之区”,为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区位优势。XX镇是XX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镇行政区域面积223.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万亩,其中水田1.48万亩,旱地2.02万亩。全镇设15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总人口80822人,其中农业人口56633。东与XX乡接壤,西和XX乡相连,南与XX镇衔接,北和XX镇毗邻;2XX国道纵穿南北,X(阳)—X(山)省道横贯东西。往南经XX可达XX首府XX市;往东经XX县则至宾阳黎塘重镇;往西20公里直达XX县;往北28公里即到XX县。水南高速公路贯穿西部边缘,镇内设有高速公路入口,走高速公路到南宁市区仅95公里,依靠水南高速,XX镇融入南宁市一小时经济圈。
——基础较好。通过近20年的发展,我镇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城建已逐步完善,我镇已积累了资金、人才、产业集群等经 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以富民为主线,争创科学发展五个新,打造经济文化双强镇,努力把XX镇建成经济进步、政治文明、社会和谐、商贸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富裕、文明开放的南宁重镇。
——发展思路。围绕“经济文化双强镇”的发展目标,坚持“农业立镇,科技兴镇,城建美镇,商贸活镇,平安稳镇”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突破发展瓶颈为重点,以发展私营经济为重点,以推进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特色优势、区位优势,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全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三)“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经济指标为: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8%以上; ——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递增20%; ——农民纯收入实现每年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县下达的指标内,2015年全镇总人口控制在12万人以内。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我镇社会各项事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到20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要达到2.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4.6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4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
(四)“十二五”发展基本战略
“十二五”期间,坚决贯彻落实“农业立镇,科技兴镇,城建美镇,商贸活镇,平安稳镇”的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到强镇和富民互动发展、农业和商贸互动发展,依靠科技,切实推进我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个体经营向商贸重镇转变,从单一的发展模式向综合的发展模式转变。
——实施农业立镇战略。树立“无粮不稳,无粮则乱”的危机意识,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作为立镇的前提;积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拉长产业链,打造“农业牌”,实现农民多渠道增收。
——科技兴镇战略。强化农民培训教育基地建设,拓宽农民培训经费渠道,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着力提高科技创新力度,为镇域经济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锻造出了经济提速的新高地。
——商贸活镇战略。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涉及物流、超市、仓储、文化娱乐、生态休闲、道路等一批三产和基础设施项目,妥善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推出优惠政策,鼓励镇内工业企业投资第三产业。
——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努力构建以农业为基础、不断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稳定快速发展商贸服务业的合理经济结构;合理开发、切实保护各类资源,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十二五”发展措施
1、加快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突出工业化的经济主导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解决工业不大不强、农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突出矛盾,充分发掘发挥镇区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工业。以市场导向,创新投入模式,以扶持和发展“凤还巢”工程为重点,打造成为南宁市以矿产加工为龙头的新兴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工业布局,形成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 生态产业体系,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扩大工业产业规模,提高竞争力,加快工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污染的处臵强度,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工业体系。
——农业。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使农、林、牧、渔各个行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优质稻、超级稻、蔬菜6万亩和黑山羊、杜东猪、香鸡养殖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1.5万亩速生丰产林和1.5万亩竹林基地。在XX、XX等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1处,新建标准农田7050亩。依靠XX县被授予“中国黑山羊之乡”称号和通过“XX黑山羊原产地标记”认证的机遇,利用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发展和壮大黑山羊养殖业,建立和扩大造华、XX、XX黑山羊养殖示范规模。加大特色产业扶持力度,依靠科技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至2015年,全镇黑山羊饲养量要达5万只;全镇母猪饲养量达10000头,每年可出栏仔猪20万头以上。
——服务业。以建设广西文化旅游美食城和南宁市货物中转副中心为目标,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支撑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信息服务及房地产等。
物流业方面。抓住金南铁路建设和红水河复航等机遇,以建设 现代物流为目标,以城南停车场、城西客货运中心建设为重点,整合物流资源,拓宽县城公交车运营网络,规范客货运车辆行为,将XX县城建成“南宁市货物中转副中心”,成为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西部大开发的货物运输主要通道和中转枢纽。
商贸业。加快商贸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产业,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大力发展超市、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加快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建设新兴街商贸带、40米大道沿线商贸带,着力提升中学街商圈,城北街商圈,打造姑娘江两岸商圈,加快推进桂通姑娘江柏丽大道特色商业街建设。
餐饮业方面。依托我县XX村黑山羊、XX村狮头鹅、XX村香鸡、旱藕粉等特色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一条街、土特产品一条街、红水河奇石一条街等一批特色市场,推动餐饮业发展。
房地产业方面。通过吸引房地产企业参与建设,推进旧城改造,努力扩大县城规模,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和完善现有的商住小区建设,改善住房环境和质量,促进物业管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能力
坚持交通优先发展,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增强支撑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以210国道和宾马省道公路沿线村庄为重点,将XX板伏、内团、巴独、XX巴朝和XX下巴等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带动全镇新一轮新农村建设。以“康居农房”为抓手,有序推进农房改造、道路硬化和“一池三改”,添臵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配套,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同时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全镇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道路交通。加大投入,实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山区行路难的现状。重点修建XX村简上、简下,XX村干红、石烈、刁浪,XX村XX、公山、龙豆、地朋、XX10条16.8公里的四级屯路;建设XX村XX屯、XX村XX屯、XX、XX、XX屯,XX村XX屯、XX屯,XX村XX屯、XX、XX屯等45条270公里的村屯水泥路。
——能源。继续发展农村沼气能源,全镇要建设沼气池150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00户,建设生态文明村6个以上。
——水利。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对XX、XX2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搞好灌 溉渠系完善配套与防渗,计划完成XX、XX、XX、XX、XX及XX四个村0.7个流量以下渠道硬化防渗130公里;维修或重建百榜、巴更、糖厂三个拦河坝。做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0.6万人。
4、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服务水平。完善县城基础设施,配合职能部门对县城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按照县城的规划,征收建设用地,完成县城绕城线的配套建设,加快推进城西综合开发。加大县城的规划和建设,逐步扩大县城范围,面积从4平方公里扩展到7平方公里,县城范围北面扩大到县水泥厂,南面延伸到XX百榜,西面发展到XX高速路口。重点打造绕城线和银峰大道四十米大道商业街。县城人口预期达到7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协助规划建设XX火车站、银峰大道景观亮化和县城道路路面修复等市政项目,做好城西县级公园的建设,结束县城缺乏市民休闲绿化公园的状态,提升和改善县城绿化环境。
5、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就业和再就业。加大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服务、培训、引导和管理力度,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发展社区就业,采取灵活多样就业方式,扩大就业空间,统筹做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推进就业稳定增长。建立健全农村贴息、助农贷款机制,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有资金、有能力就业创业。
——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研究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规范和完善城镇社区低保工作,帮助低收入家庭解决居住、子女上学难等特殊困难。争取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经费投入,抓好危房改造的安居工程,力争2015年底前对全镇尚有的1125户低保户、残疾人户和贫困户的危房进行全面改造。继续搞好整村推进扶贫村扶贫开发,帮助现有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全面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目标,以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提高贫困群众素质为基础,以增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用新的理念谋划扶贫工作,用新的措施推进扶贫工作,用新的机制提升扶贫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突破。争取到“十二五”末,贫困人口从现在的5284人降到2500人。
6、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
——教育事业。调整和优化学校布局,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提高教育资源配臵,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全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大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做好学生的防辍工作;2015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5%以上,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毕业升学率90%以上。继续巩固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全镇青壮年文盲控制在1%以内。
——医疗卫生。进一步抓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抓好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医疗保障能力;继续推进新型农村XX医疗工作,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巩固、提高农民参合率,全镇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加大宣传,完善机制,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卫生;做好重大传染病的监测、报告、防控工作,促进城镇社区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实现95%以上的孕产妇住院分娩;
——平安XX创建。全面落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追究责任制。深入推进平安XX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基层维护稳定能力。整合基层综治组织,不断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形成综合治理合力。继续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和禁毒斗争,推进“无毒社区”创建,不断减少社会吸毒人员。做好因征地或城镇化建设引起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促进城镇化建设 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进一步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工作,减少重新犯罪。深化学校及周边治安整治工作,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重点解决“三大纠纷”等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的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认真组织力量对公共娱乐场所、大型商场、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企业以及烟花炮竹、剧毒物品、食品卫生进行彻底清查,清除隐患,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进一步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确保“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少出”并尽可能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为我镇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开展“诚信计生”、“阳光计生”和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深入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高广大群众计划生育的意识和自觉性,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低生育水平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我们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和“讲文明、懂礼貌,守秩序”教育实践系列活动,注重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抓好文明单位、文明村屯、文 明社区、文明庭院等创建活动,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提倡节俭、文明办婚丧事,改变人们在婚丧观念上的陋习,制止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婚丧活动,加强社区红白事理事会的引导和帮助,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组建文艺队、会鼓队、舞龙舞狮队,发掘、整理、包装、弘扬了传统山歌、三声部民歌,大力发展会鼓,丰富居民群众文化生活。强化科普工作,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卫生防预保健工作。
(六)“十二五”保障措施
——坚持观念创新,增强发展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自主创新等新理念;强化难中求进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追求“跨越式”发展;强化开拓创新意识,突破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创新中发展。
——切实转变职能,优化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强化治安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整体联动防范系统工程建设,特别要整治好学校和企业周边环境,尽早发现和排除不稳定因素。
——加强党建工作,提高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行党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不断提高基 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XX。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社会犯罪和各种邪恶势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积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种群发性事件,及时排查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推进诚信建设,积极开展创建信用XX活动,强化全民诚信意识;加快诚信政府、诚信企业和诚信个人建设,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诚信环境;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培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加强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XX镇“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XX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重要规划,是全县在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基本指针,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加强领导,科 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从组织和制度上切实保证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和谐XX的发展目标。
未来五年是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主导思想,破满破难、开拓创新,为开创发展充满活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富裕安康的新XX而努力奋斗!
XX镇人民政府 2010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