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

时间:2019-05-14 18:3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

第一篇: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

摘 要: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阶段下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但由于历史传统因素和司法体制出现弊端等阻力的困扰,要进行这场从观念到体制的法治革命仍有一些困难存在。应将现代法治与传统因素结合,改进党的建设,完善立法体制,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四个方面紧密相连,从而搭建起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桥梁,承载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依法治国;司法体制;深化改革;党的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下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但由于历史传统因素和司法体制出现弊端等问题,要进行这场从观念到体制的法治革命仍有一些困难存在,也正是在解决这些困难的同时依法治国更进一步的发展。

一、历史传统因素造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困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然而中国的古文明却没有孕育出现代法治制度,从商代的王权至上思想开始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封建王朝灭亡。统治者将封建专制凌驾于所谓的法律、政治制度之上,法律只不过是人格化的统治工具,由统治者随意运用,从而达到镇压人民延续个人专制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也只停留在对技术和器物的引进改革上,虽戊戌变法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法治来挽救中国,终究失败告终。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封建制度试图用西方先进法制代替中国传统封建制,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倒施逆流,军阀混战,国外势力阻挠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现代民主法治发展速度缓慢且烙上深深的封建色彩。传统思想的禁锢,难以根治的旧疾都使法治在与传统历史的碰撞下显得格外沉重。也正是这样的发展状况赋予了中国依法治国更多的本国民族特色。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保障,但在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亲属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通过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的人际交往来维持整个社会。在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一书中,费孝通先生首次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也随着一种交往关系网络逐步形成人与人在生活中的关系格局。“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一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①费孝通先生以投石入水形成的水波纹来作比喻,阐释中国独特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差序格局”。故在此水波中公私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整个社会交往过程中大多数有“私”有“人情”,由此及彼,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在许多方面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不一致的,但又并不是直接将“秩序”排除在社会之外,通过礼治和教化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秩序,来稳定管理社会事务。

显然,“礼”是传统社会的一种社会规范和制度,也是一种政治方式与原则,更是传统社会中法治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里所说的法制并不等同于国家颁布的宪法典籍而是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对宗族血缘特质的认同,特别是以男系血缘家族为主导的社会秩序,费孝通先生把这种秩序定义为“长老统治”。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在城乡逐步建立“差序格局”的内涵也开始延伸和丰富,乡镇企业崛起、农民流动,传统的礼治需向法治过渡转变,大多数人都认为差序格局对现代法治的进程造成了阻碍,虽表面上它与法治存在着竞争关系,事实上这正是中国历史传统与现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传统的礼构建起社会关系的基础,现代的法在此基础之上以人为本,制定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法律制度。例如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而后受儒家思想影响逐步形成的“亲亲相隐”制度;意思是说如果君臣、父子,兄弟之间出现相互控诉,就会破坏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就会与传统的孝道相悖。君、臣、父、子都要按身份行事,恪守名分,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治观念的基础。

虽在当下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与现代法治建设存在矛盾点,但情理是法的生命,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以血缘,礼治为特征“差序格局”和以人性孝道为特点的“亲亲相隐”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民主法治”构建起和谐社会的本质,以人性、情理出发,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公平正义相结合,走出现代法治的困境并向前发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二、司法体制出现的弊端造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困境

列宁在领导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他提出民主是法治的基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要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②。邓小平同志的观点为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开辟了新的道路,直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加强自身建设与依法治国相结合,但在这条结合的路上也充满荆棘。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颁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保证宪治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③不可否认,我国在立法,执法和用法方面存在一些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了立法可以反映真正的时代精神和国家现状,在立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民主、法治和科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发者弱则国弱”④。然而,现阶段我国各地方的立法过程中存在漏洞和偏差,一方面影响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另一方面与国家政策政策相冲突。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家用“异地复查”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河北省的“聂树斌案”在重新审查时,最高人民法院将其指令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复查,意味着立法执法过程透明度在逐渐增强。中国法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立法,党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需减少法律空白,增强针对性的立法、用法措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法律,如何进行司法体制的改革,如何解决不公正的司法现象如何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权利,都考验着我们党的建设能力,依法治国其实就是深化开放深化发展的过程。但在现阶段法的实施环境并没有得到完善,执法人员没有切实履行自身职责,随意践踏司法体制等问题突出。党的十八大以后一些冤假错案得以重新审查,从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到河南的赵作海案等,这些大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冤假错案并非偶然出现,暴露出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司法机构应遵循宪法精神和宪法原则,充分尊重客观事实,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在具体的法律实施过程中与文化、道德、现实等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这样将有助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按照法律法规去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做到法治建设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第三,我国是单一制结构的国家,在权利的制约和监督过程中会出现偏离法治轨道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自身建设方面面临风险和挑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如何纯洁党的队伍,如何继续发挥好党的传统优良作风,如何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都是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应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怎样更好更快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上到中央下至地方都在不断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是民主法治的死敌,现如今我国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对我们党的依法治国战略有很强的冲击力。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的党中央,从严管党治党,坚持打“苍蝇”也打“老虎”,对腐败持零容忍态度,积极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开展。

上世纪末苏东剧变令世界各国哗然,究其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攻势固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苏联解体最重要原因还是因为苏共僵化了社会主义体制,党内思想混乱,且严重腐败,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党内民主和监督。历史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务必治党从严,治理腐败,只有自上而下严格执法,没有特权“打苍蝇”更“打老虎”,才可以将公平,正义,和谐的理论落到实处,才可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使依法治国不仅仅只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社会发展中去,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三、新时期下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虽然我国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矛盾观认为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立与统一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从而促进事物向前发展。在现阶段的法治发展过程只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发展中的阻力也可以成为动力,打开法治国家的新局面。当今中国形成了“四个全面”之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又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其中。

其一,在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⑤。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从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设计内容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所在。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之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调整、城乡区域发展的完善、以及产业升级、社会收入分配的平衡性、生态自然的建设等都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变化,这一系列的改革过程都需要用法治来作为保障,规范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能够及时巩固改革成果,用法治作为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二,在国家的深化改革顶层设计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和生态等方面入手,构建起改革的体系框架。从逻辑意义上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依法治国给予支撑和保障,只有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去规范各项目标落实,只有在落实过程中始终运行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同时不仅对内可以惠及民众,拓宽党的执政空间,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可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掌握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在中国倡导下的“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建设项目,对内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资源配置相结合;对外进行经济贸易,文化等交流,带动世界区域化发展。不仅对于本国发展来说充满机遇,也普惠周边国家。和平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只有依据法律不断深化改革才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本国的发展要求。

其三,无论是建成小康社会还是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无疑都需要党的正确科学领导,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应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不仅关系到党的自身建设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能否完成。只有党自身建设可以与时俱进,可以科学民主,可以担负起历史重任才可以推动社会改革最终建成小康社会。依法治国的法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才可以上升成为国家意志最终成为法律,只有确保党是民主的先进的才可以全方位推进依法治国,从而达到两者统一。

综上所述,“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方略是新时期新任务下的国家发展重要布局和方向,只有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四个方面紧密相连,努力提高党的科学水平,以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虽然现阶段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但正是这些困难进一步完善了党的自身能力建设,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完美融合,更好的促进依法治国战略不断推进,搭建起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桥梁,承载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篇: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09化工—

(二)班 崔涛 0966115229

摘要: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应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和学习、充分运用国际法,但是实践中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认识还是亟待加强;学习和运用国际法是依法治国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提出了在依法治国中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的几个对策。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 国际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是宪法的明确规定。依法治国,是一项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本方拟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建议。

一、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认识亟待加强

中国的法治工作起步较晚,国际法同样走过弯路。[1]但是我国的中央领导高瞻远瞩,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还是有深刻的认识的。

1978年12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国际法的研究。”[2]

1997年12月9日,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取的中共中央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国际法衔接,以国情为本”的内容外,其他几本书系统或专门论述依法治国问题,均未明确涉及和阐述。[5]至于报刊杂志中部分领导和其他人在对依法治国的论述中不提或忽视国际法的问题也同样普遍地存在着。

我国的律师资格考试曾是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国家级专业资格考试之一。长期以来,国际法是律考科目之一,而1997年有关部门竟宣布,取消国际法作为律考科目。这与律考注重实务操作有关,但是,国际法的发展不容得一个国家认为它的法律执业者可以将国际法排除在其法律素养之外,其法律操作水平也将得益于其对国际法的了解和掌握,甚至国际法也有可能成为其实践中予以考虑和处理的必要因素。2000年律师伊始,有关部门宣布:重新将国际法纳入律考科目当中,而且因为司法部《律师资格考试办法》的出台,使其成为法定科目被固定下来,这不失为一项具有远见的决定。最新的司法统一考试继续将国际法作为必考的科目。

一方面,全球化的趋势是日趋明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的扩大,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国际参与能力和影响力的加强,国际法的作用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我们对国际法在依法治国中作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二、国际法是依法治国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首先,学习和运用国际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里的事务、事业和工作既有国内事项,又有对外和涉外事项,依法治国中的“法”既包括国内法,也包括国际法,对此应该有全面的理解。国际法在国内法治生活中有时有直接的作用,比如我国《民法通则》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列举了中国人谈判的特色,其中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需求的影响,对大多数本科生来说,从事国际法研究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不具有职业的吸引力。[15]一方面,学生攻读国际法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法出成果难,实用性差,同时也往往不受重视,国际法教学和科研队伍中的人转攻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或别的学科的人,或者转到其他行业的人也不少。因此,如果任其自生自灭,则有后继乏人之忧。国际法人才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国家和社会有必要对其加以特殊支持,包括加大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论国际法与依法治国

[3] 引自《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0日

第三篇:论依法治国(本站推荐)

论依法治国

常红霞

摘 要: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这标志着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理论日益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实践迈入更高阶段。以十五大报告的精辟论述为指导,全面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方略,对于我们切实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理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 法制 人治 法治 重要性 必要性

现实国情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走的一条治国之道。本文在阐述依法治国的的内涵及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必要性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依法治国的内涵

首先谈一下什么是法治。法治(Rule of Law)的本来含义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Rule by law),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国家机构本身也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和监督,[1]只有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法治的真正建立和完善。

所谓的依法治国,通俗的说,就是指各国家机关都严格依法(包括宪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事务,治理国家。[2]依法治国表达的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它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利、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士一致认同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

而宪法却是这样定义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本人对此的理解是: 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设置和职能作了规定。违法不究,不但会使受到侵犯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和救济,使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得不到恢复,而且还会损害法律的威严,使法律失信于民。[6] 因而,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依法治国的历史沿革

最早提出法治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所讲的“法治国”,就是通过推举贤人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指出的“法治国”就是贤人之治,实质上还属于人治。他的学生、古希腊的另外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却提出了所谓的“良法之治”。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法律得到人民普遍有效的遵从,二是被人们所普遍遵守的法律是良法,是反映并保护人民共同利益的法律。亚里士多德对“良法之治”的阐述,已经非常接近了现代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相结合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不可能自然产生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只有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才产生了现代的资本主义法治,进而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治理国家的一种社会实践。

法治是人类的梦想。为了法治,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1978年12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1996年3月17日,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是搞精神文明的一种普遍、简单的作法,这可以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受其影响向他们学习。可是当处在一个行贿受贿贪者、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大显风光、大肆表彰,老实本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又有多大呢?事实上,在一个连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让人们群众去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的无私奉献、真诚待人、忘我工作那简直是可笑、荒谬到了极点。就像一个人连路都不会走,你却要求他跑给你看一样,那简直就是一种妄想。

有这么一句精辟的论述是有关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确实,不偷不抢不骗人只能说是守法的最起码的要求而绝不是所谓的高尚节操。前几年有年年初,许多大型服务性行业相继推出他们所谓的“承诺制”,可承诺的竟然是不卖假货、不欺骗消费者这样基本的职业道德和守法的最低标准,简直是让人笑掉大牙,可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的各大传媒和人民大众对此居然也反响热烈,感觉是件很难得的好事。

事实证明,目前中国人的伦理道德已经沦落到非常危险的边缘。“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宰’你没商量”“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不择手段发横财的想法已经成为许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了,“‘宰’熟悉的人”变成他们欺诈的主要手段。伦理道德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它一旦丧失将直接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矛头应该是指向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新建立中国人的道德标准,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树立起法律最基本的威信和尊严。因为呢,只有当犯法者不能够再逍遥法外、不择手段者被依法严惩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社会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才能够得到维护,社会道德规范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也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不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和徒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制建设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

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纵贯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是“人治”而后才有了法治。所谓的人治就是指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常见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用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本人认为“人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以个人或某团体的专断独裁为存在的基础。②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某些特权阶级,即可以做对于普通人属于违法的事情,及享受各种豁免权利。③政府行政存在极大随意性、多变性。普遍存在人亡政息、任人唯亲、朝令夕改的现象。④国家政权高度集中,普通人民不能参与其中。⑤而对于各项法规政策的遵守,可以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改变而改变。

人治是伴随着社会制度的产生而产生,一开始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就需要一种新的来取代他,法治就应运而生。

法治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法治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人治”与“法治”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法依人”,后者是“人依法”。因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制保障;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需要借助必要的法制手段来推行、规范和维护。也就是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因此,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3、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核心是人民依法对国家进行管理。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就是要通过法制的强有力作用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依法治国不是以法治民,法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不能离开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加强各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而民主政治制度必须通过宪法和法律来确认和体现,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来保障和促进。因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国家治理方式和手段的必然选择。

只有每个公务员都依法行政,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对于经济建设的“保驾护航”作用。行政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权力,即各级行政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国家权力机关的授权行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力,包括行政立法权、管理权、处罚权和强制权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政府管理任务的繁重,现代行政权力急剧膨胀,介入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已经越来越多地介入国家刑事、民事问题。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各级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只能依法行使,不能违法和越权。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涉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如果不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加以规范和制约,就会侵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甚至造成损害,就有可能走向专横、滥用,甚至腐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必须加强法律监督体系。

加强立法监督,尽快制定监督法等。国家公务员的职务行为直接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等现象。甚至有个别人在执法中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严重损害了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这些违法行为或者是犯罪行为,就必须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迁就。[8]

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当市场经济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运行了二十年后,法治在发展和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和保障公民权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要求以法制来规范和保障其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有法治的规范和保护。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市场经营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要依法保障,市场经济运行要靠法律调节,以维护市场的秩序,保证实行公平交易、平等竞争和正当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又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经济主体呈多元化,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主体,必然产生多元化的利益差别和不同的政治要求,政治的多样化与参与意识的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而民主的制度化正是法治国家的内涵。

任何社会的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总是决定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发展充分实践的不争事实。法治的变化总是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结构的变革相伴随,这一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法治的变化,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完善和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形成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法治国的保障。

2、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国家长治久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十三亿中国人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没有稳定就什么事都干不成,甚至已经取得的 成果也要丧失。为什么说依法治国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呢?我们有完备的武装军队,军管行不?中华民族讲道德,德治行不?从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我们发现这些东西没有成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认识到,只有法治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因为,既然制定法律就要公布,公布以后人人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这样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合理的预期,不用为自己每一天做的事情战战兢兢害怕违法。每个人就有所凭据,自己做的事情是国家允许的还是不允许的,自己心里有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关于这个问题,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早已开始讨论了,当时郑国的大夫子产主张法律要公开化,要把法律铸在鼎上,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老百姓就知道法律哪些允许、哪些不允许,这样就会实现国家的安定;但是孔子的想法不一样,他说法律是统治者手中的秘密武器,统治者应该装载自己口袋里,必要的时候拿出来,使得老百姓平时战战兢兢,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触犯了王法,否则他若知道哪些行为法律无规定,就会钻法律空子。当然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证明大家选择了法律公开化,公开化的法律对绝大多数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法制社会,产生了矛盾纠纷或者权益受到侵害,老百姓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用法律来维护权益,而不是当事人之间不断地争执或者相互报复,也不是像现在人的很多人找政府、找党委、反复的申诉。西方法治国家没有人在政府上诉,不是他们没有不服判的,而是法律规定很清楚,法律的问题法院来解决,再高的领导没有权利插手法律。依靠法治的好处就是法律有相对稳定性,不像政策可以很快调整变动;也不像领导人的意志容易改变。法治对社会的长治久安更加具有保障性。[9]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除南北战争外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动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个相对健全和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它保证了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运行都是在稳定规范的规则体制下运行。深入人心的法制观念和健全有力的法制保证使各种矛盾的冲突和解决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进行,而不超出所允许的即合法的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各种矛盾复杂尖锐、隐藏着很多危机的中国,当务之急是建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法律结构体系。良好法制的建立等于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设计了未来的框架,因此依法治国绝不仅仅是出于对现实状况的考虑,而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民族未来前途的认知和关怀,它的受益者将是后人,我们要庇佑我们的子孙后代。

总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反映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保障我国长治久安的客观要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沿着依法治国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能够更加有效地保障党对国家的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参见 郭道晖:《法的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致 谢

我原本打算写的是一篇和我专科段专业有关的论文,因为那样我会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当我真正提笔写的时候,心里却有些许伤感。致谢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往往是论文的最后一页,也是为学习生涯划上圆满句号的一段关键性文字。当然我没能写成我理想中的那篇论文,写成了这篇。知识的匮乏,自身的缺点、弱点暴露无疑,使得我越写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

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孙昊亮老师。本文是在孙昊亮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孙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记得我的

第四篇:现阶段劳动者维权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现阶段劳动者维权的困境与出路研究

[摘要]劳动关系问题正在成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突出矛盾。多种原因促成了这一问题的尖锐化,劳动争议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探讨现阶段劳动者维权的困境与出路,具体到如何选择恰当的维权方式进行权益保护也就迫在眉睫。只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各部门劳动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各部门劳动者维权中的作用,以社会保障为主,权利维护为辅,特别是劳动者、资本和政府的三方合作关系中应重视政府行为,政府是协调劳资关系的重要力量,有效的劳动行政管理是实施劳动法的重要保证,这样才能使现阶段劳动者维权走出困境,找到新出路。

[关键词]劳动者维权;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 困境与出路

一、当前劳动者权益问题主要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基本完成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经济20 年的高速增长为世界所瞩目,但不可否认,我国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已成为一个社会焦点。我国的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机制、就业用工方式、薪酬分配制度等日益多样化,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也显得更加复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间的冲突和争议不可避免[1-2]。

(一)国有企业改制和非垄断企业中的劳动者权益问题

劳动者的经济利益被侵蚀: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工人的利益被严重忽略。改制使企业产权向经营管理人员集中,使之短时间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多数劳动者被迫下岗。这种“改革”在管理层与普通工人之间形成了天壤之别,侵害了他们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一大批为企业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劳动者被抛向劳动力市场时,几乎不可能再获得高收入的机会。

非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过低的状况长期存在:2005 年我国GDP 为18 万亿元,职工(不包括城镇、私企和个体劳动者)工资只有1.9 万亿元,只占GDP 的11%,且逐年下降。全国总工会2005 年对10 省中的20 个市(区)1000 个企业的调查发现,2002 年至2004 年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12.7% 的职工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在这三年中,港澳台企业年均效益增长33%,而职工工资增长为零[3]。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对比

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劳动定额畸高,劳动者必须加班才能得到基本工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职工的工资收入相差悬殊,中央企业2003 年二者的差距为13.6 倍。特别是农民工超时高强度的劳动只能获得低廉的工资,甚至被任意克扣和拖欠。虽然我国1993 年已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但是2005 年31个省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没有一个达到国际通行、国家认可的占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4]。

(三)与此同时,劳动条件低劣并且工会失灵

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低下甚至恶劣: 典型地表现于农民工的劳动环境。在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业户口的劳动力占了近六成,他们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导致工伤事故频频发生。2002 和2003 年,我国每年死于矿难的7 千人左右,远远超过世界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总和,百万吨煤死亡率接近4(美国不超过0.04)。一些私企殴打、拘禁农民工,甚至非法使用童工。这些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甚至达到12 小时以上。“加班加点和超时劳动,已经成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权利被侵害的重要内容,” 而“劳动者个人对于超限度的加班加点是根本无法拒绝的。在加班工资待遇上,雇主也是极力压低。”有的企业布设霸王合同、押金合同、暗箱合同、生死合同、卖身合同和双面合同,劳动者别无选择不得不接受之。

工会失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许多国家认为,要求过分的劳工运动会抑制投资。“为了维护和谐,官方正式要求工会积极分子必须将自己的活动限制在符合‘国家利益’的范围之内。”“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在制定排斥性、压制性政策和努力将劳工纳入官方政治和行政体制这两者之间举棋不定。他们劝诱与制约并举,努力将工会组织限制在严格控制的参与性角色之内,以此阻止来自工会的压力。”大多数国家的工会成了协助企业维持生产秩序的工具,国家也力图把工会纳入权力体系之中。我国工会原有的主要职能是维持生产,劳动者的利益只是第二位的。工会实际上丧失了作为群众组织的独立性和主体资格[5]。

二、劳动争议引起的社会问题

(一)劳动争议案件上升 当农民工的欠薪和工伤问题投诉无门、久拖不决时,当上述工会失灵时就可能迫使工人集体上访、堵塞交通甚至发生极端事件。当前我国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在不断上升,种种对劳动者权益的侵害是社会不公平的具体表现。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被侵权者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就会蔓延,对改革的认同度就会下降,并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已成为转型时期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的核心是,应当如何在大变革中力求保持社会公正。”我们的目标是构建公平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只有依靠法治才可以实现。法制社会需要建立一套法律体系,但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法治就要维护法律的有效性。“通过法律发展来维持道德社会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如果法制不是内生的制度,即缺乏必要的法律文化,那么法律的有效性是要大打折扣的。法律的有效性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近年频繁爆发的以劳资矛盾为主的社会冲突正是这一问题激化的表现[6]。

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决由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变化所带来的新型的争端,人们就会不再把法律当作社会组织的一个工具而加以依赖。他们将寻找其他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争端。他们将通过腐败的方式,例如政治恐吓或肉体威胁来解决他们的争端。一旦如此,法律将日益成为与社会和经济生活无关的事情,政府也会再次失去它的引导该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国际劳工标准

作为一项关注劳动者权益的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S000,社会责任标准)被认为是继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国际环境标准)之后,又一项重要的国际性标准。与先前的ISO9000 和ISO14000 不同,SA8000 一开始就是国际标准(ISO 是整合各国国家标准的国际标准),并且只有一个认证机构(SAI);更重要的是它关注的是劳动(劳资)关系,是将有关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道德规范引进企业及其市场行为的行动准则。它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对社会,尤其对利益相关者也要负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包括九个事项:(1)不可雇用童工或支持雇用童工的行为;(2)不可雇用或支持雇用强制性劳工的行为;(3)应提供健康与安全的工作环境,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环境中的危害隐患,建立系统来侦查、防范或反应那些潜在威胁;(4)应尊重员工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当这些权利受到法律限制时,应协助员工采用别的方法来达到这种权利;(5)不可从事或支持任何基于种族、社会阶级、国籍、宗教、残疾、性别、性别取向、工会会员资格或政治关系的歧视行为;(6)不可从事或支持肉体上的惩罚、精神或肉体胁迫以及言语凌辱;(7)应遵守适用法律及行业标准有关工作时间的规定,所有超时工作应付额外报酬,而且协议加班必须是自愿性质的;(8)应保证支付的工资达到法律或行业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可巧立名目逃避对员工应尽的义务;(9)管理系统应制定有关社会责任和劳动条件的政策,定期审查政策、措施及其执行结果,决定其是否充分、适用和持续有效,包括指定专人负责、进行沟通,建立和维持适当的程序来评估和挑选供应商/ 承包商,定期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等等[4]。

中国的劳动法,除自由结社和强迫劳动问题与国际社会存在着一定分歧之外,其他内容与国际社会的要求并无大的差别,有些方面如工作时间,甚至比一般的国际标准还要严格。但是,正如国际贸易政策分析家邓肯·格林所言:“中国有很好的劳动法,但是并未得以实施。”

(三)道德风险转化为商业风险

SA8000 标准将(企业的)道德要求指标化、制度化,是一个更加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劳动标准。一般说来,国际劳工标准所包含的,一是道德方面的标准,包括结社自由、集体谈判权、同工同酬、禁止就业及职业歧视、禁止使用童工等等;二是国际贸易的标准,包括工作时间、工资水平、劳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等。

而没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意味着有较大的道德风险,而这种道德风险随时可能转化为商业风险。虽然SA8000 标准迄今尚未对我国企业构成特别大的影响,但近年我国沿海地区已有几千家企业接受过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调查,发生了多起因企业违规而被追究的事例。2002 年,美国客户对深圳某玩具厂进行童工调查,发现有严重加班加点和工资偏低情况,而且所提供的工时工资资料是虚假的,因此取消了其供应商资格,其他客户也相继取消订单,结果这家有8000 名工人的集团公司被迫关闭。2003 年,福建泉州某玩具公司也是因为被发现使用童工,取消了几千万元的出口订单。2003 年3 月开始,美国全国劳工委员会对产品销往美国的16 家中国工厂进行调查,发表了一批负面报告。2004 年2 月,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被指其在广东的供货企业违反了国际劳工标准,引起很大反响。广东、江苏两省2004 年发生多起企业拒绝接受SA8000 认证,被中止合作的事例。随着SA8000 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企业如果通不过SAS000 标准就很可能失去客户和订单,在这个问题上,谁掉以轻心,谁就将为之付出沉重代价[7]。

三、现阶段劳动者维权几大困境及相应解决方法研究

(一)非正规部门劳动者权益保障

由于种种原因,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权益最容易受到侵犯。只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关系,并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维权中的作用,以社会保障为主,权利维护为辅,才能使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

(1)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权益状况主要特点:一是就业稳定性差。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普遍带有临时性和季节性,他们大多是根据市场需要由业主随时聘请与解雇,往往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就业极不稳定。二是劳动报酬低。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薪酬或者采用计时工资,即按月、天,甚至按小时计;或者采用计件工资,如零星的劳务承包、产品推销等。其薪酬标准不是按正规部门的薪酬制度,而是由劳动用工双方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一般只能达到当地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多数劳动者报酬较低,劳动时间较长,被克扣、拖欠工资的情况较多,且劳动者人格尊严经常受到损害。三是劳动条件恶劣。非正规部门一般劳动组织简单,多数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没有规定工作时间和固定工作场所,除了在双方约定的周期内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外,劳动关系双方没有其他的权利和义务约定,用工方往往不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承诺,也不配备必需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发生工伤机率高,且很难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四是社会保障缺失。现行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大多是为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设计的,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没有这种制度的支持,使他们无法进入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8]。

因此,总体来说,与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相比,在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其就业境况更差,劳动者权益更容易受到侵犯。(2)非正规部门劳动者权益易受侵犯的原因:

劳动关系的非正规性。劳动关系的非正规性包括劳动关系松散和劳动关系不规范,这是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最显著特征。

劳动管理制度和政策的缺位。现行的劳动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固定的劳动关系制定的,对于非正规部门劳动用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做出专门的规定,在适用何种管理和法规的争论中,用工方找到了规避法律制裁的漏洞,也为其侵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除了外部原因,非正规部门劳动者权益备受伤害还有其个人的原因。主要有 “就业第一”的观念、一定的感情压力、弱势的谈判地位等。非正规部门大部分为低技能劳动岗位,对于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不高的非正规部门劳动者,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个体替代性强的情况下,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更不敢向雇主提出其他要求,从而使其权益损害更加严重[9]。

(3)为了切实保障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权益,必须采取以下政策和措施: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好像市场化就业的“安全网”,特别是对于劳动关系和收入水平均呈不确定性的非正规部门劳动者来说,必须铺设好这张“安全网”,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从三个层面实施:第一,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实施范围。我国原来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国有和集体企业等有固定收入、能连续缴费的人群,绝大多数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被排斥在社保体系之外。第二,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险制度。要根据非正规就业者的需要和特点,按照工伤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顺序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保险制度。第三,建立针对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社会救助制度。

建立非正规部门的劳动用工和劳动合同制度。规范的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是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劳动权益的护身符。,为了从源头上调整非正规部门就业者的劳动关系,必须建立和完善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合同制度。要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的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合同文本,明确非正规部门雇主使用劳动者也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并推广实施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合同范本制度,以明确非正规部门就业者劳动关系确立的条件和要素,澄清非正规部门内部的劳务关系和劳动关系问题[10]。

发挥各级政府部门在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维权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区和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维权功能,发挥非政府社团组织在维权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由于非正规部门行业广泛,人员众多,且从业人员的年龄、文化、收入等参差不齐,要在这样一个纷纭繁杂的群体中实现劳动者维权,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在制定社会保障的制度措施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也需要社会各行业在辅助促进的实践中相互协调、形成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非正规部门实际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并把非正规部门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真正落到实处。

(二)农民工劳工权益

“民工荒”现象居然出现在劳动力几近无限供给的中国,不能不说有点奇怪。尤其是去年以来缺工现象还有个新特点:不仅缺乏技工,连普通劳工也缺乏(见表1)。

“民工荒”现象凸显劳工待遇过低,据调查,2004年广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含加班费)800元以下的占80%多,月工资1000元以上的只占6.54%,与10年前相比农民工月工资上涨不到10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民工的工资收人实际上是下降的,而同期全国各地城市工人工资在扣除物价上涨后每年平均增长幅度为6%左右,这样的工资水平和工资上涨幅度无论是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来看还是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都是不合理的,部分省市最低工资标准见表2。

近几年劳动争议重点集中于劳动报酬方面,90%与工资有关,几乎所有的罢工事件均由工资引发。欠薪严重凸显用工单位违法使用劳工,但容易忽略的是相当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日复一日地在非常恶劣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且没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针对我国的现状,对于我国目前劳工问题,特别是劳工标准问题,应该参照国际劳工标准。逐步完善我国劳工标准立法使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水平应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严格执法。维护劳工合法权益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签署公约、通过SA8000等认证、响应全球契约等口号,这些形式上的事情不难做到,对我们来说更有意义的是脚踏实地地按照核心劳工标准的要求依法治国。

(三)劳动者维权中的加班纠纷注意点

在劳动者维权中常出现的加班纠纷中我们为自己的工作中存在加班情形而提起索要加班工资的仲裁及诉讼时要注意仍需要举证证明加班事实,举证责任并非倒置,而在劳动者本人;被认定的加班时间中需要包含实际工作内容---t路途或者准备时间不能视为加班;加班审批手续要完备—一因完不成工作而自愿加班延时的工作不能视为加班,所以在加班纠纷的劳动者维权中认识基本只是规定为自己维权是必不可少的。

四、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劳动者维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是否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劳动关系双方在形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由国家的劳动法律制度规定。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法制,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根本前提,意义重大。我国劳动合同法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倾向十分突出。对于劳动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我国劳动合同法具有明显的维护其合法的、基本的劳动权益功能。我国劳动合同法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功能的主要在立法目的、权利和义务分配、法律责任分配、监督检查等方面,我国劳动合同法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功能的客观依据是首先,从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世界上第一部标志性劳动法的内容看,劳动法面世的理由和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处于“ 弱者” 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次,劳动力供大于求作为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注定了劳动者弱者地位难以改变。第三,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尤为突出,劳动者弱者地位更加明显,国家侧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理所当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显示单位GDP的劳动争议受理数全国为1.9,浙江省为1.35,单位GDP的劳动争议涉及劳动者人数,全国为5.59,浙江为2.40。在一些省份劳资矛盾高发的背景下,浙江却表现“平静”——劳资纠纷数最少、影响小、处理快。探究原因,浙江省实施的领导负责、部门履职、工会推进、企业参与的“四位一体”维权机制使得加强地方立法适应维权需要、工会成为职工利益的维护者、劳动仲裁县市全覆盖、机制保工资“零欠薪”发挥着道要作用。因此,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重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稳定劳动关系,符合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五、结论

劳动者维权与劳动争议的处理是紧密相关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是一个由多个解决机构和多种解决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各方面都得到完善,才能协调有序地运行,从而更好地发挥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用工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国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机制、就业用工方式、薪酬分配制度等日益多样化,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劳动争议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我国劳动维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政府大力整治劳动用工违法行为,工会积极作为为劳动者撑腰,基层调解组织强化劳动争议调解,众多企业主动参与和谐企业创建。;企业则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到“有法必依”;劳动执法部门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真正依法治国,才能使劳动者的权益从“应然权益”成为“实然权益”,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也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这样劳动者维权的渠道将很畅通.维权之路也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彭宅文 非正规就业对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 2004(02)[2]王宗凡 推动非正规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参考 2004(z1)[3]高玲芬 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5(03)[4] 袁静.段金朝 SA8000视角下对我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5] 刘睿君 基于劳动者权益保障视角的三方协调机制分析[学位论文]2010 [6] 黄莉萍 劳动合同法实施语境下的政府作为[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9(6)[7] 蒋冬梅.JIANG Dong-mei SA8000对我国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启示[期刊论文]-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8(2)[8] 高超 正确解读《劳动合同法》建立健康和谐劳资关系[期刊论文]-内蒙古统计2008(1)[9] 刘艳媛.宋杰 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辽宁经济2008(8)[10] 于晓洲.张兆利 劳动者维权途径总汇[期刊论文]-农村百事通2009(19)

第五篇:习近平论依法治国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我们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支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加大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力度,坚持以纪律建设为核心,着力增强法规制度执行力,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2012年12月5日在会见第二炮兵第八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时的讲话

要不折不扣落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培养部队严守纪律、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良好作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必须保持严明的作风和铁的纪律,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

——2012年12月8日一10日在广州战区考察时的讲话

全国政法机关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全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从严治警,坚决反对执法不公、司法腐败,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顺利推进。

——2013年1月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的指示

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

——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着力加强作风纪律建设,抓好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落实。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部队蔚然成风。要严肃各项纪律,确保政令军令畅通。

——2013年2月4日在视察兰州军区时的讲话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

——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2013年11月12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党的各级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要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首位,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4年1月14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要注重改革举措的配套衔接,注重分类推进,强化任务落实,保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014年2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对各类社会矛盾,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运用法律手段解决,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2014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设立知识产权法院,都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制度性措施。试点工作要在中央层面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下进行,改革具体步骤和工作措施,鼓励试点地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中央有关部门要支持司法体制改革工作,帮助地方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难题,确保改革部署落到实处。试点地方的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细化试点实施方案,及时启动工作,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

——2014年6月6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任务,解决作风问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2014年6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新华网北京1月8日电(记者杨维汉)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我们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政法工作要自觉维护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权威性,确保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政法系统各单位依照宪法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公生明,廉生威。”要坚守职业良知、执法为民,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政法队伍主流是好的,是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能打硬仗、不怕牺牲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有坚强战斗力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的政策措施,帮助干警解决实际困难。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不断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基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坚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必须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绝不能畏缩不前。要加强纪律教育,健全纪律执行机制,以铁的纪律带出一支铁的政法队伍。要提高干警本领,确保更好履行政法工作各项任务。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部署。他要求,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各项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出席会议。

中央政法委、中央政法各单位负责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政法委、政法各单位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军队、武警部队负责人参加会议。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清除害群之马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政法工作会议7号到8号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政法战线要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既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政法工作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关系,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习近平: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习近平:要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收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习近平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

习近平: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

习近平强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指出,政法机关要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习近平:要教育引导广大干警自觉用职业道德约束自己,做到对群众深恶痛绝的事零容忍、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树立惩恶扬善、执法如山的浩然正气。要靠制度来保障,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都设置隔离墙、通上高压线,谁违反制度就要给予最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习近平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

习近平: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习近平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政法队伍的政治灵魂,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政法队伍建设第一位。

习近平: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面对歪风邪气,必须敢于亮剑。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

习近平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要加强领导、协力推动、务求实效,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好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发挥我国司法制度的特色、更好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做好2014年政法工作作出了部署。他要求,要把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总要求,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信息应用、改进政法宣传舆论工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和过硬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记者温飞)

下载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现阶段依法治国的困境与求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依法治国 论文

    论依法治国 李静文 摘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布署......

    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范文模版)

    辽东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形式与政策 题目: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姓名: 葛晨阳 学号: 0913120419 班级: B1204 专业: 网络工程 层次: 本科 2015年6月 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摘 要:......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合集5篇]

    习近平论依法治国——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摘编 我们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新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核心是“依法治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

    企业现阶段的困境和解决办法之思考大全

    企业现阶段的困境和解决办法之思考对于铜陵清华科技目前来说主要的困境是搬迁问题和环保风险问题。从目前的经营情况来说,总体还行,但是也要强化管理,节能降耗,加强对制度的执行......

    论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论乡村基层工作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徐天铁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工作;困境与对策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乡村......

    论儿童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论儿童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10303班蔡亦璇02号【摘要】:中国正处在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巨变之中,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而与社会转型相一致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

    论安乐死的伦理困境与对策

    论安乐死的伦理困境与对策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理性觉醒程度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在关注优生的同时也开始关注优死。安乐死问题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