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德建设先进材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加强学校师德建设
近年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更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高度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结合实际进行师德教育活动,效果显著。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认识水平。组织广大教职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校工作中极端重要的指导作用,把“三个代表”要求融入到教学、科研与学校德育工作中,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坚决禁止它们在学生中传播。要求教师每学期一次不落地参加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活动,写出近一万字的学习笔记。
二、加强教师思想信念教育。围绕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的事业的信任。
三、在全体教职工中提倡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要求教师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的思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钻研业务,勇于创新,热爱学生,关心集体,文明礼貌,为人师表。引导教师正确处理集体和家庭、工作和个人的关系,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教师每年以实际行动资助一到两名特困学生受完九年义务教育,能让一到两名厌学、辍学学生转变观念,重返校园。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教师进行热爱本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到职业道德教育。还利用晨会在国旗下讲演等活动,强化师生爱国主义思想,从正面进行教育。树立模范、榜样,让全校师生学习效仿:如学生拣到一把钥匙、一枚硬币或一本书,主动交给班主任或学校,学校就及时予以表彰奖励;开展特色月活动,大力提倡“五讲、四美”,比如“ 爱我校园、爱我家乡,学先进、赶先进,学榜样、见行动”等活动,让师生身体力行。熟识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渗透德育观念,并通过他们影响家长及社区。
四、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高雅舒适、优美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起着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的作用,这种作用持续时间性愈久,影响就愈大,其效果比简单的说教更有效。为此,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安全文明校园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后勤主任担任副组长,各班主任担任成员。此项工作,由组长带头抓,副组长具体抓,各成员亲自抓。因此,工作自始至终有条不紊,进展顺利。1999年、2000年春季,我们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买进了五十棵云杉,如今,这些松树已长大到三米多高了,一年四季总是绿绿的,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学校在重视绿化的同时,在校园硬化、美化建设上也花了不少功夫。近年来,我们从各方面筹措资金,向上级要一点,从杂费中挤一点,动员师生捐一点,硬化、美化校园。充分挖掘各个脚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地方,渗透教育功能。在墙上刷写永久性的校训、校风、学风,勤办学校黑板报、班级黑板报,勤换学校厨窗内容,使学生每天几乎可以从中得到新的信息、知识,在教室墙壁上贴上瓷制“中国政区图”和“世界政区图”,为校园注入了新的文化氛围。以上种种,可以使人无论站在校园那个点上,眼前总会出现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学校每学期安排两次大型演讲、歌咏比赛,其中加重德育知识的含量,让师生共同参与,从中真正领悟到“真善美,假恶丑”,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定期地举办家长座谈会、教职工联谊会、问卷调查会,多方接触群众,虚心接受各方意见,从而增强师德建设的针对性。
总之,我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加强师德建设,已初见成效。近几年中,先后有路景春同志获“宁夏贫困地区优秀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铁宝荣同志被评为“固原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并有马克文、苏发旭等同志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李保鸿、马克富等同志多次受到县、乡级表彰奖励。我们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我们有决心和能力把马莲中学办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马莲中学
2005年8月23日
第二篇:师德建设先进材料
坚持以德育人 强化师德建设
——吴桥中学师德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长期以来,我们吴桥中学坚持把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注重塑造教师健康的人格,完美的师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力倡导敬业、奉献精神,致力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结合对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制订措施,领导带头
学校坚持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大树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爱生乐教、无私奉献的典型。在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了八种要求,并把它认真落实到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一是办学思想:坚持“三四五”(三个面向、四项基本原则、五育并举),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质量图发展、以发展促提高。二是办学目标: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三是工作导向:以师德教育为先导,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教师的价值观:以艰苦为荣,以创造为乐,以严格为自尊,以拼搏为自强,以奉献为自爱,以培养人才为已任。五是教职工相处准则:以人之长,补己 1
之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真诚相待,团结协作。六是领导作风:率先垂范,敬业勤政;公道正派,廉洁奉公;团结民主,求实创新。七是教风: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治学方法,严谨求实;教学思想,先进科学;教学手段,灵活实用。八是学风:刻苦慎思,善学求真。
学校坚持以领导班子的领导作风建设为龙头,促进教风、带好学风、形成优良的校风的“四风”建设。要求教师不当教书匠,要当教育家;学校无小事,事事都是教育事,教师无小节,节节都要讲师德。
二、加强学习,与时俱进。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为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使他们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从而透彻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稳定是大局”、“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教育强国”等科学论断的深刻含义,为师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习师德规范,弘扬优秀师德传统
我校坚持政治学习制度,保证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政治学习时间,联系广大教师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根据序列性、系统性、有效性原则,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明确师德规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政治学习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优秀师德传统,全面促进教师思想、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前进的要求,增强广大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觉性。利用信息技术,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强调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仔细领悟,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探索新课程。
3、向榜样学习,培养教师优秀品格
一切优秀教师的道德实践,都是教师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特点,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具有较强的感召力。虚心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教师的师德感情,形成坚定正确的师德信念,进一步培养教师的优秀品格。我们组织广大教师观看《师德启思录》、《为明天奠基》等师德教育录像片,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同时树立本校教师的典型,如本获得县建国基金奖的九位教师等,使教师觉得典型就在身边,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为师德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制度制约,查评结合评建结合,以评促建,自查与测评相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是学校推出的一种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师德评价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做好师德评价工作,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约束和促进作用。我们依据《吴桥中学师德评价标准》对全校教师进行师德建设自查工作,并开展师德师风测评活动。从测评的数据来
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教师评教师,测评满意率全部在95%以上;家长与学生评教师,满意率平均在90%以上。
我们把师德评价与师德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师德评价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动力,师德教育为师德建设提供思想基础,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来鼓舞人,通过加快学校事业发展为教师实现个人价值提供环境保证。二是努力为教师个人进步创造条件。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点,学校不仅激励他们在业务上积极发展,还注重做好吸收其中优秀分子入党的工作。三是大力宣传和弘扬师德典型,形成“讲师德的人受人尊敬”的舆论氛围。通过本次测评活动,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行为和师德、师表进行了有力的规范,为教师队伍打造过硬形象、为学校教育健康化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德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我们将一如既往,为之奉出爱心,献出真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县、构建和谐吴桥做出更大的贡献。
吴桥中学
2007年12月
第三篇:师德建设先进教师事迹材料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一个都不能少》和《美丽的大脚》,你是否记得其中的两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农村教师?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首先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正直的思想,时时处处能做表率。这就要求我们拥有教师所特有的品格—师德。教师师德高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热爱祖国,忠诚教育事业,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师德修养,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用一颗火热的心耕耘未来,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在教书育人阳光事业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贡献。
一、孜孜以求,爱岗敬业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当好一名老师,我不断加强学习,坚持岗位培训,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思考教育问题,学习、思考、实践使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不断进步。长期担初三毕业班的英语课和班主任工作,我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用良好的师德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信任,中考成绩优秀。2005年被评为县政府表彰的先进教师,所带班级被评为朝阳县优秀班级。是朝阳县“十一五”期间的骨干教师。
二、春风化雨,情注教坛
上学期,主动从中途接任了一个较差的班。成了这个班的“后妈”。刚刚接手的班级,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作业常常不能完成,学习状况一团糟,许多同学还常在班招惹事非,打架、早恋等现象屡禁不止。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个班带好。从何处着手呢?经过几个辗转的不眠之夜,我确立了自己的“工作方针”: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我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让一位学生掉队,这是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作为班主任,我深深地懂得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鼓励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灵相融的接触点。
师爱是一种鼓励。在第一次班会上,我鼓励学生:“在我的眼里,你们是最棒的,你们能行,一定能行!”第一次家长会上,我郑重承诺:“我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有一点希望,我也一定会百分之百的努力,让他们顺利读完初中的课程,各各成材,成人。我这样鼓励学生:“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
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老师的理解和鼓励,使学生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我始终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尤其九年级学生,特别好“面子”。我从不对后进生另眼相看,而是随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鼓励和支持。学生犯了错也不训斥,而是象朋友一样促膝谈心,共同剖析犯错误的原因,既让他们认识错误,又给“面子”、给“台阶”,学生李某,沉迷于网吧,常常缺课、逃学,甚至夜不归宿,闹的家里恨他,老师恼他。一天,十一点多钟,李某还未回家,家长给我打电话,我和家长找遍了大大小小几家网吧,终于把李某带回了家。第二天,又语重心长的从正反两方面开导他,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最后他含着泪说:“老师,你放心,我以后再不会给班级抹黑了。”
师爱是力量。我的爱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开启了学生的心灵,我把爱洒向了每一位学生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师爱更是一种榜样。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象春风化雨陶冶着学生。因此,平时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总是自己处处以身作则,首先做到。学校走廊上的玻璃碎了,满地是碎片,我拿起扫帚打扫干净;看到地上的废纸,我蹲下去捡起来。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做人要有一份责任,要从自己做起。班上的一位同学身体不舒服呕吐了,桌上凳上衣服上都被弄脏了,我连忙拿起毛巾洗擦干净,并送往医院,给他付了药费。我们班有一名孤儿,性格非常孤僻,很少和同学来往,在班级中少言寡语,我就让班级同学主动和她交往,有困难及时为她解决,发动学生为她捐款,送些衣物文具等,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暧。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我善于去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严格要求与爱心呵护融为一体。短短一学期,班级班风好转,学风变浓,改变了过去差、乱的形象。我付出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但我觉得值。我用执著的爱,使30多名后进生得到了转化。我不为名,不为利,以教书育人为毕生的信念。
无私的奉献为学生铺就了成功之路。我全身心的付出也赢得了学生的真心爱戴和真情回报。我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钻研业务的精益求精,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倾注在了教育事业这座百花园中,倾注在无数学生的身上。
这是我平凡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倍努力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爱心去影响教育每一个学生,使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材。
马春玲
2008年7月28日
师 德 是 教 师 的 灵 魂
-师德建设先进教师事迹材料
马春玲
朝阳县瓦房子镇中学
第四篇:板桥小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事迹材料
武胜县板桥小学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事迹材料
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我校强化领导,及时动员,宣传到位,精心组织,完成了规定项目,注重特色创新,收到了切实的活动效果。
一、高度重视,宣传到位。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基点组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确定校长是活动第一责任人,成员分工明确,落实了专职信息员。及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研究制定了《板桥小学集中开展师德师风教师活动工作方案》,拟定了工作行事历。
宣传动员及时到位。组织全体教职工在校长办公室召观看了武胜县教育局关于集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视频会,广大教师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明确了活动目标要求。我校庚即召开了专题动员会议,会上,校长李维林同志传达了县教育局的专题会议精神,对我校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分阶段,分项目落实到了人头。并充分利用标语、专栏、网络、简报广泛宣传,有多篇信息在省市县和教办等各级媒体发表,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二、完成规定项目,注重特色创新。
(一)、狠抓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做到了“全员学习、内容全面、笔记详实、成效显著”。先后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了先后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社会主义荣辱观》、《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八条规定》、《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八条规定》、《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管理实行办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法规,严肃学习纪律,使用活动专用笔记本,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广大教职工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开展优秀心得体会展评。在专题研讨活动中,我校教师围绕“怎样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这个主题开展了大讨论,研究如何树立正确的师德观、价值观,树立个人良好形象。
(二)、抓好榜样示范和警示教育。通过深入挖掘,我校树立了27年如一日扎根山村爱岗敬业的童卫东同志作为我校师德师风先进典型人物,提炼其事迹和精神,树立了身边榜样,并举办了“童卫东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师德演讲比赛,在全校掀起学习童卫东扎根山村、爱岗敬业精神的热潮,同时,利用典型案例对教职员工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她们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增强明辨是非能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突出查摆重点,开展“三查三看”。我校灵活查摆方式,通过公布监督电话、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等途径,从查师表形象、查敬业精神、查廉教行为等方面共搜集意见建议4条。采取自己找、同事提、学生评、家长议等办法,共查摆出关于“部分教职工不注重学习,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形势”、“部分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有的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中
方式方法简单,导致学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配合不够”、“部分教师使用电教媒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突出问题,举行了师德师风公开承诺仪式。针对搜集到的意见建议,教职工写出剖析材料,在师德师风专题剖析会上,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谈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对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情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整改目标和整改措施。
(四)、建立整改台帐,注重整改落实。我校为每位教职工建立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台帐,明确了整改问题,拟定了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员,提出整改时限。对具备整改条件的立即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限期整改;对暂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逐步整改。目前,3个突出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无不良影响的师德师风典型问题。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活动实效。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校制定了《班主任考核细则及津贴发放办法》等规章制度,实施制度化管理,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实行签到制,参加各项活动均要会前签到;实行督查制,由值周领导负责对教职工坐班签到、迟到早退等劳动纪律进行督查,教导处负责日常巡课,对教职工是否存在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室内接打手机、教室无教师上课、不按时上课或拖堂等情况进行督查;三是实行奖惩制,对师德标兵进行表扬奖励,对顶风违纪者坚决惩处,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校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师德的认识,更新了观念,能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反省,主动学习制作教学课件,积极
到电教室上电教课,与家长的联系常态化,构建了和谐的家校联系,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板桥精神”进一步得到弘扬。无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歧视差生、违规补课、乱订资料等有违师德师风的现象发生,树立了良好的师表形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
武胜县金光乡板桥小学校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二日
第五篇: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师德建设先进材料
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全校历史最悠久、师生员工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教授35 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导师65人;各类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2201人。几代学人薪火相传,立德树人,用辛劳和汗水铸就了“扬葩振藻,绣虎雕龙”的学院精神,师德师风建设绽放出了鲜艳的花朵——学院荣获“全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2008年)、全校“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教职工歌咏比赛(长安校区)”第一名(2011年)等。在2012年底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同类院系中位列第15名,在西部参评高校中位居第一,是全校所有参评学科中唯一进入全国前20%的学科;在新近发布的《武书连2014年中国734所大学各学科排行榜》中,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居A+,进入了全国前2%—5%行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事迹如下:
一、把师德建设贯穿于爱国守法尚德当中。
学院认真贯彻党的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法履行高等学校教师职责,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教师中没有发生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无一例被家长和学生投诉之事,无一例违法乱纪之人。
二、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
在全校首创师生面对面交流平台和网络交流平台——“文心阁”,每周都有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网上聊天,为广大学子排忧解难。近五年以来,共有200余位教师参与了交流活动,学生参加人数累计达到2800余人,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推广了文学院的做法,形成了如今广受学生欢迎的教授接待日制度。
三、把师德建设贯穿到为人师表之中。
先后有屈雅君、张国俊、程世和、兰宾汉、刘生良、吴舜立、裴亚莉、刘银昌、柯西钢等教师被评为学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刘生良、胡安顺先后获得明德优秀教师奖,尤西林、邢向东、张新科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张新科、李继凯、赵学勇3名教授先后获得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卢洪涛等15名教师、李晨子等4名学生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们以高尚的师德、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了无数学生。
四、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敬业爱生当中,以崇高的职业理想,真心关爱和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真正受益。
在本科教学方面,教师以学生为本,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已形成制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先后获得陕西省名牌专业(2001年)、陕西省特色专业(2007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称号和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年),中国语言文学(中文基地)获批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共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含网络教育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陕西省精品课程4门(含网络教育1门),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首批信息化示范课程4门。这些课程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国家级汉语言文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成果”系列丛书——《雏凤新声》(学生诗词集)、《教魂诗魄》(教师诗词集)、《木铎之音》(教师散文集),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反响良好。文艺学教学团队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先后获得省级教学团队。在优秀教学成果申报、教材编写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就。
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上升。近年来出台了《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工作条例》、《文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意见》等管理办法,设立了以学院著名学者高元白教授、霍松林教授命名的奖学金,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培养质量。近年来,共有1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博论文,4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8位博士的学位论文获陕西省优博论文,2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入选“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田野考察有机结合起来,每年组织二年级研究生外出文化考察,让每一位研究生在读书做学问的同
时,游学行走,寻访古迹,感受周秦汉唐文化的雄浑博大,撰写考察报告,开阔了研究生的文化视野。屈雅君教授积极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先后在曲江寒窑遗址公园举办“王宝钏故事的当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体验式教学汇报演出”、在大唐芙蓉园举办“金声玉韵 蕙质兰心”中国女性诗歌作品吟诵比赛等,把课堂搬到了故事发生地,深受学生喜爱。
青年教师敢挑重担。文学院本科生本来就多,再加上还要额外承担全校《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每年有70%以上的青年教师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有的超工作量达78%以上。
五、把师德建设贯穿于严谨治学之中。学院教师以“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为美,以“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为丑,潜心研究,追求真理,赢得了良好口碑。
文学院辞书编纂研究所历时28载潜心编纂的《十三经词典》(刘学林、迟铎主编)于2012年顺利完成。这部共15册、30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里,全体参编人员不为名利,不讲报酬,不怕不算论文也不算专著,不怕从中得不到什么实惠,成就了一项不朽事业,这种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这种甘于寂寞、努力产出大成果的境界,在当前经济大潮汹涌、人心浮躁的情况下更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所以,著名语言学专家何乐士先生说:“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我们从《十三经辞典》的编撰队伍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
在他们的影响下,全院教师坚持“守正创新”的学术理念,近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31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526篇,其中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47篇,出版专著、译著、文学作品143部,编著教材82部,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5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科学研究成了促进学院发展、提升学科水平、扩大学术声誉的着力点。
六、把师德建设贯穿于社会服务之中,鼓励教师自觉传播优秀文
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回报社会,建设社会。
文学院一批教师长期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如郭芹纳、杨恩成、胡安顺等教授多年参与陕西省政府组织的全国公祭黄帝陵活动,并撰写祭文;霍松林、杨恩成、刘锋焘等一批古典文学专家,长期与陕西文史馆合作,在推动长安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与繁荣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学院与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一直有良好的合作传统,从建院策划到发展运行,傅功振、曾志华、胡安顺、张志春、杨国庆等教师均做了大量工作,傅功振、张志春等还作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直接指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几代学人持续助推陕西文学发展。几代教师中,许多都具有研究者和创作者双重身份,陕西一些重大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重要作品的产生都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息息相关,为陕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新时期文学发端的八十年代直至今天,文学院的许多文学活动,老一辈作家霍松林、侯雁北、马家骏等,均在陕西文学团体任重要职位,以学者身份活跃在陕西文学活动的前台;新时期以降,畅广元、李继凯、屈雅君、李西建、李震等一批学人,从文学批评角度积极介入当代陕西的文学运动,促推了陕西文学的发展;刘路、刘明琪,张国俊、宏柯、朱鸿、梁颖等都是陕西文学创作的主力,为“文学陕军”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活跃在全国文坛上的一批作家、评论家,如白描、张浩文、冯玉雷、刘嘉军等都毕业于文学院。
近年来,依据国家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学院不断对原有的科研机构进行评估与整合,相继成立了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长安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语文研究中心、延安文艺研究中心等,建立了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科研新平台,协同地方开展应用研究,其中,延安文艺研究中心与延安市委宣传部、曲江出版传媒集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的延安红色文化“口述历史”及“延安文艺研究书系”两个丛书的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出版规划之中。2013年以来,学院借国家“2011计划”之东风,申报了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交叉学科、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
等协同创新研究机构,均已获批立项为校级协同创新、交叉学科和科学研究平台,其中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先后牵线搭桥,促成我校与陕西省文化厅、宝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陕西佳县人民政府等签署校地共建协议或协同创新项目,举办了“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高峰论坛”等高层次研讨会,开展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试点,为我校协同创新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自2012年以来,承担陕西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全体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使命感从事这一工作,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公信力。
七、把师德建设贯穿于文化传承当中,着力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构建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为学院内涵发展提供源动力和支撑力。
妇女文化博物馆成为学校的名片。屈雅君教授创办的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2006年9月正式迁入长安新校区图书馆西附楼三层,它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综合性妇女文化博物馆。集展示、收藏、研究、交流、教学于一体,为促进全社会两性间的沟通、理解、尊重、平等与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类自办刊物质量不断提高。《长安学术》是学院创办的以书代刊的学术辑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成为学院与国内外学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呼吸》是文学院教师自办的文学期刊,刊登教师的原创文学作品以及学术随笔和杂感,2007年创办以来,已连续出刊39期,充分展示了教职员工博雅的文化才情。
众多教师酷爱书法艺术。形成了以霍松林、卫俊秀、曹伯庸等先生为代表,包括马歌东、张学忠、胡安顺、李继凯、赵文、杨国庆等老师在内的老中青三代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群体。学院建有墨宝室,凸显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