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
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进一步做好贫困县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6年底前,对53个贫困县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建档立卡,实现精准识别,其中兰考、滑县尽快完成建档立卡。2017年底前,实现贫困县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至少有一人转移就业。2019年底前,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人至少开展一次职业技能培训。2019年底前,全省430万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基本实现转移就业,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家庭脱贫。
二、就业途径
(一)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各级各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劳务合作关系,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向省内外用工企业输出,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
(二)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吸纳一批。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园区,发展壮大企业,扩大就业容纳能 力,做好各类园区企业用工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通过采取送岗位到贫困家庭的办法,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鼓励居家灵活就业一批。鼓励服装加工、手工编织、旅游产品等行业企业到乡村采取分散加工、家庭作坊、“企业+农户”等形式,给家庭提供原材料和设备,负责回收销售产品,使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不能外出务工的,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四)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和创业担保贷款,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五)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一批。发挥市场职业中介机构、农村劳务经纪人和劳务信息员的作用,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实现转移就业。
(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对符合岗位要求、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安置就业。
三、政策措施
(一)培训扶贫,提高就业能力
1.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免费培训。贫困县要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统领,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农业部门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贫开发部 门实施的“雨露计划”等,统筹纳入当地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规划,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统一下达培训计划和任务,统一定点机构,统一考核评价标准,严格督促检查。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市场需求,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类分层次组织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申报和建设向贫困县倾斜,拿出项目资金40%用于支持贫困县,重点抓好贫困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品牌基地和省级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示范基地建设。
2.鼓励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认真落实我省《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对全省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学生免除学费,为全日制在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
3.提高培训补贴标准。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包括实习)的,每人每天给予30元的生活费补贴;市外省内参加培训的,每人给予300元一次性交通、住宿费补贴,减轻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负担,调动其参加培训积极性。生活费和交通、住宿费由户籍所在地财政承担,培训补贴由培训机构所在地按规定落实。企业新招聘贫困家庭劳动力并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自劳动合同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的80%对企业给予补贴。按照培训类别和层次,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标准,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的,适当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实行免费培训。
4.提高培训的精准度。贯彻落实《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5—2020年)》,做好贫困县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对各类就业群体进行多层次、多类别培训。各市(县)要依托基层扶贫开发公共就业服务等平台,深入贫困家庭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侧重培训周期短、易学易会、脱贫增收见效快的“短平快”职业技能。要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订单式”、“田间课堂”、“授课入户”等实用技术培训,使务农和技能培训“两不误”。鼓励优质培训机构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地域分布,就近就地开展培训。鼓励开展劳务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培训,使其带领更多贫困家庭劳动力脱贫致富。改进技能培训绩效考核办法,突出培训合格率的考核,严格兑现奖罚。
(二)就业扶贫,拓宽转移渠道
5.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劳务输出。指导贫困县建立劳务协作机制,促进劳务输出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积极推进省际劳务协作,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劳务合作关系,继续挖掘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潜力。培育境外劳务中介机构,鼓励其在贫困县招工。支持贫困县建立驻外劳务机构,对开展劳务输出的按规定给予求职就业补贴。
6.强化能人带动就业。鼓励在外创业人员、工程承包人员、外出就业人员搜集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带动家乡贫困家庭劳动 力转移就业,按规定给予求职就业补贴。
7.鼓励从事居家灵活就业。紧密结合地域经济特色,围绕规模种养殖、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手工编织、旅游产品等,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并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8.适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全省53个贫困县、6492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开发一个公益性岗位专职负责转移就业服务。开发城乡交通协管、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安排符合岗位需要、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每年用于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不少于3万个。公益性岗位设置由各市(县)统筹规划,公益性岗位使用单位支付给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劳动报酬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可由就业专项资金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补贴,不足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对用人单位为贫困家庭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落实。
9.加强贫困县就业供需信息对接工作。以“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契机,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加强岗位信息收集整理,通过村组宣传栏、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形式将岗位信息送到贫困家庭劳动力手中,帮助符合岗位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进其实现就业。对各类中介机 构、劳务经纪人、劳务信息员成功介绍贫困家庭劳动力与当地企业或其他实体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协议)并实现就业6个月以上的,按规定给予求职就业补贴。
(三)助企扶贫,增强吸纳能力
10.鼓励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企业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其为贫困家庭劳动力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乡镇、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或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企业采取分散加工、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引导性、技能性、职业素养等职业培训补贴。
11.支持做大做强劳务品牌。结合贫困县劳务输出传统优势,做大做强 “新县涉外”、“鲁山绢花”、“西华的哥”等一批在全国有规模和影响力的劳务品牌企业,将其劳务品牌培训基地建设纳入全面技能振兴工程项目规划,提升品牌实力,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和水平。
12.落实社保优惠政策。加大贫困县援企稳岗工作力度,帮助企业积极筹措资金,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援企稳岗补贴,对部分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减轻企业负 担,支持企业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
(四)创业扶贫,助推自主创业
13.鼓励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重点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对参加创业培训的扶贫对象,培训合格并取得证书的,每人最高补贴1500元;为创业培训合格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等免费服务。对自主创业、取得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和奖励。省每年从贫困县推荐的创业项目中评选一批省级优秀项目,每个项目给予2万元至15万元的资助。
14.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的场地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不配套等突出问题,有条件的贫困县可依托现有场地或各类园区建立农民工创业园区,帮助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开展创业型乡镇、村创建活动,鼓励相关企业在有条件的乡镇、村创建就业实体。对乡镇、村创办的实体吸纳贫困人口就业达到30%以上,发生的物管、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3年内给予不超过当月实际费用50%的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10000元。在每年组织开展的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和新型孵化平台评比认定中,拿出部分名额,用于扶持贫困县农民工创业园区,达到市级标准的,由所在省辖市给予一次性奖补,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的,省财政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加强对国家确定的宜阳、光山、兰考等贫 困县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市)的指导,同时将卢氏县、滑县等贫困县纳入省级试点,积累创业经验,扩大试点范围。
15.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和到贫困县创办企业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可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按规定安排贷款贴息所需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的,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可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对因不可抗拒原因造成贷款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核销。对信誉好、创业能力强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可以取消反担保。创业担保基金不足的贫困县,每年可按需借用失业保险基金补充创业贷款担保基金。
16.改进金融服务。加快建立农村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等不动产的抵押担保机制,开展林地承包(租赁)经营权及林木、畜禽、水产品等活体资产作为有效担保物试点。金融部门要探索建立贫困县农民工诚信台账和信息库,对经营正常、信誉较好的可直接给予信用贷款。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建立由人社、财政、扶贫、教育、民政、农业、残联等部门参加的转移就业脱贫攻坚联系机制,统筹协调研究转移就业扶贫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整合有关政策措施,在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 度,推动转移就业脱贫各项工作开展。
(二)建立脱贫台账。依托扶贫部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信息数据库,建立精准识别转移就业台账。县、乡两级要建立一对一的转移就业帮扶机制,落实帮扶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开展精准扶贫,为实施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提供准确依据。
(三)提升公共服务。加快贫困县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在争取国家项目的基础上,省财政按15%给予所需配套资金的补助。2018年底前,尚未建立标准化基层平台的26个贫困县,全部建立县级4000平方米、乡级300平方米的标准化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提供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面试洽谈、政策咨询、信息登记、社保办理等全方位服务。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逐步建立了解就业意愿—提供岗位信息—安排技能培训—实现上岗就业—办理社会保障—跟踪维护权益等一条龙、全过程的就业援助服务。
(四)落实工作责任。各地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目标责任制,切实将转移就业脱贫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使用与投入、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提高权重,并层层分解,督促落实,及时推进和掌握工作进展情况。
(五)注重政策宣传。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其他各类宣传平台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政策、解读政策,宣传转移就业脱贫的典型事迹,引导贫困家庭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培训,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
第二篇: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定稿)
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精神,现制定河南省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坚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和组织方式,完善相关后续扶持政策,强化搬迁成效监督考核,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搬迁对象尽快脱贫,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统筹谋划和资源整合,动员金融、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搬迁对象意愿,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以易地搬迁脱贫之名搞“运动式”搬迁。
量力而行,保障基本。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要求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的规划和建设,严格控制安置住房面积,配套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搬迁对象生
— 1 — 产生活基本需要,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搬迁而致贫返贫。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乡村旅游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探索搬迁安置方式。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科学编制规划,强化对各类资源的整合引领作用。
瞄准精准,稳定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搬尽搬,并统筹处理好与同步搬迁人口的关系,尽量实现整村搬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提供金融支持,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原则整合各类资金资源,扶持搬迁及后续发展,实现稳定脱贫。
省负总责、市县落实。易地搬迁脱贫采取“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资金补助、县市包干”的办法,省政府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各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市县政府是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的具体实施。
三、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全省43万人口搬迁任务,到2020年,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2016年,全省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719户、9739
4— 2 — 人,涉及10个省辖市,3个省直管县(市),共41个县(市、区)。2017-2020年,根据群众意愿和国家下达计划指标,积极稳妥推进,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全部搬迁任务。
四、搬迁对象
易地搬迁脱贫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荒芜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等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对象的确认要经过1.贫困户申请、2.村民代表大会评议、3.村委研究、4.村内公示、5.乡镇审核及公示、6.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6个环节,做到精准识别、精准确认。搬迁对象一旦确认录入扶贫部门数据库后,将作为下一步规划、实施、审计、稽查、考核的依据。
考虑到迁出地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同质性,对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在同一迁出地的其他农户,确实需要同时迁出的,鼓励实施同步搬迁,尽量实现自然村整体迁出。
五、安置方式
易地搬迁脱贫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搬迁对象意愿,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解决。
集中安置主要包括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和整村搬迁集中安置两种模式。行政村内就近集中安置重点解决深山区自然村或单家独户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搬迁对象;整村搬迁集中安置重点解决居住在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需整村外迁的搬迁对象。
— 3 — 分散安置主要包括插花安置、投亲靠友等模式。插花安置主要依托安置区已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房屋等资源,由当地政府采取回购空置房屋等安置搬迁对象;投亲靠友等其他安置方式主要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
各市、县可从实际出发自行确定安置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安置方式,易地搬迁贫困农户的原有住房必须收回,由当地政府组织对其宅基地实施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规模养殖、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形成的资产和收益归集体所有。
六、建设标准
易地搬迁脱贫安置区建设主要是围绕改善搬迁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建设住房和必要的附属设施,以及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设标准
1、住房标准。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宅基地严格按照当地标准执行)。具体执行中,不得变相扩大建设面积,也不得脱离实际提高建设标准。对于按照“一户一宅”方式安置的,可以先在分配的宅基地预留空间,待搬迁对象脱贫后根据自身经济条件改善状况和实际能力自主决定是否扩建。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采取集中安置的100户
— 4 — 以下的小型安置区,配套生产生活基本所需的水、电、路、视、讯等设施;100-500户的中型安置区,增加更多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社区相关服务功能;500户以上的大型安置区,除配备基本的基础设施外,还要配套教育、卫生、文化、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
3、产业配套标准。有土地、旅游等资源条件的地区,要配套发展产业扶持项目,引导和扶持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产业扶持项目所需资金由所在市、县通过整合现有项目资金等渠道解决。
(二)同步搬迁人口建设标准
对于确需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步搬迁的其他农户,住房建设面积可以不一致,由各市县根据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习惯,结合地方财力和农户自筹能力自行确定面积控制标准,但要坚决防止盲目扩大住房面积。
七、资金补助
(一)资金来源
初步匡算,“十三五”时期我省易地搬迁脱贫43万人,约需投资260亿元,通过多渠道筹措解决:一是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鼓励和引导农户自筹部分建房资金,两项合计约43亿元;二是通过调整省级政府债务结构,由省级政府向市场化运作的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59.7亿元项目资本金;三是通过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发行专项建设基金,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注入21.5亿元项目资
— 5 — 本金。剩余约135.8亿元资金,由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省级投融资主体提供易地搬迁脱贫长期政策性贷款。
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省级投融资主体,统一承接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注入的项目资本金及易地搬迁脱贫长期政策性贷款,根据易地搬迁脱贫规划和计划进行融资,信贷资金不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各市县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地市场化运作的易地搬迁脱贫项目实施主体,做好与省级投融资主体的项目资金衔接工作。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统贷统还从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融资的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政策性贷款。市县承接的资金,由当地政府统筹以后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土地出让形成的纯收益和本级可用财力偿还。
(二)补助标准
依据各市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和申报的投资建议计划,省按人均不超过5.7万元筹集资金、下达计划,并根据各地实际申请融资金额和合同约定金额下达资金,实行县市包干使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安置住房、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以及纳入统筹规划的同步搬迁户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助标准。为进一步体现扶贫政策的精准性,适当提高搬迁补助标准,我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建设人均补助标准3万元,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建安实际成本适当调
— 6 — 整,确定本地补助标准。对特困户,实行交钥匙工程。对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照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在敬老院安置。对选择自主安置的搬迁群众,在自愿申请、签订协议、原住房拆除或政府收回后,可将与集中安置同等标准的住房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搬迁群众。
2、同步搬迁人口补助标准。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确需同步搬迁的群众所需建房资金,由农户自筹解决,国家不予补助,省级财政按照各地搬迁情况给予奖补,市县也可整合资源予以支持。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并统筹规划。
八、组织实施
易地搬迁脱贫工作程序主要分为规划、实施方案、施工图设计和组织实施等。
(一)搬迁规划
市县发改、扶贫等部门组织编制本市县“十三五”易地搬迁脱贫规划,由当地政府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
(二)实施方案
县(市、区)政府成立易地搬迁脱贫项目法人,由其委托相应资质的机构(资质要求按照住建部门的规定执行)编制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报省辖市、省直管县发改部门审批,实施方案需明确搬迁对象、安置地点、安置方式、住房和配套设施规划布局、投资规模及来源、产业扶持政策、建设工期等内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土地、规划、环保等相关手续。
(三)施工图设计
依据审批的实施方案,项目法人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工作,报县(市、区)政府主管部门审核。
(四)组织实施
根据批复的方案和施工图,项目法人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九、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长期政策性贷款,中央财政贴息90%,省级财政贴息10%;专项建设基金需我省承担的利息由省级财政贴息。加大中央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扶持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省直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最大限度地向有搬迁任务的地区倾斜。鼓励地方政府预先调度本级财政资金、长期信贷资金等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
(二)加强金融政策支持
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易地搬迁脱贫的信贷政策支持,指导信贷资金及时衔接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扶贫贴息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为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提供贴息贷款支持。
(三)强化用地保障
利用本轮土地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的机遇,将“十三五”时期易
— 8 — 地搬迁脱贫所需用地全部纳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用地需要,优先安排增减挂钩项目。指导督促安置区加快用地报批,确保用地保障位置、面积、时间三精准。允许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搬迁县,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交易使用,所得收益用于扶贫开发。鼓励市、县政府制定出台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对承接迁出区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协调解决搬迁贫困户的菜园子问题。
(四)扶持后续发展
按照“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大、发展快”的原则,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切实解决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和生计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要以当地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乡村旅游业。要创新产业扶持模式,因户而异、因人而异的开展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和资产收益帮扶等。积极承接绿色、环保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吸纳搬迁贫困群众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五)强化监督考核
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加强贷款管理、委托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对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重点
— 9 — 区域的考核全覆盖。省发展改革委、扶贫办会同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考核机制,采取检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监测评估等方式,对搬迁对象选择、项目管理与实施、资金监管与使用、任务完成、搬迁对象脱贫销号、后续配套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和监测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要严格落实国家易地搬迁脱贫贷款政策,并认真按照总行制定的相关贷款管理办法,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防范,严格贷款用途管理,对贷款支持对象是否精准、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作为贷款发放与回收的重要依据。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通过监测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市县易地搬迁脱贫工程实施进展、资金使用、搬迁对象脱贫发展等情况开展第三方独立评价。
(六)明确职责分工
按照“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合力攻坚,共同做好易地搬迁脱贫各项工作。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会同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全省规划编制、目标任务确定、计划下达等工作,协调解决易地搬迁脱贫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省扶贫办负责提出“十三五”及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规模及其分布,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制定搬迁贫困人口退出机制等。省财政厅负责易地搬迁脱贫省级投融资主体的筹建和管理,搬迁资金筹措、使用及监管,研
— 10 — 究制定同步搬迁人口的省级奖补办法。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研究出台支持易地搬迁脱贫建设用地、迁出地宅基地使用、耕地占补等土地政策,确保搬迁项目土地供应。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做好易地搬迁脱贫的信贷政策支持,指导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河南省分行对接易地搬迁脱贫金融需求,每年按计划、按进度发放长期贷款,并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做好服务。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制定安置区建设技术规定,监督安置区建设质量和安全施工。省直其它有关部门按各自工作职责出台支持易地搬迁脱贫的相关政策。
市级政府对本区域范围内的易地搬迁脱贫工作负领导和组织责任。要建立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负责。全力组织和推动易地搬迁脱贫规划实施,督促县(市、区)落实中央和省易地搬迁脱贫政策,加强现场管理和督促检查,及时调度并上报搬迁计划实施情况等。
县(市、区)政府是易地搬迁脱贫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易地搬迁脱贫工程的具体实施。搬迁任务重的县(市、区)要建立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各县(市、区)要认真开展搬迁对象宣传动员与审查确定、安置区选址、安置用地落实、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推进项目实施,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全面完成搬迁和老宅基地的综合利用或拆旧复垦任务。做好土地和住房分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相关工作。
第三篇: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已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注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的前提下,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使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继续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达37.86万人,比2012年增加0.52万人,同比增长1.4%,呈平稳增长态势。
一、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劳务收入大幅度增加。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68.28亿元,增长37.6%。
(二)青壮年和男性劳动力是农村外出务工的主力军。2013年,在三门峡市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为30岁以下的占全部外出劳动力的40.0%;31-49岁的占47.1%;50岁及以上的占12.9%。从性别上看,男性劳动力占60.2%,女性劳动力占39.8%。
(三)外出务工劳动力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2013年,三门峡市农村外出劳动力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8%;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5.2%。转移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六成以上。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以省内为主逐渐向省外地区快速发展。2013年,在三门峡市37.86万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省内转移19.13万人,占劳动力外出比重的50.5%,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省外转移18.62万人,占劳动力外出比重的49.2%,比上年同期上升
2.6个百分点。境外就业1109人。
省外地区以中部地区为主,逐渐向东、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在省外转移人员中,在中部地区打工的占50.5%;在东部地区打工的占34.7%;在西部地区打工的占14.8%。
(五)外出劳动力以自发择业为主的态势正在逐渐改变。2013年,三门峡市自发外出25.20万人,有组织输出12.66万人,占外出总人数的33.4%。
二、目前三门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保障影响着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而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妇女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力的相对不足,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绝大部分有外出务工的家庭农业生产仅满足于自给自足,无法对市场做出更大贡献,使土地经济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劳动力出路不畅。目前,三门峡市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快,发展方向单
一、带动力不强,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虽比较强劲,但总体经济规模不大,吸纳劳动力的数量有限。城市对从事体力劳动的岗位已近饱和,难以再扩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乡村实现现代农业、改善产业结构,可以吸纳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因受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条件的限制,在现阶段也不能实现大规模的转移。
(三)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大多数农村务工者都干着城里人不愿干的“粗、重、脏、累、差”的工作。
(四)劳动力就业环境有待改善。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对农民工保护政策和加大对农民工保护力度,但农民工超时加班问题相当严重,个别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不太健全的制度因素和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使绝大多数农民工不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参加任何劳动保险,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被雇主或企业(单位)强迫缴纳押金、保证金或扣留身份证件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突出。老人病了缺人照顾,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逐步消除体制性障碍
当前,要畅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就必须对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把对农民工一些不合理的待遇制度进行改革。一是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政策上逐步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地位的平等,为农民工创造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二是继续改革劳动就业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政策,消除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在就业政策、就业安排上使农民工享有与城镇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三是继续改革与户籍制度密切挂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
(二)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规模,支持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发展订单式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工作。
(三)继续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
一是坚持异地转移与就地转移相结合,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在鼓励农民跨地区流动、进入大中城市就业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努力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二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向城镇合理有序流动。要以现有的县城和少数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切实发挥小城镇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四)鼓励引导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建设新型乡村工业试验区,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建设,为志在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引导、鼓励外出转移劳动力返乡创业。对有创业意愿农民,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努力营造诚信环境、和谐氛围,为农民工提供大胆创业、放心创业的平台。
总之,农村劳动力迫切需要政府能够提供劳务输出信息和维权服务,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继续采取适当的方式免费对其进行培训,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拥有一技之长或多项专业技能,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扩展其就业空间和领域。
第四篇:信息中心城关镇转移就业脱贫攻坚政策宣讲情况汇报
城关镇转移就业脱贫攻坚政策宣讲督察
情况汇报
(信息中心)
一、督察内容
1、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平台运行正常。
2、政策宣讲。城关镇共49户贫困户191人,涉及4个社区,通过逐户宣讲的方式进行,有11户家中没人,(有住院的、有外出打工的),其他全部宣讲到位,我局印发的惠民手册、养老、医疗等宣传页全部放入明白袋中,已享受的养老待遇也写入明白栏中。针对没在家的让镇政府的分包人对接的时候再进行宣讲。确保不落一户。
3、公益性岗位。因城关镇没有贫困村,所以没有公岗。
4、民生保障。经排查,养老保险共交费3333人439500元,医疗保险共交费10486人1883340元。因有些人直接去地税局交费,具体数据没统计上来。贫困人口有两个没交,陈家门社区的范煜、范本昊,已向镇领导汇报。
5、转移就业。转移就业台账抽查30余人,信息80%准确,有个别联系不上,个别信息有误,针对这种情况,保障所的同志们再逐个打电话落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6、群众知晓率。城关镇户口的贫困户没有享受过我局的创贷扶持及培训补贴,培训补贴分到城关镇的36户都不是本地户口,只有逐个打电话落实,其中6个未接电话,1个外出打工未享受到,已经向其说明情况,让回来后带上身份证去民丰银行领取,其他的都已享受到,而且都知道是咱局的政策。
二、存在问题
1、个别社区信息发布平台显示器开的不及时。
2、贫困劳动力转移台账更新不及时。
第五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2篇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企业用工有机结合,以“三级联创”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落实项目带动就业工作。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关注民生,服务就业,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
县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各用工单位的招用工信息,对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定期招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将每月18日定为全县人力资源交流日,使招聘工作常态化,盘活县内人才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争取将外地高素质务工人员吸引到本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人才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各镇乡街要为劳动保障所配备得力人员,做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六到位”,充分发挥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协调作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要以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为基础,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定为公益性岗位,同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镇乡街、村(社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以县人力资源信息网为平台,配置专用人员和网络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县内各个人力资源市场联网的信息网络,发挥信息网络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宁城人才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技能培训补贴的投放力度,对县内企业,尤其是对新入驻的企业在为其组织招工的同时,还要免费为在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并发放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要统筹协调县内各技能培训机构,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计划,根据热门行业、热门工种开展定向培训,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努力提高我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对用工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各部门结合现有政策,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待遇。
1、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政策,对在县内企业务工,且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人员,给予发放社保补贴。
2、在工业园区或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政府协调用地,由住建部门按公租房或廉租房政策,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筹建职工公寓,由工业园区统一管理,免费或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企业职工居住,解决企业职工的居住问题。
3、为在我县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启子女教育“绿色通道”,在不违反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条件下,降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条件,简化手续,免除其借读费、书费、学费等相关费用,促进县内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五)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直接对接。
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各镇乡街要与县内企业开展结对活动,进行双向对接,实现定向帮扶,并定期按企业所需用工数量帮助其进行招聘,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企业要完善用工制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拖欠工人工资,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工人真正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采取展板、宣传车、条幅、散发传单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舆论氛围,就业部门要以专题片、报纸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在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在免费技能培训、初始创业帮扶等具体措施上,做到详尽通俗,不留宣传死角,提高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信心。
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除了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宣传以外,还要把招用工种、工资福利、劳保待遇等实时情况定期及时向外界公布,保证招聘工作顺利开展。宣传部门要在宁城电视台设专栏,在指定时段发布我县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让群众及时知晓最新用工需求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方案要求的各项工作措施,积极探寻有利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方法和新
途径。新闻媒体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下大力量做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宣传指导,及时宣传招工政策,随时报道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动保障组织建设,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劳动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按方案的相关要求,从全县大局出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招商引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根据《**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及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推进我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本辖区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在镇域就业基地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加大转移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目标
从2015年开始启动我镇与县内、县外部分等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相关工作,通过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优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促进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15年首先在辖区内创建3——5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简称就地就业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00人以上。2016年在辖区内再创建3个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500人以上。到2017年,全镇创建示范基地至少达到4个,再加上目前本辖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小型企业如:旅游、休闲、生态农业、新型建筑建材等行业,力争总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
1500—3000人。努力将我镇创建成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每年定期对本辖区内各类企业当前用工数量、缺工工种及数量、用工条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填写《企业用工信息调查表》,全面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
在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时,同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总数、年龄、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意愿、就业状况等),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及变更,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充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三)建立稳定的劳务对接供需关系。
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情况,以镇为单位,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对接协议书》,在镇和企业之间实行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长期跟踪,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保障企业用工数量和员工的管理,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有保障跟踪。
(四)努力创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和示范基地。
按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的认定条件,逐步将我镇创建成为示范镇。与此同时,根据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扶持辖区内有能力的企业,帮助其创建成示范基地,对就地就业工作好的企业,党委政府予以奖励。四、实施步骤
我镇创建该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共3年,分3个阶段: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5年6月底以前)。
根据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排专门经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数据,一卡、两册及信息录入工作,组织开展业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二)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
根据目标任务、县实施意见和本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落实,做好示范镇和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和协作,不断扩大工作成效。(三)总结提高阶段(2017年11月至12月)。
认真总结评估,查找发现问题,组织整改完善。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建立完善促进本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转移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全面协调指导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劳保所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
(二)健全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开发、信息收集发布和定期免费招聘等业务,有效提升日常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使专项公共就业服务和日常就业服务密切衔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持续、便捷、高效、优质的转移就业服务。
2、加强村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在各村(社区)“两委会”中,选配具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会使用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担任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并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动员、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行政村。
3、适时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工作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与辖区企业适时开展员工爱岗敬业培训,做好企业员工稳岗工作,提升员工归属感。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根据全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对接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我镇的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发展我镇农村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五)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六)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着力构建就业机会平等、基本劳动权益公平、重视人文关怀的区域市场环境和企业用工环境,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七)加强监督考核
从2015年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工作纳入全镇就业总体规划和政府重点考核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进度和责任,健全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就地就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整体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确立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建设和谐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积极完善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有效做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诚信友爱、山川秀美、和谐稳定的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任务指标。
(二)农民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三)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四)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品牌性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规模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高有组织化输出程度。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组织和协调人社、农业、教育、扶贫、乡村等部门,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使全县有组织输出占外出务工作人员的50%以上。(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依托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向市内企业联系,寻找就业信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转变;积极扶持本镇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三)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
通过就业培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辟培训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新专业,精心打造镇劳务品牌,有效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进程,夯实转移就业工作。(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网络体系。
健全镇村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登记建台帐,定期互通信息,及时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输出对象、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三方有效对接,提高输出成功率。对内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级网络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外同省、市以及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拓宽信息层面,有的放矢地组织输出。形成向外连接东部、西部、中部和沿海四大输出区域,向内沟通省、市、县和乡村信息机构的内外畅通,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五)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努力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创新。一是要突出培训重点,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广开门路,搞活方式,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计算机、餐饮、保安、建筑、家政、电工电焊,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努力使培训的方式,内容符合就业岗位要求。二是注重定单培训,有效增强针对性。各培训机构要对不同时期用工单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确定用工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岗前培训。三是要完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向乡镇大的中心行政村延伸,让培训更贴近农村和进城务工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转移就业服务。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镇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组织劳务输出和培训机构给予补贴。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基金规模,为劳务输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日常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办理各类有效证件,做到随到随办。输出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解决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镇劳动保障站,要帮助解决好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同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
各村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势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完善措施,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镇劳保站,要定期检查督促通报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考评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四、责任分工
镇劳保站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协调,各村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