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如何让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农村信用社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第一轮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历史包袱得到很大化解,整体发展形势良好,但由于体制和历史等多方面原因,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未根本解决。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信用社也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外部环境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是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12月,我国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了中国境内公民的人民币业务,取消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并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使得外资银行业务将进一步向内地延伸,中国金融市场将由此进入中外资银行同台竞技的新时代。
二是国内各家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国家强化了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其中,农业银行改革定调为“整体改制,择机上市,服务三农,业务下乡”;农业发展银行向商业化转变已经全面启动,将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业已挂牌成立,并凭借其网络科技、品牌、网点布局等优势,以农户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业务为主打,全面向 “三农”开展金融服务,必将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形势进一步加强。同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开始重视县域金融市场。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遏制产能过剩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和农村金融发展的论调,这意味着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将难于在2010年得到银行业如往常般的扶持。因此商业银行必然会将目光转向新兴产业、民营经济、农村金融等方面,由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形成的农业龙头企业将成为商业银行迫切发展的优质客户。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逐渐放宽。银监会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四项措施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在全国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的一系列政策表明高层要开辟第二条农村金融改革道路,以此来形成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功能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业出现的巨大变化和各项新政策的出台,带来的将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局面,必将改变现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一家独大”局面。
二、自身发展存在的客观问题
一是竞争意识差。由于农村金融机构较少、行业竞争不激烈,农村信用社沿袭的是客户“要”贷款的观念,存在“等客上门”思想,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 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信贷有效投入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考核,对贷款营销工作认识不够,不能很好地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推销出去。同时缺乏复合型的营销人员,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随着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瓶颈”将会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业务品种单一。农村信用社在服务手段、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上,与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金融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理财、咨询等业务,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资金需求,缺少打效益牌、品牌战的发展眼光,无法为客户提供齐全、高效、快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尤其是中间业务馈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微乎其微。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也仅限于代收、代付、银行卡业务,出租保管箱、代理有价证券、自动取款机等中间业务几乎成为一个空白点。
三是员工素质偏低。农村信用社员工来源复杂,知识层面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低、底子薄,可塑性相对较差,整体素质不高,部分员工只能勉强完成基础的业务操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缺乏洞察力、理解力和驾驭创新能力。
三、适应市场竞争采取的主要措施
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找准市场定位,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引入先进的市场经营理念,是农村信用社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竞争意识。
一是以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终的经营目标和根本任务。资产的保值是指保持原有的价值,确保资产不流失;资产的增值是在原有价值基础上增加新的价值。资产的保值增值是衡量金融机构业绩好坏的最根本标志,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对于金融机构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应充分发挥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职能,在尊重并维护各方利益、兼顾公平、依法合规经营以及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二是以客户经理制为手段。客户经理制度就是要把金融产品的营销作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将各种营销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各种营销活动要素,从而实现营销的专业化、一体化的目的。农村信用社应在原信贷员的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形成以客户经理制为核心的经营机制。通过对目标客户的营销,实现信用社的基础客户群,为客户提供系统全面的金融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金融产品的配套销售,同时加强客户对信用社的信任,挽留住客户群。三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动力。面对当前竞争形势,各种金融机构将会与农村信用社在多个业务领域争客户、争市场。而农村信用社要守住自己“盘子中的蛋糕”并将其做大,就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这也是应 对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举措及最有效方式。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员工,既要克服对农村金融改革不屑一顾的麻痹情绪和不闻不问的消极态度,也要及时掌握改革动态,把握国家政策,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形式,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以客户为中心,加大贷款营销力度。
金融机构要发展,必须依靠营销来培育和扩大客户资源群体,实现以营销赢客户、赢市场。一是增强贷款营销意识。要从思想上对贷款营销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将贷款营销与组织存款、清收盘活有效结合起来;要充分认识客户需求,给客户选择产品的权利,让客户得到想要的产品;要把“坐等上门”转变为“主动服务”服务,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二是建立正向营销机制。要制定较为完善的贷款营销方案,使营销工作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改善和强化贷款营销队伍,通过内部机制改革,逐步充实外勤人员,并将一部分优秀信贷员选派到客户经理岗位上,建立一支素质过硬,能征善战的营销队伍;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探求适应当地实际的贷款发放新方式,简化贷款手续,使贷款销得出、销得快、销得好。三是完善贷款营销体系。农村信用社应从建立高水平的专业营销队伍出发,向客户全面营销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介于信用社内部作业、管理体系和银行客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形成一种“营销人员 围着客户转,信用社内部围着营销人员转”的新型市场营销体系。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贷款人的信用意识,形成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社会信用氛围,为贷款营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创新业务品种,提高支农服务。
一是要服务城乡社会一体化,支持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消费升级。要结合财政直补、新农合、新农保、家电下乡等扶持政策,优先支持有产业支撑、有企业和组织依托、有规模化的县域经济。要积极投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支持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社员等新型农民。要以县域内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重点,积极支持个体民营经济;以县域内公务员、教师、医生、电力、通讯等收入稳定、信用良好个人优质客户为对象,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代理保险、代理国债、代理基金、个人理财、银行卡业务,积极开办县域个人综合授信业务,加快培育县域个人高端优质客户群体,带动县域个人优质客户金融服务的全面提升。二是加大对县域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状,采用工业园区整体担保、联保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形式,简化贷款流程,推广简单快速贷款模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积极支持城镇化建设。加大对县域旧城改造以及扩建水电气暖等公共基础建设要积极扶持,支持农村生产资料储备、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机具销售企业、农 村专业批发市场及其改扩建。要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工商户,提供商铺抵押信贷业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之后,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创新业务。四是积极支持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采用基地加农户的方式,在保护环境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和搞好特色资源的深加工,提高特色资源的经济附加值,以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五是着力扩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小额信贷产品。要进一步探索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积极支持并配合当地政府组织推动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房用地制度改革,探索开展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
(四)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信用社形象。
在当前形势下,各家银行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谁的服务好就能赢得客户。农村信用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优质服务树立良好口碑,用独特的理念形象吸引资金、吸引人才、获取市场强大的竞争力。一是对员工进行金融专业系统性培训。针对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重点培训基本金融专业知识和应知应会的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员工的金融专业知识和业务操作水平。要结合岗位要求进行培训,学用结合,使员工在培训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在自己的专业岗位灵活运用,使每个岗位上的员工都能具有履职的 能力。二是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力度。要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或进入高等金融院校学习深造,创造一个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体系。要以短期培训、以会代训、业务讲座、金融研讨等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企业精神,增加整体竞争力。要采用“走出去“战略,面向社会,在实践中教与学,并可采取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情境模拟式、拓展训练式、现场观摩式、岗位实践式、一线锻炼式等方式进行创新培训,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教室培训,全方位调动员工积极性,多角度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为工作打下良好的竞争模式基础。
(五)实施科技战略,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当前,依靠机构网点和人员众多的优势开展业务经营的粗放管理模式已经结束,只有不断增加科技含量,走科技兴社之路才有出路。因此,农村信用社各级决策者和经营者必须形成共识,始终注重培育“科技支撑”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的落后和结算渠道的不畅,满足客户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需求。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更新农村信用社支付清算系统,改进网络电子化设备,构建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电子自动服务设备,让客户感受到先进、时尚、独特的服务系统,以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第二篇:应对挑战
应对挑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而教师教育面临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教师要树立专业角色意识,做好角色转换。
一、教师要从“一次受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当前,许多教师都忽视自身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当老师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以为一次受教育就可以受益终身,以至于有的教师从教数年仍在“吃老本”,坚守着过时的教育观念、死板的教学方法、僵化的管理方式,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②。由此可知,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走出“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旧时代,而是进入“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长流水”的新时代。只有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才有利于学习型班集体的形成。
二、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学会学习是未来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实践者,首先,教师应经常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进修;其次,教师应制订自我学习计划,包括短期和长期的计划;最后,教师应该多读书,多读教育专著,结合班级工作实践写读书笔记、教育感想等,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同时,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有深度,而且要有广度,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规律,广泛涉猎社会自然百科知识。正如班华教授所说,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是教师的权利,也是义务,是责任;是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实现所必需的。③总之,学会学习,增加专业知识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前提。
三、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人发展的基本手段。”因此,学会研究,提高专业技能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础。首先,从研究的内容上,教师要研究教学课程,研究教学策略,更要研究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其次,从研究的方式上,一是反思,教师应不断分析自己教师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反思当前教育实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提高专业技能;二是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教师应善于把工作理论与日常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理论知识。
四、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教育合作者,教师是连接各种教育因素的纽带和桥梁,更应善于和学生、同事、家长沟通与协作。专业化要求教师从“领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而学会合作,提升专业道德水平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保障。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建立起朋友般的师生关系,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到权为生所用,情为生所系,利为生所谋;其次,教师要与同事合作。同事间在工作中的互相帮助和配合是教师取得进步的动力;最后,教师要与家长合作。教师可以通过做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
五、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教师工作之所以具有无法替代的专业意义,全赖于教师的专业自主。专业化发展要求个体发挥自主性,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发展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个体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要求教师要善于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在思想上,不能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要善于“知新”,树立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新型课堂;在班级工作中,不盲从,依据自己班级现状,自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构建个性化班集体。创新是发展的生长点,学会创新,发展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社会对每一种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抓住机遇,不断全面提高自己,力争与时代共同进步,与学生共同成长,与专业共同发展,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学习了本课程之后,我准备这样做: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国内外时事进行世界观教育。重大国内外大事,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十分钟演讲、小型辩论会、学习评论员文章、专题小报告等形式,进行世界观教育。充分利用团支部的活动时间,开展党团知识的学习:党章、党史、团章、团史、邓小平理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党支部和团支部所组织的活动,在普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理想和信念上向更高层次探求,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指明方向。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坐标、天平”,随时都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团队精神教育(1)抓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开展《日常环保知识竞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2)抓好入学的第一次运动会。宣传、表扬积极报项、上场的同学,最重要的是提倡这种“为班级争光,奋力拼博”的精神,这也是今后从事任何工作必备的精神。
3、心理品质教育(1)应试心理教育:结合实际情况,给学生讲解心理调整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心理调试,如:遇到挫折时要冷静分析,从主客观找原因,采取补救措施;使学生学会化压力为动力,体会“自古英雄多磨难”的内涵;教会学生掌握辨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向学生推荐《心
理与成才》、《伟人的历程》、《名人成功录》等书籍,交流读书心得等。同时针对平时成绩较好,考试成绩经常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不同学科,邀请科任老师与其交流。(2)自信心教育: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3)意志品质教育:首先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小事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学初要求每人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4、创新教育(1)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2)加强值日干部的职责,给值日干部一定的自主权。继续坚持每天一名值日干部制,以便给他们更多的时间、机会参与管理。(3)利用部分自修课时间介绍大学里高科技发展状况,增强同学们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初步形成献身科学的志向,为将来科技发展作好准备。(4)正确引导创新教育的方向:有责任感的创新。使学生明确没有责任感的创新是毫无价值的,也就是强调德育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前提。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1)结合每月考试成绩,开好每次的家长会,针对学生的现状,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安排,尽快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2)平时,把学生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及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作到心中有数,请家长协助鼓励或帮助学生,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第三篇:新形势下该如何应对祖国统一面临的新挑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
海基会.海协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中共和国家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反分裂、反“台独”斗争,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与交往,促
进海外反“独”促统力量的团结与联合,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台湾问题,并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不懈努力。
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赞成和支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两岸人员往来和经贸科技交流不断扩大,以及两岸同胞同宗同源、同种同文,这些都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造成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影响台海和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隐患仍然存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大业还面临着严峻挑战;”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新世纪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中国统促会的光荣使命。中国统促会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台独”分裂势力作坚决斗争;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加强与海外中国统促会和华侨华人的联系,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积极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出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联合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纽带,发展海峡两岸民间往来的桥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的积极力量,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未能实现祖国统一,如何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历史任务。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结合历史和现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然而台湾当局的一些政党尤其是主张‚台独‛的党派顽固坚持分裂祖国的道路,另一方面,采取‚务实外交‛拓展所谓生存空间。2008年3月,国民党在台湾执政后,虽然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但实现和平统一仍然任重道远。所以,在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后,坚持‚一国两制‛妥善解决台湾问题,保持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成为当前统一战线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第四篇:新形势下共青团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共青团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研究
**公司特种分公司 *华
共青团作为企业组织发展中的“后备力量”,一直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企业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随着近几年来,各级企业加快了改革发展的步伐,新时期下企业共青团开始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受人员精简、机构重组、组织兼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共青团的力量在日益削弱;另一方面受经济冲击、思想波动、组织弱化等因素的干扰,企业共青团的地位在发生转变。面对当前处境,我们务必深刻认识共青团发展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善于依靠和团结青年力量,提高青年队伍研判形势、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能力,进一步想办法、拿措施、出点子加强团组织的转型发展,善于从组织战略的高度,推动共青团的可持续发展。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团组织的岗位实践和工作经验,围绕“团组织如何应对挑战,实现转型升级”话题,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就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国有企业团组织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团员队伍力量削弱,青年人才引进减少
当前国有行业受微利薄润、竞争激烈、行业成本高等外部因素的冲击,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团员队伍中离职现象较为普遍,青年思想情绪波动大。再加之近几年来国有企业实行内部改革、管理流程再造,为了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企业因此减少了新分大学生的引进。同时还受企业“新陈代谢”较快的影响,许多青年面临超龄退团、转业转岗的情况,团员队伍力量明显减弱。
(二)团内活动处处受限,工作兼职化普遍
由于企业当前正处于困难时期、效益不佳,出于勤俭治企、过紧日子的考虑,目前各个单位正在逐年削减团内活动经费,导致团组织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部分基层共青团开展组织生活完全依靠于自力更生,一些活动的开展几乎依附于行政、工会,能够自行性、针对性地开展青年活动的机会不多,团内活动处处受限,青年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幸福感逐年减弱。再加之,当前随着人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一些基层单位将团组织纳入到党群、行政科室,团干部身兼数职,团内工作有淡化的趋势。
(三)团组织发展艰难,转型力量单薄
在国有生产性企业行业中,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存在着生产现场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很多基层团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造成团组织力量分散,能够集中凝聚团员青年的机会较少,团组织能够静下心来谋求发展、共谋未来的时间不多。如今企业为了早日脱离困境,将全部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实现经营目标上,不仅淡化了团内工作,青年成长关怀也有边缘化态势,由于工作不受重视、团内力量单薄,因此团组织要实现转型发展尤为困难。
二、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性
(一)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企业立足市场、拓展业务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青年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与企业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当下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产品、科技、实力的竞争。一个企业要立足于市场经济浪潮中,必须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企业科
技的实力,另方面取决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换而言之企业的竞争实际也是人才的竞争。“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的成败兴衰主要取决于企业拥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企业要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必须创建一支知识文化水平高、业务技能强、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青年组织,所以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既是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正确方法。
(二)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凝聚青年队伍力量的有力手段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结合当前的形势,助推团组织实现转型升级能够积极有效地带动团员青年共同参与企业管理,能够摆脱团组织单纯地依赖于行政党委扶持、只限于完成一般组织工作的现状,能够激发青年员工为企业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往往而言,衡量团组织在企业生产中是否发挥了青年生力军的作用,除了以队伍和谐、组织发展状况作为衡量标尺外,团组织的贡献效能、工作业绩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水准、呈现青工队伍精神风貌的具体表现,对企业共青团提高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深刻的意义,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促进干群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青工对企业的认可度、幸福指数和归宿感。
(三)团组织实现转型发展是提升青工自身综合素质的组织保障
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不仅是直接提高青年员工科技文化知识、道德素质修养、业务水平能力的着实方法,还是引导青年员工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有效途径。结合本单位当
前的发展形势,我公司正在努力打造特级总承包企业,企业需要培养和储备一大批高知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提高综合竞争力。而作为青年员工,一方面需要企业提供发展、施展能力、发挥水平的舞台和机会,另一方需要企业这所大课堂不断壮大自身力量、丰富人生阅历。企业只有通过加强青年员工学习,实现组织的升级转型,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地让广大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尽早地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维持企业稳步发展。当然,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青年职工的努力,因此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现团组织的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以转型升级为动力,筑牢发展之“基”
一是加强认识,转变观念。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并不是简单地看书读报、开班培训,一些团支部片面地认为能够开展党的知识理论、团的业务工作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就等于完成了“学习型”团组织的工作任务。然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我们发现,通过采用这样的载体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不仅没有达到学习深造的效果,还会引起团员青年的反感和抵触。因此在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工作上,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加强认识,建立“终生学习、学以致用”的理念,要深入基层团支部了解青年团员“想学什么、要学什么”,并结合本单位岗位技术的薄弱环节和缺口,针对性、目的性地开展学习活动,让青年职工享受学习、快乐学习、乐于学习,实现由“我想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
二是重在落实,狠抓成效。能否实效性地构建“学习型”团组织,关键在于工作的落实程度。“学习型”团组织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建立严格的学习规章制度,拿出硬办法、强手腕督导青年职工静下心、沉住气开展学习,采取定期闭卷考试、知识答辩、学习抽查、技术实践考核等有力手段,实实在在地让青年职工重视学习,避免学习走过场、重形式、做样子的不良现象,充分用活培训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健全学习的激励机制,制定金点子、好办法促使青年快乐学习、勇于学习,采取学历深造、现金奖励、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可靠载体,真真切切地让青年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心存动力,激活学习有盼头、有希望、有成就的奋发热情,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二)深化“创新型”团组织,以转型发展为保证,增强发展之“力”
一是创建“会经营”的青年队伍。按照当前企业“精确、精细、精益”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着力在青年中培养一批懂得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精英队伍,在工作中引导他们落实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和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控思路,帮助他们学会精心研究预算成本、科学制定目标成本和全过程管控实际成本的能力,助力他们养成真实反映收入与成本的经营习惯,为以后企业输送人才、建功立业做好提前的定向培养。
二是创建“懂技术”的青年队伍。科技创新、技术升级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更是青年职工立足岗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各级团组织要积极带动青年队伍参与到科技攻关、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中,充分发挥组织模范带头作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教育青年在岗位实践中落实好质量责任制、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注重过程控制、杜绝质量事故。通过自主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培养一支懂得信息化建设、科技研发、产能升级的青年专家队伍,为企业未来实现转型发展、资质升级储备人才。
三是创建“精管理”的青年队伍。岗位实践工作中,团组织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利用借鉴同行业先进单位的有效做法,找准存在的瓶颈和短板,通过对标发力,不断消除短板,培养一支精通企业改革发展、推动内部运行模式、懂得优化资源配置、善于制定企业未来规划的青年队伍,要将推行简约管理、掌握人力资源、注重管理效率的职业化青年人才推荐到重要岗位上,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三)打造“服务型”团组织,以转型发展为基础,赋予发展之“源”
一是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接班人。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引导青年立志成才的终极目标,以政治文化阵地作为转型发展的入手点,发现和挖掘一批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开展组织活动的青年人才,大胆将他们安排到党群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利用开展各项文娱活动,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内涵。
二是培养维护队伍稳定的新力量。团组织不仅是促进企业与青年的“连心桥”,更是维护队伍稳定的中坚力量,因此共青团一方面要着重培养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青年干部,让青年在共青团的培养摇篮中树立敢为职工着想、乐为职工服务、愿为职工
解难的工作意识;另一方面突出提升青年能够驾驭复杂形势、善于做好职工思想、积极维护职工稳定的能力,让具备高素质、能力强的青年干部到职工群众中去,促进“服务型”人才能在职工队伍中充分发挥团结领导的正能量,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
第五篇:新形势下带兵人管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形势下,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军事变革的逐步推进,部队职能任务的拓展,部队管理环境、管理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带兵人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作为带兵人,要适应形势变化,管好部队带好兵,就必须在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一、面对士兵行为方式变化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高 把握官兵思想脉搏的能力
现在的士兵自主性强,对自己的想法一般不愿与人沟通,看重结果,不事张扬,注重隐私权,喜欢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对自己的经历、家庭情况等信息不愿轻易暴露。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困难家庭以及家庭有重大变故的士兵,对自己的家庭背景更是不愿公开,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不愿向组织、干部讲,甚至连战友、同乡也不愿说,增加了带兵人知兵和准确把握战士思想动态的难度。实际工作中经常有基层干部这样讲:“现在的战士,你给他掏心窝子,他却无动于衷。”这种现象,一方面折射出基层指挥员知兵和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弱化,招法不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战士思想行为的隐蔽性。带兵实践告诉我们,知兵是带兵的前提。要做好战士思想工作就必须准确把握战士的真实想法。因此,带好兵就必须提高带兵人知兵的能力。工作中重点把握好三点:一要善于查端倪。“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变”是洞察士兵心理变化的重要途径。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以
同一个模式一成不变地表露出来。特别是新时代的战士,心理呈现多重性、多变性、隐蔽性,把握这样一个群体的心理变化,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既要观察情感变现,也要观察行为动作;既要观察干部在场的表现,也要观察干部不在场的表现;既要观察在营区内集体活动中的表现,也要观察外出单个行动的表现。从战士的情绪好坏、工作劲头、饭量增减、睡眠状态、来往信件、交往频度等外在行为信息,准确判断战士的内在思想变化。二是 要学会用载体。“善借于外物”是指挥员掌握官兵思想动态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三互”、“双四一”、武警委员会、党团组织的功能,让官兵的思想在活动中流露出来;要定期召开士兵代表会,落实谈心制度,建立意见箱、师团领导联心卡、官兵互动电子信箱等,畅通民主渠道;要坚持诚信带兵、真心爱兵,夯实官兵互信的基础;要针对与其家庭、同学、老乡联系制度,多方位了解官兵真实思想;要建立思想分析制度,特别是在遇到形式任务变化和突发事件等情况,以及退伍、提职、入党、考学、士官改选等时机,及时进行思想分析,掌握官兵思想变化;要建立战士跟踪考察档案。从一入伍就对其心理现象和各种行为表现进行记录,在动态中把握官兵思想变化。三要潜心摸规律。思想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形式的变化、任务的转换、重大政策的实施、环境的变换、家庭的变故、个人境况的改变等,都会给官兵带来影响,引起思想上的某些变化。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岗位、不同入伍的官兵,往往关注点不一样,引发 的思想问题也不同。对这些情况,带兵人要勤了解、勤思考、勤研究、勤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把握内在规律。从而对官兵的思想问题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解决,把握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二、面对官兵价值观念变化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高 调动官兵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三、面对职能任务拓展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高统筹 工作任务的能力
四、面对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高处理 敏感事务的能力
五、面对各种不安全因素频发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 高应对安全危机的能力
六、面对兵员素质变化带来的挑战,带兵人必须不断提高发挥 榜样带动作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