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的通知
冀政函〔2009〕39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已经2009年4月20日省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9年4月25日
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在总结《河北省“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三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现状。
1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壮大,经营实力有所增强,机构门类较为齐全,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我省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的银行类机构;以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组成的证券期货类机构;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类机构;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组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08年末,有2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省设立了分支机构,全省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9958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1家,证券营业部65家(其中外埠27家),服务部61家(其中外埠12家);期货经纪公司法人机构1家,营业部16家。省级保险公司35家,保险分支机构3371家;保险中介机构98家,分支机构313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307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7家,其中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有分支机构,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各1家。同时,随着金融产业改革的深化,全省形成了“一办一行三局”(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2金融市场发展势头看好,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近几年,我省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6%,2008年达到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9%,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全省金融从业人员达40万人。货币市场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08年末,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70902亿元,增长2336%,居全国第8位;各项贷款余额945330亿元,同比增长1697%,居全国第10位。2008年实现账面利润1996亿元。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56家(其中境内36家、境外20家),股票57只,累计直接融资870亿元。其中2008年直接融资210亿元,占全部融资的比重达到1472%。保险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保费收入达到48059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业务规模位居全国第8位。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68991元/人。
3地方金融机构初具规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08年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11家,省农村信用联社1家,市级联社3家、县级联社15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各1家。小额信贷组织137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32家、扶贫社2家、村级互助社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380家,典当行132家。地方银行类和非银行金融资产规模达到580818亿元。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和中介法人机构各1家;保险中介法人机构98家;地方证券期货类和保险类金融资产规模合计30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县域经济、支持个体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问题。1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度较低,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2008年存贷比为5338%,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
2金融结构矛盾突出。主要是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活力不足、实力不强,外资银行和省级商业银行、法人保险公司尚属空白。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6家入驻河北,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发展缓慢。
3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规模偏小,盈利能力较弱,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基金、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小,柜台交易市场还未建立起来。现代金融工具运用少,金融产品单一,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缓慢。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机构数量较少、实力较弱、融资能力偏低。
4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相对薄弱。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偏小,资产质量较差,整体竞争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艰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金融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中介及担保机构数量相对匮乏,金融政策支持、人才支撑力度不够。2008年全省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2个百分点。
(三)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近几年,我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1886亿元,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95元,为我省金融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省地处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崛起,将加速我省沿海经济格局的形成。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将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口将保持千分之六的年均增长率,企业融资将逐步走向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商机。
2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与经济呈现出互动、融合和渗透的特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给地方发展金融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些省市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把金融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北京市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天津市利用政策优势,正在着手建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浙江省提出要把金融产业作为第一增长极培育。我省环绕京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利用京津金融资源,大力培植、发展河北金融产业。从自身发展看,我省金融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面临由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由封闭金融向开放金融的转变,健康发展的主基调已经形成,正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3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把发展金融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我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诚信建设,化解金融风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为金融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多层次需求;借助京津金融业优势,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不断提高我省金融产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形成产业增长极;以防范风险、推进创新、营造环境为着力点,努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金融产业,实现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主动融入原则,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我省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优化全省金融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北京金融资源和天津的金融创新政策,促进利益分享机制加速向我省传导。
2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着力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把引进金融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培植地方金融总部放在优先地位,下大力优化县域以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构建竞争力强、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3坚持开放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原则,不断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正确把握当前金融国际化趋势和发展特点,全面推动金融产业的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存贷比例,降低不良贷款率,加大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实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750亿元左右(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2007年价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扣除每年物价上涨因素),保持金融产业较快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银行业:到2013年,力争新增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5家,提升区域性金融总部1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000亿元左右,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500亿元左右。全省建立起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充分、运转高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有力的银行类机构体系。
证券业:到2013年,力争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75家,累计融资金额1500亿元左右。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等融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争取建立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左右。直接融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建成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种类齐全、各类证券机构较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保险业:到2013年,力争全省中外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45家,保险业务总收入9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组建全国性法人保险公司1—2家,保险深度达到4%左右,保险密度达到1300元/人左右。建成主体多元、产品丰富、服务广泛、布局合理、诚信规范、监管有效、运营安全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其他金融业:到2013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实现翻番。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金融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
1大力开展金融合作。把握河北金融产业发展定位,实现与京津的互动发展,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利用京津发达的金融市场,建成京津冀支付结算服务系统,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支付结算和产品创新,推动征信系统一体化、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在京津周围建设金融聚集区和金融服务区。加强与北京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天津市创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互动,积极与其打造金融合作共同体。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金融卫星城,注重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各设区市结合本地实际,搞好对接,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2建设金融中心城市。以省会经济为依托,以整合省内金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利用率为重点,通过建设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具有全省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功能的金融中心城市。
3创建离岸金融市场。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以外向型、开放型和创新型金融为主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在条件具备时打造离岸金融公司聚集区,把曹妃甸建设成我省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平台,为冀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同时,对新兴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其衍生品开展先行先试,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全省金融改革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4建立开放的资本市场。以渤海新区建设为依托,以私募股权基金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主体,发行各类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推进房地产及其他企业固定资产的证券化。加快基金、保险、期货等金融公司建设,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为冀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二)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汇聚金融资源。
1深化银行业改革。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深化改革,建立业务创新和信贷投放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分支机构和基层网点的服务功能,发挥银行业领军的作用。
2壮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引导我省现有6家股份制银行增设网点、延伸服务,逐步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外省城市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将全国性名牌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数引进。
3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重点引进有实力的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来冀设立中国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外资机构。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金融市场活力。4引进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积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争取来冀设立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不断增加市场主体,提高金融机构集中度,增强吸引和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着力组织国有大型企业在国内整体上市,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场外柜台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重点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精心培育香港市场的河北“板块”。围绕培育若干产业龙头,建立新时期标志性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兼并收购、整体上市等实现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发展规模和运行质量,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上市公司群体。
2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引进省外期货公司,促进期货经营机构多元化;培育期货机构投资者;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涉农部门及生产、加工、流通和外贸企业参与和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在我省钢铁、矿石主要集散地,组建我省钢铁、矿石期货交割库。
4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根据国家政策和我省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省内投融资机构联合省外规模大、实力强的法人机构组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规范设立与运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促进社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5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省产权交易中心与京津交易所合作,尽快建立京津冀非上市股份制公司股权、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我省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产权交易。
(四)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切实增强保障功能。
1积极培育和壮大保险市场。把保险业发展纳入金融产业全局统筹安排,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提高全社会对保险业的认识,普及保险知识。稳步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和类型,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和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实现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2深化保险企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内控管理,规范业务行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建成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内控严密、综合竞争能力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企业。
3拓展保险服务功能。继续推进省政府与各保险公司总部的战略合作,围绕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协调各保险公司总部运用保险资金投资我省重点工程,提供配套服务;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探索我省政策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大力开发保险新产品,拓展人身保险业务,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意外伤害险等业务,鼓励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发展各类职业赔偿责任保险;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新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城镇化战略提供保障。
(五)发展地方总部金融,培植金融控股集团。
1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支行,5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30%。整合地方金融资产,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地方总部金融。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增资扩股,扩大石家庄和唐山市商业银行规模和资金实力,提升为跨区域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联合重组、改制上市等方式,着力做优做强地方商业银行,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调控能力,5年内向域外增设分支机构。
2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利用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源,鼓励县级联社和市级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在省联社相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入股。鼓励市、县级联社参股省联社。争取5年内县级联社30%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条件成熟时,争取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3组建注册地在河北的法人保险机构。5年内筹建立足河北并逐步向全国延伸的法人保险公司,开办综合性保险业务,并兼顾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切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4支持省级投融资机构做大做强,加大融资力度,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抓紧组建和整合城建投资公司、建设投资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等投融资机构,充分发挥投融资功能。
(六)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业全面发展。
1积极推进机构创新。发展壮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支持我省财达证券、恒银期货、渤海信托、金融租赁公司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在区域内发挥龙头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建设,争取5年内50%的县(市)建成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力争全省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县(市)都能建成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2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实现融资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传统金融业务改造升级,探索现代金融业发展模式,加快金融工具、技术、服务、市场和机制创新,盘活现有存量,发展表外业务,提高存贷比例,推动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适应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类理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保障金融产业发展。
1实现地方金融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将金融作为投融资工具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融资功能向发展金融产业的实质性转变;从片面求大求多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发展规模、速度向追求规模、速度与效率协调的转变;从惧怕风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防范风险向防范风险与科学发展并重的转变。确立金融经济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发展金融产业的共识。
2加强各级政府金融办的力量。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其职的金融协调办事机构。设立河北省金融产业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知名金融专家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为全省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切实发挥河北省货币信贷执行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全省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公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信息,加强地方产业政策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适时组织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新农村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
(二)多措并举,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制定优惠政策。出台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扶持政策,完善落实金融机构来冀设立金融总部、后台服务基地和分支机构奖励办法,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来冀落户和发展。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由人民银行逐步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整合成一个高效的跨部门的统一信息平台,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用信息服务。
3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行为。制定打击逃废金融债行为办法,加强金融机构与司法、财政、税务、审计、工商、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互动,切实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企业借重组、分立、股改、破产等方式逃废金融债务。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由当地有关部门在土地、项目、贷款审批、环保治理等方面共同制裁。
4搞好金融生态市、县、乡创建活动。将金融生态建设作为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市、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推进金融生态市、县、乡(镇)建设,提高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覆盖率,形成有利于我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金融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1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借助环京津区位优势,建立京津冀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制订金融合作战略规划,推动深入合作。促进金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协会的交流,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实现金融运行管理的全面对接,提升我省金融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京津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扩大在冀业务,鼓励参股我省金融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加强京津冀金融业在风险管理、产品设计、行业监管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我省金融业的竞争力。
2加强环渤海金融合作。加强与环渤海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金融业的交流,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大相互间的支持配合力度,实现环渤海区域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建立各省市金融学会、金融监管部门、中心城市间的联系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和人才交流。(四)实施人才战略,为金融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发金融产业人力资源,开展金融系统员工培训。有关部门与金融院校联合建立金融干部培训基地,不定期组织市长、县长、行长(经理)培训班。加大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的建设,使之成为我省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2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的考核激励机制。地方金融机构的行长(总经理)全部面向全国聘任,实行任期目标岗位责任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进一步改革金融企业现行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对驻冀各类省级金融机构领导班子继续实施“金融贡献奖”考核评比。鼓励金融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干部交流挂职。
3研究出台引进优秀金融人才的措施。把培养吸纳聚集人才作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金融产业急需的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来河北创业和发展。
(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1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省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证监局、河北保监局和省直有关部门组成的河北省金融稳定协调组织的作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省政府主管部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各金融监管机构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规范信息通报程序,及时通报信息,研究解决金融产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金融风险应急办法。
3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采取金融监管部门与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方式,共同打击金融领域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增强监管合力,防止出现监管盲点,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执法部门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金融安全体系。
4建立业内防范风险机制。金融企业在调整优化结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要注重从源头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完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5发挥金融同业协会的规范自律作用。组建河北省金融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同业协会建设,增强行业组织自律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我约束、纠纷协调、信息沟通、协助监管、改善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金融产业规范发展。
第二篇: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文)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制定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中的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煤的清洁利用、智能电网和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等。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资源状况。
风能。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7400万千瓦,陆上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700万千瓦,近海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以及太行山、燕山山区。
生物质能。我省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作物干秸秆年产量3600多万吨,除去薪柴、还田、养殖、造纸等已利用秸秆外,剩余废弃秸秆量超过1200万吨。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
太阳能。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平均为3000~3200小时,中东部地区为2200~3000小时,分别为太阳能资源二类和三类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能及地热能。全省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具备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条件。渤海湾是我国近海海流能较好的区域,适宜潮汐能开发利用。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
(二)发展现状。
风力发电初具规模。全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到2009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02万千瓦,其中并网运行1358万千瓦。目前,张家口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顺利,风电二期工程和承德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方案已经国家批复,2010年将陆续开工建设;沿海及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全省在建风电场17个,总装机容量134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底装机容量可达到400万千瓦,其中并网运行267万千瓦。
生物质能利用有序推进。晋州、威县、成安三个秸秆直燃发电厂投产运行,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涿鹿、馆陶、吴桥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石家庄、承德两个垃圾发电厂正式运行,总装机容量54万千瓦;保定、沧州、石家庄灵达垃圾发电厂二期正在建设,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累计建成沼气池274万户,普及率达18%。建设大中沼气工程1453处,年产气量1743万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可达到35万千瓦。
太阳能利用明显加快。保定、邢台市被科技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分别授予“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太阳能建筑城”荣誉称号。全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开始起步。到2009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10千瓦。预计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700千瓦。
水能、地热能利用稳步发展。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4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9万千瓦。地热能开发利用向梯级模式发展,累计开发地热能井点139处,利用地热种植156公顷,养殖60公顷,采暖175万平方米,洗浴140万平方米。
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保定英利、宁晋晶龙、秦皇岛哈电、中航惠腾等企业和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主要问题。
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2009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2%,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农林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靠煤炭。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总量小,集中度不高。骨干核心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弱。全省5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共350万千瓦,规模普遍偏小,总体设计技术全部依靠引进,市场销售不足产能的40%。
新能源保障体系不健全。统计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够系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四)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有利因素:国际方面,一是在原油供应“紧平衡、高价位”态势不会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机遇。二是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普遍推行“能源新政”,实施能源产业变革,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形成。三是新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内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消费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对开发利用清洁优质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国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至45%”,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三是我省具有较丰富的资源,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不利因素: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非常突出,在资源环境硬性约束、新能源技术进步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扶持政策不系统,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风电消纳能力不足,光伏发电价格机制尚未形成,核电建设制约性条件较多。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按照规模化、聚集化、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能源发展和用能方式转变,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战略支撑产业,保障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扩大总量为首要任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加快具有资源优势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兴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构筑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社会用能方式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体系,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新能源(不含水电,下同)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5%,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节约标准煤12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
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900万千瓦、30万千瓦和70万千瓦。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500万平方米。
建成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个绿色能源示范乡。
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思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电网配套、统筹消纳”的原则,大力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
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地区风能资源,全力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确保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工程150万千瓦和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100万千瓦投产运行。加快开发利用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启动沿海及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
配套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电力送出通道。加强风电场运行预测预报,采用先进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调度方式,提高风电场运行水平。
(二)太阳能利用工程。
加快发展光伏电站。以张家口、承德市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1万千瓦规模以上的风光互补光伏电站,力争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10万千瓦光伏电站投产。其他地区可利用无耕种价值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光伏电站。
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以机关、医院、学校、宾馆、工厂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系统示范工程。在城乡民用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及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加快推进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步伐,推广太阳能采暖房15万平方米,太阳灶5000台,太阳能温室养殖、种植500万平方米,建设100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
(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
以秸秆剩余量较大的粮棉主产区为重点,适度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厂。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在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推广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节能炉具,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到2015年,农村沼气利用达到350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500处、沼气发电站10座,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0万户。
利用贫瘠土地,规划建设以甜高粱等作物为主的燃料乙醇原料种植基地,积极推进衡水、平泉燃料乙醇项目前期工作。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集中饭店、食堂等废弃油脂,建设生物柴油示范项目。
(四)智能电网建设工程。
以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初步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电网。
在发电环节上,以改善电网调峰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重点,配套建设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
在输变电环节上,有效衔接跨区域的特高压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和覆盖全省的220千伏输变电线路,使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区域电网更加坚强。规划建设石家庄、张北2座特高压变电站,通过特高压交流通道消纳张承地区大规模的风电,本着“先当地、再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实现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沿海地区风电就近接入当地220千伏电网消纳。
在配用电环节上,加快城乡配套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智能化用户电表等产品广泛应用。
(五)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工程。
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唐山、武安3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CFB)发电项目建设,力争2013年建成投产。积极谋划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项目,推进唐山、沧州临港产业聚集区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和廊坊IGCC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加快醇醚等煤制燃料示范应用。在煤种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托现有具备经济规模的企业建设甲醇燃料示范工程,在唐山市先行试点,建立标准体系,逐步向全省推广。加快煤制天然气开发利用,努力提高煤炭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主要煤炭矿区煤层气抽采利用,配套建设相应的输送设施,加快煤层气电站建设,扩大煤层气民用规模。到2015年,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7亿立方米,利用量达到11亿立方米。
(六)新能源科技装备工程。
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等装备制造领域为重点,加快保定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邢台
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唐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引导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保定英利、保定天威、宁晋晶龙、廊坊新奥、秦皇岛哈电等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千瓦,风电整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积极开展新能源领域重大和前沿科技项目研究,鼓励企业围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风机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技术、浅层地能利用技术、储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并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专有核心技术。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电联合动力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英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新奥集团煤基低碳能源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天威集团、风帆股份等国家认定工程中心的建设,为新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化提供支撑。
(七)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工程。
按照“先示范再推广、先公益再普及”的原则,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LNG)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在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市公交系统先行示范,配套建设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LNG加注站以及停车设施充电系统等服务网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领域和城市推广。
(八)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开展储热式热电联产及地源热泵、核能低温供热等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太阳能、地热能为辅,选择具备规模化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居民区,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建设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在实施八大工程同时,继续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四、政策措施
(一)努力增加财政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创造建设条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规模,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能够尽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对新能源示范、装备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对户用新能源利用装置给予适当的补贴。支持省内新能源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符合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重点建设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相关计划,享受既定优惠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优先配置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优化电力调度方式,优先保障新能源发电上网。支持省内新能源产业骨干核心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生产和使用省产首台(套)新能源装备的企业和单位给予适当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提高资金筹措能力。
(三)大力推进战略合作。
密切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开发利用趋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等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省外境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高我省新能源产业竞争能力。
(四)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认真开展新能源资源勘查和产业普查工作,建立新能源资源数据库和产业统计体系,加强运
行发展分析预测,引导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贯彻实施国家新能源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新能源相关产品、技术、装备制造等标准体系,实施规范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标准,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在规划、前期准备、施工建设、投产运行等全过程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协调。
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实施后评估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无)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立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体系,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新能源(不含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5%,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同时,河北省还将建成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个绿色能源示范乡,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巨型”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今后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工程、新能源科技装备工程、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工程、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补充
通知
冀政函[2005]83号
2005-7-7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扩权县(市)的发展,切实提高行政效率,省政府决定,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冀政[2005]8号)中已明确扩大的管理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扩权县(市)的管理权限。现将有关扩权事项通知如下:
一、天然气销售价、经营性公墓收费、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二、高中学费、特殊教育收费、学前教育收费、义务教育学校住宿费授权扩权县(市)制定。
三、医药企业由扩权县(市)登记设立。
四、机关事业单位工人初级工和晋升中级工的培训、考核、审批工作由扩权县(市)组织实施。
五、机关事业单位晋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考核工作由扩权县(市)组织实施,直接报省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备案。
六、扩权县(市)辖区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由扩权县(市)公安机关直接办理。
七、外国人因公来访签证延期由扩权县(市)直接报省审批。
八、副县级及其以下人员的出国赴港澳事项,由扩权县(市)报省审批,抄报所在设区市政府和主管部门备案(上述人员随中央、国家机关或省直部门出访的,需按照“双跨”团组的审批程序办理)。省有关部门要按照冀政[2005]8号文件要求的“责权统一、重心下移、能放都放、依法合规”的原则,尽快研究制定补充扩权事项的具体实施意见。
2005年7月7日
第四篇:河北省地税十一五发展规划
全省地税“十一五”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八次会议精神及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地方税收发展总的指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认真贯彻依法治税原则,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地税收入稳定增长,全面实施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四化两提高”总体思路,努力实现地税事业的整体跨越,为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跨越”是“十一五”时期全省地税工作的总体定位。经过“九五”初创和“十五”时期“二次创业”,河北地税渐趋走向成熟,已经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税工作全局,是“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总的趋势和方向。从发展的角度审视和判断,未来5年将是河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将这一时期定位为“整体跨越”。“实现整体跨越”以“四化两提高”总体思路为主要目标和载体志、汲取智慧、学习创造为宗旨。“整体跨越”是 “二次创业”的继承、发展和提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税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业发展的要求。在新的5年中,“整体跨越”即是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
高”总体思路的具体内容是:征收管理现代化、税收执法规范化、工作机制科学化和纳税服务多元化;提高地税干部政治和业务素质。这一思路是在 “十五”期间“三化一提高”目标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将纳税服务多元化和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充实进多元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主要是突出信息化在整个税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这两项内容,进而形成新的“四化两提高”总体思路,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是我们在充分审视和探索今后一个时期地税事业发展趋势在规律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实践意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抓好落实。
四化两提高”总体思路,实现整体跨越,“十一五”期间地税工作的目标是:
收入持续稳步增长,不断扩充总量规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收入全局,突出收入增长的协调共赢效果,保持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长11%左右,力争到“十一五”末,税收收入总量突破500亿元;加大社保费征缴力度,探讨新的征缴方式,到“十一五”末,基本养入力争达到22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预计2010年全省地税收入总量可达750亿元,进而凸显地税在地位。
税制改革要求,加强地方税制体系建设。在逐步确立营业税、所得税双主体地位基础上,充分发挥财产行为税调节经济、组织收入的署,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适时作为,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充分发挥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均衡快速发展,长和产业创新对税收的贡献能力,提高第三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对税收的推动能力。
征管科学化、精细化转型。优化机构设置,细化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部门协作,强化信息数据应用,做到务能力、税收业务软件的有效兼容和匹配,实现对征管过程的全面覆盖和监控;强化对纳税人的评估、洞察与预警能力,切实提高税达到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无缝隙衔接,实现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型,进而形成完善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
执法与优化纳税服务。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是今后5年税收法制建设的努力方向。以继续完善和深入核心,全面提升依法治税水平,实现税收执法的科学化、规范化;整合纳税服务资源,健全服务体系,达到服务资源、服务手段和服
现纳税服务多元化,赢得更高的社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高信息化支撑能力。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和“一体化”要求,结合“金税工程”三期进程,提高数据及业务的集中处理层次,逐步将应模式下的统一的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成服务地税内部的信息门户、服务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外部信息门户,从而实现为内、外部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
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突出抓好各级班子和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致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地谐地税,丰富地税文化;发挥学习型组织作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力争到2007年底系统内硕士学位以上人考评机制和竞争激励的选人用人机制,激活人力资源,促进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各项措施。
时期地税发展的主要措施
入规律,保持适度增长,不断提升收入总量规模。一是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准确掌握税源结构及分布的变化情况和税源增减基础性地位,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预测和地方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研究;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扩大税源监控范围,全面掌握重税情况,建立全方位、多部门、分行业的链条式税源管理模式,确保地税收入稳定增长。二是加强对收入形势的分析预测,提高把握建立包括税收征管质量状况、税收与经济弹性关系、税收计划完成情况三位一体的考核办法,实现税收收入数量与质量协调统一。三分行业、分税种管理,巩固现有税基。按照中央部署,适时加强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后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贯彻个人所得税修,逐步实现对个人收入全员全额信息化管理;实施车辆税收“一条龙”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办法;加强与国税部门协作和信税与增值税、消费税同步增长;加强涉外税收管理、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四是推进财政、税收、金库联网缴库方式,实现税款及时索社保费征缴管理新途径、新办法,确保征收额和总量规模的持续增长。
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河北”的历史进程中,税收的职能作用将得到进分把握这一趋势,继续做好已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失时机地做好将要出台实施的各项税收政策的解读、测算、宣传、贯收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积极建言献策,当好参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加大对高收入行业和人群的监控力度,调节过高收厉打击各种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保驾护航。、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征管质量与效率。致力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是一项长期任务。一是按照依法、求实、效能、规范的要求,规范机构设置,实行集约化管理,推行多元申报纳税方式,压缩管理“扁平化”。二是全面完善和落实《河北省地方税收业务工作规程》,加快流程再造,健全统一的岗责体系,实现征、管、查三系统分离和互动效应。三是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明确责任范围,保证辖管区域无重叠、无缝隙、全覆盖、不间断,全面信息,依法实行严密管理。四是整合征管应用系统,在信息化支撑下,实现征管数据省局统一处理,各地分级使用和对执法过程与各面监控。五是积极探索并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制定符合我省地税实际的评估指标预警体系。六是将推广应用税控收款机、发票管理软票措施紧密结合,形成健全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的发票综合管理。
收执法责任制,全面提高税收执法水平。一是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广泛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切实法行政的能力、水平与自觉性;二是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坚持科学的人机结合的执法考核办法,强化执法奖惩,形成真正奖罚结合的新机制;三是加强执法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各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方位务案件审理以及税务行政复议、应诉和赔偿工作,强化社会监督,全面推行公开办税和政务公开制度;五是围绕活动的主题和工作中
动,进一步优化税收执法环境。
查职能作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一是着力抓好大案要案,加大对涉税案件的处罚力度,不断增强执法刚性,严厉打击涉税顿和规范税收秩序,选择征管基础薄弱,税收秩序相对混乱的地区,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三是改进检查方式,强化案源管理,控完善分级分类稽查制度。四是继续抓好涉税举报案件管理工作,加大举报案件的跟踪和督导力度。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首件复查制和执法追究制,进而形成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六是继续加强与国税、司法等部门协作,建立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大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广应用稽查软件,提高稽查效率。
关、基层工作上水平,实现工作机制科学化。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工作基础。机关工作要断续围绕建立“五种规范”,加大关工作上水平的“七项基本要求”。基层工作继续落实《基层规范化管理暂行规定》,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同时,根不断探索和创新,建立覆盖税收工作各环节、各层面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抓好各项工展观的要求,结合行政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使用,将执行力这一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税收工作中,推进管理工作现代化。进而在全系协调、内外融洽,各项工作配套完整,各个环节衔接有序,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管理
务体系,努力实现纳税服务多元化。各级地税机关都要在认真落实省局《关于加强纳税服务工作的意见》和《纳税服务实施办法》的范现有纳税服务的做法和模式,探索出更加便捷、规范、经济、全面的纳税服务方式,进而形成集征、管、查各环节于一体的全方位好网上报税软件的开发和试运行工作,实现纳税申报方式多元化,为纳税人提供经济、便捷的办税途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12366”高服务水平,使其成为贴近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展示地税形象的纽带和窗口;加强与国税部门的合作,共同做好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点等工作;认真落实公开办税、首问责任、限时办结等制度,继续抓好办税服务厅建设,加强税法宣传,增强公民依法诚信纳税意识营造良好的依法纳税环境。
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一是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和决策支持四大应用系统,结合“金税三合地税业务综合应用平台。不断提高数据及业务处理的集中程度,适时过渡到省级大集中处理,建成覆盖征收、管理、稽查和执法各;整合并升级各办公子系统,实现协同办公、综合信息、知识管理的一体化,为全省地税干部提供多方位的办公服务;以河北地税互便、快捷、安全的网上税务局,为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提供综合网络服务和多种办税渠道;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或通过专网,国库、公安等部门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二是建设运行维护体系。建立涵盖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提高运行质量和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加强科学管理,保障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三是加快数字认证的推广应用工作,完善预警机制及应急体系,保。四是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发展状况,完善和升级现有设备与网络资源,满足地税业务综合应用平台的需要。本,全面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做好税收工作的根本保证。一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出抓好民主集中制,健全并强化内外部监督,提高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水平,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持续抓好思想政治工彻落实《公务员法》,教育广大干部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并重的反腐败工作体系,狠抓制度落实。三要深化学习型组织建设,强化以人为本、终身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对政治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税收业务、公共管理以及文史哲等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养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和优雅品质。四要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做好干部要求有计划地推行干部交流,加大干部考核力度,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标准。五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共产党员先进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六要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重点抓好“五员”的岗位培训,全面育培训工程,非工勤岗位45岁以下人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此基础上,优先搞好各类专门人才培训,使具有各类专门资格证书,占总数人数10%。与此同时,深入探讨地税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有效途径,努力培育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开辟地税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五篇: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摘要] 本文总结了当前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旅游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该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形势良好,但由于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城市带动力的不足和人力资源匮乏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尚未能充分开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借鉴的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旅游产业、河北省、发展方向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势头。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外环渤海、内环京津的区域优势,使河北省具有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广阔前景。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行业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持续扩张。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且产业日益成熟。
(二)旅游经济高速增长,效益水平大幅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十一五” 以来,河北省入境旅游接待和创汇总量分别达到 229.3 万人次和 8.3 亿美元。河北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我省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三)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发展优势突出
河北省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传统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3 座 4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11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3 处,全国十大风景名胜2 处。河北省文物遗存数量多、历史久、档次高、内涵丰富。全省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80 处,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 处,居全国第三位,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此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丰富的土特产品和璀璨的民间工艺,都是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省大力提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自助旅游服务体系,交通通达和通畅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明显提升。石家庄、山海关、邯郸机场相继开通旅游航线,为旅游业发展提升了空间。石太高铁正式开工运行,西柏坡专用公路、京承高速公路等重点旅游公路开通,有力引导了客流。全省旅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旅游景区给排水、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完善,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旅游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旅游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的跨越。“十一五” 以来,全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战略提升阶段。旅游产业在规模上继续高速扩张,在结构、产品、要素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效益和质量上明显提升,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河北省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8 年河北省旅游总收入554.49 亿元,相当全省 GDP 的 3.43%,是我省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着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发展旅游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了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成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
3、旅游产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河北是人口大省,剩余
劳动力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就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
大量就业机会。2008 年,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到了 50 余万,带动间
接就业 200 多万人,特别是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
贫致富步伐,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作用。
(二)在河北省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是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河北省旅游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关联度较高,涉及范围广,就业量较大,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推动力量。在产业体系建设中,应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重要条件。
2、旅游产业是促进多个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纽带。
旅游产业具有产业综合性强,服务涵盖面广的特点。旅游产业不仅覆盖住宿业、餐饮业、客运交通业、文化娱乐业等服务业门类,而且可与农业、林业和加工制造业联动发展,高农业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与多个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要纽带。
3、旅游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缓解日益紧张的生态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性特征的表现。从总体上看,旅游产业是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是循环型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在一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替代资源破坏性产业,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业绩突出,但是与全国或者周边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河北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三个方面。在区域结构上,北 “热” 南 “凉” 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旅游目的地数量少,入境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北部、中部、南部良性互动不足。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的旅游产品多,精品、名牌少; 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专项产品少; 温热季节产品多,冬季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多,具有竞争实力的集团和 品牌企业较少。
(二)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省在旅游开发中忽视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城市整体形象特色不鲜明,综合配套功能不足,各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种类较少。秦皇岛、承德、石家庄、保定、廊
坊等进入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列的城市,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城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的挖掘展示不够,口岸门户、会展设施、博物馆、特色街区、传统文化活动、旅游信息中心等建设不足,缺乏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和对周边景 区的带动力。
(三)人才与科技能力不足
河北省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薄弱,人才培养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旅游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不足,制约了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科技等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一些先进省市凭借其人才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对河北省旅游业形成竞争威胁,这为我省旅游业培育人才、提升科技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积极推进红色旅游。
谋划和设计河北省红色旅游组合产品,将红色旅游与周边绿色生态旅游组合,与历史文化旅游组合,与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与观光农业旅游组合,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工作结合,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产品线路,形成叠加优势,使河北省红色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更符合游客的欣赏心理和旅游市场需求。
2、各地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民俗游
谋划开发备一定规模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融合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制造等多个门类。从旅游角度对特文化、民间工艺、古城开发、民俗艺术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形成创新型燕赵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河北省旅游的文化内涵。
3、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游。
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利用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研发和生产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大力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 工程,提升地方农产品形象和附加值。鼓励乡村旅游点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 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快的县和村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和旅游型村镇。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生产基地,搞好旅游产品规划建设。
4、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和节庆旅游。
以石家庄、廊坊、北戴河、白沟等具有大型商贸交易市场或会展设施的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优化环境、规范市场,打造商务会展旅游品牌,建成有竞争力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节庆旅游在现有的基础上,扶持重点,丰富内容,提高水平,通过节庆带动其他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多种旅游形式。开发体育与康体旅游,依托大型体育赛事、体育训练基地和运动场馆,发展体育旅游。发展自驾车旅游,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交通指示牌等设施,整合社会资源,完善交通救援体系,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
(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环渤海旅游圈。
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要抓住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以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系统为目标,重点提升海滨度假地旅游环境,深入挖掘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海上观光和参与性旅游产品,开通海上游船,密切区域联合,构筑环渤海旅游金三角。
2、环京津旅游圈
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四市,要发挥本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势及区位、交通、市场优势,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世界级旅游板块。挖掘内涵、优化环
境,完善配套,打造皇家文化、始祖文化等观光旅游精品; 围绕滑雪、温泉、高尔夫球、会展等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构筑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圈; 建设完善以山地、湖泊、湿地、森林、草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
3、环省会旅游圈。
构筑以省会石家庄为中心,由衡水、邢台和邯郸构成的冀中南旅游圈,实现与环京津、环渤海旅游圈优势互补,加强与晋豫鲁的旅游合作,形成连接华北与中原的区域旅游中心。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加快建设以城市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高品位的观光旅游精品;充分挖掘太行山山水旅游资源和燕赵文化资源,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太行山旅游度假带; 挖掘红色文化,打造以西柏坡为龙头的红色旅游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