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9: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第一篇: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

山区农业现代化问题初探

——以铜仁市为例

黄廷安

(中共铜仁市委党校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平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大有不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了农业能源的开发、生产工具的使用与交通的建设受阻,还有就是耕地面积分散不容易集中,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关键词:铜仁市;山地农业;农业现代化

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平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大有不同之处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了农业能源的开发、生产工具的使用与交通的建设受阻,还有就是耕地面积分散不容易集中,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铜仁是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森林覆盖面积58%,是全国最典型的山地农业地区,探讨铜仁农业现代化对全国山地农业现代化推进具有普遍性意义。

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1.1优惠政策叠加。从中央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业政策,特别是中央2013年1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铜仁市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山区特色现代农业等政策,提出了“三个万元”工程和高效农业示范区等政策措施。从2012年起,国家财政部江铜仁市列入2012-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建设并且单独扶持,每年中央财政下拨专项资金5600万元。水利部将铜仁作为水利扶贫试点。中央专项资金12.19亿元。环保部同意把铜仁市列入全国土壤污染治理的6个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局、财政部将印江、石阡县列入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农业部、财政部将江口县列入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年投资1000万元;将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列入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国家扶贫办同意将铜仁市茶产业、油茶产业特种种养殖业纳入国务院扶贫办产业扶贫规划。在融资平台上,同意将两个到3县列入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计划。国家烟草专卖局同意实施铜仁烟厂异地扩能改造,将产能从11万箱提升到20万箱。

1.2基础设施正在改善。工程性设施日趋完善。物流建设正在形成,铜仁市相继开设了阿里巴巴淘宝网,农产品网上交易逐步攀升。铜仁市农网改造已经全面完成。国家民航局对铜仁凤凰机场改扩建工程给予了最大的资金优惠。交通运输部同意铜仁市通村油路通畅率,由27%提高到76%。投资补助标准从35万元/公里提高到50万元/公里。增加里程8700公里。国道按二级公路提级改造,投资补助标准从400万元/公里提高到550万元/公里。铜仁到怀化高速公里,铜仁到玉屏城际铁路等项目已经启动。

1.3 农业龙头企业。铜仁市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 900多家。“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农户+农民协会”,“公司+农户+支部”,模式逐步成熟。订单农业,商品化率高。涌现了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600户。如,思南塘头镇华丰农民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带动了周边农户的经济发展,省、市、县领导相继到村考察,特别是省委书记赵克志视察了这个合作社,评价很高。

1.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区)都有主导产业。“三万元”工程,作为山地农业推进的载体。城市农业公园的规划、农业科技园区的设计正在有序进行。2

农业现代化的不利条件

2.1土地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农民土地过于分散,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铜仁市石漠化面积3749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82%;水土流失面积9479.2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2.65%。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仍较重,是贵州省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环境也有不同强度的污染,且呈加剧的趋势。

2.2科技水平低,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缺乏,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激励办法不多,创新氛围尚未形成;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素质、能力与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科技成果的引进、二次创新和转化应用力度不够,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5%左右,低于全国50%的水平。初中以上大多数在外打工。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人力资源谁来做。收入差距大,拴不住劳动力。

2.3资金不足,投入少。农业是高风险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1元做成的东西,10元也做不成,成本高。最明显感到不足的就是资源和能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通过一些发展国家的经验和科研成果来看,这些都是珍贵的原材料,人为浪费实为可惜。

2.4生产机械化欠账大。山区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平原地区已实现机械化生产,比如水稻、小麦收割机,耕地机、插秧机、除草机、农用机动车、电动车等这些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提高,但在贵州山区却很少使用或是问及农民他们根本还不知道有这些机械,在铜仁这里出现这种原因主要是这些工具未得到普及或是不适合山区使用,因而被人们所忽视。

2.5城市化加快,与农业争地。坝子田生产条件好,基础好,本来是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城市化将一些土地圈占。有的县甚至将菜篮子土地也挤占了,造成市民的蔬菜来源没有稳定的基地。推进山地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3.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搞好农业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以农户为主体的要求,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和“一县一业”,加快培育产业大县,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功能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现代农业示范区。

东部沅江水系城镇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位于铜仁市东南部,包括铜仁、玉屏、万山3个县、区,共有28个乡镇、办事处。土地总面积236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8万亩,农业人口40.42万人。本区交通优势突出、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区域,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以旅游为首的服务业发展远比铜仁中部、西部区域发达。城镇型现代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依托、服务、服从城镇和工业聚集区发展战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中部梵净山景区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铜仁市中部梵净山区,包括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口、印江、松桃3个县(自治县),共有54个乡镇。土地总面积66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02万亩。农业人口124.82万人。本区处于铜仁市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中心地带,集中分布了生态和地质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一批不同种类的特色旅游资源。特别是梵净山为世界级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资源竞争力优势。景区型农业现代化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依托、服务、服从景区和城镇发展战略,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西部乌江流域生态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为铜仁市西北部,包括思南、沿河、德江、石阡4个县,共有87个乡镇。土地总面积894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55万亩,农业人口202.23万人。本区乌江流域水能优势突出,但生态环境较脆弱,自然条件较差,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铜仁东部和中部区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的落后仍然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生态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区的首要功能,是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功能,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其次是在保障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服务和社会功能。

3.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地生财,异地发展,股份合作。党和政府是制定正确的政策,保证农业发展,政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保证。出台土地流转、山林和宅基地、农业保险等相应的政策。铜仁市2013年创建亩产值达万元的田10万亩、亩产值达万元的山10万亩。到2016年,铜仁市累计创建万元田50万亩、万元山50万亩,实现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目标。将特色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将农业布局、主导产业培养与区域合作,实现产品的集中度与规模化结合起来;将农业与农业市场、流通、物流建设结合起来。盘活山区农民土地,实现土地股份制和异地股份制。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整理,将新增农用地用于三农,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建房出租。通过股份合作,整合资源、资产、资金,让农民变成股东,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通过用地发展,打破瓶颈,克服地理位置、规划控制、资源禀赋、土地指标、资金紧缺、招商引资制约。通过与上级银行部门协商,在农村设立金融服务机构和成立产业扶贫基金,改革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产城一体化。

3.3依靠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科技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整合农业资源,从分散型想集约型过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品牌商品。改变效益低的问题。在农业科技支撑上实现突破。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种,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强化技术推广,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

3.4建立新型合格农民培养培训体系。在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统筹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授人以渔,变农民为市民,农业人口的迁徙和转移既是是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求。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高规格的新农村建设及城镇规划,然后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是必须的前提和要求,没有技术的农民在变成市民之后,必然会沦为难以生存的境地,还有农民原本的土地承包权益,必须从根本上得以保护,我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绝不是14、15世纪西方式的“圈地运动”,所以农民在原有村庄的所有权益,都应该从法制的层面得以保护,让农民幸福地离开土地,幸福地融进城市生活。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将对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特殊的奖励扶持政策。经营主体。劳动力严重不足,培训新型农民。强化市场风险意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合理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加减法,即城市增加人口,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减少农村人口,实现规模化和集中度发展。

3.5建立农业品牌与农业园区载体体系。在农产品市场开拓上实现突破。依托优势企业的品牌优势,尽快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依靠品牌占领市场。加强交通网、物流园建设,加快改善物流条件,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发展各类营销主体,把贵州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出去。农产品深度加工,提高农产品商品效率,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衔接,发展农民合作社,产业化组织,解决组织化程度提升问题,发展订单农业,详细规划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完善“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中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搭建产品与市场平台。在农业园区建设上实现突破。切实像抓工业园区建设那样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经营大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延长产业链条,把农产品的加工研发、品种培育、市场交易以及对农民的培训等都集中到园区。要把农业园区建设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促进产城联动。

3.6建立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水利、电力、网络工程、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发展;必须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旅游业、野外俱乐部服务业等与农业环境或农业相关的业行的发展;要研究出自己特色的工具比如能上坡耕作的机械和半自动化工具,自动爬山抽水机(浇灌机)、耕地机、收割机、除草机等这些的开发与研究必然能带动农业工具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水生.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http://zt.wznw.gov.cn/tccx/contents/654/5645.html [2]李黎明.袁兰.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P20-24 [3] 葛著华.董景奎.胡勇.孙跃.贵州农业现代化测评与综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3),P7994-7996,8004 [4]韩士元.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评价标准[j],天津社会科学,1999.5,p68-70 作者简介:黄廷安,男,苗族,本科,贵州印江人,中共铜仁市委党校科研与校刊编辑处处长,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第二篇: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

曹潇滢(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

摘要:基于学界对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不同观点,提出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概念的认识。指出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同于世界各国的个性特点以及影响其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内涵特点制约因素对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关系着中国几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更加富裕型小康社会的实现,而且关系着中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说“三农”问题关系着中国的大局。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三农”问题的同时,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农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中农业现代化问题一直是学术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中期我国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来,学者们围绕着农业现代化的科学界定、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长时期的讨论,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变论。人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都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

第二、过程论。学者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一个方面、一个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与消费过程的现代化及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

第三、制度论。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推广而引发的组织制度、管理方法的变革与创新。

第四、可持续发展论。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的界定,不能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来界定。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应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所应有的“共性”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个性”上去把握。一方面,要借鉴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依据国际公认的现代农业的标准来定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生态资源及劳动力条件等因素,走自己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手段、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农业劳动者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组织的社会化、农业生态化和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在分析、界定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的同时,学术界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点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认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位学者的观点表述上虽有差异,但通过疏理后可以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研究视角的差异。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来审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认为:从世界上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来看,农业现代化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为代表,他们主要走从现代机械技术起步到现代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道路;二是以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为代表,主要走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起步到现代机械技术的发展道路;三是以法、德、英等国为代表,走机械技术与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同步发展道路。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既不能走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的、以机械化和化学化为特征的道路,也不能照搬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的、以生物技术的实现为主要特征的道路。而应根据中国特定的条件,走资源节约、技术优先发展的道路,走现代生物技术与现代机械技术、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机械化、半机械化与手工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道路。5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至少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工程化等三个显著特点。6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加农村工业化,其发展道路应该是走集约农业、高效增收和持续发展的路子。7

把农业现代化看作是一种过程的学者们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应从其所具有的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上去分析。因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性较强的概念,只有阶段性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以及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同时农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强调这一点,并不能否认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要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而也应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分析农业现代化,依国际标准来确立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8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种手段的学者们则从农业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上来分析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认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生产技术科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9以上学者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特征的表述,都有可取之处,如同我们讨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样,对其特征的描述也可以是多角度的。我国农业现代化应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但也要避免“一刀切”走灵活多样的发展道路。从整体上看至少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把现代生物科技与机械技术结合起来,寻求传统的精耕农作技术和现代化农业在保持生态良性循环下的有机结合;第二,农业现代化必将与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集约化相伴随;第三,就全国而言,农业必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第四,把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与城乡差别、地区差距的缩小、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城市化以及农民的现代化等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内部,它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的调整、城乡关系的调整、农民与农村的现代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虽有长足进步,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有学者参照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并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具体描述。10也有的学者从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中国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了实证研究。11如果我们不去探究学术界在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上的差异(2001年前后,国内学者提出的衡量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有数十种之多,白人朴在《关于衡量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的探讨》中有详细论述,原文刊载在《实验研究》2001年第2期),学者们大都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无论在速度、规模、结构、效益、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这一客观事实,使人们日益关注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其一,从农业生产要素的层面来探讨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中国传统农业

未能向现代农业转型,劳动者(高素质)、土地、科技、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欠缺、要素市场发育迟缓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没有高素质的、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懂得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新型劳动者,中国农业要实现代化是不可能的。12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13 14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个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与资金保障体系事关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5 16土地市场化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一直是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学者们关注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等问题,而且关系到农民的利益。17

其二,从制度与公共政策的层面来思考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在农业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起着很大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增长与农业》中就曾断言: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制度的变革。学者们对中国农业制度变迁的历史及制度效益进行了历史考察。18对农业制度变迁的内涵、特点及制约当前农业经济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如市场配置资源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非农偏好的国家资源供给、分配制度、不清晰的产权制度、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与风险分摊制度等,展开了充分研究。19

在对农业制度变迁进行审视的同时,还有学者们从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国家公共政策的取向等方面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20 21

其三,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城市化、工业化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认为,目前实际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滞后的城市化是导致中国农业落后的原因。22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制度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是通过制度变迁、制度效率的改善来影响其他各要素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来实现的,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内生变量同其他投入一起共同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间接贡献是指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对其他要素投入起保证、激励、阻滞或诱导作用,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主要有:

1.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农业机制尚不健全。尽管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严格地说,目前市场农业的发育还很不成熟,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尚不健全,要素流转和生产安排仍有盲目性。(1)农户没有真正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农户在投资决策上还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产品的单一化、市场行为的趋同性,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2)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尚未根本改革的户籍制度妨碍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使以劳动力为典型代表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始终滞后。(3)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服务体系在多数地区还不健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服务体系明显滞后。

2.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未能建立与健全有效的土地流转与集中机制,使土地难以在很大范围内流转与合理配置,妨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生产潜力下降、农业公益福利事业的投入也严重滞后于城市水平,使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福利事业体系发育不足。

4.不清晰的农村产权制度为侵害农民的利益提供了可能。按照现行法律制度的规定,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属农村社区公有。在这种规定之下,农村集体资产性质模糊不清、资产所有权代表不明确,诱使各行为主体、尤其是拥有垄断行政权利的基层政府和部门对农民利益的侵害成为可能。

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如何化解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人们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好的对策、建议。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1.土地制度改革,实现规模经营。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可行性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除土地投资的制度风险,克服农民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实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有利于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适度集中。23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业就业在社会就业中所占比重的降低,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24

3.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进一步协调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为此,国家要积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流通、科技开发的各种专业性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农业市场组织,对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经营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市场咨询和服务,使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接轨;消除各种自然的以及人为的经济和行政的市场阻隔障碍,使农村经济发展纳入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25

4.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其转化和应用步伐。其一是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在鼓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同时,应大力提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支持力度;其二,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其

三、把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体系转向社会化,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26 27

5.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力度,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能的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现代商品生产者。28

6.实现城乡统筹,消除二元经济阻隔,在加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29 30

7.不断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农业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性障碍。31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在不断推进农业制度创新的同时,我们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不能随意改变其制度内核。

第二,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明晰土地产权关系。目前土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要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增强生产要素重组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规范流转行为、明确利益关系,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与生产的专业化。

第三,探索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坚持多样化,不搞一刀切。中国是一个大国,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农业制度创新形式的选择与推进,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不要强行移植,也不能靠行政推动,必须坚持多样化发展。

第三篇: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农业现代化之农民素质研究

----对津市市农民素质的调查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研究农民素质,对于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以津市市为例,用时5个月,深入到全市7个乡镇的19个村及涉农相关单位,就津市市农民素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进行了较为深入思考。

一、农民素质的现状

1、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但务农农民素质仍然不高。随着“普九”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全市乡镇农业人口总数119541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22%,初中文化程度占42.1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3.6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5年,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19年,但真正意义上以土地为生存工具的务农农民文化素质并不高。一是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务农的少。2011年,全市普通初中毕业生3160人,继续学习的2911人;普通高中毕业生1587人,继续学习的957人,无一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外出务出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目前,全市乡镇劳动力资源数75193人(男39673人,女35520人),外出务工 33063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就达11354人,同比增长了21.4%,占到农村高中文化以上总人数的41.4%,在家务农的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6051人(占在家务农劳动力的38.1%),其中文化大革命时期毕业的占83.7%,由此可见,在家务农的劳动力是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2、科技素质渐有提高,但实用技能仍显不足。目前,全市农村各种人才共5878人(平均受教育年限7.0年),比去年同期增长2.2%。其中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699人,获得农民技术人员职称或“绿色证书”的专业技术骨干208人,农村种养能手、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协会中的骨干2591人,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1945人,为农村科技成果扶持、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农村经纪人435人。全市农村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4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212人。从人数看,虽然在不断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全市每20个农民才有一个实用技术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农民实用技术提高的送技术下乡,每年开办各类培训班80多场次,培训人数上万人,但理解掌握技术理论和技能的受训农民不到13%。据李家铺乡土桥村反映,去年8月,农业局技术人员到该村进行柑桔栽培技术讲座,受训农民83人,真正全面掌握的仅5—7人。

3、政策法制意识增强,但大都处于低下水平。通过走访、座谈、问卷形式,先后调查了167个农户,发现,一是对国家政策2 了解较多,知晓中央连续出台了四个“一号文件”的占46.7%,知晓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占53.3%,知晓全面直补、良补的占94.6%,知晓国家、省、市通村公路补助资金的占100%;二是在法制上,知道遇到纠纷和伤害后可上访,也可请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从这个层面上讲,农民政策法制意识在不断增强。但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有90%的农户认为,上访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法律只是个辅助手段。同时,他们也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花费精力和财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

4、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但不良风气大有市场。随着社会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在前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捐款捐物,筹工筹劳,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不断将全市新农村建设引向深入。但不良风气仍有其生长的土壤,走访调查中发现,每个乡镇集镇都有麻将馆3—5个,笔者所到19个村见到了31桌麻将,参与人数近200人,其中某村村支书就是一麻将馆长,美曰茶社;某个村18个组,有12个组建有土地庙,其中2个土地庙琉璃盖顶、富丽堂皇,花费5000多元,面积达4个平方米。

二、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津市各级、各部门从建成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出发,坚持不懈、齐抓共管,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农民素质。

1、创建先进典型,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各乡村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尤其是现在紧锣密鼓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排名,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优秀党员、小康文明村,设立“红白榜”,引导农民牢固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文明卫生理念,努力倡导文明新风。新洲镇黄林堰村,评选了“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好青年”等先进典型,起到了良好的带动效果;保河堤镇中南村多次进行村民环境卫生大检查,实行评比赏罚制度,潜移默化地使群众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居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首先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落到实处。从2007年春季起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同时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贫困生寄宿生活费),并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有效地保障了学校运转,减轻了市民负担,降低了辍学率,巩固提高了普九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津市市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其次是坚持为“三农”服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以市农广校为载体,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在全市启动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4 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再次是对于失地农民因地制宜进行再就业教育,提高其谋生技能,适时转岗,以此“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开展多种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一是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证书培训,据调查统计,近十年,累计培训1200人,获证农民700多人,结合培训推广农业技术20多项;二是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使全市65%以上农民掌握了1-2门 实用技术,有1500多人领取了《种养殖技术合格证书》,1200多人领取了经纪人证书,培育乡镇教学示范点11个,科技示范户2200多户;三是开展种苗工程培训,去年推广了20多个优良品种;四是农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共培训核心农户2000户,辐射农户10000户,集中办班47个,培训人数3423人,入户指导累计达9107次。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技术讲座22次,受训农民达3000人;五是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五年来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500人,转移就业72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6%。

4、加快软硬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行为修养素质 一是加快完善津市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以来,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18个亿,建成通村公路187公里、通乡公路4公里,新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条,高标准改扩新建同心、五泉等村级阵地43个,建成宜居住宅45栋,新建高标准养老院6 座,解决了21025名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沼气池2021口,改厕9150口。同时,还实施了以“三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二是完善乡规民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结合津市市各乡村民俗民情,制定了村规民约,有效地规范了村民行为。保河堤镇就将“三清”维护各方面的工作以“村规民约”的形式约定下来,有效维护了村内整洁,村民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

5、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一是通过全民普法教育、送法下乡和对农民的法律援助等普法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全市有组织、有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共出动宣传车120多台次,印发材料3多万份,培训农村干部600人次,覆盖农户5万户。二是广泛推行以农村“政务、事务、财务”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公开及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

三、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

1、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津市市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起步较早,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涉农专业也逐渐走向了没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农技体系建设弱化。税改前,作为津市市农技推广主体的原乡镇农业机械管理站、畜牧水产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企业办,共有工作人员335人,税改后,只保留牌子,五站合署6 办公,成立农林总站,定编4—5人。通过竞聘上岗,全市乡镇五站人员精减到43人,分流292人。其中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在编在岗的38人中上岗23人,其中站长和农技专干岗位上的14人,提拔担任副乡(镇)长的4人,竞聘上其他岗位的5人(农税员、计生专干、司法助理等),内退买断的15人(其中50岁以上的2人)。这造成了农技推广人员的大量流失,农技体系不断弱化,致使农业科技不能正常推广。

3、农业效益依然低下。去年,津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710元,增长了11%,外出务工人员平均工资接近19000元。两者对比,农业效益明显低下,在同等条件下,稍有学识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多数选择外出务工。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中,认为务农是很没出息的事情,是一种低能力的体现,而且是费力不挣钱。

4、文体事业逐步淡出。7个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村级农民夜校真正运作的屈指可数,远程教育流于形势,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资源浪费。

5、管理教育不够深入。对于农民一些不良的习气重罚轻教育,法制宣传还不够深入。另外,党员流失较严重。保河堤镇共有农村党员846人,其中40岁以下的党员256人,有75人外出务工,占40岁以下的党员的29.3%。

四、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建议

发展农业首先得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因此,在农业比重偏小的津市市,提升农民素质的总要 求是,加强对农民素质的研究,将提升农民素质纳入到津市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列入对基层涉农部门的考核之中;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培训农民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地发挥提升农民素质的作用;鼓励流出的青壮年积极回乡创业;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留在农村、扎根农村,从根本上扭转老弱病残孕懒穷几类人闹农业的现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做好把握以下要素,以此提高农民素质。

1、以发展农业经济为抓手提升农民素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受制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农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了,农民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生活都维持不了,自然谈不上生活质量。一是因地制宜,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培植主导产业,树立乡村品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二是政策扶持,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市委市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以农产品深加工业为重点的农村二三产业,扩大农村劳务输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过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2、以教育培训为手段积极引导农民跟上时代要求。农业现代化需要一批掌握一定技术的新型农民,因此开展广泛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直接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直接对接的捷径之一。因此,针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8 做到,一是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根据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长短结合、立足长远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对文化基础差的农民重点进行现场服务指导,按照手把手的方式培训以取得实效;对文化基础相对好的青年农民,根据市场和个人兴趣相结合开展中、长期的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创业培训;鼓励、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分流;利用现代媒体诸如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等现开展远程培训。二是合理化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研究农村资源现状,把握农民培训需求,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三是项目化的培训管理。对于农民的培训,引入项目化管理,主要实施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培训”、“农业远程培训”,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的提升农民素质。

3、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助推农民科技知识的提升。近些年,津市市为提升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一是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依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科学合理的设置机构,理顺管理机制,配备适格人员,保障履责经费,让农技人员在搞好农技推广的同时,按照农民的需求,搞好技术服务工作。二是有计划地扶持一批具有一定素养的农业大户,发挥农其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推广农业科技,以此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三是按照 现代农业的要求,鼓励多元化的经济组织进入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领域,融入基层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助推农业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这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重要途径。

4、加强调查研究,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无农不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听民声,顺民意,加强对农民素质问题的调查研究。农口各部门以及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下到农户家中,访问贫苦农户,了解群众生活疾苦,研究指导农户的生产,在活动中真正倾听到了基层群众的呼声诉求,特别是与农民群众同吃同劳动,切实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以此制定提升农民素质的计划,建立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长效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2013年8月10日

作者:

唐群,中共津市市委党校副校长 高级讲师

第四篇:兵团绿洲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

兵团绿洲农业现代化模式研究提高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农牧团场是屯垦戍边的主要载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业仍然是兵团经济的主要载体,也是兵团推进“三化”建设的基础。兵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兵团农业被认为,是新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更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保持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壮大兵团事业,才能更好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兵地融合。

(一)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现有人员25名,内设机构为“三站三室”,即新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化验室、兵团绿色食品办公室; 兵团13个农业师有12个师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推广人员74人;175个农牧团场已有81个团场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占团场总数的46.3%。团场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37人。

(二)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兵团机械化水平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07年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303.53万千瓦,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兵团机械化水平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同比增加8.6%;大中型拖拉2.37万台,同比增长16.8%,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401台;大型联合收获机械1233台。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99.4%、99.1%、38.5%。农机职工人均收达到10200元/人年,比上年增加116元/人。

1.农机机械总动力持续增长

近几年,兵团的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拥有情况在持续增长。1985年,兵团每公顷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1.13千瓦,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2.81千瓦,增长了近2.5倍。200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3.5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3663台及配套农具54073台,小型拖拉机22314台及配套农具13985台,联合收割机1190台。

(三)农业生产规模现状

2007年,兵团农业总产值321.43亿元,工业总产值288.71亿元,农业经济总量大于工业。农作物播种面积1561.41万亩。其中,棉花播种面积919.59万亩,同比增加4.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9%;产量达124.72万吨,同比增加2.4%。粮食播种面积250.46万亩,下降11.6%;产量120.47万吨,同比下降6.1%。甜菜播种面积41.33万亩,同比增加4.5%;产量188.05万吨,同比增加9.4%。水果产量65.23万吨,同比增加16.4%。四大类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饲养奶牛10万头。

兵团发展现代农业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就现代农业的主要指标来看,虽然在生产技术环节,兵团的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在农产品深加工、市场化方面,兵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兵团几乎没有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这说明,兵团农业综合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都还不强。其次,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有待于提高。具体来讲,一是要增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靠粗放的、数量增长的、扩大外延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要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由产品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变。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应该扩大兵团农业职工的管理定额,向规模要效益。三是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团场与团场之间、团场内部之间差异较大。四是在农业相关改革方面,兵团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五是发展不均衡比较明显。由于资金使用不集中,缺少相关谋划,兵团的优势很难在部分团场集中体现。六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兵团畜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3%,严重影响了农业循环利用和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产业化的深入。七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观念陈旧。师与师、团场与团场之间内部资源缺乏统一配置和高效利用,外部市场不能形成统一的政策,组织化、集团化优势不能有效发挥。

当前,兵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我们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创新理念,为兵团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农八师、石河子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兵团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真正在“加快”上下真工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真正为兵团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引擎、硬实力和大空间。

兵团绿洲农业现代化模式

第五篇: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凯里市三棵树镇计生办 秦先波

在我们的现行体制之下,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向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这种建设必须是在框架之内的。在框架之内,意味着基本的民主和法治建设不能突破国家基本政治法律制度的约束。单一制国家地方自治活力较之于联邦制活力不足,但其稳定性却值得考虑。这似乎会认为,我们地区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顶多在小问题上修修补补,乃至裹足不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理由是,法律(立法法)赋予地方国家机关(人大或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法律(地方性条例、地方政府规章),贵州属于多民族省份,更需要这方面的探索;其次,即便是在遵照现有大一统制度下进行民主和法治建设,也未必就是小打小闹无所作为,也可能在并不违法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因为,民主也好、法治也罢,都不是人类活动的终级目的,而只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保障基本权利自由的制度性工具而已,民主和法治并非铁板一块,大体上必须符合社会物质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经典的结论。本文就此讨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些问题。

一、如何认识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民主和法治社会来讲,将民主和法治提高到何种重要地位并不过分。我们国家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建设,相比而言民主和法制建设较为滞后,这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人们对此认识不够,很多人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民主法制建设是软指标,首先搞好了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自然就会上得去。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及其变种有相当大的市场,至今发挥着广泛的影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民主和法制就越显得不足,似乎更证明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远远超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从本体论的哲学观点来思考人类社会的的二元形态,论证“物质决定意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这一论述范围不能扩大,从而形成了物质优于意识的认识。波普尔曾批评这种认识属于“政治无用论”的观点,事实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之后,各自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即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自身的问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深刻性体现。

而且,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没有人会忽视民主法制对激发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意义,也没有会认为民主和法制仅仅是经济建设的副产品。民主和法制的独立价值,在我看 来,不是仅依靠经济指标来进行衡量的。如果说经济建设在于扩大人们实现自我目的的能力,而民主和法制则是保证这一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无异于丛林世界。公民只有完全享有民主自由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更能服务于经济建设。当一个地方经济建设出现滞后的时候,有必要检视基本民主法制制度建设。

二、什么是民主和法制?

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会带来一种危险,将民主法制演变为一种口号,让期待的人们失望之极,掺杂各种负面因素而演化出更为剧烈的变革方式。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一是当权者自身的问题,而是民众对之认识不足。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不足而进行建设,实则南辕北辙。

那么,何为民主,何为法制?最朴素的看法,是将民主视为选举方式,民主集中,一人一票,将法制看成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笔严,违法必究”。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一人一票也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自然,这种作法并不不当之处,只是按照这种理解,无法揭示民主法制的更多内涵。在我看来,民主法制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是保证公民按照利益和意愿自由选择任何候选人组建政府,二是独立的司法体系保护公民权利的行驶,三是限制和监督公权力(国家权力)的使用。在提倡法治的今天,以宪政为基本的模式收到广泛的适用。宪政民主糅合了民主和法制为一体,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此外,对构建一个文明稳定的现代化国家而言,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在民主和法治之间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导致人类文明遭受挫折,按照西方经典思想家的描述,没有法治的民主,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也就是按照民主的形式被人民推向了绞刑架;没有民主的法治,只会是“恶法之治”,人民权利会在法律框架内被蔑视乃至践踏,历来的专制社会何尝不言及律法但无实质的法治。因此,民主和法治,是两条腿走路,蹩脚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危害不言而喻。无所谓何为优先的问题。

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是民主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中,群众对民主法制的认识还有误区,抽象谈论民主法制的现象仍然存在。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存在薄弱环节。人大的知情、知政权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渠道不够畅通。二是政府在决策时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和深度不够。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公用事业等重大决策事项,决策的过程、进展和结果还不够公开和透明,决策中缺乏与群众互动的机制,有的决策没有正确反映群众的意愿,影响决策实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社保、拆迁、征地、交通、环保、物价上涨等方面的事项。三是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公开办事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社区民主理财、集体资产监管不够,村(居)委会干部离任审计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空缺。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村两委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社区工作有行政化、机关化倾向,社区居民自治程度不高。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劳资关系和企业发展的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完善和提高。企业职代会职权得不到切实落实,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一些群众的正当诉求不受重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群众的正当诉求不被重视,群众的困难疾苦得不到救助,致使矛盾积压,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五是一些领导干部法治素质不高,以言代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法治国,还只是一些人的口号,而没有成为领导者新的执政理念和新的领导行为方式,法治尚未深入人心,“人治”在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以言代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六是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和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在言行上将自己置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有的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滥用职权,利用手中的权力近乎疯狂地寻租。有的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有的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将执法权作为创收手段。有的执法人员为获取私利,与黑恶势 力相互勾结,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

四、出路和对策。

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存在的前提,是我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法制化的重要保障。继续解放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对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

民主法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8年,在中国大地上,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正是这场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历史转折要求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和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的讨论所促成的思想解放,给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促使了法制的恢复和民主的新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采取“六强化”措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推进依法治理;转变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生动普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 正,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强化法制宣传,深化普法教育,提高民主法制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和深化普法教育,将法制宣传和普法的对象扩大到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农村村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着力构建从幼儿教育起始的,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包括成人继续教育的终身法制宣传教育框架;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与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法制宣传教育体制。充分尊重和维护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拓宽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知政渠道,维护人大代表通过法律规定的多种途径,畅通民意沟通的渠道,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市人大通过行使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职权,更好的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二)强化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参与,提高公众的决策参与率知晓率

一是建立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有效解决政府决策时社会参与的程度和深度不够,群众对出台的政策不知晓、不理解,以及政府决策与群众的愿望、与现实相脱节的状况,建立重大决策政府决定与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在构建和谐万源、法治万源中,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确定专门机构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汇总到决策部门研究讨论;决策部门研究讨论后,将采纳意见的情况及有关意见反馈社会,继续征求意见;最后,由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集中对决策的内容充分讨论,形成 较为一致的决策方案或意见,提交决策部门决定。二是建立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探索和试行通过电视传媒、报刊等平台和渠道向社会公布重大决策事项的决策过程、进展和结果。

(三)强化基层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健全民主治理机制

一是加强农村民主自治建设。结合实际,创新机制,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推进村务公开,实现“阳光村务”,推进“一事一议”,提高透明度。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制度、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村委会换届后的移交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二是健全社区民主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作用,完善社区民主治理制度、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民间养老、文体、医疗卫生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四)强化司法民主,切实抓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建立方便群众诉讼的司法机制。贯彻司法为民精神,提高审判效率,司法工作向亲民化、便民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司法救助,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根据诉讼费减免规定,基本实现“应援尽援”,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五)强化人大监督,确立人大在权力运行机制中的主体地位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坚决支持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事前要经过同级党委原则批准,通过后,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保留意见,可以按组织原则向上反映,但不能拒不执行”。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重要的是保障法定职权的充分运用和实施,即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的实现,确保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及时纠正滥用公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国家权力机关履职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展示人大工作的人民性,树立人大工作的亲民形象。运用听证、论证、座谈、接待信访等多种形式,扩大公民对人大工作的有序参与,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求得到充分表达;扩大人大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建立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渠道,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得到平等表达;健全社情民意的反映、分析和反馈机制,使不同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表达;运用多种形式,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遵纪守法,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有序表达;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凡涉及公民重大利益关系的事项,都向社会公布,公开听证,使法规和决策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透明度和公开性是人大正确履职行 权的防伪标志和防腐剂,使人大能更好地发挥权力机关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落实在党的领导下,人大在权力运行机制中的主体地位。

(六)强化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致的。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在执政理念上实现由主要靠政策到主要靠法治的转变,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主要由政策领导到主要靠法治领导的转变。从而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下载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山地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研究答案一

    江苏农业现代化工程研究答案一 第一部分 判断题1.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总是存在两个独立的部门:一个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的,比较现代的工业部门;一个是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部门农......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本站推荐)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 作者:朱有志 陈文胜 来源:求索 2010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0年9月24日 摘要:本文在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大战略中,按......

    山地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研究

    CDIO项目设计 设 计学 生学 生学 部专 业指 导 (I) 机械基础项目 题 目: 自行车骑行动态性能研究 姓 名: 学 号: (系): 年 级: 教 师: 2012 年 10月16 日 摘要 本文首先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问题探讨 摘 要:农业现代化必然是农村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进程包涵着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确立,包涵着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共进。因此,把绿色发展......

    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

    四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与研究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发展四川农业面临的新挑战。本......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农民市民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摘 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民市民化意愿、满足农民市民化诉求。农民市民化是农民扩展自由、拓展选择集以提......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贵州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发达国家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和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如鼓励城市的投资者到农村办厂,通过政策扶持农民就地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以振......

    贵州工业园区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

    贵州工业园区信息化解决方案研究 规划咨询研究所 彭歆北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通信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