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五篇)

时间:2019-05-14 19: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

第一篇: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6〕16号 【发布日期】2006-03-06 【生效日期】2006-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

(冀政〔2006〕16号 2006年3月6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同意《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

2006年全省国企改革与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六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六字方针,围绕全面实现国企改革第三步战略目标,坚持“两增、两减、两分”改革思路,突出“发展、改革、稳定、安全”四大主题,抓住有利时机,以大型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和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为重点,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企改革,以发展引领改革,以贯彻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为抓手,以培育股权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为目标,全力打造集约效益型、自主创新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安全型、人际和谐型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国有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努力把全省国企改革发展整体推进到一个新水平,为我省“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大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力度,全面提高产权制度改革成效

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深化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唐钢集团组建步伐,切实发挥集团优势;推进邯钢集团改革发展;实施华药集团与DSM公司各个层面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独资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和重点完成省工贸、省外贸资产经营公司所属二级公司股份制改革工作。以贯彻《公司法》为契机,对国有独资企业依法进行公司制改造。

大力推动现有股份制企业改造升级。鼓励已有部分资产上市的企业通过增资扩股等方式把优良主营业务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进而逐步实现整体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认真抓好邢钢境外上市工作。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抓好邯郸钢铁、开滦精煤等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加快省级投融资企业改革重组步伐,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健康发展。

继续深入推进“两分”工作。抓住国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相关政策延长的机遇,拓宽思路,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拓展分离办社会的领域,积极探索多种有效分离途径。配合中央在冀企业做好分离办社会工作。

认真搞好全省国企改革工作的综合协调。在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基础上,深化市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指导各设区市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认真督导、集中力量做好省直厅局属企业改制收尾工作。加强对全省国企改革的监督检查,指导好改制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已改制的企业认真组织一次“回头看”,督促落实改革措施,充分发挥改革后的体制机制优势,并转化为发展优势。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精神,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国有资产评估和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改制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严格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民主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改制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加强改制后企业职工安置备付金的监督管理。

二、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高国有经济影响力和带动力

以规划引导改革,围绕我省战略支撑产业发展目标,抓紧编制“十一五”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加快结构调整,形成国有经济的合理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以资本为纽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构建钢铁、煤炭、医药化工、地方投融资企业、流通业、建筑施工业、旅游服务业等板块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引导和鼓励产业关联度高、具有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效应的企业,加快联合重组步伐,努力打造一批产权多元化的大集团,使其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开滦、金牛能源、峰峰等大型煤炭骨干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全省煤炭资源的战略配置。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煤炭资源丰富地区的开发,加强对中小矿山的整合重组。创新国有资本运作方式,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改组。抓紧组建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积极稳妥地实施利用开发银行贷款推进国企改革发展项目,在加快资本流动、破解债务难题、推进企业改制、促进企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继续做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号)精神,抢抓政策机遇,切实抓好已批政策性破产项目的实施,认真做好八宝山、牛儿庄煤矿破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大开滦、峰峰和井陉、兴隆矿务局政策性破产工作力度。对符合破产条件的省物产、省粮油、省汽车、省工贸、省外贸资产经营公司等所属企业,加大依法破产力度,加快国有困难企业退出市场步伐。

三、加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度,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机制活力

以贯彻执行《公司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为契机,更好地推进企业建制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把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制订《加强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开展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改革,健全外部董事制度,改变一些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集决策、实施、监督等多项权责于一身的状况。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加快在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中补选适当数量的职工董事以及在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监事会成员中依法补选职工监事的进程。结合企业实际,深入细致地做好国企改制后治理工作,确保企业改制后真正转换经营机制。

继续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任用方式,积极探索党管干部与市场选聘相结合的有效方法。研究制订《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工作规程》和《企业领导人员任职试用期暂行办法》,推进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工作规范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推进企业领导班子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优化和改善。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企业人才的培养、任用,为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完善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制度。认真实施《省政府国资委所出资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积极稳妥探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逐步规范企业负责人职位消费,加强和改进对企业收入分配的调控。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深化国企改革、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党建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和机制,形成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探索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和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长效机制。

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机制基础。规范和理顺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引导大型企业集团本部向战略决策中心、财务决算中心、资本运营中心的方向转变。完善企业内部决策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集团公司控制力。继续推动企业用工、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健全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化用工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公开竞聘、择优聘用和实行定期考核及任期制度。

四、加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力度,全面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牢牢把握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这一主题,综合运用企业经营者业绩目标考核等办法,指导和督导国有企业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发挥表率作用。鼓励企业继续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积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力争尽早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继续深化科研企业改革,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

大力倡导建立节约型企业。根据我省“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定位,组织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引导冶金、化工等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全面推进清洁、环保生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化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标”工作,切实提高高耗能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引导企业创新管理理念,广泛吸收新的管理信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企业战略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并注意运用信息化水平提升管理档次和水平。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大力改革创新组织体系,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五、加大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力度,全面提高国有资产有效监管水平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已出台的国有资产监管法规规章,加快制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企业案件纠纷处理工作的规范和协调。推进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大力推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做好国资委系统“五五”普法启动工作。

进一步完善国企规划发展工作体系。建立企业发展战略顾问制度。探索建立所出资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系统,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的试点工作。研究制订河北省国企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建立和更新监管企业利用外资项目库。

进一步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完善考核办法,优化考核指标,加强分类指导,强化监测分析,严格责任追究,更好地发挥业绩考核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正式实施对企业负责人的任期经营业绩考核工作。

进一步完善产权股权监管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做好全省企业国有产权的界定和产权关系的梳理工作,在开展省属境外企业国有产权登记、授权经营和授权持股方面力求取得新突破。研究制订《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严格选择确定从事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活动的产权交易机构,进一步规范企业国有资产产权进场交易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进一步完善国有出资人财务监督体制。健全企业财务统计报告体系,完善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加强企业利润分配管理,做好重大财务事项监控和风险防范工作。完成清产核资收尾工作,全面核实企业国有资产数量。探索建立省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提供制度保证。

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工作体系。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补充、修改、完善监事会工作的配套文件,调整监事会职责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外派监事会作用。加强与审计、纪检、财务等其他监督方式的协调与合作,将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与国有资产的监管结合起来,强化出资人监督。

进一步完善创建和谐企业工作体系。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大新闻宣传力度,为国企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舆论氛围。切实做好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加强信访稳定工作,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强化国资委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特色明显、运作规范、企业信赖、政府满意的特设机构形象,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服务企业。

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委六届九次全会精神,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更加扎实的作风,把全省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抓得更紧、更有成效。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2005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要点(冀政〔2005〕3号2005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3号 【发布日期】2005-01-06 【生效日期】2005-0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2005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要点

(冀政〔2005〕3号 2005年1月6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2005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05年全省国企改革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省委六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更快更好的发展要求,继续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宏观调控紧密结合,抓重点、攻难点,不回避、不退缩,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扎实稳妥地规范操作,力争在产权制度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的成效,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上有明显进展,进一步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两增、两减、两分”,如期完成全省国企改革第二步战略目标。

一、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在改革的工作重点上,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分类指导、因企制宜的国企改革推进方式,针对不同企业,区别对待,一企一计,一厂一策,着力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加快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突出抓好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减持。下大力抓好国有优势企业对外招商引资、战略重组工作,通过引入增量资金实现整体改制,重点抓好华药、承钢、宣钢和建工集团、旅游集团、医药集团、汽车集团等企业的整体改制工作,加快国有资产存量调整。对确需实行国有独资的企业,依法进行公司制改造。二是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省直厅局属企业改制脱钩任务。加大对市属企业改革的指导力度,支持和帮助市属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对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的市县属国有企业,引导其实施二次改制,妥善安置好职工。大力引导国有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启动投融资类企业改革改组工作,强化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三是全面完成“两分”工作,为加快国有企业整体改制创造条件。年内全面完成省属和市县属国企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任务。把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向纵深拓展,积极探索省属企业所办幼儿园、市政、社区等机构分离的路子。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衔接,稳妥推进省属企业办医院产业化经营。切实做好省属破产企业办社会职能移交属地工作,指导推进市县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配合做好中央在冀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四是规范操作国有企业改制,促进国有产权有序、公开流转,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严格履行审批程序,防止暗箱操作、自卖自买等不规范做法。认真做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严防压低评估价格等违规违法行为。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创新招商方式,公开披露信息,确保实现进场交易。

二、加快推进国有产权流动重组,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在改革的推动上,坚持国企改革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的总体要求,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一是加大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紧紧抓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企业,以产权调整为重点,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合理配置、企业优势互补为原则,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壮大企业规模,打造企业航母。充分利用国家发展19个亿吨级煤炭基地的机遇,重点抓好开滦集团与张家口老虎头煤矿等煤炭企业间重组整合;按照“品种、质量、整合”的要求,推动全省国有钢铁企业率先整合。积极引导省外贸、工贸资产经营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推进企业间的重组整合,促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加快国有劣势企业退出步伐,认真搞好企业债务重组,优化国有资本的质量。加大破产工作力度,重点抓好煤炭企业政策性破产项目申报。继续加快已批政策性破产项目实施进度,对于2000年以后积累下来的51个政策性破产项目,继续强化工作督导,力争年内基本完成终结。对未纳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范围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依法破产的步伐。积极支持中央在冀企业关闭破产工作,稳妥地做好军队保障性企业破产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采取以打折回购的方式,加快处置企业历史债务和不良资产。认真做好债转股的收尾工作。三是加快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重组国企,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实现整体上市。积极吸引境外战略投资者或具有国际产业背景的跨国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方式,实现与我省国有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筛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发展潜力、能够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国有优势企业,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重点推动基础设施行业的大型支柱性企业集团和竞争能力强的行业优势龙头企业整体上市,突出抓好邢钢等企业境外上市工作。四是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强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推进传统产业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加强对新项目决策管理,投资后评估管理,引导企业投资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把增量调优。

三、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在改革的配套措施上,将改制、建制和转制统筹兼顾,注重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深化改革,用法律、规章、制度的形式巩固改革的成果,在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加快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强化内部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变。一是加快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对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国有参股企业,研究制定《关于向国有参股企业派遣国有产权代表(股东代表、董事和监事)的管理意见》,行使好国有出资人权利,确保国有出资人真正到位。对国有独资公司和控股公司,研究制定《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董事会工作暂行规定》,规范董事会运行规则,调整和改善董事会组成结构,减少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的兼职,探索建立独立董事制度,选择部分企业增设外部董事;研究制定《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监事会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创新监管方式;认真处理好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深入探索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加快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国企改革的透明度,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快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创新。运用企业经营者业绩目标考核的办法,指导和督促国有企业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有企业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突出主营业务,缩短管理链条,加快技术进步,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质量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和职工双向选择的用工机制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的人事制度,切实做好职工劳动关系调整工作。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探索将科研人员收入与科研成果和市场销售额挂钩的办法,积极鼓励技术入股。三是全面强化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企业战略规划管理,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指导企业制定和完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05年在省属重点企业中实施同企业发展紧密融合的信息化战略,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继续引导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在改革的方法创新上,坚持以国企改革推进国资改革与加快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相结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健全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法规体系。突出抓好《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及时制定出台配套的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二是强化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在总结2004年试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实施对监管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实际,研究制定任期经营业绩动态考核办法。继续抓好监管企业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调度与分析,促进监管企业提高效益、快速发展。在建立企业负责人激励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企业负责人约束机制,对企业负责人重大经营责任实行追究。三是完善出资企业收入分配管理和调控体系。制定出台《出资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实施办法》,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规范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的管理和调控,积极探索对企业负责人期权、期股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逐步建立企业负责人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四是改进国资统计评价体系。健全全省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和财务报告制度,认真开展监管企业效绩评价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确认,全面完成省属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推动全省市、县(市)国有企业开展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监管,探索建立国资委派驻企业财务总监制度,规避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五是规范国有产权股权变动监管体系。实行规范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国有资产评估机构选聘、国有资产评估项目专家评审制度,确保国有产权股权变动中国有资产价值得到全面、客观和充分的反映;完善国有产权股权交易监管制度,实行公开挂牌、市场寻价、招标拍卖的产权交易方式,加速形成国有产权股权变动中的价值发现机制。六是探索建立省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和企业投资风险监控体系。研究制定《河北省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加强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制定《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等,加强投资决策和投资过程的监督,建立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投资决策失误责任的追究。七是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者公开选拔机制,研究制定《国有独资和控股公司选拔任用经营层领导人员备案管理办法》,选择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试点,逐步将企业经营层领导人员的管理权限下放到企业董事会,省政府国资委通过任前备案的办法,把好职数、用人条件、选聘程序关,切实落实董事会依法选聘经营者的权力。强化企业培训工作,加快培育形成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者、科技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的五支队伍。八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体系。坚持企业改制与党组织设置同步进行,合理调整党组织的领导关系,改制为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其党组织领导关系不变。加强企业党的组织机构建设,合理设置党的工作机构和配备党务工作人员,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配备企业党政领导班子,形成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领导体制。改进和创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四创”活动,积极探索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深化企业效能监察。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章执笔:周天勇

夏徐迁】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 1 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2 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 3 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1994年,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的同时,国家经贸委在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试点的主旨为以市场为依托,在整体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政策,通过破产、兼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资产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重点 4 突破,尤其是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逐步扩大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范围,1996年增加到58个城市,1997年扩大到111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亏损面太大,亏损额太高,无法从根本上为国企解困。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投融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亏损日益增加,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规模扩张等的融资需求,此外,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财产损失需注入庞大的资金,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是必然的出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为企业为了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利用直接手段来融资,必须按照《公司法》要求,对企业进行公司制的改造,并完成上市公司的规范操作。在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国企改革的融资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让一些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截至2001年初,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从1990年的14家增加到1063家,其中包括114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和52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46061.78亿元,流通市值达15492.49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5683.88万户。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7.本阶段国企改革的动因

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愈演愈烈,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改革因为无法跳出计划体制的框框而举步维艰。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名不正”而“言不顺”,发展壮大的阻力越来越大。在此关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谈话完全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和担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彻底解除了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本阶段国企改革较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短缺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有较大的区别。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进及集体经济和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短缺现象在90年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成为国企改革新的客观原因,其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认为所有权全部属于国家经营机制转换,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状况不断恶化,使对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界关于企业制度 探讨不断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此外,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不涉及产权和计划体制本身的国企改革,只能是停留在经营管理层面,不能触及企业的核心,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同时,改革实践还证明,改革不仅要注重每个具体企业的改革,更要注重全局性的调整。因此,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国有国企改革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另一方面,是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此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资委成立后明确所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资金,而且鼓励整体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剥离社会职能部分,过去一阶段是剥而不离,仍由企业自己管理,现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会;在企业内部实行主辅分离,使各部门面向社会,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企业同国资委分别签订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决定》第一次把产权制度提到如此的高度,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历史突破,进一步明确具体了国企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出现了个体、私营、外资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非公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从以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拓展。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业的民营资本问题。此外,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也迅速膨胀,外资的并购问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 6 公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扫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去向问题的担忧。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国际资本的流动,使民间积累了大量资本。另一方面,“拨改贷”之后,国企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理想的融资平台。此外,资本市场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中股权分置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投资、融资、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逐渐被弱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对资本市场先天缺陷的改革对于国有经济改革越来越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到2006年末,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的功能逐渐回归。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吸引了大量沉睡已久的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需求必然会引来更多的优质资产和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以获取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后,随着资本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将成为一个全国优质资产的吸纳器,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全国范围的资源配置平台,企业之间的大额换股并购有了可能。这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制,产业整合以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国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公允的定价,股价有条件成为新的绩效考核标准。一直以来无论是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是进行国有资产转让,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都是净资产。但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将非常有利于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纵观近三十年的国企改革历程,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而言,国企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国企改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向前推进的。改革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试错”特征,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在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情况下,进行颇具市场经济特色的国企改革,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必然要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微观的制度创新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企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即便在改革有所成就和经验积累之后,由于各方面认识的不统一,国企改革的推进依然无法做到一步到位。中央对于改革的推进也是一个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出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推进的格局。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

改革是一个中央政策和实践互动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中央根据对现状的把握和对相关理论的吸收采纳,主动推出相应政策,其后,企业和地方的实践会检验政策的效果,从而导致下一个政策的推出;另一种方式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某种较为成功的改革模式的雏形,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制度需求,进而引致相应中央政策的出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主要以政策推动为主,而国有中小型企业及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是由地方实践推动的。此外,在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自下而上为主,中央的政策宽容其所具有的试探性,鼓励或默许地方的实践,通过实践成果来推进改革;而在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转变为以自上而下为主。

三、国企改革符合客观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是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国企改革在资金、人力和时间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也取得了改革的战略从无到有、目标从模糊到明确、对象从外围到核心的巨大成就。改革的发展逻辑内在吻合制度变迁的自我循环特点,即国企改革的每一项政策的推出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环境而设计的,并且每一步改革都依赖于上一步改革的实践效果和新的环境,其过程更像是一个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这种上下结合的推动模式背后,国企改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放权让利、拨改贷、两权分离、承包制、股份制和公司改革、债转股、设立国资委、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出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国企的生产力,而对束缚这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使企业趋于良性发展的国企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0年的国企改革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政治体制不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从影响企业效率的角度看,与企业有关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1)行政和事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过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政社会团体和各种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增长最快。国家在吃“皇粮”方面的财政开支越来越大,而能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的财力相对越来少。同时对企业摊派和各种变相的收费屡禁不止。(2)管理部门太多太细,条块分割严重。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是全民所有的代表,都有所有者的一部分权力,都可以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获得有关的利益,但是都不对企业的风险、微利和亏损负责;各个部门都想扩大自己对企业的管理和制约权利,这些部门之间相互争权、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消耗,出台了许多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的政策和规定,企业按照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和规定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到各部门办事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时间太长。(3)国有企业的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党政社团各个部门都要求企业设立委办处科室,太小的企业也要设专管人员,实际上将企业办成了一级党政社团的基层组织,是一级政府,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企业要花费很大人力、财力、精力去应付开会、应付检查、评奖以及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有的企业没有现代企业应当有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等这样的部门。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贯彻的方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不同地方、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也要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由非国有经济来投资、经营和发展。目前,尽管竞争性行业的民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传统计划经济承接下来的国有经济面面俱到的配置格局 9 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该退出的没有退出,应重点发展的也没有得到重点支持。

从我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情看,从财政给国有经济注资的能力和国家借老百姓的钱维持规模很大的国有经济的危害和后果看,遵照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所有制结构上,要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从国有经济的形式上看,可以从单一的国有资产形式,发展国有控股的经济形式发展,解决企业的资本金来源问题,使资本和风险社会化。

二、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而明晰产权的主要方式是推进股份制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股份制及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并不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而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股份制企业的主要原因是: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属于个人所有,收入中的储蓄属于个人所有,而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储蓄全部进入银行也会形成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其中的一部分进入企业的资本金部分,这就要求资本社会化,即发展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

三、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最终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即全体人民;但实际上又是模糊的,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都不为其所有物负责,形成事实上的国有产权主体虚置,缺乏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政府再委托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当企业盈利状况好的时候,有关政府部门都想争功求利,并纷纷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当企业效益不好时,这些部门又都不对这种状况负责;经常的情况是有了好处都想抓一把,出了问题则相互推诿。国有资产产权不清的现实表现是政企不分,其结果是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就必然是责任不清。在所有者缺位、管理者多头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未能落到实处,几乎没有人会因为造成有资产投资的损失受到处罚,承担风险更是难以到位,“打板子”找不到“屁股”。这是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对国有资产管理漫不经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国有资产投资和营运整体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未来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但目前国有经济还占有社 10 会资源的70%左右。由于资本市场容量、国外战略性投资者积极性、上市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股民投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我们不可能将国有经济在短期内实现转轨,这个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时期可能是15到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转轨中的国有经济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推出建立出资人制度改革的缘由。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制度,是一种次优和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资本社会化改革是大方向,不能用出资人制度代替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改革。

五、完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方式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又要改进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竞争规则、适应法律要求、降低体制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党对整个国有经济的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考虑成本、竞争和合法原则。

(1)合法性原则。《公司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的根本大法,党对公司制企业的领导也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因此,党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方式要合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法。

(2)竞争力原则。不断地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努力谋取利润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的“政治”,应该以“追求较高的效率”为目标。

(3)低成本原则。市场经济是“一视同仁”的经济,优胜劣汰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是党领导的企业(党政工团机构一应俱全)而不发挥作用,所以选择领导方式的实现形式、确定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不仅要尽可能降低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且要避免支付更多的摩擦和交易成本。

第四篇:赣榆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汇报

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县对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灌南县粮食局,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按照省局确定的调研提纲,结合我们工作实际,就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企业改革前基本情况

2001年以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共有33个,职工总数2843人,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7个(26个粮管所,1个储备库)职工总数1757人,仓容总量15.68万吨(其中,建于70年代以前仓容量达6万吨,占仓容总量的38.26%)。非粮食购销企业6个,包括粮食、油脂、饲料、溶剂、食品涉粮加工生产、企业各1个和1个粮食贸易公司,均为国有独资企业。

二、企业改革进展情况

2002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县政府一系列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和省、市粮食局一系列工作部署,从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因企制宜,制订并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大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

这项改革始于2002年5月,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全体起立,臵换身份;择优返聘,提高素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提高效益。具体采取了以下七项改革措施:

1、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实现减员分流。购销企业除去符合内退、工伤、病退政策规定的职工和企业军转干部以外,其余1518名职工通过解除或提前终止职工与企业原来的劳动合同关系这一措施,全部臵换了身份,占改革前职工总数的86.4%。这1518名职工身份臵换以后,按政策规定,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办理了失业保险,实行了档案托管,转接了劳动关系,并纳入了我县社会保障体系。

2、调整企业布局结构,实施企业资产内部整合。一是根据我县乡镇改革后新的行政区划,通过撤并,将原来26个粮管所调整重组为18个。2006年又将地处偏僻、规模偏小、失去作用的黑林粮管所并入厉庄粮管所。调整重组后,购销企业总数由原来的27个减少到目前的18个,共减少9个,减少的这9个企业都撤销了工商登记,不再保留原企业牌子,其资产一律并入调整后的企业,国有性质不变,由调整后的企业作为法人单位负责使用和管理,没有空壳企业及资产闲臵、流失情况。二是对购销企业附营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等办法,予以盘活。变现收入552.2万元,全部用于充实企业改革成本。

3、实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三能”机制。打破企业干部职工原身份界限,从身份臵换人员中,择优返聘224人重新上岗,这224人无论在管理岗位还是非管理岗位,一律实行聘用制,并签订了新型劳动合同,其报酬在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由企业根据员工所在岗位、贡献大小及企业效益情况自主确定。由此建立起了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等“三能”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4、实施企业承包经营,转换经营机制。鉴于调整重组后18家购销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资产比较陈旧,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等实际情况,我们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2006年4月份起,对18家购销企业分期分批实施了内部承包经营。在实施企业承包经营中,由县粮食购销公司与承包者签订了规范的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5、积极改善企业发展“硬件”,增强企业发展能力。2004年以来,我们根据基层购销企业的现状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整合有效资产、退出低劣资产等途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改善企业的粮食收储“硬件”。一是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投资700万元,2006-2007年在储备库共新建2万吨高大平房仓,新建两个粮食烘干车间,并配臵了部分现代 粮食收储机械,使该库仓容总量增至3.8万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作用发挥更明显。二是加强仓房设施维修。共投资500多万元,加上上级支持的资金,共维修旧仓5万吨,整修水泥晒场、下水道等30多处。三是充实粮食机械设备。投资200万元,购买10台日产烘干和21台地中衡等粮收储设备,配臵到基层所、库,致力于改善企业粮食收储条件。

6、着力解决企业改革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在千方百计筹集费用,保证离休干部、企业军转干部、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职工遗属等特殊群体政策规定的生活待遇等兑现的同时,鉴于购销企业改革以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交织,职工上访时有发生,稳定压力不断增大等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费用(如拿出购销企业的经营利润),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分期妥善解决好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主要体现在一是2005年筹集费用300多万元,将259名(当时实际人员数)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同时,为局机关26名行政挂靠人员一次性补缴了自1992年以来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并落实了他们的养老金续缴问题。二是2006年,筹措费用100多万元,将购销企业285返聘,在岗和内退人员共285人全部纳入医保。三是2006-2007年,先后三次提高了企业在岗、内退人员工资(生活费)标准。四是今年年初,为已臵换身份的原购销企业110名大中专毕业 生补缴了失业的保险金(原档案在县人事局,暂没移出),使他们按政策规定领取了失业救济金。

7、优化行业内部管理,创新经营方式。一是实行政企分开。1999年6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成立了县粮食购销公司。该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主要担负对基层购销企业粮食购销、储存等业务管理职能,并承担政府赋予的各项政策性业务的组织实施、落实。我们县粮食局作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粮食管理行业指导,以及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的职能。局行政人员无一人在粮食购销企业兼任法人代表或其他职务。县粮食局与购销公司之间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企分开。二是积极实行新型管理模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全社会粮食流通主体的一部分,县粮食局一视同仁,对其履行粮食管理、行业指导职责。购销公司内部管理模式是:对各基层所、库政策性业务实行委托代理制,经营性业务严格落实责任制。各所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购销公司以承包经营合同为依据,建立了对各所库责任约束、风险控制、绩效挂钩的经营机制。如对各所库资金、资产、财务管理方面,所库粮食收购贷款由购销公司统贷统还,购销公司对各级所、库实行会计委派制,以严格资金、财务、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创新经营方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政策措施,做好粮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根据粮食流通发展新形势,在自营粮食活动中,主要采取了即购即销、委托购销、外购内销、内购外销、分购联销、联购分销以及与省内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挂靠联合购销等经营方式,努力扩大粮食购销总量,提高整体效益。四是建立规范合理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购销企业在岗职工的报酬,在确保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由企业根据员工所在岗位、贡献大小及企业效益情况自主确定。同时规定,企业承包者当年总收入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当年平均收入的3倍。以保证企业分配的合理性,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及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非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情况

截止2001年底,我县国有非粮食购销企业共6家,这6家企业自2002年实施改革以来,其中的5家工业企业有4家实行的是破产退出,1家整体出售。另外1家粮食贸易公司也是整体出售。2006年底,6家企业改革改制全部完毕,除去办理退休、病退、工伤、内退的100名职工以外,其余986名职工全部臵换了身份,并做到了清偿安臵到位,社会保障转接到位,档案和组织关系转接到位,实现了“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改革目标。

通过五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不断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为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有力的生机 和活力,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

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言,通过一系列改革,购销企业以其人心思进、阵地不丢、队伍不散、资产不流失、机制更灵活、管理更科学等显著特点,巩固和扩大了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效益的统筹兼顾,同步提高。

一是企业及其经营者内生动力显著提升。“三项制度”的改革,职工最直接、最切身利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企业承包经营的实施,使职工在观念上实现了由过去吃企业“大锅饭”向吃“市场饭、服务饭、辛苦饭”的根本转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困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职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决,基本上实现了职工的“零来访”,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人心思进、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在在岗职工总数仅为改革前职工总数12.7%的情况下,实现粮食购销总量连年攀升,如2007年,粮食购销总量达到44万吨,是2001年的5倍,创历史新高。

二是资产质态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增值率达160.5%,剔除财务挂账等政第性因素,增值率达120.8%。购销企业仓容总量截止2001年10月份为15.68万吨,2007年底为20.14万吨,总量增加了4.46万吨,且完好率有了一定提升,由2001年的48.2%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

三是经营绩效显著提高。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005、2006、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51万元、106万元和213万元,2007年较2005年翻了两番,创历史新高。

四是粮食产业化经营在探索中发展。主要是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十购销企业十农户”经营模式。即依托龙头企业加工优势,充分发挥购销企业资金、设施和与农户密切相连等优势,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立足县内,着力推进跨地区(省外)、跨所有制的工商联合,促进了工商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购销企业仅为省外涉粮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原粮就达3万吨。

就粮办工业企业而言,通过一系列改革,依法化解了债务,改变了长期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状况,实现了低劣资产的逐步退出和多种经济成份涉粮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注册登记涉粮加工企业达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促进了粮食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革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体制层面来看,前几年对购销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尚没涉及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一方面作为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果目前搞民营化,在政策性粮食业务还没放开让私营企业去经营的情况下,会产生管理上、体制上的问题,无法保证政策性业务 完成。另一方面如果将企业的粮食仓库和能运转的仓储设施等轻易卖掉,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丢掉阵地,“老人”的负担问题也会失去载体。

从机制层面来看,组织结构创新步子还不够大。如以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购销企业尚处于调研论证阶段,这也是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一步改革中需重点加以解决的课题。

(二)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客观及企业层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购销企业改革成本缺口较大。2002年5月企业改革时,测算共需改革成本3463万元,实际仅筹措到1537万元(其中省财政补贴984.8万元),按当时标准测算缺口达1926万元,一是应补发给职工工资、生活费829万元;二是应计提的离退休人员统筹、非统筹费516万元;三是应计提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生活补助费75万元;四是应计提职工遗属补助费100万元;五是应计提内退人员生活费、养老保险金至退休年龄258万元;六是应补足为臵换身份被缴“两金”占用的退休人员保证金148万元。这些改革成本都由企业来逐年承担,到目前企业已承担了五年,企业负担较重。二是企业“老人”问题尚没彻底解决。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但“老人”的负担问题仍较重。目前,企业承担的刚性费用支出除在职人 员正常工资、“两金”以外,还包括:一是离休人员(现有42人)医疗统筹费、补助费;二是内退人员(现有76人)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三是企业军转干部(现有30人)工资、养老、医疗保险金;四是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现有102人)生活补助费;五是职工遗属现有30人生活补助费。按现有这五类人员数量及现行支付标准,每年共需费用支出160多万元,而这160万元费用,都需由企业在利润形成前负担,可谓负担沉重,如不及时足额支付,势必影响社会稳定。三是粮食收储矛盾仍比较突出。虽然经过近几年新建和维修,企业仓容状况有了一定改善,规模也达20.14万吨,但现有仓容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态上(目前需大修的4万吨,待报废的2000吨)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做好做大粮食购销业务的需要。

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是98年6月以来新增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没有完全挂账剥离。2004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省财务挂账审计组清理认定的新增亏损挂账为9121万元,后经省政府可核复财务挂账为3456万元,以及由省粮食局补充核复财务挂帐2542.70万元,共计核复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98年6月以来财务挂帐5998.70万元。由于此次挂帐是以农发行实际贷款为依据来进行的。由于我县购销企业在农发行“老贷款”只有1814万元,所以98年6月以来政策性财务挂帐实际只剥离1814万元,而其余4184.70万元因财务挂帐前已归还了部分在 农发行的“老贷款”及因亏损占用职工集资、工资等款项和欠其他单位货款及其他银行贷款而无农发行贷款相对应,致使4184.70万元无法挂帐剥离,导致企业负担沉重。

四、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能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26号),着眼于粮食宏观形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和粮食工作服务“两个千家万户”大局,并结合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与发展实际,我们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将着重实施“1234”工程,具体讲:

“1”即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改革原则。

“2”即突出“二个重点”。一是强势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体制创新。二是培育骨干购销企业,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3”即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企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促进企业轻装上阵;三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主渠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两个效益”进一步提高,达到“农民卖粮更方便,居民吃粮更安全,政府调控更有 力,粮食流通更有序,企业发展更强劲”的改革效果。

“4”即抓好四项改革措施落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对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的同时,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着重抓好四项改革措施落实。一是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组建4-5家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购销企业,适时组建粮食企业集团。二是对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采取整体出售的形式,通过国有净资产变现的途径,推进优质资产向骨干购销企业集中,提高企业集中度和整体效能,做大做强4-5家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骨干购销企业。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依照《公司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四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工商联合,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鼓励和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发展“贸工农”、“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多元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特别是在新办家粮油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上下功夫、求突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五、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对企业“老人”遗留问题,建议延续2005年以前政策,给予适当补助,以促进这一问题的彻度解决,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对1998年6月以来新增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建议制定相应政策,能够使财务挂账如数上划,从企业剥离,彻底解决“老账”问题,促进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对产粮县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及维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上倾斜,特别是对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骨干购销企业组建给予重点扶持。

四是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如保持最高和最低粮食库存量业务,给予贷款利息优惠和适当的费用补贴。

五是对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臵企业使用划拨土地的收入,除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7]126号规定的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臵职工政策以外,建设增加减免相关税费的政策,以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谢谢各位领导。

第五篇: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2005年8月28日)

课题组顾问:朱森林 王兆林 课题负责人:黄 挺

课题组成员:黄 挺 陈 池 宋子和 曾广灿 李金亮 张长生 周林生 余树华 执 笔 人:黄 挺 张长生 周林生 余树华项目联系人:周林生

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1-

陆景奎

柯春霖

为完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我会承担的《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研究》课题项目,对我省国企改革的历程、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形成较为准确和深刻的认识,我会从今年1月至7月,组织了47位专家学者分成6个调研组先后赴惠州、清远、江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茂名、中山、韶关、肇庆、云浮、汕头、潮州、汕尾、佛山、东莞等17个市和省粤电集团等多家省属集团公司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朱森林、王兆林同志担任调研组顾问参与了调研活动。

在调研期间,针对调研中所碰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会先后在省委党校国际会议厅、省社科联会议室、省地税局招待所会议室、省体改研究会办公室举行了多次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题座谈会,并在惠州召开了大型的“经济发展与国企改革高级研讨会”,还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交了阶段性的《关于深化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建议》,张德江同志、黄华华同志、钟阳胜同志作了重要批示。

从改革开放开始到90年代初,我省利用先发性的优势,勇于突破僵化的旧体制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积极探索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企业制度的创新;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东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力争国企三年脱困、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和重组国企资产等方面,仍然有所作为,特别是在探索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方面,出现了在全国影响深远的深圳模式。但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和现代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来看,我省国有企业改革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使国有企业的资产质量得以提高,为使国有经济的结构得以进

-2- 一步优化,为使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强广东的综合经济实力中得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些问题是必须加以解决的。然而,由于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更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要解决这些问题,又呈现出特别大的难度,从各个方面来看我省国企改革的的确确进入到“啃硬骨头”的攻坚性阶段。在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这个关键时期,更需要决策层的清醒认识、果断的决心并制定出强而有力的政策措施,从而完成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历史使命。

本报告,将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我省国企改革的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并提出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对策建议。

一、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判断

(一)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利用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从给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再到制度创新,均表现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涌现了全面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进典型顺德和创造了人间奇迹的经济特区深圳。这个时期广东国有企业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头的。90年代中后期以来,广东稳步推进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推进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重组,培育了一批大企业集团,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从而使国有经济的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国有资产的质量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有所增强。我省国企改革与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获得了丰硕成果,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在发展

-3- 地方经济,增强我省经济综合实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1、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由单一投资主体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探索了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从调查结果来看,我省各市县国有企业的改制面较高,改制形式多样,成效比较显著。如茂名市实行产权改革的改制企业351户,占国有企业总数74.84%, 改制的形式主要有:改为民营/民营控股8户,经营者/职工持股217户,关闭/破产126户。清远市截至2004年10月,全市已改制企业623户,改制的形式主要有破产210户,出售198户,关闭198户,职工持股17户。2004年清远市工业总产值235.0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为19.53亿元,占8.3%,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产值为89.4亿元和121.58亿元,分别占38%和51.7%;2004年全市GDP248.2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9.6%。清远市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基本上实现了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的改革目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部分省属集团改制成效显著。如省丝绸集团属下的85户企业,80户实施了改制,改制面为94.12%;改制形式灵活多样,核心是推行了股份制,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改制效果好,改制企业中,79户实现赢利。省丝绸集团的成功经验表明,国有企业要搞活,关键在于推行以股份制为主的改革,打破纯国有的单一产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形成较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从我省工业经济来看,国有控股的混合经济已成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的主体,且发展较快。据统计,我省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已从1999

-4- 年的1894.5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3145.19亿元,其占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66.30%上升到2003年的81.71%。

2、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质的变化,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我省国有企业的改革从外到内,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以政策调整、放权让利为主,现已转到以制度创新为主的攻坚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70%左右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造,85%左右的小型企业进行多种形式改革,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由工厂制转变为公司制企业,国有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的体制基本被冲破,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由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逐渐转变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和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逐渐被按需生产、市场营销和员工按劳分配、按贡献大小取酬所取代。国有企业初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正在向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迈进。例如佛山市通过改革搞活了佛山照明股份公司、佛塑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同时,围绕国企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各项综合配套改革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改革了国资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解决了国有资产多头管理,无人真正负责的问题;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为分流安置国有企业职工创造了必需的社会条件;政府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定位和转换职能,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为国有企业真正走进市场创造了制度环境。

3、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

-5- 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全省城乡国有和集体经济占经济总量99%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几乎是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90年代以来积极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成功组织了以煤炭、纺织、制糖等三个特困行业脱困为突破口的脱困攻坚战,到2000年全省72%的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实现了脱困。期间各地也加快了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特别是劣势企业退出的步伐。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同时,按照“抓大放小”的方针,做强了一批大企业,放活了大批中小企业。湛江糖业,经过改革调整,整个行业从33家工厂调整为21家,实现了全部亏损转到厂厂盈利,做到了工厂经营者、职工、蔗农和当地政府四满意。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使我省国有经济比重相对减少,大体形成了国有经济、“三资”经济和民营经济各占三分之一的国民经济“三足鼎立”新格局。这种新格局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全省处处呈现多种所有制经济万马奔腾、生动活泼、欣欣向荣景象。

4、通过改革,我省国有资产总量增多,资产质量提高,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并在促进广东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贡献。

据统计,到2004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户数比1997年减少63%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增长了124.72%、258.83%和30.77%。根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广东省国有资产总量已达12000亿元,居全国地方国有资产总量排序首位。通过两个战略性调整重组促进国有经济结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提高。在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方面,我省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交通能源领域、技术密集型行业集中,提

-6- 高了国有资产整体的质量,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到2003年,广东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中国企的产值占全部国企产值的比重上升到64.0%。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国企的产值占全部国企产值的比重上升为26.6%和10.3%。从工业行业来看,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在电力、煤气、水生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烟草加工业等行业的占比均在50%以上。电力、交通、钢铁等行业的国企盈利占全省国企盈利的80%以上。可见,广东国有工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产业优化方向的行业仍居支配地位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5、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省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发展“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外资和私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使国资、民资和外资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仅发展壮大了国有经济,也促进了“三资”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全省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同时,围绕国企改革,促进各项改革的深化,从而大大加快了全省经济发展,使广东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大省,多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前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的精神风貌发生质的变化,城乡处处呈现繁荣兴旺景象。广东的巨变,令世人瞩目!

-7-

(二)基本经验

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创造了各种改革模式。这些经验其实也是20多年广东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方面: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先导和前提。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的“实践标准”的讨论,讨论促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不断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使我国的市场取向改革持续展开和深化。我省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先行一步,根本问题,就是坚持贯彻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敢想敢干,勇于开拓。2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思想解放,每次思想解放都推动改革和开放向前跨越。比如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创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促进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立刻掀起了公司制的改革热潮,顺德的产权制度改革思路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深圳市充分发挥“特”字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先行性的探索,不断地深化改革,充分发挥了“窗口”和“试验区”的示范作用,对我省及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圳市、佛山市对旧体制之所以敢于突破,率先进行了许多改革试验,就是由于他们对改革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对国企改革思想认识的不同,是造成我省90年代后期以来国企改革落后于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省各市县国企改制进程和效果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实际上,国企改革困难之日,往往也就是认识上不统一,思想混乱之时。比如,党的十六大和三中全会以后,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国企改革与发展座谈会,张德江同志作了非常好的讲话,本来深化改革的形势非常好,-8- 但2004年春以后,在境内外出现了一股诋毁国企改革的言论,他们借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私有化”,反对产权制度改革,弄得很多人认识模糊,不敢改、不想改,使国企改革陷入了“困境”。因此,要取得国企改革攻坚战的胜利,首先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综合配套改革是国企改革攻坚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微观基础,不仅政企不分、政资不分、企社不分,而且产权模糊,出资人不到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深层次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同时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投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医疗、劳动工资、人事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只有以产权改革为中心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完成国企改革的任务,才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必须规范操作,正确地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合理定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1992年顺德市(现改为区)率先进行了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的综合体制改革,经过三年攻关、四年完善,到2000年基本完成了综合体制改革的任务,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走向良性循环。顺德综合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全省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少市县借鉴顺德的经验,成功推进了本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如中山市在1998年开展的公有制企业产权改革中,配套进行了政府机构、公有资产监管体制、事业单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劳动人事制度等综合改革。由于选择了综合配套的改革路径,只用4年多时间就基本完成了以公有产权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任务。到2002年2月底止,不仅中山市国有工业、商业企业实现全部转制,而且包括市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内的公有制转制企业已占市原统计的市属公有制企业

-9- 的95%以上。以公有制产权改革为中心的综合体制改革,大大促进了中山市经济的发展,自2001年以来更是在16%以上,其中2003年和2004年为18.6%、18.7%。

3、坚持“以人为本”是国企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实践证明,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让广大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改革决不能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地在国企改革中普遍注意到以人为本,尽最大可能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企业改制方案必须征询职工大会或职代会意见。各地都高度重视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企业的员工分流安置方案都获得职工大会或职代会表决通过。一些市县还专门成立职工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职工安置的要求和政策,使改制企业的欠薪、欠保、集资款等得到了妥善处理。佛山市推动企业改革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具体政策。例如对从国有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职工,都给予改变劳动身份进行经济补偿,并做出妥善安置,使改革能够稳定有序进行。又例如清远市采取8项灵活措施加快国企改革,在改革中始终把安置职工作为首要工作,全市截至2005年初市属国企共改制企业145家,安置职工6300多人,在没有财政拨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办法、措施发放了各项安置补偿费11600万元,处置企业债务25400万元,既较好地推进了国企改制,又完善安置了职工,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对于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过程的信访问题,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坚持讲法律、讲政策、讲原则、讲道理,并注意讲究工作方法。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支持下,市国资委立案的210宗信访件中91%已结案,为促进

-10- 改革,稳定社会做出了应有贡献。

4、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造是搞活国有企业,提高国有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通过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我省国有资产在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劣势企业退出的同时,又加强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进入。这一出一进,盘活了国有资产,已成为提高国有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如广州市近年来,通过资产调整重组,让国有资本向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集中,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大大加快全市经济发展步伐,使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并迅速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经济总量在全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和北京。深圳市经过前两年的调整改制,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重点企业国有净资产占市属企业国有净资产的67.06%,比2002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竞争性领域中的传统工业以及商贸、零售业中的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为51.64%,比2002年下降7个百分点,基本接近国际公认的50%水平。原来国有企业潜伏的财务风险、债务风险、法律风险基本得到解除。2004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2002年增长31.1%;纳税总额比2002年增长29%。可见,通过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调整、重组,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完全能够有效提升国有资产质量,明显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益。

5、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配套的法规政策,采取灵活的措施是国企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政策的威力是很大的,要使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并不断深化,必 -11- 须认真落实有关改革的政策法规。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从广东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1995年的《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总体方案》以及6个配套文件,1997年的99号文《关于加快中小企业改革的步伐》,2000年5月颁发《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总体方案〉的通知》(粤办发[2000]9号),2003年8月颁布了鼓励国有企业开展产权制度改革的《关于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制的意见》(粤府办[2003]67号文)。这些文件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途径、方式和政策都做出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规定,是比较切合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文件。不少市县为解决国企改革中的动力不足,消除国企改革的障碍,解决困难和防止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围绕国企改革制定了系列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如深圳市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制定了60多个文件,其中今年上半年围绕国资监管新制定了11个文件;广州市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先后出台了十几份文件,对推动企业改革重组起到很大作用,迅速搞活发展了珠江啤酒集团、珠江钢琴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和广钢集团等一批大企业。肇庆市近年来先后制定和出台的《肇庆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对劳动者劳动关系处理的暂行办法》等文件,较好地处理了国企改革中在岗员工、离退休员工的经济补偿问题,赢得了广大职工的支持,促进了国企改制的平稳推进。

6、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是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和基础工程。

国有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转换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我省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企业如不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没有内部机制的转换,投入再多的资源,给再多的优惠政策,也难以为继。惠州市TCL集团,原是一个靠5000元起家的小企业,在

-12- 进行公司制改造以后,不断改革内部三项制度,特别是改革分配制度,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授权经营,增值奖股”协议,对经营者实行股权激励和年薪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效果十分显著,企业很快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大企业集团。粤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认真总结过去粤海集团的教训,在重组期间出台了“十八条禁令”,对于分支机构设置、借款、人事任免、工资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帐户管理、合同管理等18个方面的事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加强了管理。又在此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使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度化,效果十分显著,公司已实现由2000年成立时的亏损转变为年年盈利,2004年盈利更是上升到8.92亿港元。

7、建立健全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国企改革促进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是“五龙治水”,处于无人真正负责、出资人缺位的状态。深化国企改革,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从90年代初,我省便进行探索,但由于认识不统一,出现了反复,可贵的是深圳市一直坚持探索。他们在全国率先按三个层次的架构建立新的国资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以后,深圳又进行深一步改革,在2004年建立了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是将原市国资办、体改办、企改办、市委组织部、劳动局、财政局、集体办和农林局涉及国有资产监管和集体经济宏观管理的职能统一纳入新的国资委,其特点是实现了从单纯行使监管职能的行政机构向以出资人职能为核心的政府特设机构的转变,做到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权力、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二是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把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也交给国资委监管,这在全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三是撤销了三家市

-13- 属资产经营公司,由市国资委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能,实现了从“三个层次”向“两个层次”的体制转变。新的国资监管机构成立后,一手狠抓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力度,努力提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水平;一手抓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坚决地排除了阻力和干扰,使去年市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继续向好,利润总额完成了全年的经营计划,在前年增长20%左右的基础上又有所增长;各项改革措施得到了继续推进。今年初市政府和国资委又出台了有关国有资产监管的十一项制度,这将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圳市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8、建立有权威的领导组织体系是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的组织保证和关键所在。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一项开拓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很多方面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必须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全面进行,因此,必须加强领导,协调各方面力量,统一作战,综合推进,这样做了,改革就搞得好。据我们的调查,广州、深圳、清远、惠州、肇庆等不少地区都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的国有企业改革领导机构,促进了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增加了配套性,保证了改革的有序推进。如肇庆市于2001年底成立了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几套班子的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2003年又根据政府机构改革的情况进行了调整充实,成员单位由原来的14个增加到16个,同时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人员得到充实,建成了强有力的市直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组织体系。有权威领导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保证了全市国企改革的较顺利进行。惠州市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实施大项目大集团带动战略,不断深化国

-14- 企改革,通过调整重组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培育了一批企业集团,推动全市经济迅猛发展,使该市由传统的农业地区迅速成为现代化的海滨工业城市,成为粤东地区的重要的工业基地。

(三)存在问题

广东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虽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经验,但不能估计过高。从全省来看,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比较好,但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改制工作推进较快的主要还是中小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动作相对迟缓;市、县国企改革进展较快,而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明显滞后;国有资本的退出主要还是劣势企业,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仍不够合理。已经改制的企业,也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国有经济虽然保持了发展的势头,但与“三资”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日显缓慢。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攻克一系列堡垒,目前我省攻克的主要是外围的堡垒和中小堡垒,大堡垒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打响,这种状况与我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很不适应,与中央的要求(特别是当好排头兵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认识不足,缺乏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发挥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许多改革都走在全国前列。许多改革举措,中央还没有提出广东却率先试验了。然而,现在面对中央提出的一些明确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广东有的地方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步伐迟缓,而且缺乏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一般性号召多,具体指导与落实不够。对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也没有一个

-15- 强有力的机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检查督促。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广东正处在兄弟省市拼力赶超的激烈竞争之中,而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如果改革不能深化,将会影响广东建设经济强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甚至落在兄弟省市后面。广东应当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居安思危。

存在上述问题,从认识上找原因,主要在于对我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认识不足,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分歧比较大,还没有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精神上来。比如说,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问题国有资本要不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怎么进,怎么退,认识很不一致。有的光强调“劣势企业退出”,也有的不顾企业实际和市场规律,盲目推行“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搞“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制造了一些新的“问题集团或公司”。国有独资与控股企业所占比例仍然过大,多数还分布于一般性的竞争领域,国有资本分布过广、过宽的问题仍很突出。由于企业的优劣是动态的,对优势的认定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原先一些所谓的优势企业,因为管理和机制上的问题逐步显现,也加入到了劣势行列中。这种一定要等到企业出了生存问题再来改革的思路,使得改革成本大为增加,政府和企业都不堪负担。

还有一些利益集团或既得利益群体,由于狭隘的利益思想作怪,消极对待改革,消极等待上面出改革的政策,对于企业要求改革的合理诉求置之不理,对企业改革遇到的难点问题采取矛盾上交或回避的态度。有的强调管理,把主要精力用于抓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回避深化改革,惟恐因改革而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在对待制约广东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上,一些主管单位各说一词,各搞一套,严重影响了地方和基层企业改革的积极性。

-16-

2、产权制度改革阻力较大,国有企业改制和实行产权多元化的进程较缓慢。

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顺德的经验并没有很好地向全省推广。与江、浙、沪等省市比,我省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小、进展慢。到2003年全省国有企业9265户,其中国有独资6044户,占65.2%,国有控股2357户,占25.4%,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比例仍然过大,省属企业绝大多数仍然是国有独资,或“一股独大”,这与中央的要求是有较大差距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上有片面性,对产权制度改革一直存在争论,原先是姓“资”与姓“社”之争,现在是改革与“流失”之争,很多人怕被扣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帽子,不想改,不敢改,宁可观望。二是产权转让的程序过于复杂,环节太多,周期太长。特别是近一、二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命令,使企业产权改革实际上很难操作。三是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平台和规则不完善,相关工作不到位。一些进场交易流于形式,形式单一,“一刀切”,不利于顺畅流转。四是缺乏改制企业债务处置机制。一些改制企业一旦改制立项被批准,各类债权人便纷纷上门要求企业清偿债务,各种收费也接踵而来,加大了改制企业负担。给本来就困难的国企雪上加霜,影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

3、有关配套改革政策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度,改革动力不足。改革在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后,我省政策优势在弱化,又没有及时研究修订有关政策,使改革政策措施不配套,特别是对推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不配套、不完善。省政府【1997】粤发99号文,对推动 -17- 中小企业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些政策规定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要求,有的新政策例如企业改制职工改变身份,应给予经济补偿,全省都没有作出统一规定。许多省市都认真贯彻国家8部委2002年的859号文,加快了企业产权改革,可是我省却没有什么动作,错失了时机。省政府2003年出台的67号文和75号文内容有些矛盾,还没有来得及贯彻执行,就被实际上废止了。

由于全省对在企业改制中解除劳动合同、实行经济补偿没有统一的规定,各地各行其是。有的企业虽然改了制,与职工在形式上解除了劳动关系,但没支付经济补偿金。有的企业包袱沉重,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集资款和社会保险费。下岗职工参加医疗保险方面也困难重重,如韶关市,下岗职工必须先交15年养老保险,才能买医保,就是70岁的退休工人也不例外。退休人员属地化管理难施行。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企业和职工改革的积极性。

4、政府改革滞后,政企、政资关系仍未理顺,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目前,广东国有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尚很突出,在国有控股和几个国有法人参股的企业中,在法人治理和企业内部制度方面,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缺陷;由于政府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企仍然未能真正分开,政府部门和一些行政性公司,仍在充当企业的“婆婆”,还在严重干扰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正常经营;如何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办事相结合,各部门理解和执行不一致,国有企业干部市场化选拔的阻碍较多;企业董事会不能真正发挥决策中心的作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不规范,投资失误依然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源头,国资管理风险依然很大。因此,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化企业制

-18- 度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

存在上述问题,除了公司治理方面缺乏完善的机制外,根子主要在于政府职能改革滞后,政企、政资关系仍未理顺,大多数国有企业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是并不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能否真正转换,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形成,关键还在于政府改革的深化。

5、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有待准确定位,监管机制尚未成型,体制尚不健全。

我们认为,国家对国资委的性质职能定位,还值得探讨,比如“特设机构”特在哪里,怎么特?是一种什么样的机构?现在国资委一方面担当国企“老板”的角色,另一方面又担负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能,连民兵、计生工作都管,这两种角色在管理目标上是存在一些矛盾的,很容易造成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履行两种职能往往顾此失彼。国资委与政府之间,国资委与所投资企业之间,各级政府的国资委之间的关系仍未理顺。同时“三统一”“三结合”也没有完全落实。国资委履行职责存在许多困难,这必然影响国有企业的改革攻坚。

二、我省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对策措施

今年是改革攻坚年。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省要抓住机遇,下大决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打好攻坚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塑造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要打好攻坚战,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创新理论,提高认识;二是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三是落实政策,组织好攻坚队伍;四是加强领导,精心策划。

-19- 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即到2010年,我省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继续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在两年内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大型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革,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落实政策措施,妥善处理改制企业中的遗留问题,理顺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为此,我们建议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该围绕以下七个方面展开:

(一)认真解决认识问题,统一思想,正确处理几个重要关系,为深化改革扫除思想障碍。

实践证明,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观念更新,理论先行。要通过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再来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当前,对几个问题要进一步探讨,统一认识,扫除深化改革的思想障碍,特别要注意排除“左”的思想干扰。

1、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关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作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它符合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化,是公有制有效的实现形式。实行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战略,收缩国有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战线,也正是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某些局部的失误,但是不存在大方向的问题,不必因噎废食。

-20-

2、进一步明确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为了推动发展。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更广泛、更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产生一些阻力是自然的。但是,没有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完善,就不可能带来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因此,必须继续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在部分同志思想中有种强调发展而忽略改革的认识和倾向,应该引起重视。同时,要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还必须有个稳定的局势,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关系,把各方面工作做细做好,符合人心、民意,确保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3、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与规范运作的关系。在进行国有产权转让过程,处理国家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保护出资者和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要做到规范、有序和健康进行,力求做到程序的合法和合理。但强调规范不等于停止深化改革,因为改革过程有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可能事先都预见清楚;如果坐等规范,把什么都想清楚了才开始改革,其结果往往是坐失良机。因此,应当允许边改革,边规范;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在规范中不断深化改革。切忌片面强调规范,而放弃改革。

4、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关系。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正常的交易贬值,这极可能是由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的。清除历史旧帐的改革肯定会有正常的成本付出,这不能说是资本流失。至于那种人为地偷掏国有资产的现象,是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问题。所以不能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划等号。从另一方面看,不改革,国有资产也存在着严重的“坐失”。因此,在继续推进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加强监管,堵塞漏洞。更要增强加快国企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国企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不再大量“坐失”。不要认为“坐失”就不负领导责

-21- 任。“坐失”是不负责、无作为的表现,同样应当追究领导责任。

5、进一步明确统一部署与从实际出发、防止“一刀切”的关系。综合考虑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关连效应,就必须统一部署,高度重视政策的统筹性、配套性,加大政策指导力度,不能各行其是。另一方面,考虑到各地、各行业情况的差异,试图靠一个文件、一个命令就包罗一切、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注意分类指导,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上要区别对待,在做法上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分门别类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坚持一企一策,不搞“一刀切”。

(二)研究制订广东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规划,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

我省对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结构性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要进一步收缩、退出,该进的要进一步进。

1、要结合我省的情况,抓紧研究提出对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指导意见和总体规划。哪些要进,哪些要退,哪些由国资控股,哪些可以放开,在规划中要加以明确。通过规划,明确调整的目标、原则、重点和方向,增强主动性和前瞻性,使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深入有序地进行。

2、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有计划地采取退出战略,用两年时间,完成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中小企业的整体改制工作,并完成该领域劣势大型企业的股权转让或整体退出工作。对于应该“进”的行业中大中企业,特别是特大型企业和垄断性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22- 引入市场机制,尽可能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经营机制。

3、加快企业资产调整重组,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重点企业的作用。要加强对重点骨干企业的专题研究,明确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按照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政策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推进企业的整合和资产重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但要防止采用行政手段拼凑所谓“国企航母”。

(三)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推进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继续搞活国有企业。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必须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省属企业、广州、深圳等重点地区,要认真研究,重新部署,力争有新的突破。通过产权改革,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模糊”、“产权单一”等深层次问题,从而搞活一批,壮大一批,淘汰一批。

1、加快推进国有大中企业公司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极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都要求在三年内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有条件的则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提高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除非国家必须控制的以外,一般竞争领域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股权的比例以参股或相对控股为宜,不必一律要求绝对控股。甚至国有股可以全部退出,既鼓励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允许企业经营者和员工持股改制。对于必须由国家

-23- 控股的行业和企业,例如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城乡供水、供气、供电等,国有资本不能轻易全部退出。

2、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要继续采取联合、收购、兼并、转让、关闭和破产等形式,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要鼓励企业施行产权整体转让,可以将企业产权公开拍卖,也可以转让给内部职工,推行内部职工持股的改革,条件符合的也应允许企业经营者出资购买。在改革中,必须规范操作,本企业管理层不得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购股资金的来源必须符合有关规定;对购股的资格要从资金和技术两个层面进行考核,不可以单纯以价格高低来作选择。

3、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是多样的,采取哪种形式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用行政命令限死一种形式。产权交易也要允许有多种方式,比如投招标,公开拍卖,协议转让,应当允许把进场交易与内部协议转让结合进行。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要尽快建立覆盖全省的产权交易中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保证国有产权交易的规范、有序和健康进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于检查中发现的自卖自买、暗箱操作、损害投资人和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和严厉查处。

(四)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政策措施,妥善处理改制企业中的劳动关系,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积极性。

任何时候进行任何一项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认真落实各项改革政策,调整好各方面关系,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真心实意地拥护改革,参与改革。只有这样,改革才有动力,才能取得成功。为此,要做好几项工作,化解当前改革的难题。

-24-

1、建议省政府组织力量清理修订有关企业改革政策,要继续对改制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对企业改制实行某些优惠政策,让职工得到一些实惠,凡属于补偿性质的,不能看作是资产流失。首先,全省要统一实行经济补偿政策,即对改制企业分流到民营企业或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职工,原主体企业应当与其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并偿还各项欠款。对于改制企业职工的补偿金如何适用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经营者和职工购买改制企业的产权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扶持。还要抓紧研究如何落实中央8部委的859号文件,加快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

2、要积极研究和切实解决改革成本的来源问题。建议省、市财政都拨出专款,建立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基金,帮助欠发达地区困难企业安置职工。有净资产的改制企业,可用国有净资产支付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也可通过变现资产和出让土地使用权等方式筹集。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偿还债务确有困难的企业,经与下岗职工协商一致,还可采取分期偿还、冲减职工租住或购买本企业住房的房租或购房款、折算为职工个人股份等多种支付方式灵活处理;对没有资产、特别困难的企业,由政府统筹安排,给予适当帮助。

3、要在妥善处理好下岗职工劳动关系,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把工作重心转向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上来,把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责任与改制工作捆绑起来。在企业改制后,应保证多数人继续上岗。实在难以安排的,要由改制企业在改制方案中加以考虑,把解决下岗职工的出路问题作为改制的附带条件之一。

4、要加强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各类单位的用工行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督促各类招聘下岗职工的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要完善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保险制

-25- 度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改进下岗职工接续养老、医疗保险关系的政策措施,及时帮助下岗职工接续好社会保险关系。要加强对失业保险基金的宏观调控,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完善与认真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维护社会安定。

(五)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此,必须继续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要进一步理顺政资、政企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强化董事会的职能,依法规范立董事会的议事程序和规则。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明确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的职权,如公开招聘经营管理者,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并决定其薪酬。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要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非上市公司要减少董事会成员在经理层的兼职,逐步实行经营班子成员原则上不进董事会。

2、要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不能套用党政机关的做法,要建立企业领导人的进退机制,实现国有企业领导人由任命制到聘任制的过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方式,探索推动企业家队伍职业化和市场化,构建符合各类职位特点的企业领导人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制度体系。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企业经营者继续试行年薪制,股权激励,建立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相应

-26- 的统计评价制度、企业负责人奖惩制度、任期考核制度及财务监督制度等。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严格内部管理,落实研发机构和资金,拓宽技术开发能力,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从根本上突破制约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当前,不论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还是推动投资、金融、财税体制改革,都遇到一个突出问题,要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建设一个精简、廉洁、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改革,已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点问题。因此,各级政府既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又要认真搞好自身改革、自我完善。

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已经有良好的开端,要继续抓紧健全机构,完善体制。目前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1、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特殊定位,准确落实国资委的职能。国资委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特设机构,依法监督管理授权范围内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国资委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也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所出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关系,按照投资份额对所投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责,享受出资人的“三大权利”,不能成为“婆婆+老板”。

2、要坚持分级代表,分级监管的原则。各级国资监管机构要明确监管范围,国资委对本级政府负责,上下级国资委之间不存在垂直领导关系,而是一种指导和监督关系。要根据“三结合”、“三统一”的要求,全面落实国资委的职责。企业产权转让的审批,应当是哪级国资委监管

-27- 的则由哪级国资委审批,不必层层报批。

3、落实组织,抓紧建立健全国资监管机构。省级国资监管机构已经建立,今年要抓紧组建市级国资监管机构。对于不设立国资委的县、市如何实行国有资产监管,要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

4、对国资经营机构调整重组,减少层次,提高效率。省直国资监管经营机构层次过多,建议尽快调整重组,一般保留两个层次,不超过三个层次。对已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直接授权的方式;直接授权后,该企业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脱钩,直接由国资委监管。

5、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广东特点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议省国资委会同财政部门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尽快提出工作方案,及早建立我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6、抓紧制定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防范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法律监督机制。把国有资产监管和国有企业经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7、要加强监督,把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自律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决策制度,完善与统一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工作制度;加强上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对下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加强群众、宣传舆论等社会监督,加强政府及其人事、财政、监察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特别是加强人大监督,国资委要定期向人大报告资产监管情况。

(七)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综合协调,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国企国资改革是一项开创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经济体制改

-28- 革,又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实践证明,国企改革孤军作战是不行的,必须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政府行政体制、投资体制、金融财税体制、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综合配套,整体推进。而且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牵涉面广,政策性强,难度极大,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建议:

1、鉴于当前改革任务繁重且难度很大,建议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的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改革领导小组作为权威的综合领导机构,对我省国企改革和国资改革,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企业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通盘考虑,科学设计,统一部署,统一政策,综合协调。

2、要进一步明确省发改委抓改革的职责,并加强力量配备。调整后的发改委已经成为体制改革主管部门,应当全面负责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工作。因此,发改委要充实队伍,加强抓改革工作的力量。可参照深圳市的做法,在发改委(局)设立改革办公室,专司改革工作。也可考虑将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发改委或国资委。

3、要强化国资监管部门指导推动国企改革的责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目的是为了推进企业的发展,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的国资监管机构,应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加强监管的关系,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在改革中强化规范运作、实现有效监管,切忌把两者对立起来。

-29-

附录

附录1: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2: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3:珠海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4:惠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5:清远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6:肇庆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7:湛江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8:云浮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9:韶关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10:汕头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11:茂名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12:江门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13:潮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附录14:东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30- 附录1:

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为了调查总结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就、经验以及遇到的主要问题,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广东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广州调研组于2005年3-5月赴广州市开展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典型调查、相关数据采集与分析、走访政府部门和企业、召开小型座谈会等。调研组先后召开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座谈会、国有企业(包括转制企业)座谈会、民营企业座谈会;实地考察了广州汽车集团、广州珠江啤酒集团、广州珠江钢琴集团、广州美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将调查到的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来抓,坚持以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牢牢抓住结构调整、建制转机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环节,采取放开搞活与劣势退出相结合等手段,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的拓展,国有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企业资本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国有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国有企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31- 广州市是我省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国有经济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改革与调整中不断壮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尽管广州国有经济的比重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有所降低,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动摇。目前,全市国有工业企业约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8%,并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振兴民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加快发展支柱产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组国有企业,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广州市国有企业调整与改组立足于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脱困,通过嫁接外资加快发展,实施名牌战略盘活潜质资产和工贸一体化等多种方式,加快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改善国有资产的配置和国有企业的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形成了一批大集团,促进了大发展,在全省、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广州国有企业成功地实施了大重组,重新组建了以装备工业为主业的机电资产经营公司、以电力生产和基础设施为主业的广州发展集团、以纺织品生产销售和进出口贸易为主业的广州纺织工贸集团、以钢琴及其他乐器生产为主业的广州钢琴集团、以建筑施工和房地产业为主业的广州建设资产经营公司等12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或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企业集团。在市属27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已有222户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了初步公司制建制或调整重组,其中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14户(上市12户)、国有独资企业22户、有限责任公司52户、港澳台合资合作公司28户、转制为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22户、重组兼(合)并41户、还有托管、承包、关闭、破产等其他43户,建制

-32- 率80.7%。特别是重点抓紧了列入省的18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建制示范点的建制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精神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制定了《关于广州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建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穗国企办〔2000〕8号)和《广州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建制评分标准》(穗国企办〔2000〕25号),帮助企业在完善出资人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结构多元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方面实现更大的进展,效果明显。轻工集团与轻出集团联合重组,实现工贸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架构,增强行业抗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原轻工、轻出集团属下的电池企业共同组建了广州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实行统一商标使用、统一产品质量、统一接单、统一价格、统一广告策略、统一报关结汇等“六统一”经营管理,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汽车集团把改革重组的重点放在客车、零部件、轻型车三个难点上,对集团内近80%的企业实施了大范围的重组。客车板块的16户企业关闭了15户,重组骏威客车有限公司,40多户汽车零部件企业保留17户,全部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建制。以生产轻型车为主的羊城汽车集团,在重组中自筹资金,关闭羊城汽车厂等6户企业。从发展“大医药”战略和解决白云山企业集团脱困的要求出发,市政府批准了医药集团对白云企业集团实施“先托管后重组”的方案,并将白云山企业集团的国有资产授权给医药集团经营,成为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第五个板块和新的支柱产业。国有商业企业集中力量发展若干个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先进的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加快体制创新,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和传统商业管理体制改革,并结合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推进战略重组,促使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两个零售百货业板块(广州百货、广州友谊)和一个旅游酒店板块(广州岭南国际)。

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利用广州在市场容量、人力成本、-33- 智力资源、产业配套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国企发展。广日集团通过与日本日立株式会社合资建立广州日立电梯有限公司,构建自主开发体系,促进产品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被外经贸部评为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珠啤集团与世界第二的啤酒巨头比利时英特布鲁集团的战略合作,搭建一流水平的资金运作、技术、营销网络等平台,实现从技术合作到资本合作的转变,做大做强,在全国啤酒行业中,珠啤集团企业规模、产值、实现税利排在前三名,人均创税利居第一。目前,广州已经有汽车集团、广钢集团、珠啤集团、广日电梯、万宝电器、五羊摩托、广纸、广州味精厂等200多家国企通过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三)放开搞活与劣势退出相结合,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转制。

在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方面,广州市重点抓好国有中小企业的改组转制工作,要求做到思想认识到位;转制的形式和做法到位;配套政策到位。坚持抓大放小、优胜劣汰、有进有退的方针,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抓大要强、放小要活”,并采取“放开搞活”与“劣势退出”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步伐。市属648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中小企业的转制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分三批推进。

一是放开搞活。广州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放了之”或“一卖了之”,而是坚持“一厂一策”的办法,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放开搞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放开搞活,都注重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出发,坚决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尊重职工的意愿,围绕放小要活、退而有序的原则,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解决“三个认识”。即“放小”不是扔小,不能放而不管;“放小”不能“一窝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

-34- 进行,做到退而有序;“放小”不能乱放,必须依法规范操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其次,突出“三个重点”。即严格把好资产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依法依规处理好企业的债权债务,防止债务悬空和逃废;妥善安置好职工,确保社会稳定。第三,抓住“三个环节”。即抓好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抓好国有资产的收益收缴;抓好企业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最后,强调“三个关键”。即抓好资产重组,着眼于总体搞活,提高经济效益;抓好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和技术改造;抓好经营者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各单位都能按照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主动积极地推进国有中小企业的改组转制,从多建制、多转制、少关闭破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十区二县级市的国企转制工作力度较大,措施得力,基本实现了国有资产从中小企业全部退出。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小国有企业的转制工作,明确国有中小企业的转制改革在认真执行穗府〔1998〕2号文的基础上,按照市政府办公厅〔2000〕118号文的要求,对于个别转制企业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问题,允许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突破,通过一企一策的办法切实解决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中小企业逐步退出的通道问题。2001年初选择广州化学试剂二厂等13户国有企业转制为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企业,经过半年多努力,13户试点企业的转制方案已通过并开始实施,推进了中小企业的放开搞活。

二是劣势退出。主要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通过关闭破产,积极稳妥地依法淘汰一批没有前途的企业。针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进而无路、退而无门”、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市政府从国有经济整体搞活的全局出发,采取断然措施,积极实施劣势企业退出的策略,并由市财政预算安排10亿元,专门用于资助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对一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特困企业实施关闭破产。

-35-

在推进过程中,在严格把好资产处置、债务清偿、人员安置的前提下,明确提出关闭的“五个条件”和破产的“三条原则”,先后分三批关闭破产了155户企业,其中关闭120户、破产35户。所有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都得到妥善安置,主要方式是离退休职工和离岗退养移交社会退管机构管理,在职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由各投资主体安排再就业或自谋出路。关闭企业的资产和债权债务处置主要是拍卖资产清偿债务、由相关企业兼并实行低成本扩张、原职工出资整体购卖等方式。

(四)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国有资产营运、管理和监督体系。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近年来,广州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广州市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改革的实施办法》、《广州市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广州市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加快配套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法人。

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国企下放的权力是企业的经营权。这一次,广州市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加快组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以明确企业财产法人权为途径,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加强监督机制的同时给予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包括企业的人事管理权、投资决策权、资产处置权、资产收益权等。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都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按照整体授权、分类考核的原则,真正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广州市提出要对授权经营机构实行“整体授权、分类考核”。“整

-36- 体授权”是指将国有资产整体授权给经营公司,“分类考核”是指对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进行保值增值考核,对不良资产、不实资产、关闭破产企业资产按处置率进行考核。市委、市政府强调要对授权资产进行彻底的清产核资,主要是使新一轮授权企业的经营者清楚地知道本企业的资产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在企业资产增值保值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使政府考核企业时有据可依。具体工作由市国资管理部门聘请中介机构负责,费用由财政统一支付,以确保清产核资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推行独立董事和外派监事制度,强化国企的监督机制。为了避免企业形成“内部人控制”,广州市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和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公司中推行独立董事制度,规定董事会的独立董事要占30%以上,监事会成员主要实行外派,并将投资决策权下放给董事会。各授权主体的对外投资,即企业的外延发展,必须经董事会全体董事表决同意,包括30%的独立董事;企业对内改造,即企业内延发展,必须经70%以上董事表决同意;一般性决策项目,则由过半数的董事表决同意即可。同时,还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五大集团”的财务总监,依法依规监督授权经营机构的财务,各授权主体也基本完成了向属下主要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派出财务总监的工作。

4.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和《公司法》的要求,深化国企领导体制改革。2001年2月,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可视作局级、副局级企业党组织和领导人员管理细则》(试行),规定市委管理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长、副董事长。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协助市委管理其所属可视作局级企业的领导人员。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由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党委提出人选,征求分管副市长意见,报市委组织考察,由市委审定。副书记、副董事长由所属企业党委提出人选,征求分管副市 -37- 长意见,报市委组织考察,由市委审定。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由所属总经理提出人选,所属企业党委考察,由所属企业董事会聘任或解除聘,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备案。市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协助市委管理其所属可视作局级企业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纪委书记,监事会主席,财务总监。

(五)大力推进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市国企办、市劳动和社保局、财政局和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国企改革和发展创造基础和条件。制定了《广州市关闭、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管理意见》及相关的程序规范,在执行国家“劳部发〔1994〕481号文”的基础上,结合广州的实际,明确制定了不同类型职工的安置办法和界定标准,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得到根本的保障;加快实施离退休职工的社会化管理,保证基本生活离退休职工和应有待遇;加快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消化吸收能力,为国企结构调整中的职工安置提供了有效的出路,使职工分流安置工作走上法制的轨道。

在加快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中,有步骤地做好区和企业协调,大力推进企业办中小学的分离工作,2000年市属16所学校已全部移交各区教育部门管理。

以发展资本市场为重点,完善各种要素市场,规范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加快国有资本在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退出竞争性、非关键性等行业,吸引民资、外资、法人和自然人的资金参与国企资本重组。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种中介机构的作用,实现企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38-

二、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经验

国有经济是广州市经济的重要支柱,广州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全省所有城市首位。广州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概括其做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同广州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广州市是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近期的发展定位是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并确立了以“一个基地(工业基地)”“八个中心(交通、商贸、金融、科技、信息、教育、文化、旅游)”为主的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事实证明广州国企的改革与发展,紧密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来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问题,用发展来促进企业的脱困。虽然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低了,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但其在广州的地位更重要了,其主导作用、辐射功能更显著了。

二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同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支柱产业紧密结合。广州市坚持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围绕“改革促发展,发展促提升”做文章,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出发,推动了一系列重大资产重组,组建了机电、汽车、轻工工贸、钢铁、医药、纺织、电力、商业等领域有综合资源优势的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板块)和珠啤、钢铁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控制力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发展了一批名牌优势产品,促使国有企业向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

三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紧密结合。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合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国企发展,是广州

-39- 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大举措。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广州的汽车、重化工业、装备工业杀出一条血重现生机。啤酒、钢琴、电梯等则大幅度提升了整体素质,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国有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之广州的改革开放和外资的流入,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是把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广州市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途径,促进企业制度和机制建设,打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主体;坚持政企分开、两权分离和谁投资谁受益,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型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根据市场规律依法操作,政府通过指导、协调、政策支持、营造市场环境等,推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重组。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同处于统一的大市场中平等竞争,在深化改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推动广州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五是坚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精神,结合广州的实际抓国企改革的决心大,朝着市场经济方向,坚持走自己的路,勇于创新,做到组织落实措施有力,各级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实现“四个到位”,即思想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政策到位。市领导亲力亲为,实事求是地解决国企的难点、热点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把思想统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要求上,做到对国有企业现状清楚、改革与脱困指导思想清楚、目标任务清楚、工作重点清楚、扶持政策清楚、领导责任清楚。各集团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专门力量积极推进,做到“四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坚决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上下联动,形成合力。

六是坚持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合理支付改革成本。国有企 -40- 业改革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项改革不可能保证国企改革的成功,必须推进相关的配套改革。广州市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大幅度废除审批制度,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较多历史问题,减轻企业负担,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市委、市政府围绕“三年实现两大目标”拿出了10亿元作为政府资助关闭破产企业解决职工安置问题。同时也拿出一定资金支持广州乙烯被广州石化厂兼并、汽车集团重组和万宝集团解困等重大的结构调整和重组。这一系列措施,较好地保证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展。

三、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

(一)要加快研究制定广州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规划。

广州市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上已有较大突破,工业基地建设也初具雏形。但还存在结构规模不合理的问题,已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在主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中小企业的转制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部分国有企业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问题,仍会出现新增亏损的危险;还须加快实施关闭企业的善后工作等。要根据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结合广州市国有经济实际,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研究广州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制定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各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行业、领域上的分布,优化国有经济在区域间的分布,优化国有经济在产业内部的分布,优化国有经济在企业间的分布,优化国有经济在企业内部的分布,使国有企业发展有据,进退有序,科学、快速、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

-41- 目前广州市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有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两类,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重点是资本经营,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则偏重于产业发展。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目前部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定位不很明确,既不是从事资本经营,也没有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个别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更像过去的行政性管理公司,不能集中资源支持优势企业的发展,也没有能力解决困难企业的实际问题,处境尴尬。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与二级集团公司的关系不顺,子公司、孙公司多,管理层次多,跨度大,控制力不强。这些问题都在影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运营,增加管理成本,必须尽快解决。

(三)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上有新的突破。要加大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度,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建立并完善独立董事、监事的制度,防止内部人控制。要重视深化内部改革,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要加快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的战略性退出。

加快企业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步伐。特别是对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员和债务包袱沉重,经济效益差的国有中小型企业,要通过转制和转让收回国有资本,集中发展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要严格把好资产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要继续推进其他各项配套改革,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广东体改研究会“国企改革与经济发展”广州调研组成员:黄挺、曾广灿、宋子和、陆景奎、张长生、周林生、吴柏、向晓梅、余树华、柯春霖、任玉桐、卢锦强、李

一、李益民。执笔:柯春霖)

-42- 附录2:

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为了调查、研究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和经验以及遇到的主要问题、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广东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于2005年4月组织部分专家学者赴深圳开展了“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调研。此次调研得到深圳市政府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深圳市国资委具体组织了这次调研,有关部门和主要企业作了介绍。

一、深圳市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基本情况

(一)深圳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做法

2001年,深圳市开始推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主线是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2003年以来,紧紧围绕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两大中心问题,明确了深圳市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集中于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支柱产业;国有企业调整和改组取得显著成效,在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国有企业的前提下,实现劣势企业有序、快捷、安全地进入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大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全面转变经营机制;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和效益水平普遍提高。其基本做法是:

1、制订系统的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政策,确保国企改革的规范运作。

-43- 2001年1月,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11个附件(简称“1+11”文件),对设立国企改革专项资金、富余员工安置、改制企业资债处理、国有产权变动、国企工商注册登记、房地产问题、员工和经营者持股、国资管理体制、企业分离办社会和加强驻外国有企业管理等事项作出了部署和规定。2002年底,国家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出台后,深圳市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结合深圳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于2003年5月,陆续制定出台了《深圳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及7项推动改制的配套政策(简称“1+7”文件)等有关文件,涉及安置富余员工、处置不良资产、明确审批程序、土地资产管理、规范工商登记、设立专项资金、办理社会保险、分离企业办社会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加上其他政策实施的管理规程等共达60余份文件。执行过程中,坚持政策标准统一,做到政策执行规范,监控严格,宣传到位,员工思想工作深入。

2、解放思想,推行国有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

2002年,为了使国有企业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深圳市提出了国有企业国际招标招募改革。按照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运行规则和科学、透明的程序,出售部分国有股权,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战略投资伙伴。2003年,5家国有独(全)资企业引进了一批优秀的国际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5户企业(能源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公交集团和食品总公司)的市属国有股权分别降至75%、55%、6 0%、60%和30%。

在出让国有股权、引进战略投资者中,深圳市始终强调“产业第一”和高标准原则,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为目标,优先引进同行业技术 -44- 和管理水平高、国际或国内知名的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5户大型企业国际招标招募试点中,能源集团引进了华能国际,水务集团引进法国威利雅和首创通用水务公司,燃气集团引进香港中华煤气和四川新希望集团,公交集团引进香港九龙巴士,食品总公司引进香港五丰行。同时,根据近年来国际国内在资本运作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圳市设计并总结出一套符合深圳市实际情况又有利于顺利推进国际招标招募改革的工作程序,分为5个阶段即组织准备、方案设计、市场推介、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和办理法律手续和20个步骤,简称520模式。在操作中严格把关,规范操作。这种方式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领导的肯定。

3、安全、有序、快捷地实施劣势国有企业的整体改制,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和结构优化。

2003年以来,深圳市进一步加大了对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的调整,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调整与改组阶段性目标大部分已完成。近两年共有22户原市属一级企业进行了整体改制(其中15户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改制),涉及220亿元总资产,4.2万名员工(其中户籍员工1.7万人);涉及整体改制的原二级企业超过200户。

在整体改制工作中,深圳市严格按照“1+7”等相关政策规定的《改制工作程序》,从严把关:(1)在改制立项核准、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制订改制总体方案、企务公开、审批实施、产权交易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规范操作,依法合规地对不良资核销、土地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理等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妥善处理;(2)研究制定《深圳市国有企业聘请中介机构规范意见》,规范改制过程中中介机构的聘请工作,防止评估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3)把握好时间和质量的关系,坚持机制,并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促进市属企业优质资产的整合和全市支柱产业的发展。

-45- 针对深圳市部分市、区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业不突出、经营业绩较差、不具备再融资能力的现状,市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研究制定了《深圳市上市公司重组方案》,2003年11月开始实施。这次重组突破了过去的重组思维和操作模式,力戒过去只是单个公司的简单资产置换或拼凑盈利资产提升报表利润等短期行为,强调“产业第一”,坚持将上市公司重组与深圳市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与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导向相结合;充分体现深圳市开放、创新的特色,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的界限,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资源整合,积极鼓励国际知名公司、国内行业百强、民营企业50强以及中央级企业集团参与上市公司重组,通过重组尤其是一批上市公司控股权的转让,并引进和带动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的发展;采取有步骤、分阶段的方式,按照减持部分国有股权、出让控制权、内部整合重组、清理退市等四种方式全面推动上市公司重组工作,全面提高深圳市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为了使重组方案得到落实,使重组工作规范运作,深圳市还专门制定了上市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标准和工作程序。去年在上市公司重组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下,基本完成了深万山、一致药业、深长城、深宝恒等上市公司的重组工作。

5、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深圳市在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特别注意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一是制订积极稳妥的员工安置政策。2001年制定的“1+11”文件,特别针对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差、难以继续安排工作的深圳户籍员工,采取一次性经济补偿、提前退休和企业内部退养等方式妥善进行安置。2003年制定的“1+7”文件,又对“1+11”文件有关员工补偿安置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企业的在岗人员也可以视企业改制情况给予经济补偿。

-46- 二是建立国企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切实保障员工安置的资金来源。深圳市从2001年起,建立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来源分三部分,市财政拨款一块,产权转让收入一块,利润上缴一块。其主要用途是为改制企业的人员安置提供部分资金支持,包括提供部分人员安置费用、支付社侏欠款、支付所欠工资等。专项资金的设立为深圳市国有企业安置富余员工和缓解企业债务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是切实开展企务公开,充分保障员工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深圳市“1+7”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对国有企业改制总体方案、员工补偿安置方案、员王持股方案等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均要求通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或通过。

6、彻底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深圳市于2001年出台了《深圳市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实施办法》,明确对企业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以及历史延续下来的行政管理职能要移交给政府。逐步把企业所办学校、医院和其他社会服务机构移交所在地政府统筹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企业不再负担原企业的工资、福利及其他待遇。

2004年11月,市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深圳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深圳市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的基础上,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同时结合国有企业改制等实际情况,将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从单位管理转放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的社区管理,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由“企业人”向 “社会人”的转变。

(二)深圳市近两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成效

经过两年的努力,市属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成效显著,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资产质量有效提升,效益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一是国有资产向关键领域集中,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47- 市属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公用事业、金融业、菜篮子、米袋子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点骨干企业等,在竞争性强的传统工业以及除国家专营以外的零售业、贸易业国有资本已基本退出。其中,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重点企业(包括能源集团、盐田港集团、机场集团、燃气集团、水务集团、公交集团、地铁集团、运发公司、高速公路、粮食集团、农产品)2004年的国有净资产占市属企业国有净资产的67.06%。与2002年底相比,该领域国有净资产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竞争性领域企业占市属企业国有净资产的比例已下降至35%以下。

二是企业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利润大幅增长。2004年市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5.29亿元,比2002年减少3.6%;利润总额67.41亿元,比2002年增长31.1%;纳税总额41亿元,比2002年增长29%。

三是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发展后劲得到增强。2004年底,市属国有企业总资产1543.05亿元,净资产733.76亿元,国有净资产398.42亿元,分别比2002年底减少1%(按可比口径,下同)、14%、2%。其中水务集团、燃气集团、长城集团国有股权转让收入25.76亿元作为国有资产收益退出并表,若考虑该因素,国有净资产增长约8.5%。市属企业资产负债率52.45%,比2002年下降7个百分点,基本接近国际公认的50%水平。

市属企业通过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经营机制的转变,经营效益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5家国际招标企业2004年的利润总额为24.24亿元,比2002年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前增长36.9%。实现整体改制的企业,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后,管理成本降低,发展后劲显著提高,如东部集团2003年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改制后,去年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88.76%。

二、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8-(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出资人履行职能的方式需进一步探索

受原有体制下由资产经营公司行使出资人职能方式的影响,上级产权单位对下级企业的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制度有缺陷。主要是投资、收益、薪酬、监督稽查等重要方面存在管理“真空”和不足,产权代表报告制度操作上的可控性不够。二是原体制下出资人履职“不到位”的惯性影响仍存在。原资产经营公司对企业违规决策、虚报利润、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监管乏力,资本运作职能没有真正到位,推动布局调整和企业改组的力度不够。市国资委到位后,部分企业仍不愿意被管,重大事项应报不报的现象仍较为普遍。三是新国资委目前仍定位为政府机关,履行出资人职能还存在一些法律和政策上的障碍,需要通过地方立法途径取得新的突破。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探索的新课题,包括如何把握“特设机构”的角色定位,做到出资人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真正分开;如何确保出资人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根本权利得到真正落实,扭转企业的惯性思维,强化监督管理;如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方式等。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机制转换任重道远

整体上看,市属企业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公司制改造、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企业内部运作不规范,董事会代替股东会行使权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国有出资人的意志有时得不到充分体现。部分市属企业还存在一些怪现象,要么是一把手“一言堂”,内部人控制;要么是董事长和总经理职责权限不清,拉帮派,闹矛盾,搞内耗。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角色错位,没有真正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企业管理粗放,工作中存在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的现象。企业领导班子素质和结构有待优化,选拔任用机制有待创新。

-49-(三)在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员工对补偿标准要求较高,个别员工因攀比或片面理解甚至曲解政策造成心态失衡,不断通过聚集上访向政府施压。员工安置问题始终是改制过程之中最难于把握的问题。不仅是在职员工,退休人员的安置也成为企业改制过程之中的大问题。由于员工补偿的原则不清楚,到底是补偿对企业有历史贡献的那一类人,还是目前在职的人?因此补偿也很含糊,补偿的是哪一类人?要怎样补偿?补偿什么?等等问题目前的政策并没有界定清楚,企业在改制员工安置操作中往往推进困难。二是企业改制立项一旦被批准,各类债权人便纷纷上门要求企业清偿债务,给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国企雪上加霜,影响了企业改革的进程。三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程序复杂,审批程序环节较多,办理周期过长,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在产权转让中,产权交易平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尽管企业都进场交易,但由于改制企业大部分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原因,竞投不活跃,以竞投方式成交的项目极少,公开挂牌后,大部分交易项目都以协议方式成交。五是改革在部分企业推进中,其目的不明确。许多企业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改制宣传不到位,企业员工认为企业不需要改制,甚至认为企业改制之后不会比改制之前好,改制成为一种被动行为,为改制而改制。

三、深圳市下一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下一步,深圳市国资委以基本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的战略目标为中心任务,促使国有资产向国民经济关键领域、支柱产业和一般性竞争领域的优势企业集中,发展壮大重点国有企业,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规范制度、强化监管入手,全面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到2005年底,深圳市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组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后,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工

-50-

下载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2006年全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冀政〔2006〕16号2006年3月6日)(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

    关于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

    关于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赴山东考察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三个有利于......

    关于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

    关于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赴山东考察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三个有利于......

    湖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湖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 为促进省属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规范分配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省属国......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大全5篇)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论文关键词:国企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有限责任 论文摘要:要解决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五篇]

    浅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论文关键词:管理理念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人本管理论文摘 要:文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与创新的关系,企业是生产力要素的......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确定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确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

    浅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的生存与发展

    浅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后的生存与发展http://china.toocle.com 2008年11月14日08:24 生意社生意社11月14日讯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回归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