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5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9:5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

第一篇: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

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

【摘 要】本文在明确文化产业范围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文化产业面临的风险和主要的保险保障需求,指出政府推动、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和文化企业共同努力是确保文化产业保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文化产业;范围;风险;保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国务院在2009年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2010年中国保监会和文化部印发《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对保险业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具体的要求,面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保险业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保险业要在发挥保险功能上下功夫,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保驾护航作用。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范围

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们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分类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其中将文化产业按照产业性质不同分为九大类,分别是: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二、文化产业面临的风险

1.文化产业风险的复杂性

文化的内涵异常丰富,它通过语言、教育、宗教、社会组织、价值观念、审美标准等多方面综合体现出来。同时,文化通常需要漫长的历史积淀,而且仍在不断变化与演进之中,因而,文化产业风险常常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因而文化产业风险具有复杂性。

2.文化产业风险的特殊性

特殊性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不为企业所预计和控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环境因素引起的风险,是所有企业都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例如,由于政治局势、政策、宗教和种族等因素引起的不确定性或者危害性因素。文化产业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任何国家都对其有着许多非市场性的管制。

3.文化产业风险的多元性

文化产业形式多,产业主体、产品、流通或传播渠道形式多样,因此文化产业风险具有多元化特征。文化产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策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文化传统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4.文化产业风险的广泛性

文化产业中大型的动漫、会展、演艺和游乐活动参与的人员较多,有的一次大型演唱会参与的观众多达数万人,特别是在散场过程中人员往往会拥挤造成群死群伤事件,因而在文化产业中,参与活动的演艺人员和观众意外伤害的风险特别巨大和广泛。

三、文化产业的保险需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保险业通过提供风险保障、推出便捷服务、发挥投融资功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有利于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培育保险业务新的增长点。

1.贷款保证保险

文化产业大发展非常需要资金,而文化企业本身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包括土地)作为抵押,而作为文化企业“轻资产”---知识资本所占比重非常大,其所具备的优质资源如创意、作品和人才等,难以成为银行贷款的担保依据,因此在现有借贷机制下,中小文化企业这一“先天不足”决定难以从银行获得大发展所需要的贷款,所以非常需要由保险公司开展文化产业贷款保证保险,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

2.员工意外伤害保险附加医疗保险

员工是文化企业最大的财富,因而员工意外伤害以及由此造成医疗费用是文化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一起员工意外伤亡可能导致赔偿在80万元左右,有的高科技人才意外伤亡可能造成赔偿高达数百万元。同时意外伤害住院医疗费用也非常昂贵,即使有基本医疗保险也会因为许多用药和治疗项目超出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而需要个人支付,这对于年轻员工和文化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难以承受的,因而文化企业非常需要投保员工意外伤害保险附加医疗保险,而且保额至少要分别达到30万元和3万元,比较理想的要分别达到50万元和5万元以上。

3.公众责任保险

文化企业特别是组织大量观众参与活动的文化企业,非常需要投保公众责任保险,如演艺活动、展览会和文化活动就需要通过投保公众责任保险来化解和转移风险,从而确保文化企业不会因组织活动出险后无力赔偿导致企业破产,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企业财产保险

部分文化企业有自有财产和房屋,部分文化企业虽然自身的财产较少,但租赁的房屋等财产也会受到自然灾害和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因而也需要通过投保企业财产保险来转嫁风险,确保文化企业稳健经营。

四、开展文化产业保险的路径

文化产业保险已经成为文化企业控制和转移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的手段,因此建立保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共赢机制,是未来文化产业与保险业发展共同面临的任务。

1.政府推动和财政扶持是开展文化产业保险的前提

一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建立文化产业保险的引导和扶持机制,要在所在地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文化、财政和保险监管等政府部门支持保险行业开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推动机制,同时要运用政府的力量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投保,在文化产业和保险行业之间建立多层次的信息沟通机制,指导保险公司与文化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保险公司与文化企业的对接与合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作用,对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贷款条件的文化企业,由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同时给予投保贷款保证保险和有关文化产业专属保险产品的文化企业保费补贴,减轻文化企业负担,提升文化企业投保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2.保险公司重视是开展文化产业保险的关键

一是保险公司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开展文化产业的保险工作,投入足够的人财物进入文化产业,开展全方位和多领域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服务。二是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保险责任范围广和保费优惠的文化产业的专属保险产品,如演艺活动财产保险、演艺活动公众责任保险、演艺人员意外和健康保险、艺术品综合保险、动漫游戏企业关键人员无法从业保险和文化活动公共安全综合保险等险种。三是要组建文化产业保险的机构和团队,抽出精兵强将和招聘专业人才来拓展文化产业保险,尽快形成文化产业的保费规模。

3.提升文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是开展文化产业保险的基础

部分文化企业对于保险转移风险功能认识不到位,再加上保险行业整体形象有待提升,造成部分文化企业对保险不重视和不认可,甚至个别文化企业认为参加保险是增加文化企业负担,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保险企业共同努力,持之以恒的做好文化企业的保险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工作,让文化企业逐步认识到保险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如何通过风险评估,选择有针对性的一揽子保险方案为文化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文化企业和保险公司共同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贡献力量和取得多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李文中.发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挑战和建议[J[.中国保险,2012年第3期

[2]章金萍.李兵.我国文化产业保险支持的供需分析与对策引导[J[.保险研究,2012年第7期

作者简介:

李小军(1971―),男,大学本科,中国人保财险常州分公司新北支公司总经理,研究方向:财产保险业务拓展和风险管理。

第二篇: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2007 年 1月

学 术 交 流

Jan., 2007 总第 154期 第 1期

AcademicExchange

SerialNo.154 No.1 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1, 2 2 1 楼文高 ,宋红艳 ,杨立东

(上海理工大学 1.出版印刷学院;2.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 3)[摘 要]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诸如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低、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度低等方面的挑战。鉴于此, 各级领导者和从业人员都应尽快更新发展文化产业的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培育优质文化 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促进文化法制建设。根据已经具备的优势、自身特点和区域中的地位, 上海应优先发展旅游业、传媒业、视觉产业、新闻出版与版权产业、会议展览业、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 培育文化支柱产业并整体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上海;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 84(2007)01-0 181-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 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 已成为增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是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因素。因此,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上海城市品牌, 塑造上海城市形象, 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就世界范围来看,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文化产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

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产值甚至占到 GDP的 1/5,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世界共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土壤, 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核心财富”, 其对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产业领域, 而且对相关产 业、就业、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将产生一种综合的整体性影响。随着文化产业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日趋明显, 它已经成为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等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更是将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列为两大支柱产业予以优先发展。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期末产业的增加值将占全市 GDP比重的 10%以上, 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近几年来, 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2004 年, 上海市文化产 业总产出达到 1564 亿元, 实现增加值 44 6亿元, 比上年增长 15.3%, 占到上海市 GDP的6%, 比上海市 GDP增长速度高出 1.7 个百分点, 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7.9%。文化相关产业总产出为 767.88亿元, 实现增加值 130.92 亿元。另外, 上海市 2006 年出台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纲要》中也已经明确目标:到 2010 年, 上海市文 化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 500 亿元。为此, 上海已经制定了关于文化产业的“三年规划”。从 2005 年到 2007 年, 上 海文化产业总值将达到 2200 亿元, 增加值将达到 600 亿 元, 其中文化服务业的规模将达到 1100 亿元, 增加值逾 400 亿元。2006年上海又发布了《上海文化产业投资项 目指导手册》, 基本反映了当今上海文化产业投资的最新热点, 即既反映上海文化形象、服务社区民众的各类文化 设施建设投资项目, 也有顺应时代需求、展现国际大都市风貌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项目, 有利于适宜吸纳海内外 人士和外资、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参 股等多种方式投资。但是, 与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相比,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上海文 化产业“十一五”目标, 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突破“瓶颈”, 进行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和在全国的地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国际文化大都市相比, 上海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亟待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 需要在理论上进行完善, 在实践中加以突破, 从而探索一条新路。

一、发展上海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1.观念认识的差距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滞后是制约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文化产业就其本身而言属于经济的范畴, 而不属于文化的范畴。在我国几十年的文化发展中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 即使在加入 WTO后, 也很少承认文化的产业性质。直到党的十六大才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首次承认文化的产业性质。能不能在各级领导相应的和应有的效绩。和产业界中迅速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认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的内容、性质和意义,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再者, 虽然上海是全国金融、贸易、航运和文化中心, 素以海派文化自居, 但一直以来, 文化还是被赋予了过多的意识形态意义和宣教功能, 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大大弱化, 商品性更弱。文化企业仍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 对主动开拓文化市场、寻找消费者、市场发展方向等核心问题的研究较少, 各级领导以及文化从业人员对文化的事业公益性认识充分, 而对文化中属于经营性的产业部分认识严重不足。

目前, 上海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多数文化产业和组织仍隶属于文化主管部门和宣传主管部门, 体制上往往政事、政企不分, 管办不分, 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文化资产条块分割、上下分割, 资源分散, 文化市场发育缓慢。文化产业群突出的综合性, 要求以往条块分割的体制架构要做必要的调整, 以使生产力配置、资源配置、文化要素配置的流通渠道畅通起来, 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规模扩大成为可能。

二、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

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求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能代表社会利益、民族情感和国家意志。体制机制应加强对经济基础的服务而不能束缚阻碍文化经济的发展。

2.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 缺乏富有竞争力、上规模、高水平的大型文化企业。上海在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之初就明确提出要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多层次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与国际文化市场接轨的发展战略和具体措施, 并积极组建现代化企业大集团和集中优 势资源办大事的思路, 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 1996— 1997年, 上海广播电视局和上海电影局合并, 视强大的传播能量和电影深厚的艺术创作积累组合起来;199 8年,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建立, 通过“以资产为纽带, 以控股为手段, 以效益为目的”的优化组合, 逐步达到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分工和集约经营;1999 年,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 形成规模化经营;2000 年, “东方网”建立, 形成网络时代“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发展产业、加强广新闻传媒集团, 集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于一体的 “跨媒体”集团, 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节目转向为市场制 作节目, 成为一个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华语世界的内容提 供商和内容发行商。从播出机构变成内容提供商和发行商, 不仅开拓上海市场, 更要占领华语世界和全球市场。但是, 总体看来, 上海文化产业还刚刚起步, 总量不 大, 增幅不高, 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虽然具有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文化产业基 础, 但文化产品相对单一, 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化生 活需求, 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巨大的文化需求并没有产生, 体制和政策还不连贯, 不系统。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有得天独厚、他城难以企 及的文化基础和资源优势, 但是, 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还 低, 整体上文化产业总量小、比重低。究其原因, 上海的文化企业、集团, 虽然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与世界知名文化公司、集团和传媒大鳄相比, 规模小, 缺乏创意 产品, 市场份额小, 缺乏核心竞争力。

3.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度较低。文化产业是现代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 带来文化创新和传播领域的重大革命, 而目前上海的文化发展现状与高新技 术发展和应用的形势很不适应。高新技术对扩大文化阵地、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窗口, 作为全国 较早发展文化产业的少数城市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竞争的加剧, 如何既能吸收发达国家优秀的文化成 果, 又能保持本国文化传统, 使本国文化不断创新, 以提高文化竞争力, 是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迫切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1.更新观念———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先进的思想意 识。思想是旗帜, 是方向, 只有在文化意识上与国际接轨,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扬己之优, 抑人之劣, 才可能更 将电 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家庭之中。在加入 WTO、扩大文化市场准入范围的情况下, 在“西化”严重、西强东 弱和文化逆差比较大的情况下, 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 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因此, 观念更新是发展文化 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 景下, 文化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只有积极应 对。而机制、体制的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 管理、资源共享”的集约化规模生产;200 6年, 组建上海文

力的保证。要着力进行宏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微观领域结构创新、市场组织体系创新和融资体制创新, 增强微观组织的竞争力, 确保宏观管理的控制力。具体来说: ———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

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完成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到文化产业化的转变, 首先要完成思想观念的转变, 突破陈旧的经营意识, 面向市场研究新的经营方式、方法、技巧;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选择和确定经营方式必 须使文化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责权利的合理划分和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 提高效益。应加大股份合作制方式, 迅速集聚和扩张资本, 集中财力办大事。

2.培育 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化产品在国内受到美、英等西方文化产品(如好莱坞大片、哈利波特系列产品)、日本动漫和韩流(如电视剧)的巨大冲击, 而走向国际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如杂技、京剧等文化资源消耗性产品方面, 附加值很低, 而优秀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而成为出口产品的主流。相反, 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纷纷在挖掘《水浒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中国文化资源, 在形成文化产业链方面获得很大进展。因此, 上海文化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必须首先要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 并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联动, 不能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概念上, 要树立国际文化贸易的观念。要 加快对现有文化外贸企业的改制, 使之真正成为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文化企业应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 扬长避短。上海文化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企业还必须选择优势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的资源, 同时要生产出适合输入国国民意识和能被他们接受的优质文化产品。

3.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规, 促进文化法制建设。文化产业属于新型的经济活动, 需要特别重视科学性和法制性。为了使文化产业得到健康快速高效的发展, 上海应制定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对产业行业发展目标、资源保护及其有效利用和整合等,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切实纳入规划的总体战略之中。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 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同时, 推进文化法制建设, 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文化法制建设既要体现我国文化主权的不可侵犯性, 但也要与WTO规则衔接一致。根据国际上的经验, 越是法律制度透明、竞争环境越是公开和公正, 它就越容易吸引优良资本。

随着中国进入 WTO, 国内的文化投资领域也必须贯彻世贸组织的五大基本原则, 包括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 易原则、透明和可预见性原则、公平竞争原则、激励发展 和经济改革原则, 最终融入国际文化投资市场, 在法律的 框架内, 充分发挥市场杠杆对于投资者的选择、淘汰和激 励作用。

三、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

办好文化产业, 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 实践问题;既是一项系统、艰难的工程, 又是一项复杂而 迫切的任务。我们应该以市场为取向, 进一步转变观念,既把握市场经济规律, 又结合各地区的特点, 在充分看到 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 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 寻 找、研究产业发展的机会, 即应用 SWOT分析技术, 各地 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错位竞争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利于极大改变我国文化产业贸易逆差的文化产业发展战 略, 积极稳妥、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因特网时代, 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特点 的文化产业, 其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新的分支层出不穷,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 大。影视传播、报刊、图书出版、音像、教育、体育, 几乎无处不形成规模巨大的产业。新的经济形式如网络经济、假日经济、会议经济, 无一不以文化为其基本内涵。因此, 根据已经具备的优势、自身特点和区域中的地位, 上海的文化产业必须在旅游业、传媒业、视觉产业、新闻出 版与版权产业、会议展览业、创意产业等领域实现齐头并进, 才能加快培育和发展文化支柱产业。

具体说来:(1)旅游观光业。上海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有气势 恢弘的现代城市面貌资源、各种博物馆和保存较完整的小城镇。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应充分发 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 开发融入现代科技的高档次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 健全网络, 改善环境, 优化服务, 提高 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外市场为重点, 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 大力延伸旅 游业对消费市场的带动效应。

(2)大众传媒业。传媒业是上海基础最好、实力最强 的产业门类之一, 拥有竞争力很强的多家大型电视和传 媒集团。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印刷、音像等行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 产业化经营已具相当规模。从上海进 行的文化产业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走势已经体现 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 即坚持高定位、高起点, 确立 精品意识, 采用强有力的政府推动, 不断凝聚新的资源优 势, 努力扩大规模效应。并且, 通过服务全国来提升上海文化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 尤其是原创能力, 以及对内容 产品的集成能力和营销能力。不仅致力于在品牌的塑造和资源整合上, 在多媒体的覆盖和产业链的延伸上, 在新 技术的应用上, 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 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内容产品的发展道路。

(3)工艺美术与视觉产业。工艺美术和视觉产业包括工艺品、书画、城市雕塑、广告装潢、服装艺术等。这些美术门类在上海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表现为:拥有众 多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和许多收藏爱好者组成的民间文化收藏交易市场, 以及数百个工艺品、旅游商品、装饰品企业构成的文化生产业、服务业。上海工艺美术业的发展 要重点抓好书画、雕刻、丝绸及传统工艺产品市场的拓展, 不断开发工艺美术的新门类。要充分发挥全国贸易中心和海派文化的特色, 努力成为全国服装服饰艺术设 计和技术开发中心。(4)新闻出版及其相关的版权产业。上海是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祥地, 截至 2004 年底, 大型出版集团等40 多家出版社、两家大型报业集团等 100 多种中外文报 纸、623种期刊、2 3家音像出版单位, 以及从事网络游戏运营业务的盛大、光通、九成和新浪等分别排列全国第一、三、四和五位等, 是名副其实的运营中心。而与新闻出版 业有关的音乐戏剧业、电影录制业、广播电视业、商业摄影业、软件和数据库服务业、图形艺术服务业、与广告业相关的核心版权产业, 经营收入总和已达 570 亿美元, 对外销售额 4 亿多美元。而且, 总体上上海具有出版核心优势, 具有深厚延绵的出版文化传统所支撑的出版品牌优势、对外贸易中心地位及与海派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海外合作优势、特殊的核心系列产品优势以及内容丰富的 大众时尚资源优势。上海应充分利用举办世博会的契 机, 形成服务于世博会、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魅力的符合本市新闻出版共同利益的新格局。

(5)会议展览业。会议展览经济是 2 1世纪的“三大 无烟”产业之一, 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据有关方面测算, 会展的经济带动效益可达 1:7, 即会议展馆每增加 1元营业额, 就能使周边地区产生 7 元的经济效益。上海市要充分利用 20 10 年将要举办世博会的契机, 加快发展会展业, 以期达到每年举办 500 个展览会和 1000 个国际会议的目标, 把上海建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会展旅游城市, 使会议展览业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为此, 要大力引 导会展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 时, 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同 时, 要努力搞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发挥现有会展场馆功能的同时, 加快建设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 建立全球闻名的名牌博览会, 通过发展会展业, 促使上海成为世界著名的会展基地。或者通过开发、利用智力资产来创造财 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它涵盖了版权、专利、设计和商标 等等产业, 是一系列经济活动的集合。创意产业已成为 国际大都市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

创意产业的成功, 取决于这个城市拥有的创业者阶层, 而不是土地、物质资源等, 上海在拥有创意人才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再者,近年来上海已建立了创意学院、创意产业研究所、创意产业协会和近20 个创意产业园区, 为上海进一步发 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和社会环境。更重要 的是, 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它渗透到非创意产业 能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 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为 上海经济的增长提供所需的创造能力, 影响着上海未来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必须加大发展的力度。

综上所述, 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这是由上海发展文化产业的迫切需求和良好基础所决定的。尽管目前存在的问题不少, 但只要真正引入市场意识, 结合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充分发挥上海的人才、文化等资源优势,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成为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产 业、上海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中心, 这一目标在近期内可 望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04:8.[2] 黄雨清.20 10 起每年千个国际会议上海开 [N].劳动报, 2006-04-14.[2] Shanghais'Problem,sChallengesandMeasuresinDevelopingCulturalIndustry LOUWen-gao, SONGHong-yan, YANGL-idong(CollegeofPublishingandPrinting, CollegeofManagemen,tThe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 3, China)Abstrac:tDevelopmentofculturalindustryremainsavitalpartofbuildingsocialistculture.Whiledevelo-pingherculturalindustry, Shanghaihasbeenconfrontingwithmanychallenge,ssuchasbackwardconcepts andideologyamongthemasse,slowerscopeofindustrialization, andlesscombinationbewteenmodernculture andtechnology, etc.Inviewofthesesituation,sleadersatalllevelsandemployeesatallranksshouldupdate theirmindandfollow“walking-out”strategy, fosteringsomepromisingenterprisegroupswithfeaturedcu-l ture.sLawsandregulationsonculturalindustryshouldbestipulatedandmiprovedtopromoteculturalandle-galdevelopmen.tGroundedtheacquiredadvantag,e localfeaturesandregionalhubposition, Shanghaiwill giveprioritytotourism, medi,avisionindustr,ypublishingandcopyrightindustrie,smeetingandexhibition industryandcreativeindustry, theseindustrie,sanddevelopculturalpolarindustry, soastostrengthenits corecompetitivenes.s Keyword:sShangha;iculturalindustry;culturalproducts

第三篇: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

机遇:“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

198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产业统计的文件把文化列入第三产业,一石激起千重浪,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文化系统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活动乃至于文化产业勃兴的理论支撑点。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居民增加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旅游等消费,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推动文化、体育、非义务教育和非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已是呼之欲出。它既反映了文化产业实践和认识演进的步履,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杠杆。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这是“文化产业”首次写入中央文件,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文化产业有了自己的定海神针,也迎来了又一次起跳的契机。文化产业界极为振奋。在近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的大城市文化产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畅谈了感想。

武汉市委宣传部研究室毛三元博士说,去年武汉市委宣传部在筹备召开一次文化产业方面的会议时,查遍所有文件才发现,中央文件里还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现在正式写进了中央文件,非常重要。与会代表指出,“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既是对文化产业过去成绩的肯定,也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只是一个词的问题,它抓住了主要矛盾,体现了我们党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它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中,在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特征突现出来的前提下,在文化产业实践和理论取得相当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无论怎样估价也不过分,就如同在经济领域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改革中提出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

机遇表现在党中央的倡导,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关键性的决策依据。北京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龙新民说,党的十五大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战略,对文化建设做了部署;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提出了“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论述,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和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机遇表现在由于党中央的倡导,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会进一步改善。这将有助于解决目前已经相当突出的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金一伟认为,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会议精神的推动下,将会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完善。由于中央的重视,文化产业迎来了绝好的发展机遇,出现了“利好”的局面。

机遇还表现在由于党中央的倡导,各级党政领导乃至于全社会将深化对于文化产业的认识,形成发展文化产业新的合力。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朝军说,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看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深圳市文化局局长王西京说,今天我们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否则人民群众就不能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不能充分享有文化权利。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光培教授感慨万分地说,“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出现在中央文件中,一般人可能感受不是很深,但多年来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实践者、研究者和领导者,却能掂量出它的分量,能感受到它的来之不易。5年前,“文化产业”出现在市一级文件中也是凤毛麟角,如今,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要广泛宣传五中全会精神,把“文化产业”喊得更响,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它、支持它。

关于如何抓住机遇,与会代表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用好、用足政策。他说,五中全会的文件中直接涉及文化的有6处,而会议的总体精神都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指导意义,应全面理解,深刻领会。文化产业要坚持发展,加强结构调整,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产业,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落到实处。二是要借文件东风,把文化产业列入当地发展规划,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这是一项非常急迫的工作。三是要深化改革。四是要抓典型,搞试点。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花建研究员认为,要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用发展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文化产业建设中坚持发展,坚持创新,在发展中解决文化产业面临的难题。许多与会人员还强调要扩大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要加大文化与其他产业嫁接融会的力度,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形成与文化消费对路的文化产业结构,以科技推动力、文化创造力、市场运作力发展文化产业。

第四篇: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

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

宣传信息窗2009-04-14来源: 《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14日 16 版)

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有10年历史。在短短的时间里,我国走过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从2008年到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多年来主要停留在政策论说层面的“增长方式转变”在被动中起步,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

2008年在宏观经济形势大动荡下,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风平浪静。比较其他行业,国际经济危机对文化产业的冲击总体上说比较有限;文化体制改革在出版领域率先明确改革目标和路径,成为改革的“突出部”和“试验区”;广电和通讯两大传媒领域的汇流继续稳步前行,新兴技术推动新兴消费手段和消费形式创新,引发大规模投资暗流涌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联盟,出现历史性的战略转向。

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

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高增长。从需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发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和20.7%,设定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上述速度持平,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是6931亿元左右。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相比,文化产业显然有着不同的表现。梳理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人们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有负相关性。失业将人们逐出了工作场所,却将他们吸引进了电影院和剧场。当传统经济领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的时候,文化产业领域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危机的阴影,成为新经济范式的试验者和示范者。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不啻是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的开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总体来说有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现阶段看,主要是体制性的而非市场性的。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

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供给面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跟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是限制准入的,因此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从需求面看,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启动不足,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下行空间。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相比较其他行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与出口相关部分主要还是制造业性质的外包订单,国际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使国际外包订单向中国进一步转移。

2009年是“十一五”的第四年,国家发改委已经开始启动“十二五”的规划工作。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走势如何,今后5—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有怎样的发展空间,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产业在抵御经济危机影响、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值得仔细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实质性起步,而这一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相对有限,在中长期发展阶段中,将由于促进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而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

(一)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际金融危机导致旺盛的外需骤减,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凸显,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性遽然上升。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转变已经在被动中起步,多年压抑的巨大内需正在启动之中。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服务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首先是由文化消费的内需潜力决定的。我们认为,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蓝皮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曾经发现,在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居民实际文化消费需求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文化蓝皮书:2006年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总报告再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600美元的现状,得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还不到同样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1/4的结论。2008年我们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发现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因此,与相同发展程度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

2009年注定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转型的方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

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将会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是由于在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我们对后一种功能长期以来认识不足,使得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本次危机无疑将重新洗牌,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却获得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是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文化产业在加盟传统产业的方向上会有大的发展机会。而传统产业在生产的各个层面和阶段上对于品牌、设计的投入也有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上,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3G和CMMB的同时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经济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此次经济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则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

(四)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

金融危机已经显示出来的一个重大迹象是,国际文化产业分工链条可能出现变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现重大调整,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将会改变,今后5—10年将是中国文化资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时机。

这个预测的根据在于,中国目前实际上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化贸易赤字”国家了。2008年刚刚出版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

2009年将是一个转折性年头。今后5—10年,宏观经济环境将大为改善,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将有效释放,形成越来越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一个发展与改革的新时期正在到来,对此,我们应该在发展思路、发展规划、体制机制和政策等方面做些新的准备。

第五篇: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再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就在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地蓄势待发的形势下,北京只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我们的三大优势是———

第一资源优势

经济学研究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第三环境优势

一是领导重视。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二是教育资源充沛。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三是科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当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短,即“胶着”与“脱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胶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经济、教育、科技脱节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首要因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整合、统筹、兼顾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脱节、割裂、单一的发展将消耗比较优势,使资源禀赋成为包袱。要尽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具体到北京,尽管北京在全国文化资源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但文化资源中心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中心。由于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短”只是表象,从深层分析论证,其根源在于“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观念障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抵牾和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文化产业追求的就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利润。纯粹的文化人难以接受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延续了4000多年的宗法家长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体制机制障碍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当前,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例如,市文化局既负责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层图书馆建设等文化事业范畴的活动,也负责局属艺术院团管理等文化产业范畴的工作,还负责文化市场行业管理和文化执法等政府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市一级,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区县一级,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合并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仍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政策障碍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市里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考虑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几年,北京应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瓶颈制约,以求文化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四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完善政策,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北京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区。四是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培训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走出文化圈、北京圈,寻求与国内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

树立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站在大局看文化,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更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资金不足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我市文化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积累了重要经验。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文化产业。可采取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北京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京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建设“六大中心”

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抓紧时机继续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型集团,使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都有支柱型的大集团,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力争到2008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在北京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9%,成为

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下载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拓展文化产业保险的机遇与对策(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合集五篇)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

    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机遇、挑战与对策——新型城镇化之路 100分 单选 1、目前,我国城市群中被国际认可且成熟度.....是(长三角城市群) 2、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利于建设绿色、低碳.....是(对城市进行居......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 ——从人类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 编者按:在过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约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中国与前......

    关于青岛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关于青岛市文化产业 研究与对策 袁静 2010年8月 第 1 页 共 9 页 投融资问题的 本报告是通对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投资基金设立情况进行调研,评价成立青岛市......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姓名班级学院学号【摘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后,湘西州进入了区域发展黄金期和扶贫攻坚关键期。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区发......

    商洛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对策研究

    商洛市文化产业大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我国主要的战略任务。商洛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纳秦雄楚秀、融南北文化,生态优美、地灵人杰、历史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