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增强讲话稿感召力的创意写法
增强讲话稿感召力的创意写法
——以李培根在华中科技大学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为例
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该校的毕业典礼上,以“回忆”为题的一篇讲话感到了在场的七千多名毕业生。5年来,这位被学子们亲切的称为“根叔”的校长,在该校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分别作了主题为“牵挂”“记忆”“未来”“远方”“告别”的演讲。这些演讲共同的特点是:新颖独特、感人至深。文本既体现了一个大学校长应该具备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也显示了讲话稿写作的成熟技巧和创意写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以他近期的讲话稿《告别——在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词》为例,谈谈讲话稿写作增强感召力的创意写法。
一、主题的提炼
“文以识为先”。写好讲话稿首先要提炼主题。主题正确、鲜明、深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主题抓的准,抓的鲜明,抓得有特色,就能赢得听众,得到共鸣;抓不住要点,老生常谈、套话连篇,自然提不起听众的兴趣,更起不到影响、教育和引导听众的作用。
李校长讲话稿在主题的提炼上,非常重视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他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1 甚至知道他们的牢骚和不满。由于对自己的学校和学生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提出的观点和主题有的放矢,自然会引起共鸣,获得回应。这篇以“告别”为题的讲话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亲切:“你们即将告别抢座位的日子,告别没有空调的宿舍,告别你怎么都不相信没赚你一分钱的食堂……”他知道学生玩游戏的刺激,翘课的自在,挂科的无奈……他也了解学生对这个“拼爹”时代或倚重或“羡慕嫉妒恨”。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文中对于“告别游戏人生”“学习是不能告别的”等道理的提出和阐发,就不能隔靴挠痒式的官话和套话,而是能拨动学生心弦的肺腑之言,必将唤起学生对于即将逝去的青葱岁月的回顾,引发他们对于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在提炼主题时,李校长非常善于从自身的经历中去寻求对于道理和意义的领会和感悟。这就使得他的讲话在言之有理的基础上增添了言之有据的特殊魅力。比如这篇讲话稿在讲到“人生其实是在不断地告别”时,就说到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初中后我才告别饥饿,文革中我告别了雄心壮志,长大了告别了一些豪言壮语……那都是一些酣畅淋漓的告别。此外,还有很多不舍的告别,即告别那些人生征途中扶过我一把、陪伴过我一会的人。”
他用这种如数家珍的谈话方式娓娓道来,一下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让学子感到这位“根叔”所讲的道理,不是那种 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和空洞乏味的说教训诫,它有着校长数十年生活、工作、思考的积淀,集父兄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和学者的智慧于一体,因而也就特别能够被他们理解和接受。
讲话稿中对于主题思想的提炼,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因为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阶段,都有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只有关注时代的热点,拨动时代的最强音,才能提炼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社会责任感的主题。也只有这样的主题,才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告别》中,李校长聚集时代、社会与校园,将国家大事、社会风气和校园文化联系在一起观察,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颤变和生活的脉动,于是,得以发掘和评价在社会发展变迁中人的精神沉浮和人文精神。文中提到的诸如大学之独立精神、民族之精神崛起和社会之“依宪治国”等思想和观念,都是当前的热点和焦点,虽然点到即止,没有尽情发挥,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了扑满而来的时代气息,读之听之如沐春风。
不可否认,我们的一些大学校长,受当前某些不良文风影响,让假话、空话和套话充斥在自己的讲话和发言中,其结果是在高等学府的各类集会和庆典上,校长老调重弹、照本宣科,学生则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李培根校长的讲话则一改那种沉闷的文风,富有新意和创意。他的讲话,敢于直面问题,有独立思考,充满了叩问和辨识时代、社会的大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传递了一个大学校长必须具备的精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他的讲话稿能在海内外高校乃至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产生广泛的认识、赞美的重要原因。
二、结构的技巧
文章写作,除了提炼、确定主题外,还要为表现主题寻找尽可能完美的表达形式,将有价值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一篇讲话稿要让它的感召力落到实处,应当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把那些零散的材料进行整合,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艺术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写讲话稿的结构技巧。
细读李培根5年来的讲话稿,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即他爱选用一个中心词作为演讲的题目,而前一次演讲句末的最后一词,往往是下次演讲的中心词。运用中心词提示主题、布局谋篇,可以说是李校长讲话稿写作的创新之处。2012年他题为“远方”的讲话稿最后一句是“向母校,向过去,向根叔的唠叨——告别!”他今年的讲话稿就以“告别”为题。“告别”在他与2013年毕业学子的告别演讲中成为结构文章的中心词。
这篇文章以“告别”一词布局,和李培根校长相同题材的讲话稿有些相似。文章的开头在简短的问候和祝贺之后,就以“告别”一词引出了讲话的内容:“过几天,你们中间的大多数就要告别大学生活了,告别你们的同学、老师,告别华中 科技大学……”他从眼前的大学告别引申到了人生中的处处告别,从个人告别谈到了国家的告别,从人生中应该告别什么谈到了不应该告别什么,也从国家应该告别什么谈到了不应该告别什么,等等。可以说“告别”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它将国家、社会、校园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虽林林总总却繁而不乱。这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天下、世态、人情、人心的洞悉和把握,也表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技巧。另外“告别”一词还在段落层次转换之处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提醒、提示的作用。例如:“也许近一段时间以来,你们早就开始了告别活动。”“的确,人生其实是在不断地告别。”“你们应当为了‘成人’而告别。” “虽然人生在不断地告别,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告别的”这四句话,明显地把文章划分成四个重要的段落,这些以“告别”为关键词组成的句子,“立片言而局要”,增添了讲话稿的条理性。在篇章的最后作者又用关键词“告别”点题:“让我们告别,其实也将是各自新的抵达!”这句话充满哲理、令人回味,从“根叔”构思系列文章的匠心推断,也许李校长来年的毕业致辞会议会以“抵达”为题。
三、语言的运用
一篇文章,无论思想如何纯正、崇高,主题如何正确、深刻,如果语言贫乏,枯燥无味,人们是不愿意读、不愿意听的。因此,讲话稿写作应该追求语言表达的效果。由于讲话稿主要诉诸人们的听觉,需要“上口”和“入耳”——要求简洁 精练、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适应发言者的“口头性”表达: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感情真挚,适应听众的“当面性”接受。
这五年来李校长的每次讲话,为什么都能受到学生的追捧,并多次被掌声打断?是因为在语言上除了具备讲话稿必须的基本要求以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今年的毕业庆典上,细心的读者和听众发现,李校长讲话稿中的热词、新词、网络用语比往年明显减少,但是语言的风采和魅力不逊往年,甚至有更好的展示和发挥。
一是注重语言的情感性表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语言是侵透着作者感情的。讲话稿要写的有感染力、有号召力,就要重视语言表述的情感性。听或者读李培根的《告别》,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浓浓真情,这种情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对学生的深深的爱。试举一例:
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很容易忘记人的意义及生存价值,忘记信仰和独立精神等。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不能仅仅是经济的跃进,还需要精神的崛起。同学们,希望你们要有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的自觉,为国家,为你们自己!
“情动于中方能言发于外”,如此激情肆意的表达,决不是词语的堆砌、排比句的应用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那应该是激情澎湃的自然流露。另外,李校长讲话稿中打动人心的真情表述,也源于其内心的真诚坦荡和敢于以真话示人。例如,文中谈到“亲情是不能告别的”,他就直言不讳现在社会上某些人发达了、改变了,居然可以六亲不认:
我的一个已经去世的工人朋友,有一个儿子,上了大学,出国了,多年不与母亲联系。他可是告别了亲情啊!我就不明白亲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告别的呢?
这段话,选例典型,出语真诚,非常具有说服力。说真话、道真情,这是“根叔”的语言具有穿透力和引起共鸣的源泉。
二是追求语言表达的意蕴之美。好的语言不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由于是当场宣讲,讲话稿的语言虽然不可能像散文、诗词的语言那样蕴籍、隽永,让读者通过细细品鉴和反复揣摩,领略其中的兴味与诗意,但是言约义丰、富有意蕴,让听众在听过之后,深思之、感悟之、警醒之、行动之,仍然是讲话稿语言应用的较高境界。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语言的意蕴,不仅是语义的多种表达和形象的多维呈现,更应该是思想的闪光、心灵的火花,是超越世俗理念的先进思想的表达和表述。这样的语言,因为具有震撼、穿透、抚慰人心和人生的作用,因而也就具有语言的意蕴之美。例如,李培根在《告别》中说:“虽然人生在不断地告别,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告别的。”“亲情是不能告别的。”“学习是不能告别的,你们可以告别学过的知识,但不能告别学习的习惯;努力奋斗是不能告别的,不然,你一生大概都会不断地告别机会。“改革与开放是不能告别的,如果你们尚有家国天下之”情怀,一定铭记于心。”此话不长却语重心长,没有多少修辞词却富含意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心灵和精神。这样的言语,是作者观照生活与人生、透视社会与历史的一种独特认识和发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能够开拓视野、启迪智慧、警醒人生。
附:
《告
别》
李培根
亲爱的2013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首先,向你们完成学业表示最热烈的祝贺!过几天,你们中间的大多数就要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你们的同学、老师,告别华中科技大学。
也许近一段时间以来,你们早就开始了告别活动。听说紫菘13栋的同学们用感恩心语向周凤琴阿姨告别:“走得了的是人,散不去的是情。”我还知道,为了告别,你们很多人一定哭过、笑过、喊过;为了告别,你们拥抱过、沉默过、醉过。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你们最清楚。
你们即将告别抢座位的日子,告别没有空调的宿舍,告别你怎么都不相信没赚你们一分钱的食堂;告别教室里的乏味,告别图书馆中的寻觅,告别社团中的忘我;告别留下你浪漫、清涩的林间小道和石凳,告别你至今还未看懂、读懂的华中科技大学,告别你们背后的靠山——瑜珈山。的确,人生其实是在不断地告别。初中后我才告别饥饿,文革中我告别了雄心壮志;长大了告别了一些豪言壮语,不再去想解放“世界上还没解放的三分之二的人民”;及至而立、不惑之年,我又告别“凡是”……那都是一些酣畅淋漓的告别。此外,还有很多不舍的告别,即告别那些我人生的征途中扶过我一把、陪伴过我一会的人。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是否真 正懂得,为什么而告别?还应当告别什么?
你们应当为了“成人”而告别。
你的大学生活也许一帆风顺。成绩优异,运动场上吸引过不少异性的目光,社团中也不时留下你的身影。你觉得自己“成人”了,其实未必。也许,不久的将来你恰恰就会告别“一帆风顺”。你可能已有鸿鹄之志,志向满满没什么不好,但谨防志向成为你人生的束缚和负担。不妨让自己早一点有告别“一帆风顺”的思想准备,让志向成为你人生的一种欣赏,一种尝试。
要离开学校了,也有少数同学突然发现要“成人”的恐惧。想着终将逝去的青春,自己似乎还未准备好,懵懵懂懂怎么能一下子走向社会?睡懒觉的时候很香甜,玩游戏(打Dota)的时候很刺激,翘课的时候很自在,挂科的时候很无奈,拿不到毕业证时两眼发呆……可生活还得继续,只是要永远告别游戏人生的态度。
为了“成人”,你们需要自由发展,这是华中大教育的真谛。在日后寻求自我的过程中,你们要告别浑浑噩噩,告别人云亦云,告别忽悠与被忽悠。保持一份独立精神,那才不枉在华中大学习过几年。
为了“成人”,你们又得告别过分自我。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在华中大几年,你可能不觉得受到过学校的呵护、甚至宠爱,你可能就像天之骄子。可是,真正到社会上,没有人再把你 视为天之骄子,社会甚至会让你面目全非!为了“成人”,你们需要告别过分的功利、过分的精明。过分的功利会腐蚀你的心灵,过分的精明会扭曲你的人格。不要把与别人的交往看成实现你自己的预期和目的的工具。你自己太精明,别人可不是傻瓜;不如“傻”一点,糊涂一点,别人不致于对你使“精明”。让心灵对社会开放,对他人开放!
我相信,你们的告别更多的是为了相约和再见。很多同学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你们相约,十年、二十年再相见。那时候,你们可以交流服务国家社会的心得,可以交流奋斗的体会,可以分享成功的喜悦;那时候,你们再来瑜园,让母校以你们为荣。告别了,有一天,与老师相约,与母校相约,与同学相约,与初恋相约!
有些告别特别艰难。
比如,你成绩优异,深具研究潜质,你将来有条件成为一个科学家;同时,你综合素养很好,今天已经是学生领袖,将来也有条件成为一个好的政治家。现在,无论你选择其中哪一个,意味着你可能告别另一个你将来并不难得到的东西。你或许彷徨、犹豫、纠结了吧?亲爱的同学,只要懂得舍弃,就很容易告别选择的艰难。
告别某些风气或习俗也很艰难。尽管如今有拼爹的现象,但毕竟不是成功之道。有一个“好爸爸”,不妨告别对你爸的依赖;没一个“好爸爸”,那就告别羡慕嫉妒恨。过几年你们 可能面临谈婚论嫁。要结婚,是否一定要有自己产权的房子?有些年轻人为此而不惜“啃老”。华中大的小伙子们、姑娘们,千万告别“啃老”,告别“俗气”。
在物欲横流的世风下,很容易忘记人的意义与生存价值,忘记信仰和独立精神等。中华民族的复兴可不能仅仅是经济的跃进,还需要精神的崛起。同学们,希望你们要有告别麻木、告别粗鄙、告别精神苍白的自觉,为国家,为你们自己!
如果使你自己置身于更大的天地,就会懂得有些告别特别伟大,如三十年多前党中央对文革的否定。否定文革,使国家告别了封闭,告别了破坏,告别了对人的蔑视;使人民告别了斗争,告别了恐惧,告别了贫穷。那是多么伟大的一场告别!最近总书记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告别权力崇拜同样是一场伟大的告别。希望你们今后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其中,告别对法律的任何藐视!
虽然人生在不断地告别,但有些东西是不能告别的。亲情是不能告别的。曾经我告别乡村,告别与我相依为命的奶奶。但直到今天,我内心从来没有告别奶奶的亲情,尽管她已经去世四十多年。我的一个已经去世的工人朋友,有一个儿子,上了大学,出国了,多年不与母亲联系。他可 是告别了亲情啊!我就不明白亲情是在什么情况下能告别的呢?
学习是不能告别的,你们可以告别学过的知识,但不能告别学习的习惯;努力奋斗是不能告别的,不然,你一生大概都会不断地告别机会。
改革与开放是不能告别的,如果你们尚有家国天下之情怀,一定铭记于心。
同学们,关于告别,很难说尽,关键还得靠你们自己体悟。
不多说了,我也要向你们告别啦!让我们告别,其实也将是各自新的抵达!
第二篇: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
一、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忽视对干部的教育。一是有的基层单位认为,干部教育是上级的事,教育中严兵不严官、见兵不见官、考兵不考官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有的基层中队主官认为基层干部之间朝夕相处,早晚相见,彼此性格、脾气、爱好都很了解,谈心没有必要;采取面对面的个别教育,面子拉不下,批评展不开,个别教育成为“盲区”。三是有的干部认为,干部是管人的人,教育人的人,把教育别人当作份内事,把教育自己当作份外事,不习惯自我教育;也有的干部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比较成熟,大问题出不了,小问题不碍事,自我教育的紧迫感不强;还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当兵的时间长,受过的教育多,大风大浪都经过,见识阅历丰富,不需要自我教育;四是一些政工干部理论水平、思想修养、施教能力以及表率作用与实际要求还有差距,直接影响了教育作用的发挥。
(二)教育方法单一陈旧。一是基层中队比较注重集中教育,经常性思想教育不突出。与集中的政治教育相比,存在着一手用劲大,一手用力小的现象,有的甚至以集中教育代替经常性思想教育,致使经常性思想教育成为基层建设的一块“短板”。二是注重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现代化的教育方法不突出。许多干部要么对现代化的教育方法认识比较模糊,认为收看新闻、放几盘教学录像、利用幻灯、投影就是现代教育了;要么对现代化的教育方法重视不够,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生命力、易操作,现代化的教育方法比较玄妙、不易把握。三是教育不分层,“一锅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部队教育中官兵不分、层次不清的状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锅煮”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尊干爱兵教育,本来应该在干部中开展爱兵教育,在战士中开展尊干教育,但少数政工干部为图省事,干部战士同课堂,一个教案大家听,没有从层次上分开,许多该讲的话不能讲,不该让战士知道的事情却让战士知道了,教育效果非但不理想,甚至造成负影响。四是授课含金量较低。政治教育的知识含量不高,还没有根本上解决官兵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增强官兵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时“照本宣科满堂灌”,形式主义走过场,语言干巴枯燥空说教,尤其结合形势不够,缺少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知识,售的是“陈年老调”,官兵们听起来没劲、没趣、没味。
二、着眼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既掏真心,又动真情。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但现在有的干部不能真心与战士交朋友、诚心与战士拉家常,不能静下心来倾听基层官兵的意见呼声,有的甚至搞小圈子,不能很好架起心灵之桥、系紧感情纽带。俗话说,“感情上去了,爱就下不来”,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作为教育者,要想做深做细做实思想工作,不光要动嘴、更要动情,用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兄弟之情温暖人心,换取信任,融化“铁石心肠”、消融“心头坚冰”。
(二)既触及思想,又触及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里想、深里做,不能停留在表面、满足于大路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进去,真理才能悟出来,思想才能亮起来,才能达到触及思想、触及灵魂的效果。当前,有的筹划教育不注重从思想源头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内容虚、浮、空、大,形式僵、硬、干、涩,导致官兵“坐不下来”、“听不进去”。教育做到深,就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使教育真正找准穴位、敲准鼓点。只有扭住思想源头,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去研究解决问题,才能使教育触及思想、触及灵魂。
(三)既“接地气”,又“补元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官兵身边的真实信息、缺乏原则性战斗性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增强时代性感召力,必须在“接地气”、“补元气”上下功夫,不仅要深入一线掌握本单位的思想状况,在理解人的基础上教育人,而且要坚持原则,切实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正道理批驳歪道理、实道理戳穿伪道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含含糊糊、羞羞答答。
三、着眼时代发展特征,加强改进教育创新
(一)充分发挥官兵主体作用。发挥官兵主体作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贯彻落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活力”所在。基层官兵是部队的主体,他们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只要把官兵发动起来,把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就没有搞不好的教育。要切实端正对官兵的根本态度,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真正相信官兵、依靠官兵;大力推广“主体式”教育方式,多采取讨论式、对话式、情景式以及寓教于乐等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引导官兵自觉自愿地接受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坚决克服“填鸭式”的灌输和“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善于把青年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广泛开展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生动局面。
(二)注重运用网络,让历史教育形式打破时空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凭借其所具有的信息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作用强、覆盖范围广等特点,日益深入到官兵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增强历史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特有的多边平等性、等时共享性和直接交互性的特点,打造网上历史教育新平台,着力打破以往历史教育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局限,增强历史教育的覆盖广度和深度。应丰富网络历史教育载体,开设网上红色影院、网上历史知识园地、网上纪念馆等栏目,制作网络历史游戏、网络红色歌曲、网络历史动漫等优秀作品,增强网络历史教育的选择性和感染力。同时,应大力提高官兵的网络运用能力,引导官兵学习网络知识,提高组织和参加网络历史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官兵在驾驭网络中跨越时空界限,从“虚拟课堂”获得实实在在的历史教育实效。
第三篇: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感召力
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
闵伟轩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采取多种方式,促进这一活动走进了千家万户。从1952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次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月”,到198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率先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再到1988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拓宽,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成效和影响进一步突出,一批又一批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在创建活动中脱颖而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宝贵财富。6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促进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过程,就是展现各族人民风采、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过程。60多年的实践还进一步证明,和谐的民族关系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积极创建、积极促进;和谐的民族关系也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巩固、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自觉性、紧迫性,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筑牢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实基础。
必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时代性。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不断丰富创建活动的内涵和手段,使之紧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步伐,更富时代气息和中国特色,增强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要深刻把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改善民生的新任务新要求,适应我国各族群众利益关系发展新变化,使创建活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新成效。要着眼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归根结底,就是要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祖国繁荣昌盛、维护祖国统一安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必须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群众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根基深植于各族群众,力量来源于各族群众,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要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充分尊重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创建活动的重心放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上。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创建活动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解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排查化解不安定因素结合起来,从而更加便民、利民、惠民、安民。要动员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多设
计一些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多设计一些各族群众能够参加、方便参加、乐于参加的活动,努力形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必须讲究方式方法,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多样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既要重视内容,又要讲究形式和方法。既要坚持和发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成功做法,又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大胆推进工作创新、方法创新,通过各具特色的载体和形式多样的方式,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继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县、模范乡镇、模范村区等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正确导向。要坚持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组织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报告团活动,让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深入人心。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继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积极办好民族自治地方逢十周年庆典等传统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学校,打牢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践性。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活力源泉。要鼓励基层和群众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鼓励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谱写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绚丽篇章。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对不同地区和部门,既要有统一规范,也要有不同要求,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把创建活动与本地区、本部门中心工作相结合,明确任务,细化措施,有计划、有节奏地向前推进。在推进创建活动中,既要润物有声、家喻户晓,又要润物无声、沁人心脾。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切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贵在创新,重在建设。创新没有止境,建设没有止境。让我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改革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齐心协力、扎实有效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把创建活动激发出来的热情,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坚实行动和强大力量!
第四篇:创意项目书写法
意向书的填写要求和一些例子。
项目名称:要求:当前问题,社会热点,要亮眼,有意义的,逻辑通畅
申请理由:自身有什么条件,让人相信这个项目值得做,有理由做下去,“我”有理论背景知识,“我”的专业知识。团队优势1特长2经验3组织有序(凝聚力,分工)例如:时间足够,我在寒暑假有大量的时间去做,我的英语好,看外文资料,补为中用,中外对比,知识渊博。兴趣,等等,挑几个来写。
项目内容,简介:你对这个课题的观点,将来会怎么样,观点要新。先有结论,再去调查,再论证结论。例如:我认为中介需要监督办,调查等到论证。
项目方案:评述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到什么地步,有什么人做,同类归纳。与我的研究不重复,不同,我的项目的创新性。我们看了大量的文章,得出不同的观点。国外有关这个方面怎么做的,例举国外做的成熟的例子。国内有欠缺,所以要加大研究力量,我们去研究(注意:不能只是网上找资料,也要去图书馆找,引用的的例子或文章都是发表的,可以去亚马逊网站,等等)
意义:理论上提升什么,实践上意义,项目已有成绩
已取得成绩:收集了很多资料,看过很多文章,把南京高校的图书馆看遍了,具备条件:我们小组已经合作过了,有默契,我们分工已近明确(详细写书什么人干什么事情),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欠缺条件:社会打交道方面,相关机构申报等等
这些都可以自己吹点,但是不要吹的太假。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调查)文献资料研究,对比研究,比较(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查看有价值的文献,价值评判研究(写出优缺点,得出结论,优)缺,所以有研究价值)目标:通过研究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例如:提升理论知识,提升我的实践能力,检验我的合作能力,锻炼写作能力
主要内容:与前面大体一致,但写的更为具体(为什么得出该结论)例如,我们研究视角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用模型研究
技术路线:怎么去做………例如:准备在南京….做研究,三个点研究,准备做什么问题 时间:准备从几月到几月做什么
组队日期写早点,一年内进度安排,成员分工具体写
学校提供条件:指导老师的提供,学校的宣传,指导,资料提供,大量长处
预期成果:公开发表一篇文章,最多两篇/文章什么时候写,什么名字也要写清
核算:发票。要税务发票
调研费(交通费。车费,要有名字的那种)
参与费:吃饭,住宿
购置费:买东西的发票。
印刷费(少报点,一般报不到)
版面费,通信费(没有名字的那还发票)
一些注意点:条理清楚,一点归一点,标点亦重要
可以适当加些图(简洁,不要太小,包含全部内容,就像是一个流程大纲一样,在某些部分用)观点加粗,标题加粗,字体一样,行间距一样
规范的标题: 一.(一)
1.(1)
一般先看标题和格式,版面,再看内容,外观好看很重要。
第五篇: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研究
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研究
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具有物质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无德不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有道德的人,道德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尽数千年之风雨而不衰不倒的重要基石。德能勤绩,其中的“德”也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人考核、评定其优秀分子的一个重要考量和首要依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认真学习和遵守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如今,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代,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以自己的道德示范和先锋楷模的形象来影响人、塑造人、感召人,永葆党员先进性呢?近年来,柳州市从机关到企业,从社区到农村,普遍开展了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评价,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的关注。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这种形式,把党员个人的道德追求与基层组织形象的自我完善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切合了当今社会更加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反映民意的时代特点。目前,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在全国方兴未艾,本文尝试从“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是提高党员素质,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一)时代呼唤道德楷模,社会需要党员义工,高水准的道德素养是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从理论上讲,道德感召力是指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个人或者整体道德水平较高的集体,对其他人以及集体所具有的道德影响力。具备道德感召力的个人或者集体,展示了社会道德发展的进步方向,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往往会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
从历史发展上看,党员领导干部历来是全党和全社会的表率,提高他们的道德感召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表率意义。
从现实来说,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道德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盯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有更强的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道路的能力,而且要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不断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不仅要懂经济、谋发展,而且还要有德行、重品格,努力成为能够抵御诱惑、服务群众的具有道德感召力的人。
在社会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手握权力,既是党组织的代言人、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又是党组织和群众意志的体现者,也是党组织和群众活动的组织者、党组织和群众关系的协调者,更是广大群众关注和效仿的对象、榜样。因此,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他们的道德状况有着巨大的辐射功能,他们道德水平的提高能够切实引导社会公德的弘扬,并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最终使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得以提高。
(二)关注民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是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使命,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是完成这一使命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深得民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既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是党组织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和使命。党员义工这种活动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义工服务是表达爱心、关怀、分享的一种无偿行动,它不但促进人际间的互助关怀,更能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融洽相处。通过义工活动,能够唤起各界群众对推动社会进步应肩负的责任,培养对社会的归属感,恪尽公民责任,以个人的劳动和爱心来奉献和回馈社会。
党员义工服务活动重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促进和谐、永保先进”,它营造了“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是党员当义工”的浓厚氛围,它是联结群众与党员之间的新纽带,是党员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载体。它使党员干部们多一个服务群众的平台,增一份对群众的感情,添一颗关注民生的心,树立了共产党员的新形象,进一步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三)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内在联系
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与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必将可以极大地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为党员领导干部增强道德感召力提供有效的路径和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增强,必将进一步提升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水平,推动此项活动持久深入的开展下去。
首先,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的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尺。通过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可以亲身体会群众疾苦,了解民情,沟通民意,克服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害怕艰苦、躲避困难,高高在上、冷漠群众,照搬照套、脱离实际,贪图虚名、不干实事等不良倾向,另一方面,促使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适应新时期的新实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培育干部队伍敬业之德、求真之德、实干之德、创新之德,在活动中展示共产党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其次,随着在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不断增强,并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一种光彩照人、价值永驻的人格魅力,从而推动党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最终将促成“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目标的实现。
二、实践证明,“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是符合实际的观念创新,也是切实可行的
近年来,柳州市各级党组织广泛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形成了活动“有方案、有制度、重行动、重实效”的特色,其中,“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在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前列”成为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成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可以极大地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最好的诠释和例证。
(一)柳州市各级领导和党政机关率先垂范,以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积极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推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构建,使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不断增强。
为确保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有计划的稳步推进,市委办等党政机关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之制度化,并积极投身社区,协助社区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组织义诊、法律咨询、消费维权、治安维稳、环境美化、就业咨询、时政宣讲、科普宣传、帮难助困、外来务工人员和流动党员等10多支服务队,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社区开展义务集市、义诊、义务巡逻、帮教、扶老助残、宣教等义工服务。市领导还率队走街串巷,与党员干部一起参加义工活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有力地推动了此项活动在全市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渐趋成型。
(二)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现身说法,以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增强党员意识,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迅速提高。
柳州市的国有企业成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主力军。以柳州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近年来,柳化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个困扰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即如何抵御和化解全球化浪潮中的物质至上、个人至上、市场至上、人的生命意义虚化和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思潮影响。对此,公司党委经过调查摸底、分析研究后,积极创新政治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的模式,通过在企业中广泛开展以“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经常性义务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以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的带头表率作用,塑造新时代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以党员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激励员工、感动员工,共同为企业跨越式发展多作贡献。公司领导只要时间允许,都亲临义务劳动一线指挥,动手干活,在他们的感召下,2006年以来,柳化有5万多人次参加了各种义务劳动。
(三)县区党员领导干部走在前列,以党员义工服务活动逐步建立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县区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感召力与日俱增。
如今,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已遍及柳州市的社区村屯,柳北区、柳南区、鱼峰区、柳城县、三江县等县区的大地上更是如火如荼。在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中:柳北区有1236名党员先后到辖区的36个社区报到领岗,岗位有21种之多;柳南区登记在册的党员义工有1590人,组建成立党员义工队伍96支;鱼峰区参加义工服务的党员人数累计已达1万人次;柳城县满载“致富方略”的“农家服务快巴”,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江县的“党建服务连心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便民连心卡”,成为了反映农村基层社情民意的“绿色通道”„„
三、当前“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浅析
(一)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搏击中,一手硬,一手软,只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不重视,更谈不上以此增强自身的道德感召力。
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是“玩虚的”,对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用处不大,有些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是“一阵风”,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不必花太多功夫和精力去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之所以在经济浪潮中过不了金钱关、名利关、权力关、人情关、美色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未能提高自身道德的“免疫力”,抵挡不住各种诱惑,稀里糊涂犯了错误。
(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单纯、直线、平面地理解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把它简单地等同于为民服务、便民活动,在服务群众方式、以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增强自身道德感召力等方面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观念。
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党员义工活动发展不平衡,规模较小,有的是照搬上级的文件要求,缺乏创新性,而以社区为本的、党员主动的、经常性的、形成制度的服务活动较少;服务内容基本是沿承传统“学雷锋,做好事”的路子,服务方式基本是“会战式”的老框子,缺乏长效机制,党员义工服务活动仅仅停留在“帮个忙”、“让我做”、“一阵风”的层次上。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淡薄,创新服务群众方式的热情不够,没有认识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人道德的内在要求,更没有认识到深入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关注民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群众基础的有效方式。
(三)由于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初始性、局限性,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对开展此项活动的迫切性,以及活动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是新兴的为民服务方式,产生和推广的时间不长,活动方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党员义工队伍结构老龄化、党员义工活动场地难以保证、党员义工活动的氛围不够浓厚、党员义工活动单一等等原因,造成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处在等待、观望状态,党员义工服务活动时断时续、时好时差,更谈不上与增强自身道德感召力进行挂钩。
(四)一些地方的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缺乏长远目标和计划,加上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削弱了此项活动对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的作用和影响。
党员义工本身大部分都不是专职的,流动性比较大。许多原来服务较为出色的项目,会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而新人员发展的项目也往往不能深入、持久,造成一些义工活动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党员义工服务是党员个人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志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及精力,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在市场经济里,无偿的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经常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遗憾,很难实现党员义工组织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推动“以党员义工活动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 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几点思考
(一)努力营造开展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一是增加政府的协助。政府的协助一方面指的是政策、场地、经费的支持,另外一方面最好有专人负责协调这项工作。这样才能推动此项活动广泛开展,使之成为增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感召力和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是加大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群众大都是通过媒体了解到党员义工服务活动开展的情况。公众对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关注度,是此项活动能够长期持续开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活动能够获得最佳效果的保证。
(二)创新党员义工服务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要对党员义工进行业务培训,创新服务形式,应把服务延伸到服务对象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诸多方面,并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更多需要服务的对象真正得到服务。
(三)完善党员义工组织和制度。要建立完善的党员义工工作制度,分清义工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党员义工活动的基本纪律和行动准则。同时,在倡导柔性化管理的今天,也需要制定柔性的制度,即建立公正、规范的党员义工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保持党员义工组织的稳定性,调动党员义工的积极性。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和国家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能够抗击各种风浪的袭击而立于不败之地,立德树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上行下效,要想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而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充分利用党员义工这种服务群众的新形式、新载体,始终走在党员义工队伍的前列,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惠民利民,增强道德感召力,凝心聚力,赢取民心,巩固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