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模版)
浅谈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涵义;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凝聚力;作用;问题;措施和途径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重塑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必须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的涵义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走出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作为企业如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练好企业的文化精髓,打造出企业的文化品牌,并以此为路径导向来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实践所产生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企业发生凝聚作用、激励、协调、约束和形象塑造作用,它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实体为载体而表现出来,如企业形象(CI)、企业的制度等。它源于企业又依附于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决策、经营战略和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是企业成败的关键。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重塑企业文化,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的涵义
我们今天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西方引进的,它的本意是指“耕作”、“教习”、“开化”。最先把“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使用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泰勒,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今天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一百多种。总体来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人们所共有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
“文化”一词应用很广,不同的用法有不同的意思,用在管理领域中称为组织文化。在社会中有不同的组织,如学校、机关、军队和企业等,这些组织中的文化分别称为校园文化、机关文化、军队文化和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从日本、美国引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消化、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开始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正当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不由得要反问一句:到底 什么是企业文化?员工频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组有气势、且放之四海皆可用的标语口号;争得几块诸如花园工厂、群众文化先进单位等等的铜牌,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吗?
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
《企业文化》一书中作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是:企业文化是由五个因素组成的系统,其中,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文化和文化网络是它的四个必要因素,而企业环境是形成企业文化唯一而且又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Z理论》一书中威廉·大内较为明确、集中、完整地给出企业文化的概念:“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构成。此外文化还包含一个公司的价值观,如进取性、守势、灵活性等。经理们从雇员们的事例中提炼出这种模式,并把它传给后代的工人。”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文化现象都是以人为载体的现象,而不是以物质为中心的现象,由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普遍享用,而不是企业某些人特有,并且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
综合中外一些学者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我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包括以下6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它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2、企业文化是象征的、整体的、惟一的、稳定的、难于改变的。
3、企业文化既有有形的部分,也有无形的部分,是由有意识学习与无意识学习组成的,不是书面的理想、愿景和使命,而是日常的实务、沟通和信仰。
4、企业文化可以看做是一个循环。哲学表达价值,价值体现于行为上,行为说明哲学。
5、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硬”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创建,对文化环境的创建,“软”表现在重视创造风气,树立企业精神,培育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加强成员间的感情投资
6、简单地说,企业文化指在一个企业里如何把事情做好。
企业文化的构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文化层: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理念、企业道德等。
2、制度文化层: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力资源理念、营销理念,生产理念等。
3、物质文化层:包括厂容、企业标识、厂歌、文化传播网络。
企业的精神层为企业的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三者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有那些呢?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 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美国的文化专家肯尼迪曾经指出: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企业中的每一件事,大至企业决策、人事任命、干部选拔,小至员工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和詹姆斯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企业文化精神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精神在下一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是企业的灵魂,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企业也是一样,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而愚蠢的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
2、企业文化是企业明天的竞争力,要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要真正成为一流企业,就是要借助企业文化强大的推动力。正观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反观 世界上一些遭受挫折、甚至破产的著名企业,出问题大都在企业文化上面,不是没有建立起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背离了企业的价值观出了乱子。面对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从而谋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而变革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了健康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高尚的人文环境。企业内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活跃着员工的业余生活,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友谊、沟通合作和团队意识;企业的激励机制,分别从物质、荣誉和个人价值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着员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信心和斗志;各种学习和培训使员工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让他们能更好的在企业里实现个人的价值。员工在企业文化良好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在本职岗位上各尽其能,积极进取,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风气正、人心齐、奋发向上、生动活泼的局面,有了这样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就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新经济形势,使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4、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
“企业即人” 企业文化即是企业人的文化,属于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即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我约束,因而都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经营企业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总是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总有需要完善地方,有时也会有失效的时候,那么一旦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要靠企业文化来约束,靠企业的价值观来约束,使员工少犯或不犯错误。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和牵引着企业员工保持健康的心态,追求精神的富足,树正气、防腐倡廉、洁身自爱、做堂堂正正的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企业一旦发展壮大后,单靠权力和制度来管理企业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在此以外的力量来帮助管理企业,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这个力量应没有权力的强迫,没有威严的威慑,没有物质的引诱,应能和员工做心灵上沟通、交流和引导,与员工的思想吻合,使员工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出轨,这个神奇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它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11年艰苦研究,总结了200多家企业绩效情况,最后集中到10家典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关系上,证明了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松下电器公司为例: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有1.4 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该企业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每天早上8点钟,公司所有的员工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正如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所说,松下公司好像将我们全体员工融为了一体,增强了企业使命感。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对人的培养。松下幸之助有一段名言:松下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 品。也就是说,如果不培养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大规模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的涌向世界各地。松下幸之助的远见认识,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体现,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留住人才,是人本思想在经营中的运用,也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员工工作不仅仅意味着拿工资,还希望工作能表现出工作者本身的价值,表现出社会上的差别,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觉接受公司的文化。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职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体现公司的价值观。根据这种口号去从事工作,在全体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下,企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可以说,正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密切结合,推动着企业走向了成功。
6、企业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当前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召唤,企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主体,容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的理念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曾提出以仁德治理天下,期望人们靠思想道德来约束自己,帮助别人,勤劳生产,共创一个富足和谐美好的社会。企业要和谐,文化要先行。要强化和谐的理念,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
企业应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不要人为拉大收入上的差距,遵循基于和谐理念的共享价值观的原则,即: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组织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长远利益高于短期利益;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劳动法》等,不做违法的事,使企业员工能心情舒畅、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误区一: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误区二: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误区三: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到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误区四: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误区五:只要一个公司内的大多数人认可一种价值观,它就是企业的文化。取得大多数人的认可只是建立企业文化的第一步。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企业文化还必须化成行为准则,并被所有人遵守;就是说,员工是否认可与是否遵守价值观不一定是一致的,而必须从企业内员工身上体现出价值观,才能说这种价值观是企业的文化。正是对此点的错误认识导致很多企业尽管写出了一大堆的东西,也有人赞同,但从员工的行为却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使写出的东西成为摆设。
误区六:一劳永逸的企业文化。任何试图追求完美企业文化的做法都是在否定企业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导致管理气氛的压抑、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对企业文化不应该试图约束,而应采取引导的方式。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人性的发挥,人性无法管理而只能引导。
以上六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一)家族企业文化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任何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上,都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家族企业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中国人十分注重“家”,把“家”看作是生活的中心和堡垒,自然也注重“家族”之中的亲情,追求“父慈子孝”、“夫义妇听”、“长惠幼顺”的境界,强调“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作风。随着“家族企业文化”的发展,加上我国企业改革开放后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体,从而更大程度上促长了“家族文化”的发展。据统计我国民营型企业90%为家族企业。这样,企业在无形中就形成了“创业依靠家人、成功依靠亲戚、子承父业、外人不可靠”的观念,进而形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意识,进而逐步演变成企业的“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的管理 模式是组织结构不完善或者是组织结构完善但老板一手抓,思想和观念都停止在原有的状态,不更新不转变,企业主要职位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予以担任,不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予以管理和用人。他们往往追求的是眼前的利益,而不从长考虑。家族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
(二)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和价值是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如果只是打着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号,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不但使优良的企业文化难以维持,而且对企业的推动和发展将起到阻滞作用。比如有的企业天天开会倡导产品“质量”,然而天天在处理产品质量问题。没有把问题落到实处,没有把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源予以切断并从根本上去分析原因,也就是没有把企业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予以细分并实施,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造成影响。
(三)企业文化脱离了企业管理实践
企业文化就是塑造企业精神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组织是一个实体机构,它不是教会信念而发的共同体,他们是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经营业绩来进行评价的。企业的导向,推动和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是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渗透在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管理体系和战略之中的。也是经营理念和企业价值观的一个贯 6 穿过程。因此,企业内外部环境在复杂的变量中时,企业文化不能脱离企业管理实践而成为一张白纸。
(四)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该企业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文化也受地理和风俗的影响而具备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生产机制不同;产品的市场结构不同;企业的管理模式不同,所以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策略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须采用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才具备弹性和柔性,更能适应自身企业的发展需要。然而,当前的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一贯性标志性口号“诚信,开拓,发展”,一家企业按这个理念,另外一家企业也按这个理念。从根本上就失去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企业必须综合自己的内部结构体系,自身的优势和文化氛围来针对“企业文化”予以建设,这也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
五、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不是实施组织,需要一定的形式来体现,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加以保障
企业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彩球,也不是哗众取宠的装饰。它扎根于员工,溶于全体员工的思,言,果之中。然而它需要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体现,如企业的形象策划CI导入;如球赛等文艺活动,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必不可少。又如,企业的文化标语,需要管理人员按符合自己企业文化内涵的有启发性的标语标注在企业的相关位置,不仅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还需要支付因制作这些标语牌匾的制作费用。所以,企业要筹划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二)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细节
企业中蕴涵的某个有价值的独特文化因素,这是任何一个企业在创办和运行过程中都会客观存在的。如有的员工非常喜欢学习;有的员工特别节俭;有的员工总是想改变产品的性能等。这些细节都需要管理者去发现并加以提倡。我们要在企业当中抓典型,号召“全员”学习。把优良的企业文化氛围推入具体实践中去。这就需要我们去注重细节。
(三)寻找自身企业的优势和文化渊源,以“量体裁衣”的方法来孕育企业文化
企业可以造就文化,文化是企业的一个反应形式。但每个企业的形式不同,则采用的企业文化内容也不同。我们要善于发现企业文化的积极因素,将这种因素加以酝酿,使之符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需要。譬如,?红蜻蜓集团在文化方面的执着、努力、贡献一直被国人所称颂。但红蜻蜓搞文化并非心血来潮,1995年创业伊始,红蜻蜓就开始讲文化的故事,讲美丽的故事,因为这个品牌就来自于企业创始人钱金波儿时的一个梦想:小时侯,陪伴他最多的伙伴便是楠溪江畔飞舞的红蜻蜓,他们常常用心交流,一起玩耍在泥土芬芳的田埂和小山坡,当时钱金波就立下志愿:将来一定要为这些小伙伴们做点什么。长大后,当他有能力创建一家企业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将企业及品牌名称命名为“红蜻蜓”;康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品牌领先、顾客至上、崇尚知识、人本和谐、精诚精业、舒适时尚.” 只有找到企业的文化渊源,企业所需要提倡的或者需要重视的脉点,以此而孕育的文化才具有意义并体现自身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氛围。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
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和实施需要事先有计划〈主要的具体方案〉、有部署、有进度、有过程的进行。同时加强在此过程的监督工作。不要走形式、摆样子、有了上文没有了下文;或者迫不及待,短期就要见效果,以致封尘日久失去企业文化的光辉。不仅要专人负责项目的实施,还要随时跟踪落实的具体建设壮况,全面规划与安排,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 的项目来抓。不但要明确为什么做?还需要明确怎么做?何时做?何地做?由哪些人去做?做的标准是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组织,实施,领导与监督尤为重要。
(五)企业文化的实施,方法上要采取“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般都比较发现和推崇身边的典型,树立榜样。这样可以集中体现企业文化的魅力,使企业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员工看得见、学有榜样、比得上、模仿有型。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领导者带头严格遵守,身教胜于言教。如此得到员工的敬佩和支持,使企业文化建设顺利进行。
(六)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实际行动”出发,走出“口号”的呼声
把概括企业文化其特征描述,标志性事件,典型案例与代表性人物品格、思想,选择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传达给全体员工,使他们理解这种文化表现。走出“口号”的呼声,以实际行动去渗透和步入。
(七)融入员工的意识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受、理解与认同。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体现出来,即表现在日常的工作状态。刚开始可能是被动的,员工会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如果这种被动和约束不能转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失败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使员工产生自觉行动,没有外在的约束,这样的文化才可以延续。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员工的文化教育和业务培训,并教育引导员工树立以“客户”为上帝,以“市场”为效应的观念。加强他们的团队精神、融入员工的意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八)突出以“主体”为依靠
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劳动者,生产者和决策者。他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强调突出和依靠主体,就是要主张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充实文化的内容。只有具备强硬的领导班子,加上全体的员工与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可取得成功。
(九)企业文化建设要不断“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所在,是企业价值观的内在核心,它与时代的环境变化同步,不能有丝毫的窒息和停滞。没有创新的文化就没有创新的思想和员工。也就是没有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企业就会丧失其社会价值的依据。把创新的内核植入企业价值观,全方面融入企业文化的要素和建设企业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员工的创新精神,使之转化成为一种动力和依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十)企业文化建设要全面
企业文化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四大层次构成。所以,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面面具到,不可疏漏。否则,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这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容易忽视的问题。有的企业就认为搞搞文化标语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了,这是十分片面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包括了的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企业风貌的建设,还包括企业的目标、生产环境、企业的广告、企业包装设计、企业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它们之间是精密联系、互为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企业文化的完整体系。
(十一)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礼仪文化”和“学习文化”
孔子曰:“不学礼,不以立”。即无一立人,无一立事,无一立国。他表明了礼仪在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的重要性。礼仪不但是员工的一种素质,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应。1990年。麻省立功学院斯学院彼得。圣吉(Peter Senge)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 术与实务〉〉一书,掀起了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组织的热潮。他强调了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全员学习和团队学习。提出了不但要自我超越,还要改善心智,建立共同愿景以及团队学习。学习不但可以强化认识和提高理论水平,还可以转变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因此,现代企业必须把“学习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来抓。奥康集团就提倡从上到下必须“全员学习”。
(十二)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管人,而人又是生活在客观的环境之中,虽然他们也在一个组织和部门中工作,但他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可能与组织不一致。重视人的因素,就要注意人的社会性,对人的需要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保证组织中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我们提倡不但制度化管理员工,还要“人性”化管理员工。真切的体现“人本管理”的内涵。比如正泰集团在使用人才时的“人本文化”为:“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才无德是废品。”又如奥康集团 秉承“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权,无德无才,不可留用”的人才理念;康耐集团的人才观为:人才无定论 康奈唯“砖”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人才,把人才的竞争力当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建设企业文化是势在必行的。
六、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第一,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9 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和控制和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就成了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我们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并且要有计划和组织的予以实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之物质标准化、行为典范化、制度规范化、精神境界化,使企业步入一个健康飞速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志美.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娄成武,魏淑艳编著.现代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弗郎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4]刘平青.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4,(6).
[5]吴金法.经营管理[J].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出版,2005,(3).
第二篇: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所谓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学说。先进的、高效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无形而有效的最现代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上迅速做大做强的助跑器,成为我国的企业之魂和腾飞的基石。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融入了国际市场,标志着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活动范围和竞争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将更趋白热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推动企业的振兴、发展和腾飞。一是管理方式理念化。企业理念决定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这种管理方式与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就是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后再把每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未来的企业管理趋势将是理念管理。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时,不是派财会人员去,而是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使企业的员工先接受海尔的理念,在海尔理念上先形成共识,变成海尔人,这个企业就被激活。海尔的这种理念管理方式,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所谓企业管理手段信息化,就是在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收集和加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争夺本土化。我国加入 WTO 后,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现在国际著名的 500 家大企业有 300 多家已进来,他们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他们利用高薪吸引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的方法,从我国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国内各个企业挖人才,推行雇员本土化 , 这将使我国专业人才严重流失。面对国外企业人才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拿出一个人才“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不归我有,也为我用”的具体对策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学习型组织普遍化。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使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正在变成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五是文化管理“合金”化。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世界企业也在走向我们。市场的融合,中外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这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著名的海尔文化,就是集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形成并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使中国企业在世界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用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文化 = 日本文化(团队意识 + 吃苦精神)+ 美国文化(个人舒展 + 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就是一种“合金”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自觉地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管理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企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把企业员工集聚在同一旗帜之下。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 WTO,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非常解放和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才能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在同一旗帜之下,才能达到“人心齐,泰山移”,“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目的。二是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强调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对人脑进行卓有成效地开发和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企业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企业管理彻底地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商学院最近几年在研究一个课题,即影响美国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经过对全球一些企业调研以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松下、波音、惠普、佳能等世界 500 强,他们强在哪里?强就强在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上。外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海尔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经济发展时说:海尔十四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是无形的东西,这些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更。四是能够使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在我国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以后,一个公司或企业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如何对高度分散的企业实施领导,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进入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事实证明,原来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文化管理,靠企业形象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作风,共同的服务准则,共同的礼仪和礼节,共同的标识,共同的建筑式样以及企业共同的标准色、企业歌曲等系统化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实施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
四、企业文化建设运作的一般做法企业文化就其实质来说,主要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这是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从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单位看,由于企业的历史、行业、体制的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但建设运作的基本做法有这样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现代文化管理比以往管理先进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
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内容。在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当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五大资源,即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五大资源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对于企业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企业管理中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把搞好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二是讲求经营之道,把握市场竞争规律。讲求经营之道就是使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经营方针等,都要适应加入 WTO 以后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符合我国企业以小制大、以弱胜强的要求。好的经营之道,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第一要树立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理念。所谓经营理念,是指以企业远景为目标,包含了企业的使命、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意识和经营思想等内容的一种体系化的信念。企业经营理念不仅反映企业的过去和现在,而且还指示企业的发展和未来,它从根本信念上、根本价值取向上为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提供导向。企业的经营理念实质是企业对外界和企业内部的宣言,它像人的大脑支配人的行为一样,支配着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现在社会比较重视的有船的理念,木桶的理念,100-1=0 的理念 , 狼的理念,老虎的理念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第二建立一个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创新机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改革不适应企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机制创新,是振兴国有企业的关键。一要在市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完全市场化,对市场反应灵敏、决策迅速,实行扁平式管理。二要在用人机制上创新,特点是: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才国际化(即本土化)等。三要在分配机制上创新,特点是:彻底破除论资排辈,使贡献同收入挂钩。第三要有与全球化和企业目标相适应的经营发展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而确定的企业行动纲领,以及为实现经营目标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战略主要有经营战略思想,经营战略方向,经营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方针,经营战略措施等。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外部环境来确定并实施。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应具有长远的目的性,全局的指导性,竞争的对抗性和赢利相辅相成的风险性等主要特征。第四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信誉和社会责任。过去,企业成功的惟一标准是利润,而今天的成功标准是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的责任。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方针,就要从远处和大处着想,通过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以信为本、以信求利,企业才会保持长久繁荣,才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培育企业精神,铸造企业之魂。一个企业,一支队伍,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会成为乌合之众。这个统一的价值观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中,由全体职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形成的,它是企业在经济活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标志,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凝聚力所在。怎样才能培育一个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呢?从国内外很多成功企业的文化实践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企业领导人要有一个创新进取的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化,企业精神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精神。因此,企业领导人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在企业精神的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有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企业精神要成为全体职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共同行动,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第三,企业精神要个性化。企业精神的提炼要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特点、职业道德和职业的本质要求,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第四,培育企业精神要有战略眼光,要持之以恒,要有毅力。四是塑造企业形象,打造国际市场竞争利器。所谓企业形象,是指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企业形象有三个基本要素:企业的外观要素,如企业外观环境、企业规模、产品结构、职工制服等;企业的人员要素,如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观、行为规范、礼仪礼节、企业人才构成及其技术状况等;企业的机制要素,这包括企业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式等。当前国内外一些企业在塑形上主要是采取以下一些做法:(1)通过员工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塑造企业形象。全面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等内在素质,以及服装仪表、言谈举止、服务态度等外在素质。(2)通过品牌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市场,是饭碗,是效益。一个企业拥有了名牌,就意味着拥有了市场和商业利润,也意味着拥有了文化和无形资产。(3)通过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今天,通过使顾客满意的、温馨的服务塑造企业形象也显得非常重要。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并且留住顾客,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满意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树立企业形象。(4)通过广告塑造企业形象。广告,是当今企业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好的广告,特别是产品开始时还无人知晓,不仅能起到营销、促销的功能,而且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5)通过优美环境塑造企业形象。环境形象是企业生产、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表现,是企业的外包装。进入一个企业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企业的环境,企业的环境美不美,会影响公众对企业的总体印象和评价,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个经营业绩。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很好的文化设计,特别是视觉形象的设计,这样才能表现出环境的文化品位。同时,营造优美的环境需要广大员工的参与,自觉的遵守和维护。
五、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考。第一、我们这支队伍有着丰厚的文化基础。在铁道兵时期,我们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作为统一全体指战员和战胜千难万险的有力武器。因而,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到了“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创造出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指战员无论是参加铁路建设,还是执行战备、抗震、抗洪、抢险救灾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恶劣,环境艰苦的情况下,都能出色地完成,为党和人民创建不朽功绩。兵改工后,我们用锐意开拓、争创一流的思想,注重信誉,讲求职业道德的观念,教育和激励广大职工去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让“铁道兵前无困难”、“铁道兵前无险阻”的革命传统发扬光大。我们把筑路、建设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的队伍。各类英模荟萃,典型层出不穷。在我们的队伍中,仍然凝聚着一种健康向上,催人奋进,自强不息的力量。广大职工对企业充满了热爱和支持,使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这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第二、国企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值得借鉴。一是国有企业缺乏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体现在机制方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还不能从自身发展战略的高度自觉进行文化建设。二是企业文化运作上的形式主义,缺乏务实精神,未对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深刻的了解和研究;盲目照搬别人的经验,空谈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只注重形象包装,缺乏个性特色。三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明确。许多单位把企业文化建设等同思想政治工作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而与企业管理脱节,这是认识上的偏差。应该明确的是,企业文化的主管应该是企业的党政主管领导。没有一个真正思想素质好、作风正、有领导才干的企业家,企业文化建设就是空谈。四是企业文化建设操作上的误区。企业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理念后,还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领导要带头身体力行,不能使企业文化成了贴在墙上,摆在桌上,挂在口头上的一纸空文。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反对虎头蛇尾、奉命行事、朝令夕改。第三、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领导的大力提倡和员工的积极参与相结合,才能搞好。总公司发出通知,决定在全系统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分两步走:第一步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按照集中统一和规范化的要求,作好 CI 策划。第二步就是在 CI 系统完成后,在全系统推行 CI 成果。无论第一步还是第二步,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只有领导大力倡导和职工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才能弘扬企业的文化精神,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第四、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达到的目标。一是初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二是改善了企业的管理,为增强企业活力开辟了有效途径。三是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开发人才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四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使企业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赢得社会信誉。五是优化企业内部环境,构筑友爱和谐的生活空间。
第三篇: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概念所谓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人为中心,以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的现代企业管理学说。先进的、高效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无形而有效的最现代的管理方式,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上迅速做大做强的助跑器,成为我国的企业之魂和腾飞的基石。
二、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融入了国际市场,标志着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活动范围和竞争对象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将更趋白热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也应顺应这个趋势,推动企业的振兴、发展和腾飞。一是管理方式理念化。企业理念决定企业的发展,决定企业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这种管理方式与以往管理方式不同的就是能够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和本企业的特点,提出自己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而后再把每一个理念迅速变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共识,化为职工的行动,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中去。未来的企业管理趋势将是理念管理。海尔在兼并一个企业时,不是派财会人员去,而是派海尔文化中心的人去,使企业的员工先接受海尔的理念,在海尔理念上先形成共识,变成海尔人,这个企业就被激活。海尔的这种理念管理方式,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管理手段信息化。所谓企业管理手段信息化,就是在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收集和加工,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辅助决策。通过对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整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人才争夺本土化。我国加入 WTO 后,国外企业纷纷进入中国。现在国际著名的 500 家大企业有 300 多家已进来,他们在华设立各种办事机构、直至把总部迁到我国。他们利用高薪吸引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条件的方法,从我国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国内各个企业挖人才,推行雇员本土化 , 这将使我国专业人才严重流失。面对国外企业人才本地化战略,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拿出一个人才“归我所有,为我所用”、“不归我有,也为我用”的具体对策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四是学习型组织普遍化。所谓学习型的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的真谛,是通过学习,重新创造自我,使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正在变成我国很多企业的自觉行动,成为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五是文化管理“合金”化。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将走向世界,世界企业也在走向我们。市场的融合,中外企业文化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成为一种“合金”文化,这是我国加入 WTO 后企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著名的海尔文化,就是集东西方管理思想于一炉,在继承中创新,在引进中消化,最终形成并植根于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使中国企业在世界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用海尔集团张瑞敏的话来说:海尔文化 = 日本文化(团队意识 + 吃苦精神)+ 美国文化(个人舒展 + 创新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这就是一种“合金”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自觉地借鉴西方和世界各国管理文化中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使企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三、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是能够把企业员工集聚在同一旗帜之下。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 WTO, 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就是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非常解放和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企业员工共同认同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才能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在同一旗帜之下,才能达到“人心齐,泰山移”,“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目的。二是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企业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强调把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对人脑进行卓有成效地开发和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是企业管理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企业管理彻底地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转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上来。三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业绩。美国哈佛商学院最近几年在研究一个课题,即影响美国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经过对全球一些企业调研以后,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特定的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麦当劳、可口可乐、雀巢、松下、波音、惠普、佳能等世界 500 强,他们强在哪里?强就强在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上。外国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海尔张瑞敏在谈到海尔经济发展时说:海尔十四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在于是无形的东西,这些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更。四是能够使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在我国加入 WTO 和经济全球化以后,一个公司或企业分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如何对高度分散的企业实施领导,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进入信息时代企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课题。事实证明,原来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只能靠文化管理,靠企业形象管理,即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共同的经营理念,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精神,共同的作风,共同的服务准则,共同的礼仪和礼节,共同的标识,共同的建筑式样以及企业共同的标准色、企业歌曲等系统化的经营理念和企业形象实施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
四、企业文化建设运作的一般做法企业文化就其实质来说,主要不是理论,而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这是许多企业的文化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个共识。从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单位看,由于企业的历史、行业、体制的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各具特色。但建设运作的基本做法有这样几点: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现代文化管理比以往管理先进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以人为本,搞好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
第四篇:基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基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者和职工的文化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两个文明同步发展;有利于强化企业职工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有利于培育人才,开发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职工队伍和有作为的企业家。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企业发展
1企业文化的定义
什么是企业文化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教用来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各种社会活动及经营活动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这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
2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2.1总体发展部不平衡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经从“移植组装”开始向“自主开发”的成长阶段迈进,但总体上看发展很不平衡。总体上讲,东部沿海企业好,西部和民营企业差;说得多,做的少;物质的多,精神的少;外显的多,深层的少;共性的多,个性的少。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引起广大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
2.2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
研究方法已经开始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分析,从案例分析转向各种实证模型的建立;研究范围从宏观环境转向微观组织,从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扩展到非公有经济实体甚至虚拟企业的企业文化;研究对象从对企业内个体研究转变为对员工整体的研究,从单纯的研究企业形象开始深入到研究企业审美文化和“知识资本”的人才要素等。但总体上说研究结构的多,制度的少;研究硬
性的多,软性的少;阐述概念的多,实证研究的少,特别缺乏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深层次的文化的研究,系统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存的问题
3.1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内涵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活动和企业CI形象设计都是企业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价值观灌输给全体员工,通过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影响企业适应市场的策略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准则和行为方式,这其中渗透着创业者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性的基本假设、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凝结了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集体形成的经营理念。将这些理念和价值观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
3.2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而脱离企业管理实践
有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或企业的圣经,而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企业文化就是以文化为手段,以管理为目的,因为企业组织和事业性组织都属于实体性组织,它们不同于教会的信念共同体,它们是要依据生产经营状况和一定的业绩来进行评价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3.3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化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不是标准统一的模式,更不是迎合时尚的标语。综观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方方面面都大体相似,但是缺乏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其实,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所以其
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雷同。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将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形式可以是标准化的,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价值内涵和基本假设各不相同,而且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4加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4.1企业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建设者,具有总揽全局的作用,企业文化又体现着领导者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因此,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身先示范地带动企业全员参与进来,做企业文化建设强有力的推动者。
4.2科学设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丰富企业文化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目标明确了之后,才能在一定时期内围绕目标开展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2个系统。企业内部主要是调整好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序进行。企业外部主要是调整好与客户的关系,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搜集反馈市场信息,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还需要考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与定位等。
4.3坚持以人为本,让员工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
离开了广大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建设企业文化,要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让其真正成为企业文化的设计师。广大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通过广大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寻求大家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让大家结合自身工作,讨论懂得企业为什么要确立这些理念,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这些理念,通过日积月累的修炼,这些理念就会成为企业的核心文化,得到企业员工的广泛认同,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
4.4融合中西文化精髓,不断创新企业文化
建设企业文化,应该放眼世界,在立足本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文化,将本国与世界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融合起来,创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也必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不断改进和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制度、精神内涵,使其始终引领和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结论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努力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要在遵循各个企业共同的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突出自身的特点;优良的企业文化传统是企业巨大的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同时企业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既要避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又要避免对过去的文化传统全盘否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必须长抓不放,不能急功近利,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和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科学管理结合起来,使硬要素和软要素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上下共同努力,形成整体合力,共同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发展.
第五篇: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
刘茂长
〔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意识、市场意识,进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东西方文化互融互补的整合创新,创建一种既具民族性、传统性,又具国际性、现代性的中国企业文化。它必须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企业文化的构建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和前提。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则无所谓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民族性与国际性;现代意识;市场意识;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01)01-0013-06
一、企业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近几年来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何谓中国企业文化,对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但就其内涵而言,它应当包括: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现代文明的精华,三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与伦理关系,这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企业文化。由此不难看出,所谓中国企业文化,它的重要特征是既具民族性、国际性更具现实性。从民族性而言,它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国际性而言,随着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文化自然也随之而融入国际企业文化之中。现实性是针对不同的企业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更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如中国一汽提出的“领导要有正气,职工要有志气,产品要有名气”,大连一家企业提出的“四个为本”的企业文化,即以产品为本,以质量为本,以人为本,以人的精神为本。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个性,也是现实性,当然这种现实性又与传统性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关系。不难看出,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厂房、产品和服务等制度和物质因素的集合。企业文化可分为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三个层次。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是呈观念形态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体现为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和企业风气等;企业的制度层是呈行为形态的员工的工作方式、社交方式和处事方式等,具体包括企业的各类管理制度、企业习惯等;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主要表现为企业形象,具体包括产品设计、企业外貌、企业公共关系用品、员工服饰等,从物质文化中可以折射出企业精神层和制度层文化的内容。企业文化的这种基本的内涵决定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初步创新、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其复杂性则体现为文化的形成受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环境、倡导者能力、员工素质、文化传统和企业现实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是这些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群体学习和创新的结果。特别是中国企业文化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要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构建新的企业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根系深厚,博大精深。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头,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愈大。”应当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将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归结为“重在治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任”,将兵家的管理思想精髓概括为“深谋远虑、雄才大略、随机应变、速战速决”。一个是管理思想,它与现代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主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原则要求是十分吻合的;一个是兵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同样是极为吻合的。
1所以我们说中国企业文化是一个既具民族性又具国际性的亚文化,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互融性正是它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企业文化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意识
有关人治与法治问题,中国重人治而轻法治,这里就存在由人治向法治转化的问题。美国学者吉特霍夫斯泰特在1980年曾经给出了著名的描述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权力距离(承认社会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等分配的范围,可以理解为职工和管理者的社会距离)、不确定性避免(用于描述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通过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避免偏激观点和行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男性化倾向(用于描述男性价值观,如自信、获得物质和金钱、不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等,在社会中占优势程度)。中国企业文化最明显的特征是官本位制,如省、地、市级企业,由此相应的当然是按此级别实施其相应的权力,并由此体现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体现这四个维度的企业文化也是由官本位导演出来的,企业领导者也是和官本位相应的,四个维度的民族文化随着中国企业的改制转轨也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并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融入现代意识与市场意识对所述四个维度正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中国企业文化而言,重要的是创新,但是何谓创新呢?这是当前一个最热门话题。创新与继承之间,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关系,创新更多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一般说来也就没有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关键是应在继承基础上,在“新”字上下功夫,而难就难在“新”字上,所以创新者重要的是要从企业的民族性与国际性和现实性三维整合基础上构建新的企业文化,要在个性上下功夫。如笔者所接触的一家企业,它以和合为核心,伦理文化、法理文化、民主文化互融性构建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了“追求利润、但不惟利是图;勇于竞争,但不伤天害理;等价交换,但不斤斤计较”的为商原则;并提出“功高不自傲,权重不谋私,求名不虚荣,牟利不忘本,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沉沦,贫贱不移志,富贵不荒淫”,它的公关理念是“先交朋友后作生意,边作生意,边交朋友,做回生意交一批朋友”等。这些都是从不同的企业的现实性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而这种理念,当然也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它既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现代文化的继承。所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基础,而创新是关键。当然也有的说综合就是创新,但是综合基础上也要有不同于原来的并确有新的功能与其独特之处者才能称之为创新。现在人们对于何谓创新,首先在概念上就比较混乱,因此对创新要有严格的认定和科学的内涵。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创新与发明的关系,创新与发明更有它深刻的内在联系,发明者当然也是创新者,但是创新者不一定就是发明者,所以创新与发明之间同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如要从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整合、创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应当说也是个重要的创新,这就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应当说文明与文化是一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文明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后者更多的与文化相联系。西方的商品进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它们的物质文明,但是同样也体现西方的精神文明,体现西方的文化内涵。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西方的现代文明必然进入中国市场,进入中国的家庭,由此而来的是中国人和中国家庭的国际化程度的进程逐渐增强。面对如此加速的国际化进程,它对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自然也就极为重要,而我们的企业文化应既体现西方的现代文明,更要体现传统文明的民族性。所以一个民族性,一个现代性,构成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关键是它们在互融与互补过程中应实现创新的整合。何谓创新基础上的整合呢?西方的工业文明引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播下了工业文明的种子,而我国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基础,所以如何体现我国的传统工业与现代工业文明的整合呢?虽然,旧中国也有一些民族工业,但那更多的是一些手工业性质的民族工业,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从严格意义上讲,应当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引进的,特别是体现现代文明的大工业如汽车业,家电业等,我国过去基本上是空白。既然是在一个空白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它又如何体现我国的民族性呢?如何体现创新呢?笔者理解更多的应在企业的理念和企业管理思想上体现我国传统文明,而在产品上更多的则应在适应我国的民族文化和消费需求特点,同时也反映我国传统文明的商品上体现。当然,任何国家的工业文明从严格意义上讲,都没有纯民族化的工业,相反越具现代化的现代文明,越具国际化,这应当说是一个规律。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现代文明,它更多的是一个国际化的特征,所以现代化与国际化是一个互为中介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当然也是一个国际化的进程。它又提出一个国产化、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从文化理念上国产化、民族化,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自强与自立的精神,并且在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创新与发展独具民族性的现代文明。正如同样是体现现代文明的汽车业,美国的、日本的、德国的各具不同特点,有的是安全性强,有的是大气污染小,有的是节油性好等,一句话,它既具国际性、现代性,同样也具民族性。由此可见,国际化与现代化可以是共性,唯有民族性才具个性,关键要在民族性上下功夫,在个性上培育优势企业与优势产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是要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技术,更要在吸收的过程中创新,在民族性上培育特色经济,并以此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当前最重要的是质量、价格、成本、安全性、民族性。难的是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既要有共性更要有个性。实际上共性更多的是国际性,而个性更多的是民族性。国际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既体现物质文明也体现精神文明,其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个性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我国有些传统工业如纺织业、印染业,还有民间工艺业等,确曾在世界文明史上有过自己独特的优势,有过光辉的历史,但是随着现代西方的新型工业品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传统手工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而逐步衰落。现在的问题是重振雄风,注入现代文明,如工业化高科技重创辉煌的问题,它的民族性、传统性、个性与现代性、国际性关系更突出,因而也更具竞争优势,前者是引入西方的工业文明产品注入中国传统文化,使它既具鲜明的现代文明,又具民族性、传统性。而后者则在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工业中,注入西方的现代文明,以焕发其青春与活力,使它更具民族性和现代性特色,更具竞争优势。所以面对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的态势,它不仅体现商品自身的优势诸如商品的质量、价格、成本、品牌等,而且还体现它的国际性与现代性,更体现它的民族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商品的外观上对体现它的审美价值,重要的是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整合需求程度。还有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以特色资源的开发构建特色经济,它同样也有一个传统与现代文明在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构建特色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更加关注的一个问题。何谓特色资源呢?所谓特色资源就是别人没有而我独有的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资源,按市场律差的规律看来,就是具有特色资源而又易于被市场有效配置并产生巨大规模经济效益者,也可称之为市场先律区。按此要求考虑的特色资源在四川省就有独特的再生水能资源和中草药资源,而后者不仅具备巨大的开发前景,而且更具独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它也是东方文明的一个极有特色的产业。现在关键是要在注入现代文明实现东西方文明互补互融的过程中,构建西部特色经济,亦称之为绿色经济。
三、企业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
从广义的文化与制度的关系看,文化可以表现为一种制度,而制度本身就包含在文化的内涵之中。一种制度的产生必然有其文化背景,而一种制度的确立本身对文化的形成、变革和发展具有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文化,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而,现阶段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
现代企业制度是由市场经济的主体构成,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要逐渐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和企业宗旨等体现出来,并进一步转化为企业形象。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发挥现代企业制度对
企业发展的作用,同样也需要培育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忽视了这种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的培育,就无法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应有的制度效应,甚至于无法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样要培育与此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而现代企业制度,严格地讲,更多的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国际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它又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构建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它同样既具国际性又具民族性,与此相应的企业文化同样既具国际性,又具民族性,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如何体现其国际性与民族性的整合,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与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一个是现代大工业,更多的是国有企业,它们正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之中,它更多的是具国际性;另一个是以家族为基础构建的民营企业,它也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但它更多的体现家族性和民族性,而且更多的是它的家族性,在民营企业规模还不大之时,家族性的矛盾还不显著,但是一经它的企业规模扩大之时,家族性的矛盾也就日趋尖锐,凡是注意到了按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的家族企业,它的发展就快,反之,不仅得不到发展而且由此破产者甚多。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有一个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问题,因而也就有一个与此相应的企业文化的构建问题。当然作为在家族企业基础上构建的现代企业制度,更多的具有民族性企业文化,但是它也必须注入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文明,否则,它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与民族性、家族性、地域性文化之间的互融性以及它们之间矛盾的冲突性关系如何整合。特别是我国的地域文化的差异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北方与南方的文化就明显不同。比如从方位感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北方人是以人在宇宙中的座标定位的,而南方则是以人为中心定位的,所以北方人的方位感是按东、西、南、北定位的,而南方人则是以人自身所处的位置定位的,所以外地人问路,它给的是左与右,前与后的概念,而北方人则是东西南北的概念。这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同样会影响企业文化的构建。
四、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
一种意见认为,华夏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个人主义,由于中国数千年小农经济的影响,“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个人奋斗观念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企业都不容易做大,在国外的华人企业也往往是小本经营。稍微放大一些看,个人主义就变成了家族主义。再放大一些看,亲朋好友圈子也算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国外称之为关系文化。
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企业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主义。在这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误解,比如,把“小团体主义”看成是集体主义。例如,国外的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查就认为,中国企业的文化属于一种集体主义。
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企业是国家主义。其根据是中国企业提倡爱国主义,这种国家至上的观念属于某种政治集体主义。国家主义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民族集体主义。
关于中国企业文化究竟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从不同的角度看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美国人认为中国企业是集体主义,因为中国人讲人情、注重家族等;而日本人则认为,中国人太个人主义了,就是说,中国人自私自利,没有合作意识。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呢?有的认为中国文化处于美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属于集体主义,与日本人相比,则属于个人主义。
至于国家主义的影响,也是需要重新认识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营企业没有自主权,那时的主导观念是国家本位论;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成了独立的经济实体,这时要提倡的是企业本位论。如果我们把企业的利益称为小团体利益的话;那么,国家利益就是大团体利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建设企业文化就要突出和尊重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文化必须结合企业收益来进行,离开企业收益,就谈不上企业文化。说到民族正气,没有经济的发展,所谓的民族正气也不过是一句空话。
现在看来,中国企业并没有多少集体主义的东西,而是处于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夹击之中”。因此长期以来全国一盘棋的倡导与现实是比较脱节的。企业在跟随注重国家利益的倡导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骨子里的小农经济意识深厚的个人。这样,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两极的强化成为弱化中国企业文化集体主义的重要因素。一些人怀疑,中国企业文化究竟有多少实际的空间?
五、中国企业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
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中,必须借鉴和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因为在外国的企业文化中,有许多观念和行为准则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具有许多共性,不因为国度的不同而不去遵循。其次,在外国企业文化中,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优秀的东西。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经营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其结果,必然会出现跨文化。这种跨文化,有时表现为相互的融合,有时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冲突。要保证经济的交往与合作顺利进行,就要求跨文化之间,主要在东西文化之间,加强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融合,减少相互磨擦和相互冲突。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背景的差异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对于外来的文化又必须经过筛选,经过改造,实现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而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作为观念形态的企业文化,更是因国度、地域、时间、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外来文化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具有强大的同化力。这种文化使外来文化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也可能变得更完美,也可能发生多种扭曲,但是这种异化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六、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主题。体现这三大主题的新经济运动改变了全球市场态势,改变了企业竞争的环境,也改变了企业竞争的规则。这些变化并不只是关系到高科技产业的特有现象,而是涉及到一切新老企业。很明显,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几乎无力影响这种趋势,也不可能长期将自身孤立于这种趋势之外,这也促使现代企业必须进行经营管理思维转换和战略调整,以确保竞争优势。不难发现,无论是基本的价值观念,还是具体的行为准则,新时代企业文化都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工业经济中传统企业文化模式。
例如,新时代企业文化可能呈现以下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速度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环境的急速变化,需要企业抢先发现最终消费者以及建立企业员工的快速反应机制;二是更加强调创新。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生产规模或成本的重要性下降,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企业资源;三是需要培育学习文化。企业知识化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靠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四是提倡文化融合。新时代中竞争的内涵已发生变化,竞争中合作,必须不断融合多元文化。多元优于一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五是生态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时代需要企业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要求创新生态文化。
七、企业文化与企业家
一般说来,企业家与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家与企业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企业家的品格是企业文化的品牌等。但是通过深入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先有企业家后有企业文化,因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企业文化不过是企业家经营理念、运作规范以及经营活动的一种沉淀;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示范者,企业家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做到。还有人认为,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推动者,他们甚至把企业说成是旗手文化或者说是强人文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先有企业文化后才有企业家。其主要根据是,在美国生存延续超过100年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有着自身的企业价值观,其根本特点是同时注重个人、企业与社会利益。人们并不一定记得IBM、可口可乐或通用汽车这些常年不败的企业老总是谁,但是人们却很容易理解和记得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特色。
更多的人则认为应跳出“鸡与蛋”的小框框,从更大的范围来审视这一现象。这样人们所得到的结论就是,完全没有必要回答鸡与蛋何者为先的问题,而应注意鸡生蛋与蛋生鸡能够长此以往的条件,注意这种得以维持不断繁衍的现象的环境。企业家的出现与成长既要靠自身的努力,更要靠外部的条件。所谓自身的努力是指自身的修炼,现在一些企业经营者常说的凭觉悟在工作,可能也包含了这方面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无奈。但是,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作用。企业家需要培育和教育,更需要激励与约束。
总之,企业家个人素质是前提,机制是根本。机制比资金重要,比市场重要,比人才重要,比文化重要。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就没有企业家和企业文化。我们不可离开企业制度基础空谈企业文化,那等于在沙滩上建造楼阁。企业文化不应该是空穴来风的思想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