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识管理过程中的规划研究
知识管理过程中的规划研究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正在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资源,可以说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从外延角度来看,智力资本管理、组织设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文化建设构成了企业的全流程管理;而从内涵角度来看,知识的基础管理、知识管理的执行环节以及知识管理与人、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的关系,是其内涵研究中最主要的方面。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也开始放长眼光,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来应对竞争。而国内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需要对获取利润的最终源头,即组织的核心知识加强管理。但是,这些企业往往发现真正需要知识时,往往很难找到,回头反思,发现以前大家可能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管理规划,但对于知识本身的规划却往往有些忽略。所谓知识规划,即在实施知识管理时,首先必须对我们管理的对象要进行分析和规划,要知道我们需要关注的知识是什么,要知道我们何时关注它们,同时要知道我们需要采取怎样(How)的措施来管理这些知识。
二、知识规划方法介绍
按照目前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模式的不同,将知识规划的方法分为战略级知识规划方法、流程级知识规划方法和岗位级知识规划方法。
战略级知识规划:企业高层重视,自上而下的推动,他们对知识管理的关注点更多是强调知识、能力和企业战略的承接。
流程级知识规划:业务部门重视或主导,或有业务推动能力的CIO主导,他们在知识管理方面强调通过知识梳理优化流程,使知识的沉淀、分享和流程执行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岗位级知识规划:业务部门重视或主导,或企业的HR部门来主导,他们在知识管理方面强调对核心岗位能力/知识模型的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核心岗位知识沉淀和能力发展体系。
(一)找准企业项目管理阶段需要的知识领域
企业中包含的知识基本都是分算、无序的。企业应当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这要结合企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企业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整理出企业的一阶知识,然后通过一阶知识,企业里的员工都能最快定位所需要的知识。由于知识本身的复杂性,其分类维度非常多,可以按照业务的运作模式、知识的类型、部门、行业、地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Offering/Service等进行分类。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是指作为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与掌握的重要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九个方面: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采购管理和项目集成管理。
(二)找到涉及发展战略的关键知识领域
分析上述知识领域,根据对当前影响和未来影响建立二维分析矩阵,找出关键的知识领域。项目管理的关键知识领域是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管理。
(三)对关键知识进行PCD分析
将选出的关键知识按照掌握度、编码度、扩散度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度是组织对该知识的最高掌握水平,一个企业高手的技能不一定被企业所有人知道,但这一两个高手可能决定了企业在该知识领域内的水平。扩散度是指组织需要应用该知识的人中大多数人对该知识的掌握水平,它反映了知识传播与扩散的程度。编码度是用来衡量知识显性化的程度,知识的显性化是指对平时的经验、感受、领悟等进行总结和归纳,总结和归纳的结果通过文字、音像、等形式记载下来的过程。
企业需要组织中高管理层及骨干员工,一起通过研讨、问卷等形式对筛选出的关键知识进行打分评估,看看企业目前及未来需要的各个关键知识的掌握度P、编码度C、扩散度D的分别得分情况。做完PCD分析后,就得知项目管理的这些关键知识领域的状况。而通过“知识运转”, 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知识的掌握度、扩散度和编码度。知识共享指知识能够为更多组织成员所学习和应用的过程,知识学习和应用即吸收组织内的隐性和显性知识应用于工作实践从而创造价值,与共享环节一起改善知识扩散度。
(四)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建议
企业关于知识提升的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六个活动:第一,引进专业的信息情报和行业分析人才;第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外部分析方法的培训;第三,充分利用目前的C&C平台共享外部分析信息和数据;第四,建立专门的竞争情报系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外部分析方法的培训;第五,形成企业自身进行外部分析的方法;第六,收集重点关注的外部信息等。
三、结论
知识在整个知识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知识管理是以战略为引、以流程为纲、以知识为体、以系统为用。只有充分做好知识规划,才能使知识管理不脱离实际目标,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知识规划归纳出用户最需要获得的知识,并对各种知识的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其关键在于梳理出来的知识如何提升其掌握度、扩散度和编码度,为OLAP和数据挖掘工具的开发和设置提供依据,进而为实施知识管理和商业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岱素.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9,(8).[2]宣士艳.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门户[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9,(Z2).[3]黄建农.知识管理的目标与策略[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
第二篇: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规划管理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规划管理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规划管理主要体现在:开发项目的选址定点审批,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规划设计条件,规划方案及初步设计审批以及核发《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方面。
1、开发项目选址、定点审批阶段。开发商首先须持计委批准立项文件、开发建设单位或其
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的函件、工程情况简要说明和选址要求、拟建方案、开发项目意向位置的1/2000或1/500地形图及其他相关材料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开发项目选址、定点申请,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向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等发征询意见表。开发商请有关部门填好征询意见表后,持该征询意见表、征地和安置补偿方案及经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盖章的征地协议、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批准的总平面布置图或建设用地图,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下发《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
2、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开发商持城市计划部门批准征用土地的计划任务、市政
府批准征用农田的文件(使用城市国有土地时,需持城市土地管理部门的拆迁安置意见)、1/2000或1/500的地形图、《选址规划意见通知书》、要求取得的有关协议与函件及其他相关资料,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主要规定了用地性质、位置和界限。
3、规划设计条件审批阶段。开发商需持城市及化管理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开发商对拟建
项目的说明、拟建方案示意图、地形图(单位建筑1/500,居住区1/2000,其中一份划出用地范围)和设计单位提供的控制性规划方案及其他相关资料,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核后,下达《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及用地红线图。《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主要规定了征地面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控制高度和停车位个数等。
4、设计方案审批阶段。开发商应首先委托有规划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完成不少于2个方案
设计,然后持设计方案报审表、项目各设计方案总平面图(单位建筑1/500、居住区1/2000,其中一份划出用地范围)、各层平立剖面图、街景立面图等(1/100或1/200)、方案说明书及其他相关资料,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设计方案审批申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接此申请后协同其他有关单位,审查该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并提出修改或调整意见。之后,开发商根据审查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再报城市管理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签发《规划设计方案审批通知书》。
5、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开发商需持由城市建设主管部门下发的施工任务批准文
件、工程施工图纸、工程档案保证金证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和要求取得的有关协议(如使用水、电、煤气、热力的等的协议),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接此申请后,将负责主持召开市政配合会,组织有关单位进行综合图会签等工作。最后签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6、竣工验收阶段。开发项目竣工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将参与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以检
查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关规划要求设施是否得到遵守,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否以同期建设完毕。
第三篇: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知识管理策略研究2007-02-10 16:46:40
□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赵永光
内容摘要: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途径。知识管理就是要使组织最大限度地拥有、扩散和交流知识、高效率地利用知识,使知识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力。知识管理要注重培养知识创新和转化的人才,保护组织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关键词: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 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长时期忽视知识管
理,产生了三方面不良后果:大量无形知识资产白白流失。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知识产权,通过人员流动跳槽而白白流失;大量资源投人到互不联系的知识研究领域,这也是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许多知识研究没有系统性,没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本身没有可应用性,根本无法转化。这是我国知识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脱节,忽视人才与知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不能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在宏观上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又存在大量人才积压,没有很好发挥作用。上述三方面问题在国有企业尤其严重。因此,加强知识管理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切实重视知识管理。
确立知识资产价值观
国有企业,甚至包括一些非国有企业在内,对知识资产的认识程度非常低,过度重视“硬件”资产,严重忽视知识资
产。这一点无论从企业投入结构来看,还是从企业利益分配结构来看,都是十分明显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树立知识资产的观念,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任何优势,只能出卖劳动力,获取一些就业和工资收入而已。因此,在我国普及知识管理的知识,树立知识资产的价值观,是加速创新的基础。增强创新能力是知识资产的归属,认识无形资产的价值还不够,还要增强知识资产转化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构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环境
知识的载体包括两种,各种软硬设备和信息知识资料和掌握了知识的人才。前者是显性化或可编码知识的载体,后者是显性化和隐性知识的双重动态载体。人才个体作为隐性知识的载体是创新的最活跃的要素,是知识创造的巨大源泉。因此,培养、引入和留住人才,并创造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知识管理战略的
重要一环。但是,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并不是个体知识资源的简单集合。一个灵活机动的创新组织必须具备在组织内部传播知识的能力,使个体知识能够为整个组织所共享,才能形成组织的整体优势,保持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组织应该促使知识在内部扩散。
个体知识的隐性特征和私有性阻碍着知识的转化和传播。隐性知识是一系列关于个人信仰和个人价值方面的东西,具有思想继承性和知识从浅到深的纵向联系,即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员愿意将其知识传授给他人,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存在着差别,隐性知识也远不如显性知识那样容易被第三者获取。作为组织,必须有目的地对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使更多人掌握少数人具备的隐性知识。个体隐性知识扩散必须克服三个障碍:信息和隐性知识的拥有是某种特权和优势的象征,而与其他人共享会使隐性知识拥有者丧失在组织内部的竞争优势,因此,具有隐性
知识的个体可能不愿意扩散他的知识;与第一相反,其他人可能因缺乏信息,认识不到作为无形资产的隐性知识的真正价值,从而不愿意投入精力或资本去争取那些虽然十分重要,但自己没有认识到其价值的知识;作为知识的接受方可能会在没有给付的情况下获得相关知识信息,这将进一步促使具有隐性知识积累的个体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可见,作为一个组织,为了促使组织内部个体隐性知识在内部的传播,应该采取一系列长期战略,克服将隐性资产有形化存在的困难。方法之一是建立一个大家对内部知识共享共有的环境。例如,让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任务设计;工作人员在不同部门轮流工作,执行不同的任务,这将有利于一个部门人员的经验与知识传播到其他部门,提高组织内部知识传播的效果;其次是对拥有核心隐性知识的人给予最高的承认,这种承认既有物质方面的,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尤其要使具有隐性知识的人感觉到,将
自己的知识传播给适当的人,是自己的责任。
营造知识创新的文化氛围
创新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环境来讲,政府应该创造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氛围。在价值认同上,在分配机制上,在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上,都要向创新倾斜。作为一个组织,应特别注意营造一种具有下列特点的内部环境:在组织的所有层面上建立获取、创造、积累、保护、探索知识的机制。在这方面,建立一种组织知识评估机制,对知识对组织业绩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人才的贡献给予合理的回报。这是最重要的创新环境,表明一个组织对知识的认知水平。鼓励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使每个员工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对充分发挥每个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确实很重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得到成员的充分认可,组织成员才会
有归属感,主人感,才能为组织的发展毫无保留地奉献聪明才智。建立良好的交流条件,使员工之间能够具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加深相互理解的程度。这方面我国与国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员工在组织内的交流机会很少。缺乏交流场所和交流气氛,是国内各种组织的弊病。我们更加重视政治学习,轻视员工对组织内部事务的讨论。在一个非民主的氛围下,决策的完全不透明性使得成员难以对组织表现出忠诚,知识和信息扩散必然缺乏基础。
经常让员工分析组织内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别要使员工理解本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差别,认同组织的管理。这是建立组织隐性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培育和产生知识专门人才的组织应是充满关爱的组织,它应能激发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具有获取知识的途径,能够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发生错误与失败。这是营造一种值得信任、有同情心热心帮助的组织文化所必须的。过去企
业管理强调科学管理,将对人的管理,看成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机器部件。这种管理在一定时期内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但它抹煞了人的主动创造性和能动性。后来的行为科学注意到人的需要与行为的层次性,并据此开发了管理的新理论,改变了科学管理的死板性。但是到了知识经济阶段,人们的情感需要日益上升,知识创新具有相当的情感成分,因此,知识管理需要更多的情感管理和交流,情商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词汇,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建立高素质知识管理专家队伍
培养知识管理的专家队伍,尽快研究知识管理的系统理论与方法,是我国的当务之急。应该像对待传统产业中的技术管理一样,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创新型组织应该建立知识管理机构,至少是扩大技术管理机构,设立知识主管职位,负责知识资产的管理。知识管理人员的职责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考察和研究组织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分析哪些
知识已经存在于组织内部,哪些知识组织内没有但可以从组织外获得,哪些知识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才能获得;对已经有的知识,应该分类理清是谁、在哪里、什么时间发明的,它是如何保持下来和进一步创新的。这是寻求知识发展规律的基础,是加快知识发展必经途径;严格控制信息和知识外流,并对形成组织竞争优势的知识通过专利或内部严格的保密措施等加以保护。尤其要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核心人才外流,因为人才外流是组织隐性知识外流最主要的渠道;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对知识创新人员,尤其是关系到组织核心隐性技术的人员的招聘、选择、培训、工作评价和制定分配政策等工作时,要有知识管理人员参与评估和考察;为组织各部门之间建立知识沟通与传播渠道,负责内部通讯设施和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使用。在这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人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他们自身也要提高知识素质,拓宽知识领域。也许他们并不需要
在各领域内都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但需要知道每个领域的核心知识是什么;规划和实施组织知识库,决定组织内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知识管理对于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国外也只有少数大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设立了知识主管机构或知识主管人员。因此,加快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我国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一条途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h•达文波特等.营运知识━━工商企业的知识管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芮明杰.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四篇: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过程中风险管理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过程中风险管理研
究
杨云云
2012-8-21 9:54:53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3期
摘 要:深入分析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商业化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词: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风险管理
一、引言
2008年12月16日,根据国务院决定,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国开行)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商业化转型之后,国开行正面临着债信瓶颈和巨额本息偿还的压力。深入分析国开行在转型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论是立法滞后、信息不对称、改制所带来的效益损失,还是投融资业务决策、内部结构管理控制等源于制度性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转型中的国开行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是不当的制度安排和合适制度的缺失。
二、国家开发银行在商业化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机构设置的结构性风险
1.分支机构层次少
国开行在商业化改革前其制度约束即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积极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进行信贷支持,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的非营利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组织。所以国开行最初的体制框架是以财政融资的观念为主导,由部门制定项目,政府机构摊派发债,贷款委托商业银行进行管理,不需要有商业化经营机构和过多的分支机构,实行总分行制。而改制后,其两级化的总分行结构对市场化竞争和业务扩展是不利的,势必会影响自身潜在的经济效益。
2.专业人力资源不足
转型中的国开行是从带有浓重行政色彩气氛中走出的,由政府指派项目投向任务,国家财政信用担保融资,专业的商业化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人才较少,国开行工作人员并非是为适应商业化经营管理模式而存在的。面临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引进,员工工作理念是否能与时俱进地转变,能否及时引进专业技术性人才最终决定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自身组织机构设置。
(二)功能定位风险
现在国开行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功能,主要通过开展中长期信贷与投资等金融业务,为国民经济重大中长期发展战略服务,贯彻宏观经济政策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但是,国开行已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一定程度上具备一般商业银行的性质和功能。因此,国开行面临着社会利益和自身企业利益的双面利益权衡不当的风险。
(三)投融资业务经营风险
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大,国开行在运行中深层次矛盾日益暴露,其对贷款的投向和风险的关注从依靠政府转变为依靠市场,从关注担保人转向第一借款人,这些都需要一定的风险预警体系来评估和防御,而这些体系性机构设施也正是刚步人市场化运作的国开行过去在政府的笼罩下所一直忽视的。
(四)法制环境风险
国开行一方面肩负着社会使命,出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去支持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介入或无力介入的领域,国开行部分贷款因有国家机关等不具备保证人资格的担保而处于贷款保证缺乏合法性和不确定状态。另一方面,国开行已是股份制金融企业,本应按商业银行法来管理,但其仍担负着社会性政策性责任,既不能按照传统政策性银行的法规管理,也不能按照传统商业银行的法规管理,缺少适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三、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一)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等部门的关系。首先应建立董事会制度,董事的人员应由出资人来决定。另外要适当地引入独立董事制度,通过他们中立而专业的视角来分析银行的状况以及制定发展规划。要进一步明确监事会的作用:并且赋予其更大的权利。笔者认为,可以给予国开行监事会对于一定级别人员处罚的权利,如经济方面的处罚或在将来人员晋升过程中监事会的意见要在晋升的考查分数中占一定比例,这样可以更好地履行监事的义务。国开行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一方面把主要风险指标、经营性亏损控制指标等与银行管理、营业人员的收入状况、业绩考核等挂钩,形成外部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引进职业经理人,依据自身市场拓展需求引进专业性人才;在内部管理上健全风险控制设施,建立严格的审贷分离制度,规范贷款程序,落实贷款责任以抑制投资业务风险发生。
从人员激励角度来看,国开行可以向商业性金融机构看齐,奖励以实际取得的业绩为标准,不同业务部门的效益可在宏观上作出比较。在部门内部可以根据个人完成的实际业务量进行分配,用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了使银行的发展与实际社会发展相匹配,员工的思想以及实际知识储备应当时刻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定期对人员按照实际岗位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同时可以与世界同类银行开展经验交流,在经营模式、风险评估、业务开展等方面进行沟通,以达到增强银行竞争力的目的。
(二)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任何的金融机构都十分关注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安全性作为底线标准,只有保证安全才能使机构得以存在,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1.解决资产负债缺口。由于国开行资金在筹集和使用方面周期比较长,所以在资产负债筹措方面应当兼顾两者之间使用的配合性。其次,应当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的研究,要时刻关注经济总量,地区经济状况,价格指数的变化以及预测利率变化的可能性。特别是利率的变化程度和方向问题是影响的关键。在一般的情况下,应当将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平,以确保在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净利率影响为零,使得敞口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2.增加资金的来源渠道。从债券发行方面看,国开行已经改变了过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向商业性金融机构摊派债券的做法,改为更为合理的招标形式确定发行,这也就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债券在银行同业市场的流通也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但是,在保证其他金融机构认购的同时,要扩宽资金来源,可以考虑利用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渠道的资金。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现在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可以增加对于长期固定收益类基金品种的投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股市泡沫的形成,而且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还可以利用海外市场,在有充足外汇保证的情况下,加强外币债券的发行,也为其他企业筹资开拓渠道。
3.改善贷款方式
利用组织增信这种措施发放贷款,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贷款发放过程中信用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系统性风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做法并结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德国间接融资形式可以为我国所用,其基本做法是:地区金融机构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建立合作代理制度,当地属于国家扶持的项目或中小企业有融资需要的时候先向当地金融机构发出申请,当地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属性、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方面进行审核,然后将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报送德国复兴开发银行,银行进行复审,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与当地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当地金融机构与当地企业再签订贷款合同。在我国开展这种形式的贷款可行性也是比较强的,现今地区性小的金融组织发展迅速,他们对当地中小企业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增加他们的中长期贷款的数量,为他们增加收入,促进当地市场的发展。
(三)适度丰富业务,加快银行发展
相对于国外开发银行的业务开展,我国国开行现有业务中绝大部分都是中长期贷款业务,风险是相对比较集中的。所以在稳定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经营方式改变贷款的单一渠道。在这里可以学习日本开发银行的很多做法,比如与地区银行或金融机构合作以建立基金的形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扶持企业的发展。在很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当地已经有同类型发展完善的企业,政策性银行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咨询业务将小企业通过兼并的形式并入大的企业,发挥相互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企业的发展。国开行可以利用自己在国际方面的优势,发布中国内地的信息,吸引国外的政策性资金投资中国,国开行可以在中间作为转贷行,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同时可以将企业向国外市场推广,拓宽市场范围,增强企业的活力。也可以借鉴德国复兴开发银行在中小企业中的资产证券化方法给予企业金融支持。另外,虽然国开行在债券领域有所开拓,但仍可以继续扩大业务范围。
(四)完善立法体系,明确依法经营
商业化转型中的国开行是处在经济转轨和政府转型的双转轨大环境中,需要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型政府。首先要由政府制定适合改革中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法律法规,从制度上约束银行经济行为,维护金融经济秩序,促进国开行的健康发展。我国应当迅速出台《国家开发银行法》,这部法律应当包括:国开行的性质、归属以及地位;国开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的界定;国开行的治理结构以及组织形式;配合国开行的归属,明确资本金的来源和融资的途径;规定国开行的风险管理,出现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明确国开行的相应职责等。
(五)提高金融监管效率
金融监管部门要对国开行进行依法监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条例,对国开行能否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贷款投向是否合理、内控制度能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贷款期限结构和资金来源结构是否匹配、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国际标准等内容进行监管。其次,要不断完善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监管手段现代化,提高监管效率。根据改革过程中国开行的业务特点,开发专门的监管信息系统,将该系统与国开行的风险预警系统连接起来,能够对相关业务指标进行查询和分析,实现预警指标数据采集、汇总、加工、传递的电子化、网络化,使监管工作程序化,提高监管工作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再次,金融监管部门要利用外部审计单位的审计信息和结论,客观地对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水平、风险管理状况、内部治理结构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冯雪,姜尚。国开行转型后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建议——基于全球经济下滑背景的思考[EB/OL].中国金融,2009-06-25
[3]曹巧会,刘全文。对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5)
[4]瞿强。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若干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5]周宇。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国家开发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宋清华,夏韬。国外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及其借鉴[J]当代经济,2010,(3)
第五篇:规划过程中专家论证和民主评议
学校发展规划专家论证
一、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使所有的学生获得主动健康地发展;办学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依靠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多元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多元自主发展,核心是坚持学生、教师、学校的多元自主发展以及三者的有机统一。
建设和谐学校:强调学校教职工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学校发展与外部社会的和谐等,通过把握办学中各种关系的规律,促进办学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达到建设和谐学校、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从而体现我校的核心价值观:关爱、尊重、服务、负责。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在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上,把办学效益的提高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以质量带效益,以效益促质量,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共同提高。
第一阶段:在稳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前提下,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学校发展的重新定位和制度重构,全面审视、构建学生自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发展机制。第二阶段: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水平,使学生的学业成绩继续提高。
第三阶段:全面达成学校发展目标,使学校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不断扩大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持续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教师文化建设,用“名校文化”凝聚教师队伍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英才教师的精神
3.推进“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4.完善机制、建设体系、强化制度,加强以岗位学习为主的教师校本培训。
5.继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学习6.推动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校本教学研究 7.实施“名师工程”,重点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8.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课型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基本技能
(三)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德育实施体系
1.围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学校日常行为管理转化为德育养成管理,重视道德的养成性,建设道德养成系统。
2.针对家庭、学生的现状,继续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3.继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开辟学生德育基地,加强校外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人生体验和感悟。
4.加强德育校本教材建设,建立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体验形成情感反思,增强德育有效性。
5.充分发挥学校网络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个案研究,加强对全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心理学知识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
6.完善与时代相适应的德育评价体系,完善德育控制系统。
(四)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提升学校知名度 1.利用县教育网宣传我校的日常工作业绩
2.可以利用新闻视频宣传我校的工作动态、办学理念、精品活动等
3.充分调动教师及学生、家长来宣传我校,让社会各界相信我们有能力创办政府信任、学术认可、学生和家长满意的学校。
4.利用我校网站通过国际互联网宣传我校办学理念、工作业绩、精品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等。
(五)抓教育资源开发,实施“教学现代化建设工程” 1.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建设数字化的校园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施“网络班班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数字化校园”三步走战略。建成全校多媒体教学与制作平台,实现多媒体教育与制作网络化,建设数字化校园。
3.全方位、多渠道培训一支信息化的师资队伍。
4.利用校外的资源,逐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机制。
三、部分专家的建议
1.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学校定位十分重要,他们影响到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要重点研究。
2.重视对学生校本培养目标的研究。
3.学校发展目标要可比、可测,做到指标化、定量化。4.关注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如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程的研究、实施和开发能力的提高;强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形成;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教研组与学科梯队的建设等,要重点思考。
学校发展规划民主评议
1.张刚林:真正提高对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懈怠思想。要清醒地认识到“危险可能就在身边”。对于此项工作,必须“从全局着眼,从细处着手”,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衡量的标准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张彪:大力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应当作为学校管理的一条主线,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不为应付检查,真正把此项工作抓实抓好。为此,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3.马真真:标本兼治,坚持采取措施优化学校卫生环境和加强对师生的卫生安全教育“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才能确保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步入良性轨道。4.鲁翠翠:培养大局意识,树立集体观念。学校发展,人人有责。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单位,需要人人献出一点爱,才能组建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才能真正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人心一旦涣散,学校怎能正常运转哪?怎能做到“异口同声”哪?所以,学校作为教育职能部门,容不得个人“英雄主义”,容不得自私自利之心,否则,何以学高为人师,德高为人范?为了帮助一些“自私”的人转化,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一些教师的“过火”行为,逐步培养每位教师的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只有这样,才会“水涨船高”。大家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学校才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5.吴桂芳: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学校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团支部、总务处、政教处等相关科室部门。如能把这些职能部门协调统筹起来,那么学校的整体工作就基本上“盘活”了,“人心齐,泰山移”,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对于一些工作安排要慎之又慎,特别是一些交叉工作,处理好了,皆大欢喜,处理不好,可能相互扯皮、推诿,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反而可能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摩擦,甚至纠纷,可能会为以后的工作埋下隐患,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工作制度化,问题原则化,职能条理化,细节个人化,学校工作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和谐发展。
6.汤永庆:另外,教学的细节上也需要认真打理,尤其是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学校统筹管理,应该从学校长远发展合理分配。比方说初三的课余时间分配方案,应该是大部分时间学习主课才更合理,副科不应该以各种形式挤占,因为副科的集中学习时间应该安排在考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很好了,如果一味的盲目的挤占学生的课余学习时间,结果就会导致学生为了作业而作业,哪有心思思考,这不是逼着学生抄袭作业吗?不仅没什么效率,反而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那就更微妙了。不能因为自己暂时的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长远发展的整体利益,是不是有点鼠目寸光了。
7.刘刚建:教学改革,打亲情牌,拉近与学生距离,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近段时间的摸索,感觉分组合作学习效果很好,确实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姑且称之为“生本化”课堂模式。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努力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
8.白春霞:”遵循“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基本原则,以全面实施“预习反馈、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总结、当堂训练、拓展升华”为八大教学基本流程的“生本化”课堂教学模式为重点,提炼和完善学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使90%教师能胜任“生本化”课堂教学工作。
9.张艳霞:分学科成立课堂教学改革中心教研组,落实好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同时积极全面改革备课,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备课新模式,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而且还应继续完善、推广“导学案”改革实验,积极探索建立“导学案”学生学习制度。
10.张海珠:加强德育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充分利用学校德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全的身心品质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以创建“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的德育品牌为重点,从制定和落实具体小目标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从学生最基本的言行举止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改变学生行为,塑造新学校的新学生,建立完善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和考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