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4 02:1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

第一篇: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

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简称《通知》,下同),对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进行了明确,对(国税函[2010]39号)《关于建筑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一、需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范围扩大。

《通知》规定,建筑企业所属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包括与项目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下同)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经营收入、职工工资和资产总额应汇总到二级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由二级分支机构按照国税发

[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预缴企业所得税。在这里可以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条件是“二级或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否则必须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而国税函[2010]39号规定,建筑企业跨地区设立的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包括与项目经理部性质相同的工程指挥部、合同段等),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在这里只要“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的条件,就可以不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

如,某建筑企业总公司设在南通,并在上海、广州设有分公司(均为二级分支机构)。总机构派出项目部在武汉施工,上海分公司派出项目部在杭州施工,广州分公司派出项目部在长沙施工(武汉、杭州和长沙的项目部均非二级分支机构)。如何预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通知》规定,杭州和长沙的项目部均是二级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项目部,不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武汉项目部属于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而按国税函[2010]39号规定,武汉、杭州和长沙的项目部均属于“不符合”二级分支机构条件的项目经理部,均不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其收入应汇总到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统一计算,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由此可见,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需要就地预缴企业所得税的范围,《通知》比国税函[2010]39号规定的范围大。

二、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预缴比例和方式。

《通知》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应按项目实际经营收入的0.2%按月或按季由总机构向项目所在地预分企业所得税,并由项目部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

三、总机构应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的预缴方法。

《通知》规定了总机构应汇总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的预缴方法:

1、总机构只设跨地区项目部的,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按照其余额就地纳;

2、总机构只设二级分支机构的,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3、总机构既有直接管理的跨地区项目部,又有跨地区二级分支机构的,先扣除已由项目部预缴的企业所得税后,再按照国税发[2008]28号文件规定计算总、分支机构应缴纳的税款。

四、重新强调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

《通知》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

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这一规定是对国税函[2010]39号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明确和补充。

五、汇缴主体、附送资料、适用范围及执行时间。

《通知》规定,建筑企业总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各分支机构和项目部不进行汇算清缴。总机构年终汇算清缴后应纳所得税额小于已预缴的税款时,由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或抵扣以后年度的应缴企业所得税;建筑企业总机构在办理企业所得税预缴和汇算清缴时,应附送其所直接管理的跨地区经营项目部就地预缴税款的完税证明;建筑企业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设立的跨地(市、县)项目部,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办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共同制定,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个体征管有新突破(06交流)

坚持“三公”推进“阳光”

三分局个体征管呈现新突破

2006年,我们三分局始终以市局年初地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江泽民文选》,不断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结合地税工作特点,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突出收入重点,突出管理手段,突出服务意识,分局上下精神饱满、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努力奋斗,在我局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勇挑重担、敢于实践、敢于拼搏、敢于领先,在增收潜力日趋减少、增长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转变征收观念、改进征管手段、落实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组织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全年共组织入库区县级税收收入

8.25亿元,较上年增长36.21%。其中,组织入库个体工商户税收3239.2万元,较上年增长46.63%。三分局征管个体工商户4500户,占市局征管个体工商户总数的28.57%,2006年入库个体工商户税收占市局入库个体工商户税收总额的57.84%,增收比例高于市局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

由于个体经济发展与税收征管观念和模式之间的不适应,现行的个体税收征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为了规范税收征管,提高税源监控的力度,堵塞个体税收征管中的漏洞,充分挖掘潜力,2006年3月在市局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联合公安对城区的81户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纳税人进行了突击检查和专项整治,查补税款1240万元。针对检查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006年三分局花大力气更进一步加强了个体税收的征收管理。

一、坚持“公平”,着力提高征管水平

个体工商户户数多、分布散、税源零星,但基层分局的个体征管力量和力度不足,三分局8名个体助征员人均征管户数达到570户,针对此现状,分局主要在加强税源监控,减少税源流失上下功夫。

一是加强和健全个体纳税人的户籍管理,通过协税护税网络以及定期巡查工作制度堵塞漏征漏管现象。特别是在2006年税务登记证换证过程中,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困难,全面完成了正常户的换证工作。使户籍管理做到“一清三相符”:“一清”即个体业户户籍分类清;“三相符”即税务登记表、计算机控管户、户籍台帐三者相符。同时,建立了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行业特点、经营规模和纳税情况,将个体户分未三大类,对大户重点专人管理、对中小户科学规范管理、对未达起征点的个体户实行定期跟踪管理。

二是加强定期定额的科学化管理。分局按照市局的要求,2006年重新测算并分类制定了统一标准定额,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做到程序合法、定额合理。按照“业户自报、典型调查、民主评议、下达定额”的程序,进行规范操作。由管理员进行综合评估,股长严格把关,分局统一扎口,对定期定额户均一视同仁,公平税负,杜绝关系税、人情税,营业税户的定额有了大幅

提高。同时,加强了与国税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工作,做好了对增值税户的定额的重新调整。2006年分局的个体定额的平均增长率达58.6%,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的定额增长率达83%。

三是加强发票管理以促进“以票控税”。一方面全面清理手工发票,推行使用以电脑发票为主定额发票为辅的税控发票,严格规范发票的使用,坚决杜绝转借、代开、“大头小尾”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发票的审核工作,以发票金额与定额比对,提高税款申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分局1186户营业税个体户,使用电脑发票的78户,使用税控收款机的92户,使用定额发票的334户。

二、坚持“公开”,着力强化服务意识

由于个体经济组成结构复杂,人员文化层次不一,分局主要在强化内部管理,树立良好形象上下功夫:

一是深化政务公开,推行阳光办税,特别是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定期定额情况以及未达起征点的纳税人进行公示,提高执行政策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2006年分局共办理个体减免税79户,减免税款达290.35万元。

二是采用多元化的征收方式。继续进行定期定额银行扣款的扩面工作,2006年新增银行扣款双定户235户。同时抓好委托代征的征收工作,对部分集贸市场发挥其管理机构的功能,委托其对市场内的纳税人集中统一管理,如南菁工贸、江南副食品批发市场、小商品市场、百业广场等,既减少了人力投入提高了工

作效能,又方便了纳税人。

三是进一步提高内部素质。强化综合技能的培训,建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机制化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廉洁从税的意识,提高依法治税的水平,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能力。切实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治税理念,让“尊重纳税人、还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方便纳税人”能够真正在征收管理中得到体现。

三、坚持“公正”,着力加大执法力度

面对个体纳税群体纳税意识淡薄,受利益驱动偷逃税现象层出不穷,分局主要在加强宣传教育,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上下功夫:

一是做好税法宣传,让“依法纳税光荣、偷税可耻”的观念深入人心,改变个体工商户纳税诚信度不高、纳税意识不强的状况。同时树立“守法经营,诚信纳税”的典型,并对欠税户定期予以公告,营造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是加大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税收违法行为。坚持依法治税,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税务部门的执法权,将日常核查、专项检查和举报案件检查相结合,2006年分局组织人员共对537户个体工商户进行了不同类型的检查,查补税款1560万元,罚款36.85万元,其中特别加大了对违反规定使用发票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逐步改善了以往“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落后做法,提高了税法的威摄力,规范税收秩序,改善税收环境。

2006年在市局的正确指导下,在各部门的全力配合下,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三分局的个体税收征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继续坚持“三公”原则,深入推进“阳光工程”,进一步营造一个和谐的个体税收环境。

第三篇: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新规及其财税处理

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新规及其财税处理

近年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频频发文规范搬迁收支的财税处理,政策变动较快,企业难以掌握。就此,笔者对企业搬迁涉及的税收财税政策进行归纳、整理,以飨读者。本文中的“税”,除另有说明外,均指企业所得税;本文中的“企业搬迁”,则专指企业政策性搬迁,即由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不包括企业自行搬迁和商业搬迁等非政策性搬迁。

企业搬迁所得税相关规定及其分析

(一)相关规定

与此前有关政策性搬迁所得税问题的几个文件比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3年第11号公告,以下简称11号公告)在“搬迁中购置资产支出是否可以从搬迁收入中扣除,以搬迁收入购置资产的折旧、摊销可否税前扣除”两方面作出了新的规定。

11号公告下发以前,企业搬迁所得税政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的变化: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07]61号,以下简称财税[2007]61号)规定:(1)企业搬迁收入扣除重置固定资产(含土地使用权,下同)、技术改造和安置职工费用,其余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搬迁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收入购置的固定资产,可以安照现行税收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2008年《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财税[2007]61号在现行税法框架下失效。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以下简称国税函[2009]118号),基本沿用财税[2007]61号的规定,其中关于固定资产购置支出的扣除及其提取折旧、摊销的规定,基本上与财税[2007]61号的表述完全一致。

3.国家税务关于《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以下简称40号公告),对财税[2007]61号和国税函[2009]118号中有关购置资产扣除作了实质性变更,规定“企业发生的购置资产支出,不得从搬迁收入中扣除”。40号公告明确,国税函[2009]118号失效。

40号公告下发后,由于搬迁过程中购置土地、厂房、办公楼等是搬迁支出的大项,由原来允许从收入中扣除改为不允许从收入中扣除,使得企业搬迁所得突然大幅增加,引发搬迁企业产生强烈质疑。

11号公告对40号公告有关购置资产在收入中扣除的规定作了适度的调整。11号公告规定:(1)凡在40号公告生效前(2012年10月1日前)已经签订搬迁协议且未完成搬迁清算的企业政策性搬迁项目,企业在重建或恢复生产过程中购置的各类资产,可以作为搬迁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但购置各类资产,应以剔除该搬迁补偿收入后的余值,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并按规定计算折旧或费用摊销。(2)11号公告自2012年10月1日起执行,凡在40号公告生效后签订搬迁协议的政策性搬迁项目,应当按照40号公告有关规定执行。

(二)先纳税后扣除与先扣除后纳税涉及所得税的利弊分析

所谓先纳税后扣除,是指按40号公告的规定,搬迁时购置资产支出不从搬迁收入中扣除,按照搬迁收入扣除其他搬迁支出后的余额作为搬迁所得纳税,购置的资产计提折旧、摊销时,再按正常情况下的折旧费、摊销费在税前扣除。

所谓先扣除后纳税,是指按11号公告的规定:(1)搬迁中购置的各类资产作为搬迁支出从搬迁收入中扣除,从而使被扣除的这部分收入暂不缴纳所得税;(2)对搬迁中购置的各类资产,按照剔除已扣除搬迁收入后的余值作为该资产的计税基础,据以计算税收上的折旧或摊销。如果购置的某项资产支出已全额从搬迁收入中扣除,则该资产的计税基础为0,计税时应按会计上计提的折旧或摊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以下简称应税所得或所得额)纳税。

比较以上两种处理方法,前一种纳税时间在搬迁清算时,后一种纳税时间是在相关资产折旧或摊销时,采用相等的扣除额,后者应支付的税款现值远低于前者应支付的税款现值。比如某公司实施政策性搬迁,重建厂房、办公楼和其他建筑物开支1 200万元,购置土地使用权开支800万元,房屋建筑物折旧年限为20年,土地使用权摊销年限为50年,均不考虑净残值。假定在购置资产存续期间,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25%,且搬迁收入扣除包括资产购置在内的搬迁支出后仍有余额。

采用先纳税后扣除方法时,应因为购置资产支出未扣除而多缴所得税500万元(2 000×25%)。

采用先扣除后纳税方法时,按年利率9%的年金计算,房产20年、土地50年所提折旧、摊销调增所得应缴税款现值为180.78万元,比先纳税后扣除时节约所得税(现值)319.22万元(500-180.78)。

企业搬迁收支会计上的相关规定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

1.《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规定:企业收到政策性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属于对搬迁损失、搬迁费用补偿,以及搬迁中购置资产补贴的,应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以后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行会计处理,使用后如有结余,应当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政策性搬迁损益的会计处理未作规范。但该准则规定,对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该准则未作规范的,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企业收到政府补助:(1)用于已开支的费用补贴的,直接将与费用等额的补助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2)用于即将发生的费用支出的,先将收入记入递延收益,待费用实际支出时,再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营业外收入;(3)用于购置相关资产的,在资产处置(出售、耗用)或计提折旧、摊销时,应采用直线法将与折旧、摊销同步的应补助金额(不考虑净残值)从递延收益转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搬迁收入的会计处理未作规范。因此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应执行财政部《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5]123号)的规定:(1)企业收到政府拨付的搬迁补助款,应记入专项应付款;(2)企业发生的搬迁停工损失、搬迁费用、安置职工费用、因搬迁而被征收资产的核销、设备拆除、重新安装调试的费用损失等,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3)搬迁完成,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转入资本公积;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企业搬迁的账务处理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

1.收到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然后按照预算或追加预算的计划用款额,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

2.开支搬迁费用、确认相关损失或结转被征收或拆除资产的账面成本:(1)按开支或应转销资产成本等,借记“营业外支出——搬迁费用支出、搬迁资产处置支出”(以下省略明细科目)、“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2)同时,按照以上计入营业外支出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3)对于收到拨款前已开支并已确认支出的搬迁费用,则直接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3.搬迁清算时已从搬迁收入中扣除购置支出的资产,应在各该资产折旧、摊销或处置时,按折旧、摊销或处置(含材料耗用、商品出售,下同)时计入损益或成本的金额,或与上述事项同步的应确认搬迁收入的金额,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4.搬迁完成时,“专项应付款”、“递延收益”科目如果还有余额,在贷方时,转入资本公积;在借方时,转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余额在贷方按搬迁清算所得应缴纳所得税,首先应从“专项应付款”、“递延收益”或相关资本公积中列支,不足部分则应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5.搬迁中发生资产置换时,应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相关税费,借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科目,按换出资产备抵账户余额,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和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换出资产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等科目,按支付或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搬迁时发生的经济事项,还涉及搬迁资产变卖、拆除和固定资产修理等业务,搬迁企业应当按照有关准则、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另外,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还应按会计与税收的暂时性差异确认和转回递延所得税。

(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单位

1.收到搬迁补偿款,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2.搬迁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损失和丧失产权资产的账面成本核销,应借记“专项应付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如果丧失产权的资产已提减值准备,则应同时转销。

3.搬迁完成,专项应付款有结余时,转入资本公积;不足时,计入当期营业外支出;如果有结余应缴搬迁所得税,应从专项应付款或相关资本公积中列支;不足时,也记入当期所得税费用。

4.发生资产置换,账务处理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相同。

涉及搬迁损益的纳税调整

(一)《企业政策性搬迁清算损益表》

该表正表部分分三大段:

第一段“搬迁收入”,包括7个行次:1.对征用资产价值的补偿;2.因搬迁、安置而给予的补偿;3.对停产停业形成的损失而给予的补偿;4.资产搬迁过程中遭到毁损而取得的保险赔款;5.搬迁资产处置收入;6.其他搬迁收入;7.搬迁收入合计。

第二段“搬迁支出”,也是7个行次,分别为:8.安置职工实际发生的费用;9.停工期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及福利费;10.临时存放搬迁资产而发生的费用;11.各类资产搬迁安装费用;12.资产处置支出;13.其他搬迁支出;14.搬迁支出合计。

第三段只有一行,即第15行“搬迁所得(或损失)”,该行应填报第7行与第14行的差额。

由于“新规”的印发,符合条件的搬迁企业购置资产这一大项支出又可以在搬迁收入中扣除,因此该表“搬迁支出”类中还应加上一行“购置资产支出”项目,可排在原12行与原13行之间,以下原行次序号再作适当调整。

(二)搬迁所得税纳税调整的原则

企业搬迁,采用先扣除后纳税方式时,应填报附表

九、附表三并应遵循如下原则:(1)凡会计上确认的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或搬迁损益,均应通过纳税调整将其转回(冲回);(2)税收上涉及搬迁收入、搬迁支出、搬迁所得(或损失)的事项,除《搬迁清算损益表》“搬迁所得(或损失)”金额应过入附表三第19行第2、3列或第40行第2、4列外,其他项目“税收金额”皆应以0计入。

(三)附表九的填报

已在清算时从搬迁收入中扣除的搬迁购置资产,计提折旧、摊销时应在附表九相关项目(行次)中填报:(1)第1、3、5、7列分别填报按会计准则规定确认或计算的数额(或年限),第2、4、6列填0(如果购置资产支出在清算时没有全额从搬迁收入中扣除,则按照剔除搬迁收入后的余值,作为计税基础填报在第2列并相应计算6、7列金额,下同);(2)将附表九第2 至6行除第3、4列外的各列金额相加,填入该表第1行各列;(3)将附表九第1行第7列金额和第15行第7列金额,分别过入附表三的第43、46行的第3列。

(四)附表三的填报

1.从搬迁开始至搬迁完成的前一年:(1)每年应将当年确认的搬迁补偿收入(指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下同),填报在附表三第11行,其中:第1、4列填报当年会计上确认的补偿收入,第2列填0;(2)当年发生并在会计上计入当期损益的搬迁费用支出或损失,应填报在附表三第40行,其中:第1、3列填报计入当期损益的该类费用支出,第2列填0。

2.搬迁完成并进行搬迁损益清算的当年:(1)附表三第11行第1、4列填报当年会计上确认的补偿收入,第2列填0;(2)同时,应将当年会计上计入损益的搬迁费用支出,填报在附表三第40行第1、3列,第2列填0;(3)将《搬迁清算损益表》的“搬迁所得(或损失)”金额过入在附表三:为搬迁所得时,过入第19行的第2、3列;为搬迁损失时,过入第40行的第2、4列,第1列均填0。

3.以后各年会计上确认搬迁补偿收入时,也填报在附表三第11行,其中:该行第1、4列填报当年会计上确认的补偿收入,第2列填0。

以上介绍的,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搬迁损益的纳税申报规范,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等的搬迁企业,因为会计上不确认搬迁收入和搬迁支出,搬迁收入结余又不计入损益,因此这样的搬迁企业只要搬迁完成时,填报《搬迁清算损益表》,并将该表“搬迁所得(或损失)”项目金额填入附表三第19行第2、3列或第40行第2、4列即可。

(五)涉及搬迁企业资产处置损益的纳税调整

从搬迁开始至搬迁完成,每年应按照会计上计入当年损益的搬迁资产处置净损益进行纳税调整: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填报在附表三第19行第1、4列,第2列填0;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填报在附表三第40行第1、3列,第2列填0。

文:王庆山

来源:财会信报

第四篇:筹建期也能征企业所得税

筹建期也能征企业所得税

作者:孙金刚 来源:中国税务报 时间:2013-12-16

企业处于筹建期间,尚未开展正式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没有取得经营性收入,一般不会产生应税所得,因此企业所得税零申报被认为正常现象。但情况真是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筹建期照样可以向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

某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是生产热泵设备、商用空调、游泳池加热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等。由于该公司的企业所得税连续3年出现零申报,税务机关将其确定为纳税评估对象。评估人员根据疑点指向对其纳税申报情况进行了案头分析和通讯调查,发现该公司属于生产型企业,全部注册资本经审计确认后已经到位,注册成立以来企业所得税之所以连续3年零申报,主要原因在于公司一直不具备开展生产经营的条件,公司生产基地仍然处于建设之中。在此期间,公司的相关支出主要是生产基地的建设费用及工程管理人员办公、工资支出,并没有取得任何生产经营性收入。从案头分析看,该公司在筹建期间的企业所得税零申报属于正常情况。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在筹建期间该公司真的就没有取得任何收入呢?评估人员认为,通常情况下生产型的企业特别是这种投资规模大、有稳定经营预期的企业,注册资本到位后一般会用来开展筹建活动,暂时用不完的资金也一般会存放在账户上,会产生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对这部分利息收入,企业应该进行纳税申报。该公司存在这方面的收入吗?评估人员就此问题向该公司发出了《纳税评估质询书》,要求其提供审计报告、全部银行存款账户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资料。

该公司在书面回复中解释了仍然处于筹建期的具体原因,筹建期确实取得了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只是其利息收入在进行账务处理时用来直接冲减了开办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所以没有申报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并表明自身连续零申报是经过税务师事务所出具鉴证报告予以确认的,自己的纳税申报都是真实的,并没有违法行为。

对于上述实际情况,评估人员认为,企业取得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属于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总额的一部分,应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且在没有特殊减、免、推迟纳税条款确认的情况下应及时申报纳税。企业在筹建期间所发生的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属于企业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这一特殊阶段所发生的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支出,从会计角度来讲属于企业经济利益的一种流出,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作为企业收入的一项,收支不能直接相抵。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用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且在企业正式开展生产经营之后的第一个纳税一次性扣除或者分期扣除,所以企业发生的开办费在正式生产经营之前都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挂账处理,不能作为企业当期费用扣除。也就是说,在企业筹建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应该作为应税收入申报纳税缴纳企业所得税。

企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注册成立之后该公司2007年~2012年均取得利息收入,共计20万元。经与企业评估约谈,企业也认同税务机关的观点,同意将上述利息收入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进行申报纳税,不同分别按照所属期进行补充申报,合计补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及滞纳金5万元。

总结上述筹建期的企业纳税评估案例,笔者建议税务机关在开展纳税评估时一定要转变观念,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仔细分析,不要被老观念所束缚。很多人一直觉得,对处于筹建期的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没有道理,企业还没开展生产经营哪里会有收入?没有收入怎么会有所得?没有所得当然就不用纳税,所以一般不会有纳税申报不实方面的问题。但仔细分析下来,企业在筹建期间虽然没有取得主营业务或其他业务的收入,但还会有其他类型的收入。比如补贴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等,这些收入都是企业所得税的应税收入范畴。评估人员要特别注意区分两个概念,即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税应税收入,两者的范围是不同的,即使是在企业筹建期也不能够画等号。

二是注意评估约谈方法,充分说理沟通。对于这一类型的案例,不仅纳税人不容易理解,有些税务人员也比较容易忽略,所以评估约谈中的说理很重要。在纳税评估约谈中要向企业讲清事理,讲准法理,讲明公理,只有充分的说理,才能取得纳税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于该案,评估人员应从两个层次上说理:一是企业财务人员在实际账务处理中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将利息收入冲减开办费的处理方式是没有问题的,该案问题的产生只是由于税务和会计差异的存在所导致的时间性差异;二是税法上对取得收入的确认时点与筹建期开办费扣除的时点是不一致的,所以企业筹建期取得的利息收入不能直接用来冲减开办费。

三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日常税收管理水平。纳税评估作为提高纳税服务和征管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并非是让企业补税,而是通过评估一个案例,规范一个行业,影响全部企业,以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为终极目标。筹建期的企业所得税一般金额不大,但非常典型,在办结之后通过总结经验,可以进行专项问题的专项处理,不断提高对这一领域税收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国税局第三分局

第五篇: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新规之解析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四类,其中损失类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财产损失。《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中,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作出过一些规定,但对财产损失的分类和列举不够详尽,只提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净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国税发[2000]84号文中也只涉及了坏账损失、资产报废、盘亏净损失的审批。其后,国家对涉税财产损失虽也不断作出新的规定,但却散布于诸多规章中。例如,在国税发[2000]118号文中,涉及投资损失及其税前扣除问题;在国税发[2000]118号、国税发[2000]119号文中,涉及应税重组和免税重组业务中的资产评估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第6号令中,涉及债务重组损失及其处理问题;在国税发[2003]45号文中,涉及了资产发生实质性或永久性损害的处理问题;等等。因此,需要有一部系统性的规章文件将这些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问题加以全面概括和规范。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第13号令《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适用于内资企业,以下简称13号令),并从2005年9月1日起实施。本文试对13号令进行解读,以供读者参考。

一、内容解析

如果将13号令与国税发[1997]190号等相关文件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中呈现出下列值得人们关注的变化:

1、扩大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的范围。13号令中规范的财产损失不只限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和报废损失、坏账损失、自然灾害损失,而是涵盖了资产负债表中几乎所有的资产项目(只有如商誉等个别项目排除在外)。以坏账损失为例,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规定应收账款可以申请核销坏账损失,而13号令提及可核销的坏账损失时,则多处使用“应收款项”一词,这就为一些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等(如胜诉后未能执行收回的垫付律师费、应收备用金等1提供了税前核销列支的依据。

2、明确了财产损失税前扣除时的管理程序。13号令规定: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因销售、转让、变卖资产发生的财产损失。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以及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发生的损失,由企业在财产发生损失当期自行申报扣除;对于其他原因导致的非正常损失需经税务机关审批方可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人们在实务操作上的模糊认识。例如此前相关文件中对投资损失、债务重组损失、企业搬迁损失等在税前扣除时是否需履行审批手续未置可否,而13号令则要求审批。

3、首次详细地分项列示了企业申报扣除各项财产损失时所应提供的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合法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证明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企业应根据实际发生损失的财产所属类别和项目,认真对照13号令中所要求报送的各项证明材料,及早加以准备。13号令中还大量引入中介机构的经济鉴证机制,重视中介机构在财产损失涉税管理中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多项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审批中,企业应提交税务师事务所等具有法定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鉴定意见书。13号令的这一规定与之前的相关规定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国税发[2000]84号文中。只是提出:“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税前扣除的事项。省级税务机关可以作出规定,要求纳税人在上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时,附送中国注册税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证明。”

4、坚持税前扣除的时间性配比原则。13号令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损失,应在损失发生当年申报扣除,不得提前或延后。非因计算错误或其他客观原因,企业未及时申报的财产损失。逾期不得扣除。”即使“因税务机关的原因导致财产损失未能按期扣除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后,应调整该财产损失发生的纳税申报表,重新计算应纳所得税额。”同时还规定:企业发生的各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在纳税终了后15天内(原为45天)集中一次报税务机关审批。13号令作出上述规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止企业不当避税,例如将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的财产损失故意不作申报扣除,人为延迟到应税扣除,以从总体上规避税负。

5、细化财产损失金额确认和计量方法,缩减征纳双方及中介机构自由裁量的空间。以逾期三年以上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为例,13号令中规定税务机关应依据中介机构进行职业推断和客观评判后出具的经济鉴证证明来认定为损失。而且,中介机构的推断和评判被设定了三个前提,即:企业(债权人)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债务人已资不抵债、连续三年亏损或停止经营;双方在三年内没有业务往来。再以资产发生永久性或实质性损害为例,会计核算中一般是对固定资产、长期投资计提全额资产减值准备,对存货和无形资产则按账面价值全部予以转销。而13号令中规定在确认税前可扣除的财产损失时必须扣除损失财产的可收回金额,该金额可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评估的,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的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5%,存货为账面价值的1%。对于上述事项中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方面的差异,企业应作必要的纳税调整。

6、简化审批程序,严格执法责任。13号令中取消了国税发[1997]190号文中对需审批的财产损失应“层报上级税务机关审批”的要求,而是规定:“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不得实行层层审批,企业可向所在地县(区)级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也可向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申请。”因此,企业应关注本省省级税务机关关于13号令具体实施办法中对审批权限的划分,根据本企业财产损失的类别、项目和金额。明确上报对象,提高工作效率。

二、相关问题的探讨

尽管13号令完善了财产损失的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但细细推敲其中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执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13号令中虽然相对明确划分了企业自行申报扣除的正常损失和需申请审批扣除的非正常损失。第七条第二款的“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并要求履行报批程序。笔者认为,对此类业务应从总体上分辨其属于正常损失还是非正常损失,再确定相应管理办法。本例中应属于后者。

第二、如前所述:13号令中大量引入的中介机构的鉴证机制,如果属于通过对账面记录的审查、核对形成鉴证意见的,则这里的中介机构显然应为税务师事务所等;但如果属于对非货币性资产的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进行鉴定,13号令中只是笼统地规定“应取得国家有关技术部门或具有技术鉴定资格的中介机构出具的技术鉴定证明”,问题是,企业的资产种类繁多,到底应由哪些部门和机构出具鉴定证明才有效力呢,这需要企业仔细辨别后请相关机构鉴定,笔者认为最好事前与税务部门沟通一下。

下载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企业所得税征管有新规[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企业所得税纳税方式新调整政策解读

    2010年4月1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建筑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156号),对建筑企业异地施工的所得税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和补充......

    新企业所得税试题及答案

    新企业所得税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 1.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资额的(D)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

    新企业所得税培训考试卷

    新企业所得税培训考试卷 单位_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30分,每小题2分) 1、企业应当自月份或季度终了之日起( )日内,向税务机关报送预缴企业所得税申报表,预缴税款。 A、......

    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归纳整理及解析

    新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归纳整理及解析发表:ahacc | 提交日期:2008-10-17 11:06:00 | 访问量:1179 |博客首页一、普遍性税收优惠政策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企业所能享受的普遍性税......

    建筑企业外出经营如何缴纳所得税

    建筑企业外出经营如何缴纳所得税 建筑企业外出经营,包括跨地区(既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跨地(即省内跨地市、县区)等。 一、建筑企业外出(跨地区)经营要就地预缴企......

    征信新规 开启信用新时代

    征信新规 开启信用新时代 如今,买房、购车、创业、留学等贷款申请及信用卡申请等,都要先过“信用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用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国内首部《征信业......

    监管有规服务无距加快推进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监管有规服务无距加快推进生物和新医药产业 景德镇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新世纪初期,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已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另一个全球瞩目的“朝阳产业”,推动医药产业进入了......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 【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26日 字体:【大】【中】【小】 (一)纳税人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分为下列2类: 1.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