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2: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

第一篇: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土耳其起源了一种全新的投资模式,即bot模式,这种新的项目投资模式对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回报率低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后世界各国以此作为一种高效率的投融资模式从事公共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bot模式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压力,弥补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改进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效率,提前满足社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我国1987年建设运营的广东沙角b电厂工程是我国首例bot项目,近年来,国内民营资本大量涌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福建泉州刺桐大桥是我国首例民营经济以bot方式建成的项目。笔者多年以来观察了我国bot项目发展和运作的现状,注意到国家审计监督作用对bot项目的规范运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现状是,一方面民营资本参与bot项目的热情高涨,另一方面审计介入程度较低,难以起到弥补制度缺陷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简单论述。

一、民营资本积极参与bot项目的必然性

中国民营bot项目与外资建设bot项目相比有较大的优势,不存在法律适用的问题,不存在外资bot项目运作中的外汇兑换、担保等等一系列问题,故而法律环境相对优越;其次,民营资本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原始资本的大量积累需要寻找风险性较小的投资赢利渠道,基础设施具备稳定的投资回报强烈吸引民营资本的投资,两者形成了强大的相互需求,决定了民营资本积极参与bot项目的必然性;再次,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至今,已经完全改变以往个体工商户的不良形象,民营企业已经转变为行业技术领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团队整齐、员工素养较高的现代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文化背景差异、中国国情陌生等障碍根本不存在,竞争优势明显。

二、民营bot项目实践中存在的弊端

民营bot项目实践至今,一些弊端已经显现出来,甚至导致项目中黑幕重重,政府为此付出更为高昂的代价。

(一)民营投资主体公司法人结构不完善、投资者素养不高

现阶段,资本雄厚的民营企业家素养参差不齐,家族型企业仍然较多,法人治理结构仍不理想,因此对bot项目的管理和运营带来消极的影响,需要个人自律的职业道德操守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可能对政府管理当局产生较大的回购风险。

(二)合同文本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措施

笔者注意到一些bot项目的合同文本极其简单,区区几页纸何以保证数以亿计的投资风险控制,漫长的合同履约期缺乏法律保障,合同文本往往忽视风险保障措施。

(三)守法意识淡薄,置合同信用不顾

由于我国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投资利润率已趋向暴利,bot项目的投资利润率难以匹敌,民营企业往往借故索要超额回报,置合同约束于不顾,甚至不遵循信用,人为设置回购障碍,投资前拍胸脯式保证消失了,回购时拍桌子耍起无赖。

(四)“草船借箭”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民营企业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利用金融监管漏洞和政府基础设施的良好还贷信誉,以项目抵押大量融资,挪用资金到高风险的项目,这样的“草船借箭”现象普遍存在,对政府回购造成项目债务风险激增。

(五)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相背离

现阶段,一些bot投资模式的衍生模式,如bt、tot广泛采用,但是这些模式并未实现bot投资模式的优越性,化解政府融资和建设压力的作用没有体现,反而造成投资成本激增,投资效益与决策初衷相背离。

(六)缺乏监管制度,培植营私腐败的温床

bot项目的全过程大部分阶段控制权掌握于民营投资主体,项目管理、建筑承包、质量安全等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过程中如审计监督等有效监管机制的缺位,孕育了培植营私腐败的温床,其结果可想而知。

三、对民营bot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固定资产投资发展和体制改革领域,国家审计监督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揭露并查处了建设工程领域的商业贿赂、维护了建筑市场的经济秩序;二是促进了政府建设项目的投资节约、减少建设资金的损失浪费;三是推进了政府建设项目风险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四是促进了政府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我国民营bot项目历经多年实践和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投融资制度设计、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仍然与市场经济体制飞速发展的现状不平衡,民营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利性特征较为明显。bot项目建设运营周期长达几年甚至十数年之久,漫长的建设回购过程中需要监督其规范有效地履行合同,防止政府和社会公众利益受到不法侵害,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便于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对民营bot项目

实施审计监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事前审计,监督和维护决策前研究论证的准确性、科学性

事前审计,对bot投资项目的前期调查研究进行核实,检查可行性研究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分析政府投资的风险,监督和维护决策前研究论证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拍脑袋决策”现象的产生。

(二)事中审计,提高执行中监督建设运营的有效

事中审计,检查bot投资项目概算执行、招标投标及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控制、财务收支核算等各方面执行情况,促进项目建设的规范实施,审计目标在于及时查错纠弊,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事后审计,保障投资回购的效益性

事后审计,准确核定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和财务决算,锁定投资回购成本,检查项目运营管理水平,保障投资回购的效益性,最终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四、对民营bot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的障碍和困难

多年来,国家审计机关深受对民营bot建设项目是否有必要进行审计、能否进行审计、如何审计等问题的困扰,现阶段一些民营bot项目投资方都以投资资金为民营资金不属于《审计法》监督范围为由,拒绝接受审计监督。笔者认为产生bot项目“审计难”问题的深层原因是:

(一)审计意识淡薄、审计法律依据不足

从bot项目的特殊性角度看,法律背景尚未十分清晰,bot不仅需要一般的法律环境,同时还需要一些专门的法律规定及制度体系,目前的法律制度缺陷较为明显,尤其在民营资本运作的bot项目,法律法规的制定仍处于空白点。政府主管部门在实施bot项目过程中往往审计意识淡薄,在主要合同文本中仅表明项目接受政府监督,但未特指审计监督。另外,民营bot项目在建设和运营期间,无论建设法人和建设资金均为私营性质,从而造成审计监督法律依据的不足。

(二)审计机关威慑力导致人为设置障碍

审计机关在二十余年发展中,审计效果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审计机关的威慑力日益显现。民营企业怕审计查出问题,一些政府主管部门也有封闭运作、排斥审计监督的思想,因此双方不谋而合地人为设置障碍规避审计监督。

(三)审计机关自身资源不足

bot项目涉及法律、金融、建筑、技术、管理等各种领域,bot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合同谈判、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资产核算、收益计算与分配、合同纠纷解决等等,都有一套独特的运行规则和办法,法律关系复杂、技术多样、信息化程度高、监管难度大的特征较为突出。现阶段,审计机关资源严重不足,复合性人才尤其缺乏,审计技术和手段仍未跟上当今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脚步,对民营bot建设项目实施全面和有效的审计监督尚欠底气。

五、对民营bot项目实施审计监督的一些建议

面对困难和障碍,民营bot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封闭运作、违反建设程序操作、缺乏竞争甚至出现“权力寻租”等腐败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对对民营bot项目实施审计监督可以有效促进民营bot项目的规范实施,推进中国特色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建议:

(一)落实审计监督制度,提供实施审计监督的法律救济途径

国外规范的bot项目的市场预测、项目咨询、财务审计大多是由第三方来完成的,bot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咨询调查,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主观热情上盲目性的弊端,维护项目按照合同严格规范履约。由于我国bot诞生的时间短、经验少,尚没有关于bot专门立法,因此落实审计制度,提供实施审计监督的法律救济途径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合同保护,在合同中确立审计制度,对项目投资、运营效率的检查监督从合同法律上确定政府监督的权力。

(二)审计目标适应bot项目特征,维护政府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监督bot合同履约情况及项目运营情况,应从bot项目自身的负效应谈起,bot模式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投融资方式,在充分肯定其优越性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其负效应有客观的评估,充分认识项目操作与管理的复杂性,由于一定时期内政府不持有基础设施的产权,也就失去项目移交前运营中的“超额”的经济效益,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深入研究项目管理实施的有效保障机制。另一个基本事实是,民营企业要在一定时期内将bot项目移交于政府,这容易导致在建成后的运营期中民营企业增设收费环节或提高收费标准,以加速其成本回收及利润获取,其行为结果往往与政府投资公共物品以利公众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公众的不信任。审计监督bot项目的投资应把握前期费用,建设费用,运营费用等3方面投资,审计目标应适应bot项目特征,根据建设、运营、移交节点的重要性原则,对其行使监督、检查,一方面可以防止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可以检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增加必要的实践经验。建设节点的审计目标应是监督投资的真实性,运营节点的审计目标应是检查运营的效率性,移交节点的审计目标应是资产核算的完整性,紧紧围绕政府投资的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核心目标,突出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以效益审计为本,推进民营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

审计机关应以效益审计为本,围绕风险和效益作出客观公正地分析与评价,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共效益起到更好的保障作用,推进民营bot融资模式的健康发展。bot项目效益审计的核心包括:一是投资的经济性,bot项目投资成本应小于政府直接融资投资建设的成本;二是投资的效率性,bot项目的全寿命成本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运营费用率等效率性评价指标应小于政府成立管理机构进行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成本;三是效果性,bot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应高于政府管理部门自身的水准。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应建立在全面、详实、科学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收益率、静态和动态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率、影子价格、不确定性分析等等一系列科学的财务管理、技术经济、国民经济等等指标予以客观评价,作到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全寿命和阶段性相结合,价值量和实物量相结合。

结束语

bot投资模式并非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投融资方式,我们在充分肯定其优越性的同时,应当重视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审计监督作为现阶段独立的监督者,积极参与bot项目运作,确保民营企业合法、合理的利益回报,为政府赢得社会效益,起到公平公正监督作用,达到双赢的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研究和创新实践。

第二篇: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改革与完善

浅谈法治中国构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改革与完善

摘要:我国现行审计监督权隶属于行政权的现状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存在天然的冲突,为更好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服务国家民主法治建设,推动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结合中国国情,按照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改革和完善逐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现行的审计监督制度。

关键词:法治中国构建改革完善审计监督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这为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改革完善提供了依据。从本质上说,国家审计是国家民主法治的工具,国家审计机关通过强化审计监督极大的推动了国家民主法治建设,而国家法治建设也为国家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监督权隶属于行政权的现状与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政府权力制约、执法程序公开透明等基本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构建与法治中国相适应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成为当务之急。

一、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审计关系述评

国家审计作为综合经济监督部门与法治中国建设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国家审计提供了法律保障,决定了我国国家审计监督权的性质,是当前我们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两者共同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法治中国建设为我国国家审计道路、理论、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国1982年《宪法》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确认了人民管理国家的地位,同时我国确定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人大常委会,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既是立法机关,又是法律监督机关,保证了人民意志的至高性和权威性。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是在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政体中实施的,我国的国家审计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宪法确认的行政权中的一种监督权力,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具有宪法上的行政独立地位。同时,我国国家审计向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报告工作,这使我国的行政型国家审计从总体上与我国的国体和政体相适应。与西方国家的审计监督制度相比,我国国家的审计监督权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中国特色,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道路、理论、制度.(二)法治中国建设为国家审计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审计产生之始,就是以一种法律制度形式出现的。这种法律制度,是由宪法确定的,我国国家审计活动也必须依法进行。首先,我国国家审计监督权来自于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我国的《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审计机关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审计工作,不得超越职权乱作为,也不能履职不到位不作为。其次,审计机关在审计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充分保障审计程序的正当性。再次,审计机关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开制度,给予被审计对象法定的异议权、抗辩权和司法救济权,允许被审计对象提出抗辩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此可见,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我国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国家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为国家审计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三)国家审计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作用极大推动了法治中国建设。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三十一年来,紧紧围绕党委、政府改革发展大局,不断加大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查处力度,注重发现涉嫌违纪或者犯罪的案件线索,积极构建与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严厉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违纪违规问题,促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树立法律权威,严肃财经法纪和制度规范,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能力,维护经济秩序和国家法律尊严。同时,审计机关通过对掌握的大量微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站在宏观和全局的高度揭示和反映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促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最后,审计部门通过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促进构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的意识,促使党政领导干部在制度法律的范围内谨慎用权。

二、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现状分析

回顾总结我国目前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相关制度安排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较弱。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影响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首先,国家审计机构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既要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又要受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是属于同级政府的一个工作机构,其人事任免权、调动权,掌握在该级政府手中。尽管现行《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审计独立性。但同样不可回避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国家审计机关与当地的经济利益存在着密切联系,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作用事实上往往被同级政府所弱化,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有可能被削弱,这种征求“意见”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行政权力对审计的干预。其次,国家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行政的干预,其中有些甚至是不正当的行政干扰,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审计机关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和其它公共受托机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有待完善。自2003年国家审计署发布了第一号审计结果公告以来,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不断完善。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受限制。目前的审计体制下,审计经费、人事制度受政府牵制。审计结果公开前通常要征求政府意见,政府极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告的内容层层把关,重大事项的审计结果经常无法向社会公告。其次,审计结果公告在立法上存在缺陷。《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一个“可以”表明审计结果公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次,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健全。目前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属于部门规章的立法层面,其法律地位和效力明显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而且规定都比较原则,仅为制定审计公告规范性文件提供了法律依据,而对具体实施审计公告缺乏可操作性。

(三)审计权力监督机制欠缺。近年来。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运行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在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化、推动反腐倡廉建设、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审计监督权虽然本身肩负着监督和防止其它国家权力滥用的职责,但是其本身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从权力制约上讲,国家审计职权虽有利于对外部权力的制约,但是却不利于国家审计权自身的制约,我国国家审计不仅有检查、取证、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而且还有处理和处罚权,审计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这不利于国家审计权的自律。甚至也可能产生审计权的消极和腐败。

(四)国家审计机关的执行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计决定执行力较弱。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规定被审计对象不执行审计机关审计决定应该受到处罚和问责,审计决定的执行力不够。二是审计机关整改力度不够。实践中我们发现审计机关发现被审计单位问题后整改情况较差,对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投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由于一些体制机制原因根本无法整改。三是有效的审计问责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审计问责的主体、问责依据、问责处理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造成审计机关的威慑力不够,影响审计机关权威。四是审计执法主体地位问题。《审计署审计常用定性表述及适用法规向导》在其编撰说明中指出,法律、法规都明文规定执法主体不是审计机关,在当前有关法律制度中还未就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特别加以明确的情况下,以暂不适用这些规定直接进行处理处罚为妥。另外,根据《审计署关于内蒙古自治区审计厅明确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可以作为审计机关处理(处罚)依据请示的批复》意见,审计署也同样支持了编撰说明中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将一定程度的弱化,不利于审计机关的长远发展。

三、构建与法治中国建设相适应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囿于先行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的限制,其职能作用无法较好的发挥,我们必须对我国先行审计监督制度进行循序渐进的改革,逐步塑造为民服务的审计理念,通过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结构的重新配置,以使其逐步适应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

(一)逐步塑造为民服务的审计监督理念。审计机关是在政府领导与控制之下,对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以及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等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监督,实际上是代表政府监督政府和政府首长所管理的下级对象,审计机关则不可能对本级政府实施监督,使其脱离于监督体系。这种监督体系往往缺乏公开透明的程序,不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要义。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名著《社会契约论》中指出“立法权力属于而且只能属于人民。”国家审计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财产的受托者政府进行监督,从而保证所有“纳税人的钱”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人民审计为人民”国家审计监督权根源在于人民权利的让予,权力最终服务于权利。人民赋予了国家审计监督权应有的权威性,其目的在于监督行政权在经济活动领域的合理合法运行,从而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因此,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法、合理、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

(二)逐步改革现行审计监督制度模式。转变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模式,必须立足现状改革,逐步实现两个转型过渡。第一个过渡,即在现行行政型审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强化统筹审计工作理念,对审计组织方式、审计管理模式、审计技术手段等方式做一定的渐进改良,从而一定程度上克服现有体制的弊端,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审计系统,推动整个系统审计工作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最终实现第二个过渡,即向“审计监督为民服务,为国家治理服务”的人民监督模式转变。这一转变首先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的改革,特别是法律制度的实施。通过修改宪法、法律中的有关条款,确立新的配置模式。其实是要推进审计理念的转变,将“向人民负责”、“服从法律的理念”牢固树立于审计人员的心中。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也不能盲目模仿某些国际流行的模式,要切合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稳步推进,从一些具体能够发挥实效的改革措施着手,为审计建设制度的改革奠定基础奠定基础。

(三)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统一性原则。我国审计机关层级较多,每年都会形成大量的审计结果信息。如果各地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果公告上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审计结果公告的目的则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不稳定因素。二是效果性原则。向社会披露审计发现的带有规律性、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大案要案,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三是谨慎性原则。由于审计监督的特点,审计结果发现的问题大多属于违法违规等性质的事实,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因此,哪一类审计结果可以公布,哪一类审计结果不可公布,都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慎重考虑审计结果发布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四是保密性原则。遵循保密性原则,是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做好审计结果公布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必要建立保密工作责任制,避免泄露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现象发生。

(四)逐步完善监督国家审计监督机制。任何权力都有被滥用的可能,国家审计监督权也不例外。因此,有必要完善监督国家审计监督权的机制。国家审计机关是审计其他法定被审计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政府机关,审计机关自身的财务收支由谁来审计目前没有这一机制。笔者认为,可以充分调动社会中介组织的力量,如由相关组织聘请注册会计师定期对国家审计机关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检查结果直接向监管审计机关的部门报告并向社会公众公告。监督国家审计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审计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审计人员独立性要求,首先,需要建立国家审计人员定期轮岗制度,避免审计人员长期在某一审计管辖范围内工作,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人建立某种默契,防止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形成密切的关系,产生权力寻租现象。其次,建立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制度和奖惩制度,督促审计人员依法审计,依法行政。

(五)不断提升审计工作执行力。审计机关的执行力是审计机关将战略与决策转化为实施结果的能力,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组织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我们要提升审计工作执行力必须提高审计组织的合力,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审计机关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通过引导示范,将执行力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准,使强化执行力成为一种导向、一种风气。二是完善考核工作机制。适时建立执行力考评考核制度,细化执行力考核办法,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明确到期限,形成主要领导总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完善工作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和违反制度的惩戒性规定,建立责任、考评、问责等为一体的督办机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肆意规避等行为,坚决追究责任,营造良好的责任落实氛围。四是与纪检监察、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建立更加便利畅通的沟通协查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使审计部门发现的案件线索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落实,以增强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地位。

第三篇:论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之间的关系

审计学论文

姓名:王正伟

专业:会计10—02班学号:541009020146

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摘要: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专司经济监督的重要机关,具有反腐倡廉的法定职责,并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这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赋予的,而且是由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的,尤其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为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的客观需要。同时,审计机关具备的专业特长、职能优势以及客观公正性、独立性等特点,都决定了审计机关在发现腐败、查处腐败、预防腐败和在对权力监督制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审计监督机关要把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要求贯彻到全部审计工作之中,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中充分发挥好纪检监察机关同盟军的作

一: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之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作为国家专设的经济监督机构,在反腐倡廉中所担负的责任和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是由法律法规和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1)预防作用。从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滋生的环境、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权力的过于集中和决策的不民主,以及制度的缺失和监督疲软缺乏。通过审计监督,可以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健全制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有效地预防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降低腐败产生的机率,使权力得到制约,促进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要对腐败多发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进行常规性审计。从审计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也称跟踪审计)、事前审计三种审计形式,特别是开展事前审计,能够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是反腐败工作方法上的突破,提升了国家审计的反腐败功能。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前瞻性。这种审计主要是对单位的计划、方案、预算制定的审查,经济合同批准之前的审查,经营决策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等,使决策、预算等更科学,形成最佳决策方案。事前审计可以起预防作用,减少失误,防止弊端,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二是具有预防性。从源头上开始把关,对易产生腐败的土壤防患于未然,保证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让公权力透明运行,最大限度的避免腐败。事中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2)揭露作用。国家审计具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职能。从国家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和审计机关的特殊使命来看,审计是加强反腐倡廉的有力工具。审计监督能够覆盖所有公共资源、公共财政、公有资产。可以说,国家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守护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是发现经济问题、查找腐败线索、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经济卫士。通过审查账目,查找漏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当前的腐败问题主要是经济领域中的违法违纪问题,而多数腐败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经济活动中,记载在财务账目上,通过认真细致的审计,可以发现贪污受贿、钱权交易、谋私谋利等腐败问题的蛛丝马迹。近些年来,通过审计机关查出的大案、要案、窝案、串案等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审计机关对经济违法行为进行定性定量,为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和惩治腐败提供了线索。

(3)惩治作用。反腐败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也是一项重要使命。实践证明,审计机关是一支业务过硬、知识全面、政策娴熟、人才济济、能打硬仗的专业队伍。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审计人员审查经济练就了一双慧眼。由于大多数腐败和舞弊,最终都要落到钱上,审计查账始终与国家资金息息相关,审计人员紧盯国家财产,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资产被侵吞。对审计中发现的腐败线索,审计机关都将其作为重点予以追踪审计。对追踪查实的腐败行为,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内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以下达审计决定的方式,直接作出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非法所得等处理;二是对审计机关处理权限以外的腐败行为,依照法律规定,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

(4)威慑和警示作用。随着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审计制度的日益完善,审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反腐败的一支重要力量,审计查处的违纪、违规和违法案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审计,规范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规范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遵纪守法行为和职权的滥用,查处和移交违法案件。所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产生了一种压力,这无疑对治理腐败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二:我国审计监督的现状

(1)政府审计职权尚无法起到制约权力的作用

著名的政治学家C.A.利兹在其《政治研究》中指出,立法部门对行政部门的控制方式有委员会的调查权、质问时间、财政控制、民政专员控制等,其中“财政控制”主要是指政府审计。由此可见,现代政府审计是保障民主政治的核心———分权与制衡机制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是从经济监督角度出发对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的一种制衡。制约权力需要充分的职权,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都有经济监督权,但经济监督权的内涵各国却不同。英、美等国政府审计的经济监督权只包括调查权、报告权和公布权,日本、瑞士等国政府审计在调查权的基础上还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要求改进,法国等国政府审计既有行政处分权又有经济制裁权。我国政府审计的职权由《宪法》和《审计法》赋予,具体包括行政处理权和经济制裁权。但是,这些职权的层次不高,不足以对权力加以制约,特别是政府审计机关通过审查、评价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后,所作出的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审计处理决定,有时难于得到切实执行。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使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受到损害。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我国历史上的比部、御史台、督察院和御史大夫,还是法国的审计法院、苏联的人民监察委员会,都具有较高的审计职权,要么是将政治、经济、财政、司法等权力结合在一起,要么是借助法律程序来处理经济问题,要么是将经济监督和行政监督结合在一起。所以,要解决我国当前政府审计职权问题,应当选法律、法规建设,要使相关法律之间起到科学、系统、配套,协调的监督作用

(2).独立性差。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而审计质量是需要人力、物力和时间保障的。一般而言,在审计的人力、物力既定的情况下,审计的计划安排只有在满足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降低审计风险[8]。如,在地方审计机关,除常规项目计划以外,党委、政府交办的审计事项逐年增加,且通常任务重、时间紧,这种任务的增加,大大挤占了正常审计计划项目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在进度计划、检查评比和年终考核等的制约下,审计机关往往会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所以,要确保审计质量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审计计划的独立性特别重要。

(3).封闭性强。这集中表现为审计计划管理的统筹、协调、综合能力低。审计计划管理主要是改善内部管理,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建立综合的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并进行搜集、分析、整理和利用。例如,审计人员在进入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事项实际情况了解不清,导致作为审计计划的主要载体的实施方案通常只是一个程序,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机关内部分工过细,也影响了内部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利用。

(4).协调性不够。审计计划的协调性要表现审计计划管理的快速有效性。审计机关内部的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同级审计机关之间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制定审计计划和部署审计任务时,应考虑下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工作任务。

(5)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1人员管理机制简单化。在审计机关内部同样存在政府的权力等级结构,但大多数审计机关内部人员管理基本呈直线模型,很少有补充形式,例如局长—分管局长—各处(科)室负责人、具体审计人员。这种模型虽也有其优点,但不利于各处(科)室之间的工作配合、业务交流,审计资源很难充分利用,同时又缺少相应的监督、工作质量必定存在隐患。2.人员管理培训有误区。注重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培训是审计管理的一大重要内容,审计业务的质量高低和审计工作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审计业务的审计人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审计人员管理培训存在以下几大误区:一是审计人员培训呈阶段性,缺少一个长期有序的规划。有些具体培训行为是被动的,人才的培养不是多元化发展,未涉及到深层次,而只是停留在表面。二是注重宣扬学历培训,忽视执业经验的培养,使得审计人员不善于总结和吸收日常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不善于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三是大量审计人员忙于日常事务,不仅疏于质量管理,更使审计人员无法从内部或外界吸取新鲜养份,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缺少思考的时间。滞留于日常事务,忽略了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开发与管理,最终造成无法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执业水平。3.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有些审计机关由于考核的标准、方法缺少科学性、考核的形式缺乏公开透明性、考核的结果体现不了奖罚分明,使得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弱化了审计管理。三: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国的审计监督

1.建立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注重从“工作协作、审情通报、案件查处”三方面,加强审计常态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审计监督工作协作制度,成立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领导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小组,制定《北碚区大要案联系协调制度的实施办法》,明确审计监督工作职责,加强审计部门与纪检、组织等部门的工作协作,每半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协调会,研究审计计划,确定审计重点,落实审计措施。建立健全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实行审计工作季度通报、重大问题及时通报和领导交办事项专门通报机制,使区委区政府和纪委、组织部门及时掌握审计情况,将审计结果运用到案件查处和干部人事任用之中,保证审计结果落实。建立健全审计案件协调查处制度,做到审计案件线索及时报告区纪委,区纪委及时组织查处,对违反党纪政纪人员给予处分,并及时将触犯刑律人员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从而使审计监督的工作链条完整衔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功效。

2.建立审计监督双向沟通互动机制。积极实行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与区纪委、区纪委与被审计单位,就审计情况的“三双向”沟通互动机制。审计部门及时通报审计结果,就有关问题向被审计部门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被审计单位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审计部门向区纪委报告审计情况,汇总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区纪委提出处理意见;区纪委根据审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向被审计单位通报,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并做出具体处理决定。2009年,审计部门就审计发现的问题,共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137条,均被采纳。审计部门将全年审计情况向区纪委进行汇报,区纪律与审计部门就发现的7个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区纪委及时跟进,直接向7个部门反馈审计情况,根据调查核实情况,进行诫勉谈话11人次,责令限时整改,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

3建立“两公示一回访”约束机制。在被审计单位公共场所公示《审计组审计纪律》和《审计组执行审计纪律情况》,对审计人员遵守审计纪律情况进行抽查,全面接受社会监督,保证审计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4适当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缩小政府审计工作范围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各国政府审计的实践表明,政府审计的主要范围是政府部门以及由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尽管一些国家立法规定可以对国有公营企业进行审计,但实际上这些国有公营企业为了筹资和对外往来,仍要由民间审计组织对其进行审计。因此,政府审计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要有计划地把审计重点放在具有决策权的政府部门,以增强对权力机关的制约。当前,我国政府审计的中心任务应当逐步转向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决算、信贷资金投放、国家掌管的企业集团、重大投资项目、公用建设项目和财政拨款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方面。与此同时,除了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接受财政补助较多或者亏损数额较大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外,对一般中小型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可以委托民间审计组织进行审计。

5加强审计成本控制意识,改变审计人员的激励措施审计机关要树立审计成本意识,要做到审计成果以审计成本为前提和基础,建立“审前调查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强化审计项目成本控制。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激励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成本管理,促进以审计组为单位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建立长效控制机制。此外,实践中我们还需整合各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整合审计资源的利用状况直接决定着审计成本的高低,加强审计组织内部及外部相关资源的协同和联动,促进现有审计力量与审计对象的最佳结合。

6改进审计手段与方法审计机构在实践中可大力引进、吸收、使用和推广先进的审计思想与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审计方式和方法,提高审计机关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改进现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增加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总结审计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技巧、经验与方法等,以求在不增加或不大幅度增加人力、财、物的投入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审计机关要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使其获得现代管理、现代审计的新知识,也会增强审计能力和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1〕聂佳.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初探〔J〕.消费导刊,2008(7).〔2〕肖振东.关于审计本质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8(8)〔3〕吴秋生.政府审计职责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第四篇:对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理解与思考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刘家义审计长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观点,《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更高

定位,它丰富了国家审计内涵,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外延,对于促进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家义审计长把审计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比喻成“免疫系统”非常形象贴切。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内设专职监督机关,通过对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监督,揭示重大问题,移送违法案件,促进完善机制,发挥维护经济秩序、促进依法行政、改善宏观调控、推进廉政建设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毒入侵、消灭入侵病毒、修复受损器官等方式,保证人体健康生存的过程。那么,审计机关如何有效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呢?我认为必须立足现实、深入研究,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坚持四条原则,健全“免疫系统”机制

任何系统要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使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系统外部能够相互作用的条件和方式,也就是要有健全“免疫系统”工作的机制。总结25年审计事业发展的经验,健全机制必须坚持四条原则:

(一)坚持依法性原则。法律既是审计机关产生的条件,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正是法律对审计的职权的界定,决定了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最高准则,也是健全审计“免疫系统”机制的基本要求。审计机关要立足在法定职权范围发挥“免疫系统”作用,这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成为其他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或体外消毒系统一样,既要防止法定不作为,也要防止超越职权的乱作为。因此,审计机关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监督理念,坚持依法确定审计对象、实施审计程序、作出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

(二)坚持独立性原则。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与被监督始终是一对矛盾。因此,实施审计监督必须保持独立性,《审计法》对此也作出特别强调,独立性是健全审计“免疫系统”机制的重要前提。如同免疫系统独立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之外,必须独立于病毒之外一样,审计必须在机构、经费、人员上独立,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三)坚持公正性原则。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因此,公正性是健全审计“免疫系统”机制的基本准则。审计机关要有效发挥“免疫系统”作用,就必须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这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必须要准确抵御和消灭病毒一样,既不能象化疗、放疗那样,伤及无辜,杀害有益细胞,又不能象“免疫系统缺失症”那样,放过病毒,造成病毒侵蚀机体。因此,审计机关要坚持公正性原则,做到客观认定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准确定性问题,既不偏激过“左”,也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依法处理问题,既不失之过宽,也不失之过严。

(四)坚持谨慎性原则。审计的过程是在纷繁复杂经济活动中不断分析判断是非、甑别问题的过程,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揭示处理问题,必须保持职业谨慎。正如人体免疫系统面对随时进入身体的外来物质,必须保持高度监视,随时发现异常一样,审计必须始终保持职业谨慎,增强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研究,弄清事实本质、产生原因和造成危害,准确定性处理;对可能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尽可能采取措施,查清事实,防范审计风险,才能发挥“免疫系统”的作用。

二、抓住四个环节,发挥“免疫系统”作用

免疫系统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方式和途径,联系审计工作实际,要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必须抓住四个环节:

(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前提。审计的本质是监督,监督的实质是发现问题,因此,发现问题是审计监督的首要任务,如同免疫系统必须及时发现入侵机体的病毒和机体器官的重大缺陷一样,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便无从发挥。因此,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实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监督,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重大决策失误、重大损失浪费、损害群众利益、重大经济犯罪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微观经济实体和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发挥“免疫系统”作用打下基础。

(二)依法处理问题。依法处

理问题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手段。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机关要利用法律赋予的职权,依法作出处理,这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就如同免疫系统要及时抵御和消灭入侵机体的病毒一样,这是直接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手段。因此,审计机关对审计发现的能够处理的问题,要依法作出处理,直接发挥审计抵御消灭违法违规问题的作用,维护经济秩

序,维护法律权威。

(三)利用审计成果。充分利用审计成果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途径。审计项目的实施可以产生一系列审计成果,综合利用这些成果,可以综合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消灭、修复功能。一是通过审计报告、决定,责令被审计单位整改审计问题,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对侵入被审计单位“病毒”的抵御消灭和制度修复功能,促进微观经济实体健康运行;二是通过审计移送,将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其有关人员,移送司法等有关部门处理,增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震慑作用,进一步延伸并强化审计“免疫系统”的消灭病毒的功能,从而推进廉政建设,促进政权巩固和政府机关廉洁高效运行;三是通过审计信息,将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提出审计建议,完善体制机制存在缺陷,促进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四)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方式。法律规定,审计机关要依法向政府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并代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通过这种较高层次的工作报告制度,将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归纳、提练、提升,服务政府推进依法行政和宏观调控;服务人大常委会履行监督职责,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社会民主法治进程,从而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发挥审计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作用。

三、强化四项建设,提高“免疫系统”能力

根据审计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功能定位,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能力素质决定着“免疫系统”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水平,必须强化审计机关自身建设,提高“免疫系统”自身的免疫能力。

(一)强化队伍建设

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细胞”,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的重要力量。要以切实提高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为核心,探索完善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推进审计职业化,弘扬“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努力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审计干部队伍,提高审计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强化法治建设

法治是审计工作的灵魂,是提高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保证。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健全法制,遵循法制,增强法制观念,做到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审计机关要全面理解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推进地方审计立法,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职责,强化监督手段,规范监督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必须健全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准则,积极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加强项目全程质量控制,促进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为提高审计“免疫系统”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

坚持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手段的现代化是提高审计“免疫系统”能力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坚持“以应用为核心”,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审计及管理工作全面创新;要加大硬件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全面实现审计行政办公、审计业务流程无纸化和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资源管理信息化;要不断总结推广计算机审计的技术方法,进一步总结和挖掘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典型实例,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问题,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审计“免疫系统”能力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四)强化廉政建设

廉洁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一旦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有不廉洁行为,就必然丧失发挥“免疫系统”作用的根本立场,丧失对入侵“病毒”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必须强化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要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审计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党纪国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耐得住清苦,管得住小节,任何时候都要立于不败之地;要严肃廉政纪律,严格执行“八不准”纪律,增强廉洁自律和抵御外界侵蚀的能力,增强审计机关的公信力;要严格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违反廉政规定和审计纪律的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审计队伍的清正廉洁。

第五篇: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一、内控监督的主体

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机构主要包括三大主体:

1.审计委员会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一大主体是企业董事会所属的审计委员会。

2.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二大主体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其是一种常设状态,即企业是否有审计部或审计科。例如,有些企业没有审计组,但有稽查组;有些食品饮料公司有市场监察部,实际上也承担了一部分审计功能。

3.外部监督机构

企业中内部控制监督的第三大主体是企业外部的监督机构,实际履行内部控制监督职责的其他有关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企业授权,企业外部的很多监督机构,如会计事务所等,肩负着外审功能。

除了上述三大主体外,企业中的上级主管人员也是内控监督的主体,称为自控的主体,如企业中的上级管理层监督下级员工。

二、内部审计的定义与目的1.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企业中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独立机构,其中的“独立”成分决定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质量,也决定了审计的目标。

内部审计在不同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如果内部审计在财务部下面,其职能是帮助财务总监或者财务经理实现财务监控目标;如果内部审计在总经理部门,其职能是帮助总经理实现监控目标;如果内部审计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上面,其职能是帮助决策层实现监控目标。所以,内部审计机构放在哪个部门并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企业的现状执行内部审计。

2.内部审计的目的内部审计的目的主要包括:

评估各项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内部审计通过检查、评估组织内部的各项活动,评估其效果和效率,并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流程。

进行原因分析,提供咨询建议

进行原因分析,并提供咨询建议是对内审的新层次要求。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做到一定程度会成为出色的管理人员。

现代企业对于审计人员不是要求专才突出,而是要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因为专才看问题有些偏颇,容易只从一个层面、一个维度看问题。例如,财务人员如果只把自己定位于做报表、算账,那么未来的职业发展会非常有压力,需要从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也就是要加强控制,加强决策知识,加强预警。

此外,员工在审计部工作,可以知道企业的业务流程,容易制定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并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在审计部工作,可以知道部门与部门、流程与流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所以,企业要加强内审部门的人才培养非常关键,实际上来讲,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就是一位优秀的咨询师。

三、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

内部审计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上市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

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必须借助其他人员达到监控目的。很多情况下,企业失控的原因是企业发展太快,但缺乏监督,如果企业只有职能部门而没有监督部门,那么企业的漏洞会很快显现,所以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需要进行内部审计。

2.机构和其业务的日益复杂

随着企业机构和业务的日益复杂,企业的形态也会发生改变,面临很多挑战: 第一,小批量,交期短;

第二,业务形态的复杂度上升,不知道政策执行在市场的反馈度。

3.协助管理层更有效履行其责任

因为审计部门的存在,管理层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更加谨慎。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计人,当某个人出现问题时,审计员会一直盯住这个人,直到存在的问题有所改善。

审计的类型包括初次审计、二次审计和终审计。

4.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并增强其活动的附加值

审计的过程也是业务流程调整的过程,能够把企业中不合理的部分审计出来,进而完善制度。

通常而言,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会经过以下阶段:

解决制度是否存在的问题

制度体系的建立不能追求完美,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就是有制度比没有制度好,有制度至少能够让管理层知道哪些业务环节存在问题,并让员工有制度可依。

解决制度是否合理的问题

审计部门通过直接查询业务形态或者沟通,可以发现审计问题,并告诉相关人员哪些流程合理,哪些流程不合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和专业判断,从而形成管理改善审计报告。

审计的价值不仅是对成本部门而言,好的审计体系还可以为企业营造健康、廉政的气场环境。企业审计有效资源时,会涉及众多审计人员,所以要保证审计人员够多并且审计得够细,因为审计和人才培养是目的。

四、内部审计人员的标准

审计人员如果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审计效果。

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以下标准:

1.精通业务知识

审计人员必须精通业务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审计业务流程有很多方面,审计人员要关注自己的审计范围。例如,当审计人员做财务审计时,需要熟悉企业的财务制度流程,否则只会增加审计成本。

2.人品正直

审计人员一定要人品正直,做到公平公正。从一定程度上,审计就是挖掘企业的痛苦,所以审计人员要讲真话,不能只讲好话和假话。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审计就是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能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通常而言,审计周期越长,企业本身会越来越规范,但是世界上再优秀的企业也会存在问题。

3.文笔好

审计人员的文笔功底要好,撰写的企业的审计报告和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抓住核心思想,客观、公正,并实事求是地写出发现的问题。

管理人员需要加强文笔功底,写文章和报告要有中心思想,通常一个好的分析报告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

呈现事实

审计的第一阶段是呈现事实,指出企业存在的问题。

解释变化

审计的第二阶段是解释发生的变化,指出企业中的问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并分析到位、列出要点。

调适未来

审计的第三阶段是调适未来,列出改善措施和建议方案。通过前面两步的调查分析和信息收集以及评估整理,审计人员需要给出最终的解决建议,不能把这个责任推给老板。

五、内部审计的角色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主要扮演以下角色:

1.企业内部活动的监督者

审计人员主要是做监督工作,与企业中的财务部门一样,在企业中很少受其他部门的欢迎,所以做监督工作需要具有魄力和胆识,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当面指出与企业制度流程不相符的地方。

2.防错纠弊的检察员

审计人员是防错纠弊的检察员,需要检查公司员工是否违反公司制度、是否徇私舞弊、是否犯错误。好的审计人员必须具有怀疑精神,把握风险,思维方式要既怀疑又保守。在企业中,可以通过岗位轮换的方式消除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弊病,既让这类员工得到业务培养,又让他们不感觉工作枯燥乏味。

3.经营绩效的审计

审计人员要监控企业的运营绩效,企业中具有绩效审计,当财务部门将销售部门的销售提成计算出来后,需要经过审计部门审计,保证计算的质量。此外,审计部门还要审计企业实现的利润是否真实有效等企业经营绩效方面的内容。

4.协助外部的审计人员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协助外部审计人员做好审计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起到衔接外部审

计的作用,将审计报告、审计底稿等拿给外部审计人员审计,有时能够简化外部审计的流程,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

5.风险管理的咨询

审计人员要能够做到发现企业未来的风险和陷阱,知道企业中业务流程的风险点、风险信息和发生概率,以及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做好审计工作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所以,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与内部审计部门保持高度的协调,让沟通更顺畅。

如果企业审计部门发现了问题,但无法得到及时反馈或者反馈后无法得到及时执行,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在对某销售企业的审计中发现,业务员结款回来之后,没有人员进行后续跟踪,有可能导致业务员挪用货款。所以,企业应该设置追踪程序,如果业务员没有收到货款,那么财务部门要看到单据;如果业务员收到货款,那么财务部门要看到钱,防止业务员有意或无意地不上交货款。很多企业曾发生业务员携款潜逃事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并且为防止企业不改进,审计部门需要提醒企业注意,需要审计、再审计,直到企业的问题改善。

此外,在审计报告后面部分,会有后续跟踪事项,要记录好跟踪内容。

六、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

内部审计的基本流程包括:选择审计对象、制订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审计报告、后续跟进。

1.选择审计对象

内部审计的第一步是选择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的分类

审计对象可以按照分子公司选择,也可以按照审计的业务事项选择,例如应收账款审计、存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等。所以,审计的对象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来做,也可以按照审计的项目来做,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性质决定。

审计分类

审计分为两类:常规性审计、临时性审计(或称为突击审计),究竟采用哪一类审计需要提前做好计划。

常规性审计。一般而言,常规性审计的效果不太好,很多企业规定每年进行两次常规性审计,第一次在年中,第二次在年末。这些时候,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人员通常已将工作准备妥当,提前将工作做到位,这样审计人员不容易发现问题所在,起不到监督审查的作用。

临时性审计。临时性审计的效果非常好,建议企业搞突击检查,审计人员可以悄无声息地到达目的地,并且不与高层碰面,这样才有可能发现真实的问题。

2.制订审计计划

在进行审计前,企业需要制定审计计划,确定实施步骤,将审计人员进行分工。只有计划越周全,审计效果才会越好。

3.审计准备

审计人员准备审计中需要用到的表格、提纲等。

4.审计实施

内部审计的审计实施,是到现场进行审计实施。

现场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如盘点法、抽查法、反弹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审计事项做规定。

5.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

根据审计情况或结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6.编写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分为常规性审计报告和专项审计报告。

专项审计报告包括应收账款、库存商品、固定资产、招待费用和差旅费用等改善审计报告,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做一个专项的审计报告。

7.后续跟进

根据被审计对象是否执行审计建议、是否改善业务流程、是否将工作做到位等,企业需要进行后续跟踪。如果内部审计做得好,则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和间接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载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营BOT项目与国家审计监督(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扶贫资金审计监督的深化探讨

    国家扶贫资金审计监督的深化探讨 摘要:扶贫工作对于维持贫困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

    邢台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

    邢台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我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保障建设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有效,维护国家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有关法律、......

    宜宾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

    宜宾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加强对本市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规范投资行为,促进科学决策和廉政建设,节约政府投资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

    论财政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录摘要、关键词..... ...........2一、前言......... ...........3二、财政审计监督的内容... ..........3(一)财政审计...... ...............3(二)财政监督......... ............

    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及第十五条......

    论行政诉讼与法治国家

    行政诉讼通常是法治国家保护公民免受强大国家机器压迫而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又是法治国家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就行政诉讼与法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和完善我......

    《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网络学院

    学习导航 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 学会进行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 ● 了解内部控制监督的主体; ● 明白内部审计的定义、目的及存在的原因; ● 知道内部审计的各种角色; ● 掌......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进行项目审计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A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