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领域中的音乐引用分析
英语教学领域中的音乐引用分析
摘要:将音乐引入英语教学活动中来是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加以利用和探索。
关键字:英语教学;音乐;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就是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传统的英语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的讲授,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语,习题操练等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学习的要求。也就是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接触了互联网并能够从网络中获取想要的资源。所以倘若教师还是使用原始的教学方法,只会令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这些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引入音乐。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不仅能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一部分英语知识,一些英美歌手演唱的歌曲还能帮助学生听到更加纯正的英语发音。此外,对音乐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还能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从而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自主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然而,这一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上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占用过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听英文歌曲,从而使得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对音乐的欣赏上,忽略了英语学习任务。所以,教师在将音乐加入英语课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灵活多变地使用这一策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短期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远期目标,切实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一策略运用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必然性,并对这一教学策略再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进行介绍。
一 音乐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必然性
音乐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是由英语教学和音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内容虽然是语言这种深奥的变幻莫测的知识,但是却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多样的策略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而音乐,作为一种集合了韵律和节奏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甚至是精神上的升华。所以音乐成为了很多人工作学习之余的娱乐方式。那么,如果能将音乐的娱乐性和英语教学的知识性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学生最期待的教学,这也就成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方法。具体说来,教师可以将英文歌曲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倘若学生中有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话,教师完全可以借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所以,音乐与英语教学的结合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因为英语教学需要音乐的娱乐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音乐的引入又需要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为限定和指导。
二音乐在英语教学活动运用现状
音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播放音乐,而是要将音乐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来帮助学生放松紧张的学习状态,并在音乐的优美旋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英语教学。所以将两者结合的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把握好教学进度,适当地引入音乐来丰富教学活动,拉近师生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将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具体说来,教师在这以教学
策略的引用上主要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不能恰当掌握音乐播放时间
虽然将音乐加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来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教学策略运用的越频繁越好。相反地,如果欣赏音乐的活动在课堂上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播放音乐的时间过久,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如果一旦分散注意力的时间过久,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效率将会有严重的影响。所以,音乐播放的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一般以三到五分钟为宜。而且有很多课堂上播放的音乐是要供学生学习的,这样的乐曲时间就要更短一些。但是,这样的音乐通常只会应用于低年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中。
2.对音乐的选择不够谨慎
由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的区别体现在各个方面,这样的差异在音乐中同样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可以引入带有明显的西方国家特色的音乐来播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教师并未对其播放的乐曲进行筛选。有些教师甚至将本国歌手演唱的英文歌曲引入了课堂,这样的引入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因为学生接触到的并不是最具西方国家特色的音乐作品,而且国内歌手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也是有待考证的一个问题之一。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想引入音乐,就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此外,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性也是教师筛选音乐的一个重要原则。
3.对于音乐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
随着多媒体在学校的逐渐普及,这种便捷的信息展示工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可和运用。所以,对于引入音乐的教学活动就更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但是又很多教师在课件制作的时候播放音乐的界面还仅仅是单一的看上去十分单调的动画,这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的,也就不利于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体会和把握。
三 在英语教学中展现音乐魅力的策略
鉴于英语教师在将音乐引入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必须采取一些更为有效的策略来发挥音乐的魅力,展示英语的风采。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策略:
1.展示音乐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音乐的展示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一定音乐功底的教师可以亲身演唱,为学生做示范。而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则可以使用多媒体来展示,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完全可以将这样的音乐拷贝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回去学习。
2.举办一些竞赛活动
学生对于竞赛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因为这样的活动往往能使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下学习英文歌曲的人物,请学生回去自己学习,然后再单独找时间进行比赛。这样,取得成绩得到奖励的同学的参与班级活动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四 总结
将音乐引入英语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必然。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还远远不止上面这些,它的魅力还有待广大英语教师去探索去发现
参考文献
[1]方伟,浅谈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78
[2]仇盛艳,音乐智能在英语教育中的应用,[J] 教育研究 出国与就业,2011,3: 114-115
第二篇: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词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
华德·加德勒看来,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每个幼儿天生就是个音乐家。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早在生存在母体内的胎儿时期,音乐就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成为联系胎儿与外界的纽带。
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我们人类左脑掌管语言的发展,而右脑则掌管音乐。掌管音乐的右脑潜力很大,它不仅能储存很大一部分词汇、能阅读,还有很多高级功能。抓住以上两个特点,我设想:如果将音乐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效果会怎样呢?于是我尝试将音乐大量融入到英语的教学中,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我看到了音乐在英语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下面谈谈我将音乐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一、听——在一日生活中让孩子倾听英语歌曲,激发孩子英语学习的初步兴趣。
音乐是无国界的,英文歌曲所具有的异域特色则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在小班刚开学阶段,孩子的年龄偏小,常常有哭闹现象的出现。于是我们播放既简单又是孩子们很熟悉的英文歌曲,如《 Little Star》、《Birthday Song》。我们发现孩子立刻停止了哭闹,很用心地倾听起了歌曲。孩子很自然地对英语、英语歌曲有了一定的感知,对英语的学习建立起了初步的兴趣。
幼儿的语言发展还不成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在幼儿期我们把英语学习的重点放在兴趣的培养上,充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我们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播放一些简单的儿童英语歌曲给他们听,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还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早晨入园的歌曲《Good morning to you》、午睡时的歌曲《rock a bye baby》,这些英文歌曲的曲调在幼儿平日玩的各种电动玩具中也会经常出现,幼儿是非常熟悉的。歌曲中有了不同于母语的歌词,那么他们就会因好奇而逐渐注意这些歌曲时,学习的愿望也就随之产生了,兴趣也就初步建立起来。
二、说——让孩子有节奏的说唱英语歌谣。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幼儿本身就对节奏很敏感也很感兴趣。有节奏的chat不仅让孩子对说唱英语歌谣感兴趣,同时还能掌握很多单词和句型。例如小班的chat:“Give me a banana.”孩子不仅能掌握apple、pear、banana等单词,还能掌握“Give me a…”和“Here you are”的句型。幼儿天性好动,在学习歌谣时常常以动作相伴,像在表演又像在玩游戏。此歌谣中,一个孩子在跟另一个孩子要各种水果“Give me a banana.”,一个人就给他“Here you are”。又例如中班的chat:“What’s this?”,孩子可以掌握cat等很多小动物的单词,还可以掌握句型“What’s this?”歌谣中有小动物的叫声,孩子特别感兴趣,边模仿动物叫声边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唱——学唱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动静结合,增强趣味性。
唱歌是幼儿最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活动之一。歌曲优美的弦律清除了语言不通的障碍,起到沟通交流的作用。英语歌曲活动中,孩子通过老师的肢体动作和其他表演,对歌曲歌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建立起了初步的兴趣。如歌曲“It’s raining.”中,带领孩子在雨中玩一玩,孩子了解了歌词,也特别感兴趣。优美的歌曲配上动作,孩子们学到了句型:It’s raining.和其他很多单词与句型。诸如此类的歌曲还有很多,大班的“Listen to the animals”,孩子们把手放在耳朵旁做出听的样子,然后模仿各种动物走路的动作和声音,句型“Listen to the…”孩子们掌握得很牢。良好的兴趣使孩子们学得好,学得好孩子又对英语学习特别感兴趣,这样形成的良性循环更加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的学习英语。
四、玩——妙趣横生的英语音乐游戏,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自在,随意创作。在游戏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英语单词和句型,在用不同方式与周围幼儿交往的同时,又促进了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Finger family”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音乐游戏,当中有五个人物,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小宝宝,这些人物我分别请孩子来表演。整节课中孩子都很活跃,孩子在欢笑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这首歌,还学会了5个手指的英语表达方法。回到家中仍饶有兴趣地与爸爸妈妈一起表演。
基于游戏的特点,我们将传统的故事、游戏、儿歌进行改编,服务于英语教学。我们将《老狼,老狼几点了》改编成《What’s the time Mr.Wolf?》(It’s one,two,three a’clock etc.)来练习关于时间的句型。将《小兔子乖乖》改编成“Rabbit baby.Rabbit baby.Open the door, Hurry up.Mommy comes back.”来练习日常用语。另外,像《抢椅子》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边唱《Apple I love you》英文歌边走,等歌曲结束时抢椅子……。
以上听、说、唱、玩,我在英语教学中并不将之成为独立,而是是相辅相成的,玩中有唱、说中有玩。
通过实践,我感受到了音乐在英语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只要善于并合理利用,无疑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英语学习。
第三篇:音乐领域学习心得
《指南》所体现的艺术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幼儿成长维度
《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结构与实施
一、指南》所体现的艺术对幼儿成长的价值
1.《指南》和《纲要》对艺术的基本阐述: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纲要》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指南》
在艺术领域中,个人认为:《指南》是《纲要》的升级版,《指南》比《纲要》更具体的提出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方向。
2.艺术对幼儿成长的价值(见《指南》目标一):
认知价值(学科素养、学习品质)
情感价值(感知、移情以及情感表现)
人格价值(好奇心、勇于探索和挑战、自我超越等)
人文价值(即尊重、关怀、友善、分享、合作等)
3.从“音乐”的定义看音乐教育追求的价值:
狭义的音乐是一种由声音和寂静组织起来的艺术表现形式,广义的音乐是人类利用声音现象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流分享人们对世界和生活的观念和情感,也可以用音乐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音乐教育追求的价值:
(1)体验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比习得音乐知识技能更重要。
(2)维护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之心比考级过关、得奖、高考加分更重要。
(3)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安宁的体验比高超技能、高雅气质更重要。
二、《指南》中艺术领域的幼儿成长维度
幼儿成长维度分为: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学习品质的培养和人格品质的养成三、《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结构与实施
第四篇:论文中期刊怎么引用
期刊
作者.论文题目[J].刊名,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止页码.专著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译著
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论文集
作者.论文题目[A].编者.文集[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学位论文
作者.论文题目[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年份.技术标准
起草责任者,技术标准代号顺序号—发布年.技术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其中,起草责任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可省。
专利
申请者.专利名[P].国名及专利号,发布日期.技术报告
作者.文题[R].地名:责任单位,报告代码及编号,年份.报纸文章
作者.文题[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在线文献
作者.文题[OL].[日期].http://……
光盘文献
作者.文题[C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其他文献
作者.文题[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摘 要: 传统的英语教学注重单句而忽略语篇,根据语篇分析理论,教师应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以及对语篇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在教学中兼顾局部与整体,使学生最大限度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篇 语篇分析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大学英语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培养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更注重英语的词汇搭配和单句的分析与理解。学生的词汇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充,但不一定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并未得到提高。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语篇教学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宗旨不谋而合。
二、语篇分析理论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 Approach)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单个的生词或短语着手,以单个的句子为单位,对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析,忽略了对篇章信息结构、衔接手段和话语标记的分析。事实表明,仅仅停留在单词意义和语法结构的层面,不足以正确理解句子和文章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具有语篇意识,引领学生从更高层次的语篇、语境的角度来解读课文。
所谓语篇(discourse),是指“高于句子或小句的语言单位”(Stubbs,1983:1)。语篇可以是短短的几句,也可以是篇幅很长的篇章。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借助行为科学、认知语言学、哲学、信息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逐渐意识到语篇的重要性,出现了两个并列的术语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和text linguistics(语篇语言学),两者意义基本相同。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指导的语篇教学立足于整体,采用自上而下(Top-down Approach)的策略,围绕篇章主题、段落推进、情节发展,将篇章的宏观欣赏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并重,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举。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引导学生理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主旨大意及重要事实,对全文的逻辑关系做出合理推断,获取语篇的完整意义。语言研究的成果与教学实践的“联姻”,使语言学在教学中有了用武之地,亦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据。从理论到实践,语篇分析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语篇分析这门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得以充实与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
三、英语教学中的语篇分析
1.分析信息结构
语言结构遵循从已知(given)到未知(new)、从确定(definite)到不确定(indefinite)的原则。已知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的信息,而新信息是指说话人认为受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A girl called while you were on your break.She said she’d call back later.(你休息的时候,一个女生打来了电话。她说晚些时候会再给你打电话。)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一个女孩(a girl),因此第二句中的she就是已知信息。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功能表达中的结构差异。包含未知信息的名词短语经常使用更为复杂的语言结构,比如:完整的名词短语、形容词性的修饰语或者关系从句等。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李荫华主编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一册中的第六单元Text A “A Valentine Story”为例,布兰查德描述第一次和霍利斯?梅奈尔见面时的情景:A young woman was coming toward me,her finger long and slim.Her golden hair lay back in curls from her delicate ears;her eyes were blue as flowers.Her lips and chin had a gentle firmness and in her pale green suit she was like springtime come alive.这段话用了名词短语、修饰性的语言和关系从句来凸显未知信息,一位“如花似玉、生机盎然”的年轻姑娘形象跃然纸上。相反,已知信息在行文中往往采用更为“节俭”的形式,有时甚至完全省略。
语言信息结构分析中,还应重视话题(topic)和述题(comment)。话题是“关于什么”(what the utterance is about),也就是一个句子的“关注中心”,在英语表达中通常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例如:After tea,will you please go shopping with me?”“After tea”是句子的话题,但并不是句子的主语。述题是指“话题怎样展开“(what is said about the topic)。虽然在英语中,标记一个句子的主语比标记一个句子的话题更普遍,但是主题的标记在语言的信息结构表达中十分重要,有助于学生理解功能-结构在行文中的不同表达。
2.分析句际关系和句子含义
句际关系的分析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对句际关系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句内含义。英语的句际关系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对应关系、并列关系、分解关系、顺序关系、重复关系、分指关系、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
句际关系的实现,可以通过显性衔接手段(cohesion),也可以运用隐性的富有逻辑性的连贯手段(coherence)。韩礼德(Halliday,1976)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谋篇元功能的一部分),把语篇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他将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和连接词(conjuction)五大类。照应是指使用照应词,如:it,they,he,she和指示词,如:this,that,以及冠词the的衔接手段。参照分为内参照(endophoric reference)和外参照(exophoric reference)两种,前者指的是参照的信息存在于文本(co-text)中,后者是指参照的信息依赖于情境(context)。词汇衔接又分重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和上下义(superordinate)等内容。在分析句际关系时,对容易产生歧义的衔接手段如省略、替代的部分应该重点分析,帮助学生清除障碍,获取正确的信息。
如果衔接手段体现文本的表层结构,那么连贯则体现在篇章的深层结构上。理解连贯的关键在于解读文本的人,而不在语言本身。因此它是语篇中的隐形逻辑,也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研究文章中看似独立的句子怎样连接在一起构成语篇,以及句子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启发学生注意显性的衔接手段外,更应重视无显性衔接手段,结合文本的语境、文化常识、逻辑知识和修辞手段来全面分析文本。
3.分析话语标记语
英语中的and,anyway,Imean,well,oh,yousee等都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这些统称为“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是指“常用于句首的表达,可以从句子中分离”(刘润清,2006:180)。从广义上讲,话语标记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的对话语结构、连贯关系、语用关系的表达式,是整个句子的“副产品”,本身并没有意义或者很少负载意义,需要通过语境或者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常规语用意义才能得到理解。其作用不是局部的,而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但是能表现话语结构(Schiffrin,1987)。根据关联理论,在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中,话语标记语能显示出任何命题在推理性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的最佳的关联性(Wilson & Sperber,1993)。话语标记具有主观性、互动性和文本性的功能,对话语的连贯性和结构起着重要的粘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话语标记语在篇章中的“隐形逻辑”,推断出正确的语用意义。
4.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其基本假设是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不具有任意性。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相互联系,语言意义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批评性话语分析旨在研究话语和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戴炜华,高军,2002)。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习中存在批评维度缺失的现象,学生对西方的语言和文化霸权缺少应有的批判意识,文本中的隐含意识形态差异常常被忽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批判性话语分析,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从文本的来源、文本的预设读者、文本的语言策略、语法特征、逻辑连接、文本的语态,以及文本体现的交往惯例等诸多视角,阐释语篇所揭示的社会意义,从而引领学生挖掘语篇中隐含的权利,理解语言的限制和话语方式。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结合文化背景知识,从语篇的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信息结构、句际关系和句内含义、话语标记语。在教学中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篇鉴赏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2]Sc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3]Stubbs,M.Discourse Analysis.Oxford:Blackwell,1983.[4]Wilson,D.& D.Sperber.Linguistic form and relevance[J].Lingua,1993(90):1-25.[5]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6]刘润清,文旭.新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冉永平.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