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02:5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语文学习预习能力学生

近年来,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态度马虎,方法不当。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孩子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大量的信息和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这些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预习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创造的快感。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个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个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 上的架构,为学生有效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那边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丰富的预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可以较多的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比如,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校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

和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2、合理的方法选择

合理地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预习的方法:

(1)熟读课文。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得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老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课前熟读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2)认字解词。从中年级开始,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能很好的巩固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3)信息收集。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等

等。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4)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创造性。

另外,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合理的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这指导包括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学生预习的时候要有监督,也要有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从一篇文章的那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等,这样可以提高预习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学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解决一些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4、科学的评价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对学生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上收获和问题。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有些是课始的检查,有些是课中的结合。

如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或造句。

又如,在讲课文时,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独特的理解感受,讲得特别精彩,教师就着重评价,肯定他:“预习的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你的课外资料用得真好。”

再如,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表扬:“昨晚,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

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所有这些都不应流于形式,而应与学生的学习小组评价相结合。每课预习本子上做得认真,该生就能得一颗小星星,每一次课堂检查反馈时表现出色,可当堂得一颗小星星。这样一单元结束,哪个小组累计的小星星数最多,该小组就被评价为“优秀学习小组”。

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师生共同都能认真对待,能坚持下去,当作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的话,每个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也会慢慢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才会是高效的、开放的、快乐的。

第二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曾霞

[摘要]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并进行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抽一定的时间进行预习,掌握要学课文的有关内容。但现在好多家长忙于事业、应酬、娱乐,疏于孩子的管理与辅导,多数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预习能力和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既要充分认识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通过各种评价、激励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语文预习能力的重要性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课前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预习作业并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就直接说回家预习某某课,但是没有教学生怎样预习的方法,学生有的只是读一读课文,有的学生人连课文都可能没有读通顺就草草了事,这样达不到预习的目的。每个学生个性、能力、习惯差别很大,他们的接受、理解、感悟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设立恰当的预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指导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预习过程中,所设计的预习内容和知识应做到比较广泛,要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人、事、景、物、地点等等内容,涉及课外知识还要查阅有关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课外知识摘抄本,把查到的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激发了课内的阅读的兴趣。如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预习要求:①读通、读准课文,②自学生字新词,扫清字词障碍③通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④细读课文,自学质疑,找含义深刻的句子,做好标注⑤尝试解答课后思考题,做好标注⑥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又如六年级口语交际习作二《民风民俗》,提出预习:①搜集资料,了解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戏剧、文化遗产特点等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②可以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展示③可以表演、解说等。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课,课前让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读:把课文读通顺(至少读5次);(2)圈: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划出生词。(3)动:动手给生字注音、组词;(4)标:标上每个自然段的序号。(5)问:在不懂的地方画上小问号。预习完后要求家长签上字,第二天上课时,经检查,学生预习完成的较好。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学中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轻松解决重难点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落实了高效课堂。

2、加强预习检查,养成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教师要反复培养训练。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

如,低年级字词教学中:在课堂上开展预习生字词大比拼(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字词),看谁组的词多,谁用最快的速度记住字词等。二是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要认真检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肯定他们的成绩,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三是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很多同学为争取到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会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3、科学的评价,激发预习兴趣

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评价,给予学生一些激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喜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预习,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检查时,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看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再结合课堂教学环节,不断地渗透预习的交流。

如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某个句子的理解感悟时,教师评价:“预习得认真,到位。预习时读得真仔细”等。在字词检查时,学生不单是会认生字新词,而是展示自己独特的学习收获。有的向同学们提示读音,有的强调容易写错的地方、记字的方法,有的交流自己对某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可说“你真是个识字大王”。朗读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也是大多数学生都想参与的环节,有的学生就读得又有感情,又流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予以表扬:“预习时你肯定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了。”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体会到了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课堂的气氛都会更加融洽和热烈。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配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促进小学生自学能力及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

第三篇:谈新课程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几点思考

谈新课程下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几点策略

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蔡国军

[摘要]课前有效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先导与基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一要合理选择预习的方法;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三要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地介入指导;四是要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新课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效率越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预习可以说就是“磨刀”吧。

近年来,笔者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极差,主要表现为预习马虎,方法不当。六年语文学习下来,预习只停留于读通顺者居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学生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广袤的信息量和大量的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由此可见预习的作用。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1-

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合理的预习方式。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可以较多地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这样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是科学的方法选择。

学生有差异,预习的方法也必然有差异。科学的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以下四种预习方法。

熟读课文——这是语文学习中朗读时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地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教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记得有位名师把“不读熟课文不上课”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特色,初看可笑,深思的确有先见。假如学生课前来连课文都没能读书,还谈何课堂中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读熟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认字解词——预习中,学生通过查询工具书等方式,预先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教师更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每课都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学生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信息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了解。以往多是教师收集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而已。如今,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笔者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儒林外史》收集严监生的事迹,为课上理解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

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此外,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很多教师创造了一些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好方法,比如“预习采蜜”、“重点字组词造句练习”、“预习质疑记录本”等等。所谓教无定法,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在语文学习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科学的评价。

预习是一项很难有显性效果的工作,其评价更加具有难度,新课程背景下尤

其如此。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前,要求学生预习时,除了对诗人做简要了解外,另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品读古诗,并思考“在这首古诗里,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哪个词或是哪句话?”这是一个有层次、有弹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字词品味,也可以对同一处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顺理成章地剖析了诗人由兴致勃勃到扫兴再到欣慰的情感变化线索;有的学生代替诗人对“春色满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从一“关”一“出”之间,感受到春色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活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诗人小心翼翼的动作,曲折的情感变化,看到红杏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甚至还赞叹起诗人写“春天”时另辟蹊径的技巧与才情,感叹空白留给人们的想象的空间。

面对这样不同的预习效果,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笔者认为,一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片面地按照结果来衡量;二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四是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上,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存在着误区——预习是放任自由的。笔者认为,学生的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包括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指导。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既要监督,更要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可以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防止盲目时间和精力的情况发生。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的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解决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

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我镇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笔者相信,坚持预习指导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梁俊杰

5.《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

第四篇:预习能力培养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增强预习意识,培植预习习惯

——四步并举,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乳山城关中学

宋修虹

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之后,学生却往往无所适从,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不会读的方法。学得被动,教得无味。学生读过的文章也没有留下什么预习的痕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敷衍了事的坏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学定教。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古人亦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尝试着探索出一种简易有效的预习方法。这种预习方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在自主活动中完成预习任务,在自主活动中使良好的预习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怎样教给学生自主预习的方法,培植自主预习习惯呢?

一、让学生充分理解预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增强预习意识。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习惯”。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非什么难事,只要能够严格自律,坚持21天。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就会终身受益。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指导之前,得先令学生学会预习。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养成预习习惯,正是因为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主自学能力。预习能使学生变得主动,而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而且,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熟悉了课文内容,上课时对老师的“启发点拨”, 就不会茫然四顾,不知所云。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教师就可以重点突破,使学习少时高效。

语文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即通过对教材、教师规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的阅读,初步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感悟,发现自我意义上的重难点,集中关键性问题并思考,形成一定的课堂学习期待,为进一步发幽探微做好准备。因此,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预习,是学好功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才能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所期待。

二、引导学生学习灵活运用预习符号,提高预习速度。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在预习时,要求学生手不离笔,随时可以圈点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我们常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了不少如蚁小字。如果那位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很干净,找不到一个字,那么,可以说这位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为了便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预习课文的一些常用符号,并提出具体要求:

生字生词,加囗号并释义;美词佳句下加~~~~~~,旁边注上自己的语言品味;重要句子下面划_____;疑问之处下加?;大段前标 一、二、三;自然段前标 1、2、3;自然段中分层标志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悉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训练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提升预习质量。

面对一篇篇课文,从哪里着手预习,有哪些步骤?就单篇课文学习的一般过程而言,我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四步预习法”。

第一步:首先明确学案上的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难点,心中有数。

第二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完成“学案”上的预习中的“字词习题”。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准备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第三步:试分段落,标示疑点。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第四步:再读课文,尝试着解决“三问”。这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主旨最关键的一步。每读一篇课文,都要考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解决“内容”的问题;“怎么写的”?——解决本文的“写法”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解决本文“主旨”的问题。任何一篇课文,只要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此文也就基本读懂了。当然,这“三问”的阅读方法,还有赖于课堂上的阅读知识的习得、积累以及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譬如鲁迅的短篇小说〈孔已己〉,其内容写的是孔已己断腿前后的悲惨遭遇和酒客把其当作笑料的冷酷无情;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塑造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如此写法就更有力的揭露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统治下人们精神的麻木不仁。另外还可以从思考课文的题目、议论句等入手,这样就会潜移默化的增强阅读能力。

以上四步,不一定要截然分开。在预习中,可灵活掌握,完成这些步骤,对预习课文大有裨益。

四、对预习结果及时反馈强化,讲求预习实效。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预习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了解预习结果,重视预习的反馈。我们是这样做的:

上课前将部分同学的预习学案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这样学生才能记忆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也很容易趁热打铁,立竿见影。

对于学生的预习训练,我们在“养成良好习惯”上狠下功夫。不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与误,而是注重了解学生的预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如在检查时我都是这样问学生:“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以前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运用了这种写法?”“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自学能力、习惯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师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必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和预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培植起学生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学生有了预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第五篇:浅议新课程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议

内容摘要: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是规范小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针对《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应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语言环境;根据语文教材,加强交际训练;培养小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创设机会,让孩子乐于说。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小学生;交际能力

《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在本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口语交际教学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外,听说能力的先天习得性也使社会与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了误解,认为说话如同吃饭走路一样生来就会,用不着训练。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口语交际教学,但是一个更为主要的原因则是目前的考试中只考察读写能力,不考察口语交际能力,而新的评价体系还未确定,很多学校对此还持观望态度,以不变应万变,冀求在平稳中保持自己的升学率的学校还占很大一部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仍然发挥着它的余威,这促使不少教师放松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当前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语言环境的孤立性特征,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存在明显的过渡期,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与同学之间交际的距离增大,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不能大胆发挥语言交际的作用,缺乏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简单沟通。这也是造成 “ 试卷上满分,表达上零分 ” 的重要因素。2.交际内容的粗糙性特征,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 “ 下面 ” 说成 “ 底下 ”,“ 地上 ” 说成 “ 地下 ” 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3.交际载体的多元化特征,低年级孩子由于在感知事物方面具有明显的笼统性、情绪性、模仿性,因此在初步接触口语交际时,还带有明显的茫然性。著名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要素中,说是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读、写也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从作文的评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偏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如果不及时地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口语教学的力度,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果我们的学生日常会话用规范流利的语言,语感好了,不规范的方言词汇和句式就会减少,语言表达的通顺流畅程度也就会随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更何况,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若我们的学生还

无法用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话,对话就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就难以顺利进行。

由此看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将新课程的理念切实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全新转变,就一定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如何将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贯穿到语文教学中去,系统有序地培养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已成为目前语文教学研究的新课题。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说话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做法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一起商讨。

一、创设语言环境,克服畏难情绪

针对每个孩子的独特的心理特点,要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敢说。语言环境指特定的说话环境,如即席答问、小组争议等。所谓“建立语场”是指充分制造上述形式的说话场地和环境。然而要达到以上的效果,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学生自已去思考,去解疑,让学生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声、练大方的语场,使学生经受锻炼。

说话首先要有胆气。壮胆不能光靠表扬和鼓励,还应有具体的方法。比如进行阅读教学可让学生先说对文章的理解;散文、诗歌教学可让学生先谈对意境的理解和体会;笔头作文可先让学生口述然后再写„„例如新学期开学初,由于是新组建的班级体,还没有确定班长人选,我就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班级竞选,以“假如我来当班长”为题,让学生全部参加,竞争上岗。起初,学生都很紧张,不敢尝试。后来在我的鼓励之下,学生们跃跃欲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后来的日记中许多学生写到此次竞选让他们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以后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有一部分同学写到虽然此次没有胆量站出来,但同学们在讲台前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下一次,一定会挑战自己。果不其然,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由于有这堂课做基奠,学生们发言踊跃,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的胆量是完全可以练出来的,根源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出练胆量的环境。

除了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思维背景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眼神、手势及语言来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顾虑增多、怕出丑的心理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调动自身的一切因素去引导学生的表现欲,好胜心,克服害羞心理,将胆壮起来。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几个“斗胆性”的语场,设置创造性思维议题,有意引导争论。因此,“讨论法”是一种值得一试的方法。讨论法主要是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积极引导。每节课都针对学习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在这种气氛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就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讨论法体现了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它把质疑,谈话,讲授等结合起来,较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者言传身教,树立学习典范

为了锻炼学生,在每天早读课开始时,让学生进行五分钟的演讲,每天一个同学,全班学生按学号逐一上台,轮完以后再从第一个登台的同学开始。演讲的内容可以由易到难,具体的要求可以根据最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口语交际方面提出的,逐步提升标准,融入情感、知识、技巧方面的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每一次演讲都要求学生在登台前做充分的准备,这样到登台时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了。学生在五分钟演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说话的胆量,而且还锻炼了积极的思维情势,而教师也能针对学生在演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适时点拨。有时,教师也可以就学生演讲的内容做一次即兴演讲,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供学习的鲜活的范例。经过这样适时地点拨和示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就会有较为明显地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力争做到讲话大方、得体,吐字清晰,同时富于感情,为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典范。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帮助学生掌握一般性的发声技巧,纠正本地方音对读音的误导,使普通话得到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同时,还可以通过听录音、观看录像等方式掌握副语言和体态语言的恰当应用。

三、培养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小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小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小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小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实用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使小学生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长期以来,口语交际教学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小学生的殿堂,他们是在侃侃而谈,教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口语交际就成了少数小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小学生则充当了“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小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辩论赛,课本剧本,小记者采访,实话实说,演讲会,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小学生都感到自身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三、训练学生思维,提升表达能力

学生只有说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和思维的训练是分不开的。思维训练和说话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逐步提高的阶段:复述——口头作文——语体训练。

第一阶段:复述。这是初级阶段。利用对所学知识的复述,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口头说话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钱学森》时,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深深打动了学生们的心。而细节描写恰是学生在平时作文时被忽略或难以做到传神的一种描写手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用课本中的语言或是自己的语言把文中感动自己的细节描绘出来,听的同学也可针对他所讲的不足之处予以评点和修改。这样,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起到了很好的训练效果。

第二阶段:口头作文。口头作文的进行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凡是在有感可发,有话可说的情况下都可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例如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许

多竞赛场景都让人回味至深,奥运健儿的拼搏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结合阅读《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趁热打铁,学生有情可发,有感可谈,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踊跃发言。这在复述的基础上,训练的程度又加深了一步。

第三阶段:语体训练。这又将说话的能力提到了另一高度。所谓“语体”,即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反复使用不同的语言材料而形成的各具不同言语特点的有机统一体。口头语体由于外部语境(对象、目的、情境等)的差异,就会有不同的用词、择句、设格的方式,从而形成不同的言语风格。这种风格又大致可归结为三种:通俗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作为学生就要明确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情形之下,对什么样人,应该使用怎么样的语体,不然,很容易闹笑话。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说话的内容,对学生展开语体训练,让他们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要求。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结合具体的学习生活实际,设置一定的场景,对学生进行语体训练。看似简单,可学生们在转述的时候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不注意说话的对象了,人称不会转换了,语气不合说话人的身份等等。针对学生们存在的的问题,我一一予以指出,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转换角色加以训练,目前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在课下通过“课本剧表演”加以训练效果也很不错。“课本剧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课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身份、性格,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恰如其分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课本剧的改编过程中,在不同文本的演绎过程中,学生渐渐就会感悟到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不同身份的人与不同性格的人语言的不同,进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当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课文角色的演绎时,谁还会担心他们不会开口说话?因此在教授课文时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比赛。如《负荆请罪》就是一个现在的剧本,很便于学生去表演。在表演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流畅地表达又使表演更有声有色,何乐而不为呢?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在这项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语文教学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亟需消除偏见,更新观念,确立说话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它一席之地。只有让口语交际活力不断,使小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保持新奇、兴奋,才能使每一次口语交际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珍贵体验,真正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同时我们还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进一步去探索说话训练的规律及其方法,以便更切实地更有效地加强小学语文的说话教学。

下载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下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泗洪县瑶沟中心小学宋丽红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更加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树立学生在课堂的......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最终定稿)

    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说明没有学会怎样学习......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发......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初探鹏辉小学蔡丽娟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不外乎借助听说读写之手段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因此我们的研究策略是:多听——夯实语文基础;多说——练就语......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 射洪中学:廖志荣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对于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人就平......

    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

    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数学的预习习惯 一、明确预习的重要性,产生预习愿望。 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益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在思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