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文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温州市文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和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在克难攻坚中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绩。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总收入3.69亿元,增长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8亿元,增长15.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5亿元,增长28.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增长21.7%;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312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53元,增长10.3%。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三个文成”战略任务,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抓调整促转型,生态经济实现新发展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产值5.45亿元,增长9.4%。山地蔬菜播种面积10.5万亩;新发展茶叶基地2825亩、水果基地4430亩、油茶基地3500亩。创建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1个、示范村3个。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认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新增省著名商标1件、市知名商标1件,温州名牌产品1个,新认证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
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实现工业总产值2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1.8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性投资4.58亿元。巨屿产业化项目(二期)、百丈漈工业基地(二期)、樟山生态产业基地等三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完成竣工投产项目28个。新引进企业12家,达成投资意向企业20多家。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0%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5%和27.3%。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统筹安排资金1750万元,用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宣传促销。完成了百丈飞瀑引水主体工程,加快了猴王谷景区等重点景区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展示中心等旅游配套项目建设步伐。成功举办2009’中国森林旅游节暨第五届浙江山水旅游节,百丈飞瀑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刘基故里景区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我县是温州市唯一拥有两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县。我县还被评为“浙江省十大生态旅游名城”。新评定市级特色村1个、市级示范点1家、三星级农家乐4家、精品项目1个。全年接待游客151万人次,增长42.1%;旅游综合收入9.08亿元,增长28.1%。同时,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中介服务、商贸流通、娱乐餐饮、房地产业等总体平稳健康发展。
(二)坚持抓项目促投入,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
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继续实行“县领导项目挂钩督查制”和“重大项目建设电视公开承诺制”,出台《文成县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问责暂行办法》,有力推进了重大项目建设。全县41个重点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10.7亿元,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争取到4批共14个中央投资项目,资金达2726万元。56省道花园至西坑段改建工程等一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县客运中心暨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开工。
招商选资态势良好。全年实现到位内资4.29亿元, 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36.9%,同比增长45.8%。全年新推出包装项目23个,新引进招商项目20个,协议金额达15.95亿元,其中在外文成人回乡投资项目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华侨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回流侨汇资金5.19亿美元,有力地支持了家乡建设。
要素制约有效缓解。完成《文成县低丘缓坡综合利用规划》,整理复垦开发土地2398亩。完成57省道暨文青公路改建二期工程,新56省道接南田公路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青文泰公路被列入省道公路网规划。完成110kV巨屿变增容扩建工程等一批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220kV周壤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善金融系统考核奖惩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力度,各项贷款余额41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奖励、培训。
(三)坚持抓统筹促协调,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城镇功能得到完善。以“建设生态旅游县,打造宜游宜居胜地”为目标,强化规划空间管制和引导,组织修编《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一批规划。完成了泗溪河治理工程(IV期、V期)、56省道县城段绿化景观工程、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完善了城镇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增强了城镇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扎实推进以“两个县城”创建为主载体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镇环境不断优化。
生态建设取得实效。生态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新增省级生态乡镇5个、申报市级生态乡镇6个、市级生态村45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设防护林工程3.5万亩;完成县城环山绿化工程200亩。制定了《加强珊溪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珊溪库区环境整治项目124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1%,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66%;基本完成黄坦片2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污染整治。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编制完成《文成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2009-2012年推进农房改造规划》。全县用于“三农”支出的财政性资金达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六大工程”方面共投入资金1.13亿元,有力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农村饮用水改造、下山搬迁、强塘固防、乡村康庄工程的顺利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开展了“百侨(企、会)结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活动,到位资金1795万元。
(四)坚持抓民生促和谐,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
实事项目完成较好。按照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积极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支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兑现十四届人代会三次会议上向全县人民作出的承诺,“民生工程”十件实事39个子项目如期完成37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期工程因需调整总体规划未能及时完成,农村饮用水改造工程因部分项目需要跨年度实施,目前正在抓紧落实。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深入实施,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市第1位,在全省排名中比上年提升了40位,是我市唯一入围全省前20强的县。加大教育创强创优力度,百丈漈等6个乡镇通过市级教育强镇(乡)验收。整合10所农村薄弱学校,创办县实验二中和县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刘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全市目前唯一一个省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普查工作,向省文物局推荐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6处。完成县体育中心游泳训练馆和体育馆主体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机构体制改革,完善社区责任医生配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计划生育率91.7%,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继续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出台了《文成县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
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制订实行“周二谈心和事日”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坚持并完善领导接访与民情沟通制度,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全年成功调解矛盾纠纷657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打击整治年”活动,盗抢、持械斗殴、“黄赌毒”等突出治安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刑事发案数呈较大幅度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上升。食品药品监管和“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成效明显,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同时,人民武装、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以及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气象、防空、新闻出版、档案、老龄、慈善等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坚持抓服务促优化,行政效能得到新提高
管理与服务模式积极创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我们坚持与企业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出台了《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调整后的扶持措施》、《促进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活动,认真梳理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行“创业绿卡”制度,建立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健全联审联批和投资项目全程代理制度,实行“一站式”服务。实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实施扩权强镇工作,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
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加强法制政府建设,切实抓好行政复议工作,规范政府抽象行政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完善重大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决策水平逐步提高。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99件。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制定《文成县政务督查工作实施办法》,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有力促进了重点工作的落实。节约型机关和廉洁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有效削减机关公用经费支出。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案件43起,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县委正确领导,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同时凝聚着全体代表、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谨代表文成县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县人民,向驻文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广大侨胞、台胞和所有关心支持文成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文成总体上还处于“打基础、增后劲、求跨越”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也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一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工业性投入和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支撑文成发展的大项目不多,保增长的压力较大;二是随着民生项目地方投入增多和“阳光工资”、“绩效工资”的实行,财政支出刚性很强,收支矛盾非常突出,收支平衡压力大;三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不够高,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较差,教育、住房、卫生、社保等民生改善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五是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对各种利益诉求的处理难度加大,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淡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不高、作风不实、办事拖拉,个别部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的热情不高、力度不够。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继续促进民生改善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各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纵观宏观形势,审视我县发展,总体上,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和挑战是:国际国内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固;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做大总量和调结构、保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希望和机遇是: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三农”发展和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温州也将加快建设西部“休闲观光产业带”,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夯实发展基础提供了有利的机会;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县城镇化已经起步,交通和区位条件得到有效改观,生态优势日益凸显,10万海外华侨、10万在外文成人在共同推进家乡发展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捕捉和把握发展契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创新发展、狠抓落实,就一定能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实现文成经济社会新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生态旅游县发展战略”,坚持以扶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来做大经济总量,以扩大有效投资来夯实发展基础,以统筹城乡建设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加强生态建设来促进人居环境改善,以加快民生改善来构建和谐社会,以增强政府执行力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力争全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目标攻坚年”的战略部署,围绕“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年我们要着重在抓具体、抓项目、抓落实上下功夫,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发展生态产业,做大经济总量
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助推动力,扶持培育优势产业,在加快发展中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1、以扶持促提升,大力培育高效农业。坚持“抓特色、创品牌、强龙头、促提升”的思路,整合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档次,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5%。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安全,切实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沃土工程,提高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能力。立足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鼓励发展肉兔、名优茶、水果、山地蔬菜、油茶和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强龙兴农”工程,着力引进一批带动面广、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农机推广应用,设立农业风险保障基金,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启动农村土地、国有林地或宜林荒山荒地使用权流转试点,加强土地、森林承包权流转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加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监测网络建设,打响农产品生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扎实做好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工作,完成土地整理300亩,造田造地1000亩。
2、以集聚促提升,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以投资增量促结构调整,以要素保障破发展难题,以产业集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力争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5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继续抓好巨屿工业基地(一期)整体提升工程,盘活土地存量,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推进巨屿产业化项目(二期)、百丈漈工业基地、樟山生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百丈漈工业基地入园企业建设。编制百丈漈工业基地(三期)规划方案。坚持基地建设与招商选资同步进行,完善招商选资机制,严格执行《文成县工业基地招商选资准入标准》,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安排专项资金1300万元,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进入具体项目。强化行业监管和服务,扶持、培育本地建筑企业尽快成长起来。
3、以整合促提升,全面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创建旅游经济强县为目标,认真实施文成县旅游总体规划,突出生态旅游品牌定位,着力打造“一山一湖一漈一名人”核心景区。安排生态旅游专项资金2100万元,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旅游品牌创建,扶持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启动百丈漈景区改造工程,倾力打造“百丈飞瀑”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黄坦镇云峰村至云湖乡塘垄村联网公路,完成武阳通景公路工程。开展龙麒源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工作。新开工建设赵超构文化生态园等5个旅游开发和配套项目,加快在外温州人之家等8个旅游开发和配套项目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加大“绿色食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科学设计旅游线路,重点推出“生态奇观游”、“刘基文化游”、“红色旅游”、“畲乡风情游”、“红枫古道游”等精品游线。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精心办好首届百丈漈观瀑节,进一步提升文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以上,工作报告《温州市文成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着眼消费升级的拉动作用,积极推动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传输、中介机构、娱乐餐饮、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扩大有效投资,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推进一批、开工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要求,着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努力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1、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今年安排500万元作为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积极对接国家和省市扩内需、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措施,围绕“三农”、节能减排、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国家投资重点领域,继续做好项目搜集、筛选、论证、包装和储备工作。着力做好56省道文成县城至瑞安交界段改建工程线位论证和工可编制、56省道西坑至景宁交界段公路改建工程工可审查、青文泰公路线位论证、龙丽温高速公路文成段“预工可”、营朱线营前至玉壶段线位论证等项目前期工作。增强项目工作的连续性,做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跟踪争取工作,尽可能地把已经上报的各类项目列入今年中央投资建设计划,多上能够带动文成发展的重要民生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项目,为加快文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扎实开展“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确保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以上。今年共安排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建设项目76个,其中大力推进交通电力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新56省道接南田公路工程、青田县石柱至文成县武阳公路文成段复建工程,加快56省道花园至西坑段改建工程、县客运中心暨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步伐。新开工建设坑口电站、九溪电站,加快220kV周壤输变电工程、110kV巨屿变增容扩建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干扰工程建设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3、不断提高招商选资成效。加大招商选资工作力度,深化项目前景、预期回报、扶持政策等研究,创新招商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切实提高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抓住巨屿工业基地(二期)、百丈漈工业基地(二期)招商引资平台,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激发全民创业热情,高度重视10万海外侨胞和10万在外文成人在共同推进文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走“招商选资、借力发展”之路。建立完善有关鼓励和吸引华侨、在外文成人回乡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树立和强化“让投资者得利益,让文成得发展”的“双赢”理念,推出一批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项目,切实抓好“以企引企、以商引商、以侨引商”工作,全力推进“文成人经济”向“文成经济”转变。开展投资软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落实招商选资企业“终身服务”,工业投资项目“全程代理”等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今年,要确保实际利用内资4亿元。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建设
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打造重点、体现特色”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快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坚持规划引领发展。完成文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各专项规划,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引导、调控作用。继续加强县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和城镇近期发展规划研究,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将青山、碧水、绿色、旅游、文化引入城镇发展规划和建设中,逐步树立起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镇新形象。
2、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按照“拉开框架,合理布局,完善设施,提升品位”的思路,大力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扎实推进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乡面貌。启动苔湖街改造工程、上沙垟村旧村改造工程等旧城旧村改造项目,做好凤新片区改造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凤溪花园9号地块等13个城镇开发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安业务用房等5个社会发展项目,加快凤溪花园市政工程等4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凤溪花园6号地块等4个城镇开发项目和社会公共服务中心等12个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完成环城南路建设,做好环城西路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扎实做好省级示范文明县城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
3、精心培育中心镇。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做好中心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修编工作,逐步完善功能布局。深入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工作,坚持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城镇经营模式,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中心镇保障性住房项目和水、电、路、文化、教育、卫生、商娱、环卫等设施建设,完成巨屿方前农贸市场建设,开工建设玉壶玉泉溪山区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加快南田大自然花苑等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中心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认真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优质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中,增强中心镇集聚带动能力。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政策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聚。加强中心镇的交通道路和市容环境管理,抓好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塑造良好的城镇形象。
4、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异地脱贫、农房改造、千万农民饮用水、千库保安、乡村康庄工程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工建设珊溪坑、朱阳溪等小流域治理项目;深入组织实施“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完成整治村建设48个,示范村建设2个。组织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深入推进“丧葬改革”和“青山白化”治理,巩固扩大丧葬陋习整治成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大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力度,促进移民群体稳定和谐发展。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扶持,促进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和民族文化的培育发展。有序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提高农村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百侨(企、会)结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活动,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完善扶持农民创业的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措施,建立农业预警机制,扶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引导和鼓励农民有序发展“农家乐”,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加快村级资产融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文成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要突出抓好生态县创建、污染整治和节能减排等工作,切实保护好青山碧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1、切实抓好生态县建设。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示范区创建成果,努力实现省级生态县创建目标。深入实施《文成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大生态县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兴林富民”工程,鼓励发展珍稀树种,创建省级“兴林富民”示范乡1个、示范村2个。强化生态公益林管理,切实抓好绿化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完成县城环山绿化120亩,山地造林1600亩,封山育林6000亩。继续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活动,争取今年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0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建成市级生态村15个、县级生态村40个。
2、加强水源地保护。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工作,严格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统筹用好生态补偿资金,加快推进库区环境整治工作,投入840万元,分步实施库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49个;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和城乡污水管网,开工建设黄坦污水处理厂,加快珊溪—巨屿、玉壶等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小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点、转运网络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抓好节能减排。严把环境准入关和环境容量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户我县。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建立节能专项资金,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单位生产能耗。
(五)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建设
坚持以民为本,高度重视民生、民利、民安问题,推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1、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成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撤并珊溪坦岐小学等5所农村薄弱学校,进一步优化校网布局。切实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加大对各类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完成文成中学男生宿舍楼建设,建设实验二中等学校塑胶操场,深化县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完成县体育中心(二期)。加快推进文化先进县建设,大力推进刘基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积极筹备纪念刘基诞辰7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县文化中心、毛泽东像章文化博物馆。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县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建设。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全力以赴做好人口普查工作,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责任制,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2、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对城乡困难人员的救灾救济水平。继续抓好养老、工伤、医疗、生育、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困难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劳动用工管理,积极预防和处置拖欠职工工资问题。
3、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强化源头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促进“十小”行业规范经营。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防汛防台、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络和应急队伍建设,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调解力度,着力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此外,大力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台湾事务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文部队建设。
4、全力办好十件实事。继续加大财力惠民的投入强度,尽最大的努力改善民生。今年,我们要努力办好以下十件实事:
(1)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统筹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40元提高到185元,并提高报销比例,对珊溪等10所乡镇卫生院危旧房进行改造。
(2)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维修改造樟台乡校等21所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学校办公楼42幢。
(3)继续实施下山搬迁工程,新(续)建下山脱贫小区(点)14 个,实现农民转移搬迁400户、1600人。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800户。
(4)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工程(二期),完成4200平方米。
(5)对全县60周岁以上的48200名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符合参保条件的16—60岁的城乡居民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落实好2000多名贫困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改善提 升14家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星光老年之家30家。
(6)建设30个村饮用水工程,新增日供水4490吨,解决30000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
(7)完成县城自来水管网延伸工程(龙川部分),完成城南路面及管道改造300米,建设路人行道改造9000平方米。
(8)新建双桂等7个乡镇文化站,配备2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器材,送戏下乡200场次,送数字电影下乡2700场次,送书下乡10000册。
(9)加强食品检测,年评价定性检测品种18000批次,定量检测品种1300批次,每月一次将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发布。
(10)加大平安建设的投入,在县城及重点乡镇安装100个全球眼视频监控点,在派出所建立视频监控分中心,在全县各主要路口安装4个智能卡点。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挑战与机遇,我们将时刻保持奋力追先、争创一流的进取意识,海纳百川、聚力发展的开放心态,永不言败、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着力建设“五型”政府。
(一)创新奋进,建设学习型政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自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府各项工作,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建立完善每月一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县长办公会议制度和每季一次乡镇长座谈会制度,贯彻落实上级会议精神,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上级政策与文成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战胜困难的政策措施、破解难题的实际能力,以创造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和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发展能力。加强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
(二)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情感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切实做好服务企业发展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各种优惠政策,清理不规范收费和罚款,控制和减少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解企业所难,为企业提供急需的金融、工商、税务、用工等各种服务;继续实行县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建立重点企业每季评价涉工部门制度、涉工部门服务企业“一条龙”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力保工业经济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实现较快增长。创新行政服务和管理方式,深入推行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超时默认制、限时办结制和缺席同意制。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招商选资一条龙服务制、基建项目部门联合审批制和农村个人建房审批一条龙服务制。加大效能监察力度,坚决破除机关部门“中梗阻”现象,主动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制型政府。坚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高度重视并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完善重大问题专家咨询、公示听证、集体决策制度,提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行政复议等制度,理顺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政府部门和公务员依法履行职责。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继续深化“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继续深化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抓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办好县长热线,畅通民意渠道。
(四)真抓实干,建设高效型政府。始终把提高执行力放在政府工作首位,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营造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坚持政府工作项目化,对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倒排计划,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抓推进。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继续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电视公开承诺和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问责等制度,执行“一月一跟踪,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评议,年终一问责”的推进机制,把项目工作作为单位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调动全县力量,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乡镇、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综合排名制度,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和重大事项督办制,加强政务督查、限时督办、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价,做到责任分解到人、措施落实到事、目标实现到位。紧紧“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难落实的事”,加强督查,做到上下联动,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五)以民为本,建设廉洁型政府。坚持以民为本,真正做到重大决策依民而定,工作措施应民而出,工程设施为民而建,安危冷暖维民而系。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政策支持的重点、财力保障的重点,进一步向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倾斜。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的监管机制,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强化行政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廉洁从政、从严治政,旗帜鲜明地支持实干者,鼓励创业者,保护改革者,严惩腐败者,努力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文成发展未来,前景光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共文成县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加快推进“三个文成”建设,为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表
2009年为民办实事项目 进展情况 完成情况 09年未能完成项目 备注
一 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4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医药费报销比例由25%提高到30%,门诊医药费报销封顶线从200元提高到300元。建立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
1、医疗统筹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140元,参保农民235135人;门诊医药费报销比例从25%提高到30%,全年累计报销3025.94万元;封顶线已由200元提高到300元。
2、根据标准化要求创建玉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周壤社区卫生服务站。
3、县妇幼保健所设服务通道,实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检测。
完成二 投资1127万元,建设新文成中学男生宿舍楼等附属项目;建设成职教中心、文成二中、实验小学塑胶操场;改造樟台乡校等6所农村中小学校舍。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450人以上,让6000名以上的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
1、文中男生宿舍楼已开工建设;成职教中心、文成二中、实验小学塑胶操场全部完工;樟台乡校项目竣工,玉壶中学和百丈漈镇校的教学楼结顶,二源乡校项目竣工,黄坦中学餐厅和珊溪镇小教学楼开工。
2、资助贫困生1580人,享受营养餐6325人。完成三 实行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00万元;建立村级资金互助组织2家,资金互助社提供资金服务50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5000人,实现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800人。新(续)建下山脱贫小区11个,搬迁人口1000户、3500人。
1、出台并实施《文成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暂行办法》,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050万元;正在筹建2家村级资金互助组织,新审定村级资金互助组织3家。
2、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5403人次;实现低收入农户转移就业879人。
3、新(续)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91万元,完成搬迁1026户3650人。完成四 建成通村公路路基22.9公里,路面硬化25公里。384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均达98.9%,原口径549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达97.8%、97.3%完成农村公路钢质护栏100公里,投资2000万元。
1、建成路基26.5公里,路面硬化完成27.9公里;384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均99.2%,原口径549个行政村等级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达98.9%、98.5%
2、投资2000万完成106公里通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完成五 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780户。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3000平方米,完成3000平方米。启动樟台乡东城村、鹤东村2个旧村改造项目。
1、完成1150户农村住房困难群众的危房改建工作。
2、完成经适房50套3000平方米,廉租房15套750平方米;二期建设用地共征地39.7亩,已委托设计。
2、东城村拆迁补偿方案已通过村两委讨论,鹤东村前期摸底。
部分完成
2、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开工建设。
经论证,二期工程需调整总体规划。
六 新增养老保险800人、医疗保险1000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率达95%以上
1、新增养老保险917人、医疗保险1207人、被征地农民已参保253人。
2、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率达98.64%。完成七 投资1374万元,完成南田、巨屿水厂、玉壶水厂(水源工程)建设和30个村饮用水工程建设,新增日供水4490吨,解决20000人的饮水困难。南 南田水厂灌浆已完成,大坝开建;巨屿水厂全部管道接通,占总工程的20%;玉壶水厂大坝基础由于严重超开挖,需进一步勘探地质。全面实施第三批中央国债项目30个村级饮用水工程和“139”富民工程村级饮用水工程22个,总投资6066.73万元,受益89359人。目前已完成11个市级项目4580.2万元,受益4.05万人,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15万人的任务。部分完成 南田、巨屿水厂、玉壶水厂(水源工程)未完成 部分项目需要跨年度实施
八 新建乡镇文化站5个,建立农村图书流通点15个;创建“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2个以上、省(市)文化示范村(社区)2个以上;送戏下乡198场次,送数字电影下乡2408场次,送书下乡10000册次,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174村。投资340万元完成县体育中心塑胶跑道改建工程。
1、新建5个乡镇文化站,并通过验收,建立图书流通点21个;仰山乡、下垟乡分别完成 “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市金海岸文化网工程” 创建;街头村和龙背村分别创建为市级示范村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示范点;送戏下乡200场次,送电影下乡2412场次,送书下乡11646册次;广播“村村响”工程任务全部完成,并通过市级验收。
2、投资470万元完成县体育中心塑胶跑道改建工程。完成九 完成56省道绿化景观改造工程,完成泗溪河治理(IV、V标段)工程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路人行道、下水道疏通、路灯改造项目,启动伯温路给水管道改造项目,完成县城环山绿化工程180亩。“百十村示工程”完成整治村建设40个,示范村建设2个。启动库区环境整治项目118个。
1、投入1660万元完成56省道绿化景观改造工程,泗溪河治理(IV、V标段)工程完成并已使用;建设路人行道、下水道疏通、路灯改造、伯温路给水管道改造已启动;县城环山绿化补植工程全部完成。
2、累计投入4060万元完成41个整治村建设,吕一村、大坑村完成示范村创建。3、118个库区整治项目已全部完成。完成十 年评价定性检测品种16020批次,定量检测品种1250批次,每月一次将评价结果向全社会发布。
1、蔬菜、茶叶、水果定性检测1505批次,定量检测102批次。酒类、含乳饮料、等定性检测120批次,定量检测501批次。
2、农贸市场食品快速定性检测16116批次和流通领域食品定量检测43批次;生猪产品定性检测707批次,定量检测86批次;生活饮用水、食用油、熟食制品、餐具等定量检测695户次。
3、发布食品药品评价结果12次,食品药品安全警示6次。
完成《政府工作报告》附注
1、“十小”行业:指食品加工小企业、小食杂店、小餐饮店、小药店、小农资店、小菜场、小音像店、小美容美发店、小客运、小液化气供应点。
2、两集中、两到位:“两集中”是指同一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事项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许可科室向行政审批中心集中;“两到位”是指进驻中心窗口的行政许可事项到位、许可权限授予到位。
3、创业绿卡:为进一步深化“政企联动、攻坚克难”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我县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放的标志牌,持卡人及其所在企业可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
4、目标标攻坚年: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
5、沃土工程:通过实施耕地培肥措施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耕地土壤基础地力,增强耕地持续高产稳产能力的项目。
6、一山一湖一漈一名人:一山指铜铃山,一湖指飞云湖,一漈指百丈漈,一名人指刘基。
7、“工可”、“预工可”:指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工可”:指工程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
8、超时默认制:指对具备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超过规定期限未作出决定的,一律视为同意。来源地址:http://
第二篇:温州市2010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2月25日在温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温州市市长 赵一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温州经济发展困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的一年。我们在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采取和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保增长、抓转型、惠民生、促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保增长目标基本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527.9亿元,比上年增长8.5%;财政总收入360.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6亿元,分别增长6.2%和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7.7亿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均增长7.1%;城镇新增就业8.4万人;外贸出口109.4亿美元,下降8.1%。着眼于保增长稳运行,大力实施“温州名购”推进计划,举办“名品进名店”对接展会,建成温州名品购物中心52家。深化“外贸企业服务月”活动,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开拓国际市场,外贸出口降幅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六大百亿”工程,完成重点建设投资236.9亿元。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动车组投运,使温州从铁路末端一跃成为重要铁路枢纽。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主体路段建成,洞头陆域引供水工程投用;“515”防洪保安工程全面推进;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南金公路龙湾段和瑞安段、雁楠公路、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浙能乐清电厂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海涂围垦完成投资10.2亿元,圈围4.6万亩。成功举办中国森林旅游节。大力培育旅游、汽车、通讯等消费热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7亿元,增长16.8%。推动银企、银项对接,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新增本外币贷款1138.9亿元,是上年的2倍。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把沿海产业带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等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完成投资135亿元,建设用海报批13542亩,推出具备招拍挂条件的产业用地11038亩。编制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在泵阀、船舶、服装、电气等领域整合重组41家企业。新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11个,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6%,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温州)科技成果交易会。顺利通过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评定。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1+X政策,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推动149家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45.9%,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和4.6%。
(三)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大。认真实施大都市区推进战略,启动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加快构筑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滨江商务区市政设施、安置房建设取得新进展,沿江休闲带初步形成。城市核心区功能得到整合,龙湾中心区初具形象,瓯海中心区掀起开发建设热潮。温州生态园建设稳步推进。市区环境“四大整治”全面展开,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完成投资5.9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05公里,清淤59万立方米,河道黑臭现象得到改善;拆除违法建筑140.7万平方米,城市环卫保洁、道路设施建设和流动摊贩、户外广告整治得到加强,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大。乐清、瑞安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鳌江流域城镇群建设步伐加快,各城关镇、中心镇发展态势良好。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农业功能区规划编制并启动试点。实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三增长”,粮食产销合作进一步拓展。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建效益农业基地4万亩,新增设施农业1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5家。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村庄整治590个,建成全面小康新社区28个。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3.1万户。解决36.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实施农业开发项目119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7.8万人,启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试点50个,下山搬迁2.4万人。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731个。
(五)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实施,13个重点改革项目有序推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新增上市企业2家,新建小额贷款公司5家、村镇银行2家,组建全省首家信用担保集团。金融生态环境继续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属国有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国资国企整合重组步伐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扩权强县工作得到落实,省市共下放审批管理事项443项,其中市级132项;开展小城市管理改革试点,5个强镇扩权工作扎实推进。内外温州人互动更加紧密,引进在外温州人投资项目106个,到位内资71.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新批境外投资机构43家。温州至台湾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
(六)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70.9%用于民生。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46.3万平方米,完成申购1075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2021户;市区开工建设安置房62万平方米,竣工88.6万平方米,交钥匙4210户。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和援助制度,温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6.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深入推进,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2%。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推进百所薄弱学校改造,创建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0所、现代化学校35所。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缓解“看病难”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温医附一医新院等骨干医院建设步伐,完成20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创建100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温州医学院获得3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成效。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温州大剧院投用,瑞安、平阳、苍南“两馆”建成。国庆60周年系列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市第三届艺术节、第十四届运动会。平安大市创建成效明显,社会治安总体稳定,“两抢”案件、命案发案分别下降36.3%和14.5%,为近四、五年来最低。成功处置“11•16”持枪劫持人质案。开展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初步实现“减存量、控增量”目标。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深化重点隐患排查整治,各类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得到加强。民政、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双拥、应急、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支援青川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
(七)政府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着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深化“政企联动、克难攻坚”企业服务年活动,梳理和解决了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37亿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有序推进,市县乡三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加快形成。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市级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强化监察、审计工作,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促进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建议465件、政协提案516件。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沟通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挑战,奋发有为,沉着应对,化危为机。一是凝心聚力促发展。着眼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研究政策,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发动各级干部下基层、进企业、办实事,形成了齐心协力保增长、和衷共济渡难关的生动局面。坚持把“保稳”与“促调”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整合重组和节能减排,努力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二是扭住重点抓落实。围绕事关发展、事关长远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明确工作量,列出进度表,建立责任制,实行每月一汇报一督查,并依靠人大、政协的指导监督之力,借助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善作善成,坚持不懈地加以推进。三是强攻猛进破难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和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着眼于矛盾的化解,集中精力抓调研、定方案、促进度,市区西部交通网建设、环境“四大整治”、杨府山片“臭源”治理、“清障行动”等取得重要进展,解决经营性土地出让等历史遗留问题成效明显。四是理顺机制提效能。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寻求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出台市区旧村改造和“退二进三”政策,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找准一个症结、破除一类难题、构建一项机制,努力使政府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温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情系家乡的广大海内外温州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温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主要是: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资源要素等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尚未有效突破;外部需求和工业性投资严重不足,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建设滞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小;房价过高、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城乡环境污染治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难、落地难,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工作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部门行政效能亟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领域的消极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之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之年。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逐步走出衰退,但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内经济总体企稳向好,但仍面临着防范金融风险、管理通胀预期和稳控房地产市场等多重压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善于审时度势,敢于克难攻坚,全力推动温州科学发展、和谐建设再上新水平。根据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沿海产业带发展、大都市区建设、生态环境优先、先进文化引领和内外温州人互动为战略重点,把转变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以赴筑平台、拓空间、兴产业,聚精会神强保障、优环境、抓落实,确保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宜商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
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其中重点建设投资2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化学需氧量削减1.5%,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上述主要目标,既体现了调结构、促转型的紧迫要求,也符合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倾听百姓呼声,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心一意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温州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必须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做到小局服从大局、局部服从整体,部门联动、上下协调,合心合力合拍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必须做好持续打硬仗、打攻坚战的准备,敢于碰硬,敢担责任,敢破难题,以超常决心、超常力度、超常效率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温州正处在调整转型的关键期,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不断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切实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构筑转型升级大平台
按照“突出重点、破解难题、严把门槛、落实项目、完善配套”的要求,全力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确保完成投资200亿元。坚持规划引领,抓好专项规划的编制、衔接、调整和报批工作。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建设南金公路、乐清湾港区一期等工程,开工建设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同步规划建设乐清湾疏港公路和铁路支线;建成浙能乐清电厂二期,开工建设苍南电厂等工程,抓好220千伏、110千伏及中低压网络匹配建设;大力推进浅滩一期、苍南江南等14个海涂围垦项目,完成投资10.3亿元,力争圈围3万亩,新开工建设4.1万亩,完成建设用海报批3.5万亩,转存量土地1万亩。坚持“高门槛、低地价”,严格执行项目入园导则,严把项目质量关,完成产业用地招拍挂9000亩。坚持以好项目、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突出抓好华峰尼龙66、青山镍加工、正泰太阳能、华仪风电、煤基多联产(IGCC)等项目前期工作。坚持“四统一分”,完善各功能区建设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为沿海产业带整体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着眼温州“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把瓯江口区域作为产业集聚提升的新平台,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370平方公里的瓯江口新区,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具备现代产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高端城市功能和一流生态功能的科学发展示范区。今年重点在规划编制、基础建设、项目对接、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瓯江口新区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积极推动特色优势行业改造提升。全面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分类推进汽摩配、泵阀、电气、船舶等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引导优势企业通过整合重组、虚拟经营、品牌建设等方式,进一步做强主业、做优产业链。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融入龙头企业配套体系。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成长计划,抓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创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土地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空间,发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推动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项目,创建一批现代企业制度示范企业。发挥重大项目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动作用,狠抓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确保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完成工业性投资310亿元。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主动对接国家、省产业发展规划,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等作为主攻方向,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台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和推广应用方案,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半导体照明及相关配套产业。制定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规划,落实一批生物制药、中药制造等重点项目。抢抓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遇,推动相关设备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坚持港口、物流、临港工业联动发展,整合港口资源,完善集疏运网络,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高起点规划一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实施全市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整合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营销推介,打响温州旅游品牌。着力推动“雁荡山—楠溪江”景区融合发展,完善百丈漈—飞云湖景区配套设施,加快建设洞头海洋旅游岛、南雁景区和廊桥氡泉旅游度假区。推进温州空港物流基地、瑞安江南、瓯海潘桥、平阳鳌江、苍南浙闽边贸等物流园区建设。编制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实施计划,建设一批现代商贸中心,加快温州商贸城改造提升步伐。制定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创建中国(温州)设计中心,支持浙江工贸创意园、瓯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高速无线通信网络建设,推广成熟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扶持研发设计、会计、法律、评估等专业服务业发展。继续推动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三)实施大都市区推进战略,增强城市集聚辐射能力
落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编制实施市域总体规划,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
构筑畅通的大都市区交通体系。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建设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深化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温州至杭州铁路客运专线、温州至武夷山铁路、温州至九景衢铁路的规划研究。围绕打造市域一小时交通圈、经济圈,打通中心城市各功能区块之间的快速通道,向北要开工建设瓯江过江通道,加快七都大桥建设步伐,着手开辟从七都到乐清的新通道;向南要继续推进温瑞大道建设,加快104国道西过境和绕城高速公路西线前期工作;向东要加快建设77省道洞头延伸线和大门大桥;向西要加快龙丽温(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度,积极推动工程尽早开工。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坚持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南塘风貌区、五马商圈、朔门古街等街区景区化改造,抓好沿江休闲带整体开发,努力彰显城市个性和特色。突破政策处理难点,加大滨江商务区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金融集聚区和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城市综合体。加快龙湾中心区及其南部拓展区、瑶溪片区建设,推动瓯海中心区及其新城商务中心、火车南站站前商贸区整体开发。加强温州生态园保护与开发,启动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创建。坚持瓯江两岸互动发展,推动永嘉三江片规划建设。加强地下空间资源和低丘缓坡的有效开发利用。出台实施“退二进三”配套政策,鼓励小区块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促进城市功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
强力推进市区环境“四大整治”。坚持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全民治河,全面实施《浙江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采取片区污水管网改造、清淤疏浚、生态修复、驳坎绿化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开展执法控污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废水泥浆偷漏排、涉河违法搭建等危害水环境的行为,健全河岸河面长效管理机制。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和提升市民素质“四管齐下”,全力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大力度推进“建环线、打卡口、接断路”,完善市区东部和中部交通网;加快建设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六虹桥路延伸段,开工建设宁波路二期、福州路二期、金丽温古岸头高速互通和330国道仰义至双屿段改建等工程,努力缓解市区西部交通压力。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深化高架路网规划研究。坚持公交优先,调整优化线路,启动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实施出租车管理“168”工程,提高出租车行业服务水准。完善静态交通规划,新建一批停车场和立体车库。强化交通堵点乱点和“黑车”整治,规范停车收费行为。积极倡导文明出行,严格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出台城市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加强市容文明目标管理,加快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杨府山片“臭源”治理,年内基本消除臭气问题。加大违法建筑整治力度,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巩固拆违成果。加强城市形态整合,启动实施10个旧村改造项目,合理利用边角地、闲置地,着力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深入实施强县强镇战略。引导和支持各县(市)立足特色、发挥优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对鳌江流域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人口集聚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强化市级试点强镇在规划用地、项目审批、财力保障、行政执法、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职能,加快培育小城市。推动各城关镇、中心镇转型升级,促进偏远乡镇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格局。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功能区规划,着手建设粮食、蔬菜、茶叶、水产等现代农业示范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全市364.6万亩的耕地保有量。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体系和粮食应急网络。加强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交易平台和流转机制建设。鼓励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继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发展,引导工商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为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增总量、优结构、重绩效的要求,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继续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待整治村建设550个、乡镇连片整治15个,创建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20个。加快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工程建设步伐。实施农民饮水安全保障工程,解决2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善乡村路网体系,提高农村客运通达率。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加大农村河网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结合“515”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鳌江、飞云江、楠溪江流域治理,加快平阳顺溪水利枢纽和鳌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步伐,启动实施永嘉县城排涝应急等工程,开展“三江”河口综合治理研究。加强旧城区和重点城镇排涝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标准渔港建设。健全基层防灾减灾体系。
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充分发挥山区海岛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强化政策倾斜、基础配套和要素保障,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快文成樟山、泰顺彭月和苍南灵江产业功能区开发。开工建设57省道复线、文成百丈漈和文泰通景公路,着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鼓励通过扶贫小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措施,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扎实做好扶贫整村推进试点,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深化“百侨百会助百村联千户”行动,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帮扶,减少低收入农户2万户、5万人。加大对口支援青川工作力度,按时保质完成援建任务。
(五)加强内外温州人互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促进在外温州人经济与本土经济互动发展。抢抓后危机时代战略性布局调整机遇,进一步做强做优温州产品营销网络。大力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依托沿海产业带、滨江商务区等发展平台,引进和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鼓励温籍企业家、海外侨胞在温设立公司总部,打造国际品牌营销中心。完善在外温商回乡创业服务机制,实行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和行政审批“代办制”。加强世界温州人联谊总会、温州市海外联谊会和在外温州商会等互动平台建设,拓宽乡情传递、文化交流和信息互动渠道,增强在外温州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家乡归属感。
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着眼于扩大温州产品的市场份额,深入实施“温州名购”推进计划,新建50家以上温州名品购物中心。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非洲、中亚、东盟等新兴市场,实现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编制实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省级技术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抓好重大引资项目落地,提高利用内资、外资水平。支持境外温州商品城和工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收购兼并研发机构。完善对外贸易预警体系,强化对企业应对反倾销和贸易壁垒工作的指导服务。抓好温州空港扩大开放、状元岙港区正式开放和乐清湾港区开放报批工作,推动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争取开通港澳“自由行”。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推进交通、物流、经贸、旅游等对接合作,抓好“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规范发展。推动企业多渠道上市,创造条件发行企业债券,设立并购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温州市股权营运中心,培育多层次区域资本市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大做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扫除人为障碍,组建温州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鼓励和保障民间资本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社会事业等领域。推进重点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按照责权匹配原则,完善市、区两级财政体制,优化市区土地出让收入分配办法。启动城市管理体制和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全省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实施特色优势行业科技提升行动计划,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启动建设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项目,扶持新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入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工业电器、金融设备及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争取国家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落户温州。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瓯江民营企业人才计划”,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技术创新团队。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多形式建设人才开发合作基地。
(七)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认真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加强森林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能源合同管理,发展森林碳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扩大生态保护区和水源地保护区经济补偿范围。强力推进珊溪库区周边环境整治,确保温州人民群众的“大水缸”不受污染。深化生态创建活动,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街道)。开展“空气清洁”行动,加强机动车排气、工业废气污染整治,突出抓好主城区公交车排气污染专项治理。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严控污染企业向农村和山区转移。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全力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并举,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能评、环评制度,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实施“5个100”节能行动计划,推进工业、交通、建筑三大领域节能改造,深化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今年是实施省“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年,必须紧盯薄弱环节,抓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电镀企业入园步伐,确保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达标、9个市级重点严管区通过考核验收。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科学规划建设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处置中心。建成市区西片污水处理厂,加强重点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大截污纳管力度,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0%、县(市)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
(八)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健康城市创建,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升华温州人精神品格,形成敢为人先、开放包容、追求卓越、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文化休闲消费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繁荣城乡文化市场。抓好十大文化设施建设和十佳乡镇综合文化站创建,推进数字电影进农村和广播“村村响”工程,基本完成市、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强化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挖掘温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名人文化研究和宣传。实施城市文化品牌战略,打响“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百工之乡”等地域文化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深化奥体中心、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力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四、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力量加快办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实事,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
(一)努力缓解城乡群众住房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瑶溪、娄桥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建设,新开工经济适用房40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1442户;市区新开工建设安置房60万平方米,竣工60万平方米,交钥匙3000户,基本解决在外过渡5年以上被拆迁户住宅安置问题。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8060户,改造建设农村住房3.5万户。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商品住宅用地有效供给,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努力遏制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项目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加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温籍高校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5%以上。重视抓好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培训农村劳动力6万人。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对符合条件的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0%以上,人均筹资200元以上。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建成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重视老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市社会福利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继续抓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启动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前期工作。
(三)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抓好市县骨干医院建设,完成市五医改扩建工程,加快温医附一医新院、附二医综合病房大楼建设,组建市儿童医院,推进市中医院、急救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8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创建,抓好30家乡镇卫生院改建和1700个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卫技人员培训,充实基层医技力量。市辖三区和乐清、瑞安所有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完善120急救网络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健全覆盖城乡的计生服务体系,完成30个乡镇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始终保持人口计生工作攻坚态势,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认真做好我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四)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郊和农村辐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特殊教育。支持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加快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抓好30所重点职业学校、市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前期工作。进一步支持民办教育做强做大。加大助学帮困力度,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
(五)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大市建设,加快构建温州社会治安新秩序。扎实做好“护世博”、“护平安”工作,始终保持“扫黑除恶”高压态势,深化反“两抢一盗”专项斗争,狠抓治安乱点整治,力争刑事发案下降10%以上,“两抢”案件和入室盗窃案件下降15%。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加强消防、道路交通、危化品等重点领域和行业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责任制,实现安全事故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个零增长”。按照“减存量、控增量,打好信访工作翻身仗”的要求,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信访问题。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健全海上应急反应体系,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深化基层基础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基层组织、社会稳定、安全生产、流动人口“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全面完成“十小”整规任务。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伪劣食品药品行为。深化民生计量惠百姓活动,重点做好医疗卫生单位和农贸市场计量检定工作。
大力支持驻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进一步提升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水平,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五、切实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温州的机关效能和发展环境一直备受关注。效能决定兴衰,环境关系成败。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全面开展“转作风、优环境”专项活动,大力推进政府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制度创新,大力改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创新力。
更加注重提高效能。扎实推进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完善项目联审、并联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等做法,大幅度简化招拍挂用地建设工程审批环节。扩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覆盖面,完善便民服务机制。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推行实时电子监察。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规范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在政府系统大力推广“马上就办”的服务理念,切实增强为温州发展“等不起”、“慢不得”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不推诿、不拖拉、不折腾。加强对县际事务的统筹协调,确保重大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建立重要工作推进责任追究制,严格奖罚措施,强化政务督查,严明政务纪律,对违反规定的,必须严肃问责。
更加注重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增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认真执行各项决定决议,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质量。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依法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探索实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公信评价机制,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努力形成诚信为本、有诺必践的好风尚。深入开展“破三难、促规范”征地遗留问题专项整治。深化“清障行动”,从严从快惩治阻挠、破坏工程建设的违法行为,坚决铲除“村霸”、“地霸”,有效净化建设环境。
更加注重服务创新。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建立健全适合机关工作特点、讲求实效的学习制度,有序组织机关公务员到基层挂职锻炼,努力使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能力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适应。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体系,推行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咨询、听证、公示等制度。探索建立开放式决策机制,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事关民生等重大议题时,邀请社会各界代表直接参与,以更好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鼓励商会、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和企业、公民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管理新格局。
更加注重反腐倡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意识。围绕规范领导干部住房、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领域,强化廉洁从政制度的执行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落实厉行节约措施,狠刹铺张浪费之风,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加强对促发展、保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强化对公共资源交易和招投标活动的监管,狠抓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今年,政府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谋划好温州“十二五”发展。深化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务实精神、创新办法认真做好规划编制工作,使之成为温州推进科学发展的方向标,加快转型升级的路线图,深化改革创新的任务书,建设各项事业的项目库。
各位代表,经历这场金融危机的洗礼,留给我们的不应该只是共克时艰的深刻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唤起对温州发展现状和未来的深入思考,进而更加自觉主动地选择调整、创新、提升的发展道路,更好地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在后危机时代实现根本转变和质的飞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再创温州发展新辉煌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2013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3-01-24 06:50:33 来源:温州日报浏览次数: 382字号:【 大 中 小 】
2013年1月19日在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1月19日,市长陈金彪在市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陈翔 摄)
温州市市长 陈金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极为复杂、发展遭遇较大困难的一年,也是温州爬坡过坎、奋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扎实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抓统筹攻改革、优环境强投入、兴实体推转型、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初步核算,全市生产总值3650亿元,同比增长6.7%;财政总收入500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9亿元,均增长3%;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1.12%;外贸出口总额177亿美元,下降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9亿元,增长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00元,分别增长9.7%、11%;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8%、9.1%、2.3%、8%。
(一)发展支撑条件日益改善。坚持“周督查、月协调”,强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7亿元,增长34.6%,投资率达64.6%,增速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瓯飞工程开工建设,市域铁路建设规划通过国家审批,绕城高速西南线、诸永高速延伸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乐清湾港区一期、温州机场T2航站楼及飞行区改扩建、华润苍南电厂、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项目加快推进,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七都大桥、飞云江大桥新桥、500千伏乐清输变电、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供水等工程建成。瓯江口新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温州生态园三大市级功能区投资额同比翻一番,列入考核的25个都市型功能区完成投资1383亿元。加大土地挖潜力度,完成土地清理10万亩、耕地垦造5.7万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3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
(二)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出台振兴实体经济“1+X”政策和“扶工兴贸”十大举措,开展“进万企解难题”活动,帮助企业解决难题3400多个,减轻企业负担42亿元,政府应急转贷金循环使用累计达160亿元。实施“亩产论英雄”和企业分类管理,帮扶企业1307家。开展银项、银企对接,中小企业贷款增长14.2%。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回归实业,鼓励企业进行用地二次开发,突出抓好20个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对接落地,工业投资增长42%,增速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批。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8家,新建科技孵化器面积21.6万平方米。建成国家金融设备质检中心。被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59.6%、54.4%。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70个,新入选省“千人计划”29人。出台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1+17”政策,金融集聚区、温州科技城等省级服务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服务外包等产业增势喜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被列为全国首批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4万亩,晚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三)“1650”大都市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间成果。大都市核心区和6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瓯洞一体化”改革启动实施。滨江商务区30幢大楼加快建设,龙湾万达广场建成开业,瓯海华润万象城、瑞安新天地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相继开工。深入开展“六城联创”,大力推进破难攻坚七大行动,全市拆除违法建筑2927万平方米、户外广告17.8万平方米,绿化造林16.3万亩,建成森林公园22个、市域绿道1000公里;市区6个山地公园、36个滨水公园向市民开放,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启动市区“城中村”改造,开工建筑面积596万平方米。实施农房改造集聚3069万平方米,新增集聚率6.2%。完成440个待整治村环境整治。实施珊溪水源保护“五大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初见成
效。温瑞塘河水质持续改善。推进电镀业整治入园,未按时入园企业全部停产整顿。获得省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洞头创成国家生态县。
(四)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设立地方金融管理局,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4家、民间资本管理公司4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6家,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2家。温州金改广场等一批要素交易市场开业,股权投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发债122.7亿元,新增上市企业4家。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农村资金互助会试点稳步推进。着力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后续影响,切实抓好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股改、地改基本完成,户改试点工作启动。柳市、塘下、桥头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招投标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完成第二轮国企整合重组,市级经营性国有资产基本实现统一监管。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实际到位内资211亿元,利用外资4亿美元。加强对台合作交流,农业、金融、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对接取得实效。温州航空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进口水果指定入境口岸获批,开通对台客运直航,及至韩国、泰国等国际航线。援疆、援藏、援青工作成效明显。
(五)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295.8亿元,增长8%。开展市区“安置提速”专项行动,完成安置房交钥匙6391套。推进社保提质扩面,新增五大险种参保人数86.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515元。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市社区全覆盖、农村社区覆盖30%。启动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成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48所、等级幼儿园109所。温州肯恩大学(筹)开工建设并完成首批招生,温州城市大学挂牌成立。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明显。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工,市文化艺术大楼、东瓯王庙工程进度加快,县级“三馆”建设顺利推进。电视剧《温
州一家人》广受好评。成功举办第四届温州艺术节。荣获“中国龙舟名城”称号。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一期开工,建成登山健身步道438公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乐清、平阳、苍南14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社会资本办医列为全国试点。温医附一医新院开诊。开展食品安全大整治,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断健全。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98%。完成市区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鹿城公共自行车系统投用。人口计生工作得到加强,工青妇、老龄、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殡葬改革开启新模式,青山白化治理进一步深化。狠抓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置,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社工资格认定,社区“五大服务中心”建成率达92%。联动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攻坚,化解积案951件。开展平安大市“四连创”,安全生产整治取得实效,社会治安总体良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六)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着眼于解决问题、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出台了一系列政府工作规定。严格落实“五个凡是”,市县两级下放事权509项。市本级审批事项削减780项,集中度达92%。完成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实现“一个号码找政府”。开展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试点,推进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化“五型”机关创建,推行全员绩效考核。大力压缩行政性开支,完成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实施公务接待“三严四禁”制度,严格公务人员出国(境)管理。开展“万企评行风”活动,实行“四查”倒逼问责,严肃处理了一批“中梗阻”典型案件。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全市上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
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情系家乡的海内外温州人,向所有关心支持温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受欧债危机等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又面临一系列新困难新挑战;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伴随全球性经济下滑,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回落,生产总值、工业、出口等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受制于政策、要素等因素,个别工程未能如期开工;区域金融**影响尚未消退,社会信用体系亟待修复;市场需求萎缩,综合成本上升,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压力加大;社会管理创新有待加强,社区建设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转变机关作风任务艰巨,一些政府部门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主动性不强,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克难攻坚、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纵观各个方面,今年宏观环境总体上将好于去年,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特别是“两海两改”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为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温州转型发展正处在破茧化蝶、不进则退的临界点上。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加快转型
步伐,全力推进“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围绕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和有效投入,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和实体经济振兴,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全域推进大都市建设,全面开创温州转型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大项目支撑,推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把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调结构、增后劲的重中之重,以大项目大投入,带动大建设大发展,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力争完成3350亿元。
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健全立体交通网,谋划建设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抓好甬台温高速复线温州段、绕城高速西南线、诸永高速延伸线、104国道西过境、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市域铁路S1线、温州机场T2航站楼及飞行区改扩建、瓯江南口大桥等项目实施,加大绕城高速北线二期、瑞文泰高速、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大桥、七都北汊桥等项目推进力度。围绕健全现代水利网,加快推进以瓯飞工程为标志的滩涂围垦、水源保护、防洪排涝、水系生态等建设,实施围垦19.3万亩,深化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治理,开展瓯飞潮汐电站、飞鳌围垦、楠溪江河口大闸、永嘉南岸水库等项目前期研究。围绕健全能源保障网,抓好电厂电网、油气管道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石化液化天然气、市域500千伏电力骨干网等项目,建成丽水36-1气田陆域终端、华润苍南电厂一期,全年投产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开工300万千伏安。
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持“三资”齐招、三产齐上,进一步健全招商工作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实行领导领衔招商和全域全员招商,确保引资总额翻一番。完善重大项目生成和推进机制,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名企,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往年招商项目“回头看”,狠抓项目落地建设。大力实施“温商回归”工程,办好世界温州人大会,规范异地温州商会建设,促进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融合发展。做好亲商、安商、护商工作,营造一流投资发展环境。
强化重大项目全程服务和要素保障。加紧谋划、包装、储备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项目,突出抓好100个以上、总投资超3000亿元的重大项目前期。严格落实全程无偿代办制,推行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等做法。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绩效评估机制,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金融信贷支持,深化融资手段创新,用活用好资本市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大土地清理力度,抓好低丘缓坡、荒滩和低效土地开发利用,完成耕地垦造5万亩,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1万亩。建立全市用地指标统筹调控机制,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狠抓政策处理攻坚,基本完成重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工业集群化发展。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依托温州经济技术开
发区,整合提升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构建“一区多园”新格局。发挥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中心镇、功能区产业平台。支持乐清开展省级工业强县建设。积极推进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电动汽车产业建设,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改造提升电工电器、汽摩配、泵阀、鞋服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亩产论英雄”,试行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征收政策,提高企业产出效益。大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争取引进20个以上超5亿元重大产业项目,抓好300个已供地未开工项目开工,实施“百项百亿”技改计划,完成工业用地出让1万亩,实现工业和园区建设投资900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570亿元。积极发展现代建筑业。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完成小微企业上规模300家、“个转企”4000家。
加快服务业升级扩张。围绕打造时尚消费之都,启动传统市场“迁改并转”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落实一批高端商务综合体和大型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会展项目,统筹全市会展资源,做大做强会展经济。谋划发展航空物流产业,积极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推进冷链物流、金属物流等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好金融集聚区、浙江创意园等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推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提升发展都市休闲、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创新旅游发展业态,搞好旅游包装推介,重点推进“1+4”旅游功能区建设,着力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突出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建设,各县(市、区)要积极争创省级高新园区。加快建设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办好中科院温州生材所和华中院、轻工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中心的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募集科创基金5亿元。
加快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深入实施“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千人计划”,着力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加强技工队伍建设,全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5万人。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完成海洋功能区划修编,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加快建设77省道洞头延伸线和大门大桥,提升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三大核心港区开发水平。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业园、大小门新兴产业岛。进一步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成标准渔港7座。加强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碧海工程”,支持洞头开展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国家海洋公园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两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3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0个。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项目。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万亩。发挥农合联作用,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院地合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依托“农民学院”等平台,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关心和重视企业发展。完善落实振兴实体经济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扶工兴贸”力度,继续抓好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深入推进清费减负,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信心”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推进“1650”大都市建设
统筹组团城市开发。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强规划指导和调控。全面铺开滨江商务区建设,跨江推进鹿城七都岛、乐清柳白片、永嘉三江片开发,推动瓯江两岸加速崛起。提升龙湾中心区发展水平,加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加快“瓯洞一体化”进程,推动城市向东拓展。提速建设瓯海中心区,推进仰义林里片区和藤桥、泽雅都市生态板块联动开发,推动城市西片优化提升。加大温州生态园旧村搬迁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精心实施环大罗山开发。加强乐清“一湾五区”、瑞安飞云江两岸规划建设,提升两大城市发展水平。加快建设鳌江跨江3座桥,整体推进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开发。支持文成、泰顺建设生态新城,构建大都市生态屏障。坚持把中心镇、功能区作为大都市建设的重要战略节点来抓,着力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
深化城市有机更新。深入开展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城联创”活动,按照“两无三化”要求,精雕细琢城市景观,突出抓好重点街区、主要干道旅游化改造,精心打造印象南塘文化村、行政中心中央绿轴等一批城市新亮点。积极推进“三改一拆”,全面铺开市区“城中村”改造,新开工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调整完善“退二进三”、“优二兴三”和二三产返回地政策,三年基本解决市区二三产返回地遗留问题,今年解决3500亩。深化拆违攻坚,全市拆除违法建筑15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500万平方米。坚持宜建则建、宜绿则绿,加强拆后土地利用。完善城管联动机制,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开展“打卡口、接断路、建环线”,开工建设15条城市主干道。鼓励民资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市区公共停车泊位5000个。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拓展完善县(市)城乡一体化公交、城市公共自行车和慢行系统,多管齐下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建设市区西向水厂、天然气输配等项目。瓯江南岸防洪堤全线闭合。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推进“智慧温州”建设,移动4G网络实现市区全覆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对接,加大农村公路、饮水、电网改造等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制定新一轮山区经济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加快西部产业带和“山上温州”建设。合理利用山区水电资源,抓好交溪流域综合开发。推进新56省道接南田公路、58省道筱村连接线工程。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开展“五大扶贫行动”,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扶持。加大珊溪水库库周群众转移力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真正体现“谁保护、谁受益”。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精心组织实施《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积极争取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列入省人大立法,实时发布“温州指数”,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加快发展地方性金融组织,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设立小微企业再担保中心、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等融资服务平台,鼓励银行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做大做强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开展股权、产权交易试点,完成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300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发债100亿元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规范发展农村资金互助会,探索扩大农村质(抵)押担保范围。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依法处置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区域正常金融秩序。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深化“三分三改”,开展股改、地改“回头看”,基本完成户改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鼓励整村、整组土地流转,新增土地流转10万亩以上、整村流转100个。完善林地地改工作,新增林地流转5
万亩以上。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实行“四策合一”,引导推动城镇保障房跨区域、连片集聚,新增农房改造集聚率5%以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认真抓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和社会资本办医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公共市政设施、社会养老事业等领域。用足用好海域“直通车”政策,制定出台管理办法,争取申报建设用海指标1万亩。健全排污收费机制,推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中介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加强国有投融资平台债务监管,提升国资质量和投融资能力。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抓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鼓励发展进口贸易,打造若干个区域性进口商品贸易基地。完善区域大通关平台,积极申报更高级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力争状元岙港区扩大开放、乐清湾港区水陆域开放和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获批,努力实现航空口岸台湾居民“落地签”,开通至欧洲等国际航线。谋划通用航空基地建设。争取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在温试点。深入实施海西区战略,健全对台工作机制,谋划设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对台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建设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乐清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强与境外和港澳地区的合作交流。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温州”
加大生态创建力度。狠抓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薄弱环节整改提升,确保年内通过技术预评估。支持泰顺创建国家生态县。实施绿化造林10.1万亩,开工建设森林公园40个,建成市区山地公园4个、滨水公园83个,新建城市绿地2257公顷、市域绿道1600公里,提升公园文化内涵,创成省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加强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推进裸露山体整治复绿。深化“生态细胞工程”建设,建成市级
以上生态乡镇、村100个。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开展“四边三化”行动,大力整治“四边”区域突出环境问题。按照“3个100%”的要求,全面开工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设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确保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整治大会战,建设污水处理项目50个,新建污水干支管190公里,实现“一城一网”管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90%。深入实施珊溪水源保护“五大工程”,提前两年建成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今年完成畜禽养殖削减目标。完成温瑞塘河沿河10个片区污水管网建设、16条黑臭河道治理。开展“安静城市”专项行动。抓好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强化节能减排攻坚。实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加强源头控制。推广先进节能和环保技术产品,重点抓好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节能。深化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限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完成平阳制革业、永嘉造纸业整治提升任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创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
(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新时期温州人精神,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敢为人先、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加快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增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的信用意识,大力提升“信用温州”形象。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谋划国学中心、六艺苑、文博馆等项目,加快建设市文化艺术大楼。县级“三馆”全面达标,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开展“基层文化年”建设,举办四时八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加快实施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楠溪江文化园、泰顺石创意园等项目。强化文化对品牌的塑造,提升温州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引进知名文化机构参与温州文化建设,支持温州文化“走出去”,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加强古村落、古迹遗址和重点文物的整治保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度发掘“瓯”字文化,保护发展“两瓯两雕”传统工艺,加强南戏研究和挖掘。支持廊桥、矾矿申遗。抓好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和宣传,开展永嘉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活动。积极推进“市宝回归”,延续城市文脉。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整合优化城乡校网布局,新建公办幼儿园15所,创建等级幼儿园80所;改造薄弱学校100所,创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所,基本完成市区初、高中分设办学,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抓好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整合提升。深化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举办高职教育。支持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建设温州肯恩大学(筹),筹建华侨大学、商学院、体育艺术职业学院、安防职业学院。办好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成人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
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攻坚战,加快推进卫生强县(市、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温医附二医瑶溪分院、市人民医院娄桥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工程,建成新市急救中心。积极推进健康体检、康复疗养、特殊医院等项目。支持省市骨干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加强全科医师和卫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力度,深化计生家庭幸福生活促进行动,进一步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建设奥体中心,办好第15届市运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创建省级体育强市。
完善“大社保”体系。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和就业援助行动,新增就业8万人以上。继续推进“安置提速”三年行动,完成市区安置房交钥匙4000套。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深化社保提质扩面,调整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制度。拓展完善市民卡功能。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创建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重视发展老龄产业,创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50%。深化殡葬改革,加大禁新改旧力度,建成一批生态公益性公墓,全面兴起绿色殡葬新风尚。
抓好民生实事项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精心组织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在住房改善、交通治堵、人文关怀等十大领域、27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八)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三社”互动发展。以省部共建温州市民政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深化完善村级组织“转并联”,深入开展“幸福社区”创建,理顺社区运行机制,抓好社区选举试点。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登记类社团增长30%以上。推进专职化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工服务水平,新增专业社工1500人。
深化“平安大市”创建。坚持依法治市,推进“法治温州”建设。深入开展“除恶治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新居民服务管理,促进人口结构优化。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网络环境。做好学校及周边安全工作。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力度,加快食品检测检验中心建设,千方百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抓好事故隐患排查整治,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水平。规范信访秩序,做好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支持驻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三、加强政风建设,推动政府工作提质提效
当前,温州正处在转型发展、赶超跨越的关键期,全体政府公务人员重任在肩,必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兴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之风,勤勉工作,夙夜在公,以优质高效的政府工作推动温州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转变作风,优化服务。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功成
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工作。着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杜绝推诿扯皮,切实做到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健全完善各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为基层和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二)破难攻坚,强化执行。转型时期矛盾凸显、问题交织,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增强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始终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发展的重要抓手,直面困难展开工作。持续开展破难攻坚七大行动,针对项目建设、土地开发、城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个抓破解,逐项抓落实。完善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量化考核,强化过程控制,以时限倒逼进度,以目标倒逼责任。加强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着力治庸、治懒、治散、治奢,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三)简政放权,提高效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市级机关部门内设机构整合和流程再造。坚持人随事走、财随事转、权随事移,理顺中心镇、功能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事权承接能力,切实做到“五个凡是”。抓好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加快培育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推进四级行政审批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整合推进基层文体、卫计服务中心建设,更好地服务群众。
(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中心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巩固深化“三公”制度改革,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源头治腐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创造清正廉洁、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奋勇当先时不我待!站在新的起点上,转型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破冰前行的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满怀科学发展激情,坚定再创辉煌信心,咬定目标、奋力前行,真抓实干、锐意进取,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4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2月18日在温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温州市市长 陈金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主要工作
2013年,是温州发展极其困难的一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实施“十大举措”,奋力推进赶超发展,全市经济企稳回升,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4亿元,同比增长7.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4亿元,增长1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50亿元(其中限上固定资产投资2618亿元),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6亿元,增长11.2%;外贸出口总额181亿美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194元,分别增长8.7%、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9%;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一)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取得实效。推出系列刺激经济举措,工业生产、限上消费、外贸出口等主要指标逐步回升。实现工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9%。建筑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第三产业增势良好,网络零售额增长108.3%,旅游总收入增长20.2%。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2万亩、现代农业园区99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人才房”政策,新引进北航温州研究院等研发机构16家、国(境)外专家项目154项,入选“国千”人才7名、“省千”人才18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4%。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从全省末位跃至第五位,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专利授权量增长39.4%,鹿城创成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国家汽车电气零部件、阀门质检中心分别落户瑞安和永嘉。大力实施“三转一市”、“四换三名”,完成“个转企”2.3万家、“小升规”1471家、“规改股”134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技改投资增长37.6%,新产品产值增长46.2%;关停重污染、高耗能企业396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多。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发展后劲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推进,绕城高速西南线、市域铁路S1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工程进度加快,甬台温高速复线南塘至黄华段开工,龙丽温(泰)高速作为省重点支持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龙湾国际机场新跑道投用,乐清湾港区一期码头主体工程完工,诸永高速延伸线(瓯江过江通道)主桥贯通,雁楠公路、滨海大道建成通车,华润苍南电厂一期并网发电,丽水36-1气田陆域终端基本完工,西向排洪主体工程投用。瓯飞一期、瓯江口浅滩二期等围垦项目加快推进,在围面积19.3万亩。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获批,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提升方案通过省政府评审,瓯江口新区建设步伐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工业投资606亿元,增长29%。实施“三招一优”,推动温商组团回归,实际到位内资410亿元,增长94%;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增长25.9%。列入国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新增建设用地3.8万亩,到位建设用海指标1.16万亩,清理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6.8万亩。
(三)着力加强城乡建设,功能提升和环境再造成效明显。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基本完成,组团城市建设整体推进,龙湾、瓯海中心区和各县(市)新区开发全面提速,瓯洞一体化格局初步构建。小城市培育和中心镇建设有力推进。城市单元更新有序推开,市区“三大亮点区块”启动实施,滨江商务区30幢大楼加快建设,“印象南塘”初展形象。“三改一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累计改造城中村、旧住宅区、旧厂房3253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2565万平方米。“四边三化”和绿化建设成效明显,绿化造林15.2万亩,建成森林公园42个、滨水公园119个、绿道1980公里,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新增5平方米。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获批,泰顺创成国家级生态县,洞头入选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成为全国首批移动4G正式商用城市。美丽浙南水乡建设拉开序幕。完成温瑞塘河沿河10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垃圾河、黑臭河治理取得进展。提前3年完成珊溪水源地畜禽整治,库区干部群众作出了突出贡献。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392个待整治村整治,建成农村联网公路262公里。实现镇镇电气化。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改革试点和开放合作取得突破。“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通过省人大立法,“温州指数”信息采集拓展到全国31个地市。中长期贷款增长27.5%,直接融资增长59.4%。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初步构建。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温州分中心挂牌设立,市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覆盖35个部门、22.7万家企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清产核资基本完成,新设立农村资金互助会23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4.8万亩。第二批300所民办学校改革试点全面展开。19个社会力量办医项目可新增床位7000张。创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启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口岸开放成效显著,台湾居民“落地签”、通用航空基地获批。开通温州至罗马国际航线,成为国内首个直飞欧洲的地级市。浙台(苍南)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实效,成功承办“浙江·台湾合作周”活动,开启对台合作新局面。圆满完成援藏、援疆、援青三年任务。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持续进步。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30.8亿元,增长11.8%,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市区安置房交钥匙4480套,完成“两证”办理16924个,“安置提速”三年任务已完成86%。建成市区主干道路39条,开发地下空间35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2.4万个、公交专用道30.8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车223辆,公共自行车实现“一城一网、通借通还”,公交分担率达25%。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功启动市区初高中分设办学。中职教育整合提升和高职院校创办分院加速推进。温州医学院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去筹通过评估,温州市委党校、温州城市大学新校园启用,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获准筹建。成功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和第十五届市运会,建成文化礼堂309个,一批专题博物馆向市民开放,多人多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最高奖,温籍健儿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佳绩。公立医院改革稳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计生工作不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4.5个比值。加大社保扩面、低保调标力度,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一体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75%。强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整治,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得到加强。创新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联动推进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居住房屋出租管理和新居民服务管理。大力实施绿色生态殡葬改革。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成功防御“菲特”强台风,灾后重建有序推进。积极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化解,平安大市“五连创”扎实开展。工青妇、老龄、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扶贫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文成、泰顺圆满完成省政府“三年特扶”任务。
(六)着力优化政府服务,发展环境和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解万难”行动,2.2万名驻企服务员、金融服务员深入企业破解难题。坚持“政银企法”联动,强力推进风险企业帮扶和不良贷款化解,政府应急转贷金循环使用累计超450亿元。落实结构性减税、社保缓缴减征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近60亿元。系统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和招投标制度改革,市本级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中介服务提速44%。主动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59件、政协提案447件,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完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完成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清理。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对31种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实行问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市本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1%。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全市上下和衷共济、克难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温州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的制约因素还很多,增长动力不够强,出口、消费等指标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产业“低小散”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局部金融**影响尚未消退,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企业互保链化解任务艰巨,金融生态、信用体系亟待修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不够精细,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建设和管理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市容卫生问题突出,消防、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改善民生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滞后,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与赶超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赶超发展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干好一三
五、实现四翻番”的要求,坚持和发展“温州模式”,围绕“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战略目标,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全面落实“十大举措”,切实抓好“三十项发展重点”和“四十项改革项目”,力争今年经济增速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力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开创温州赶超发展新局面。
在工作中,我们将坚守三条“底线”,构建四大优势。把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作为政府工作的“标尺”。着力重构体制机制优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民间活力;着力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分明、链条配套的现代产业集群,重振实体经济雄风;着力打造区位条件优势,加速温州大都市区崛起,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着力发挥温州人资源优势,把温商作为第一资源,把温州人创业创新精神作为最可宝贵的财富,为推动温州赶超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建议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限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5%、9.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1.6%;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着重要在抓改革、稳增长、促转型、强统筹、治环境、惠民生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一)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以更大的魄力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建立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试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开展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试点。继续取消、下放一批市级审批事项,推进市县两级同权扁平化审批试点。开展审批流程再造,建立全流程公开审批机制,推动“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转变。培育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审批中介服务机构与主管部门、挂靠单位彻底脱钩。整顿规范招投标市场。开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政府部门职能,严格控编控人控机构。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健全政府性债务预警管理机制。推进瓯洞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争撤县设区获批。开展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县(市)推广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探索基层综合执法,不断提高中心镇社会治理能力。
健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把发展提升民营经济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推动民间资本顺畅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力度,建立要素配置评价标准,加强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推动用能、股权等进场交易。坚持“亩产论英雄”,健全完善土地公开公平供应机制、低效利用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实行差别化地价、电价、水价征收政策。推进碳排放权和碳汇交易试点。用好“海域直通车”政策,探索建立海域海岛收储制度。深化国资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好我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坚持政府以身作则,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全面深化“五大国家级改革试点”。深化金融综合改革。着力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探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发行优先股试点。实施普惠金融工程,抓好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利率市场化产品。构建社区银行体系,筹建民营银行,引进证券、保险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完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改,丰富地方金融业态。组织实施《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激活民间融资。规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发展,促进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规范村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抓好农户承包地、农民宅基地(住房)、村集体建设用地“三确权”,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进涉农产权有序流转交易。实施国有林场改革。规范提升农村资金互助会。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障范围,提高农业、农民抗风险能力。积极稳妥开展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民办教育综合改革。编制民办教育发展规划,落实民办教育改革政策,推动试点学校规范提升发展,努力把“全国试点”办成“全国示范”。深化社会力量办医综合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投向健康服务等领域,加大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力度,加快发展医养结合社会关怀机构。深化民政综合改革。按照“养事不养人”思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积极推开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试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加强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
(二)坚持“三轮驱动”,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启动实施“温州赶超发展三年超万亿投资计划”,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今年限上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26%以上,民间投资比重62%。强化“三招一优”,坚持引温商、招央企、选外资三管齐下,实施“温商回归三年超三千亿工程”,推进“百名领头雁工程”,组织在外商会组团回乡投资考察,力争全年到位内资800亿元。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着力谋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深入开展“拔钉清障”专项行动,坚决扫除影响项目落地建设的一切障碍。探索发行“蓝海股份”,加强用海报批,积极推进“三年实施20万亩围垦工程”。用好国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和荒滩未利用地开发试点政策,科学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盘活低效土地2.1万亩。完成垦造耕地2万亩,其中围垦垦造耕地1万亩。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强化政策落地,着力培育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业态,扩大信息、旅游、餐宿等服务消费,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完善商贸市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改造提升五马、大南等传统商圈,有序发展城市综合体,加快培育新兴城市商圈。推进专业市场“迁改并转”,开展新一轮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加快组团城市、重点镇商贸设施建设,提升县城、中心镇商贸业态和消费环境。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产销对接、农超对接,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办好2014国际轻工暨时尚消费博览会、温州进口商品展等一批重点展会,繁荣商业氛围。
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稳定政策预期,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与中信保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国鞋类出口基地和6个省级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扩大外贸出口。配套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先进装备、关键技术和原材料进口,积极打造国际时尚消费品集散基地。探索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提升发展境外工业园和专业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外企业、研发机构和知名品牌。加快海港、空港口岸国际化步伐,确保状元岙港区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准,乐清湾港区水陆域开放获批。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启动电子口岸建设,推行关检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与国际友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争取港澳“自由行”、台湾“个人行”和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获批,推进各县(市、区)对台合作特色平台建设,支持苍南申报国家级台商投资区。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深化区域协作。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做强做大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旅游休闲、现代物流、激光与光电、临港石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材料、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十大新兴产业。今年力争电气行业产值率先超千亿元。把时尚产业作为温州标志性产业加以重点培育,着力打造“中国时尚消费之都”。重视发展高端电镀、精密模具等基础产业,引导鼓励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全力打造工业强市。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开展工业强县、强镇、强企创建,支持乐清深化省级工业强县建设,鼓励瑞安争创省级工业强县。加大“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力度,实施“百项百亿技改工程”,技改投资增长30%。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生产智能化、装备自动化水平。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提质推进“三转一市”,新增规上企业800家、股份制企业100家,推动50家企业上市和在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增加工业用地供给,除鹿城、文成、泰顺和温州生态园外,各地要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的40%用于发展工业。强化工业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产率考核,开工建设400个以上已供地未开工项目。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行业提质增效。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域谋划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整体营销,推进重大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深化雁荡山等旅游功能区体制改革,加快雁楠旅游一体化步伐,支持楠溪江、百丈漈、洞头争创5A级景区,泰顺廊桥——氡泉和文成天顶湖申报建设省级旅游度假区。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着力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加快建设网络经济集聚区,培训“网商大军”15万人次,推进电子商务向各领域拓展,网络零售额突破500亿元。编制实施新一轮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培育一批龙头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电子商务联动发展。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告产业园建设,推动工业设计、物联网、信息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总部型经济培育,把本地温商留住,把在外温州人经济引回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三位一体”农村合作体系建设,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1万亩、现代农业园区30个。加强粮食储备调节,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地力提升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5万亩。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实施“科技兴农”,强化农业技术支持,抓好良种推广。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培育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强化产业平台支撑。全面启动浙南沿海先进装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高强度推进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开发,力争各引进1个超20亿元产业大项目。加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整合提升,抓好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核心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和功能区争创省级高新园区,建设一批科技孵化器。围绕“三年建成2400万平方米小微企业园”目标,严把准入门槛,今年启动建设30个有示范作用的高质量小微企业园。培育蓝色经济板块,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海洋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推进中石化液化天然气、泰地石化等项目,建成海洋科技创业园。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八倍增、两提高”目标,增加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力争各项创新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研发中心20家。统筹全市科技资源,办好各类院地合作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中小微企业共建技术联盟,着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创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把人才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首要因素,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力争引进“国千”人才5名、“省千”人才10名,“海外工程师”20名,培养高技能人才2万名。
加大助企发展力度。全面落实振兴实体经济一揽子政策,完善驻企服务员、金融服务员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实施升级版“双十条”帮扶举措,加大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问题处置力度,抓好银行不良贷款“控新化旧”工作。深入开展“治赖”追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强化金融支持,扩大信贷投放,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积极推进企业整合重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服务企业发展、推动行业转型的重要作用。重视企业用工问题,促进企业劳动力供需衔接。
(四)加快大都市区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完善大都市区布局体系,统筹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努力建设生态型、组团型、智慧型大都市区。
加快构筑都市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推进五大高速公路项目,大力实施甬台温高速复线、绕城高速西南线和北线二期,建成诸永高速延伸线,开工龙丽温(泰)高速瑞安至文成段,全力争取文成至泰顺段获国家审批。加强港城、港区联动,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投融资体制。深化乐清湾、状元岙、大小门岛三大核心港区开发,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加快推进77省道洞头延伸线,基本建成大门大桥。加快建设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航空总部大楼,开工建设通用航空基地、机场交通枢纽。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完成线下工程并具备铺轨条件。市域铁路S1线建设全线铺开,S2、S3线深化前期工作;开工建设瓯江北口大桥,分段实施104国道改造,加快推进南金公路、大罗山环线和鳌江跨江3座桥等干线交通建设,强化大都市区组团联接。开展油气、电力设施建设攻坚,加快甬台温、金丽温油气管道和县(市、区)天然气输配工程建设,实施市区旧住宅区天然气管道改建,实现丽水36-1气田送气入户;争取开工泰顺交溪流域水电站;建成500千伏玉环电厂二期送出工程,加快建设500千伏温西变、温东至南雁线等项目,着力构建500千伏区域环网,强化大都市区能源保障。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围绕“靓丽山水智城”建设,加强城市形态、色彩、景观设计,高标准实施滨江商务区、中央绿轴公园、三垟湿地公园“三大亮点区块”,推进鹿城双屿综合整治。抓好滨江景观廊道、塘河景观廊道建设,加强大罗山保护管理开发,开展主要入城口环境整体改造提升。深化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推进4G商用,市区主要公共场所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提高“三改一拆”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展“无违建县”、“无违建镇”创建,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完成城中村改造2.8万户、旧住宅区改造50万平方米、旧厂房改造100万平方米,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深化交通拥堵治理,继续“打卡口、接断路、建环线”,建设市区主干道路15条,畅通城区交通微循环;坚持公交优先,新增公交专用道30公里、自行车专用道74公里、停车泊位1.5万个,启动建设首条brT快速公交专线,公交分担率提高3个百分点。开发地下空间100万平方米。完善交通信息诱导系统,优化城市交通组织与管理,有效缓解行车难、停车难。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升出租汽车形象。完成市区地下管线普查,强化市政设施管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千百工程”,推进连线成片整治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公路养护和安全监管,建成农村联网公路100公里,大中修500公里,桥隧改造维修40座;创建新农村电气化市。加强古建筑和古村落风貌保护,抓好57个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落保护利用。完善农房集聚模式,有序引导农户跨区域异地集聚、整村搬迁集聚,优先安排下山搬迁、灾害避险搬迁、农村D级危房改造搬迁。
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开辟“山海协作”新路,完善生态补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研究制定文成、泰顺等县“工业飞地”方案和政策。积极争取将文成、泰顺列入全国或全省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努力将两县县城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巩固珊溪水源地环境整治成果,加大库区群众转产转业扶持力度。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强化对海岛、偏远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治,加快建设美丽浙南水乡
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攻坚之势推进“五水共治”,分步实施“百项千亿”治水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64亿元。坚持治污先行,加大平原河网污染整治力度,严格落实“河长制”,基本消灭垃圾河,有效改善黑臭河水质,建成一批示范河道。强力推进鳌江流域综合整治。开展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推进市区中心片等6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温瑞塘河沿河19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加快市区西向生态填埋场、综合材料生态处置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永强垃圾焚烧厂二期;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52个、垃圾处置项目27个;新增农村污水全面治理村500个、扩面改造村600个。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城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保障。加快推进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独流入海工程,建成平阳顺溪水利枢纽、永嘉县城排涝应急工程,加快永嘉南岸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扩大清洁生产和中水回用。完成河道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促进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有机融合。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加强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联动推进乐清湾、瓯江口等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加大雾霾监测预警和治理力度,强化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施工扬尘等整治,推进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设备改造,抓好垃圾焚烧、秸秆焚烧、餐厨油烟污染治理,淘汰“黄标车”1.5万辆,扩大清洁能源利用,有效削减pM2.5排放,逐步改善空气质量。
深化“六城联创”活动。加大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攻坚力度,加快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步伐。强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向基层社区、单位企业、千家万户延伸。加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公厕等重点部位卫生整治,做好无证小菜场、废品收购点等场所疏导,优化公共秩序,改善市容环境卫生。深入推进“四边三化”、“两无三化”,提升绿化层次,加强后期管养,新增绿化造林面积8.2万亩、城市绿地500公顷以上,完成绿道网和森林公园建设三年总目标。
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度,禁止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深入开展节能低碳行动,争取国家低碳城市创建达标。强势推进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全面完成电镀行业整治入园,加快瑞安、苍南印染园区建设,加大合成革行业整治力度,基本完成造纸、制革、化工行业整治验收。
(六)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大民生投入,明确任务表、时间表、责任表,认真办好10个方面、20项民生实事。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调整教育设施布局,创建等级幼儿园100所、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00所,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持续推进市区初高中分设办学。深入实施加强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建设滨海职教中心。支持温州医科大学发展,办好温州大学和温州肯恩大学,全力推进浙江安防学院(筹)、浙江工贸学院、浙江东方学院、温职院瑞安分院和温医仁济学院、温大瓯江学院等高校、高职新校区建设。推动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整治。
深化卫生强市建设。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补医”,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温医附二医瑶溪新院、市中医院新院区、市七医、市中心血站、温州护士学校等项目建设。实施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双提升”工程,推进县、镇、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90%以上的村(社区)卫生室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建设流动社区卫生服务站100个。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200名,培训基层卫技人员1万人次。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理顺人口计生卫生管理体制。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启动优生健康促进计划,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县、镇、社区三级文化中心网络,建设社区文化中心240个,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50个。建成市文化艺术大楼。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加强刘伯温等历史名人研究和宣传。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雁楠、廊桥、矾矿申遗。办好第三届中国越剧节。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支持温州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奥体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办好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创成省体育强市。
努力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士兵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推进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园建设,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纠纷预防和处置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健全社保扩面长效机制,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年内实现制度全覆盖。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低保标准。推进养老多元化发展,加快多功能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红十字、慈善公益事业。深化绿色生态殡葬改革。
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施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新模式,全市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套、竣工3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3000户。全面完成市区“安置提速”三年任务。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把握好供地结构、节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依托城市信息化资源,拓展“数字城管”应用领域,促进信息互通共享。加快构建基层网格管理“一张网”,突出抓好居住房屋出租管理和新居民服务管理。开展十大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改革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秩序,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和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水平。依法加强宗教事务及宗教场所管理,保持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外事、侨务及援藏、援疆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深化“平安大市”创建。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和有效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规范涉法涉诉信访工作,解决好信访热点和遗留问题。理顺社区矫正管理体制。健全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舆情引导管理,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支持驻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等工作,争创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四连冠”。
各位代表!温州正处在负重攀登、爬坡过坎阶段,复杂的形势、严峻的挑战、繁重的任务,给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务必振奋精神、增强自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气馁,不为外界的议论而迷惘,坚定对“温州模式”的自信,主动发出“好声音”,积极释放“正能量”,凝心聚力推进改革发展。务必苦干实干、果敢担当,把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一步一步展开、一件一件落实,一年一年进等升位。完善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政府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主动揽事、积极干事、认真办事。强化督查考核,实行“周协调、月公示、季点评、年考核”。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遇到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妥善处理、作出回应。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责任豁免的机制,鼓励干部群众对照“四个有利于”大胆去试、放手去干。务必紧贴群众、改进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风”,经常通过换位思考审视自身、改进不足,设身处地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排忧解难。大力弘扬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作风,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坐而论道不如干出实效,杜绝推诿扯皮,杜绝阳奉阴违,杜绝政策“出不了门、落不了地”。务必勤俭从政、干净干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个严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境)、公车使用、办公用房等方面制度,市县两级政府“三公”经费预算支出削减30%。创新审计监督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加强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深入开展“万人评议机关中层和基层站所”活动,严肃查处各种损害发展环境的不良行为,对阻扰企业发展、阻碍温商回归的人和事,一律从严处理。抓好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准则。市政府将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积极申报“较大的市”。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积极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恪尽职守,积极作为,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赶超发展的使命激励我们奋蹄直追,全市人民的重托鞭策我们勇毅笃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温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砥砺奋进,为加快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201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定稿)
2011年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制定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市政府认真制定了《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温州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中负重前进的五年,更是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和谐发展新路的五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化发展战略,创新工作举措,全力克难攻坚,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新台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预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00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41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8.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4%和20.4%。
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重由4.1∶54.4∶41.5调整到2.8∶53.1∶44.1。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启动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成农产品基地120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700多家,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上升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整合重组力度加大,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383家,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21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设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建成泵阀、轻工等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7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城市”。现代服务业持续较快发展,旅游总收入、港口吞吐量、航空客运量年均分别增长21.5%、16.1%、13.8%。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淘汰了一批“两高九小”领域的落后产能,完成两轮“811”环境污染整治任务,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环境污染整治通过验收。
五年来,我们全面实施大都市区战略,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不断提升,滨江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龙湾中心区初具规模,瓯海新城建设整体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185平方公里;县域城市空间得到拓展,经济强镇和中心镇发展壮大,城市化水平达到61%。城市管理力度加大,数字城管平台建成投用。持续推进温瑞塘河、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和违法建筑“四大整治”,城市面貌逐步改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65亿元,建成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绕城高速公路北线一期、灵霓北堤、瓯海大道东段、洞头陆域引供水、状元岙港区一期、浙能乐清电厂等一批重大工程。甬台温、温福高速铁路顺利开通,融入全省“3小时铁路交通圈”。海涂围垦完成投资41.7亿元,圈围15.6万亩。“515”防洪保安工程深入实施,基本形成50年一遇以上沿海堤塘防洪闭合圈。全市新建污水管网600多公里,市区污水处理率提高了20个百分点。新增变电容量1436万千伏安,相当于再造一个温州电网。
五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统筹,新农村建设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财政对“三农”投入413.7亿元,年均增长22.2%。完成村庄整治2673个,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16个,完成农房改造7.2万户,解决了155.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培训农村劳动力65.8万人次,向二三产转移16.8万人,农家乐休闲旅游、来料加工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139富民攻坚计划”顺利完成,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欠发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58、78省道建成通车,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明显改善。“小乡大集镇”建设步伐加快,下山移民2.8万户、10.4万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到位资金1.3亿元。洞头、泰顺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
五年来,我们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扩权强县工作全面完成,强镇扩权改革顺利推进。土地、林权、海域使用权等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地方金融创新力度加大,资本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基本完成,20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村镇银行组建运行,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面消除,新增5家上市公司。支持外贸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1%。大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得到加强。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区4个,新设境外投资机构142家,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获批。加强与友好城市的沟通交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8个。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在外温州商会年会成为重要品牌。对口支援青川灾后重建任务提前完成,新一轮援疆工作有序展开。
五年来,我们着眼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766.1亿元,年均增长21.8%,占支出增量70%以上。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建立,建成经济适用房90.7万平方米,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1880户,基本解决市区在外过渡5年以上被拆迁户住房安置问题。新增城镇就业38.4万人。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01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2倍以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115所,每年新建中小学校舍35万平方米以上,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完成。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1万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12.4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起步。新建改建一批市县重点骨干医院,温医附一医新院主体工程结顶,市儿童医院挂牌运行,新增市级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家、服务站170家。洞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城乡文化繁荣发展,建成温州大剧院、温州文化用品市场,基本形成“两馆一站”基层文化设施网络。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温州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获奖牌数取得历史性突破。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得到加强,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奥运、国庆60周年、世博等重大安保任务。首次获得“平安大市”称号,平安县(市、区)创建实现“满堂红”。民政、老龄、慈善、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双拥、应急、人防、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五年来,我们围绕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政协通报,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326件、政协提案2484件。开展企业服务年、“转作风、优环境”等活动,集中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市县乡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全面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抓好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推进。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大力压缩行政性开支,连续三年市级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加强惩防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们牢牢把握后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抓调整促转型、抓环境促发展、抓改革促活力、抓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贸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22%、30%和16.8%。一年来,着重抓了五方面工作: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力以赴筑平台、拓空间,瓯江口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半岛起步区开发加速推进;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和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地的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制定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鹿城鞋革、乐清电气、瑞安汽摩配、永嘉泵阀列为全省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正泰、康奈获得省政府质量奖。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温州粮食中心市场建成投用,温州五金装饰市场、瑞安江南物流园区开工建设。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为载体,深化项目前期,强化督办协调,完成重点建设投资230亿元。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飞云江三桥龙湾接线、瓯海大道西段快速路、雁楠公路、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工程加快推进,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等工程动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苍南电厂、104国道西过境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启动“六城联创”,扎实推进环境“四大整治”,完成温瑞塘河黑臭河道治理4条,拆除违法建筑152万平方米,一批市政道路建成通车,交通堵点乱点得到治理。珊溪库区环境污染整治扎实推进。1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成,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终场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完工。四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国资管理体制、市对区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注入新动力。优化再造审批流程,下放事权180多项,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13天缩短为30天,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时限由150天缩短为37天。制定出台贯彻国务院“新36条”实施意见,成功组建股权营运中心、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中心、风险投资研究院和民间资本研究院等平台。五是大力推进民生改善。严格执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努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加大对大学生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制定实施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近80万老年居民开始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加强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及时发放困难群众物价补贴。8个县(市、区)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狠抓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刑事发案下降11%。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的历程令人难忘,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辛勤工作、做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和外来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积极参与温州建设的驻温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温单位,向情系家乡的海内外温州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温州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7项指标没有全面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力度不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尚未有效突破,科技、人才、环境等要素资源支撑能力不足;城市功能和品位有待提升,半城市化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群众就医、出行、住房等方面的难题仍未有效破解,社会管理压力加大,基层基础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快、行政效能还不高,一些机关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精神状态不佳,缺乏攻坚破难、干事创业的激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不同程度存在,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继续高度重视,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采取更加有效的对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温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跨越赶超、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展望“十二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持续推进,调整转型成为最重要的阶段性特征。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后,温州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环境再造时代全面到来,内外温州人互动有望开启新局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利。我们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善于捕捉新机遇,不断增创新优势,努力再创温州发展新辉煌。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龙头,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陆海、城乡、区域发展,全面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大都市功能区、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达到48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每年达到50%。产业发展构筑新格局,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开创新局面,基本构筑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市功能快速提升,现代化小城市、中心镇培育走在全省前列,城市化水平达到68%以上。生态文明实现新提升,节能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2%,水环境功能达标率明显提高,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民生改善达到新高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等状况明显改善,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市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一)在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需求结构调整方向,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精心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科学确定投资布局和建设时序,全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三、二、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大力培育物流、金融、创意、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旅游、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建成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入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农业组织化和农业科技水平。深入实施“港航强市”战略,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深水泊位达30个以上,温州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加强海洋海岛资源保护和开发,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临港工业、现代渔业和海洋服务业,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坚持全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创新型城市。加强“质量强市”和“信用温州”建设,深入实施品牌和标准化战略,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区域品牌。
(二)在新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全域谋划建设温州大都市区,加快构建由鹿城、龙湾、瓯海、洞头、瓯江口新区、瓯江北岸及上塘等组成的主中心;支持瑞安、乐清建设沿海大城市,积极推动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城市化发展;调整优化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着力培育一批都市型功能区和50个左右中心镇,基本形成“1650”大都市区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型。加快推进西部生态产业带规划建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支持文成、泰顺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切实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再造上取得重大突破。围绕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成温州国际机场、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温州段、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乐清湾货运支线、滨海大道,启动建设龙丽温(泰)高速公路,积极抓好杭温铁路客运专线、温州至武夷山铁路前期工作。大力推进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成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段,启动建设乐清至瑞安段和市区轨道交通线。加快城市交通“六纵六横”建设步伐,构筑市区立体快速交通网络。科学规划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建立适度超前的电网保障体系,形成500千伏区域环网。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抓好瓯江、飞云江、鳌江流域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瓯飞、飞鳌、浅滩二期、苍南大渔湾一期等围涂工程,五年实施围垦58万亩,为温州未来发展创造战略空间。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努力打造数字温州、智慧城市。着眼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发动全市上下打好“六城联创”攻坚战,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化生态市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碳城市。
(四)在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坚持教育优先,高标准普及学前到高中段十五年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切实提高教育质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每个县至少有一所二甲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健全公共文化体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炼升华新时期温州人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和科学健身服务体系,率先建成省级体育强市。加快构筑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大社保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健全基层组织建设、综治维稳、安全生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建立常态严打、严密防控等“五大工作体系”,全面构建社会治安新秩序。支持驻温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重视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和发展双拥创建成果。
(五)在改革创新和内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扎实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城乡统筹、社会发展、行政管理等体制改革,构筑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公平市场准入改革,保障民间资本顺畅地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促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积极拓展国际新兴市场,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提升“走出去”发展水平,加强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境外温州商品城、工业园区、经贸合作区和研发机构。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和途径,推进招商选资、招商引园。扩大空港、海港口岸开放,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融入长三角,主动参与海西区,着力构筑以温州为核心的浙南闽北都市经济圈。大力实施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扩大互动领域,提升互动层次,真正把在外温州人资源转化为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二五”开局工作
五年发展重在起步。做好2011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率达到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削减任务。
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提出的“优化环境、强化投入、统筹城乡、保障民生”要求,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投资新热潮
坚持扩大投资需求与优化投资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十大建设工程”,推动民资、外资、国资一起上,确保完成重点建设投资350亿元,带动形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0亿元。
发挥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加快建设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9月份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乐清至瑞安段、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11月份开工建设乐清湾港区疏港公路、温州火车南站至瓯江口市域铁路客运线,年内开工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至苍南段、绕城高速公路西线和104国道西过境等工程。加快推进金温铁路扩能改造温州段、温州机场飞行区扩建和新航站楼、飞云江三桥南北接线、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线、77省道延伸线、大门大桥等工程建设。加快龙丽温(泰)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步伐。加大电网建设改造力度,投产变电容量200万千伏安,开工500万千伏安,开展前期600万千伏安;加快建设苍南电厂,抓好苍南核电厂、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输配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戍浦江河道整治、永嘉三塘分洪排涝、平阳顺溪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启动南岸水库前期工作,建成珊溪水利枢纽平苍引水主体工程,7月份实现楠溪江供水工程通水目标。加快瓯飞项目前期工作步伐,7月份开工建设促淤堤;8月份前建成瑞安丁山二期和乐清胜利塘北片围垦工程。
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和组织协调。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继续推行“一事一议”和代办制,全力突破政策处理、项目审批等难点。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和前期研究,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做好资金平衡和融资对接。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积极探索低丘缓坡开发,完成清理“转而未供”土地70%以上。全面开展“清障除污”行动,依法加大对“村霸”、“地霸”打击力度,从严惩治阻挠、破坏工程建设的违法行为,有效净化投资建设环境。
(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十项百亿”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动雁荡山-楠溪江景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着力培育百丈漈-飞云湖景区、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雁休闲旅游区、苍南滨海旅游度假区等板块。高起点规划建设洞头旅游休闲岛,完成瓯江旅游度假区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城市。实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推动黄龙商贸城等专业市场整合提升,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市场群。加快建设瓯海潘桥、瑞安江南物流园区,抓好空港经济区、温州现代金属物流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步伐,支持保险、创投等金融业态发展,培育法律、会计、咨询等中介组织。推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高速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依托浙江创意园和高校创业(创意)园等平台,创建国家级创意设计中心。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制定实施十大行业转型升级推进计划,支持服装、鞋革等消费品行业通过品牌建设、营销拓展、创意设计,加快提升价值链;引导电气、汽摩配、泵阀等工业品行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先进制造水平。建立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工作机制,深入实施百龙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千星工程”,打造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调整先进制造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强化大项目对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正泰光伏、中光科技等项目建设。全年推出工业用地出让1万亩,完成工业性投资360亿元。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8万亩,确保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亿斤以上;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40个特色农业精品区、10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和10个森林旅游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粮食、蔬菜、农资等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农村)”工程。建立健全集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于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坚持陆海联动,深化临港产业基地开发,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与上海、宁波等大港及大型船公司的合作,着力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提升温州港“一港七区”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渔业,抓好苍南舥艚、瑞安北麂等重点标准渔港建设。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大胆探索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海洋综合开发,启动洞头县海岛开发开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强化科技、人才对转型升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科技孵化网络,温州科技城企业研发总部、科技创新大楼8月份投入使用。启动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研究所和温州地理研究所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建设国家工业电器质检中心,建成国家金融设备及零配件质检中心、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配套政策,切实解决各类人才的居住、医疗和子女就学等问题,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对接人才创业创新需求,抓好省博联温州科技创新基地、省级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平台建设。
强化节能减排对转型升级的倒逼作用。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和建设行为,着力构建市场经济新秩序。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各领域节能,抓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推进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扩容提升,加快电镀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鼓励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重点规模企业生态化改造。
(三)加快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
编制实施大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特色,促进县域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格局。
加快建设城市功能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瓯江口新区,完成半岛起步区主路网,开工建设国宾馆、总部经济园等标志性工程和新的对外通道。大力度推进滨江商务区和七都岛开发建设,加快改造鹿城西部旧城。全面推进龙湾中心区、瓯海新城建设,精心抓好城市综合体、站前商贸区开发。深化温州生态园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三垟湿地公园整体形象。加快推进永嘉三江片、洞头海西湖开发。支持各县(市)新城区和开发区滨海新城加快建设,培育发展柳市、塘下、鳌江、龙港现代新型小城市。
扎实推进“六城联创”。深入开展环境“四大整治”,打好“四大战役”,确保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加大温瑞塘河沿岸截污纳管力度,重点抓好9个片区污水管网整治,实施3条黑臭河道治理,开工建设亲水休闲景观带。深化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开展卫生社区达标示范创建工作。强化违法建筑集中整治和日常控管,抓好边角地、废弃地规划利用。完善并深入实施“退二进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快推动区块联动开发。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启动改造“城中村”41个。保护城市文化遗存,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扎实开展“绿满温州”行动,新增城市绿地282公顷,人均公园绿地增加1.5平方米,完成绿化造林10.6万亩。加强公交车尾气、城市噪音和建筑扬尘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城乡垃圾、污水、危废(医废)处置等环保设施建设,抓好龙湾垃圾填埋场前期工作,10月份开工建设天长岭垃圾填埋场,年内开工建设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二期,8月份完成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以都市型功能区和区域性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尽快启动并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以“三分三改”为核心,推动股改、地改、户改,促进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房集聚改造为切入点,统筹安排和建设市政配套设施,启动建设农村新社区和集中安置公寓项目各10个以上。以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为保障,强化组织协调,形成攻坚合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充分受益。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1+X”村镇发展模式,深化实施村庄布局规划,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联网公路和安保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实施基层防台防汛体系提升工程,完成农村河网整治100公里,建设小流域堤防20公里,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森林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电气化改造步伐。积极拓展非农就业渠道,努力增加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等收入。
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继续抓好泰顺彭月产业基地、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和文成樟山产业基地开发。加快56省道续建步伐,开工建设58省道筱村连接线,努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全面消除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新增1.5万户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强化移民后期扶持,促进安稳致富。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环境保护与补偿挂钩制度,让重要生态功能区群众得到实惠。引导山区海岛群众向中心镇和中心村转移,完成搬迁3000户。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按照人口发展趋势和城镇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新建省级标准幼儿园15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0所,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5所,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推动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等高校内涵式发展,开工建设温州肯恩大学,抓好外国语类和体育类高校筹建工作。实施职业学校整合提升工程,10月份开工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基地。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抓好民办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
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10月份开工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年内开工建设附二医龙湾新院等工程,基本建成温医附一医新院,加快建设一批县(市)骨干医院,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30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0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重大传染病、职业病防治,启动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人口计生“强基创优工程”,新建乡镇计生合格站20个,狠抓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抓好“两馆一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启动东瓯王庙重建工程,建设一批专题博物馆,对急需抢救的百项非遗项目实施重点保护。完成市区和各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推进泰顺影视城项目前期。深化公益性、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发展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工艺美术等产业,做强做大报业、广电等文化集团。抓好刘基诞辰700周年纪念活动。3月份开工建设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年内开工建设奥林匹克体育场等项目。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确保温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5%,帮助5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推行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依法完善工资增长决策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规范用工秩序,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0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并轨。重视外来人口社会保障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抓好市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发展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团队和中高档养老公寓。加强残疾人就业援助和康复服务,力争开工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创建一批城市“和谐社区”。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抓好第九届村委会选举。加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守信自律、良性发展。完善联合征信系统,建立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成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接处警综合改革,重拳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刑事发案下降10%以上,实现“平安大市”三年夺鼎目标。加强禁毒、社区矫正及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强化交通安全整治,完善重大事故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实现三项主要指标零增长。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抓好基层法治示范创建等活动。扎实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和基层信访“五个一”工程,努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问题。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重视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确保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成功。
(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攻坚。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市管理联动执法、公务协作、督查考核等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市级十大国资营运公司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投融资项目。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民间投资项目库建设,促进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实体经济。积极培育区域资本市场,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做大做强股权营运中心,力争3家以上企业上市。抓好农村资金互助联合会试点,促进小额贷款公司扩面提质。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进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组织开展境外“温州周”、“走进非洲”等活动,积极开拓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外贸出口总额超过150亿美元。重视发展加工贸易和进口贸易,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抓好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建设。争取越南龙江工业园通过国家评定。加强招商选资工作,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主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抓好苍南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扩大对台小额贸易,争取开通对台空中直航。积极发展大宗外贸货运,争取开辟集装箱国际航线。扎实做好援疆、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
促进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深入实施在外温商回归工程,做大做强温州人营销网络,全力打造品牌总部基地、时尚消费品集散中心。鼓励在外温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为温州新一轮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乡情亲情传递和温州文化传播,切实增强海外侨胞、新生代移民等全体在外温州人的家乡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始终把温州作为自己的血脉之根和精神家园。
(八)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实施“十大民生工程”
集中力量办好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实事,努力在解决住房难、行路难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民生实事项目之首,市区新开工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2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500户,完成安置房交钥匙2000户、认购2000户。抓好大学生人才公寓建设。全市完成农房改造3.6万户,其中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7500户。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完成商品住宅供地1500亩,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有效平抑房地产市场价格。坚持把综合治理交通拥堵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打卡口、破瓶颈”力度,全力推进市区西部交通网建设,建成一批停车场(库);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切实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组织管理能力。推进市民“一卡通”工程建设。实施社会关爱工程,开展居家养老“990”信息服务试点,免费为3万名农村育龄妇女提供健康检查、为20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对1000个女儿户家庭进行困难救助。强化珊溪、楠溪江、泽雅等水源地保护,切实改善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珊溪库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高度重视“菜篮子”安全问题,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建制镇以上的农贸市场进行定期检测。强化流通市场监管,保持粮食、蔬菜等重要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各级政府肩负着重要使命,承担着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有为政府”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提升执行力、创新力和公信力,为温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服务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推进政府转型,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民生改善倾斜、向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倾斜、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以新一轮市县机构改革为契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鼓励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区域联动发展机制,加强对县际重大事务的协调和处置。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二)深化政府管理创新,大力提升行政效能。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和民间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办法,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审批事项,下放一切应下放的权力,促进审批服务提速提效。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使各项重点工作有目标要求,有责任主体,有监督考核,有责任追究。积极推行“互看互学互比”、“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创新督查方法,强化对重点事项的交办、催办、督办,确保政令畅通。大力推广“马上就办”的服务理念,强化效能监察,对责任心不强、工作拖沓、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必须严肃问责,并实行“累计问责、上问一级”。推行政府公信评价机制,进一步形成诚信为本、有诺必践的好风尚。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提高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切实提高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创造条件让人民更加有效地监督政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强化执法评议考核。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扩大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
(四)坚持勤政廉政,进一步树立政府形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把推动温州加快发展作为自己的天职,敢于担当,敢闯新路,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推动项目、狠抓落实。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公务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加过硬的本领履行职责。深化惩防体系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权力运行的监督,切实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行为。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项目的审计和监察。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积极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切实降低行政成本,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发展最需要、群众最受益的地方。
各位代表,温州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唯有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心血,才能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重托。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温州市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勇争先,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谱写温州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