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成稿
辽宁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习近平前期在中央党校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也指出,办实事,就是要求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空谈。求实效,就是要求雷厉风行、狠抓落实,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可见,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把与时俱进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省份之一,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沿海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工业崛起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辽宁东部沿海一带,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以大连为代表,是整个辽宁经济的主要支柱,观念超前,外来人口多,外资引进顺畅,已经是东北的骄傲了,应继续保持的同时再创佳绩。辽宁的中部和北部也在崛起中,路修的在东北算最好的,有的地方农作物可以种两季,很快就富了。辽宁的西部和内蒙古临近,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但是交通不通畅、人们观念也较落后。改变的办法就是政策上关照,找农村的特色建设,但主要还是看百姓的认知和行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相关单位、街镇应当根据本实施意见精神。持之以恒、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现就我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省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提供了有利条件,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一些区域和部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导致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部署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出现。因此,全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严格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体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坚持大众化、通俗化,广泛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农民思想实际,开展理论宣讲、巡回报告,组织编写出版理论读物,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建立健全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制度、阵地和队伍,切实加强经常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党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强农惠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政策。坚持面向基层、农村,各镇应培育“唱读讲传”活动基地,每年培育1个以上经典诵读节目、编写10个以上本土故事、开展2场以上讲故事活动专场,各村(社区)均建立红歌传唱队,农家书屋配备《读点经典》丛书,培育10名以上故事员,健全传箴言平台和激励机制,广泛深入地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为主的群众性活动,提振农民“精气神”引领农村文化新时尚。坚持抓基本、强基础,扎实推进农村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宣传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利用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纳入节日走访慰问对象,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坚持建阵地、强队伍,建好用好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留守儿童之家等平台,选好配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人员队伍,深化“五心四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突重点、破难点,狠抓村务公开工作,提高村务公开质量,彻底治理“难点村”保障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鼓励和引导农民充分参与民主管理。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
六、留住人才,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主攻专业。针对自己的专业,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自己需要掌握好哪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毕业生,我们应该怎样确的分析选择确定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在学校事情的分析处理中怎样做出更正确的决定,这些都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当今的热门话题就业问题上,我们大学生尤其应该注意坚持实事求是看问题。如今,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得到社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关于读书无用论也越来越猖獗。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眼高手低,好高务远的话,这些问题也不会如此严重。所以留在故乡,为建设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文化专干、大学生“村官”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和老党员、老干部、老模
范、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每年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区、街镇和村社精神文明建设,并向城郊镇重点倾斜。从今年起,区级财政设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财政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投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资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难以就业,原因不是不能就业,而是他们自己不愿就业,一直被当作天之骄子的我们,毕业后难免希望有一番大作为,然而我们毕竟年轻,经验不足,在没有办法得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有些大学生相信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都是不注重实际,没有看清现实造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在就业上,就要权衡自身实力和社会状况,实事求是,寻找就业出路,觉得有发展前途就不妨去尝试,不要为旧的思路所禁锢,不妨另辟蹊径。我们面对着残酷的社会现实,只有拓宽思路,放开视野才能抓住更多成功机会。
小到个人,大到家庭,国家,都必须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得到最快的正确的发展。所以说,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原则,更是国家与党的一个原则。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实际措施,这样才能走上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无论在什么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实事求是处理问题都是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我们都会发现,只有走实事求是的发展道路,我们才会少犯错。少走弯路,让中国迅猛的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识过程中,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是我们血的教训,背离实事求是的道路,必定不会让我们走向富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让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让国家和个人都取得最大的进步!
第二篇:浅谈学校安全教育论文成稿
浅谈学校安全教育
平顶山市鲁山一高
金莉娟(联系方式:***)
【摘要】 安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本文主要探讨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提出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杜绝和减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中小学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安全教育 自我保护能力 心理健康
孩子是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教育除了要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进行安全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到学校来,不仅要学到文化知识和学会做人的道理,更要学会怎样保护好自己的本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要从一点一滴抓起,要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养成自己教育自己、自己保护自己的良好习惯。因此,学校的安全教育是全民关注的大事。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校领导重在抓智能教育,或多或少忽视了安全教育:学校内部的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过是形式而已,没有真正落实。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校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认识安全事故的危害性,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学校领导要认真组织师生利用多种集会开展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和进行安全知识竞赛或演讲,有效做到安全工作天天讲、时时讲,处处讲、人人讲;还要利用作文、绘画、图片、演示安全情景、防范事例等大力宣传安全知识,积极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让安全走进我们的生活,使师生不但要有浓厚的安全意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常识,达到促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自我呵护能力的目的。
二、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学校要成立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实行责任分工,要将学校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进行细化、分解和落实,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学校要完善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制度,如安全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日常检查和预防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制度、教师值班制度、门卫值班制度、防水防电管理制度、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传染病的预防及处理制度、防火安全管理制度、体育器材检查制度、健康体检制度、计算机的管理制度、楼道管理制度、安全事故的处理办法和责任制度以及安全管理的评价方案等,做到责任到人、群策群力、人人抓落实,形成良好的学校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保证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努力抓好安全教育工作。
1、交通安全教育。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灵活的、多样的、活泼的、有趣的形式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如可利用展板、挂图等进行教育,也可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抢答、演讲以及在学校醒目的地方挂标语等形式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还可在放学时让学生亲自充当小交警,促使其体会和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学校甚至还可教育学生如何安全乘坐交通工具,不在交通危险地区玩耍,以及学生如何在交通事故中迅速自救,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识别交通信号、标志,初步掌握安全乘车、乘船、乘机的知识,知道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及其他报警方式等等,积极为学生提供多种交通安全教育的机会,营造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氛围,增强他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使交通安全知识深入人心。
2、消防安全教育。学校要让学生了解火灾种类和起火原因的简单知识,养成不玩火、不带火种乘车或进油库等良好习惯,还要让学生掌握一般火情的扑灭办法、简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报警方式、在公共场所和一般火灾中逃生的自救常识以及在发生水、电、火、毒情后如何处理的方法,还有学生怎样使用电器、煤气、蜡烛、火柴等易燃易爆物品等等,使学生的消防知识更全面、消防意识更强。
3、法制意识教育。学校领导要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与学校安全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师生通过学习,逐步增强各自的法律意识。
4、食品卫生和防疫教育。学校要教育学生注意个人卫生及校园周边环境卫生,不吃腐烂食品,不随便买零食,掌握简单的农药及其他化学药品中毒的抢救方法,能分辨常见传染病及了解其预防办法,知道医疗急救电话等,不断补充学生的卫生知识。
5、教给学生在劳动、体育、竞赛时的相关人身安全的知识与技能。
6、教给学生在自然灾害时紧急避灾的安全知识和培养他们求生的能力。
7、纪律教育。教育学生在上课、课间、出操、集会、放学以及外出旅游、演出和参加义务劳动时,要听从老师安排,不要东奔西跑、嬉戏追逐,甚至打架斗殴以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减少安全事故。
现如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频频发生的由于心理不健康引起的安全事件,不得不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当今儿童存在的种种不健康心理,诸如性格懦弱、依赖性和嫉妒心强、自私、逆反、情绪焦虑等,都属于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现在的中小学生的逞强心理、逆反心理特别强烈。有的学生明知自己能力已到极限,再坚持下去可能要出危险,可为了逞能,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甚至有不少学生喜欢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你说开煤气洗澡不能长时间关窗,我偏要试试;你说食品过期不能吃,我偏要尝尝;你说马路上不要捞着肩膀骑车,我偏要这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原因,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学校要有专门的心理教师,教育学生要有健康的心态,要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打架、骂人,要经得起挫折,受得委屈,不要被人骂或犯了一点小错误,就想不开,甚至轻生。学生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健康成长。
五、全民参与,共筑安全教育长城
课间、出操、集会、放学以及外出旅游、演出和参加义务劳动时,都要注意安全。学校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具体落实可谓任重道远:它不但涉及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而且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亿万家庭的幸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使它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取得党政各机关、社会各界、学生家长和其他一切力量的长期大力支持。所以,学校安全教育不仅要动员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力量,还要团结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民参与,共同组成统一战线,做到各尽其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筑安全教育长城,才能使学校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众多的安全事故时时会在我们脑中闪现,安全警钟长鸣啊。只有学校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全民共同参与安全教育,逐步增强全民族的安全意识,才能使学校安全教育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才能渐渐排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国家繁荣。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抓好安全教育是做好学校工作的治本之策,是学校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起点,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深刻含义。以对学生和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好职责,把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作为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实际行动,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要认真吸取历史、当代教训,不断总结并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消除学校工作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只有这样,祖国的花朵才不至于过早的凋谢,国家才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教基一〔2012〕396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07〕9号。
第三篇: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论文成稿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工商管理系2008级04班 王姗姗
摘 要: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诸多因素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财务账目混乱,财务公开质量不高,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等诸多问题。这已成为发展基层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障碍,使农民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应提高对村级财务管理的认识,完善相关政策制度,组织村级财务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业务和道德水平。另外,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和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多渠道向群众普及经济和法律的相关常识知识。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群众的监督是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公开;管理措施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Village-level Measures
Wang Shanshan Class 4, Grade 2008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especially undeveloped rural areas, because of many factors leading to the village-level financial management widespread financial system is not standard, financial account chaos, financial public quality is not high, accounting personnel quality is low, and many other problems.This has become a basic economic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obstacle, the basic interests of the farmers is not guaranteed.Aiming at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improv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village knowledge, perfect the relevant policy system, village organization financial employees training service and the moral level ascension.In addition,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village and the punishment of irregularities, and to the popularity of the relevant economic and legal common sense knowledge.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eople is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village relevant system, and regulat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behavior of village effective way.Key words: The village 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al disclosure;Management Measure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的根本问题,村级组织作为一个具有群众性的自治组织,是基层社会的根基,然而,由于诸多因素,我国村级组织的各项工作并不令人满意。较为突出的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账目混乱,财务公开不透彻,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等许多问题,这已成为发展基层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的障碍,使农民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使村民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更好的促进农村的财务改革建设,就必须提出相应的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况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定义
要界定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涵义,首先必须明确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概念,我国《农业法》是这样界定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指土地等农业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基础上形成的,按照居民居住村落划分的集体经济组织”[1]。具体包括乡(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其次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含义:“农村集体资产是由其成员入股和长期劳动积累所形成的共有资产,属于集体性质,归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所有”。集体资产所有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平调、挪用。其内容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土地、水面、山林等资源性资产。所以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是指对直接归农民集体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项资产所发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核算、计划、监督与控制。
(二)村级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村级财务管理比较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的特殊性:
1.在目标上具有特殊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和最终期望的结果都是获利。目前,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要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二是要求利润最大化,三是要求每股盈余最大化。而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性基层组织,其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财务管理民主化。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获利并不是其最主要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广大村民对财务管理的积极性,维护农村大局稳定。二是财务管理公正化。无论村大村小,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都强调“公正”二字。村级财务管理无小事,在一般人看来是细枝末节,但在人民群众眼里可能就是大事,会引起广大村民的强烈不满。只有在财务管理中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合法,才能确保干群关系的密切。三是财务管理规范化。农村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大多数跟财务有关,多为财务上的纠纷,而纠纷在处理上往往会遇到由于财务管理不规范带来的诸多问题。只有做到财务管理规范化,才能使村级财务不是糊涂账,进而从根本上减少违纪行为和腐化现象的发生。
2.在方式上具有特殊性。一般地,企业财务管理在方式上利用先制定财务决策以及预算和标准,再对比标准与实际,进行差异分析与调查进而采取纠偏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再加入评价与考核、激励、预测等并用的方式,有效率地进行财务管理。村级财务管理在方式上要求做到突出群众监督和民主决策,着力点在于其公开性,让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村级财务管理中,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权力运行的公开度和公信度,较为重大财务决策和事务应由村委和村党支部共同提出议题,再由村民投票决定,在决策过程中做到真正尊重群众的权利,集中群众的智慧,维护群众的利益。村级财务的公开是村务公开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依法依规向村民公开。
3.在内容上具有特殊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侧重的是资金的循环及其周期,但村级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支出管理。集体资产管理主要是资金,特别是对专项资金和村级资产的管理。在城郊结合部的村,随着资金流量急剧增加,如何加强对土地补偿资金等专款的管理、发放、使用,如何盘活集体资产,提高村级集体资产的利用效率,是村级财务管理中的主要的核心内容。关于支出的管理主要是要确保支出做到公正合理、依法规范。
4.在原则上具有特殊性。财务管理的原则又叫做理财原则,是指人们对财务活动的共同和理性的认识。道格拉斯•R•爱默瑞和约翰•D•芬尼特认为企业理财原则概括为三类:“有关竞争环境的原则,有关创造价值的原则,有关财务交易的原则”[2]。企业财务管理的原则都是为企业和少数管理者获取最大利益服务。而在我国农村,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村级财产的所有权属于村民,村民作为民主理财和财务监督的主体,具有广泛性。因此,村级财务管理原则主要有公平原则,公正原则和民主原则。
二、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国外村级财务管理大多数都采取建立合作社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带有公司性质的流通合作社来说,全部社员既是“股东”又是“客户”,拥有双重身份。同国外相比,国内在村级财务控制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起步也较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2009年1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引起农民上访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征占、村级财务和环境污染”[3]。可见,农村财务问题是引发农民上访的
主要诱因之一,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与国外合作社相比缺少很大的自治性和独立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4]。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我党巩固基层政权、实现共同富裕和农村小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村级财务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会计人员不稳定,素质相对较低,年龄老化
由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农村的优秀人才本来就不多,而具有一定相关财务知识素养的人才就更少,农村现有财务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系统的培训,导致从总体上看农村地区从事村级财务人员不仅在数量上严重不足,素质偏低,并且老龄化问题严重。普遍存在着专业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
一、内容老化、更新较慢、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的情况。许多会计只会进行简单记账,存在着重记账、轻管理。
2.公开化程度不高,忽视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与管控
一些村的村务公开比较形式化,对财务、村务的具体落实情况避而不谈。有些村的村务虽然公开,但是内容过于广泛,往往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那些真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却不予公开。此外,由于村级账目不透明,少数村级干部贪污公款、挪用专项资金、挥霍公款等现象严重,例如:“杭州长睦村200多万元白条暴露村级财务大漏洞,请客送礼开白条,会费开白条,外地考察开白条,购买汽车也开白条”[5]。用一张手写的白条,就可以报销一切开支,查出来的白条,根本没有原始凭证,就凭主任、书记一支笔和一张白纸全都报销了。这种领款方式简明扼要,比印钞机还快!
3.财务支出无计划
由于村官交替和素质不高等原因,逐渐形成一种自己在任时有钱花就行的思想,先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后是随意支出,想花就花,不考虑这项支出能否收益,甚至从不考虑支出的必要性。通常是有钱就花,没钱再去想办法。没有长远的财务收支计划,虽然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条件好些,但村干部只顾自己享受,巧立名目用公款给自己置买奢侈品。还有的村干部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有的村年招待费高达数万元。有的以外出考察为由,到处游山玩水,为此村民意见很大。
4.村民参与意识淡薄,民主理财小组未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能
调查发现,在审计过程中,大部分村民都缺乏现代民主意识,对公共事务关心较少,甚至有些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仍全然不知,许多村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民主理财小组来监督,但也因为理财小组的人员缺乏民主监督意识,担心影响干群关系、激化矛盾而不愿参与,或敷衍了事,起不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许多村民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往往都是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与自己无关的事一概不管、一概不问,这给村级财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隐患。
(二)我国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1.会计界对村级财务管理关注较少
在我国,很多会计专家、学者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行业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村级,目前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还没有具有真正指导意义和权威性的专著出现,只有政府部门对有关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出的一些对策。而且贯彻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在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探索出来民主理财、村帐代管等管理方式,而且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在企业中运用多年的会计职业化管理、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制度,还没有涉足于村级财务管理。
2.村干部的理财意识落后
很多村子的干部队伍存在综合素质偏低、年龄偏大、文化不高和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弱等问题。还有些干部领导能力过差,甚至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认为村级财务管理只不过是财务会计的事,自己没必要操心财务管理。有些干部根本意识不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村级财务没有什么可管,管与不管都无所谓,只有群众反映强烈了才会象征性的组织工作人员去清查。还有些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法律观念淡薄,弃全体村民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随意侵占和挪用集体资金。
3.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水平落后
一方面,由于乡镇没有专门的监督部门,乡镇经管站对村级的财务只是单纯的进行业务指导,没有完全实行“村账乡管”,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也没有采取强硬手段,缺乏常规性,从而导致一些村的财务管理混乱。另一方面,本村村民的监督缺失。财务管理缺乏保障,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没有真正落实,随意现象严重。有的人甚至置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于不顾,贪污腐化现象层出不穷,这使得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是村领导的事,没有对村干部和财务会计、出纳等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同时也没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这些都造成本村财务资金不可避免地被占用、挪用、甚至流失。
4.对违反财经法纪的农村财会人员惩处不力
总体来看,农村地区的财会人员大多数是相对比较清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部分农村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干违反财经法纪的事情,其中部分情节十分严重。究其本质,主要是对违反财经法纪的农村财会人员惩处力度不够。如某村的一位村支部书记用于开金矿的钱是收取农民的2万余元农业税款,亏本后逃走至今没有消息,但受到的处分也只是乡党委撤消了其职务,有关部门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加以处罚并追回农业锐款,从而使之成为坏的榜样,更间接鼓舞“后继者们”,使其更加胆大妄为。因此,要在农村开展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就必须坚决对违反财经法纪的财会人员依法进行监督和审查,对违法、违规的财会人员坚决予以严惩。
5.村民民主意识落后,权利意识淡薄
村民群众对本村事务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由于受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村民大多没有民主参与意识,对法律、制度了解不多,本应由村民行使的一些权利,也没有很好地履行。如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应交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核通过,但是当村干部“瞒天过海”时,村民也往往会选择沉默以对,一旦决策风险过大导致失误给村民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或出现了不公平公正的事情,村民们也往往是沉默消极对待。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村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意识
村干部是带领村民群众发家致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若要更好地发挥基层干部的领导作用,他们就必须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根本认识,加强村领导的理财意识,并将这份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具体体现为在部署工作时有安排,在领导职责时有划分。是否有效地提高村干部财务管理意识可以从村干部选拔、培训及考核环节中得以反映。
1.村干部的选拔
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下到农村当“村官”,但是仍不能彻底解决村干部的选拔任用问题。因为,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而且他们中很多人对农村环境又不了解,对新农村建设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不能做好充分的实际准备。所以,应选拔有管理能力的本村村民,然后再组织力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部培训。因为这样的村民更了解农村环境,能对本村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能够较有效率地将集体资金用于新农村的建设。
2.村干部的考核
在对村干部进行考核的时候,应将财务管理列入其中。村级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如何
将集体资产效益最大化,并以此为基础设置相关的财务管理的考核指标,该指标可以作为对村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据之一。
3.村干部的培训
目前,对真正接触村民的基层干部的培训做的很少,更多的培训是针对乡级以上的领导进行的。对村级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可以针对本村特有的情况,请专业老师对村干部进行指导,也可以参观发展成果好的农村,多与当地村干部进行交流。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是巩固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村级财务管理的好与坏,与财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政治稳定。
1.加强业务培训
财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还要高度重视和支持财务人员培训工作,将村级财务人员包括乡镇从事村级财务管理的人员,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实务、计算机操作技能、会计法律法规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及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村级财务人员的的综合素质和依法理财的能力。
2.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应建立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严格财会人员的任免程序。其次,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村级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要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村委会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任该村的财会人员。再次,村级财会人员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无正当理由,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调换,若要更换,必须报经乡镇财务主管部门同意并进行岗前培训后方可上岗。
3.加强监督检查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要推动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6]。村级财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除要求村级财务人员必须从严要求自己,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过硬的业务技能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外,还必须定期对村级财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行为,教育和引导村级财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断提高其法律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原则,所有开支必须由村民主理财小组研究审批,财务公开内容要全面、具体,公开形式要多样,公开程序要规范,公开时间要及时,让群
众监督,帮助和促进村级财务人员提高素质。4.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
一是要制定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感,促进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保障经费,特别是必要的办公经费和财务人员的报酬待遇一定要保证落实。经费的来源通过转移支付解决,以消除财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去工作。同时精简人员,减轻村民负担。三是对自觉参加财务知识、财经法规、村级财会、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更新学习培训,使个人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人员实行物质奖励。
(三)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体系
村级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环节很多。当前的重点工作应该是财务制度的完善和实施。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各村必须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让每笔收支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财务会计人员通过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村级财务处理方法,制定有关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详细规定现金、财产物资管理办法。
2.切实执行村级财务公开制度
农村是广大村民的农村,建设新农村是村干部与村民共同的任务,提高村干部与村民合作,缓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增大村级财务的透明度。如可以选拔村民组成公示小组,直接负责财务公开的具体事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设置固定的财务公布栏,公布财务信息,做到准确、清晰、易懂,及时整理村民的建议,迅速反馈。财务公开,须贯彻民主和透明的原则:村级财务工作应全面、完整地公开,涉及到收支情况的应细化;建立定期公开制度,至少每月公开一次,公开时间要及时;重点公开土地征用补偿款、上级下拨的专项补助、集体资产承包、租金收入、集体债务等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彻底消除群众心中疑虑,建立起村民对干部的信任。
3.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定期核查和审计制度
实行季度财务核查、专项资金收支核查和财务审计相结合。核查和审计工作从镇财务管理部门抽调人员组成核查或审计小组,重点检查村级财务的收支情况的合规、合法性和真实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专项资金或投资项目的收支情况应逐项进行核查或审计,核查或审计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公开。在核查或审计过程中发现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严肃处理。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惩处力度
为了健全约束机制,就必须得加强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一方面,是要建立对乡级领导层的责任追究制度,村级的财务管理事项要由乡级领导负责起来,当今农村中存在很多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都是由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引起的,对于这种造成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须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情节十分严重的要给予一定的党纪政纪处分。另一方面,是对村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中违纪违规问题要加大查处力度。一旦发现村干部在村财务中有虚报、谎报、瞒报、白条入账、贪污受贿、占用挪用集体资产或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的,一律严肃处理。
(四)提高村民的民主认识
加强村级财务监督,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村民监督。但是目前有些地方的村民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主体监督的作用,不能意识到村干部的某些行为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是属于违法行为,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要强化村民的主体监督作用,加强村民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的意识,肩负起主人翁的监督责任。基于此,对村民进行普法教育成为了农村工作中的当务之急。又因为村民监督意识的培养与村民普法教育息息相关,所以对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长期的普法教育,对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宣传,这些工作会对开展村民监督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具体措施有:
1.农民普法教育的推广
在村级财务管理中农民的法律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积极地对村委会成员进行监督就必须实施法律教育,财务资金合理使用以及财务制度执行都需要村民的监督来保障,鉴于此,农民法律教育推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为各级政府的“农民普法”制定任务;二是组织法律专业大学生深入农村,为农民宣传法律知识;三是在农民普法过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基层村委加以奖励。
2.加强村级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首先,对农村基础设施加以健全和完善,可以通过国家财政扶持或者是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等方式,为村子修建文化广场,阅览室等农民活动的公共场所,引导农民健康、积极的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其次,加强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娃娃抓起,注重农村人才的培养,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再次,关注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努力建立适合农村的文化服务机构,与此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者的服务意识。通过这些办法使农村的文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当今农村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小觑的问题,足以妨碍农村经济健
康发展,严重影响到我国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有针对性提出各种解决措施,包括对村干部、村民进行教育,对财务管理的公开力度,监督力度及制度环境需要进行全面改善,由此提高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对于加强村级财务的有效管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彭浩涛.《财务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3 [2]龚家强.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4)[3]赵筠.关于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1)[4]宋晓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092)[5]游华国,朱有前.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建议[J].财会通讯,2010(11)[6]孙琳.建设新农村如何实现管理民主[J].乡镇论坛,2009(7)[7]屈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村级财务管理[M].中国电子商务,2011:67 [8]夏芳.切实加强村级财务管理[J].支部生活,2010(9)[9]王秀琴.当前农村会计管理的对策思考[J].农村财务会计,2009(4)[10]闫成武,李兆华.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渔业经济研究,2010(6)[11]向青松.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J].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9(5)[12]夏旭.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新东方,2009(5)[13]卢宏萍.我国会计代理记账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对策[J].中华会计学习,2009(8).[14]刘晓冉.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探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15]Han,Holmstrrom.Theory of contracts in advances in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124
第四篇: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论文成稿)
谈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受中国几年的封建思想的束缚以及社会发展滋生出来的一些弊端的影响。职务犯罪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易发阶段。虽然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得政策与措施,但取得的成绩依然不容乐观职务犯罪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目前社会还未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最佳时机,认识职务犯罪的概念及构成、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原因,是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前提。预防,应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入手。控制,必须采取法律的、政治的、行政的手段综合治理,方可取得最佳的控制效果。
关键词:职务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
论文目录:
一、职务犯罪概述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
二、职务犯罪原因
(一)从政治的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二)从权力的实施来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
(二)加强制度控制,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三)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
(四)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腐败因素也在不断滋生,职务犯罪常有发生。党中央果断的推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伟大决策。这一方针的提出对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环境,但腐败现象依然没有得到完全遏制,这充分证明了政府反腐败的力度与措施是相当不够的,也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同时,我们的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原因还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深入对职务犯罪的调查与研究已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职务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特征及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的同时也从其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正文
一、职务犯罪概述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
1、职务犯罪的主体。职务犯罪为特殊主体,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通常是指以下几类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它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是指受政府委托、代表政府行使权力的人员,如救灾款物和土地补偿费的管理等等)。
2、职务犯罪的客体。职务犯罪侵犯的客体有三个:①侵犯了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如受贿;②侵犯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如贪污;③侵犯了国家的管理秩序,如渎职。
3、职务犯罪的客观方面。职务犯罪必须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有必然的联系,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生的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的
犯罪行为与其职责无关,则不能构成职务犯罪。
4、职务犯罪的主观方面。职务犯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既有故意,也有过失。一般说来。属于故意的职务犯罪有:贪污贿赂类、侵权案件类、渎职案件类之中的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以及部分玩忽职守和部分泄露国家机密案件;属于过失的职务犯罪有:绝大多数玩忽职守犯罪(除因徇私舞弊而玩忽职守),过失泄露国家机密罪。
(三)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
第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1、职务犯罪存在长期性和必然性。职务犯罪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有现象,尽管各国的提法不同,事实上自国家出现以来,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各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只要有阶级、国家和商品的存在,就会有犯罪的发生。本人认为属于犯罪范畴的职务犯罪同样如此,只要有国家、商品和收入差别等因素的存在,就会有职务犯罪的发生。
2、职务犯罪的普遍性和群体性。职务犯罪这一社会现象,广泛的存在于国际社会,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还表明,一个地区的腐败风气或一个单位主要领导的道德品质,直接诱发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的群体性的职务犯罪,改革开放初期,职务犯罪以个人单独犯罪为主要特征,而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案连多案,出现所谓的“窝案”、“串案”现象。往往是小案牵出大案,大案套着小案;查出一案,带出一窝;查出一个,带出一串;查出下级,带出上级;查出本地,带出外地。有的案件牵涉几人、十几人乃至几十人。譬如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及军政公安官员700余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痛心地说:“远华案将是建国以来,最多的一次贪官排队受审。”
3、职务犯罪的隐蔽性和复杂性。职务犯罪与其它的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其隐蔽性和复杂性表现为:案件不易暴露、举报热情不高、部分案件证据不多(如贿赂案)、取证难度大、有些案件定性困难(如渎职类)、干扰性大。存在隐蔽性、复杂性的
原因是:犯罪主体多为有一定职务的人,大多数人不敢得罪他们;犯罪主体通常有较高的智商,心理防线不易突破;侵犯的客体多为公有财务,一些人有“与己无关”的思想,不愿举报;有的案件属于高科技犯罪,证据不易获取;有的案件不仅证据少,且暴露时间晚,时过境迁,证据难以收集;有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问题,在位期间,他人不易察觉;裙带关系或“官官相护”阻挠办案;侦查部门技术落后、手段不多、措施不力;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注意对犯罪活动的包装,精心掩盖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有的犯罪分子敛财数百万,却故意摆出一副穷酸样,转移人们的视线,逃避监督;更有的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把自己装扮成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骗取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有的为避免受贿过滥、人多嘴杂而留下后患,便尽量减少受贿次数,对一些不够斤两的薄礼不屑一顾,拒之门外;而对大额礼金、名贵物品、古董字画则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样既收到了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之效,又在外界获取了廉洁自律的声誉。有的抓住人们对收礼不办事的受贿者切齿痛恨,而对办了事的受贿者比较宽容的心理,在进行权钱交易中,恪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对未办成事的贿赂或拒收,或退还,不惹民愤;而对办成了事的贿赂则心安理得的收下。有的对送上门的礼金来者不拒,然后将大大低于所送礼金价值的家中物品回赠行贿人。从而将行贿受贿行为嬗变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以掩盖受贿的实质,逃避法律的制裁。
4、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腐蚀性。近年来的职务犯罪案件,犯罪数额令人触目惊心。有人做过统计,20世纪的80年代,犯罪数额上万元即为大案;90年代千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已屡见不鲜,甚至上亿元的特大案件也不断出现。同时大要案发案数呈上升趋势。1993年全国查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贪污贿赂犯罪要案879人,2000年为2749人,8年间共有14556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被查处。进入21世纪后的5年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79696件209487人;除正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尚未判决的以外,已被判决有罪116627人;2007年有罪判决数与立案数的比率
比2003年提高了29.9%。[1] 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已侦结提起公诉26684件33953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和10.1%[2]。犯罪人数逐渐增加、数额逐年增多表明职务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5、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充当犯罪分子保护伞。某些党政部门和执法部门领导干部热衷于结交大款,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打得火热,或称兄道弟,或结为干亲,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权黑结合,大肆捞取非法利益。曾经在沈阳市呼风唤雨、横行霸道的黑社会头目刘涌,就是靠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原副市长马向东、原市检察院检察长刘实、原市法院院长焦玫瑰等一批腐败分子的庇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刘涌黑社会犯罪团伙被摧毁后,慕绥新、马向东等的罪行也相继败露,一一落马。
第二、当前职务犯罪的规律及趋势
1、涉案金额由低向高发展。绝大多数职务犯罪具有强烈的金钱占有欲和行为冒险性,贪污受贿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挪用公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玩忽职守造成损失上亿元的案件已不鲜见,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有些案件涉案金额高达上千万,甚至是上亿元。
2、犯罪目的由单一向多样发展。目前,职务犯罪的目的已由比较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向获取经济利益与捞取政治资本、攫取政治权力交织并存。
3、涉案人员级别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近几年,职务犯罪涉案人员职务层次在增高,要案增多;掌管一个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 共同犯罪增多。
4、犯罪由系统、区域内向跨系统、跨区域发展。系统内、部门内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环节的作人员,不同系统、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了谋取非法利益,相互串通,联手作案,“利益均沾”、“相互配合”结成“一荣俱荣”的共同体。
5、犯罪方式由单独作案向家族性、集体性、组织性作案发展。
一是本人与家庭成员、情妇等合作作案。二是某些单位“一把手”管不住自己,更管不住下属,出现一窝黑的群体腐败现象。三是腐败分子形成犯险共同体,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共同作案。最近几年,集体腐败的趋向在高层干部腐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6、犯罪手段简单化向智能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高端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大大增强,犯罪手段越来越智能化、隐蔽化、专业化。有的通过破坏网络系统、篡改数据、改变程序实施犯罪,作案后很难在短期内发现。
7、犯罪领域集中向分散发展。犯罪领域由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领域如金融、房地产、证券、电力、邮电、粮食等部门,向权力部门、政治领域扩张渗透。近几年,职务犯罪几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行业和部门,犯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型犯罪增多。
8、犯罪危害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职务犯罪直接的危害表现在给囤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从社会整体发展进程看,更为深层的严重危害是:经济,腐败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力量,阻碍经济改革进程。政治,一部分党员、干部利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恶劣行径,严重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涣散着党的组织,疏远党和政府同人 民群众的关系,瓦解民族的凝聚力。思想文化上,腐败造成社会思想混乱,使社会失去精神动力,使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出现滑坡。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结构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应该是权力的失控。
公共权力是根据公共意志组织、协调和控制社会公共生活的力量,它是基于人类共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国家产生以来,公共权力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政治权力。历史实践表明,无论是少数人还是
多数人统治的国家,都无法做到统治者全体直接授权各种具体的国家职能权力,而只能经授权程序由部分人代为行使。从理论上说,任何授权关系都存在着权力被代行者非合理使用的风险,这是权力政治学的普通常识。当具体的公共权力偏离了法律规范的轨道,被用来服务于个人或小集体的意志和利益时,权力通常就处于同授权人整体的意志和利益相冲突的状态。这时,权力蜕变为个别人实现私欲的手段,成为被滥用的力量。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公共权力即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权力主要是由公职人员代行的。这种授权关系会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先进而自动免除了被代行者滥用的可能性?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确认,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公共权力同样存在被其代行者滥用的风险。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腐败斗争一直在进行,但是腐败的蔓延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其主要原因就是单纯地打击和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滥用的问题。既然授权关系是必须的,那么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应当对权力的代行者从制度上施以有力的约束和监督。权力腐败的泛滥说明现行的权力体制对授权后权力过程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还不足,使得用权人有较大的个人随意行为的空间。而权力失控后,加之经济和社会的诱因,必然发生滥用的情形,正所谓“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一)从政治的层面来看,我国政治生活和公共管理中所发生的权力失控现象,主要由于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配置上存在的一些弊端,概而析之,其原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权力过于集中。权力过分集中是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传统的弊端。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中往往把党的领导变为个人领导。“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似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惟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些人自恃大权在握,专横跋扈,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最终滑入腐败的深坑。从查处的案件看,涉案的
人员大部分在案发前都执掌本单位的某一项职权,这些相对集中的权力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在行使过程中走了样,不仅诱发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机制的缺失,在权钱交易过程中,他们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利用特殊身份和特殊权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破坏了党和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良好形象,破坏性极大。有的贪官落网后,在分析自己犯罪的原因时说的最多的话“对‘一把手’监督的缺失,也是导致我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在领导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几年年,权力的过分集中以及这种权力的长期占有,加上我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和耀眼的荣誉光环,上级领导对我是信任有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权力过分集中是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腐败分子的堕落有其个人品质的原因,但是他们的腐败活动既然发生于体制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讨制度环境存在的内在的疏漏。无疑,正是过分集权的体制为某些掌权的人提供了自由公用的可能。过大的权力膨胀了他们的个人意志。而且,权力过分集中还使得纠正权力过错的代价大大提高。在实践中,很多腐败活动在其初期已被群众发现和举报,但集权体制为其提供了排除障碍的力量,直至违法行为不可收拾,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害,才受到制止和追究。
其次,权力行使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制约和监督。权力现象的一个客观规律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常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随意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制约机制作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江泽民同志说,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现大问题。我国腐败现象发生的现实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党政体制中有专职的监督各级权力的机构,但监督权和被监督权之间明显失衡,使得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权力运作的规律表明,权力越大、越关键,就越是应当予以规范和约束。而现实权力体制中的情况却是相反,权力地位越高,受到的制约和监督却越弱。
正因为制约监督不力,才使得某些人有恃无恐,肆意妄为。
第三,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人们的参与手段主要是两种,公职人员依靠公共权力,而公共大众主要运用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在具体生活中,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的权利服务的。为了保证权力使用权的合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控制制度,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权利对权力的监控是现代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权利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实现手段,公民权利行为组织性差,制度保障也不够。在公职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和考察、权力违法的遏制以及权力受腐败行为侵害的救助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严密的权利参与和保障制度。例如舆论监督对权力违法乱纪的实际压力还远远不够,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抨击,从而使得某些握有权力的人无所顾忌。甚至出现已怨声载道的官员仍然提拔重用的现象。这表明,权力的运用离开了人民群众权利活动的监控,也必然出现滥用的后果。
(二)从权力的实施来看,公共权力过程中的腐败活动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致命性的危害。这一过程导致职务犯罪的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权力腐败破坏国家政治和法制的统一,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破坏政治稳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整合的进程,它要求有统一的法制实践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而官员的腐败行为使统一的权力体系陷入了被各种私欲分割隔离的境地,导致法制权威的极度削弱。近年来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职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一种典型表现。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侵犯着公民的合法权益,刺激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爆发。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动荡直接导因于权力的严重腐败。
其次,在经济上,权力腐败制造分配不公,刺激不正当竞争,催发经济利益的恶性冲突。腐败分子以权创收,以权获利,直接破坏了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换的原则。而当权力一旦成为交换或掠夺的手段,在为侵犯市场法则却能带来丰厚利润的特殊商品;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必然遭到破坏,最终必然造成经济局面的混乱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经济机体的毁损。
第三、在精神文化方面,权力腐败助长腐朽没落思想,瓦解人民群众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滋生对执政党的政府的离心离德倾向。我国社会上近年来泛滥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同腐败浊流的推波助澜有直接关系。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职务犯罪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说,社会所能提供的财富,通过正当劳动所能获得的物质报酬,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有些人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就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人办事靠金钱铺路,替人办事就索贿受贿,导致职务犯罪。例如原抚顺特钢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玉颖因犯受贿罪、贪污 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受贿一多半来自本单位干部调动。这家企业中层以上干部仅几十人,张玉颖3年间就调整18个关键岗位,人均“上供”2.5万元。她就是受封建权钱的思想影响,才大肆利用人事权,也就是所谓的官权来大捞一笔,可惜却捞来了终身牢狱。
三、防治职务犯罪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道德控制,强化“不想犯”的心理动机
道德控制是一种软约束,但一旦内化为人的信念,其作用不容忽视也不可替代。要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势头,既应重视法制的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又要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强删以德治官。
1、加强官德政德教育。以加强干部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围绕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着眼于教育的有效手段、方法和环节,以及针对性、层次性、实效性,大力进行以强职、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官德政德教育。注意政治道德的制度化、法制化建没,增强从政道德的刚性和约束力。另外,还应把道德教育与合理的利益机制结合起来,使二者互促互动,相得益彰。
2、创新官德监督机制。国家和政府是对全体官员进行道德监督的主体;行业领导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对本行业、本地方的官德进行监督的主体;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官德监督主体,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埘家机关、行业和部门领导的道德监督作用。一个多主体、全部门官德监督系统的形成,会使许多官员的道德问题及时发现、及早解决,大大增强道德调节的有效性。
3、建立有效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机制。在实践中,要坚持做到既依法严惩严重腐败犯罪,又要以定小移的态度、坚强有力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进一步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切实加大遏制职务犯罪要社的治本力度,强化“不想犯”的良性礼会心理氛围,抑制“敢捞、敢贪、敢要”病态社会心理的蔓延。
(二)加强制度控制,营造“不能犯”的外部环境
对于职务犯罪要案的社会控制而言,核心是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来约束权力的运行,编织比较完善的使人“不能犯”的权力运行网络。这是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根本途径。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一要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在,我国的行政审批权力仍显过多过滥,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而且缺乏严密的运行程序,缺少监督和制约,行政审批权力往往成为掌权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重要工具。对行政审批项目,必须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行政审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重大问题要严格实行民主决策,防止“暗箱操作”,提高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二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改革。政务公开不仅是现代民主与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而且是强化对权力监督制约的一种机制性的制度,是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建立政务公开的监督保障制度,既要保证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又要把办事结果公开与事前、事中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并高效运行起一套便利、管用、约束有力的监督制约长效机制。
三要加强财政制度改革。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发生,必须推行财政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真正堵住腐败的财源。四要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遏制用人方面的严重腐败犯罪,必须进一步改革现有干部人事制度,提高干部人事工作中民主、公开、公正、竞争的程度。
四要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分配要在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充分发挥利益机制的激励作用,激励公职人员与时俱进、拼搏进取、创新奉献,使公权力真正造福社会公共利益。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制约
首先,要健全权力的内部制衡机制,即以权力制约权力,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科学分解、重组和规范各级权力,实现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理顺各权力监督机构的组织和运作体制,强化权利对权力的监督制衡。
其次,要完善权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即以权利制约权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参政议政督政意识,拓宽公民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人民群众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他们对公职人员的违法犯罪活动发现最早,了解最多,感受最深,特别是对党员干部的贪污受贿犯罪最知情,也最痛恨,要形成鼓励群众敢于向检察机关及有关部门举报职务犯罪大要案线索、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良性激励机制。
再次,要实现权力监督的全程、动态运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部门、单位要本着科学、管用、统一的原则,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把实行权力交叉动态管理与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从权力的授予、运行到权力滥用的责任追究等都纳入监督管理视野,强化责任对权力的监督管理作用,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制衡。
3、完善廉政法制建设
以法治腐,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具体来说,反腐败
斗争的法制化应该包括: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的廉政法律体系,如反贪污的立法;有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强有力的反腐倡廉的监督机制,如监督法的出台;有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强、装备良好、反应迅捷的执法队伍;有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社会形成廉洁意识的执法环境。而其中,主要应该作好三方面的工作:继续完善反腐败和廉政立法,一要抓紧制定从宏观上强化反腐败、廉政建设地位的法律,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取得法律上的保证;二是要抓紧制定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律;三要抓紧制定对违法违纪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惩的法律。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保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坚持标本兼治方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
(三)加强司法制度控制,形成“不敢犯”的威慑态势
司法控制,是指国家刑事司法系统通过惩罚犯罪与改造罪犯对犯罪实行控制。司法控制是控制职务犯罪的最后屏障,在当前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状况下,必须继续贯彻依法从重从严的方针,保持对职务犯罪的高压态势。一定要发挥党纪国法的威力,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使腐败行为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其目标是借助于刑罚的强大威慑力,达到使潜在犯罪人“不敢犯”的效果。相对于道德控制和社会控制而言,司法控制比较容易操作,见效也比较快,因此,在实践中倍受青睐,实际上居于犯罪控制系统的中心。在当前职务犯罪形势依然严峻的状况下,继续贯彻“严打”方针以保持对犯罪的高压态势仍是必要的。
1、完善职务犯罪立法。
(1)采用“多元立法”的防治对策。我国于1997年修订了刑法典,有关职务犯罪的规定有很大完善,但法网粗疏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这难以克服刑法典的稳定性与职务犯罪的变异性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当采用多元立法方式。例如,要进一步完善经济立法,以消除贪利型、渎职型等职务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要进一步加强行政立
法,以严格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要尽快制定惩治职务犯罪的单行刑事法规,如当前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贪污贿赂法,这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要适时修改刑法典,以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犯罪的新情况和新特点;要注意采用附随型的立法方式,如在行政法规、经济法规中附随规定某些已超越一般违法行为性质的职务犯罪。
(2)刑事立法中的防治对策。就总体而言,我国刑法具有“厉而不严”(刑罚苛厉而法网不严密)的特点,而国外立法多采取“严而不厉”的模式。仅以贪污贿赂罪为例,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死刑,而国外除泰国、韩国等极个别国家外,一般没有判处死刑的规定,甚至很少有判处无期徒刑的,通常是判处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德国对贿赂罪的最高刑为10年,日本为7年。另一方面,从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条件来看,我国刑法却显得过于宽松,例如贿赂范围仅限于财物,贪污、受贿罪的起刑线同盗窃罪相比悬殊过大,而且刑种单调,缺乏罚金刑、资格刑这样针对性强的处罚措施。反观国外立法,大都对贪污贿赂罪的构成标准规定得极为严格。如德国刑法中的受贿罪,贿赂范围不限于财物,而包括一切不法利益,无论是既得利益,还是约定取得的利益;无论是利用现在的职务,还是将来的职务,都可以构成犯罪,实践证明,适度扩大犯罪圈比单纯加重刑法量更能取得遏制犯罪的功效,因此,“严而不厉”应是我国刑法今后改革的方向。因此,应考虑把过去不是犯罪的行为或准犯罪的腐败行为,纳入惩治打击的范围,比如扩大贿赂犯罪对象的范围,取消贿赂犯罪构成要件中谋取利益和不正当利益的限制等等,使我国《刑法》走向“严而不厉”的合理格局,即法网严密但刑罚不苛厉。
2.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鉴于职务犯罪具有鲜明的贪利性、功利性的特点,因此,除对职务犯罪要案涉案人员处以自由刑外,还应强化罚金刑、资格刑的适用。对这种人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足以毁灭他们所认定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威慑作用。通过处以资格刑,剥夺其终身或一定时期内从事公务活动的资格,剥夺其以权谋
私的机会;通过处以罚金刑或没收财产刑,剥夺其经济能力,防止他们为了“牺牲一个人,幸福一家人”“坐牢一阵子,舒服一辈子”铤而走险等现象。只有这样职务犯罪大要案才有可能逐渐减少。否则,腐败成本太小,腐败动机就越强,腐败就越高发多发,反腐败的难度就越大。
3、严格司法,提高刑事司法的效能,强化刑罚的确定性和及时性。一是要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强大阻力。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是司法人员要严格执法、秉公执法,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防止行政处理代替刑释追究、以罚代刑重罪轻判、滥用缓刑等问题。二是改善执法条件,增加执法的科技含量,提高执法人员的侦查水平和证实犯罪的能力,大力提高发现和突破职务犯罪要案的能力和案件质量。
(四)吸收借鉴国外治理严重腐败犯罪的有效做法,不断创新、完善遏制职务犯罪要案高发、多发的机制和制度。
国外近些年反腐败犯罪的对策在实践中有很大发展,主要反映在刑事治理预防体系的严格化和周密化,非刑事治理预防区域的综合性和网络化。具体体现在:惩治腐败犯罪的刑事法规呈双重化(严格化、周密化),变得更为严密和详尽。惩治腐败犯罪的机构逐渐专门化,并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惩治腐败犯罪的刑罚等方法呈多样化、严厉化。公职人员的选用标准日益严格,公职人员的任职法规不断完善。实行国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治透明度。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薪俸待遇,给公职人员严格执法、反腐倡廉以经济保证。发挥议会等权力机关、政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建立社会外部的反腐败制约机制和环境。
(四)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自身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因此,要预防和控制国家公务员的职务犯罪,就必须认真贯彻并进一步完善
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一支反腐倡廉的高素质的公职人员队伍,提高公职人员自身素质及其免疫力。具体而言,一是要确立职权许可原则,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权由人民通过立法授予,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不能享有且不得行使;二是要实行干部回避制度;三是要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四是要建立严格的公职人员选拔、任用、考核和罢免制度;五是要严格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并注意提高公职人员的工资待遇;六是要严格限制公务人员接受馈赠和额外报酬,严禁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七是要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和业务培训等工作;八是要加强对公职人员进行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论
领导干部的清廉﹑社会风气的正直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反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党员干部、每一个人心里,才有可能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当前我国反职务犯罪依然任重而道远,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由于职务犯罪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对它的治理不能采取单一的手段,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惩罚与救济并举,媒体要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呼吁整个社会重视职务犯罪的危害,让国家、社会和个 人结合起来,拒绝职务腐败。人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法制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献参考 注释:
1、贾春旺2008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2、曹建明2009年3月10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文献
3、李雪慧 《时评反腐败》,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0 第一版。
4、刘其田主编:《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5、刘志,《浅谈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
6、“关于我国职务犯罪刑事立法的思考”,李娜、丛茂国,载于《辽宁警专学报》
7、《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惩治》,何秉松,中国方正出版社
第五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论文成稿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应用和如何保护
本文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设计灵感。不仅仅是服装,任何创新都是应该有根有据,能够追本溯源的。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舞蹈也是,文学也是,绘画也是。他们相辅想成,如兄弟姐妹一般,互相作用,娱乐和影响人们的心灵,然而形而上学的,一味空中阁楼般的牛逼创新,定是不成气候的。时尚需要民族的力量,好好保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时尚才能走的更远、更长,被更多的人认可和追求。
关键词:民族文化,妆容,时尚,保护,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文明的印记和传世的技艺, 因为如果真的到了遗失不见的那一天,人类文明将失去一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而那天注定也将是时尚迷们的哀悼日。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也可简称为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河南是资源大省,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历史根基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然而任何设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设计才能做的刚好,更全。中国传统文化在带有民族文化的服饰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那么它与服装设计应该怎样纠葛不清呢。
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咋中国人都人尽皆知的有:
古老美好的传说,1、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2、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3、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白蛇闹许仙传说(鹤壁市淇滨区)
5、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
6、柳毅的传说(卫辉市),这些有的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有的被写成了供后人阅读的小说,其中生动的服饰形象折射出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现状,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使我们从中领略到服装文化所反映和包容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
民间美术有: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黄河澄泥砚(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秦氏绢艺(滑县)、方城石猴(方城县)、民间剪纸(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服饰体现着文化,同时又具体地以美术的形式显现出来。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是记录和表现所处时代的服饰形制,穿着风
尚的最好艺术形式之一。剪纸艺术也继承了古代铜器的秀丽、细致、夸张的风格,是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艺术,表现了民间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服装的装饰手法和形式,在剪纸的艺术中都能找到,如:团花。角花、二方连续花边、满花、袖口花、几何图案等。在色彩的处理上也可以大胆的用到今天的服装设计中,例如以蓝白为主色调,黑为主色的服装设计,彩色剪纸中的红与绿、蓝和紫、黑和黄等色彩处理方法也是可以借用的。民间年画尤其是木板年画,以表现人物为主的题材,记录了大量当时的当时流行的服饰,从年画中也可以发现许多披肩的款式,“裤脚花边”、“袖口花边”等多种多样,可以从年画中,找出当时服饰的流行概况。
民间音乐
板头曲(南阳市)、中州筝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唢呐(沁阳市、信阳民歌(信阳市)民间舞蹈 火龙舞(孟州市)、苏家作龙凤灯(博爱县)、高抬火轿(沁阳市)、齐天圣鼓(灵宝市)、回民秧歌(项城市);
民间戏剧及曲艺有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越调(周口市)、大弦戏(滑县、濮阳县)、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皮影戏(灵宝市、罗山县)、河阳花鼓戏(孟州市)、二股弦(武陟县)、光山花鼓戏(光山县)、南阳曲艺(南阳市)、扁担戏(新蔡县)。中国戏曲是指中国传统戏剧,豫剧是咱河南人 是绝对地方的民族代表,但如果没有服饰,就没有中国戏曲。中国的传统戏装在古代冠服造型的基础进行了提炼、夸张、美化。豫剧以生旦
戏为主,长靠、短打武生戏很少,武丑戏更少,舞台上基本看不到像孙悟空、时迁、杨香武需要勾脸的角色。净行多是包公戏,也不见窦尔墩、徐延昭、鲁智深这样的花脸角色。有的只是在杨家戏中像焦赞、孟良这样戏份很少的花脸,所以豫剧的生行化妆远没有京剧那样丰富多彩。
多年过去了,河南旦角演员依旧经常采用的还是涂脸、吊眉,帖片子、帖鬓,罩网子,插头面等一套传统的化妆方法,净行演员依旧要开花脸。但当今豫剧化妆方法及技巧,比起50多年前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比如在50年前,演员的化妆是“看远不看近”,无论生旦净丑,涂色都比较重,线条也比较粗,因为那时电视远没有普及到老百姓,演员不必考虑在银屏上的形象好不好看,只要让后排观众看清楚就行了。现在演员上电视的机会多了,化妆自然要考虑在镜头前的形象,于是脸部色彩淡多了,线条也细多。现在是“看近不看远”,当然这种化妆方法也有它缺点,就是在后排的观众看不清演员的鼻和眼。如何既看近,又看远,把二者兼顾起来,将是戏剧人研究的一个课题。
与过去相比,豫剧演员化妆样式比50多年前要丰富的多。单就旦行来说,除传统的大包头、古装头外,还有不少演员喜欢的略施粉黛,头饰求精而不求多,服装求淡雅而不求华丽,从越剧学来的化妆方法。还有在新排历史剧中,各剧团创新了一些梳妆发型和着装样式,有的追求清新雅淡,有的追求富贵豪华。拿旦行服装来说,有的
是宽袍大袖,彰显大气,有的者在胸腰部作紧身设计,甚至袒胸露腹。当今豫剧舞台上演员化妆样式多种多样,绚丽缤纷,但居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样式,那些别出心裁的样式是好是坏,只能让观众和时间来检验。
纵观当今豫剧演员化妆,的确有了许多进步,生角、旦角化妆越来越精美。张宝英、虎美玲、牛淑贤、王清芬至今仍保持着匀称的身材,扮上妆比她们的实际年龄要年轻的多,漂亮的多。当今净行的脸谱也掺进了时尚元素,原来包公是一脸黢黑,现在黑油彩中添加去一些红色,提高了色彩的亮度,那黑里透红的脸庞,更能体现男性的阳刚美。
戏曲化妆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演员面部的化妆,我们演员还不够注意根据自己的脸型、胖瘦及年龄,也不注意剧中人物的身份来修饰自己面部缺陷,不注意自己面部的色彩的调研与搭配,也不讲究吊眉和勾眼,使面部色彩不够明亮,不够柔和、不够干净。京剧旦行若采用传统的包大头的化妆方法,除丫鬟仆女外,是不在前额梳“刘海”的。而豫剧旦行演员却欣赏梳“刘海”的化妆,甚至扮演大家闺秀也要梳个“刘海”,殊不知这种装扮,却破坏了角色的端庄秀美和大气。
当今活跃在我省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都十分讲究化妆,在技巧上都有较大提高。李金枝、田敏、李树建、魏俊英、连德志等上化妆后,个个风采奕奕,气度不凡。近年来我省戏校在选材上,也都重视学员 的脸型和骨架,使豫剧的队伍中出现了一批靓妹和帅哥。企盼着他们中间能出现几个扮相好,身段好,唱做皆优的戏曲新秀,与当今舞台的中坚力量联合打造一批戏曲精品,进一步提高豫剧的文化品味,延续豫剧舞台上的美丽。也让观众看一看,我们个男演员阳刚,女演员妩媚,一个比一个时尚、漂亮。戏剧人物着装的定制,形成了中国戏曲特有的形式美。
手工技艺有 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钧瓷烧制技艺(禹州市)、镇平玉雕工艺(镇平县)、泥咕咕(浚县)、棠溪宝剑铸造工艺(西平县)、汝瓷烧制技艺(宝丰县、汝州市)、唐三彩(洛阳市)、汴绣工艺(开封市)。汴绣是集色彩与图案于一身的,它是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奇葩,因起源于宋都汴梁,故有汴绣之称。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之闺绣画……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相传当时相国寺附近的绣巷即为民间绣工聚集之处,十里都城到处珠廉绣额,盛极一时。
汴绣是纯手工艺术品,它具有形象逼真、古朴典雅、层次分明等特点,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蒙针绣、打子绣、套针绣、戗针绣、乱针线、双面绣等30余种针法和绣种,使汴绣独具特色。《清明上河图》是汴绣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汴绣是中国刺绣中的一支奇葩,是极具中原地域特色的“国宝”级绣种。因起源于宋都汴梁,故有汴绣之称。据记载:北宋时期,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宋绣亦被誉为“宫廷绣”或“官绣”。后逐步流传于民间,在中原大地发扬
光大。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当时位于相国寺东的绣巷即因绣品店铺集中和居住大量绣工而得名。可谓十里都城到处珠廉绣额,盛极一时。
汴绣是纯手工艺术品,具有古朴典雅、层次分明、丰神宛然、栩栩如生等特点,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雍容典雅、色彩秀丽而著称。蒙针绣、打子绣、套针绣、戗针绣、乱针线、双面绣、双面异色绣等30余种针法和绣种,既有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纤细的特色,又独具粗狂豪放的中原地域特色。汴绣针法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利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风光,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对传统工艺汴绣来说,不能只是单一地注意技艺的应用,应该更多地站在人类情感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思考。汴绣的魅力在于手工制作。反过来,手工艺品的漫长周期和艰辛历程又制约了刺绣的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推出汴绣新形象、新工艺、新内涵,以适应现代人的需要,使刺绣能在服装设计上充分利用、走出国门适应发展,融入到当今市场经济需求的设计快速发展中将是传统技艺的出路,也将是充实传统设计丰富设计文化的有利因素。将“物化”和“人化”进行有效的统一,从而使刺绣更好地服务于服装,使设计更符合爱时尚人们的审美追求
民间知识、少林功夫(少林寺)、太极拳(温县)、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洛阳牡丹栽培技艺(洛阳市)、洛阳水席(洛阳市)、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开封市)、开封马豫兴桶子鸡(开封市)、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开封市)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为鹤壁市所辖。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它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但凡服装设计无不从色彩、款式、面料入手,泥咕咕的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设计中,我们无不可以充分利用,创造出新的神奇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生命密码。漫长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众生建筑的伟大城市,延绵不绝的经典文化,这一切的一切经受了太多的灾荒和战争蹂
躏,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弥足珍贵,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深远。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发展为前提。目前保护方式主要有:
1.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
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3.记录式保护
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
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市、县大都设立了博物馆,负责本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内,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现场献艺。
附:这是来自一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调研专题报告,迫在眉睫,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他们调研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剪纸、年画、皮影、傩戏等民间艺术随着它们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日渐式微;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一大批稀有的民间剧种和表演形式正在衰落或被同化;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有的已流失海外;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在此次和其他调研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少数地区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工作推进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但基层组织机构仍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不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
护工作的需要。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只有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才能使这项工作正常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据调查,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有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浙江、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已先后举办两期以上骨干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如本次调研的国家级保护项目壮族布洛陀的第七代唯一传承人黄达佳,目前仅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徒弟;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也仅存一位老艺人,门下只有一位接班人。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政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作活动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所到地区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县、市,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致使普查工作难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目前,一些省、区、市已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如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抢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82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该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以上虽是针对全国的,但是我们河南省完全可以拿过来,加以改进和学习,为建设我省成为民族文化强省势在必得。
其实不仅仅是服装,任何创新都是应该有根有据,能够追本溯源的。电影也是,音乐也是,舞蹈也是,文学也是,绘画也是。他们相辅想成,如兄弟姐妹一般,互相作用,娱乐和影响人们的心灵,然而形而上学的,一味空中阁楼般的牛逼创新,定是不成气候的。时尚需要民族的力量,好好保护,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走的更远、更长,被更多的人认可和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服饰艺术
安 英 杨林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楼慧珍 吴永 郑彤 编著
东华大学出版社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网站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作者:全国政协文史
和学习委员会专题调研组 来源:光明日报
期刊论文:初识人性化设计在汴绣中的设计与发展装艺术设计学院
胡丹丹
作者:中原工学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