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五篇)

时间:2019-05-14 02:0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

第一篇: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瓦子也称“瓦肆”或“瓦舍”。汴京瓦子中专门表演小唱的有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人。

“路歧人”—流浪艺人

宋代曲子的体裁形式主要有令、慢、引、近、序、歌头等。

宋代曲子根据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有不同名声。手执拍板—“小唱”;叫卖声—“吟唱”;套曲,清唱—“唱赚”;击鼓加变奏—“嘌唱”

两宋词坛著名词人:柳永、周邦彦、姜夔、张炎等人。

姜夔--《白石道人歌曲》

散曲体制分小令、带过曲和散套三种形式。散曲的演唱不用锣鼓,只用琵琶、筝、笙、笛、拍板等丝竹乐器伴奏。

鼓子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属说唱音乐类;一种是只唱不说,属艺术歌曲类。宋元时期戏曲的发展有杂剧与南戏两大体系。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一、艳段;

二、正杂剧(主体);

三、散段。宋杂剧已形成了固定的角色行当,主要有付静、付末、孤、旦等。

宋杂剧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宋杂剧表演结束时乐工演奏的乐曲叫“断送”,演奏者叫“把色”。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曲是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女主角主唱叫“旦本”,男主角主唱叫“末本”。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说曰宾,一人说曰白。科,属动作类表演部分。

元杂剧是以唱曲为主的一种戏剧,所用音乐称北曲。其音乐属曲牌体。

元杂剧的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

元杂剧最具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加上王实甫和乔吉甫则为“元曲六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乔吉甫—《金钱记》、《扬州梦》

南戏影响最大的有《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并称“四大传奇”。加上《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南戏的特点:可以随时换韵,没有一人主唱的定规,有对唱、合唱、轮唱等演唱形式,风格细腻委婉,采用五声音阶。

琵琶—《海青拿天鹅》,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排箫之名,始于宋代,属编管乐器。宋以前称“箫”。

箫管,即单管竖吹的“洞箫”,宋时称“箫管”,又叫尺八管、竖笛、中管等。

(竹+秦)--“轧筝”,属拉弦乐器。嵇琴—又称“奚琴”,属拉弦乐器。

古琴—浙派的郭沔所作《潇湘水云》影响较大。该曲创作于潇湘二水合流处,作者借咏水光云影,表达了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该曲具有深刻的艺术构思和严整的音乐结构,乐思纵横,情景交融,成功的表现了水云掩映、烟波浩渺的艺术境界。

宋元时期出现的新乐器,影响较大的有三弦(弹拨乐器)、云璈(今称“云锣”)、火不思(弹拨乐器)、兴隆笙(即西洋早期的管风琴)等。

南宋时期在瓦子勾栏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有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等。

宫廷中的器乐合奏,主要有教坊大乐、随军番部大乐、马后乐等。

俗字谱是工尺谱式的一种早期形式。律吕字谱是用十二律名记录乐音的一种记谱法,只有音高无节奏。

蔡元定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理论上合理的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

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困难,仍未能应用于音乐实践。

《乐书》—北宋陈暘,世称《陈暘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该书保存了既丰富的音乐史料,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是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是研究古代乐器的珍贵资料。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这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全书记述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评论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词源》—南宋张炎,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述作词原则,是研究古代乐律及宋词音乐的重要参考书。

《唱论》—元代燕南芝庵撰,主要论述宋元戏曲歌唱方法,兼及歌唱格调和节奏、宫调声情等,提出不少精辟见解,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述。《琴史》—宋代朱长文,是人物传记式的琴学专著。

《唐会要·乐类》—北宋王溥,对研究唐代及少数民族音乐有重要史料价值。

《事林广记》—宋末元初陈元靓,保存史料对研究有重要价值。

京剧是板腔戏曲中最完整的戏曲腔调,以原板为基础,通过曲调、速度、节拍的变化,演化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象导板、回龙、慢板、二

六、流水、摇板、散板等。除皮黄外,京剧还吸收了古代一些声腔,像昆腔、南梆子、四平调、吹腔、唢呐二黄、高拔子、银钮丝、花鼓调等,使京剧音乐更为丰富。

维吾尔--《木卡姆》;藏族—囊玛;纳西族—白沙细月

明清时期说唱:鼓词、子弟书、西河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弹词

古琴琴派:浙操徐门、虞山派、广陵派

琴曲:《平沙落雁》、《渔樵问答》、《良宵引》

明清时期是我国琵琶艺术的又一高峰,代表演奏家:张雄、李近楼、汤应曾、钟秀之、查鼐、陈牧夫、王君锡等。清代,琵琶演奏形成南北二派,南派代表陈牧夫,北派代表王君锡。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

民间器乐合奏:

十番锣鼓:十番锣鼓的曲调源于元、明南北曲曲牌和地方民间小曲,按演奏形式可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和清锣鼓等多种编制。

十番鼓

潮州音乐:潮州音乐分广场乐和室内乐两类。室内乐包括潮州弦诗乐、潮州笛套古乐等。潮州弦诗乐是以弹拨乐为主,演奏古乐诗谱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纤细雅致、质朴清秀。潮州弦诗乐的记谱沿用古老的“二四谱”,调式名称和演奏特点也根据“二四谱”形成和产生变化。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流行于闽南泉州、晋江、厦门、台湾等地和东南亚一带,与唐、宋、元、明时期的音乐有密切关系。南音的曲调受大曲、宋词、元曲以及昆腔、弋阳腔、佛曲和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保留了古代某些音乐风貌,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的乐队编制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南音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类。

西安鼓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演奏形式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在室内演奏,行乐在街上进行或在庙会等群众场合演奏。

智化寺音乐:智化寺音乐又称智化寺京音乐,目前存见的最早乐谱抄本是清康熙年间所抄的《音乐腔谱》。智化寺音乐的曲调有的源于唐宋词牌和元明南北曲;有的来自民间久已流传的器乐曲牌。

山西八大套

辽南鼓吹

明清重要曲谱:

《神奇秘谱》:《神奇秘谱》共分三卷。它使得明代以前的一些名曲保留了早期传谱的面貌。在各曲之前都写有详尽的题解,将琴曲的渊源演变情况和乐曲表现内容作了介绍,段落、指法、音位也标写的很清楚。是研究古琴音乐的重要谱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高和江东》:《高和江东》是近年来发现的唯一一本明代琵琶谱抄本。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记录南北曲曲牌2094个,连同变体共4466个。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北杂剧;明清传奇等内容。

《纳书楹曲谱》:是一本戏曲谱集,江苏苏州人叶堂编辑,收有昆曲单折戏和散曲诸宫调以及时剧共360出。

《琵琶谱》:全称为《南北二派秘本琵琶真传》,又称《华秋苹琵琶谱》,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谱集。

《弦索备考》:是蒙族文人荣斋抄的一本器乐合奏曲谱,除用总谱形式外,四件乐器(琵琶、弦子、筝、二胡)均有分谱。这部谱曲收录13个套曲,故又称《弦索十三套》。《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李芳园“平湖派”。

赵元任1915年发表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及作曲家):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2.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3.张曙:《日落西山》;4.任光:《渔光曲》《打回老家去》《彩云追月》;5.吕骥:《新编“九一八”小调》《开荒》《凤凰涅槃》

音乐院校作曲家群:国立音专师生为主的院校作曲家群,以较扎实的音乐理论、作曲技术、追求作品的艺术性等作为突出特征,对近代音乐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黄自的艺术思想和创作风格对这些作曲家有着较大的影响。黄自—器乐作品《怀旧》,和他的四大弟子: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

京剧早期老生三杰: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

聂耳的代表作是群众歌曲,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4.巧用休止。这一切都较好的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的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30年代,冼星海、张曙、任光、麦新、吕骥、贺绿汀等人的群众歌曲也有大的社会影响。冼星海—《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张曙--《洪波曲》;任光—《渔光曲》《打回老家去》;麦新—《大刀进行曲》;吕骥—《自由神》;贺绿汀—《游击队歌》;孟波—《牺牲已到最后关头》;张寒晖—《松花江上》;阎述诗—《五月的鲜花》;刘雪庵—《长城谣》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在4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春之旅》组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马思聪,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家,也是近代最有影响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摇篮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作品是中国近代小提琴音乐的重要财富。

谭小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家

黄自的毕业之作—管弦乐序曲《怀旧》是最早在国外演奏的中国管弦乐曲。

贺绿汀的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是这一时期国内游广泛影响的西洋乐器合奏曲。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歌曲《嘉陵江上》《游击队歌》,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陈田鹤是黄自的高足之一,他的创作受黄自影响,风格朴实,素材精炼,结构严谨,富于民族色彩。除创作外,在音乐教育上也有成绩,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代表作:歌曲《采桑曲》《巷战歌》等。

刘雪庵代表作: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红豆词》,电影歌曲《十字街头》《中华儿女》《孤岛天堂》

延安作曲家:马克、安波、郑律成新歌剧的探索:1.对吸收西洋歌剧形式的探索。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观音》,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2.对改良传统戏曲形式的尝试;3.小歌剧类型的探索。

秧歌剧:是抗战时期在延安解放区创作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北方许多地方,民间都有喜庆日“闹秧歌”的风俗习惯。在延安,在旧秧歌形式的基础上掀起了盛极一时的新秧歌运动。第一部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后来有《夫妻识字》。秧歌剧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在化妆、对话方面,吸收了话剧的特长,在歌唱方面,更多的吸收了民间小调,民谣、地方戏曲的曲调。秧歌剧的基本对象是农民,其内容反映和表现的正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秧歌剧的剧情较简单,只有两三个角色。它的主题明显,短小精悍,演出方便。(影响:)秧歌剧在中国歌剧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在与工农相结合,表现革命斗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

《白毛女》的特征:新歌剧《白毛女》的作曲家们在民间音调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使用了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根据当时条件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白毛女》的影响:《白毛女》的成功实践,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热情。解放战争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尝试着用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

“五四”前后,随着各种新式音乐社团的建立,社会音乐教育较前更加普遍的得到开展。如“中华美育会”“中华音乐会”“大同乐会”“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11月27日于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它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立音乐院初建时由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全面掌管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1929年,国立音乐院奉命改成“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任校长。

鲁迅艺术学校提出了以下具体教学任务:1.研究进步的音乐理论与技术;2.培养抗战音乐干

部;3.研究中国音乐遗产;4.推动抗战音乐的发展;5.组织领导边区一般的音乐工作。

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此书的问世,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史学的重要收获和进步的标志。

辛亥革命到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北方:四大名旦:梅兰芳(“梅派”)、程砚秋(“程派”)、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严菊鹏、高庆奎、马连良;武生:杨小楼;花脸:郝寿臣。南方:周信芳—“麟派”;欧阳予倩—“南通伶工学社”

萧友梅—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

聂耳—器乐合奏曲《新蛇狂舞》;歌曲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聂耳是近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

刘天华“十大二胡曲”的面世,在中国拉弦乐器音乐创作史上写下了富于光彩的篇章。刘天华还参照西洋记谱法改进了传统的工尺谱,使用五线谱和工尺谱记录了《梅兰芳歌曲谱》,这些工作是近代中国科学的记录、整理存活的传统音乐的良好开端。

冼星海在巴黎创作的《d小调奏鸣曲》与1935年首演于巴黎音乐学院,是现见最早在国外上演的中国室内乐作品之一。

江文也,管弦乐作品:《孔庙大成乐章》《第一交响曲》,歌舞剧《大地之歌》,成名作《台湾舞曲》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

中国音乐史学研究者:叶伯和、童斐、郑觐文、王光祈、杨荫浏

李四光—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第二篇:中国音乐史填空

一、填空题

1.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其依据是(鹤骨笛)

2.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是(三分损益法),它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

3.据《列子〃汤问》记载,歌手(韩娥)的歌声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给人以十分难忘的印象。

4.《 詔 》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出现于舜时期,孔子曾给予其“尽善尽美”的高度评价。

5.(曾乙侯编钟)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6.(平调,清调,瑟调)是汉代相和歌常用之调式,被称为“相和三调”。

7.《 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8.《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

9.琴曲《梅花三弄 》相传原为东晋时期桓伊的一首笛曲《三调弄》,后由唐朝时期琴家颜师古将该笛曲改编而成为琴曲。

10.《 阳关三叠 》是我国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

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后又被改编成琴曲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11.琴曲《潇湘水云》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该曲刊印于我国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之中。

12.与“聂政刺韩王”故事有关的琴曲是《广陵散 》。

13.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1929年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担任校长。

14.《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光未然,曲作者是(冼星海)。

15.1915年发表的钢琴曲《 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能够见到的发表最早的中国钢琴曲,作者是赵元任。

16.《牧童短笛》的曲作者是(贺绿汀)。

17.歌曲《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的曲作者是(萧友梅)。18.《内蒙组曲 》是小提琴家马思聪先生的成名作。19.《渔光曲》的曲作者是(任光)。

20.抗战时期广为流传的《游击队歌》作者是(贺绿汀)。

1.六代乐舞中,反映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是《黄门大卷》。2.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的儒家音乐代表人物是()。

3.汉代音乐家()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新声二十八解”,这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4.西晋律学家(荀筯)在乐律上的成就是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5.《拨面》是(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戏之一。6.宋代词体歌曲《扬州慢》和《杏花天影》的曲作者是(姜夔)。

7.《春莺啭》是唐代作曲家(白明达)秉承唐高宗之意而作的,后曾传往日本。

8.琴曲《离骚》的作者是晚唐琴人(陈康士),该曲是作者根据诗人屈原的同名诗歌创作而成的一首大型琴曲。

9.《乐书》共200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作者是(陈旸)。10.《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作者是南宋的(王灼)。

11.南宋律学家(蔡元定)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12.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是《唱论》。

13.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昆山腔)。

14.(萧友梅)创作的《卿云歌》成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首国歌。

15.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作者是(黎锦辉)。16.(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17.《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曲作者是(赵元任)

18.刘天华一生创作了十首二胡独奏曲,即:(光明行,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等)19.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爱国主义要求的代表性的学堂乐歌有:《体操-兵操 》、《中国男儿 》等等。

20.《到敌人后方去》的曲作者是(冼星海)

第三篇:中国音乐史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瓦子也称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的演出。2.曲子:宋代曲子是民间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歌曲,宋代曲子来源有两个,一是继承了隋唐以来的民歌,曲子,创作方法太多是依乐填词,二是首创新曲,称为“自度曲”和“自制曲”,宋代曲子的体裁主要有令、帽、引、近、序、歌头等,根据表演方式,音乐风格、体裁的不同分为“小唱”“吟叫”和“嘌唱”。

3.姜夔: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作有自度曲多首,存于词曲专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著名作品有《杏花天影》、《扬州慢》、《长亭怨慢》、《鬲溪梅令》、《淡黄柳》等。

4.诸宫调:北宋时期,在勾栏中的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出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5.“潇湘水云”:《潇湘水云》南宋琴家郭沔,浙派,借咏水光之影来表达无兵南侵,民族危机之情。

6.蔡元定十八律:蔡元定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蔡元定,南宋律学家、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十八律理论,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作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每一变律比本律高一个“古代音差”。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凋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困难,仍未能应用于音乐实践。

7.朱载育:我国明代伟大的乐律学家、历数学家。朱载培凭他精深的数学、律学造诣,用开方的方法来计算律的长度,使十二律间的音程达到严格的均匀性,这就是他的有别于三分损益法的“新法”。“新法密律”科学地解决了三分损益法造成的“黄钟不能还原”的千古难题。这是音乐文化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其主要乐律学研究成果大都收入其《乐律全书》。该书共47卷,其中汇刊的主要乐律学著作有《律学新说》、《乐学新说》、《算学新说》、《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等。“新法密率”的计算成果最早见于《律历融通》.8.工尺谱: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音乐、戏曲、曲艺音乐,源于唐代的燕乐半字谱,由于流行地域和乐种的不同而有多种记谱方式和唱名。首调唱名法。常用的工尺谱调门称为“工尺七调”。

9.上海大同乐会:新型音乐社团。1920年成立于上海,创办人是郑瑾文。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中西音乐,促进世界大同音乐的实现,早期活动主要是演奏古代宫廷祭典仪式用的雅乐,后来转向以演习我国民间丝竹乐为主,培养了一批民乐人才,整理改编了一批民族器乐曲目,在乐器改革方面也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

10.北京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团。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该社以改进国乐、普及音乐为目标。

11.国立音专: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12.民歌研究会:

13.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培养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革命音乐队伍,团结了大量进步的音乐家,创作了众多优秀的革命歌曲,并在群众歌曲的创作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当时的现实斗争和其后的新音乐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二.简答题

1.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昆山腔改革:明代民间艺人魏良辅改革,将昆山土戏改革为“水磨腔”,新腔清柔婉转,焕然一新,在改革唱腔的同时,丰富了乐队的配置。

2.四大声腔流传区域和艺术特征:明清戏曲继宋元杂剧、南戏之后不断推陈出新,涌现出众多的剧种和声腔,最具代表性的有海盐、弋阳、余姚、昆山腔.这些声腔的兴起,极大地繁荣了当时戏曲音乐舞台,使明清戏曲继宋元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海盐腔是产生于浙江海盐的明代戏曲声腔,明中叶曾盛极一时。弋阳腔是元末形成于江西弋阳,又称弋腔、高腔,明清时广泛流传,遍及北京、南京、安徽、湖南、福建、两广、贵州、云南等地,在一段时期里和海盐腔并驾齐驱,各霸一方。弋阳腔与各地的民间音乐、方言戏曲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对后来各地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久不衰,仍是现在川剧、湘剧、徽剧、婺剧、赣剧中具有代表性的声腔。余姚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浙江余姚,也曾经是当时重要的戏曲声腔。昆山腔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昆山,又称昆腔、昆曲。它原为流行在昆山一带民间的南戏清唱腔调,因创始人顾坚居于昆山附近而得名。明嘉靖、隆庆年间,居于太仓的魏良辅历经十年,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等人广泛吸收了海盐、弋阳等声腔的特点,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使之跃居其它三种声腔之上,成为明代戏曲腔调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

3.姜夔及其作品: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的音乐才能在宋词创作方面得到了突出体现。宋词也称曲子,是由民歌发展而成的一种艺术歌曲,歌词是长短句。宋代曲子之盛,涌现出了上到皇帝、下至百姓的大量词家,在社会上形成了写词唱曲的风气,一些著名词人的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姜夔少年即以诗词闻名,词中始终透出一股淡淡的愁思。他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忧郁凄凉是其主要风格。姜夔在音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精通音律,能吹箫、弹琴,还曾对古乐调进行考证。姜夔在音乐方面的最大贡献是歌曲的创作,现存《白石道人歌曲》中的作品,是我们唯一见到的能真实反映宋代词乐原貌的歌曲,价值十分珍贵。该书是词曲专集,共收录了十七首词曲,整体看来,姜夔的歌曲词曲结合紧密,音乐委婉动听,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显示了姜夔高超的作词、作曲技巧。其中《扬州慢》、《杏花天影》等代表作堪称歌曲中的杰作,至今仍在广为传唱。

4.郭沔(mian)和他的潇湘水云:郭沔:(约1190~1260)南宋琴家。字楚望,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创作有《潇湘水云》等经典琴曲。《潇湘水云》创作于南宋末年,是典型的以景写情之作,作者通过对潇湘水云“浪卷云飞”、“影涵万象”等奇妙景色的描写,寄托了个人幽思深远的爱国情怀,把内心之情和水光云影之景完美地结合在此曲中。郭沔整理了许多传统琴曲,有弟子与再传弟子多名,并形成著名的琴派—浙派,郭沔因此被奉为浙派创始人。

5.诸宫调:宋金元时期大型说唱艺术,由北宋艺人孔三传所创,其歌唱部分有多种宫调不同曲牌所构成并有说白,用以长篇故事,其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以及流行的俗曲等。伴奏乐器,宋时用鼓、拍板、笛。金元时期用锣、拍板、笛也有用弦乐伴奏的,其体制宏大、音乐丰富。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戏曲说唱的发展影响很大。显存最完整的作品有:《张素状元》《西厢记》。一种包含有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音乐,由北宋活动于汴梁勾栏的山西艺人孔三传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有鼓、拍板、笛、琵琶等。6.木卡姆:

7.萧友梅:(1884-1940),中国现代音乐教学家,作曲家。出生于广东香山,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1901年去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2年到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创作特点是旋律进行和和节奏变化都比较平稳,篇幅大部分教简短,曲式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整性结构。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8.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字宜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创作有歌曲约40多首、大型合唱曲 1首及钢琴小品若干首,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创作特点是对民族风格音乐语言的大胆探索,具体体现在对歌词和曲调的结合,以及对西洋多声创作技法的民族化的试验这两个方面。赵元任的作品主要是独唱歌曲和合唱歌曲,独唱歌曲著名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西洋镜歌》、《老天爷》等,合唱歌曲有《海韵》等。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华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赵元任(1892—1982 2.25)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A:汉语言之父,B共创造了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声乐作品占绝大多数,另包括少量器乐小品和民歌改编曲,1915年发表我国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20世纪,20,30年代创作的作品最具影响力,1928年出版的《新诗歌集》中的作品具代表性,体现“五·四”精神作品《卖布谣》《劳动歌》及合唱曲《呜呼,三月一十八》创作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30年代后编导推行社会改革新教育的歌曲,如《西洋镜歌》,还编写了相当数量的儿童歌曲,其最优秀的会唱代表作《海韵》是一部具有一定民族特色,清唱剧式的大型作品,标志着20年代的最高创作水准。创作特点(1)努力追求中国风格的音乐,旋律上最早吸收了民歌小调至广泛吸取吟诗调,民间戏曲,说唱音乐进行创作,和声上结合中华民族音调的和声特点进行有关民族化试验。(2)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调性布局并采用转调的手法,钢琴伴奏起到了共同塑造音乐的形象的效果,注重不同调性的不同情感色彩。(3)开创了多曲创作的题材。

9.黄自:(1904~1938)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创作成果丰硕,有《旗正飘飘》、《花非花》、《玫瑰三愿》、《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多首。他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为我国培养了许多早期的专业音乐人才,并发表有多篇音乐论文,编写有多部音乐教材,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创作特点是体现了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的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致、集中和乐曲结构简洁、严谨的特色;同时在一部作品里对音乐的民族风格做了种种创造性的探索。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管弦乐曲。群众合唱歌曲著名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赋登楼》等,清唱剧著名的有《长恨歌》,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学院派代表人物,其音乐活动始于1926留美期间,(1)有器乐作品代表作音乐会序曲《怀旧》(2)1935年为故事片《都市风光》写片头曲《都市风光幻想曲》(3)合唱作品有一部抗日题材歌曲——混声四部合唱《抗敌歌》《旗正飘飘》(4)艺术歌曲是其歌曲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方面,包括我国古诗词的独唱曲《点绛唇》《花非花》,有意识地作了多声民族化实验,另有作品《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其中《玫瑰三愿》借玫瑰的三个愿望表达了对未来和平的期盼,为故事片《天伦》所作主题曲《天伦歌》为抒情情独唱歌曲,作有儿童歌曲《西风的话》《踏雪寻梅》(5)清唱到《长恨歌》是唯一的一个大型声乐套曲,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共十乐章,作者生前完成七个乐章创作特点:(1)音乐生动,鲜明,曲调流畅,优美,歌词与曲调高度结合,创作构思细腻,集中,乐曲结构简洁严谨。(2)在部分作品中对音乐的民族风格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对当时及以后我国专业音乐界影响巨大.10.刘天华:刘天华:(1895~1932)音乐家。江苏江阴人。他一生致力于国乐的改革,并力图通过民族器乐曲的创作与记谱法、演奏法的改革实现其主张。创作有二胡独奏曲、二胡练习曲、琵琶独奏曲、琵琶练习曲、民族乐器合奏曲等作品,其中以《光明行》等10首二胡独奏曲最为著名。刘天华,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他的作品,大多是他在社会生活和事业奋斗过程中感受到的顺逆悲欢的舒怀制作二胡曲《病中吟》《悲歌》。《月夜》《良宵》则书法在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处于顺境平静中所感受到的愉快心情。他的作品富于民族特色,善于发挥二胡琵琶等乐器的特长。贡献:大胆的吸收和借用西洋音乐的创作技法或演奏技巧,做的自然巧妙又不损害而是增强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把民间乐器引入我国新兴的专业音乐教育。改良了民族乐器。刘天华极其国乐改进社的活动,是五四新文化潮流中高擎国乐旗帜所奏出的第一声对以后的民族音乐有深远影响。在民族器乐方面作出巨大贡献A,革新二胡形制,创作大量二胡曲,开创了二胡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历史新纪元,另作有若干琶琶曲以及一套二胡练习曲,一套琵琶练习曲,并倡导国乐改革,收集整理民间音乐,B他们创作分三大类:(1)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看不到出路的苦闷彷徨的心情。(2)从国乐改革为主旨,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逆境下追求未来光明前途,《良宵》《光明行》其中《光明行》全曲自始至终贯穿着明朗欢欣之情和奋发向上的力量。(3)描绘自然景色和对某些生活情景的感怀。C,创作特点:(1)在演奏上,广泛吸收小提琴的揉弦演奏法,大胆吸收其它乐器的演奏方法来丰富二胡的演奏。(2)大量吸收和学习民间音乐,进行有关民族音乐的记录整理,刘天华以其毕生的努力,以创作演奏,教学到理论研究全面实践,为我国民族器乐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新路。

11.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文涛,又名岸,字息霜。其成就涉猎书法、篆刻、绘画、戏剧、诗词、音乐等领域,培养出了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等美术家、音乐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首乐歌,《春游》、《送别》等代表作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李叔同: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一生所做填词乐歌乐歌72首,8首是出家以后的作品。他的词作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蕴雯传统,在学堂乐歌中升华发扬所结出的硕果。格调高雅、用语清新、省清明毛而又富于韵味,精心选曲填配,多数配合十分妥帖。传唱不衰《送别》学堂乐歌时期代表人物,曾留学日本1.1906年,在日本与同学曾孝谷组织了第一个中国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独自编印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2.一生编写了70多首歌曲,早年所写都收于1905年编印的《国学歌唱集》中,其作品主要结合青年学生的生活现实,作品有中国近代第一部多声部合唱曲《春游》,填词作品《送别》3.他的歌曲注重曲调的优美流畅,文辞生动秀丽,强调艺术审美价值,演唱方式多样,不少歌曲还配有钢琴伴奏。

12.谭小麟:谭小麟(1911一1948)作曲家、琵琶演奏家。原籍广东开平,生于上海。自幼酷爱中国传统音乐,并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谭小麟的作品大都具有很强的室乐性,努力摆脱欧洲传统音乐技法的束缚,而运用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并使之舆清新的中华民族风格相给合。具有中国古典音乐的清秀隽永的气韵。代表作《湖上春光》。

13.黎锦辉:(1891~1967)音乐家。湖南湘潭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月明之夜》等12部儿童歌舞剧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他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是一种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身的新的儿童音乐题材都是以儿童生活和眼中的世界为表现题材。以孩子气歌谣体的白话歌词,采用民间风味的音乐素材谱成口语化的富于表情和动作的优美歌调。代表作《好朋友来了》,《小小画家》被视为中国“新歌剧”雏形。创办主编了《小朋友》周刊。A.1922年创办了我国当时最大的音乐文化周刊《小朋友》B,1927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C,20世纪20年代为“推广国语”教育运动创作了儿童歌舞表演和儿童歌舞剧两种音乐形式,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儿童歌舞表演剧,如《麻雀与小孩》和最典型的《小小画家》创作特点,他的歌舞剧是由他自己编剧,写词,写曲,注意了儿童富于幻想想象的特点,适当吸收神话剧题材,运用动物拟人化的手法,以生动的形象向少年儿童进行新思想的启蒙教育。

14.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共创作了《黄河》、《采莲曲》、《体操—兵操》等100余首乐歌,编辑有多部乐歌集,如《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等。学堂乐歌时期代表人物,曾留学日本。(1)最早开设乐歌课并编写教科书,1904年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第一本教科书(2)编写了180多首学堂乐歌,他自己作曲的歌曲有6首,如《黄河》其作品贯穿着较浓厚的“富国强兵”的爱国精神。(3)歌曲题材面较广阔丰富,如填词作品《体操兵操》。

三.论述题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及教唱的歌曲,以及为此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创作方式以依曲填词为主,旋律多选自日本、欧美曲调或中国的传统歌曲、民歌曲调,此外也有少量的自创曲调。歌曲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大部分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思想,还有一些宣传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生活,也有少部分鼓吹封建伦理道德。意义:

1、在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培养出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人才,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力量。

2、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出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逐步确立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3、通过乐歌课,把西欧音乐理论基础知识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给国人,提高音乐修养,活跃音乐生活。

4、乐歌活动中出现的“集体歌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对中国“五四”以后特别是三十年代群众歌曲体裁的形成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发,积累了经验。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教育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1.2.刘天华国乐改进思想。

3.什么是新歌剧?新歌剧《白毛女》创作意义。

答: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白毛女》意义,1,在艺术成就上解决了通过音乐来表达具体的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2,吸收了民歌的音调作为主题的音调基础,广泛地吸收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3,音乐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传统形式和经验,丰富了歌剧的表现力。4,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使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整个近代音乐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5,为真正适合我国广大群众的新型的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人们都称这种歌剧为“新歌剧”的主要原因。

4.论述魏良辅昆山腔的改革。

5.元杂剧的剧本结构,演出形式,角色分工具有哪些特点?1)杂剧1,兴起于北方,北宋时期已很流行,其表演结构通常有艳段,正杂剧、敬段三部分组成。2,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组成,曲是歌唱的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演唱,b,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一楔子,c元杂剧在剧本表演,音乐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2)音乐特点:1以唱为主,所用音乐称为北曲,音乐属于曲牌体,音乐结构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2一本四折,有四个不同的宫调布局,元杂剧的音乐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3.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锣等。(3)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等,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6.

第四篇: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 仍不够理想。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声曲折

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2.文字谱

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现存最早的是唐人手抄的琴谱《碣石调·幽兰》。3.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而来,是唐代曹柔创立。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4.半字谱

又称燕乐半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分管色谱和弦索谱两种。它们是由笔画简易的半字符号组成。5.俗字谱

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是由唐代的半字谱演变而来。它通过运行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他常用的符号。6.工尺谱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是由唐代燕乐半字谱、宋代俗字谱发展而来。7.律吕谱

相传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已有此种乐谱。谱中用十二律名表示旋律的音高,以一字一音的格式用律名的第一字标在歌词每一字右下方或左侧。8.二四谱

一种古老的记谱法,是以二、三、四、五、六表示音阶各音级的音高,它基于五声音阶基础,当七声出现时,“二变”之音则是将原三、六两音提高一个二度而获得。

三、中国古代主要音乐机构 1.汉代乐府

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历史上汉乐府的领导人重要的且有记载的是协律都尉李延年,乐府中并有几十位文学家写歌词,另有八百多名工作人员,多为各地民间艺人。乐府的撤销是在公元前7年,汉哀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减,致使乐府由盛变衰。2.太常寺(唐代)

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唐代最高的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是隶属于太常寺的音乐机构。

3.大乐署(唐代)

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既管雅乐,又管燕乐,由乐师教习“音声人”。4.鼓吹署(唐代)

唐代太常寺下属的音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往往兼管百戏。5.教坊(唐代)

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是宫廷歌舞乐人的集中地。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宫中。开元二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二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二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从此不属太常寺领导,直属宫廷。6.梨园(唐代)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由于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属下有

“梨园别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梨园的创立表示唐代音乐机构达到最高水平。

四、中国古代主要作品 1.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在政治上富有正义感和反抗性,他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提出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由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遭杀害。

《声无哀乐论》是他所著的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嵇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他说,音乐是可以感动人的,音乐可以引起人们的哀乐之情,但并非音乐本身表现了什么哀乐。他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一种“和声”,它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哀乐,只是由于哀乐“先遘于心,因和声后而显发”的。嵇康承认不同乐器会发出音色不同、大小不同的各种声音,其亦有猛静之别。但不论猛或静,其终结都必须归之“和”,即“美”。他认为正是这种“美”能使人感动,能激发人们的喜怒哀乐之情。

嵇康有时也用善、恶两字来说音乐的好坏,但他却把“善”“恶”与情感割裂开来,他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为主),则无关于声音”。从而完全否定了音乐所能表达人们的哀乐情感。

由于社会及历史原因,嵇康的音乐思想很多地方又是十分矛盾的,例如他在另外场合(如在《琴赋》中)又肯定音乐创作是有感而发的。“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同时肯定“郑声”(民间音乐的泛称)之至妙,并且肯定听“郑声”对他的感情感染。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大多数的音乐美学文献都认为音乐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定的内容,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而独树一帜。2.《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是由梁代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所见为唐人手抄本,是目前仅见的一首用文字记述弹奏手法的琴曲,为古琴减字谱的前身。此曲借深山幽谷的兰花,抒发文人隐士的清高思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曲中已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相一致的旋律,尤其是它常用具有纯律特色的三、六、八、十一徽位上的按音和泛音,这说明至少在第六世纪以前,古琴音乐已正式应用了纯律音阶。3.《乐书要录》

《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理理论专著,成书于久视元年(700年),由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编撰。该书10卷,已失,日本尚存3卷。它对了解唐代乐律宫调有重要价值。4.《教坊记》

《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撰写的一部记载唐教坊制度和轶闻的著作。全书共分28条目,是研究唐教坊最便利的史料。5.《羯鼓录》

《羯鼓录》是唐代南卓于宣宗大中二年完成的记录羯鼓由来、唐羯鼓名手轶闻趣事和128个羯鼓曲名的一部羯鼓专史著作。6.《乐府杂录》

《乐府杂录》是唐代段安节所撰记载唐歌唱家、演奏家等唐代音乐见闻录。全书有40个条目,是研究唐代音乐的重要史料。7.《乐书》

《乐书》世称《陈旸乐书》,是北宋陈旸于哲宗时完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全书共200卷。该书保存有极丰富的音乐史料,尤以关于乐器的绘图及释文重要。8.《碧鸡漫志》

《碧鸡漫志》是一部研究歌曲的专著,由南宋王灼于绍兴年间在其寓所成都碧鸡坊完成的。全书叙述了上古至唐代歌曲的发展和演变,对北宋词人的风格和流派作了评价,并对唐代乐曲的源流、标题、宫调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此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9.《词源》

《词源》是由南宋张炎撰写的研究古代乐律和宋词音乐的重要文献资料。分上下两卷。上卷论述音律及唱曲方法,下卷主要论作词原则。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眼、曲式及词曲唱法等方面的论述,价值很高。10.《唱论》

《唱论》是元代燕南芝庵所著的我国最早论述声乐的著作。文中论述宋金元乐曲的名目、节奏、格调、宮调声情、歌唱方法及其他音乐理论。11.《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撰写,共26卷,另有《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内容为百科式书籍,其中有论及音乐章节,是研究宋代音乐极宝贵的资料。12.《弦索十三套》

原名《弦索备考》,是清代荣斋所编的一部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选集,编于1814年,其中共收乐曲13部,故称《弦索十三套》。主要乐曲有《十六板》《将军令》《月儿高》《普庵咒》《海青》《舞名马》《阳关三叠》等。都是明清以来的流行乐曲,该曲包括按不同乐器分行抄录的乐队总谱(称“汇集板”)和供各乐器演奏的分谱两部分。编者注意在各种乐器演奏同一主旋律时,由于乐器性能和技法不同而在节奏、用音方面略有改变。这些乐曲已不用民间演奏的,即兴加花、减字的处理,而有规范性设计。有的曲目用了复调手法,如《十六板》。

13.《谿山琴况》

明代徐上瀛所撰琴论专著,将古琴演奏的原则分为“二十四况”: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阴、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并逐条阐述,颇为详尽。它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14.《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

1895年李芳园辑录的清代最有代表性琵琶曲集。15.《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是清代由庆亲王允禄奉旨编纂,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全书82卷,共收录2094个曲牌,连同变体共4466个。包括唐宋词、宋元诸宫调、元明散曲、南戏、杂剧、明清传奇等曲调,曲调是用工尺谱记录。北曲185套,南北合套36套。是一部研究南北曲音乐较为丰富的曲谱。

16.《纳书楹曲谱》

是由清代叶堂于乾隆五十七年编纂,共14卷。谱中收有昆曲单折戏、部分折子戏和散曲诸宫调等300余出,另有《玉茗堂四梦》曲谱8卷,《西厢记》2卷。是一本重要的戏曲谱集。名词解释重点部分 1.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孔子评价该作品“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雅乐

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与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3.颂乐

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4.郑卫之音

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带郑、卫、宋、齐等地民歌的泛称。其在后来影响极大。士大夫们常贬意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5.八音

“八音”分类法是周代的乐器分类法,即按制作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6.乐府

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编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7.鼓吹乐

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常在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后来传入中原,并与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就是所谓的“鼓吹乐”。8.相和歌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以后发展为“但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9.清商乐

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吴歌”“西曲”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10.但曲

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11.歌舞戏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伴奏的戏曲雏形。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其代表曲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苏中郎》等。它为我国戏曲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12.法曲

法曲是歌舞大曲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法曲又名法乐,始见于东晋《法显传》,因佛教法而得名,至今称为法曲,是一种保存了汉族传统音乐、佛教音乐并吸收道教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的精美歌舞形式。13.大曲

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唐代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大曲结构通常分为散序、中序、破三大部分。14.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饮之乐。原意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狭义上是指隋唐宫廷多部乐和二部伎;广义上是指汉族俗乐与境内各民族及外来音乐的总称。

15.参军戏

参军戏原称“弄参军”,是唐宋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最初为一节目名,后发展成主要由参军、苍鹘两个角色做滑稽的对话和动作,引人发笑的演出形式。16.瓦子

瓦市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17.勾栏

勾栏是瓦市中用栏杆或巨幕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表演各种民间技艺。18.鼓子词

通篇只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每段演唱中兼以说白。伴奏乐器最初只有鼓,以鼓为节拍,故名“鼓子词”,后有管弦伴奏,以笛为主。19.唱赚

唱赚是以鼓、拍板和笛为主要伴奏乐器而清唱套曲的表演形式,由南宋勾栏艺人张五牛创造,由“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交替进行。20.诸宫调

诸宫调是由北宋汴京勾栏艺人孔三传首创,是中国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它是继承叙事鼓子词及唱赚等曲艺形式,并在说白方面承袭了唐代变文的代言体特点而形成。21.货郎儿

货郎儿是一种说唱。宋代原有一种民间歌曲叫货郎儿,是由小贩的叫卖声发声而成。元代艺人将其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串入其他曲调,形成“转调货郎儿”,并用几个不同的转调货郎儿,其间插入说白,来说唱一桩故事。演唱者自摇串鼓伴奏。22.宋杂剧

北宋的一种戏曲形式,亦称“北宋杂剧”。它是由唐参军戏和歌舞杂戏发展而来。演出形式分三段:1.艳段,为开场的小段;2.正杂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3.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有乐器伴奏。它已将歌、舞、剧三者汇合,但仍存在诸般伎艺杂陈的非戏剧性表演,及以第三者口吻咏叙故事等特点。23.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宮调等民间音乐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的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故亦称为“北曲”。24.南戏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因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故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所用曲牌都属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又称“南戏”或“戏文”。25.弹词

弹词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板腔性(或称主曲体)的曲艺,唱词以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26.鼓词

鼓词是明中叶后,与弹词并驾齐驱、流传于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早期以长篇巨制为主,后因不便在城市书场中演唱,因此在清中叶便渐渐兴起“摘唱”、“段儿书”的短篇形式,并大量删减说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即今广为流传的各种“大鼓”。27.牌子曲

牌子曲又叫清曲、清音、小曲、曲子等。它是继承宋元南北散曲的艺术成就并不断吸取明清民歌小曲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通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通常比较婉转,拖腔也较多,可以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或以它为主构成套曲形式。28.道情

道情源于唐代道曲,始于南宋的曲艺,用渔鼓、简板伴奏,宣扬道家思想。明清时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支流,有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29.琴书

琴书是明清时曲艺的一种,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翼城琴书、北京琴书等。30.传奇剧

中国戏曲体制。元末明初,南戏吸收了杂剧等艺术形式与曲牌,加以融洽,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态,并在成套曲牌连接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律,从而确立的一种曲牌体的戏曲体制。传奇剧影响较大的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其中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弋阳腔”和“昆山腔”。31.梆子腔

梆子腔,乱弹剧代表声腔之一,因用枣木做的“梆子”击拍而得名。又因发源于秦地陕、甘一带,故又称“秦腔”。32.皮黄腔

皮黄腔是乱弹剧的重要声腔之一。包括西皮与二黄两种声腔,原是各自独立,产生于不同地区,后合流,常在一出戏中运用,故称之“皮黄腔”。33.秧歌

秧歌是民间歌舞的一种,流行于汉族北方地区,也称“社火”。宋代也称之为“村田乐”。明清时极为流行。每年春节、元宵节都有秧歌表演。表演时有“过街”“大场”“小场”几部分。明清时也出现表现简单情节的秧歌小戏。34.采茶

采茶是流行在南方的民间歌舞。明清就己流行,最初是茶农上山劳动时唱的“茶歌”,后渐形成歌舞形式。近二、三百年来又发展成戏曲形式,一般为“二小戏”(即小生、小旦)或“三小戏”(多加一小丑)。35.花灯

花灯是在明清时就流行于云、贵、川、湘、鄂等地的民间歌舞。清末也发展成地方小戏的形式。

36.木卡姆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著名的一种古典大型套曲,由声乐、器乐、舞蹈组合而成,每部有12套,所以又叫“十二木卡姆”。37.囊玛

藏族民间歌舞。康熙前后风行于贵族阶层,是一种大型的歌、舞、器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伴奏乐器有扎木聂、扬琴、笛子、二胡、京胡等。38.锅庄

藏族民间歌舞,常在节日、宴会上表演。伴奏乐器用扎木聂,所唱内容多为“赞佛之曲”及“男女相慰”之词。歌舞时,十多人以至数十人手牵手围成一圈或成两排对立,始由一人领唱,然后齐唱,边唱边舞。39.堆谐

堆谐是藏族的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谐”或为“谢”,它为藏语“歌曲”的译音。其音乐分为“降谐”与“觉谐”两部分。40.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41.秧歌剧

秧歌剧是在新秧歌运动中,以旧秧歌中的“小场子戏”作为基础,再广泛吸收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以及话剧、舞蹈等因素综合而成。

作曲家及作品部分 1.嵇康

嵇康是魏末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作品《声无哀乐论》是一本音乐美学著作,其基本观点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2.蔡文姬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所作的一首琴歌,共分十八段,逐段倾诉蔡文姬被掳、思乡、别子、归汉等一系列坎坷遭遇。3.丘明

《碣石调·幽兰》是南朝梁时人丘明的传谱,谱本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琴谱,是目前仅见的一首文字谱。4.李隆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最为著名的法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在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5.姜夔

姜夔,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善于诗词,并能吹箫、弹琴和作曲。南宋词坛上号称“格律派”的词人和音乐家,现存诗180余首,词80多篇。《白石道人歌曲》是他遗留至今唯一的一部歌曲集。其自度曲代表作:《扬州慢》《杏花天影》。6.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由金章宗时期董解元创作,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7.元曲作曲家及作品

关汉卿:《窦娥冤》《拜月亭》。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乔吉甫:《扬州梦》《金钱记》。8.郭沔

郭沔,宋末永嘉人,古琴浙派代表人物,作品《潇湘水云》。9.昆曲作者及作品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即《紫钗记》《牡丹亭》《南轲记》《邯郸记》。清初,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10.朱权

朱权,明代,作品《神奇秘谱》是最早刊印的一部较有系统的琴谱集 11.华秋苹

华秋苹,清代,编订出版了第一部《琵琶谱》。12.李芳园

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13.萧友梅

萧友梅,字思鹤,又名雪明。作品有理论著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和声学纲要》《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歌曲《卿云歌》《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问》,钢琴曲《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弦乐四重奏《夜曲》《小夜曲》,大提琴曲《秋思》,合唱曲《别校辞》(女生合唱),大型声乐套曲《春江花月夜》。14.黎锦晖

黎锦晖主要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较著名的儿童歌舞剧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长恨歌》《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中《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寒衣曲》《欢乐歌》《谁和我玩》等影响较大。15.刘天华

刘天华,国乐一代宗师,江苏江阴人。他于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和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创作有10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闲居吟》《光明行》《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3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2首民乐合奏《变体新水令》《混江龙》。五线谱记谱的戏曲专集《梅兰芳歌曲谱》,为梅兰芳赴美国访问演出而作。整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和琵琶曲《瀛洲古调》。16.黄自

黄自,江苏川沙人。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代表曲目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齐唱曲《九·一八》《热血歌》;艺术歌曲有《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和《卜算子》等;以现代诗人的词谱写的抒情性独唱曲有《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器乐作品有交响序曲《怀旧》和电影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学校歌曲有《西风的话》《燕语》《本事》等;理论著述有《音乐史》(未完成)《和声学》初稿。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17.赵元任

赵元任,江苏武进(今常州)人。作品有1首大型合唱曲《海韵》,歌曲《西洋镜歌》《扬子江上撑船歌》《背着枪》《我是北方人》《老天爷》《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织布》《劳动歌》《呜呼三月一十八》《茶花女中的饮酒歌》等。18.王光祈

王光祈,四川温江人。比较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翻译琴谱之研究》《欧洲音乐进化论》《西洋音乐史纲要》《西洋音乐与戏剧》《西洋制谱学提要》(即作曲法)《对谱音乐》(即对位法)《音乐在中国的意义》《论中国音乐》《论中国记谱法》《千百年中国与西方音乐的关系》等。19.任光

任光,浙江人。作品有民族器乐《彩云追月》,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张寒晖,河北定县人。主要歌曲有《松花江上》《游击乐》,民歌改编曲《军队大生产》等,并写有秧歌剧多种。20.贺绿汀

贺绿汀,湖南邵阳人。他的歌曲主要有《秋水伊人》《春天里》《天涯歌女》《四季歌》《上战场》《保家乡》《嘉陵江上》《游击队歌》《恳春泥》《心头恨》《谁说我们年纪小》《清

流》《牧歌》等,为电影《船家女》《乡愁》《都市风光》《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中华儿女》《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宋景诗》《曙光》、话剧《复活》《武则天》配乐,管弦乐《晚会》《森吉德玛》《新民主进行曲》,大合唱《一九四二年前奏曲》《十三陵水库大合唱》等。21.马思聪

马思聪,广东海丰人。作品有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山歌》《慢诉》《跳龙灯》《跳元宵》等,管弦乐组曲《欢喜组曲》和《山林之歌》,弦乐队组曲《高山组曲》,为话剧《屈原》所写的配乐,舞台剧音乐《晚霞》,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石鼓口大合唱》《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工作组曲》《鸭绿江大合唱》《淮河大合唱》等。22.安波

安波,山东牟平人,重要创作有秧歌剧《兄妹开荒》,民歌联唱《七月的边区》等。23.马可

马可,江苏徐州人,主要作品有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秧歌剧《夫妻识字》,管弦乐《陕北组曲》,以及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等。24.郑律成

郑律成,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籍。作品有《八部军大合唱》,歌曲《延水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采伐歌》《娄山关》等。25.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云南人。他的群众歌曲大致可分为救亡歌曲、劳动歌曲、抒情歌曲和儿童歌曲四类。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自卫歌》《毕业歌》《慰劳歌》等,劳动歌曲如《开矿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开路先锋》《打桩歌》《打砖歌》等,抒情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等,儿童歌曲如《卖报歌》《卖报之声》《小野猫》等。另有几部器乐作品,如整理改编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山国情侣》《翠湖春晓》《昭君和番》。26.冼星海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被誉为“人民音乐家”。他的作品有《风》,进行曲《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电影戏剧抒情插曲《夜半歌声》《黄河之恋》等,《军民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器乐作品有《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交响组曲《后方》《满江红》等。27.华彦钧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其代表作品有3首二胡作品《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3首琵琶作品《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28.王洛宾

王洛宾,笔名洛宾,北京人。他的主要成就是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玛依拉》《流浪之歌》《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等。

29.李劫夫

李劫夫,中国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忘不了》《八月十五》、歌剧《星星之火》、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浪淘沙·北戴河》等。30.李焕之

李焕之,中国当代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社会主义好》《新中国青年进行曲》,合唱《生产忙》《东方红》《茶山情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管弦乐《春节序曲》等。31.朱践耳

朱践耳,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声乐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等。32.郑秋枫

郑秋枫,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歌曲《我爱梅园梅》《我爱你,中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等。33.施光南

施光南,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歌剧音乐《伤逝》《屈原》,舞剧《白蛇传》等。34.青主

青主,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广东惠阳人,是30年代在音乐理论著述方面有影响的音乐家代表,重要著作是《乐话》与《音乐通论》,声乐作品有《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等。35.刘雪庵

刘雪庵,四川铜梁人。代表作品有抗战歌曲《长城谣》,艺术歌曲《春夜洛城闻笛》《枫桥夜泊》《红豆词》,抒情独唱曲《飘零的落花》以及钢琴曲《中国组曲》《摇篮曲》等。36.江文也

江文也,台湾人,中国当代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曲《台湾舞曲》,钢琴作品《五首素描》《十六首小品》,声乐作品《台湾山地同胞歌》,合唱作品《渔翁乐》《凤阳花鼓》等。37.张曙

张曙,原名张恩袭,生于安徽歙县。代表作品有歌曲《丈夫去当兵》《壮丁上前线》《日落西山》《打豺狼》《洪波曲》《保卫国土》等。38.丁善德 丁善德,江苏昆山人,中国当代作曲家、钢琴家、教育家。重要作品有:钢琴组曲《春之旅》、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等。39.陈歌辛

陈歌辛,笔名林牧、庆余等,上海人。他写过很多歌曲,如《玫瑰玫瑰我爱你》《夜上海》《渔家女》《秋的怀念》以及电影《楚霸王》《天涯歌女》《凤凰于飞》等插曲。40.雷振邦

雷振邦,北京人,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他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钢铁战士》《花好月圆》,还有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41.瞿维

瞿维,当代作曲家,江苏常州人。他的作品主要有:歌剧《白毛女》(与他人合作),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四重奏》《光辉的节日》,钢琴独奏《序曲二首》,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室内乐合奏组曲《草原风光》等。42.瞿希贤

瞿希贤,当代女作曲家,上海人。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无伴奏合唱《牧歌》。43.何占豪

何占豪,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陈钢合作完成),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笛子协奏曲《长恨绵绵》,中阮协奏曲《临安遗恨》等。44.陈钢

陈钢,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何占豪合作完成),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王昭君》等。45.谷建芬

谷建芬,当代作曲家。她的主要作品有:歌曲《妈妈的吻》《童年的四季》《那就是我》《烛光里的妈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春天在哪里》《思念》《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等,声乐套曲《登山》等。46.金湘

金湘,中国当代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民族交响组曲《诗经五首》,交响狂想曲《天问》,歌剧《原野》等。

第五篇:中国音乐史简答题总结doc

1《黄河大合唱》: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创作(1939年,光末然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曲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穿。备乐章的顺序依次为:《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友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畜独唱与女声三部伴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全曲音乐主要建立在力量(《黄河船夫曲》主导动机)、崇高(《黄水谣》主题)、苦难(《怒吼吧,黄河》)三个主题上。各个乐章相对独立,内容互相联系。音乐通俗易懂、明快简洁,既有中国民间音乐风格,也有群众歌曲特点,同时又是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的作品。洗星海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2简述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

答:刘天华对二胡艺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二胡曲创作和对二胡的改进和发展上。创作方面,他创作了二胡十大名曲,是近代流传最广的二胡曲。这些乐曲充分体现了其富于个性的创新精神和继承传统学习西洋的同时又有新发展的创作特色。民族器乐改进方面,他对民族器乐教学,尤其是二胡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首先是通过他的二胡教学实践,为二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争得了合法的地位。他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努力探索科学的教学体系,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而使之纳入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轨道;他以成功的教学实践培养了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二胡名家,形成了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第一个二胡学派。他对二胡音乐的其他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改进。如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色、音质;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使二胡音乐的记谱法规范化;采用小提琴固定音高定弦法等等。这些关系到二胡艺术表现、传播、教育的基础建设,有效地促进了近代二胡艺术的发展。(参见书上332-335的论述)

3简述国立音乐院的创办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答:1927年,北洋政府—厂令停办北京各高等学校所设音乐系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及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均先后宣告解散。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并未因此动摇其为中国教育家业创建的信心,他南下上海,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29年七月。国立音乐院奉命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音专是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它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模式,既吸收了欧美音乐学院的优长,又结合中国实际,设有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专业,是后来者继承、创新的基础。它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专业的音乐家队伍,他们所从事的音乐创作和校内外演出活动,不仅显示出学校教学的巨大成果,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当他们陆续毕业走向社会后,大都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建设发展中的主要梁柱。

4黄自在哪些创作领域有建树?

答:黄自的创作领域主要有:群众合唱歌曲、独唱抒情歌曲、清唱剧及管弦乐曲。群众合唱歌曲著名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独唱抒情歌曲主要有《玫瑰三愿》、《春思曲》、《思乡》、《点绛唇·赋登楼》等,清唱剧著名的有《长恨歌》,管弦乐曲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等。

5简述聂耳作品的历史意义。

聂耳的救亡歌曲在中国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时期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毕业歌》(1934年)、《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和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各阶层群众的抗敌意志。聂耳在音乐创作中,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劳动歌曲、山歌小调等形式、结构。他既向已有的音乐文化学习,又直接向生活汲取。如到码头、工厂观察了解群众的生活,亲身体验他们沉重的生活节奏,倾听他们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呐喊和不平的申诉。因此,他的歌曲不仅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富于大众的情调,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聂耳的群众歌曲,大多采用左翼文化工作者充满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篇作歌词。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适于这种新诗的歌曲形式。其主要特征有四个方面。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这种结构,以短小的动机或乐句作为基础加以发展,整首歌曲音乐的各部分呈不对等状态,从而使音乐富于动力性和节奏感。(2)丰富、多变的句式。聂耳群众歌曲的乐句长短不定,不拘一格。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发展变化。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4)巧用休止。在他的群众歌曲中不仅常用前后半拍的短暂休止,而且在旋律进行中常有意外的中顿。这对音乐的强劲气质和紧迫感的创造,有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较好地与其所选的歌词相配合、相发挥,真切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呼唤、呐喊、冲锋、拼搏的时代气质。

聂肆的群众歌曲除了抗日救亡的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是描写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的工农大众、尤其是工人群众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的。如《大路歌》(1934年)、《开路先锋》(1934年)、《码头工人》(1934年)等都是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它们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从而聂耳就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觉悟的、斗争着的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象。聂耳的群众歌曲不仅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巨大的社会现实斗争的意义,也对中国歌曲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歌曲创作方法、艺术形式的创造,对新时代的反映、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创造。如《码头工人》采取两个基本曲调分别予以发展变化:一个基本保持原曲调音乐形态,另一个有较多展开与变化;两个曲调及其变化展开体作交织性连接处理,这是聂耳在群众歌曲中对较复杂的音乐结构的一种独特的创造。此外,为了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而在其中加入短暂、有力的说白,为了处理好歌词中连续出现的短词句而连续配之以多个短促的曲调,都是神来之笔,既恰到好处,又令音乐顿生光彩,极富创造性。

聂耳的群众歌曲影响广泛深远。许多同时代和其后的作曲家,都从他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经验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如张曙的《保卫国土》、《车夫曲》等歌曲中,就有着聂耳救亡歌曲和劳动歌曲的鲜明印迹。

6.刘天华的代表作有哪些?列举八个代表作曲名和它们的演奏形式。

答:有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闲居吟》、《良宵》、《烛影摇红》、《苦闷之讴》、《独弦操》、《悲歌》,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等。

7.清代中叶以来琵琶在南方有哪些流派?(起码写出三个)代表人物是谁?(每个流派起码写出一个)

答:清中叶以来,琵琶南方各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江苏无锡派的王君锡、陈牧夫、华秋苹、徐悦庄、吴婉卿、杨荫浏等;浙江平湖派的李廷森、李旦、李绳墉、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非、程午嘉、吴柏君、朱荇青、樊伯炎、杨大钧等;江苏祟明派的蒋泰、黄秀亭、沈肇州、刘天华、徐立荪、曹安和等;上海浦东派的陈子敬、严庆绪、王惠生、沈浩初、汪昱庭、林石城等。8.华彦钧二胡演奏艺术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答: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公元1893—1950年),江苏省无锡市东亭入。他自幼在音乐上受到父亲(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华清和)的严格训练,深入地学习与掌握了道教科仪音乐和当地的民间音乐。以后,他又广泛地学习和接触了江南一代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掌握了多种民族器乐的演奏,莫定了自己艺术创造的深厚传统素养与基础。华彦钧中年时,因病双目失明,社会**,生活无着,开始了流浪卖艺生涯。华彦钧饱尝了劳动人民的辛酸痛楚,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凌,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在社会的低下地位,使他的情感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加接近,这对华彦钧的艺术创作和风格特点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华彦钧的演奏细腻深刻,潇洒磅礴。他的弓法以短弓见长,多一字一弓,很少连弓。在运用连弓时,大多吸取戏曲音乐中的运弓方法,往往是由弱进入强拍,形成弓法上的切分进行和延留进行。

华彦钧指法最大特点是民间演奏中“定把滑音”的运用。由于华彦钧演奏时左手始终是放在二胡的第二把位上,因此,二胡第一、三把位上的旋律则多用滑音演奏。其中特别是食指、中指滑音的运用,在丰富旋律的韵味,加深旋律的感染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华彦钧遗存给后人的著名3首二胡曲是《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9介绍合唱曲《海韵》。

答: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三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不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10什么叫“学堂乐歌”?

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11、创作和教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沈心工(重点了解)曾志泯,李叔同(重点了解),高寿田,冯亚雄等

12、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13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答:“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未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提出,“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许多知识分子也自动编写“乐歌”,以便通过乐歌的习唱对年轻学生灌输新的民主主义的启蒙教育。一时间各式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因此,“学堂乐歌”首先是一种教育改革和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教育的历史现象。主要内容有: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何日醒》、《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祖国歌》等。(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歌曲有:《体操——兵操》(沈心工编)《出军歌》(黄公度编)、《海战》(曾志文心编)、《陆战》、《行军》等。

(3)积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如《革命军》(沈心工编)、《光复纪念》(华航琛编)《美哉中华》(沈心工词)等。(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民主精神,如《勉女权》(秋瑾编)、《女子体操》(沈心工编)。《缠足苦》(沈心工)《天足乐》(冰

兰编)等。(1分)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民主思想的,如《格致》《地球》

《运动会》、《文明婚》等。(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沈)、《勉学》(吴怀疚编)、《送别》(李叔同编)、《春游》(李叔同词曲)等。

14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主要成就。

答:冼星海(1905—1945)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便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歌咏运动中,并成为主要骨干之一。同时他还积极创作抗战歌曲,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1938年,他来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期间,他创作了多部大合唱,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就创作于这个时期。1940年被派往苏联,生活不定仍坚持创作,写下了许多首古诗词歌曲和交响乐作品。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死后被誉为“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多部大合唱,歌剧,交响乐、管弦乐曲、以及多首小提琴、钢琴等乐器、重奏作品。他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多产的作曲家,而且在声乐创作中也是成功率较高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广泛的体裁形式,具有号召性的旋律,鲜明而有力的节奏及简练的音乐结构来塑造各样的音乐形象,从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有群众性的进行曲《救国军歌》、《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战斗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群众歌曲《在太行山上》,《做棉衣》;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以及电影、戏剧插曲《在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夜半歌声》等,以及《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合唱曲,《民族解放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等交响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它创作于1939年,以诗人光未然所写的长诗《黄河呤》为歌词,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该曲由《序曲》、《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套乐诗朗诵)、《黄水谣》、《河边对口词》、《黄河怨》、《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想吼吧!黄河》合唱九个乐章组成,以朗诵词和乐队音乐加以贯串,各个乐章在内容、形象、主题、表演形式等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整个套曲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统一性,它的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间对唱的音调和形式特点,又借鉴了西方近代多声部合唱技术,使音乐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风韵,又有新时代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中国大型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

15什么叫“秧歌剧”?

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16什么叫“新歌剧”?(定义重点)

答: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新歌剧的代表性歌剧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17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答:(P106—P108)《长恨歌》1932年—34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黄自。

18刘天华对中华民族乐器发展的贡献。答:(P75—P80)要点:1在五四及以后西化之风甚嚣张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进国乐”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应该“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下载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音乐史 重点总结 1 填空部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音乐史(★)

    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

    中国音乐史

    中国音乐史 古代: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嵇康《广陵散》: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我国持续使用到20世纪的传统记谱法是工尺谱。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活动中心是瓦子(......

    中国音乐史

    远古及夏商音乐1. 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说、游戏说、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 2. 远古乐器:A、吹管乐器(骨笛、埙、角、......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精选五篇)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

    中国音乐史考博总结范文合集

    中 音 史习题 总 结 1 曲文静总结 古代部分 上古时期 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

    中国音乐史 复习资料 个人总结

    一、 填空 1、 中国的乐器分为:吹、拉、弹、打。打击乐器 分两类:一种是有固定音高,另一种无固定音高。 2、 戏曲分两类:板腔体,曲牌体。京剧以皮黄腔, 二黄腔为主。 3、 王洛宾代......

    中国音乐史(上)

    1.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的“六代之乐”分别是哪六部? 《云门大卷》《大咸》《九韶》《大夏》《大濩》《大武》 2.《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

    中国音乐史考试题[★]

    一.填空题 1,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有那些:(《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2, 1934年贺绿汀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钢琴比赛中以(《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