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时间:2019-05-14 02: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第一篇: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

验方案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学会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习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因而是教会学生“会学”的突破口。因此我制订了《》为子课题,并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结合学生实际,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对预习和复习的方法的探究

(1)、让学生明确认识具体的学习目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给学生明确的提示一节课、一个作业预习要求,以及课后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初步明确预习和复习目的、任务和要求,这样大大调动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去做。

(2)、教会预习新课的方法

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条件。我们每天结合要学习的内容,布置学生一些深浅恰当的预习要求,如:让学生课前动口读读例题,初步能看懂例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动脑想想例题中运用了什么解题方法,思考自己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动手写写,结合例题的方法自己能否做一些与例题相仿的练习。上课时结合自己的预习带着知识的重、难点认真听教师讲解或与他人讨论。

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的情景,一步一步的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3)、教会复习的方法

复习可以分为:对于一节课的知识复习、一天的知识复习、一周的知识复习、一段时间的复习;也可以:根据知识的内部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A、一节课的知识复习,我在每节课下课前5分中,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特别要注意哪些地方-----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整理并完善听课笔记

B、一天的知识复习,每天做作业之前要求学生先进行回忆当天学习过的内容,阅读课本再次理解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进行作业。刚开始学生为了应付完成作业,草草地看看课本,或敷衍了事说已经复习了,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们把这一步先放在课堂上进行,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课题进行回忆当天学过的知识---指导看书中的例题及笔记---说说知识的重点、难点---最后才让学生做作业。

C、一段时间或一个知识体系的复习,我们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复习本,我先教给一些复习方法如:列表法、画图法:可以画知识结构网络图、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只要能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都即可。其次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整理成知识的结构图,最后引导学生不定期的进行修改和完善知识体系并不定期地复习。

在收集错题的习惯的培养的一些做法:首先。明确地告诉学生,当天的作业、或测验卷题中的错题,一定要留心听老师讲解正确的答

案是如何得到的,理清算理,然后在作业本或测卷中在属于本题的地方订正一次,然后用错题集本,把错误的题目摘录在本子上,要求注明摘录的地址(如:数学伴读P12第2题),并在题目后面简单说明错误的原因(如:抄错数字、计算错误、没化单位、数理不对、漏做、公式用错„„等等)。摘录下来的错题,要求学生当做家庭作业,再完成一次,第二天收回,我就再仔细的批改一次,并适当写上的鼓励话,如:这样做就对了!好!不错!你是行的!以后要细心啊!现在明白了,真好!„„等等。

错题收集到两个星期左右,到了单元测试复习的时候,因为每一道错题都注明了摘录地址,我要求学生拿出错题集,把每一道错题再排查一次自己的教训,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反思,通过反思弄懂问题,学会自主学习。这样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克服了思维混乱的现象。

三、课题研究的效果简析

本课题通过一学期的研究与实施,已取得初步的成效,现从学生、教师、课堂、变化做简要说明。

(一)学生的变化

1、由“学会”逐步发展为“会学”

通过预习,学生逐渐明确了学习目标,具体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增强了目标意识和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学习,主动确定学习目标,认知难点,选择学习方法。学生由不会复习到现在基本能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自主梳理知识,设计成自己喜爱的知识的网络图,逐步领悟到了一些复习的方法,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使用错题收集的方法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本子上,这就等于建立了档案,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减轻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2、由“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

学生在持续的有计划的预习和复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预习质量显著提高.由于学生掌握了整理知识的方法,基本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自主获取知识的增多和自学方法的掌握,逐渐体验到预习和复习收获的快乐,不断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逐步由

“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经过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地指导复习与预习,据调查我班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也初步学会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与预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二)教师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我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标准从常规教学环节入手深入进行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师生共同实践的研究,备课时,自觉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自觉进行角色转换,由过去眼睛盯着,心里想着怎样贯彻实施转变为观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三)课堂的变化

通过预习和复习的研究,我的备课与学生的预习紧密结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显著提高。课堂上,师生目标共识,思维共振,言行互动,教学相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思维活跃,并逐步深化,有效培养了自学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了落实。

四 课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一部分优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习的方法,并能利于课余时间进行自觉地预习,对上课有了很大的帮助,可是有一部分学困生还没有掌握好预习的方法,更加不没兴趣进行预习,在课堂上形成更大的效果差异,这样更容易把学生形成两极分化。

2、对复习知识方面,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一些复习方法,但欠自觉,还是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或布置复习的时候才无奈进行复习,体现出优生没有浓厚的兴趣,学困生不想去做的现象。

五、后期阶段的研究计划

1、摆正“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的关系。

“学生自主”是学习的核心因素,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在课前预习的指导中注意因势利导、启发引导、示范展示、不再用同一个标准,统一要求等去对待学生,同时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

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体现学生水平的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进行发展与创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学困生”要特别关爱,加强引导,指导他们能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防止他们

产生骄傲自满,引导他们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注意学习内容和过程的“承上启下”。

预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行为,在实施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学生掌握了“课前预习”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单元知识和全册的知识预习,为单元和全册预习打好基础,体现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将是在以后课题研究中应该探究的几点。

第二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会

《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读书心得体

一直认为:课堂如果需要高效,学生课前就需要充分的预习。可如何进行预习的指导,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浏览翻阅图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本书。阅读之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预习的过程是自学、摸索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课前预习只是一种提前发现问题的手段,它能使我们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更有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对于一些方法的指导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比如书中第二章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预习的方法:符号圈点预习法、快速阅读预习法、表格预习法、质疑预习法……

读完此章节,我深深地体会到:预习方法真多呀!我们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于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这些预习方法,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比如,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如果不让学生提前预习,那么,他们对于新课内容就一无所知。如果让学生仅仅依赖课堂上的时间来解决读课文的问题,这就浪费了一部分课堂时间甚至延误该堂课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知:长课文如果在第一课时进行指导读的话,那么40分钟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们如果在课前利用书中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了解段落内容,那么

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就能够轻车熟路,一气呵成;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它着重强调预习新课不等于自学全文。

有些学生会有这样的认知:老师让提前预习就是让我们提前把知识学会。事实并非如此。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学毕业生为了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争取在初中取得好成绩,他特意利用假期将初一的新知识提前预习一遍。开学之后,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已经全部知道。他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听讲了。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越来越不重视课堂所讲的知识,上课也不全神贯注地听讲了,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他把预习当成了提前自学,在真正的课堂中掉以轻心了。课前预习并不是要求把新内容都学会,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习提前发现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更有目的性。而在预习中能够发现问题也

是我们预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给学生制定好相应的预习任务,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茫然无知。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如“预习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所接触的知识点学会了上课就不用听,而是预先知道上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预习提前有了体验,上课时就会用自己的理解与老师所“讲”的相印证,这会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再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此观点是针对后进生而言。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因为听不懂老师新授的内容而慢慢失去精神的自信。如果他们能课前加强预习,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优势。这对于学习的提高很有益处。

总之,读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这本书,收获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新型教师,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联系我们的课堂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学生的预习能力会越来越强,课堂也会越来越高效。

更多关于心得体会的文章内容,请点击http:///tags/xindeitihui

第三篇:小学生语文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课题经验

“小学生语文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课题,旨在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建立健全语文学科课程评价体系,推动小学语文学科改革。XX年我们教研室和6所学校参与了这一课题实验。我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建构体现现代评价理念、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面对问题找根源,评价改革是关键

长期以来,小学生语文评价一直沿用一张试卷定学业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三个弊端:一是内容过于狭窄(偏重于知识的死记硬背,题型偏、怪、难);二是手段不尽科学(侧重于分数),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分数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标准,导致考试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三是形式过于单一(仅趋限于书面)。这三方面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略了老师、家长、学生全方位的评价,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常年笔和纸的机械摩擦中,在汗水和泪水的煎熬里,逐渐消蚀了语文学习的激情,衰减了语文学习的灵性,抑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低下的后果。

针对问题,我们认为,要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关键在于淡化分数的选拔、甄别功能,将评价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评价对于学生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小学生语文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采取有效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

那么,语文学科的评价到底评什么?如何评?我们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学习课题实验纲要。课题对评价的内容、方法、步骤、要求做了详实的诠释。借助课题实验的东风,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五大板块,结合语文学科的四大任务(让学生学会识字写字、学会读书、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我们觉得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为了易于操作,我们把它归纳为“四个一”,即:写一笔好字,提高汉字书写能力;练一副好口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写一手好文章,用心灵描绘美好生活;记一肚子好诗文,让经典滋润学生心灵。为了使“四个一”落实到教师、学生的具体教学时践中,我们实施了“14111”工程,即:上好一课(向语文课堂教学要效益)、建立四本(日记本、习作本、课外阅读登记本、古诗文学习积累本)、加强一写(硬笔字书写)、狠抓一背(积累经典诗文及优美片断)、落实一读(课外阅读)。方向明确以后,我们先后出台了《芮城县教研室关于小学生语文素养实行分项测查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写字、古诗文教学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精神、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施意见》等,作为较长一段时间语文学习的指导性文件。先后编写了一系列县域地方教材:与教材同步的写字本,在练习写字的同时巩固所学字词;与教材配套的“1+x”课外阅读书,即一个话题,多篇文章,拓宽学生阅读面,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诵读本,引导积累经典诗文;统一规范了学生的阅读登记本、古诗文积累本等。

2011年我们又承担了“山西省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的第二轮实验。在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实验培训中,我们在运城市教研室课题组下发的《运城市“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实验与研究”第二轮课题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小学生写字和课外阅读的指导意见》《运城市小学生语文学业评价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依靠有效的评价杠杆,对评价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完善、充实,逐步由分数评价到等级评价,由等级评价到达标评价,由单一评价到综合评价,由书面考试到多元测查。将书面考试、分项测查与技能展示相结合,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力求探索一条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的科学评价之路。

二、多元评价为支点,上下驱动促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我们不只关注学生书面考试,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方法以及终结效果;不仅关注学生的写,更关注学生的听、说、读、诵等方面的能力。我们提出的“四个一”和加强师生课外阅读、努力创建书香校园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说、读、写、诵,力求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评价方式多样

在评价方式上,我们采用“三位一体”多样化评价体系。即书面考试+分项测查+技能展示,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书面考试达标化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我们深深认识到,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尤其是对小学生,不要为了100分把孩子的童年变成100岁,不要让孩子耗费大量时间去做一些机械、重复、僵化、中看不中用的语文练习题,根本无暇去读书、积累和写作。虽然学生做习题快速准确,但对提高语文读写能力收效甚微。为此,我们大胆提出书面考试达标化,只要考试成绩达到试卷总分的80%为达标,60%为合格,彻底淡化了分数评价给师生带来的过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腾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记、去说、去写。

(2)分项测查精细化

分项测查是一项细致、复杂,费人又费力,但又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实了,效果显著,倘若流于形式,那就是神马浮云。XX年开始,我们出台了《小学生语文能力分项测查实施方案》,经过多次实践改进,逐步得以完善。每学年末深入各校进行分项测查,多年如一日。参加课题实验之后,我们参照课题要求,从数量、质量、批改、评价等方面充实和完善了测查细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进行自测、小组测、家长测、教师测,并登记造册。随后,教研室组织专人深入各校,随机抽取一个年级一个班级进行测查。

a、硬笔字测查。师生硬笔字书写做为每年一项必测内容。除了查看师生的写字本外,教研室还进行师生临场写字,统一内容、统一时间、统一纸张,粉笔字现场计分,钢笔字密封带回,着专人评分。作为量化学校的指标之一。

b、口语交际测查。口语交际是每学期学生语文能力测查的主要内容之一。结合本学期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书面测试中,有专门考查学生“说话”“口语交际”能力的内容。然后举行讲故事、口头作文、辩论会、小记者采访等活动,具体形式是:每个年级拟定10个话题,学生任抽一个,准备5分钟后,现场展示,或由教师现场给出话题进行即兴发言,根据学生表达能力给分。

c、阅读能力测查。要求学生根据教研室规定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出示自己一学期内的阅读书目及图书,测查组随机抽取其中一段或一篇,让学生进行朗读,看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随后根据读文内容随机提问,考查学生是否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迅速获取信息,对文中人物或事件能提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查看统一配发的阅读登记本,从内容、数量、批改、评语等方面进行评价;查看学校图书室或班级图书角;查看好词好句摘抄本,主要看数量和质量。根据所查情况计分。

d、经典诗文测查。让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对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意义深远,尤其对文化底蕴的积淀效果明显。每学期初,我们将各年级诵读内容提前确定并公布,学年末测查落实。去年,我们将诵读内容编印成册,分解到每一周,确保诵读常态化。教研室不定期组织人员深入学校,任意抽取班级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测查,依据诵读标准量化打分。

e、日记、习作测查。重点看内容、篇数、教师的批改、评语和日期,学校是否做到定期检查等。发现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去年12月,我们在南街小学进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教师陈晓华在三年级学生起步作文书面语表达训练方面有思想、有方法、有措施、有效果,我们给予充分肯定,并于今年4月,在南街小学召开全县习作教学研讨会,教师们受益匪浅,收到很好效果。

(3)技能展示常态化

a、竞赛活动

每学期,我们都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全县性的师生技能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先后组织过师生写字、主题演讲、看图说话、习作、讲故事、经典诗文诵读、手抄报等竞赛活动。要求人人参与,层层选拔推荐,并将竞赛成绩作为量化教师、学生、学校的指标之一。

b、听课评课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利用评价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不仅研究教法,更注重学法指导和学法研究。从2011年开始,每年3月进行的听课评课月活动,9月进行的骨干教师评选,10月进行的优质课巡回观摩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提升了教师的执教能力。多元评价成为我们衡量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准之一。

c、教学会议

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旨在总结经验,寻找问题,部署新学年工作。像这样集中在会议室里的会我们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自XX年起,我们改革会议形式,由以往念念材料、发发奖,改为深入基层观摩交流。所有参会人员重点观看师生写字、经典诵读、阅读积累、日记习作、有效课堂、常规管理、课题实验、校本教研等,这样做既为承办学校、师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又提供了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悉心研究不间断,综合素养成效显

课题实验以来,我们深深感到评价机制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爱学、乐学、善学,使语文学习的“四个一”和“四大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明显提高。

1、师生写字

由于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多种形式的评价,如今,不论是城里的老师、学生,还是农村学校的老师、学生,甚至是偏远山区的老师、学生,人人都能写一笔整洁、漂亮、规范的汉字。

2、习作汇编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或经过老师批改的优秀习作,还有参加各种作文大赛获奖作品以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整理汇编,装订成册,学生自己设计个性封面,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花开的声音”“习作岛”“我的习作小屋”“金色童年”“放飞理想”等,充满了童趣和诗意。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培养了学生的人格情操,激励学生朝更高目标迈进。

3、诵读积累

诵读经典已成为一种习惯。每一位学生都能背几十首(句)甚至几百首(句)经典诗词、名人名言、警句格言等,并能在自己的日记、习作和日常交流中基本做到灵活运用。

4、评价档案

由学生动手,将自己所获得的奖状或能体现语文学习进步的相关资料,如:每次竞赛活动、测查结果、发表或获奖的文章、优秀作品、书面考试试卷、演讲稿等装入档案袋。记录成长足迹,时刻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这对学生和家长来说别提有多高兴和自豪。

四、成绩面前找差距,坚定信念谱新篇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实验进展顺利,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2011年运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管理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领导及全市13个县、市的教育局领导、校长、部分教师代表深入到我县的8所农村学校进行观摩,对我县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会议结束之后,全市13个县、市及河南、陕西有关教育同仁,先后来我县进行观摩指导。2011年5月全市多元智能暨书法进校园现场会在我县召开,与会领导又一次高度评价了我们的语文教学成果。2011年4月,在省课题组、教科院组织的课题研讨会上,我们教研室做了经验交流。今年4月,我们教研室被评为全省课题实验先进集体。

我们的课题实验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冷静思考,我们觉得还存在以下困惑:

1.小学生语文发展性评价体系与初中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如何更有效地衔接,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可持续地发展。

2.实施课题实验,教师负担过重,教师专业素养与师资水平成为制约课题进一步实施和发展的瓶颈。充分发挥教研室职能,不断提升全县专任教师业务能力,是我们今后要加大力气做实做好的工作。

3.家长与教师在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上时常出现异议,需进一步完善。家长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的频率和效果有待提高,新的评价观被家长完全接受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

4.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只处于操作层面上,研究的成果还只是零零碎碎,不是很系统。恳切希望通过专家引领和理论提升作进一步的整合与提炼,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课题的探索和实践已扬帆启航并初显成效,今后我们将深入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小型多样更具针对性的专题实验,做好做实每一个细节,进一步完善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我们坚信,历史记载艰辛,岁月彰显峥嵘,只要不断努力,勤奋耕耘,一定能取得课题实验的理想效果。

第四篇:“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

“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方案

2009-04-16 21:55:55| 分类:

3、课题研究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泽州一中学研处

常光明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人类对教育充满期望的世纪:期望有新型的学校,期望有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期望培养出适应和推进社会发展的新人。显然,为实现这些期望,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打破现行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手段,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建立新的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几乎成为全世界各国的通识,也是我们中国教育界的共识。

2009年秋季开始,山西普通高中全面推行新课程实验。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全省普通高中进行新课程实验,是我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延伸。进行新课程实验对于普通高中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等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发挥普通高中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和推进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改革和人才素质的各方面需要,提高我

省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

(二)、现实背景

目前的我校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的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1、教师方面,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施教,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够,教学目标以应试为中心;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接受轻体验,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能发展轻情商培养。

2、学生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缺少自主控制,缺乏个性意识,缺乏参与意识,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苦学、倦学、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关键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改革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促进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何推进新课程改革,这些都成为广大学校和身处课改第一线工作的教师关注且急需解决的课题。为此,我校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学——习——悟”三环节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新模式。经过近三个月的新课程实践,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新课堂实施和课堂教

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课程改革只有走进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个什么样?如何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有些什么问题?这就需要在行动中探索,在实践中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一种适合泽州一中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是: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实施新课程以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一直是我校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在落实课改精神实施新课程计划工作中,很重要的是优化教学过程。为此,就必须批判地对待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做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能力养成与素质培养为出发点,去设计课堂教学,去积极探索、构建、掌握与运用新型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平台与空间。而我校探索构建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们的教学观和各科的教学实践应该“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到注重学生内在变化的转变;从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转变;从单一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的转变;从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到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这一根本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推进新课程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探讨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大量的实践与多次的研讨,对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取得了较为深切的认识与体会。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论

为指南,以丰富的实验结果为依据,提炼形成了切合我校校情、具有我校特点的、适用于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深化“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形成校本课堂教学理论体系,让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教育反思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又以此模式拟定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校本科研课题,更加切实有效地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并具体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人进行。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采取常态下的行动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同时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思辨方法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

(一)科研目标:

1、探索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课堂教学的实质,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总结达到新课程要求,保证课堂教学实效取得的方式方法。

(二)具体目标:

1、探索转变教师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求相一致的途径。

2、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创新教师教育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3、总结高中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学主要成果,形成比较成熟的适应新课程 的课堂管理体系。

(三)总体目标

推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终生受益。

推动教师的发展。

推动学校发展。

(四)研究内容

1、“学道”编写的研究 1.“学道”中“启学”编写的研究 2.“学道”中“验学”编写的研究 3.“学道”中“固学”编写的研究 4.“学道”中“复学”编写的研究 5.“学道”的形式和内容的研究

2、“导学策划”的研究

6.“导学策划”中“导学目标”的确定及对策研究 7.“导学策划”中“导学流程”的研究 8.“导学策划”中设计与应用研究

3、“学道导学”的研究

9.学生提前完成学道的方法研究

10.“学道”在引深学生文本阅读作用的研究 11.“学道”在“学导式”教学模式的功能研究 12.“学道”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13.学生完成“学道”情况的调查

4、“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的研究 14.培养学生生成问题的方法研究 15.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方法研究 16.学道展现方法方式的研究 17.落实生成问题的有效性研究

18.学生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研究

5、“学导式”教学模式中“习”的研究 19.互动探究方式方法的研究 20.“习”环节中导与学关系处理的研究 21.检测中方法与效果的研究 22.对话式互动的研究 23.学生自我评价研究 24.学生同伴评价研究

6、“学导式”教学模式中“悟”的研究

25.建构知识的方法研究

26.思维导图对深度学习影响的研究 27.思维导图对知识建构影响的研究

7、其他研究

28.应用“学导式”教学模式前后比较的研究 29.“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心理变化的研究 30.“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学生行为变化研究 31.“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备课方式的研究 32.“学导式”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 33.“学导式”教学模式与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与应用的研究 34.“学导式”教学模式中各教学环节衔接的研究 35.“学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的研究 36.多媒体在各环节中整合的研究 37.导学策划范例研究 38.课堂观察点的研究 39.课堂教学情感研究 40.学生实验操作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权和学习机会。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国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学校教育与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思考和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注重学生7种不同类型智力的发展,重建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努力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空间,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构建“适合学生的教育”。

3、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其特有的批判、反思精神成为21世纪学术界和文化界的显学,对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观指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不应该是“教师中心”,也不应该是“学生中心”,而是一种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即一种互动的平等交流关系。后现代主义教学的“去中心化”(学科选择、教学权威、学校地位),提倡对话与交流,崇尚差异性。教育应该是不同声音的倾听者、不同文化的聚集者、文化矛盾的协调者。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是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交换意见的参考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要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有创造性的活动。

4、发现学习理论。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引领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构建了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而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是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学习有着深刻的启示。“发

现学习”建立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过程,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学过程看作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在人格和智力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合作的关系,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发现者、探索者。发现学习在某种意义上一定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让学生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冲动,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

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都对我国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掌握学习”是一种以“时间中心”的教学模式,学习达成度=f(实际学习时间/必要学习时间)。这给我们的启示: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信任、鼓励每一个学生,实现差生转化。

6、思维导图(Mind Map)。托尼·布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Mind Map)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更加的清晰,计划更加周详,分析问题更加慎密,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智慧和更加聪明!

五、课题研究基础

(一)学校开展该项研究的现实基础

学校始终把“科研兴校”作为一种战略方针,专门成立了学研处,具体负责学校情况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推广等工作。承担了山西省“13150”工程的子课题——“高中新课程学科资源库创建”、晋城市《学校校园文化与学生行为习惯之研究》等课题。为了进一步规范教科研工作,我校特与中央教育科学研

究所联系,申报了“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高中有效课堂教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并成功立项,我校成为中央教科所的课题试验基地。聘请专家多次到我校进行科研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培训与指导,使我校科研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的轨道。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每学期都制定有科研计划,学期末都有科研工作总结,教师人人承担有课题,在学研处总体安排下,各大课题组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方案和科研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学期末,学研处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评估,课题研究结束后,进行结题报告、总结,优秀的科研课题成果进行表彰推广。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教科研工作扎实有效地展开,形成了制度化、经常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曾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在中国教育学会上获得集体一等奖,其中语文教师张前亮等人撰写的论文获一等奖7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5人;承担的省级课题《班主任工作魅力之研究》在山西省德育教育工作会议上获一等奖的论文5人,二等奖的论文8人;省级课题《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教师发表、交流论文百余篇,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省级课题《电教媒体在各科教学中的应用》也有数篇论文获奖。

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末,为进一步深化“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切实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变化,推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学导式”课堂教学科研论文评比。全校教师,除两名请婚假外,其余148名代课教师全部参加了本次论文评比,最终评出了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20篇,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二)、主要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理论基础导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3.陈旭远,《推进新课程》,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4.顾明远.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5.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18.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以本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实验周期为2年半(2009.02------2011.08)

1、准备阶段(2009年2月至2009年7月)

----制定课题方案:由学校学研处牵头,组织学校各学科主任,充分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申报课题:由学校学研处组织课题申报资料,与中央教科所联系,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和审批;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落实成员;

----准备工作:A、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

B、制定课题管理制度及课题实施管理办法;

C、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措施。

预期成果:教师优秀课例、实录、2、实施阶段(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

----组织全体课题人员进行课题实施基础知识培训;

----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力争质量高,内容全面,使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长足进步。

----结合校本研修,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获得更为专业的知识理论,提高专业技术能力。

本阶段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实验研究过程进行了全程记录。

预期成果:教师优秀课例、实录、专题网站,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电子档案。

3、总结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7月)

----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做好实验结论的总结、实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自检等工作。并进行反思,以备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及成果形式(包括阶段实验成果):

总结本课题研究开展所得各子课题的有关论文,最终可获得《“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综合性论文。

1、课题研究报告

2、子课题经验总结

3、典型案例集

4、优秀论文集

5、研究过程实况录像和照片集

6、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荣誉成果集

7、教师专业化成长个人电子档案

七、课题组人员

1、课题顾问:陈有瑛(原城区教育局长)

刘玉新(原县教育局长)赵元龙(原县教研室主任)

2、课题领导小组

长:李海勇校长

副组长:张前亮副校长

成文荣副校长

3、课题研究小组

长:常光明(课题具体实施常规管理)

成员

焦晋霞(语文学科主任)

冯彦表(数学学科主任)

刘瑞琴(英语学科主任)

宋志胜(生物学科主任)

赵静美(化学学科主任)

陈爱梅(物理学科主任)

刘国萍(历史学科主任)原陈霞(地理学科主任))都先梅(政治学科主任)蔚人权(体育学科主任)白丽敏(艺术学科主任)董

研(信息技术学科主任)马雪琴(通用技术学科主任)赵元龙(综合实践学科主任)(课题所涉及各学科具体实施管理)

八、成果形式

阶段性成果:优质课、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经验总结、中期总结报告。

终结性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及《“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专著。

九、保障条件

人力保障:以课题组为核心,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优势互补的研究队伍。

组织保障:以校长为领导,以学校教研中心为基础,以学科组为实施单

位,建立上下一体、内外结合、协作攻关的研究组织;选定课题研究协调人,代表总课题组对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策划和直接管理;设立课题研究指导组,加强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监测和指导,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物力保障:学校为课题研究自筹经费,并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信息资料、实验研究对象等。

各位课题组成员,本课题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只要大家扎实工作,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推动我校教科研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新课程的推行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第五篇: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课题方案

2009-12-21 23:41:45| 分类: 生命教育与学校安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是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课题2008年10月开题,预计2010年10月结题,研究时间历时两年。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工

作方案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人身安全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生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宽,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他们的自身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如出行、集会、旅游、参加体育锻炼等,都有可能遇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而青少年应付各种异常情况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目前,社会治安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社会上还存在着违法犯罪现象,中小学生遭到不法分子侵害或滋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此外,自然灾害(例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人为灾害(例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的发生,尤其是有关珍爱生命、呵护青春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都会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严重威胁。所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

众教育,安全教育是世纪教育。

2.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通过开展生命与安全教育,提升青少年尊重他人的生命、爱惜自己的生命,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发展

对他们的迫切要求。

3.实施生命与安全教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必须关注人的生命世界。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没有生命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存在。生命是人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而现行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忽视了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忽略了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造成了生命意识的消解。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使学生知识的增长不以情感的盲目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避免导致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因此,确立以人的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我们从知识课程观的狭隘眼界中走出来,使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生命的整体生成,换言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才可能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在全面研究国内外生命与安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生命与安

全教育理论。

2.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开展,能够唤醒我省中小学师生与家长生命与安全意识;开发出适合我省省情和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家长身心特点的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为我省开展生命与安全

教育提供决策咨询。

三、该方面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968 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思想,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已在全球迅速传播和落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西方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与死,以理性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起步较早,甚至曾经掀起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例如: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已走在世界的前列,他们认为,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所以,在生命教育中,台湾中小学非常强调实践的作用,强调通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小学的“生命的旋律”教学,主要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进行的。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之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

我国的江苏省和上海市较早提出生命教育。江苏省实验小学从1997年开始提出生命教育研究,在《江苏教育研究》上曾经发表过有独特见解的文章,但没有较为系统的成果。2002年1月江苏省实验小学“小学生命教育”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为省“十五”重点课题,2003年12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为教育部规划课题。辽宁省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于2004年12月22日下午在沈阳启动,决定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在全省一百个县区,成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指导中心。2005年6月上海制订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2008年开始黑龙江省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使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尽管如此,国内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我国中小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与指导误区。

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命教育:在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可谓见仁见智。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还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师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师生生命状态,丰富师生生命历程,激发师生生命潜力,促进师生生命成长,提高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但目前大家比较趋同的还是2005年6月上海制订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给出的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3.生命教育观理论

生命教育观认为教育乃是生命与生命交流之过程。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和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进生命不断超越。而教育,则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课题研究要论证充分、方法得当、科学实施。

2.全面性原则:实验研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也要关注教师与家长的生命。

3.体验性原则:生命与安全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教育,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

健康人生。4.实践性原则:研究过程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树立生命与安全意识,提升生命质量,构建生命意义。

5.主体性原则:实验研究要尊重学生、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

七、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初级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全省中小学师生与家长对生命与安全教育的重视。

2.中级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我省省情的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途径及完善的教材体系。整体规划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命教育序列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3.高级目标

全省中小学师生及家长形成自觉的生命与安全意识,让“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成为常态。

八、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

1.生命与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

2.生命与安全教育方法的研究

3.生命与安全教育原则的研究

4.生命与安全教育途径的研究

5.生命与安全教育的方法论研究

6.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7.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哲学思考

8.国内外生命教育比较研究

9.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学基础研究

(二)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实验研究

1.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目标预设研究

2.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3.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研究 4.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材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适应性研究

5.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研究

6.生命与安全教育教法多样性研究

7.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设计研究

8.学校、家庭、社会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

9.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10.生命与安全教育技术与手段研究

11.生命与安全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

12.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3.生命与安全教育家长素质提升研究

14.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管理研究

15.生命与安全教育课程的评价研究

(三)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

1.编写《生命教育读本》

2.编写《中小学生安全防护与自救学习读本》

3.开发生命与安全教育教学的课程资源(如电子课件等)

九、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每个阶段都选择一些带有全局性的“点”展开网上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充分占有资料,运用辨证分析法找出关键点,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掌握丰富的一手、二手资料的前提下,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探讨尊重生命教育的内涵、特点及规律,探索实施途径,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个案研究法:对个别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典型个案的系统观察与剖析。

5.实验研究法:对一些可以用实验验证的研究内容进行实验研究或信息化模拟实验研究。

十、课题研究的措施

1.请专家。拟聘请国内生命与安全教育专家、学者、教授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对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同时也将吸纳一线优秀实验教师参与课题指导工作。

2.在全省各市州、区县分层设立实验基地区(校)

各实验区(校)必须严格执行课题规划,履行承诺,扎实工作,深入研究,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必须“上挂下联”,即上有专家牵头指导,下有教学基地实验,并通过“校本教研”或者“强强联合”的形式,开展群众性课题攻关,提升课题研究的科技含金量。实验学校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每至少要聘请一位课题组专家到校指导实验工作。

3.课题研究采取“研训结合”的运行新模式

以研带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生命与安全意识、技能;以训促研,通过对广大师生及家长的生命与安全内容的培训,促进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质量。总课题组每要组织一次实验区(校)课题研究人员、师生及家长代表的生命与安全教育培训。

4.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通过教育期刊、网站等媒体,宣传和推广生命与安全教育。本课题研究将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上开辟“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做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与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推广工作。并将开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验网”为课题研究提

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

5.课题实行学期计划管理

学期初向各实验区(校)下发工作计划,学期末召开课题工作会议。

十一、课题研究的步骤

1.第一阶段:

2008年6月至10月,课题确立、申报、论证、资料准备、收集阶段。6月筹备成立课题组,总课题组开始课题研究前期中外最新相关资料采集,同时在全省有代表性中小学校开展广泛深入地调研工作。8月在充分掌握较丰富学术资料、完成较深入学校调研基础上,组织我省有关专家及生命与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典型先进学校科研骨干,论证方案、拟定纲要并研究性撰写“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10月课题开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确立课题组领导与指导组织机构,课题组核心成员共同讨论、修改、审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初

稿,完成定稿。

2.第二阶段:

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课题实验阶段。以学期为单位,做好课题的实施和阶段总结。2008年11月,分别选建各地、市、县、区课题研究基地校(小学、中学各一所),确立各基地校所承担之子课题研究方向;《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简约版)出版。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立足基地校广泛开展与推广“生命与安全教育”丰富多彩的实践与培训活动;通过带有实践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开始撰写《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索》论文;收集《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简约版)的应用反馈信息,确定其(增强版)的修订方案并开展具体实施。开通“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

验网”。

3.第三阶段:

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课题总结阶段。做好实验分析、总结,撰写成果文章、研究报告等。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上开辟“生命与安全教育”专栏,做好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宣传与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推广工作。

4.第四阶段: 2010年9月至10月,课题结题阶段。申请验收、结题。完成《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系列丛书(增强版)修订与出版;完成《吉林省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践探索》论文;完成《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报告》;做好本课题在“十二五”向国家级申报的准备工作。

十二、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织管理

请有关专家与领导指导,课题具体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

2.过程管理

严格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坚决避免“重两头、轻中间”课题研究的浮躁现象发生。各子课题都要在“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实验网”上建立课题研究档案,通过信息化管理,督检课题研

究过程,提升课题研究质量与实效。

3.成果管理

边研究边推出成果,利用吉林省两大核心学术期刊《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及时宣传与推广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对优质课题成果给予奖励。

十三、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项目顾问:刘 强(吉林省教育厅体育卫生文艺处 处长)

郑 迅(吉林省教育厅学校安全教育处 处长)

姜本祥(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 副处长)

项目主管:张延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所长)

项目主持:王野川(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中心 秘书长)

总课题组:

组 长:王野川

副 组 长:郭喜永

秘 书 长:邓鹏宇

学术秘书:刘 宇 吴清扬

2.研究经费保障

吉林省教育厅落实专项研究经费,为研究活动提供财力保障。

3.研究资源保障 群策群力多方面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外丰富的生命与安全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博物馆、图书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生命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十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指导丛书》学生版、教师版、家长版三本。

2.《中小学生安全防护与自救学习读本》学生、教师、家长综合图文版。

3.“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系列专栏论文。

4.“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十五、课题研究的特色

1.研究人员上:课题组既有教育行政领导,又有教育科研专家,还有中小学第一线教师,为课题能够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2.研究内容上: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生命与健康、安全、成长、价值及关怀等,本课题在全面研究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更突显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研究对象上:本课题研究的对象除针对中小学学生外,对中小学教师及家长也做具体

研究。

4.研究手段上:除应用传统手段外,还将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

科研充分融合。

5.研究方法上: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等多种方法恰当整合,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研究”总课题组

2009年2月12日

下载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小学生发展的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养成与研究课题实验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