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
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
方案
城市配送物流是面向城市,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和都市工业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活动。为促进本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立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根据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本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制定本方案。
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上海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本市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1、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本市单体仓储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仓储设施总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保税港区,建成现代化保税物流仓库超过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和分拨配送业务,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能力逐步提高;外高桥物流园区深化实施“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已建成38万平方米物流仓库,拥有14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国际配送和中转分拨等业务有序开展;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相关物流业务稳步推进;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成为本市快速消费品、医药品等物流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城际中转、城市配送功能逐步增强。在本市外环线附近,一批拥有现代化物流设施的配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2、城市配送物流多元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连锁商业企业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配送技术,降低库存商品资金占用及商品损耗,并构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物流配送网络,实现对超市、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的日常配送。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医药、图书等专业物流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一批第三方城市配送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业务模式,拓展区域及全国服务网络。国际知名快递企业入驻上海建设国际转运中心,民营快递企业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3、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具有-60℃深冷功能变温型超低温冷库,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烟草物流企业运用无人自动高架库、自动存取机等国际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物流资源交易平台自主研发在线交易系统、远程信息采集系统等物流信息软件,并积极推广应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建立物流跟踪体系。
4、城市配送物流标准研制和推广加快。上海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市有关部门结合本市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发布实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道路货物运输冷藏车辆营运技术规范》、《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等地方和行业标准,并在3A级以上物流企业中率先推广,提高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托盘共用系统建设,试点后托盘利用率提高了6倍。
本市城市配送物流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不足,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整合,配送车辆通行难问题依然存在。
面临的形势
1、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带来巨大潜力。XX年,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7亿元,同比增长%。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确立,市场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配送物流需求呈现规模扩张趋势。
2、流通组织体系变革催生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本市连锁商业持续发展,新业态、新网点、新模式不断涌现,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本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构建支撑连锁商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城市配送物流体系,成为发展现代流通的关键环节。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配送布局,提高城市道路及相关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要求城市配送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技术和装备更新,发展低碳物流,为节能减排、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4、科技进步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信息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的应用创新已成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城市配送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保障民生的要求促进城市配送物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后世博上海城市建设将以“注重民生,打造宜居城市”为重要内容,要求城市配送物流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同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噪音污染和交通拥挤。
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根据本市经济社会、现代流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结合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通过科学布局、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进城市配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共同配送,着力提升城市专业配送水平,不断完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
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整合、绿色环保的原则。对城市配送物流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组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交通堵塞、噪音、尾气排放等影响,改善城市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2、坚持注重效率、提升服务的原则。通过制度、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完善供应链上下游衔接,提高城市配送效率,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推行共同配送、完善城市末端配送设施、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推动城市配送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二篇: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本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立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特制定《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
上海市公安局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上海市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实施方案
城市配送物流是面向城市,以商业活动、居民生活和都市工业等为主要服务对象,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物流活动。为促进本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推动建立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根据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供销总社《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商商贸发〔2011〕67号)、《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沪府发〔2012〕51号)和《本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工作方案》(沪府办〔2011〕9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上海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本市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1、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本市单体仓储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仓储设施总面积约为1500万平方米。深水港物流园区依托洋山保税港区,建成现代化保税物流仓库超过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国际采购和分拨配送业务,海铁联运、水水中转和国际中转能力逐步提高;外高桥物流园区深化实施“区港联动”,保税物流园区已建成38万平方米物流仓库,拥有14万平方米集装箱转运区,国际配送和中转分拨等业务有序开展;浦东空港物流园区的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营,相关物流业务稳步推进;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成为本市快速消费品、医药品等物流配送中心的集聚地,城际中转、城市配送功能逐步增强。在本市外环线附近,一批拥有现代化物流设施的配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2、城市配送物流多元化市场主体初步形成。连锁商业企业积极推广应用现代化配送技术,降低库存商品资金占用及商品损耗,并构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物流配送网络,实现对超市、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等多种业态的日常配送。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医药、图书等专业物流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一批第三方城市配送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形成独特的业务模式,拓展区域及全国服务网络。国际知名快递企业入驻上海建设国际转运中心,民营快递企业市场化、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不断提高。
3、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逐步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企业建设具有-60℃深冷功能变温型超低温冷库,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烟草物流企业运用无人自动高架库、自动存取机等国际先进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运作效率。物流资源交易平台自主研发在线交易系统、远程信息采集系统等物流信息软件,并积极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建立物流跟踪体系。
4、城市配送物流标准研制和推广加快。上海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等多项国家标准的编制。市有关部门结合本市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发布实施《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道路货物运输冷藏车辆营运技术规范》、《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等地方和行业标准,并在3A级以上物流企业中率先推广,提高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托盘共用系统建设,试点后托盘利用率提高了6倍。
本市城市配送物流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不足,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整合,配送车辆通行难问题依然存在。
(二)面临的形势
1、消费需求持续扩大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带来巨大潜力。2011年,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77亿元,同比增长12.3%。随着经济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确立,市场总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市配送物流需求呈现规模扩张趋势。
2、流通组织体系变革催生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模式创新。本市连锁商业持续发展,新业态、新网点、新模式不断涌现,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本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网络购物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构建支撑连锁商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城市配送物流体系,成为发展现代流通的关键环节。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城市配送布局,提高城市道路及相关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要求城市配送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技术和装备更新,发展低碳物流,为节能减排、服务民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积极贡献。
4、科技进步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信息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的应用创新已成为城市配送物流发展的重要保障。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城市配送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保障民生的要求促进城市配送物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后世博上海城市建设将以“注重民生,打造宜居城市”为重要内容,要求城市配送物流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同时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噪音污染和交通拥挤。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根据本市经济社会、现代流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结合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建设“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通过科学布局、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推进城市配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大力推动城市共同配送,着力提升城市专业配送水平,不断完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资源整合、绿色环保的原则。对城市配送物流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组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交通堵塞、噪音、尾气排放等影响,改善城市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2、坚持注重效率、提升服务的原则。通过制度、管理、服务和技术创新,完善供应链上下游衔接,提高城市配送效率,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推行共同配送、完善城市末端配送设施、培育大型物流企业为重点,在重要领域和重点区域率先突破,推动城市配送体系的整体协调发展。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为城市配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现代化配送中心,搭建若干城市配送物流服务平台,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广、服务能力强的城市配送物流企业,形成一批运行有序规范的城市配送示范社区和商务区,初步建成一个接轨国际物流、服务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高效、绿色、便捷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网络。
三、空间布局
结合本市产业布局,整合现有仓储、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引导市场形成层次清晰、衔接有序的城市配送物流服务三级网络布局。
一级网络——重点物流园区分拨中心。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合理布局分拨中心,集聚龙头企业,强化资源整合,贯通城市交通枢纽和对外交通节点,实现道路货运与水路、航空、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搭建上海对接国际、连接腹地、服务全国的物流平台。
二级网络——公共及专业配送中心。在本市中心城区外围、高速公路通道接口,引导支持企业建设公共配送中心,完善干线运输与城市配送的有效衔接。升级改造一批现有专业配送中心,强化采购、集货、分拣、储存、理货、加工、送货、信息处理等一体化服务功能。
三级网络——城市末端配送网点。在社区、商务区等规划设置一批公共货物装卸点和货物集散点、货车停车泊位,充分利用现有商业零售终端网络,增强城市末端配送的装卸、分拣、暂存等服务功能,满足商业网点、商务楼宇、企业及社区居民等的商品配送需求。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在不改变企业现有运营模式和相关资源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城市配送共同化、智能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搭建覆盖全市的城市共同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富余资源和新增需求通过平台实现共享和对接,实现全社会物流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提升发展城市连锁商业配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温带配送中心,提升配送中心的管理服务水平,并逐步统一服务标准。推动大型连锁企业以配送中心为节点,健全物流配送网络,提升连锁商业配送服务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优先发展城市电子商务配送。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建立快速补货和区域调拨系统,构建低成本、广覆盖的系统化配送网络,满足网络购物快速发展要求。鼓励购物网站、快递企业等与便利店开展合作,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包裹快件的收寄服务,开展配送储物柜设立试点,逐步实现城市末端配送社会化,不断提高电子商务配送的满意程度。
(四)规范发展涉及城市安全的专业配送。提升涉及公共安全和生活安全的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医药等物流配送水平,构建供销配运一体、全过程安全可控的配送体系。利用全球定位技术和信息平台实现对城市危险化学品零星配送的实时可视监控,规范危险化学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管理。推广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设施,加强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食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积极推动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运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加强对特殊药品的监管,提高医药物流的配送能力和运行效率。
(五)推动发展城市应急配送。选择和培育一批城市配送物流网络齐全、技术先进、运作高效的城市配送物流企业,完善物资供应应急预案。发挥物流资源交易平台作用,全方位调控社会物流资源,构筑与城市常态物流紧密结合的、无缝连接的应急配送网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的物资保障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完善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打破条块分割的政策和体制障碍,健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通过监测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动态,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推进合力。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做好企业服务、开展合作交流,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形成政府部门、协会与中介组织、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市、区(县)联动工作机制,及时沟通发展情况,形成联动效应。
(二)加快实施城市共同配送示范工程。选取资源相对集聚、建设基础较为完善的城市快速消费品、药品和生鲜食品等领域,选择一批为商贸企业提供专业配送服务的A级物流企业,在货物装卸管理规范的社区和商务区,开展共同配送示范。利用物联网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冷链物流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等,开展涉及城市安全的零星危险化学品、药品和食品冷链共同配送示范。通过示范创建,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推广,带动本市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加快推广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和技术应用。研究制定本市《城市配送服务规范》等服务标准。在A级物流企业中进一步推广本市《城市配送物流车营运技术规范》等物流标准。采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建设标准化托盘社会共用系统。在城市配送物流企业中推广应用现代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等先进物流装备及自动识别和标识技术。推进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配送查询系统,引导社会物流设施合理布局。
(四)加快完善中心城区货运通行政策。坚持扶大扶优,整合城市配送物流资源,适度提高重点城市配送物流企业中心城区货运通行证发放额度,引导城市配送物流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配送车辆,提高城市配送物流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加快营造良好的城市配送物流发展政策环境。落实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相关政策,重点支持城市共同配送、涉及城市安全的物流配送、先进技术和现代装备应用、城市配送物流服务标准研制和推广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交流,加强城市配送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多层次城市配送专业人才培养。
第三篇: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补齐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短板,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21〕29号)、《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2021〕36号)要求和市委第xx次党代会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全市“一四五十”战略实施,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坚持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建立“市场为导向、政府强推动、运行保稳定、惠及全区域”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促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副中心建设。
2022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的县、镇、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全市行政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2025年,所有县区建成综合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有条件的镇全部建成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有条件的建制村全部建成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基本形成便捷、稳定、高效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实现镇镇有网点、村村有服务,农村寄递物流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
二、体系建设任务
(一)政府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积极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以城乡客运线网为骨架,以客运班线、货运班线为主线,全力发展“客运班线+邮政快递”客货邮同网模式,推广农村客车代运邮件快件“交快合作”机制。(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建设县级寄递物流公共配送中心。按照“统一分拨处理、统一运输配送、统一末端站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系统”的建设模式,依托本地域现有邮件快件处理场地、客运站、货运站、电商仓储场地、供销合作社仓储物流设施等建设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引进自动化分拣线,提升日均处理能力。采取由县级统一配送到村级或由县级统一转运至乡镇再配送至村级农村网点的运输模式,缩短快递送达村户平均时间。
2.建设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对各县区乡镇五级客运站、运输服务站、有站房设施的招呼站、电商服务中心和农资站等改造提升,增加乡镇快递分拣、配送、快件收取、电商、通信业务等功能,提高综合利用率,与县级分拨集散中心形成合力。
3.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建设落实“快递进村”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x政办发〔2020〕xx号)、《中共xx市委组织部、xx市民政局、xx市邮政管理局关于依托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推进“快递进村”工作的通知》(x邮管〔2020〕x号)文件要求,快递进村职能由村民委员会承担,公益服务纳入村委会日常村务予以公开。服务点原则上依托村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村组织活动阵地不在运输线路上的,经村“两委”研究,也可在指定的地点。工作人员原则上由村“两委”从班子成员中明确专人负责。鼓励在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区域布设智能快件箱。通过开发设置农村物流快递收发便民服务公益性岗位,落实人员补贴政策,保障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可持续运行。落实村级综合服务点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值班制度,推动快递服务群众全天候。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农村寄递物流稳定运营。
整合本地电商、邮政快递、物流项目等各类项目资金,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本地企业成立第三方项目运营公司,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实施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运营。(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建立市场化运营体系。鼓励本地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等企业成立专业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运营管理公司,取得快递业务许可证后在政府指导下负责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正常运营。
2.优化资金保障方式。一是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成效统一纳入各县区人民政府每年下达农村客运班线运营补贴资金中挂钩考核,按比例拨付运营管理公司统筹管理。二是坚持“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围绕“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坚决避免相关涉农资金分散设置、多头管理、结构固化等现象,对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由运营公司统筹管理,保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及整合项目正常运营。三是坚持“自愿合作,市场行为”的原则,鼓励邮政快递、物流、电商、美团优选等企业有偿使用运营公司运营网络服务,并按照一定派费比例定期向运营公司进行结算,运营公司自负盈亏。
3.加强对运营体系的考核。合同期内,政府负责每年对运营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拨付资金的主要依据。合同期满,运营公司必须确保农村寄递物流体系正常运营的情况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运营转交政府。
(三)协同融合发展,构建高质量农村寄递物流运输体系。
1.推动邮政快递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继续发挥邮政快递服务农村电商的主渠道作用,加快整合本地电商、邮政快递、物流企业服务网络,鼓励陈仓、眉县、岐山、扶风、千阳、麟游等快递服务农村电商基础较好地区,于2022年6月底前争创2个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带动提升寄递物流对农村电商的定制化服务能力。(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鼓励开发农产品冷链配送市场。支持邮政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供销合作社和其他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建设农产品产地端和市场端冷藏保鲜设施,增加冷链运输车辆,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冷链寄递物流体系。与京东、顺丰等物流平台对接,分别在xx、xx、xx、xx、xx等县区布局建设生鲜物流产地仓,配套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平台、物流快递信息平台、带动农村电商和农产品物流持续壮大。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支持政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供销社、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突出项目带动作用。建设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引领拉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大力推广“快递十电商十农特产品十农户”发展模式,鼓励邮政快递企业为家庭农场、农村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农特产品加工企业定制个性化、专业化供应链寄递服务,助力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化金银铜牌项目。打造3个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力当地农产品外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邮政管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强化农村邮政体系作用。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开放共享,创新乡镇邮政网点运营模式,承接代收代办代缴等各类农村公共服务,实现“一点多能”,提升农村邮政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乡镇邮政局(所)改造,加快农村邮路汽车化,提升农村邮政服务能力。(市邮政管理局、市邮政分公司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提高政治站位。
建立协同机制,由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供销社等相关部门,成立加快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共同推进我市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工作专班要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推进情况,研究解决方案推进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积极争取并落实必要的政策支持措施。各县区、高新区管委会要参照市级推进机制模式建立相应工作专班,确保工作有序高效推进。(二)强化督查考核。
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有效衔接督查考核内容。依照xx省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细则,建立我市推进考核制度。建立日常检查、半年督导、年终考核的考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未按约定地址投递、末端网点违规收费、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重大情况及时报告市政府和省邮政管理局。(三)强化资金保障。
完善财政补贴资金、行业补助资金、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运营管理公司付费等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拓宽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管理资金来源渠道。各县区、各部门要将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相关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统筹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或专项政策,建立与地方财政能力相适应的长效投入机制,切实保障农村寄递物流可持续稳定发展。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服务业如何更好地为工业化服务,从工业化发展来确定服务业发展的速度和重点。服务业发展要与市场密切联系,服务业是构建市场体制、机制的基础,从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来确定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服务业发展要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发展慢有关系,指出报告中涉及的一些指标宜粗不宜细,服务业发展必须考虑城市化以及人们生活消费改变的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特别是在总报告中,要把门户城市理解的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在城市化进程中制造服务需求,在人口集聚中发展服务经济,在工业进程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晋城建设成为一个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城市。
晋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应该特别重视要把晋城服务业发展放到区域分工格局当中来进行设计,从区域分工格局来了解和分析晋城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发展的步骤、目标、道路。
晋城服务业发展必须处理好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必须要处理好这样一个关系,产业调整的目标是一个驱动,两个轮子。驱动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两个轮子,一个就是先进制造业,一个就是先进服务业。
晋城服务业发展也不能脱离服务外包,把这个服务外包应该放到大的背景下来看。这个服务外包不单单局限于离岸外包,也包括在岸外包,晋城作为一个内陆城市,承接离岸外包可能有许多局限性和约束,但也不能脱离这个问题,因为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就是服务外包,我们不但要创造条件发展离岸外包,也应该大力承接其他大城市转移过来的在岸外包。
晋城服务业发展体制保证和政策措施,就是要进一步开放服务业,关于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要通过建立公开规范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完善服务业基础设施,继续落实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创新服务业创新体制,加大招商投资力度等等各个方面加以改进。
关于促进晋城市服务业发展要从二个方面来做文章。
(一)本地如何发展服务业。我想到四点:1.还是应该从商的角度,要改变我们过去不太重视商业,重视工业的倾向;2.建议我们在当地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来考虑这种服务业的供需问题,一个是功能区,一个是聚集地,还有一个就是项目,我们这个报告里面提供了很多项目支撑和带动,我建议可以再往上提升一下;3.从公共服务来讲,要形成以社会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多方面的公共平台;4.进一步用城乡一体化推进服务业发展。
(二)服务业要想跨区域发展,拓展市场范围的建议。1.如果为本地服务是有限的,就必须扩大我们服务业的范围;2.晋城将来有一个很好的产业方向就是煤化工,这个优势是比较突出的,要充分利用煤化工的优势来发展相关的服务业,包括从物流到研究到信息,如果能把这块服务抓起来是个新的经济增长点;3.建立一些在全国产业中具有独立性地位的产业。
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认识有一个共性的判断主要是基于两个指标:一个是服务业发展的比重低,我国这几年一直徘徊在40%这样的水平;一个是就业的比重低,我国十一五以来的就业水平比十五期间吸纳的就业人数少。
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一些建议:1.研究晋城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与晋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报告应该放在整个晋城经济社会包括工业、农业发展的整个规划当中。2.对资源型产业结构单一的城市要进行比较研究。晋城的发展与一般省会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完整的城市应该是不同的。也可再拓宽一下视野,与世界上同类型的城市做一些比较。3.找准重点服务业发展领域。把商贸流通和旅游都结合起来了,经过改造提升依然是体现当地特色的服务业重点领域。4.应该解决有效发展方式问题。它是要解决一个城市发展服务业的问题,它和一般理论上的研究是不一样的,不仅要有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原则、重点和目标这些战略上的咨询,而且要有战术上的咨询。
第五篇:滁州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滁州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皖政„2006‟54号)精神,切实保障全市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为宗旨,以薄弱学校改造和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为主线,均衡配置经费、设施、设备、教师等办学资源,努力缩小我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学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最大限度地维护和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公平性,切实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大体相当的义务教育,深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到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规划义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规划义务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本着“巩固、发展、调整、提高”的工作方针,对均衡发展提出具体目标、步骤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政策倾斜,治薄扶弱。坚持“领导班子配备、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研究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倾斜政策,采取独立改造、合并,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扶持弱势群体,尽快解决我市教育不均衡现象。3.注重内涵,办出特色。不仅要关注学校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相对均衡问题,更要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充分调动薄弱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建设现代学校文化,促进每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提供条件。
4.全面提高,协调发展。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改造上,还要开发与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目标任务
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同城借读和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问题。均衡配置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推进解决城区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加快县城初中建设,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通过整合、新建和改造一些学校,使全市中小学布局基本合理,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办学设施标准化,努力实现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大体相当,区域内师资配备基本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市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资金,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提高。要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及时足额拨付。各县区要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长效机制,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强对各项教育经费的统筹,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关心弱势群体,完善对困难家庭学生及各类弱势群体学生的资助体系,对所有残疾儿童少年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积极发展寄宿制学校,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
(二)加大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改造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均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对口扶持、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全面落实“五优先”政策,即领导班子配备、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造、教学研究指导等优先保证,按计划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相对均衡。各地要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统筹教师资源,将教师的管理和使用权从学校上移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师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和调配机制。以农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对口支援、送教下乡、开展教研活动、强化教师培训等方式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水平。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待遇,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浮动工资制度,设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并在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予以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举办薄弱学校校长培训班,建立区域内校长挂职交流培养制度。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好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师角色,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并转为教学行为,研究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能力和水平。
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校、德育立校、文化建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的管理理念,以《义务教育法》为依据,规范办学行为管理。鼓励和支持学校努力办出特色,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立足本校实际,创办人文教育、科教教育、外语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特色学校,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五)大力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抓手,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加大教育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缩小校际间教学水平差距,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六)深化评价改革,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全面评价学生,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依据之一,逐步改变以学业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方法;建立和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七)继续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严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以组织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择优招生,不准以各类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取消重点班、重点校,通过控制班级数、班额等手段,有效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之风的蔓延。继续推进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坚持省、市示范高中招生部分指标分解到各初中学校。从严控制择校生,择校生占在校生的比例,每年下降5﹪左右。
(八)深化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以初中为中心校、初中小学一体化建设,支持各地的“一校一区”或“一校多区”办法,积极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倡导初中尽早介入小学教育,积极探索“五四学制”,配齐配全完小教师,实施部分学科教师“走教制”,解决村小教师不配套等问题,加大投入,支持中心小学创造中午就餐条件,鼓励学生早出晚归试行“走读制”。
五、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意义,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公共教育职能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本着“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分析影响辖区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统筹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履行好政府职责。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明确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各县区义务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并负责推进直属学校均衡发展。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健全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及时通报。教育督导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各地各相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人事、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共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