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倾力构建和谐社区加快推进城市发展》(精)(模版)
加快城市发展,社区建设是基础。通川区作为达州市中心城区所在地,社区建设历来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继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后,我们立足新的起点,突破思维定势,顺应发展趋势,积极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目前,全区69个社区已建成市级模范和谐社区12个,区级模范和谐社区28个,红旗路、小北街等一批示范社区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党组织、充分就业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整体联动,形成和谐社区建设一盘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凸显通川特色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双组长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同配合,齐抓共推。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和领导小组成员会,专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实施意见》等12个指导性文件,细化了加强社区党建、深化社区服务、规范阵地建设、强化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办法措施。二是落实帮扶责任。建立区级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乡镇办委统筹、党员干部包户四级责任体系,区四大家领导分别挂包指导一个示范社区,区级部门分别结对帮扶一个重点社区,乡镇办委分别负责抓好一方所辖社区,党员干部分别服务联系一户困难家庭,通过定标、定时、定责、定人,将目标细化、措施实化,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发动群众参与。重点强化社区居民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激情。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民政牵头、区级部门配合、乡镇办委主抓、社区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盘棋”建设格局。
(二)载体推动,创设和谐社区建设总抓手。积极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抓手,创新推进社区党建“六化建设”。一是领导班子核心化。在选准配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考核评比、健全激励机制、严肃工作纪律等,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社区干部队伍,不断增强班子核心凝聚力。二是党员队伍先锋化。针对关系不顺问题,采取直管、双管、共管、协管、接管等方式,抓好对党员的分类管理;针对身份不亮问题,深入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无私奉献在社区”等主题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力量不足问题,以壮大“巴山魂”志愿者服务队伍、下派年轻干部社区挂职等办法,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三是决策管理民主化。不断规范党员代表会、居民代表会、党员大会、居民大会等民主决策制度;成立由社区党员、居民、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民主管理议事会,形成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管理模式;组建民主监督小组,对重大决策实施、征地拆迁、困难救济、低保申领、就业扶助等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四是惠民服务实效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灵活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推广连心服务卡、QQ网络平台、爱心超市、爱心互助站、惠民帮扶中心等,让居民群众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五是维稳促和网络化。建立区、街道、社区及辖区单位三级信访排查网,街道调委会、社区调解办和楼道调解员三级调解网,形成层次清楚、责任明确、参与广泛、反应迅速、群防群治的社区维稳体系。六是活动阵地标准化。多渠道筹措资金,狠抓“五室五站”社区办公阵地、公众文化场所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三)机制促动,激活和谐社区建设源动力。一是定期推进机制。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单项目标考核,实行每季度一次推进会,对区级部门和乡镇办委每季一督查、一排名、一小结、一通报,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排名最后一位的乡镇办委和最后两名的区级部门党组织书记免职调离;对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社区干部诫勉谈话、低于60%的社区干部依法罢免。二是共驻共建机制。通过社区建设联席会、选聘辖区单位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等形式,支持辖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鼓励社区主动向辖区单位汇报情况、提供服
务,争取辖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难题共解、活动共办、文明共创的社区共建新格局。三是投入保障机制。注重保障工作经费,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初步构建起“费随事转”经费增长机制。注重提高干部待遇,在认真执行省定生活补贴标准基础上,将城市社区干部全部纳入社保和医保范围,区财政每年拿出70余万元补助社区干部参保。注重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建立房产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费征收制度;区财政先后投入1515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
(四)城乡互动,丰富和谐社区建设新内涵。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展社区工作内涵,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实行城乡组织联建。全区36个城市社区分别与33个农村社区、22个“三村建设”示范村结成联建对子,进行党建对接、组织互商、居村互动、党员互帮。二是实行城乡人才联姻。搭建城乡人才互补平台,鼓励城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发展,帮助农村人才和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业,实现城乡人才和就业岗位的对接互动。三是实行城乡党员共管。着力资源共享,使城乡党员教育管理随着互相流动不断延伸。积极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在流入党员相对集中的朝阳街道办事处团包梁等社区,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开展帮助购房入户、子女入学等承诺服务。全区形成了城乡社区与村之间管理互学、服务互补、文化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近两年,全区城市社区为联建帮扶对象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用工信息等2600余条,赠送科技图书1000余本,开展互助活动、召开联谊会150余次。
二、初步成效
(一)“三大网络”提升了社区管理新水平。一是构建了无缝覆盖的组织网络。先后将7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或总支,建立楼栋党支部12个,单元党小组37个,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50个,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建党率达100%,初步构建起“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居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网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互为补充的共建链条。二是构建了规范高效的工作网络。完善了社区工作限时办结、过失追究、首问责任、督办通报等制度,通过深入调研、定期会商、定期汇报和谐社区创建情况,建立了区、乡镇办委、社区、居民四级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责任”社区工作格局。三是构建了反应灵敏的应急网络。在乡镇办委设立应急处置办公室,强化社情掌控、应急管理;在社区组建应急处置小组,依托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等强化社会治理;在辖区企业、学校、机关及离退休老同志中设置应急联络员,构建起街道、社区、小区、共驻单位“四力合一”应急网络。
(二)“三大体系”展现了社区建设新局面。一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体系。通过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结构不断优化,“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6.5岁,大专及以上文化占48.1%,一大批工作能力较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能人成为社区建设领头雁。广泛开展了“与党同心、与民贴心、建和谐社区”等党建惠民行动,党组织成了社区建设主心骨。二是以落实民权为主导的社区自治体系。坚持社区干部由群众民主选举、社区大事由群众民主决策、社区公约由群众民主约定、社区事务由群众民主管理,广泛推行一事一议、集体决策、居民听证等制度,创新建立3人专职监督、3人轮值监审的“3+3”财务监督机制,“党员初议、代表决议、群众监督”等措施使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得到有效加强。三是渠道畅通的民情疏导体系。建立“居民-社区-政府”逐级反映、社情民意收集、居民议事听证沟通渠道,开通了书记信箱、区长热线,将每月10日定为领导信访接访日。全区共设立服务信箱69个、问题解决回音壁35个,开通民情热线69条,搭建居民QQ诉求平台13个。
(三)“三大平台”形成了社区服务新态势。一是便民平台让群众称心。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等形式,建立敞开式、一站式服务大厅32个,实现了机构、人员等“六到位”,名称、标识等“五统一”,工作着装、工作流程等“四规范”;制发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警
民联系三张“连心服务卡”3.2万余张,帮助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助民平台让群众暖心。全区城市失业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登记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均达100%;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近两年来,先后开发公益性岗位558个,5097人通过社区实现了再就业;通过社区爱心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超市,接受爱心物资捐赠103.56万元,发放救助金638万元,救助生活困难居民5360人次。三是康民平台让群众舒心。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形成社区居民1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立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35个,成立社区文艺宣传队、秧歌队等110余支,开展城市社区趣味体育活动、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40余场次,廉政文化进社区文艺节目836个、演出158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城市社区绿化面积达35.6%。
三、实践体会
(一)领导推动,各方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动力。社区在促进城市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处于前沿一线,社区建设面宽量大、任务艰巨。工作中,争取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尤其是市领导、市级部门分别联系帮扶不同社区,对社区建设强力推动,区本级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呈现出全员参与、整体联动、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全体居民共同配合,社区建设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得以有效整合、充分调动。
(二)拓宽领域,强化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我们的工作追求,服务人民、实惠大众是我们的职责任务。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社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内容,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取得党得民心、民得实惠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社区和谐的内涵才会越来越完善,推进城市发展的群众基础才会越来越巩固。
(三)加强民主,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谐社区建设,居民是主体;实现居民自治,民主是保障。工作中,我们以民主引导、激发、凝聚群众,让群众决策工作,靠群众推动工作,由群众监督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居民的利益诉求、合理主张和民主权利,使社区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四)固本强基,党建引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社区是党在城市的工作基础,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好社区党建龙头作用。工作中,我们积极创新社区党建载体,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富民惠民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只有社区党建不断强化,党在社区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凝聚力覆盖不断扩大,社区居民才能有效组织、充分发动,社区建设才能全面加强,城市发展才能加快推进。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9-07-17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倾力构建和谐社区 加快推进城市发展》
调查与决策——《倾力构建和谐社区 加快推进城市发展》总第355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3期
倾力构建和谐社区 加快推进城市发展
--通川区以党建引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洪继诚
加快城市发展,社区建设是基础。通川区作为达州市中心城区所在地,社区建设历来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继2007年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建设示范区后,我们立足新的起点,突破思维定势,顺应发展趋势,积极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目前,全区69个社区已建成市级模范和谐社区12个,区级模范和谐社区28个,红旗路、小北街等一批示范社区先后获得省级先进党组织、充分就业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等称号。
一、主要做法
(一)整体联动,形成和谐社区建设一盘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凸显通川特色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双组长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协同配合,齐抓共推。区委、区政府定期召开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和领导小组成员会,专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的实施意见》等12个指导性文件,细化了加强社区党建、深化社区服务、规范阵地建设、强化资产管理等一系列社区建设的办法措施。二是落实帮扶责任。建立区级领导联系、部门帮扶、乡镇办委统筹、党员干部包户四级责任体系,区四大家领导分别挂包指导一个示范社区,区级部门分别结对帮扶一个重点社区,乡镇办委分别负责抓好一方所辖社区,党员干部分别服务联系一户困难家庭,通过定标、定时、定责、定人,将目标细化、措施实化,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发动群众参与。重点强化社区居民主体意识,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通过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先进典型,努力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激情。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组织民政牵头、区级部门配合、乡镇办委主抓、社区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一盘棋”建设格局。
(二)载体推动,创设和谐社区建设总抓手。积极探索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抓手,创新推进社区党建“六化建设”。一是领导班子核心化。在选准配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考核评比、健全激励机制、严肃工作纪律等,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社区干部队伍,不断增强班子核心凝聚力。二是党员队伍先锋化。针对关系不顺问题,采取直管、双管、共管、协管、接管等方式,抓好对党员的分类管理;针对身份不亮问题,深入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无私奉献在社区”等主题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力量不足问题,以壮大“巴山魂”志愿者服务队伍、下派年轻干部社区挂职等办法,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三是决策管理民主化。不断规范党员代表会、居民代表会、党员大会、居民大会等民主决策制度;成立由社区党员、居民、驻区单位代表等组成的民主管理议事会,形成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管理模式;组建民主监督小组,对重大决策实施、征地拆迁、困难救济、低保申领、就业扶助等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四是惠民服务实效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灵活服务方式、创新服务载体,积极推广连心服务卡、QQ网络平台、爱心超市、爱心互助站、惠民帮扶中心等,让居民群众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五是维稳促和网络化。建立区、街道、社区及辖区单位三级信访排查网,街道调委会、社区调解办和楼道调解员三级调解网,形成层次清
楚、责任明确、参与广泛、反应迅速、群防群治的社区维稳体系。六是活动阵地标准化。多渠道筹措资金,狠抓“五室五站”社区办公阵地、公众文化场所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三)机制促动,激活和谐社区建设源动力。一是定期推进机制。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区委、区政府单项目标考核,实行每季度一次推进会,对区级部门和乡镇办委每季一督查、一排名、一小结、一通报,对年终考核连续两年排名最后一位的乡镇办委和最后两名的区级部门党组织书记免职调离;对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社区干部诫勉谈话、低于60%的社区干部依法罢免。二是共驻共建机制。通过社区建设联席会、选聘辖区单位干部担任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等形式,支持辖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同时,鼓励社区主动向辖区单位汇报情况、提供服务,争取辖区单位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形成资源共享、事务共管、难题共解、活动共办、文明共创的社区共建新格局。三是投入保障机制。注重保障工作经费,将社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初步构建起“费随事转”经费增长机制。注重提高干部待遇,在认真执行省定生活补贴标准基础上,将城市社区干部全部纳入社保和医保范围,区财政每年拿出70余万元补助社区干部参保。注重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建立房产开发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配套费征收制度;区财政先后投入1515万元,用于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
(四)城乡互动,丰富和谐社区建设新内涵。立足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拓展社区工作内涵,推进城乡一体化。一是实行城乡组织联建。全区36个城市社区分别与33个农村社区、22个“三村建设”示范村结成联建对子,进行党建对接、组织互商、居村互动、党员互帮。二是实行城乡人才联姻。搭建城乡人才互补平台,鼓励城区居民、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发展,帮助农村人才和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业,实现城乡人才和就业岗位的对接互动。三是实行城乡党员共管。着力资源共享,使城乡党员教育管理随着互相流动不断延伸。积极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在流入党员相对集中的朝阳街道办事处团包梁等社区,建立流动党员支部,开展帮助购房入户、子女入学等承诺服务。全区形成了城乡社区与村之间管理互学、服务互补、文化共享的工作机制,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近两年,全区城市社区为联建帮扶对象提供致富信息、实用技术、用工信息等2600余条,赠送科技图书1000余本,开展互助活动、召开联谊会150余次。
二、初步成效
(一)“三大网络”提升了社区管理新水平。一是构建了无缝覆盖的组织网络。先后将7个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或总支,建立楼栋党支部12个,单元党小组37个,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点50个,有条件的“两新”组织建党率达100%,初步构建起“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居民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的管理网络、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互为补充的共建链条。二是构建了规范高效的工作网络。完善了社区工作限时办结、过失追究、首问责任、督办通报等制度,通过深入调研、定期会商、定期汇报和谐社区创建情况,建立了区、乡镇办委、社区、居民四级互联互通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责任”社区工作格局。三是构建了反应灵敏的应急网络。在乡镇办委设立应急处置办公室,强化社情掌控、应急管理;在社区组建应急处置小组,依托专职巡逻队、义务巡逻队等强化社会治理;在辖区企业、学校、机关及离退休老同志中设置应急联络员,构建起街道、社区、小区、共驻单位“四力合一”应急网络。
(二)“三大体系”展现了社区建设新局面。一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体系。通过选优配强,社区干部队伍年龄、文化结构不断优化,“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6.5岁,大专
及以上文化占48.1%,一大批工作能力较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能人成为社区建设领头雁。广泛开展了“与党同心、与民贴心、建和谐社区”等党建惠民行动,党组织成了社区建设主心骨。二是以落实民权为主导的社区自治体系。坚持社区干部由群众民主选举、社区大事由群众民主决策、社区公约由群众民主约定、社区事务由群众民主管理,广泛推行一事一议、集体决策、居民听证等制度,创新建立3人专职监督、3人轮值监审的“3+3”财务监督机制,“党员初议、代表决议、群众监督”等措施使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得到有效加强。三是渠道畅通的民情疏导体系。建立“居民-社区-政府”逐级反映、社情民意收集、居民议事听证沟通渠道,开通了书记信箱、区长热线,将每月10日定为领导信访接访日。全区共设立服务信箱69个、问题解决回音壁35个,开通民情热线69条,搭建居民QQ诉求平台13个。
(三)“三大平台”形成了社区服务新态势。一是便民平台让群众称心。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等形式,建立敞开式、一站式服务大厅32个,实现了机构、人员等“六到位”,名称、标识等“五统一”,工作着装、工作流程等“四规范”;制发社区党员干部、志愿者服务、警民联系三张“连心服务卡”3.2万余张,帮助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助民平台让群众暖心。全区城市失业人员和就业援助对象登记率、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均达100%;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近两年来,先后开发公益性岗位558个,5097人通过社区实现了再就业;通过社区爱心捐助接收点和慈善爱心超市,接受爱心物资捐赠103.56万元,发放救助金638万元,救助生活困难居民5360人次。三是康民平台让群众舒心。建成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形成社区居民10分钟医疗服务圈;建立多功能社区文体活动场所35个,成立社区文艺宣传队、秧歌队等110余支,开展城市社区趣味体育活动、广场文艺演出等群众性活动40余场次,廉政文化进社区文艺节目836个、演出158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门前三包”,城市社区绿化面积达35.6%。
三、实践体会
(一)领导推动,各方参与,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动力。社区在促进城市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处于前沿一线,社区建设面宽量大、任务艰巨。工作中,争取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尤其是市领导、市级部门分别联系帮扶不同社区,对社区建设强力推动,区本级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呈现出全员参与、整体联动、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只有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全体居民共同配合,社区建设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得以有效整合、充分调动。
(二)拓宽领域,强化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是我们的工作追求,服务人民、实惠大众是我们的职责任务。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社区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内容,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取得党得民心、民得实惠的社会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社区和谐的内涵才会越来越完善,推进城市发展的群众基础才会越来越巩固。
(三)加强民主,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谐社区建设,居民是主体;实现居民自治,民主是保障。工作中,我们以民主引导、激发、凝聚群众,让群众决策工作,靠群众推动工作,由群众监督工作,最大程度地保证居民的利益诉求、合理主张和民主权利,使社区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四)固本强基,党建引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社区是党在城市的工作基础,构建和谐社区,关键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发挥好社区党建龙头作用。工作中,我们积极创新社区党建载体,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建富民惠民取得明显成效。实践证明,只有社区党建不断强化,党在社区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凝聚力覆盖不断扩大,社区居民才能有效组织、充分发动,社区建设才能全面加强,城市发展才能加快推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07-17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论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
录
摘要....................................................................................1 关键字.................................................................................1 引言....................................................................................1
一、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1
二、准确把握和谐社区的着眼点......................................................3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4
四、政府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中的作用....................................7 结语....................................................................................8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近年来,社区建设蓬勃发展,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效十分显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承担的任务也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合力推进,努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使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区的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扎扎实实地把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推向前进。
关键词 社区 和谐社会 建设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5年10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又对社区建设作了重要指示,他强调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
一、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建设和谐社区是件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居民群体在社区
当前,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生活在社区中的各种人群都会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是外来务工人员。这类人员多数是从低收入地区流向高收入地区。他们生活在社区,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如何融入社区是个大问题,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群体。这个群体中需要就业的呼声强烈,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居民,急需社会的各种救助;
三是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着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移交到社区的企业离退休职工已达2600多万,老年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剧。老年人有许多特殊的生理、心理、文化和交往需求,老龄化问题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就生理而言,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解决养老问题,更主要的是靠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人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和谐。
四是未成年人群体。这类群体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可塑性强,但如果缺少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也很容易出问题。
总之,社区居民分化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只有高度重视保护困难群体的利益,重视不同群体的需求,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通过社区建设,努力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缓和不同群体的矛盾,引导不同类型群体和谐相处,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矛盾汇集在社区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各类矛盾出现多发现象。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改革中的许多矛盾。
一是国企改革的“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去向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日益扩大,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但这些新市民以往养成的生活习性难以立即适应现代城市的节奏和管理,由此引发了不少矛盾;
三是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黄、赌、毒屡禁不止,一些人道德失范、家庭失和、行为越轨,引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矛盾。
通过社区建设,努力使社区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实在社区
社区是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党和国家在城市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都要靠社区去贯彻和实施;居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最终要靠社区去了解和反映;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最终要靠社区组织居民去实现。
总之,通过上述的讲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和谐社区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建设和谐社区是时代的呼唤,是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开创社区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任务。
二、准确把握和谐社区的着眼点
究竟什么是和谐社区?其内涵、外延是什么?把握好这个问题对于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都很有意义。
对和谐社区内涵特征的界定应该准确把握以下两方面着眼点:
一是着眼建设和谐社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因为社会与社区是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社会不断规范着社区,社区也会不断影响着社会。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是应该有所为,也必须有所为。
二是着眼社区的功能的构筑。应该是社区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得到发挥,社区各项民主制度健全、规范,居民群众在基层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事务中切实能够当家作主,形成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居民自治机制的社区;应该是社区各种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体制合理,民主协商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共建机制健全,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的社区;应该是群防群治网络健全,社区安全防范体系完善,社区秩序井然,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区;应该是社区内建筑、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能源利用等符合环保要求,居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人人养成节约、环保、卫生良好习惯的社区;应该是居民群众崇尚学习,居民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和睦,文明礼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和推行的社区。
三、建设和谐社区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
建设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和谐社区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始终把广大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需要;必须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挥基础作用。
建设和谐社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切实完善居民自治,推进基层社会民主
社区居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面,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只有切实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保证广大居民群众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当好家、做好主,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和谐社区的积极性。
一是要完善居民民主决策制度。凡是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制定和修改居民公约、审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兴办社区公益事业等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
二是要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依据党的文件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社区实际,全体居民讨论制定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把居民的权利和义务、社区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社会治安、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的明明白白,把提倡什么、发扬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规定的清清楚楚,加强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三是加强社区居民民主监督。积极推行社区事务公开办事制度,把居民群众关注和涉及居民利益的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及时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构筑社情民意的收集、反映和解决通道,让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意见和利益要求。
(二)切实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社区管理是社区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保障。积极建立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合作互动的社区管理网络,形成对社区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一是社区党组织要成为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二是加强居委会居民会议及其他居民自治制度建设,发挥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三是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驻区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管理协调机构,围绕社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形成多元管理主体共同治理的局面。建立健全以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的社区工作网络,畅通社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组织渠道。
(三)切实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不断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改进服务的方式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使居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一是要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
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加强政府对社区服务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和政策监管,推动城区和街道建立和完善“一站式”、“一门式”服务、公共信息化服务,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是要充分发挥资源共享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引导社区内企业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面向社会联合经营,提高服务资源的社会化程度。
四是要充分发挥志愿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发动和鼓励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性服务,大力开展社区慈善活动,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切实搞好社区治安,促进社会稳定
社区安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没有良好的社区治安,建设和谐社区就无从谈起。
一是要健全治安防范网络。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群防群治网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规范和维护社区生活秩序。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社区防范水平,让居民出门放心、在家安心、生活舒心。
二是要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提高信访接待能力,畅通民情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居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和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把居民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矛盾排查、调处工作,使社区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正确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大力倡导居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引导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三是要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加强社区人口综合管理,制定以居住地为主的人口管理政策,探索和加强人口的分类管理。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好社区矫正、社区禁毒和社区消防等工作。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维护好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社区、学校内部以及周边区域的治安整治,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五)切实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繁荣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
一是要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风采展示、科普知识、书画摄影、棋艺门球竞赛等文化活动,使居民享受现代文化生活,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和壮大社区文艺组织和文化指导员、文化辅导员队伍,不断推出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居民群众享受社区大家庭的温馨,把社区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二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道德素养。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风尚。开展社区伦理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风尚。深化文明家庭、文明楼道、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六)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整洁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搞好社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建立社区绿化档案,做到绿树有人护、绿地有人管。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治理等工作。整治乱建违章建筑和乱贴乱发小广告行为。加强社区机动车辆、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维持社区环境整洁有序。
二是要搞好社区环境安全。要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建立传染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紧急事件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社区公共设施应在安全性能完好的情况下,供居民使用。对可能发生在社区内的所有安全事故的隐患应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有备案,并有相应的处理预案。
三是要打造最佳人居环境。积极构筑方便、就近、舒适的强身健体圈、文娱活动圈、生活服务圈。加快社区智能化建设,构筑多网联动、资源共享的社区数字平台,不断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广泛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共建美好家园。
(七)切实搞好社区党建,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保证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凝聚社区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社区的局面。
一是要积极主动地把社区党建工作融合到搞好居民自治、加强社区管理的活动中去,深入到拓展社区服务、搞好社区治安的具体工作中去,渗透到繁荣社区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的实践中去,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是要通过调整组织设置、改进领导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完善运行机制、拓展活动内容,使社区党建在工作上实现全覆盖。
三是广大社区党员要增强服务居民群众的意识,始终保持先进性,在建设和谐社区的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政府在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建设和谐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在社区内,社区自身的力量要发挥出来,这包括社区党组织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社区自治组织要发挥作用;社区群团组织、民间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社区单位、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居民都要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
但建设和谐社区不光是社区的事,社区不是脱离社会体制链条的孤立存在、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我们党在城市执政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协助党和政府工作的大量事务。因此,建设和谐社区,各级政府不仅义不容辞,而且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一、抓规划。规划,事关建设和谐社区的方向。从社区规模的设定、范围调整,到设施配置,到各种资源整合、利用,到阶段性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的设定,都要进行规划。搞好规划,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当然,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开门制定规划,让社会广泛参与。
第二、定政策。建设和谐社区,也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撑。作为公共产品,政策制定需要政府所为或政府主导。面对建设和谐社区的新形势,面对发生深刻变化的基层社会,政府有许多政策要制定、要完善。
第三、搞服务。作为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建设和谐社区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做市场和社会做不了的事。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广大群众创造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第四、改方式。就是改进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在街道层面设置“一站式服务”,应当大力推广;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一定要坚持“费随事转”;一些无偿的福利性服务比如养老等,主体上不应由政府直接举办,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
总之,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同时,也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和谐社区才能建设到什么程度;政府自身改革完善到什么程度,和谐社区才能生长发育到什么程度。
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谐社区建设也将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预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将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内容会越来越丰富,作用会进一步增强,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将越来越深入。
在这次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笔者不但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而且也与领导、社区工作者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建设和谐社区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工作措施,以及需要进一步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的课题,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区,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怎样建设和谐社区等问题。然而,由于笔者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实际工作经验欠缺,因此在论文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论文未能阐述在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如何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社区等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继续密切关注社区建设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从中发现差距和问题,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使自己成为复合型社区工作人才,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调查与决策——《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调研天地
调查与决策
4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
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1-04-25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总第314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4期
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四川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在传统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首要的是更新观念,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指导实践。推进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必须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一、抓农业也是抓发展的观念
在农业大省确立工业强省战略符合四川发展阶段的实际,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狭义地理解工业化,把抓工业仅仅局限于抓加工业,从而忽视农业的现代化。其实,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科学技术推动、组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从而更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民族不可能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只重视工业,忽视农业是短视。脱离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就农村抓农业同样没有出路。
按照现代经济的观点,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也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产前、产后服务领域;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由于农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与二、三产业广泛而紧密的关联度,抓好农业同样是抓好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最近,省委又提出强力推进“两个加快”。更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抓好农业,经济社会才能快速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才能更好互动,城乡发展才能更好统筹,建设美好新家园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才有坚实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尊重规律抓产业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都不能放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发展农业的观念
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是与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基础是社会化分工,关键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发展农业,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这一现代经营方式,重点应抓好几个环节:
一是按照工厂化生产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把加工企业作为“第二车间”。“第一车间”必须按“第二车间”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第二车间”的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工企业处于中心环节。因而,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企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是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营销。这样做的关键是从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入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为此,应积极发展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整合扩展供销社农产品购销网络,建立一批农产品专
业市场、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储藏业、运输业等现代物流和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是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推行社会化服务。重点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办好农村服务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把城镇建成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
三、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
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发展质的飞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研究,推进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配套。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扩大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降低成本和资源节约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从保障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鼓励供销社等农资经营单位通过技物结合的方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引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服务。
四、效益农业的观念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效益农业。有人认为农业的比重越低就越现代化,经济发展才越有效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完全可以由传统的弱质产业转化为新兴的高效产业。我省绝大部分地方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全可能。
有特色才有效益。我省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传统名、优、特、稀产品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特色农业条件。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推进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和精品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错位发展。
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耕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集中。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产业县。加强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火车头”。
有品牌才有效益。我省有不少好的农产品,要抓住最近乳制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社会高度关注农产品安全的时机,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为方向,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技术保障培育更多的名优产品。以企业战略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品牌整合,改变目前品牌过多过滥,知名度、美誉度不高的现状,使其从一般品牌成为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区域性、国际性品牌。
有“循环”才有效益。变废为宝,把养殖业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把种植业的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是循环农业最生动的图景。发展循环农业,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能大大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资阳市按照“种养结合,互动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种养互动模式,产出投入比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发展效益农业的成功路子。
五、以制度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的观念
制度创新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应变中求突破,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发展生猪期货市场,是目前我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土地政策,尽快实现让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能够作为抵押物贷款。推进以社会保障换土地使用权、以住房换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帮助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到更多的收益。尊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进分配制度,让农民得到更多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从制度上解决信用社姓农、为农的问题。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面。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放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推进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
建立生猪期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是现代市场交易方式,具有远期价格发现和价格导向的特殊作用,其提供的价格信息对农业经营者把握市场动态、防范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我省是生猪大省,但长期以来生猪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总是滞后,农民和基层干部难以把握,严重影响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应抓紧推进西部生猪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使其早日发挥作用。
六、用政策引导、推进现代农业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更加突出,更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农业发展,寓保护、支持于引导之中;二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协会和企业,要自觉利用政策发展农业。只有两者都做到了才能产生应有的政策效应。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还有差距。一方面,我们对农业的大量补贴带有明显的普惠特征,政策支点没有落实到务农者身上,种不种粮只要有份承包地都人
者有份,这样的政策使不种粮的照样得好处,种粮的农民更难得到流转的土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初衷被打折扣,政策出现了一定的逆向调节。另一方面,一些农业经营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免征经营性税收等优惠政策利用意识不强,很少从有利政策中获取应有的保护支持。
用政策引导农业、推进农业,很重要的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积极意义上去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关键对象、关键环节上。资阳市发展生猪产业,政府的补贴不补在能繁母猪上,而补在标准化圈舍建设上,非常成功,值得思考和借鉴。同时,也要帮助农业经营者积极了解政策、主动利用政策,从政策中获得更大的效益,用政策的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七、农村同样需要人才、同样成就人才的观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省农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尤其是创业人才。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多头并举:
一是大力培养乡土人才。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率先把一批基础较好的农民培养成市场意识较强、生产技能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培育营销大户、种养能手和协会负责人,不断造就农村创业人才。
二是积极回引外出人才。抓住我省农村务工人员优秀人才多,回乡创业条件日益成熟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及时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带客户回乡创业。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热情服务,帮助他们创一个企业、带一项产业、回报一方百姓。
三是广泛吸纳外来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创业机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重点引导各类工商人才和企业家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负责人:萧少秋 陈一农
成员:谭文劲 唐文超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7录入用户:admin-swzys)